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怎样克服恐惧心理写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7:32:34

怎样克服恐惧心理写毕业论文

紧张和恐惧一般都是相互依存的,这应该叫祸不单行,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情绪呢?下面我为你整理如何消除紧张与恐惧,希望能帮到你。

怎样克服恐惧的心理呢?

一.当感到紧张、不安时,可以将心情放松下来,有规律地进行深呼吸,将脑子放空,不要去想那些让自己感到惧怕的人或事,在深呼吸的过程里思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告诉自己: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二.可以找到亲近的家人和朋友来倾诉,告诉他们为什么自己会感到恐惧,因为什么感到恐惧。有时候,倾诉也是一种缓解的方式,在倾诉的过程中放下内心对恐惧事物的压力,并寻求家人和朋友在这件事上给与的建议和意见。

三.多阅读一些正能量的书籍,来消除内心的恐惧和紧张。有时候,一些惧怕是人自己想象出来的,其实可能这件事并没有自己所想的那样值得惧怕,但是已经习以为常的情绪无法改变和克制。因此,可以选择读一些正能量的书籍,来驱散内心软弱的重担。

四.每天给自己一个鼓励。例如害怕跟人交际,可以每天早上起床对着镜子说:“我相信自己可以轻松自如的与人交流。”大声地鼓励自己时,内心会受到影响。每天坚持几分钟,每天不间断地去做时,会慢慢走出惧怕。

圣经·以赛亚书41章10节说:“你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神。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必用我公义的右手扶持你。”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神都在看顾,也用他公义的右手扶持着每一个人。因此心中有忧虑、惧怕时,可以来到神的面前祷告,将这重担卸给神,让他成为自己的倚靠、帮助者,帮助我们除掉惧怕。

消除紧张与惧怕的四种小技巧

前几天跟一位兄弟聊天时,谈到了对一些事情的惧怕,他说:“我一跟陌生人打交道,我就紧张得手心冒汗,有时候说话时还会结结巴巴的。我以为信仰以后这个情况会好转,但好像这种状态还是伴随着我,没有消失。”

其实这种对某些东西、某些事感到惧怕的情绪,很多人都有。有些人惧怕鬼怪;有些人有选择恐惧症;有些人不擅长跟陌生人交流;有些人惧怕黑暗……笔者记得,小时候有个邻居家的哥哥,是有考试恐惧症,他平时的学习成绩都非常好,但一到考试整个人状态就不对,紧张到连日常会做的题目在试卷上也会答错。因此对他来说,考试也是人生迈步过去的一道坎。

什么是恐惧的心理呢?是人在真实或一种想象的空间里,感受到来自人或其它事物、环境强烈而压抑的一种情感状态。当惧怕的情绪袭上心头时,人的神经会变得高度集中和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更甚者大脑一片空白,不能理智的判断当前所发生的一切。

恐惧的心理是怎么来的呢?笔者曾就这个问题对一些人做过提问,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人是由于过去看了不好的东西,停留在脑海里挥散不去,成为了让她恐惧的来源;有人是从小就含羞、胆小,因此在长大后面对一些陌生人、环境时,忍不住就会紧张起来;还有人是过去自身的心理感受和亲身体验,导致他对同样的情景或事物会感到惧怕。

如何在面试中消除紧张的情绪

1、胸有成竹

相信自己回答的内容将使主谈、主试人员产生 兴趣,准备是充分的,面试一定成功。这种自我暗示,在临近面谈、面试时往往会使自己镇定自若,满怀信心,并能保证自己思维清晰, 记忆准确,信心倍增,使面试取得成功。

2、排除杂念

临试时不要考虑成败,不要考虑对手的强弱, 不要考虑有什么重要人物的参加,甚至不要去考虑主谈或主试人员为什么交头接耳。这些杂念一旦产生就会出现紧张情绪。千万不要 被现场的气氛所左右而丧失信心,草草收兵,导致失败。

3、积极乐观

参加面试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成功,但也不要 把失败看得过于严重,“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成功的几率总不 可能百分之百。即使这次失败了也不要紧,还会有其他机会,相信 自己最终会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抱着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就能 增强信心,排除杂念,稳定情绪,从容不迫地参加面谈与面试。

4、要有一颗平常心

所谓平常心,就是看淡公选考试,把参加公选当成一次检阅、展示、锻炼自己的机会。看淡,并非放弃、不积极进取,而是要对公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重在参与,不过分计较成败。将公选看得太重,心理压力太大,势必造成情绪紧张。竞争总会有胜者和败者,胜败都无所谓,只有以这种心态投入面试,才能思想放松,轻装上阵。的些干部紧张,一方面是因为他把公试看得过重,另一方面是面子思想作怪,害怕考砸了被周围人嘲笑,怕给人留下能力不行的印象,心理负担过重,导致面试时过度紧张,影响自己水平的发挥。

5、平时要多加锻炼

怯场与平时锻炼少有关。据笔者对众多面试者的临场表现的观察来看,论面试的心理状态,市级机关干部不如县里的局长们沉着,县里的局长们又不如乡镇书记、镇长们沉着,原因就在于乡镇干部平时锻炼多,而机关干部平时锻炼机会少,因此,遇到面试这种场合就会很紧张。人的心理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慢慢成熟起来的。作为领导,要多给年轻干部提供锻炼的机会,如让他们主持会议、发表见解等;作为年轻干部,平时自己要有意识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来锻炼自己的胆量,利用一切场合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不怕出丑,不怕被人耻笑。

