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蒲松龄聊斋志异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05 18:39:00

蒲松龄聊斋志异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

蒲松龄(1640-1715)蒙古族,明崇祯13年—清康熙54年,享年76岁,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8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4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这没法用三四十个字描述啊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成就很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说在载体的选择上、语言形式上以及创作方法上都造成了一种文本与读者的恰如其分的“距离”,有一种奇特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载体选择 语言形式 创作方法 审美距离 陌生化 上个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流派提出了艺术的“陌生化”效果的问题,意思是文学能更新人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觉,能使那些已变得平常或无意识的东西陌生化。艺术的“陌生化”是要颠倒人的习惯,使现实生活中所见的客观事物“陌生化”,并用以改变习以为常的东西,寻找这些客观现象在艺术过程中的重组,进而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境界。也正如美学家们所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质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外去看”(《美学书简》)。/"陌生化/"的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谈〈聊斋志异〉是如何达到陌生化审美效果的。 一、载体选择 《聊斋志异》文本在载体的选择上独具匠心,是文本所显示的各种艺术技巧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蒲松龄,将载体选择在离人世间有着相当距离的陌生环境,他要着重表现的艺术环境、艺术世界是幻设的、非现实的。诸如冥府、地狱、天堂、龙宫、梦境,以及传说中的异域。这些场景是陌生的,而人物、情节也是非现实的。“神仙狐鬼精魅,”人鬼相恋、人妖相配、冥府冥王、鬼人鬼事。这就很大程度上颠倒了人的习惯,强烈地更新着人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觉。惩恶扬善,男欢女爱,尧女于归,因果报应,科场及第等等在人们生活中已变得习以为常的东西在这里陌生化了,被附上一层神异而迷人的外衣。 《聊斋志异》文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人物形象。千娇百媚的婴宁,天真烂漫、笑口常开,连夫妻之爱都不懂。当情种王生向她表白爱情时,她则表示“我不惯与生人睡”,好一个”憨”女儿,她的银玲般的笑声,使得“满室妇女,为之粲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她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芬芳四溢,叫人喜煞爱煞,神魂颠倒。只可惜:“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叫人魂牵梦绕的婴宁竟然是异域中人!在《香玉》中,黄生与香玉郎才女貌,两情相悦,情专义笃,款款多情的香玉也不是我们同类,而是牡丹花仙。在《连锁》中,读书人杨于畏,深夜苦读,夜深人静时,忽有一美貌少女不邀自来,窗下与杨生剪灯共读,同度美妙良宵,快活得如鱼得水。美丽绝伦的连锁也是鬼域中人,令人扼腕。在《小谢》篇中,两位少女戏耍陶生:“捋胡须,捂眼睛,以细物穿鼻,争与陶生相爱。”陶生何德何才,“绝世佳人,求一而难之,何遽得两面三刀哉?”却原来并非人间好事。婴宁、小谢、小翠、翩翩、晚霞、娇娜、香玉、葛巾、宦娘、聂小倩,一群光彩夺目,勾人魂魄的艺术形象均是与我们有着相当距离的异域中人,让我们可望而不可及,蒲松龄似乎深谙此道,让这群妙不可言的人物置身异域,有意识地造成读者与审美对象的距离。但是,这种距离并未形成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种种幻化了的场景、人物和情节事实上又包含着近乎现实的情事、秉性和逻辑。冥王冥府、鬼人鬼事,其本质特点又是社会的、现实的。“神仙狐鬼精魅”们涉足于人间社会,参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因而让人感到“鬼”们就生活在我们中间,真实可感,伸手可捉。所以《聊斋》文本所展示的冥王冥府、天堂梦境实际是现实世界的折射,而有着神异特点的花妖狐魅又是社会的人的变体,文本所提供的人物,情节和场景既让人感到是陌生的、新奇的、与我们有着相当距离的,又让感到是真实的。而与我们隔着的这一特定的距离又并未将我们与艺术对象绝对对立起来,仅仅是在形式上形成一种必要的阻隔。正如本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美学家所说的:“艺术方法就是使表现对象变得陌生,在形式上对读者形成阻碍,把一个对象从通常理解的状态变成新的感知对象。”。 《聊斋志异》这种由载体的选择技巧造成的审美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就产生了一种奇特的“陌生化”审美效果,这就更容易唤起读者的好奇心,唤起新鲜和惊奇感,解除“习以为常”给我们带来的麻痹和熟视无睹。从而增强审美刺激性,以达到艺术的终极目的。这种效果,是蒲松龄“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形”所带来的,这是我们探讨《聊斋志异》“陌生化”审美效果必须首先注意的问题。 二、语言特点 《聊斋志异》语言具有二重性特点,恰如其分地固定着读者与审美对象的距离,造成陌生化审美效果。 《聊斋志异》是在白话小就已出现四五百年,小说语言的白话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下,重新用文言文写成的。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有扩大现实与小说距离的趋势。但读过这部小说的人,竟大部分感到它的语言难以用白话来替代,即使再好的白话翻译,也必定会丧失掉原作的一部分意境和韵味,这里,古代汉语的运用为今天接受《聊斋志异》提供了一个审美距离,形成《聊斋志异》的特有语境。它就像一道狭窄的门,倘使你有幸进入其中,其内在的魅力会使你销魂摄魄,留连忘返,但如果限于知识的局限,只能借助别人译出的白话文作阶梯,则只能略知一二,不能饱览美景,更无法感知“陌生化”审美效果。 《聊斋志异》的语言是通过改造了的文言文,它具有极其突出的二重性,一方面,是文言文自身固有的优势:精简、凝炼,表现力强。另一方面,《聊斋志异》的语言是被改造了的文言文,通俗、生动,吸收了口语的特点融合进文言体式中。 我们先看下面一篇完整的故事。 李季霖,摄篆沅江,初莅任,见猫犬盈堂,讶之。僚属曰:“此乡中百姓瞻仰风采者。”少间,人畜已半;移时,都复为人,纷纷并去。一日,出谒客,肩舆在途。忽一夫急呼曰:“小人吃害矣!”即倩役代荷,伏地乞假,怒诃之,役不听,疾奔出题去。遗人尾之。役奔入市,觅得一叟,便求按视。叟相之曰:“是汝吃害矣。”乃以手揣其肤肉,自上而下。力推之;推至少股,见皮肉坟然,以利刃破之,取出石子一枚,曰:“愈矣。”乃奔而返。后闻其俗,有身臣室中,手即飞出,入人房闼,窃取财物。设被主觉,势不令去,则此人一臂无用矣。 这是卷十四中《沅俗》的全文,寥寥二百五十字就叙述了一个情节较为复杂,人物思想性格极为鲜明突出的故事。“初莅任,见猫犬盈堂,讶之” “少间,人畜已半;移时,都复为人,纷纷并去”“ 伏地乞假,怒诃之”“ 见皮肉坟然,以利刃破之” “手即飞出,入人房闼,窃取财物” 语言极为精简、凝练,表现力极强。 我们再看《促织》中的语言。 小虫伏不动,蠢如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毛撩拔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龀敌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这是《促织》中的一段话。其中的“暴怒”“直奔”“张尾伸须”“腾击”“直龀敌领”等词气韵灵动,简洁、凝炼,有一气贯成之气势。任你何等高明的注家也不敢贸然翻译,以免失却韵味。如有人将“张尾伸须”译为“张开尾巴,伸出须毛”,神彩全失。有人在“直奔”前后加一些附加成分,译为:“向前奔了过去”。意味就不一样了,气势也减了大半。