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华师大教育学报

发布时间:2024-07-05 10:40:10

华师大教育学报

好中。华南师范大学录用率和普刊都是比较容易过稿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好中。华南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及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现有“三校区四校园”,包括广州校区石牌校园、大学城校园,佛山校区南海校园和汕尾校区滨海校园,总占地面积5328亩。

主持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全球化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与政策研究”、“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研究: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探索”、等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学术专著《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修订重版插图本),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年。《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书院与中国文化》,与刘琪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主编著作《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4年。《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第3辑》,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教学与研究的叙事探究:中加合作上海工作坊》,与王枬共同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聆听新知: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经典演讲》,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聆听世界:多元社会中的教育领导》,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聆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书中章节“教育叙事研究特点和应用”,载郝文武主编《教育学人讲演录(第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3-129页。“教育Ÿ文化Ÿ社会”, 载丁钢主编《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第3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4-409页。“教学技能、方法与教师专业素养”,载丁钢主编《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第45-70页。“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8页。“教育叙事探究”,载《聆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第14-45页。“我与教育文化研究20年”,《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回顾与展望:从“六五”到“十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50-562页。“检视中国基础教育当中的性别弱化”,载凤凰卫视编著《世纪大讲堂(第10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提高生活质量发展优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北京,2004年。“序论”,与周勇,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页1-8。“民族化与国际化:中国教育的世纪转捩”,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页178-195。“新的选择:中国大陆师范教育趋向探析”,载台湾师范教育学会编《愿景与承诺:展望新世纪的师范教育培育》(台湾:台湾书店,2000),页39-52.“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行动策略”,载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页149-155。“中国道德教育的源流”,载钟启泉、黄志成编《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页33-40。“近世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宗族经济与教育”,载丁钢主编《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页3-25。“文化与教育:从传统到现代——兼谈反传统主义者的缺失”,与傅铿,载刘海虎等主编《教育——跨世纪工程的思考》(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页46-62。“自然主义教育与儒道互补”,载张瑞璠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页291-405。“中国宗教教育问题”,载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页145-161。“文化和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代前言)”,载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页1-7。学术论文“把握教育本质培养未来教师——卷首语”,《中国教育学刊》(北京),2013年第 期。“教授治学的边界及其作为”,《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湛江),2013年第4期。“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一份博士名单的见证:”,《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3年第5期。“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现代远距离教育》(哈尔滨),2013年,第1期。“别样的历史叙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教育影像”,与毛毅静,《教育研究》(北京),2013年第1期。“教育史研究的知识图景”,《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石家庄),2012年第11期。“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丁钢等,《教育研究》(北京),2011年第3期第3-12页。“校长培训基地专业规范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10年第24期。“杰出人才培养:一个制度文化的分析视角”,《探索与争鸣》(上海),2010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4期第111-112页全文转载。“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瓶颈问题”,《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9年第9期“时评”栏。“教育叙事练习:从生手到熟手”,《中国教师》(北京),2009年第15期。“叙事范式与感知:教育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教育研究》(北京),2009年第5期。“隐藏的文化”,《当代教育与文化》(兰州),2009年创刊号。“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可能性解释”,《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2期。“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8年第1期。“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8年第3期。“无所不在技术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1期。“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现代大学教育》(长沙),2008年第1期,10-16。“教师教育的使命”,《当代教师教育》(西安),2008年第1期。“历史叙事的辩证”,《史林》(上海),2007年第2期。“教师教育研究数据与政策分析”,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7》(北京),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电化教育研究》(兰州),2006年第8期。“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学》(大连),2006年第6期。“日本殖民教育与香港:一个比较分析”,《教育评论》(福州),2006年第6期。“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0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第1-37页“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解释”,《教育展望》(上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中文版),2005年第1期(总第133期)。“学生道德生活与优质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2005年第12期。“大学发展的教育使命”,《探索与争鸣》(上海)2005年第11期。“教师的专业领导:专业团队计划”,《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10期。“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访谈录”,《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9期。“学校环境中的教育平等——基础教育中男生性别弱势的调查及思考”,与岳龙合著,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6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页1-70“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选择与失落:一个比较视角”,《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4年第3期。“教育与日常实践”,《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课程改革的文化处境”,《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1期。“学校文化与领导”,《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4期。“教育对话:生活质量与优质教育”,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5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教育创新的突破点:提高教育的适应性效率”,《思想·理论·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同侪互助: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课程与教学》(台南),2003年6卷2期。“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2003年第1卷第1期。“教育亟待关注的问题:注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与岳龙,《探索与争鸣》(上海)2002年第5期。“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与发展:1978-1998”,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页163-205.“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北京:《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页50-53.“走向2010年的上海基础教育行动策略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6期。“中小学校长的双重专业角色与培养”,《中学教育》(上海),1997年第5期。“学生为本: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上海教育》,1997年第1期。“国际社会中的日本大学——访加拿大海霍教授”,《全球教育展望》(上海),1997年第2期。“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10期。“全部入高中: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6期。“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5期。“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10期。“全部入高中: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6期。“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5期。“域外中国教育研究:一个待关注的领域”,《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上海),1996年第5期。“国外学者谈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6年第1期。“来自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中国高教的改革与行动建议”,《教育发展研究》(上海),1996年第1期。