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期末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9:02:50

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期末论文

我也是坑大的

磁钢会产生磁场,通电流的金属弦线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若弦线接通正弦交变电流,则它在磁场所受的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均垂直的安培力也随之发生正弦变化,从而在弦线上形成明显的驻波。当弦上产生驻波时,弦长L为半波长的正整数倍。

若是实验,则通过旋动弦线两端,来改变弦线张力大小!若是理论推导,则需要改变弦线两端的约束位移大小来实现。

再不然,建议查查物理或者力学中的波分析理论看看,就会明了了。

扩展资料:

弦振动实验中张紧弦线上形成驻波的条件是:

当弦上产生驻波时,弦长L为半波长的正整数倍。

在弦理论中,基本的对象不是占据空间单独一点的粒子,而是一维的弦。这些弦可有端点,或者它们自己可以连接成一个闭合圆环。

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弦支持一定的振荡模式,或者共振频率,其波长准确地配合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

小提琴弦的不同共振频率导致不同的音阶,而弦的不同振动导致不同的质量和力的荷,它们被解释为基本粒子。粗略地讲,弦振动的波长越短,则粒子的质量越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驻波

满怀希望的打开,结果,,,江科大啊江科大,

一头作为波的源,另外一头固定,形成波节。

驻波及弦乐器论文的英文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众所周知,在此不再赘述。参考文献是英语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编辑加工和重要内容。为帮助大家顺利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我为大家介绍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欢迎阅读。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

丨 期刊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46(3):317 323

Dobbs J M, Wong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103-105

Mesquita A C,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丨 专著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Kortun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丨 论文集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

Eiben A E,vander Hauw J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ConfEvolutionary Press,

丨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Chrisstoffels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

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 特开平

Hasegawa,Toshiyuki, Yoshida,et Coating composition[P].EP

Yamaguchi K,Hayashi A. 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丨 技术标准文献

标准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ISO 1210-1982,塑料 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丨 报纸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丨 报告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丨 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根据GB3469 规定: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例如: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英文文献采用 APA格式

丨 单一作者著作的书籍: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Sheril, R. D.(1956). The terrifying future: Contemplating color television. San Diego:Halstead.

丨 两位作者以上合著的书籍:

姓,名字首字母., &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Smith, J., & Peter, Q. (1992).Hairball: An intensive peek behind the surface of an enigma. Hamilton, ON:McMaster University Press.

丨 文集中的文章:

Mcdonalds, A.(1993).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apprehension and sustained containment ofsupernatural entities. In G. L. Yeager (Ed.), Paranormal and occult studies:Case studies in application (pp. 42–64). London: OtherWorld Books.

丨 期刊中的文章(非连续页码):

Crackton, P.(1987). The Loonie: God's long-awaited gift to colourful pocket change?Canadian Change, 64(7), 34–37.

丨期刊中的文章(连续页码):

姓,名字首字母.(年). 题目. 期刊名(斜体). 第几期,页码.

Rottweiler, F. T.,& Beauchemin, J. L. (1987). Detroit and Narnia: Two foes on the brink ofdestruction. Canadian/American Studies Journal, 54, 66–146.

丨月刊杂志中的文章:

Henry, W. A., III.(1990, April 9). Making the grade in today's schools. Time, 135, 28-31.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

丨 期刊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46(3):317 323

Dobbs J M, Wong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103-105

Mesquita A C,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丨 专著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Kortun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丨 论文集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

Eiben A E,vander Hauw J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ConfEvolutionary Press,

丨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Chrisstoffels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

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 特开平

Hasegawa,Toshiyuki, Yoshida,et Coating composition[P].EP

Yamaguchi K,Hayashi A. 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丨 技术标准文献

标准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ISO 1210-1982,塑料 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丨 报纸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丨 报告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丨 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根据GB3469 规定: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例如: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英文文献采用 APA格式

丨 单一作者著作的书籍: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Sheril, R. D.(1956). The terrifying future: Contemplating color television. San Diego:Halstead.

