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20世纪欧美文学论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7-05 15:20:01

20世纪欧美文学论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西方文论主要指欧洲地区国家和美国的文论。从时间上讲,西方文论上自古希腊,即公元谦427年的柏拉图,下到十世纪中期的庞德、艾略锝和荣格等人,文论时间跨度大约二千年,这一时空内的西方文论,流派林立,主义纷呈,教材所涉及到的文论家很多,内容相当丰富,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学好西方文论,就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这门功课的要点。什么是“要点”呢?他既是西方文论这门课的主要的知识点,同时还是这门课的考试出题可能的考点;它既是西方文论课程所讲授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大纲,又包括一些“小”的知识,以下就把西方文论的学习要点梳理一下。一、希腊文论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一个源头,教材所收的这一时期的两个文论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相当重要,学习时首先应注意以下几个较小的知识点: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师生关系,但二人的文论观点在很多方面都不同。2、柏拉图创立了雅典的“学园派”,亚里士多德则创立了“逍遥学派”3、柏拉图的文论观点,主要集中在他所写的《理想国》、《伊安篇》、《裴德若篇》、《大希庇阿斯篇》、《会饮篇》和《裴列布斯篇》。亚里士多德著名的文论作品是《诗学》《修辞学》和《心灵论》,由于亚氏的《诗学》在当时一度失传,因此,他对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文论的影响,主要由他的《修辞学》这本书来担当。以下是古希腊文论的理论要点:1、柏拉图的“理念说”和“摹仿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或译“理式”)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的意识的本真之世界,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文艺又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所以,文艺与理念隔着三层,是对于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反对他老师的说法,认为文艺摹仿的只是“人的行动、生活”。是现实世界及其规律,肯定文艺作品的真实性。2、“迷狂说”,柏拉图认为诗在本质上是神的产物,诗人因神灵附体进入迷狂状态,于是获得创作的灵感,进行创作。他认为诗人“不是凭技艺,而是凭神的灵感创作”。亚里士多德则把诗人创作时界定为人的理性活动,要求诗人开始创作即应有清醒的意图。3、悲剧观与净化说。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有两大罪状,即悲剧诗人从事摹仿艺术而其作品并不显示真理;悲剧迎合人的低劣情欲。亚里士多德针对柏拉图说提出不同意见,倡导著名的悲剧净化说,他认为,人的感情流露对人身有益,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4、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亚氏悲剧理论的悲剧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认为悲剧具有六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其中亚氏认为最重要者为“情节”,其次为“性格”。5、亚里士多德的诗、史区别论:亚氏认为,历史的真实不同于诗的真实,历史叙述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式。诗摹仿“有普遍性的”及“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描写“合情合理的不可能”古希腊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1、柏拉图的“理念说”影响生成了罗马时期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文论2、柏氏关于艺术美在物质对创作者的心灵和想象的体现的思想,成为近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先驱3、柏氏关于文艺应有实用和教益的主张,开启了罗马时期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思路。4、柏拉图的文论中以“灵感说”对后世西方文论的影响为最大5、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为欧洲文论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相互补充提供了根据6、亚氏的诗歌想象论对罗马时期裴罗斯屈塔拉斯提出文艺想象理论是一块奠基石7、亚氏对悲剧长度“力 以太阳的一周为限”的规定,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意大利文论家卡斯特尔维屈罗发展为著名的“三整一律”戏剧理论法则,这一法则被西方七世纪的戏剧创作奉为圭泉8、亚氏的“净化说”在西方悲剧理论中长期是一种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理论。二、罗马时期的文论罗马文论紧承希腊文论,是古代希伯莱文明对西方文化发生影响的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建立,宗教对文论的影响变得相当大罗马文论家主要须掌握的是……(共三位)代表作及思想……罗马时期文论要点:……(共两点)罗马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论是当时的文化复兴运动的一部分,文艺家纷纷回到古希腊寻求题材和灵感等,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冲破中世纪宗教的禁锢成为此期文艺家的精神与信仰的旗帜。此期文论家值得注意的有:……(共两位)代表作及作品……文艺复兴时期文论理论要点……(共3点)文艺复兴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八、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特征:二十世纪是人类工业社会繁荣昌盛,并走向危机和衰退的时期,也是后工业社会在西方代替工业社会占据文化主流的时期。此期人类生存维度的日新月异使此期文论流派纷繁、新见迭出;文学对人的内部世界的关怀渐渐代替了人对外在生活的热情,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下半野,文学的审丑压倒了文学的审美生活。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代表理论家和代表性理论著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释梦》(或译《梦的解析》《创作家与白日梦》荣格(精神分析文论):《分析心理学论文集》《心理学类型》《心理学与文论》里普斯(移情说):《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误》《美学》马稚可夫斯基(立体未来主义):《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庞德(意象派文论):《回顾》瑞恰兹(语义学派):《语言的两种用法》杜威(实用主义文论):《艺术即经验》艾略特(先锋派文论):《文学与现代世界》克罗齐(直觉说美学理论):《美学原理》罗曼·罗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论):《论作家在今天社会中的作用》《人民戏剧》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1、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文论:弗洛伊德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奠基人。