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题目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7-02 10:45:23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题目有哪些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训练题   什么是时代?列宁提出的划分时代的依据是什么?  答:所谓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它包含时空内容和阶级内容。从时间上说,它不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某个短暂时期,而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空间上说,它不是以个别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为依据,而是以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为依据;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内容。  列宁认为,划分时代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要弄清楚“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而确定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必须不以力量强弱、不以新兴阶级的孤立活动、不以新兴阶级的暂时挫折所左右。   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答: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的反战意识空前增强;②战后科技进步引发的世界经济国际化,制约了战争的发生;③战争与军事武器的异化,成为避免战争的重要因素;④利用战争来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减弱;⑤发展在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⑥解决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靠和平和发展。   什么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行为能力和自身的特殊利益,并能够独立参与国际竞争的政治实体。  其主要特征为:①行为能力;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③具有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手段;④具有确定的组织形式。   国家主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主权是指国家所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其基本特征是不可分割性、不可让与性和排它性。   何谓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国家利益就是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国家利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安全利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侵略等方面;二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繁荣等方面。它要求一个国家对内对本国资源的主权、发展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对外与其它国家能够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三是国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指一个国家在与其它国家发生交往过程中,交往和联系的程度对国家利益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产生一个国家的政治利益。   何谓国家力量?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国家力量是指国家拥有的实力以及影响其它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力。国家力量既包括具体的、可统计的因素,也包括抽象的、只能分析的因素。前者是物质因素,后者是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精神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内聚力、国民意识、政府效率、战略决策水平、外交影响等。  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①从定性、定量相结合上去估量国家力量;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力量;③要正确把握国家力量的度。   何谓国家对外政策?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国家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对外活动中,根据其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并结合具体情况,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制订的行为准则。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要求是履行国家的对外职能。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其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一个国家的内政是它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其内政的延续;对内政策是对外政策的依据;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需要。   什么是国际组织?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组织是一些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以条约建立的常设性国际机构。  共同的基本特征是:①国际组织的建立、组织原则及其活动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其宗旨必须是促进各个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②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不是国家之上的组织和超国家的机构;③成员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④以条约为基础建立;⑤有特定的目的和职能范围。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  答: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它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件。   什么叫国际秩序?当今世界有哪两类国际新秩序构想?  答:国际秩序就是指在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国际关系运行的机制和原则。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提出的主张按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由少数强国主宰世界。如美国提出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以美国为领导,联合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最终建立从西方到东方,从北方到南方的国际新秩序。另一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平等”的世界新秩序。基本内涵是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尊重他们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制度,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等。   什么是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  答: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特点:①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②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③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趋势: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②亚太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有前途的地区;③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整合的历史进程。主要特征是:①世界经济体系迅速扩大,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②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活动全球化;③金融和投资活动全球化;④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⑤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与人才的国际性流动迅速扩大。   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答:这种影响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①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经济安全成为各国安全的核心与基础;②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间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④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供了机遇。   什么是国际政治格局?研究国际政治格局的方法有哪些?  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各种重要的政治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态势。  研究国际政治格局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其次要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再次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何谓雅尔塔体制?其主要内容、结果及影响如何?  答:雅尔塔体制是战争发展的后期,苏美英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开会进行商讨,这几次会议分别是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三国首脑通过对战后安排达成了协议,后来它就被称为“雅尔塔体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德处置问题;苏联与西部邻国领土划分的问题;远东问题;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秩序问题。  结果及其影响:“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其结果:美苏在欧洲、部分地在亚洲划分了战后的势力范围;为联合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某些协议损害了有关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欧洲稳定、世界和平的局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美、苏、英三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表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无视和侵犯了中国等国家的主权,导致战后美、苏两霸的崛起和对抗,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主要特点。  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从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战略到杜鲁门的遏制战略。《北大西洋公约》、《美日安全条约》、《美、新、澳条约》的签署,标志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欧洲9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的建立、经互会成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沙条约签订,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主要特点:①两大阵营分别是以美苏两大国为其首领;②两大阵营的成员均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作为其重要的政治基础;③两大阵营的斗争以“冷战”为主要形式。   两极格局的持续演变及终结过程是怎样的?  持续与演变:①第三世界崛起;②两大阵营内部发生矛盾与摩擦;③美苏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终结与标志:两极格局以苏联解体而告终结,其标志性事件是:①东欧剧变;②海湾战争;③“8·19”事件。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如何?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是一种多元化格局,有的学者称之为“一超四强”或“一超多强”格局,新格局呈现如下特点:①“一超”与“多强”矛盾错综复杂:美欧矛盾增加、美日摩擦不断、中美关系一波三折。②各大国相互制约因素增多。③各大国相互协调和合作的能力有所增强。   简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及其原因。  答:战后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这一点可以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农业生产率、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来得到证明。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科学技术对美国经济起了推动作用;②进行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③鼓励消费、扩大市场;④依靠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⑤提高剩余价值率。   为什么说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衰退时期?  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①在科技实力方面,美国已经丧失了它在高科技领域无可争辩的优势;②美国在金融实力方面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它由一个最大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克林顿时期这方面的状况曾有所改变,但现在又成问题。③在市场控制能力方面,美国制成品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下降。   简述美国全球战略和霸权地位的兴衰。  ①霸权地位的确立: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②霸权地位衰落: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约翰逊时期美国霸权地位进一步衰落,尼克松主义的出现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象征;③“后霸权时代”:里根的调整,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总战略;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的对外防务战略构想,小布什的“参与与扩展”战略。   “民主和平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试对其进行评析。  ①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不会发生战争。从民主政治自身性质出发和从历史经验事实出发进行论证。②转型中的民主化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大。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两方面进行论证。③“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从所谓“民主规范”以及不得使和平、民主受到威胁两方面进行论证。  “民主和平论”者的结论:从长期看,民主化一旦成熟,它将有助于和平;而从短期看,民主化的进程却酝酿着战争的风险。因此,他们建议:①帮助民主化国家建立中央权威以遏制潜在敌对的政治联盟;②当民主化国家上层人物受到军队威胁时,给予其安全保护;③在民主化国家中创立一个自由的、竞争的和多元化的思想市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外原因是什么?  内因:①在高速积累的基础上,大规模更新和扩大生产设备;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培养本国科技力量;③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④国内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  外因:①日本得到美国大力扶植;②日本有美国军事保护,军费开支极少;③美国在侵朝、侵越战争中的军需订货对日本经济的刺激;④日本没有付出战争赔款。⑤日本利用了亚、非、拉国家的廉价原料。   日本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及其对策是什么?  日本经济的脆弱性:①自然资源贫乏,主要工业原料、燃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②农业是薄弱环节;③国内市场狭小,主要产品依赖海外市场;④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成分。  面对这种脆弱性,日本政府也采取了措施,试图改变上述弱点,虽也取得了成效,但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艰难而漫长。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准备、原因、途径、影响因素是怎样的?  准备:5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日本就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1972年,田中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81年铃木宣称日本进行“第三次远航”,中曾根一上台就打出争取政治大国的旗帜,使用了“国际国家”一词,海部俊树则要求日本“积极参与建立新秩序的国际努力”。  原因:①经济实力增长,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地位;②需要政治大国的地位保护经济长期稳定发展;③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也是日本自身安全的需要;④日本认为当今世界,它走向政治大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途径:50年代,由小伙计到争取做西方国家的平等一员;60年代,探索成为亚太地区盟主的可能性;80年代,多方出击,为成为政治大国不遗余力;90年代以来,日本更是咄咄逼人,为成为政治大国,摆出了不达目的,绝不罢手的态势。  