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主题有哪些特点

发布时间:2024-07-02 10:47:49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主题有哪些特点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这个词一般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冲击。原执政的15个共产党,有10个丧失了政权,广大非执政的共产党力量锐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然而,经过短短几年时间,苏东剧变所引发的世界社会主义“震荡期”已基本结束,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一些积极而重要的变化。例如,前苏东地区的共产党有的恢复活动,并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社会民主党和其他左翼力量也逐步在东欧政坛上崛起;发达国家的共产党所受冲击严重,但目前最困难、最动荡的时期已基本过去;发展中国家非执政的共产党,经过动荡和分化,大多数党坚持下来了,有的还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越南、老挝、古巴和朝鲜几个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顶住压力,稳住阵脚,多数在“改革”、“革新”、“开放”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会专家认为,当前世界社会主义总体形势和态势是:苏东剧变引起的震荡、滑坡和混乱已基本结束,将由紧急应付,转入在困难中探索前进,谋求发展的阶段。从总体上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全面低潮中有局部复兴,在大挫折中有小的发展,在外延缩小的同时,有内涵的深化和质量上的提高。虽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态势仍很困难,但随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最终会走出低潮,出现复兴与高潮。有些专家认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至少会出现以下特征: (1)社会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相适应,使社会主义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国家特色和民族形式。苏东剧变后的形势表明,各党独立自主的倾向进一步增强,更加强调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建设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越南决定搞“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现正处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初级阶段”,要发展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由国家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古巴党强调在稳步的改革开放中巩固和发展有“古香特色”的社会主义。朝鲜党在坚持“朝鲜式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内外政策上也有所调整,如建立经济开发区,主张吸收外资等。历史经验证明,各国的革命和建设要取得成功主要靠本国党和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将进入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化、多样化发展的新阶段。 (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逐渐突破计划经济模式,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和产业,既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又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社会主义与世界潮流相结合,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因而不是封闭的社会主义,而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从一国扩展到多国,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又遭到严重的挫折。21世纪社会主义必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实现复兴与进一步发展,对世界和平、人类进步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现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如果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实现繁荣富强,成为“够格的”社会主义,必将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到那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发展起来了,世界社会主义一定会出现复兴的景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主题有哪些特点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主题有哪些内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公共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的通识基础课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按照从整体到个别的思路,分别对当代世界政治、当代世界经济、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三大全球性问题进行了宏观概括和综合分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后的独联体国家、中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进行了分类研究和介绍。通过教学,学生将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开阔眼界和胸怀;其次,本课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运用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来分析现实,对不同的理论流派、思潮以及战略思想加以分析比较,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对于国际问题的认知基础。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训练题   什么是时代?列宁提出的划分时代的依据是什么?  答:所谓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它包含时空内容和阶级内容。从时间上说,它不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某个短暂时期,而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空间上说,它不是以个别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为依据,而是以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为依据;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内容。  列宁认为,划分时代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要弄清楚“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而确定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必须不以力量强弱、不以新兴阶级的孤立活动、不以新兴阶级的暂时挫折所左右。   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答: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的反战意识空前增强;②战后科技进步引发的世界经济国际化,制约了战争的发生;③战争与军事武器的异化,成为避免战争的重要因素;④利用战争来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减弱;⑤发展在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⑥解决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靠和平和发展。   什么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行为能力和自身的特殊利益,并能够独立参与国际竞争的政治实体。  其主要特征为:①行为能力;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③具有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手段;④具有确定的组织形式。   国家主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主权是指国家所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其基本特征是不可分割性、不可让与性和排它性。   何谓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国家利益就是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国家利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安全利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侵略等方面;二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繁荣等方面。它要求一个国家对内对本国资源的主权、发展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对外与其它国家能够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三是国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指一个国家在与其它国家发生交往过程中,交往和联系的程度对国家利益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产生一个国家的政治利益。   何谓国家力量?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国家力量是指国家拥有的实力以及影响其它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力。国家力量既包括具体的、可统计的因素,也包括抽象的、只能分析的因素。前者是物质因素,后者是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精神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内聚力、国民意识、政府效率、战略决策水平、外交影响等。  