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公路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22公示

发布时间:2024-07-05 06:42:55

中国公路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22公示

张起森,男,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39年11月生于江西会昌,1965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获硕士学位。历任我校土木系、路桥系副主任,道路设计研究所所长、总工,原长沙交通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育才-布朗交通咨询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校道路与铁路工程学科带头人,交通部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土木工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公路学会理事,湖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公路学会副理事长,美国沥青路面专家协会(AAPT)高级会员,国际道路与机场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际沥青路面协会(ISAT)会员。作为高级访问学者,1988-1992年期间先后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任客座研究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大学考察、学习,并先后十余次参加各种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09~07: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大学本科,获得学士学位;08~06: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09~09:北方交通大学运输管理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01~12:吉林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博士后;09~09: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运输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07~06: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助教;07~08:吉林工业大学交通学院讲师;09~08:吉林工业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09~05:吉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2000年4月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09~07:吉林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05~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 公安部、建设部实施畅通工程专家组副组长;2. 高等学校交通运输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3.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4. 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 教材 交通系统分析,人民交通出版社,王殿海(主编), 交通流理论,人民交通出版社,王殿海(主编),9 主支路交叉口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44(5), 759-763; 王殿海*, 马东方, 陈永恒, 10, EI一种新的车队离散模型及其应用;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39(4), 891-895; 王殿海*, 李凤, 宋现敏,7, EI基于二流理论的拥挤交通流当量排队长度模型; 东南大学学报; 37(3), 521-526; 姚荣涵, 王殿海*, 曲昭伟, EI 区域交通动态协同优化控制技术,01-1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主题项目课题 基于心理场效应的驾驶行为模型研究, 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混合交通中机非冲突与基本参数研究, 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M) 城市路网动态交通管理与控制关键理论及其模拟技术研究, 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居民重组和出行分布中的复杂问题及模型研究, 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模拟电路系统网络交通流特性研究, 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理论模型和方法研究,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第二负责人) 大城市交通拥堵瓶颈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项目)城市交通系统的组织优化与控制(课题)09-1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网络化公交优先信号控制技术, 01-04,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城市交叉口规划设计及功能评价技术,01-0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基于心理场理论的综合驾驶行为模型研究, 01-1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城市快速路系统交通控制理论研究, 2002-2006, 高校青年教师奖资助项目 城市快速路系统交通瓶颈形成、扩散与控制理论研究,01-1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居民重组与出行分布理论模型研究,01-12, 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混合交通视频检测智能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09-12,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 基于图像识别的混合交通流特性参数检测技术研究, 7-12, 吉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 宏观交通流理论研究, 09-12, 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 城市交通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第一名;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理论模型、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第三名;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理论模型和方法研究,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第二名;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第二名。 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科技部)(2008); 吉林省省管高级专家(2006); 全国优秀博士后(2005);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 国家七部委评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3); 交通部评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3); 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 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奖(2002); 吉林省杰出青年科学研究计划资助学者(2001);

