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2022年

发布时间:2024-07-04 16:26:55

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2022年

2022 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 : 原标题:年中观察:2022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 受到肺炎疫情的冲击,国内外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多重因素叠加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进入2022 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如何恢复经济发展,并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2022 年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发挥作用 从公布的2022 年宏济数据和2022 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新的比较优势凸显,主要体现在以面。 一方面,2022 年我国经济逐季改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 年随着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我国经济得以逐季改善,全年达到3个百分点的正增长,经济增长水平逐步恢复常态。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 年我国GDP总量超过百万亿,占世界的17%;人均GDP达到72447元,上升到世界第59位;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例超过30%。 另一方面,2022 年我国经济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逐步形成。从2022 年公布的数据可知: 一是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 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改善,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两年平均增长3%,比一季度加快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 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拉动GDP增长8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净出口增长1%,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 二是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已经基本恢复到肺炎疫情发生前的经济水平,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强劲。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两年平均增长0%,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 三是从国内市场来看,内需强劲恢复。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5900亿元,同比增长6%,两年平均增长4%;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0%,两年平均增长4%,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 四是从市场来看,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80651亿元,同比增长1%。同时,从服务贸易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其中服务出口增长8%;进口下降5%,服务贸易逆差下降7%。1—5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7%;出口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3%;进口下降5%,两年平均下降8%,逆差下降3%。 “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 2022 年世界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世界银行估算2022 年全球GDP增长为4个百分点,虽然世界经济仍在恢复的过程中,但是面临的环境会更复杂。首先,疫情的防控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但是上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现在全球的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总数不断攀升,对经济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的对外经济存在极大的影响。其次,国外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宏济产生冲击。如美国的超规模措施会带来通货膨胀,带来美元的贬值,进而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对我国的汇率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我国国内市场。从现在的数据来看,我国投资、消费水平会进一步恢复,也预测我国2022 年经济增长会超过8%,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以及2022 年的数据来看,“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方面,2022 年整体投资水平虽然有所恢复,但是持续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一是投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恢复。尽管2022 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投资水平仍达到增长9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 年增长4个百分点、2022 年增长9个百分点相比,分别下降5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个百分点,尚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二是投资水平增长不快。从投资来看,今年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4%,与2022 年的投资水平相比仅上涨1个百分点,比2022 年的7%和2022 年的7%下降了7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占比下降。如果进一步考察投资结构,资本的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占比是持续下降的,从2022 年的64个百分点下降到2022 年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也仅仅为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近年来一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消费水平持续下滑,而且下滑趋势还没有得到抑制。一是2022 年消费虽然有所恢复,但是下滑趋势没有改善。2022 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与2022 年的8%与2022 年的9%相比,下降近1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2022 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两年平均增速为4%;但是从单月来看,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9%,比2022 年的8个百分点,2022 年的9个百分点都低。 二是我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相比同期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从宏观层面的消费率来看,2022 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但是我国宏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还只有8个百分点,比美国同水平的5、日本的9和的8都低;从微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人均消费占人均收入之比)来看,我国2022 年的居民消费率为4%,低于美国同期的87%、日本的2%。2022 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到8%,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65%。特别值得 的是,从2013年到2022 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71%下降到8%,今年上半年下降到65%,城镇居民的消费率是从85%下降到6%,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4%。 三是我国消费存在结构性问题。首先,我国服务性消费存在不足,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受到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服务消费下降,2022 年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9037元,比上年下降6%,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恩格尔系数在疫情后出现上升,2022 年一季度上升到22%,其中城镇32%,农村9%。其次,消费水平存在地区不平衡和城乡差距。同时,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始终是农村居民的2倍以上。最后,虽然我国进出口旺盛,但是我国高端制造业供给还存在一定不足,较依赖进口。2022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9%,创历史新高。但是,我国核心技术产品还需依赖进口,2022 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自给率不足。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原因 我国内需存在的问题和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造成了我国内生动力不足,除肺炎疫情影响外,还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综合考虑。 之一,投资水平中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快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提出了挑战。 一是我国出现投资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民营投资水平增长不快,而且资本在投资中的占比下降。今年上半年投资虽然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 年同期比较是下降的。进一步考察资本的投资占比,今年上半年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也仅为8%。投资动力不足仍然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重要因素。 二是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水平产生了不确定影响。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今年开始的工业生产者出产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过快也对投资的增长产生了抑用。今年上半年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6月份PPI同比上涨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的上涨过快,对企业成本推升造成企业投资下降。 第二,我国消费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的问题。这包括收入占GDP比重不高、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居民收入结构存在问题以及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一是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而且近几年还出现了下降。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是居民收入水平,2022 年我国GDP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72447元,但是我国GDP中居民的收入份额并不高,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2003年占比达47%左右,到2011年反而下降到41%,党的以来这个比重慢慢回升,到2022 年达到6%。特别值得 的是从2022 年开始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份额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趋势,从2022 年的6%,下降到2022 年的4%,2022 年的4%,2022 年有所上升但是也仅为4%。这个占比和发达比较仍然存在巨大差异:例如美国2008年总量GDP是39万亿美元,而可支配收入为64万亿美元,占比超过70%,事实上美国1990—2008年期间的收入占GDP的比率平均达到84%。 二是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存在问题。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从最近几年来看:2022 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8%,没有达到GDP增长1%的速度;2022 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低于2022 年实际GDP的增长速度;2022 年之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7%,低于GDP的增长,如果按照两年平均计算,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也低于GDP增长。特别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22 年一季度增长3%,低于GDP增长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也低于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快是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原因。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一直占重要部分,2022 年占比56%,但是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在2022 年名义GDP增长10%左右,名义收入增长9%,而工资增长6%。2022 年,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占比达到60%。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要低。在2022 年名义GDP增长8%左右,名义收入增长9%,而城镇工资增长5%,这也是近几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根本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中工资收入增长41%,低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特别是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增长10%,比居民收入增长更低。 三是我国居民收入存在结构性问题,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更低。