线上线下教学现状论文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校网络学习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虽然网络学习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作为主流教育模式,线下模式能否随着在线技术的发展和在线模式的影响继续保持其主流教育模式?高校的教育模式应该走向何方?本文比较了在线和离线模式的优缺点,并讨论了两种模式的整合。

线上教育发展优势

1、方便教师在线直播:以前的教师,时常也会开设辅导班来赚取外快,为的就是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近几年很多线下辅导教育机构因此应运而生,教育机构出现使得部分教师从线下走向线上,线上教育 APP 则能方便教而在线直播教学内容,给教师提供了极大便利。

2、方便用户学习内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很多学生对于当前教育模式不太满意,使用线上教育 APP 则能方便用户在线学习直播内容,并且用户还能根据实际情况观看教学直播,让用户无需为错过教学直播而苦恼,若是有需求,用户还能在线下载教学课件,很好的激发学生用户学习热情。

线下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即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面地交流、说教、教学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后通过听、记笔记和完成家庭作业与老师互动。在任何历史时期,线下教育都起着主导作用,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各种教育公共资源的普及和便利对线下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使线下教育不再被垄断。

在学习监督强度和学习效率方面,由于远程教育的使用,在线学习一般采用录制和播放的形式,而有一小部分是直播。因为不是面对面的,师生之间的互动自然会减少。与线下教学相比,教师在监督学习方面明显更好。通过按时授课,老师可以打电话给学生检查他们的学习状况。他们还可以安排家庭作业,让学生广泛查看数据,检查差距,以便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线上教育有什么好处?用最浅显的话来说,

第一点就是不社恐。社恐这个词是近几年的流行性用语,在很多年轻人身上出现,比如被老师提问后不会或者回答错,就会脸红的低头,尴尬到脚趾扣出三室一厅;

第二点就是环境局限性小。比起线下机构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线上教学对于这些环境因素局限性比较小,学生只需要配合老师的上课时间即可。因减少了大量的通勤时间,会让学员会有更多时间复习预习,其学习效果也会更佳;

第三点就是教学成本相对低一些。线上学习一般有直播与录播两种授课模式,老师在直播教学过程中可直接同步录制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在课后反复学习、查漏补缺,在此基础上老师的教学成本也较低。

第四点就是可缓解教育资源不均问题,教育资源不均问题一直是国家想要解决的问题,但总有小部分地区无法能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在我看来,在线教学可帮助缓解大部分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能够帮助大多数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

所以,我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线上教学的发展趋势会比线下教育模式有更大影响。

现在线上教育发展的非常快,受疫情的影响,很多教育机构都不可以开门,很多家长都选择线上教育,线上教育的优点是在家就可以学习,缺点就是有的孩子借此机会偷玩电子产品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目前线上教育发展情况良好,广泛应用于疫情严重的地区;线上教育会有助于疫情防控,能够避免疫情的再次传播,给老师和同学带来很多便利;缺点是不能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合理的把控教学安排。

现象学对文学现象的研究论文

现象学(phenomenology),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犹太人哲学家E.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1859~1938)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广义的现象学首先指这种哲学思潮,其内容除胡塞尔哲学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代表人物

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生于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普罗斯涅兹城,系犹太族后裔。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1838~1917) 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 3个时期:前现象学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和现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前两个时期主要是批评19世纪各种经验论的心理主义,发展布伦塔诺的意识意向性学说,建立了从个人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 “描述现象学”。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现象学方法,即通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象本质”。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还原法。