他把人类心理分为三个区域:本能冲动(即Id,或无意识)、自我(即有意识的个性)和超我(即良知)。这三者中性生命力是人类精神的主要内容。关于文学何以有巨大的美感力量,他认为是因为文学作品写了“恋母情结”,他并且用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这两个悲剧人物形象来进行分析,以证明这一情结的正确性、深刻性和普遍性。他认为文学的描写是对“恋母情结”的发泄和变相的满足。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文学理论:荣格本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他不满老师的泛性欲主义文论而另创新论,成为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又一大师。他的文论观点主要是,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著名的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种族记忆。它将人存在的当下性与人的原始根源联系提来。集体无意识或称为“原型”,表现出来是人心中的某些图像、故事和图案。荣格赞同文学的幻觉性、宗教性,甚至魔幻性这样一些传统。他认为在文学中包含着一种知识,它对现代人的异化和世俗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精神分析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马雅可夫斯基的“立体未来主义”文论……庞德的“意象主义文论”……瑞恰兹的“语义学派”文论……杜威的实用(或经验)主义文论……艾略特的“先锋派文论”……克罗齐的“直觉说”……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哲学思潮。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通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在20世纪,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思想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涌来。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西方哲学;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总结而言,20世界的欧美文学与以上社会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密切,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哲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通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纪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意识。

20世纪欧美文学论文题目是什么

20世纪初美国发展方向与参战二次大战的必然联系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哲学思潮。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通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在20世纪,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思想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涌来。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西方哲学;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总结而言,20世界的欧美文学与以上社会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密切,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哲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通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纪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意识。

米国崛起于20世纪上半叶

西方文论主要指欧洲地区国家和美国的文论。从时间上讲,西方文论上自古希腊,即公元谦427年的柏拉图,下到十世纪中期的庞德、艾略锝和荣格等人,文论时间跨度大约二千年,这一时空内的西方文论,流派林立,主义纷呈,教材所涉及到的文论家很多,内容相当丰富,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学好西方文论,就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这门功课的要点。什么是“要点”呢?他既是西方文论这门课的主要的知识点,同时还是这门课的考试出题可能的考点;它既是西方文论课程所讲授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大纲,又包括一些“小”的知识,以下就把西方文论的学习要点梳理一下。一、希腊文论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一个源头,教材所收的这一时期的两个文论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相当重要,学习时首先应注意以下几个较小的知识点: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师生关系,但二人的文论观点在很多方面都不同。2、柏拉图创立了雅典的“学园派”,亚里士多德则创立了“逍遥学派”3、柏拉图的文论观点,主要集中在他所写的《理想国》、《伊安篇》、《裴德若篇》、《大希庇阿斯篇》、《会饮篇》和《裴列布斯篇》。亚里士多德著名的文论作品是《诗学》《修辞学》和《心灵论》,由于亚氏的《诗学》在当时一度失传,因此,他对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文论的影响,主要由他的《修辞学》这本书来担当。以下是古希腊文论的理论要点:1、柏拉图的“理念说”和“摹仿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或译“理式”)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的意识的本真之世界,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文艺又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所以,文艺与理念隔着三层,是对于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反对他老师的说法,认为文艺摹仿的只是“人的行动、生活”。是现实世界及其规律,肯定文艺作品的真实性。2、“迷狂说”,柏拉图认为诗在本质上是神的产物,诗人因神灵附体进入迷狂状态,于是获得创作的灵感,进行创作。他认为诗人“不是凭技艺,而是凭神的灵感创作”。亚里士多德则把诗人创作时界定为人的理性活动,要求诗人开始创作即应有清醒的意图。3、悲剧观与净化说。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有两大罪状,即悲剧诗人从事摹仿艺术而其作品并不显示真理;悲剧迎合人的低劣情欲。亚里士多德针对柏拉图说提出不同意见,倡导著名的悲剧净化说,他认为,人的感情流露对人身有益,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4、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亚氏悲剧理论的悲剧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认为悲剧具有六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其中亚氏认为最重要者为“情节”,其次为“性格”。