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摘要结构

发布时间:2024-07-08 03:52:26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摘要结构

来自于网上的一篇文章转发给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目前世界文化的发展存在两种相背的潮流,一个就是某些西方国家的理论家从维护自身利益和传统习惯出发,企图把反映他们继续统治世界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国家和民族,坚持西方中心论。另一个就是某些取得独立和复兴的国家,抱着珍视自身文化的情怀,形成了一种反本寻根、固守本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原教旨主义。如何使这两股相背的潮流不至于发展成大规模的战争,并得以消除,是当前必须引起重视的一大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 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会消除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是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宽容而走向和平,还是因为文化的隔绝和霸权而导致战争,这将是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文化的发展存在两种相背的潮流,一个就是某些西方国家的理论家从维护自身利益和传统习惯出发,企图把反映他们继续统治世界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国家和民族,坚持西方中心论。另一个就是某些取得独立和复兴的国家,抱着珍视自身文化的情怀,形成了一种反本寻根、固守本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原教旨主义。如何使这两股相背的潮流不至于发展成大规模的战争,并得以消除,是当前必须引起重视的一大问题。 二、一个新的轴心时代能否到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36)曾提出一个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文明,这些文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财富,而它们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互相影响,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新的飞跃,都要回顾文化发展的源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很可能是对两千多年前轴心时代的又一次新的飞跃。从种种迹象看,也许可以说人类正在或者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这大概有三个理由:首先,民族一旦独立,是一定要确认自己的独立身份的,就要找寻文化根源来支撑这种独立。其次,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如果从另外一个文化体系看,从“他者”的角度看,也许能更全面地认识这种文化的特点。其三,从当前人类社会文化的现状来看,已经或正在形成在全球意识影响下的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觉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文化自觉。今天,我们面临再一次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传统的人群,对他自身文化的起源、形成的过程以及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它的发展趋势等,能做出认真的思考和反省。文化的自觉必须是以各民族、各国家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为前提、为基础的。现在,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文化复兴的前夜,因此,我们必须给中国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要搞清楚它的历史到底怎么样、它的优点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问题在什么地方、将来发展的趋势到底怎么样。文化自觉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看我们的文化传统能否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最重大问题提供有积极意义的资源,以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合理发展。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充分理解其内在精神基础上,在和其它各种文化的交往中取长补短、吸取营养、充实和更新自身,以适应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和平与发展。儒家的“仁学”和道家的“道论”可以为此提供积极的、有价值的资源。人类要共同、持续地发展,不仅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思想,也可以为此提供有意义的资源。 四、儒家的“仁学”理论对当今世界的积极意义 孔子的仁学,是以爱自己的父母为出发点,然后推己及人,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这套“仁学”理论,虽不能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部问题,但作为建立在道德哲学基础上的“律己”学说,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扩而大之到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无疑是有意义的。要使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并非易事,为此,孔子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在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由于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上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和而不同”作为解决分歧的原则,应该更有意义。我们必须努力追求不同文化之间通过对话实现和谐相处。以儒家“和为贵”为基础的“和而不同”的原则,应成为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五、老子的“道论”思想是防止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智慧学说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道”这个基本概念,而“自然无为”是“道”最基本的特性。老子提倡“自然无为”,就是说不要做违背老百姓本性的事,天下才会安宁。老子认为“自然无为”就是少私寡欲,少一点自私,少一点欲望。他还认为,老百姓希望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统治者不要老去折腾他们。在一个国家里,对老百姓干涉得越少,社会越安宁;对老百姓干涉得越多,社会越难安宁。引申开去,在国与国之间,对别国干涉得越多,世界就越混乱。 六、“天人合一”思想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意义 西方文化在近300年间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量开发和无情掠夺,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这种情况,不能说与西方哲学中天人二分的思想没有关系。