大气深情——浅议电视剧《陈赓大将》的艺术构思 陈羽; 周月亮 【期刊】中国电视 2006-11-30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 仲呈祥; 周月亮 【期刊】晋阳学刊 2005-05-30那流不出来的才是这个世界的眼泪——《有泪尽情流》的现实主义力量 周月亮 【期刊】当代电影 2005-05-15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 仲呈祥; 周月亮 【期刊】文艺研究 2005-04-25影视艺术是一种冲击现实的交流形式 周月亮 【期刊】现代传播 2004-12-15元代文人的“阶级”及其成为心念的欲望 周月亮 【期刊】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15大众文化要关注农民 周月亮; 李红艳 【期刊】当代电视 2004-01-01影视艺术意象思维中的巫术思维 周月亮 【期刊】现代传播 2003-10-15象思维:以电影中的风景为例 周月亮; 廖祥忠 【期刊】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9-25后发制人 周月亮 【期刊】领导文萃 2003-06-15幽默抑或油滑——戏说型电视剧的生命界线 周月亮 【期刊】电视研究 2003-02-25卖个破绽 周月亮 【期刊】领导文萃 2003-01-15影像是生存的隐喻——电影现象学绪论 周月亮 【期刊】当代电影 2002-09-15巫术思维与欲望中介——关于电影功能的抽绎 周月亮 【期刊】当代电影 2002-09-15略论明清之际文人悼亡情绪的文化史内涵 周月亮; 李新梅 【期刊】学术界 2002-08-28电影现象学论纲 周月亮 【期刊】现代传播 2002-08-15现象学对电影创作的启示 周月亮 【期刊】河北学刊 2002-07-30李汉秋三书献吴诞 周月亮 【期刊】前进论坛 2001-12-30多元交叉传播的明清文化 周月亮 【期刊】保定师专学报 2001-09-15健康繁荣须扫屏坛“三风”──关于中国电视剧创作现状的思考之一 仲呈祥; 周月亮 【期刊】中国电视 2001-06-15象征:电影之魂 周月亮 【期刊】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1-02-28豪放的忧伤——刘郎的心路与道路 周月亮 【期刊】中国电视 2001-01-15“自私”的讲者——评《对镜起舞》 周月亮 【期刊】全国新书目 2000-08-01《荀子》三题 周月亮 【期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10-25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现象 周月亮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9-10-15宝黛悲剧是人文知识者无路可走的悲剧——细读第三十二回(诉肺腑)、第三十四回(情中情) 周月亮 【期刊】红楼梦学刊 1999-08-15自力更生——阳明学的秘密与魅力 周月亮 【期刊】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07-30《王阳明大传》导读 周月亮 【期刊】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1999-07-05表现“大象”的诗化小说──评从药汀先生的《雪域精灵》 贾华; 周月亮 【期刊】河北学刊 1999-03-20元曲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跋《全元曲》 孙国成; 周月亮 【期刊】河北学刊 1999-01-20爱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读柳如是的《金明池·咏寒柳》 周月亮 【期刊】名作欣赏 1998-06-15死生之间 周月亮 【期刊】思维与智慧 1997-06-30古代文学研究应从学术研究中分立出来 周月亮 【期刊】文艺研究 1997-05-20读《红楼梦》前五回断想 周月亮 【期刊】名作欣赏 1997-03-28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现代化 村山吉广; 周月亮 【期刊】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11-15误解与反讽——略论《儒林外史》所揭示的文化与现状的矛盾 周月亮 【期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9-30《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 胡益民; 周月亮 【期刊】名作欣赏 1996-09-28道统——《孔学儒术》之三 周月亮 【期刊】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7-15圣学心路——《孔学儒术》之二 周月亮 【期刊】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1-15中庸·乡愿·“学为君”——《孔学儒术》之一 周月亮 【期刊】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7-15别一种唐诗史 周月亮 【期刊】读书 1994-12-10辉煌的没落──关于水浒英雄的理性批判 周月亮; 赵鹤宇 【期刊】求是学刊 1994-11-15对读匡超人与王玉辉的故事 周月亮 【期刊】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7-15最新、最全的元曲研究锦囊——评《元曲研究资料索引》 周月亮 【期刊】高校社科情报 1994-06-15专家写小册子 周月亮 【期刊】读书 1994-04-10异端也在传统中──祭童心大侠李卓吾 周月亮 【期刊】河北学刊 1994-03-20世界融合文学史观──读《中国古典小说导论》 周月亮 【期刊】江淮论坛 1994-02-15活法与写法 周月亮 【期刊】读书 1993-06-15传统教化的秘密与魅力 张月中; 周月亮 【期刊】东岳论丛 1992-03-01江湖集编者陈起交游续考 胡益民; 周月亮 【期刊】文献 1991-04-02宝玉心态的哲理内涵 周月亮 【期刊】红楼梦学刊 1990-10-01隐逸·再现表现同体——元杂剧二题 周月亮; 陈述曾 【期刊】河北学刊 1989-05-01永恒的沉默写在朱泽吉先生《明清文学论集》出版之际 周月亮 【期刊】读书 1988-06-29论龚自珍新体诗转变时代审美观念的价值 周月亮 【期刊】河北学刊 1987-08-29唐寅和晚明的浪漫思潮 周月亮 【期刊】读书 1987-06-30荒谬的世界3 周月亮 【期刊】读书 1987-01-31龚自珍美学天地中的“自我” 周月亮 【期刊】天津师大学报 1986-05-01龚自珍的美学目的论 周月亮 【期刊】哲学研究 1986-03-02电视剧像文学的理由 周月亮 【报纸】北京日报 2004-08-08写出心中的绿洲 周月亮 【报纸】深圳商报 2004-04-10传唤良知 悲剧喜唱 周月亮 【报纸】文艺报 2002-06-08

