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论文范文初中数学

发布时间:2024-07-05 10:13:07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论文范文初中数学

黄金分割 对于“黄金分割”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由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因此现代数学家们推断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触及甚至掌握了黄金分割。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 公元前300年前后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时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中世纪后,黄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意大利数家帕乔利称中末比为神圣比例,并专门为此著书立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黄金分割为神圣分割。 到19世纪黄金分割这一名称才逐渐通行。黄金分割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人类对它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最著名的例子是优选学中的黄金分割法或618法,是由美国数学家基弗于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在中国推广。也许,618在科学艺术上的表现我们已了解了很多,但是,你有没有听说过,618还与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惨烈、残酷的战场也有着不解之缘,在军事上也显示出它巨大而神秘的力量?一代枭雄的的拿破仑大帝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命运会与618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812年6月,正是莫斯科一年中气候最为凉爽宜人的夏季,在未能消灭俄军有生力量的博罗金诺战役后,拿破仑于此时率领着他的大军进入了莫斯科。这时的他可是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他并未意识到,天才和运气此时也正从他身上一点点地消失,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和转折点正在同时到来。后来,法军便在大雪纷扬、寒风呼啸中灰溜溜地撤离了莫斯科。三个月的胜利进军加上两个月的盛极而衰,从时间轴上看,法兰西皇帝透过熊熊烈焰俯瞰莫斯科城时,脚下正好就踩着黄金分割线。古希腊帕提侬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它的高和宽的比是618。建筑师们发现,按这样的比例来设计殿堂,殿堂更加雄伟、美丽;去设计别墅,别墅将更加舒适、漂亮.连一扇门窗若设计为黄金矩形都会显得更加协调和令人赏心悦目.有趣的是,这个数字在自然界和人们生活中到处可见:人们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是肚脐到脚跟的黄金分割点。大多数门窗的宽长之比也是618…;有些植茎上,两张相邻叶柄的夹角是137度28',这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据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黄金分割与人的关系相当密切。地球表面的纬度范围是0——90°,对其进行黄金分割,则38°——62°正是地球的黄金地带。无论从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方面都是具备适于人类生活的最佳地区。说来也巧,这一地区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多去观察生活,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奇妙的数学!数字中国有一个成语——“顾名思义”。很多事物都能顾名思义,但是也有例外。比如,阿拉伯数字。很多人一听到阿拉伯数字,就会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但事实证明,不是。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其实,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已经比较进步,并采用了十进位制的计算法。到吠陀时代(公元前1400-公元前543年),雅利安人已意识到数码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创造了一些简单的、不完全的数字。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当时,“0”还没有出现。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叫“舜若”(shunya),表示方式是一个黑点“●”,后来衍变成“0”。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该书共15章,开章说:“印度九个数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及阿拉伯人称作sifr(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应用,逐渐为欧洲人所采用。 西方人接受了经阿拉伯人传来的印度数字,但忘却了其创始祖,称之为阿拉伯数字。

暮然回首,大学生活已经成为美好的追忆,大学里埋头苦读的情景是那么让人怀念,朋友间彻夜畅聊的情景是那么让人难忘,师生间畅谈教育哲学的情景时那么让人受益匪浅当面对初出茅庐的自己的时候,一踏入工作岗位就接手两个班的数学,还担任班主任,说实话有点担心。担心自己经验不足,会照顾不过来,感谢现在学校的老师们,总是处处照顾我们这些新教师,无论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从事工作已经三个月,正在慢慢地熟悉现在的工作,习惯每天穿梭在学生中,看着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仿佛再大的烦恼也会立即烟消云散。为了以后能更好地从事教育事业,我对自己提以下几点要求:  一、 具有广博的知识,与时俱进。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渊博的各学科的知识,可以说教师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我曾经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新教师刚接手一个班级,这个班级的学生个个非常调皮捣蛋。学生为了整一整这个数学老师,便拿着一道非常难的奥数题来到新老师的办公室。正当他们心想这次你还不丢脸,洋洋得意的时候,这位老师已经面带微笑准备跟他们分析题目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学生都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位新教师,。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学生会在数学课堂上捣乱,再也不会有学生不尊重这位新教师。是什么征服了这帮小顽皮呢?不正是这位老师精湛的专业知识?试想:如果当时这位新教师被难住了?那么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他不仅在学生面前失去了做教师的威严,而且会影响学生对数学课堂的不尊重。  仅仅将知识局限在数学方面当然也是不够的。小学生有问不完的问题,因为他们看见不知道的事情就会形成疑问,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无所不知的,所以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当然也为了让我们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加高大,可千万别被小孩子难倒。  时代在不断前进,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无止尽,不断与时俱进,不被社会遗弃。  二、 怀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做到张弛有度。  第一任班主任工作结合以前实习的经验和现在工作单位的各位老师的指导,慢慢地摸索前进,在摸索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一开始真的每天都被气得半死,学生不是纪律特差,就是作业拖拖拉拉。小孩子就算你再凶,也不会收到什么回报。换个角度想想:为什么不能用一刻宽大的心包容学生那一点点小的错误,或许换一种平和的方式相互交流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学生心,玻璃心,它是单纯的也是敏感的,是透明的也是脆弱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使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不良习惯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处处为学生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让我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  当然,宽容,并不等于纵容,这就是我借来要说的张弛有度。如果教师一味宽容学生,总是以宽容之心对待一错再错的学生,那么就是不负责任,失去做教师的威严。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的严格。宽容应该因时而施,因人而异,因事而别。教师应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评判学生看主流,心存善意看发展。  三、 时刻保持一颗阳光之心,让快乐传递在每一个人身边。  刚步入工作岗位,面对着巨大的工作任务,无时无刻不感到肩膀重担沉重,甚至有的时候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可是只要你转身看看太阳,你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那么阳光明媚。虽然工作辛苦,但是同样的你也收获了许多,这些不是金钱能够买得到的。数学老师可能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严肃,说话一板一眼,面无微笑的。数学老师同样可以具有语文老师的温柔,具有美术老师的幽默,具有音乐老师的快乐,所以不要做一位严肃的数学教师,让我们以一颗阳光的心面对繁重的工作,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无处不在。  时代在发展,新形势下,每一位教师只有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并且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充实自己,做到不断进步。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论文范文初中

1、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确定目标,认真研究,不断实践,实现理想 ;2、爱护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并不断完善与提高自我,正视压力,不断探索;3、不断学习,勤奋进取、深厚的教学底蕴、超前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授课技艺,是优秀教师的追求;4、学会阳光思维,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自己具有了健康、积极的心态,培养出的学生才会幸福、快乐。

对于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已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而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是当前,尽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医生、律师、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员相比,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相对不足,并且相应其社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作为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愈来愈强烈,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六小学,浙江乐清325600)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需要。文章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重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41-01 作者简介:徐智静(1987-),女,浙江乐清人,小学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现实表明,教师的专业水平对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越高,他的教学水平也就越好。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各地区都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各地区也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以便通过教师专业培训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体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这是一个从不成熟到专业成熟的发展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现代化的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如今,一些教师的专业水平已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两者的差距也越来越凸显。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势在必行。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有课堂的高效率,学生才会得到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优化学科知识、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   影响学生成才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然而,这也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跟不上,那教师还是原来的那个教书匠,而学生还是原来那个接受者。