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地貌论文5000字开头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6 17:20:19

中国地貌论文5000字开头怎么写

古人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鲁迅也曾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写起来就会很快。有的人不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对所写的对象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急于动笔,在写作过程中“边施工边设计”,弄得次序颠倒,手忙脚乱,或做或掇,时断时续,结果反而进展缓慢。所以,在起草之前要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在动笔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下笔之后,则要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这是许多文章家的写作诀窍。有的人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词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查半天字典。这样写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断。其实,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暂时不必去改动它,等到全部初稿写成后,再来加工不迟。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  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  否则,能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这是鲁迅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写毕业论文也极有启发。

地理论文基本上需要靠大量的数据来支撑,所以最好能够做相关地理类调研,这样的话研究背景意义等引言部分稍微好写一点,你可以百度下:普刊学术中心,很多论文写作教程可以多学习下,其实论文写作是要讲求技巧和方法的,只要掌握了写起来就轻松了。

中国旅游地理主题:中国丰富多样的旅游景观与文化特色。摘要: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自然绚丽,景观多姿,位置适中,形胜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习俗迥异,土产丰饶,工艺绝伦,风味佳肴,名扬海外。由于中国旅游资源的无比丰厚及其巨大魅力,中国旅游业起步虽较晚,但在兴旺发达的世界旅游业中,却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关键词:中国旅游,丰富多样,美丽奇特,历史文化。正文: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多种功能。以地貌景观而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整体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且我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再以旅游气候资源为例,中国不仅有纬向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南北既有四时如春的繁花似锦的美景,又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和高纬地区的避暑胜地,还有银装玉雕的冰雪世界,以及可避寒趋暖的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绚丽多姿。著名的五岳(恒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是中国山景的代表。许多奇异的山石以鸟兽物象喻景,加上绘声绘色的神话传说,使许多山石更富神秘色彩。如 承德的磬锤峰、武夷山的玉女峰、桂林象鼻山、雁荡合掌峰、黄山莲花峰等属中尺度的造型山景。 小尺度乃至微尺度的山景,如厦门万石园笑石,普陀双龟听法石,东山岛风动石,黄山梦笔生花,路南石林中的象踞食台、凤凰灵仪、孔雀梳翅等。   中国江河如织,从涓涓细流的山涧到坦荡宽阔的大江皆有。在众多的河景中,尤以桂林—阳朔间神奇的漓江和雄伟磅礴的长江三峡为佼佼者。饱含诗情画意的富春江,恰赛人间仙乡的九寨沟,咆哮奔腾的黄河峡谷,潺潺流水隽永幽雅的北京西山樱桃沟,均系别具情趣以水景为主体的不同尺度的旅游资源。中国拥有大小湖泊2万多个,尤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驰名于世。许多湖泊因其风光明媚而具有疗养与旅游价值。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与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太湖与五百里滇池,美如碧玉的洱海,天山天池、赛里木湖和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湖,到京都侧畔的昆明湖,都是著名旅游胜地。中国现有的海滨旅游胜地有大连、北戴河、烟台、青岛、普陀、厦门、深圳、澎湖、崖县,目前正在开发与待开发的尚有辽宁金县、兴城,河北昌黎、抚宁,山东海阳,江苏连云港,福建湄州岛、崇武,广东大鹏湾、珠江口,广西北海等。其中有避暑胜地,也有难得的避寒胜地。 中国具有世界上特有的奇花异木,珍禽贵兽。珍稀特有动物资源,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黄腹角雉以及扬子鳄等,均为中国特有种。银杏、银杉、金钱松、台湾杉、白豆杉皆珍稀孑遗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中,中国占世界总科数的53%,其中不乏古老类群和特有种,如珙桐、香果树、昆栏树、连香树、鹅掌楸、水青树等。   一些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区, 如黑龙江扎龙鹤乡, 江苏与青海鸟岛,福建鸳鸯溪,云南大理蝴蝶泉,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动植物生命摇篮之称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景色奇秀而新辟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列入联合国组织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的长白山、卧龙山和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等等,都是发展旅游的得天独厚的地方。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历史古迹遍及各地。中国历史上作为中央王朝的京都或封建割据政权首府的,从禹都阳城到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不下百余处,其中安阳市、北京市、西安市、洛阳市、开封市、南京市、杭州市居于显赫地位,被称为中国七大古都,遗留古迹最多,西安与北京几乎平分了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的帝都历史。举凡宫殿、园囿、稷坛、陵寝、王府、第宅、寺庙、道观等,大多集中在京城及其郊区,成为人文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名城。   历史与文化之间有渊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的文化遗存中,宗教文化影响深远,五台、普陀、峨眉、 九华是中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圣地, 厦门南普陀、宾川鸡足山、泉州开元寺、杭州灵隐寺等,亦终年香火不绝。寺庙、道观、经堂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精华,而造像、壁画、碑碣、题楹等也极富文化价值。敦煌莫高窟、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大同云冈、洛阳龙门、永靖炳灵寺、固原须弥山、庆阳北石窟、巩县石窟、大足北山与宝顶、剑川石宝山、杭州飞来峰石窟等是吸取印度阿旃陀石窟艺术精华,结合华夏民族特色再创造的艺术结晶。石窟内珍藏着大量雕塑石刻和壁画,是一座座历史文库和艺术文化瑰宝。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服饰装束,民风习俗,节日喜庆。每个民族都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因此我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许多兄弟民族能歌善舞,习俗奇异,居室别致,服饰精美,尤以内蒙古、新疆、云南、贵州、西藏、四川等地开展民族风情旅游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中国地貌论文5000字开头怎么写的