本文是由“寻虎老师讲胡塞尔”的讲座整理而来的,喜欢哲学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哲学不像别的东西,它的师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到近现代之后,一个业余哲学家是很难的。美学课里面,只讲了一点点胡塞尔,并不是他不重要,他非常重要,但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实在是太复杂太难了。他从认识论着手,实际上跟康德一样,但是他开创性地发展了一个现象学的方法,同时这个方法也不只是一个方法论,不只是个认识论,它实际上也是一个本体论,或者说存在论。他是以现象学的方法来解决认识论的。因为他的开创性,他在著作的时候,遇到非常多的问题,不断的修改,写了无数的导论,他的著作也非常多,可能也接近100本,跟海德格尔差不多。海德格尔的论文基本上都已经出版了,胡塞尔的著作却还没有完全出版,包括德文版都没有。大家看和哲学相关的东西,都稍微注意一下哲学家年代,大概知道就可以。他是1859到1938,大概生于19世纪60年代,然后到1938,二战开始,希特勒上台。希特勒上台这个期间,他已经遭受到了迫害,剥夺了他很多的教学资格。这本书叫《意义的本体论》。我们知道作为本体的很多,上帝,神,这是宗教或者宗教哲学的本体,还有唯物唯心,本体各不相同。胡塞尔看来本体就是意义,意义是怎么来的?怎么发生?胡塞尔那个时候,有了几个大的变化。从叔本华到尼采,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大家又提出重新回到康德,康德是最大的一个哲学门派,和海德格尔差不多。康德的哲学有前瞻性,像是未来的蓄水池,你想学哲学,总得从这个蓄水池里面取水,无论你是同意他还是反对。胡塞尔当时,新康德主义盛行,他也深受影响。胡塞尔发现康德哲学的一些问题,康德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主客二分。胡塞尔对康德哲学进行研究,当然包括他原来的基础,他是数学博士,又跟随布伦塔诺学心理学,布伦塔诺本身也是哲学家,他再结合康德哲学。他所做的一步步的探索是非常艰辛的,一个一个不断修正,所以他的著作每个版本都不太一样,一个严肃的哲学就是如此。你一开始说什么,后来一直都是这个,成了一种教义的话,作为一个哲学可能就有点问题了。你是不是一种设定,然后就往下解释,一环套一环很严密,恰恰说明你的思考可能没有什么发展。我们从第一页意向性学说开始,现象学是一种研究方法。我们怎么从现象学着手去研究,因为它是关联的,一旦方法论变了,认识论就变了,认识论变了,本体论就变了。胡塞尔也说现象学不论是作为意识的哲学理论,作为方法,还是作为对人类意识提供描述的特殊形式,简单说就是意向性的理论。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本性质,这种特殊的意识,不是我们通常说的我意识到什么东西,我去认识什么东西,我看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纯粹意识,是抛去了纷繁复杂的表现的东西,或者说抛离了一些设定的东西,所以他有个悬搁。不是说心理学的一个机制,我认识我怎么看一棵树,我看到了开心不开心,他不是说这个意思,而是说你这个意识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结构,就像生产线一样的,我不是说一道道的工序是怎么的。第一道工序是怎么装配第二套工具怎么装备?不是说这个,而是说这个生产线本身。他说的就是纯粹意识的基本性质,包括结构基本性质,全部现在学的问题都来自于此,都来自于这个意向性的学说或者意向性理论。所以胡塞尔的这个现象学,入门很头痛,首先要抓住意向性学说,然后才是现象学还原性,悬搁,本质直观。跳过去意向性学说,你后面根本就看不懂。很多人本末倒置了,什么是本体论?本这个字,他不是在下面的一个东西,是木字里面加一横,他就是核心的东西,并不是说树根是它的本,树的本质才是他的本,我们可以说种子是树的本,但我们不能讲树根是树的本。本就是很核心。哲学也一样,它的本体,并不是说下面有一个地基。意向性一词来自于拉丁文intender吧,出自于中世纪哲学,15世纪之前,胡塞尔从布伦塔诺那里接受了这个概念。布伦塔诺认为,全世界各类现象分为两类,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人外在的东西是物理现象,人内在的东西就是心理现象,物理现象有颜色声音等等,我们后来发现,红色实际上是一个光波,无论是粒子还是光波,他不是红色,声音更是如此,声音是声波的震动,它不是声音。