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国际关系的论文800字开头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4 02:29:20

关于国际关系的论文800字开头怎么写

你的国际关系理论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国际关系学蔡拓 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5年6月第1版 Norman Angell The Great Illusion 1909 Barry Buzan Regions and Powers 2003 Hedley Bull Anarchical Society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Twenty Years Crisis Robert Cooper The Post-Modern State 格劳秀斯 The laws of war and peace 托马斯·霍布斯 利维坦 Mary Kaldor New Wars 伊曼努尔·康德 Perpetual Peace Andrew Linklater Men and citizen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马基维利 君主论 Joseph Nye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ublicAffairs Ltd 2004 让·雅各·卢梭 社会契约论 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Francisco de Vitoria De jure belli Hispanorum in barbaros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79

这个题目给高中生写,有点难! 对于高中来说,因为国际关系是一个很“大”的词。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甚至还有战后国际关系。。。。如果老师让你把国际关系全部论述一遍,那你就要写上万字了,更难的是很难把握一个写作的尺度,你会写散,或者写的论述不充分,没有具体的内容。如果想写全这显然是不太可能,除非是写本书。 对于高中生来说,写这样一篇论文,那是一个从非专业的角度来写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话题。我建议(老师也可能是这样要求的)就某一个方面去写关于国际关系,说白了,也就是老师总唠叨的 要以小见大的思路去写,你可以抓住某一方面来表达,现在的,或以后的国际关系。这可以写现在的经济状况了:把中国的现在的经济状况(这可以中国的市场经济,具体的数字可以做市场调查或从网上找(容易找的))也国外的经济进行比较,也可以写国外的生活状况。再把这样的经济差异,引申到一种国际关系上面。这样就好把握写作尺度了。 同样可以一写军事。简单的就从美国攻打伊拉克。中国的大使馆被炸。再往前 还有海湾战争,两伊战争等等。就军事和国防同样也可以论述关于国际关系。 文化方面,就更简单了,我就不多说了。 你只要记住,不要想法各个方面都写到文章里,这会使你的文章显得杂乱,或啰嗦。只要能切实的写一个方面就完全可以写好国际关系。 我现在给你个例文,这是一部分作为参考,希望借鉴不要copy。题目是《文化与当代国际关系》虽然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巨大潜力,但目前中国仍不是世界文化强国。主要因为一是硬实力支撑不够,二是价值观认同还需培育,三是进入国际体系时日尚短,与世界其他文化对话的能力还较弱。但我也不同意那种认为中国处于文化安全的严重威胁之下的判断,因为弱势文化仍可有所作为,强势文化也不是无所不能。在其他国际领域内竞争并非零和游戏,在文化领域内更不是零和游戏。经济全球化给各国提供了赶超机会,也给弱势文化提供了强身机遇。 一、文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作用明显上升 当代,指冷战后期即20世纪80年代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时期。为什么恰恰在这一时期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从被人忽视到举足轻重了呢?因为这一时期内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造成了许多新的现象、趋势和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结果之一是文化对国际关系的作用明显上升。 首先,冷战结束,美苏两个阵营间严重的意识形态斗争终结,原先被掩盖或压抑着的许多矛盾冲破了“潘多拉的盒子”。在1990年以后的世界冲突中,绝大部分涉及种族冲突、民族分离、宗教战争等等。为了理解宗教、民族、种族的矛盾冲突,不得不进一步认识人们的身份认同、思想情感和文化心理。已有的地缘政治学和地缘经济学的解释远不足以解释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其次,经济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迅速深化,使文化相互激荡的可能性剧增。文化互动已经在国际关系中产生出某种结果,例如在人权这一观点极为分歧的问题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开始注意人权的重要性,而发达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把生存权、发展权纳入人权范围。这就要求进一步开展国际文化研究。 最后,在世纪之交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难题,要求新的国际关系能够协调解决,这就必须改变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思想、原则和规范,达成新的共识。它呼唤国际文化研究来完成这一任务。毒品、艾滋病、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恐怖主义,皆非一国国力所能解决。如果用最简单的词汇概括现代人类的成就,恐怕就是科技进步。它源于西方的科学理性思维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观念。然而,对科技的崇拜也会形成科技迷信,束缚人类的发展。种种悖论在挑战人类,固守传统的观念将无以回应。它要求国际问题研究从多元文化中汲取精华,以便形成指引人类前进的新思维和新价值。 众所周知,文化具有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物质文化,例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器物文化等等。更内层的是制度文化,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等等。最深层的是思想、信仰、道德等等,其核心即文化价值观。我这里使用的是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尤其是文化的核心即价值观。各种文化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特性,是理解文化的钥匙。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长期传承保持。随着历史长河的冲刷和不同文化的碰撞,文化价值观也并非一成不变,但即便变化也在其原有基础上变化。 发展中国家在赢得政治独立之后,为了实现现代化,也有意识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学习的内容中包括思想、观念和文化。然而,所有发展中国家都不赞成“现代化即西化”的命题,愈益重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结合。它们也对西方国家试图以西方价值标准来评判一切表示抗争。因此,虽然由于现代化在各国都有进展,可以见到一种世界性的工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滥觞,然而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世界文化”还不可能产生。“国际文化”的概念反映了各国不同文化互相激荡的现实。 世界经济理论的兴起并不能取代世界政治理论,国际文化研究当然也并不能代替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研究,它们各有自己的理论侧重点,帮助人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国际现象。然而,这三个向度又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国际事务整体历史进程的不同反映。为了能对国际事务进程有总体把握,只有进行文化的研究。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设法解释世界,组织起来,处理各种事务,改善和美化生活,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从这一意义上看,文化具有广泛包容性,国际关系研究如果要超越时事描述和阐释的层次,必定要通过文化研究上升到历史哲学的理论思辨,另一方面,传统的文化研究也必须突破国界,回答当今世界产生的问题,从而进入新的境界。