事实也证明,只有教师专业化,才能使学生发展最大化,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社会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论文范文高中数学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希望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 , 教师专业化毕竟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 , 而当前我们却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对于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 , 似乎很少有人进行过理性地审视。其实 , 当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陷入了困境。我们只有采取直面这些困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 才能更好地寻求教师专业化的合理性及其发展方向。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要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 ,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 , 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但当前学者们对于教师的专业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利伯曼指出了专业应当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 1) 范围明确 , 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 2)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 3)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 ;( 4) 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 5) 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 , 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 6) 非营利 , 以服务为动机 ;( 7)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 8)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霍勒指出专业的标准有六项 :( 1) 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 ;( 2) 系统的知识 ;( 3) 长时间的理论与实际训练 ;( 4) 高度的自主性 ;( 5) 团体的伦理规范 ;( 6) 经常性的在职教育。台湾学者马信行认为专业的五个层面是 :( 1) 运用专门知识 ;( 2) 提供专业服务 ;( 3) 具有专业自主 ;( 4) 接受专业教育 ;( 5) 信守专业道德。由此可以看出 , 虽然当前还没有被学者们一致认同的教师专业标准 , 但是上述学者的观点中却包含了教师专业的几个核心标准 :( 1) 专业服务 , 服务是一个职业的根本要求 , 尤其在西方更是把服务放到了专业标准的首要位置。( 2) 专业知能 , 这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 , 是任何一个职业想成为专业的基本条件。( 3) 专业自主 , 这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其核心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 4) 专业制度 , 这是专业的外在保障制度。( 5) 专业伦理 , 这是专业的内在约束机制。二、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在明确了教师专业的标准之后 , 我们就可以按此标准对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进行审视。然而 , 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 , 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面临很多困境。1、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服务是一个专业的根本要求 , 正如舒尔曼指出:“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任何一个专业获得人们承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质的服务。然而, 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中 , 很多人把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却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置于次要位置。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有学者认为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大多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目的( 如促进学生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等) ,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目的是为了教师个体人格的完善 , 为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笔者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对于任何事物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以及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固定的 , 关键在于从什么立场来看。从表面看 , 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目的 , 而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则是内在目的 , 教师在其中实现了本体价值。而从实质来看 , 促进学生发展则应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目的 , 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本体价值 , 而其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实现则是外在目的。在当前这个时代 , 我国教师的服务意识还非常淡薄。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教为学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方面。与此同时 ,教师的奉献精神正在日益衰退 , 从一些人宣称“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便可见一斑。“蜡烛精神”代表着奉献精神 , 在宣称“蜡烛精神”过时的背后其实质是否定奉献精神 , 认为在强调个体自我价值的时代奉献精神可以抛弃了。殊不知 , 在任何时代对任何职业来说 , 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2、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人文基础知识 ,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知识 ,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知识。如果说教师对第一个层面的知识掌握尚可的话 , 那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以及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教师专业化的严重障碍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 1) 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 , 甚至是带有垄断性的 , 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 ,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按此标准 ,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显然算不上是精深的 , 更谈不上垄断性 , 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如果说有差异的话 , 也只是存在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差异 , 并不存在像医生或工程师那样对专业知识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当然 , 现在很多教师都具备了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 , 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相当精深复杂 , 但问题是一旦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之后 , 就会发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无用武之地 , 这就造成了“所学”和“所用”严重割裂的情况 ,这对于像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2) 教育学的科学性差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如果说学科知识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是无法避免的 , 那么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阻碍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原因。教育学至今仍然是一门未成熟的学科 , 被戏称为拼凑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智慧的色拉”。作为教师 , 他不仅要知道“教什么”, 而且更要懂得“如何教”。正是在“如何教”这个问题上 , 教育学知识面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总是显得极为贫乏 , 对解决复杂多变的教育问题总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当然 , 这么说并不是指责教师的无能 , 而是由教师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对于生成性的教育情景 , 任何相对固定的技能技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 , 教师不可能像工程师那样依照设计蓝图按部就班地建造一座大楼 , 不可能像医生那样有条不紊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手术 , 也不可能像律师那样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辩护或控诉 , 教师主体只能根据自己对教育的领悟、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情景的理智性判断来创造性地运用。而且由于教育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非实证性等特点 ,这就造成教师的育人不像医生治疗病人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假象 , 即教育内行和外行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似乎产生的教育效果差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的专业化打了折扣。3、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专业自主是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而专业自主的核心在于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但是在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这对矛盾面前 , 我们发现学校的科层权力明显压制了教师的专业权力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学校科层权力战胜教师专业权力的原因何在 ? 教师的权力是一种知识性权力 , 它以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为其权力基础。但由于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并不被承认为是成熟的科学知识 , 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力只能是一种软权力 , 而学校科层管理人员的权力是一种行政性权力。因此学校科层权力就是一种强大的硬权力。学校科层权力压制教师专业权力带来的后果是 : 教师工作在一个官僚主义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抑的组织环境中 ; 教育改革总是自上而下绕过教师这个真正的主体 , 并因此在实践中屡屡流于形式、异化和夭折 ; 教育管理者总是不顾教师的强烈反对而实施那些符合现代性原则的外控式、效率至上的程序化机制来管理、考评教师 ; 科层制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 , 越来越丧失创造性。由于科层组织与专业组织是一对经典矛盾 , 所以以上这些后果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 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在美国 , 有全国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盟两大教师专业组织 , 承担着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等使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师组织 , 仅有的教师工会也几乎是名存实亡 , 这就使教师群体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4、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专业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2000 年 9 月教育部颁布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这标志着教师资格认定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展开。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符合了所规定的学历标准、达到普通话的要求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因此 ,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实际上是“学历认定制度”, 而不是“资格认定制度”。