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关于哈利波特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7 07:10:58

关于哈利波特的论文题目

从《哈利.波特》中看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 教育观 尽管哈利在他姨妈家饱受虐待,但他的教育却没有受到影响,比如游泳 跳舞等 2 金钱观 当韦斯莱一家赢得奖金后不但没有补贴家用,而是用在了高消费的旅游上,这在中国是很难看到的。 3 爱情观 在西方,学生之间交男女朋友是很正常的,而在中国这就是大逆不道,是早恋,是老师、家长、学校明令禁止的 4 教育方式 西方的教育方式比中国的应试教育要轻松的多,要合理的多,西方的教育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和个性的发挥

魔法小王子一书中,记录了罗琳的感受

可以去参考下汉斯的(世界文学研究)这本中文的期刊,找下自己的写作思路吧

和哈利波特有关的论文题目

中国的成语,俗语,在和西方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同时,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除此以外,你也可以从哈利波特人文社翻译版的一些错误入手。每部小说都有一些翻译错误,其中主要的就是文化差异,翻译者并不明白原作写的是什么。关于这个,网上有很多挑错误的帖子。一些咒语的名称,完全是根据咒语意思翻译的,但不知在其他语种翻译版中是否会如此。

这是毕业论文???我觉得还是从西方成长主题文学角度入手比较好。探讨一下魔法世界巫师的成长境遇,并以此来分类进行类比和对比。不妨去中国知网下载点论文看看。

my favourite book is harry 's written by Roling,this book a total of 7,it tells how harry potter and his friends Against the dark forces,and successed like this book very much cause it gave me with joy and ..

读《哈利波特》有感一个棕色头发,在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大眼镜的男孩。他手持一根神奇的魔法棒,轻轻便能带你进入神奇的魔法世界,让你时刻都为他的神力所惊喜。他拥有一把神奇的扫把,骑上它,便可尽情的在空中飞行。他是谁?他便是神奇的小魔法师——哈利波特。在《哈利波特》这本书中,虚幻的事物变成了真实。有巫师,有怪兽,有精灵,也有恶魔。他们分别代表着善与恶。而这个善良的男孩,哈利波特,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作者J·K 罗琳是以这个小魔法师的神奇经历为线索,表现了孩子与孩子,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真挚感情,还有的便是孩子们面对困难时坚持不退缩,机智斗恶,用他们有限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逃过难关。而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记述了哈利波特,还有他的朋友,在这个神秘的魔法学校中的点点滴滴。一切是那么神奇,在这个神秘的国度里,住满了巫师,有老有少,猫头鹰成为他们的信差,信件:可以自己开口读里面的内容,飞天扫帚是交通工具,多的如天上的鸟一样。西洋棋会思考,主人叫它怎么走,便听从命令,自动移入其位。画像的人是活的,会微笑,会眨眼,有空还会互相串串门。还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神奇。怪不得哈利波特可以成为风靡全球的小魔法师。我真有点佩服这本书的作者,竟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而在这本书5中,我最佩服的还是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面对恶势力的那种勇敢。他们始终都有这么一个信念:“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国度,危险时刻都存在,但只要相信自己,勇敢的去面对困难,甚至是恶魔,没有什么奸怕的,就算会陷于危及生命的困境,只要适当的使用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魔法,一定可以胜利。”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啊!每次一看到这种惊险的关头,都被他们这种坚定所感动,同时也为这群有神奇经历的孩子捏一把汗,毕竟,邪不胜正,那些邪恶的人最终还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神奇”。在这个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奇的国度。在那里,有一个拥有不可思议力量的男孩--哈利波特。而我在阅读时,也随之掉入了一个魔法的时空。

论文答辩哈利波特

从《哈利.波特》中看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 教育观 尽管哈利在他姨妈家饱受虐待,但他的教育却没有受到影响,比如游泳 跳舞等 2 金钱观 当韦斯莱一家赢得奖金后不但没有补贴家用,而是用在了高消费的旅游上,这在中国是很难看到的。 3 爱情观 在西方,学生之间交男女朋友是很正常的,而在中国这就是大逆不道,是早恋,是老师、家长、学校明令禁止的 4 教育方式 西方的教育方式比中国的应试教育要轻松的多,要合理的多,西方的教育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和个性的发挥

哇哇,又是论文,辛苦了。论文么,总是要让大部分人看不懂才好。鄙人倾向于并联的方式,将多个轨迹不同、背景不同的人物在生死方面分别比较。象征生的意象和象征死的意象分别展开讨论。并且与英国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联结,对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深入挖掘个别的、特殊的人物形象背后的传统象征意义,从而与相应的文学人物类型相匹配。以上内容若是细致展开,可以写上三万字。