这些外在之物怎么就变成了意识里面的东西呢?比如拍照,摄像头跟人眼球差不多,它有个曝光,曝光之后变成了一连串的数字。电子数字记录到这个硬盘里面,它并不是说拍到一个树,手机和电脑,它显然不知道拍到的是一个树,对它来说就是一串数。包括人工智能,它都不知道那是一棵树。我们人看到才会有树就个意义,就是我知道了什么东西,这就是意义,最广义的意义,知道不就是知道了意义嘛。中国的学者多认为胡塞尔现象学是关于意义的哲学,西方的反而很少这么说,我觉得是一个东西方角度的问题,中国人很容易这么去理解,我认为也没错啊,因为你说来说去,你要认识就是这个意义是最重要的啊,绝对的无意义,它不进入人的认识。绝对的无意义,他也没有任何存在,就相当于一个颜色对一个瞎子一样,没看见就不存在,所以这就是关于意义的。西方反倒没有,科学,思维好像更凝固一些。但是胡塞尔肯定是非常清楚,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关于意义的问题,他没有直接去论述,但处处都有这个东西。包括海德格尔,他老说存在,他不是要说存在是什么说,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胡塞尔也一样,如何认识认识的意义,这个关于认识的意义显然不是心理学,我认为它是一棵树,或者我认为它是一棵草,不是这样的,而是直接呈现给我的,到底是什么一个意义。比如一棵树,在我这里呈现的显然不是一系列的光点,不是一系列的光波,在我这里呈现了什么呢?你说在我的思维里面,意识里面呈现了一棵树,胡塞尔说,请你稍等,不要急于这么去说。你这样说,就是因为拿一些未经清理的东西去认识,比如说你是一个植物学家,你说这是一棵松树,假如你是一个木材商,你说这是一块好木料,这都是主观的东西。那么就追问纯粹的意识现象,直接被给予我们的到底是什么?他一定不是木材,也不是松树,甚至是什么纲什么目什么属的一个树种。一定还有个更源初的东西,所以胡塞尔现象学把现象还原的那个最直接给予我们意识的东西,叫纯粹的意识,给予到纯粹的意识了,还原就是这个意思,彻底的还原。你别先下判断,我们好好看看到底有什么东西出现了。我们面对一棵树的时候,你不要急着说那是一棵树,看看到底我纯粹意识里面出现了什么,这是最纯粹的,是绝对不会看错的,它是绝对自明的,出现了什么那就是什么,它就是100%的真。这个作为一个研究的起点,才是最可靠的,而不是说要么是主体,要么是客体。什么叫主体客体,主体就是我当然看到那是一棵树了,我是有一定知识的人,没知识我也知道那是一个物,这叫主观。客观是什么呢?树就是树,你认不认识它都是树,这叫客观。胡塞尔说你这两种说法都不对,我们先看看最源初的东西。最直接地被给予的绝对自明的绝对的真的东西是什么?胡塞尔和他学生发展出来很多很多的相关的现象学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现象学的运动,声势浩大,一股思潮,席卷思想界到方方面面甚至是建筑界艺术界,就是因为它的这个革命性,它的彻底性就体现在这个地方,他把它还原到最自明的一个东西,就是我纯粹意识里面直接显现了什么,直接被给予了什么。这个既不是主观去看,也不是客观的,而是就是最自明绝对被给予的东西,我们从这里开始。严格说没什么颜色和声音,只有看颜色者和听声音者,心理现象是内知觉的现象,是意识里面自明性知觉的现象,这就是布伦塔诺很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只有心理现象才是真正的存在,从逻辑上说,物理世界不能有真和非真。他特别举了那个石头和树,它无所谓真和假,他没有真不真的问题,当然也就没有假不假的问题,他只能是实在的和非实在的。他心里经验上来说有可能看错一棵树,你却把它看成一个怪物,但对于树本身来说,他无所谓真不真,所以也无所谓假不假。因此这里既不存在客观世界,也不存在于先验的主观世界,而是存在于心理现象之中。康德哲学说的主体认识客体,比如我认识一个树,我是只能看到颜色的那个波长,是吧,那我怎么认识的呢?我确实是认得出那是一个树啊,主要是我有个先验的东西,人人有先于经验的这个东西,先天的一个东西。然后往那上一套就认识了,这叫先天的东西,先于经验的东西,康德的判断力就来自来于这里。那个先天的东西到底怎么去认识的呢?那些波长,声波啊,几种感觉,康德认为是先验想象力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了。想象力又怎么去整合呢?是一个图示的方式把它整合在一起的,康德是这么一个说法。