6、要学会自我调节

面试紧张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刚上场时因对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心理紧张。二是抽到偏题、冷题时因不知如何应答而引发心理紧张。三是演讲过程中因跑题、逻辑混乱而引起心理紧张。对不同原因引发的心理紧张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第一种紧张,要学会“目中无人”,两眼平视,用眼神与面对评委,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紧张程度。对第二种紧张,要沉着冷静,认真审题,在短暂的准备间内,迅速揣摩出出题的意图,列出简要的答题提纲,千万不能冷场,一冷场,评委和观众盯着你,会使你越发紧张。不管是否准确,只要是自己了解的,认为与该题有关的,一定要讲出来。不少评委打分时并非死扣标准答案,只要应试者说话顺畅,即使有时答跑了题,也会手下留情。根治第三种紧张的妙方是,答题时要适当放慢节奏,稳定情绪,在思考中使思维重新回到题目上来,不能急躁,更不能流露出不知所措的思想情绪。

7、事前要精心准备

这种准备不只是知识、面试技巧和形象设计方面的准备,还应有心理上的准备:

一是精神状态的准备。沉着、冷静、放松,休息好,心情舒畅,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这是成功的保证。

二是自信心的准备。自信是建立在足够的实力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反映。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挑战,充满信心,佣有强烈的进取心,这是成功的基础。

三是胆量的准备。怯场是应该失败者的通病。对此,事先可进行一些必要的模拟演练,以强化自己对考试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从笔试到面试间隔三五天时间,面面俱到地复习不仅耗神费力,还会导致头昏脑胀,状态不佳,诱发紧张情绪。再说,面试中,评委打分,不光看你问题回答得怎样,还会关注你在考场上的精神状态、心理素质、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场上如果表现得慌乱、紧张、缺乏理智,会给评委留下不好的印象,问题回答得更好,得分也不会很高。

我一定要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做一件少一件,很快你就会看见那些模糊的恐惧,全都会具体的浮现,其中多半都只不过是没上箭的弦,从现在起做一年,每周好好做一件,不知不觉你的心态就会变得吊炸天,不再恐惧什么未知,什么要脸不要脸,无论谁看你,都会觉得你见过大场面。可以力所能及去做关心别人的事情。小到给同事主动递个纸巾开个瓶,大到组织或者参与各种社会公益,除了借朋友money,关心什么都可以。从现在起做一年,每周好好做一件,不知不觉你就会把别人装在心里面,心里装着别人的人,不但更有担当,而且会更有价值感,也会更有情商。记住一定要开始锻炼,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一切,它带来的长期价值远不在你想的那些。除了身体健康少花钱,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精力,它能提高你做事的持久性;二是脑力,它能大幅提升你的专注力;三是心力,它会让你更加自信有底气;四是魅力,他是你自律人格的证明。从现在起做一年,开始有氧运动,先跑跑步、跳跳操都可以,目标尽可能定低,每天一公里 你就排全国前1%,锻炼这件事很容易就可以把别人比下去。第四,一定要开始实践、实践、实践,重要的事说三遍。光学不练是大多数人焦虑的根源,学的多不去做,没有一件事干成,最终结果就是变成一个高认知穷人。知识是灌进去的,智慧是长出来的,实践就是这个过程中唯一的转化者,没有去实践的认知根本就不是你的,只会让你高估自己,把自己作死了。从现在起做一年,一周做一个新实践。

1、多找些别人(和我们层次相同的人)写的论文,看看他们观点和写法。2、尽快拉提纲,然后把相关资料搜集好。3、可以按提纲上的先后顺序动笔写(现在是打字了),也可以先写容易的部分,这样你就动手啦。但是学者一般是先写最难的部分,写不出来就另外选题了。4、做事要有提前量。美国人有一句名言,栽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20年前,第二个最好时间就是现在。祝你早日动笔(键盘),妙笔生花。

同害怕2333,建议找个好点的课题,找个好的上过课的教师,不准抄袭不意味着不能网上找资料

恐惧写毕业论文怎么办

这是正常的呀,害怕论文通不过,感到非常焦虑,我觉得你写完之后可以找朋友或者找班里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帮你看一看,帮你修改修改,这样的话就能提高你的通过率了。

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要顺利毕业的话就需要完成毕业论文。如果不付出心血和努力的话,毕业论文的质量就不会高,就不容易通过。但是,由于毕业前基本上已经找好了工作,是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中来的。有人问,临近研究生毕业,但是毕业论文写不下去很焦虑怎么办?首先,可以向导师求助,让导师好好开导一下。其次,可以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内心感受。最后,可以花几天时间出门放松一下心情。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在学校的时候,如果有任何问题都是可以求助导师的。所以,论文写不下去也不要担心导师会有别的想法,反而需要跟导师好好沟通一下。当导师了解了你的处境之后,就会给出一些指导意见,对你会有不少帮助的。

另外,由于你的同学们也要写毕业论文,跟你的处境应该都差不多,不妨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心得,大家相互分享一下内心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了解到别人的想法是怎么样的,或许别人的想法对你会有帮助。

如果实在很焦虑,不妨出门玩几天好好放松一下心情。焦虑的情绪对你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反而会让你的毕业论文一直写不下去。所以,不妨花几天时间调整一下状态,说不定回来之后就可以快速完成毕业论文了。

