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论文题目类型区别大吗

发布时间:2024-07-07 03:57:51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论文题目类型区别大吗

高中注重字母、符号。初中注重实实在在的数字。所以高中更要求抽象思维

一、出版时间不同1、人教版初中数学:是201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2、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是2009年1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二、作者不同1、人教版初中数学:作者是吴江媛。2、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三、章节不同1、人教版初中数学:分为有理数、 整式的加减、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及其判定。2、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几何图形初步。初中数学造成分化的原因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初中入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初中升高中数学如何衔接?易明数学根据多年的教学教育经验指出:初中升入高中会面临很多变化,比如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后进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很大部分同学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复合函数、奇偶性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 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出版时间不同1、人教版初中数学:是201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2、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是2009年1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二、作者不同1、人教版初中数学:作者是吴江媛。2、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三、章节不同1、人教版初中数学:分为有理数、 整式的加减、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及其判定。2、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几何图形初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初中数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学七年级上册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论文题目类型区别

人教版题目内容相对难一点,不过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清晰易懂,几乎适合所有的学校选择作为教材,北师版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方面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北师版的教材逻辑清晰程度相对弱一些,题目相对有点简单,这对学校老师及教研组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良好的驾驭教材的同时,还能对教材难度进行适当的补充。所以北师版比较适合数学方面教学教研团队比较强的学校。扩展资料人教版与北师版如何选择教辅和辅导班:人教版的参考书从全国范围来看是最多的,毕竟是多年的经典版本,而选择培训学校就相对比较吃亏点,现阶段大部分“名校”都选择北师版教材,这就导致了人教版的学生很难在外面选择到合适的辅导班,这种情况很多人选择他们“最熟悉”的老师补习,或者有条件的去找一对一辅导。总的来说,无论是参考书还是辅导班都要以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为前提,因为这方面正是人教版相对北师版弱势的一点。北师版自从被全国众多地区和学校选择之后,参考书日渐增多,对于培训学校而言北师版的同学选择空间比较大,但是在选择辅导班或者辅导老师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擅长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机构或者老师,因为相对这一点来说,北师版比人教版差一些。从初一下学期到初二上学期这一年是两个版本教材教学差异最大的一年,除开这一年两个版本差异就比较小了。另外说一下,毕竟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地区,同一个中考,无论两个版本有什么区别,教授的总内容还是一致的,大家不要过分纠结。毕竟在不转学的情况下,你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如何写好数学教育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 何小亚  一、数学教育论文的基本结构  标题  (论文中心内容的概括,要求确切、恰当、鲜明、简短、精炼,一般不超过20字)  作者名(单位名、省、市、邮政编码)  摘要:  [ 摘要的内容应全部源自论文本身,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浓缩”,使读者能迅速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它要求准确、简明扼要(一般不超过300字)、独立完整、客观陈述(不能以第三者的口气进行介绍、评论,如“文章认为……”、“本文通过……”、“本文论述了……”、“本文探讨了……”、“本文首次提出了……”这些表述是不符合要求的)]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约3—8个)  引言(开头语)  1. 选题的原因和重要性。  2. 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述评,如研究进展、对现有结论的评价、尚未解决的问题等。  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计划。  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  内容范围开头法,即说明本文要论述的内容范围;  问题开头法,即以数学问题或研究对象所存在的问题的方式开头;  设问开头法,即以设问的形式把论文要论述的中心内容表达出来;  目的开头法,即直接把论文要达到的目的告诉读者;  背景开头法,即阐述所研究课题的历史背景;  结论开头法,即直接阐述论文的的主要结论。  正文  1 …………  1……  2……  3……  2 …………  ………  结论与讨论(结束语)  结论部分起着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的作用,其内容大致为概述自己研究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什么结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下列情况可以省略结论部分:  1. 前言部分已对结论进行了概括;  2. 结论已不言自明;  3. 验证性的论文;  4. 商榷、反驳、补充性的论文。  附录  附录是指因内容多,篇幅长而不便写入正文,但又必须向读者交代清楚的一些重要材料。因为正文中有些内容意犹未尽,列入正文中撰写又会冲淡主题,为此,在论文的最后部分以附录的方式进行弥补。附录的内容主要有座谈会提纲、问卷调查表格、测试问题、各类图表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所引用的图书资料,包括参阅或直接引用的材料、数据、论点、词句,而必须在论文中注明出处的内容。它包括各种著作、期刊、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技术标准等。  一般地说,在论文中引用前人的观点、数据、材料时,应按先后顺序标明数码,依次列出所引用内容的出处。  引用文献为期刊,可仿下面的例子书写:  [1] 何小亚 数学应用题认知障碍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1,  6:41-  [5] 何小亚 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 2002,11(1):  引用文献为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学术报告等,可仿下面的例子书写:  [2] 赵振威,黄熙宗,范叙保,等 中学数学解题研究[M] 江苏:  江苏教育出版社, 96-  引用文献为报纸,可仿下例书写:  [8] 谢希德 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 人民日报,1998—12—25(10)  上述指的是一般小论文的格式。