西方哲学曾经长期把精神和物质看成是各自独立的互不相干的,因此,它的哲学是以醒目的外在关系建立起来的理论,它的思维模式是“心”和“物”彼此独立的二元。然而,中国哲学与此有根本不同。中国的儒家认为,研究“天”不能不牵涉“人”,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到“天”。我们讨论“天人合一”的模式,是要说明人和自然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的内在关系,我们必须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统一起来考虑,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而不考虑另一个方面。“天人合一”这个由《易经》发展出来的命题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它为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意义的思考路径。 七、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保护自然的积极意义 崇尚自然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决不能对自然无度地开发、破坏,否则,会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因此,当今人类社会应该从老庄的道家思想中吸取智慧。实际上,崇尚自然也表达了一种人和自然的关系,从思维模式上说,它和“天人合一”有共同点。就这点来看,“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统一的思维模式。 八、对古人的思想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然而,即使是古人思想的精华部分,也必须赋以现代的诠释,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古代的哲学观点尽管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文化宝库,有许多仍然有益于今日的人类社会,但也包含一些过时的、错误的甚至有害的内容,对此要扬弃。无论孔子的儒家学说,还是老子的道家学说,都包含着不适应现代人类社会要求的内容,存在着内在矛盾,甚至若干错误。如果夸大了儒家思想的意义,其人本主义就会走向泛道德主义;如果夸大了道家思想的意义,其自然主义就会走向无所作为。中国文化要想在二十一世纪走在人类社会的前列,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在充分发挥自身文化内在活力的基础上,排除自身文化中过时的、错误的部分,大力吸收其它各种文化中的先进因素,使我们的文化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解决当代人类和平与发展等问题上做出贡献。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福祉所在。 精彩问答: 提问:西方有两种文明,即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两者在西方社会一直存在冲突,都在追求主导地位。中国的现代化是否也需要二元文明结构?如果形而上层面、形而下层面都由儒家文明主导,中国的现代化是否能实现?若按一百多年前提出来的“中体西用”的方式,以中为形而上、西为形而下的方式是否更有利于现代化的实现?汤一介:西方现代文明来源纷杂,互相冲突的因素很多。我们中国确实有点不同,比如儒家思想,有形而上的层面,同时又深入到民间。中国还有所谓道教,不大有形而上的问题,比较世俗化、民间化,然而它的理想完全是不能实现的,也没有形而上的意味。提问:有人认为中庸之道对协调人际关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影响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领先或者是影响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不可忽视的道德因素。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汤一介:对中庸之道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关键看怎么解释。在中国的思维方式上,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路子,其一是道教的路子,从事物的一端求另一端。其二是儒家的路子,从两端求中端,强调“过犹不及”,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强调的是“度”。如果把“中庸”理解为最合适的“度”,那么,这种理解对于企业竞争是有积极意义的。提问:提三个问题:第一,您在解放初期曾经是北大的一名团干部,是热血青年,您自己曾经在年轻时希望成为一名哲学家,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转而成为一位哲学工作者。请问,这50多年的环境是不是不利于一个哲学家的成长?第二,哲学家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个社会可以同时有许多迫切要求,但从哲学角度看可能只有一个主题:任何一个社会首先要解决规范和秩序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才有可能提出真正意义的自由课题,进而才能提出真正的正义课题。美国建国200年,解决了规范和秩序问题。它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解决了黑人问题,七十年代就有《著作论》问世,正符合这个说法,不知道您对此是否同意?第三,您有两篇文章谈中华文化的定位问题,两次举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的观念,您寄希望于未来一个时期,并认为中华文明在一个新的轴心时代能够出现伟大的哲学家。但目前中华民族的经济、技术、政治等等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此状态下怎么使中国产生伟大的哲学家?汤一介:我年轻时确实希望做一名哲学家,后来想法改变了。1951年我从北大毕业时的想法是,搞哲学的人都只能是哲学工作者,只有政治领袖才能叫“哲学家”。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有些改变,觉得不应仅仅是哲学工作者,也应该是哲学家,也可以创造哲学。我现在不敢说我已经是哲学家,但是我在努力提出一些哲学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由政治领导者提出来的,政治领导者并不一定关心这些问题。几十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影响了哲学的发展。对美国历史,我并非十分熟悉,中国不一定要走那条路。要治理国家,当然要有指导思想,一定要规范,但是学术研究不应有那么多规范,只要不剽窃、抄袭就可以了。学术是讲自由的,否则无法发展。关于新的轴心时代问题。一些学者期待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希望四大文明能协调发展,不要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发生冲突、矛盾和战争。这并不是偶然的,这都是在1998年、1999年这两年提出来的,之所以都在这时提出,就是希望二十一世纪不要再像二十世纪那样爆发两次世界大战。但这种和平的预期到今天越来越渺茫,冲突越来越严重了。人类要走出这个困境,解决的途径就是和平与发展。而要达到这种目标,就需要发挥每一种文化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一些有益的资源?这正是我考虑的问题。当然,我不敢说新的“轴心时代”一定在二十一世纪到来,但我们希望能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尽早到来。所谓新的轴心时代,就是四种文明或者更多的文明能协调发展。 提问:您刚才讲的“天人合一”,认为天是代表自然的。但从产生背景来看,它是为解决社会秩序的混乱而产生的,因为当时社会秩序很乱,而非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出了问题。再者,儒家思想倡导的是“王道”、“仁政”,“王”是第一位的,“天”应该是指最高统治者。在传统理解上,自然包括天、人、地。反过来说,天不能代表人、地。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觉得“天人合一”应该是指统治者和老百姓的相互协调,共同解决社会秩序的问题。您认为是这样吗?汤一介:在中国,“天”的概念非常复杂,每一个哲学家使用时都不一样。我今天讲的“天人合一”,是把“天”作为自然的意思来理解、来诠释的。如果不从这个角度讲,还可以从人格神的角度解释,即“天人合一”就变成了人与神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宗教上的问题,即“以神救人”。现在世界那么乱,谁来救世界?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就要靠神来拯救。

