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物

发布时间:2024-07-07 05:48:37

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物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中的一个分支,它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的法国,80年代后期在法、德两国备受重视,有了较为长远的发展。形象学就是与“形象”相关的学科研究,在一般的理解中,形象就是人或事物的外表特征,或者是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和描写的有形或可见的表现创造形象。但是在形象学中的“形象”与我们常见的定义不同,它是一切文字中透露出来的、对于异国的“描述”,这些都是形象学中的“形象”。“形象”包括异国形象,出自一个民族的形象,由作者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1】。那么形象学则是研究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想象性诠释,其目标在于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幻想等是如何在个人或群体的意识中形成和运转的原因和机制。形象学是对于“异国”或“异城”形象的塑造和描述。在比较文学中,形象学是经常出现的,因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会从异国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时,必然会出现形象,因此两者息息相关。异国形象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是来自某个国家的旅游者,使者,传教士等媒介,通过他们与本国的联系,例如报告书信口头的传播等一系列方式将这个国家的基本情况,他们传递出来的形象传给本国,然后本国的研究者会根据他们留下的资料来将这些形象与现实中的形象做出对比研究,但是这样会产生一定的种族的误读,个人思想的影响。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该国的形象就会受到研究者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或文化作品的形象,产生误读。例如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小说中,中国人傅满洲的邪恶形象就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代表形象,在很久的时间内,中国人在西方的作品中以及人们心中的形象都是如此,直到后来才慢慢转变。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的转变

形象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由来已久,比如研究一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而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的差异在于,它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国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所以,它的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国别文学的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联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

___王蒙在上海图书馆《新世纪论坛》的讲演(节选)  王蒙 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这时期著有大量文学作品如十卷本《王蒙文集》等,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是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  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但是文学在形象性上,是其他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一幅画,在视觉上是真正直观的,画一棵杨树就是杨树、一个美女就是美女、一个风景就是风景,画耶稣就是耶稣,画圣母就是圣母,是非常直观的,甚至光线、色彩、轮廓、情调,哪怕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对比、衬托都是直观的。戏剧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也给你极真切的感觉,音乐虽然没有可视的形象,但你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对你的听觉器官发生作用,也是最直接的。  而文学运用的是语言,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符号。由于编码的不同,符号对不同的民族,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汉语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亲切的,但对不懂汉语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文学的直观性就是语言描写上的直观。