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20世纪欧美文学论文题目有哪些含义

发布时间:2024-07-07 06:49:33

20世纪欧美文学论文题目有哪些含义

反映社会现实,剖析社会问题

1、现实主义文学不再停留于真实地再现客观生活的外在方面,而是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即再现生活的真实,又再现心理的真实。既写人们的所作所为,又写人们的所思所梦。现实主义的客观性不再被看做机械的、刻板的、外在的,而是包容主观感受、意识折射的客观世界。因此,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表现的领域更为宽广。 2、现实主义虽然仍在塑造典型形象,但典型往往不再是高尚或卑劣,或歌颂或批判的两极化形象,而是着重刻划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不仅勾勒其外在性格表现,更侧重反映其深层复杂的心理特征。 3、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适应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吸收了一些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大了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如多重视角的叙事手法,开放式的结构,局部描写里运用象征、寓意、怪诞、变形等技巧,等等。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哲学思潮。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通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在20世纪,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思想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涌来。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西方哲学;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总结而言,20世界的欧美文学与以上社会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密切,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哲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通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纪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意识。

20世纪欧美文学论文题目有哪些

转向早期的题材与风格并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为简明起见,可以举波德莱尔为例,他向爱伦坡学习,选取了很美的题材,如心灵,爱情,人性等,具有唯美主义的风格。

