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作文范文初中生物

发布时间:2024-07-07 03:52:33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作文范文初中生物

我有二个自己选: 一: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今日国内聚焦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发展中国家在获取政治独立以后,普遍都走上了寻求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在这一进程中,“工业化就是一切”,农业的发展几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状态,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重工抑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倾向,导致了原本就很落后的农业更加落后。农业的停滞和落后从根本上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正如国外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经济上的糟糕处境是和农业政策的失误分不开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对农业的要求,农业发展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实际的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开始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内容,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紧密互动开始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探讨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是落后的农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时,基本上都深受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关于“惟工业沦”、“惟资本论”、“惟计划论”的影响,或深受前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影响,没能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重工业,轻农业,使得原本就很落后的农业更加落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统一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从生产力方面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普遍缓慢,这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均可耕地面积。据考察,人均可耕地面积比较多的地方,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一般比较高。例如,在亚洲的菲律宾,每一男性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可耕地面积是6公顷,农业劳动生产率达9%;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每一男性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的可耕地面积达2公顷,农业劳动生产率可达5%;而在拉丁美洲的阿根廷,每一男性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的可耕地面积达到了5公顷,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就达到了4%,可见,可耕地面积的多少成了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因为现代化农业在农业部门中所占的比例过小,落后的传统农业在农业部门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在发展中国家,落后的传统农业表现为劳动力充裕、资本短缺、生产规模狭小、技术落后、农民的文化和技术水平低下,加之交通运输不发达、邮电通讯短缺、文化教育落后、信息交流闭塞等,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缓慢,落后的传统农业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要地位。虽然拉丁美洲国家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与其他地区比起来相对高一些,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也相对高一些,但是,从亚洲、非洲大多数国家的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封建、半封建的生产关系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大量存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农业的生产经营形式单一化,农业充其量也仅仅表现为一种生存农业。工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对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但是,广大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很不强烈,他们把满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要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目的,把商品生产放在从属地位。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必然会限制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影响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始终处于不发达状态。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方面来看,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造成了单一的、畸形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生产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和变化趋势,反过来,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也会进一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使得农业生产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使得农业生产利用自然资源、配置自然资源的能力较差,加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演化的历史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往往处于一种不合理的状态。有的国家只生产一两种或少数几种经济作物支撑农业的发展;有的国家农业生产中几乎没有副业或不发展农业加工业,这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统一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实际上提出了农业发展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变革农业生产关系,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等问题。在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决定了农业生产关系的落后;反过来,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生产关系会制约农业劳动生产串的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关健在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它会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配置方面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粮食生产的增长可以为农业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畜牧业的发展可以在充分利用种植业的副产品的同时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和畜力,林业的发展可以为农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渔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可以在统筹安排、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各业之间相互利用农业的剩余,提高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利用串÷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关系的建立。 二、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农业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同,因而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经历了一个由最初实行的辅助型发展战略向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转变过程。辅助型发展战略向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转变,实际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对农业问题的认识,对农业与工业关系问题的认识,已走出了历史的误区,而把农业真正看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把农业发展真正看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30余年里,发展中国家由于急于发挥工业主导作用,不重视农业发展,基本上采用了农业辅助工业发展的战略即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得经济建设中有限的资金大多被投入到工业,而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也不够,农业生产处于停滞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粮食短缺。中东地区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实施了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由原来号称的“世界粮仓”变成了世界农产品的头号买主;亚洲的印度、非洲的马里也因为实施了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而发生了粮食危机。 显然,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是根据“工业是主导,农业服从工业”的理论而制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许多西方的发展经济学家都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是经济发展中能够起能动作用的主导部门,农业则是应该被削弱的部门,农业的作用只是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以此来推动工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采用了以这一理论为依据的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农业的发展必然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为视角。因此,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所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生物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培训,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同时配之以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农产品低价收购政策,在资本积累方面导致了农业部门的资金流向工业部门。正是制定和实施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的这一出发点,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生产增长率和农业生产增长率的低下。在20世纪的整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粮食生产增长率只有1%,人均农业生产增长率则为零。农业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减缓了工业发展的速度,工业部门安置农业中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从而造成大量的失业,这是不言而喻的。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未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连其支持工业发展的初衷也未实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重新探寻发展农业的道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这就是以实现农业的商品化和工业化为目标,以农业的发展既具有支持工业发展的手段价值也具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内在价值为内容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这一经济发展战略首先实施于泰国,随后在其他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得到实施。 泰国在历史上曾是著名的“东南亚粮仓”、国际主要的大米出口国之一,农业一直是占优势地位的产业。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经济发展中农业发展战略的严重失误,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赶超新兴工业国,仿效亚洲四小龙,实施了举债发展重化工业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债务负担沉重、财政发生危机、经济局势严峻的状况。在严重的失误面前,泰国政府及有关机构重新评价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把农产品资源的加工出口提到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而形成了以“新兴农业工业化国家”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就是把农业的发展看做工业化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促进工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发展。这一发展过程是通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 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政府改变过去那种低价收购农产品的政策,要求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强调政府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合理收购农产品,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 从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向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转变,是发展中国家在寻求现代化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深刻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社会进步的基本趋势。 但是,应该看到,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特定阶段实施的发展战略。这个特定阶段就是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和中期,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则是这一发展战略的重点。因此,实施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应该是工业化发展处于初期或中期的国家,而且也应该是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特点在于:通过土地关系的变革加大农业的投入,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在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发展农村经济。 (一)变革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是实施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说,封建的、落后的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占居统治地位。这些封建的、落后的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有庄园制、租佃制、种植园制等。普遍存在于拉丁美洲国家的庄园制表现为:庄园既是庄园主的财产,也是一种企业,管家进行庄园的管理活动,工人、移民、小农提供农业劳动,实行粗放式耕作和经营。普遍遭存在于亚洲国家的租佃制亦即地主佃农制,它的特点在于土地归地主所有,土地被分割成小块租给佃农,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实行集约式耕作和经营。普遍存在于亚、非、拉各国特别是热带国家的种植园制,是一种殖民主义者掠夺殖民地国家农业资源的农业经营方式。在所有制形式上,土地归外国资本所有;在经营方式上,采取企业式的大规模经营;在劳动方式上,雇用农业工人承担农业劳动;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上,土地耕作实行高度集约化。 由于上述三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都具有和土地的占有相联系以及对收入分配进行垄断韵共同特点,因而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土地改革中对土地占有制度和租捆制度进行了改革。政府根据土改法令从地主手中征收法定持有最高限额以外的土地,然后将这些土地有偿或无偿地分配给少地或无地农民,促进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和转移。政府颁布法令减少地租,保障租佃权,以保护佃农的生产利益。对于种植园制,当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以后,一般都将其变革为国营农场或国营种植园。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为实现农村收入分配的平等化,为激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为实施农业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实施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技术的革新和进步,而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又主要依靠农业的机械化、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提高。对于资本短缺、劳动力充足、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例如:这些国家解决不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增加单位产量中的物质资本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农业机械化的实行会带来的失业问题等。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不失为一条进行技术革新和进步的主要途径。