中华文化对世界地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文明起源于东亚大陆的大两河流域,这是一个面积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文明场、文明群,主要是连续式的,比较多地注意保存历史传统中的文化基因、民族传统,比如在从原始社会、氏族社会向国家社会、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特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为我们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也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一个国家的历史资源、文化遗产滋养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传统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模式和社会行动,同时也是当下的人们获得民族认同感,增强国家向心力、团结力的思想源泉。这种来自于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磨砺。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思维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的整体价值取向,凝结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感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普遍主义精神,是最为基础、最为根本,也是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源泉。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摘要

儒家思想与伊斯兰教,基督教并列为三大文化格局,并不是佛教与之并列

中国的文化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的魅力,它的影响,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无论在哪个国家,我们中国文化有着一种神秘在不断吸引着外国人的好奇心,同样我们也感觉中国文化很厉害,更不能想象古人的智慧会那么的博大。现在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特别有兴趣,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包括德国人喜欢中医,美国人喜欢武术,英国人喜欢饮食,他们生活中已经离不开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轴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前一单元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这有中国的器物、科技、制造、作物、创造、发明等。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发生很早。据记载,早在商代,中国人就以高超的制陶和铸铜技术对西伯利亚的卡拉克苏文化产生了影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西交通。中国丝绸、漆器和铁器的外销,冶铁和穿井技术的西传,西域毛皮、马匹、瓜果、香药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输入,构成两汉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动景观。中国是产丝之国。中国的丝绸西传天山南北路,再传至中亚的大宛(今乌兹别克)、安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大秦(罗马帝国)及身毒(印度),然后辗转传到欧洲。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西亚各国和印度都称中国为“产绮之国”,古希腊人则称中国为“赛利斯”(Seres),意思也是“产丝之国”。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又一兴盛时期。唐与中亚各国、与阿拉伯、与南亚各国、与非洲国家,特别是与东亚的日本、高丽等的交流十分密切。中国的陶瓷、炼丹术和近代化学传人阿拉伯和西欧,极大地密切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唐代都城长安在8世纪下半叶巴格达兴起以前,是亚洲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据记载,在长安城一百万人口中,各国侨民和外国居民约占百分之二左右,如果加上突厥后裔,则有百分之五。日本、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吐蕃、高昌子弟来长安求学者有八千多人,这些留学生成为中国和亚洲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骨干。 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于纸和造纸法、雕版印刷术、罗盘(指南针)、火药等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的西传。马克思曾指出:在欧洲,“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大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彻底地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卜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更大。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达程度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中国古代农业栽培技术对古代世界农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据资料,世界上660多种主要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的就有136种,占20%以上,居世界第一。尤其是五谷之首的水稻,中国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文化中就已出现了稻谷,朝鲜、日本及美洲的水稻均由中国传人。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古代向西方输出了许多科技发明创造,例如链斗水车于1672年传人欧洲,轮辗磨于1607年传人,1200年传人冶金鼓风机,1556年传人旋转风扇,1500年传人活塞风箱,1126年传人钻井技术,1300年传人铸铁,1883年传人敞肩石拱桥,1741年传人铁索桥,等等。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动情地写道:“中国文献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和发现,考古证据或绘画实物证实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的或照搬采用的发明或发现一般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二项式系数排列,还是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相互转移的方法,或是第一台时钟中的擒纵装置,或韧性铸铁犁铧,或植物学与土壤学的开创,或皮肤与内脏的关系,或天花痘苗接种的发现——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居世界第一。”李约瑟著的长达2000万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向世界生动详实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伟大创造及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与影响。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摘要

