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干姜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30 15:48:58

干姜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干姜是姜干燥的根茎,属于药食同源类的食物,味道比较辛辣,属于热性食物。性味辛、热,归于脾、胃、心、肾经。干姜的功效和作用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一般用于如下症状:1、脘腹冷痛:胃老觉得凉,不敢吃寒凉的食物,就叫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的脾胃虚寒的人;2、四肢老觉着冷,摸着手脚都特凉的阳虚病人;3、寒饮咳喘的病人,痰特别多,一吐一大口,胸闷、憋气的病人,有的厉害都不能平卧,都要头高那样;4、亡阳虚脱的病人,休克、大汗淋漓的病人。一般在临床上配伍使用,不是单用一味,要跟其它,好比附子、桂枝一块使用,效果比较好,单独的不行。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味辛,性温,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作用。干姜的一大特点是守而不走,就是干姜主入温里,其气凝滞,而且主入中焦脾胃,与附子不同。

干姜本身属于一种中药。从中医角度来说,干姜有温中散寒、回中通阳、温肺化饮的功效。一般来说可以应用到寒邪客胃或者是恶心呕吐等疾病上面。而且干姜本身属于一种调味剂,可以有效的去除鱼和肉的腥味,而吃的时候可以增进食欲。对一些因为气虚而导致便血或者月经不调的女性来说,平时用干姜泡水饮用之后,可以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

具有抗溃疡、抑制肠管收缩、利胆、抗缺氧、抗血栓及抗血小板聚集、镇吐、解热、镇痛、抗炎、抗菌、灭螺、抗血吸虫等作用。干姜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姜烯、姜醇、水芹烯、茨烯、柠檬醛、姜辣素、龙脑、橙花醛等,此外尚含树脂及淀粉。干姜浸剂能抑制胃液酸度及胃液的分泌。姜的多种成分可诱发实验动物发运动抑制;干姜的乙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都具有明显的镇痛及抗炎作用。静脉注射干姜浸剂,有一过性升压作用及继之的降压作用,并能增强主活动;干姜浸剂及干姜浸剂与半夏浸剂合用时均可使离体心脏主运动增强。姜的乙醇提取液能直接兴奋心脏,对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干姜水提取物及其挥发油对实验性血栓形成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干姜的醚提取物能减缓整体小鼠的耗氧速度并提高耐缺氧能力。干姜浸剂能抑制血管通透性,与半夏浸剂同用时有利尿作用。干姜有镇呕、镇静、镇痛、驱风健胃、止咳作用。

山药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

山药是一种粗粮主食,淀粉含量高、脂肪较低,升糖指数也比红薯、土豆要低,适合糖尿病人群,同时也富含钾元素(213mg)适合高血压人群,山药里含有乙酰胆碱刺激神经,如果你吃熟的山药也出现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就不要吃啦!

山药具有滋养强壮,助消化,敛虚汗,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

三药有健脾开胃的作用吧我每天都吃点

山药味甘性温。功能补脾胃、益肺气、强肾固精、治带下。1.补脾胃:配白术,党参,茯苓、扁豆,莲子肉、炒芡实等,常用于脾胃虚而大便虚泻难愈、四肢疲乏无力,脉虚等症。本品有补脾胃而止泄泻的作用。2.益肺气:本品有补脾胃以益肺气的作用。常配合党参、五味子,黄芪、陈皮、白术等,用于肺气虚而致的气短乏力,懒言声低,自感胸中气少、右寸脉虚等症。3.强肾固精:山药有强肾固精的作用.常配合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五味子,锁阳。金樱子等用于肾虚而滑精,遗精等症。本品生用能补肾生精、益肺肾之阴而治消渴。以上消明显者(口渴甚、饮水不能解渴,消瘦、尿多,自汗等),可配伍天花粉、麦冬,知母、黄芩、五味子,沙参、生石膏、乌梅等同用,以中消较明显者(饮食倍增,易饥饿,多饮多食,人体消瘦,四肢乏力等),可配伍生石膏,知母、葛根,黄精,黄芩、花粉、生大黄、生地黄等同用,以下消为甚者(尿频数,尿量多,口渴,腰酸痛,膝腿乏力,阳萎等),可配伍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五味子,泽泻,丹皮,茯苓,肉桂(少量)等同用。近些年来根据以上经验和理论,随证加减变化,用以治疗糖尿病、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表现为消渴证者),可取得一定效果。4.治带下:脾肾两虚、湿邪注于下焦可发为带下病。湿寒重者多为“白带’,湿热重者多为‘黄带’或“赤带”。山药既能补脾胃以化湿邪,又能固肾气以止带下。治自带常与白术、苍术、茯苓,龙骨、乌贼骨,吴萸、乌药及车前子等同用,治黄带常与黄芩、黄柏、白果、车前子、芡实,苡米等同用,治赤带常与黄柏炭、茜草炭、川断炭、乘寄生、茯苓,当归炭、白术,白芍等同用。