在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一直不高,2022 年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比2022 年下降9%,财产性收入占比有所上升,也只有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在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仅是3%,2022 年有所提高,也仅为4%左右,2022 年上半年也只有88个百分点。与的20%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不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同步。 四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近几年出现加剧,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GINI系数,从2003年的479上升到2009年490,之后从2009年开始下降,到2022 年下降到462,但是近几年又开始上升,2022 年上升到474。近几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收入增长低于居民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这不仅不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的扩大,也不利于消费的持续扩大。2022 年居民中位数收入增长8个百分点,低于居民平均增长7个百分点。在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的收入增长6%,低于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 第三,我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下降过快。从2012年至2022 年,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4%下降至8%,就业人口比例从30%下降到28%,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去工业化”的迹象。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早。经验表明,发达开始“去工业化”时,其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万美元左右(按1990年价格计算),而2012年我国已进入“去工业化”时人均GDP折合仅6100美元。另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快。近年来第二产业在GDP占比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对比美国近四十年的去工业化进程,平均每年下降不超过5%,我国“去工业化”下降较快。2022 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到15%,今年上半年有所增长9%,而我国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在8左右(2022 年是76)。 针对我国经济增长出现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我国经济需要采取的对策建议 之一,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很重要。 一是“十四五”期间以及到2035年期间经济增长要在合适区间。2022 年我国人均GDP为72447元,约合05万美元,是美国的17%左右,总量GDP是美国的70%。如果按照较低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GDP是美国25%,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4个百分点;如果按照高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达到美国的37%,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2个百分点,这样2035年达到美国的5倍。因此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二是持续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贯彻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之一动力。加大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我国的基础科研水平占比一直不高,只有不断加强基础科研的投入,才能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三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合理规模。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虽然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仍是未来趋势,但要注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合理规模,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我业结构的优势,不断挖掘我业结构的潜力。一方面,发挥我业结构完整的优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我国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大的趋势下,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任务。 四是发挥我国已有的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不仅可以解决疫情常态化下经济恢复的问题,而且可以很好地推进我业转型升级。5G、人工智能新一代 技术是促进我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利用新一代 技术可以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同时可以使劳动者的工作方式更加灵活。促进5G、人工智能新一代 技术发展,可以吸引广大的民营企业参与,解决我国投资增长不快的问题。 第二,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而根本解决我国消费增长问题。一是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指标。党的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但是这一任务的真正实现也不是很容易的。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GDP的增长速度低。 二是从层面提出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发达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提出了收入增长计划,还提出了收入增长要比GDP增长快,甚至是GDP两倍的收入倍增计划。如美国在1990年到2008年期间,GDP增长了8%,居民收入增长达到35%,收入增长基本达到GDP的两倍。 三是改善居民的收入结构,提升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占比,是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需要我国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保证居民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大力鼓励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合理引导居民配置财富资产。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我国财富管理远远没有达到居民的需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制度,让农民通过农用地、宅以及各类农产品的流动收入。 第三,财政完善税收体系,大力落实减税措施,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一是财政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赤字率的合适规模,同时地方专项债的规模来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一方面,需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与落实。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中,我国财政收入117116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100461亿元,同比增长5%,远高于GDP的增长,也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降税降费的力度。另一方面,要保证地方财力,加大地方专项债规模,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二是完善税收体系,落实减税措施是保证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大力降低企业相关税收,提高企业利润,从而提升居民工资性收入。在今年上半年财政数据中,企业所得税27515亿元,同比增长7%,35240亿元,同比增长5%,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减度。个人所得税是改善当前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措施。今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7222亿元,同比增长9%,是所有税收中增长最快的,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层级较多,更高税率达到45%,建议进行调整。 三是加大卫生健康、城乡社区建设、保障和就业领域的支出。2022 年在卫生健康领域、保障和就业领域投入增长分别是2%与9%,明显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但是在城乡社区支出中同比下降20%。2022 年社区在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继续加大城乡社区的建设投入。 四是完善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包括健康产业升级,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多层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从到省、市、县、乡(镇)、村(社区)完整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投入,解决投资增长缓慢的问题。2022 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仅有9%,如果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剧拉动投资增长。 第四,货币要 新技术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新技术、人工智能的采用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是要 新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引入会影响传统经济学的规律,如按照传统的奥肯法则, 就业和 经济增长是一致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引入会改变这个规则,因此未来货币的目标要更加 失业。否则,一方面会影响收入分配,另一方面会影响“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也会影响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五,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补全我国营商环境地区差异短板。我国营商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2 》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第31位,与2022 年相比有明显提升,但是我国GDP的总量排名,与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DI在世界的排名还不相适应,仍有提升的空间。同时,我国营商环境的地区差异还很大,根据21世纪研究报告,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较前的深圳、上海、和广州是排名较低地区评分的2倍多。因此,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仍然是提升投资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六,要充分认识对外的重要性,持续扩大,探讨更加积极、多元化的化战略。一方面,构建更高水平的格局。经过以来40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逐渐嵌入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为我国经济带来市场的同时也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影响。中国对外企业涉及约2亿人的就业,约相当于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虽然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叠加,但是要坚持更加积极的战略,拓展多元化的市场。要逐步对传统循环的依赖,“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通过与沿线或地区的深入合作,共同建设贸易往来、产业协作和共同发展的,有助于形成更加均衡和多元化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加快自贸区和贸易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是 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推进上海、广东、天津等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加速形成新型的循环。 第七,在新发展格局中要更加 系统性风险。一是资本市场要持续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相应资本控制措施来应对资本流动所产生的市场波动。二是的不确定性造成汇率波动,汇率波动对经济造成影响,2022 年汇率升值47%,今年汇率已经升值4%,建议资本控制措施来防范热钱的流动。三是金融市场要切实落实供给侧结构性的成果,防范金融风险扩散到我国,同时防范国内金融风险。四是要防范债务风险。近年来,财政支出中债务利息支出占比不断加大,对地方财政产生压力。今年上半年债务付息支出4008亿元,同比增长5%,高于全国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5%),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财政支出,利息占支出24个百分点,而且这个占比在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 (龚六堂, 为大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王铉 以上就是与2022 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相关内容,是关于居民收入的分享。看完展望2022 形势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这是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重要一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把发展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统筹“两个大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我国经济发展充满更多更大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明确要求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需要注意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这些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有助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上,必须时刻牢记和践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党的基本路线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效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更好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把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做厚做实,把“蛋糕”做大做好,就可以为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创造有力的前提条件。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需要统筹考虑并作出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安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工作思路。