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①从定性、定量相结合上去估量国家力量;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力量;③要正确把握国家力量的度。   何谓国家对外政策?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国家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对外活动中,根据其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并结合具体情况,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制订的行为准则。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要求是履行国家的对外职能。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其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一个国家的内政是它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其内政的延续;对内政策是对外政策的依据;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需要。   什么是国际组织?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组织是一些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以条约建立的常设性国际机构。  共同的基本特征是:①国际组织的建立、组织原则及其活动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其宗旨必须是促进各个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②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不是国家之上的组织和超国家的机构;③成员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④以条约为基础建立;⑤有特定的目的和职能范围。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  答: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它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件。   什么叫国际秩序?当今世界有哪两类国际新秩序构想?  答:国际秩序就是指在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国际关系运行的机制和原则。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提出的主张按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由少数强国主宰世界。如美国提出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以美国为领导,联合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最终建立从西方到东方,从北方到南方的国际新秩序。另一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平等”的世界新秩序。基本内涵是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尊重他们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制度,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等。   什么是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  答: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特点:①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②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③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趋势: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②亚太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有前途的地区;③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整合的历史进程。主要特征是:①世界经济体系迅速扩大,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②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活动全球化;③金融和投资活动全球化;④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⑤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与人才的国际性流动迅速扩大。   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答:这种影响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①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经济安全成为各国安全的核心与基础;②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间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④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供了机遇。   什么是国际政治格局?研究国际政治格局的方法有哪些?  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各种重要的政治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态势。  研究国际政治格局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其次要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再次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何谓雅尔塔体制?其主要内容、结果及影响如何?  答:雅尔塔体制是战争发展的后期,苏美英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开会进行商讨,这几次会议分别是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三国首脑通过对战后安排达成了协议,后来它就被称为“雅尔塔体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德处置问题;苏联与西部邻国领土划分的问题;远东问题;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秩序问题。  结果及其影响:“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其结果:美苏在欧洲、部分地在亚洲划分了战后的势力范围;为联合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某些协议损害了有关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欧洲稳定、世界和平的局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美、苏、英三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表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无视和侵犯了中国等国家的主权,导致战后美、苏两霸的崛起和对抗,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主要特点。  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从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战略到杜鲁门的遏制战略。《北大西洋公约》、《美日安全条约》、《美、新、澳条约》的签署,标志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欧洲9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的建立、经互会成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沙条约签订,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主要特点:①两大阵营分别是以美苏两大国为其首领;②两大阵营的成员均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作为其重要的政治基础;③两大阵营的斗争以“冷战”为主要形式。   两极格局的持续演变及终结过程是怎样的?  持续与演变:①第三世界崛起;②两大阵营内部发生矛盾与摩擦;③美苏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终结与标志:两极格局以苏联解体而告终结,其标志性事件是:①东欧剧变;②海湾战争;③“8·19”事件。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如何?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是一种多元化格局,有的学者称之为“一超四强”或“一超多强”格局,新格局呈现如下特点:①“一超”与“多强”矛盾错综复杂:美欧矛盾增加、美日摩擦不断、中美关系一波三折。②各大国相互制约因素增多。③各大国相互协调和合作的能力有所增强。   简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及其原因。  答:战后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这一点可以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农业生产率、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来得到证明。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科学技术对美国经济起了推动作用;②进行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③鼓励消费、扩大市场;④依靠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⑤提高剩余价值率。   为什么说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衰退时期?  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①在科技实力方面,美国已经丧失了它在高科技领域无可争辩的优势;②美国在金融实力方面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它由一个最大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克林顿时期这方面的状况曾有所改变,但现在又成问题。③在市场控制能力方面,美国制成品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下降。   简述美国全球战略和霸权地位的兴衰。  ①霸权地位的确立: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②霸权地位衰落: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约翰逊时期美国霸权地位进一步衰落,尼克松主义的出现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象征;③“后霸权时代”:里根的调整,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总战略;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的对外防务战略构想,小布什的“参与与扩展”战略。   “民主和平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试对其进行评析。  ①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不会发生战争。从民主政治自身性质出发和从历史经验事实出发进行论证。②转型中的民主化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大。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两方面进行论证。③“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从所谓“民主规范”以及不得使和平、民主受到威胁两方面进行论证。  “民主和平论”者的结论:从长期看,民主化一旦成熟,它将有助于和平;而从短期看,民主化的进程却酝酿着战争的风险。因此,他们建议:①帮助民主化国家建立中央权威以遏制潜在敌对的政治联盟;②当民主化国家上层人物受到军队威胁时,给予其安全保护;③在民主化国家中创立一个自由的、竞争的和多元化的思想市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外原因是什么?  内因:①在高速积累的基础上,大规模更新和扩大生产设备;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培养本国科技力量;③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④国内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  外因:①日本得到美国大力扶植;②日本有美国军事保护,军费开支极少;③美国在侵朝、侵越战争中的军需订货对日本经济的刺激;④日本没有付出战争赔款。⑤日本利用了亚、非、拉国家的廉价原料。   日本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及其对策是什么?  日本经济的脆弱性:①自然资源贫乏,主要工业原料、燃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②农业是薄弱环节;③国内市场狭小,主要产品依赖海外市场;④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成分。  面对这种脆弱性,日本政府也采取了措施,试图改变上述弱点,虽也取得了成效,但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艰难而漫长。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准备、原因、途径、影响因素是怎样的?  准备:5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日本就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1972年,田中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81年铃木宣称日本进行“第三次远航”,中曾根一上台就打出争取政治大国的旗帜,使用了“国际国家”一词,海部俊树则要求日本“积极参与建立新秩序的国际努力”。  原因:①经济实力增长,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地位;②需要政治大国的地位保护经济长期稳定发展;③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也是日本自身安全的需要;④日本认为当今世界,它走向政治大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途径:50年代,由小伙计到争取做西方国家的平等一员;60年代,探索成为亚太地区盟主的可能性;80年代,多方出击,为成为政治大国不遗余力;90年代以来,日本更是咄咄逼人,为成为政治大国,摆出了不达目的,绝不罢手的态势。  影响因素:日本是一个小国,资源贫乏,先天不足;日本难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会;美日、美欧矛盾、摩擦不可能完全解决;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作用有限;日本在世界上形象不佳。   战后西欧经济复兴及其原因是什么?  “二战”时期,西欧各国经济遭受重创,但是很快即恢复,到1950年,西欧主要国家经济都基本上恢复到战前水平。1950-1960年,是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5%,1961-1976年是持续高涨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8%。从70年代初,西欧与美日并列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之一。  内因:①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和强大的工业基础;②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③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其起到了对生产的某种程度的促进作用;④西欧联合代替了长期的战乱。  外因:①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②得到大量廉价的原材料、燃料、劳动力和广大的市场;③西欧得到美国的核保护,军费开支减少。   西欧联合自强的必要性是什么?  ①只有联合,才能取长补短,发展、振兴各国经济;②只有联合才能防止近代西欧各国相互残杀的悲剧重演;③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   西欧经济面临的困难、长处与不足是什么?  从整体上看,西欧经济在美日欧三大支柱中,困难最为严重。衰退、失业、出口萎缩、政府财政赤字都是其显著表现。面对这些困难,西欧各国踏上了结构性调整的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  西欧经济发展的长处:实力雄厚;工业技术发达;战略地位重要。短处:能源、原料短缺;依赖国外市场;受美国经济影响较大;军事上需借重美国。   欧共体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如何扩展?  欧共体建立于1967年,在1951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7年签订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基础上合并而成。欧共体的组织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  欧共体最初的成员国是法、德、意、比、荷、卢六国,现已扩大到19国。这是从成员国数目上体现出来的扩展;另一方面欧共体还试图实行政治、经济、防务的一体化。在这些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  ①将欧洲政治联盟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同时加强欧洲人的“欧洲意识”;②成立欧洲科技共同体,加强科技合作;③推动西欧各国的防务联合。   独联体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的组织结构如何、面临的问题和走向如何?  当苏各加盟共和国和联盟中央就签署新联盟条约进行讨价还价的初始阶段,俄联邦议会主席叶利钦便于1990年9月初与其它8个共和国单独聚会,商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后抛开联盟中央的共和国间的会晤日益频繁。8·19事件后,乌克兰于91年12月初宣布独立,促成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的明斯克会晤和随后的阿拉本图会晤,宣告苏联最终解体和“独联体”形成。  基本原则,同国际法规定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基本类似。  组织机构: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隶属于国家元首理事会的国防部长理事会。机构所在地为明斯克,俄语为其工作语言。  面临的问题:一是俄罗斯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二是俄罗斯的内部矛盾。  走向:三种不同方向。短期内解体;作为一种松散的邦联性结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演变为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新联盟。最有可能的是第二条路,似已得到证实。   我国建国以来外交政策发展的几个阶段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从全国解放到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的“一边倒”。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有:1、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同美国展开了三条战线的斗争;3、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开始中美大使级谈判。  第二阶段: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外交政策称为“两个拳头打人”。1、同印度的冲突;2、中美冲突;3、中苏冲突。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错误估计国际形势;四面树敌;夸大自己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当然在具体的外交活动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三阶段: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一条线,一大片”,一条线指建立反苏统一战线,一大片指围绕线上的一大片亚非国家。这一外交政策具有主观意志论色彩。这一阶段,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胜利:1、1971年10月,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3、“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的提出;4、同日本、西欧等国发展友好关系;5、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四阶段:从80年代末到现在,执行和平自主外交政策的时期。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两个变化:一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发展新看法;二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放弃一条线,坚持大三角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  十六大提出“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主题名称有哪些

征稿启事可以发写手之家。这里发的你信得过?