茯苓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

功能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主治1、主要用于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等。2、西医诊为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急性及亚急性心内膜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眠属于心脾亏虚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慢性腹泻属于脾虚湿盛者。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禁忌1、中药禁忌:恶白蔹;畏地榆、秦艽、龟甲、雄黄;猪苓为使。2、饮食禁忌:忌醋和酸性食物;忌葱。注意事项阴虚而无湿热、虚寒精滑、气虚下陷者慎服。化学成分本品含β-茯苓聚糖,占干重约93%,另含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氨酸、麦角甾醇等。药理作用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茯苓对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有抑制作用,并能降低胃液分泌及游离酸含量。茯苓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力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茯苓水、乙醇及乙醚提取物在体外试验能使实验动物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茯苓素可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小鼠心肌Rb的摄取。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茯神煎剂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并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小鼠过度兴奋作用。茯苓煎剂小鼠腹腔注射对戊巴比妥钠的麻醉作用有明显的协同。茯苓可增强硫喷妥钠对小鼠中枢抑制作用。4、对泌尿系统的影响:茯苓醇浸剂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含有茯苓的复方(党参、白术、茯苓)煎剂内服能使自然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诱发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尚能显著增加血清IgG含量。表明其有促进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作用。6、此外,茯苓还有降血糖、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促进造血功能等功能。

1、养心安神《本草经疏》记载:茯苓可“开胸腑,调脏气……补心益脾……”中医常用茯苓调理心神不安、心悸、抑郁、失眠、多梦等症。2、健脾补气《本草衍义》记载:茯苓“益心脾不可阙也。”《用药心法》记载:茯苓“益脾逐水,生津导气。”中医认为,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等症,有标本兼顾的功效。所以茯苓常用做健脾,补气虚的辅佐药。3、调理痰湿《世补斋医术》记载:“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润。”茯苓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等症状,具有显著治疗作用。4、补中健胃《本草正》记载:茯苓能“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藏……”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所以茯苓是调理胃肠疾病的一味良药。5、利尿《本草纲目》记载:“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所以中医常用茯苓来调理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并且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又不伤身体。