影响因素:日本是一个小国,资源贫乏,先天不足;日本难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会;美日、美欧矛盾、摩擦不可能完全解决;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作用有限;日本在世界上形象不佳。   战后西欧经济复兴及其原因是什么?  “二战”时期,西欧各国经济遭受重创,但是很快即恢复,到1950年,西欧主要国家经济都基本上恢复到战前水平。1950-1960年,是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5%,1961-1976年是持续高涨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8%。从70年代初,西欧与美日并列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之一。  内因:①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和强大的工业基础;②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③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其起到了对生产的某种程度的促进作用;④西欧联合代替了长期的战乱。  外因:①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②得到大量廉价的原材料、燃料、劳动力和广大的市场;③西欧得到美国的核保护,军费开支减少。   西欧联合自强的必要性是什么?  ①只有联合,才能取长补短,发展、振兴各国经济;②只有联合才能防止近代西欧各国相互残杀的悲剧重演;③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   西欧经济面临的困难、长处与不足是什么?  从整体上看,西欧经济在美日欧三大支柱中,困难最为严重。衰退、失业、出口萎缩、政府财政赤字都是其显著表现。面对这些困难,西欧各国踏上了结构性调整的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  西欧经济发展的长处:实力雄厚;工业技术发达;战略地位重要。短处:能源、原料短缺;依赖国外市场;受美国经济影响较大;军事上需借重美国。   欧共体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如何扩展?  欧共体建立于1967年,在1951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7年签订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基础上合并而成。欧共体的组织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  欧共体最初的成员国是法、德、意、比、荷、卢六国,现已扩大到19国。这是从成员国数目上体现出来的扩展;另一方面欧共体还试图实行政治、经济、防务的一体化。在这些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  ①将欧洲政治联盟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同时加强欧洲人的“欧洲意识”;②成立欧洲科技共同体,加强科技合作;③推动西欧各国的防务联合。   独联体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的组织结构如何、面临的问题和走向如何?  当苏各加盟共和国和联盟中央就签署新联盟条约进行讨价还价的初始阶段,俄联邦议会主席叶利钦便于1990年9月初与其它8个共和国单独聚会,商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后抛开联盟中央的共和国间的会晤日益频繁。8·19事件后,乌克兰于91年12月初宣布独立,促成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的明斯克会晤和随后的阿拉本图会晤,宣告苏联最终解体和“独联体”形成。  基本原则,同国际法规定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基本类似。  组织机构: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隶属于国家元首理事会的国防部长理事会。机构所在地为明斯克,俄语为其工作语言。  面临的问题:一是俄罗斯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二是俄罗斯的内部矛盾。  走向:三种不同方向。短期内解体;作为一种松散的邦联性结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演变为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新联盟。最有可能的是第二条路,似已得到证实。   我国建国以来外交政策发展的几个阶段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从全国解放到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的“一边倒”。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有:1、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同美国展开了三条战线的斗争;3、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开始中美大使级谈判。  第二阶段: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外交政策称为“两个拳头打人”。1、同印度的冲突;2、中美冲突;3、中苏冲突。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错误估计国际形势;四面树敌;夸大自己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当然在具体的外交活动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三阶段: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一条线,一大片”,一条线指建立反苏统一战线,一大片指围绕线上的一大片亚非国家。这一外交政策具有主观意志论色彩。这一阶段,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胜利:1、1971年10月,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3、“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的提出;4、同日本、西欧等国发展友好关系;5、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四阶段:从80年代末到现在,执行和平自主外交政策的时期。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两个变化:一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发展新看法;二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放弃一条线,坚持大三角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  十六大提出“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征稿启事可以发写手之家。这里发的你信得过?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题目有哪些

过去,提起国家安全,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以军队守卫国家的领土,保卫本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即军事安全。然而在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不再是单指军事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诸多方面。因此,对于国家安全的变化,应该予以足够的关注和充分的认识。 国家安全向经济领域扩展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国家安全向经济领域扩展,也使安全领域各个方面的关系更加密切和复杂。一个国家的经济危机、金融动荡,很可能会蔓延到政治、军事领域,牵动军事安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虽然遵守的是市场经济规则,但由于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历史、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经济起点等诸方面存在的差别,会引起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受益不均,从而产生矛盾和摩擦。一旦产生矛盾和摩擦,西方发达国家就会依仗其在经济、科技、国际联盟和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强迫不发达国家接受不公平的条件。经济是民族生存的基本需要,是国家生存的命脉,是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保证,是国防安全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当更加重视经济安全问题。 虚拟的国家安全疆界 因特网的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问题。网络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的广泛接触,这既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条件,也为敌对国家的信息入侵提供了几乎不设防的“边境”。在因特网时代,国家安全的疆界已从物理疆界扩展到虚拟疆界,这种疆界不是以传统的地缘、领土、领空、领海来划分,而是以带有政治影响力的信息辐射空间来划分。日益增多的网络安全事件,给各国军事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带来了巨大威胁。有人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有2000多万人具有网络攻击的潜力,“黑客”运用的软件工具已达1000多种。信息安全已经对国家整体安全形成了巨大影响。 国家安全的助推器 在农业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10%,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到40%,发达国家当前已达到60%。有人预计,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达到80%以上。现代科学技术是国家安全的助推器。高科技竞争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也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 文化入侵不可小视 信息技术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更便捷的条件,但也导致了文化入侵。目前,电影、电视、音乐、书籍、电脑软件等大众文化产品,已取代水果、工业制品而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物资,美国的文化入侵遍布世界各地。文化交融本无可厚非,但美国有些人却把“文化大棒”看作是推行美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他们认为,美国要维持世界领导地位,仅靠经济和军事力量远远不够,还必须大规模地实施文化输出,通过文化和思想方面的感染力吸引别国,劝说他人仿效美国人的行为或使他们同意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对于美国的文化入侵,一些欧美国家十分担心。法国文化部的官员惊呼:“ 不断高涨的美国通俗文化浪潮正在吞噬法兰西。”因此,法国政府规定,电视台所播放的节目40%必须是国产节目。独立的民族意识形态,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失去这个支柱,国家安全的大厦必然倾倒。因此,文化安全是信息时代国家安全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应确立的两个观念 一是必须确立“综合安全观”。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是由军事、政治、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军事以外的其他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作用上升,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基本因素。因此,在考察国家安全的状况,分析国家安全形势,制定国家安全方针和策略时,应该从更大的范围、更多的领域、更宏观的层面上去考虑,充分注意到军事以外的其他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并重视从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强化国家安全。 二是确立“重点安全观”。信息时代,虽然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比过去更多了,军事以外的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也更大了,但必须看到,军事因素仍然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力量,只有转化为军事力量,才能成为国防实力,在此之前只是一种国防潜力。因此,在确立“综合安全观”的同时,还必须确立“重点安全观”,高度重视从军事安全角度来思考国家安全问题。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应当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贸易战略,引起了广大发展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一些经济学家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些贸易战略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战略的依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进口替代战略理论和出口导向战略理论,这两种战略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起飞阶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与运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的飞跃,从而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因此,通过对这两种战略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和教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1 进口替代战略1.1 进口替代战略的提出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这一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为了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原来依靠进口的货物的生产以供国内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代。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1.2 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限制条件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实施进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中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能够减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一些专门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也培养出来了,政府部门从中也获得了管理经济的经验和知识,因此许多拉美、南亚、中欧国家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但是这一战略对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有限的,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消除对外的依赖性,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从成品进口改为进口国内不具备的原料、技术专利、机器设备、中间产品与资本等。当发展中国家用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时,发达国家也用各种措施破坏或打破关税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所以进口替代战略常常出现无能为力的状态,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认为,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它违背了比较利益原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口替代战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1970年,利特尔等人考察了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经验后认为,进口替代战略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出口、加剧失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因此,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国家和地区就开始转向更加开放的贸易战略,特别是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口替代工业化过渡后,采取了不遗余力的出口导向战略。2 出口导向战略2.1 出口导向战略的含义及内容出口导向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有了一定程度后采取的战略,这些国家的经济一般具有的经济特征是二元经济,即一部分是传统的、落后的经济,而另一部分却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特征。它们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从而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出口导向战略一般也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服装、纺织品、一般家电制造业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的出口,致力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如机械电子、石化等行业。此后,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着手建立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等高科技产业,力图在高科技产业产品的世界出口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2.2 出口导向战略并非尽善尽美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用在本国的比较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过程。在第一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本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通过扩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此时应当及时调整产业政策,鼓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也需要一定的措施:一是对出口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低息贷款、增加补贴等;二是对出口企业需从国外进口的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技术专利等实行减免税、放宽进口配额;三是使本国货币贬值以降低本国出口商品以外币计算的价格,增加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施这一战略可以通过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使一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圈中。