“西方学者论朱熹及新儒家教育”,《教育研究》(北京),1995年第7期。“域外评论:早期儒家教育的历史内涵”,《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5年第6期。“域外书院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海),1995年第4期。“儒家教育现代性的域外探索”,《教育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3期。“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的民族性”,《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5年第3期。“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探索与争鸣》(上海),1995年第1期。“传统文化在人文课程设置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12期。“建立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教师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2期。“少数民族与书院述略”,《民族教育研究》(北京),1992年第4期。“传统与创造:论书院与学术文化的推进”,《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上海),1992年第2期。“论旧学重整与颜元、阮元的书院改革”,《教育评论》(福州),1992年第02期。“略论教育传统与变革”,《中国教育学刊》(北京),1992年第2期。“略论书院与乡俗教化”,《教育史研究》(北京),1992年第1期。“新的选择:教育区域推进论”,《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1992年第1期。“书院与后期儒学的推进”,《孔孟学报》(台湾),1992年总第63期。“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建构”,《哲学与文化月刊》(台湾),1992年第5期。“作为智力活动的德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0年第1期。“先秦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品格的建构:儒道心理思想之比较”,《心理科学》(上海),1989年第2期。“教育与生产力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1期。“魏晋南北朝佛教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及其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长春),1989年第6期。“寺院和书院的组织:一个比较研究”,《内明》(香港),1989年第205期。“内涵与功能:中国传统乐教研究”,《教育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儒与道:两种美育理论的评判”,《教育评论》(福州),1989年第1期。“乐与乐教溯源”,《现代教育论丛》(广州),1989年第1期。“关于建立教育银行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8年第5期。“关于我国教育目标和体制改革之探讨”,《社会科学》,1987年第12期。“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2期。“儒佛教学制度之比较研究”,《教育评论》(福建),1987年第3期。“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构、特性和文化的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7年第12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质疑——教学主体的再认识”,《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987年第3期。“近代中国的居士佛教”,《内明》(香港),1987年第184期。“当代中国的哲学变革”,《学术月刊》(上海),1985年第4期。“廖平治学观点的若干考察”,《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84年第6期。英文论文“NewTheoretical Approach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Frontiers of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10.“PossibleInterpretation of Disciplinary Issues in Educa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09.“Project-BasedOnline Grou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Jianxia Du, ByronHarvard, James Adams and Wei-Chieh Yu, in Lawrence Tomei ed. Integrating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to the Classroom,.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2007.“TheQualification of the Teaching Force inChina”,in Richard M. Ingersoll ed, A ComparativeStudy of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in Six Nations,Philadelphia: CPR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2007.“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dership:Professional Team Project”,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ISEA, Volume 34, Number 2 of 2006.“Nationalization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wo Turning Points of Education in Twentieths CenturyChina”, in G. Peterson, R. Hayhoe and Y. LU (eds.), Education, Culture andIdentity in Twentieth-CenturyChina(Ann 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 Press, 2001), .“Teacher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roduction”, in Ding, G.(Guest Editor).“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2001,, ), .“The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ases of Shanghaiand Jiangsu”, in Ding, G.(Guest Editor). “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 2001,, ),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China”,in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d.), Curriculum Reform inHong Kong: Encounter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0), .“The Shuyuan and development of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RuthHayhoe and Julia Pan(eds,)East-West Dialogue in Knowledgeand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M,E,Sharpe,Inc,1996。报刊文章“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未来教师”,《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北京),2013年9月6日。“20世纪上半叶哥大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文汇报》学人周刊(上海),2012年11月26日11版。“从非均衡走向相对均衡:一个转变教育方式的新思考维度”,《中国教育报》(北京),2012年7月13日第6版《理论周刊Ÿ教育科学》。“用新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海教育》(上海),2011年/4A。“探究一种文化解释的中国教育理性——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下)”,《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8期。“探究一种文化解释的中国教育理性——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上)”,《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7期。“面向未来须先了解教育对象”,《文汇报》(上海),2010年4月11日。“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力作——评《中国教育史研究》(七卷本)”,《文汇读书周报》(上海),2010年4月9日。“积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解放日报》(上海),2010年3月25日。“教育研究的叙事浪潮——对话丁钢教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9年7月22日第8版。“让叙事作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教育参考》(上海),2006年第8期。“专家视点:网络应是学习伙伴而非教师”,《文汇报》(上海),2006年7月22日头版。“今日教师五题”,《教育参考》(上海),2005年第12期。“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华东师大教育学院院长丁钢访谈录”,《社会观察》(上海),2005年第11期。“怎样看待大学生公众形象”,与李宏图,解放日报2005年10月8日。“把握国际前沿,实现引进教材本土化”,《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11月3日。“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源和对策”,与胡兴宏,《上海教育》(半月刊),2004年11A。“现代学校的核心是服务”,《素质教育大参考》(上海),2004年第1期。“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10月21日。“现代学校教育如何构建新的学校文化”,《教育参考》(上海),2004年第6期。“铸造中国教育研究的新纪元——访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2月18日。“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日。“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新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广西教育》,2004年第1期。“关切自身的课程改革”,《上海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优质教育是一种优质生活”,《文汇报》(上海),2003年10月24日。“生活质量是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出发点”(访谈录),《探索与争鸣》(上海),2003年第8期。“文化教育的瑰宝”,《光明日报》(北京),2003年6月3日。“学科的功夫在学科外”,《教育参考》(上海),2003年第2期。“教育叙述何以可能”,《教育参考》(上海),2002年第10期。“提升中国教育的理论张力”,《中华读书报》(北京),2002年1月23日。“面向21世纪的教学思想探索——第一次《教育论坛》活动综述”,《上海教育》(上海),1998年第4期。“教育跨世纪的发展主题”,《中国图书评论》(北京),1996年第11期。“国际中国教育研究概论”(上)、(下),《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0-11期。“教育:免入误区”(访谈录),《南京日报》,1995年4月11日。“教育发展与社会需要相契合的目标体系研究”,《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2期。“我的治学经历和治学体验”,《教育评论》(福州),1990年第3期。“现代化中的人格反思”,《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6期。“人类学与都市研究”,《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3期“文化人类学”,《科学画报》(上海),1986年第2期。译文“叙事探究”(译文),《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3年第4期。“尼赫鲁和甘地论教育──一种比较研究”( 译文),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第24卷: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台湾的道德教育”(译文),《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9年第1期。“《易经》与绘画艺术”(译文),《文艺研究》(北京),1986年第2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包含 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和 教育科学版。这3个版 都是 中文核心期刊。都算是 国家级核心期刊级别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教育心理学 参考书籍