写论文的话,就是在这10节课中任选一节写篇相关的文章就可以了是不?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拜谢拜谢!!!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训练题   什么是时代?列宁提出的划分时代的依据是什么?  答:所谓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它包含时空内容和阶级内容。从时间上说,它不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某个短暂时期,而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空间上说,它不是以个别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为依据,而是以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为依据;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内容。  列宁认为,划分时代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要弄清楚“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而确定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必须不以力量强弱、不以新兴阶级的孤立活动、不以新兴阶级的暂时挫折所左右。   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答: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的反战意识空前增强;②战后科技进步引发的世界经济国际化,制约了战争的发生;③战争与军事武器的异化,成为避免战争的重要因素;④利用战争来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减弱;⑤发展在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⑥解决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靠和平和发展。   什么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行为能力和自身的特殊利益,并能够独立参与国际竞争的政治实体。  其主要特征为:①行为能力;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③具有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手段;④具有确定的组织形式。   国家主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主权是指国家所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其基本特征是不可分割性、不可让与性和排它性。   何谓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国家利益就是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国家利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安全利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侵略等方面;二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繁荣等方面。它要求一个国家对内对本国资源的主权、发展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对外与其它国家能够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三是国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指一个国家在与其它国家发生交往过程中,交往和联系的程度对国家利益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产生一个国家的政治利益。   何谓国家力量?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国家力量是指国家拥有的实力以及影响其它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力。国家力量既包括具体的、可统计的因素,也包括抽象的、只能分析的因素。前者是物质因素,后者是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精神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内聚力、国民意识、政府效率、战略决策水平、外交影响等。  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①从定性、定量相结合上去估量国家力量;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力量;③要正确把握国家力量的度。   何谓国家对外政策?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国家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对外活动中,根据其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并结合具体情况,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制订的行为准则。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要求是履行国家的对外职能。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其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一个国家的内政是它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其内政的延续;对内政策是对外政策的依据;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需要。   什么是国际组织?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组织是一些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以条约建立的常设性国际机构。  共同的基本特征是:①国际组织的建立、组织原则及其活动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其宗旨必须是促进各个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②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不是国家之上的组织和超国家的机构;③成员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④以条约为基础建立;⑤有特定的目的和职能范围。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  答: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它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件。   什么叫国际秩序?当今世界有哪两类国际新秩序构想?  答:国际秩序就是指在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国际关系运行的机制和原则。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提出的主张按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由少数强国主宰世界。如美国提出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以美国为领导,联合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最终建立从西方到东方,从北方到南方的国际新秩序。另一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平等”的世界新秩序。基本内涵是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尊重他们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制度,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等。   什么是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  答: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特点:①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②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③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趋势: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②亚太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有前途的地区;③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整合的历史进程。主要特征是:①世界经济体系迅速扩大,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②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活动全球化;③金融和投资活动全球化;④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⑤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与人才的国际性流动迅速扩大。   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答:这种影响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①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经济安全成为各国安全的核心与基础;②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间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④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供了机遇。   