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国际关系的议论文800字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7 02:36:13

关于国际关系的议论文800字高中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此议论纷纷。在此,我就“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这个总命题,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一些思考:——  ——怎样看中国的发展,——  ——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  ——怎样看中国崛起与中欧关系。  (一)  第一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国远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面临一系列大规模发展难题的发展中国家。  什么叫“大规模发展难题”呢?  这可以用两道最简单的数学题来说明。一道乘法题,一道除法题。  乘法题是:无论看似多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点,只要乘以13亿(我这里指的是中国的人口),那就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规模的问题。  而除法题是:无论绝对数量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相当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了。  当然,事情还有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中国活跃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愈益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么中国人的劳动力、创新力、购买力,中国的凝聚力和增长动力,以及由此而给世界带来的增长动力,又是联系于13亿的另一道数学题。  总之,中国为解决发展问题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从领导层到全体人民,一个共同的雄心壮志。  单单这件事,就够我们从现在算起的两到三代中国人,很忙很忙的了!  (二)  第二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  这里根本之点是在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征的战略道路。这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和平崛起新道路。  关于这条道路,我首先要强调一点: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这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抉择。  这个抉择,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当时,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兴起,中国领导人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把全部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又一次历史性战略抉择。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同反全球化两股潮流的对抗,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领导人果断地确定了进一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趋利避害”的战略方针,又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水平。  关于这条道路,其次我要强调一点: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像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起来,不应当也不可能设想依赖任何别的国家,而必须也只能把事情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就是说,更加充分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并以此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来解决我们的“超大规模发展难题”,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关于这条道路,我还要强调一点:这是一条奋力崛起而又坚持和平、坚持不争霸的道路。  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  因此,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说,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围绕这条道路,最重要的战略方针有三条:一是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二是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  最后,我还要强调指出:义无返顾地坚持和发展这条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就是21世纪中国人的使命。  (三)  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于欧洲意味着什么?这是我要谈的第三个方面。  我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欧洲以及中欧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这样说主要有三点依据:首先在发展的问题上,欧洲和中国一样,都处在和平崛起的进程中。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欧洲和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付出过沉重的血的代价,因而更加深知和平的珍贵。欧洲正在走向联合和统一,欧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家联合体。中国希望,和平崛起的统一的新欧洲,特别是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在国际战略观上,欧洲与中国有许多共同点。  欧洲与中国都希望营造一个和平发展、互信互利、造福人类的国际环境。我们都赞成多边主义,主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求维护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以法治的精神改革现存国际秩序中的不合理成分,以长远的眼光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  其三是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中欧之间的互利合作。  我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中欧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些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欧盟国家对华投资也不断扩大,中欧贸易发展迅速,中欧经济的互补性与合作的潜力已成为双边关系最重要的纽带和基石。  中欧之间发展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无论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还是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我认为,在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不仅不会发生冲突,而且将交相辉映,共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请在网上找王耀东教授回答

自1945年以后,世界形势风起云涌,从美苏争霸演变到一超多强的局面,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地区间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迅猛,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得强势文化冲击全球。如此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给我的启示是: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就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纪律,甚至将这种纪律升华成为每个人的生活规律。