发展中国家开展的“绿色革命”就是从生物技术方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串的一场革命。“绿色革命代表了以技术变革替代制度变革、以科学进步替代社会进步的一种努力。与土地改革不同,绿色革命鼓励第三世界国家集中力量采用和迅速推广稻谷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高产品种。”它作为一场生物技术方面的革命,并非像发达国家那样是由农业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在发展中国家则是迫于强大的压力,即人口膨胀和农业停滞的压力而发生的。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膨胀和农业的停滞使得通过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产出的方式失去了效力,因而以高产品种为核心,并辅以水利、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其他现代农业投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墨西哥小麦”、“菲律宾水稻”的育成,曾使这两个国家摆脱了粮食危机,使墨西哥由原来的小麦净进口国变为自给有余,使菲律宾也成为中等数量大米出口国。它们的经验在发展中国家的迅速推广,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改变了农业落后的面貌。高产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在播种、育苗、栽种、除草、施肥、灌溉、排涝、杀虫、收割、脱粒、储藏、运输等劳动投入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所使用的化肥、农药等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迫使发展中国家的化肥开始向浓缩化、复合化、长效化、液态化方向发展,可见,生物技术的革命同时也是化学技术的革命。“绿色革命”在发展中国家的开展,尽管也存在着诸如加剧了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均、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产品、质量的低劣等问题,但是,它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出路这一点却是世界公认的。 近年来,在“绿色革命”之后,发展中国家正在形成一场“生物革命”。“生物革命”不同于“绿色革命”。“绿色革命利用传统作物培育技术在有利的农业地区提高了有限作物的产量,而生物革命可能适用于各种门类和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物与动物。在这种意义上说,生物革命建立在绿色革命基础之上并扩大了绿色革命。”生物革命是通过四种途径来影响农业的,即(1)用遗传的方法控制和培育作物;(2)工业化栽培;(3)胚胎学的动物运用与遗传工程产品;(4)用遗传方法控制微生物来生产或取代农产品。因此,与绿色革命相比,生物革命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潜在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政府对农业提供各种支持和扶植政策是推动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方面

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下大力气,而且还要依靠政府对农业提供各种支持和扶植政策。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包括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革命,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是很难实现的,政府政策的作用就在于调动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和研究、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农业所采取的支持和扶植政策采看,所涉及的面是很广泛的,包括农产品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等。发展中国家在“惟工业化”时期,政府在价格政策方面采取了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的做法;在投资政策方面采取了资本积累集中于大型工业项目建设、忽视农业投资的做法;在税收政策方面采取了征收高额土地税和农产品出口税的做法;在信贷政策方面,政府对农村和农民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所有这些都损害了农民和农业的利益,损害了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从而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政府改变以前的做法,在价格、投资、税收、信贷等政策的制定上,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的发展前途。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迈出了改革的步伐,调整了农产品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扶持作用,为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自己选,(*^__^*) 嘻嘻!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作文范文初中生

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我们最讨厌的就是一成不变,循规蹈矩,被各种各样的牢笼所束缚了我们尊重以前留下来的各种规则,但是不代表我们就要一成不变地去附和,固执地墨守着成规,真的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吗?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就提出“重农抑商”政策,这有利于当时建立和维护封建专制国家,因而,这条规则被历代君王沿用可是这条规则到了后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由于重农抑商,抑制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让社会迟迟不能向前推进,中国始终是一个农业国昔日的“天朝上国”逐渐被西方兴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国甩在了身后这就是一个一昧遵守不合时宜的陈规,不思创新改革所带来的惨痛教训而愚昧的封建士大夫们,非但没有吸取经验教训,反而固执地力保清王朝,坚受着他们从小就学习的“忠君思想”,顽固地阻挠新阶级地发展他们所推崇的清政府,一次次的与西方列强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次次地将大片领土拱手相让现在想起,不仅仅要愤慨腐败的统治者,更要唾弃那些愚忠地维护着清统治的顽固分子切身经历,应该让我们认识到,不要盲目地追随规则相反,敢于突破规则,勇于创新获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二战时期,美国的蒙格利特将军,别出心裁的将对手的照片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别人对他这种有违常理的做法迷惑不解将军却说:“我摆放敌人的照片,时常把自己想象成是敌人,想象如果我是他,下一步会怎样做”正是由于蒙格利特将军非常规地换位思考,让他取得了许多次战役的漂亮胜利我常思考,如果蒙格利特将军按照一般规则,只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做,他还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吗?答案也就不那么肯定了吧我们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法则,都是从右到左,从低位数算到高位数,没有质疑可史丰收却不这样想,他偏偏要将常规反着运用经过无数次研究验证,他最终创造了著名的史丰收速算法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将原用高温处理的金属,改用冷水处理,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将原本发射上天的火箭,改造为钻井火箭,减小施工难度……通过这样多的成功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勇于向传统规则挑战,打破陈规,会取得进步发展成功需要勇于创新,古代很多伟人都在为我们做着榜样,所以说,探索创新,敢于打破常规才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啊!

杜青林: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非常高兴参加世界经济宣言组委会主办的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并与大家一起解读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在这里我就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向大家做一些简要的介绍。介绍三个问题,一,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13亿人口,多数在农村,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强调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农民长期的艰苦奋斗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到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以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解决了全球近21%人口吃穿的问题,不仅为中国改革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也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府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作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把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行了一系列更明确、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粮食水平有所恢复,去年早稻、夏粮增长,主产区、非主产区大多增产,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同步增加。粮食总产的增量和单产平均的水平创历史最高水平。当前秋冬种粮食面积,特别是小麦的种植面积又比上一年有所增加。二是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去年是1997年以来中国农民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重量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同时也是近五年来农村贫困人口数下降最多的一年。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新的进展,四大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三大优质棉区,使棉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99%左右。两大优势苹果产区的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东北地区牛肉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6%,西北等四个肉羊产区占全国总产量的81%,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98%,农产品的品种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农产品快速发展。畜牧业产值首次突破了万亿元的大关。防禽流感取得了重大胜利,订单农业持续发展,初步形成多层次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农产品进出口和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增长的良好势头。四是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超级稻研究取得了新成果,产品优、抗病强的新品种。去年在科技提升行动示范区,水稻平均亩产提高了10%。冬小麦亩产提高了15%,农业作业水平明显提高。五是农村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农村的税费改革进入了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和配套改革的新阶段。农业税收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土地专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市场化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对农业配置机制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六是农村社会作业取得重要进展,各项投入开支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了积极变化,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加快。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农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形势为稳定国民经济全局作出了好的贡献,成为这次国家宏观调控的突出亮点。这些新成就的取得最关键、最具决定性因素的是中央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业措施的巨大效应。中央出台的这些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预见性、根本性,务实管用成效显著。特别是各地农业部门在认真贯彻中央各项措施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深刻启示。主要表现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在工作的全过程。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落实中央扶持农业的政策为发展动力,通过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坚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围绕这两大目标来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坚持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和机制。适应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改进方法、方式,切实增强各项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时效性。增强解决农村工作新矛盾、新问题的能力,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研究新情况,强化法制手段,推动上下连动,全力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包括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二,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对农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模化粮食生产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国耕地资源、淡水资源十分匮乏,耕地面积扩大的潜力有限,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的潜力有限,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粮食科技短期内难有突破性、重大成果。单产提高的潜力有限,粮食产量波动较大。去年粮食总产与1998年历史最高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短期内难以根本奏效。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的难度很大。二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建立。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各种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限,农民就业渠道难以拓宽。总体上来看,资源增收持续增长的障碍还没有消除,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很大。三是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某些方面还不适应经济快速增长和人们消费快速变化提出的更高要求。农业投资投入不足,农村资金短缺,生产要素持续外流,农业推广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薄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都不完善,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市场资源约束机制加剧,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进一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难度很大。解决好上述这些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第三个问题,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也处在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阶段。胡锦涛主席指出纵观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支持农业带有普遍的趋向,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正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刻贯彻胡锦涛主席两个趋向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大力加强农业综合能力生产建设,深入推荐农业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继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本目标是粮食产量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具体有以下几项工作,一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大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用地养地,构建耕地质量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国家优质粮食产业的建设。重点抓好主产区的生产,稳定加大粮食面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秀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生态、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进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进一步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促进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力增强农业科技的市场作用,加大技术研究,重点搞好超级稻的攻关,推出一批有主导技术。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的工程,组织重大科技推广的行动。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主导品种及配套技术的示范区,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业机械化等推广,围绕主要品种、主要技术采用多渠道的培训。四,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扶持龙头企业,继续发展订单农业,健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有效利益连接机制,按照民办民营民收益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加强农产品的营销,建设绿色通道,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逐步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全面开展质量监管。突出抓好种子市场、农药饲料市场的监管。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于管理等农业七大体系,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新兴农业保障体系,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七,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确保农业税的减免落实到户,推动粮食生产体制的各项改革,发展农村新兴医疗,在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推动农村先进文化发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们坚信经过中国政府和亿万农民的不懈努力,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将稳步提高,中国农村社会将更加繁荣,中国农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谢谢大家。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作文范文大全初中生