学习地理,建设祖国地理,对生活很有帮助。地理,它告诉我们好多美丽风景;它让我们知道雨、雪、风、沙、雾、霾、山洪等自然状况的原因;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太阳是这样升起,那样落下;让我们知道在世界的极端,有极昼和极夜;让我们知道在地球的各个地方是怎样的天气。日常生活中,它让我们不再迷路,在旅途中跟更了解沿路的风景。了解它们的历史,了解它们的成因,帮助我们更好的欣赏周围的一切。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迷路,才可以在人生中不迷失方向。人只有先学会欣赏周围的风景,才可以发现人生旅途的美丽。 以色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71立方米,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7%,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但是由于他们发展了先进的节水用水技术,“不毛之地”变成了“粮果之乡”。以色列的电脑微灌技术给农业灌溉赋予了新概念,为世界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该国的微灌设备由控制枢纽、管材部件和灌水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农业专家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农作物需水量等参数编好程序,由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统密封输水,适时适量缓慢均匀地把含有肥、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喷洒在茎叶上。应用该技术比大畦灌水节水90%,节能50%,平均增产30%。以色列的农业用水较前大为减少,可出更多的水用于工业和环保。以色列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对水资源管理非常严格,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用水的定额:每年居民用水占20%,农田环保用水占40%,工业用水占40%,任何部门不得突破。国民节水意识也很强,对生活污水都要集中处理后再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废水也大多实现了循环利用。以色列是世界上淡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以色列95%的粮食靠自己生产,每年生产的蔬菜、瓜果、花卉大量向欧洲出口,为跻身于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十二国之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理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全球意识、进行环境教育、促进知识、技能和世界观的和谐统一及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功能,所以,学习地理,对祖国的贡献是那么的大,同学们让我们学习地理,建设祖国吧