关于国际关系的时事议论文800字高中

怎样向世界说明中国   最近以来,“如何向世界推销中国”成为媒体讨论的热点话题。说实话,我不大喜欢“推销中国”的提法,因为“推销”商业味太浓,中国不是商品。  今天的中国正在崛起,我们所经历的变化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这个变化正在打破国际关系的传统局面,对此,中国和世界都有不同的心态,二者之间的互动会影响双方关系的进一步走向。我以为还是赵启正同志的提法好——“向世界说明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要有针对性,通过化解人们对中国的疑虑、担心和恐惧,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国际环境。  当下,世界对中国有哪些疑虑、担心和恐惧呢?2009年,我参加了近20场国际会议。这一年是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心的一年。这对世界有震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总的来看,对中国疑虑、担心和恐惧的情绪有所上升。  2009年12月,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行的“全球研讨会”上,我和一位长期研究国际问题的外国专家私下进行了交谈。我问她:“现在欧洲人对中国怎么看?”她说:“感到害怕。”我问她为什么害怕?她说:“因为三个原因:第一,中国太大了;第二,中国崛起的势头太猛;第三,中国和我们不一样。原来欧洲人对中国好感居多,喜欢中国文化,中国给欧洲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这种好感逐渐转为恐惧,转折点就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袭来,美国、欧洲、日本都陷入严重衰退,中国不但没有陷入衰退,而且还保持了8%的增长速度,太不可思议了!”这位欧洲人士对中国相当了解,她这番讲话颇有代表性。她讲的三条理由,可能反映了一些西方人的真实心态。  向世界说明中国,要有针对性,又不能急功近利。世界上不少人对中国的疑虑、担心和恐惧不是偶然的,他们往往拿中国同历史上的后起大国来比较。历史上的后起大国,哪一个不是损人利己,有的甚至引发了战争。西方不少人还喜欢拿苏联来套中国。他们认为,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苏联强大起来就扩张、称霸。中国也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会不会重蹈苏联的覆辙?对中国的误解和疑虑,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消除的,也不是靠一次两次“推销”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向世界说明中国,要有长远战略。一方面,我们要把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向世界讲清楚;另一方面,要用实际行动诠释我们的上述政策。实际行动往往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很有效的途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花大力气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世界对中华文化了解很少,我们需要进行持久的、不间断的推广才行。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采用外国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世界对中国的疑虑、担心和恐惧就会逐渐减少,相互的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

国际关系的议论文800字高中

所谓“合作共赢”就是指交易双方或共事双方或多方在完成一项交易活动或共担一项任务的过程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能够实现双方或多方的共同收益。“合作”是指双方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共赢”是指合作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共同获得利益。例句:这次“广交会”为世界各国的贸易商们真正搭建了一个合作共赢的良好平台 合作共赢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目标的具体体现。互利共赢战略以经济全球化时代为实施背景,以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为实现基础,以开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为实践途径。合作共赢是中国政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是中国在新世纪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智慧之路。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静态以“和平共处”为主旋律,动态则经历了民族独立到相互依存再到全球化的历程。世纪交替,人们蓦然发现,全球化使地球变得狭小,资源变得稀少,南北差距拉大,国际关系复杂。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在全球化的机遇中和平崛起,必须作出正确的国际战略抉择。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依据科学发展观,中央提出了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目标,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1根据科学发展观,“十一五”规划具体设定了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互利共赢”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指导思想。“互利共赢”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项能够付诸行动的主张。它包含着对利益的追求,但并不止于对利益的追求,它的着眼点是通过国家之间经济合作的路径,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我晕 论文都上来求了啊 真够懒的啊 你们 其实中国 国际关系 就几个主线 与邻国的关系 与美国的关系 国力长退之下的变化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此议论纷纷。在此,我就“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这个总命题,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一些思考:——  ——怎样看中国的发展,——  ——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  ——怎样看中国崛起与中欧关系。  (一)  第一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国远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面临一系列大规模发展难题的发展中国家。  