我只是初中生诶,怎么帮你写论文呢。你可以在网上找一下,一句一句拼起来。可以凑下字数呗,但文章的主干还是要自己解决。比如说可以对比,穷与富,议论富人。还有他们一些 现象、、、这么说,有不恰当立意高多一些自己的看法,分就高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希望有用。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论文2000字,2022年

形势与政策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最关键的一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还有怎样的不足,我们的未来将走向哪里?这些问题也即将揭晓。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际,现回顾下我们辉煌的“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十二五规划展望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党九十周年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我觉得应该做到两个“牢记”和两个“必须”。  这两个牢记,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 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让我从思想到灵魂再一次地接受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感受到的是再一次的心灵震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在共和国发展的历史上,我们的党是走了些弯路,邓小平说“我们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犯了二十年的错误,但是我们的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用实际行动纠正了错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这二十年的错误代价换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年腾飞的奇迹,而且这种奇迹还是继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共产党是人不是神,在人类未知的事业的摸索和实践中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都是难免的,看我们的党是否英明是看她能否认识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错误,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英明的党。  其一,要“求真”。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实践表明,如果缺乏了认真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削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89年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求真务实的教科书。“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学习党史,一定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缺乏系统的、辩证的学习、运用能力,要认真、系统的学习,全面、正确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其二,要“求深”。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能常驻人心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恢宏的小细节,而那恰是历史的魂魄。它传递出的情感价值,温润着一代又一代;它传达出的信仰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学党史,知党史,需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应用。要由许多“小细节”里品出“大关节”来。要潜心读书、用心体会,全面系统的学习党的历史,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杜绝想起来读一点,忙起来丢一边,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到学不精通不罢休、学不深入不放手。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多学、深学、学深、学透,要立足于研究性地学,而不是应差式地看,而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反复思考、深入思考,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党执政兴国的规律性,全面系统的继承党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学会辩证的认识党的历史、借鉴运用党史。  其三,要“求实”。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党史,也必须秉承这种传统和精神。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经验,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总结,才能使党史有效发挥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一要联系实际学,不能像读天书一样,不入心、不进脑;二要注重实效用,要注重发挥学习党史对理论创新、资政育人乃至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消化运用,活学活用。学习党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党史中吸取营养,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党史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结合起来,从浩若烟海的党史故事、党史理论中淘金寻宝,增智长才,把学习党史的热情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借鉴党史经验,解决好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打好党的组织的坚实基础。  其四,要“求新”。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不是教条,切忌照搬照抄。我们今天学习党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重点在与时俱进,在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历史之树常青。党的历史是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历史,就是要从中吸取成功的宝贵经验,防止失败的教训在当前重演。要通过党史的学习、借鉴和运用,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理想信念上有新增强、在推进科学发展上有新贡献、在服务群众上新作为,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事业新篇章。  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命前辈的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90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我会一直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领导。

2022 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 : 原标题:年中观察:2022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 受到肺炎疫情的冲击,国内外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多重因素叠加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进入2022 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如何恢复经济发展,并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2022 年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发挥作用 从公布的2022 年宏济数据和2022 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新的比较优势凸显,主要体现在以面。 一方面,2022 年我国经济逐季改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 年随着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我国经济得以逐季改善,全年达到3个百分点的正增长,经济增长水平逐步恢复常态。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 年我国GDP总量超过百万亿,占世界的17%;人均GDP达到72447元,上升到世界第59位;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例超过30%。 另一方面,2022 年我国经济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逐步形成。从2022 年公布的数据可知: 一是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 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改善,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两年平均增长3%,比一季度加快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 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拉动GDP增长8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净出口增长1%,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 二是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已经基本恢复到肺炎疫情发生前的经济水平,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强劲。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两年平均增长0%,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 三是从国内市场来看,内需强劲恢复。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5900亿元,同比增长6%,两年平均增长4%;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0%,两年平均增长4%,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 四是从市场来看,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80651亿元,同比增长1%。同时,从服务贸易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其中服务出口增长8%;进口下降5%,服务贸易逆差下降7%。1—5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7%;出口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3%;进口下降5%,两年平均下降8%,逆差下降3%。 “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 2022 年世界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世界银行估算2022 年全球GDP增长为4个百分点,虽然世界经济仍在恢复的过程中,但是面临的环境会更复杂。首先,疫情的防控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但是上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现在全球的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总数不断攀升,对经济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的对外经济存在极大的影响。其次,国外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宏济产生冲击。如美国的超规模措施会带来通货膨胀,带来美元的贬值,进而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对我国的汇率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我国国内市场。从现在的数据来看,我国投资、消费水平会进一步恢复,也预测我国2022 年经济增长会超过8%,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以及2022 年的数据来看,“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方面,2022 年整体投资水平虽然有所恢复,但是持续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一是投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恢复。尽管2022 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投资水平仍达到增长9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 年增长4个百分点、2022 年增长9个百分点相比,分别下降5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个百分点,尚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二是投资水平增长不快。从投资来看,今年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4%,与2022 年的投资水平相比仅上涨1个百分点,比2022 年的7%和2022 年的7%下降了7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占比下降。如果进一步考察投资结构,资本的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占比是持续下降的,从2022 年的64个百分点下降到2022 年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也仅仅为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近年来一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消费水平持续下滑,而且下滑趋势还没有得到抑制。一是2022 年消费虽然有所恢复,但是下滑趋势没有改善。