地理论文5000字 多好写呀,凑凑就够了,不会写就去那些论文网上想办法。591论文网什么的。有挺多论文范例。

大哥我也正在赶啊同病相怜

学好地理,建设祖国(论全球水资源)当今全球淡水危机的警钟已敲响,“如何应对水的威胁”已摆现在各国人民面前。西亚国家以色列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水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是值得各国来借鉴。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71立方米,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7%,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但是由于他们发展了先进的节水用水技术,“不毛之地”变成了“粮果之乡”。该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一、管道引水,形成网络:  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是位于约旦河上游叙以边境的太巴列湖,该湖面积166平方千米,蓄水42.4亿立方米。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以色列从50年代开始投资数亿美元,修建了长达440多千米的引水管道工程。他们把太巴列湖水抽高到360米,然后通过直径2.7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道,依靠北高南低的地形把水送到中部和南部,形成覆盖国土60%的“国家引水渠”地下网络。   该工程每年总引水量9.9亿立方米,由于使用管道引水减少了渗漏和蒸发,线路损耗很少。它的建成使以色列核心区域的沙龙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粮果基地,使内格夫沙漠地区出现了5.7万公顷的绿洲,同时也缓解了耶路撒冷的用水紧张状况。 二、咸水淡化,多方集水:  微咸水、生活污水和暴雨洪水被称作边缘水,是人类未来的新水源。以色列很早就重视边缘水的利用,他是全球上最早开发利用微咸水的国家之一。该国通过先进技术把地下咸水淡化为Cl-低于400毫克/升的微咸水,并探索出一套成功使用微咸水灌溉的路子。他们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和夜间灌水措施,让棉花、小麦与苜蓿这些对土壤盐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轮作,建立排水系统,利用雨季降水洗盐,使土壤盐分保持了周年平衡,防止了次生盐碱化。为了利用暴雨洪水,防止弃水,该国在北部年降水量200毫米~400毫米的丘陵区的每个可集水的小峡谷都兴建了小型水库,用于局部灌溉。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干旱农作区,采用地面喷洒化学物质阻止水分下渗,增加小雨的地表径流,使有限的降水集中流入农田。在大田,他们还实行作物残茬留田集水,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含量。以色列在利用微咸水的同时,还在内格夫沙漠南部兴建了海水淡化厂,采用闪蒸法获取淡水,同时,又在对海水蒸发处理时发电,一举两得。三、电脑微灌,系统控制:  以色列的电脑微灌技术给农业灌溉赋予了新概念,为全球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该国的微灌设备由控制枢纽、管材部件和灌水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农业专家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农作物需水量等参数编好程序,由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统密封输水,适时适量缓慢均匀地把含有肥、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喷洒在茎叶上。应用该技术比大畦灌水节水90%,节能50%,平均增产30%。以色列的农业用水较前大为减少,可出更多的水用于工业和环保。四、严格管理,循环利用:  以色列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对水资源管理非常严格,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用水的定额:每年居民用水占20%,农田环保用水占40%,工业用水占40%,任何部门不得突破。国民节水意识也很强,对生活污水都要集中处理后再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废水也大多实现了循环利用。以色列是全球上淡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以色列95%的粮食靠自己生产,每年生产的蔬菜、瓜果、花卉大量向欧洲出口,为跻身于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十二国之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地貌论文5000字开头的作用

古人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鲁迅也曾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写起来就会很快。有的人不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对所写的对象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急于动笔,在写作过程中“边施工边设计”,弄得次序颠倒,手忙脚乱,或做或掇,时断时续,结果反而进展缓慢。所以,在起草之前要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在动笔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下笔之后,则要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这是许多文章家的写作诀窍。有的人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词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查半天字典。这样写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断。其实,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暂时不必去改动它,等到全部初稿写成后,再来加工不迟。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  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  否则,能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这是鲁迅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写毕业论文也极有启发。