编著部分:

1 布鲁纳著,邵瑞珍、张渭城等编. 布鲁纳教育论著选.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2 岑国祯、顾海根、李伯黍主编:《品德心理研究新进展》,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 陈安福:《德育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4 陈会昌:“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晚近研究”,《心理学报》,1984年第4期。 5 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7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1).

8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9 陈琦,刘儒德,张建伟.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 陈烜之主编。《认知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11 丁家永编著:《现代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 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3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4 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15 方俊明编著:《当代特殊教育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 高觉敷、叶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8 高尚仁:《心理学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郭德俊,雷雳(1998)。教育心理学概论。警官教育出版社。

19 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0 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21 黄德祥著:《青少年发展与辅导》,(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

22 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

金建梅等:“计算机在中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中国电化教育》,1999 年第2期.

23 寇彧、张文新:《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 李柏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

25 李伯黍主编:《品德心理研究》,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6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8 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9 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30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1 卢家楣:《青少年心理与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2 莫雷:《教育心理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3 莫雷、任旭明等:《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基本原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 莫雷、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5 莫雷:“个体思维发生述评”,《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

36 莫雷:“论学习理论”,《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

37 莫雷、温忠麟、陈彩琦著:《心理学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38 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9 莫雷,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0 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

41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

42 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3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

44.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5 申继亮:“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

46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7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8 万云英:《学习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9 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0 俞国良著:《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1 张承芬:《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更多相关文章:

1. 教育心理学:克服你的自卑心理

2. 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3.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4. 教育心理学书籍 经典

5. 教育心理学书籍推荐

6. 成人教育心理学

7. 教育学心理学书

8. 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2)

52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3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4 张春兴、林清山:《教育心理学》,东华书局,1994年版。

55 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6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7 张厚粲等著:《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

58 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9 张述祖、沈德立主编:《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

60 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1 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2 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63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4 周谦:《学习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5 朱智贤、林崇德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市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6 《中国大百科全书 ? 心理学》(普及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67 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译著部分:

1 比格著,张敷茉、张粹然等译:《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 阿.尼.列昂节夫:《活动 意识 个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3 阿.尼.列昂节夫:《苏联心理科学》,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

4 安德森著,杨清、张述祖等译:《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 奥苏伯尔等著,余星南、宋钧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 班都拉著,陈欣银、李伯黍译:《社会学习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 A.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学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

8 班杜拉著,陈欣银、李伯黍译:《社会学习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9 鲍尔、希尔加德著,邵瑞珍等译:《学习论:学习活动的规律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0 布卢姆等著,罗黎辉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更多心理学书籍推荐:                 高考前心理辅导

心理学书籍《读心术》

当代经济心理学书籍介绍

心理学书籍推荐 《乌合之众》

心理学书籍:《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比较好的心理学书籍有哪些?