经历风霜雨雪,历经苦难坎坷,我们的祖国母亲在岁月的长河中,一步一步,艰难的挪动脚步直到1949年,她甩开了脚镣,挺直了胸膛,祖国母亲用大步前行为我们赢得了今日的幸福生活祖国母亲却已经六十周年了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六十年华诞!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新的学习生活已经开始,实验中学又迎来它的又一批骄子,让我们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把科学、理性、民主,进步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迎接澳门,将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青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爱,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 闪光的足迹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勇往直前,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极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见过这些新奇的东西,也不会造,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那个艰苦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从我看过的资料片中完全能够体会,当时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时光来到了2009年,我正在电视机前,收看着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落成的新闻又是一个重大成就,我开始浮想联翩,我想起了祖国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想起鸟巢,想起了奥运健儿们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我想起了改革开放整整三十年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想起中国国力,想起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综合国力第六的国家,想起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甲子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的、不断地提升,想起新中国历史,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闪光的足迹! 我为我的祖国母亲骄傲,我为成为中国母亲的儿子骄傲! -------------

农业分布 种植业: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西北国营农场(商品谷物农业) 西北地区 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灌溉农业) 新疆地区(绿洲农业) 西南地区 云贵高原(坝子农业) 横断山区(垂直农业)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 阳光农业 城市,矿区周围---乳畜业 珠江三角洲---新颖混合农业 季风区 -------水稻种植业 畜牧业: 内蒙古高原---草原牧场 新疆天山----山地牧场 青藏高原----高寒牧场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科教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经由70年代的27%,增加到90年代初的30%、1996年的39%、90年代末的42%发达国家一般为60%——80%。我国最主要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丰收计划,从1987年开始实施起,至今已经推广了257类先进技术,新增产值700亿元,新增产粮食420亿公斤;还有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推广等等,这些都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的农民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比重高达90%,农村迫切需要农业技术的推广队伍在近年来却出现了萎缩。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数曾经从高峰时的150万人,到流失了一半;近年来虽然有所恢复,但也只是恢复到100万人左右的境地。而且,农技推广的投入却在逐年减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人均年活动经费从1986年的1167元减少到1995年的894元。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在农业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由1987年的0.33%下降到1995年的0.2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4倍。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而我国目前则为1:1200。