地理美育是指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地理知识教学的教育方法,它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地理教学在优美艺术气氛中实施的过程。地理美育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美育能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地理学科中涉及自然美、人为环境美的内容十分丰富,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通过教学,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其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的说教。2.地理美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地理集聚精华,展示特色,现其原理,谁不向往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谁不好奇神秘奥妙的宇宙天空、海洋大漠?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向往欲时,教师随即指出,你怎样去了解?又怎样去欣赏、评价呢?地理知识可以告诉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3.地理美育能使学生受到艺术教育。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环境,身边的美好事物常被我们忽略,当我们仔细观察时,就会发现这些地理事物是那么美好。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身边的地理事物,比如,带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一处古迹,或者看一座古建筑,或游览一处风景区,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平常中的美,学生就能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4.地理美育能激发追求美的良好愿望。自然环境美、人为环境美、教师的形象美、举止美、语言美、板书美、绘图美和心灵美等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向往和追求美的良好愿望。久而久之,就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地理教育中如何使美育得到渗透和实施,还需要从以下诸方面做起:1.以地理教师自身的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应以自身美的素质、美的教学艺术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活动中,在美的环境和气氛中,学会审美,提高美的鉴赏力。2.诱发美感,激发求知欲,启迪思维。为了消除人们对地理的误解,还地理的本来面目,教师可以从学生步入地理世界的第一天开始,就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参观、访问、调查等来体现地理的美,使学生在地理美的陶冶之中,唤起探索地理美的兴趣,强化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另外,富有美感的教学内容和外部学习环境,能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活跃思维、开展想象。富有美感的地理板图和电化教学手段等,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转化。3.运用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课堂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优美的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而且是塑造美、体现美的美育源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常常表现为:讲授新课善于引人入胜,课堂提问能够启发思维;巩固已学知识善于回答学生疑问,逐一分析讲深讲透;教学重点再三强调,知识难点讲解通俗易懂;描述地理事物字斟句酌,地理用语准确无误;辅导自学激发兴趣,教学语调抑扬顿挫。这种语言艺术是一种才华,是一种力量,是需要经历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和磨砺才能掌握的。这是培养学生审美、创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总之,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课题,应该进行探索实践。地理教师应该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中国地貌论文5000字开头的作者