哈利波特中死亡的表现是灵魂,具体的是说巫师们在死后会依靠自己的魔力在冥界与现实之间徘徊,可以选择轮回或者返回现实成为一个没有肉体的鬼魂,几乎无视任何现实中的事物但有魔力的物体可以察觉他的存在,而且也会被一些黑魔法所伤(就像HP2中被大蛇石化的没头的尼克一样)。哈利波特中所表达的死亡其实是想要告诉人们,死亡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小天狼星死后邓布利多的话和哈利波特7最后哈利与邓布利多的对话就是证明了。PS阿瓦达索命的本质其实是强制让灵魂与肉体分离,灵魂强制轮回的从而使目标死亡是至于论文。。。这个生与死其实我认为在哈利波特中他说表现的含义其实是希望,因为不管是反派还是什么,7本书中基本没死几个,如果想要看看别人的想法的话,建议去看看哈利波特的同人小说,贴吧和文库都有的

中国的成语,俗语,在和西方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同时,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除此以外,你也可以从哈利波特人文社翻译版的一些错误入手。每部小说都有一些翻译错误,其中主要的就是文化差异,翻译者并不明白原作写的是什么。关于这个,网上有很多挑错误的帖子。一些咒语的名称,完全是根据咒语意思翻译的,但不知在其他语种翻译版中是否会如此。

哈利波特毕业论文主题

当然可以,哈利波特可写的内容还是很多的....但是你首先要确定你的导师对哈利波特的态度,如果是极度厌烦的话就算了吧.....写一篇同人就可以~

但我看来这本书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就是要突破种族歧视的问题。只有人们团结起来才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哈利•波特》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众多的书迷,很多人都仅仅只是沉浸在这本书的内容当中无可自拔,从来没有想过这本书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JK罗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她在这本书当中塑造了很多女性的形象,就是希望女性可以再排除掉体力等因素之后,可以像男人一样战斗,比方说书中的女主角赫敏,就是一位塑造非常成功的女性。我认为这也是这本书的主题思想之一。

一、让女性能够战斗

女性因为受到身材、体力、力量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所以很难像男性一样战斗,但是在这本书当中,JK罗琳塑造的女性形象却完全不同,她们能够拿起魔杖和恶势力做斗争,而且表现的非常出色,所以我认为让女性也能够和男性一样战斗是这本书的主题思想之一。

二、现实社会

除此之外,作者还把种族观点,种族灭绝等一系列的偏见问题也加入了这本魔法书当中,伏地魔和食死徒应该是这些仙剑的代表人物。麻瓜在这本书当中是不会魔法的人,他们又代表了另外一个种族。随着主角们越来越强大,伏地魔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最终两者相碰撞。所以这应该是这本书的主题思想之二。

三、战胜自我

在这本书里面,哈利波特之所以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就是因为他战胜了自己的心魔,重新找回了自己。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改变,同时也把他从普通人推向了英雄。其实这是善和恶最重要的一个区别,而这也是这本书的主题思想之三。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注意过这些主题思想,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事情之后,再回头去看就会有另外一种感受了。