我有二个自己选: 一: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今日国内聚焦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发展中国家在获取政治独立以后,普遍都走上了寻求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在这一进程中,“工业化就是一切”,农业的发展几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状态,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重工抑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倾向,导致了原本就很落后的农业更加落后。农业的停滞和落后从根本上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正如国外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经济上的糟糕处境是和农业政策的失误分不开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对农业的要求,农业发展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实际的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开始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内容,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紧密互动开始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探讨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是落后的农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时,基本上都深受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关于“惟工业沦”、“惟资本论”、“惟计划论”的影响,或深受前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影响,没能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重工业,轻农业,使得原本就很落后的农业更加落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统一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从生产力方面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普遍缓慢,这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均可耕地面积。据考察,人均可耕地面积比较多的地方,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一般比较高。例如,在亚洲的菲律宾,每一男性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可耕地面积是6公顷,农业劳动生产率达9%;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每一男性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的可耕地面积达2公顷,农业劳动生产率可达5%;而在拉丁美洲的阿根廷,每一男性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的可耕地面积达到了5公顷,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就达到了4%,可见,可耕地面积的多少成了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因为现代化农业在农业部门中所占的比例过小,落后的传统农业在农业部门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在发展中国家,落后的传统农业表现为劳动力充裕、资本短缺、生产规模狭小、技术落后、农民的文化和技术水平低下,加之交通运输不发达、邮电通讯短缺、文化教育落后、信息交流闭塞等,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缓慢,落后的传统农业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要地位。虽然拉丁美洲国家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与其他地区比起来相对高一些,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也相对高一些,但是,从亚洲、非洲大多数国家的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封建、半封建的生产关系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大量存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农业的生产经营形式单一化,农业充其量也仅仅表现为一种生存农业。工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对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但是,广大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很不强烈,他们把满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要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目的,把商品生产放在从属地位。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必然会限制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影响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始终处于不发达状态。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方面来看,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造成了单一的、畸形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生产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和变化趋势,反过来,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也会进一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使得农业生产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使得农业生产利用自然资源、配置自然资源的能力较差,加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演化的历史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往往处于一种不合理的状态。有的国家只生产一两种或少数几种经济作物支撑农业的发展;有的国家农业生产中几乎没有副业或不发展农业加工业,这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统一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实际上提出了农业发展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变革农业生产关系,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等问题。在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决定了农业生产关系的落后;反过来,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生产关系会制约农业劳动生产串的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关健在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它会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配置方面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粮食生产的增长可以为农业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畜牧业的发展可以在充分利用种植业的副产品的同时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和畜力,林业的发展可以为农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渔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可以在统筹安排、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各业之间相互利用农业的剩余,提高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利用串÷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关系的建立。 二、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农业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同,因而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经历了一个由最初实行的辅助型发展战略向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转变过程。辅助型发展战略向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转变,实际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对农业问题的认识,对农业与工业关系问题的认识,已走出了历史的误区,而把农业真正看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把农业发展真正看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30余年里,发展中国家由于急于发挥工业主导作用,不重视农业发展,基本上采用了农业辅助工业发展的战略即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得经济建设中有限的资金大多被投入到工业,而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也不够,农业生产处于停滞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粮食短缺。中东地区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实施了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由原来号称的“世界粮仓”变成了世界农产品的头号买主;亚洲的印度、非洲的马里也因为实施了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而发生了粮食危机。 显然,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是根据“工业是主导,农业服从工业”的理论而制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许多西方的发展经济学家都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是经济发展中能够起能动作用的主导部门,农业则是应该被削弱的部门,农业的作用只是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以此来推动工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采用了以这一理论为依据的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农业的发展必然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为视角。因此,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所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生物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培训,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同时配之以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农产品低价收购政策,在资本积累方面导致了农业部门的资金流向工业部门。正是制定和实施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的这一出发点,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生产增长率和农业生产增长率的低下。在20世纪的整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粮食生产增长率只有1%,人均农业生产增长率则为零。农业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减缓了工业发展的速度,工业部门安置农业中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从而造成大量的失业,这是不言而喻的。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未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连其支持工业发展的初衷也未实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重新探寻发展农业的道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这就是以实现农业的商品化和工业化为目标,以农业的发展既具有支持工业发展的手段价值也具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内在价值为内容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这一经济发展战略首先实施于泰国,随后在其他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得到实施。 泰国在历史上曾是著名的“东南亚粮仓”、国际主要的大米出口国之一,农业一直是占优势地位的产业。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经济发展中农业发展战略的严重失误,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赶超新兴工业国,仿效亚洲四小龙,实施了举债发展重化工业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债务负担沉重、财政发生危机、经济局势严峻的状况。在严重的失误面前,泰国政府及有关机构重新评价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把农产品资源的加工出口提到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而形成了以“新兴农业工业化国家”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就是把农业的发展看做工业化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促进工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发展。这一发展过程是通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 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政府改变过去那种低价收购农产品的政策,要求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强调政府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合理收购农产品,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 从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向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转变,是发展中国家在寻求现代化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深刻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社会进步的基本趋势。 但是,应该看到,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特定阶段实施的发展战略。这个特定阶段就是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和中期,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则是这一发展战略的重点。因此,实施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应该是工业化发展处于初期或中期的国家,而且也应该是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特点在于:通过土地关系的变革加大农业的投入,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在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发展农村经济。 (一)变革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是实施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说,封建的、落后的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占居统治地位。这些封建的、落后的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有庄园制、租佃制、种植园制等。普遍存在于拉丁美洲国家的庄园制表现为:庄园既是庄园主的财产,也是一种企业,管家进行庄园的管理活动,工人、移民、小农提供农业劳动,实行粗放式耕作和经营。普遍遭存在于亚洲国家的租佃制亦即地主佃农制,它的特点在于土地归地主所有,土地被分割成小块租给佃农,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实行集约式耕作和经营。普遍存在于亚、非、拉各国特别是热带国家的种植园制,是一种殖民主义者掠夺殖民地国家农业资源的农业经营方式。在所有制形式上,土地归外国资本所有;在经营方式上,采取企业式的大规模经营;在劳动方式上,雇用农业工人承担农业劳动;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上,土地耕作实行高度集约化。 由于上述三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都具有和土地的占有相联系以及对收入分配进行垄断韵共同特点,因而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土地改革中对土地占有制度和租捆制度进行了改革。政府根据土改法令从地主手中征收法定持有最高限额以外的土地,然后将这些土地有偿或无偿地分配给少地或无地农民,促进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和转移。政府颁布法令减少地租,保障租佃权,以保护佃农的生产利益。对于种植园制,当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以后,一般都将其变革为国营农场或国营种植园。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为实现农村收入分配的平等化,为激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为实施农业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实施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技术的革新和进步,而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又主要依靠农业的机械化、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提高。对于资本短缺、劳动力充足、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例如:这些国家解决不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增加单位产量中的物质资本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农业机械化的实行会带来的失业问题等。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不失为一条进行技术革新和进步的主要途径。

发展中国家开展的“绿色革命”就是从生物技术方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串的一场革命。“绿色革命代表了以技术变革替代制度变革、以科学进步替代社会进步的一种努力。与土地改革不同,绿色革命鼓励第三世界国家集中力量采用和迅速推广稻谷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高产品种。”它作为一场生物技术方面的革命,并非像发达国家那样是由农业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在发展中国家则是迫于强大的压力,即人口膨胀和农业停滞的压力而发生的。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膨胀和农业的停滞使得通过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产出的方式失去了效力,因而以高产品种为核心,并辅以水利、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其他现代农业投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墨西哥小麦”、“菲律宾水稻”的育成,曾使这两个国家摆脱了粮食危机,使墨西哥由原来的小麦净进口国变为自给有余,使菲律宾也成为中等数量大米出口国。它们的经验在发展中国家的迅速推广,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改变了农业落后的面貌。高产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在播种、育苗、栽种、除草、施肥、灌溉、排涝、杀虫、收割、脱粒、储藏、运输等劳动投入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所使用的化肥、农药等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迫使发展中国家的化肥开始向浓缩化、复合化、长效化、液态化方向发展,可见,生物技术的革命同时也是化学技术的革命。“绿色革命”在发展中国家的开展,尽管也存在着诸如加剧了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均、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产品、质量的低劣等问题,但是,它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出路这一点却是世界公认的。 近年来,在“绿色革命”之后,发展中国家正在形成一场“生物革命”。“生物革命”不同于“绿色革命”。“绿色革命利用传统作物培育技术在有利的农业地区提高了有限作物的产量,而生物革命可能适用于各种门类和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物与动物。在这种意义上说,生物革命建立在绿色革命基础之上并扩大了绿色革命。”生物革命是通过四种途径来影响农业的,即(1)用遗传的方法控制和培育作物;(2)工业化栽培;(3)胚胎学的动物运用与遗传工程产品;(4)用遗传方法控制微生物来生产或取代农产品。因此,与绿色革命相比,生物革命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潜在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政府对农业提供各种支持和扶植政策是推动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方面

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下大力气,而且还要依靠政府对农业提供各种支持和扶植政策。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包括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革命,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是很难实现的,政府政策的作用就在于调动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和研究、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农业所采取的支持和扶植政策采看,所涉及的面是很广泛的,包括农产品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等。发展中国家在“惟工业化”时期,政府在价格政策方面采取了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的做法;在投资政策方面采取了资本积累集中于大型工业项目建设、忽视农业投资的做法;在税收政策方面采取了征收高额土地税和农产品出口税的做法;在信贷政策方面,政府对农村和农民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所有这些都损害了农民和农业的利益,损害了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从而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政府改变以前的做法,在价格、投资、税收、信贷等政策的制定上,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的发展前途。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迈出了改革的步伐,调整了农产品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扶持作用,为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自己选,(*^__^*) 嘻嘻!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作文范文初中生数学