浦庆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学界的老人都知道叶良辅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学家,袁复礼是我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叶良辅也是我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为什么呢,私以为叶良辅长期患肺病,又长期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他培养的地貌学研究生又大多任职于地理界。一位地质学者任职于地理界,往往非但不被地质界而且也不被地理界重视,而横跨学科的人才却是最难得的人才。一、叶良辅的生平概要叶良辅(1894~1949),字左之,祖籍浙江杭县,出生在杭州,从杭州盐务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南洋中学。在读中学期间,深为在该校任教的丁文江器重。丁文江于1913年受聘为工商部矿政司佥事、地质科科长,创办地质研究所,专事培养地质人才,叶良辅即考进地质研究所学习。三年后,叶良辅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入工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他在毕业时撰写的《北京西山地质志》于1920年出版。同年1月被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进修,除了学习地质方面的课程外,还随DWJohnson教授学习地形学。192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并于当年7月回国,仍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其间曾一度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7年至1928年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并受同学朱庭祜之邀,共同创建两广地质调查所。1928~1937年受聘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员。李四光有病时和去北京大学讲课时,由叶代理所长职务。后因工作劳累、生活艰苦,叶良辅在1936年患了肺病,不得已在杭州家中养病。1937年夏,抗战爆发,淞沪沦陷,叶良辅举家避居诸暨乡下,1938年初应聘担任浙江大学史地系地质学教授。于当年4月携眷随校西迁,先至江西泰和,再至广西宜山,最后抵达贵州遵义,沿途饱受风霜,备受艰难,以致病又加剧,但他一直带病工作。1943年暑期后,史地系主任张其盷赴美讲学,校长竺可桢改聘叶良辅为史地系主任,并负责史地研究所工作。叶良辅一般主持系务会议和所务会议,研究处理重大问题,而将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具体系务工作分别交给李洁非和严德一帮助办理。1945年张其盷返校后,叶良辅才得以卸去重担。抗战胜利后,1946年暑期,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叶随校东返。按学校规定,回杭州后休假一年,但叶良辅的研究工作却一直没有间断。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不久受聘为浙江大学地理系主任,羸弱之体承受不了繁忙劳累的工作和学习,终因大病,于1949年8月17日下午2时溘然长逝,享年56岁。二、叶良辅在地貌学方面的成就讲叶良辅在地质学上的成就,就会想到我国首部区域地质著作《北京西山地质志》和《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及地文史》,以及他在火成岩方面的成就。对他在地貌学方面的成就,几乎无人提及,或只是一般性地提及,着墨不多。《北京西山地质志》分五章,引言,第一章地层系统,第二章火成岩,第三章构造地质,第四章地文,第五章经济地质,附录石景山附近永定河迁流辩。有将近1/5的篇幅论述地文发育,这在区域地质著作中是少见的。北京西山的地文期,叶良辅多参照维理士和安得生的研究。与谢家荣合著之《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及地文史》主要讲的是地文史,实际上是一篇长江中下游古地理发展史和地貌发育史的论文。还有与喻德渊合著的《山东海岸变迁之初步观察及青岛一带火成岩之研究》等。编著《瀚海盆地》一书。叶良辅在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干燥区地貌,以及新生代古气候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叶良辅为研究生编写的《地形研究指要》是他研究地形的方法论总结,也是一篇地形研究法的简论。他在引言中说:“地形研究,除基本学识之外,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头脑清楚,思虑周密;二、身体强健。更有附带条件:地形测量准确,地图精良。在决定地形之因素一节指出决定地形的基本因素有三:①内外营力及其作用;②岩石性质;③地质构造。在成因的地形态一节,将地形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类,又可概括为侵蚀类和沉积类。在地形发育阶段与侵蚀轮回一节,阐述了平衡剖面、准平原、泛平原的概念,介绍了台维斯的河成侵蚀轮回、风成侵蚀轮回、海成侵蚀轮回和冰成侵蚀轮回等。在地文史一节阐述了地文史可分为单式地形和区域地形变迁史,‘地文史之重心’,在于地形史实之继承程序每期之史实,现在确有地形现象为之证明者。按地形现象,为地质历史最近之一幕,故地文史与地质史应有互相重复之处,或畛域固难分清。”还指出“地文史与古地理学又有重复”。还意味深长地说:“区域地形之变迁,非始于内营力之消长,如造山陆诸运动,岩浆侵入喷出之类。即基于外营力之变换,如河流作用之继以冰川作用,冰川作用之继以海蚀作用等是也,变迁之时代,地形学者可以不问,而变迁之先后,不能不顾。兼长地质史者,序述地文,不妨涉及地质史,以收引证之效,但莫忘以地形为目标。专攻地形学者,亦不能完全脱离地质史而独立”。这里,他论述了地形学与地质学的关系,地质学者和地理学者研究地文可能根据各自的专长有所侧重,但都要注意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结合。这是很有见地的,意味深长的。对后学有着刻骨铭心的教益。在准平面之比较一节中,以美国东部新英格兰高地的准平面研究历史为例,说明准平面的先后与交接问题。以此推知相隔千里不同区域准平面的对比,必须审慎。