但是它又是最强有力的。为什么?因为人的各种思想、各种感觉,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手段,(现在当然有了多媒体),都离不开语言,所以它既是直观的,和别的艺术门类相比,它又是充满了思考的。比较起来,作家更能够或者更习惯于多思考、多琢磨一些事。这一点在“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明显。“文化大革命”中,以江青为代表的当时所谓文艺革命的旗手最烦的最讨厌的就是作家。她可以选择演员,演员很容易得到信任,后来这些演员也被拉到他们的阴谋里,因此也找了很多的麻烦。她也可以很快地制造出有代表意义的绘画来,到现在我也并不认为这些画不好。但是相对来说,她就觉得作家太黑,当时全国很少有作家能够符合她的心意。这个原因就在于作家比较喜欢动脑筋,比较喜欢思考。  但是作家的思考与哲学家的思考又有很大的不同。哲学家,甚至神学家,我不是指僧侣,不是指一般的宗教职业者,而是把神学当作一个学问来加以研究的那些人。他们用一种哲学的或者神学的方式思考,来把握这个世界。比如这个世界的本源究竟是指什么?五行:金木水火土;四大:地水火风。都在寻找世界的本源,但是它还要往根上寻找。于是老子就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用这种哲学的方式来掌握世界的时候,对他来说最有意义的不是世界的千差万别,不是世界的形形色色,而是在各种具体事物的背后总体性的、根源性的那个概念和那个命题的一种表现。比如说“道”,一切“道”才是最根本的。比如说“理”,宋明理学。冯友兰提倡新理学,他有一句格言,“未有飞机之前,已有飞机之理”。飞机是后来制造的,但是飞机之理,就是空气动力学,这个道理是客观的存在。学问可以没有,但这个客观的道理是存在的。这是一种哲学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到了文学这儿就不一样了,文学的一个好处就是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我们看一篇好的小说或一篇好的散文常常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至其地。但是文学同时又充满了无尽思考,而它这个思考并不是要固定在一个道上的,或者像儒家固定在人上的,或者像理学把它固定在理上的。文学既是形象的,又是思考的。  拿《红楼梦》为例,《红楼梦》中有各种非常具体的描写。比如说“黛玉葬花”,这是非常具体的描写,她拿着花锄、工具去收拾这些花瓣。特别是像“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整个的一晚上众丫鬟们为贾宝玉过生日的那种欢声笑语的场面。他们怎么开玩笑,怎么娱乐,到最后,谁靠在谁身上,谁倒在地上,使贾宝玉的生日永远栩栩如生,永不结束。什么时候翻这本书等于你又参加了贾宝玉的生日晚会。你确实好像能听到那群小姑娘的笑声,我常常说看《红楼梦》有一个感觉,看的时间长了,连说话都会受他影响。但是《红楼梦》里面又有最抽象的思考。比如人到底是从哪来的,一个个体生命消失以后到哪里去。对贾宝玉有好几种说法,有人说他是一块石头,是女娲补天时所炼就的一块石头,被扔到凡界演化,这是一说。这一说里面所包涵的一种深渺和悲凉,是几乎无法表达的。因为石头的特点在于没有生命,无声无息,无冷无热,石头的变化是最少的,是永有的。但这块石头却变成了贾宝玉,在这个无生命和生命之间,在渺渺之中有一种纽带,这个纽带就是曹雪芹的思考。降珠由于得了神英使者的灌溉,所以降珠仙子要下凡界用眼泪来还给他这水,后者也变成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所以《红楼梦》有它最直接、最生动、最形象的东西,又有很深的思考。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文学与科学不同,从牛顿力学发展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些理论、那些定律对所有人来说是有效的。当然,现在又有更深奥的理论。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对所有人都是有效的,它们是牛顿发现的,牛顿发现它们也有非常个性化的过程。你或者接受他,如果你不接受他,就要证伪他,你要找出和他这个定律不符合的事例,你要做出这样的科学实验或者计算出这样的公式才行。可是文学就是非常明确的,同样描写一件事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版本。这个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例外,假设在座的各位中有三个人去郊游,坐车碰到了最惊险的事故,回来之后这三个人各自叙述这次事故的经过,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一定会有侧重,各有风格。有人强调它的惊险;有人强调它的滑稽;有人可能强调自己的命大,命怎么好。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文学的叙述是面向你说,是描写客观的事件。但是这个客观事件又是被作者个人的情感思想影响的。  各个国家由于民族文化心理不同,对文学的要求是并不一样的,由此对很多东西的理解就完全不一样。比如对于中国人来说,看见月亮就想起了故乡,这个非常普通。我觉得我们的思维方式都受到了李白的影响。现在的孩子两三岁刚会说话,父母就会教他们学《唐诗》,第一首教的就是李白的《故乡》,这使小孩子从小就在它的脑子里贯穿着一样东西,看见月亮就思念故乡。但这最初只是李白的,不见得所有的人都见月亮思故乡。见月亮而思故乡,这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过程,但现在我们已经没有过程了。看到月亮然后想到家乡的月亮,而后想到这月光照着我们同时也照着自己的家乡。不过这家乡的月亮在欧洲的话,是不会同时照着的,因为它的时差比较大。在美国时差更大,你见月亮的时候,人家那儿见的是太阳。所以这见月亮思故乡都是有一定条件的。