你买东西不花钱?不找钱?全是数学

我有二个自己选: 一: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今日国内聚焦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发展中国家在获取政治独立以后,普遍都走上了寻求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在这一进程中,“工业化就是一切”,农业的发展几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状态,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重工抑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倾向,导致了原本就很落后的农业更加落后。农业的停滞和落后从根本上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正如国外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经济上的糟糕处境是和农业政策的失误分不开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对农业的要求,农业发展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实际的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开始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内容,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紧密互动开始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探讨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是落后的农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时,基本上都深受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关于“惟工业沦”、“惟资本论”、“惟计划论”的影响,或深受前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影响,没能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重工业,轻农业,使得原本就很落后的农业更加落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统一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从生产力方面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普遍缓慢,这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均可耕地面积。据考察,人均可耕地面积比较多的地方,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一般比较高。例如,在亚洲的菲律宾,每一男性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可耕地面积是6公顷,农业劳动生产率达9%;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每一男性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的可耕地面积达2公顷,农业劳动生产率可达5%;而在拉丁美洲的阿根廷,每一男性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的可耕地面积达到了5公顷,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就达到了4%,可见,可耕地面积的多少成了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因为现代化农业在农业部门中所占的比例过小,落后的传统农业在农业部门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在发展中国家,落后的传统农业表现为劳动力充裕、资本短缺、生产规模狭小、技术落后、农民的文化和技术水平低下,加之交通运输不发达、邮电通讯短缺、文化教育落后、信息交流闭塞等,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缓慢,落后的传统农业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要地位。虽然拉丁美洲国家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与其他地区比起来相对高一些,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也相对高一些,但是,从亚洲、非洲大多数国家的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封建、半封建的生产关系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大量存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农业的生产经营形式单一化,农业充其量也仅仅表现为一种生存农业。工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对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但是,广大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很不强烈,他们把满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要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目的,把商品生产放在从属地位。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必然会限制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影响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始终处于不发达状态。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方面来看,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造成了单一的、畸形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生产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和变化趋势,反过来,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也会进一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使得农业生产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使得农业生产利用自然资源、配置自然资源的能力较差,加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演化的历史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往往处于一种不合理的状态。有的国家只生产一两种或少数几种经济作物支撑农业的发展;有的国家农业生产中几乎没有副业或不发展农业加工业,这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统一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实际上提出了农业发展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变革农业生产关系,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等问题。在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决定了农业生产关系的落后;反过来,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生产关系会制约农业劳动生产串的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关健在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它会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配置方面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粮食生产的增长可以为农业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畜牧业的发展可以在充分利用种植业的副产品的同时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和畜力,林业的发展可以为农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渔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可以在统筹安排、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各业之间相互利用农业的剩余,提高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利用串÷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关系的建立。 二、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农业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同,因而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经历了一个由最初实行的辅助型发展战略向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转变过程。辅助型发展战略向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转变,实际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对农业问题的认识,对农业与工业关系问题的认识,已走出了历史的误区,而把农业真正看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把农业发展真正看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30余年里,发展中国家由于急于发挥工业主导作用,不重视农业发展,基本上采用了农业辅助工业发展的战略即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得经济建设中有限的资金大多被投入到工业,而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也不够,农业生产处于停滞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粮食短缺。中东地区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实施了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由原来号称的“世界粮仓”变成了世界农产品的头号买主;亚洲的印度、非洲的马里也因为实施了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而发生了粮食危机。 显然,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是根据“工业是主导,农业服从工业”的理论而制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许多西方的发展经济学家都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是经济发展中能够起能动作用的主导部门,农业则是应该被削弱的部门,农业的作用只是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以此来推动工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采用了以这一理论为依据的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农业的发展必然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为视角。因此,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所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生物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培训,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同时配之以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农产品低价收购政策,在资本积累方面导致了农业部门的资金流向工业部门。正是制定和实施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的这一出发点,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生产增长率和农业生产增长率的低下。在20世纪的整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粮食生产增长率只有1%,人均农业生产增长率则为零。农业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减缓了工业发展的速度,工业部门安置农业中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从而造成大量的失业,这是不言而喻的。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未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连其支持工业发展的初衷也未实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重新探寻发展农业的道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这就是以实现农业的商品化和工业化为目标,以农业的发展既具有支持工业发展的手段价值也具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内在价值为内容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这一经济发展战略首先实施于泰国,随后在其他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得到实施。 泰国在历史上曾是著名的“东南亚粮仓”、国际主要的大米出口国之一,农业一直是占优势地位的产业。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经济发展中农业发展战略的严重失误,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赶超新兴工业国,仿效亚洲四小龙,实施了举债发展重化工业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债务负担沉重、财政发生危机、经济局势严峻的状况。在严重的失误面前,泰国政府及有关机构重新评价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把农产品资源的加工出口提到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而形成了以“新兴农业工业化国家”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就是把农业的发展看做工业化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促进工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发展。这一发展过程是通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 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政府改变过去那种低价收购农产品的政策,要求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强调政府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合理收购农产品,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 从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向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转变,是发展中国家在寻求现代化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深刻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社会进步的基本趋势。 但是,应该看到,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特定阶段实施的发展战略。这个特定阶段就是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和中期,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则是这一发展战略的重点。因此,实施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应该是工业化发展处于初期或中期的国家,而且也应该是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特点在于:通过土地关系的变革加大农业的投入,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在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发展农村经济。 (一)变革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是实施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说,封建的、落后的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占居统治地位。这些封建的、落后的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有庄园制、租佃制、种植园制等。普遍存在于拉丁美洲国家的庄园制表现为:庄园既是庄园主的财产,也是一种企业,管家进行庄园的管理活动,工人、移民、小农提供农业劳动,实行粗放式耕作和经营。普遍遭存在于亚洲国家的租佃制亦即地主佃农制,它的特点在于土地归地主所有,土地被分割成小块租给佃农,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实行集约式耕作和经营。普遍存在于亚、非、拉各国特别是热带国家的种植园制,是一种殖民主义者掠夺殖民地国家农业资源的农业经营方式。在所有制形式上,土地归外国资本所有;在经营方式上,采取企业式的大规模经营;在劳动方式上,雇用农业工人承担农业劳动;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上,土地耕作实行高度集约化。 由于上述三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都具有和土地的占有相联系以及对收入分配进行垄断韵共同特点,因而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土地改革中对土地占有制度和租捆制度进行了改革。政府根据土改法令从地主手中征收法定持有最高限额以外的土地,然后将这些土地有偿或无偿地分配给少地或无地农民,促进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和转移。政府颁布法令减少地租,保障租佃权,以保护佃农的生产利益。对于种植园制,当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以后,一般都将其变革为国营农场或国营种植园。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为实现农村收入分配的平等化,为激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为实施农业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实施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技术的革新和进步,而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又主要依靠农业的机械化、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提高。对于资本短缺、劳动力充足、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例如:这些国家解决不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增加单位产量中的物质资本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农业机械化的实行会带来的失业问题等。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不失为一条进行技术革新和进步的主要途径。