因为你是高中生,所以我想你们老师的初衷应该是写历史课近现代"世界史"部分和政治中国际关系一章我建议你以时间为顺序可以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写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崛起取代英国<同上>,二战后欧洲的崛起,日本的强大<他们的具体表现>,美国的霸主地位削弱<原因和表现>,最后是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历史政治中都有阐述,着重写一下,然后再加上中国的外交政策,及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于国际关系的论文800字开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现在大家都在谈全球化,我想今天的讲座从一个问题开始。为什么说是全球化阴影呢?因为大家都在谈阳光,所以说阴影是对全球化的反思。 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弊大于利,风险大于机会。全球化的主导是美国,中美的战略利益对立的,基于利益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冲突形式可以多样。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红黄两祸,红指意识形态的,黄是说把中国西化,分化,有根据就把中国分成五块,这便是中国的未来,而这所有的都是美国的策略与总趋势。 西方战后获得了很大发展,很大部分归于第三世界工业大开发,以中美为例,每年美国都从中国进口大量廉价商品,每年中国出口额为300多亿美元,如果当然商品按从别国输入的价格计算,将多 140亿美元,而美国从1979年到1996直接,对华投资才142亿美元,中美长期存在着不平等交换,就拿NIKE鞋来例,在美国市场售价200美元,其制造是在中国福建,出场价是20美元,工资含量2美元,还有2美元是用于支付购买气垫专利的费用。 经济全球化从表面上看是INTERNET的扩展,从生产需要上看是缩小,而生产是生产关系的统一,从生产关系看,是资本全球化,西方资本占领第三世界工业空间,形成资本的逻辑循环,在新殖民主义时代,美国人口17亿,消耗了石油的36%,以13种主要工业原材料为例,美国的依赖程度60%,欧盟90%,日本92%。现今按我的解释,全球面临着后殖民主义,再殖民化。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代的两大主题,其将来的意思也是为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和平是相对于战略而言,战略的根源是争夺殖民地,现在经济殖民化解决了这一问题,要争取第三世界市场需要和平。 1995年联合国会议上,加利致辞到全球一体化和全球分裂化是21世纪面临的两大挑战,一个新的辩证关系开始了。 对第三世界来说,经济全球化初期确定有过很多有利条件,主要有:西方资本注入了传统农业,二、三产一发展空间极其大;廉价劳动力。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差距大,经济的互补性强,下面一组数据就可以说明这种发展,1956-1960年平均GDP增长9%。61年到66年1%,66年-70年6%,71年-75年6%,其中61年到75年持续保持在5%以上,这在经济学上称为经济奇迹,到70年代后期,80年代,这种强劲的局势被抑制,1976到1980年为5%-80年代是“失去的十年”,为6%,1990年到1994年就是 fu ta o 1%,最近几年东欧经济萎靡,东南亚金融危机,形势也不好,其原因有: 工业衰退和农村衰败,在资本全球化运动中,资本纷纷集中到工、商业,70%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能自给,发展中国家靠农业积累资本的方式是发展经济作物,致使结构单一在,而商业行情不断变化,农业节奏跟不上商业节奏,农村的农业制约工业、制约消费。 韩国以出口型工业结构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出口受阻时遭遇了严重的危机,韩国以精体汽车业出口为主的工业是现代化的,而内需的产业是半现代化的,所以出口萎缩采取的直接结果是生产 ,这是因为没有带来国内产业链的建立。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关于国际关系的议论文800字开头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勇敢、智慧和勤劳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明有的成为了历史,有的生生不息地一直延续下来,有的相互交融产生了新的文明今天,人类文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科技进步和经济文化交往缩短了各种文明之间的距离无论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还是在北京的长安街,都可以看到不同服装、不同肤色、不同母语的人们接踵而行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交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因素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她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无论对中华民族还是对法兰西民族来说,我们各自继承和发扬的文化都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文化多样性之于人类社会,就如同生物多样性之于自然界一样,是一种客观现实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发展 如何才能使不同文明共存和发展,归根到底在于“和”这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上,我们应该把和平放在第一位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有没有可能和平相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多种宗教正是这些不同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映生辉,才构成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和实生物”就是说只有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唐代对外交流就非常活跃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平等交往的世界由一个国家主宰他国命运和左右世界形式的局面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政治多极化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  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②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③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  多极化趋势无论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发展。  这是因为:  第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多中心和区域化趋势在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体现。  第二,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必然导致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  第三,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多极化重要的社会基础。  第四,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大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决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既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除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所追求的目标。  