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有:茶文化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茶是中外交流历史中重要的中国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茶文化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茶文化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发展茶产业不仅有助推动经济增长,更有利于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发展茶文化,既能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品尝者享受到茶香、味甘、色艳、形美,进而陶冶情操,增进精神素养;茶文化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茶就是古往今来很好的文化载体,茶文化的海外传播能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助力。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是对日本茶道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内容,而日本茶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戚戚相关。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bai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国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茶入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中国茶叶最早传入俄国,据传是在公元六世纪时,由回族人运销至中亚细亚。到元代,蒙古人远征俄国,中国文明随之传入,到了明朝,中国茶叶开始大量进入俄国。追溯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有人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人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一、发展历史:1、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bai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2、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二、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稍后,《茶经》也采用了“茶”字。在此之前,文古曾制作过 “茶”是用“荼”表示的。三、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早已成为世界饮料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品种。世界茶叶市场竞争也日益尖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主要茶叶生产消费国都不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二十个产茶省,八千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国。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摘要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华文化对世界地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文明起源于东亚大陆的大两河流域,这是一个面积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文明场、文明群,主要是连续式的,比较多地注意保存历史传统中的文化基因、民族传统,比如在从原始社会、氏族社会向国家社会、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特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为我们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也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一个国家的历史资源、文化遗产滋养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传统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模式和社会行动,同时也是当下的人们获得民族认同感,增强国家向心力、团结力的思想源泉。这种来自于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磨砺。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思维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的整体价值取向,凝结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感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普遍主义精神,是最为基础、最为根本,也是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源泉。

影响一: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文官制度经过不断调整而日臻完善,而且它也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西方人的心目中表现“机会均等”的科举制度,使西方人为之心悦诚服,并希望本国政府能仿效实行。影响二:中国古代的文、史、地等领域的成就,令西方人所饮佩。中国的语言文字被世界各地人学习,许多历史文学作品在世界各国也受到欢迎博大精深的中国儒家思想对东亚的日本、南亚的新加坡甚至欧洲都有影响。在日本,传统文化与他们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亦结合得如胶似漆。被称之为“企业之王”、“金融之王”的株式会社企业组织方式的创始人涩泽荣一就提出“论语和算盘”的理论,也称之为“经济道德合一”说。这些有卓识远见的欧洲人和亚洲人,试图从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寻求方略,汲取养料。他们倾慕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以期来建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来推动社会的现代文明。影响三:中国古代的艺术和科技,影响着西方人的社会生活与资产阶级的发展。