由于国际竞争压力对国内企业形成了有效的激励,促使国内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经济管理、开发新技术、培训员工,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近20年来,几乎所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出口占GDP比重不断上升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亚洲“四小龙”、东盟等。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出口导向战略的完美无缺,通过对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与出口的关系比较,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出口企业的生产效率并没有表现出随着积累出口量的增加而递增的趋势,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出口导向战略也非尽善尽美。(1)出口导向战略受到国际市场的极大限制。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的需求有限,随着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采取外向型贸易战略,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扩张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2)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一国经济开放度大大提高,国内经济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如汇率、利率、贸易条件、债务条件的变动和国际游资的袭击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市场体系不够发达,监督和管理制度也不健全,缺乏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一旦危机发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3)出口导向战略也需要实行一些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市场价格体系,降低资源配置效率。3 结语通过对这两种贸易发展战略的比较,我们可以认为,这两种战略各有优缺点,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今后,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关键取决于选择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贸易战略,并根据国际环境和世界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又一件大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陶文钊研究员二十五日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称,这场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美国单边主义倾向战后可能进一步发展。伊拉克战争与一九九一年海湾战争不同,是美国绕开联合国发起的战争,美国起先想给单边主义披上一层联合国授权的外衣,未果之下公然抛开联合国发起战争。这意味着冷战结束以后,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国际政治中的均势被打破,美国一超独大,其单边主义势必更加发展。 ——伊拉克战争在国际关系中制造了一个不良的先例,可能导致国际关系中武力的滥用。美国二00二年《国家安全报告》中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美国违背大多数国家意志、绕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无疑是这一战略的第一次实践。 ——伊拉克战争导致美欧关系出现裂痕。安理会的多数成员国包括美国在欧洲的盟国法、德等强烈反对美国战前提出的新决议案,这是美国决策者始料未及的。美欧裂痕的出现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新因素,双方之间的矛盾会闹到什么地步,还有待观察。 ——美国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会出现微妙变化。伊斯兰国家对此次伊拉克战争的态度极其复杂,但多数国家反对这场战争,他们担心,如果美国这次从外部更迭一个主权国家政权获得成功,以后对别的阿拉伯国家会不会照此办理。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很不满,要把伊拉克作为改造伊斯兰世界的第一步。战后,美国与伊斯兰国家关系因此会出现一些变化,美从外部要求伊斯兰国家实行民主化的压力也会增大。 ——伊拉克战争严重损害到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安理会负有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此次美国绕开联合国对伊动武,是对联合国威信的一个损害。这场战争对于联合国今后如何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如何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陶文钊指出,从战前到开战至今的全球反应上不难看出,“美国的单边主义在发展,国际社会对单边主义的制约也在发展”。这位专家表示,虽然伊拉克战争对国际格局会产生上述五大影响,但它不会根本改变国际政治现在的“一超多强”基本格局,也不会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1、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 2、浅析中东问题现状3、中国的外部困难和新领导集体面对的挑战4、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5、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6、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7、美印军事合作及其制约因素

哥们选修这课的吧。。。。。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训练题   什么是时代?列宁提出的划分时代的依据是什么?  答:所谓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它包含时空内容和阶级内容。从时间上说,它不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某个短暂时期,而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空间上说,它不是以个别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为依据,而是以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为依据;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内容。  列宁认为,划分时代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要弄清楚“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而确定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必须不以力量强弱、不以新兴阶级的孤立活动、不以新兴阶级的暂时挫折所左右。   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答: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的反战意识空前增强;②战后科技进步引发的世界经济国际化,制约了战争的发生;③战争与军事武器的异化,成为避免战争的重要因素;④利用战争来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减弱;⑤发展在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⑥解决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靠和平和发展。   什么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行为能力和自身的特殊利益,并能够独立参与国际竞争的政治实体。  其主要特征为:①行为能力;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③具有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手段;④具有确定的组织形式。   国家主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主权是指国家所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其基本特征是不可分割性、不可让与性和排它性。   何谓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国家利益就是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国家利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安全利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侵略等方面;二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繁荣等方面。它要求一个国家对内对本国资源的主权、发展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对外与其它国家能够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三是国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指一个国家在与其它国家发生交往过程中,交往和联系的程度对国家利益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产生一个国家的政治利益。   何谓国家力量?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国家力量是指国家拥有的实力以及影响其它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力。国家力量既包括具体的、可统计的因素,也包括抽象的、只能分析的因素。前者是物质因素,后者是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精神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内聚力、国民意识、政府效率、战略决策水平、外交影响等。  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①从定性、定量相结合上去估量国家力量;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力量;③要正确把握国家力量的度。   何谓国家对外政策?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国家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对外活动中,根据其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并结合具体情况,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制订的行为准则。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要求是履行国家的对外职能。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其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一个国家的内政是它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其内政的延续;对内政策是对外政策的依据;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需要。   什么是国际组织?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组织是一些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以条约建立的常设性国际机构。  共同的基本特征是:①国际组织的建立、组织原则及其活动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其宗旨必须是促进各个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②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不是国家之上的组织和超国家的机构;③成员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④以条约为基础建立;⑤有特定的目的和职能范围。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  答: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它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件。   什么叫国际秩序?当今世界有哪两类国际新秩序构想?  答:国际秩序就是指在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国际关系运行的机制和原则。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提出的主张按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由少数强国主宰世界。如美国提出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以美国为领导,联合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最终建立从西方到东方,从北方到南方的国际新秩序。另一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平等”的世界新秩序。基本内涵是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尊重他们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制度,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等。   什么是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  答: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特点:①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②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③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趋势: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②亚太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有前途的地区;③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整合的历史进程。主要特征是:①世界经济体系迅速扩大,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②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活动全球化;③金融和投资活动全球化;④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⑤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与人才的国际性流动迅速扩大。   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答:这种影响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①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经济安全成为各国安全的核心与基础;②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间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④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供了机遇。   什么是国际政治格局?研究国际政治格局的方法有哪些?  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各种重要的政治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态势。  研究国际政治格局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其次要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再次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何谓雅尔塔体制?其主要内容、结果及影响如何?  答:雅尔塔体制是战争发展的后期,苏美英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开会进行商讨,这几次会议分别是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三国首脑通过对战后安排达成了协议,后来它就被称为“雅尔塔体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德处置问题;苏联与西部邻国领土划分的问题;远东问题;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秩序问题。  结果及其影响:“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其结果:美苏在欧洲、部分地在亚洲划分了战后的势力范围;为联合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某些协议损害了有关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欧洲稳定、世界和平的局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美、苏、英三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表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无视和侵犯了中国等国家的主权,导致战后美、苏两霸的崛起和对抗,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主要特点。  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从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战略到杜鲁门的遏制战略。《北大西洋公约》、《美日安全条约》、《美、新、澳条约》的签署,标志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欧洲9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的建立、经互会成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沙条约签订,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主要特点:①两大阵营分别是以美苏两大国为其首领;②两大阵营的成员均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作为其重要的政治基础;③两大阵营的斗争以“冷战”为主要形式。   两极格局的持续演变及终结过程是怎样的?  