2022 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与2022 年的8%与2022 年的9%相比,下降近1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2022 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两年平均增速为4%;但是从单月来看,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9%,比2022 年的8个百分点,2022 年的9个百分点都低。 二是我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相比同期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从宏观层面的消费率来看,2022 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但是我国宏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还只有8个百分点,比美国同水平的5、日本的9和的8都低;从微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人均消费占人均收入之比)来看,我国2022 年的居民消费率为4%,低于美国同期的87%、日本的2%。2022 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到8%,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65%。特别值得 的是,从2013年到2022 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71%下降到8%,今年上半年下降到65%,城镇居民的消费率是从85%下降到6%,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4%。 三是我国消费存在结构性问题。首先,我国服务性消费存在不足,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受到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服务消费下降,2022 年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9037元,比上年下降6%,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恩格尔系数在疫情后出现上升,2022 年一季度上升到22%,其中城镇32%,农村9%。其次,消费水平存在地区不平衡和城乡差距。同时,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始终是农村居民的2倍以上。最后,虽然我国进出口旺盛,但是我国高端制造业供给还存在一定不足,较依赖进口。2022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9%,创历史新高。但是,我国核心技术产品还需依赖进口,2022 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自给率不足。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原因 我国内需存在的问题和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造成了我国内生动力不足,除肺炎疫情影响外,还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综合考虑。 之一,投资水平中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快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提出了挑战。 一是我国出现投资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民营投资水平增长不快,而且资本在投资中的占比下降。今年上半年投资虽然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 年同期比较是下降的。进一步考察资本的投资占比,今年上半年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也仅为8%。投资动力不足仍然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重要因素。 二是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水平产生了不确定影响。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今年开始的工业生产者出产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过快也对投资的增长产生了抑用。今年上半年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6月份PPI同比上涨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的上涨过快,对企业成本推升造成企业投资下降。 第二,我国消费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的问题。这包括收入占GDP比重不高、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居民收入结构存在问题以及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一是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而且近几年还出现了下降。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是居民收入水平,2022 年我国GDP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72447元,但是我国GDP中居民的收入份额并不高,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2003年占比达47%左右,到2011年反而下降到41%,党的以来这个比重慢慢回升,到2022 年达到6%。特别值得 的是从2022 年开始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份额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趋势,从2022 年的6%,下降到2022 年的4%,2022 年的4%,2022 年有所上升但是也仅为4%。这个占比和发达比较仍然存在巨大差异:例如美国2008年总量GDP是39万亿美元,而可支配收入为64万亿美元,占比超过70%,事实上美国1990—2008年期间的收入占GDP的比率平均达到84%。 二是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存在问题。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从最近几年来看:2022 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8%,没有达到GDP增长1%的速度;2022 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低于2022 年实际GDP的增长速度;2022 年之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7%,低于GDP的增长,如果按照两年平均计算,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也低于GDP增长。特别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22 年一季度增长3%,低于GDP增长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也低于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快是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原因。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一直占重要部分,2022 年占比56%,但是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在2022 年名义GDP增长10%左右,名义收入增长9%,而工资增长6%。2022 年,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占比达到60%。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要低。在2022 年名义GDP增长8%左右,名义收入增长9%,而城镇工资增长5%,这也是近几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根本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中工资收入增长41%,低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特别是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增长10%,比居民收入增长更低。 三是我国居民收入存在结构性问题,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更低。在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一直不高,2022 年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比2022 年下降9%,财产性收入占比有所上升,也只有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在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仅是3%,2022 年有所提高,也仅为4%左右,2022 年上半年也只有88个百分点。与的20%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不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同步。 四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近几年出现加剧,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GINI系数,从2003年的479上升到2009年490,之后从2009年开始下降,到2022 年下降到462,但是近几年又开始上升,2022 年上升到474。近几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收入增长低于居民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这不仅不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的扩大,也不利于消费的持续扩大。2022 年居民中位数收入增长8个百分点,低于居民平均增长7个百分点。在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的收入增长6%,低于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 第三,我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下降过快。从2012年至2022 年,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4%下降至8%,就业人口比例从30%下降到28%,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去工业化”的迹象。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早。经验表明,发达开始“去工业化”时,其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万美元左右(按1990年价格计算),而2012年我国已进入“去工业化”时人均GDP折合仅6100美元。另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快。近年来第二产业在GDP占比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对比美国近四十年的去工业化进程,平均每年下降不超过5%,我国“去工业化”下降较快。2022 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到15%,今年上半年有所增长9%,而我国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在8左右(2022 年是76)。 针对我国经济增长出现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我国经济需要采取的对策建议 之一,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很重要。 一是“十四五”期间以及到2035年期间经济增长要在合适区间。2022 年我国人均GDP为72447元,约合05万美元,是美国的17%左右,总量GDP是美国的70%。如果按照较低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GDP是美国25%,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4个百分点;如果按照高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达到美国的37%,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2个百分点,这样2035年达到美国的5倍。因此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二是持续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贯彻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之一动力。加大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我国的基础科研水平占比一直不高,只有不断加强基础科研的投入,才能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三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合理规模。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虽然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仍是未来趋势,但要注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合理规模,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我业结构的优势,不断挖掘我业结构的潜力。一方面,发挥我业结构完整的优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我国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大的趋势下,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任务。 四是发挥我国已有的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不仅可以解决疫情常态化下经济恢复的问题,而且可以很好地推进我业转型升级。5G、人工智能新一代 技术是促进我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利用新一代 技术可以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同时可以使劳动者的工作方式更加灵活。促进5G、人工智能新一代 技术发展,可以吸引广大的民营企业参与,解决我国投资增长不快的问题。 第二,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而根本解决我国消费增长问题。一是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指标。党的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但是这一任务的真正实现也不是很容易的。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GDP的增长速度低。 二是从层面提出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发达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提出了收入增长计划,还提出了收入增长要比GDP增长快,甚至是GDP两倍的收入倍增计划。如美国在1990年到2008年期间,GDP增长了8%,居民收入增长达到35%,收入增长基本达到GDP的两倍。 三是改善居民的收入结构,提升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占比,是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需要我国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保证居民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大力鼓励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合理引导居民配置财富资产。