什么是国际政治格局?研究国际政治格局的方法有哪些?  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各种重要的政治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态势。  研究国际政治格局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其次要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再次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何谓雅尔塔体制?其主要内容、结果及影响如何?  答:雅尔塔体制是战争发展的后期,苏美英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开会进行商讨,这几次会议分别是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三国首脑通过对战后安排达成了协议,后来它就被称为“雅尔塔体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德处置问题;苏联与西部邻国领土划分的问题;远东问题;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秩序问题。  结果及其影响:“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其结果:美苏在欧洲、部分地在亚洲划分了战后的势力范围;为联合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某些协议损害了有关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欧洲稳定、世界和平的局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美、苏、英三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表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无视和侵犯了中国等国家的主权,导致战后美、苏两霸的崛起和对抗,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主要特点。  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从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战略到杜鲁门的遏制战略。《北大西洋公约》、《美日安全条约》、《美、新、澳条约》的签署,标志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欧洲9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的建立、经互会成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沙条约签订,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主要特点:①两大阵营分别是以美苏两大国为其首领;②两大阵营的成员均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作为其重要的政治基础;③两大阵营的斗争以“冷战”为主要形式。   两极格局的持续演变及终结过程是怎样的?  持续与演变:①第三世界崛起;②两大阵营内部发生矛盾与摩擦;③美苏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终结与标志:两极格局以苏联解体而告终结,其标志性事件是:①东欧剧变;②海湾战争;③“8·19”事件。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如何?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是一种多元化格局,有的学者称之为“一超四强”或“一超多强”格局,新格局呈现如下特点:①“一超”与“多强”矛盾错综复杂:美欧矛盾增加、美日摩擦不断、中美关系一波三折。②各大国相互制约因素增多。③各大国相互协调和合作的能力有所增强。   简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及其原因。  答:战后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这一点可以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农业生产率、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来得到证明。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科学技术对美国经济起了推动作用;②进行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③鼓励消费、扩大市场;④依靠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⑤提高剩余价值率。   为什么说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衰退时期?  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①在科技实力方面,美国已经丧失了它在高科技领域无可争辩的优势;②美国在金融实力方面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它由一个最大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克林顿时期这方面的状况曾有所改变,但现在又成问题。③在市场控制能力方面,美国制成品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下降。   简述美国全球战略和霸权地位的兴衰。  ①霸权地位的确立: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②霸权地位衰落: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约翰逊时期美国霸权地位进一步衰落,尼克松主义的出现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象征;③“后霸权时代”:里根的调整,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总战略;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的对外防务战略构想,小布什的“参与与扩展”战略。   “民主和平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试对其进行评析。  ①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不会发生战争。从民主政治自身性质出发和从历史经验事实出发进行论证。②转型中的民主化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大。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两方面进行论证。③“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从所谓“民主规范”以及不得使和平、民主受到威胁两方面进行论证。  “民主和平论”者的结论:从长期看,民主化一旦成熟,它将有助于和平;而从短期看,民主化的进程却酝酿着战争的风险。因此,他们建议:①帮助民主化国家建立中央权威以遏制潜在敌对的政治联盟;②当民主化国家上层人物受到军队威胁时,给予其安全保护;③在民主化国家中创立一个自由的、竞争的和多元化的思想市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外原因是什么?  内因:①在高速积累的基础上,大规模更新和扩大生产设备;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培养本国科技力量;③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④国内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  外因:①日本得到美国大力扶植;②日本有美国军事保护,军费开支极少;③美国在侵朝、侵越战争中的军需订货对日本经济的刺激;④日本没有付出战争赔款。⑤日本利用了亚、非、拉国家的廉价原料。   日本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及其对策是什么?  日本经济的脆弱性:①自然资源贫乏,主要工业原料、燃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②农业是薄弱环节;③国内市场狭小,主要产品依赖海外市场;④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成分。  面对这种脆弱性,日本政府也采取了措施,试图改变上述弱点,虽也取得了成效,但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艰难而漫长。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准备、原因、途径、影响因素是怎样的?  准备:5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日本就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1972年,田中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81年铃木宣称日本进行“第三次远航”,中曾根一上台就打出争取政治大国的旗帜,使用了“国际国家”一词,海部俊树则要求日本“积极参与建立新秩序的国际努力”。  原因:①经济实力增长,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地位;②需要政治大国的地位保护经济长期稳定发展;③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也是日本自身安全的需要;④日本认为当今世界,它走向政治大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途径:50年代,由小伙计到争取做西方国家的平等一员;60年代,探索成为亚太地区盟主的可能性;80年代,多方出击,为成为政治大国不遗余力;90年代以来,日本更是咄咄逼人,为成为政治大国,摆出了不达目的,绝不罢手的态势。  影响因素:日本是一个小国,资源贫乏,先天不足;日本难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会;美日、美欧矛盾、摩擦不可能完全解决;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作用有限;日本在世界上形象不佳。   战后西欧经济复兴及其原因是什么?  “二战”时期,西欧各国经济遭受重创,但是很快即恢复,到1950年,西欧主要国家经济都基本上恢复到战前水平。