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欧盟一体化使欧盟的力量壮大;日本加速了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俄罗斯虽丧失了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仍不失为世界强国;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大大增强。这些国家与地区集团不约而同地主张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以及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二,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第三,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意义。第一,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第三,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第四,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五,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六,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这种历史趋势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制衡两极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合力推动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多极化趋势出现后,两极格局并没有立即瓦解,但是,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两极对抗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美苏关系作为东西方冷战的主轴进一步凸现。20世纪60—70年代是美苏争霸的高峰期,发生了一系列危机形式表现的对抗事件。此期间,美苏争霸态势因双方战略力量的升降而有过大的变化,并由此而导致了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的时期,由于苏联在不堪军备重负的情况下实行全面收缩,东欧和苏联自身也发生制度性变化,原来的两极对抗基础遂告崩塌,以德国统一为标志,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由此,世界的多极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其新的发展进程。

关于国际关系的论文800字开头的标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个人认为这个题目你写起来有点难度,要你大谈大国关系,评论国际格局未免有空谈之嫌。但是你可以结合高中的历史学,把角度选定在“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演变”这个角度来写,运用你所学的历史史实来填充,应该不难。我先把这一文章的主要内容罗列如下:一、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间这段时间两者间的关系非常的深厚、亲密。原因是都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发展任务。你可以用以下内容来论述(1、第三世界的定义、范围及性质。2、中国支持第三世界反帝、反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史实。如: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3、中国和第三世界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如:提出和平共处5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国际关系新准则。4、中国援助第三世界的史实。如:援非洲的医疗队,坦赞铁路的建设等,5、第三世界抬着中国进入联合国)二、1978——2002年时间段这段时间中国的外交重心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大国,原因是改革开放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加速发展经济,这些只有发达国家才具备这种条件,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最有价值的事物上来,自然这段时间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有所降温,重要性也在下降。三、2002年至今中国重新重视与第三世界的关系:原因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现在急需寻找商品输出和原材料进口地和战略后方,像石油、铁矿石等都成为中国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2006年中国与55个非洲国家首脑在北京开展合作峰会即为证明,中国还极为重视与第三世界的产油国之间的关系建设。结论: 任何外交政策的调整都来源于国家的需要,都符合与服务于国家的利益,这正符合政治学上所说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这一论断。好了,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给我留言,相信你能出色地完成这篇论文。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功夫不负有心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它告诉人们,做什么事,只要勤奋,努力地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成功之花需要辛勤的汗水来浇灌。从古至今,千百年来,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饱经沧桑,然而他们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锲而不舍。为了理想奋发进取,取得卓越成功。      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她在做什么?老婆婆说她在磨针。李白很吃惊,他想: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便发奋读书,成了唐代的大诗人。     无独有偶,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刘琨叫醒后,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还有许许多多的事例:     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西汉学者匡衡家贫而好学,夜晚无灯,凿壁偷光,     著名画家齐白石年逾90,却每天作画5幅。     还记得有句话叫“心如所愿,无事不成。”又想起郭沫若曾说过“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是啊,只要有这个心愿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只要认真,努力去做了,还有什么事会难倒我们呢?不论你是在追求自己美好理想的历程中,还是灰心失败或准备放弃的时刻,都要记住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国际关系论文800字开头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大战前的军事争夺,转向全方位的竞争、协调与合作。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相当稳定的状态。尽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依然存在,但这种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不再表现在军事领域,而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因此,战争可以避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出现了相对缓和的状态。二战后,新科技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所有这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段时期内难以实现。