此外 , 教师资格认定偏重于对申请者的知识进行初步鉴定 , 而对于申请者的教学技能 ,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进行必要的评估。于是 , 在现实中教师辱骂、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频频发生 , 甚至出现“禽兽教师”也就不是偶然了。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绝不能流于形式 , 而要对申请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查。在修正、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基础上 , 还要在教师聘用、晋级、解聘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在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上还广泛存在着学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 , 甚至还存在拉关系、找后门等不良风气 ; 在教师的晋级制度上论资排辈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在教师的解聘上同样是领导的主观意见占据主导 , 缺少科学的评价制度。笔者认为 , 在中小学成立由若干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 , 负责对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等进行评估和监督 ,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5、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专业伦理对教师专业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因为伦理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正如古德森所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 , 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而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规范伦理取代了德性伦理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德性伦理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 , 是以个体德性为自因的伦理 , 它具有内在性、自律性和超越性等特征。规范伦理关注道德原则、规范实际的行为效果, 但忽视对人本身的关怀, 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和道德危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规范伦理, 追求规范约束的完备性, 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被边缘化了。教育活动的内涵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 更在于主体间围绕着知识、情感、价值展开教育性交往 , 以及在这种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世界 , 它和德性伦理的内涵是一致的。所以 , 教师职业伦理必须立足于德性伦理而不是规范伦理。教师职业德性伦理的核心是对生命和教育意义的领悟与践履 , 其形态是自由境界而不是服从规范 , 其动力是自我超越的意义感而不是对惩罚的恐惧感 , 其养成方式是反思、体验、领悟 , 而不是约束、强制、命令。教师职业要实现专业化 , 就必须建构这种基于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然而 , 教师专业化所追求的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是难以形成的。在现实中 , 现代性通过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把教师职业伦理异化为按照教学法规范和科层权力制定的管理规范 , 用教学技能高效率地教知识 , 以保证学生考试成功的规范伦理 , 使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都充满着工具理性和利益至上的倾向 , 这样难以建构起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 , 从而使教师专业化陷入了伦理困境。三、教师专业化的希望以上对我国教师专业化面临的五大困境进行了剖析 ,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专业化进行全盘否定。诚然 , 无论把教师职业看作是“半专业”、“准专业”, 还是“形成中的专业”,我们不得不承认 : 教师职业相对于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也许教师专业化只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 一种理想 , 甚至只是一个乌托邦。但是 , 只要这是一种反映正确方向的趋势 , 只要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 , 只要这是一个必要的乌托邦 , 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我们在困境中也看到了希望 , 希望来自于我们换种视角看待教师专业化。第一种视角是以过程替代结果。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师专业化当作了一种静态的结果 , 但把教师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作一番对比之后 , 我们自然会发现教师专业化存在诸多问题 , 假如我们把教师专业化看作一种动态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那么我们就会少一份浮躁和指责 , 多一份从容和宽容。第二种视角是以手段替代目的。一直以来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把教师专业化当成了目的。教师专业化本身就是目的吗 ? 我们认为不是 , 教师专业化充其量只是手段而已 ,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 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看 , 似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 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 并不一定有结果 , 但正是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 , 教师专业化无疑达到了它的目的。

28届,北京奥运会是第29届。 附:历届奥运会小资料 届次 时间 举办城市 1 1896 雅典 2 1900 巴黎 3 1904 圣路易斯 4 1908 伦敦 5 1912 斯德哥尔摩 7 1920 安特卫普 8 1924 巴黎 9 1928 阿姆斯特丹 10 1932 洛杉矶 11 1936 柏林 14 1948 伦敦 15 1952 赫尔辛基 16 1956 墨尔本 17 1960 罗马 18 1964 东京 19 1968 墨西哥城 20 1972 慕尼黑 21 1976 蒙特利尔 22 1980 莫斯科 23 1984 洛杉矶 24 1988 汉城 25 1992 巴塞罗那 26 1996 亚特兰大 27 2000 悉尼 28 2004 雅典 29 2008 北京 30 2012 伦敦 注:第6届因一战未办,第12、13届因二战未办。

晕死,不用范文啦~~~~你就把你对数学某些方面和理论的见解写出来就好啦~~~

提高本科毕业生数学教育论文质量,首先在激发学生数学教育科研动机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论文的选题要有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科研能力。本科生数学教育论文的标准应是再创性、整体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数学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意识 [作者简介]李静(1966-),男,河北张北人,廊坊师范学院数信学院数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G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74-02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师范院校数学系本科生适应就业需要,选择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较多。毕业论文指导要以学生就业需要为动机,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教育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模仿—反思—初步创新”模式为科研训练过程,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 一、明确毕业论文工作目的 间接性目的。随着数学教师专业化,数学教育理论已成为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无论是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面试,还是在职的中学数学教师的培训提高,数学教育理论的掌握越来越重要。论文指导教师发挥就业需要这一外在的、间接的动力作用,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系统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为做好毕业论文打好扎实的基础。 直接性目的。因为在校本科生缺乏中学数学教学的经历和经验,对于数学教育理论的学习只能了解记忆,很难进入思考阶段,以这样的知识储备状态,毕业论文的创新性水平不会太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中学数学课堂,熟悉教学的各个方面,并对照自己中学受教育的经历,思考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哪怕是微小的触动,教师帮助其分析理论依据,诱导其深入思考教学实践,激发其对数学教育的真正兴趣,促进其较高水平地完成论文。 选择数学教育毕业论文的学生,在内外动机的作用下,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学数学实践的感悟,有针对性地对某个课题整理、总结,探讨解决数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高质量地对研究心得总结、反思、加工和表达。 二、培养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 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是指对数学教育问题的感知和参与研究的自觉要求。良好的科研意识是研究型人才不断成长的基本要求,鼓励本科生不能只满足于将来当教书匠,应成为研究型的专业教师。培养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数学教育理论重要性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教育的观点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自觉要求;督促学生走进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炼和分析当前数学教育的有关问题,形成自觉的心理倾向;在论文准备期间,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后,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数学教学的经验,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些感悟经验,努力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①。 本科生要学习和容纳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虚心向数学教育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请教,调查、分析数学教学实践问题。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的发展,绝不是靠一时一事可以实现的,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作为毕业论文的应急之需,可以在毕业论文开始时以任务书形式提出课题要求;也可以在论文准备过程中,专题性地介绍相关领域进展,评价相关专家的研究特点;指导教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自觉地形成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也可以通过论文评述、中期筛选等机制促进本科生的相互学习。 三、选定毕业论文课题 打好学科基础,开阔选题视野。师范院校数学系全日制的本科生有关数学教育的课程有数学基础、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数学教学论基础。在选题前,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数学教育自身专业课程并且适当地布置一些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有关数学教育的理论知识,为他们发现课题开拓宽阔空间,教师也要注意帮助学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促进未来的中学教师更好地全面实施新课程。 参加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获得选题灵感。实践是产生科研课题的土壤。让学生有机会到中学数学教育第一线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学教育现状,发现有关问题,取得选题灵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修养达到了中学数学教师专业要求,但将理论形态知识转化成实践形态知识还需在教师的导引下逐渐地对中学数学教学活动感悟、理解和把握。学生参与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兴趣是浓厚的,都想体验当真正老师的感受。要想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实践形态的数学教育知识,指导教师无论在见习、试讲或实习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发现问题,在理论讲解中分析问题,在感悟思考中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老师,保护、引导这种闪光的火花很重要,它是优秀课题的雏形。这种数学教育的科研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提出选题原则,掌握选题分寸。本科生论文的选题原则主要是: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的标尺应该适度。