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生命意识的弘扬论文题目是

发布时间:2024-07-07 14:31:46

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生命意识的弘扬论文题目是

“诗言志,歌咏言。”  〔1〕  任何时代的诗歌都是作者心声的艺术  表达。《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当然也不例  外。下面我们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实质:  1厌世思想浓厚  十九首为东汉安、顺、桓、灵间的作品  〔2〕  ,将乱未乱,极沉闷  不安的时代,贵权无忧国忧民之心,一味宴乐自娱。这意味着个  人的理想难以实现,于是难免失意彷徨。当时的思想界,则西汉  之平实严正的经术,已逐渐不足维持社会,而佛教的人生观已乘  虚而入。十九首正是孕育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故厌世色彩浓  厚。“人生天地间,忽入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万岁更相  送,圣贤莫能度”(《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生年不满百》)。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即将过去,没  有谁,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留住这曾经的一切。这是一种对社会极  端的无奈之后的“旷达”。表面旷达不过是掩盖内心无法实现理  想的痛苦的幕布而已,是一种暂时的麻痹剂。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直言咏叹生命短暂,人力不可抗  拒。字里行间很是洒脱,仿佛孩子们打预防针的体验,不过是一  时的痛。“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样想来,人还不如草木。因为  草木还可以“春风吹又生”。因此直言生命瞬间的背后,正是厌  世所抵达的极点。  此种思想,在汉人文学中,除贾谊的《服鸟赋》外,似未经人  道。《服鸟赋》不过是个人特别境遇所产物,十九首则是全社会  氛围所产物,故深浅不同。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故其中一面  浸染厌世思想,一面仍保持儒家哲学平实态度。如“奄忽随物  化,荣名以为实在”(《回车驾言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  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  十九首整体上的消极悲观色彩对后世文学影响不少。但就  这种厌世的思想而言,它并不是开端。下面我们来看看《诗经》  中愤懑的厌世思想: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桧风·隰  有苌楚》)  〔3〕  虽然在作官,但是生活程度高起来了,自己的的薄俸不能够  供家养口。所以他自己便绝端的厌世起来。自己这样有知识,倒  不如无知无识的草木!自己这样有妻儿牵连,倒不如无家无室的  草木。作人的羡慕起草木的自由来,这怀疑厌世的程度已经有点  样子了。  除此之外,《小雅·蓼莪》、《小雅·苕之华》都表现了极端了  厌世,甚至说生还不如死了好。可见,《古诗十九首》在继承这种  文学思想的同时,又在发展诗歌表达的艺术。“至《古诗十九首》  即诸诗杂诗……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泣鬼神,动天地。”  〔4〕用笔巧妙,翩如惊鸿,宛如游龙的表达出厌世思想,而不再是  《诗经》的那种直接咏叹。  2现世享乐主义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出诗歌里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厌世思想。  按常理说,厌世往往会选择避世。下面我们来看看十九首里厌世  后所表现出来的选择。由于当时社会的影响,他们的观点出发虽  在老庄哲学,其归宿点与《列子·杨朱篇》同一论调。不独荣华  富贵,功业名利亦无所留恋,乃至“谷神不死”“长生久视”等观念  亦破除无疑。  “书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了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  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生年不满  百》),“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驱车上东门》)。真算是把前面提到的颓废思想尽情揭穿。享  乐今天才是实在的生命,所有寄托的美梦都经不起等待。到这  里,已经把那种厌世的情绪跑到了九霄云外,已经从那种颓废的  思绪里解脱出来,找到了一个可以活得很精彩的办法。这种想法  与传统的观念大相径庭。名利,荣誉,在这里就是废物,是不应该  再谈及的东西。今天就是这样美好,我们还需等待什么。对现实  享乐主义的讴歌可谓到了极点。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青青陵上柏》)当时贵权无忧  国之心,一味宴乐自娱,我独何所迫而戚戚?这也说明当时的社  会已经陷入一种不能借助外力来改变的状态。个人的努力不过  是让人陷入更加的痛苦中。屈原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志  毕竟需要太多的勇气。  现世的享乐这种思想同样可以在《诗经》里找到  渊源:  “子有酒食,何不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唐风·山有  枢》)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老……既见君子,并坐  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忘。”(《秦风·车辚》)  “乐酒今夕,君子维宴。”(《小雅》)  上帝否认了,怀疑的结果便不能不产生悲观自杀的念头。然  而,自杀,说得容易,做起来难。那样消沉下去,终究不是事,心机  一转,便必然流为恣情享乐的倾向了。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但是生命同样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  里作出成就同样有很多约束。失望之余,难免“今朝有酒今朝  醉”。这就是《古诗十九首》能够穿越时空,经得起风沙腐蚀而与  我们今天见面的“魂”吧。这就好比,如果没有“还魂”一出戏,便  不会有地位如此之高的《牡丹亭》。没有厌世思想背后对现实享  乐主义的讴歌,《古诗十九首》也不会走这么远。黑暗之时,人们往往需要看到一丝光明。没有出路时,也要寻求可以寄托的精神  安慰。  参考文献:  〔1〕陈梦家:《尚书·尧典》,中华书局2005年。  〔2〕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3〕、〔5〕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  〔4〕胡应麟,《诗薮·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生命意识的弘扬论文题目