《聊斋志异》的语言就是这样,就像托尔斯泰所说:“既然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还不能改动一个字”。在《聊斋志异》中像这类气韵生动,表现力强,富有立体感、节奏感,简洁、凝炼的句子俯拾皆是,如“大雪崩腾”“崩雷暴烈”“诸船惊闹”“下气如雷”“摆簸山岳”“摧折如林”“夜合一株、红丝满树”“小语冰人”,新娘只哭不妆,“眼零雨而首飞蓬。”鱼妖湖上兴波,“浪接星斗,万舟簸荡”,学官见钱眼开,“作鸬鹚笑,不则睫毛一寸长,棱棱若不相识。”这些精妙的语言与我们的日常语言有着显著的不同,它采用艺术手段,对日常语言进行强化、压缩、颠倒等形式的加工,使普通语言变形,更富有表现力,同时语言也变得“疏远”了,从而达到解除日常语言的麻痹作用,文学语言是一种技巧的组合,这里的技巧包括意象、声音、节奏、叙述特点等等,也即与所有文学形式有关的成分都包括在内。《聊斋志异》五百篇中一部分诗文的巧妙运用,更充分印证着这种作用,它使我们通过这种语言能重新感知世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 《聊斋志异》语言是精警、凝炼的文言文,但又是通过改造成了的文言文。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一日,有少妇笑入,曰:“翩翩小鬼头快活死,薛姑子好梦几时做得?”女迎笑曰:“花城娘子,贵趾久弗涉,今日西南风紧,吹送来也。小哥子抱得来?”曰:“又一小婢子。”女笑曰:“花城娘子瓦窑哉!那弗将来?”曰:“方呜之,睡却矣。”于是坐以款款。又顾生曰:“小郎君焚好香也。”生视之,年廿有三四,绰有余妍。心好之……城笑曰:“两家小郎子大不端好。若弗是醋葫芦娘子,恐跳入云霄去。”女亦哂曰:“薄幸儿,便直得寒冻杀!”相与鼓掌。——〈翩翩〉 这段引文中除了“贵趾久弗涉”一句和几个文言虚词以外,全是活泼通俗的白话口语。不仅词语通俗,句式也十分近似于日常用语。对话显得通俗生动,声口逼肖,高度开象化。如果说个别白话词语在史传文学和其它文言小说的人物对话中偶尔可见的话,那么,此种大段近乎白话的对话在《聊斋志异》以前和以后的文言作品中是找不到的,这是《聊斋志异》文本所特有的。 我们再看一篇完整的文章。 己巳秋,岭南从外洋飘一巨艘来。上有十一人,衣鸟羽,文采璀璨。自言:“吕宋国人。遇风覆舟,数十人皆死;惟十一人附巨木,飘至大岛得免。凡五年。日攫鸟虫而食;夜伏石洞中,织羽为帆。忽又飘一舟至,橹帆皆无,亦海中破于风者。于是附之将还,又被大风引至澳门。”巡抚题疏,送之还国。——《外国人》 “ 岭南从外洋飘一巨艘来。上有十一人”“数十人皆死;惟十一人附巨木,飘至大岛得免”“于是附之将还,又被大风引至澳门”等语言几乎和白话文就没有区别。 《聊斋志异》中诸如“小鬼头”“小妮子”“小婢子”“美姑姑”“小郎子”“小哥子”“个儿郎 ”“腐秀才”“伎儿”“老畜产”“赔钱货”“往往”“消受”“快活死”“只好”“那得”“走狗”“遮莫”“吉利”“眨眼”“无赖”“阿谁”“假惺惺”“老皮”“乞丐相”“好人家”“便宜他”“我不惯与生人睡”,“好个美姑姑”“侬也凉凉去”“妹来大好”“哥哪得来?”“任郎君东家眠,西家宿,不敢作一声”等等大量口话的运用,以及日常句式与文言体式的巧妙结合,解除了文言文惯常有的神秘和冷漠,消除了人们欣赏的心理障碍,恰如其分地确立了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是文学语言最理想的境界。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过于熟识或完全陌生的事物都很难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兴趣,因为过于熟识可能视而不见,而完全陌生又会产生心理拒斥。经过陌生化处理的语言,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新、奇、美、趣。新,这是第一显著特点,要使得所描述的熟悉的人事在读者看来觉得陌生,不新能达到这个目标吗?再说奇吧,当读者发现这看似陌生的语言背后原来所包含的就是我们平时所习见的人和事 , 我们只不过一不小心迈进了作者为我们所布置的“陷阱”里时,我们能不“啧啧”称奇吗?美。所习见的人事因为作者技巧的运用,而使得内容与表达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的存在又使我们能跳出机械性的欣赏习惯,而从另一个角度欣赏到我们所熟悉的人事之美。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而且,文本机智的表达本身就有一种含蓄之美。至于趣,也是不言而喻的,在陌生而又熟悉的语境中不断排除障碍,时时让你有点小小的“成就感”,你不觉得有趣吗? 〈聊斋志异〉语言的二重性特点,恰恰与由于载体的选取择而造成的艺术形象的二重性相对应,即凝炼、简潮的文言体式对应着冥府冥五,鬼人鬼事的神奇性。通俗、形象、近乎口语的风格对应着冥府异域,鬼人鬼事的现实性。

蒲松龄聊斋志异论文摘要怎么写

聊斋志异的论文切入点:在《聊斋志异》中,悬念的设置往往非常巧妙,作家既不预设伏笔,也无需后来亮出谜底,而是在读者不经意之间就完成了悬念的设置,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震撼,因而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聊斋志异作品主题:《聊斋志异》一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聊斋志异》在暴露统治阶级贪暴不仁的同时,还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最终变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聊斋志异艺术特色:一是采用传奇的方法来志怪。传统的志怪小说,大抵叙述鬼神怪异之事,篇幅短小又仅“粗陈梗概”,语言简约而显露不出文采。而唐代的传奇小说则“叙述宛转,文辞华艳”,小说的主体是人间人事人情人态。蒲松龄借用传奇的特长,来写花妖狐魅,使小说内容精彩且充实,情节离奇而生动,展现出极其迷幻曲折的色彩。二是情节委曲,叙次井然。《聊斋志异》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素质,丰富了小说的形态、类型。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情节。文言小说演进的轨迹之一便是由粗陈梗概到记叙委婉。

蒲松龄(1640-1715)蒙古族,明崇祯13年—清康熙54年,享年76岁,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8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4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其蒲松龄“在写作中能尽量地使用浅近易懂的文言文,而且大量吸收民间口语并将其

蒲松龄聊斋志异论文摘要怎么写的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郭沫若曾说过:“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其蒲松龄“在写作中能尽量地使用浅近易懂的文言文,而且大量吸收民间口语并将其

聊斋志异的论文切入点:在《聊斋志异》中,悬念的设置往往非常巧妙,作家既不预设伏笔,也无需后来亮出谜底,而是在读者不经意之间就完成了悬念的设置,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震撼,因而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聊斋志异作品主题:《聊斋志异》一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聊斋志异》在暴露统治阶级贪暴不仁的同时,还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最终变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聊斋志异艺术特色:一是采用传奇的方法来志怪。传统的志怪小说,大抵叙述鬼神怪异之事,篇幅短小又仅“粗陈梗概”,语言简约而显露不出文采。而唐代的传奇小说则“叙述宛转,文辞华艳”,小说的主体是人间人事人情人态。蒲松龄借用传奇的特长,来写花妖狐魅,使小说内容精彩且充实,情节离奇而生动,展现出极其迷幻曲折的色彩。二是情节委曲,叙次井然。《聊斋志异》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素质,丰富了小说的形态、类型。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情节。文言小说演进的轨迹之一便是由粗陈梗概到记叙委婉。