什么叫“大规模发展难题”呢?  这可以用两道最简单的数学题来说明。一道乘法题,一道除法题。  乘法题是:无论看似多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点,只要乘以13亿(我这里指的是中国的人口),那就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规模的问题。  而除法题是:无论绝对数量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相当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了。  当然,事情还有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中国活跃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愈益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么中国人的劳动力、创新力、购买力,中国的凝聚力和增长动力,以及由此而给世界带来的增长动力,又是联系于13亿的另一道数学题。  总之,中国为解决发展问题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从领导层到全体人民,一个共同的雄心壮志。  单单这件事,就够我们从现在算起的两到三代中国人,很忙很忙的了!  (二)  第二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  这里根本之点是在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征的战略道路。这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和平崛起新道路。  关于这条道路,我首先要强调一点: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这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抉择。  这个抉择,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当时,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兴起,中国领导人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把全部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又一次历史性战略抉择。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同反全球化两股潮流的对抗,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领导人果断地确定了进一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趋利避害”的战略方针,又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水平。  关于这条道路,其次我要强调一点: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像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起来,不应当也不可能设想依赖任何别的国家,而必须也只能把事情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就是说,更加充分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并以此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来解决我们的“超大规模发展难题”,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关于这条道路,我还要强调一点:这是一条奋力崛起而又坚持和平、坚持不争霸的道路。  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  因此,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说,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围绕这条道路,最重要的战略方针有三条:一是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二是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  最后,我还要强调指出:义无返顾地坚持和发展这条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就是21世纪中国人的使命。  (三)  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于欧洲意味着什么?这是我要谈的第三个方面。  我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欧洲以及中欧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这样说主要有三点依据:首先在发展的问题上,欧洲和中国一样,都处在和平崛起的进程中。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欧洲和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付出过沉重的血的代价,因而更加深知和平的珍贵。欧洲正在走向联合和统一,欧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家联合体。中国希望,和平崛起的统一的新欧洲,特别是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在国际战略观上,欧洲与中国有许多共同点。  欧洲与中国都希望营造一个和平发展、互信互利、造福人类的国际环境。我们都赞成多边主义,主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求维护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以法治的精神改革现存国际秩序中的不合理成分,以长远的眼光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  其三是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中欧之间的互利合作。  我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中欧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些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欧盟国家对华投资也不断扩大,中欧贸易发展迅速,中欧经济的互补性与合作的潜力已成为双边关系最重要的纽带和基石。  中欧之间发展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无论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还是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我认为,在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不仅不会发生冲突,而且将交相辉映,共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关于国际关系的议论文800字