持续与演变:①第三世界崛起;②两大阵营内部发生矛盾与摩擦;③美苏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终结与标志:两极格局以苏联解体而告终结,其标志性事件是:①东欧剧变;②海湾战争;③“8·19”事件。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如何?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是一种多元化格局,有的学者称之为“一超四强”或“一超多强”格局,新格局呈现如下特点:①“一超”与“多强”矛盾错综复杂:美欧矛盾增加、美日摩擦不断、中美关系一波三折。②各大国相互制约因素增多。③各大国相互协调和合作的能力有所增强。   简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及其原因。  答:战后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这一点可以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农业生产率、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来得到证明。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科学技术对美国经济起了推动作用;②进行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③鼓励消费、扩大市场;④依靠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⑤提高剩余价值率。   为什么说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衰退时期?  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①在科技实力方面,美国已经丧失了它在高科技领域无可争辩的优势;②美国在金融实力方面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它由一个最大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克林顿时期这方面的状况曾有所改变,但现在又成问题。③在市场控制能力方面,美国制成品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下降。   简述美国全球战略和霸权地位的兴衰。  ①霸权地位的确立: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②霸权地位衰落: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约翰逊时期美国霸权地位进一步衰落,尼克松主义的出现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象征;③“后霸权时代”:里根的调整,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总战略;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的对外防务战略构想,小布什的“参与与扩展”战略。   “民主和平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试对其进行评析。  ①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不会发生战争。从民主政治自身性质出发和从历史经验事实出发进行论证。②转型中的民主化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大。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两方面进行论证。③“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从所谓“民主规范”以及不得使和平、民主受到威胁两方面进行论证。  “民主和平论”者的结论:从长期看,民主化一旦成熟,它将有助于和平;而从短期看,民主化的进程却酝酿着战争的风险。因此,他们建议:①帮助民主化国家建立中央权威以遏制潜在敌对的政治联盟;②当民主化国家上层人物受到军队威胁时,给予其安全保护;③在民主化国家中创立一个自由的、竞争的和多元化的思想市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外原因是什么?  内因:①在高速积累的基础上,大规模更新和扩大生产设备;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培养本国科技力量;③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④国内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  外因:①日本得到美国大力扶植;②日本有美国军事保护,军费开支极少;③美国在侵朝、侵越战争中的军需订货对日本经济的刺激;④日本没有付出战争赔款。⑤日本利用了亚、非、拉国家的廉价原料。   日本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及其对策是什么?  日本经济的脆弱性:①自然资源贫乏,主要工业原料、燃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②农业是薄弱环节;③国内市场狭小,主要产品依赖海外市场;④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成分。  面对这种脆弱性,日本政府也采取了措施,试图改变上述弱点,虽也取得了成效,但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艰难而漫长。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准备、原因、途径、影响因素是怎样的?  准备:5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日本就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1972年,田中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81年铃木宣称日本进行“第三次远航”,中曾根一上台就打出争取政治大国的旗帜,使用了“国际国家”一词,海部俊树则要求日本“积极参与建立新秩序的国际努力”。  原因:①经济实力增长,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地位;②需要政治大国的地位保护经济长期稳定发展;③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也是日本自身安全的需要;④日本认为当今世界,它走向政治大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途径:50年代,由小伙计到争取做西方国家的平等一员;60年代,探索成为亚太地区盟主的可能性;80年代,多方出击,为成为政治大国不遗余力;90年代以来,日本更是咄咄逼人,为成为政治大国,摆出了不达目的,绝不罢手的态势。  影响因素:日本是一个小国,资源贫乏,先天不足;日本难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会;美日、美欧矛盾、摩擦不可能完全解决;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作用有限;日本在世界上形象不佳。   战后西欧经济复兴及其原因是什么?  “二战”时期,西欧各国经济遭受重创,但是很快即恢复,到1950年,西欧主要国家经济都基本上恢复到战前水平。1950-1960年,是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5%,1961-1976年是持续高涨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8%。从70年代初,西欧与美日并列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之一。  内因:①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和强大的工业基础;②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③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其起到了对生产的某种程度的促进作用;④西欧联合代替了长期的战乱。  外因:①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②得到大量廉价的原材料、燃料、劳动力和广大的市场;③西欧得到美国的核保护,军费开支减少。   西欧联合自强的必要性是什么?  ①只有联合,才能取长补短,发展、振兴各国经济;②只有联合才能防止近代西欧各国相互残杀的悲剧重演;③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   西欧经济面临的困难、长处与不足是什么?  从整体上看,西欧经济在美日欧三大支柱中,困难最为严重。衰退、失业、出口萎缩、政府财政赤字都是其显著表现。面对这些困难,西欧各国踏上了结构性调整的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  西欧经济发展的长处:实力雄厚;工业技术发达;战略地位重要。短处:能源、原料短缺;依赖国外市场;受美国经济影响较大;军事上需借重美国。   欧共体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如何扩展?  欧共体建立于1967年,在1951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7年签订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基础上合并而成。欧共体的组织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  欧共体最初的成员国是法、德、意、比、荷、卢六国,现已扩大到19国。这是从成员国数目上体现出来的扩展;另一方面欧共体还试图实行政治、经济、防务的一体化。在这些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  ①将欧洲政治联盟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同时加强欧洲人的“欧洲意识”;②成立欧洲科技共同体,加强科技合作;③推动西欧各国的防务联合。   独联体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的组织结构如何、面临的问题和走向如何?  当苏各加盟共和国和联盟中央就签署新联盟条约进行讨价还价的初始阶段,俄联邦议会主席叶利钦便于1990年9月初与其它8个共和国单独聚会,商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后抛开联盟中央的共和国间的会晤日益频繁。8·19事件后,乌克兰于91年12月初宣布独立,促成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的明斯克会晤和随后的阿拉本图会晤,宣告苏联最终解体和“独联体”形成。  基本原则,同国际法规定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基本类似。  组织机构: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隶属于国家元首理事会的国防部长理事会。机构所在地为明斯克,俄语为其工作语言。  面临的问题:一是俄罗斯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二是俄罗斯的内部矛盾。  走向:三种不同方向。短期内解体;作为一种松散的邦联性结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演变为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新联盟。最有可能的是第二条路,似已得到证实。   我国建国以来外交政策发展的几个阶段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从全国解放到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的“一边倒”。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有:1、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同美国展开了三条战线的斗争;3、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开始中美大使级谈判。  第二阶段: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外交政策称为“两个拳头打人”。1、同印度的冲突;2、中美冲突;3、中苏冲突。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错误估计国际形势;四面树敌;夸大自己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当然在具体的外交活动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三阶段: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一条线,一大片”,一条线指建立反苏统一战线,一大片指围绕线上的一大片亚非国家。这一外交政策具有主观意志论色彩。这一阶段,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胜利:1、1971年10月,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3、“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的提出;4、同日本、西欧等国发展友好关系;5、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四阶段:从80年代末到现在,执行和平自主外交政策的时期。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两个变化:一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发展新看法;二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放弃一条线,坚持大三角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  十六大提出“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哥们选修这课的吧。。。。。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

过去,提起国家安全,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以军队守卫国家的领土,保卫本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即军事安全。然而在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不再是单指军事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诸多方面。因此,对于国家安全的变化,应该予以足够的关注和充分的认识。 国家安全向经济领域扩展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国家安全向经济领域扩展,也使安全领域各个方面的关系更加密切和复杂。一个国家的经济危机、金融动荡,很可能会蔓延到政治、军事领域,牵动军事安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虽然遵守的是市场经济规则,但由于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历史、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经济起点等诸方面存在的差别,会引起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受益不均,从而产生矛盾和摩擦。一旦产生矛盾和摩擦,西方发达国家就会依仗其在经济、科技、国际联盟和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强迫不发达国家接受不公平的条件。经济是民族生存的基本需要,是国家生存的命脉,是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保证,是国防安全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当更加重视经济安全问题。 虚拟的国家安全疆界 因特网的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问题。网络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的广泛接触,这既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条件,也为敌对国家的信息入侵提供了几乎不设防的“边境”。在因特网时代,国家安全的疆界已从物理疆界扩展到虚拟疆界,这种疆界不是以传统的地缘、领土、领空、领海来划分,而是以带有政治影响力的信息辐射空间来划分。日益增多的网络安全事件,给各国军事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带来了巨大威胁。有人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有2000多万人具有网络攻击的潜力,“黑客”运用的软件工具已达1000多种。信息安全已经对国家整体安全形成了巨大影响。 国家安全的助推器 在农业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10%,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到40%,发达国家当前已达到60%。有人预计,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达到80%以上。现代科学技术是国家安全的助推器。高科技竞争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也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 文化入侵不可小视 信息技术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更便捷的条件,但也导致了文化入侵。目前,电影、电视、音乐、书籍、电脑软件等大众文化产品,已取代水果、工业制品而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物资,美国的文化入侵遍布世界各地。文化交融本无可厚非,但美国有些人却把“文化大棒”看作是推行美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他们认为,美国要维持世界领导地位,仅靠经济和军事力量远远不够,还必须大规模地实施文化输出,通过文化和思想方面的感染力吸引别国,劝说他人仿效美国人的行为或使他们同意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对于美国的文化入侵,一些欧美国家十分担心。法国文化部的官员惊呼:“ 不断高涨的美国通俗文化浪潮正在吞噬法兰西。”因此,法国政府规定,电视台所播放的节目40%必须是国产节目。独立的民族意识形态,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失去这个支柱,国家安全的大厦必然倾倒。因此,文化安全是信息时代国家安全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应确立的两个观念 一是必须确立“综合安全观”。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是由军事、政治、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军事以外的其他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作用上升,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基本因素。因此,在考察国家安全的状况,分析国家安全形势,制定国家安全方针和策略时,应该从更大的范围、更多的领域、更宏观的层面上去考虑,充分注意到军事以外的其他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并重视从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强化国家安全。 二是确立“重点安全观”。信息时代,虽然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比过去更多了,军事以外的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也更大了,但必须看到,军事因素仍然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力量,只有转化为军事力量,才能成为国防实力,在此之前只是一种国防潜力。因此,在确立“综合安全观”的同时,还必须确立“重点安全观”,高度重视从军事安全角度来思考国家安全问题。