在河成梯阶地之比较一节,分别指出冲积阶(含纯由冲积物组成和有薄层冲积物覆盖的岩阶)和岩阶的地文意义,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冲积阶的成因,地壳运动和河流水量增减在冲积阶形成中的作用,要区别对待。还指出河成阶地的区域对比要小心谨慎。最后,在地文区一节,将地文区定义为:“地质构造、自然作用与发育阶段,三者相同之区域。其主要地形现象,必是一致之状态。质言之,亦即地文发育史相同之区域也。是为地文区,亦称自然区。”他还以美国地文区划分为例,说明不同级别地文区的划分原则。而“地形过于错综复杂,不易集合成区者,则以土壤气候地形及地质构造合而观之,以求其共同之特点可也。”他转而述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故于地文区之分析,颇有研究余地。”接着他列举翁文灏著述矿产地质志,先叙述全国地形区,张其盷编述本国地理,亦先分全国为若干地形区,克雷曼编著中国地理基础,梭颇编著中国土壤,均涉及中国地形区。“最近黄秉维编著高中本国地理亦按自然区叙述一切,参考不谓不周。然对于区域地形之材料,略嫌缺乏。”叶良辅此文发表于1940年,而李四光的《中国地质学》英文原著于193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当时叶是不可能见到的。李四光在这部著作中也是以中国自然(地形)区为开篇的。叶良辅在文末指出:“总之中国地形之可以分区毋论矣。蒙新高原、康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河平原、皆是荦荦卓著也。但各区之详情如何,地文史如何,其他各地以如何分区为最合理,则处处有困难,有问题。据黄先生参考所及,关于边疆区域之地文材料反优于本部各省,而国人对于本部之地质工作实多于边疆区之工作,此中参差,必是工作时之目标不同有以致之。试查地质报告,往往有地形一章叙述山河形势,但于山河与地质构造之关系,有详明之叙述者,则甚鲜。故吾辈以后欲于地形学有所贡献,当知如何致力也。”这就是叶良辅下决心培养20名中国地形学者的原动力。叶良辅还有《科学方法之研讨》和《科学方法与地学研究》诸文,当另行介绍。三、培养我国一代地貌学家叶良辅从1938年起就一直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浙大史地系由竺可桢首创,以历史与地理合一系,在国内谨有。系主任张其盷是人文地理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叶良辅作为一位地质学家在史地系任教,实属不易,他曾开设普通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地质课程,还开设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的教授较为稀缺,地形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学问。叶良辅留美时除学习地质学以外,还随美国著名地形学家DWJohnson学习地形学,打下了这方面的基础。叶良辅还是浙江大学研究院史地学部的地形学组首席导师,精心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地貌学的骨干力量,并开拓了地貌学的若干新领域,他们又培养了大量新一代的中国地貌学家。1938年以前,我国地貌研究大多在地质调查时,由地质工作者附带进行,编写地质报告时列为地文期一节,而且是很不起眼的一节,或作为新生代地层的一部分——更新统也是一笔带过而已。这些论述是零碎的、片段的,显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是对区域地貌发育很少作全面的揭示。然而,区域地貌发育的研究这一现代地貌学的重要方面,当时在国外已经开展,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地貌学家,例如,叶良辅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曾随DWJohnson教授学习地貌学,DWJohnson 教授是著名的地貌学大师Davse 教授的学生,他自己也是著名地貌学家,更专长海岸地貌。而我国当时还没有一位专门从事地貌学研究的人员,叶良辅在浙江大学史地系担任教授,不时有一些部门聘他高就,都被婉辞。他常说:我国地质学界现在已经人才辈出,没有他的服务,地质学的进步不会受到重大的影响,但我国地理学正急需进步,因人才较少,他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对国家或许会有更大的贡献。他有多么敏锐的洞察力,有甘为人梯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作贡献的精神。叶良辅曾对他的弟子说,他计划培养20名左右的中国地貌学家,以推动中国地貌学的发展。叶良辅培养地貌学研究人才的办法是招收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给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高等地貌学课并开专题讲座,如“地形研究指要”、“科学方法与地学研究”、“中国瀚海盆地”、“美国阿帕拉契亚山”等。这些讲座贯穿地质史、地文史,从内动力构造变化到外动力流水和风沙等地貌过程,全面地加以分析和总结,还传播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使学子终生受用。叶良辅在浙江大学任教从1938年至1949年,在11年时间里培养了地貌学研究生9人,他们是严钦尚、丁锡祉、沈玉昌、杨怀仁、施雅风、蔡仲瑞、陈述彭、陈吉余和李治孝。他们研究论文都是由叶良辅根据当时的条件,学生情况与本人商量而定。叶良辅特别重视学生的野外调查能力的培养和室内分析能力的训练,对论文认真审读,后发式地进行指导,反复修改。这批20世纪40年代毕业的研究生大多在地理界服务。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地理界的后起之秀,研究中国地貌学的骨干。严钦尚是叶良辅培养的第一位地貌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时,随地理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后一度调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任教。他是华东师范地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第四纪沉积学。丁锡祉为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曾在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授。