对待数学教育论文选题,教师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数学教育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知识后,发现或提出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新观点、新途径、新方法。要求学生所选的课题尽量来自中学数学教与学的实际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学生的就业面试和工作。现在本科生的数学教育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题空泛求全,论述不够全面深入;堆砌空洞的理论,没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观点落后,有悖于当代教育新理念;主题不明确,缺乏论证材料;难以调动评价者的兴趣等。为了提高本科生的论文选题质量,从历届学生的选题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课题,包括教师平时的选题,作为学习选题的鲜活材料,通过点评,逐步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正确掌握学习原则。 做好开题的准备工作。在引导学生学习选题的基础上,学生尝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题。为了选好课题,学生需从模仿别人文章选题,逐步地过渡到自己的独立思考,要相互切磋,纵横向交流。当学生征求教师有关选题的意见时,教师不必急于表态,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发散他们的思维,个人是否具备解决该问题的条件,对于该问题你估计能有多大把握,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促使其不断反思其选题的意义等。学生的个人经历、兴趣和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应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选题,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当然,教师也要提醒他们思考各种不同选题的利弊,在选题方面,教师的意见只起参考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思考他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请有代表性的上届毕业生为每一届的本科生介绍自己的选题体会,对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于所有本专业的本科生认真地召开开题报告会,指导教师们对每一个学生的开题报告提出宝贵意见。 四、提升论文写作中的科研能力 对论文的不同类型的认识。数学教育论文的种类是多样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指导教师找出不同类型的范文,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按照创新程度划分,可分为创新性论文和移植性论文;按成果产生的方式,可分为实验研究论文和调查研究论文;按照撰写论文的思维方式,可分为思辨性论文和实证性论文;按照对已有成果的整理方式,可分为综合性论文和评论性论文②。但是各类论文之间,有时没有严格的界限,学会移植别人成果,移植中可能还有自己的再创新;实验研究性论文往往又与调查研究性论文相结合;思辨性的论文有时又带有实证;方法的多样性、相容性正是数学教育研究的特点之一。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各种类型范文的写作要领时,渐渐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 [摘要]提高本科毕业生数学教育论文质量,首先在激发学生数学教育科研动机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论文的选题要有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科研能力。本科生数学教育论文的标准应是再创性、整体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数学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意识 [作者简介]李静(1966-),男,河北张北人,廊坊师范学院数信学院数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G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74-02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师范院校数学系本科生适应就业需要,选择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较多。毕业论文指导要以学生就业需要为动机,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教育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模仿—反思—初步创新”模式为科研训练过程,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 一、明确毕业论文工作目的 间接性目的。随着数学教师专业化,数学教育理论已成为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无论是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面试,还是在职的中学数学教师的培训提高,数学教育理论的掌握越来越重要。论文指导教师发挥就业需要这一外在的、间接的动力作用,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系统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为做好毕业论文打好扎实的基础。 直接性目的。因为在校本科生缺乏中学数学教学的经历和经验,对于数学教育理论的学习只能了解记忆,很难进入思考阶段,以这样的知识储备状态,毕业论文的创新性水平不会太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中学数学课堂,熟悉教学的各个方面,并对照自己中学受教育的经历,思考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哪怕是微小的触动,教师帮助其分析理论依据,诱导其深入思考教学实践,激发其对数学教育的真正兴趣,促进其较高水平地完成论文。 选择数学教育毕业论文的学生,在内外动机的作用下,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学数学实践的感悟,有针对性地对某个课题整理、总结,探讨解决数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高质量地对研究心得总结、反思、加工和表达。 二、培养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 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是指对数学教育问题的感知和参与研究的自觉要求。良好的科研意识是研究型人才不断成长的基本要求,鼓励本科生不能只满足于将来当教书匠,应成为研究型的专业教师。培养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数学教育理论重要性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教育的观点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自觉要求;督促学生走进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炼和分析当前数学教育的有关问题,形成自觉的心理倾向;在论文准备期间,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后,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数学教学的经验,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些感悟经验,努力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①。 本科生要学习和容纳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虚心向数学教育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请教,调查、分析数学教学实践问题。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的发展,绝不是靠一时一事可以实现的,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作为毕业论文的应急之需,可以在毕业论文开始时以任务书形式提出课题要求;也可以在论文准备过程中,专题性地介绍相关领域进展,评价相关专家的研究特点;指导教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自觉地形成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也可以通过论文评述、中期筛选等机制促进本科生的相互学习。 三、选定毕业论文课题 打好学科基础,开阔选题视野。师范院校数学系全日制的本科生有关数学教育的课程有数学基础、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数学教学论基础。在选题前,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数学教育自身专业课程并且适当地布置一些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有关数学教育的理论知识,为他们发现课题开拓宽阔空间,教师也要注意帮助学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促进未来的中学教师更好地全面实施新课程。 参加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获得选题灵感。实践是产生科研课题的土壤。让学生有机会到中学数学教育第一线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学教育现状,发现有关问题,取得选题灵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修养达到了中学数学教师专业要求,但将理论形态知识转化成实践形态知识还需在教师的导引下逐渐地对中学数学教学活动感悟、理解和把握。学生参与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兴趣是浓厚的,都想体验当真正老师的感受。要想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实践形态的数学教育知识,指导教师无论在见习、试讲或实习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发现问题,在理论讲解中分析问题,在感悟思考中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老师,保护、引导这种闪光的火花很重要,它是优秀课题的雏形。这种数学教育的科研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提出选题原则,掌握选题分寸。本科生论文的选题原则主要是: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的标尺应该适度。对待数学教育论文选题,教师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数学教育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知识后,发现或提出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新观点、新途径、新方法。要求学生所选的课题尽量来自中学数学教与学的实际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学生的就业面试和工作。现在本科生的数学教育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题空泛求全,论述不够全面深入;堆砌空洞的理论,没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观点落后,有悖于当代教育新理念;主题不明确,缺乏论证材料;难以调动评价者的兴趣等。为了提高本科生的论文选题质量,从历届学生的选题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课题,包括教师平时的选题,作为学习选题的鲜活材料,通过点评,逐步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正确掌握学习原则。 做好开题的准备工作。在引导学生学习选题的基础上,学生尝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题。为了选好课题,学生需从模仿别人文章选题,逐步地过渡到自己的独立思考,要相互切磋,纵横向交流。当学生征求教师有关选题的意见时,教师不必急于表态,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发散他们的思维,个人是否具备解决该问题的条件,对于该问题你估计能有多大把握,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促使其不断反思其选题的意义等。学生的个人经历、兴趣和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应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选题,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当然,教师也要提醒他们思考各种不同选题的利弊,在选题方面,教师的意见只起参考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思考他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请有代表性的上届毕业生为每一届的本科生介绍自己的选题体会,对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于所有本专业的本科生认真地召开开题报告会,指导教师们对每一个学生的开题报告提出宝贵意见。 四、提升论文写作中的科研能力 对论文的不同类型的认识。数学教育论文的种类是多样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指导教师找出不同类型的范文,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按照创新程度划分,可分为创新性论文和移植性论文;按成果产生的方式,可分为实验研究论文和调查研究论文;按照撰写论文的思维方式,可分为思辨性论文和实证性论文;按照对已有成果的整理方式,可分为综合性论文和评论性论文②。但是各类论文之间,有时没有严格的界限,学会移植别人成果,移植中可能还有自己的再创新;实验研究性论文往往又与调查研究性论文相结合;思辨性的论文有时又带有实证;方法的多样性、相容性正是数学教育研究的特点之一。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各种类型范文的写作要领时,渐渐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 发挥师生的整体力量。指导教师的个人力量毕竟有限,指导工作难免考虑不周,往往存在某些局限性。每次学生的开题报告,教研室的全体教师都应参加,将开题报告的辩论过程变成相互学习与交流的过程,鼓励所有参加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要广泛地征求本教研室老师们的意见,这样有利于综合各方面的优势,也有利于对毕业论文进行更全面的评价认识。 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感悟力。