(一)西弗勒斯 斯内普 我也是在哈七出来后才稀饭教授的,但是一旦稀饭上教授就无可救药勒。贴吧里关于教授的赞美实在太多了,我一向不擅长抒情,这里关于他老人家的赞美之词就略过。 虽然很舍不得,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教授的死是必然的,而且对他来说也是个最好的结局。在哈六出来后还没稀饭教授是就可以猜测出他的命运了,可以说他是书里除伏地魔外命运最无悬念的角色。不管是正是邪,他生活中的危机重重已经暗示了他的结局。但是哈七让我们对他的死也释然了。或许在17年前,教授的心就已经随莉莉而去了,后来这么多年支撑他的就只有责任。只有死亡才能突破所有阻碍,让他和莉莉在一起。他的死亡是充满祝福的,也许之后他们可以一起走下去,一个没有伏地魔没有纯血混血歧视的世界在等待着他们,前世的努力应该可以换来后世的幸福。 (二)哈利 波特 哈七出来之前,哈利的生死一直被不断猜测。罗琳阿姨暗示哈利可能会死去,因为她也像柯南道尔那样,不希望再有人随便创作哈利的故事(有点自私啊。。。)。不过还好最后哈利是死而复生了,我觉得这个落俗套的大团圆结局是最合理的。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七本哈利波特,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斯内普,邓布利多,小天狼星,卢平,唐克斯,弗雷德,多比,穆迪,柯林。。。。。。但是死去的人大部分是上一代的,他们都或多或少的代表的哈利的某种依赖。而哈利波特系列的主题就是爱,勇气和成长。为了表示哈利的成长以及斗争所必需的代价,他们都不得不死去。但如果哈利死去,那哈利代表的希望也就消失了,毕竟哈利波特的基本定位还是儿童读物,所以希望和正义总该留下来。 其实哈利本人并非是天赋禀异,甚至可以说是“资质平庸”(教授语),但他有格兰芬多的勇气,虽然有的时候勇气过剩成了“爱逞英雄”(貌似又是教授语。。。这条性格应该是詹姆斯的遗传)。但就如邓布利多所说,他的内心世界更像莉莉——充满了爱和热情——伏地魔所没有的武器。但是别人也都有爱,能成为“救世之星”完全是因为伏地魔选择了他。哈利会嫉妒,会吃醋,会控制不了情绪(小天狼星死后在邓爷爷办公室),会爱逞英雄,他只是个善良的普通人。普通人和救世之星,这应该就是罗琳阿姨想告诉小朋友们的东西。 (三)伏地魔 伏地魔是命运最没悬念的人物,剩下的只有罗琳阿姨会怎样杀死他(同情ING。。。)。这是一个没有爱的极端人物。因为没有爱,所以他可以分裂自己的灵魂;因为没有爱,他可以杀了自己的父亲害了自己的舅舅;因为没有爱,他可以彻底的玩弄权术收买人心可以掌握最黑暗高深的黑魔法。但也是因为没有爱,他失去了斯内普得到了一个间谍;因为没有爱,他被莉莉所施的流淌在血液里的古老魔法击败两次,最终毁灭;因为没有爱,他忽略了克利切,葬送了自己的一片魂器。。。。。。真是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味道。 罗琳阿姨写的很好的是,爱并不是一种伏地魔没有的武器,而是因为没有爱,所以他的命运被注定一步一步走向毁灭。哈利作为击败他的人是偶然的,但出现一个击败他的人是必然的,因为他出于恐惧必然会亲手将这样一个人从人群中拉出来,而这个人是哈利还是纳威还是别人都不重要,这就是邓布利多强调的是伏地魔选择了哈利。 说到伏地魔的恐惧,这是非常真实的一笔。我记得一句话:令人恐惧的人是因为他要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真正勇敢的人是能带给他人勇气的人。恐惧让老伏迟迟不敢和哈利决斗,给了我们铁三角充分时间来毁灭魂器。恐惧可以说是伏地魔残留的一点人性之一。 在伏地魔死前还显露了他的另外一点人性。就是在贝拉被韦斯莱夫人杀死后,他失去理性的狂怒。贝拉是唯一彻底忠于他的人,且比较讽刺的是,这忠心正是建立在他不屑的爱上的(罗琳阿姨说过贝拉是爱着伏地魔的)。伏地魔的怒气虽然没有到爱的程度,但至少是从未有过的对别人的关心。罗琳的人物都很真实,即使身为一号BOSS的老伏也是。(表示一下对阿姨的敬仰之情) (四)邓布利多 罗琳阿姨曾说过在第七部里,我们将更加了解邓布利多的过去,可从来没想过是这样一个过去。自私的权力欲望的青年时代,失去了所有的家人(唯一活着的弟弟到最后才理解原谅了他)。正像哈利的感觉,邓布利多似乎从来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人,一个青年邓布利多的形象似乎有点荒诞。所以有关于the life and lies of Albus Dumbledore让我非常非常非常的不舒服。