康德哲学的立论基础不是很严谨,这里不详细说。胡塞尔从布伦塔诺这里进一步发展,布伦塔诺指出了这个意向性自明性,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布伦塔诺认为普遍正确性是内在经验自明性的自然结果,心里在我这里呢,所以它就自明了,粗糙了一点。它还有个还原啊,因此就必然属于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总特征就是意向性及意向对某物的关系,你一旦起心动念认识任何东西,它一定是有一个意往的朝向,也是物对我朝向,双向的朝向,所以才意识到才认识到,这个意向实际上也是向意,是我向着它,它向着我。但是胡塞尔更进一步了,他认为这个还不够自明,因为你还是一个主体,超出了你之外。比如我看树,我朝向树。胡塞尔说,你首先你在意识里面被给予了什么,然后你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超出,超出我的意识之外,确实有个树。我们要还原,不要急于判断我之外有颗树,而是说首先我意识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现,然后在这个基础之外,才说在我之外有颗树,这两个必定是联系,但你不能笼统的就说我看到一个树,就是因为我朝向一棵树,所以我就知道了,你不可以这么说。胡塞尔把这种由内到外的意向性改掉了,改成直接被给予纯粹意识,意识里面是有两块,一个自我意识,反思。胡塞尔改造的意向性就是意识朝向意识,意识把意识当作对象,这是绝对被给予的。以此为出发点,这样我们能找到作为这种现象学方法,是真正的不受任何干扰地把一切设定的东西都排除掉。我再把前面小结一下,就是说纯粹意识里面被给予了什么,这叫现象,被给予的那个东西叫现象,这个现象是绝对经得住任何推敲的,因为它是自明的,我这里突然有了个东西,就从这个入手,而不是我去看我之外的一个东西,那样的话就已经有个设定了。无论康德哲学还是布伦塔诺的这种心理学哲学都有问题。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现象,是指纯粹意识的现象,而不是我们一般讲的生活现象,社会现象。报纸新闻里,有很多现象,我们上街也能看到很多现象,他说的不是这些现象,也不是说我吃饭的现象,我的孩子上学的现象。表现好不好都不是,而是一种纯粹意识里面绝对被给予的现象,是一切哲学的起点。海德格尔对它做了进一步改造。大部分同学觉得胡塞尔这个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比较彻底,确实有道理,为什么海德格尔要破除。胡塞尔的现象学,包括康德的这些都是从认识论着手,必定就会出现一个主客体对立的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对象化的问题。胡塞尔说的绝对被给予在纯粹意识里的现象,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但是这套哲学再往后就有问题了,还是设定了一个隐形的我,他称之为先验自我。限于这个经验之外的自我。既然是有这么一个现象,不能不去认识吧,那得要有个我来认识,虽然是意识对意识的认识。第一个意识,胡塞尔说它是先验自我,也叫先天自我,相当于一个虚拟的自我,那总要有一个东西才能有意识对意识的认识。先验自我,说到底,它其实就是个主体,和外物相对,这样最终还是走到主客体对立。我和树不一样,始终有一个对立,你是可以认识现象了,也通过现象又能认识到我,在我之外有个树,这是没错,但是主体和客体怎么去统一呢,树不能认识,是死的,人是活的,能认识。怎么去统一呢,这就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反正只要主客体对立,隐蔽的或者是直接的,康德他就是直接的,我就是主客体对立,他就始终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难以跨越的问题,所以海德格尔进一步发展。第二页的最后一段,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首先采用了布伦塔诺关于所有意识都有指向对象或是意向的见解,就是指向对象它一定要有意义,否则你等于没看到,什么也没看到,就看到一些光点,动物也能看到光点,有什么区别呢,胡塞尔不是指向的真实对象,比如我之外的那棵树,胡塞尔说我不是指向那个东西的,或者指向伴随意识指向动作的实际精神观念,这句话有点费解啊,反正是我之外的有个观念,比如说数学公式,我不是指向那个。