5、亚里士多德的诗、史区别论:亚氏认为,历史的真实不同于诗的真实,历史叙述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式。诗摹仿“有普遍性的”及“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描写“合情合理的不可能”古希腊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1、柏拉图的“理念说”影响生成了罗马时期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文论2、柏氏关于艺术美在物质对创作者的心灵和想象的体现的思想,成为近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先驱3、柏氏关于文艺应有实用和教益的主张,开启了罗马时期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思路。4、柏拉图的文论中以“灵感说”对后世西方文论的影响为最大5、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为欧洲文论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相互补充提供了根据6、亚氏的诗歌想象论对罗马时期裴罗斯屈塔拉斯提出文艺想象理论是一块奠基石7、亚氏对悲剧长度“力 以太阳的一周为限”的规定,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意大利文论家卡斯特尔维屈罗发展为著名的“三整一律”戏剧理论法则,这一法则被西方七世纪的戏剧创作奉为圭泉8、亚氏的“净化说”在西方悲剧理论中长期是一种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理论。二、罗马时期的文论罗马文论紧承希腊文论,是古代希伯莱文明对西方文化发生影响的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建立,宗教对文论的影响变得相当大罗马文论家主要须掌握的是……(共三位)代表作及思想……罗马时期文论要点:……(共两点)罗马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论是当时的文化复兴运动的一部分,文艺家纷纷回到古希腊寻求题材和灵感等,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冲破中世纪宗教的禁锢成为此期文艺家的精神与信仰的旗帜。此期文论家值得注意的有:……(共两位)代表作及作品……文艺复兴时期文论理论要点……(共3点)文艺复兴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八、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特征:二十世纪是人类工业社会繁荣昌盛,并走向危机和衰退的时期,也是后工业社会在西方代替工业社会占据文化主流的时期。此期人类生存维度的日新月异使此期文论流派纷繁、新见迭出;文学对人的内部世界的关怀渐渐代替了人对外在生活的热情,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下半野,文学的审丑压倒了文学的审美生活。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代表理论家和代表性理论著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释梦》(或译《梦的解析》《创作家与白日梦》荣格(精神分析文论):《分析心理学论文集》《心理学类型》《心理学与文论》里普斯(移情说):《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误》《美学》马稚可夫斯基(立体未来主义):《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庞德(意象派文论):《回顾》瑞恰兹(语义学派):《语言的两种用法》杜威(实用主义文论):《艺术即经验》艾略特(先锋派文论):《文学与现代世界》克罗齐(直觉说美学理论):《美学原理》罗曼·罗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论):《论作家在今天社会中的作用》《人民戏剧》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1、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文论:弗洛伊德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奠基人。他把人类心理分为三个区域:本能冲动(即Id,或无意识)、自我(即有意识的个性)和超我(即良知)。这三者中性生命力是人类精神的主要内容。关于文学何以有巨大的美感力量,他认为是因为文学作品写了“恋母情结”,他并且用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这两个悲剧人物形象来进行分析,以证明这一情结的正确性、深刻性和普遍性。他认为文学的描写是对“恋母情结”的发泄和变相的满足。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文学理论:荣格本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他不满老师的泛性欲主义文论而另创新论,成为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又一大师。他的文论观点主要是,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著名的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种族记忆。它将人存在的当下性与人的原始根源联系提来。集体无意识或称为“原型”,表现出来是人心中的某些图像、故事和图案。荣格赞同文学的幻觉性、宗教性,甚至魔幻性这样一些传统。他认为在文学中包含着一种知识,它对现代人的异化和世俗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精神分析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马雅可夫斯基的“立体未来主义”文论……庞德的“意象主义文论”……瑞恰兹的“语义学派”文论……杜威的实用(或经验)主义文论……艾略特的“先锋派文论”……克罗齐的“直觉说”……

20世纪欧美文学论文题目是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哲学思潮。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通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在20世纪,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思想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涌来。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西方哲学;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总结而言,20世界的欧美文学与以上社会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密切,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哲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通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纪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意识。

20世纪欧美文学论文选题意义是什么