主持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全球化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与政策研究”、“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研究: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探索”、等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学术专著《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修订重版插图本),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年。《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书院与中国文化》,与刘琪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主编著作《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4年。《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第3辑》,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教学与研究的叙事探究:中加合作上海工作坊》,与王枬共同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聆听新知: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经典演讲》,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聆听世界:多元社会中的教育领导》,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聆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书中章节“教育叙事研究特点和应用”,载郝文武主编《教育学人讲演录(第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3-129页。“教育Ÿ文化Ÿ社会”, 载丁钢主编《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第3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4-409页。“教学技能、方法与教师专业素养”,载丁钢主编《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第45-70页。“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8页。“教育叙事探究”,载《聆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第14-45页。“我与教育文化研究20年”,《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回顾与展望:从“六五”到“十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50-562页。“检视中国基础教育当中的性别弱化”,载凤凰卫视编著《世纪大讲堂(第10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提高生活质量发展优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北京,2004年。“序论”,与周勇,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页1-8。“民族化与国际化:中国教育的世纪转捩”,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页178-195。“新的选择:中国大陆师范教育趋向探析”,载台湾师范教育学会编《愿景与承诺:展望新世纪的师范教育培育》(台湾:台湾书店,2000),页39-52.“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行动策略”,载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页149-155。“中国道德教育的源流”,载钟启泉、黄志成编《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页33-40。“近世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宗族经济与教育”,载丁钢主编《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页3-25。“文化与教育:从传统到现代——兼谈反传统主义者的缺失”,与傅铿,载刘海虎等主编《教育——跨世纪工程的思考》(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页46-62。“自然主义教育与儒道互补”,载张瑞璠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页291-405。“中国宗教教育问题”,载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页145-161。“文化和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代前言)”,载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页1-7。学术论文“把握教育本质培养未来教师——卷首语”,《中国教育学刊》(北京),2013年第 期。“教授治学的边界及其作为”,《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湛江),2013年第4期。“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一份博士名单的见证:”,《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3年第5期。“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现代远距离教育》(哈尔滨),2013年,第1期。“别样的历史叙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教育影像”,与毛毅静,《教育研究》(北京),2013年第1期。“教育史研究的知识图景”,《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石家庄),2012年第11期。“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丁钢等,《教育研究》(北京),2011年第3期第3-12页。“校长培训基地专业规范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10年第24期。“杰出人才培养:一个制度文化的分析视角”,《探索与争鸣》(上海),2010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4期第111-112页全文转载。“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瓶颈问题”,《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9年第9期“时评”栏。“教育叙事练习:从生手到熟手”,《中国教师》(北京),2009年第15期。“叙事范式与感知:教育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教育研究》(北京),2009年第5期。“隐藏的文化”,《当代教育与文化》(兰州),2009年创刊号。“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可能性解释”,《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2期。“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8年第1期。“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8年第3期。“无所不在技术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1期。“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现代大学教育》(长沙),2008年第1期,10-16。“教师教育的使命”,《当代教师教育》(西安),2008年第1期。“历史叙事的辩证”,《史林》(上海),2007年第2期。“教师教育研究数据与政策分析”,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7》(北京),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电化教育研究》(兰州),2006年第8期。“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学》(大连),2006年第6期。“日本殖民教育与香港:一个比较分析”,《教育评论》(福州),2006年第6期。“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0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第1-37页“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解释”,《教育展望》(上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中文版),2005年第1期(总第133期)。“学生道德生活与优质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2005年第12期。“大学发展的教育使命”,《探索与争鸣》(上海)2005年第11期。“教师的专业领导:专业团队计划”,《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10期。“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访谈录”,《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9期。“学校环境中的教育平等——基础教育中男生性别弱势的调查及思考”,与岳龙合著,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6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页1-70“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选择与失落:一个比较视角”,《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4年第3期。“教育与日常实践”,《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课程改革的文化处境”,《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1期。“学校文化与领导”,《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4期。“教育对话:生活质量与优质教育”,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5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教育创新的突破点:提高教育的适应性效率”,《思想·理论·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同侪互助: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课程与教学》(台南),2003年6卷2期。“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2003年第1卷第1期。“教育亟待关注的问题:注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与岳龙,《探索与争鸣》(上海)2002年第5期。“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与发展:1978-1998”,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页163-205.“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北京:《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页50-53.“走向2010年的上海基础教育行动策略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6期。“中小学校长的双重专业角色与培养”,《中学教育》(上海),1997年第5期。“学生为本: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上海教育》,1997年第1期。“国际社会中的日本大学——访加拿大海霍教授”,《全球教育展望》(上海),1997年第2期。“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10期。“全部入高中: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6期。“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5期。“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10期。“全部入高中: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6期。“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5期。“域外中国教育研究:一个待关注的领域”,《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上海),1996年第5期。“国外学者谈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6年第1期。“来自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中国高教的改革与行动建议”,《教育发展研究》(上海),1996年第1期。“西方学者论朱熹及新儒家教育”,《教育研究》(北京),1995年第7期。