对于毕业论文,则要按照下面的格式。  一、问题的提出  (背景、问题、你要研究什么问题……)  二、术语界定  (术语界定就是去解释规定你论文中要用到的关键术语,如“新课标”是什么意思?、“数学建模”指的是什么?、“渗透”是什么意思……)  三、研究的现状(综述同行(相关文献)的研究情况)  (谁/什么文献/研究什么/什么结论/简单的评价。要以脚注的形式标明出处。文献综述最好按类别进行。  四、研究的意义(价值)及理论基础(你的理论主要是数学课程标准理论)  五、研究方法(你的方法属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定性研究)  六、研究结果  就是以下你的正文中属于你自己研究的结果。自己的东西有多少就写多少,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别人的结果要放在研究现状里。否则读者很难区分哪一部分是别人的,哪一部分是你的。  七、研究结论  (根据“五、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  八、研究展望  (研究的不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数学教育论文的选题  1.学习研究数学教育文献  数学教育类期刊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荷兰);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美);  Mathematics Teaching(英);  Mathematics Teacher(美);  《课程 教材 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数学教育学报》(天津师范大学等)  《数学通报》(中国数学会,北京师范大学);  《数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  《中学数学》(湖北大学);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  《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  2.把握数学教育研究的新动向  及时了解数学教育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勇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3.研究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各种版本的新教材  4.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教学方法  5.研究初等数学问题  对初等数学各个分支中的某些问题或某种方法进行专门的研究,比如某个定理的推广和改进,某种解题方法的提出与应用。  三、注意事项  1.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研究课题  2.注意文献资料的取舍  围绕课题选择文献资料,选择的材料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实践性、理论性和新颖性   构思与布局  在总体构思论文的框架结构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思考如何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论文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几个小的部分,每一小部分有哪些要点。   修改和定稿  初稿完成后,应仔细推敲,反复修改,要敢于否定自己,切忌马虎走过场。   注意创新  论文应注意创新,最忌讳因循守旧,人家写什么,自己也写什  么,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我们在撰写数学教育论文时,无论是题目、内容、论点、例证,还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应该锐意创新,因为有无创新是一篇论文质量高底的重要标志。  6.不容易被刊用的稿件的特点  (1) 论述的经验、方法是众所周知的;  (2) 所列举的数据有为自己评功摆好的嫌疑;  (3) 选用的例证陈旧;  (4) 仅仅是例证的堆砌,缺少深刻的理论分析;  (5) 概念不清,逻辑推理出错;  (6) 结论的推导冗长而应用面狭窄;  (7) 课题过大,设计面过宽,讨论问题面面俱到,但不深入;  (8) 文章过长(超过5000字)。  附件四:研究课题举例  一、一般性的研究课题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分析研究   关于高考数学命题及答卷的研究   数学开放题研究   数学应用题研究   优秀数学教师的教育思想及教学艺术评析   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数学差生的成因与教学对策   学生数学能力评价研究   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内涵   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应用意识培养   数学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数学语言教学研究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中学数学作业处理   运用数学方法论指导数学教学   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调查研究   数学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   数学交流能力的调查研究  二、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  (一)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原有内容的教学研究   函数教学研究   向量教学研究   立体几何教学研究   解析几何教学研究   导数及其应用教学研究   概率与统计的教学研究   不等式教学研究   三角恒等变换教学研究  (二)对新增内容的教学研究   算法教学研究   统计案例教学研究   框图、推理与证明教学研究   选修系列3教学研究   选修系列4教学研究  (三)双基与能力教学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双基教学设计研究   关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研究   关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作用的研究   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   关于《标准》中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科学性、可行性的研究   数学文化对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探究、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三、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评价课题   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研究   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模块终结性评价工具与方法的开发   对选修系列3、选修系列4读书报告的评价   对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评价   高中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   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关于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研究  四、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的三重连环表示法(数字、图形与符号)对于数学教学的影响与作用   网络环境对于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促进作用(如运用网络资源,展现数学文化)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结合具体内容研究)   