因此,这种情况其实也不是什么糟糕的情况,只是个人心态问题。毕业论文是一定要完成的,不然没法毕业。趁还有时间,把心态调整好即可。大家觉得呢?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多和别人请教,相信完全可以克服这种不好的情绪。

这个写论文题目不能太宽泛,抓住一个点研究下去就行,太多了就容易乱

死亡恐惧分析与超克研究论文

你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希望这不会让你太震惊。我认同,人类存在的短暂是令人烦恼的。值得庆幸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可怕的事实通常会在意识的边缘徘徊: 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死亡,但并不总是害怕它。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在某些时刻,死亡以一种全新的、更冷酷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一次濒临死亡的经历揭示了生命的脆弱,或者亲人的死亡提醒我们,没有人能逃脱人类的最终目的地。即使像我们现在这样谈论死亡,也足以引起对死亡的沉思,并伴随着对自己死亡的恐惧而战栗。 在这些时刻,你会行将消失重现眼前,死亡的事实以一种新的方式被感知。而不仅仅是“为人所知”,就像关于这个世界司空见惯的说法——“天是蓝的”。我要死了’——一个人的末日感会更深刻、更直接地感受到。在这种情绪下,对死亡的恐惧渗入你对的意识中; 它令人敬畏的必然性和结局让你感到渺小和无力。这是在存在层面上对死亡的恐惧, 带来的几乎不可想象的概念, 你是唯一的,并是永远唯一的, 迟早会一闪而消亡, 只不过对其他不久也会消亡的人来说,留下一丁点记忆而已。死亡的恐惧, 因为这里不是讨论实际的担忧,谁会在你死后还清你的信用卡债务:它是关于令人不安的事实,负债的人仅仅是无限宇宙的历史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想到死亡对我们的危害有多大,想到生命中没有什么比生命停止更大的打击,也就加深了对死亡的恐惧。正如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所言,死亡是极大的剥夺。还有更多的生命等待着你去活,如果失去了它,你会很痛苦。消除这种恐惧的最好方法,也许是设想一下你未来无法忍受的离开: 有一天,在家庭晚宴上,将不再为你安排一个位置。你死后的第二天,报纸还会像前一天一样发行。在你葬礼后的早晨,朋友们会煮他们的早晨咖啡。但你将永远离开,这当然是一个可怕的后事。 所以,对死亡的恐惧是可怕的,因此,自然这是需要克服。事实上, 我认为,努力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在人类的历史上,激发了大量的思考:研究如何挫败或适应, 死亡是众多文化成就的根源。生命有限性的恐惧是一种强大的推进剂。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呢? 一个流行的策略是计划来世,因为它通常会发生在另一个更快乐的领域。无论是人或其他物种, 复活,赢得了大量的追随者。有一些宗教,还有哲学家,都宣称时间是循环的, 我们有前世,还会再托生一次。死亡只是一个插曲。 当然,这些策略和想法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让我们先把死后还活着的可能性放在一边,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可怕的想法: 你存在,但总有一天你会消失。有没有什么好的哲学理由让我们不用担心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鸿沟? 在本指南中,我将提出一些受哲学启发的理由,而不必担心自己的死亡–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希望能有所帮助,以减轻我们深深不安的生存状态重压, 并能幸运地找到自我。 如何应对死亡 哲学家伊壁鸠鲁居住在古希腊的城市中,他有生跨越了公元前3世纪和4世纪。如今,他的哲学被广泛地视为一种轻松的享乐主义: 感官主义、快乐、一丝奢华、顽皮的第二杯酒。尽管伊壁鸠鲁本人可能并不像这些陈词滥调所暗示的那样,是那种目光短浅、缺乏想象力的享乐主义者,但这些陈词滥调的确反映了他的观点。 对他来说,人生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而不是一种放纵自己的积极行为,比如,保持一个活跃的纵欲计划,或者在周二早上吸大量鸦片。他认识到,无论这种追求在当时带来什么暂时的兴奋,很可能会被以后付出的沉重代价完全抵消。因此,伊壁鸠鲁建议(有些失望)适度享乐才会释放痛苦和苦难,因此而将带来可观的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的局限性,缺乏确定性,是伊壁鸠鲁思想体系的核心,正是在这种减轻痛苦,渐进获取湿度快乐的背景下,他认为对死亡的恐惧需要被理解。伊壁鸠鲁和他的追随者认为,死亡恐惧对我们享受生活是有害的,因此,说明为什么这种恐惧没有充分根据是整个享乐主义生活的原因。 根据这一传统,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的第一件事就是试着向自己说清楚死后会是什么样子。想象自己,但不是活着,而是死了。(记住,我们已经抛弃了来世。)你很快就会意识到,在第一个可行动的项目的中心有一个棘手的矛盾。你无法想象死亡是什么样子,因为死亡是一种不存在。字面上说,没有什么可以想象的——因为虚无本身是无法想象的。没有视角,没有来自虚无的视角,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接近。所以这是第一个建议: 意识到死亡不是一种体验。死亡本身根本不是什么东西。用伊壁鸠鲁的话来说,死亡对我们来说什么都不是。 让我们看看罗马诗人卢克莱修。他是后来一代,也就是公元前1世纪的伊壁鸠鲁主义者,更辛辣,更具有讽刺意味,他那首关于事物本质的无与伦比的诗与早期基督徒发生了冲突,因为其中隐含的无神论。在这首诗中,卢克莱修提出了一个后来被称为“对称论证”的观点,它暗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应该做的第二件事: 试着回忆出你出生之前是什么样子的。不是世界是什么样子,这是历史想象的任务,而是在你被创造出来之前,你是什么样子。你会发现产前的存在不是可以思考的,更不用说经历的。当然,这个论点的对称部分是,你同样难以想象死亡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根据卢克莱修的说法,你的前存在与死亡或后存在是一样的: 两者都涉及到你的缺席。毫无疑问,你不会害怕你的产前存在,从逻辑上讲,考虑到它们的对等,你对死亡的恐惧程度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就像根本不害怕一样。(正如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回忆录中所说:“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不过是两个永恒的黑暗之间的一道短暂的亮光。”)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平息你的存在焦虑的第三件事: 检验一下“无”——即不存在——可以合理地恐惧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有没有什么好的理由让你即将死去而引发恐惧情绪? 对那些可能对你造成伤害的东西感到恐惧是合理的。在冷战时期,对核武器感到紧张不安是合理的; 人类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桑拿浴室,对此感到恐惧是合理的; 当你的伴侣对你说“我们需要谈谈”的时候,你的心跳就像投石机一样直插喉咙,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威胁,预示着可怕的经历。