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我国财富管理远远没有达到居民的需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制度,让农民通过农用地、宅以及各类农产品的流动收入。 第三,财政完善税收体系,大力落实减税措施,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一是财政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赤字率的合适规模,同时地方专项债的规模来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一方面,需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与落实。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中,我国财政收入117116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100461亿元,同比增长5%,远高于GDP的增长,也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降税降费的力度。另一方面,要保证地方财力,加大地方专项债规模,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二是完善税收体系,落实减税措施是保证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大力降低企业相关税收,提高企业利润,从而提升居民工资性收入。在今年上半年财政数据中,企业所得税27515亿元,同比增长7%,35240亿元,同比增长5%,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减度。个人所得税是改善当前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措施。今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7222亿元,同比增长9%,是所有税收中增长最快的,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层级较多,更高税率达到45%,建议进行调整。 三是加大卫生健康、城乡社区建设、保障和就业领域的支出。2022 年在卫生健康领域、保障和就业领域投入增长分别是2%与9%,明显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但是在城乡社区支出中同比下降20%。2022 年社区在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继续加大城乡社区的建设投入。 四是完善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包括健康产业升级,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多层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从到省、市、县、乡(镇)、村(社区)完整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投入,解决投资增长缓慢的问题。2022 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仅有9%,如果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剧拉动投资增长。 第四,货币要 新技术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新技术、人工智能的采用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是要 新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引入会影响传统经济学的规律,如按照传统的奥肯法则, 就业和 经济增长是一致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引入会改变这个规则,因此未来货币的目标要更加 失业。否则,一方面会影响收入分配,另一方面会影响“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也会影响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五,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补全我国营商环境地区差异短板。我国营商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2 》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第31位,与2022 年相比有明显提升,但是我国GDP的总量排名,与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DI在世界的排名还不相适应,仍有提升的空间。同时,我国营商环境的地区差异还很大,根据21世纪研究报告,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较前的深圳、上海、和广州是排名较低地区评分的2倍多。因此,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仍然是提升投资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六,要充分认识对外的重要性,持续扩大,探讨更加积极、多元化的化战略。一方面,构建更高水平的格局。经过以来40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逐渐嵌入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为我国经济带来市场的同时也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影响。中国对外企业涉及约2亿人的就业,约相当于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虽然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叠加,但是要坚持更加积极的战略,拓展多元化的市场。要逐步对传统循环的依赖,“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通过与沿线或地区的深入合作,共同建设贸易往来、产业协作和共同发展的,有助于形成更加均衡和多元化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加快自贸区和贸易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是 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推进上海、广东、天津等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加速形成新型的循环。 第七,在新发展格局中要更加 系统性风险。一是资本市场要持续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相应资本控制措施来应对资本流动所产生的市场波动。二是的不确定性造成汇率波动,汇率波动对经济造成影响,2022 年汇率升值47%,今年汇率已经升值4%,建议资本控制措施来防范热钱的流动。三是金融市场要切实落实供给侧结构性的成果,防范金融风险扩散到我国,同时防范国内金融风险。四是要防范债务风险。近年来,财政支出中债务利息支出占比不断加大,对地方财政产生压力。今年上半年债务付息支出4008亿元,同比增长5%,高于全国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5%),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财政支出,利息占支出24个百分点,而且这个占比在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 (龚六堂, 为大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王铉 以上就是与2022 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相关内容,是关于居民收入的分享。看完展望2022 形势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同时,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666亿美元,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协调与合作。作为中日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民间友好往来是中日关系独特的传统优势。两国年人员往来已由邦交正常化之初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435万人次。两国间的友好城市已发展到226对。每周飞行于两国之间的各种航班多达500架次。 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不仅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 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没有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全面的历史教育。因此,日本国内一直存在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社会土壤,右翼势力不时跳出来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而日本政府则以种种借口,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随着近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右倾化,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消极倾向更趋突出。最近再次发生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日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不能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日本政府的这种倒行逆施只能破坏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它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有损它在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形象。 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周恩来总理就曾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因此,中日两国都应采取向前看的态度,积极发展中日友好事业,致力于维护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我认为要全面地去看代日本!大和民族的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现在的极右翼势力十分顽固拒不承认战争罪行也令我们非常愤慨。但我们也不应只看到日本的这一方面,虽然在我心中一样地瞧不起或者愤恨这个死不认错的民族,但全面地看日本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日本人能够从其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带来的灾害中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自然有其民族的可贵之处,他们一样有其艰难困苦和勤劳善良的一面,也有其忍辱负重改革自新的一面。随着其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他们虽说自以为何等地优越或者何等地自负,但从来没有放弃向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学习,而且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团结注重集体荣誉感。 这些说多了也许让人觉得我如何崇拜日本,其实我认为每一民族都不应自高自大,都应该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以及优秀的素质为我所用。我们一样,日本也一样。日本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现代化管理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日本与我们的贸易已相当大,我们的文字及礼仪日本人不是多年以前就一样借鉴和吸收吗? 我们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进步,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的经济实力比我们现在要强,承认这些也没什么可耻,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超过日本,总有一天会让日本人感到惭愧---为他们曾经所做的一切而惭愧。我们自然不能接受一些日本人给我们近似侮辱的举动,但我们知道发愤图强,一个能够面对自己包容一切的民族、一个能够面向未来不断进取的民族会有更多理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共同富裕2000字

形式与政策论文的写作思路是表达出自己对当前形势的看法,观点,并且可以展望未来的形势发展。范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回顾和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强调,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批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实现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又一次新老交替,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三农”问题与当代大学生是一对孪生兄弟,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给予”三农”问题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一方面,“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日上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大国,而对于现代中国,着力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极端重要性。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素有深入农村,解民生之多艰,满腔热血为农业,农村发展和亿万农民服务的优良历史传统,尤其是我们农大学子,作为中国最好的农科院校的本科生,更加应该心系”三农”,作为中国农业事业的先锋力量,时刻关注”三农”问题,并努力在将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份子。而我们这些热血青年与新型农民的互动,必将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独特推动力量! 为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我国的农业形势和”三农”问题的实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与其它主要农产品由全面短缺走向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导致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城乡差距大,农民负担重,农村矛盾多等经济社会问题进一步突显了出来。有人把”三农”问题形象地概括为三句话: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们心中不禁有一种沉重感,但是,我们不会丧失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信心,我们会带着感情去体验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计之艰难,更会从理性的高度强化责任,激发热情,不断坚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生计的总体状况: 我们先看中国农业的总体状况,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中国粮食生产的基础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的扭转,从长远看,随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全国粮食需求增长量的趋势不会改变,耕地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趋势不会改变,而且粮食单产提高的潜力不容盲目乐观。