小王子写论文题,怎么诌三千字……表示理科生无能理解

这问题也太难了。。。看看契诃夫的小说吧,我这有个东西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这是我自己写的  有没有一支笔,起伏跌宕后仍然静静喧嚣?  有没有一出戏,活色生香却激流暗涌?  有没有一个灵魂,曲终人散后却永远不会寂寞?  只有在契诃夫的笔下,悲剧才会那么浪漫,残酷才会那么凄美,狼狈也会那么从容,欢喜才会那么灵动,戏谑也会那么无奈。他的短篇小说,就像一场盛宴的觥筹交错。是文学秀,也是生活秀。谁的眼睛能够看穿真相?谁的心能明辩是非?谁又能治得了谁的罪?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像是我们自己热闹的影子,在最佳主角的幻想中,携着七情六欲,在华美的布景中寂寞穿行。  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作品里,有当时俄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有广为传诵、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极富寓意、思想隽永的人生哲学。而用以表达这一切的,均得益于契诃夫极其凝练的形象化语言和独一无二的叙事手法。一般的说法是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他的小说却是对真实生活的客观还原,甚至可以说,是对真实生活某一场景或某一细节的细微提取。正如他在《初学写作者守则》中所说,“你只管在你面前铺开纸,拿起笔,调动起被你抓住的想法,写将起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李子干,写天气,写戈沃罗夫厂出的克瓦斯,写大西洋,写时钟的指针,写去年下的那场雪……”正因如此,契诃夫的文字行云流水,其人物信手拈来,占据人的灵魂,烧灼人的情感,妙语连珠,回味无穷。难怪有人称赞他,仿佛只要拿起笔,就像拧开了自来水龙头,小说便如水般源源流出。也正是因为契诃夫对生活的高度还原,以至于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起书中的人物时,仍觉得亲切鲜活,如同我们自己和身边的同伴。  从最平常的生活现象中揭示生活本质和人性特征,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特点。契诃夫在其短篇小说的写作原则中说:“我们必须写简单的事情:比如塞米诺维奇怎样和伊万诺夫结婚了,就是这样。”他在最寻常的生活中,挑出了这一点,那一点,外加一点细节,将它们排列组合在一起,于是就构成了新的内容。他高度淡化情节,只言片语便得其故事精髓,任何一种时间、地点和场合,都可以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开始方式。而往往在你以为故事才刚刚开始时,便已经戛然而止。契诃夫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尤其是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时候,他并不像多数作家般仔细描述小说人物的心理变化,只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举止中看出其内心活动和变化。他的短篇小说中没有轰轰烈烈撼人心魄的革命或离现实遥不可及的战争,只是提取了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凡的片段,用最形象生动的语言行动和最巧妙精致的细节,将一个故事讲述得活灵活现,即使没有对白的人物也栩栩如生,从而在这短小的故事中揭示深刻的社会现象。  冲突与矛盾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一点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乞丐》,起初我们只是好奇乞丐卢什科夫是否能走上正途,在结尾处看到“在公证人那里工作,每天拿三十五个卢布”的乞丐时,我们还不及为其感到欣慰,文章便笔锋一转,让乞丐说出真正让他下决心改变的,居然是斯克沃尔佐夫家的厨娘。再如《恐怖之夜》,文章以伊凡·彼得罗维奇·巴尼希津之口,讲述其圣诞前夜招魂会回家后居然在家中发现一口棺材,而去其朋友家居然有相同的棺材,其文表述之真实仿佛使读者同样经历了毛骨悚然的夜晚,而在最后我们才发现自己又一次中了契诃夫的“陷阱”。  国学大家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如此评判“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同样,以此来衡量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也是很有裨益。