信息技术对评价的形式与内容带来的影响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数学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   信息技术对于学生数学能力(如图形直观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或运算能力等)的影响与促进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案例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的案例开发  五、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课程资源研究课题   算法的背景与实例的收集与积累   概率与统计的背景与实例的收集与积累   导数及其应用的背景与实例的收集与积累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系列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积累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系列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积累   现行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比较研究   数学新课程资源的拓广与应用   网上数学资源的拓广与利用   数学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   数学教学资源的传播与信息共享  六、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数学建模、数学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选择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课题   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研究   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中学数学教材、教学研究的问题  1.“好”的情境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开发?若干优秀情境交流。  2.如何在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如,函数)中,突显“数学化”过程。  2.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渗透(如随机的思想、公理化的思想)。  3.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系统设计及案例交流。  4.课题学习的系统设计及案例交流。  5.整理与复习的系统设计及案例交流。  6.几何内容的系统设计及案例交流。  7.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系统设计及案例交流。  8.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知识之间的联系(哪些重要的联系?如何体现?)。  9.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选择、呈现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如何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不只局限于数学史。  教材如何体现教学内容的弹性(阅读材料、选学内容、开放问题、提供参考书籍)  教材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  建立数学模型与数学的双基教学。  14.如何处理教材“留白”和学生自学(阅读)之间的关系。  教材“留白”与教师发展空间之间的关系。  对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附二: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名称:×××××××  教学年级:×年级  设计者:(姓名、单位、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或小灵通!)、E-mail等)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点等。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4.我的思考  下面的学习目标、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是如何落实对教学内容分析的理解,特别是核心数学思想的落实。  说明:教学内容分析应该建立在教师良好的数学素养之上。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体现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5.我的思考:  下面的学习目标、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是如何落实对学生分析的理解。  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对学生的实际调研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自己的学生分析。  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可能会发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学习要素。  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  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  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四、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就是为学习目标的实现所设计的活动。包括  1.活动内容  2.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说明: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  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  3.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明: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辩护,辩护的出发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服务,应该有一定的理由—数学的、教学的。更不应该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4. 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说明:主要指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以便于自己检测教学设计上合理与否。  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形式,也可以用文档的形式。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五、教学效果评价  目的是检测学习目标是否实现,为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可以采取测验、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方式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设计中应包括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案。例如,对于知识技能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可以设计当堂课或课后能够做的1-2个小问题。  以下几点供教师思考:  (1) 情境的作用是什么?应该为学习目标服务,不是仅仅追求“热闹”。  (2) 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如小组活动的组织、信息技术的使用、练习的设计等,使得它们更为有效?  (3)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了就要努力执行和实现。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都应该为促成“目标”的实现服务。  (4) 教学是需要设计的,最后达到寓教于“无形”之中。  (5) 设计应该考虑单元或更大的范围。