一战后世界上建立了一个凡尔赛-华盛顿国际体系维持世界和平 (战争国宰割战败国)的世界体系可是在战后的几时年里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被宰割的国家有的快速发展 所以想要打破这个世界体系 当然了战胜国要拼命维护这个体系 所以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而二战之后苏联成长成了超级大国 美国为了对抗它 实行马歇尔计划 在经济上援助欧洲 控制欧洲 组织北约 对抗苏联 苏联也建立的华约组织 组织社会主义国家对抗北约 两级格局形成 然后苏联解体 东欧巨变 苏联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 形成现在的一超多强局面 超`美国 强`日本 俄罗斯 中国 欧盟

雪灾让我们学会居安思危    无论你身处地球的哪个角落,总会感受到气候变化的诡谲莫测,如同最近这场袭击了中国南方的雪灾一样,大自然以声东击西的方式寻找我们的软肋下手。气候变化不仅是我们在今后几年、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面对的问题,更是我们今天早上醒来就要面对的问题。   不久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发出这样的警告,“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包括纽约、孟买、上海在内的一些沿海城市将被淹没”。潘基文的文的警告有些危言耸听,让我们想起电影《后天》里排山倒海般的巨浪将高楼大厦吞没的恐怖镜头。   好莱坞的科幻片向来都是以危言耸听来吸引眼球的,但潘基文却不是杞人忧天。当大自然的脾气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时,当最先进的仪器、最有经验的科学家也很难估计灾难会以什么形式发生时,危言很可能就是忠告。   没有人事先估计到印度洋大海啸的发生,也没有人估计到卡特里娜飓风的巨大危害,很多人也没有想到,今年的暴风雪会出现在中国的南方而不是北方,会造成如此严重的交通、供电问题。对于人类生存了几千年的这个地球,我们知道得还太少。   美国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防灾能力、预警系统十分先进,但面对卡特里娜飓风依然是手足无措,几天之间,一座城市竟被海水淹没,上千人死亡;地处北欧的瑞典原本以暴风雪为家常便饭,又有着世界一流的应对机制,但前年的一场暴风雪,却造成了大面积停电,座机、手机全部失灵,40多万户居民陷入黑暗之中。而就在我们应对南方的雪灾时,欧洲多国暴雪成灾,美国中部地区遭到狂风和冰雹的突然袭击,突如其来的大雪使得当地大部分电力设施受损,居民无法取暖,没有照明用电。在中东,许多国家遭遇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大雪。雪灾也让各国措手不及,即使有抗雪经验的国家也不例外。这再一次告诉我们,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仍十分有限。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依然是个小学生,还需要交很多学费。   学者们喜欢使用“不确定性”这个词来描述未来的国际关系,其实,人类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很可能会来自于生态。自然灾害就像一个躲在黑暗中的敌手,用狡黠的目光寻找着复仇的机会,它对人类的出手已经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富有野性。它并不会格外关照中国人,而且它不早不晚,偏偏是在中国的现代化刚刚起步,也正是最需要稳定的时候,猖狂地活动了起来。   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想,2050年,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从现在起到那时,还有40多年时间,这无疑是生态危机愈加严重的时期,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违反常态的自然灾害,并由此引发许多我们可能会意想不到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充满艰难曲折的过程,会有很多来自环境、生态、社会发展等诸方面的新问题、新考验和新挑战,这场大雪灾又给我们上了一堂居安思危之课。   危言有时会令人恐惧,但它也会让那些富有智慧、奋发向上的人具有一种忧患意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往往是在其变化之后,而不是在变化之前,甚至不是伴随其产生的,只有居安思危的人才最有可能把握未来的变化,才可能在遭遇灾害时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高盛公司的风险分析师李兹伯格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一直试图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但是,风险管理不能完全依靠历史,你必须对前所未有的事件做出假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我们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我们只能把困难和问题预计得更充分一些,做最坏的打算,制定最详细的预案,以更多的努力来改善生态环境,以更多的努力为应对自然灾害踏踏实实地做好准备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此议论纷纷。在此,我就“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这个总命题,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一些思考:——  ——怎样看中国的发展,——  ——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  ——怎样看中国崛起与中欧关系。  (一)  第一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国远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面临一系列大规模发展难题的发展中国家。  什么叫“大规模发展难题”呢?  这可以用两道最简单的数学题来说明。一道乘法题,一道除法题。  乘法题是:无论看似多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点,只要乘以13亿(我这里指的是中国的人口),那就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规模的问题。  而除法题是:无论绝对数量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相当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了。  当然,事情还有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中国活跃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愈益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么中国人的劳动力、创新力、购买力,中国的凝聚力和增长动力,以及由此而给世界带来的增长动力,又是联系于13亿的另一道数学题。  总之,中国为解决发展问题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从领导层到全体人民,一个共同的雄心壮志。  单单这件事,就够我们从现在算起的两到三代中国人,很忙很忙的了!  (二)  第二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  这里根本之点是在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征的战略道路。这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和平崛起新道路。  关于这条道路,我首先要强调一点: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这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抉择。  这个抉择,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当时,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兴起,中国领导人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把全部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又一次历史性战略抉择。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同反全球化两股潮流的对抗,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领导人果断地确定了进一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趋利避害”的战略方针,又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水平。  关于这条道路,其次我要强调一点: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像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起来,不应当也不可能设想依赖任何别的国家,而必须也只能把事情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就是说,更加充分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并以此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来解决我们的“超大规模发展难题”,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关于这条道路,我还要强调一点:这是一条奋力崛起而又坚持和平、坚持不争霸的道路。  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  因此,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说,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围绕这条道路,最重要的战略方针有三条:一是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二是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  最后,我还要强调指出:义无返顾地坚持和发展这条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就是21世纪中国人的使命。  (三)  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于欧洲意味着什么?这是我要谈的第三个方面。  我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欧洲以及中欧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这样说主要有三点依据:首先在发展的问题上,欧洲和中国一样,都处在和平崛起的进程中。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欧洲和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付出过沉重的血的代价,因而更加深知和平的珍贵。欧洲正在走向联合和统一,欧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家联合体。中国希望,和平崛起的统一的新欧洲,特别是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在国际战略观上,欧洲与中国有许多共同点。  