契诃夫具有高超的抒情艺术才能,善于找准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巧妙而多样地流露他对觉醒者的同情及赞扬,对堕落者的否定和厌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丑恶现实的抨击,而且浓郁的抒情意味常以“客观”而含蓄的叙述笔法为载体。契诃夫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基于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的性质各异,他巧妙地发出有着微细不同的感情色彩的笑声,淡淡的幽默往往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练,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他笔下的人物是孤独而且寂寞的,其生活状态是原生的、琐碎细微的。出租马车的车夫姚纳·波达波夫的儿子死了,他渴望让人了解,沟通情感。可坐马车的客人竟没有一个愿意听他诉说。最后,姚纳只能对着他的马倾诉自己失子的悲痛。里尔克说,灵魂没有了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的确如此,《苦恼》这篇被列夫·托尔斯泰称这罚最好的小说,没有情节上的巧合,没有戏剧化的冲突,仅仅是一些最普通的日常琐事,经过契诃夫的排列组合,就向读者揭示出了一种人间的寂寞。在这个喧闹的世界里去读寂寞,他会觉得,那种反映生活琐碎卑微的悲剧性,儿好悲剧的利箭突然冲我们的前额射来,让人猝不及防,心灵惧撼。原来,这种悲剧生隐藏在你的心底很久,而你又不忍正视的。  契诃夫作品中的主人公很多是个忧伤而善良的人,不满意于现在的生活,为幸福和理想而努力奋斗。小说中描写情感和苦恼,没有激烈的暴风雨式展示,对人物命运的分析也没有宏篇大论,有时你还想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告白,而小说却已经结束了。对人物感情的描写很节制。当描写到感情时,总是淡淡的表达一个人最表层的倾诉,其他的内容是作者的抒情描述和静止的风景衬托,所以读他的作品,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很大。能体会人生中的丰富的、美好的东西,同时又有一种“秋天的忧伤”的审美体验。这和作家的人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我很喜欢契诃夫的文学观:“文学之所以叫做文学,就因为它是按照生活原有的样子来描绘生活的。它的宗旨是真实,是无条件老老实实的真实。”“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不是使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他认为高尔基的作品修饰语太多,难以理解,“把那些可以删去的修饰名词和动词的字眼删掉,”“这种描写一下子不能印入脑海,而小说却必须一下子、在一秒钟之内印入脑海。” 尤其是他对简炼的看法。契诃夫说短篇小说必须具有“双倍的简炼。”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中,没有多余之笔。就连偶尔的旁逸斜出,也在更深广的背景中,作了遥远的呼应。对细节的敏感、留恋、观照,都有深深地悲悯——因为人世间的每一事件,都浸透了人的血泪。  记得弗洛姆曾指出,令人悲哀的是,当我们在睡眠中听到自己良心的呼唤时,却不能马上有所行动;而当我们在醒后能采取行动时,又忘记了在梦中的觉悟。契诃夫如同一个造梦的旅人,为我们描述出一个个斑斓而苍凉的幻梦。而在梦醒后却惊奇地发现,这幻梦竟是真实的生活。契诃夫的作品,总把人从迷梦的幻觉中拉回来,目击人世,扑面而来的现实——做逃避现实的胆小鬼,是一种耻辱。夜读契诃夫,如同欣赏一部黑白片的电影,让人仿若置身于俄罗斯白雪覆盖的石子街道。路灯清冷的光映衬出雪花透亮的光芒,“套中人”别里科夫、变色龙“”、佝偻褴褛的乞丐,仿佛生了锈似的不起眼的海军少将老头……一个个书中的人物纷纷向你走来,默默上演着一幕幕或滑稽、或悲凄、或幸福的故事。  世界如此残缺,给了人灵魂却不给人一颗爱人的心,给了人力量却不告知力量背后更深刻的无奈,给了人希望却不指出通向希望的道路,给了人生命却不说明生命的意义。然而作为社会的良心,作为清醒的思考者,契诃夫正如《苍生》所说,在那个缺少忧患的时代。忧患是一种沉重,深刻而且痛苦的清醒。他宁愿选择一种痛苦的清醒,也不愿活在麻醉了的冷漠之中。因为他知道,活着的痛比糊涂的死更有价值。更何况,忧患的痛是为了更多的不痛,人们逃不开一副担子,那就是自己的良心。你可以不相信这种良心,但你不可以亵渎它。人性正因如契诃夫这样的大作家不断做出悲天悯人的思考和探索,不断向“善”努力,才会显得美好。  契诃夫说自己的作品会在死后被遗忘,但五十年后又会崛起。我相信,再过多少年,他的作品都不会被遗忘。