人参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论文

人参是最广为老百姓认知的中药,是中医最重要的、最常用的传统中药材之一,是多种典籍和教科书中占用页数最多的中药材之一,作为“上品”的补益药,其使用已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 ,现在就连人参叶也已经被《中国药典》收录作为单独的药用品种使用。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或根茎 。素有人衔、黄参、玉精、血参、地精、棒锤等多种别名。由于人类的大量使用,野生人参早就不能满足需求,现在临床使用的都是人工栽培品,是为“园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经水烫,浸糖后干燥,称“糖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称“红参“。 中医理论认为,人参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心经;功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本经》言其:"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名医别录》说其:"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药性论》说:"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本草纲目》言:"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鉴于人参在中医药中的地位超然,因此现代的研究也是颇多,不论是其化学成分还是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都是现代中药材研究最多、最深入的品种之一。 现代药理认为人参有以下功效: 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而大量时反而有抑制作用。能加强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并能增强机体对一切非特异性刺激的适应能力,能减少疲劳感。 人参对心肌及血管有直接作用,一般在小剂量时兴奋,大剂量时抑制。 人参可以加强机体对有害因素的抵抗力。 人参对因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动物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对糖尿病患者除能自觉改善症状外,还有轻微的降血糖作用,并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 人参能促进动物的性腺功能。 人参可使血浆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上升。 人参能刺激造血器官,有改善贫血的作用。 人参在现代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急救,治疗心血管、胃和肝脏疾病,治疗糖尿病,精神疾病和神经衰弱,阳痿等。 而目前人参在临床中还有一个功效被广泛的应用,这就是抗癌作用。从典籍中看,人参没有治疗癌症相关的功能,中医治疗癌症是基于辨证论治的基础。癌症病人基本都有虚弱的证候,因此人参是抗癌方剂中经常出现的药味,但随着现代化学和药理学的研究进步,不断证实人参自身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因此其在这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甚至目前已经有单体人参皂苷Rg3开发成为中药1类新药用于多种癌症的辅助治疗,将来有望出现更多的人参活性成分为临床治疗各种肿瘤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 就现有文献看,人参化学成分以及发挥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人参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 皂苷类:人参皂苷的皂苷元有3种,与糖类组成3种皂苷:齐墩果酸类皂苷,人参二醇类皂苷和人参三醇类皂苷,迄今为止已从人参中分得60余种皂苷类化合物。 挥发油类:人参挥发油成分主要有3类:第一类为倍半萜类,第二为长链饱和酸类,第三为少量芳香烃类;到目前为止,从人参中获得挥发油类成分40多种。 氨基酸和肽类:人参含有多种氨基酸,苏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脯氨酸等,同时,人参中亦含有多种多肽物质。 糖类:人参含有的单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和木糖等;低聚糖类有二糖,即蔗糖、麦芽糖等;三糖类有人参三糖A、B、C、D等;人参多糖类则主要为淀粉和果胶。目前已经从人参中分离、纯化出几十种多糖。 其他成分:维生素类包括B1、B2、C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已检出数十种,其中有人体必需的有铁、铜、锌、锰、钴、硒、镍等,也有常量元素钾、钠、钙、镁等。 最新的研究进展表明,这些活性成分尤其是皂苷类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肿瘤、抗氧化、 抗炎、抗过敏、抗疲劳、抗应激、抗辐射、抗衰老、 抗骨质疏松、免疫调节、调血脂、降血糖、保肝、 保护中枢神经及心脑血管系统等。