他在区域地貌、冰缘地貌方面有很深造诣。沈玉昌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地貌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河流地貌学研究。如果他不是过早逝世,或许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合适人选。杨怀仁是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教研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毅然从英国回来,在南京大学创建我国第一个地貌学专业,从1954年开始至今已培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本科生60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20多名。他在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领域做了不少开拓性的研究,如第四纪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第四纪冰川与冰缘地貌、构造地貌等。陈述彭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地貌区划和地貌制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有很深造诣。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施雅风是中国科学院寒区和旱区地理研究所和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现代冰川调查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由他主持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冰川与冻土研究所,该所后与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合并为寒区和旱区研究所,他任名誉所长。陈吉余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河口与海岸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随地理系调入华东师大。他开创了我国河口与海岸动力地貌研究的新领域,为海港建设和滩涂利用及开发作出了贡献。蔡仲瑞为原水电部水电总局总工程师,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与谷德振共同组织工程地质人员,根据水电单位提供的120项工程的总结资料(到现场查勘30项),总结出版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一书。李治孝是原浙江省地质矿产厅教授级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曾参与负责筹建浙江大学地质系,一度担任副系主任。他在浙江地质矿产的调查、研究和应用,地质教育方面,均卓有成绩。此外,叶良辅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主任兼代所长时,曾对丁骕从事地貌研究给以鼓励和掖助,丁骕后来在地貌学上的成就一部分实出于叶良辅之赐。其他如地理学家赵松乔、谢觉民、杨利普和海洋学家毛汉礼等,也都在浙大史地系就读时,得到过叶良辅的指导。叶良辅生前曾对他的学生说过:“我们教导的诸位,是否成功,要看诸位毕业之后,做人做事的成绩如何。诸位的成绩远在若干年后,才可明白,所以我们是否成功,亦须等到若干年后,才见分晓。”我们可以告慰他的是,他的学生真的在若干年后个个作出了骄人的成绩,他学生的学生也作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叶良辅不愧是中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几点说明1)有人在阐述丁文江、翁文灏与李四光的友谊时,举例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刚成立时,缺少高级研究人员,翁文灏将叶良辅与李捷从中央地质调查所调动到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这件事有些出入,中研院地质所成立于1928年1月,李四光和翁文灏都是筹备委员,李四光兼任所长。李捷当时在周口店主持发掘,将李捷调给中研院地质所,发掘工作交给了贾兰坡主持。然而,叶良辅1927年已离开地质调查所,1927~1928年担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教授,并受同学朱庭祜之邀筹建两广地质调查所,1928年,中研院地质所成立后,才调任该所研究员。所以,叶良辅在中研院地质所任职,不能说是翁文灏支持李四光。2)叶良辅的学生、在天津做中学教师的张颖秋回忆叶师时写道:“叶师有学识,有能力,具有刚直不阿的性格,这在旧社会里常会遭到人们的嫉妒和受压制。据说他曾因一句什么话得罪过翁文灏,以致后来处处受刁难,永无出头之日。”我们推想,叶良辅离开地质调查所,去中山大学地质系任职,是否是这个原因,或是原因之一,尚待有更可靠的资料才能弄清。可是,当时中山大学的校长是朱家骅,朱与翁是好友,而叶去中大是任教授兼系主任,后来在中研院地质所任研究员,李四光离所时代行所长职务。也就是说朱家骅和李四光是看重叶良辅,在浙大史地系,系主任张其盷赴美深造时,竺可桢校长任命叶良辅为史地系系主任,可见在浙大他也是受到重视的。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受聘为浙大地理系主任。因此,张颖秋所说得罪了翁文灏,以致后来处处受刁难,永无出头之日,是张长期在天津的中学任教,对地质地理界的情况不熟悉的缘故。3)本文的写作参考了我的老师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杨怀仁为他的老师逝世40周年主编的《叶良辅与中国地貌学》。由于这本书出版较早,又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的书,印数又少,地质界读到的人不多。而地质界撰写叶良辅生平的文章在叶对中国地貌学的贡献又了解不多,笔墨较少。因此,我不揣冒昧,除了参阅该书外,将我所知叶的学生的情况补充进去,说明中国地貌学的主要力量在地理界,以使读者了解叶良辅确是中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