浅论《边城》的生命理想和艺术风采一、《边城》的创作背景二、《边城》承载的生命理想“地域故土”的眷念与失落寻觅中的“理想家园”翠翠体现了沈从文的悲剧性格三、《边城》的艺术风采1.简练凝洁的叙述方式2.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3.雅俗交融的语言对话4.和谐优美的人景合一四、结语

“诗言志,歌咏言。”  〔1〕  任何时代的诗歌都是作者心声的艺术  表达。《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当然也不例  外。下面我们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实质:  1厌世思想浓厚  十九首为东汉安、顺、桓、灵间的作品  〔2〕  ,将乱未乱,极沉闷  不安的时代,贵权无忧国忧民之心,一味宴乐自娱。这意味着个  人的理想难以实现,于是难免失意彷徨。当时的思想界,则西汉  之平实严正的经术,已逐渐不足维持社会,而佛教的人生观已乘  虚而入。十九首正是孕育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故厌世色彩浓  厚。“人生天地间,忽入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万岁更相  送,圣贤莫能度”(《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生年不满百》)。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即将过去,没  有谁,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留住这曾经的一切。这是一种对社会极  端的无奈之后的“旷达”。表面旷达不过是掩盖内心无法实现理  想的痛苦的幕布而已,是一种暂时的麻痹剂。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直言咏叹生命短暂,人力不可抗  拒。字里行间很是洒脱,仿佛孩子们打预防针的体验,不过是一  时的痛。“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样想来,人还不如草木。因为  草木还可以“春风吹又生”。因此直言生命瞬间的背后,正是厌  世所抵达的极点。  此种思想,在汉人文学中,除贾谊的《服鸟赋》外,似未经人  道。《服鸟赋》不过是个人特别境遇所产物,十九首则是全社会  氛围所产物,故深浅不同。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故其中一面  浸染厌世思想,一面仍保持儒家哲学平实态度。如“奄忽随物  化,荣名以为实在”(《回车驾言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  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  十九首整体上的消极悲观色彩对后世文学影响不少。但就  这种厌世的思想而言,它并不是开端。下面我们来看看《诗经》  中愤懑的厌世思想: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桧风·隰  有苌楚》)  〔3〕  虽然在作官,但是生活程度高起来了,自己的的薄俸不能够  供家养口。所以他自己便绝端的厌世起来。自己这样有知识,倒  不如无知无识的草木!自己这样有妻儿牵连,倒不如无家无室的  草木。作人的羡慕起草木的自由来,这怀疑厌世的程度已经有点  样子了。  除此之外,《小雅·蓼莪》、《小雅·苕之华》都表现了极端了  厌世,甚至说生还不如死了好。可见,《古诗十九首》在继承这种  文学思想的同时,又在发展诗歌表达的艺术。“至《古诗十九首》  即诸诗杂诗……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泣鬼神,动天地。”  〔4〕用笔巧妙,翩如惊鸿,宛如游龙的表达出厌世思想,而不再是  《诗经》的那种直接咏叹。  2现世享乐主义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出诗歌里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厌世思想。  按常理说,厌世往往会选择避世。下面我们来看看十九首里厌世  后所表现出来的选择。由于当时社会的影响,他们的观点出发虽  在老庄哲学,其归宿点与《列子·杨朱篇》同一论调。不独荣华  富贵,功业名利亦无所留恋,乃至“谷神不死”“长生久视”等观念  亦破除无疑。  “书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了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  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生年不满  百》),“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驱车上东门》)。真算是把前面提到的颓废思想尽情揭穿。享  乐今天才是实在的生命,所有寄托的美梦都经不起等待。到这  里,已经把那种厌世的情绪跑到了九霄云外,已经从那种颓废的  思绪里解脱出来,找到了一个可以活得很精彩的办法。这种想法  与传统的观念大相径庭。名利,荣誉,在这里就是废物,是不应该  再谈及的东西。今天就是这样美好,我们还需等待什么。对现实  享乐主义的讴歌可谓到了极点。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青青陵上柏》)当时贵权无忧  国之心,一味宴乐自娱,我独何所迫而戚戚?这也说明当时的社  会已经陷入一种不能借助外力来改变的状态。个人的努力不过  是让人陷入更加的痛苦中。屈原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志  毕竟需要太多的勇气。  现世的享乐这种思想同样可以在《诗经》里找到  渊源:  “子有酒食,何不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唐风·山有  枢》)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老……既见君子,并坐  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忘。”(《秦风·车辚》)  “乐酒今夕,君子维宴。”(《小雅》)  上帝否认了,怀疑的结果便不能不产生悲观自杀的念头。然  而,自杀,说得容易,做起来难。那样消沉下去,终究不是事,心机  一转,便必然流为恣情享乐的倾向了。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但是生命同样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  里作出成就同样有很多约束。失望之余,难免“今朝有酒今朝  醉”。这就是《古诗十九首》能够穿越时空,经得起风沙腐蚀而与  我们今天见面的“魂”吧。这就好比,如果没有“还魂”一出戏,便  不会有地位如此之高的《牡丹亭》。没有厌世思想背后对现实享  乐主义的讴歌,《古诗十九首》也不会走这么远。黑暗之时,人们往往需要看到一丝光明。没有出路时,也要寻求可以寄托的精神  安慰。  参考文献:  〔1〕陈梦家:《尚书·尧典》,中华书局2005年。  〔2〕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3〕、〔5〕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  〔4〕胡应麟,《诗薮·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题目主考校会给你的,不要自己定,要在主考校规定的题目中选。