“域外评论:早期儒家教育的历史内涵”,《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5年第6期。“域外书院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海),1995年第4期。“儒家教育现代性的域外探索”,《教育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3期。“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的民族性”,《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5年第3期。“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探索与争鸣》(上海),1995年第1期。“传统文化在人文课程设置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12期。“建立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教师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2期。“少数民族与书院述略”,《民族教育研究》(北京),1992年第4期。“传统与创造:论书院与学术文化的推进”,《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上海),1992年第2期。“论旧学重整与颜元、阮元的书院改革”,《教育评论》(福州),1992年第02期。“略论教育传统与变革”,《中国教育学刊》(北京),1992年第2期。“略论书院与乡俗教化”,《教育史研究》(北京),1992年第1期。“新的选择:教育区域推进论”,《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1992年第1期。“书院与后期儒学的推进”,《孔孟学报》(台湾),1992年总第63期。“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建构”,《哲学与文化月刊》(台湾),1992年第5期。“作为智力活动的德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0年第1期。“先秦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品格的建构:儒道心理思想之比较”,《心理科学》(上海),1989年第2期。“教育与生产力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1期。“魏晋南北朝佛教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及其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长春),1989年第6期。“寺院和书院的组织:一个比较研究”,《内明》(香港),1989年第205期。“内涵与功能:中国传统乐教研究”,《教育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儒与道:两种美育理论的评判”,《教育评论》(福州),1989年第1期。“乐与乐教溯源”,《现代教育论丛》(广州),1989年第1期。“关于建立教育银行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8年第5期。“关于我国教育目标和体制改革之探讨”,《社会科学》,1987年第12期。“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2期。“儒佛教学制度之比较研究”,《教育评论》(福建),1987年第3期。“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构、特性和文化的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7年第12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质疑——教学主体的再认识”,《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987年第3期。“近代中国的居士佛教”,《内明》(香港),1987年第184期。“当代中国的哲学变革”,《学术月刊》(上海),1985年第4期。“廖平治学观点的若干考察”,《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84年第6期。英文论文“NewTheoretical Approach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Frontiers of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10.“PossibleInterpretation of Disciplinary Issues in Educa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09.“Project-BasedOnline Grou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Jianxia Du, ByronHarvard, James Adams and Wei-Chieh Yu, in Lawrence Tomei ed. Integrating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to the Classroom,.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2007.“TheQualification of the Teaching Force inChina”,in Richard M. Ingersoll ed, A ComparativeStudy of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in Six Nations,Philadelphia: CPR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2007.“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dership:Professional Team Project”,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ISEA, Volume 34, Number 2 of 2006.“Nationalization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wo Turning Points of Education in Twentieths CenturyChina”, in G. Peterson, R. Hayhoe and Y. LU (eds.), Education, Culture andIdentity in Twentieth-CenturyChina(Ann 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 Press, 2001), .“Teacher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roduction”, in Ding, G.(Guest Editor).“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2001,, ), .“The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ases of Shanghaiand Jiangsu”, in Ding, G.(Guest Editor). “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 2001,, ),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China”,in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d.), Curriculum Reform inHong Kong: Encounter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0), .“The Shuyuan and development of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RuthHayhoe and Julia Pan(eds,)East-West Dialogue in Knowledgeand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M,E,Sharpe,Inc,1996。报刊文章“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未来教师”,《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北京),2013年9月6日。“20世纪上半叶哥大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文汇报》学人周刊(上海),2012年11月26日11版。“从非均衡走向相对均衡:一个转变教育方式的新思考维度”,《中国教育报》(北京),2012年7月13日第6版《理论周刊Ÿ教育科学》。“用新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海教育》(上海),2011年/4A。“探究一种文化解释的中国教育理性——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下)”,《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8期。“探究一种文化解释的中国教育理性——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上)”,《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7期。“面向未来须先了解教育对象”,《文汇报》(上海),2010年4月11日。“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力作——评《中国教育史研究》(七卷本)”,《文汇读书周报》(上海),2010年4月9日。“积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解放日报》(上海),2010年3月25日。“教育研究的叙事浪潮——对话丁钢教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9年7月22日第8版。“让叙事作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教育参考》(上海),2006年第8期。“专家视点:网络应是学习伙伴而非教师”,《文汇报》(上海),2006年7月22日头版。“今日教师五题”,《教育参考》(上海),2005年第12期。“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华东师大教育学院院长丁钢访谈录”,《社会观察》(上海),2005年第11期。“怎样看待大学生公众形象”,与李宏图,解放日报2005年10月8日。“把握国际前沿,实现引进教材本土化”,《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11月3日。“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源和对策”,与胡兴宏,《上海教育》(半月刊),2004年11A。“现代学校的核心是服务”,《素质教育大参考》(上海),2004年第1期。“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10月21日。“现代学校教育如何构建新的学校文化”,《教育参考》(上海),2004年第6期。“铸造中国教育研究的新纪元——访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2月18日。“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日。“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新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广西教育》,2004年第1期。“关切自身的课程改革”,《上海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优质教育是一种优质生活”,《文汇报》(上海),2003年10月24日。“生活质量是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出发点”(访谈录),《探索与争鸣》(上海),2003年第8期。“文化教育的瑰宝”,《光明日报》(北京),2003年6月3日。“学科的功夫在学科外”,《教育参考》(上海),2003年第2期。“教育叙述何以可能”,《教育参考》(上海),2002年第10期。“提升中国教育的理论张力”,《中华读书报》(北京),2002年1月23日。“面向21世纪的教学思想探索——第一次《教育论坛》活动综述”,《上海教育》(上海),1998年第4期。“教育跨世纪的发展主题”,《中国图书评论》(北京),1996年第11期。“国际中国教育研究概论”(上)、(下),《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0-11期。“教育:免入误区”(访谈录),《南京日报》,1995年4月11日。“教育发展与社会需要相契合的目标体系研究”,《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2期。“我的治学经历和治学体验”,《教育评论》(福州),1990年第3期。“现代化中的人格反思”,《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6期。“人类学与都市研究”,《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3期“文化人类学”,《科学画报》(上海),1986年第2期。译文“叙事探究”(译文),《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3年第4期。“尼赫鲁和甘地论教育──一种比较研究”( 译文),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第24卷: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台湾的道德教育”(译文),《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9年第1期。“《易经》与绘画艺术”(译文),《文艺研究》(北京),1986年第2期。