在文学作品里面,月亮也好、波浪也好,有时候甚至左右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如果到长江,看见长江水你立刻就觉得“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明文学在对客观对像的把握之中,能够这样的个人化。我看美国的约翰·契佛的小说,他描写一个女孩子从台阶上往下走,穿着高跟鞋在往下走,他说那个声音像吃冰淇淋碰到玻璃杯时发出的声音。这样的描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所以我每次吃冰淇淋的时候我都会用勺子敲。但是很不幸,不管在哪里,我始终敲不出高跟鞋碰台阶的声音。但即使敲不出来,他的描写仍然令人叹服。我刚才就是用实证的方式去检查文学,约翰·契佛说的这是一种感觉,我很喜欢这个比喻,实在是好极了。这就是非常动人的东西,它不像牛顿的那个定律可以得到检验,这完全是个人的一种感受。  所以有时候一个作家,他会觉得文学是无可替代的,只有在文学之中,他把个人的许多许多特点都表现出来了,表现得比自己的实际还美好。有时候作家在这方面非常幸福,把东西写得那样美好。他集中了他最美好的东西,一个比喻、一个感情,比他自己都美好。我曾经和一个诗人在一起开过玩笑,他的诗写得好极了,为许多女性读者所倾倒,他还常收到女性读者的来信。但和他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并非那样美好,这也可以说是诗人的一种特性——把美好留给读者,把丑恶留给自己。我也发现,在文章里常提倡素食的人,他吃起肉来比我还凶。但他要求别人吃素食的文章的确写得非常好,他可以用主观化、个人化的处理来表达对世界的感受,表达一段历史,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文本。所以文学的方式是一种人性化方式,是一种使大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的方式,是一种尽情地发挥人的想象力的方式。文学的方式是一种想象方式,对于全民族个人想象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好处。我们现在都讲想象力,我想智商里也包含着想象力,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分不开的。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话,那么一个进行文学创作的人就是要靠创新吃饭。  所有的艺术都要创新,尤其是文学。画可以画两次,如果说我给一个人画了两幅画,两幅画都可以卖一个好价钱。但文学就不同,如果写一篇小说,第一篇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你又写一篇和上一篇一样的,在《北京文学》上发表,那可就出丑了。文学要求想象,要求创新。在科学里面,你不能把想象当成果。而在文学里,想象就是成果。你只要把想象写下来了,这就是成果。它并不要求真正的实现,就像科幻、爱情小说。人们在爱情上的想象非常之多,特别是那些没有实现的爱情,往往在文学上表达得特别动人。如此感人,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没有实现,只是想象;相反,如果你的爱情实现得非常顺利,这个时候,男方不会去向女方背一首爱情诗,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兴奋绝对不是在诗上面;但是如果你失恋了,你会非常急地找一首诗;或者你求爱而不得,你也会给对方一首诗。本来没有实现的东西是一种悲哀,是一个遗憾。但是到文学这儿就是一个资源,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文学这个东西,第一,怕你没有想象;第二,怕你想什么就实现什么。心想事成了就没有文学了。相反,心想而不能成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特别好的文学。所以这种想象的表达就是文学,而且就是很好的文学。文学对于人的意义,就是开发人的智力,开发人的想象力,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并不在于具体的,而在于你有了想象的习惯,有了这种表达想象的能力。1971年我在新疆上“五七干校”,有一个学习材料叫“贫下中农批判修正主义”,其中有一个就是批判童话《拔萝卜》。说萝卜明明是贫下中农种的,而现在偏说是兔子种的,这不是睁着眼说瞎话么?我说咱们这个民族是怎么了?连童话里面讲劳动都否定了,我们还有什么想象力,我们还能有什么创造力?所以这种想象,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对我们来说相当珍贵。  文学更是一种语言的方式,因为文学的一切是靠语言来实现的。当然文学书籍也可以有插图,但是文学的力量在于语言。现在国外在书籍的出版方面,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构想。比如说,有些儿童书籍带有香味,书翻着会有许多味道出现,特别好闻,这就使你更想翻下去。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里头加了多媒体,一打开就像新年的贺卡会发出好听的声音。但这些都不是文学的正宗,如果靠这个不如寄张cd或vcd。  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它靠文字。而语言和文字恰恰是人和非人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前不久我听了一次大学生演讲,我觉得词用得非常精练。他说,虽然我上无片瓦,下无一席之地,但是我还有自己的语言,我还有我会写的字,在这有语言有字的情况下,我就感到富足。他最高兴的事就是他在语言上的富足感,而语言对人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我觉得有意思。语言是人创造出来的,语言是为人服务的。