1950-1960年,是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5%,1961-1976年是持续高涨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8%。从70年代初,西欧与美日并列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之一。  内因:①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和强大的工业基础;②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③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其起到了对生产的某种程度的促进作用;④西欧联合代替了长期的战乱。  外因:①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②得到大量廉价的原材料、燃料、劳动力和广大的市场;③西欧得到美国的核保护,军费开支减少。   西欧联合自强的必要性是什么?  ①只有联合,才能取长补短,发展、振兴各国经济;②只有联合才能防止近代西欧各国相互残杀的悲剧重演;③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   西欧经济面临的困难、长处与不足是什么?  从整体上看,西欧经济在美日欧三大支柱中,困难最为严重。衰退、失业、出口萎缩、政府财政赤字都是其显著表现。面对这些困难,西欧各国踏上了结构性调整的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  西欧经济发展的长处:实力雄厚;工业技术发达;战略地位重要。短处:能源、原料短缺;依赖国外市场;受美国经济影响较大;军事上需借重美国。   欧共体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如何扩展?  欧共体建立于1967年,在1951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7年签订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基础上合并而成。欧共体的组织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  欧共体最初的成员国是法、德、意、比、荷、卢六国,现已扩大到19国。这是从成员国数目上体现出来的扩展;另一方面欧共体还试图实行政治、经济、防务的一体化。在这些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  ①将欧洲政治联盟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同时加强欧洲人的“欧洲意识”;②成立欧洲科技共同体,加强科技合作;③推动西欧各国的防务联合。   独联体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的组织结构如何、面临的问题和走向如何?  当苏各加盟共和国和联盟中央就签署新联盟条约进行讨价还价的初始阶段,俄联邦议会主席叶利钦便于1990年9月初与其它8个共和国单独聚会,商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后抛开联盟中央的共和国间的会晤日益频繁。8·19事件后,乌克兰于91年12月初宣布独立,促成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的明斯克会晤和随后的阿拉本图会晤,宣告苏联最终解体和“独联体”形成。  基本原则,同国际法规定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基本类似。  组织机构: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隶属于国家元首理事会的国防部长理事会。机构所在地为明斯克,俄语为其工作语言。  面临的问题:一是俄罗斯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二是俄罗斯的内部矛盾。  走向:三种不同方向。短期内解体;作为一种松散的邦联性结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演变为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新联盟。最有可能的是第二条路,似已得到证实。   我国建国以来外交政策发展的几个阶段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从全国解放到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的“一边倒”。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有:1、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同美国展开了三条战线的斗争;3、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开始中美大使级谈判。  第二阶段: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外交政策称为“两个拳头打人”。1、同印度的冲突;2、中美冲突;3、中苏冲突。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错误估计国际形势;四面树敌;夸大自己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当然在具体的外交活动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三阶段: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一条线,一大片”,一条线指建立反苏统一战线,一大片指围绕线上的一大片亚非国家。这一外交政策具有主观意志论色彩。这一阶段,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胜利:1、1971年10月,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3、“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的提出;4、同日本、西欧等国发展友好关系;5、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四阶段:从80年代末到现在,执行和平自主外交政策的时期。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两个变化:一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发展新看法;二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放弃一条线,坚持大三角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  十六大提出“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主题有哪些类型

有事请百度 要是请GOOgle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已意识到,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文化背景;文化障碍;价值观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也随之相互交融,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  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下面的案例就从多侧面体现了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  康沃公司是加拿大一家生产印刷设备的公司。公司派两名商务代表到中国江苏省上海北部的一座小城与一家印刷设备公司谈判。公司总裁查理波顿和市场主任菲比瑞内斯同行。之前该公司从未向加拿大境外销售过设备,两人对中方对他们的热情款待非常高兴。李经理亲自到上海机场接机,然后行驶九十公里开到小城,安排他们住在一个新建的宾馆里。几小时后主人盛宴招待他们,并有很重要的政府官员出席宴会。这种红地毯式的接待令他们对销售前景十分乐观。  第二天上午是观光。他们迫切地想开始谈判,但午饭后却让他们休息。下午一个会说英语的公司雇员来告诉他们说晚上将安排他们去看歌舞演出。第三天终于可以坐下来谈判了,进程非常缓慢。双方先概括介绍自己,加方认为这与销售毫无关系。中方提供翻译,虽然翻译的友好使加方感到很舒适,但翻译环节使沟通缓慢。中方还花大量时间谈论之前曾来过小城的加方贸易代表并问及他。波顿从未见过这位贸易代表,所以无话可说。当轮到加方进行陈述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竟有十个中方代表隔桌相坐。中方代表不停地微笑并点头赞许。波顿和瑞纳斯准备了充足的数据并有力地证明了五年之内他们公司产量将会翻一倍。最后二位满怀信心地返回了宾馆。  第二天中方代表又增加了四人,并让他们再次解释已经陈述过的事情。他们开始觉得沮丧。中方让他们解释有关技术方面的微小细节。加方两位代表均未涉入如此高科技的技术活动,这是此设备的核心。加方代表尽其所能地解释完后,疲惫地回到了宾馆。  第二天中方代表中的一员指出他们所陈述的内容与他在加拿大时生产总监工程师所说的不一致,中方抓住这一点不放。午餐时加方代表迅速向加拿大发传真索取细节和解释。下午的情景令波顿和瑞纳斯有点不安。谈判过程中一位中年女匆忙进入谈判室与中方谈判领导耳语,随后他立即起身离开。没有任何人对此做出解释。  第二天加方收到了传真,谈判就昨天的问题再次进行了讨论。进程十分缓慢,中方很欣赏加方产品的高质量,但担心一旦产品损坏,他们不会维修。他们希望加方提供维修培训服务。加方提出如果派专人在中方工作数周或数月将会增加巨额开销,他们认为设备不会有问题并且中方完全有能力维护此设备。  最终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价格。这是最艰难的阶段。中方要求打折20%。加方认为这种谈判过于粗暴,他们坚持原价格,并认为此价格非常合理,但在滚筒部件上可打3%的折扣。  尽管之前加方代表听说在中国谈判会很费时间,但他们认为一周的时间是足够宽裕的。但时间飞逝,再有两天他们就要回国了。他们开始询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双方达不成协议,他们需要再就什么问题做进一步讨论。最后的谈判过程中他们竭力使中方讨论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但中方似乎并不愿意这么做。  第二天下午告别宴会开始之前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价格问题基本解决了,但付款方式没有解决,这是难以解决的难题,中方不能保证付款计划,因为这要由市政府最终决定。尽管如此,李经理还是微笑着提到了今后的合作,中加双方过去的友谊,以及他们从加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再次签了九个月前已经在加拿大签过的意向书。