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很合理的一笔,毕竟伟人不是顺境可以造就的。 邓布利多是哈利精神上的最后一个依赖对象。之前,似乎只要有邓布利多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邓布利多死后,我和哈利都感到深刻的迷茫无助(佩服罗琳阿姨)。这时的哈利还没独立,他总是抱有邓布利多已经为他铺好路的想法(我也有,再次敬佩一下)。直到邓布利多的过去被一点点揭开,饱偿偶像破灭痛苦的哈利在痛苦挣扎后(确实很痛苦,我甚至认为这一笔写的有点夸张了),哈利终于彻底长大独立了。而独立的标志,应该是当伏地魔去挖邓爷爷的坟墓取魔杖时,哈利“第一次选择不去行动”,这时他克服了自己最大的爱逞英雄的缺点。而邓爷爷的历史使命也算基本完成了,一个一百五十多岁的老人,经历世纪风风雨雨,培养了下一代,也该安静的离去了。 (五)罗恩和赫敏 很多人都不支持罗赫恋,其实我刚开始也不能接受,但细想后可能性还是很高的。在行文结构上,有高手分析过,若让罗恩赫敏再各找一位,就太罗嗦也不好把握。我想在性格上讲也有道理。赫敏智商是公认的高,而且也很要强(哈利在魔药课上超过她后就一直忿忿不平)。而罗恩,可以说有点傻乖傻乖的。可能也只有罗恩才能包容(忍受?)赫敏的一切。可以想象他们会过得家里鸡飞狗跳,一地鸡毛的幸福。 并且一般来说初恋都不会有太好结局(罗琳阿姨估计是这一观点的忠实支持者,比如哈利和秋张,金妮在哈利前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所以罗恩就曾经一度崇拜过三把扫帚的漂亮老板娘和嫂子芙蓉,还和拉文德布朗同学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而赫敏则先是崇拜风流倜傥的罗哈特教授,然后就是帅哥明星克鲁姆。虽然是青梅竹马,但也是风风雨雨各自在感情方面都成熟后才走到了一起,真有点像法国电影《两小无猜》。 (六)纳威和卢娜 把他们写在一起是因为我非常非常不甘心他们最后没有在一起。可能是大家都这么想吧,所以特立独行的罗琳阿姨就否认了这一对的可能性(卢娜和一个博物学家结婚,纳威未知)。 和寓言擦肩而过的纳威,也是成长这一主题的体现。从一年级入学时近乎哑炮的笨拙,到杀死最后一个魂器纳吉尼,他在从分院帽中抽出格兰芬多宝剑的时候真正证明了自己。罗琳写的很好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魂器都是由哈利毁灭的(实际上哈利只毁灭了里德尔的日记,然后勇敢的接受死亡让伏地魔毁了他体内老伏的灵魂)。 卢娜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说她和哈利他们在一起“就像和朋友们在一起一样”,最感动的就是她卧室里细细的FRIEND围住的哈利他们的画像。什么时候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但是再危险的战斗都会毫不犹豫的参加。而且她是非常敏锐且善解人意的。她和纳威实在是太可爱了,再次不甘心他们没有在一起(算了,罗琳阿姨让人家活下来就很好了) (七)小天狼星 卢平 唐克斯 虫尾巴 都是应该用过去时的人(罗琳真狠心) 先说小天狼星。其实小天狼星的一生都非常不顺利。童年和家里针锋相对直到离家出走,毕业后同食死徒战斗,好不容易到了和平年代又被冤入狱十几年,逃出来后流浪了一年,无所事事的痛苦了一年,之后终于在自己向往的战斗离开。死的时候也是钻石王老五(似乎他从来没有爱上过谁,我觉得他一生最爱的人就是詹姆斯,呃。。。我不是那个意思。。。呃。。。但是我觉得还真有点那个意思。。。。)但是他的悲剧远不如教授的震撼,估计是罗琳在他身上就没有投入太多感情。刚开始是作为哈利唯一的亲人,然后为了表示哈利的第一步成长就杀了他,死后更是音讯全无,哈七完全就彻底忽略他,小孩取名的时候都忘了人家(我们只能指望哈金再生一个孩子了。。。) 虫尾巴必然死的。我一直都很同情他。能进格兰芬多的人身上一定有某种潜质,就像当初的纳威一样。但是他长期被忽略(詹姆斯和小天狼星对他应该是享受被崇拜多于友情),最终改变了他。 卢平的死我挺惊讶的,没想到罗琳做的如此绝情。这样,当年的四人小组和永远的冤家对头斯内普都离开了,不知是不是觉得他们注定同生共死。而卢平死了唐克斯也活不下去,这倒是情理之中。 写完了 很不好意思的发现教授的文字是最少的。。。这里再补充两句 我在贴吧里看到一个写教授的题目是“银色的圣洁”非常经典 银色和绿色都是斯莱特林的颜色 一般来说,银色意味着斯莱特林对于纯血统的偏执和天生的高傲,而绿色则代表了他们的野心和手段 但是对于教授,银色是他的圣洁 绿色则更单纯,是莉莉的眼睛