中国公路学会优秀硕士论文公示

自1999年获得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域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至今,一直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做事先做人”的原则,一贯保持着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珍视学术队伍的建设,团结组织交叉学科,开展了创造性的科研工作,建立了一支充满活力的学术队伍。并以“科技造福于民”为学科发展定位,致力于交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的科学技术研究直接面对实际交通问题,多项研究成果被相关的国家标准、规范或政府部门采纳,服务于交通系统的科学化建设。 1999年到北京工业大学任教以来,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先后承担了“交通工程导论”,“交通运输概论”、“智能交通系统”、“系统工程”和“交通流理论”等本科生课程以及“交通流理论”、“智能交通系统”和“交通工程专论”等研究生课程。在教学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注重教材建设,注重最新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参编的《交通工程学》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与杨孝宽教授合作建设的《交通工程导论》2010年入选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强调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的结合,通过每周的学术讨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实行目标管理方法,先后有2名硕士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2篇本科论文获得校级本科毕业论文。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教书育人,不仅传授给学生以专业知识,更希望通过教学工作,使同学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日常,通过与学生单独谈话进行思想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过程中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先后两次获得建筑工程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在科研工作中,先后负责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和实验交通系统、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子项——快速路通行能力研究、教育部霍英东高校青年教授优选资助课题——驾驶人员驾驶特性及其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北京市奥运科技项目“奥运会交通仿真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交通需求预测与交通仿真系统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基于GIS的城市快速路微观仿真决策系统研究”等多项重大、重点研究项目,同时,还负责或参与了交通部、河南省、河北省以及广西的省部级科研项目共计61项。先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业期刊或会议中发表论文133篇,其中被EI收录98篇,参加8部教材或专著的编写工作。在科研合作过程中,与科研主管部门以及合作单位建立了良好的、稳固的合作关系,为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学科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次、三等奖1次、“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1次。除了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一直组织相关教授积极投入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学术交流和队伍建设工作。在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先后于2000年获得了“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从留校之初就着力开展交通工程的实验室建设,截至目前,建成了由交通流检测、交通信息与控制、交通规划与仿真和交通安全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2003年成为北京市和科技部共建的首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学术交流方面,在科技部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立了“全国智能交通技术培训网络-北京中心”,与西班牙马德里工业大学共同建立了“中国-西班牙智能交通中心”。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先后从美国和日本引进了2名教授,聘请了1名北京是特聘教授,2名北京市讲座教授,还有其他梯队成员5名。通过以上工作,学科建设不断进步,实验室建设在2009年被评为优秀,专职学术队伍26人,使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巩固了既有的学术地位,还增加了我学科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主要从事道路通行能力、智能交通系统及交通流理论研究,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在道路通行能力研究方面,本人从事工作始终以修订国标《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为目标,研究成果推荐在我国道路、交通条件下合理的道路通行能力,及其服务水平分级和影响因素。我国的道路通行能力研究起步较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本人从“九五”开始就一直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先后根据我国交通流组成复杂的情况,提出了基于通行能力分析的车辆分类方法和车辆折算系数算法,分析得到的车辆分类和各类车型的车辆折算系数,被纳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在此基础上,结合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仿真模型研究,完成的《公路通行能力研究技术与装备》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快速路通行能力研究基础上,综合“九五”的成果,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公路通行能力手册》,并开发了配套的分析程序。快速路通行能力及其服务水平分级被纳入在编的《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主持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及交通系统评价系统的研究,针对城市道路设施,研究其理想通行能力和影响因素。从事的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研究,在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项目的资助下,为打破国外对于智能交通信息系统的数据融合技术的封锁,首次在研究系列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浮动车数据处理系统和动态车载导航,该成果获得200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在交通流理论研究方面,研究工作是以先进的数据采集手段为基础,如驾驶模拟舱、高精度动态GPS定位系统、视频采集系统和浮动车数据采集系统等,针对我国特有的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交通流组成,探索新的实验方法,用以研究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的交通特性。交通安全是交通工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交通安全研究主要是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揭示产生交通事故的机理和事故发生规律,科学地预测、预报交通事故,从而形成道路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在宏观上制定控制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发展战略,在微观上提供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措施和技术。

李 盛,男,汉族,出生于内蒙古集宁市,副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1主要从事道路工程的教学、科研与科技服务工作,重点从事路面结构与材料、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与材料、复合式路面理论与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SCI、EI检索9篇,校定中文权威2篇,CSCD核心11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和教材各1部;2013年受邀赴台湾参加世界华人铺面专家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宣讲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2项排名第一),实用新型专利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2012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五)、2009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九)、2011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六);主持省部级、省厅级等科研项目6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省级教研教改项目1项;先后2次获校优秀教师。