我们安排本专业学生利用做论文的1/3的时间到中学参加教学实践,边教边学,了解中学情况,感悟数学教学的内在规律,学会寻找研究课题,做到教学、学习、科研和就业同步进行。例如,让学生了解中学数学教学常规要求的理论依据,了解中学教师利用非认知因素转化后进生的根据等,触动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思考。我们认为学生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学习最有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他们走进了数学教育的前列,找到了科研的感觉,逐步掌握了科研的基本要领,培养了自己的数学教育初步科研能力,从而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把握数学教育论文的评价 再创性标准。不同对象在不同情景中可能得到不同的创新水平:原创水平、再创新水平、部分再创性水平、少许新意水平。由于师范本科生的水平所限,还没有发现原创水平和再创新水平的论文,只有很少的学生达到部分再创新水平的标准(即对再创新成果进行移植、修改、补充、推广和评价),部分学生能达到少许新意水平的标准(即论文的内容、构思等局部方面有少许新见解、新体会、新加工)。多数学生的论文创新性水平不高,只在模仿的基础上,略有思考。对于创新要求应该适度,如果要求文章的整体内容立意新颖,或者要求文章的全部或主体部分是创新的成果,这个标准对于在校本科生来说是不现实的。我们以为把部分再创新水平作为共同努力的方向,而少许新意水平应作为学士生论文的一般要求,能够模仿别人、理解理论和有所感悟的水平应该作为学士生论文的最低要求。鼓励学生的论文尽量涉及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整体性标准。首先,论文要紧扣主题展开,各个部分都应该为主题服务,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结构,一些学生离开主题发表议论,论文不能达到学士学位的要求。其次,从整体上把握论文各部分的地位,主次分明,重点部分和关键部分必须予以较深阐述,次要部分就不必唆。最后,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应该相互配合得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部分间对立或矛盾,就犯了“自打嘴巴”的毛病。 规范性标准。教师指导学生修改完论文后,将论文成果表示成学术形态。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语言要简洁、说理清楚、层次分明、符合逻辑。所展示的各类图表及数据要清晰、翔实、规范,能够正确运用统计方法说明某些结论。 本科生的数学教育毕业论文在创新水平和独立工作的程度上,在说明理论依据和阐述问题的深度上,有一定不可回避的局限性。从数学教育专家知识结构可以看出,数学教育研究除了具有精深的数学基础,要有扎实的数学教育理论形态知识,更需要丰富的数学教育实践形态知识,经过各种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于研究课题,久而久之,形成了较强的本领域的科研本领③。本科生既缺乏系统的数学教育理论形态知识,又缺乏数学教育实践活动体验,提升学生这方面的科研能力,首先需要从方法上考虑学生的数学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相应地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机会参与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做到两种学习活动相互促进。 (摘抄)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论文范文初中生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希望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 , 教师专业化毕竟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 , 而当前我们却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对于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 , 似乎很少有人进行过理性地审视。其实 , 当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陷入了困境。我们只有采取直面这些困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 才能更好地寻求教师专业化的合理性及其发展方向。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要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 ,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 , 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但当前学者们对于教师的专业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利伯曼指出了专业应当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 1) 范围明确 , 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 2)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 3)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 ;( 4) 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 5) 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 , 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 6) 非营利 , 以服务为动机 ;( 7)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 8)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霍勒指出专业的标准有六项 :( 1) 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 ;( 2) 系统的知识 ;( 3) 长时间的理论与实际训练 ;( 4) 高度的自主性 ;( 5) 团体的伦理规范 ;( 6) 经常性的在职教育。台湾学者马信行认为专业的五个层面是 :( 1) 运用专门知识 ;( 2) 提供专业服务 ;( 3) 具有专业自主 ;( 4) 接受专业教育 ;( 5) 信守专业道德。由此可以看出 , 虽然当前还没有被学者们一致认同的教师专业标准 , 但是上述学者的观点中却包含了教师专业的几个核心标准 :( 1) 专业服务 , 服务是一个职业的根本要求 , 尤其在西方更是把服务放到了专业标准的首要位置。( 2) 专业知能 , 这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 , 是任何一个职业想成为专业的基本条件。( 3) 专业自主 , 这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其核心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 4) 专业制度 , 这是专业的外在保障制度。( 5) 专业伦理 , 这是专业的内在约束机制。二、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在明确了教师专业的标准之后 , 我们就可以按此标准对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进行审视。然而 , 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 , 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面临很多困境。1、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服务是一个专业的根本要求 , 正如舒尔曼指出:“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任何一个专业获得人们承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质的服务。然而, 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中 , 很多人把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却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置于次要位置。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有学者认为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大多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目的( 如促进学生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等) ,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目的是为了教师个体人格的完善 , 为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笔者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对于任何事物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以及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固定的 , 关键在于从什么立场来看。从表面看 , 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目的 , 而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则是内在目的 , 教师在其中实现了本体价值。而从实质来看 , 促进学生发展则应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目的 , 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本体价值 , 而其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实现则是外在目的。在当前这个时代 , 我国教师的服务意识还非常淡薄。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教为学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方面。与此同时 ,教师的奉献精神正在日益衰退 , 从一些人宣称“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便可见一斑。“蜡烛精神”代表着奉献精神 , 在宣称“蜡烛精神”过时的背后其实质是否定奉献精神 , 认为在强调个体自我价值的时代奉献精神可以抛弃了。殊不知 , 在任何时代对任何职业来说 , 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2、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人文基础知识 ,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知识 ,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知识。如果说教师对第一个层面的知识掌握尚可的话 , 那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以及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教师专业化的严重障碍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 1) 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 , 甚至是带有垄断性的 , 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 ,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按此标准 ,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显然算不上是精深的 , 更谈不上垄断性 , 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如果说有差异的话 , 也只是存在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差异 , 并不存在像医生或工程师那样对专业知识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当然 , 现在很多教师都具备了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 , 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相当精深复杂 , 但问题是一旦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之后 , 就会发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无用武之地 , 这就造成了“所学”和“所用”严重割裂的情况 ,这对于像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2) 教育学的科学性差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如果说学科知识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是无法避免的 , 那么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阻碍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原因。教育学至今仍然是一门未成熟的学科 , 被戏称为拼凑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智慧的色拉”。作为教师 , 他不仅要知道“教什么”, 而且更要懂得“如何教”。正是在“如何教”这个问题上 , 教育学知识面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总是显得极为贫乏 , 对解决复杂多变的教育问题总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当然 , 这么说并不是指责教师的无能 , 而是由教师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对于生成性的教育情景 , 任何相对固定的技能技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 , 教师不可能像工程师那样依照设计蓝图按部就班地建造一座大楼 , 不可能像医生那样有条不紊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手术 , 也不可能像律师那样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辩护或控诉 , 教师主体只能根据自己对教育的领悟、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情景的理智性判断来创造性地运用。而且由于教育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非实证性等特点 ,这就造成教师的育人不像医生治疗病人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假象 , 即教育内行和外行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似乎产生的教育效果差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的专业化打了折扣。