在建设现代化农业方面,据测算中国目前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总体来说才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而所谓的”农村穷”,反映的就是现代化建设中广袤农村公共财政收入长期不足,农村发展面貌落后的不合理状况,而所谓的”农民苦”,从总体上看,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缺吃少穿,而更多表现在收入增长缓慢,因而缺钱花,买不起商品,经济负担比较重,那些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就更困难。此外,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村户口劳动力,他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都比较低,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次,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地位和演化特点: 一方面,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不断下降,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始终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地位不变。另一方面,农业就业比重和农村人口比重在现代化进程中趋于不断下降,但农民群体和农业劳动者的权益应始终予以高度重视,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再有,现代化进程中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逐步发生变化,正在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所以,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尽快促进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的根本转变,逐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从而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几个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典型: 众所周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改革很快就从农村开始了。根据专家调研,中国长三角农村已经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村落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相对迅速,城乡一体化景象初露端倪。比如: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经济实力雄厚,公司企业拥有国内外一流设备,热电,线材,面料,服装,化纤,烟,酒等主导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家家住别墅,户户有存款,小汽车,中央空调,摄象机等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全村无赌博,无封建迷信,无重大刑事犯罪,被人们誉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第一村”!又如浙江省绍兴市新风村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实施旧村改造,分别建成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住宅园区,休闲娱乐园区,加强村庄绿化,农民公园,活动中心,义务教育,医疗服务和宽带网络等一应俱全,堪称”乡村田园,城市新区”,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还有不少传统农业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跌爬滚打,积累了发展经验,走出了又好发展的新路,比如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不失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增强信心,正视”三农”现实问题,深化经济社会等方面改革,不断加强农业,建设农村,支持和扶助农民,那么,建设小康社会,城乡更加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分析完”三农”问题的现状,让我们来简单梳理中央所提出的若干重大方针政策及作出的一系列的重要工作部署,从而更好的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出台之前中央一贯的政策脉络,更好的理解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思想: 一,始终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其主要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等等。 二,认真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 三,大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四,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转变,即首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次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和经营创新,最后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五,继续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 对”三农”问题具有一定了解后,现在来谈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话题,所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实际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党和国家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发展一贯的战略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多次使用这个提法。那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底新在哪里呢?我认为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能性与紧迫性,二是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新的更全面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具体而实际的发展目标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可操作性,三是通过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近期阶段性任务,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远景展望,中长期规划与阶段任务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了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概念以后,让我们来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以及其近期工作: 首先来明确一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覆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其主要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20字总体要求,具体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前景。 其次我们了解一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我们可以主要从三个层面阐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首先是新农村建设的长期艰巨任务,其次是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任务,再有就是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保障业务。 最后来了解一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近期工作: 1,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突出发展生产这个首要任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 3,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树立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反对愚昧的新风气,提高亿万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 4,切实加强农民工工作,更好地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5,重视发展县城经济,加快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 6,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7,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管理,为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土地载体; 8,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没有市场,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9,抓住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重点,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新时期,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方面为我们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方面为新型农民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继承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更加深入农村和农民,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建设新农村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而且,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只有深入农村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国情,而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希望就在于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而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也正需要着我们这一代热血青年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我们的青春风采。所以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同样需要关注“三农”问题,需要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紧密的联系起来,热火朝天地利用一切机会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确实,我们广大青年作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舞台上书写当代青年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而这也预示了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明天!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同时,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666亿美元,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协调与合作。作为中日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民间友好往来是中日关系独特的传统优势。两国年人员往来已由邦交正常化之初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435万人次。两国间的友好城市已发展到226对。每周飞行于两国之间的各种航班多达500架次。 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不仅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 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没有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全面的历史教育。因此,日本国内一直存在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社会土壤,右翼势力不时跳出来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而日本政府则以种种借口,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随着近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右倾化,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消极倾向更趋突出。最近再次发生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日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不能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日本政府的这种倒行逆施只能破坏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它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有损它在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形象。 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周恩来总理就曾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因此,中日两国都应采取向前看的态度,积极发展中日友好事业,致力于维护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我认为要全面地去看代日本!大和民族的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现在的极右翼势力十分顽固拒不承认战争罪行也令我们非常愤慨。但我们也不应只看到日本的这一方面,虽然在我心中一样地瞧不起或者愤恨这个死不认错的民族,但全面地看日本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日本人能够从其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带来的灾害中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自然有其民族的可贵之处,他们一样有其艰难困苦和勤劳善良的一面,也有其忍辱负重改革自新的一面。随着其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他们虽说自以为何等地优越或者何等地自负,但从来没有放弃向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学习,而且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团结注重集体荣誉感。 这些说多了也许让人觉得我如何崇拜日本,其实我认为每一民族都不应自高自大,都应该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以及优秀的素质为我所用。我们一样,日本也一样。日本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现代化管理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日本与我们的贸易已相当大,我们的文字及礼仪日本人不是多年以前就一样借鉴和吸收吗? 我们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进步,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的经济实力比我们现在要强,承认这些也没什么可耻,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超过日本,总有一天会让日本人感到惭愧---为他们曾经所做的一切而惭愧。我们自然不能接受一些日本人给我们近似侮辱的举动,但我们知道发愤图强,一个能够面对自己包容一切的民族、一个能够面向未来不断进取的民族会有更多理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共同富裕