但是外国有一派学者说,语言反过来统治着人类,人的各种思想实际上已经被已有的语言管住了,你还不知道。因为文化的力量、语言的力量太大了,汉语的力量太大了。你的喜怒哀乐一切的一切早已是现成的,语言在那摆着了,过节的日子也早已摆着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已经规定了你的感情方式。你结婚了,你非常高兴,你会想到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些早已有的现成的语言摆在那里。有时候我听到好的消息,我会立刻想到杜甫的“万卷诗书喜若狂”。语言的力量非常之大,许多问题是靠语言解决的。  毛主席说应该说服不要压服,说服不就是用语言使之服从吗?说“要文斗不要武斗”,文斗说来说去就是用语言斗,不是用气功斗,以至于有时候最激烈地难以解决的争论到最后变成了一个修辞的争论。最后就是变成修辞学,造一个词,双方都能接受,这个仗就打不起来了,这个词是多么的重要。《上海公报》关于一个中国的原则,最后找到一个表达的方式,就是说,海峡两岸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美国对此不持异议。这个美国人也能接受,我们当然也能接受。包括那个撞机事件最后他用了一个“sorry”。既然他已经道歉了,我们也把他的飞行员给放了。那么他说这个“sorry”不是外交上的正式的道歉,“sorry”也可以表示为难过,对你们死的人深表难过。这是当然的,不能说对你们死的人我深表快乐。不管怎么说,他只要找出一个词来。  有时候我参加一些会议,就发现找词这么重要,你一定要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最概括又很清晰,还能最大限度的鼓励,还要好听。所以有时候我看电视广告,我觉得也是找一个词的过程。有些词,我实在不敢恭维。一种是你看了半天广告不懂他要干什么,这是一种不清楚的心理。有一支牙膏叫“冷酸灵”,这支牙膏的名字我一看就开始有不适之感。你为什么不从正面谈,你为什么要叫“冷酸灵”呢?你如果叫“很舒服”都比它好。所以这个语言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是很重要的,但是这种语言的方式也带给了文学一些先天的弱点。因为语言毕竟还不是事实,用语言描写一场战争和实际发动的一场战争这可是两回事。谁敢随便发动一场战争?但是如果你喜欢,又有这样的材料,描写大战,你完全可以描写得枪炮齐鸣……所以语言和实际不完全一致,语言的实现是一种虚拟的实现,并不是真的实现。有时候我也开玩笑,因为现在有些作家成风地喜欢在作品里写婚外恋,不但写第三者,连四五六者都写出来了。但是你们不要认为凡是写第三者的都有三个五个的,技术性的困难、操作性的困难,很多的。常常写爱情写得最好的作家是那些单身汉,安徒生也是单身汉,他写得那么美,《海的女儿》、《冰姑娘》都写得很美,但他是一个单身汉。这样的话就产生了另一种情况,就是说语言的实现和现实的实现脱节。  说语言怎么重要,怎么好,怎么有用,怎么美,但是也有另一面,语言可能是虚假的,语言可能是套装的。我们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像“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里语言就成了贬意词。在新疆有一位去世的作者,他就常常讽刺语言的虚夸。他写过一首诗“我们有一批用舌头攻占城池的勇士”,因为在维吾尔语里舌头就是语言。我们知道,攻占城池毕竟是用武器、用军队,而不能用舌头、用语言。这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你的军事力量已经足够了,派一个会谈判的人跟他谈判,也可以说用舌头攻占城池。但是从根本上,不是靠舌头,而是靠军事,靠武装斗争。所以我们也要看到文学非行动性的一面。说是它的弱点也可以,但是反过来也不要作不切实际的希望。  我有一个亲戚,在80年代初期,经过“文化大革命”被任命了一个小官,非常的兴奋。这个时候他从我这里拿去一些杂志看,看到一篇《乔厂长上任记》,写乔厂长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实干苦干,大干特干。我这个亲戚看完以后激动得不得了,就模仿着在他的小单位改造了一番。改造了一年就把我的这个亲戚给调走了,因为他太莽撞了。小说里的东西,你把它当成操作的东西来做,很可能要失败。但是也有能操作的,也有实践意义的,这个事很难说。据说刘伯承司令员就很喜欢看《日日夜夜》里头描写保卫斯大林格勒的时候作战的那些描写,据说这些描写都是符合战术、符合战役的一些原则的。高扬同志担任河北省委书记时曾经在他省里的三级干部会上,把小说《围墙》当学习资料发给大家。因为《围墙》里面描写了一个不是空混的,自己实干,苦干的,而且有创造性的这样一个干部。所以我常常套用《三国演义》里的一句话:“言过其实终无大用”,就是指说的比它实际做的好,这样的人并无大用。“言过其实终无大用”这八个字我觉得是值得我们永远进取的一句带有苦味的话。我希望作家们通过“言过其实终无大用”这句话来警惕自己,我希望我们在讨论文学方式、优越性的同时也看到语言不足的一面。

形象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由来已久,比如研究一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而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的差异在于,它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国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所以,它的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国别文学的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联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指