3、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专业自主是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而专业自主的核心在于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但是在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这对矛盾面前 , 我们发现学校的科层权力明显压制了教师的专业权力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学校科层权力战胜教师专业权力的原因何在 ? 教师的权力是一种知识性权力 , 它以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为其权力基础。但由于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并不被承认为是成熟的科学知识 , 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力只能是一种软权力 , 而学校科层管理人员的权力是一种行政性权力。因此学校科层权力就是一种强大的硬权力。学校科层权力压制教师专业权力带来的后果是 : 教师工作在一个官僚主义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抑的组织环境中 ; 教育改革总是自上而下绕过教师这个真正的主体 , 并因此在实践中屡屡流于形式、异化和夭折 ; 教育管理者总是不顾教师的强烈反对而实施那些符合现代性原则的外控式、效率至上的程序化机制来管理、考评教师 ; 科层制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 , 越来越丧失创造性。由于科层组织与专业组织是一对经典矛盾 , 所以以上这些后果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 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在美国 , 有全国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盟两大教师专业组织 , 承担着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等使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师组织 , 仅有的教师工会也几乎是名存实亡 , 这就使教师群体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4、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专业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2000 年 9 月教育部颁布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这标志着教师资格认定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展开。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符合了所规定的学历标准、达到普通话的要求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因此 ,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实际上是“学历认定制度”, 而不是“资格认定制度”。此外 , 教师资格认定偏重于对申请者的知识进行初步鉴定 , 而对于申请者的教学技能 ,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进行必要的评估。于是 , 在现实中教师辱骂、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频频发生 , 甚至出现“禽兽教师”也就不是偶然了。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绝不能流于形式 , 而要对申请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查。在修正、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基础上 , 还要在教师聘用、晋级、解聘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在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上还广泛存在着学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 , 甚至还存在拉关系、找后门等不良风气 ; 在教师的晋级制度上论资排辈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在教师的解聘上同样是领导的主观意见占据主导 , 缺少科学的评价制度。笔者认为 , 在中小学成立由若干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 , 负责对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等进行评估和监督 ,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5、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专业伦理对教师专业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因为伦理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正如古德森所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 , 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而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规范伦理取代了德性伦理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德性伦理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 , 是以个体德性为自因的伦理 , 它具有内在性、自律性和超越性等特征。规范伦理关注道德原则、规范实际的行为效果, 但忽视对人本身的关怀, 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和道德危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规范伦理, 追求规范约束的完备性, 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被边缘化了。教育活动的内涵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 更在于主体间围绕着知识、情感、价值展开教育性交往 , 以及在这种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世界 , 它和德性伦理的内涵是一致的。所以 , 教师职业伦理必须立足于德性伦理而不是规范伦理。教师职业德性伦理的核心是对生命和教育意义的领悟与践履 , 其形态是自由境界而不是服从规范 , 其动力是自我超越的意义感而不是对惩罚的恐惧感 , 其养成方式是反思、体验、领悟 , 而不是约束、强制、命令。教师职业要实现专业化 , 就必须建构这种基于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然而 , 教师专业化所追求的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是难以形成的。在现实中 , 现代性通过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把教师职业伦理异化为按照教学法规范和科层权力制定的管理规范 , 用教学技能高效率地教知识 , 以保证学生考试成功的规范伦理 , 使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都充满着工具理性和利益至上的倾向 , 这样难以建构起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 , 从而使教师专业化陷入了伦理困境。三、教师专业化的希望以上对我国教师专业化面临的五大困境进行了剖析 ,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专业化进行全盘否定。诚然 , 无论把教师职业看作是“半专业”、“准专业”, 还是“形成中的专业”,我们不得不承认 : 教师职业相对于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也许教师专业化只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 一种理想 , 甚至只是一个乌托邦。但是 , 只要这是一种反映正确方向的趋势 , 只要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 , 只要这是一个必要的乌托邦 , 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我们在困境中也看到了希望 , 希望来自于我们换种视角看待教师专业化。第一种视角是以过程替代结果。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师专业化当作了一种静态的结果 , 但把教师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作一番对比之后 , 我们自然会发现教师专业化存在诸多问题 , 假如我们把教师专业化看作一种动态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那么我们就会少一份浮躁和指责 , 多一份从容和宽容。第二种视角是以手段替代目的。一直以来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把教师专业化当成了目的。教师专业化本身就是目的吗 ? 我们认为不是 , 教师专业化充其量只是手段而已 ,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 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看 , 似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 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 并不一定有结果 , 但正是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 , 教师专业化无疑达到了它的目的。

其实我觉得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的过程当中,结合自身的实践来媳妇最好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论文范文初中语文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希望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 , 教师专业化毕竟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 , 而当前我们却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对于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 , 似乎很少有人进行过理性地审视。其实 , 当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陷入了困境。我们只有采取直面这些困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 才能更好地寻求教师专业化的合理性及其发展方向。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要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 ,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 , 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但当前学者们对于教师的专业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利伯曼指出了专业应当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 1) 范围明确 , 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 2)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 3)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 ;( 4) 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 5) 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 , 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 6) 非营利 , 以服务为动机 ;( 7)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 8)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霍勒指出专业的标准有六项 :( 1) 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 ;( 2) 系统的知识 ;( 3) 长时间的理论与实际训练 ;( 4) 高度的自主性 ;( 5) 团体的伦理规范 ;( 6) 经常性的在职教育。台湾学者马信行认为专业的五个层面是 :( 1) 运用专门知识 ;( 2) 提供专业服务 ;( 3) 具有专业自主 ;( 4) 接受专业教育 ;( 5) 信守专业道德。由此可以看出 , 虽然当前还没有被学者们一致认同的教师专业标准 , 但是上述学者的观点中却包含了教师专业的几个核心标准 :( 1) 专业服务 , 服务是一个职业的根本要求 , 尤其在西方更是把服务放到了专业标准的首要位置。( 2) 专业知能 , 这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 , 是任何一个职业想成为专业的基本条件。( 3) 专业自主 , 这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其核心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 4) 专业制度 , 这是专业的外在保障制度。( 5) 专业伦理 , 这是专业的内在约束机制。二、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在明确了教师专业的标准之后 , 我们就可以按此标准对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进行审视。然而 , 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 , 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面临很多困境。1、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服务是一个专业的根本要求 , 正如舒尔曼指出:“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任何一个专业获得人们承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质的服务。