华南师大学报

好中。华南师范大学录用率和普刊都是比较容易过稿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好中。华南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及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现有“三校区四校园”,包括广州校区石牌校园、大学城校园,佛山校区南海校园和汕尾校区滨海校园,总占地面积5328亩。

西北师大教育学报

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现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西北师范大学下属二级学院, 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兰州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合署办公,是全校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宏观管理部门。学院现设有办公室、教学工作部、学生工作部、职业师资培训部、企业与职业培训部、自学考试辅导中心、继续教育研究所等机构,有各类各级管理工作人员29人,主办有《西北成人教育学报》(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教育部、甘肃省人事厅、教育厅、兰州市依托学校设立了 “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甘肃省第83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甘肃雅思(IELTS)培训中心”、“兰州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等机构。

是属于国家批准的正规刊物

序号 姓名 职称 级别(未审) 论文\著作\项目\获奖名称 刊物或出版社名称、获奖名称 出版年月 1 曹进 正高 B 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 甘肃省第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奖二等奖 2011年1月 2 王琦杨文琴 正高 B 二语习得中的注意机制研究 甘肃省第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奖 二等奖 2011年1月 4 武和平 正高 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第六届“新标准”杯基础英语教育优秀论文大赛二等奖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编辑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 2011年4月 19 周静 初级 第十五届“外研社中国银行杯”全国英语辩论赛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 2011年5月 82 曹文 中级 第十五届“外研社中国银行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优秀评委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 2011年5月 83 曹文 中级 B 第十五届“外研社中国银行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三等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 2011年5月 84 孙理和 中级 2009-2010年度参政议政工作 先进个人 中国民主同盟甘肃省委员会 2011年4月 134 郭亚文 中级 校级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 西北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135 郭亚文 中级 校级 西北师范大学2010-2011学年度“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西北师范大学 2011年8月 136 尹鹏 初级 校级 西北师范大学2010-2011学年度“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西北师范大学 2011年8月 145 武和平刘全国周雪殷刚魁王秀秀 正高 校级 体验——反思——实践:基于“专业发展范式”的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2011082) 2011年10月 147 赵卫博 副高 校级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实验教学管理奖 西北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序号 姓名 职称 级别(未审) 论文\著作\项目\获奖名称 刊物或出版社名称、获奖名称 出版年月 出版刊号 5 武和平 正高 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 2011年4月 2010-2013年NAFLE02113 6 武和平 正高 B1 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2011年10月 GPA115026(2万) 9 陈玉洪 中级 B1 帕慕克与东西方文学传统的比较研究(7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 2011年9月 11YJC752002 10 刘全国 副高 A3 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双语教学研究:模式构想与政策建议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 2011年8月 15 王秀秀 中级 D 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 2011年6月 GS[2011]GHBG004 51 蒋世强 中级 D 高中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监控体系的研究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 2011年6月 99 张宝林 中级 D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西部地区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 2011年6月 104 周亚莉 副高 校级 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2011014A)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重点项目 2011年 113 姜秋霞 正高 校级 基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大学英语“体验翻译”教学实验研究(2011024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4 蔡兰珍 正高 校级 西部(甘肃)无语境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意识和能力培养实验性研究(2011025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5 凌茜 正高 校级 基于大学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嵌入的实证研究(2011026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6 丁瑶 副高 校级 基于本土文化的依托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2011048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7 董晓华 副高 校级 基于4C/ID模式的翻译教学设计研究(2011049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8 吕文澎 副高 校级 “高级英语”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研究(2011050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9 徐国柱 副高 校级 中国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2011051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0 韩波 中级 校级 英语阅读语篇分析教学对非专业学生的帮助(2011071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1 李莉 中级 校级 西部师范院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2011072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2 李升炜 中级 校级 英语专业本科《英国文学史》教材开发(2011073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3 孟庆利 中级 校级 日语精读课多媒体合作学习教学实验研究(2011074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4 余源 中级 校级 俄语专业(本科)建设探究(2011075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5 王国强 初级 校级 高师院校非师范日语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2011082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序号 姓名 职称 级别(未审) 论文\著作\项目\获奖名称 刊物或出版社名称、获奖名称 出版年月 8 武和平张维民 正高 A2 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方法的重建 课程·教材·教法 2011年6月 11 王琳 中级 D ASSURE模型在信息检索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科技 2011年6月 12 王琳 中级 D 数字语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发展 13 王琳 中级 D 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资讯 2011年6月 14 王秀秀 中级 D 浅议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年9月 16 王琦(1/2) 高级 B 英语教师在线合作行为:一项基于虚拟实践共同体的案例研究 外语电化教学 2011年7月 17 赵秀兰 副高 D 优美的诗句化不开浓浓的哀思——从《当丁香花开放在庭院时》评惠特曼的诗歌艺术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月 18 武和平(1/2) 正高 B 网络游戏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述略 中国远程教育 2011年4月 20 李莉郎得明 中级 D 浅析俄罗斯传统家庭模式的成员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年2月 21 李莉 中级 C 甘肃省英语专业二外俄语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 中国俄语教学 2011年2月 22 刘莉 中级 D 论外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 潍坊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23 俞婷 正高 B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G381《中学外语教与学》2011年第2期 2011年第2期 24 黄彩霞 副高 D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自我提问研究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3月 25 靳琰张丽婷 正高 B 网络批评言语行为释究—基于网络论坛对“44个汉字整形”评论的语料分析 外语电化教学 2011年1月 26 靳琰杨昊昕 正高 B 自然语言的网络再造 电化教育研究 28 白丽梅(1/2) 副高 D 