如中国的瓷器、丝绸传入西方许多国家后被人们欣赏崇拜甚至仿制,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也大大推进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来自于网上的一篇文章转发给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目前世界文化的发展存在两种相背的潮流,一个就是某些西方国家的理论家从维护自身利益和传统习惯出发,企图把反映他们继续统治世界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国家和民族,坚持西方中心论。另一个就是某些取得独立和复兴的国家,抱着珍视自身文化的情怀,形成了一种反本寻根、固守本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原教旨主义。如何使这两股相背的潮流不至于发展成大规模的战争,并得以消除,是当前必须引起重视的一大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 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会消除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是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宽容而走向和平,还是因为文化的隔绝和霸权而导致战争,这将是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文化的发展存在两种相背的潮流,一个就是某些西方国家的理论家从维护自身利益和传统习惯出发,企图把反映他们继续统治世界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国家和民族,坚持西方中心论。另一个就是某些取得独立和复兴的国家,抱着珍视自身文化的情怀,形成了一种反本寻根、固守本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原教旨主义。如何使这两股相背的潮流不至于发展成大规模的战争,并得以消除,是当前必须引起重视的一大问题。 二、一个新的轴心时代能否到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36)曾提出一个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文明,这些文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财富,而它们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互相影响,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新的飞跃,都要回顾文化发展的源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很可能是对两千多年前轴心时代的又一次新的飞跃。从种种迹象看,也许可以说人类正在或者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这大概有三个理由:首先,民族一旦独立,是一定要确认自己的独立身份的,就要找寻文化根源来支撑这种独立。其次,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如果从另外一个文化体系看,从“他者”的角度看,也许能更全面地认识这种文化的特点。其三,从当前人类社会文化的现状来看,已经或正在形成在全球意识影响下的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觉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文化自觉。今天,我们面临再一次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传统的人群,对他自身文化的起源、形成的过程以及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它的发展趋势等,能做出认真的思考和反省。文化的自觉必须是以各民族、各国家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为前提、为基础的。现在,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文化复兴的前夜,因此,我们必须给中国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要搞清楚它的历史到底怎么样、它的优点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问题在什么地方、将来发展的趋势到底怎么样。文化自觉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看我们的文化传统能否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最重大问题提供有积极意义的资源,以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合理发展。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充分理解其内在精神基础上,在和其它各种文化的交往中取长补短、吸取营养、充实和更新自身,以适应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和平与发展。儒家的“仁学”和道家的“道论”可以为此提供积极的、有价值的资源。人类要共同、持续地发展,不仅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思想,也可以为此提供有意义的资源。 四、儒家的“仁学”理论对当今世界的积极意义 孔子的仁学,是以爱自己的父母为出发点,然后推己及人,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这套“仁学”理论,虽不能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部问题,但作为建立在道德哲学基础上的“律己”学说,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扩而大之到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无疑是有意义的。要使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并非易事,为此,孔子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在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由于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上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和而不同”作为解决分歧的原则,应该更有意义。我们必须努力追求不同文化之间通过对话实现和谐相处。以儒家“和为贵”为基础的“和而不同”的原则,应成为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五、老子的“道论”思想是防止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智慧学说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道”这个基本概念,而“自然无为”是“道”最基本的特性。老子提倡“自然无为”,就是说不要做违背老百姓本性的事,天下才会安宁。老子认为“自然无为”就是少私寡欲,少一点自私,少一点欲望。他还认为,老百姓希望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统治者不要老去折腾他们。在一个国家里,对老百姓干涉得越少,社会越安宁;对老百姓干涉得越多,社会越难安宁。引申开去,在国与国之间,对别国干涉得越多,世界就越混乱。 六、“天人合一”思想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意义 西方文化在近300年间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量开发和无情掠夺,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这种情况,不能说与西方哲学中天人二分的思想没有关系。西方哲学曾经长期把精神和物质看成是各自独立的互不相干的,因此,它的哲学是以醒目的外在关系建立起来的理论,它的思维模式是“心”和“物”彼此独立的二元。然而,中国哲学与此有根本不同。中国的儒家认为,研究“天”不能不牵涉“人”,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到“天”。