我们有专业的团队,原创论文,包你满意

地形 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工业生产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  山区 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地势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即使在北方或南方地区内部,在自然环境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滚滚黄河、滔滔长江,自西部青藏高原发源,向东流经九、十个省、市、自治区后,分别注入渤海和东海。中国主要河流的流向大体上反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中国的地形不仅西高东低,而且各种地形类型大致围绕被称做“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像阶梯一样作半圆状向着太平洋逐级降低。由两条山岭组成的地形界线,明显地把大陆地形分成为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米以上,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也是中国地形上最高一级的阶梯。它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横卧着一列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在高原的山岭间则镶嵌有许多牧草丰美、湖光潋滟的大小盆地。这里还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   越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缘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一线,地势就迅速下降到海拔 1000~2 000米左右,局部地区可在500米以下,这便是第二级阶梯。它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至太行山,经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这里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翻过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向东直到海岸,这里是一片海拔 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们可作为第三级阶梯。在这一阶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一般统称为东南丘陵。前者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间,只有少数山岭可以达到或超过千米。  从海岸线向东,则是一望无际的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水深大都不足 200米的浅海大陆架区。也有人把它当作中国地形的第四级阶梯。   从陆地地形来说,两条界线,三级阶梯,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可以勾绘出中国地形的总轮廓。而这种阶梯状的地形形势,从中国东经 89°线的地形剖面和北纬30°线的地形剖面中都可以得到反映。  中国这种西高东低、面向大洋逐级下降的地形特点,不仅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内地,对中国的气候产生深刻而良好的影响,使中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能得到充分的降水,尤其是最多的降水期和高温期相一致,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而且也使大陆上的主要河流都向东奔流入海,既易于沟通中国的海陆交通,也便于中国东西地区之间经济贸易的交流;同时,这种阶梯状的地形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河流,使之形成较大的多级落差,从而蕴藏着有利于多级开发的异常巨大的水力资源。【形态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中国的地形类型,无论是从成因来看,还是从形态来看,都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盆地和平原。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和南部,有各种各样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在干旱的西北,有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景观;在西部高山上,有别具风格的冰川作用的地貌;在西南部石灰岩分布地区,则有景色迷人的喀斯特地貌……。   青藏、云贵、内蒙古和黄土高原,是中国著名的四大高原。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盆地。长江、黄河、珠江和黑龙江等大河流,在辽阔的大地上奔流,造成了许多广大而肥沃的平原。在平原上点缀有葱郁秀丽的低山丘陵,而在西部更有无数高大崎岖的山地。多种多样的地形为中国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据统计,中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内,那末中国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山区虽然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交通运输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却埋藏着丰富的矿藏,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它们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山脉纵横,具有定向排列】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仅山区面积广大,而且大小山脉纵横全国,它们的分布规则有序,按一定方向排列,大致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为最多,西北—东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较少。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的一列就是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东部,山势较低,这种走向的山脉主要也有三列:最西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即前面提到的第二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浙闽一带的东南丘陵山地;最东的一列则是崛起于海上的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于西部,由北而南依次为阿尔泰山、祁连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纵贯中国中部,主要包括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呈一向南凸出的弧形,平均海拔6000米。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蜂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上述这些山脉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它们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分布在这些网格中的高原、盆地、平原以及内海、边海的轮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山脉的制约。   横亘全国的东西向山脉,又是一些大河的分水岭。秦岭山脉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南岭山脉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河流的流向明显地受着山脉的制约,如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它们的流向都受到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等山脉的控制。长江、黄河总的流向是自西向东,但许多河段也受山脉走向的制约,时宽时窄,时而向东南流,时而向东北流,最后东流入海。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中国地貌论文5000字开头的作用是

开头点明时间、地点, 给读者以清晰的说明。在一定时间,在某个地点发生的事件做铺垫。这不仅是记叙文的六要素,而开头点明时间、地点,给读者以清晰的说明,引出下文,在一定时间,在某个地点发生的事件做铺垫。时间可以控制小说情节的节奏,还可以让读者对时间顺序清晰,从而更好的分清情节的先后 地点 也可以包括环境在内,这方面作用很大。

地理论文5000字 多好写呀,凑凑就够了,不会写就去那些论文网上想办法。591论文网什么的。有挺多论文范例。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疆域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优 越 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3)濒临的海洋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0�5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4)陆界和邻国陆界:长2万千米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图片取自国家测绘局网站)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①论题同中心论点不是同一个概念。我不明白你老师怎么想的。②根据我的考试经验,总结如下。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④为中心论点提供论据,有力的证明了……的观点;⑤自然引出下文的论述;⑥答案无非不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的总括。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哦回答标题的作用或是分析任何一个字或是语段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很管用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