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应当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贸易战略,引起了广大发展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一些经济学家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些贸易战略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战略的依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进口替代战略理论和出口导向战略理论,这两种战略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起飞阶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与运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的飞跃,从而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因此,通过对这两种战略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和教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1 进口替代战略1.1 进口替代战略的提出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这一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为了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原来依靠进口的货物的生产以供国内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代。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1.2 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限制条件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实施进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中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能够减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一些专门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也培养出来了,政府部门从中也获得了管理经济的经验和知识,因此许多拉美、南亚、中欧国家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但是这一战略对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有限的,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消除对外的依赖性,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从成品进口改为进口国内不具备的原料、技术专利、机器设备、中间产品与资本等。当发展中国家用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时,发达国家也用各种措施破坏或打破关税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所以进口替代战略常常出现无能为力的状态,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认为,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它违背了比较利益原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口替代战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1970年,利特尔等人考察了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经验后认为,进口替代战略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出口、加剧失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因此,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国家和地区就开始转向更加开放的贸易战略,特别是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口替代工业化过渡后,采取了不遗余力的出口导向战略。2 出口导向战略2.1 出口导向战略的含义及内容出口导向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有了一定程度后采取的战略,这些国家的经济一般具有的经济特征是二元经济,即一部分是传统的、落后的经济,而另一部分却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特征。它们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从而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出口导向战略一般也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服装、纺织品、一般家电制造业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的出口,致力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如机械电子、石化等行业。此后,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着手建立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等高科技产业,力图在高科技产业产品的世界出口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2.2 出口导向战略并非尽善尽美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用在本国的比较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过程。在第一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本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通过扩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此时应当及时调整产业政策,鼓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也需要一定的措施:一是对出口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低息贷款、增加补贴等;二是对出口企业需从国外进口的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技术专利等实行减免税、放宽进口配额;三是使本国货币贬值以降低本国出口商品以外币计算的价格,增加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施这一战略可以通过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使一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圈中。由于国际竞争压力对国内企业形成了有效的激励,促使国内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经济管理、开发新技术、培训员工,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近20年来,几乎所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出口占GDP比重不断上升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亚洲“四小龙”、东盟等。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出口导向战略的完美无缺,通过对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与出口的关系比较,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出口企业的生产效率并没有表现出随着积累出口量的增加而递增的趋势,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出口导向战略也非尽善尽美。(1)出口导向战略受到国际市场的极大限制。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的需求有限,随着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采取外向型贸易战略,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扩张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2)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一国经济开放度大大提高,国内经济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如汇率、利率、贸易条件、债务条件的变动和国际游资的袭击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市场体系不够发达,监督和管理制度也不健全,缺乏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一旦危机发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3)出口导向战略也需要实行一些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市场价格体系,降低资源配置效率。3 结语通过对这两种贸易发展战略的比较,我们可以认为,这两种战略各有优缺点,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今后,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关键取决于选择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贸易战略,并根据国际环境和世界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又一件大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陶文钊研究员二十五日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称,这场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美国单边主义倾向战后可能进一步发展。伊拉克战争与一九九一年海湾战争不同,是美国绕开联合国发起的战争,美国起先想给单边主义披上一层联合国授权的外衣,未果之下公然抛开联合国发起战争。这意味着冷战结束以后,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国际政治中的均势被打破,美国一超独大,其单边主义势必更加发展。 ——伊拉克战争在国际关系中制造了一个不良的先例,可能导致国际关系中武力的滥用。美国二00二年《国家安全报告》中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美国违背大多数国家意志、绕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无疑是这一战略的第一次实践。 ——伊拉克战争导致美欧关系出现裂痕。安理会的多数成员国包括美国在欧洲的盟国法、德等强烈反对美国战前提出的新决议案,这是美国决策者始料未及的。美欧裂痕的出现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新因素,双方之间的矛盾会闹到什么地步,还有待观察。 ——美国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会出现微妙变化。伊斯兰国家对此次伊拉克战争的态度极其复杂,但多数国家反对这场战争,他们担心,如果美国这次从外部更迭一个主权国家政权获得成功,以后对别的阿拉伯国家会不会照此办理。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很不满,要把伊拉克作为改造伊斯兰世界的第一步。战后,美国与伊斯兰国家关系因此会出现一些变化,美从外部要求伊斯兰国家实行民主化的压力也会增大。 ——伊拉克战争严重损害到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安理会负有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此次美国绕开联合国对伊动武,是对联合国威信的一个损害。这场战争对于联合国今后如何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如何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陶文钊指出,从战前到开战至今的全球反应上不难看出,“美国的单边主义在发展,国际社会对单边主义的制约也在发展”。这位专家表示,虽然伊拉克战争对国际格局会产生上述五大影响,但它不会根本改变国际政治现在的“一超多强”基本格局,也不会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哥们选修这课的吧。。。。。

建议读一下《大国之路》,《直话直说的政治》《货币战争》等书,包你有收获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训练题   什么是时代?列宁提出的划分时代的依据是什么?  答:所谓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它包含时空内容和阶级内容。从时间上说,它不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某个短暂时期,而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空间上说,它不是以个别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为依据,而是以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为依据;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内容。  列宁认为,划分时代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要弄清楚“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而确定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必须不以力量强弱、不以新兴阶级的孤立活动、不以新兴阶级的暂时挫折所左右。   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答: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的反战意识空前增强;②战后科技进步引发的世界经济国际化,制约了战争的发生;③战争与军事武器的异化,成为避免战争的重要因素;④利用战争来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减弱;⑤发展在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⑥解决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靠和平和发展。   什么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行为能力和自身的特殊利益,并能够独立参与国际竞争的政治实体。  其主要特征为:①行为能力;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③具有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手段;④具有确定的组织形式。   国家主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主权是指国家所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其基本特征是不可分割性、不可让与性和排它性。   何谓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国家利益就是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国家利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安全利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侵略等方面;二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繁荣等方面。它要求一个国家对内对本国资源的主权、发展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对外与其它国家能够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三是国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指一个国家在与其它国家发生交往过程中,交往和联系的程度对国家利益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产生一个国家的政治利益。   何谓国家力量?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国家力量是指国家拥有的实力以及影响其它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力。国家力量既包括具体的、可统计的因素,也包括抽象的、只能分析的因素。前者是物质因素,后者是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精神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内聚力、国民意识、政府效率、战略决策水平、外交影响等。  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①从定性、定量相结合上去估量国家力量;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力量;③要正确把握国家力量的度。   何谓国家对外政策?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国家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对外活动中,根据其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并结合具体情况,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制订的行为准则。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要求是履行国家的对外职能。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其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一个国家的内政是它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其内政的延续;对内政策是对外政策的依据;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需要。   什么是国际组织?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组织是一些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以条约建立的常设性国际机构。  共同的基本特征是:①国际组织的建立、组织原则及其活动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其宗旨必须是促进各个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②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不是国家之上的组织和超国家的机构;③成员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④以条约为基础建立;⑤有特定的目的和职能范围。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  答: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它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件。   什么叫国际秩序?当今世界有哪两类国际新秩序构想?  答:国际秩序就是指在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国际关系运行的机制和原则。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提出的主张按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由少数强国主宰世界。如美国提出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以美国为领导,联合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最终建立从西方到东方,从北方到南方的国际新秩序。