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研究 海外英语 2011年7月 29 白丽梅(1/2) 副高 D 语言交际中的会话含意与语用推理 考试周刊 2011年2月 30 白丽梅(1/2) 副高 D 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特征 出国与就业 2011年3月 32 白丽梅(1/2) 副高 D 二语习得中的语法教学理论述评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33 张晓燕 中级 D 他者的悲剧性存在—解读《野草在歌唱》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34 张晓燕 中级 D 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受支配的根源——《野草在歌唱》的女性主义解读 赤峰学院学报 2011年5月 35 张晓燕 中级 D 被困的灵魂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5月 36 景芳洲(2/2) 中级 清末民初语言变革中的国家意识 社会科学论坛 37 景芳洲(2/2) 中级 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甘肃社会科学 38 蔡兰珍(2/2) 正高 C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解析与对策—以武威市凉州区和寨九年制初级中学为例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1年7月 39 蔡兰珍(2/2) 正高 D 怎样提高课堂英语的可理解水平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1年11月 40 蔡兰珍 正高 C 跨文化研究工具翻译及原则 中美英语教学 2011年2月 42 宁振业 副高 C A Study on Teachers'Feedback of English Major Compositions 美中外语 2011年4月 43 马伊莎 中级 D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 海外英语 2011年3月 45 吕文澎王静 副高 C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china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2011年11月 46 周雪赵卫博赵鸿章 副高 B 基于Blog-Wiki混合技术的西部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管理平台构建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 2011年5月 49 周亚莉吴晓昱 副高 C 甘肃藏族地区英语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兰州学刊 2011年3月 50 任重远 副高 C Reading Alou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language 美中外语 2011年7月 52 蒋世强 中级 C A Subcategory Study on English Causative Verb 美中外语 2011年8月 53 蒋世强陈玉洪 中级 D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甘肃省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学理论 2011年4月 54 蒋世强黄彩霞 中级 D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自我提问研究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1年9月 55 蒋世强陈玉洪 中级 D 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促进英语学习方式的转变 读写算 58 王秀秀 D 浅谈学习型社会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教育 甘肃科技 2011年1月 59 张丽萍 中级 D 从典型范畴角度看英汉宾语的词类,句法位置异同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月 60 梁海英 中级 D 大学跨系选修课《英语教师课堂口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甘肃科技纵横 2011年8月 61 曹进(1/2) 正高 D 从概念合成理论视阈解读中国相声中的语言幽默 东南传播 2011年2月 62 龚贻 吕文澎 中级 C 语法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之比较 中美英语教学 2011年2月 64 曹进(1/2) 正高 D 央视“春晚”传播符号学解析 东南传播 2011年1月 65 武凌云 中级 D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和二语习得的本质 科技信息 2011年10月 66 武凌云 中级 D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综述 考试周刊 2011年2月 67 徐国柱 吕文澎 副高 C 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社会取向 中美英语教学 2011年2月 68 杨晓红 中级 D 汉语新词英译方法小议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月 69 曹步军 中级 《悲悼》的历史与人文重构 美国文学研究 2010年4月 70 孟庆利 中级 D 《枕草子》里自然风物描写的横向现实性特征—以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比较为中心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1年10月 72 冯洁 中级 D 影响日语听力的因素及其对策 发展 73 冯洁 中级 D 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研究 甘肃科技纵横 2011年10月 74 钟莉婷 中级 C 语言磨蚀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影响 中美英语教学 2011年2月 75 毛刚 钟莉婷 中级 弗莱论加拿大文学的发生发展 兰州大学学报 2011年5月 77 李升炜 中级 C 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时代文学 2011年10月 78 李升炜 中级 D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阐释 文学界 2011年6月 79 李升炜 中级 D 从《喜福会》的母亲形象解读女性主义 西安社会科学 2011年8月 81 刘全国 慕宝龙 副高 D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外语课堂三语接触模式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年3月 85 杨海琴 中级 D 浅析“动态对等”原则指导下的“现代中文译本” 科教导刊 2011年4月 86 曹进 曹文 正高 D 言语交际视角下农民工语言使用的嬗变—以兰州市城关区及安宁区为例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87 杨海琴 中级 D 口译特点与口译训练方法 科技文汇 88 曹文 中级 D 模因化之后的取舍:网络中的语言认同—从“门”字语言谈起 科技信息 2011年1月 89 杨晓红 中级 D 中国传统小说的诗学传统与林译小说的归化策略 文学界 2011年6月 90 姜秋霞 俞婷 正高 B 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描述分析与反思 中国外语 2011年7月 91 王素华 吕文澎 副高 C 论贝克特《马龙之死》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前沿 2011年4月 92 王素华 副高 D 直面贝克特小说的荒谬艺术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93 刘全国(1/2) 副高 C 我国民族地区英语课堂三语教学模式探索 青海民族研究 2011年1月 94 白丽梅杨玲 副高 D 成败归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行为影响研究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月 95 王茹花 中级 D 论“文化翻译观”的创新与意义 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1年6月 96 王茹花 中级 D 新历史主义批评视野中的美国战争小说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年6月 97 张宝林王茹花张生庭 中级 B 生态焦虑与人文反思——以《月亮谷》的个案管窥杰克伦敦的生态思想 甘肃社会科学 2011年11月 98 张宝林王朝一 中级 D 西部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安徽文学 2011年 101 吴晓昱 中级 D 清朝末年陕西新式学堂的外语教育对当今外语教育的启示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年11月 107 凌茜(1/2) 正高 C An Empirical Study of Using Imitation—Based Error Correction to Reduce Repeated Errors in English Writing of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1年10月 108 凌茜(1/2) 正高 D 浅析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1年9月 109 凌茜(1/2) 正高 D 高中英语预习任务设计探究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1年6月 111 梁海英 中级 C The Sapir-WhorfHypothesi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11年9月 112 龚贻 中级 D 突出语篇意识的口译听力教学——以《高校英语听力教程》为例 海外英语 2011年11月上 126 张焕香 中级 D 夏目漱石前期三部曲中的“过去” 安徽文学 2011年 127 张焕香 中级 从早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小说的传统美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1年6月 128 温省州 D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探析 发展 2011年6月 129 温省州 D 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问题探究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年9月 130 温省州 D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建设语言教学平台 甘肃科技纵横 2011年10月 131 温省州 D 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职后培训问题探讨 甘肃科技纵横 2011年12月 137 代莉 中级 D 试探龙形象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意义 丝绸之路 2011年10月下半月 138 丁瑶 中级 D 大学英语学习者语法能力发展模式 海外英语 2011年11月 140 高育松薛小梅 副高 B 语义、频率和母语对中韩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中动结构的影响调查 现代外语 2011年2月 141 张清菡郭亚文 中级 D 《魔戒》的生态批评解读 东南传播 2011年12月 142 徐亚宁 中级 D 从语言的差异来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4月 143 周雪 副高 D 一种教育时尚:课堂学习共同体 海外英语 2011年12月上 144 蒋贤萍 副高 D 莎士比亚的伦理诗学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2月 146 余源 中级 C 俄汉语中礼貌言语体裁——请求语的对比描写 言语与社会群体——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ISBN-05-7) 2011年