胡塞尔的意向性,不是那个意向性,而是根据意识所指经的抽象的内涵结构,那就是纯粹意识,他后面有个括号语言意义的模拟,他在这里实际上跟我们所讲的意象,有挺接近的地方,我们经常也说意象是意象的语言,没有语言的意象,还不是真意象。语言是意象的语言,没有意象的语言不是真语言,不是纯粹的语言,意思差不多。他这里也涉及到语言的问题。这种意向性的结构,他也把这个跟语言挂钩,他认为这两者是很接近的,你没有,这个东西就说不出来,你说出来一定有东西,你不是凭空说的,不是痴人说梦,胡言乱语。胡言乱语也有意向,没有绝对的胡言乱语,那就不叫语言了。比如说一个梦很恐怖,你啊的那一声,有意义,因为你害怕了,你已经有意向了,不管是他那个意向还是我说的意象,他也把这个联系起来了。如果说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是一种心理的意向性,我去认识外面的一棵树,而胡塞尔的意向性则是一种意义的意向性,是绝对被给予的,内在的,从本质上说,它的意向一词与通常含义的意图无关,意图就是对外的,我要认识我之外的一个东西,叫意图,我想去看,想去知道,我对面那个黑乎乎的是什么,那不是这个东西,所以跟意图无关。意向性在这里涉及一个根本的认识论的问题,胡塞尔的意向性学术的目的是描绘意识的性质,当然也包括结构,就是这种纯粹意识。在日常语言表达方式中,挖掘深层的意义或者观念性结构,我怎么喜欢,我怎么期望,我怎么怀疑这类的日常语言,都包含了这个东西,为什么你会这么说,胡塞尔也涉及到生存的一些问题,很实际的,比如说我没有看到美国总统,但是我可以想象,或者说,我可以进行判断或者进行怀疑,怎么判断,比如美国总统,可能三个月之后就下台,这就是我的一种判断,我也可以怀疑,我怀疑下一任总统是白人。那我说这个话的时候,实际上那个总统是谁都不知道,我在怀疑什么,我难道是空转吗?不是,也有它的意向性结构,简单提一下,他为什么会涉及到日常语言,所以胡塞尔的哲学看似非常难懂,但也是很接近的,也是从比较日常的地方着手。但是他一定会跳出来,一定不是我们通常讲的那种现象,一定要从这些我们讲的通常的日常现象,很快转入他的纯粹的现象,否则,又变成了一种心理学了,那就不叫哲学了。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很重要,大家也可以去记一下,否则一堂课听了可能什么也没说。就说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还是意识,也就是纯粹意识,它的研究对象是这个,并不是我之外,我之外他也会说。后面如果读他的一些理论或者是相关的哲学史的话也会知道,他必然也要伸出外面,否则你怎么去解释这个世界呢。但是他主要的研究对象,起点,核心,都是意识或者说纯粹意识,或者说纯粹意识的现象来着手的,没现象,什么叫纯粹意识呢,又是空啊,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这个纯粹意识。我稍微小结一下。胡塞尔的一个很核心的东西,起点就是意向性学说,这个意向性学说,涉及的是纯粹意识,就是说并不是我之外的意识之外的东西,而是意识之内的东西。现象学所说的现象是纯粹意识的现象,而不是一般的主客体对立的现象,第三点,就是我所讲的意象,也是纯粹意识的现象,实际上也是纯粹意识,但是我们所讲的这个意象不同于他这个,就是说不是认识论,而是一种本体论,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这一套写作理论,意象流写作理论,简单的说就是海德格尔这个存在论的汉化版和改造版,改造就是我把他的存在改造成意象。我们中国传统的美学也好,哲学也好,包括文学也好,意象是一个常用的词,也是一个比较核心的概念,因为中国哲学美学文学几个核心的词差不多就是意象,意境,气韵或者说气。哲学经常会讲气,道,理,道是中国哲学的本体,理是中国哲学的逻辑,所以叫道理,我们现在文理科,理是理性的一个东西,文是纹路,是一种天文,那是天的文,天道的一种特征,它的特征你说出来才叫理,这叫纹理,它就是一回事,就是它显现出来是它的纹理纹路,这叫天文,这个纹路到底是什么,结构把它描述出来,这叫天理,一定也就是理性,这点跟西方哲学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人的思维一定是这样的,西方哲学也是这样,那个绝对永恒的东西,无论它是上帝也好,神也好,还是什么理念也好,还是说是本体论本体存在它都要显现,它显现的话,他就要有纹理,那他显现了什么,这就是文啊,要把它说出来,这就是理。胡塞尔就讲到这里。