然而, 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中 , 很多人把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却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置于次要位置。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有学者认为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大多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目的( 如促进学生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等) ,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目的是为了教师个体人格的完善 , 为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笔者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对于任何事物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以及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固定的 , 关键在于从什么立场来看。从表面看 , 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目的 , 而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则是内在目的 , 教师在其中实现了本体价值。而从实质来看 , 促进学生发展则应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目的 , 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本体价值 , 而其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实现则是外在目的。在当前这个时代 , 我国教师的服务意识还非常淡薄。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教为学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方面。与此同时 ,教师的奉献精神正在日益衰退 , 从一些人宣称“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便可见一斑。“蜡烛精神”代表着奉献精神 , 在宣称“蜡烛精神”过时的背后其实质是否定奉献精神 , 认为在强调个体自我价值的时代奉献精神可以抛弃了。殊不知 , 在任何时代对任何职业来说 , 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2、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人文基础知识 ,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知识 ,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知识。如果说教师对第一个层面的知识掌握尚可的话 , 那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以及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教师专业化的严重障碍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 1) 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 , 甚至是带有垄断性的 , 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 ,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按此标准 ,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显然算不上是精深的 , 更谈不上垄断性 , 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如果说有差异的话 , 也只是存在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差异 , 并不存在像医生或工程师那样对专业知识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当然 , 现在很多教师都具备了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 , 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相当精深复杂 , 但问题是一旦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之后 , 就会发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无用武之地 , 这就造成了“所学”和“所用”严重割裂的情况 ,这对于像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2) 教育学的科学性差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如果说学科知识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是无法避免的 , 那么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阻碍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原因。教育学至今仍然是一门未成熟的学科 , 被戏称为拼凑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智慧的色拉”。作为教师 , 他不仅要知道“教什么”, 而且更要懂得“如何教”。正是在“如何教”这个问题上 , 教育学知识面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总是显得极为贫乏 , 对解决复杂多变的教育问题总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当然 , 这么说并不是指责教师的无能 , 而是由教师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对于生成性的教育情景 , 任何相对固定的技能技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 , 教师不可能像工程师那样依照设计蓝图按部就班地建造一座大楼 , 不可能像医生那样有条不紊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手术 , 也不可能像律师那样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辩护或控诉 , 教师主体只能根据自己对教育的领悟、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情景的理智性判断来创造性地运用。而且由于教育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非实证性等特点 ,这就造成教师的育人不像医生治疗病人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假象 , 即教育内行和外行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似乎产生的教育效果差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的专业化打了折扣。3、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专业自主是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而专业自主的核心在于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但是在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这对矛盾面前 , 我们发现学校的科层权力明显压制了教师的专业权力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学校科层权力战胜教师专业权力的原因何在 ? 教师的权力是一种知识性权力 , 它以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为其权力基础。但由于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并不被承认为是成熟的科学知识 , 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力只能是一种软权力 , 而学校科层管理人员的权力是一种行政性权力。因此学校科层权力就是一种强大的硬权力。学校科层权力压制教师专业权力带来的后果是 : 教师工作在一个官僚主义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抑的组织环境中 ; 教育改革总是自上而下绕过教师这个真正的主体 , 并因此在实践中屡屡流于形式、异化和夭折 ; 教育管理者总是不顾教师的强烈反对而实施那些符合现代性原则的外控式、效率至上的程序化机制来管理、考评教师 ; 科层制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 , 越来越丧失创造性。由于科层组织与专业组织是一对经典矛盾 , 所以以上这些后果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 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在美国 , 有全国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盟两大教师专业组织 , 承担着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等使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师组织 , 仅有的教师工会也几乎是名存实亡 , 这就使教师群体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4、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专业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2000 年 9 月教育部颁布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这标志着教师资格认定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展开。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符合了所规定的学历标准、达到普通话的要求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因此 ,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实际上是“学历认定制度”, 而不是“资格认定制度”。此外 , 教师资格认定偏重于对申请者的知识进行初步鉴定 , 而对于申请者的教学技能 ,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进行必要的评估。于是 , 在现实中教师辱骂、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频频发生 , 甚至出现“禽兽教师”也就不是偶然了。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绝不能流于形式 , 而要对申请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查。在修正、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基础上 , 还要在教师聘用、晋级、解聘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在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上还广泛存在着学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 , 甚至还存在拉关系、找后门等不良风气 ; 在教师的晋级制度上论资排辈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在教师的解聘上同样是领导的主观意见占据主导 , 缺少科学的评价制度。笔者认为 , 在中小学成立由若干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 , 负责对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等进行评估和监督 ,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5、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专业伦理对教师专业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因为伦理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正如古德森所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 , 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而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规范伦理取代了德性伦理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德性伦理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 , 是以个体德性为自因的伦理 , 它具有内在性、自律性和超越性等特征。规范伦理关注道德原则、规范实际的行为效果, 但忽视对人本身的关怀, 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和道德危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规范伦理, 追求规范约束的完备性, 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被边缘化了。教育活动的内涵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 更在于主体间围绕着知识、情感、价值展开教育性交往 , 以及在这种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世界 , 它和德性伦理的内涵是一致的。所以 , 教师职业伦理必须立足于德性伦理而不是规范伦理。教师职业德性伦理的核心是对生命和教育意义的领悟与践履 , 其形态是自由境界而不是服从规范 , 其动力是自我超越的意义感而不是对惩罚的恐惧感 , 其养成方式是反思、体验、领悟 , 而不是约束、强制、命令。教师职业要实现专业化 , 就必须建构这种基于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然而 , 教师专业化所追求的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是难以形成的。在现实中 , 现代性通过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把教师职业伦理异化为按照教学法规范和科层权力制定的管理规范 , 用教学技能高效率地教知识 , 以保证学生考试成功的规范伦理 , 使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都充满着工具理性和利益至上的倾向 , 这样难以建构起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 , 从而使教师专业化陷入了伦理困境。三、教师专业化的希望以上对我国教师专业化面临的五大困境进行了剖析 ,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专业化进行全盘否定。诚然 , 无论把教师职业看作是“半专业”、“准专业”, 还是“形成中的专业”,我们不得不承认 : 教师职业相对于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也许教师专业化只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 一种理想 , 甚至只是一个乌托邦。但是 , 只要这是一种反映正确方向的趋势 , 只要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 , 只要这是一个必要的乌托邦 , 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我们在困境中也看到了希望 , 希望来自于我们换种视角看待教师专业化。第一种视角是以过程替代结果。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师专业化当作了一种静态的结果 , 但把教师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作一番对比之后 , 我们自然会发现教师专业化存在诸多问题 , 假如我们把教师专业化看作一种动态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那么我们就会少一份浮躁和指责 , 多一份从容和宽容。第二种视角是以手段替代目的。一直以来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把教师专业化当成了目的。教师专业化本身就是目的吗 ? 我们认为不是 , 教师专业化充其量只是手段而已 ,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 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看 , 似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 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 并不一定有结果 , 但正是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 , 教师专业化无疑达到了它的目的。