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生命意识的弘扬论文题目有

题目主考校会给你的,不要自己定,要在主考校规定的题目中选。

浅论《边城》的生命理想和艺术风采一、《边城》的创作背景二、《边城》承载的生命理想“地域故土”的眷念与失落寻觅中的“理想家园”翠翠体现了沈从文的悲剧性格三、《边城》的艺术风采1.简练凝洁的叙述方式2.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3.雅俗交融的语言对话4.和谐优美的人景合一四、结语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有关资料 一、补充注释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引自《幼学琼林·身体》。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卦》。“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也”。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5.〔怪哉〕宋朝人编的《太平广记》473卷里有这样的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悉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6.〔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892年2月,12岁那年到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7.〔私塾〕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8.〔“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李克用为晚唐沙陀人,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官封晋王。他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范围,与另一地方军阀、农民起义的叛徒朱温连年攻战不停。三垂冈一名三垂山,在今山西潞城县西。李克用曾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此置酒庆贺。刘翰赋写的就是这次宴会的盛况。“金叵箩”是一种敞口的浅杯,那形制也许同现今戏曲舞台上用作道具的长方形酒卮相仿佛。鲁迅先生所引刘翰赋中的“金叵箩”一词也应作如是观,否则与下文“千杯未醉”四字便难以缀连榫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生命意识的弘扬论文标题