当初做的论文是凯鲁雅克的在路上

20世纪欧美文学论文题目有哪些特点

反映社会现实,剖析社会问题

作业一一、二、简答题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有那哪些基本特征?首先,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20世纪上半叶,“罗兰主义”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立场。他们猛烈抨击不人道的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同情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同情无产阶级革命,向往没有人压迫人的美好未来。但由于把“博爱”当作出发点和终点,宣扬“爱能拯救一切”,视贫富均等为最终目标,因此在本质上因袭了19世纪的传统而没能达到新的高度。 其次,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以现实的、具体的、变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为描写对象,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底蕴,进行真实的审美反映。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批判的眼光审视复杂、残酷的现实,历史主义地表现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力图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环境的艺术概括,回答“老是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令人信服地揭示旧制度、旧生活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趋势。许多作品,在反映现实之中寄托了改变现实的愿望,又使作品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 第三,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向内心世纪掘进”是20世纪欧美文学和美学的一股潮流。作家们在综合中不断创新,既融会了自然主义的客观写实手法,又汲取了象征主义手法、意识流手法等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诸如内心独白、梦幻描写。潜意识表现、性心理描述、时序颠倒、荒诞变形、多角度的情节发展和多层次的结构形式等等,这些在传统现实主义中不被采用甚或遭到排斥的艺术手段,在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已是屡见不鲜、习以为常了。 第四,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而现实主义作家素以直面人生为本色,他们在考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强化了客观务实的立场,疏远或放弃了理想化、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主人公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人物,他们有对生活目标的执著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内心世界复杂,另一类是有缺陷有弱点的普通人,他们低能、笨拙、脆弱,有时还怯懦;对生活有点浑浑噩噩,或许还带点玩世不恭;但他们是好人,并不为非作歹,并不损人利己,而是实实在在地干了不少被人忽视、被人不屑却有益于社会的事,世界正是由他们组成的。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和传统主义有哪些不同?象征的人物形象;隐喻性的细节描写;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小说的非情节化;此外他还运用心理分析、含蓄的讽刺,甚至带有荒诞色彩的细节把现实与梦境、真实与幻觉、记忆与印象交织在一起。 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叙事剧”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在布莱希特看来诉戏剧强调戏剧冲突,强调戏剧性,这是一种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关于命运悲剧理论基础上的戏剧。也就是说通过模仿引起恐惧和怜悯的使观众的思想产生恐惧和怜悯,从而在道德上得到净化。而布莱希特倡导的叙事剧,却是要让观众产生思考的兴趣,激发观众变革现实的愿望,并使观众相信世纪是可变的,从而培养观众积极的处世态度。 叙事剧在艺术上的特点,包括“陌生化”的手法,使观众用新的眼光观察和理解司空见惯的事物。导演和演员借此有意识地在舞台与观众之间制造一种感情上的距离,使演员既是角色的扮演者,又是角色的裁判,使观众成为清醒的旁观者,用探讨和批判的态度对待舞台上的事件。4、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1934 年8 月召开的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制定的苏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作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它既体现了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苏联时期的自我更新的机制,诞生了20 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独属于苏联的自己的方式,同时也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惟我独尊的地位而束缚了现实主义小说的空间。五、六十年代之后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三、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形象? 一、格利高里的性格特征葛利高里是出生在美丽的大草原上的哥萨克,他热爱劳动, 淳朴热情, 心地善良, 割草时误伤一只小野鸭,“心里发生了一种突然袭来的非常怜悯的感情”。他本来过着宁静的生活, 可战争爆发了, 接踵而来的是大革命年代,“人都变得比狼还坏, 四周都是仇恨”, 然而, 葛利高里却努力保持着人的自尊和自信, 从未丧失良知和同情心, 没有堕落为野兽。他第一次砍一名奥地利士兵, 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 深沉的痛苦使他“人都变得瘦了”。他同情惨于战争的人, 尤其对被盲目的仇恨和偏狭心理所支配的滥杀俘虏和反人道行为感到气愤和痛心, 因此, 一个哥萨克残忍地劈砍俘虏时, 他气急之中朝他开了一枪;哥萨克士兵轮奸波兰姑娘, 他出于义愤挺身解救; 情敌司捷潘在战场上落马遇险, 他冒救下这个几次蓄意杀害自己的人; 当红军军官波特捷尔柯夫不经审判枪杀白军军官时, 他大为震惊, 竟离开红军队伍。作为一名叛军首领, 他率队疯狂向红军冲杀, 心里却苦恼万分; 他不仅自己从不抢劫, 严禁部下抢劫, 连他的父亲要趁机捞一把, 也遭到他的斥责制止; 他公然违抗上级命令, 放走被囚的红军, 保护他们的妻儿老小, 骂杀红军战士的嫂子是“好狠毒的娘们”。尽管生活的残酷一度让他迷惘, 与狼共舞, 但他并没有变成狼, 在人性泯灭的时代, 他人性依存,执着于真善美, 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他越来越感到屠杀红军是不可饶恕的罪恶行径, 发出了凄惨的呼喊:“砍我吧! ”正是主人公身上那战争也不能摧毁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使我们看到了葛利高里人性的光辉与做人的尊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葛利高里是复杂的、矛盾的, 既有反抗旧的传统观念的一面, 又有和哥萨克传统意识相妥协的一面。哥萨克, 这个帝俄时代特殊的军事农民阶层, 有着勤劳、勇敢、独立不羁的性格, 也有愚昧、保守、宗法制的特点。