中国公路学会优秀硕士论文2021

不是的,只有被评定为优秀的才能查到。 博士的学位论文可以都查到。

中医电子病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邓韩彬

要原创,找国涛期刊驳论文的驳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反驳论证相对于前两者更高了一个层次。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驳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直接驳和间接驳的差别①如果直接以论点出发,那就算是直接驳论②如果通过各种论据来反驳论点的算间接驳论③如果从始至终都通过论点论据来论证中心的,就是典型的驳论文,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就是典型的驳论文章。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 2006 年12月31日,累积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37万多篇。1、 按学科浏览全部期刊共按学科分9个专辑,每个专辑下再分三级类目,第三级类目下可以按主题看到具体的文章。如进入1999年“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专辑,可以看到7个一级类目;点击“图书情报”,有4个二级类目。点击“情报学、情报工作”,有3个三级类目;再点击其中的“情报工作”,可得到近300篇文献。这种浏览方式可使用户查询某一学科的所有文献,层次清晰,方便快捷。2、 检索方式分为“专项检索”和“组合检索”。专项检索:包括全文、篇名、作者、机构、关键词、文摘、引文、刊名、基金9个检索途径。关键词检索指的是对论文中的关键词或主题词部分进行检索,与全文检索不同;引文检索是对文章后的参考文献的检索;刊名检索可以使用户浏览到某一期刊的全部文献。组合检索:即可以将“专项检索”中的9个检索字段使用布尔逻辑and或or结合起来检索。3、检索技术算符:系统支持以下算符的运用,但如果词与词之间不加任何逻辑算符,则系统默认为全部匹配。布尔逻辑算符:可以在输入检索词时使用布尔逻辑算符:逻辑与为“and”或“*”号,逻辑或为“or”或“+”号,逻辑非为“-”号。截词符:可以使用“%”作为截词算符,例如在刊名检索中使用“情报%”,可以检索出“情报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现代情报”等刊物。二次检索:首次检索后,在检索结果下方可以找到二次检索的检索框,进行二次检索,使结果进一步精确。二次检索同样包括专项检索和组合检索,方法同上。4、 检索结果检索结果:点击篇名,检索结果首先显示的是原文号、篇名、作者、机构、关键词、文摘、刊名、基金等内容,没有摘要则显示原文的前300字,如果需要原文,点击“原文”一栏中号码即可。文件格式:期刊目次和摘要为HTML文件格式,全文为该系统特定的文件格式“aj”或“kdh”格式,必须在中国期刊网首页上下载使用系统特定的全文浏览器。专辑专题: 产品分为十大专辑:理工A、理工B、理工C、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经济与管理。十专辑下分为168个专题文献数据库。文献来源: 全国652家硕士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参见学位授予单位列表。收录年限: 1999年至今。更新频率: CNKI中心网站及数据库交换服务中心每日更新,各镜像站点通过互联网或卫星传送数据可实现每日更新, 专辑光盘每月更新。

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公示

1965年6月生,河南人。1997-200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2002年6月博士后出站留校在工程力学系一般力学教研室工作。2002年8月起任职副教授,2005年8月起任职教授,2006年1月起任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发表论文100余篇,SCI和EI检索70余篇。目前兼任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和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和结构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应用力学学报》编委。2004年荣获上海市“曙光学者”,2006年和2009年两度荣获校优秀教师,2009年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独自),2010年荣获校教学名师和宝钢优秀教师。在所培养的研究生中,一人荣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两人荣获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和2009年)。研究方向:(1)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2)结构主动控制及其时滞问题。做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十项纵向基金:(1)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3ZR14062):“柔性多体系统主动控制”,2004-2005,已结题;(2)上海市“曙光计划”(04SG16):“柔性多体系统主动控制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2005-2006,已结题;(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472065):“刚柔耦合动力系统的主动控制研究”,2005-2007,已结题;(4)教育部重点项目(107043):“带有柔性附件航天器的动力学建模理论与主动控制研究”,2007-2009,已结题;(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772112):“柔性结构系统的多时滞主动控制研究”,2008-2010,已结题;(6)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20070248032):“柔性结构的时滞主动控制及实验研究”,2008-2010,已结题;(7)军口“863”创新基金,2008,已结题;(8)上海市教委科研重点项目(09ZZ17):“结构主动控制中的时滞辨识和鲁棒控制研究”,2009-2011,已结题;(9)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 (GKZD010807):“海洋平台主动控制中的时滞问题”,2009-2010,已结题;(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72146):“空间大型柔性结构的模型降阶、控制设计与实验研究”,2011-2013。

韩强,男,汉族,北京人1963年12月生,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1 1985年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于太原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3月破格晋升副教授;1998年12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5月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至华南理工大学工作。曾任广东省力学学会理事长(2009-2012),兼任《计算力学学报》、《土木工程与技术》编委,广东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大学“天山学者”讲座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是华南理工大学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人次,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次,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次,华南理工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1人次。指导的研究生已成为各个单位的科研骨干,部分博士生已获得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的资格。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中国公路学会优秀硕士论文2021号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都会关心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去哪了,然后就去查询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在哪里,但是总有人找不到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那么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到底去哪里了,怎么查询呢?  硕士毕业论文不是一通过就能被收录的,最多只是自己学校的图书馆收录了,其次就是有的学校没有与知网、万方学术中心合作,所以导致,硕士毕业论文没有被收录进去,还有就是,像知网的数据库就只收录优秀的硕士毕业论文,一般的硕士毕业论文都没有收录进去,被收录的文章,只有第二年才能看的到,所以很多人一毕业就去查找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而没有找到,这些都是你找不到自己硕士毕业论文的原因。  硕士毕业论文查询可以在第二年通过校园网登陆中国期刊网,到优秀硕博士论文版块去查找自己的文章,有无自己就会知道。

很多网站之类的都可以进行查询,比如学客行查重就很不错!

没有。只有论文得奖了才有证书。学位论文是作者为获得某种学位而撰写的研究报告或科学论文。一般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个级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