新课标的数学取代了原课标的代数和几何,更接近高中数学,利于进去高中后更好的适应高中生活

人教版题目内容相对难一点,不过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清晰易懂,几乎适合所有的学校选择作为教材,北师版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方面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北师版的教材逻辑清晰程度相对弱一些,题目相对有点简单,这对学校老师及教研组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良好的驾驭教材的同时,还能对教材难度进行适当的补充。所以北师版比较适合数学方面教学教研团队比较强的学校。扩展资料“人教版”一般是就教科书意义而言的,是相对于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而言的。如长春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称为“长春版”、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称为“粤教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称为“沪教版”。可见所谓“人教”指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所谓“版”指的是教科书版本,而非“出版社”的“版”。因此,“人教版”指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版本。比如我国中小学教育辅导报刊中,《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学苑新报》等均有着不同版本的教辅报纸,诸如人教大纲版、人教新课标版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教版 百度百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论文题目类型区别

人教版和冀教版知识点差不多,但是知识点教的顺序不同 比如人教版第一单元学的,可能在冀教版第四单元

这个地址应该是你要的最新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了,你已经申请了百度的号,那就可以下载了。这个下载是免费的啊。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内容安排《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教版)二年级下册共安排九个单元,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等四个领域的内容和单元安排是:(一)数与代数(共5个单元)第一单元——排列问题主要内容是按规律排列和三个物体的排序组合,渗透可能性和组合思想。共安排2课时。第二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主要内容是学习和归纳7、8、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了解“倍”的意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会计算用口诀算的有余数的除法,能用已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共安排18课时。第五单元——认识1000以内的数主要内容包括:认识1000以内的数,会用不同方法数数,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认识千位,知道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共安排5课时。第七单元——千克和克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体验物品的轻重,了解怎样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认识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共安排了3课时。第九单元——10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主要内容是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共安排3课时。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主要内容是观察长方体包装盒和长方体、正方体模型,以及观察由若干个小正方块搭成的立体,观察并交流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图形,体验面和体的关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共安排2课时。第六单元——方向和路线主要内容是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认识公共汽车的行驶线路图。共安排2课时。第八单元——四边形主要内容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辨认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共安排3课时。)统计与概率(共1个单元)第四单元——统计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简单统计图(1格表示一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安排1课时。(四)实践活动(全册共安排7个主题活动)。共7课时。实践活动一:游动物园学数学该实践活动是结合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内容设计的。主要是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活动中结合教材呈现的“动物园”情境图,让学生了解、发现图中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二:我们的调查这个实践活动是结合统计内容设计的。通过全班学生参与的对全班同学蛀牙情况的实际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实践活动三:掷点写数这是一个典型的“玩中学数学”的实践活动,是结合认识1000以内的数设计的。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积极思考、猜测、判断和不断尝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实践活动四:我们的设计方案这是一个结合方向和路线的内容设计的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通过在小组合作、研究、制定设计方案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关心周围环境和简单的合理布局的本领。实践活动五:商品与包装该实践活动是结合“千克和克”的内容设计的,包括社会调查和课内交流两个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走向社会大课堂的空间,丰富所学知识,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适应实际生活的能力。课内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调查方式和小组合作的机会。实践活动六:七巧板拼图七巧板拼图是结合四边形的内容而设计的一个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七巧板,会用七巧板拼图,从而感受图形的美妙,培养动手能力和想像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实践活动七:我的拼图该实践活动也是结合四边形的内容而设计的自己动手剪图形、拼图形的活动,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拼图,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自主探索和进行创造的欲望。最后,安排了整理与自评。共5课时。二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排列问题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一年级下册P57~P61)如超市开业情境中装饰的彩带和彩旗的排列规律,闪烁的交通信号灯隐含的排列规律等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把三组图形有规律的摆放和照像等问题,使学生认识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和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稍复杂的图形的排列规律。结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积极参加操作、拼摆、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第二单元 表内乘法和除法(二)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会口算2-6的表内乘法和相应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7、8、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乘法口诀表的整理,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等。这些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基础。本单元教育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经历归纳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与同伴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安排“观察物体”的内容。在一年级下册通过“观察一个杯子”、“摄影展览”,让学生经历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安排的内容有两个:一是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球。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二是观察由几个正方块组成的立体,辩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这两个内容都以学生的亲身观察和操作为活动方式,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想像。共两课时。本单元教育目标: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形状。在观察、辨认等数学活动中,初步获得立体和平面视图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四单元 统计这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统计内容。在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基础上。本单元教材通过对学生实际生活问题的调查(最喜欢的颜色和运动项目),进一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本单元教材安排1课时,实践活动1课时。本单元教育目标: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能根据数据完成简单统计图。能对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调查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五单元 认识1000以内的数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理解了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具有了一定数感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数1000以内的数,知道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等。单元最后编排了“掷点写数”的实践活动。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能认、读、写1000以内的数,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1000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知道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够用图形表示1000以内的数。能用10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在估计、按规律数数、写数和掷点写数等数学活动中,感受1000以内数的意义,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可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第六单元 方向与路线本单元教材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中,给出一个方向(东、西、南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方位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学目标:经历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根据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会用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行走的路线。在辨认方向和路线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感受方向与路线跟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第七单元 千克和克千克和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常见的质量单位。关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去认识克和千克。教育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八单元 四边形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和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对长方形、正方形、角和直角有了一些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辨认平行四边形等。单元最后安排了“七巧板拼图”和“我的拼图”两个实践活动。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四边形,能辨认平行四边形。了解七巧板,能用七巧板拼图。在拼图和图案设计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美妙,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数学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第九单元 10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认识了100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整十数加整十数和相应的减法(包括几百几十加几十不进位),整百加减整百数,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等。本单元教学教育目标是:掌握1000以内简单加、减法的口算技能。使学生经历尝试、探索个性化算法的过程。在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能表达计算的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整理与自评整理与自评的内容,原则上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学时,教师亦可酌情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必要的内容上的补充,帮助学生整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了解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同时鼓励学生建立信心,为今后数学学习打好基础。三 教学方法与措施重视在操作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举和学习数学的信心,是本册教材的主要特点。教学时,教师要辅以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直观演示、做游戏、模拟表演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操作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不可走过场。关注解决问题策略,区别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时,不要脱离实际地去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更不能把问题作为新知识来教学。关注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数学思考,而不是怎样列式计算。要通过观察、想像、拼图等多种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防止空对空教学。本册教材“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共安排了“观察物体”、“方向与路线”和“四边形”三个单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教学时,一要积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转化为教材中的数学,再把教材中的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拉近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中的数学的距离。二要重视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的过程。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论文题目类型区别在哪