另一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平等”的世界新秩序。基本内涵是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尊重他们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制度,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等。   什么是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  答: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特点:①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②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③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趋势: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②亚太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有前途的地区;③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整合的历史进程。主要特征是:①世界经济体系迅速扩大,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②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活动全球化;③金融和投资活动全球化;④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⑤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与人才的国际性流动迅速扩大。   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答:这种影响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①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经济安全成为各国安全的核心与基础;②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间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④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供了机遇。   什么是国际政治格局?研究国际政治格局的方法有哪些?  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各种重要的政治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态势。  研究国际政治格局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其次要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再次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何谓雅尔塔体制?其主要内容、结果及影响如何?  答:雅尔塔体制是战争发展的后期,苏美英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开会进行商讨,这几次会议分别是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三国首脑通过对战后安排达成了协议,后来它就被称为“雅尔塔体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德处置问题;苏联与西部邻国领土划分的问题;远东问题;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秩序问题。  结果及其影响:“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其结果:美苏在欧洲、部分地在亚洲划分了战后的势力范围;为联合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某些协议损害了有关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欧洲稳定、世界和平的局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美、苏、英三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表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无视和侵犯了中国等国家的主权,导致战后美、苏两霸的崛起和对抗,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主要特点。  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从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战略到杜鲁门的遏制战略。《北大西洋公约》、《美日安全条约》、《美、新、澳条约》的签署,标志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欧洲9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的建立、经互会成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沙条约签订,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主要特点:①两大阵营分别是以美苏两大国为其首领;②两大阵营的成员均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作为其重要的政治基础;③两大阵营的斗争以“冷战”为主要形式。   两极格局的持续演变及终结过程是怎样的?  持续与演变:①第三世界崛起;②两大阵营内部发生矛盾与摩擦;③美苏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终结与标志:两极格局以苏联解体而告终结,其标志性事件是:①东欧剧变;②海湾战争;③“8·19”事件。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如何?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是一种多元化格局,有的学者称之为“一超四强”或“一超多强”格局,新格局呈现如下特点:①“一超”与“多强”矛盾错综复杂:美欧矛盾增加、美日摩擦不断、中美关系一波三折。②各大国相互制约因素增多。③各大国相互协调和合作的能力有所增强。   简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及其原因。  答:战后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这一点可以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农业生产率、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来得到证明。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科学技术对美国经济起了推动作用;②进行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③鼓励消费、扩大市场;④依靠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⑤提高剩余价值率。   为什么说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衰退时期?  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①在科技实力方面,美国已经丧失了它在高科技领域无可争辩的优势;②美国在金融实力方面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它由一个最大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克林顿时期这方面的状况曾有所改变,但现在又成问题。③在市场控制能力方面,美国制成品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下降。   简述美国全球战略和霸权地位的兴衰。  ①霸权地位的确立: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②霸权地位衰落: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约翰逊时期美国霸权地位进一步衰落,尼克松主义的出现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象征;③“后霸权时代”:里根的调整,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总战略;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的对外防务战略构想,小布什的“参与与扩展”战略。   “民主和平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试对其进行评析。  ①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不会发生战争。从民主政治自身性质出发和从历史经验事实出发进行论证。②转型中的民主化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大。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两方面进行论证。③“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从所谓“民主规范”以及不得使和平、民主受到威胁两方面进行论证。  “民主和平论”者的结论:从长期看,民主化一旦成熟,它将有助于和平;而从短期看,民主化的进程却酝酿着战争的风险。因此,他们建议:①帮助民主化国家建立中央权威以遏制潜在敌对的政治联盟;②当民主化国家上层人物受到军队威胁时,给予其安全保护;③在民主化国家中创立一个自由的、竞争的和多元化的思想市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外原因是什么?  内因:①在高速积累的基础上,大规模更新和扩大生产设备;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培养本国科技力量;③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④国内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  外因:①日本得到美国大力扶植;②日本有美国军事保护,军费开支极少;③美国在侵朝、侵越战争中的军需订货对日本经济的刺激;④日本没有付出战争赔款。⑤日本利用了亚、非、拉国家的廉价原料。   日本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及其对策是什么?  日本经济的脆弱性:①自然资源贫乏,主要工业原料、燃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②农业是薄弱环节;③国内市场狭小,主要产品依赖海外市场;④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成分。  面对这种脆弱性,日本政府也采取了措施,试图改变上述弱点,虽也取得了成效,但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艰难而漫长。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准备、原因、途径、影响因素是怎样的?  准备:5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日本就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1972年,田中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81年铃木宣称日本进行“第三次远航”,中曾根一上台就打出争取政治大国的旗帜,使用了“国际国家”一词,海部俊树则要求日本“积极参与建立新秩序的国际努力”。  原因:①经济实力增长,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地位;②需要政治大国的地位保护经济长期稳定发展;③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也是日本自身安全的需要;④日本认为当今世界,它走向政治大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途径:50年代,由小伙计到争取做西方国家的平等一员;60年代,探索成为亚太地区盟主的可能性;80年代,多方出击,为成为政治大国不遗余力;90年代以来,日本更是咄咄逼人,为成为政治大国,摆出了不达目的,绝不罢手的态势。  影响因素:日本是一个小国,资源贫乏,先天不足;日本难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会;美日、美欧矛盾、摩擦不可能完全解决;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作用有限;日本在世界上形象不佳。   战后西欧经济复兴及其原因是什么?  “二战”时期,西欧各国经济遭受重创,但是很快即恢复,到1950年,西欧主要国家经济都基本上恢复到战前水平。1950-1960年,是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5%,1961-1976年是持续高涨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8%。从70年代初,西欧与美日并列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之一。  内因:①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和强大的工业基础;②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③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其起到了对生产的某种程度的促进作用;④西欧联合代替了长期的战乱。  外因:①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②得到大量廉价的原材料、燃料、劳动力和广大的市场;③西欧得到美国的核保护,军费开支减少。   西欧联合自强的必要性是什么?  ①只有联合,才能取长补短,发展、振兴各国经济;②只有联合才能防止近代西欧各国相互残杀的悲剧重演;③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   西欧经济面临的困难、长处与不足是什么?  从整体上看,西欧经济在美日欧三大支柱中,困难最为严重。衰退、失业、出口萎缩、政府财政赤字都是其显著表现。面对这些困难,西欧各国踏上了结构性调整的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  西欧经济发展的长处:实力雄厚;工业技术发达;战略地位重要。短处:能源、原料短缺;依赖国外市场;受美国经济影响较大;军事上需借重美国。   欧共体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如何扩展?  欧共体建立于1967年,在1951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7年签订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基础上合并而成。欧共体的组织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  欧共体最初的成员国是法、德、意、比、荷、卢六国,现已扩大到19国。这是从成员国数目上体现出来的扩展;另一方面欧共体还试图实行政治、经济、防务的一体化。在这些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  ①将欧洲政治联盟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同时加强欧洲人的“欧洲意识”;②成立欧洲科技共同体,加强科技合作;③推动西欧各国的防务联合。   独联体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的组织结构如何、面临的问题和走向如何?  当苏各加盟共和国和联盟中央就签署新联盟条约进行讨价还价的初始阶段,俄联邦议会主席叶利钦便于1990年9月初与其它8个共和国单独聚会,商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后抛开联盟中央的共和国间的会晤日益频繁。8·19事件后,乌克兰于91年12月初宣布独立,促成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的明斯克会晤和随后的阿拉本图会晤,宣告苏联最终解体和“独联体”形成。  基本原则,同国际法规定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基本类似。  组织机构: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隶属于国家元首理事会的国防部长理事会。机构所在地为明斯克,俄语为其工作语言。  面临的问题:一是俄罗斯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二是俄罗斯的内部矛盾。  走向:三种不同方向。短期内解体;作为一种松散的邦联性结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演变为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新联盟。最有可能的是第二条路,似已得到证实。   我国建国以来外交政策发展的几个阶段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从全国解放到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的“一边倒”。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有:1、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同美国展开了三条战线的斗争;3、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开始中美大使级谈判。  第二阶段: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外交政策称为“两个拳头打人”。1、同印度的冲突;2、中美冲突;3、中苏冲突。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错误估计国际形势;四面树敌;夸大自己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当然在具体的外交活动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三阶段: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一条线,一大片”,一条线指建立反苏统一战线,一大片指围绕线上的一大片亚非国家。这一外交政策具有主观意志论色彩。这一阶段,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胜利:1、1971年10月,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3、“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的提出;4、同日本、西欧等国发展友好关系;5、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四阶段:从80年代末到现在,执行和平自主外交政策的时期。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两个变化:一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发展新看法;二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放弃一条线,坚持大三角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  十六大提出“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训练题   什么是时代?列宁提出的划分时代的依据是什么?  答:所谓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它包含时空内容和阶级内容。从时间上说,它不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某个短暂时期,而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空间上说,它不是以个别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为依据,而是以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为依据;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内容。  