再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前者的独立和解放而出现了新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矛盾。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形势的这种巨大而深刻变化使得时代主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两种制度、三种类型的国家。他们之间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这三类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国家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第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从总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并且都大到了足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杀伤力水平,从而形成了“核恐怖均势”状态。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不会有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世界各国人民再也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战争,渴望世界永久和平。因此,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强烈愿望。二战后出现的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四、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另外,科技革命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创造了大量新产业。二战后的国家现实表明,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所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获取的经济利益。第五、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共同的利益的存在推动着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它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大战前的军事争夺,转向全方位的竞争、协调与合作。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相当稳定的状态。尽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依然存在,但这种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不再表现在军事领域,而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因此,战争可以避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出现了相对缓和的状态。二战后,新科技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所有这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段时期内难以实现。再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前者的独立和解放而出现了新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矛盾。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形势的这种巨大而深刻变化使得时代主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两种制度、三种类型的国家。他们之间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这三类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国家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第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从总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并且都大到了足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杀伤力水平,从而形成了“核恐怖均势”状态。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不会有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世界各国人民再也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战争,渴望世界永久和平。因此,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强烈愿望。二战后出现的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四、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另外,科技革命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创造了大量新产业。二战后的国家现实表明,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所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获取的经济利益。第五、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共同的利益的存在推动着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它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01布劳恩哭温和,麻雀飞的鸟飞越蓝天,草绿色的洋葱,绿树掩映,在同一块土地上的植被呼吸,行人匆匆休闲游客,人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分享 - 一个神奇的字眼,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和收获。 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的份额。分享是一种大智慧。人,比人分享收获的快乐时光。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的时候,我会想想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它让我更快乐。”盖茨份额,因为它说的事,他的世界,他的最新研究和发展成果的分享,他与社会分享他们的财富,尊重人的份额得到更多的幸福。不是由人民共享,只能是“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不同意,不是一个开放的心脏,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幸福吗?分享就像一个催化剂,它可以产生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份额,改善口感的人生境界,赢得尊重的人。七贤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升华他们的友谊,交流;苏轼的趋势,王持有不同的政治观点,他们喜欢探索诗歌,文学的见解,彼此分享,他们的友谊是稳如岩石居里夫妇的个人小大方无论财富或科学的研究,与世界,他们是共享的,从而使他们成为终生的爱情,穿着符合亲爱的对象障碍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逐渐消失;份额份额双溪,他们得到世界的尊重。 共享各种文化和谐,更和谐的国际关系。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分享世界各国的灿烂文化。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个单一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文化的不断融合,我们认为人民在二战法西斯文化的肆意扼杀几乎步骤一步下降。现代社会需要和谐,我们应该学会分享。到一个新的高峰共享可以共享的文化,创造和谐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共享世界的温暖让我们懂得分享,让我们一起分享,让我们充分发挥分享的魔力共享的魔力的话在生活中大放异彩!