对葛利高里这个哥萨克无法单一地用美或丑、善或恶来界定, 他善良、正直,却又凶狠、暴烈, 酷爱自由, 向往正义, 勇于探索真理, 然而又左右摇摆。他大胆追求爱情, 忠于爱情, 但同时又屈从父命娶娜达莉亚为妻, 婚后对她冷酷无情, 在两性关系上也不无放荡行为。他既为革命效过力, 又屠杀过革命者, 他有着与普通劳动人民血肉相连的崇高人格。但是, 他的思想认识水平却停留在原始的层次上。他性格的善恶美丑并不是简单的并列或彼此割裂、泾渭分明, 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相映衬的, 主人公的心灵是个战场, 上帝与魔鬼在此搏斗。葛利高里很羡慕坚定的革命者珂晒沃依和反动透顶的白军军官李斯特尼茨基,“他们从一开头就什么都清清楚楚, 可是我到如今还是什么都糊糊涂涂”, 其实, 这恰是他卓尔不群的地方。肖洛霍夫通过葛利高里形象揭示了人的多面性和丰富性, 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交织交融, 很难去判断它的是与非, 但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灵魂。这就是人格魅力所在。二、格利高里的形象典型格利高里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这个善良、勤劳、纯朴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他身上又带着哥萨克时代的种种偏见。哥萨克是俄罗斯民族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热爱劳动、崇尚自由、粗犷善战的特质, 在沙皇愚民政策下哥萨克阶层又保留着许多中世纪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 一种盲目的优越感体现在葛利高里身上。一方面, 可以看到哥萨克中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善战、勤劳热情、诚实正直和富有同情心。另一方面, 他又受到哥萨克落后传统和道德偏见的影响, 盲目崇拜军人荣誉, 把争取哥萨克人的生存权和自制权看得高于一切。葛利高里堕入匪帮, 是历史悲剧在葛利高里身上的体现, 是国内战争中哥萨克悲剧性曲折道路的延伸和深化, 而这种历史悲剧是带有历史的必然性的。葛利高里之所以毅然脱离匪帮,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正因为这样造成他认识真理和接受革命的艰难, 他寻找中间道路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一再碰壁, 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 葛利高里两次参加红军, 三次投入白军和叛军, 同各种社会力量代表人物都发生过冲突。葛利高里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那个特定群体不可分开。透过他的悲剧命运, 反映在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中一部分哥萨克农民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的命运。三、格利高里悲剧根源性格利高里的悲剧根源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及社会根源和家庭根源。格利高里在很大程度上想超越和反抗周围的环境,因为这个环境贬低生命的意义,漠视生命的尊严。他不停地追求,但他始终处于一种自我否定之中。对人的爱与恨,对他所做的事情的憎恶与疑惑,对历史事件的拥护与反抗,回避与投入,一道要求主宰着他的灵魂,揉碎着他的心。葛利高里作为生命个体,有着美好的个性,他的向往和探索体现了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顿河地区独特的地位和军事生活形成的哥萨克强烈的自我意识、整体感、内聚力、优越感和排外性一直左右着他,使他不可能彻底超越。他在颠沛流离中一直试图将自己融入到时代斗争、人民大众的洪流当中去,但他顽固的个性主义和怀疑一切的立场,使他最终未能实现与人民的结合。他在奋斗与挣扎中最后失败,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个性主义者的生命悲剧,更重要的是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他有着对生命的无限热情和渴望,只是这种渴望无所着落。在经历了人生各种苦难之后,葛利高里将原始的激情消磨殆尽,也没有找到精神的归宿。他在个人生活中,格利高里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然而,她到临前,仍然是原谅他了,仍然那样深刻的爱着他,但小说却没有安排格利高里和娜塔莉亚最后的诀别,没有爱,没有恨,然而却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悲伤;另一面在婀克西妮亚与葛利高里逃亡途中,原以为两个人可以度过难关,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好好生活,然而却被枪打了。肖洛霍夫最终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这样的爱情结局确实让人心痛。格利高里的悲剧,还在于他骨子里的那份善良之心。是的,曾经的他是一个十分冷淡,残酷无礼,冲动草率的哥萨克小伙子。然而他对人民却又爱得那样的深沉,这份感情直接导致着他悲剧的发生。小说中展示的战争是极端残酷的,而生活在战争中的哥萨克们更只能如此,为了生存,他们生活在生之间,在仇恨与怜爱之间,在一次次放下武器,然而又一次次被当时环境而被迫重新拿起武器之间。诚然,他在如此独立而孤傲的世界中,结果只能是一个悲剧。四、格利高里人性魅力从1928 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问世起, 人们对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兴趣经久不衰。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这一形象所具有的独特人格魅力。1957年, 肖洛霍夫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对于作家来说——他本身首先需要的是把人的心灵的运动表达出来。我在葛利高里·麦列霍夫身上就想表现出人的这种魅力。”通读《静静的顿河》, 让我们意识到作家并不是单单想以浓重的手笔来描述一个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更重要的是想通过主人公葛利高里这个人物来表现些什么, 我想这就是本文的核心主题; 通过人物的命运来体现人性的魅力,以小人物的悲剧人生来折射本文的主题。作者明确表示要通过这个形象的“心灵运动”来体现人的魅力, 人物的悲剧性和人格魅力有机交织, 构成这一形象特异的色彩。葛利高里的魅力就在于痛苦地抗挣战争对他的人性腐蚀和扭曲, 就在于他的人格力量超出其他人。这是因为在这里历史伦理标准被悬置, 代之以审美标准。作业二简答题表现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表现主义这一概念的来源:最初是运用在给画评论中,后运用于文学批评界。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它在绘画、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均有不同的表现。其特征为;(1)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如梦似幻的情节;表现内在的激情;强烈的反差对比;使用突破常规的表现手段。2、《城堡》的多解性是如何表现的?《城堡》是一部具有多重解释的作品,是由于“城堡”意象的朦胧和神秘所带来的。 神学观点:虽然都是持神学观点,但他们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1)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追求的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拯救。2)以城堡比喻神,然而K的种种行经都是旨在反对这种现有秩序,想证明神是不存在的。