一、发展过程和基本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主要国家相继进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时,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净尽,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只是暂时缓和了矛盾。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带来了悲观主义和精神恐慌,德、意、日的法西斯势力趁机兴起。20世纪上半叶动荡的世界局势给人类带来了两场浩劫,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组合和分化构成这一世纪世界格局的多变;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是第三世界的崛起。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不能不打上时代的深刻烙印。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接受了前辈们的批判精神以及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塑造典型人物等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坛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趋势。大约从70年代开始,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又出现复兴的端倪,即所谓回归现象。20世纪上半期的拉美,现实主义文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其特点是注意本地区的自然特色和文化传统,总体上可分为革命文学、大地小说和印第安小说。它们为下半叶的“文学爆炸”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文学的思想特点是:第一,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看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垄断资本的种种罪恶;在描写生活上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广阔性、真实性和深刻的批判性;人道主义精神依然是他们认识和批判现实的基本武器。第二,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他们或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对社会背景的描绘,有的从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去反映整个历史时代的变化,有的将视野局限在一两个家庭中,描写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以此去描绘社会变化。第三,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资产阶级的财富的迅速增长,促使工人的斗争变得更有组织,他们的罢工从经济发展为政治性质,而且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结成一个整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种变化必然进入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视野之中。第四,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种题材的作品中,爱国主义的强音响彻云霄。 这一时期文学的艺术特点是:第一,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长河小说是在《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为线索,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炼,内涵丰富,小说的容量更大。第二,在新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艺术探索的现实主义作家更倾向于人物的心灵世界的开掘,他们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的手法更为丰富。此外,对现代主义的其他表现技巧,诸如内心独自、梦幻描写、时序颠倒、象征手法、荒诞意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等等,都有所吸取,并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新闻报道中借鉴了一些有益的方法,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技巧与手段。第三,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他们往往描写某一种社会现象、某一种社会心理、某一种犯罪动机,更注重对心理变态的描写,而不再仅关注情节的曲折,与传统现实主义有显著的不同。由于上述艺术手法的变化,使得有的作品难以确定属何种类型,有些只能说介于两者之间,有的干脆就是现代派作品。与此相应,有的作家很难界定他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是现代主义作家。有的现实主义作家则出现了演变,转为现代主义作家。 二、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最有成就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英国小说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萧伯纳是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而劳伦斯在小说创作中成就最为突出。萧伯纳(1856—1950)的《巴巴拉少校》(1905)通过财产问题,抨击金钱势力。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是英国在20世纪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福尔赛世家》三部曲(1906—1928),通过描写福尔赛家族的兴衰史,广泛地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英国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财产意识”。他在另一部三部曲《现代喜剧》(1928)中继续叙述了这一家族的故事。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以细腻真实的心理分析与细节描写,创造了栩栩如生的福尔赛家族群像,表现出艺术描写的卓越成就。毛姆(1874—1965)的长篇《人生的枷锁》(1915)是一部自传性作品,它通过对主人公菲力普·卡莱从童年起长达30年的生活经历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宗教、教育、贫困和社会风尚对人的发展的禁锢,以巨大的感染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令人窒息的生活。20世纪下半叶的重要作家有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沉静的美国人》(1955)写的是抗法时期的越南。格林善于描写重大的国际政治题材,长于讲故事,巧用悬念手法。金斯莱·艾米斯(1922—1995)是所谓“愤怒的青年”的代表。这个派别的作家塑造了一种新的人物类型:他们是出身于工人家庭或中下层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所受的教育高于所出身的阶层,可是他们并不想成为绅士;他们对掌权者的特殊享受津津乐道,但又把权力看成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这是一种反英雄人物。“愤怒的青年”是对20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推行福利国家政策,政治改革成为泡影的反响。这一文学运动的著名作品有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1953)、约翰·奥斯本(1929—1994)的《愤怒的回顾》(1954)和约翰·布莱思(1939一)的《向上爬》(1957)。20世纪英国小说较著名的作品还有约翰·福尔斯(1926—2005)的《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多丽丝‘莱辛(1919一)的《金色笔记》(1962)以多重奏的复合结构描写“自由女性”的精神困境。