蒲松龄写《bai聊斋志异》的故事,素材来源有三个du:一是前人故事,他拿来加工zhi一下;二是,听取当时人dao的故事;三便是丰富的想象。《聊斋志异》中,有一个故事“劳山道士”,实际上是根据六朝小说和唐传奇中的三个故事创作而成。这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剪个纸的月亮用来照明。取月,另一个人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留月,最后一个人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劳山道士”就是以这三个故事为原型,创作而成。蒲松龄为了有好的素材,用以创作《聊斋志异》,便在路边摆了一个茶摊,凡是能讲出好故事的人,都可以免费喝茶。蒲松龄书中所写,有很多是写书生和美丽的妖怪的。这些女妖全部有这样一个特征,长相漂亮,不嫌弃书生贫穷,不顾及封建礼教,媒妁之言的束缚,愿意与书生无媒苟合。书生都是这样的,很有才华,富有才情,情感丰富,但就是不得志。女妖和书生在一起,不仅处处照顾书生,红袖添香,而且还会尽自己所能达成书生的各种愿望。这些愿望,可能是钱财,可能是功名利禄等等。书中的书生就是蒲松龄自己,所有的一切的故事,都是来自他的想象。一个穷秀才,在生活苦痛时所想象的东西。蒲松龄是悲惨的,贫穷不得志。蒲松龄也是伟大的,为后世留下了《聊斋志异》这本奇幻小说。若是看见后世这本小说的流传度,蒲松龄想必是欣慰的,他没有放弃《聊斋志异》是一个对的选择。

蒲松龄聊斋志异论文摘要英文

Fierce of the female that powder cleans up when original is jealous of Ming Dynasty becoming a common social problem, the male sex man of letters face to face fierce Great Harmony being jealous of kind subject matter realiz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when especially Xanthippe i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being passed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and "vinegar bottle gourd " is jealous of woman image analysis , the cause of formation exploration , the value excavating , reach a plural marriage being indeed fierce the origin being jealous of , discomposed psychological deeply worried author lurki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man of letters puzzle having reflected to entire tradition order and anxiety, absolute authority of the male sex and feudalism the Confucian School ethics moral concept are 标准人工翻译、、希望可以帮助你、、

Pu Songling (16401715) is China and even world literary giant, he wrote the short story"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is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s most brilliant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at the same time, his poetry is very As his elegiac poems" mourning"," within the tomb as"," February 23rd"," human disease, hearing the Liu Shihang real"," ( in"," mourning ) and quatrains"," twenty-six days, sun Lide not forget progenitor based first, to worship the spirit of Wei, with" And so These poems after his wife died he told to his wife missing, such as" mourning" in the first sentence of" self married Qian Lou difficult prepared by children, who either wail" expression to his wife marry their gratitude and guilt;" the tomb of the" old house" for your office, now empty nobody; quilt coverlet your bedroom, setting no longer Chen Xi; only you, no longer exists Shusu bulk waste; your storage, throwing dust such as" the parallelism sentence is put after the death of his wife that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sad situation behaved most incisive;" February 23rd 's wife," this first five-character-ancient-verse main disease it is recounted the wife Liu long house hard, shows Pu Songling to his wife 's Not only his elegiac poems, his poetry content involves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inspirational poem, landscape poems, the poems that describe the weather also lets a person gifted with an extraordinary retentiv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ife of Pu Songling 's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of Pu Songling poetry Kangxi ten years (1671), poetry leader Wang Shizhen has praised his poem "the old almost shaoling" His poetry was still have a certain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蒲家庄(今山东淄川)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卒于康熙五十四年,终年七十六岁。清代短篇小说大家,他创作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峰。 不第寒儒 一生穷困 蒲松龄出生于世居淄川的书香门第,祖上多读书之人,但功名一直不显。到其父蒲砅时,被迫弃儒经商,后来家境好转,蒲砅便亲自教子读书。蒲松龄小时候家境还比较宽裕,蒲氏四兄弟中数蒲松龄最为聪颖,且勤于攻读。顺治十五年(1658),十九岁的蒲松龄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淄川山川灵秀,人杰地灵。蒲家庄东的柳树下有一口柳泉,因水满而溢,故又名“满井”。这也是蒲松龄自号柳泉居士的来历。柳泉水滋养了少年的蒲松龄。入学后的他少年得志,并得到时任山东学政的清初文坛大家施闰章的赏识。在父兄的荫庇下,蒲松龄度过了几年悠闲安定的读书岁月,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蒲松龄像 但是,他没有料到此后的人生之路会如此坎坷多难。先是诸嫂不贤,家事不宁,蒲父被迫于康熙四年(1665)给四兄弟分家。这次分家很不公平,蒲松龄只分到少量粮食、二十亩薄田与几间破旧老屋,而蒲松龄夫妻两口却默然不争。这时蒲松龄还只有长子,日子还算过得去。后来子女渐多,他又志在科举,只知读书而不善俗务,生活便渐渐陷入困境。才华横溢的蒲松龄终于背上了家庭的重担。穷困潦倒中,他只得以设帐教学来养家糊口,并且终其一生也没有摆脱穷塾师的身份。康熙九年(1670),三十一岁的蒲松龄被同乡、江苏宝应县知县孙蕙聘为幕僚。在宝应期间,蒲松龄目睹当时贫富对立、权贵横行的社会现实,十分愤慨,并写了《挽船行》等诗篇予以揭露。加之他厌倦那种“无端代人歌哭”的无聊文字应酬,不久便借故还乡。 