通过读书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什么是高质量的教师?怎样培养高质量的教师?谁能胜任21世纪的教育?这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因此,在今天,教师专业化也就越发成为一个时髦的词语。到底“教师”能不能像“医生”一样,具有专业化,具有不可替代性呢?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专业化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以至于听课教师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人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评论说:这一回答悄悄打开了教学技巧的一项奥秘,那就是读书。所以,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专业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读书!因为——一、读书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与生活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有一笔“财富”:“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的,而作为语言文字的载体的书籍,无疑是实现这种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与依托。我们每读一本书,便是与一位作者,一个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在对话,便是打开了与外部世界接触的一扇明窗。读太白诗,如同狂饮击剑于开元之际的长安;诵易安词,仿佛泛舟于小桥流水的江南;读《瓦尔登湖》,就像看到梭罗在湖畔沉思;读《干校六记》,你能感受到乱世中的美丑恶善。在强调与文本对话的今天,读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成为我们的生存需要与生活方式。二、读书是现实的要求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在一些中小学有相当一批教师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或教科书或工作压力所包围。 据调查,从1998年——2003年,中国人的阅读率下降了7个百分点,2003年的阅读率为7%,在这里暂且不提普通百姓,单说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看书的也不是很多,能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教师每天看的都是教材和教参,很少涉猎一下教材以外的知识,像教育类期刊等,殊不知教材之外的知识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相反的是,各个学校的图书馆成了真正的“藏书馆”,作用一点也没有发挥出来,图书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造成图书资源大面积浪费,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多老师不读书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统计,我国国民一年的阅读书量是0.7本,而邻近的韩国是7本,日本则有近40本。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试想,一个学生一年读一本书的话,那么有着50个学生的老师又该读多少书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呢?实际上,语文教师每年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00万字。因此,读书,必不可少!读书,迫在眉睫!三、读书是职业的要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们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了,但我们凭借的基础是什么呢?假使只是四年或五年的师资养成过程,以及一年一年在教学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再加上成长期间的时代限制而导致的精神贫血,也许我们很快就会面临”黔驴技穷”的窘境。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语文教师只是一个‘贩卖人’,他们的教学方法不需要读书,只需要做题目,题海战术的结果是苦了自己也苦了学生。繁琐的语文分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阅读在超过老师。”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如果教师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四、读书是学科的要求语文老师难当,现在已基本上在业内达成共识。它不仅是要语文老师喜爱语文、擅长语文(作文),还需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如果说前者表现为语文老师要“作家化”的话,那么,后者则要求语文老师要“学者化”。在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除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事实是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都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但也不必讳言,有不少语文教师自离开大学校门、参加教育工作以后,却很少注意到当前的文艺动态,已很少去阅读文学作品尤其大部头的著作,只满足于“吃老本”现在的语文教材,较多地强调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较多地强调了培养学生研讨、评价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学在学生的前列,方能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么读书呢?首先,树立科学的读书观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当然这并不要求语文教师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读华章还有必要吗?我看,这有本质的区别:“文化快餐”附以图画,形象而生动,只是从表面上给人观看、鉴赏的,它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而读书则不同了,它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像空间。电视让你看到的汹涌的大海狂潮,绝不会胜过你读王鲁彦《观潮》所领略到海潮的壮美;电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绝没有你读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电视剧中的《围城》,绝没有你静读《围城》原著的韵味……这些美的享受,这独特语言的韵味,这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为此,只有读万卷书,才有“放翁”千余首诗的宏篇巨制。其次,要实行博览精取的读书方法无疑,做学问是需要深厚或较深厚的知识功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比较广泛地读书,不仅要读与自己专业知识有关的书,而且还应当读一些看似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书。作为现代的语文教师,必须终生不懈地博览群书,具备极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能适应语文教改的需要。语文学科综合性特点决定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久而广泛的阅读、积累,甚至大量背诵诗文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的必要条件。世界上知识无限,研究学问无底,而人生有涯。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和做学问的时候坚持博览精取的原则。“精”的知识应该是知识的精华部分,是对自己的教学研究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英国学者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我则始终坚持这样的自定信条:“知识能用才有力量。”因为它更有现实的品格和指导实践的意义。所以,我心目中的“精”,更有博览得来的知识应当能用得上的含义,否则,知识就成了花架子,人也成了“假把式”。有的人虽然读了许多书,掌握了不少知识,但不大会运用,作不出学问来,只能算是书囊;有的人博览精取,强调应用,不断探索,追求创新,结果做出了学问。好的读书方法,事半而功倍;不良的读书方法,事倍而功半,甚至是一事无成。要做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读书方法。再次,读写结合,做学生学习的楷模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说,语文教师会写、善写是份内的事,但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也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标准。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读写结合是提高课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最有效的捷径,教师只有文必躬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自己教学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从教学的目的来说,语文教师读写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叶声陶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会读书善写作,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养。很难想象,一个自己不能写作的语文教师却能指导学生写作。某家报纸刊载了这样一则新闻:有个学生问他的老师:“你能为我们写篇作文吗?”这曾经引起了许多教师的震惊和深思。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能写出自己的专业论文,还要能写出各种文体的文章,凡是要求学生写的文体,教师必须能写。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写作的示范,才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独辟溪径,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写作,还会对学生起到迁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文章如能发表,学生读了很受熏陶,这可促使他们萌发创作的欲望,初试自己的笔锋,如此几番努力,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飞跃到一定的高度,他们的“作品”一旦发表,便可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快感。而今后的写作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使他们最终走向成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之于今天要上升到给学生富含生命营养的长流水,教师要有澎湃的长江水。要善于感悟知识、积累生活,感悟生命、发现亮点,点化人生、培植生命点。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要寻求专业化知识的源头活水,要反复不断地读书。胸藏万卷诗书,吞吐四合万象;心有千言佳句,下笔游走龙蛇。所谓“艺高人胆大”,有了坚持不懈的博览群书,就能使你在课堂上行文就理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把学生点拨得思接千载,浮想联翩,荡水成涟漪,击石发灵光。他们就能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使课堂成为人文的课堂,充满浓浓诗意,散发幽幽文香,继而产生披文入情,情动辞发的写作欲望,真正让课堂变成纵横千古,绵延万里,广褒多彩的人文艺术海洋,使学生在文学的温床上恣意幸福的成长。最后,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论读书之重要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我们共勉:他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足以变化气质,不仅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的各种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