写哈利波特论文相关文献

可以去国家图书馆看看,那里有论文库,找到相关的资料可以复印!还有就是有的学校可以上中国知网,看看你们学校能上吗?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的论文库,可以下载!

呵呵,你可以上一个叫做Pubmed 的网站,在搜索栏中输入“Harry Potter”就可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了。

1. Rowling J K.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J]. Harry Potter, 1997: 344. 2. Rowling J K.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J]. Harry Potter, 1998: 360. 3. J K.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J]. Harry Potter, 372. 5. Rowling J K.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J]. Harry Potter series, 2003, 5. 6. Rowling J K.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J]. Harry Potter, 2005: 384. 7. Rowling J K.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J]. Harry Potter, 2007: 389.

作为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性的反拨,新时代(New Age)运动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产生,几十年来迅速发展,其影响力所及,上自大都市的知识界精英,下至乡镇社区百姓,日益形成声势浩大的文化风潮。1这一运动与全球化潮流一起给后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可惜目前我国对全球化问题和文化冲突论都有相当多的关注和讨论,而对新时代运动却几乎没有什么介绍和了解,因而使我们无法看清某些重要的文艺现象所代表的西方非学院派的思想潮流,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某些轰动性的文学作品。如美国的《塞来斯廷预言》(又译《圣境预言书》)和苏格兰的《哈利。波特》。 90年代中期,《塞来斯廷预言》发行800万册;世纪之交,以巫术思维和魔法奇迹为背景的《哈里。波特》,能够在英美同时风靡影坛和书市,发行连创历史记录,达到3600万册。人文知识分子对此似乎无动于衷,评论界也是相当耐心和沉寂。似乎矜持的学者不愿对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加以评判。然而,以异教的凯尔特人的巫术传统为背景的《哈里。波特》旋风,以及由此引出的思想文化现象却绝不是局限在儿童文学的范畴里所能理解的。 梳理新时代运动的思想线索,关注其发展趋势,是我们了解西方当代文化格局及其内在矛盾的一个重要视角。国际上权威的未来学家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浪潮》之后,1990年推出《力量的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一书,结尾题为“对一个新的黑暗时代的渴望”。把新时代人所代表的20世纪晚期的全球精神复兴运动看成是以嬉皮士运动为先导的抨击世俗主义和工业文化的社会运动。他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势力,因为其性质就在于,它是继共产主义的集权主义之后,能够与西方资本主义及其民主政治体系相敌对的替代力量。为什么具有半官方身份的托夫勒对新时代运动如此担忧呢? 按照“新时代”理论,基督教的历史观把2000年当成一个重要的时间轮回周期。从基督的公元纪年以来,到20世纪的结束,刚好完成了一个时间循环。所谓“新时代”,指的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后基督教时代的来临,是一个与追求物质繁荣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相背反的、叛逆基督教价值观并且对抗官方意识形态的时代,也是一个让精神性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其重要标志就是非基督教文化、即东方宗教、原始宗教和民间传统的全面复兴。与此相关的还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建构,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大联合等。 进入90年代,由于新时代所期待的重大转折时刻的临近,美国的新时代出版物激增,在各大报刊上发出声音,甚至成为一项市场潜力巨大的新产业。影星Shirley Maclaine公开宣称新时代的到来。媒体上出现诸如“新时代精神”、“新时代健康”、“新时代政治”、“新时代词典”,甚至“新时代婴儿起名书”一类语汇。互联网上与之相关的内容更是浩如烟海。在这种氛围中,美国的一部广为流传的预言式小说,承担起新时代精神代言人角色,它就是詹姆斯·莱德菲尔德1994年推出的《塞莱斯廷预言》2。