加方代表失望地回国了,但还希望双方通过传真或邮件进一步讨论销售事宜。  两周后,加方惊愕地得到消息:中方已经从日本生产商手中买下了此设备。他们的设备质量上乘,价格合理,是什么使谈判失败呢?  二、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障碍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单一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也是可以准确把握的。然而跨文化谈判则具有不确定性,更充满了挑战性,因为跨文化谈判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之间进行的谈判行为。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下面就案例中谈判失败的原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国人注意培养关系  中国人谈判焦点不在于谈判主题,而在于建立长期合作的人际关系。因此,谈判初期双方谈论的内容涉及宽泛的议题及社交活动,直到彼此建立相互信任、增进相互了解之后才进入谈判主题。而对西方人而言,谈判焦点就在于实质性的内容,在于交易,而非人际关系。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看重感情和人情的。一方面,这源于中国人古老文化和和谐相处、友好往来、团结共事、合作互利的精神和观念。这种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有利于交往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对商人说来则有利于交易的成功。从这方面讲,这种观念和行为有其有益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求人办事总是礼数先行、中国商人与他人谈生意之前总是先宴请对方的原因。  利奈尔•戴维斯说得好:“在宴席上,人们常常谈论食品,交换一些十分正式的、表示敬意或友谊的词语。从低语境文化的视角出发,人们所谈论的事都不是与个人有关的,也不含有多少信息。人们只是在比其他场合更为精确地遵循一套礼仪规范。这包括彼此敬酒,同时使用一些与相互关系和当时场景相适宜的套话。……交谈是愉悦而轻松的,来自高语境文化的赴宴者将此情景解释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发展到可以开始谈生意或谈完生意的地步了。”  “合同属于低语境文化的文件类型。对于西方人说来,合同的含义全在于文字之中。在签署合同之前,一位西方人肯定会审读小号字体印刷部分,这意味着他会十分仔细地关注合同细节以确保没有不利的条款隐藏在用以撰写合同的专用法律术语中。一旦表示赞同,合同就将牢牢约束签约双方,即使签约之后发生了双方都未曾预料的事也不可违约。例如,假如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其中一方因此而遭受损失来自低语境文化的签约方不会把它当成更改合同的理由。这种态度对于来自高语境文化的签约方却似乎是不公平的,后者总是习惯于将情景事态的因素纳入考虑之中。假如一个西方人从合同中获得了超过他事先预料的利益,他仅仅会认为他一直是好运相随。假如他亏损了,他就会认为是自己运气不佳。”  “假如签约双方有了争议,则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就会竭力通过参照合同条款来解决分歧。而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则会更有可能在精确的合同条款之外去考虑公关因素和情景因素。事实上,对于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说来,情景因素要比严密的合同条款更为重要。”(Davis, 2004:68-69)  从上面这段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法制观念很重的西方人与人情观念很重的中国人之间在处理彼此关系和相互纷争时的巨大差异。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在保留人情观念中有益因素的同时,正在努力摒弃那种有害的极端人情观。  (二)西方人注重时间和效率  西方人在历史上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科技和经济都较为发达,至今生产力水平已有了迅猛的提高,每一分钟都意味着新的产品问世、新的价值产生,由此而形成的快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使他们深切感到“时间就是金钱”,而无休无止、尽最大可能地追逐利润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为此他们必须要节约和利用分分秒秒,去创造最大的价值,故而他们看重和珍惜时间,认真对时间进行规划安排,也十分守时。而东方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长期的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导致其生产和生活节奏缓慢,尤其因他们相对更重视形式、礼仪,不惜在繁文缛节上花费时间,因此他们远不如西方人那么珍惜时间,守时观念相当差。约会时间、计划安排等常常随意变动。对此,萨莫瓦评论道:  “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来的时候,有关时间的观念和实践的运用也颇具有重要性。大多数来自西方文化的人是依据线性空间看待时间的。我们是受时间约束的。我们的时间表和工作日程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德国人和瑞士人的时间意识甚至比我们还要强。对他们说来,火车、飞机以及一日三餐都必须始终准时。但有很多文化并非如此。在他们看来,是活动而非钟表决定人们的行动。”   (三)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不同  西方人特别尊崇个人主义,这源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以及财产的私有制观念。美国学者萨莫瓦说:“来自非洲某些国家或地区、古巴以及中国的人多半会认为,企业以及生产手段应当归国家或人民集体所有。另一方面,一些出生在美国或加拿大的人从小到大都会认为,生产手段应该归于拥有唯一业主身份的个人所有,要么归拥有共同业主身份的几个人所有,要么归合股经营公司的许多人共同所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为赚得尽可能多的资产和钱财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奋斗目标,从而逐步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主义”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个人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信条,即个人的利益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观、权利和职责都起源于个人。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性、个人意愿的表达以及个人的隐私性。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个人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个人的权利、财产、隐私、事业、目标等被摆在他人、集体、乃至国家之上,绝对不可分侵犯;而集体或团队的意识则相对淡薄。  集体主义,又称集体本位、集体意识或团队观念,是指看重集体利益、重视集体力量、强调集体作用、主张依靠集体、注重协作配合、提倡团结奋斗的观念。一般而言,贫穷落后的国家 (尤其是非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民族或种族通常都崇尚集体主义精神,甚至在美国文化影响下的非洲裔美国人也尊崇集体主义。据Triandis估算,全世界70%的人口生活在具有集体主义特征的文化中(Triandis, 1990:48)。这或许是由于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滞后不仅造成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而且导致个人的能力与机遇的极大缩水,使得个人无论是与自然作斗争,还是谋求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都更加依赖于国家、他人或社会组织的集体力量。  在中国,数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特别是儒教、道教以及佛教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尊崇“天人合一”、注重人情亲情和团结友爱的传统,是导致中国人看重和依赖家庭、团体和社会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民族、国家拥有不同程度的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观念,这同样也表现为一个连续体,有些国家的人个人主义意识更强烈一些,有些国家的人则集体主义思想更浓厚一些。其中,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个人主义观念越强烈;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其集体主义意识越浓厚。  三、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意识到,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在单一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也是可以准确把握的。然而跨文化谈判则具有不确定性,更充满了挑战性,因为跨文化谈判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之间进行的谈判行为。首先,我们应正视并承认本民族以外的种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继续弘扬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风土人情,并虚心学习乃至接收吸纳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其次,深入了解、认真研究其他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找出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异同,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内在规律,掌握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知识、技能及正确策略,恰当运用这些技能与策略,在跨文化商务谈判过程中获得成功。