奈保尔(1932一)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1961)描写印度移民的生活。此外,女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一1976)著有《东方快车谋杀案》(1934)和《尼罗河惨案》(1937)。罗琳(1965一)的《哈利·波特》带有哥特小说和魔幻小说因素,发行量惊人。 法国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而又有所变化,小说创作十分繁荣,构成了第二个黄金时代。它对社会的剖析从家庭着手,以家庭变迁去反映社会变化,同时又将目光投向国际上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反法西斯斗争,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的创作在20世纪达到了成熟。短篇《克兰克比尔》(1901),长篇《企鹅岛》(1908)、《诸神渴了》(1912)等,或用寓言形式针砭时弊,或总结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以诙谐笔调描写重大题材,在古朴纯厚之中显示了讽刺的才能。罗曼·罗兰在20世纪上半叶起过重要影响。马丁·杜伽尔(1881—1957)的《蒂博一家》(1922—1940)通过两个资产阶级家庭的变迁,描写了世纪初的法国现实和反战思想。安德烈‘纪德(1869—1951)擅长心理分析,他的作品多带有自传性质。《背德者》(1902)的主人公追求人生的乐趣和“绝对自由”。日记体小说《窄门》(1909)则相映成趣,写的是一个受宗教影响,弃绝爱情人的悲剧。《伪币制造者》(1926)反映了当代青年的不安与苦闷,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怀疑。作者采用了小说中套小说的别致写法,被认为是一部反小说,叙述没有轴心,是多视角的。莫里亚克(1885—1970)的《苔蕾丝·德盖鲁》(1927)和《蝮蛇结》(1932)反映资产阶级在道德上的堕落和冷酷的家庭关系。塞利纳(1894—1961)的《茫茫黑夜漫游》(1932)抨击战争的荒谬,揭露非洲殖民地对黑人的盘剥和美国幸福生活的神话。圣埃克絮佩里(1900—1944)描写飞行员的生活和牺牲精神,《小王子》(1943)嘲笑成人的肤浅、虚荣和愚蠢,是一篇有世界影响的童话。马尔罗(1901—1976)的《人的状况》(1933)描绘了1927年的上海工人起义和国民党“四一二”大屠杀。季奥诺(1895—1970)的乡土小说歌颂自然,否定现代文明。同时他也写作新型历史小说,如《屋顶上的轻骑兵》(1951)。柯莱特(1873—1954)刻画了农村姑娘在大城市的命运和农村妇女形象,作品有《西朵》(1930)、《姬姬》(1944)。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擅长历史小说,《阿德里安回忆录》(1951)、《苦炼》(1968)、《北方档案》(1977)等显示了她对古代历史深邃的理解力和独特的叙述角度,文笔优美洗练。女作家还有玛格丽特·杜拉斯。当代作家中,勒克莱齐奥(1940一)善写半寓言性质的小说,《诉讼笔录》(1963)描写城市中人与人的险恶关系。《蒙多和其他故事》(1978)和《沙漠》(1980)描绘了浩瀚、广袤的自然界,揭示了人与社会的格格不入。 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现实主义文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德语小说在19世纪还处于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得到重大发展。它继承了德国文学重视哲理的特点,并加强了批判精神,反法西斯的主题成为最强音。布莱希特则是最重要的戏剧作家。亨利希·曼(1871—1950)的《臣仆》(1911—1914)塑造了赫斯林这个怯懦残忍、欺软怕硬的角色,在他身上体现出了君主制的崇拜者、沙文主义分子的典型特征,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描绘了德国法西斯的狰狞面目。托马斯.曼(1875—1955)的《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描写了资产阶级家庭的没落。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以创作中短篇小说为主,擅长心理描写。《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40)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手法,刻画了中产阶级妇女的思想感情。《国际象棋的故事》(1942)抨击了法西斯对人的迫害。埃里希·马利亚·雷马克(1896—1970)擅长战争题材,《西线无战事》(1929)、《凯旋门》(1946)抨击两次世界大战的罪恶,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描写淋漓尽致。亨利希·伯尔(1917—1985)的《莱尼和他们》(1971)多方面分析了德国社会现状。瑞士作家弗里德利希·迪伦马特(1921—1990)的戏剧《老妇还乡》抨击金钱万能,《物理学家》(1961)描写科学家无力抗拒自己的发明为战争服务。他的小说以犯罪小说形式反映了冷酷无情、道德堕落的社会风尚。 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有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敢于面对美国的经济繁荣下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体现了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从而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把美国文学推上高峰。德莱塞(1871—1945)和海明威是其中最重要的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1878—1968)的《屠场》(1905)是“揭发黑幕运动”的第一部小说。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的《巴比特》(1922)描写了乡村和小市镇闭塞而保守的生活,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商人形象,巴比特成为庸俗市侩者的代名词。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的《愤怒的葡萄》(1939)描写农业工人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故事,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性作品。司各特·菲兹杰拉德(1896—1940)是“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代表作家。“迷惘的一代”语出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词,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这些作家的共同特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菲兹杰拉德的小说主要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年青一代对美国所抱幻想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以同情态度描写了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表现了“美国梦”的幻灭。理查德·赖特(1908—1960)的《土生子》(1939)描写黑人的犯罪心理,指出这是社会造成的。20世纪下半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2010)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反映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和丑恶。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大量使用口语和俚语。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的作品大多描写犹太人的生活,寓意深刻,有神秘色彩。