发展中国家开展的“绿色革命”就是从生物技术方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串的一场革命。“绿色革命代表了以技术变革替代制度变革、以科学进步替代社会进步的一种努力。与土地改革不同,绿色革命鼓励第三世界国家集中力量采用和迅速推广稻谷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高产品种。”它作为一场生物技术方面的革命,并非像发达国家那样是由农业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在发展中国家则是迫于强大的压力,即人口膨胀和农业停滞的压力而发生的。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膨胀和农业的停滞使得通过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产出的方式失去了效力,因而以高产品种为核心,并辅以水利、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其他现代农业投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墨西哥小麦”、“菲律宾水稻”的育成,曾使这两个国家摆脱了粮食危机,使墨西哥由原来的小麦净进口国变为自给有余,使菲律宾也成为中等数量大米出口国。它们的经验在发展中国家的迅速推广,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改变了农业落后的面貌。高产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在播种、育苗、栽种、除草、施肥、灌溉、排涝、杀虫、收割、脱粒、储藏、运输等劳动投入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所使用的化肥、农药等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迫使发展中国家的化肥开始向浓缩化、复合化、长效化、液态化方向发展,可见,生物技术的革命同时也是化学技术的革命。“绿色革命”在发展中国家的开展,尽管也存在着诸如加剧了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均、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产品、质量的低劣等问题,但是,它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出路这一点却是世界公认的。 近年来,在“绿色革命”之后,发展中国家正在形成一场“生物革命”。“生物革命”不同于“绿色革命”。“绿色革命利用传统作物培育技术在有利的农业地区提高了有限作物的产量,而生物革命可能适用于各种门类和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物与动物。在这种意义上说,生物革命建立在绿色革命基础之上并扩大了绿色革命。”生物革命是通过四种途径来影响农业的,即(1)用遗传的方法控制和培育作物;(2)工业化栽培;(3)胚胎学的动物运用与遗传工程产品;(4)用遗传方法控制微生物来生产或取代农产品。因此,与绿色革命相比,生物革命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潜在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政府对农业提供各种支持和扶植政策是推动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方面

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下大力气,而且还要依靠政府对农业提供各种支持和扶植政策。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包括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革命,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是很难实现的,政府政策的作用就在于调动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和研究、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农业所采取的支持和扶植政策采看,所涉及的面是很广泛的,包括农产品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等。发展中国家在“惟工业化”时期,政府在价格政策方面采取了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的做法;在投资政策方面采取了资本积累集中于大型工业项目建设、忽视农业投资的做法;在税收政策方面采取了征收高额土地税和农产品出口税的做法;在信贷政策方面,政府对农村和农民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所有这些都损害了农民和农业的利益,损害了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从而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政府改变以前的做法,在价格、投资、税收、信贷等政策的制定上,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的发展前途。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迈出了改革的步伐,调整了农产品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扶持作用,为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自己选,(*^__^*) 嘻嘻!