试析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经济全球化及其时代特征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哪位学者使用,是什么含义上使用的,目前无法考证。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Theodre·Levitt在1985年的《市场全球化》一文中首次提出[1]。它是指由于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人才等经济因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整个经济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逐步迈向一体化的过程和现象。但全球化一步入学术殿堂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90年代以来,频频出现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及人类学诸研究领域中。学术界对一个概念或问题作多视角的探讨,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均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把握。但我们不应该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原本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扩大化。把远古已在进行或目前可望不可及的遥远的梦想如全球政治一体化、全球文化一体化以及全球性问题等通通囊括到全球化之中,似嫌牵强,又难以把握。窃以为“全球化”从提出的最初本意、从其核心内容来看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亦即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优化配置和重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进程和现象。正如在1990年第一次完整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S·Ostry)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市场经济在世界各国不断扩展而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还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继续发展,且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美国学者D·F·西蒙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产业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经营的全球化。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的跨国公司又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和主体力量。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在跨国公司的急剧扩张上,1994年来,世界性的企业并购浪潮规模不断扩大,一度震惊世界的波音——麦道公司合并、奔驰——克莱斯勒公司合并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并等消息很快被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兼并事件所淹没。1999年初美国沃达丰公司以560亿美元吞并美国空中通讯公司,9个月后,这家新公司又被美国大西洋贝尔电子公司收购。美国家用产品公司与沃特兰伯特公司宣布了总值709亿美元的合并计划,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药企业。加拿大阿尔坎铝公司、法国佩西纳公司和瑞士铝隆察集团合并成了全球最大的制铝公司,年销售量216亿美元。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微波通讯公司宣布以近13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三大电话公司斯普林特公司。年底,英国沃达丰空中通讯公司以1480亿美元收购了德国曼内斯曼公司。企业的兼并额从1996年的14万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5万亿美元,1999年更达4万亿美元。企业的跨国兼并极大地优化了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实现了规模效应;使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8年全世界已有6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60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而1980年,全世界跨国公司仅5万家,境外机构仅5万个)[3]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70%、2/3的世界贸易、80%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使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形成了统一的国际生产体系。一项最终产品,它的零部件制造、它的不同生产阶段,可以同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可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等不同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还表现为产业分工的全球化,产业分工从一国以传统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分工发展成为范围广泛的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从单一产品的分工发展到产品型号、产品零部件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并形成世界性的产业分工网络,每一生产环节都成为世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格链中的一分子。  在生产经营的全球化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过去20年来,国际直接产业投资一直保持大幅度增长,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从1983年到1995年,每年平均增长2%,大约是国际贸易年增长率的一倍。199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4600亿美元,是1970年的10倍。到2000年,国际产业直接投资总额为11000亿美元,比上年又增长了14%,其中80%以上流入发达国家[4]。同时国际证券业投资迅速发展,1993年流动金额为8185亿美元,1994年则达到9524亿美元,1995年增加到12584亿美元[4]。通过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而促成的全球生产和销售的联合,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新的趋势。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始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有资料表明,最大的1%的跨国公司拥有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按资产排列的世界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控制了约1/3的世界对外直接投资[5]。    贸易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重要表现是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中一个古老的现象,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国际贸易年均增长速度比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高出一倍以上。1990-1995年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998年,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额为54148亿美元,按现价计算比1950年增长了100倍。此外,在1950年还可忽略不计的服务贸易,到1998年已增至13263亿美元。1998年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占该年GDP总额288622亿美元的4%,这意味着世界各国每年平均有近1/4的GDP不经过国际贸易便无法实现[6]。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从没有今天这样紧密。同时,国际贸易货物品种也日趋多样化。在世界贸易中占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过去的11种增加到现在的20多种。在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中,占出口中1%以上的货物种类从过去的6种增加到现在的20种。国际经济的发展使世界贸易格局和贸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电子资金转帐(ETF)等电子化贸易手段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定实现了贸易自由化。1995年正式启动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法人地位对成员国进行严格的法律约束。标志着全球贸易体制基本形成。可以预见,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继续推进,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将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更大规模地流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