《卢布林的魔法师》(1960)写一个浪子改邪归正变成了圣贤。索尔‘贝娄(1915—2005)也是犹太人作家,他倾向于探索当代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将意识流手法和传统手法结合起来,重要作品有《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洪堡的礼物》(1976)。托妮·莫瑞森(1931一)的《所罗门之歌》(1977)反映了美国黑人青年在西方精神文明的桎梏下受奴役的状况,具有浓郁的黑人民族文学色彩。《最蓝的眼睛》(1970)和《宠儿》(1987)也都以黑人命运为题材。约翰‘厄普代克(1932—2009)的“兔子四部曲”反映了美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乔伊斯‘卡洛尔·欧茨(1938一)的作品大多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物质生活丰富而精神空虚的状况以及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1969)反映20世纪30—60年代美国下层人民的命运,提出了美国城市生活中的严重问题,采用剪辑式的结构和跳跃行进的方式,并借鉴了意识流,有“心理现实主义”之称。移民作家中,纳博科夫(1899—1977)的《洛丽塔》(1955)叙述了一个中年男人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感情故事,引起了很大争议。华裔作家涌现了像汤亭亭(1940一)、赵健秀(1940一)等新秀。戏剧家中,以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的《欲望号街车》(1947)和阿瑟·米勒(1915—2005)的《推销员之死》(1949)最为有名。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通俗文学的代表。此外·,丹·布朗(1964一)的《达·芬奇密码》(2003)是一部畅销的高科技惊险小说。 在东欧、南欧和北欧,也出现了众多的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上半叶的东欧各国为民族独立而斗争,东欧文学也以此为内容,揭露黑暗现实,描写民族苦难;二次大战以后则受到苏联文学的影响。南欧和北欧的文学以描写古老家族的史诗性作品和反法西斯题材作品最为成功。捷克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的政治讽刺小说《好兵帅克》(1920)抨击了奥匈帝国的穷兵黩武,主人公帅克是捷克人民不屈灵魂的写照。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4)描写知识分子的感情生活和人生选择。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1859—1952)的《大地硕果》(1917),西格里德·温塞特(1882—1949)的《克丽丝汀》(1920—1922)都是史诗性的作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反映民族的生活和斗争历程。意大利的现实主义作家格拉齐娅·黛莱达(1871—1936)的《风中芦苇》(1913)描写古老家族的解体。同是现实主义的皮兰德娄(1867—1936)善写怪诞剧,有《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1921)等。姜尼·罗大里(1920—1980)的《洋葱头历险记》(1951)是风靡全球的儿童作品。依泰洛·卡尔维诺(1923—1985)的《分成两半的子爵》(1952)是部寓言小说,从现实主义向后期现代主义过渡。《寒冬夜行人》(1979)是一部实验性的作品。 20世纪的苏联文学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出现了崭新气象。在20世纪上半叶,高尔基和肖洛霍夫写出了他们的代表作。布宁(1870—1953)的《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展示了百万富翁的精神空虚。《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1930)描绘了俄国的自然风光和莫斯科的雄姿,对旧俄国表现出留恋之情。库普林(1870—1938)的《决斗》(1905)描写沙俄军队的生活,这也是俄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十月革命后,涌现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谢拉皮翁兄弟”、“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等文学团体。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的《铁流》(1924)描写雇农出身的机枪手郭如鹤带领一支似军非军的杂乱队伍,突破敌人重围,找到红军主力。富尔曼诺夫(1891—1926)的《恰巴耶夫》(1923)是传记小说,描写主人公由沙俄时代游击习气严重的自发反抗者成长为红军将领,最后牺牲的光辉一生。法捷耶夫(1901—1956)的《毁灭》(1927)再现了1919年远东南乌苏里地区,由莱奋生率领的19名红军战士与日本干涉军和白军进行浴血战斗,杀出重围。这三部小说描写了国内战争时期的斗争史实。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由未来派走向现实主义,长诗《列宁》(1924)、《好!》(1927)气势磅礴,富有激情,成功地刻画了列宁的形象。讽刺诗《开会迷》(1922)等嘲讽十分犀利。他采用楼梯式诗句,节奏铿锵有力。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的主人公保尔具有顽强意志,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和无产阶级事业奋斗到底:“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来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为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这是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阿列克塞.托尔斯泰(1883—1945)的三部曲《苦难的历程》(1921—1943)通过四个知识分子戏剧性的命运起伏,描写他们痛苦的精神探索和转变,认为知识分子的出路在于同人民相结合。布尔加科夫(1891—1940)的才能当时并未受到赏识,《大师和玛格丽特》(1929—1940)将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显示了寄真实于魔幻,寓庄严于谐谑的深刻和机智。卫国战争后不少作品问世。诗人特瓦尔朵夫斯基(1910—1971)的《华西里·焦尔金》(1941—1945)塑造了一个勇敢、质朴、幽默的战士形象,他充满乐观主义,任何艰难困苦和生命危险都无法阻挡他奋勇前进。柯涅楚克(1905—1972)的剧本《前线》、西蒙诺夫(1915—1979)的《日日夜夜》(1944‘)、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1945)、波列伏依(1908—1981)的《真正的人}(1946),都塑造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列昂诺夫(1899—1994)的《俄罗斯森林~(1953)敢于揭露科学界的斗争,揭露了耍两面派、搞政治陷害、不学无术的学术骗子。50年代随着斯大林去世,出现“解冻”思潮,一直发展到80年代。奥维奇金(1904—1968)的《区里的日常生活》(1952—1956),爱伦堡(1891—1967)的《解冻》(1954—1956),以及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索尔仁尼琴等,一波又一波掀起解冻高潮。随后是“战壕真实”、“全景小说”推出,重要的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围困》(1968—1975)等。六七十年代,大量道德题材作品涌现,如特里丰诺夫的《滨河街公寓》(1976)、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1976)。此外,艾特玛托夫(1928—2008)早年著有《查密莉雅》(1958)、《断头台》(1986),多重主题交织,表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人与历史的关系等重大主题,写实与寓意相结合。