黄金分割 对于“黄金分割”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由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因此现代数学家们推断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触及甚至掌握了黄金分割。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 公元前300年前后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时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中世纪后,黄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意大利数家帕乔利称中末比为神圣比例,并专门为此著书立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黄金分割为神圣分割。 到19世纪黄金分割这一名称才逐渐通行。黄金分割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人类对它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最著名的例子是优选学中的黄金分割法或618法,是由美国数学家基弗于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在中国推广。也许,618在科学艺术上的表现我们已了解了很多,但是,你有没有听说过,618还与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惨烈、残酷的战场也有着不解之缘,在军事上也显示出它巨大而神秘的力量?一代枭雄的的拿破仑大帝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命运会与618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812年6月,正是莫斯科一年中气候最为凉爽宜人的夏季,在未能消灭俄军有生力量的博罗金诺战役后,拿破仑于此时率领着他的大军进入了莫斯科。这时的他可是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他并未意识到,天才和运气此时也正从他身上一点点地消失,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和转折点正在同时到来。后来,法军便在大雪纷扬、寒风呼啸中灰溜溜地撤离了莫斯科。三个月的胜利进军加上两个月的盛极而衰,从时间轴上看,法兰西皇帝透过熊熊烈焰俯瞰莫斯科城时,脚下正好就踩着黄金分割线。古希腊帕提侬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它的高和宽的比是618。建筑师们发现,按这样的比例来设计殿堂,殿堂更加雄伟、美丽;去设计别墅,别墅将更加舒适、漂亮.连一扇门窗若设计为黄金矩形都会显得更加协调和令人赏心悦目.有趣的是,这个数字在自然界和人们生活中到处可见:人们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是肚脐到脚跟的黄金分割点。大多数门窗的宽长之比也是618…;有些植茎上,两张相邻叶柄的夹角是137度28',这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据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黄金分割与人的关系相当密切。地球表面的纬度范围是0——90°,对其进行黄金分割,则38°——62°正是地球的黄金地带。无论从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方面都是具备适于人类生活的最佳地区。说来也巧,这一地区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多去观察生活,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奇妙的数学!数字中国有一个成语——“顾名思义”。很多事物都能顾名思义,但是也有例外。比如,阿拉伯数字。很多人一听到阿拉伯数字,就会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但事实证明,不是。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其实,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已经比较进步,并采用了十进位制的计算法。到吠陀时代(公元前1400-公元前543年),雅利安人已意识到数码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创造了一些简单的、不完全的数字。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当时,“0”还没有出现。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叫“舜若”(shunya),表示方式是一个黑点“●”,后来衍变成“0”。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该书共15章,开章说:“印度九个数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及阿拉伯人称作sifr(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应用,逐渐为欧洲人所采用。 西方人接受了经阿拉伯人传来的印度数字,但忘却了其创始祖,称之为阿拉伯数字。数学很有用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各门科学的数学化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认识它的过去,就是为了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近代数学的发展异常迅速,近30多年来,数学新的理论已经超过了18、19世纪的理论的总和.预计未来的数学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10年.所以在认识了数学的过去以后,大致领略一下数学的现在和未来,是很有好处的. 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物理学,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方程、数据、函数曲线、计算机等,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 还有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谈到考试,同学们往往认为这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其实考试手段(口试、笔试等等)以及试卷本身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现代的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就是通过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数量指标来检测考试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关肇直先生说:“数学的发明创造有种种,我认为至少有三种:一种是解决了经典的难题,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工作;一种是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其实在历史上起更大作用的、历史上著名的正是这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把原来的理论用在崭新的领域,这是从应用的角度有一个很大的发明创造.”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是第三种发明创造.“这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把数学和其他各门科学发展成综合科学的前程无限灿烂.” 正如华罗庚先生在1959年5月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关于“0”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论文,3000字左右200[ 标签:文化 论文,数学,论文 ] 语言性论文,可以是数学的历史,发展,以及数学与其他领域方面的关系和影响 匿名 回答:3 人气:11 解决时间:2008-11-17 19:53 满意答案数学的文化价值 一、数学是哲学思考的重要基础 数学在科学、文化中的地位,也使得它成为哲学思考的重要基础。历史上哲学领域内许多重要论争,常常牵涉到有关对数学的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正确认识数学,正确理解哲学中有关的争论。 (一)数学——-根源于实践 数学的外在表现,或多或少人的智力活动相联系。因此在数学和实践的关系上,历来有人主张数学是“人的精神的自由创造”,否定数学来源于实践其实,数学的一切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归结为实际的需要。从我国殷代的甲骨文中,就可以看到那时我们的祖先已经会使用十进制计数方法他们为适应农业的需要,将“十干”和“十二支”配成六十甲子,用以记年、月、日,几千年的历史说明这种日历的计算方法是有效的。同样,由于商业和债务的计算,古代的巴比伦人己经有了乘法表、倒数表,并积累了许多属于初等代数范畴的资料。在埃及,由于尼罗河泛滥后重新测量土地的需要,积累了大量计算面积的几何知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为适应农业耕种与航海需要而产生的天文测量,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包括当今我们在中学里学习到的大部分数学知识。再后来由于蒸汽机等机械的发明而引起的工业革命,需要对运动特别是变速运动作更精细的研究,以及大量力学问题出现,促使微积分在长期的酝酿后应运而生。20世纪以来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学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数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计算数学,信息论,控制论,分形几何等等。总之,实践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 数学的抽象性往往被人所误解。有些人认为数学的公理、公设、定理仅仅是数学家头脑思维的产物。数学家靠一张纸、一支笔工作,和实际没有什么联系。 其实,即使就最早以公理化体系面世的欧的几里德几何而言,实际事物的几何直观和实践中人们发展的现象,尽管不合乎数学家公理化体系的各式,却仍然包含着数学理论的核心。当数学家把建立几何的公理体系当作自己的目标时,他伯头脑中也一定联系到几何作图和直观现象。一个人,即使是很有天赋的数学家,能在数学的研究中获得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除了他接受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以外,他在数学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必定会在问题的提出、方法的选择、结论的提示等诸多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实践的指引。可以这么说,脱离了实践,数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实,即使就最早以公理化体系面世的欧几里德几何而言,实际事物的几何直观和实践中人们发现的现象,尽管不合乎数学家公理化体系的程式,却仍然包含着数学理论的核心。当数学家把建立几何的公理体系当作自己的目标时,他的头脑中也一定联系到几何作图和直观现象。一个人,即使是很有天赋的数学家,能在数学的研究中获得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除了他接受过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以外,他在数学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必定会在问题的提出、方法的选择、结论的提示等诸多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实践的指引。可以这么说,脱离了实践,数学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数学理性思维的特点,使它不会满足于仅研究现实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还努力探索一切可能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古希腊时期,数学家就超越了在现实有限尺度精度内度量线段的方法,觉察到了无公度量线段的存在,即无理数的存在。这其实是数学中最困难的概念之一—连续性、无限性的问题。直到两千年以后,同样的问题导致极限理论的深入研究,大大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试想今天如果还没有实数的概念,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处境。这时人们无法度量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也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至于极限理论与微积分学更不可能建立即使人们可以像牛顿那样应用微积分,但是在判断结论的真实性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在这种状况下,科学技术还能走多远呢?又如在欧几里德几何产生时,人们就对其中一个公设的独立性产生怀疑。到19世纪上半叶,数学家改变这个公设,得到了另一种可能的几何一一非欧几里德几何。这种几何的创立者表现了极大的勇气,因为这种几何得出的结论从“常理”来说是非常“荒唐”的。例如“三角形的面积不会超过某一个正数”。现实世界似乎没有这种几何的容身之地。但是过了近一百年,在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中,非欧几里德几何却是最合适的几何。再如,20世纪30年代哥德尔得到了数学结论不可判别性的结果,其中的某些概念非常抽象,近几十年却在算法语言的分析中找到了应用。实际上,许多数学在一些领域或一些问题中的应用,一旦实践推动了数学,数学本身就会不可避免地获得了一种动力,使之有可能超出直接应用的界限。而数学的这种发展,最终也会回到实践中去。 总之,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研究和当前实际应用有直接联系的数学课题,特别是现实经济建设中的数学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在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建立抽象的共性和丰富多彩的个性之间的平衡,以此来推动整个科学协调地发展。 (二)数学—充满了辩证法由于数学严密性的特点,很少有人怀疑数学结论的正确性。相反,数学的结论往往成为真理的一种典范。例如人们常常用“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确定”来表示结论不容置疑。在我们的中小学的教学中,数学更是只准模仿、演练、背诵。数学真的是万古不变的绝对真理吗? 事实上,数学结论的真理性是相对的即使像1+1=2这样简单的公式,也有它不成立的地方。例如在布尔代数中,1+1=0!而布尔代数在电子线路中有广泛的应用。欧几里德几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正确的,但在研究天体某些问题或速度很快的粒子运动时非欧几何却是适宜的。数学其实是非常多样化的,它的研究范围也随着新问题的出现而不断扩大。如同一切科学一样,数学家们如果死守着前辈的思想、方法、结论不放,数学科学就不会进步。把数学的严密性和公理化体系看作一种“教条”是错误的,更不能像封建时代的文人对待孔夫子说的话:“真理”已经包含在圣人说过的话里,后人只能对其作诠释。数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证明,正是数学家特别是年轻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敢于向守旧的思想挑战,数学的面貌才得以不断地更新,数学才成长为今天这样一门蓬勃发展、富有朝气的学科。 数学的公理化体系从来也不是不容怀疑、不容变化的“绝对真理”欧几里德的几何体系是最早出现的数学公理化体系,但从一开始就有人怀疑其中的第五公设不是独立的,即该公设可以从公理体系的其他部分推出。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答案,终于在19世纪由此发现了非欧几何。虽然人们长时期受到欧几里德几何的束缚,但是最终人们还是接受了不同的几何公理体系。如果历史上某些数学家多一点敢于向旧体系挑战的革新精神,非欧几何也许还可能早几百年出现 数学公理化体系反映了内部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在一个学科领域内,当有关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理论就会要求把一堆看来散乱的结果以某种体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对己有的事实再认识、再审视、再思索,创造新概念、新方法,尽可能地使理论能包括最一般、最新发现的规律。这实在是一个艰苦的理论创新过程。数学公理化也一样,它表示数学理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但并不是认识一劳永逸的终结。现有的认识可能被今后更深刻的认识所代替,现有的公理也可能被今后更一般化、包含更多事实的公理体系所代替。数学就在不断地更新过程中得到发展。 有种看法以为,应用数学就是把熟诵的数学结论套到实际问题上去,以为中小学的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这些万古不变的教条。其实数学的应用极充满挑战性,一方面不但需要深切地认识实际问题本身,另一方面要求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的真谛,更重要的是要求能创造性地把两者结合起来。 就数学的内容来说,数学充满了辩证法。在初等数学发展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形而上学。在该时期的数学家或其他科学家看来,世界由僵硬的、不变的东西组成。与此相适应,那时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常量,即不变的量。笛卡尔的变数是数学中的转折点,他把初等数学中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一一几何和代数结合起来,建立了解析几何这个框架具备了表现运动和变化的特性,辩证法因此进入了数学。在此后不久产生的微积分抛弃了把初等数学的结论作为永恒真理的观点,常常做出相反的判断,提出一些在初等数学的代表人物看来完全不可理解的命题。数学走到了这样一个领域,在那里即使很简单的关系,都采取了完全辩证的形式,迫使数学家们不自觉又不自愿地转变为辩证数学家。在数学研究的对象中,充满了矛盾的对立面:曲线和直线,无限和有限,微分和积分,偶然和必然,无穷大和无穷小,多项式和无穷级数,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有关辩证法的论述中经常提到数学。我们学一点数学,一定会对体会辩证法有所帮助。