西北师范大学(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坐落于丝绸之路重镇--兰州,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截至2018年6月,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729亩、生态实训基地约1300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各类文献资源万余册。现有各类学生30011人。现有教职工2078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0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9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86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3人。

教育学报北京师范大学

机会这个问题不靠运气的,人家主要是靠自己的能力的,

《教育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为一综合性教育理论双月刊,注重学术性和理论性。该刊作为双核心期刊、教育类较权威刊物,投稿难度较大;如果想投稿该刊,可联系我们,方便、快捷、有保障。百度搜索:万方论文网,找李编辑即可。祝你顺利哦!

9月–;10月的复习计划:这个阶段是重难点提高复习,这个阶段是比较辛苦的,大家要有思想准备,“坚持考研不动摇”,排除干扰,复习。1.以大纲为根本,把大纲要求的内容全理解透彻。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梳理、查缺补漏。2.这一阶段的专业学习中,特别要保持充分的敏感度,带着问题意识去复习,善于发现有价值的命题,将其拓展开,整理成不同的专题。工作量虽然庞大,但每做一部分就消化一部分,效果是很明显的。3.由于专业课要求答的深入,建议看看其他的教育学书籍,再找几本典型的参考书相关的内容加以补充,整合到原来自己复习的知识体系中。再看些专业方面的期刊杂志如《教育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比较教育》、《教师教育》等,了解教育学大师最新的研究动态。4.继续研究教育学权威院校的历年,针对出题的特点复习。5.研究生开始网上报名,谨慎填报志愿,牢记自己的报名信息。教育学参考用书: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史:《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刘儒德、陈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裴娣娜 ,安徽教育出版社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