它们都无法帮助我们实现享乐主义的快乐目标,因此我们有理由感到恐惧。 但是死亡本身——不是死亡的过程,死亡是不同的东西——似乎不是那种人们可以合理地害怕的事情,因为它不是什么东西。死亡并不是不舒服或伤害。这并不是说你被剥夺了生活或更满足的生活,因为,再一次,你根本就不应该被剥夺。对你来说,死亡的伤害无处可寻,因为死亡并不是存在的一种状态。严格来说,它不会发生在你身上,所以它不会是有害的。(没有人会比朋克摇滚歌手‘GG’Allin更说阿西西的圣方济各(St Francis of Assisi)已经死了,因为圣方济各已经死了很久了。)死亡是一件事的缺席; 这根本不是一件事,也不是一件事,因为再也没有像你这样的事了。即使是你梦到或想象的东西——比如,当你醒来时,一个陌生人静静地站在你床边——也有必要存在,使它成为合理的恐惧对象,即使它原来是一棵树的影子。死亡本身没有这种特质。卢克莱修会补充说:害怕生后不存在和害怕生前不存在一样,都是没有道理的。 这是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关于为什么没有好理由害怕死亡的论点的核心。注意,他们的论点并没有涉及到对他人死亡的恐惧,这是一种完全合理的焦虑,而且我们可以说应该加剧这种焦虑,因为对同伴死亡的恐惧可以让我们更能理解他们的需求。不,伊壁鸠鲁学派反对死亡恐惧的论点只涉及你自己和它的解体。 当我仔细思考这些步骤时,我发现它们的功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的心情。我喜欢能够理智地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的想法,仿佛仅仅思考哲学思想就足以给我勇气。当我特别沮丧或与这个世界分离的时候,也许可以从死亡一文不值的观点中得到些许安慰。但通常这一思路并不能完全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我冒昧地猜测,对你来说,恐惧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 伊壁鸠鲁承认这一点。他的论点本身还不足以让我们完全摆脱对终极存在的恐惧。我怀疑有任何东西是真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不会相信任何真正彻底地使人免于死亡恐惧的东西(例如,有些狂热分子似乎就是这样做的,结果显然是可怕的)。但是正如当代哲学家詹姆斯·沃伦强调的那样,伊壁鸠鲁的观点应该作为对待自己生活的“认知疗法”的一部分牢记于心。它可以有自己的果实。它能减轻一点对死亡的恐惧,而这反过来又能微妙地增加你对生活的享受——总的来说,这是存在于此的最伟大的目的之一。 伊壁鸠鲁反对死亡恐惧的论点受到了广泛的挑战。也许现代最著名的对位观点来自内格尔,在他的著名论文《死亡》(1970)中,这篇论文重新唤起了哲学对“不存在”问题的关注。内格尔论证的要点是,我们自己的不存在是值得恐惧的。他们的分歧直指伊壁鸠鲁派观点的核心。内格尔认为伊壁鸠鲁错了死亡显然剥夺了我们享受生活乐趣的可能性; 只有醉心于自己的胡思乱想的哲学家才会否认如此简单的真理。举个例子: 杰出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弗兰克·拉姆齐在26岁时去世。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死剥夺了他——以及整个世界——数不清、甚至现在难以想象的哲学洞察力。但这也使他失去了成长过程中安静的魅力,失去了年龄的智慧(事实就是如此),失去了有孩子的喜悦等等。也就是说,这消除了他过我们通常所说的“完整生活”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对拉姆齐非常不利,对我们所有人都是如此。外最极端的百岁或那些可怜的衰弱和无法治愈的疾病, 死亡删除, 否则我们就会享受, 死亡没有使其不受欢迎的干预(“它可能是一个坏的结束是在商店对我们所有人来说, “年底内格尔写道疲倦地他的论文)。对于绝大多数的生命来说,死亡是剥夺的。这本身就是害怕死亡的一个很好的理由,至少内格尔会这么说。 内格尔的论点涉及到一种观点的转变,通过他对他人死亡的依赖,他将他们的结局作为一种方式来展示死亡对每个人的坏处。2009年,哲学家本·布拉德利(Ben Bradley)用“可能世界”的术语阐述了他的观点。“可能世界”的基本要点是比较各种可能性,将每种可能性视为真实,然后决定哪一种可能的世界更好。从直觉上看,拉姆齐可能活得更久的世界,要比他26岁时死去的可能(不幸的是,也是现实)的世界更好,因此,死亡是坏事,应该让人恐惧,这是恰当的。但这个观点,无论多么令人信服,都放弃了伊壁鸠鲁派的第一人称——实际上是存在主义——远景,伊壁鸠鲁派的哲学,像其他大多数古人一样,与他们的伦理观点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伊壁鸠鲁派的观点在理论上可以让生活本身更愉快,而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所以他们的观点更有可能是正确的。对伊壁鸠鲁派来说,当谈到自己生活的享受时,武断地谈论可能的世界是值得怀疑的,尤其是当最终结果是增加对死亡的恐惧时。 当然,还有更多反对伊壁鸠鲁观点的声音,但是,就我们的目的而言,更有趣的是,“死即无”的方法有一面,它使生命的内在价值更加明显。这种观念在20世纪的哲学中比在古代得到了更充分的欣赏,尽管它在那时就已经存在。我指的是一个人的死亡中有积极的好处这一令人震惊的概念。因为死亡绝对限制了我们,它给了我们存在的形状。我们在这里只是短暂的,因为短暂,我们更有可能珍惜我们的时间。这一点通过考虑另一种选择——肉体永生——就能得到最清楚的说明。伊壁鸠鲁派,尤其是卢克莱修,认为永生是人间地狱,我认为他们说得对。 没有死亡,生活将只是可怕的重复,毫无意义和无穷无尽。不可估量的寿命最终将沦为最平庸的乏味。一千年又一千年都要活下去,即使这样,永恒继续。最终,最崇高、最奇妙的经历也会在单调乏味的熟悉中受到惩罚。幸运的是,这并不是一个需要我们过多关注的可能性。但面对死亡之外的选择让我们明白了一点——不管它有多可怕,死亡的事实让生命更加辉煌和珍贵。我们在这个地方相聚的时间是短暂的,让我们好好度过吧。 参考资料 链接和书 雪莱·卡根在耶鲁大学开设的免费课程,很好地介绍了死亡哲学。这里有丰富的材料、全面的教学大纲和引人入胜的讲座,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另一本扎实的导论是史蒂文·卢珀的《死亡哲学》(2012),这可能是目前的学术标准。() 优秀的西蒙·克里奇利在2009年给纽约市的新学院做了一个演讲题为"哲学就是学习如何死亡"当我第一次看它的时候,我发现它是迷人的,我很高兴地说,它仍然是。() 深潜水——和深口袋——死亡哲学的牛津手册》(2012)()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主要话题的文章涵盖许多死亡的哲学,虽然大多从解析的角度(这里不是很多的跨文化工作)。菲利普·米迪斯()关于伊壁鸠鲁的文章和约翰·布鲁姆()关于死亡坏处的文章都被强烈推荐。 最近关于伊壁鸠鲁的最好的书是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的《如何成为一个伊壁鸠鲁主义者:古老的生活艺术》(How to Be an Epicurean: The Ancient Art of Living Well)(她也是永旺的撰稿人)。() 詹姆斯·沃伦也是伊壁鸠鲁主义的重要学者;如果要以更苛刻、更学术的方式来处理这一主题,你最好不过《面对死亡:伊壁鸠鲁和他的批评者》(2004)了。 () 我们还发表了一篇由Temma Ehrenfeld撰写的关于现代世界中享乐主义思想的精彩短文。() 网上的“哲学艺人”Einzelganger在这里发布了一段关于伊壁鸠鲁更广泛的哲学——超越他对死亡的恐惧——的简短且易于理解的视频。() 最后,永昂视频以一部非常感人和发人深省的纪录片为主题,讲述了哲学家赫伯特芬格雷特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与死亡的临近作斗争的经历,以及伊壁鸠鲁的观点是否真的站定了,末日终于来了。() 作者 山姆·德莱德里斯(Sam Dresseris)是永旺的编辑。他住在纽约。