中国农业发展史论文范文初中生

希望可以帮到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下面对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仅供参考:方法/步骤题目:写论文首先就是写论文的题目,有的时候,老师会将论文题目发到每个学生手里;有时需要自己来写,自己来写就要注意论文题目要明确简洁有概括性,并能准确的反映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字数不要太长,20字左右即可。)摘要和关键词:论文题目拟好后就需要写摘要和关键词(有时不需要写)。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关键词是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条。关键词一般写3—5个。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正文主体与结论等部分。 绪论应包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对问题的认识及主要研究内容。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要层次清楚,结构合理,文字简练通顺。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的成果的总结。在结论中应明确指出研究内容的成果,见解和观点。致谢:一般是对指导教师个人和同学们的帮助表示感谢。内容要实事求是, 简洁明了。参考文献:所引用的文献必须是本人真正阅读过的与论文直接有关的文献。(学年论文一般不需要写参考文献)附录 :是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直接反映完成工作的成果内容。如图片﹑实验数据﹑计算机程序等。论文写作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强的专业,同学们在撰写本专业毕业论文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写作原则(1)超前性。在论文选题前,要选择具有前瞻性的题目,即对我国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时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论题。(2)实用性。我们在做论文写作时切忌空谈,切忌重复已过时的东西,要选择工作中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新的见解。(3)时间性。特别提醒撰写方面论文的同学,由于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现行制度,因此,我们在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注意参考2001年以后刊物发表的文章。如:写信息失真方面的文章同学注意。自从现行制度颁布后,从制度层面已将信息造假问题杜绝了,建议这方面的论题就不要再选了。(4)观点正确。论文写作时,其观点不要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定相违背。(5)论题要严格限定在、财务、审计和电算化方面;或写财务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方面的论题。如:“税收筹划对企业理财活动的影响”等。其主旨必须体现出财务专业的内容。否则就离题了。二、构思1、选题(1)不是所有刊物发表的题目都适合我们写。因为专业本科论文完成字数要求在8000至10000字之间,而有些发表的论文题目写作字数达不到我们规定字数要求,故并不适合我们选用。(2)若写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方面论文时,要突出所学财务专业理论与方法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离开这一指导作用,论文将变成调查报告或工作总结。(3)要注意审题。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题目新颖,确定题目时,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如:有的同学把题目定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我们知道,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有关部门没有出台完整的规定,该题属于探讨性问题,更无从在此基础上创新了。(4)论题要有探讨价值。论文的写作要以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定或解决企业财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对象,如:“浅谈我国的财务分布报告”。该题针对我国现行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对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分布报告》征求意见稿有一定参考价值。相反,有一些同学《关于人员职业道德》、《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类题目写起来很空,又没有实际内容。因此,建议同学们不要选择这些题目作为论文来写。2、写作过程一旦确定题目后,就要开始写作了,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第一,确定题目;围绕题目搜集有关资料;第三,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第四,根据筛选后的资料确定论文提纲,在提纲中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第五,依据详细提纲开始论文写作。同学们在收集资料时,可以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下刊物:《研究》、《财务与》、《财务与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中国农业》、《现代》、《天津财会》等,还可以参考各财经院校学报有关财务方面的文章。三、应注意的问题(1)题目和内容要一致。如:有的同学在写“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一题时,夹杂了许多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内容,表现出题目与内容相脱节,从而消弱了主题。(2)论文结构要严谨。论文提纲确定后,要看看其结构是否合理。举例说明:“试论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一般结构应为:审计风险的定义。进行各国审计风险定义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审计风险的特征。对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逐项分析;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把控制审计风险的步骤写出来;审计风险的防范。把防范的主要措施写出来。举例:例如,在防范审计风险方面,现行制度中那些不够规范的方面还需改进,怎样改进。国际上成功范例给我们的启示。(3)文章内容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4)论文写作要能够反映出当前我国财务领域关注的问题,要看近几年的相关刊物。

摘要:我国兽医管理体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使我国在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农业部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对地方的督促检查力度,争取尽早把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落实到位。并提出 “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此文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来浅谈一下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关键词:兽医、体制改革 正文一、前言: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疫情防控工作上我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这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我国的兽医工作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随着全国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这也从一个方面要求我国的兽医工作者,更加要做好生猪疾病的防空工作, 降低生猪饲养风险!可见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我国兽医工作全面发展、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我国的兽医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体制的改革也是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兽医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兽医工作没有统一机构管理,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目前, 我国兽医管理工作分散到多个部门,不能实施统一管理, 职责不清。多头管理,职能重叠,造成管理效率低,资源浪费。如内外检分设、商业部门目前还管理部分屠宰企业屠宰检疫、部分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卫生监督仍由卫生部门管理, 防疫工作难以统一协调, 给防检疫工作也带来很多矛盾和困难, 降低了作效率 管理机构设置混乱,职责不清, 行政效能不能正常发挥。2、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由于多年建设滞后, 我国基层兽医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基层兽医队伍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存在明显不足。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 待遇较差, 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均不完善,无法引入学历较高的兽医技术人员, 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合理。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 仪器设备还不如管辖区域内的规模化饲养企业的实验室。第三,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 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 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简单对基层站所进行撤并了事, 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 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3、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1)、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据统计在我国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28%,36-45岁的占31%,46-60岁的占41%,年龄结构趋于老化。(2)、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我国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和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4、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虽制定了《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兽医工作法律体系: 缺少一个兽医工作的基本法,在兽医管理体制、执业兽医管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动物诊疗、畜产品卫生质量等方面也没有立法; 已有的法在很多方面还很不完善,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相互间还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动物防疫法》仅适用于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 其实用地位尚待提升;《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交叉,有的地方又出现脱节, 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防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动物疫病的控制等。 三、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机构不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缺乏专业人才,法律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加之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我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局部蔓延,对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形成较大压力。因此,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1、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省以下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兽医制度。2、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3、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 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各地要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跟踪研究国际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内相关政策。4、完善兽医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兽医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参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和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完善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研究制定官方兽医管理、执业兽医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兽医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促进兽医管理的有效,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以上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兽医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与改革建议做的简要阐述,许多观点也可能尚有不当和值得商榷之处。总之,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公共卫生安全水平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也希望相关工作者共同努力,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动物卫生及其产品的安全水平。让我国的兽医从软硬件上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1,王道地 主编《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1 2,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5〕15号3, 任锦芳《猪价上扬,畜牧兽医部门怎么应对?》

去这里 搜索有很多附件 对你有帮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