其中,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是目前一大热点,人参也已成为肿瘤治疗及辅助治疗的热点药物。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人参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其药效物质基础为人参皂苷、人参多糖和人参炔醇,这些有效成分对多种类型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均有抑制作用,并都具有一定的构效关系及作用特点。 人参皂苷:Rb1、Rb2、Rb3、Rc、Rd、Rg3、Rg5、Rh2、Rs11、Rk1、F2、CK、Re、Re7、 Rg1, Rg18、Rh1、Rh4、Rp1、Rf等,对肝、肺、胃、肾、结肠、乳腺、胰 腺、前列腺、膀胱、宫颈、子宫 内膜、卵巢、食管、胆囊、鼻咽、腹水癌,黑色素、胶质、乳头、骨髓、骨肉、纤维肉瘤,白血病、鳞癌均有作用。 人参多糖 GFP1 、PGP2a 、PGPW1 、 2-HG 、3-HG 、4-HG , WGPA-3-RG、4-RG等,对肺、胃、肝、结肠、乳腺、膀胱、 鼻咽癌,淋巴瘤、黑色素瘤、 白血病有作用。 人参炔醇 PND、PNT、PNN 对肺、肝、胰腺、乳腺癌、淋巴瘤、 胶质瘤、白血病等有作用。 人参活性成分抗癌的特点: 抗肿瘤作用广泛,可抗多种肿瘤;抗肿瘤有效成分复杂多样;发挥抗肿瘤作用途径多样;与现有抗肿瘤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人参的有效成分非常复杂,其主要成分人参皂苷及其代谢产物可以对抗大部分常见肿瘤。目前已经从人参中提取分离出至少60种以上的单体人参皂苷,而研究结果显示接近一半的单体皂苷具有明确抗肿瘤作用,其他单体人参皂苷虽然没有数据表明具有抗肿瘤活性,但可能也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这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才能确定。 目前研究已证明,人参能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凋亡及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侵袭与转移,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特别是人参多糖还能通过增强对肿瘤细胞免疫力发挥抗肿瘤作用,而人参炔醇类成分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但是PND等可以通过直接细胞毒作用杀死肿瘤细胞。除了这些作用外,人参皂苷等还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程序性坏死、降低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促进肿瘤细胞或肿瘤干细胞自噬,同时又能增强现有化学药物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敏感性。总之,目前对人参有效成分尤其是单体人参皂苷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其分子机制主要涉及对诸多相关基因、蛋白、蛋白酶、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等的调控与表达。 人参有效成分可以调控很多相关信号通路,主要包括 PI3K/Akt/mTOR、MAPKs、 JAK/STAT 、AMPK、MEK、EGFR、TGF-β等。人参皂苷等成分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这些通路大多数被抑制,而少数被激活,从而作用于信号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 人参皂苷等成分也能双向调节某些信号通路,如人参皂苷Rg3 既可通过抑制p38 MAPK 通路激活而抑制 MMP-2 的表达,又可激活 p38 MAPK信号而使AQP1表达下调,其目的都是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除了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作用外,人参皂苷可大量增加自噬小泡的生成以及促进自噬蛋白 LC3-I 向 LC3-Ⅱ的转化,进而诱导细胞发生自噬。 人参皂苷还可抑制癌症细胞侵袭和转移,研究发现多种人参皂苷有抑制癌症转移的作用。其作用途径主要是通过下调金属蛋白酶的表达,降低细胞侵袭能力,抑制肿瘤相关血管生成降低。 人参皂苷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人参皂苷能通过抑制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低氧诱导因子的表达,阻断骨髓间质细胞中 PI3K/Akt 和 ERK1/2通路,从而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 HIF-1α 表达,抑制血管生成。 人参皂苷可通过调控肿瘤细胞有丝分裂,使细胞周期阻滞在特定时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已经成为治疗肿瘤的新热点, 近年来, 研究不断深入, 并已逐渐从单一的行为学研究走向行为观察和机制探讨二者并重, 从人参总皂苷的宏观研究走向筛选有效的单体进行研究。