3)城堡根本不代表神,假若城堡里有神,这也是一位躲藏起来不见人的神。4)K处于基督教义上的信与不信之间,代表没有神可以依赖的人类的悲哀。5)K的处境就是犹太教、犹太人的处境,一切的努力在于得到非犹太世界的承认。 心理学观点: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自由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真实的外在反映。 存在主义观点: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挣扎着,意欲追求自我和存在的自由,他徒劳地努力,从而代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社会学观点: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彼此之间充满矛盾,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者罪行的预感,表现了现代集权统治的症状。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同样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1)K的恐惧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小说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通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普遍的困境,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益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积极向上的文艺观。2)《城堡》中描写的不只是历史的真实,在社会主义世界中也有现实主义,并且K努力克服自己的处境,要求自己的权利,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形而上学的观点:1)K努力追求和探索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2)城堡的一切出自善意,由于K不了解城堡而不能真正认识它。3)K的目标不明确,他只是为了寻求而寻求,而寻求是必要的,需求可以显出生命的强力,可以显出人格的力量。 实证主义观点: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此说明作品产生的背景。指出《城堡》中的人物、事件同卡夫卡身处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个性等等有密切的关系。也有结合生平从其他研究入手,认为K寻找的是现实生活的稳定。 《城堡》的各种解读融为一体,并无主次之分。城堡是神的恩典的象征,是神驾驭人的命运的象征。城堡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统治机器的缩影。城堡是犹太人无家可归的写照。城堡是荒诞世界的象征。城堡是卡夫卡父亲的象征。 《荒原》的现代性表现在那些方面?1)为了表现荒芜、病态和邪恶的主旨,《荒原》彻底摒弃了浪漫主义诗歌以健康、美好、高雅的意象入诗的传统,而延续了象征主义诗歌,特别是《恶之花》选用病态、丑恶、卑微意象的理念;2)《荒原》具有思维上跳跃幅度大的特点;3)《荒原》用词之多,在20世纪欧美文学作品中师相当少见的;4)《荒原》具有明显的音乐结构,仿佛一首宏大复杂的交响诗;5)《荒原》采用了典型的自由体,诗句长短不一,不用规律的韵,但节奏分明,舒展自如,收放有致;6)《荒原》既有历史的透视,又有现实的观照;7)《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现代主义的诗作。 4、什么是意识流小说中的“内心独白”?意识流小说最擅长人物的心理描写,在这方面它独创了一系列的表现技巧,内心独白,是较为重要的一种。所谓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的常用手法,它是“默默无声,一人独操的心理语言,或者说是无声无息的语言意识。”内心独白又可分间接内心独白与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是在小说叙述者的叙述中插入人物的内心活动,通常有“他想”、“他感到”等类似的揭示语作引导。直接内心独白是没有任何揭示语的小说人物意识的直接呈现,是叙述语言和人物意识的直接转换。直接内心独白在意识流小说中最为常见,它能够造成人物内心无保留地直接初露给读者的真切效果,又由于没有作者的介入而最接近人物意识的原生状态。内心独白的特点1,发自内心2,独自操作3,借助话语《尤利西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作者以“尤利西斯”(希腊古代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的罗马化名)作为书名,而且把这一天内自己小说人物的活动和希腊史诗《奥德修纪》中的人物加以对应,还完全搬用了《奥德修纪》各章的名字,作者的目的似乎就是通过古往今来的对照看一看今日的世界和今天的人,从而引起人们的一些思考。 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有缺点,却也不乏好的品质。但时代和社会,总之,是现代的西方文化(物质的和精神的),把他们造就成今天的这个样子。布卢姆意志薄弱、苟且偷安、庸俗猥琐;斯蒂芬精神空虚[自甘堕落,生命力的下降,上进心的缺失;他俩的这肯性格特征不是偶然显现的一种特殊品质,而是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朝气蓬勃、精神高昂、奋勇向上的时代精神日已成为过去。第三次作业二,简答题后期象征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是更强调诗歌的复杂性、暗示性、神秘性和音乐,强调通过象征实现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实现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对话; 二是创作变得愈来愈隐秘与个人化,诗人仿佛神庙中祈祷的神甫,试图在喃喃自语是创造某种奥秘的迷; 三是更加强调形式的“纯粹”,试图创造一种“纯诗”。在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看来,诗作为一种最高的艺术创造形式,完全超越了自然,是使人类超脱自然亡唯一的精神途径。存在主义文学有那些基本特征? 首先,法国存在主义作家都关心现实问题,因此他们的作品都与现实紧密相关。 第二,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差不多都是哲学学生出生,而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共同理念就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宣传存在主义哲学,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位存在主义者,人物性格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哲理性,某些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存在主义理论的传声筒。同时,哲理化的特征也是20 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的发展趋向,反映了20 世纪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存在状态的困惑以及执着的探索。 第三,从形式方面看,存在主义作家基本上是遵循传统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西西福斯的神话》表达了怎样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如何体现在它的小说中的? 《西西福斯的神话》是加缪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西西福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暴君,遭到神的惩罚:在冥土推巨石上山,但将及山顶时,巨石滚下,他再重新推石,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加缪借这个故事来阐明自己的哲学观点。