回到家乡后的蒲松龄迫于生计,从此走上了长达五十年设帐教学的塾师生涯。其中,在同乡西铺显宦毕际有家设馆的时间最长,从康熙十八年(1679)一直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三十年的西宾生涯中,宾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蒲松龄在毕际有死后曾作《哭毕刺史》诗慨叹:“海内更谁容我放,泉台无路望人归!”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毕际有的深厚感情。毕际有之子毕盛矩,敬佩蒲松龄的人品才学,两人平时诗酒论文,关系也甚为亲密。毕家的万卷藏书楼,更是为蒲松龄博览群书、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书期间,蒲松龄还不断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却屡败屡战。“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但有一线路,不作孩子王。”(蒲松龄《学究自嘲》)这是蒲松龄几十年塾师生涯的真实写照。清苦的坐馆生涯,是蒲松龄为了养家糊口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但客观地看,正是这大半生的寂寞生涯成全了他,也成全了《聊斋志异》,使他得以在贫困的境况中摆脱柴米油盐等家庭琐事的干扰,拥有一个个安静的夜晚集中精力进行构思与创作。 经过几十年设帐生涯和无数次科场失意后,康熙四十八年(1709),古稀之年的蒲松龄终于从毕家撤帐返乡。第二年,七十一岁的他按当时惯例成为贡生。贡生的身份对于年老的蒲松龄来说,已失去了仕途经济的意义,只有按例应发的贡银能带来些许安慰,减轻生活负担。但县令却一再拖延,这令蒲松龄很恼火却也无可奈何。康熙五十二年(1713),蒲松龄的三子蒲筠请来江南著名画家朱湘麟为父亲画像———画像至今仍保存在蒲松龄纪念馆中,是这位伟大作家留下的唯一画像。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饱经风霜的老人溘然长逝。 写鬼写妖 刺贪刺虐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小说史上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正是因为《聊斋志异》的成功,才使得其作者蒲松龄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以出神入化之笔,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聊斋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花妖鬼狐、草木虫鱼都具备了可爱的性灵,它们不仅具有超凡的本领,而且能够自由地出入尘世;它们不仅追求飘逸洒脱的精神生活,而且追求俗世爱情、幸福的热情一点也不逊于凡人。然而,《聊斋志异》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它的搜奇志异和谈鬼说狐,而是因为它描写了生活,揭露了现实;是因为它“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借鬼狐寄托了作者的孤愤;是因为它极具个性、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因为它古雅简炼、清新活泼的语言艺术;更是因为它在思想和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聊斋志异》深刻的社会价值以及对现实生活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对理想爱情的向往。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或许因为人世间的爱情易受红尘牵绊,蒲松龄才赋予鬼狐花妖以特殊的本领洞穿尘世间的诸多无奈,为理想的爱情不懈求索。《小倩》中的鬼女小倩为了爱而由死转生,重返尘世得以与意中人长相厮守;《公孙九娘》中鬼女九娘愿望的最终破灭,却向我们昭示着:人世间有许许多多的苦命冤魂,纵使白骨重生,也寻不回世间的温暖与期待的爱情。在这里,平凡的爱情、婚姻也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鸦头》中勇敢倔强的狐女鸦头,她的境遇跟一位婚姻不能自主的尘世女子没什么区别。她苦苦寻找爱情栖居的角落,多年之后终于得以与情人团聚。《香玉》中黄生与花仙香玉的爱情可谓感天动地,最后黄生和香玉同为花仙,在理想的仙界涅砅重生。这成为多少人追寻的梦想。《婴宁》中的婴宁更是一位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她的天真烂漫、质朴无邪及对爱情表面不解、实际坚贞的可贵品质,在世俗社会是罕见的。后来进入社会生活的她不再笑了,是成熟了,还是适应了世俗的无奈?《娇娜》篇中作者通过对孔雪笠与松姑的夫妻关系及与娇娜的良友关系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两性关系的深层探索已突破了性爱、情爱的限制,达到了灵与肉的统一。知己之爱的境界,一反传统“郎才女貌”的描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描写,就是这种境界的发展。 其二是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科举制度的黑暗与不合理是作者终生不得志的根源之一,因而也是作者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所以蒲松龄才会用最激愤的语言、最怪异的事实,对科举制度给予了彻底的揭露。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已到了僵化、死板的境地,它不仅限制了人才的选拔、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其消极的影响。所以,在《聊斋志异》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有识之士能真正通过科举之路实现正常的人生追求。即使侥幸地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也只是名利的满足,更何况决定广大考生命运的主考官们连正常人的判断能力都已丧失殆尽,甚至不如瞎子、聋人。《贾奉雉》中的贾奉雉以“金盘玉碗贮狗矢”的文章稀里糊涂地“竟中经魁”,当人生的理想终于实现的时候,他却羞愧得无颜出见同人,只好遁迹山丘而去。《司文郎》中能凭气味辨别文章优劣的瞎子更是明确地指出:“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叶生》中的叶生才华横溢却久困场屋,以至抑郁死去。而用他的艺文作敲门砖的丁公子却连考连捷,顺利进入仕途。叶生的鬼魂终于意识到:这是命运的捉弄。不怪文不好,只怪自己命不好。这不正是作者的自喻吗? 那么,大量考生孜孜以求的仕途经济之路的实质是什么?《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在醉梦中实现了科考高中的美梦,而美梦实现后的所作所为,原来是耀武扬威、横行乡里;《续黄粱》中幸运的书生最后也成了奸相。这些亦真亦幻的描写,客观上显示了作者对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这一追求后果的质疑,流露出作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层思索。梦想成真的路尚且如此,美梦破碎的人更是郁郁终生。掩卷沉思,直令我们今天的读者也感到悲凉。 其三是对社会黑暗的揭露。蒲松龄长期生活于农村,虽然终生未能入仕,却做过短暂的幕僚,因此他对民生的疾苦、吏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都有深刻的感受。《席方平》中的席方平在父亲屈死后,为替父昭雪而上天入地,受尽种种非人的磨难,最后他终于发现:原来地狱犹如人间,全是一派黑暗世界。尽管故事的结尾有个光明的“尾巴”,但给读者印象最深的仍然是正义遭拒绝的无奈以及无辜者惨遭虐待的骇人情景。“自古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已使阳间人世与阴森的地狱无甚区别。大官如此,小吏也不示弱。《梅女》中的典吏为了区区几百钱就陷害好人,置良家女子于死地;《红玉》中的官吏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抢人妻。在《梦狼》中,作者借助白翁的梦境,巧妙地把吸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直接写成猛虎、恶狼,衙门内外,白骨如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衙门的罪恶本质。