所有人都有许多恐惧。

我们都有缺点。

此外,没有人是完美的,恐惧是很自然的。

概括来看死亡恐惧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性:

首先它是一种恐惧的情绪体验,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恐惧症发作,这也是为什么第四部分会推荐心理治疗的解决方法。

2、现实性:

死亡恐惧所恐惧的是一个事实——人作为个体终将灭亡。基于弗洛伊德对焦虑的分析,我大胆的推测这种现实性的恐惧来自于“自我”与环境的冲突——类似于现实性焦虑,在第二部分死亡恐惧的来源里面会再详谈。

3、复发性:

死亡恐惧一旦出现过,就可能再次出现。基于对后文对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人生的特定时期,这种恐惧的重复出现是有其意义的。

4、个体性 :

这种死亡恐惧的主体必然是“我”,无论最开始引起恐惧的对象是什么,最终恐惧的是“我”会死,而不是其他人的死亡,虽然想象亲人的离去也会产生类似的恐惧感。

5、特定时间 :

死亡恐惧似乎只在夜晚临睡前发生,在白天的正常生活中很少出现。对于这一特点我觉得需要引起重视。因此在这里要给死亡恐惧下一个定义:死亡恐惧是一种在夜晚临睡前产生、由于知觉到“我”作为个体终将灭亡而体验到的深深恐惧感,这种感觉一旦产生便会重复出现

如何处理恐惧:

1、关注恐惧,认识到自己的恐惧

2、当你看到自己的恐惧时,深吸一口气。它大还是小?它远还是近?或者你感觉到脖子上的恐惧气息?它想要摧毁你吗?它想帮你吗?深吸一口气。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保持开放。

3、充分注意恐惧并专注。而不是考虑应该是什么样的恐惧,而是对它究竟是什么感到好奇。什么触发了这种恐惧?你对它的身体有什么感受?想到什么想法?你觉得你在做什么?不做任何事情,看看你的恐惧。

4、告诉自己一些开心的事情。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疯狂,你必须说“我能做到这一点”。

5、非常重要的是你必须要开放。开放新事物。打开你的恐惧和最重要的事情:开放给自己!因为当你对自己开放时,你也会变得更加自信。如果你变得更加自信,你也会更快地意识到自己的恐惧。有了这个,你就会意识到恐惧只是一种幻觉,只有你自己,在你脑海中才能唤起......

第一,看到死亡存在的意义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但假若不去思考死亡这个终点,不思考我们的归宿,如何才能够过好这一生

生命有那么多的活法,哪一种是自己的?只有知道目的地,知道有限性,我们才能使用好仅有的唯一的一次生命。

你我都是有限的生命,这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处境。生命是有限的,而对于生命的体验、对于如何过好这一生的追求,是无限的。有限中存在无限的可能。

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意义,过得让自己满意。躺在病床上行将就木时,感觉这一生活得还可以,就已经足够了吧。

想一想若干年后,将死之时的我们是会后悔还是坦然,可以作为生活的指导。

第二,用此时此刻真切的活着对抗死亡焦虑

对抗死亡焦虑,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活在此时此地。如果不能真切的活在此时此刻,即使生命是无限的,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享受与亲人、爱人在一起的时光,真切的体验活着的感觉,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吃喝玩乐,酸甜苦辣,爱恨情仇都品尝一番, 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到头来,我们拥有的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一切有形的物质,都带不走。一切有形的物质如果不能帮助我们更幸福、喜悦的生活,那么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看到人生的终点,我们将更好的与物质相处,而不是为物质所累。

第三,用关于死亡的观念走出焦虑

一个缓解死亡焦虑的观念是:死亡来临时,我已经不存在。当我存在时,死亡就不会来。

想到死就是消失不见,想到这个世界都运转的很好,只有你不见了踪影,是会让活着的你感到悲伤。但这悲伤只是活着的你才有,真正死亡时,悲伤并不存在。

当身体慢慢腐朽或化为一把骨灰,那时的你已经不存在。你和死亡不能共存。

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规律。正如大自然里的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开始和结束一样。我们从自然界而来,最终回归自然界。来到这世上之前,我们存在于无尽的黑暗中,死亡之后也将回归那里。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死亡,是灰飞烟灭,也是生命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我们只是借助生命短暂的存在过。

并在这存在中,体会了活着的感觉。看大千世界,体验人间冷暖,为有限而偶然存在的生命找到自己的意义。

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心脏可以跳动的喜悦。

人生必有死,生死相随,生字在前面,死字跟后,这是每个人的心由之路。

当你明白了生死的关系,百年后,死是必然的。每个平凡人、名人、名星甚至是伟大人物,都是逃不掉的,这是人类的必然归宿。

死不必恐惧,当你 健康 的活着的时候,就必须想着怎样去完成自已的 历史 使命,努力做到是一个有用的人,更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老了归终,生病死亡都是正常规律,生前你努力做到了你想做的,你的史命便是完成了。你会觉得此生不狂来到人间走一场,也觉得无怨无恨值得了。

我对生死观就是这样理解的。如你明白了人生观生死观,你还会对死亡恐惧吗。

首先,“怕死”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这是正常的。也是人类基因决定的,人必须有一种自保的本能,那就是怕死!

试想,如果人人不怕死,死就死呗,一言不合就死,生气就死,不开心就死,反正没什么可怕的。这样下去,恐怕人类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必须知道,怕死,很正常,没有什么毛病。

但是如果怕到影响日常生活,终日惶恐不安那就得不偿失了。人类将自己的基因一代代相传,一代代优化,陈新代谢一样。不然,生孩子那么累,养孩子那么累,为什么人类乐此不疲?那还不基因搞的鬼。所以你感觉是死了,其实真正的你已经传承了下一代去了,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

还有,组成你的物质在地球上已经存在几亿年了。你并不会消失,只不过归于大自然,重新分配给大地天空万物,再被利用,再被吸收,组成了新的生物,有如轮回。

所以没什么可怕的。

首先,要放松心态。

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现象,谁也躲不过,谁也免不了。所以,不必要给自己增加这些无谓的心理负担!

人生,就是一趟单程的旅行,没有回程的车票。如此,不如尽情欣赏沿途的风景,生命的结局都是一样的,过程就大不相同了。

死,是一个敏感的词汇,怕死者,多贪生。然而,贪也没用,几千年的 历史 悠悠而过,试问,苍天饶过谁?