期货波段短线策略研究论文

看来你只能写关于股指期货的定义及其应用 以及期现套利的方式和风险分析 由于期货的套利分析用的上的就是期现套利和跨期套利 可详细分析

什么品种?到和讯上参考一篇,格式大同小异

这和数学极有渊源。基于数学模型的套利分析一直存在期货市场。如果没有在期货市场的具体理论和实际操作经验很难完全的表达,更谈不上深和浇的问题。需要悟性。所以这不是三言二语能讲清楚的。在这里估计你也得不到好的答案。

1、首先沪铜和橡胶是上期所难得的活跃品种,特别是橡胶期货,不仅开盘跳空明显,盘中波段强度也是很高的,短线获利也是相当强的。虽然沪铜合约的波动强度很高,但是盘中的震荡幅度不及橡胶期货,如图沪铜1301合约的收盘价格的波动还是很稳定的,从长时间来分析,沪铜的波动强度并不是很高,在稳定的波动过程中,日内交易的机会还是有的。2、对比橡胶1301的日K线波动强度,从长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roc指标经常会搞到40以上,说明多头趋势中的单边行情一旦出现,参与橡胶期货的日内交易,是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报的,操作中的投资者可以在出现单边行情的时候进行操作。3、但是依据稳定的roc指标的运行规律来分析,豆油期货品种的波动是比较稳定的,指标一般会再20以下运行,豆油期货价格强势与弱势的情况不是很明显,短线操作的机会是均等分布的,如图豆油1301合约的走势图,随着期货价格的上涨下跌变化,roc指标的值是在高位20到30之间的位置,进行波段变化的,期间的走势还是比较稳定的,投资者可以进行短线操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