奥运留给中国人什么?8月24日,燃烧了17天的奥运圣火熄灭了,空气中还残留着激情与喜悦的味道。当繁华散去,静心思考,本届奥运会,除了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带给我们的欣喜与自豪感,外国人真诚的赞誉,还留给了我们什么?众所周知,中国政府为本届奥运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奥运场馆的建设、安保、卫生的维护,盛大的文艺表演等等,政府公布的数字是这次花费了3000亿人民币;在人力方面,除了政府人员的使用,中国还组织了总数160多万的志愿者,在炎炎的夏日下,他们尽情释放着自己的能量。当奥运的热情归于平淡后,奥运会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认为,奥运会留给我们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财富。首先,奥运会的开展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奥运主、协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北京市民,我深切的感觉到自奥运申办成功的几年来,北京的基础设施有了巨大的变化。从五环的投入运营,到地铁管网的建设,大型的工业企业在慢慢转移,北京从一个工业城市迅速向现代化大型都市迈进。如果没有奥运这一契机,这一切都是难以想象的。同时,加快建设并没有以牺牲北京的环境为代价,政府为保护北京环境作出的努力是这次奥运的亮点。当壮丽的“鸟巢”被夕阳镀上淡淡的金色时,归巢的鸟儿在地面上映下长长的投影,人与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也为未来其他城市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第二,宣传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软实力”是一个近来经常被提及的名词,具体指的就是一个国家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博弈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由于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日增,世界主要大国在注重硬件的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西方社会民众长期以来受到的都是当地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对中国的认识往往因媒体的渲染而发生误差。奥运会的开办,让各国人民通过体育这一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活动,了解到那个遥远东方国家不一样的一面。这对中国国际形象、文化吸引力提升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是用3000亿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做了一次政府的广告,最重要的是,人们还是满怀着喜悦与期待的关注着这个“广告”,宣传效果不言而喻,通过那壮丽的开幕式,他们认识了一个温和、开放的中国。 第三,缓和了长久以来积郁在的沉重,增强了国内的凝聚力。奥运之前,已经有太多的东西压在国人心上,失去骨肉至亲的悲伤,对外界质疑的不甘,对居心叵测者的愤怒,让每个人的眉头都是紧皱的,所有期望的目光,所有怀疑的目光,都聚集在8月8 日开幕的奥运会上,期待一切的开始。当火炬点燃的那一刻,千万人发自胸膛深处的呼喊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那是不屈的咆哮。当一次次为奥运健儿取得佳绩欢呼后,我们依旧会面对现实,那里仍是困难重重,但不一样的是,我们相信,世界上有同样的人在努力,我们并不孤单!当圣火慢慢熄灭,奥运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坐着依然拥挤的地铁去上班,在“鸟巢”、“水立方”里游玩,面对偶遇的外宾自信的微笑,我们都得到了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财富,那是属于所有国人的财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