在著名的《促织》中,作者更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最高的统治者。皇帝为了一小小玩物,就可使小民倾家荡产,也能使之飞黄腾达。 《聊斋志异•婴宁》插图 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使以“谈狐说鬼”为主要形式的《聊斋志异》具备了深刻的现实性。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并非妄谈鬼神而忘记民生。作为下层文人的蒲松龄,以手中的笔为武器与现实的丑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除以上三大主题外,《聊斋志异》还记载了许多作者耳闻目睹的奇闻异事,如地震、海啸、海市蜃楼、夏日飞雪等自然现象;还有一些反映社会伦理、家庭生活的作品,如《邵女》、《乔女》、《珊瑚》等。部分作品中虽不乏道德说教,但基本上都体现出对真善美的褒扬和对假恶丑的揭露批判,反映了作者进步的人性观。 从艺术上来说,《聊斋志异》同样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聊斋志异》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一直被视为最正统的文学体裁,因而其形式、意蕴对其他文体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聊斋志异》在继承诗歌传统时,主要吸收了诗歌的“诗情画意”之神,而不是单纯在形式上喧众取宠、连篇累牍的大量引用,从而使作品摆脱了单纯猎奇和讲故事、重情节的弊病,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聊斋志异》中的某些作品吸收了古诗歌的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一些新的意象群。如《婴宁》中婴宁的命名,本自《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即“婴宁”,含有天真童心、不矫饰之意,非常符合婴宁本身的性格特点。《黄英》中菊花仙子的命名则明显吸取了陶诗的意蕴,而其干练、善持家的形象则具备了新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商品社会对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些作品则把吟诗作赋作为情节的关键。如《白秋练》中慕生的吟诗引来白秋练的好感和爱慕,直接带动了情节发展;《公孙九娘》中公孙九娘的洞房苦吟,其所吟诗词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更多的作品则是体现出一种“诗美”,能给读者带来读诗的美感。尤其是某些故事的结尾,似断非断,引人遐想,给人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感觉,如《绿衣女》、《西湖主》等。 《聊斋志异》绝不是单纯讲故事、说道理,它每一篇玲珑剔透的短文都像诗一样,含有无限的意蕴,具有优美的意境。虽长短不一,却各臻奇妙。较长的故事,情节摇曳多姿、顾盼生辉;短的故事也意蕴深厚,发人深思。在各种环境的渲染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达到了“化境”这一高妙的境界,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 其次是“一书而兼二体”的写作特点。中国文言小说源远流长,原始神话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已初步孕育了小说的因素。先秦诸子散文及两汉历史散文在情节的叙述、人物的描绘上,进一步丰富了后代小说的表现手法。魏晋文人开始大量写作笔记小说,尤其是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虽然文笔朴素、篇幅较短,却对后来的蒲松龄影响很大。至唐人有意为小说,已标明了中国小说的成熟,传奇小说遂成为后世文人仿作的典范。蒲松龄创造性地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即采用传奇小说的创作手法写出了一些情节生动曲折的志怪故事,穷形尽相地再现了世态人生,形象生动,意蕴丰富,从而使《聊斋志异》具有了“一书而兼二体”的显著特点。 此外,《聊斋志异》虽为文言短篇小说集,却浅近易懂,没有古文生涩难懂的弊病,同时还收到了言简意丰的效果。其奥妙就在于《聊斋志异》吸收了大量的口语因素,增强了文言的表现力,因而才使它的语言既古雅简练,又清新活泼。无论是对环境的描写、还是对细节的叙述,无论是人物的塑造、抑或是场景的渲染,都绘声绘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功力。尤其是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诸如书生的雅言、少女的娇语、俗人婆子的粗话,都因人而异,绝不雷同。即使在一些极精短的篇目中,也能以三言两语的勾勒,使人物情态毕现。 蒲松龄自幼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加之他勤奋刻苦,一生著作十分丰富。可惜因为他生前无力刊行,许多作品被埋没了二百多年。二十世纪末,盛伟先生搜集整理了《蒲松龄全集》,除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外,还广泛收录了他的诗、文、词、赋、戏剧、俚曲等大量作品。 蒲松龄的诗歌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并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王士瞴的赞赏和肯定。清人张鹏展在《聊斋诗集序》中称:其诗“因境写情,题材不一,每于苍劲刻峭中,时见浑朴”,“当渔洋司寇、秋谷太史互以声家相高时,乃守其门径,无所触亦无所附,卒成一家言。”《聊斋诗集》共收诗九百余首,题材极为广泛。在诗歌风格上,蒲松龄倾慕李白的狂放,但诗风更接近李贺、杜甫。由于蒲松龄长期生活于农村,接近下层民众,其诗广泛地反映了民生疾苦,如《邸报》、《旱甚》等。还有的诗则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展示了自己不同流俗的“狂生”秉性,如“共知畴昔为人浅,自笑癫狂与世违”(《雪夜》);甚至宣称“敢向谪仙称弟子,倘容名士读《离骚》”(《九月晦日东归》)。山东淄川蒲松龄聊斋 《聊斋文集》收录蒲松龄的散文四百多篇,其文诸体皆备,风格独特,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王士瞴曾称赞其散文“苍润特出,秀拔天半,而又不费支撑,天然旷夷”,“精细透削,呈岚耸翠,复非人间有”,在清初文坛上独占一席。 《聊斋词集》收录蒲松龄的词作一百多首,数量虽然不如诗多,却也受到时人的好评。唐梦赉在《聊斋词序》中曾说:“词家有二病:一则粉黛病,柔腻殆若无骨,李清照为之则是,秦淮海为之则非矣。此当世所谓上乘,我见亦怜,然为之则不愿也。一则关西大汉病,黄齿猬须,喑哑叱咤,四平弋阳之板,遏云裂石者也。此当时所共非之,然须眉如戟有丈夫气者,于此殆不能免。免此二病,其惟峭与雅乎!峭如雪后晴出砆砇皆出,一草一石,皆带灵气;雅如商彝汉尊,斑痕陆离,设之几案间,令人神游三代之上。聊斋词都无二病,可谓峭矣。”聊斋词除赠答、抒怀类外,还有题为《田家乐》、《贫家乐》一类的词,这些词多用白描手法描写乡居生活,生活情趣极为浓厚。《聊斋俚曲》收录蒲松龄的俚曲作品十多种,体现了他在俗文学方面的创作成就。俚曲是明清时期的时调———即当时的通俗歌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聊斋俚曲》多采用清初淄川地区民间流行的曲调,并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曲牌联套的形式,来叙述较为复杂的故事。有的俚曲则直接改编自《聊斋志异》,如《磨难曲》由《张鸿渐》改编而来。因为俚曲贴近民间,生活气息浓厚,所以《聊斋俚曲》曾在民间广泛传唱,它虽不如《聊斋志异》影响大,但在人物塑造、情节处理方面与《聊斋志异》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促进了俗曲类说唱艺术的发展。著名的如《墙头记》等。 蒲松龄还有戏曲三种,称为《聊斋戏曲》,包括《闱窘》(附《南吕调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和《闹馆》,大多反映了私塾先生的生活。 此外,他还著有《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怀刑录》、《药祟书》等实用性杂著,总称为《聊斋杂著》。《农桑经》包括《农经》、《蚕经》、《补蚕经》等部分,主要采自前人所著农书,并考虑到淄川当地的气候与农业生产实际,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在淄川一带流传很广。