所以,要学会放下,放下心中的执念,人世间的一切爱恨情嗔,皆是牢笼。佛家所讲的四大皆空,对于我们俗人来讲,也许难以做到,只因心中有各种羁绊,慢慢地将自己解脱出来,回头再看,也不过如此。

所以,在生活中,要把精力集中到各种有意义的事情上去,而不要作此无谓的挣扎。

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心理学家研究,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始动力就是“怕死”,所以不管谁,身份地位、家庭出身如何,都会有对死亡的恐惧,比如会看到一些富豪怕死,竟然会相信一些需要花几百万的血液净化、各类所谓的灵丹妙药。

所以,接下来的建议来了:

第一,先接纳自己“怕死”这件事儿,就会让自己的恐惧一定程度的降低,因为你完全有理由相信,几乎所有人都怕死。

第二,当自己出现这种恐惧感的时候,来觉察这种恐惧感让你身体的那些部位感到不适,比如出汗、心跳加速等等,觉察的过程让你感受到与现实的连接。

第三,再觉察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觉得容易出车祸?还是楼上掉东西……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法”,再思考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你会发现虽然致死的因素很多,但是发生的概率都是非常低的,这样会不会又觉得好受些了呢?

第四,如果自己有业余兴趣,投入些时间在你的兴趣上,如果没有可以找一些,比如运动、读书、协作、甚至是 游戏 等等,在从事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你会体验到“心流”(持续稳定的幸福感),有助于消化你的这种恐惧。

第五,如果经过各种自我调节的方法还是不行,就得找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他们每天处理大量类似的案例,相信他们比你更有经验帮助你。

最后祝您早日走出这种恐惧带来的不适感。

一醉方休

人固有一死,向死而生,怕是没有用的,道理都明白,还是怕。

大约在三十多岁的某一天,突然想到人生七十古来稀,再过三十多年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没有我这个人了,顿时有种人过五十天过午的感觉,倒计时的惶恐。悲戚地过了一段时间居然不知什么时候竟忘了这档子事,可能当时忙得实在是没有时间杞人忧天。再说大家都这样,自己又何必自寻烦恼呢。

生而为人,与其他动植物没有本质区别。草木一秋,而人生一世几十年甚至寿百年,活得再久也不过是机械的重复,所以曲有终了,该谢幕就谢幕,该散场就散场,知足吧。

怕死谁都怕!面对死亡,瑟瑟发抖,呼吸困难,心跳加速,这些都比不上一个具体情境下,环境会逼着你怕死也要硬上。

每个人都有第一次,不管你是一名人民警察,第一次面对手持凶器的歹徒,你也会怕死!或者你是一名消防战士,第一次冲进火光冲天的火灾现场,你也会怕死!亦或你是一名解放军战士,第一次上战场,你也会怕死!但是,使命在身,根本不由得你退一步,即使死也要上!

怕死的恐惧感无法处理,经历多了,也就会在面对死亡时更从容了!

人人都怕死,

人人都会死。

心中一定有信仰,

天天让自己变忙。

忘掉一切,切莫乱想,一切安好!

消除儿童恐惧心理策略研究论文

儿童恐惧心理的成因分析及调节策略

恐惧心理在儿童中是常见的,一般情况下,恐惧情绪是短暂的、不过分的。而有些儿童会出现持续的、严重的恐惧反应,表现为适应行为异常和焦虑、紧张,这种状况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在解析恐惧心理本质的基础上,分析儿童恐惧心理的成因,进而提出有效的调节策略。

一、恐惧心理的本质

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认为:“恐惧是人的本质特征。”在生理学中,恐惧被定义为:个体知觉环境中出现了威胁或引起恐惧回忆的线索而产生的防御性反应。临床上把恐惧看作恐怖症,认为它是一种与刺激或情景有关,并与实际威胁比例失调的消极情绪。发展心理学认为,恐惧是对可知觉威胁或真正威胁的正常反应,是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苏联彼得罗夫斯基和雅罗舍夫斯基主编的《心理学辞典》中指出:恐惧是在个体的生物生存或社会生活受到威胁的情境中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以实际的或想象的危险的源泉为目标的。

综上所述,恐惧心理的本质有以下三点:

首先,恐惧是人的基本原始情绪,是人面对危险情境时的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

其次,它是个体感受到自身有被损害或剥夺的可能性而又无能为力的结果;

再次,这种可能性包括现实的和预想的危险。

二、恐惧心理的表现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恐惧心理广泛存在,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以主体来分,有个体恐惧心理和群体恐惧心理,如个别儿童怕兔子,而绝大多数儿童怕黑;

从引起恐惧的事件来划分,最常见的有动物恐惧、社交恐惧、自身损伤恐惧、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恐惧,其中社交恐惧如儿童怕见陌生者,现象恐惧如儿童怕影子等;

以恐惧症状的程度来划分,有怀疑、担心、害怕、恐惧、恐怖等不同阶段和程度的心理状态。

三、儿童恐惧心理原因分析

儿童恐惧心理的表现多种多样,其成因也比较复杂,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对恐惧刺激或事件缺乏正确的认知。 儿童的恐惧心理大部分是由于对引起恐惧的事物或现象没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的。例如,许多儿童都坚信妖魔鬼怪是存在的,而且有魔法,力大无穷,无所不能。再比如,母亲送孩子到幼儿园后准备离开,孩子以为母亲要遗弃自己而大哭不止。

第二,恐惧刺激的.泛化。 即由于害怕一种刺激物,进而发展成惧怕与之相似或相关联的其他刺激物。这些刺激物的核心特征相同或刺激物之间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因而只要看到其中的一个相关刺激物,就会立刻联想到核心刺激物,导致恐惧情绪的产生。例如,一个3岁的小男孩因为害怕兔子,发展成怕羽毛、棉花、羊毛,最后只要是任何毛茸茸的东西都会令他惧怕。