人的存在就如同西西福斯的生存状态一样荒诞和徒劳无益。西西福斯对自己的处境有着清醒的认识,也为此感到烦恼,然而他仍不断地把巨石推向山顶,因为“爬上山顶所要作出的艰苦努力就足以使一个人的心里感到充实”,因而他又是幸福的。加缪甩的是这个神话英雄的“清醒意识”,这种“清醒意识”既给西西福斯带来痛苦,又造就了分的胜利,因为他的清醒韵味着对痛苦和命运的藐视,加缪的报有作品几乎都是这种哲学观点的形象化阐释。简述《厌恶》的思想内容? 《厌恶》作为萨特的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也是法国第一部有影响的存在主义小说,明显地在传统小说的故事叙述中融入许多关于“存在”的思考,这是它突出的存在主义特色。如小说主人公洛根丁感觉到“厌恶”并最终发现其根源在于“偶然性”,就是说,从定义上说,存在不是必然。一切都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洛根丁的体验和感觉其实是萨特后来在《存在与虚无》和《苍蝇》等作品里表现的思想:生活是荒谬的,没有什么固定的意义;生活的荒谬会使人厌恶。这也是萨特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含义。《大师和玛格丽特》提出了哪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表现了作品怎样的思想内容? 首先,魔王沃兰德为什么来到人间?实际上,沃兰德在和莫斯科的杂技观众网页时,就开诚布公地讲明了此行的目的,那就是要透过城市外貌改变,看一看“本市居民的内心是否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他此行只不过是要莫斯科居民的生活来一次揭露性实验,他揭示 出人们通常体面的那个貌似坚强的精神支柱,竟是这样脆弱? 于是小说提出另一个问题:莫斯科的精神文化的理论权威、莫斯科文联主席柏辽兹为什么应该受那么严厉的惩罚?其实,沃兰德惊怒柏辽兹“不论提起什么,一切没有”的历史和文化虚无主义态度,“从变灰、一切化为乌有”的没有道德责任感、没有精神皈依的庸俗唯理论势必泯灭掉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感,造成的是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支柱的行尸走肉的世界。 小说出现了一个新的耶稣形象,那么这一精神支柱如何才能在人的心中树立起来?为什么说怯懦是人类最可怕的缺陷? 此外,小说还提出为什么永生不是恐怖的?大师为什么只配得到“安宁”等等。第四次作业二、简答题1、《等待戈多》如何体现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传统戏剧要求一出戏要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情节要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戏剧语言要富有动作性,能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但荒诞派戏剧却拒绝遵守上述原则,《等待戈多》充分表现了这一流派在形式上的特点。全剧没的戏剧冲突,也谈不上情节,只是无聊的闲谈。《等待戈多》因情节结构的这一特点又被称为“静止剧”,这恰恰表现了作品的内容:生活如一潭水,单调乏味,机械重复,毫无希望。新小说有哪些主要理论? 首先,反对过分强调小说的思想性、社会性、倾向性。 其次,强调探索新的小说表达方式。如,新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无名的“我”,他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3、什么是“黑色幽默”? 美国现代文学流派 。盛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1965年 ,弗里德曼将12位作家的作品编为一本短篇小说集 ,题名《黑色幽默》,流派的名称由此而得。黑色幽默是人们感到自己生存在一个令人绝望的、不可理喻的环境之中,作家对现实社会怀着既沉痛、愤懑又无可奈何的绝望心情。黑色幽默小说力求突出生存环境的荒谬冷酷,嘲讽挖苦和攻击传统价值与美学观念,表现世界的异化、人性的沦落与情感的破碎。不过,他们的愤懑并没有发展为反抗,而是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耸耸肩膀,一笑置之。黑色幽默是可以说是反理性、反理想主义的文学。 1961年,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开创了“黑色幽默”的先河,为美国文学当时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4、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一,用神话了的“现实”,反映生活的真实。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魔幻并不是虚幻,而是以现实为基础,执着于描写拉丁美洲的现实;第二,引进带有神奇色彩的特殊的人和事,增强表现生活的艺术魅力。 作家往往负有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使命感;作品的基本题材来自现实,其内容富有社会意义。第三,夸张手法,荒诞描写与魔幻色彩的结合。 它不追求如实地描写现实,作品的题材和内容被魔幻化。三、简析《百年孤独》的思想内容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主要表现的是“拉丁美洲的孤独”。《百年孤独》的标题非常简练地概括了书中的内容:“百年”指作品中所写的时间跨度,即马孔多的历史;“孤独”指马孔多人的性格,即他们的封闭与落后。作家力图通过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孔多由开拓、发展到毁灭,写出哥伦比亚及整个拉丁美洲愚昧落后、与世隔绝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历史,从而启发人们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孤独?“孤独”,马孔多地处偏僻,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沼泽,再向外便是大海,它孤独,同时生活在这里的人孤陋寡闻,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作家认为他们生活悲剧的原因,即精神上的“孤独”,他们缺乏受惊,意志薄弱,缺乏理想,缺乏动力,于是遇到挫折便离群索居,失去进取精神。作品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20世纪欧美文学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1、现实主义文学不再停留于真实地再现客观生活的外在方面,而是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即再现生活的真实,又再现心理的真实。既写人们的所作所为,又写人们的所思所梦。现实主义的客观性不再被看做机械的、刻板的、外在的,而是包容主观感受、意识折射的客观世界。因此,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表现的领域更为宽广。 2、现实主义虽然仍在塑造典型形象,但典型往往不再是高尚或卑劣,或歌颂或批判的两极化形象,而是着重刻划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不仅勾勒其外在性格表现,更侧重反映其深层复杂的心理特征。 3、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适应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吸收了一些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大了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如多重视角的叙事手法,开放式的结构,局部描写里运用象征、寓意、怪诞、变形等技巧,等等。