高中注重字母、符号。初中注重实实在在的数字。所以高中更要求抽象思维

初中升高中数学如何衔接?易明数学根据多年的教学教育经验指出:初中升入高中会面临很多变化,比如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后进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很大部分同学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复合函数、奇偶性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 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新课标的数学取代了原课标的代数和几何,更接近高中数学,利于进去高中后更好的适应高中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正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发展的需求研制而形成  课标对教材、教学和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数学课程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数学课程的性质 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和评价建议涉及到两个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 版)》包括了小学( 1-6 年级)和初中 ( 7-9 年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论文题目类型有哪些区别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完成初步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学术论文写作必须遵循各个方面的特点,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指导性,对于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来说也应严格遵照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认真完成。根据国家学术、学位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日语专业的特点,在此对日语学位论文写作方法作以概述。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即确定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故而,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而论文题目就显得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其次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查阅图书馆、资料室、通过网络等多渠道获取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分析观察来搜集具体、细致的资料);研究资料(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获取可用信息,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执笔之后,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在这期间要无数次的找导师商谈、指导。修改从形式上看是写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文章的完善阶段,但是从总体来看,修改是贯穿整个写作过程的。写作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加强修改功夫:酝酿构思中的修改;动笔后的修改;初稿后的修改;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修改。经过这些步骤后,一篇论文的框架就基本构成了,但是还没有最终的完成,还得根据各个专业的论文写作规范,去进一步完善,润色,各个部分的写作格式将在下文做出说明。学位论文包括前置部分、正文部分、附录部分、附件等。针对日语专业特点,某些环节另有其具体要求,如:前置部分包括封面、扉页、中文摘要、日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必要时还需要插图索引和附表索引;正文部分包括引言或绪论(はじめに)、正文、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在语言与文体上也有具体要求:毕业论文一般使用书面语(书き言叶),用词要准确、简练,避免使用华而不实的语言。所用术语和名称应当前后一致,必要时对其作出界定或说明。一般使用文章体的简体(である体)。一、论题论文题目称作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通过题目,能大致了解论文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科范畴。一般对论文题目有以下四点要求:准确得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简短精炼(力求题目用词精练,一般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有概括性(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与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醒目(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二、摘要摘要应概括反映出毕业论文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论文摘要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也不要作自我评价。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中文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日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一致,字数较中文稍多。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三、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四、目录目录按章、节、条三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目录中应包括绪论、论文主体、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五、绪论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绪论应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成果;设计和研究方法;设计过程中及研究内容等等,绪论一般不少于一千五百字。绪论可采用“序论”或“はじめに”字样。六、正文主体又叫本论,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可根据需要分成若干个章、节、条,各章应采用能够反映本章节的标题,不能使用“本论”字样。应该做到街头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无明显表达错误。由于学术论文的选题和内容性质差别较大,其分段及其写法均不能作硬性的统一规定,但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直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一般来说,日语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

一、出版时间不同1、人教版初中数学:是201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2、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是2009年1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二、作者不同1、人教版初中数学:作者是吴江媛。2、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三、章节不同1、人教版初中数学:分为有理数、 整式的加减、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及其判定。2、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几何图形初步。初中数学造成分化的原因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初中入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介绍了中学数学的典型的解题方法,内容相当精辟。

回答 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区别包括教材的逻辑清晰程度和侧重点不同。人教版的教材标题清晰,直指目标,而北师大版的教材标题形式往往多样化。人教版教材的课后习题难度比较高,北师大版的难度相对容易一些。 有些地区会使用人教版有些使用北师大版。在广东就有很多地区使用北师大版 相比于人教版的全列考纲的知识点,北师大多了一些扩展。不仅限于知识点的讲解 提问 学北师大版习题难度影响高考吗 回答 知识点都是一样的,而且现在很多地区都是全国卷,所以对思维会有启发,如果基础还扎实可以考虑启发性强的教材 更多3条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