浅论《边城》的生命理想和艺术风采一、《边城》的创作背景二、《边城》承载的生命理想“地域故土”的眷念与失落寻觅中的“理想家园”翠翠体现了沈从文的悲剧性格三、《边城》的艺术风采1.简练凝洁的叙述方式2.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3.雅俗交融的语言对话4.和谐优美的人景合一四、结语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有关资料 一、补充注释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引自《幼学琼林·身体》。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卦》。“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也”。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5.〔怪哉〕宋朝人编的《太平广记》473卷里有这样的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悉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6.〔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892年2月,12岁那年到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7.〔私塾〕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8.〔“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李克用为晚唐沙陀人,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官封晋王。他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范围,与另一地方军阀、农民起义的叛徒朱温连年攻战不停。三垂冈一名三垂山,在今山西潞城县西。李克用曾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此置酒庆贺。刘翰赋写的就是这次宴会的盛况。“金叵箩”是一种敞口的浅杯,那形制也许同现今戏曲舞台上用作道具的长方形酒卮相仿佛。鲁迅先生所引刘翰赋中的“金叵箩”一词也应作如是观,否则与下文“千杯未醉”四字便难以缀连榫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先确定范围,如语言学还是文学,再具体到小点的范围,如古代文学还是比较文学,再具体到作家,就有了。

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生命意识的弘扬论文800字

我重新走进学堂成为一名学生、捡起久违的语文课本时,心情是十分激动的,这不仅意味着我可以重温儿时的梦想,而且意味着我得到了一次充实自我的机会。然而,面对细腻、优雅的汉语言文字,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在兴奋之余,年届不惑的我也不禁暗自担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否能够学好这门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想如果要学好这门课,只有明确了主攻方向,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我们学院的宗旨是为了加速四化建设,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经济师、会计师。我们的学习必须围绕这个中心,由此我们学习大学语文也应该以此为立足点并结合自己的专业。为此,我将学习的方向确定在:首先,要进一步的学习、掌握好汉语言文字,提高文学素养,打好写作基础。其次,扩大知识面,学习借鉴一些历史教训,领悟一些思想和工作方法。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思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觉得获益匪浅,感受颇多。下面就谈谈我学习《大学语文》所得、所感。从最早有记录的汉语文字殷商甲骨文一直到现代,随着3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汉语言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通过大学语文课,我得以比较全面的接触祖国的文字遗产,使得我对于祖国优美的文字、灿烂的文学成就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从先秦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现代文化的各类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知识分子智慧的结晶和产物,经过岁月的凝练和升华,代表着汉语言的魅力和水准。透过学习、欣赏这些前人的优秀作品,我学习到许多汉语修辞和结构方面的知识,使得我懂得如何更好的选择、运用词汇来准确的描述事物、恰当的抒发情感。比如朴实无华的《项脊轩志》(归有光),展现如何通过一些普通的琐事来抒发真挚的感情,大气磅礴如辛弃嫉,巾帼不让须眉如李清照,雄辩滔滔、感请充沛的贾宜(过秦论),华丽优雅如司马相如,拳拳报国如范文正(岳阳楼记),愤世嫉俗如杜少陵。“文以载道也”。我们国家历来就有文、史、政不分家的传统。作为古老文明的载体,一篇篇经典诗词文章清晰的呈现出祖国的发展历程、历史的前进脉络。正是在通过学习《大学语文》的过程中,使得我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接触、学习到了相当多的历史、政治、哲学知识,甚至做人的道理、管理的理念等等。有人云“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比如学习《秦晋崤之战》,让我不仅看到秦穆公不听忠告,听信谗言,骄纵轻敌导致失败的教训,还看到他对于失败敢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和风度;学习《燕昭王求士》使得我懂得四化建设需要千千万的仁人志士,而且仅有思贤若渴的愿望还不够,必须要拿出求贤的具体办法和行动来,不然贤士门是不会聚集在四化建设的大旗下的;《谏逐客书》告诉我们干工作,一定要团结同志,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宗派主义,更不能妒贤嫉能;《召公谏历王弭谤》告诫我们广开言论与压制言论将引起两种不同的结果。大到国家的政策小到公司内部的制度,只有允许人们自由的评论才能不断完善;《谏太宗十思疏》让我们懂得谦虚谨慎、戒骄戒奢的重要性。特别是透过一些经典古文名篇,结合自身的经历,对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那些黑白颠倒的岁月里,文字成了灌输、攻击的政治工具,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学艺术被不加区别的冠以封建糟粕加以否定、鞭挞。这种对传统文化片面的绝对否定,所造成的人文精神上的伤害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受到的最严重的伤害之一。然而,正是通过学习大学语文我得以比较系统、正规的学习一些儒家经典。在这些古老文章中透出的智慧,在今天对我今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国家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卫灵公》),能面向所有学生,不分贫贱、地域,一视同仁。这在今天恐怕都是我们这个社会要追求的目标;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提醒我们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相机而发,注重引导学生去“乐学”;比如孟子说“夫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不正是这种对国家、社会强烈的责任感,激励着千百劳动人民积极投身到四化的建设中去的吗?有人形容人的无知时说到:“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那么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可以同样形容那些无知的人:“中国人不知道孔子”呢?当然,有得必有失,在我提高文学修养,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我失去了什么呢?回顾这一段的学习,我想我失去了许多家人团聚的机会,失去了一些球场上的欢乐。但是,我不感到后悔,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确实充实了自我。世上有什么东西比知识更有价值呢?