三农”问题与当代大学生是一对孪生兄弟,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给予”三农”问题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一方面,“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日上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大国,而对于现代中国,着力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极端重要性。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素有深入农村,解民生之多艰,满腔热血为农业,农村发展和亿万农民服务的优良历史传统,尤其是我们农大学子,作为中国最好的农科院校的本科生,更加应该心系”三农”,作为中国农业事业的先锋力量,时刻关注”三农”问题,并努力在将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份子。而我们这些热血青年与新型农民的互动,必将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独特推动力量! 为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我国的农业形势和”三农”问题的实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与其它主要农产品由全面短缺走向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导致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城乡差距大,农民负担重,农村矛盾多等经济社会问题进一步突显了出来。有人把”三农”问题形象地概括为三句话: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们心中不禁有一种沉重感,但是,我们不会丧失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信心,我们会带着感情去体验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计之艰难,更会从理性的高度强化责任,激发热情,不断坚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生计的总体状况: 我们先看中国农业的总体状况,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中国粮食生产的基础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的扭转,从长远看,随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全国粮食需求增长量的趋势不会改变,耕地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趋势不会改变,而且粮食单产提高的潜力不容盲目乐观。在建设现代化农业方面,据测算中国目前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总体来说才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而所谓的”农村穷”,反映的就是现代化建设中广袤农村公共财政收入长期不足,农村发展面貌落后的不合理状况,而所谓的”农民苦”,从总体上看,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缺吃少穿,而更多表现在收入增长缓慢,因而缺钱花,买不起商品,经济负担比较重,那些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就更困难。此外,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村户口劳动力,他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都比较低,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次,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地位和演化特点: 一方面,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不断下降,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始终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地位不变。另一方面,农业就业比重和农村人口比重在现代化进程中趋于不断下降,但农民群体和农业劳动者的权益应始终予以高度重视,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再有,现代化进程中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逐步发生变化,正在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所以,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尽快促进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的根本转变,逐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从而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几个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典型: 众所周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改革很快就从农村开始了。根据专家调研,中国长三角农村已经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村落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相对迅速,城乡一体化景象初露端倪。比如: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经济实力雄厚,公司企业拥有国内外一流设备,热电,线材,面料,服装,化纤,烟,酒等主导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家家住别墅,户户有存款,小汽车,中央空调,摄象机等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全村无赌博,无封建迷信,无重大刑事犯罪,被人们誉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第一村”!又如浙江省绍兴市新风村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实施旧村改造,分别建成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住宅园区,休闲娱乐园区,加强村庄绿化,农民公园,活动中心,义务教育,医疗服务和宽带网络等一应俱全,堪称”乡村田园,城市新区”,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还有不少传统农业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跌爬滚打,积累了发展经验,走出了又好发展的新路,比如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不失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增强信心,正视”三农”现实问题,深化经济社会等方面改革,不断加强农业,建设农村,支持和扶助农民,那么,建设小康社会,城乡更加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分析完”三农”问题的现状,让我们来简单梳理中央所提出的若干重大方针政策及作出的一系列的重要工作部署,从而更好的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出台之前中央一贯的政策脉络,更好的理解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思想: 一,始终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其主要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等等。 二,认真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 三,大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四,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转变,即首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次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和经营创新,最后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五,继续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 对”三农”问题具有一定了解后,现在来谈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话题,所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实际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党和国家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发展一贯的战略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多次使用这个提法。那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底新在哪里呢?我认为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能性与紧迫性,二是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新的更全面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具体而实际的发展目标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可操作性,三是通过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近期阶段性任务,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远景展望,中长期规划与阶段任务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了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概念以后,让我们来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以及其近期工作: 首先来明确一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覆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其主要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20字总体要求,具体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前景。 其次我们了解一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我们可以主要从三个层面阐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首先是新农村建设的长期艰巨任务,其次是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任务,再有就是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保障业务。 最后来了解一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近期工作: 1,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突出发展生产这个首要任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 3,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树立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反对愚昧的新风气,提高亿万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 4,切实加强农民工工作,更好地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5,重视发展县城经济,加快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 6,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7,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管理,为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土地载体; 8,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没有市场,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9,抓住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重点,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新时期,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方面为我们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方面为新型农民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继承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更加深入农村和农民,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建设新农村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而且,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只有深入农村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国情,而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希望就在于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而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也正需要着我们这一代热血青年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我们的青春风采。所以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同样需要关注“三农”问题,需要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紧密的联系起来,热火朝天地利用一切机会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确实,我们广大青年作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舞台上书写当代青年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而这也预示了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明天!