列宁认为,划分时代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要弄清楚“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而确定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必须不以力量强弱、不以新兴阶级的孤立活动、不以新兴阶级的暂时挫折所左右。   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答: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的反战意识空前增强;②战后科技进步引发的世界经济国际化,制约了战争的发生;③战争与军事武器的异化,成为避免战争的重要因素;④利用战争来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减弱;⑤发展在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⑥解决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靠和平和发展。   什么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行为能力和自身的特殊利益,并能够独立参与国际竞争的政治实体。  其主要特征为:①行为能力;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③具有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手段;④具有确定的组织形式。   国家主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主权是指国家所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其基本特征是不可分割性、不可让与性和排它性。   何谓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国家利益就是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国家利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安全利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侵略等方面;二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繁荣等方面。它要求一个国家对内对本国资源的主权、发展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对外与其它国家能够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三是国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指一个国家在与其它国家发生交往过程中,交往和联系的程度对国家利益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产生一个国家的政治利益。   何谓国家力量?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国家力量是指国家拥有的实力以及影响其它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力。国家力量既包括具体的、可统计的因素,也包括抽象的、只能分析的因素。前者是物质因素,后者是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精神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内聚力、国民意识、政府效率、战略决策水平、外交影响等。  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①从定性、定量相结合上去估量国家力量;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力量;③要正确把握国家力量的度。   何谓国家对外政策?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国家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对外活动中,根据其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并结合具体情况,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制订的行为准则。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要求是履行国家的对外职能。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其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一个国家的内政是它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其内政的延续;对内政策是对外政策的依据;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需要。   什么是国际组织?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组织是一些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以条约建立的常设性国际机构。  共同的基本特征是:①国际组织的建立、组织原则及其活动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其宗旨必须是促进各个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②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不是国家之上的组织和超国家的机构;③成员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④以条约为基础建立;⑤有特定的目的和职能范围。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  答: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它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件。   什么叫国际秩序?当今世界有哪两类国际新秩序构想?  答:国际秩序就是指在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国际关系运行的机制和原则。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提出的主张按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由少数强国主宰世界。如美国提出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以美国为领导,联合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最终建立从西方到东方,从北方到南方的国际新秩序。另一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平等”的世界新秩序。基本内涵是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尊重他们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制度,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等。   什么是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  答: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特点:①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②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③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趋势: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②亚太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有前途的地区;③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整合的历史进程。主要特征是:①世界经济体系迅速扩大,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②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活动全球化;③金融和投资活动全球化;④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⑤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与人才的国际性流动迅速扩大。   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答:这种影响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①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经济安全成为各国安全的核心与基础;②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间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④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供了机遇。   什么是国际政治格局?研究国际政治格局的方法有哪些?  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各种重要的政治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态势。  研究国际政治格局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其次要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再次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何谓雅尔塔体制?其主要内容、结果及影响如何?  答:雅尔塔体制是战争发展的后期,苏美英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开会进行商讨,这几次会议分别是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三国首脑通过对战后安排达成了协议,后来它就被称为“雅尔塔体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德处置问题;苏联与西部邻国领土划分的问题;远东问题;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秩序问题。  结果及其影响:“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其结果:美苏在欧洲、部分地在亚洲划分了战后的势力范围;为联合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某些协议损害了有关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欧洲稳定、世界和平的局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美、苏、英三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表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无视和侵犯了中国等国家的主权,导致战后美、苏两霸的崛起和对抗,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主要特点。  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从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战略到杜鲁门的遏制战略。《北大西洋公约》、《美日安全条约》、《美、新、澳条约》的签署,标志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欧洲9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的建立、经互会成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沙条约签订,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主要特点:①两大阵营分别是以美苏两大国为其首领;②两大阵营的成员均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作为其重要的政治基础;③两大阵营的斗争以“冷战”为主要形式。   两极格局的持续演变及终结过程是怎样的?  持续与演变:①第三世界崛起;②两大阵营内部发生矛盾与摩擦;③美苏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终结与标志:两极格局以苏联解体而告终结,其标志性事件是:①东欧剧变;②海湾战争;③“8·19”事件。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如何?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是一种多元化格局,有的学者称之为“一超四强”或“一超多强”格局,新格局呈现如下特点:①“一超”与“多强”矛盾错综复杂:美欧矛盾增加、美日摩擦不断、中美关系一波三折。②各大国相互制约因素增多。③各大国相互协调和合作的能力有所增强。   简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及其原因。  答:战后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这一点可以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农业生产率、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来得到证明。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科学技术对美国经济起了推动作用;②进行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③鼓励消费、扩大市场;④依靠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⑤提高剩余价值率。   为什么说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衰退时期?  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①在科技实力方面,美国已经丧失了它在高科技领域无可争辩的优势;②美国在金融实力方面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它由一个最大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克林顿时期这方面的状况曾有所改变,但现在又成问题。③在市场控制能力方面,美国制成品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下降。   简述美国全球战略和霸权地位的兴衰。  ①霸权地位的确立: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②霸权地位衰落: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约翰逊时期美国霸权地位进一步衰落,尼克松主义的出现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象征;③“后霸权时代”:里根的调整,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总战略;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的对外防务战略构想,小布什的“参与与扩展”战略。   “民主和平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试对其进行评析。  ①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不会发生战争。从民主政治自身性质出发和从历史经验事实出发进行论证。②转型中的民主化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大。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两方面进行论证。③“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从所谓“民主规范”以及不得使和平、民主受到威胁两方面进行论证。  “民主和平论”者的结论:从长期看,民主化一旦成熟,它将有助于和平;而从短期看,民主化的进程却酝酿着战争的风险。因此,他们建议:①帮助民主化国家建立中央权威以遏制潜在敌对的政治联盟;②当民主化国家上层人物受到军队威胁时,给予其安全保护;③在民主化国家中创立一个自由的、竞争的和多元化的思想市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外原因是什么?  内因:①在高速积累的基础上,大规模更新和扩大生产设备;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培养本国科技力量;③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④国内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  外因:①日本得到美国大力扶植;②日本有美国军事保护,军费开支极少;③美国在侵朝、侵越战争中的军需订货对日本经济的刺激;④日本没有付出战争赔款。⑤日本利用了亚、非、拉国家的廉价原料。   日本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及其对策是什么?  日本经济的脆弱性:①自然资源贫乏,主要工业原料、燃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②农业是薄弱环节;③国内市场狭小,主要产品依赖海外市场;④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成分。  面对这种脆弱性,日本政府也采取了措施,试图改变上述弱点,虽也取得了成效,但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艰难而漫长。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准备、原因、途径、影响因素是怎样的?  准备:5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日本就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1972年,田中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81年铃木宣称日本进行“第三次远航”,中曾根一上台就打出争取政治大国的旗帜,使用了“国际国家”一词,海部俊树则要求日本“积极参与建立新秩序的国际努力”。  原因:①经济实力增长,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地位;②需要政治大国的地位保护经济长期稳定发展;③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也是日本自身安全的需要;④日本认为当今世界,它走向政治大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途径:50年代,由小伙计到争取做西方国家的平等一员;60年代,探索成为亚太地区盟主的可能性;80年代,多方出击,为成为政治大国不遗余力;90年代以来,日本更是咄咄逼人,为成为政治大国,摆出了不达目的,绝不罢手的态势。  影响因素:日本是一个小国,资源贫乏,先天不足;日本难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会;美日、美欧矛盾、摩擦不可能完全解决;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作用有限;日本在世界上形象不佳。   战后西欧经济复兴及其原因是什么?  “二战”时期,西欧各国经济遭受重创,但是很快即恢复,到1950年,西欧主要国家经济都基本上恢复到战前水平。1950-1960年,是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5%,1961-1976年是持续高涨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8%。从70年代初,西欧与美日并列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之一。  内因:①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和强大的工业基础;②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③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其起到了对生产的某种程度的促进作用;④西欧联合代替了长期的战乱。  