我们讨论“天人合一”的模式,是要说明人和自然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的内在关系,我们必须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统一起来考虑,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而不考虑另一个方面。“天人合一”这个由《易经》发展出来的命题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它为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意义的思考路径。 七、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保护自然的积极意义 崇尚自然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决不能对自然无度地开发、破坏,否则,会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因此,当今人类社会应该从老庄的道家思想中吸取智慧。实际上,崇尚自然也表达了一种人和自然的关系,从思维模式上说,它和“天人合一”有共同点。就这点来看,“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统一的思维模式。 八、对古人的思想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然而,即使是古人思想的精华部分,也必须赋以现代的诠释,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古代的哲学观点尽管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文化宝库,有许多仍然有益于今日的人类社会,但也包含一些过时的、错误的甚至有害的内容,对此要扬弃。无论孔子的儒家学说,还是老子的道家学说,都包含着不适应现代人类社会要求的内容,存在着内在矛盾,甚至若干错误。如果夸大了儒家思想的意义,其人本主义就会走向泛道德主义;如果夸大了道家思想的意义,其自然主义就会走向无所作为。中国文化要想在二十一世纪走在人类社会的前列,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在充分发挥自身文化内在活力的基础上,排除自身文化中过时的、错误的部分,大力吸收其它各种文化中的先进因素,使我们的文化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解决当代人类和平与发展等问题上做出贡献。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福祉所在。 精彩问答: 提问:西方有两种文明,即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两者在西方社会一直存在冲突,都在追求主导地位。中国的现代化是否也需要二元文明结构?如果形而上层面、形而下层面都由儒家文明主导,中国的现代化是否能实现?若按一百多年前提出来的“中体西用”的方式,以中为形而上、西为形而下的方式是否更有利于现代化的实现?汤一介:西方现代文明来源纷杂,互相冲突的因素很多。我们中国确实有点不同,比如儒家思想,有形而上的层面,同时又深入到民间。中国还有所谓道教,不大有形而上的问题,比较世俗化、民间化,然而它的理想完全是不能实现的,也没有形而上的意味。提问:有人认为中庸之道对协调人际关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影响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领先或者是影响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不可忽视的道德因素。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汤一介:对中庸之道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关键看怎么解释。在中国的思维方式上,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路子,其一是道教的路子,从事物的一端求另一端。其二是儒家的路子,从两端求中端,强调“过犹不及”,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强调的是“度”。如果把“中庸”理解为最合适的“度”,那么,这种理解对于企业竞争是有积极意义的。提问:提三个问题:第一,您在解放初期曾经是北大的一名团干部,是热血青年,您自己曾经在年轻时希望成为一名哲学家,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转而成为一位哲学工作者。请问,这50多年的环境是不是不利于一个哲学家的成长?第二,哲学家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个社会可以同时有许多迫切要求,但从哲学角度看可能只有一个主题:任何一个社会首先要解决规范和秩序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才有可能提出真正意义的自由课题,进而才能提出真正的正义课题。美国建国200年,解决了规范和秩序问题。它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解决了黑人问题,七十年代就有《著作论》问世,正符合这个说法,不知道您对此是否同意?第三,您有两篇文章谈中华文化的定位问题,两次举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的观念,您寄希望于未来一个时期,并认为中华文明在一个新的轴心时代能够出现伟大的哲学家。但目前中华民族的经济、技术、政治等等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此状态下怎么使中国产生伟大的哲学家?汤一介:我年轻时确实希望做一名哲学家,后来想法改变了。1951年我从北大毕业时的想法是,搞哲学的人都只能是哲学工作者,只有政治领袖才能叫“哲学家”。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有些改变,觉得不应仅仅是哲学工作者,也应该是哲学家,也可以创造哲学。我现在不敢说我已经是哲学家,但是我在努力提出一些哲学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由政治领导者提出来的,政治领导者并不一定关心这些问题。几十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影响了哲学的发展。对美国历史,我并非十分熟悉,中国不一定要走那条路。要治理国家,当然要有指导思想,一定要规范,但是学术研究不应有那么多规范,只要不剽窃、抄袭就可以了。学术是讲自由的,否则无法发展。关于新的轴心时代问题。一些学者期待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希望四大文明能协调发展,不要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发生冲突、矛盾和战争。这并不是偶然的,这都是在1998年、1999年这两年提出来的,之所以都在这时提出,就是希望二十一世纪不要再像二十世纪那样爆发两次世界大战。但这种和平的预期到今天越来越渺茫,冲突越来越严重了。人类要走出这个困境,解决的途径就是和平与发展。而要达到这种目标,就需要发挥每一种文化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一些有益的资源?这正是我考虑的问题。当然,我不敢说新的“轴心时代”一定在二十一世纪到来,但我们希望能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尽早到来。所谓新的轴心时代,就是四种文明或者更多的文明能协调发展。 提问:您刚才讲的“天人合一”,认为天是代表自然的。但从产生背景来看,它是为解决社会秩序的混乱而产生的,因为当时社会秩序很乱,而非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出了问题。再者,儒家思想倡导的是“王道”、“仁政”,“王”是第一位的,“天”应该是指最高统治者。在传统理解上,自然包括天、人、地。反过来说,天不能代表人、地。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觉得“天人合一”应该是指统治者和老百姓的相互协调,共同解决社会秩序的问题。您认为是这样吗?汤一介:在中国,“天”的概念非常复杂,每一个哲学家使用时都不一样。我今天讲的“天人合一”,是把“天”作为自然的意思来理解、来诠释的。如果不从这个角度讲,还可以从人格神的角度解释,即“天人合一”就变成了人与神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宗教上的问题,即“以神救人”。现在世界那么乱,谁来救世界?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就要靠神来拯救。