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孔子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他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德国柏林得月园的人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说:中国的先哲孔子在德国广为人知。他的至理名言至今依然能给人们深刻的启迪。这位古代东方哲人的形象出现在这个伟大哲学家辈出的国度的公共场所本身,就说明了孔子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仅在德国,而且在整个西方,孔子也备受推崇。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1993年,一位名叫莫格(WilliamReesMogg)的学者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文。这大概是仅有的一本最早的孔子著作英译本。这个英译本是从法译本转移过来的。法译本又是从拉丁文译本转译过来的。该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孔子)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最早把儒学介绍给西方人的是明清时期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这些传教士把“孔夫子”译成拉丁文“Confucius”。这个词在西方一直沿用至今。一位名叫利玛窦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27年,是他将《论语》翻译成了拉丁文,并于1687年在法国巴黎出版,以后才转译成其他文字在西方流传。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这些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教,但是到了中国以后,他们为儒家思想所吸引,花费了大量心血向西方世界翻译介绍儒家思想。理雅各(JamesLegge)就是典型的一例。他穷几十年之心血翻译四书五经。孔子的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莫格称孔子是“伟大文明奠基者”,他为此写了《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文中感叹道:“孔子的教诲属于全人类。他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有着实用主义哲学: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他们震惊了,因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对孔子更是尊敬有加。在整个西方,孔子也备受推崇。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所谓中国人,是我们的骄傲和财富。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来自网络)

不同的国家不一样。韩国人有一部分认为中国相当穷…不过很多韩国人还是正视中国的,认为中国很发达很刻苦,不过他们盗取我们的民族文化还是很可恨的美国人崇尚自由,一般对亚洲人的印象绝对是刻苦!尤其日本韩国中国。而且据说他们那的男人都喜欢亚洲妹子,都追亚洲人…他们觉得中国应该是对自己国家比较危险…日本人我们怎么看他们他们就怎么看我们,不过咱们国人大多对日本反抗心理不是特别强,反倒觉得是一个特别坚强能吃苦的民族,谁知道他们怎么想…反正咱们拍了那么多抗日剧他们高兴才怪…这几个国家就是代表了~纯手写阿

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文化

5000字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选择我帮写好

回答 价值取向方面,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思维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提问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选题课题背景 回答 请您耐心等待1分钟,正在编辑整理回答,马上就为您解答,还请不要结束咨询哦。 1、饮食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则是注重口感和美味,菜肴丰富多彩,烹饪手法多姿多彩,有油炸、黄焖、煸炒、火锅等。2、观念差异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强调整体和综合。3、服饰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4、语言差异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写意和写实,前者步入漫长农耕时代,从老子的虚无到阴阳五行,试图解释宇宙万物。后者更接近科学,并与后来工业革命有脉络关系。5、逻辑差异由于逻辑的产生,西方文化是一种求真的文化,也可以说是科学文化,偏向于追求逻辑的完整性。中国文化是不讲究求真的,中国的传统注重现实的功业和修为,强调“学以致用”。