第三,对 新刺激不良适应。 当陌生人出现,或进入新的环境,又或熟悉的情境发生意料不到的变化时,儿童之前掌握的应对方法不再奏效,而新的应对方式还未习得,恐惧感就随之而来。例如,转入新的幼儿园或学校,课上老师突然提问、妈妈病倒了等事件发生时,儿童不知如何应对而心生恐惧。

第四,通过模仿而习得。 一般而言,处于儿童期的孩子都有较强的模仿能力,通过模仿,儿童可以获得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同时也会习得不良的情绪,比如恐惧。孩子本身并不怕狗,但母亲每次看到狗都会失态惊叫,久而久之,孩子也习得了对狗的恐惧。

四、儿童恐惧心理的调节策略 一般说来,个体通常所惧怕的最终并未对自身造成影响或伤害,而恐惧心理本身却限制了个体的动机行为,阻碍个体的成长与进步。因此,调节恐惧心理、降低恐惧对儿童身心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解了恐惧心理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对儿童恐惧心理的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调节策略:

第一,重建科学的认知。 儿童因对事物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恐惧时,大人应该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才能克服他们的恐惧心理。例如,6岁的女儿特别害怕蜜蜂蜇,看到蜜蜂就惊叫。于是,父亲就对她讲了蜜蜂如何辛劳采集花粉,以及蜜蜂的劳动对美丽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是何等重要,你不去招惹蜜蜂,它们也不会蜇你。而对怕鬼怪的孩子,就要告诉鬼怪是不存在的,用不着怕。对害怕雷电轰鸣的孩子,就给他讲述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过程,用知识消除恐惧。

第二,系统脱敏法。 当儿童惧怕无须恐惧的事物时,成人可以诱导他逐步接近所怕事物,分步骤、分阶段消除对特定对象的恐惧。心理学家琼斯曾用系统脱敏法治疗过一个怕兔子的小孩:每当小孩吃饭时,关着小白兔的笼子就被带进房间里来,最初放到离饭桌最远的地方,以后一天天靠近桌子,最后可以把小白兔放出来在屋内跑。到治疗结束时,小孩一点也不怕兔子了。

第三,培养孩子适应变化的能力。 首先,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面对新情境时不光是小孩,大人也会因为陌生而担忧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其次,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学习一些具体的生活技能来处理新问题。比如:到了新幼儿园或学校要学习主动结识新朋友、同学,与他人搞好关系,妈妈病了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再次,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怕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己只要运用智慧,就有办法对付身边的事情。

第四,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 父母和老师是儿童主要的模仿对象,其言行举止会给儿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和老师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言行告诉孩子什么应该怕,什么不应该怕。不要用恐吓的话语刺激孩子,如用鬼神、毒蛇、老虎来吓孩子。此外,要加强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导,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培养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被毕业论文完不成的恐惧占据内心

她当时即生气又无奈,毕竟自己熬了一个通宵才写出来的论文,一下子就全没了,心里一定非常的崩溃。

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太过着急,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让自己冷静下来考虑一下思路,再去用心的去写,不懂的地方多和别人请教就可以。

3月初形成的论文初稿,到现在即将一个多月过去了。这一个月里一直在硕士师姐、师兄的建议下修改。我的指导老师工作忙,到现在也没有时间看过她带的三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       前几天师兄师姐觉得改得差不多了,让我们发给老师,听从老师的意见再修改。但老师好像真的太忙或者不顺心吧,还是让硕士帮着看。毕业论文系统里需要审核的,指导意见,现在也都没有填写。4月2号前,就要进行论文中期检测了,也是第一次查重。查重不过,答辩不能如期进行,也影响后续的毕业。这样搞得自己十分慌张。         在师姐推荐的网站上查重,重复率还挺高的。关键是我发现自己越写越改,还越高了。内心瞬间崩溃。突然,不知道如何是好!有些东西,有些文字根本动不得。同时,在不同的检测系统,查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到底哪一个靠谱呢,说不清楚了。然后去看了看知乎,别人用的是什么网站。看了半天,感觉也不是很靠谱。有些要钱,感觉自己还没有完成修改后,不想花太多冤枉钱。       宿舍里大家都在为论文焦虑,哀嚎一片。我们都被论文搞疯了,情绪也不稳定了 。我跟舍友相处得好,有时候互开玩笑,互怼常常有的事。常常一言不合还飙歌。其实,这是我挺喜欢的相处模式。因为论文焦虑,我们的歌单总也很丰富,有时候笑着像哭的一样。但转念一想,我觉得自己的情绪稳定性有待加强。我感觉自己还是动不动会抱怨,哀嚎。这样把焦虑也传给了舍友,负面情绪太多,也不好。       纵观宿舍里其他同学的导师,大部分都是比较负责任的帮她们改论文。至少都是指导过她们的论文的。虽然反复修改很累。特别是我们水平不够,根本写不出任何有含金量的东西。但这方面导师也是清楚的,只能是更加完善。尽管被骂,被批评,我还是想要导师指导,毕竟她的认可与参与非常的重要。       现在只能写出稿子之后努力降重。毕竟如果查重不过,论文就会被一票否决的。其他的顾不了这么多,真正需要导师的时候还是要去麻烦她的。况且,这也是她本职工作的一部分。     现在,静下心来慢慢修改,认真点,不要着急!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多和别人请教,相信完全可以克服这种不好的情绪。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