《日用俗字》共三十一章,分“身体”“庄农”“养蚕”“饮食”“菜蔬”“器皿”等部分,采用七字韵语来解释日常事物,并嵌入当地的常见俗字,使初学者在阅读中学会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并纠正常见俗字的读音错误。《日用俗字》不单是字书和普及读物,它还有道德劝诫的内容。《药祟书》主要采选《本草纲目》中的常见病验方,遵循简便易行的原则,便于一般老百姓采用。所以流传很广,起到了治病救人的实用目的。 聊斋故事 步出国门 蒲松龄是清初文坛上的大家,一生著述十分丰富,其诗、词、散文都得到同时代文人的好评,尤其是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更是妇孺皆知,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聊斋志异》尚未完成时,就已在文人中纷纷传阅,并受到了高度的肯定与赞扬。青柯亭本刊行后,立即风靡天下,并带动了清代文言小说的大量创作,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第三次高潮。大学士纪昀因不满《聊斋志异》情态毕现的铺叙而作《阅微草堂笔记》,来与《聊斋志异》相抗衡,力图保持六朝志怪小说的朴素风格,结果更提高了《聊斋志异》的知名度。有清一代,拟《聊斋志异》的作品层出不穷,如曾衍东的《小豆棚》、解鉴的《益智录》(又名《烟雨楼续聊斋志异》)以及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渔歌子的《萤窗异草》等,无不体现了《聊斋志异》的巨大影响。《聊斋志异》集中国历代文言小说之大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品,堪与诗骚、史记、李杜诗、苏辛词及四大奇书并列。《聊斋志异》与《红楼梦》更是一短一长,一繁一简,并驾齐驱,都达到了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小说史上堪称双峰并峙。《聊斋志异》也成为后世很多戏曲、影视作品的素材来源,如吕剧《姊妹易嫁》、评剧《花为媒》,就是以《聊斋志异》中的《姊妹易嫁》、《寄生》为蓝本。近年来又相继投拍了多部聊斋系列剧,更使《聊斋志异》走进了千家万户。“打开聊斋本,不是狐狸就是鬼”,《聊斋志异》已成了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和永不枯竭的故事来源。《聊斋志异》很早就走出了国门,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明治年间就出现了模仿《聊斋志异》的作品———《本朝虞初新志》;同样,《聊斋志异》对西方文学———如卡夫卡等人的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截至目前,《聊斋志异》的外文译本已有十七种语言、数十种译本传世,已卓然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聊斋志异》的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在国外也同样出现了专门研究《聊斋志异》的“聊斋学”。 参考文献: 任笃行:《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2000年版。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齐鲁书社1988年版。路大荒:《蒲松龄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版。张稔穰:《聊斋志异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Abstract: Since at the end of 1990s, have emerged one batch in China's literature market take Han Han, Guo Jingming, Zhang Yueran, the spring tree, Li Sha have been kept waiting after representative's 80 writing, after as soon as they appear had then demonstrated 80 takes the literary arena most younger generation the threatening point and the arrogant person imposing Their work repeatedly creates the sales miracle in the literature market; Their fact is carried on article after article by each big media the report; Even their life path and the life style also yearns for by the massive middle-school students with the This article after 80 after basic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network will be the opportunity as well as the market impetus which 80 writes supplies portably affects three aspects to obtain, after analyzes 80 literatures the reason which is all the rage in the literature 或:“The Deserted City”is a legendary novel which was published in the Since it came out, the discussion over“The Deserted City”has never quietened This paper will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a variety of community media bias, scan it from the scientific point of view, and explain the literary achievements in Jia Pinwa's novel--“The Deserted City”,which both inherits and betrays China's traditional True to form, “The Deserted City”continues the path on which Jia Pinwa track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Jia Pinwa has had a new innovation in art, that is to say, he betrays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蒲松龄聊斋志异论文3000字

你相信世上有鬼吗?不相信?我就相信。我告诉你啊,第一,左手食指有黑痣的人;第二,头发枯黄无光泽的人;第三,家里木梳超过4把的人;第四,凌晨2点47分洗脸的人;第五,凌晨1点44分出生的人;第六,额头发青的人;第七,在家中卫生间的镜子里可以直接看到窗户的人;第八,在5月14日打破碗的人。以上几种人呢,可以看见鬼。自己好好检查一下吧,嘿嘿!好了好了,闲话少说,总之,你看了《聊斋志异》就知道了。其中,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是《画皮》和《花姑子》,两相比较,《画皮》更恐怖一些,而《花姑子》有灵异之风。《画皮》讲的是一个鬼,它取人之皮披在自己身上冒充人,因而夺取了顾生的心脏,顾生的妻子陈氏幸好得到了一个乞丐的帮助,救活了顾生。而《花姑子》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安生(安幼舆)与美丽的獐子精花姑子之间的传奇故事,我也就不多说了。 其实,《聊斋》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在康熙时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蒲松龄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几个?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们未必都会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作者大胆地揭开了所谓“盛世”下的“烂疤”替那些饱受迫害的下层人民提出控诉!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最后,还是以作者的一首诗为结尾吧: 姑妄言之故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鬼唱诗!