我只是初中生诶,怎么帮你写论文呢。你可以在网上找一下,一句一句拼起来。可以凑下字数呗,但文章的主干还是要自己解决。比如说可以对比,穷与富,议论富人。还有他们一些 现象、、、这么说,有不恰当立意高多一些自己的看法,分就高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希望有用。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同时,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666亿美元,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协调与合作。作为中日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民间友好往来是中日关系独特的传统优势。两国年人员往来已由邦交正常化之初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435万人次。两国间的友好城市已发展到226对。每周飞行于两国之间的各种航班多达500架次。 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不仅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 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没有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全面的历史教育。因此,日本国内一直存在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社会土壤,右翼势力不时跳出来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而日本政府则以种种借口,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随着近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右倾化,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消极倾向更趋突出。最近再次发生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日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不能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日本政府的这种倒行逆施只能破坏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它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有损它在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形象。 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周恩来总理就曾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因此,中日两国都应采取向前看的态度,积极发展中日友好事业,致力于维护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我认为要全面地去看代日本!大和民族的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现在的极右翼势力十分顽固拒不承认战争罪行也令我们非常愤慨。但我们也不应只看到日本的这一方面,虽然在我心中一样地瞧不起或者愤恨这个死不认错的民族,但全面地看日本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日本人能够从其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带来的灾害中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自然有其民族的可贵之处,他们一样有其艰难困苦和勤劳善良的一面,也有其忍辱负重改革自新的一面。随着其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他们虽说自以为何等地优越或者何等地自负,但从来没有放弃向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学习,而且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团结注重集体荣誉感。 这些说多了也许让人觉得我如何崇拜日本,其实我认为每一民族都不应自高自大,都应该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以及优秀的素质为我所用。我们一样,日本也一样。日本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现代化管理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日本与我们的贸易已相当大,我们的文字及礼仪日本人不是多年以前就一样借鉴和吸收吗? 我们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进步,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的经济实力比我们现在要强,承认这些也没什么可耻,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超过日本,总有一天会让日本人感到惭愧---为他们曾经所做的一切而惭愧。我们自然不能接受一些日本人给我们近似侮辱的举动,但我们知道发愤图强,一个能够面对自己包容一切的民族、一个能够面向未来不断进取的民族会有更多理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2022共同富裕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同时,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666亿美元,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协调与合作。作为中日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民间友好往来是中日关系独特的传统优势。两国年人员往来已由邦交正常化之初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435万人次。两国间的友好城市已发展到226对。每周飞行于两国之间的各种航班多达500架次。 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不仅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 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没有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全面的历史教育。因此,日本国内一直存在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社会土壤,右翼势力不时跳出来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而日本政府则以种种借口,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随着近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右倾化,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消极倾向更趋突出。最近再次发生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日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不能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日本政府的这种倒行逆施只能破坏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它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有损它在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形象。 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周恩来总理就曾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因此,中日两国都应采取向前看的态度,积极发展中日友好事业,致力于维护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我认为要全面地去看代日本!大和民族的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现在的极右翼势力十分顽固拒不承认战争罪行也令我们非常愤慨。但我们也不应只看到日本的这一方面,虽然在我心中一样地瞧不起或者愤恨这个死不认错的民族,但全面地看日本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日本人能够从其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带来的灾害中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自然有其民族的可贵之处,他们一样有其艰难困苦和勤劳善良的一面,也有其忍辱负重改革自新的一面。随着其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他们虽说自以为何等地优越或者何等地自负,但从来没有放弃向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学习,而且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团结注重集体荣誉感。 这些说多了也许让人觉得我如何崇拜日本,其实我认为每一民族都不应自高自大,都应该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以及优秀的素质为我所用。我们一样,日本也一样。日本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现代化管理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日本与我们的贸易已相当大,我们的文字及礼仪日本人不是多年以前就一样借鉴和吸收吗? 我们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进步,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的经济实力比我们现在要强,承认这些也没什么可耻,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超过日本,总有一天会让日本人感到惭愧---为他们曾经所做的一切而惭愧。我们自然不能接受一些日本人给我们近似侮辱的举动,但我们知道发愤图强,一个能够面对自己包容一切的民族、一个能够面向未来不断进取的民族会有更多理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根据形势与政策,我们要依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视角,探讨了劳动者摆脱剥削和压迫的现实途径,提出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重大论断。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共同富裕之路也做了设想,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消费资料的分配,还是实行不同形式的劳动量交换,这一阶段的共同富裕不代表平均富裕,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只有生产力极度发达,才能成为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基础。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在论文网上搜到有我前段时间找到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