西方文论主要指欧洲地区国家和美国的文论。从时间上讲,西方文论上自古希腊,即公元谦427年的柏拉图,下到十世纪中期的庞德、艾略锝和荣格等人,文论时间跨度大约二千年,这一时空内的西方文论,流派林立,主义纷呈,教材所涉及到的文论家很多,内容相当丰富,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学好西方文论,就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这门功课的要点。什么是“要点”呢?他既是西方文论这门课的主要的知识点,同时还是这门课的考试出题可能的考点;它既是西方文论课程所讲授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大纲,又包括一些“小”的知识,以下就把西方文论的学习要点梳理一下。一、希腊文论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一个源头,教材所收的这一时期的两个文论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相当重要,学习时首先应注意以下几个较小的知识点: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师生关系,但二人的文论观点在很多方面都不同。2、柏拉图创立了雅典的“学园派”,亚里士多德则创立了“逍遥学派”3、柏拉图的文论观点,主要集中在他所写的《理想国》、《伊安篇》、《裴德若篇》、《大希庇阿斯篇》、《会饮篇》和《裴列布斯篇》。亚里士多德著名的文论作品是《诗学》《修辞学》和《心灵论》,由于亚氏的《诗学》在当时一度失传,因此,他对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文论的影响,主要由他的《修辞学》这本书来担当。以下是古希腊文论的理论要点:1、柏拉图的“理念说”和“摹仿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或译“理式”)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的意识的本真之世界,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文艺又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所以,文艺与理念隔着三层,是对于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反对他老师的说法,认为文艺摹仿的只是“人的行动、生活”。是现实世界及其规律,肯定文艺作品的真实性。2、“迷狂说”,柏拉图认为诗在本质上是神的产物,诗人因神灵附体进入迷狂状态,于是获得创作的灵感,进行创作。他认为诗人“不是凭技艺,而是凭神的灵感创作”。亚里士多德则把诗人创作时界定为人的理性活动,要求诗人开始创作即应有清醒的意图。3、悲剧观与净化说。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有两大罪状,即悲剧诗人从事摹仿艺术而其作品并不显示真理;悲剧迎合人的低劣情欲。亚里士多德针对柏拉图说提出不同意见,倡导著名的悲剧净化说,他认为,人的感情流露对人身有益,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4、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亚氏悲剧理论的悲剧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认为悲剧具有六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其中亚氏认为最重要者为“情节”,其次为“性格”。5、亚里士多德的诗、史区别论:亚氏认为,历史的真实不同于诗的真实,历史叙述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式。诗摹仿“有普遍性的”及“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描写“合情合理的不可能”古希腊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1、柏拉图的“理念说”影响生成了罗马时期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文论2、柏氏关于艺术美在物质对创作者的心灵和想象的体现的思想,成为近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先驱3、柏氏关于文艺应有实用和教益的主张,开启了罗马时期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思路。4、柏拉图的文论中以“灵感说”对后世西方文论的影响为最大5、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为欧洲文论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相互补充提供了根据6、亚氏的诗歌想象论对罗马时期裴罗斯屈塔拉斯提出文艺想象理论是一块奠基石7、亚氏对悲剧长度“力 以太阳的一周为限”的规定,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意大利文论家卡斯特尔维屈罗发展为著名的“三整一律”戏剧理论法则,这一法则被西方七世纪的戏剧创作奉为圭泉8、亚氏的“净化说”在西方悲剧理论中长期是一种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理论。二、罗马时期的文论罗马文论紧承希腊文论,是古代希伯莱文明对西方文化发生影响的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建立,宗教对文论的影响变得相当大罗马文论家主要须掌握的是……(共三位)代表作及思想……罗马时期文论要点:……(共两点)罗马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论是当时的文化复兴运动的一部分,文艺家纷纷回到古希腊寻求题材和灵感等,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冲破中世纪宗教的禁锢成为此期文艺家的精神与信仰的旗帜。此期文论家值得注意的有:……(共两位)代表作及作品……文艺复兴时期文论理论要点……(共3点)文艺复兴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八、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特征:二十世纪是人类工业社会繁荣昌盛,并走向危机和衰退的时期,也是后工业社会在西方代替工业社会占据文化主流的时期。此期人类生存维度的日新月异使此期文论流派纷繁、新见迭出;文学对人的内部世界的关怀渐渐代替了人对外在生活的热情,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下半野,文学的审丑压倒了文学的审美生活。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代表理论家和代表性理论著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释梦》(或译《梦的解析》《创作家与白日梦》荣格(精神分析文论):《分析心理学论文集》《心理学类型》《心理学与文论》里普斯(移情说):《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误》《美学》马稚可夫斯基(立体未来主义):《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庞德(意象派文论):《回顾》瑞恰兹(语义学派):《语言的两种用法》杜威(实用主义文论):《艺术即经验》艾略特(先锋派文论):《文学与现代世界》克罗齐(直觉说美学理论):《美学原理》罗曼·罗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论):《论作家在今天社会中的作用》《人民戏剧》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1、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文论:弗洛伊德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奠基人。他把人类心理分为三个区域:本能冲动(即Id,或无意识)、自我(即有意识的个性)和超我(即良知)。这三者中性生命力是人类精神的主要内容。关于文学何以有巨大的美感力量,他认为是因为文学作品写了“恋母情结”,他并且用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这两个悲剧人物形象来进行分析,以证明这一情结的正确性、深刻性和普遍性。他认为文学的描写是对“恋母情结”的发泄和变相的满足。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文学理论:荣格本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他不满老师的泛性欲主义文论而另创新论,成为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又一大师。他的文论观点主要是,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著名的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种族记忆。它将人存在的当下性与人的原始根源联系提来。集体无意识或称为“原型”,表现出来是人心中的某些图像、故事和图案。荣格赞同文学的幻觉性、宗教性,甚至魔幻性这样一些传统。他认为在文学中包含着一种知识,它对现代人的异化和世俗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精神分析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马雅可夫斯基的“立体未来主义”文论……庞德的“意象主义文论”……瑞恰兹的“语义学派”文论……杜威的实用(或经验)主义文论……艾略特的“先锋派文论”……克罗齐的“直觉说”……

转向早期的题材与风格并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为简明起见,可以举波德莱尔为例,他向爱伦坡学习,选取了很美的题材,如心灵,爱情,人性等,具有唯美主义的风格。

反映社会现实,剖析社会问题

20世纪欧美文学论文选题意义

你就先写研究文学的意义,再由现代世界的局势以及历史的教训

1900年——2000年欧洲与北美的作家出版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最重要要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自己的影响,还要联系当前的世界,看它对世界的文学或其他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哎哟 这个可有一点难度呢亲,需要的话 也可以给你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