虽然目前的研究结果大多是基于体外细胞实验也有少数是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手段得出的结论,而体内动物实验数据相对较少。但在大量的实验数据已经证明人参具有确切的抗肿瘤作用,其药效物质基础、分子作用机制也已基本明确。人参皂苷和多糖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和功能, 并且无毒副作用, 大量的试验已经证明, 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 对多种肿瘤细胞发挥杀伤作用。 虽然由于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抑瘤作用和机制复杂, 不同种类的人参皂苷和多糖,不同的给药量和给药途径,不同的肿瘤细胞系,其机理和疗效有很大的差异。不过, 随着人们对人参的进一步研究, 在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化学等方面将有更大的发展, 可以预见, 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将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人参叶毒性很小,狗、猫皆可耐受很高剂量,个鼠皮下注射半数致死量为公斤。1.人参叶、人参制剂及人参皂甙的毒性与副作用:《本经》记载人参无毒,现代研究指出,人参的急、慢性毒性都很小。人参根粉给小鼠po,LD50在5g/kg以上。小鼠sc人参浸膏急性LD50为。小鼠ig人参100、250、500mg/kg,连服lmo的亚急性毒性观察未见异常。人参叶提取物或人参皂甙对小鼠ip时的急性LD50在300-700mg/kg之间。人参皂甙单体对小鼠ip的LD50分别为Rbl1110、Rb2305、Rc410、Rd325、Re465、Rfi340、Rg11258mg/kg,Ro的LD50>1000mg/kg。人参茎叶皂甙的亚急性毒性试验,对大鼠ip,80mg/(kg·日),或对犬ig200mg/kg,连续21d,均未见任何异常。2.人参芦的毒性及副作用:毒理研究表明,参芦总皂甙与参根总甙毒性相仿。按5g/kg参芦对小白鼠po给药产生急性毒性,均不死亡。人参叶不同药用部位总皂甙的溶血作用有明显差异,花最强,芦头次之,主侧根再次。过去,参芦作为诵吐药。现在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服用参芦剂量在50-100mg以内,一般不会引起呕吐。人参叶3.人参多肽的毒性及副作用:人参多肽对小鼠ivLD50为。人参多肽对小鼠sc或ip2g/kg均未引起死亡。人参多肽对大鼠sc600,400,200mg/kg(分别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300,200和100倍),对狗sc400,200mg/kg(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200和100倍),于6个月内每日给药1次,均未引起明显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一般药理实验表明,人参多肽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均无明显影响。4.人参多糖的毒性及副作用:人参多糖对小鼠ipLD50为±。小鼠死前呈安静、活动减少,后死于呼吸抑制,人参多糖对小鼠ig30g/kg,观察48h,小鼠仅表现为安静,别无其他反应。另报道多糖组分GPSⅡ对小鼠iv的LD50大于。人参多糖A对2组大鼠分别ip250和400mg/kg,每日一次,连续2l日。末次给药后24h,称体重后将大鼠剪头处死,取血做肝功能(SGPT)、肾功能(NPN)和血常规(红、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测定。并取心、肝、脾、肺、肾及肾上腺做病理切片检查。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比较,上述剂量(抗肿瘤有效剂量的4和8倍)人参多糖对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各实质脏器均无明显影响。人参多糖A对2组的狗分别im200和400mg/kg,每日1次,连续21d。给药期间狗的食欲和外观行为无明显改变,对体重亦无影响。末次给药后24小时,将狗处死,取血做常规、肾功能、肝功能测定,并剖取心、肝、肺、肾做病理切片检查。与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组对照,人参多糖对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清非蛋白氮、SGDT和硫酸锌浊度等均无明显影响。病理切片也未发现上述脏器有异常改变。注射人参多糖的股直肌处也无炎症。表明人参多糖毒性很低,对注射局部无刺激,且吸收良好。人参多糖A对豚鼠ip100mg/kg,连续15日。与注射生理盐水组对照,观察给药期间动物的状态,视其有无过敏反应。末次给药后24h,将豚鼠剪头处死,取血,分离血清,做对流免疫电泳。观察人参多糖(假定抗原)与豚鼠血清(假定抗体),经对流电泳后看有无白色沉淀线产生。结果表明,给药期间,无一动物出现过敏反应,对流免疫电泳也无一出现沉淀线,即表示人参多糖A无致过敏作用。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大剂量10-30g,宜另煎兑入;或研末,1-2g;或敷膏;或泡酒;或入丸、散。 用药禁忌: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应忌同用。