2010年9月1日上午9点整,北京市奋斗小学38个教学班的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收看《开学第一课》。当电视屏幕上出现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握紧拳头、坚定地说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的梦是我们的梦”时,孩子们个个坐得笔直,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了精彩的瞬间。今天,全国共有2亿名中小学生同时收看了《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天,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以“我的梦·中国梦[1]”为主题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节目分为“我的梦”、“坚持梦想”、“探索梦想”、“中国梦”4个篇章,既有袁隆平院士、马云、李连杰、房祖名、章子怡等知名人士参与,也有一批少年英雄登台亮相,如豆豆、张子枫。节目还通过网络征集了全国中小学生的10万个梦想。编辑本段上课详情当主持人王小丫讲述舟曲孩子的梦想时,几度哽咽,也感动了电视机前的学生们。韩璇是舟曲县城关一小二年级学生。灾难来临时,她的爸爸从离家200米的地方飞奔回来,但看到的已是一片泥沙。整整3天,爸爸在泥土堆里拼命地挖啊找啊,直到看见了那枚红色的发卡。泥土堆里的韩璇,长发上满是泥浆,爸爸为心爱的女儿最后一次洗净了头发,亲手为她扎起了小辫。爸爸说,小韩璇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他们家有一块小黑板,小韩璇经常在上面写写画画,还让爸爸妈妈坐在小板凳上,听她讲课。虽然小韩璇没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但梦想绝不会消逝,即使是房屋倒塌,生命不再,梦想一定还在!今天上午9点,湖北800万中小学生同上开学第一课。武昌实验小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全体学生播放了《开学第一课》。不时爆发的掌声、满含泪水的双眼……精彩的节目震撼着师生的心灵。该校四年级(A)班的黄小璐说:“以前我总是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节目里那个没有手臂却能用脚弹出美妙琴声的大哥哥让我明白,只有永不放弃,才能实现梦想。”“这种开学第一课的形式非常好,既能吸引学生又能教育学生。”“钢琴王子”郎朗小学期间的班主任、现任沈阳市浑南一小校长冯凝说:“全社会都来宣传和弘扬崇高的理想,是对教育工作的最大支持。过去往往是学校‘单枪匹马’地进行德育,而今天的第一课,为孩子树立了追寻梦想的榜样,这一课上得非常有意义!”2010年9月1日,湖南桂东县、安化县、龙山县相关学校均组织广大师生同时收看了《开学第一课》,并举行了梦想大集合活动。安化县二中高一学生唐倩说,自己连续三年收看《开学第一课》,这次感触尤其深刻:进入高中了,梦想就是努力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要像袁隆平那样用自己的智慧,倾尽毕生精力造福全人类。北京奋斗小学1400多名学生今早一到校,先参加了隆重的开学典礼。结合即将播出的《开学第一课》,典礼的主题定为“做脚踏实地的快乐追梦人”。校长见培炎充满激情地讲道:“我愿全校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装有很多的梦、美好的梦、多彩的梦……我希望同学们能把自己的梦想和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希望同学们大胆地做梦,快乐地追梦,在追梦中成长,成为造福于祖国和人民的人。”2亿名中小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梦想,对中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每个孩子的梦想聚集起来,就汇成了明天的中国梦。央视一套节目部副主任许文广告诉记者,希望《开学第一课》成为孩子们一个共同的记忆,成为引领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健康发展的推动力量,这正是《开学第一课》的意义所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