欧洲与中国都希望营造一个和平发展、互信互利、造福人类的国际环境。我们都赞成多边主义,主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求维护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以法治的精神改革现存国际秩序中的不合理成分,以长远的眼光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  其三是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中欧之间的互利合作。  我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中欧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些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欧盟国家对华投资也不断扩大,中欧贸易发展迅速,中欧经济的互补性与合作的潜力已成为双边关系最重要的纽带和基石。  中欧之间发展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无论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还是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我认为,在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不仅不会发生冲突,而且将交相辉映,共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国际关系议论文800字高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它告诉人们,做什么事,只要勤奋,努力地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成功之花需要辛勤的汗水来浇灌。从古至今,千百年来,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饱经沧桑,然而他们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锲而不舍。为了理想奋发进取,取得卓越成功。      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她在做什么?老婆婆说她在磨针。李白很吃惊,他想: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便发奋读书,成了唐代的大诗人。     无独有偶,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刘琨叫醒后,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还有许许多多的事例:     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西汉学者匡衡家贫而好学,夜晚无灯,凿壁偷光,     著名画家齐白石年逾90,却每天作画5幅。     还记得有句话叫“心如所愿,无事不成。”又想起郭沫若曾说过“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是啊,只要有这个心愿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只要认真,努力去做了,还有什么事会难倒我们呢?不论你是在追求自己美好理想的历程中,还是灰心失败或准备放弃的时刻,都要记住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此议论纷纷。在此,我就“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这个总命题,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一些思考:——  ——怎样看中国的发展,——  ——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  ——怎样看中国崛起与中欧关系。  (一)  第一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国远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面临一系列大规模发展难题的发展中国家。  什么叫“大规模发展难题”呢?  这可以用两道最简单的数学题来说明。一道乘法题,一道除法题。  乘法题是:无论看似多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点,只要乘以13亿(我这里指的是中国的人口),那就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规模的问题。  而除法题是:无论绝对数量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相当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了。  当然,事情还有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中国活跃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愈益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么中国人的劳动力、创新力、购买力,中国的凝聚力和增长动力,以及由此而给世界带来的增长动力,又是联系于13亿的另一道数学题。  总之,中国为解决发展问题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从领导层到全体人民,一个共同的雄心壮志。  单单这件事,就够我们从现在算起的两到三代中国人,很忙很忙的了!  (二)  第二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  这里根本之点是在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征的战略道路。这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和平崛起新道路。  关于这条道路,我首先要强调一点: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这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抉择。  这个抉择,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当时,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兴起,中国领导人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把全部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又一次历史性战略抉择。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同反全球化两股潮流的对抗,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领导人果断地确定了进一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趋利避害”的战略方针,又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水平。  关于这条道路,其次我要强调一点: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像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起来,不应当也不可能设想依赖任何别的国家,而必须也只能把事情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就是说,更加充分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并以此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来解决我们的“超大规模发展难题”,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关于这条道路,我还要强调一点:这是一条奋力崛起而又坚持和平、坚持不争霸的道路。  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  因此,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说,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围绕这条道路,最重要的战略方针有三条:一是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二是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  最后,我还要强调指出:义无返顾地坚持和发展这条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就是21世纪中国人的使命。  (三)  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于欧洲意味着什么?这是我要谈的第三个方面。  我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欧洲以及中欧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这样说主要有三点依据:首先在发展的问题上,欧洲和中国一样,都处在和平崛起的进程中。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欧洲和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付出过沉重的血的代价,因而更加深知和平的珍贵。欧洲正在走向联合和统一,欧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家联合体。中国希望,和平崛起的统一的新欧洲,特别是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在国际战略观上,欧洲与中国有许多共同点。  欧洲与中国都希望营造一个和平发展、互信互利、造福人类的国际环境。我们都赞成多边主义,主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求维护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以法治的精神改革现存国际秩序中的不合理成分,以长远的眼光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  其三是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中欧之间的互利合作。  我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中欧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些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欧盟国家对华投资也不断扩大,中欧贸易发展迅速,中欧经济的互补性与合作的潜力已成为双边关系最重要的纽带和基石。  中欧之间发展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无论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还是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我认为,在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不仅不会发生冲突,而且将交相辉映,共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请你去死~~好吗??

影响很大,1500字不够写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