自古已有许多文人墨客钟情于‘志怪’类文学并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但真正将这类文学推向顶峰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空前绝后”之美誉他将古代小说中的‘志怪’、‘传奇’和‘人情’融于一体,吸收了古代白话小说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简洁优雅的文言风格聊斋中将世界分为仙界,冥界,妖界传说中的仙界或在天上,或在海中,或在幽远之名山洞府,是不老不死的乐园那里有奇树珍果,香花瑶草,美人仙乐,玉液琼浆,有永远的享乐和永恒的生命而聊斋中的仙女有平民色彩,她们跟凡人成亲,养儿育女,为夫君道德完善恪尽职守,追求道德完善、追求真正幸福,《翩翩》是代表前人小说里的观世音总是手执柳枝,点洒几点救命水,到了蒲松龄的《菱角》里边,观世音变成了凡人的母亲,在人间吃苦耐劳,亲手给儿子做衣服和鞋子真正成了跟黎民大众共甘苦的平民观音前辈作家创造了星汉灿烂的神仙世界,蒲松龄让紫气仙人向人间回归,和世间的凡人一起过上了平平常常的生活冥界的鬼混早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过,前人认为人死为鬼,鬼形成阴界但在《聊斋志异》中,鬼世界和人间的世界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鬼界成了人间的虚幻倒影,是人世间种种现象的折射反映凡是人类之外的动物、植物、器物变化成人,或者虽然没变化成人却能像人一样说话,跟人交往,便为妖这是妖的宽泛定义《聊斋志异》中,千姿百态的精灵都来和人交往蒲松龄神鬼狐妖画苍生,驰想天外的志怪,是沧海桑田的人生《聊斋志异》虽然讲鬼、狐、仙、怪的故事,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从书中不难发现,作者是通过一个个美丽奇异的故事将他对漆黑如墨的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及对贪官们狼狈为奸的鞭挞展现在我们眼前它的内容广泛,并以此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从书中我能时时提醒自己,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纯洁、美好般钻石般透明闪亮的心灵,比海还深比宇宙还广阔的心灵正如俗话所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他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先生生活对他的创作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志异》作了一定准备。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为他在《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此外,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异事。他不仅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而且直接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这是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如《婴宁》、《莲香》、《香玉》都在没有恋爱自由的当时写出了青年男女自由相爱的故事。 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胆地追求心爱的人,并都获得了幸福的结局。 如《香玉》中的黄生在劳山下清宫中爱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被他人移去,他日日临穴哭吊,终于感动花神使香玉复生宫中。 《莲香》中的女鬼李氏热爱桑生,使桑生害了重病,当她不得不忍痛分手之后,却“愤不归墓,随风漾泊”,终于游至张家,借尸还魂,和桑生结成了美满姻缘。 在《小谢》中,作者更写出男女双方经过一段自由接触逐步发展了爱情的故事。 女鬼秋容、小谢和陶生开始只是师友相处。 后来陶生因事入狱,秋容、小谢为之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抢去,也得到陶生的搭救。 他们在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彼此互助,发展了爱情,才结为夫妇。 这在男女被绝对禁止社交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事。   封建婚姻的决定权操在父母之手。 可是这些作品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自由地相爱,自由地结合,和封建婚姻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无疑是现实爱情生活中新生因素的集中和升华,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描写爱情主题的另一些作品,揭露了封建社会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种种阻碍,表现了他们的反抗斗争。 《鸦头》、《细侯》、《连城》、《宦娘》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   《鸦头》中的狐女鸦头是一个敢于反抗家长淫威的女性形象。 《细侯》则揭露了富商大贾对青年幸福的破坏和妓女细侯的激烈反抗行动。 《连城》写乔生和连城争取自由婚姻的斗争,尤为曲折动人。 史孝廉征诗择婿,乔生的诗得到女儿连城的喜爱,史却以乔生家贫而不许婚。 乔生深感连城知己。 后连城病死,乔生前往临吊,一恸而绝。 他在阴间找到连城,并在好友顾生的帮助下,被准许还魂,二人相携回到里门:   连城曰:“重生后,惧有反复。请索妾骸骨来,妾以君家生,当无悔也。”生然之。 偕归生家。 女惕惕若不能步,生伫待之。 女曰:“妾至此,四肢摇摇,似无所主。志恐不遂,尚宜审谋,不然,生后何能自由?”相将入侧厢中。 嘿定少时,连城笑曰:“君憎妾耶?”生惊问其故。 赧然曰:“恐事不谐,重负君矣。请先以鬼报也。”生喜,极尽欢恋。 因徘徊不敢遽生,寄厢中者三日。   这一情节充分暴露了封建社会的沉重压力,也突出表现了二人争取自由婚姻的坚决斗争。 这篇作品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爱情观点,即知己之爱。 它比之向来“郎才女貌”的爱情,有更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聊斋志异》的另一重要主题,是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 作者饱含感情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 《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屡试不中,郁闷而死。 最后只能让自己的鬼魂帮助一个邑令之子考中举人,“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 作者指出科举埋没人才的原因,即考官都是“乐正师旷、司库和峤”(《于去恶》)之流,不是眼瞎,便是爱钱。 《素秋》、《神女》、《阿宝》等篇都暗示了科举考试的贿赂公行;《司文郎》、《于去恶》等篇则有力地抨击了考官的有目无珠。 《司文郎》的讽刺尤为辛辣尖刻。 作品写一个能从烧成灰的文章中嗅出其好坏的瞎和尚,在嗅过王生的文章后说:“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适受之以脾。”再嗅余杭生的文章,则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鬲;再焚,则作恶矣。”可是榜发之后,余杭生高中,而王落第。 和尚闻讯叹道:“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于去恶》进一步揭出了这些考官鼻目双盲的底:“得志诸公,目不睹坟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猎取功名,门既开,则弃去;再司簿书十余年,即文学士,胸中尚有字耶?”庸俗利禄之徒以八股文为敲门砖,在猎取功名、掌握文柄之后,再大量录取凡庸之士。 