该书被视为新时代的代表作,并且使新时代的思想普及到更加广泛的社会成员之中,对该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部小说成功地结合了新的科学观和古老的启示预言传统,并且采用了既能体现异国情调又能产生叙事悬念的丛林探险故事的外在结构,因而在图书市场上大受欢迎,持续畅销不衰。莱德菲尔德在《塞莱斯廷预言》的前言部分对新时代运动做了回顾性的概观,他写到: 半个世纪以来,一种新的意识进入人类社会,这是一种只能被视为超验的、精神的新意识。如果你开始读这本书,那也许你已经觉察到某种变化,内心已经感受到这一点。 这种意识源于我们对生活发展方式的更高层次的感悟。我们注意到那些偶然事件,在特定的时刻发生,引出特定的个体,猛然间将人的生活引向一个新的重要的方向。也许,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任何人更能感知到这些神秘事件的深刻意义。 我们知道,生活其实是一种精神性的展现,这是个体的展现,它充满魅力。直到今天,任何科学、哲学或宗教都未能完全阐明这种精神性的展现。我们也知道,我们一旦明白正在发生的变化,一旦明白怎样参与这一隐秘的进程,充分重视生活中的这些神秘现象,人类社会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能够吸收传统的精华,从而创造一种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以求的文化。当今评论界局限在儿童文学领域讨论此书,不能从深远的社会背景上思考魔法文学热背后的文化蕴涵。《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来自苏格兰首府爱丁堡,而苏格兰正是70年代以来新时代运动在英国的一个主要发源地。可以说《哈利·波特》旋风背后有更强大的文化思想风潮在起作用。从新时代运动的文化寻根性质及其对后现代艺术发展趋势的巨大牵引作用着眼,《哈利·波特》恰好同时满足了新时代理念的几个重要特征。她的轰动不只是文学艺术的成功,而且是一个标志新世纪文化冲突与文化走向的重要信号。 打开已问世的四卷本《哈利·波特》,最吸引人的奇妙世界莫过于那一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该校与近代教育传统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不传授任何现代科学知识,专门传授法术和咒术一类前现代的秘传知识。该校全体学生用的课本《标准咒语》《魔法史》《魔法理论》,〈魔法药剂与药水〉〈怪兽及其产地〉5等,几乎没有例外都是新时代书店里的常备书和热销书。对于熟悉现代学校的美国或中国的儿童来说,似乎《哈利·波特》这样的幽暗写法带有典型的魔幻想象背景,读者难免会惊叹作者出奇的幻想编造能力。可是到过苏格兰城市爱丁堡的人都会理解,这个中世纪古城本身就以古城堡建筑为特色。作者的这种表现不是虚构的产物,而是以真实的生活实景为原型的。爱丁堡人不仅和我们一样生活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时代,同时也生活在古堡幽灵般的中世纪文化氛围之中。假如你在参观了中央城堡那中世纪的建筑群后,顺便去体验一下街边的出售古董和各种巫术道具、苏格兰氏族名称和家谱书籍的小店氛围,再到巫术博物馆看看,那么你就会充分体悟到,给《哈利·波特》全书蒙上一层神秘、幽暗乃至阴森的背景色调的,与其说是女作家罗琳,倒不如说是爱丁堡那深厚的凯尔特文化传统。 作为对抗现代性和片面发展的高科技社会的内在要求,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来,一种文化寻根激情激荡在处于迅猛文化变迁中的人们心底,使他们在审美趣味上自觉地要求复归传统,重新通过艺术感知来寻找和确认自己的文化认同。弥漫在整个20世纪艺术中的原始主义风潮,不妨看作是这种以归根复古来抗拒激烈变迁引起的心理不适的自发反应。《哈利·波特》这部书的思想倾向,只有还原到反叛现代性的激进民间运动的脉络里,才能获得充分的理解。例如,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中的传统文学作品,总是千篇一律地丑化女巫,把巫婆刻画为邪恶形象,甚至称之为“魔鬼的情人”6。可是我们在《哈利·波特》中看到新的巫师群体形象。巫师不但不再令人厌恶,反而是引导俗人超脱于单调乏味的麻瓜世界的真正精神导师。这可以说是自文明史以来对巫师形象的重新建构。其意义,既是对基督教文明在历史上残害数以百万计的女巫罪行的彻底忏悔,也是新时代文化寻根在非基督教世界发掘传统价值的表现。 《哈利·波特》在文化寻根方面的又一层意义是凯尔特文化的复兴。我们知道,大英帝国作为现代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全球化进程的先导力量,其古代的扩张动力始于对土地的需求。英格兰人对可耕地的需求导致对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凯尔特人领地的侵占,民族矛盾的历史根源就在于此。出自苏格兰的詹姆士6世即位英王后,反过来压迫苏格兰和爱尔兰人,理由就在于他们是“原始人”。英格兰人用武力侵占的方式来夺取他们的土地,把他们赶到少数保留地,“就象后来到美洲夺取印第安人土地一样。”7 现在为了反叛麻瓜的现代性,《哈利·波特》的主人公不得不回到前基督教时代,从“原始的”民俗宗教的巫术传统中汲取力量。还原到殖民者与“原始人”的数百年文化冲突格局中,《哈利·波特》这部魔法文学书的自觉文化认同也就很明确了。 不论是《塞莱斯廷预言》从玛雅废墟的神秘手稿寻求启示,还是《哈利·波特》为凯尔特的魔幻世界招魂复魅,这种世界文学想象的新变化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新时代运动的价值倾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