他的作品还有《白轮船》(1970)、《一日长于百年》(1980)。他将吉尔吉斯民族传统、俄罗斯文学传统和西方文学技巧熔于一炉。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文学也画上了句号。 , 在拉丁美洲,20世纪上半叶迎来了文学发展的曙光,现实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这个潮流与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步进行,表现革命进程的文学深深扎根于拉丁美洲的文化和生活传统之中。墨西哥作家马里亚诺‘阿苏埃拉(1873—1952)的《底层的人们》(1915)描写受压迫的农民为土地和自由而斗争,再现了墨西哥的民主革命。委内瑞拉作家罗慕洛·加列戈斯(1884—1969)的《堂娜芭芭拉》(1929)描写大牧场主堂娜芭芭拉的奋斗与失败,表现了文明与野蛮之争的主题,是所谓大地小说的经典作品。哥伦比亚作家里韦拉(1889—1928)的《漩涡》(1923)描写橡胶工人的苦难。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1899—1986)善写短篇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1942)创造了新的叙述形式。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1936一)的《城市与狗》(1963)写弱肉强食,《酒吧长谈》(1969)揭露军事独裁。巴西作家亚马多(1912—2001)的《无边的土地》三部曲(1943—1946)描写可可园主的兴起和混血种工人的非人生活。聂鲁达(1904—1973)是智利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伐木者醒来吧》(1948)等显示了他进步的思想和奔放的激情。总之,在20世纪前期和中期的拉丁美洲,社会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相继而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形成文学创作的繁荣局面。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的区别 :选题的目的:(1)课题的延续。我校在“九五”“十五”期间,一直从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成效显著。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其实就是课堂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我们拟定将课堂教学资源研究泛化深化,所以将课题定为: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即由统一和求同指向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由预定性和封闭性指向生成性和开放性,由知识本位指向学生发展本位。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更新资源观念,增强资源意识。(3)解决存在的问题:各门学科都有着广泛的可待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资源意识较为淡薄。不少教师将教科书视为教学资源的全部,近而把教学过程窄化为“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这不符合学习的规律,也阻碍着着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掩埋着课堂中生命的灵性。也是由于资源意识淡漠,一些很好的课堂教学资源被闲置、浪费,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课堂中学生偏离教师“预设轨道”的个性化发言,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然而,他们被漠视的现象比比皆是。缺乏发现教学资源的“慧眼”,当然也就没有利用教学资源的“慧心”了。因此,增强教师的资源意识,研究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选题的意义:(1)增强教师的资源意识,改变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2)提高教师充分合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提升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一、选题能够体现论文的价值和效用论文的成果与价值,最终是需要根据论文的完成客观效用来进行评价的,但是论文的选题对其有重要作用。选题不是给论文定一个题目和规定一个范围,选择论文标题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一个好的标题,需要经过作者深思熟虑、互相比较、反复推敲、精心策划才进行敲定的。论文选题好了,也就表示作者已经大致形成了论文的轮廓。二、选题能够提前对文章做出估计好标题能够对论文作出一个基本的估计,这是因为在确定题目之前,作者一般是经过整理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后才能进行论文标题的敲定。在论文写作的时候,我们所找到的客观事物或资料中所反映的对象与作者思维不断碰撞并产生共鸣,正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过程中,使作者产生了认识上的思想火花和飞跃。一般选题来源于自选课题,上级主管部门指定课题与横向联系单位委托课题(包括联合攻关课题)三种形式。无论那种形式的课题都来自两大方面:(1)引领:解决社会实践的紧迫需要。这是一种直接性来源。例如:《北京古树神韵》图书,献给第29届北京绿色奥运的一份特殊礼物 。(2)总结:从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领域最新的成果和有关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前沿中挖掘课题。这是一种间接性来源。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即从前人的理论总结基础上派生、外延与升华出来,从而选出具有更高价值的能充实、完善甚至能填补其空白的课题。如“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系列著作”出版工程,是“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等系列研究的成果集成。按国家精品图书出版的要求,以打造国家精品图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哲学思潮。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通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在20世纪,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思想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涌来。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西方哲学;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总结而言,20世界的欧美文学与以上社会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密切,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哲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通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纪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意识。

20世纪欧美文学论文选题意义是