正是在这种恶性循环里,“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了。   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抨击,虽然只限于揭露其弊端,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制度的反动本质是为统治阶级选拔忠实的奴才,从而象后来的吴敬梓那样,根本否定这一制度。 但他对那些只以功名利禄为念而醉心科举的人物,是有所认识和批判的。 如《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在考试之后的醉卧中,梦见自己中了进士,殿试为翰林,便“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于是大呼长班,长班稍稍来迟,他便骤起扑打,结果摔倒在地。 作者用这个醉梦的境界有力地嘲笑了这类士子。 《续黄粱》中的曾孝廉在高捷南宫之后,听见术士说他有宰相之分,便兴高采烈地说:“某为宰相时,推张年丈作南抚,家中表为参、游,我家老苍头亦得小千把,于愿足矣。”后来在梦中作了宰相,却变成一个无恶不作的权奸。 作者最后也用地狱惩罚了他,并说:“闻作宰相而忻然于中者,必非喜其鞠躬尽瘁可知矣。”   相反,作者对那些不肯向科举制度低头、不屑“易面目图荣耀”的士子,则给予热情的赞扬。 《贾奉雉》中的贾奉雉“才名冠一时,而试辄不售”。 后来他“戏于落卷中集其羽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竟中经魁”。 可是当他回头来看这些文章时,却“一读一汗”,自觉无颜见人,终于“遁为丘山”而去。   贾奉雉的入山,说明作者对科举制度的绝望,却还找不到当时士子离开科举之后的出路。 这在《罗刹海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罗刹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而形貌又是以丑为美。 十四岁便有文名而又面目姣好的马骥在这里被看作“怪物”。 与罗刹国相反,在作者所幻想的“海市”里,马骥被视为“贤才”、“文学士”,得到龙君的赏识,拜驸马都尉,名噪四海。 作者于篇末悲叹道:“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彼陵阳痴子将抱连城玉向何处哭也?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正说明这幻想的破灭。   《聊斋志异》的再一重要主题,是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这类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2]   《促织》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 由于皇帝爱斗蟋蟀,以及地方官的媚上邀宠,胥吏的借端勒索,遂至“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成名一家便是这无数受害家庭中的一个。 成名因为买不起应征的蟋蟀,受尽官府的杖责,奄奄待毙。 后来历尽艰辛,捕得一头,却不幸又被儿子不小心弄死:   儿惧,啼告母。 母闻之,面包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 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这就是“天子偶用一物”造成的悲剧。 后来成名的儿子复活,魂灵化为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才挽救了一家被毁灭的命运。 这只蟋蟀献入宫中后,得到皇帝欢心,抚臣受名马衣缎之赐,县宰也以“卓异”上闻。 这不仅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压榨的残酷,也充分说明了那些官僚是怎样飞黄腾达的。   另一篇作品《席方平》则揭露了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人民在这里含冤莫伸。 作品写诚朴的席廉得罪富豪羊某,为羊死后买通冥间的狱吏旁掠而死。 席方平代父伸冤,魂赴冥司告状,可是从城隍到郡司直至冥王都受了羊某的贿赂,不仅冤屈莫伸,反遭种种毒刑。 作品虽写幽冥,显然是影射人世。 我们可以从中《聊斋志异》邮票 (12张) 看到,封建社会的各级官府没有任何是非曲直,钱就是理。 正如灌口二郎判词所说:“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如果说《促织》表明了封建统治机构——各级官府是为皇帝掠夺人民服务的工具,那么《席方平》便表明了它同样也是为地主豪绅欺压人民服务的工具。   此外,《聊斋志异》还在不少作品里揭露了贪官蠹役、土豪劣绅种种压迫人民的暴行。 《潞令》中的潞令“贪暴不仁,催科尤酷”,到任不过百天,便杖杀58人。 《梅女》中的典史为了三百钱的贿赂,便诬人为奸,逼出人命。 《梦狼》写世上的贪官都是“牙齿谗谗”的老虎,蠹役都是吃人血肉的狼,在他们大吃大嚼下,出现了“白骨如山”的惨像。 土豪劣绅也和贪官蠹役一样横行霸道。 他们的牛践踏了别人的地,还要串通官府把别人关进监牢(《成仙》);因为争夺一个妓女,便随便打死人(《向杲》)。 他们看上别人的东西,可以“举付健仆,策马竟去”(《石清虚》);看中了别人的妻子,就公然闯入人家抢劫(《红玉》)。 作者通过这一幅幅画面真实地揭露出了封建社会“强梁世界”的本相。   《聊斋志异》不仅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而且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形象。 席方平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他为了伸冤,从城隍到冥王,层层上告,不肯罢休;受到械梏、笞打、火床、锯解种种毒刑,仍不屈服;两次被押送还阳,又都逃回去,直到冤屈昭雪为止。 席方平这种“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顽强斗争精神,表现了对压迫者的刻骨仇恨。 也反映了我国人民传统的高贵品质。 《向杲》中向杲的化虎报仇也表现了同样的精神。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塑造了许多反抗的女性形象,如梅女、侠女、商三官等。 商三官的形象尤为突出。 她为了给父亲报仇,竟女扮男装学做优伶,终于在仇人诞辰,登场作戏,手刃了仇人。   揭露统治阶级人物灵魂的丑恶,歌颂人民道德情操的高尚,也是《聊斋志异》重要主题之一。 《考弊司》、《公孙夏》都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虚伪面目。 考弊司司主虚肚鬼王实际正以割髀肉勒索贿赂,堂下却立着“礼义廉耻”的碑碣。 某贵官以五千缗卖出一个官缺,却勉励买者做官要“清廉谨慎”。 《窦氏》则揭露了统治阶级人物的卑鄙残忍。 地主南三复诱骗了农女窦氏,生下孩子后却不承认,窦父大怒,弃儿扑女。   女夜亡,视弃儿犹活,遂抱以奔南。 款关而告阍者曰:“但得主人一言,我可不死。彼即不念我,宁不念儿耶?”阍人具以达南,南戒勿纳。 女倚户悲啼,五更始不复闻。 质明视之,女抱儿坐僵矣。   这种灭绝人性的残酷行为,正表现了地主阶级的本性。   歌颂人民高尚道德品质的作品更多。 如《娇娜》写真诚的友谊,《崔猛》写打抱不平,《宦娘》写成人之美,都和统治阶级人物道德的堕落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中许多形象都优美动人。   除了上述重要主题外,《聊斋志异》还有一些有意义的篇章。 如《颜氏》写孤女颜氏女扮男装,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而官至御史,大大超过了丈夫的才能,表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 《画皮》、《黑兽》等则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寓言。 《画皮》教人要透过外貌看到本质;《黑兽》说明面对强暴决不可延颈受死,对封建社会被宰割的人民有一定启发意义。 《贾儿》塑造了一个有胆量、有智谋、勇于同恶事物斗争的儿童形象,可作为儿童文学作品读。 《偷桃》、《口技》描写了当时卓越的民间技艺,表现了我国人民高度的艺术创造才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