现在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论文摘要

首先,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因为当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与变革中是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 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焕发青春,并与其他文明共存与交汇,必将有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促进世界文明和谐时代的早日到来。 第三,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已经而且必将继续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合作空间,形成更多的利益共同体和利害共同体,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即不是通过传统的军事扩张、争霸或称霸,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向整个国际社会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潜力,走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的现代化之路。这对国际社会将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文章强调,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人类五分之一人口将摆脱贫困,走上富裕和文明之路,从而对国际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因为当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与变革中是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影响世界格局、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提出引领人类进步新理念。1、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历经百年奋斗,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继而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既符合中国实际,也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宽了人类文明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2、深刻影响世界格局我们党以自强不息的奋斗使中国从一个备受欺辱、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独立自主、繁荣兴盛的国家,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作出更为积极主动的贡献。3、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对世界而言就是贡献。同时,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坚持合作共赢,让发展成果造福世界、惠及世界各国人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力所能及地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真诚无私的援助,给予大量物质支持、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将自身发展经验与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推动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4、提出引领人类进步新理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先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等重要理念,为推动构建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贡献智慧。新时代,我们新的外交思想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思想既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鲜明提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富有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倡议,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今天的中国已经崛起为一个大国、他的发展和兴盛对世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重大和广泛的。  第一、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因为当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与变革中是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  第二、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入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焕发青春,并与其他文明共存与交汇,必将有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促进世界文明和谐时代的早日到来。  第三、为世界的减贫、扶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发展解决了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并视它们逐步走向了支付的道路。这不仅解决了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也为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做出了榜样。  第四、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已经而且必将继续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机遇和更大的合作空间,形成更多的利益共同体和利害共同体,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五、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即不是通过传统的军事扩张、争霸或称霸,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向整个国际社会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潜力,走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的现代化之路。这对国际社会将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人类五分之一人口将摆脱贫困,走上富裕和文明之路,从而对国际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