最重要要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自己的影响,还要联系当前的世界,看它对世界的文学或其他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of Gothicism in Wuthering Heights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时期以来, 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 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 新谜又出, 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 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 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 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70 年代以后, 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 到2000 年9月为止, 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 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 其中1970 年以后为126 部, 仅90 年代就达59 部, 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 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 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 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1.A Survey of Gothic 1 Definition of Gothic 2 the Origin of Gothic Novels 1 Historical R1 Folklore in Germantic N2 Drama in the R3 the Bible and Legends in Christianity 2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I1 Challenge of Romanticism to R2 Sublime and Beautiful Emily’s Gothic Heritage 1 Theme 1 Good and Evil 2 Revenge 2 Characters Description 1 Villain-hero 2 Delicate Young Girl 3 Atmosphere, Environment and Plot 1 Terror 2 Mystery 3 Supernatural Emily’s Gothic Innovation 1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1 Change of the Background 2 Use of Symbolism 3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4 Illusion and Subconsciousness Description of Figure Emotion and Psychology Reference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资料查找、理论探讨研究、阅读法 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所需条件:纸张、打印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上获取国内外文献资料; 可能存在的问题:(1)文献不足;(2) 由于个人的观点和能力,使对研究对象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 1.研究进度安排 (1)论文指导第一周(学期第八周):学生完成初稿。 (2)论文指导第二周(学期第九周):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后发回修改。 (3)论文指导第三周(学期第十周):学生交论文第二稿。 (4)论文指导第四周(学期第十一周):指导教师审阅第二稿并发回给学生进一步修改。 (5)论文指导第五周(学期第十二周):定稿 (6)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交定稿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本。 (7)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本周星期五至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周)星期五,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写评语,学生做好答辩准备。 (8)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十四周):星期三至论文指导第八周(学期第十五周)开展答辩工作。 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8条) [1] Bronte, C Charlotte Bronte’s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Wuthering H London: J M Dent Sons L [2] Gerin, W Emily Bront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 [3] Marie, Mulvey-R 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 [A]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 [4] Punter, D The Literature of Terror [M] London: L [5] 方平 1993 希望在人间—论〈呼啸山庄〉(《呼啸山庄》译序) [M]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24页 [6] 盖斯凯尔夫人 2000 夏洛蒂•勃朗特传[M] 张淑荣等译 北京: 团结出版社 第11—12页 [7] 肖明翰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 外国文学评论第3期 [8] 鲜于静 神秘和怪诞的魅力——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的哥特艺术研究[MA]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库

你就先写研究文学的意义,再由现代世界的局势以及历史的教训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哲学思潮。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通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在20世纪,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思想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涌来。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西方哲学;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总结而言,20世界的欧美文学与以上社会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密切,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哲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通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纪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意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