乳香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论文

乳香性味辛、苦、温,入心、肝、脾经,具有活血止痛,生肌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脘腹疼痛,痛经以及跌打损伤,痈疽疼痛。也可以和祛风湿的药物配伍,活血通痹、止痛。乳香也可以用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多入散剂或膏药中应用。在临床中常和其他的药物配伍制成散剂,用于褥疮以及臁疮腿和烧伤后的创面不结痂,以及手术后的伤口不愈合。

【别名】乳头香、滴乳香、熏陆香、塌香、马思答吉、天泽香、浴香。【英文名】Olibanum。【药用部位】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li Birdw.及同属数种植物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植物形态】矮小乔木。树干粗壮,树皮光滑,淡棕黄色。叶互生,密集形成叶簇,或于上部疏生,奇数羽状复叶,叶柄被白毛,小叶卜9对,对生,小叶片长卵形,先端钝,通常略波曲,基部圆形,近心形或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的圆齿裂,或呈不明显齿裂至近全缘,两面均被白毛或上面无毛,下面被疏毛。花小,排成总状花序,苞片卵形,先端尖;花萼杯状,先端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花瓣5片,淡黄色,与萼片互生,卵形,先端急尖;雄蕊10枚,着生于花盘外侧,花药橙色,花丝短;子房上位,弘4室,花柱粗,柱头头状。果实小,倒卵形,有三钝棱;果皮光滑,肉质,肥厚。【性味归经】性温,味辛、苦。归心经、脾经、肝经。【功效与作用】调气活血、定痛、消肿、生肌。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止痛药。【临床应用】用量3~9克。用治气血瘀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痛经、产后瘀血刺痛。临床还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药理研究】挥发油为乳香镇痛的有效成分,主要为具镇痛作用的乙酸正辛酯,占挥发油总量的。以蒎烯作指标成分,可将索马里乳香与埃塞俄比亚乳香及苏丹乳香鉴别开。【化学成分】含树脂60%~70%、树胶27%~35%、挥发油3%~8%。树脂主要成分为游离a,B-乳香脂酸、结合乳香脂酸、蒎烯、二戊烯、α,3-水芹烯等成分。【使用禁忌】孕妇、胃弱者及无瘀滞者禁服。

乳香关键产于北非地区,在中国新疆伊犁地区也产有。乳香便是乳香树的环氧树脂,呈颗粒,浅黄色有香味。乳香一般 被用于医治创口或者生产制造淡香水,是应用的最历史悠久的香辛料之一了。如今的乳香虽也做为熏香应用,可是它也是一味较为关键的中草药材,有较强的行血止疼、消肿拨毒的功效,内外兼能用。可是口服的情况下一定要留意使用量,不能超出三克,使用量过交流会刺激性胃肠,因而乳香不可以长期性很多服食。乳香的功效与作用:活血化瘀理气;通脉止疼;消肿拨毒。主亲信疼痛;风湿病痹痛;肝郁肾虚经痛;跌打损伤瘀痛;痈疽疮毒;肠痈;疮溃不敛。治血气郁滞、亲信疼痛,痈疮疮毒,跌打,经痛,生完孩子淤血刺疼。胃镜《别录》:疗风水学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脱毛《本草拾遗》:疗耳聋,中出风口噤,妇女气血,能发酒,理风冷式,止肠子泄澼,疗诸疮令内消。腰部《日华子本草》:止霍乱,心腹痛。煎膏止疼长胖。膨体《证类本草》:治难眠。芒果《珍珠囊》:定诸经之痛。苹果《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化瘀定痛,伸筋,治妇女孕妇难产,折伤。草酸《本草从新》:治颠狂,止泻痢。落差《要药分剂》:赤白痢腹痛不止者,添加乳香莫不效。乳香的活血化瘀实际效果比较好,医治跌打、经痛、生完孩子积血等病症。但要留意的是,怀孕期间的女士最好是不必服食乳香了,会导致小产的状况,并且大使用量服食会造成恶心想吐、胃痛,不利胃肠身心健康。胃肠孱弱的人,也是不适合应用乳香医治疾患。

1 活血行气乳香辛苦温,气芳香,辛能发散,苦能破,温能通,芳香走窜,入心肝脾经,则入血分,故能活血行气止痛。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胸痹心痛,筋脉拘挛,胃脘疼痛,跌打损伤等。2 通经止痛乳香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行血中气滞,化瘀止痛;内能宣通脏腑气血,外能透达经络,可用于一切气滞血瘀之痛证,是中医传统的止痛药,主要用于有瘀滞的疼痛,如急性创伤有瘀肿;外科感染有脓血;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瘀血不下等。3 消肿生肌乳香辛苦温,入脾心二经,脾主肌肉,故能生肌;而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此药正入二经,辛香能散一切留结,从而消肿。故古今以来,常用本品治疗疮疡溃破久不收口,及瘾疹痒毒。内服外用均可。4 消炎防腐乳香能促进多核白血球增加,以吞噬死亡的血球及细胞,改善新陈代谢,从而起消炎防腐作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