外因:①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②得到大量廉价的原材料、燃料、劳动力和广大的市场;③西欧得到美国的核保护,军费开支减少。   西欧联合自强的必要性是什么?  ①只有联合,才能取长补短,发展、振兴各国经济;②只有联合才能防止近代西欧各国相互残杀的悲剧重演;③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   西欧经济面临的困难、长处与不足是什么?  从整体上看,西欧经济在美日欧三大支柱中,困难最为严重。衰退、失业、出口萎缩、政府财政赤字都是其显著表现。面对这些困难,西欧各国踏上了结构性调整的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  西欧经济发展的长处:实力雄厚;工业技术发达;战略地位重要。短处:能源、原料短缺;依赖国外市场;受美国经济影响较大;军事上需借重美国。   欧共体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如何扩展?  欧共体建立于1967年,在1951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7年签订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基础上合并而成。欧共体的组织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  欧共体最初的成员国是法、德、意、比、荷、卢六国,现已扩大到19国。这是从成员国数目上体现出来的扩展;另一方面欧共体还试图实行政治、经济、防务的一体化。在这些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  ①将欧洲政治联盟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同时加强欧洲人的“欧洲意识”;②成立欧洲科技共同体,加强科技合作;③推动西欧各国的防务联合。   独联体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的组织结构如何、面临的问题和走向如何?  当苏各加盟共和国和联盟中央就签署新联盟条约进行讨价还价的初始阶段,俄联邦议会主席叶利钦便于1990年9月初与其它8个共和国单独聚会,商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后抛开联盟中央的共和国间的会晤日益频繁。8·19事件后,乌克兰于91年12月初宣布独立,促成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的明斯克会晤和随后的阿拉本图会晤,宣告苏联最终解体和“独联体”形成。  基本原则,同国际法规定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基本类似。  组织机构: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隶属于国家元首理事会的国防部长理事会。机构所在地为明斯克,俄语为其工作语言。  面临的问题:一是俄罗斯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二是俄罗斯的内部矛盾。  走向:三种不同方向。短期内解体;作为一种松散的邦联性结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演变为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新联盟。最有可能的是第二条路,似已得到证实。   我国建国以来外交政策发展的几个阶段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从全国解放到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的“一边倒”。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有:1、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同美国展开了三条战线的斗争;3、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开始中美大使级谈判。  第二阶段: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外交政策称为“两个拳头打人”。1、同印度的冲突;2、中美冲突;3、中苏冲突。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错误估计国际形势;四面树敌;夸大自己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当然在具体的外交活动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三阶段: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一条线,一大片”,一条线指建立反苏统一战线,一大片指围绕线上的一大片亚非国家。这一外交政策具有主观意志论色彩。这一阶段,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胜利:1、1971年10月,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3、“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的提出;4、同日本、西欧等国发展友好关系;5、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四阶段:从80年代末到现在,执行和平自主外交政策的时期。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两个变化:一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发展新看法;二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放弃一条线,坚持大三角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  十六大提出“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具有独立主权。 经济全球化过程无疑会给中国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诸多挑战,但其不可逆转性又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全球化后来者要改变其落后面貌,就必须融入该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奋起直追地赶超发达国家,为此要制定正确的战略:增加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利在全球化将一个国家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面对这样一个比国内大的多的市场,实际上面临了极大的发展机会;弊端也在与此,首先作为后进者,在全球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处于被剥削的境地,另外各种体制体系的不完整,容易丧失国家经济主权,这是极要命的…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 一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社会权利。全球化还促使一国的国内规则尽可能与国际规则协调与一致。 (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由于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多强不利于“一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变化,“一超”与多强、南方与北方两个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有望最终解决。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经济大国将重新洗牌,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印度、巴西将跃入前10名,另有部分发展中大国将跃居前20名。美、中、欧、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极之间利益融合与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发生尖锐对抗与全面战争的危险性降低。二是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共同主导。将来随着美国“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优势的逐步丧失,西方的主导地位将难以维系,多极、西方与非西方将共同主导新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民主化将得到发展。三是国际组织作用增强。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强化,对大国和“问题国家”的约束将得到加强。四是国际治理多样化。全球性问题增多将促进国际治理模式多样化,如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大国共治与中小国家共治、全球性国际组织治理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治理等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五是和平渐进性。以往国际体系的变革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可能在保持总体和平状态下通过大国之间、南北方国家间的斗争、协商、妥协以渐进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二 我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一)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 (三)大国对抗。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特别是它还将在一二十年内保持战略优势,一旦摆脱当前的战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国对抗的可能,那将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严重危害。 (四)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三 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 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与国际秩序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化发展间良性互动。摒弃绝对排外的国家利益观,远离霸权主义那种维护一己私利的国家利益观,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区利益纳入国家利益视野,在推进与外部世界互利共赢中发展并延伸国家利益。创新国家安全观,促进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和平发展的协调,促进维护传统安全与维护非传统安全的协调,促进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国际安全的协调,促进军事手段与其他手段间的协调,力争摆脱“安全困境”羁绊,推进安全与发展统一,努力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妥善应对国家主权转移的趋势,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取舍国家主权让渡,以是否有利于本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决定对国际干预的立场。充实国际秩序观,在适当参与全球治理中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增强,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善于防范国内问题冲击地区和全球安全与发展。

一、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内在地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这是客观事实。就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而言,最重要的可概括为: 1、经济全球化由于信息技术使空间距离极大地缩短,几乎在产地之间“天然的”竞争界限的地理距离已失去了意义,于是世界各地彼此都是潜在的竞争者,相互争夺正在变得短缺的资本投资和相应的劳动岗位,后两者通过纳税使民族国家和社会福利国家的政策得以实现。即是,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 2、现代信息的通信技术以及复杂的计算机程序,有助于人们消除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在跨国的生产网络方面,时间的全球化正在形成。“时间竞争”对能否通过卫星通讯可以即时了解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从因特网上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和宝贵的知识,因此,商品、服务、资金、思想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自由、快捷,这就给各国人民带来很大益处 3、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4、全球化为千百万人开辟了出乎意料的生活机遇,包括从前的所谓发展中国家在内。世界各国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拥有像今天这么多的选择机会。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这就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 然而,尽管全球化意味着竞争两个字写得很大,似乎竞争是能够造福于世界共同体所有国家的惟一价值,但事实胜于雄辩,过度竞争却无法对于以下最重要问题作出回答(这些问题如未解决,那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1、在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不平衡,以及世界广大地区的两极分化。大量资料已揭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1980年为39倍,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比例,1997年约为727:1。在过去10年中,世界最贫穷的5个国家的收入占全球收入比例从3%降至4%。世界最富有的3个家族的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多。现在世界上的485个亿万富翁控制着世界一半的财富。占世界人口总数20%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财富的80-90%,而占世界总数80%的发展中国家,则只拥有世界财富的10-20%。 2、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对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的污染等。其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生产活动和污染技术利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压低工资并迫使劳动者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实。 3、权力集中在几乎不受任何监督控制的少数几个经济单位的手里,如跨国以及跨地区的公司企业、全球信息通讯网络等。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玛丽·鲁滨逊说,现今,500家跨国公司操纵着全球1/3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有全世界90%的外国直接投资和3/4的全球贸易,12家公司不久将控制全球食品工业。因此,她担心,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 向董事会会议室。而且,国家权力受到全球和地区机构及其规则的限制。跨国经济网络突破了国界、市场,强大的跨国公司以及代表各种信仰和利益的国际和地区非政府组织都在入侵本来应属一个国家的领地。国家的权力被迫缩小,这对于发展中的弱小国家尤其如此。 4、工会权利将受到全球化的损害。2000年5月,国际劳工组织负责人胡安·索马维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化和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的生存原则'将对工会和结社自由以及集体谈判的权利产生消极影响。”全球化正在造成紧张局势和减少劳工的某些权利。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动的高度可能性和生产的国际化,这就大大减少了集体谈判的内容和影响。 由是可见,不是任何价值都能从竞争市场上得到;传统的经济逻辑对于人与生态的若干方面是置之不理的;所谓的经济理性并不能指挥个人与集体生活的所有领域。要知道,自由市场的存在是使投资者赚钱并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而不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或社会福利需要。 二、(一)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但和平演变之所以奏效,关键原因还是出在苏联内部,正是因为苏联传统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又迟迟得不到更新,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再者,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2)、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的原因是深层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现实原因则是直接的导火线。历史原因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现实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就成了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 (3)、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固然巨大,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这和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有直接联系。逐渐使人民对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4)、就苏共本身而言,导致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思想路线在这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是在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执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 (二)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证明了苏联体制的破产。两极格局解体,美国一超局面的形成,造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霸权主义的横行,联合国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美国与中国自1979年以来的短暂的较为亲密的关系,冲突大为增加。在安全,人权等领域发生激烈冲突。 苏联解体后,美国的防范重点转为遏制俄罗斯,中国的崛起以及分散欧洲的力量,避免俄罗斯,欧盟,中国崛起成为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力量,为此,进一步渗透前苏联地区,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同欧洲的经济,安全摩擦也日益加剧。 苏联的解体也教育了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那种独裁政治终将毁灭,计划经济的缺陷也暴露无遗,促使中共的改革开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