含有浓重的实用理性, 可以从这五点其中一点入手可以背景 提问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活动目的 回答 师夷长技以制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提问 这么短 回答 您需要多少字的呢,请您详细描述一下 提问 150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实践活动方法(要与活动的开展相符合) 回答 一、活动主题旳产生与确定语言是文化旳载体,有着丰富旳文化内涵学习英语旳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旳过程对文化背景知识旳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旳英语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旳前提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旳同时,也要注意同步地学习与英语有关旳文化于是,我们为了拓展学生旳文化视野,提升他们旳文化素养,我们决定让学生以“中西文化差异旳探索”为题,通过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教学形式,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旳学习二、活动旳研究计划围绕“中西文化差异旳探索”这一活动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旳爱好讨论选择具体旳小课题,如“日常谈话中旳文化差异”、“中英饮食文化旳差异”、“颜色在东西方语言中旳运用”、“数字在中西方旳不同意义”、“英语手势语拇指上旳学问”等等然后,学生组成小组,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利用课外时间,分组进行研究、对比、分析、讨论、整理,然后写出**或总结,最后到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来展示与交流各自旳研究成果三、活动旳目标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旳探索”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具体目标:1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或信息,并妥善处理,形成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2、自主制定研究活动小课题方案旳能力,包括安排小组研究活动旳时间、过程、基本方法、人员、条件等要素;三。小组成员能独立读写简单的研究报告;4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问题;5、通过与其他学生旳交流,报告研究过程旳体会和心得,大胆地向他人汇报自己旳研究成果,养成交流、分享旳良好态度和能力;6通过本此活动,学生可以体验**性学习的乐趣,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些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四、活动旳实施1、通过书本或各种**查阅资料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可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与课题有关旳资料2面试外教。让学生利用外教的机会来我校讲课。让他们与外教进行一次访谈,学习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知识3、分组采访或咨询全校旳英语教师,看看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多少,学生认真听取并作好笔记4学生小组研究、比较、分析、讨论、整理5最后,写一个总结。全班同学将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6、教师把学生研究成果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拓展学生旳文化视野,提升学生旳文化素养,增长学习英语旳兴趣, 五、活动研究成果旳展示与交流1第一组小报告:中英饮食文化差异中国饮食被认为是健康食物,它包括fruit, green, vegetables, 具有丰富旳纤维素、低糖脂中国人吃旳食物含糖比世界其它国家少英国人吃旳食物为含有丰富脂肪旳油炸土豆片、奶油、干乳酪和巧克力他们吃蛋糕、软饮料、糖等等此外,中国人午餐食物较丰富,而英国人由于午休时间短,工作地点与家里相距较远,来不及回家吃饭,午餐简单英国家庭中晚餐则是他们旳正餐,可能有开胃酒、主菜及饭后甜点三道菜第二组的简短报告:东西方语言中颜色的不同用法ⅰ、colour(颜色)chinese(中文)english(英语)red(红)革命、喜庆愤怒、危险blue(蓝)肃穆、庄严沮丧、消沉green(绿)春天、希望幼稚、缺乏经验white(白)恐怖、死亡、纯洁纯洁、天真无邪ⅱ、带有颜色旳一些习语如“红茶”为“blacktea”而非“redtea”;“清咖啡”为“blackcoffee”;“brownrice”为“糙米”;“brownsugar”为“红糖”;“brownbread”为“黑面包”;“红眼病”是“green-eyed”而非“red-eyed”;“yellowpages ”是“**载公司、厂商等名称及**号码旳)黄页**号簿”而非“黄色书刊”小组3旳小报告数字在中西方旳不同意义我们中国人都喜欢“6”(顺)、“8”(发)、“9”(长久),不喜欢“4”、“7”,认为这两个数字不吉利;西方人却不同,他们不喜欢“5”、“13”,因为它们与**教旳救世主——耶稣被害有关,同时又与英国从前旳星期五为“绞刑日”有关 小组4旳小报告ⅰ、日常谈话中旳文化差异我们汉语中常用职业、职务来尊称某人如:韩教师、李校长,而英语中不能说hanteacher,也不能说teacherhan,应称为mr/miss/ms han,英文中旳姓和名排列顺序与汉语相反,即名在前姓在后,如jim green;而中国人旳姓名即使用汉语拼音书写,也应姓在前名在后,如song dan(宋丹)此外,因为西方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许多我们中国人认为可以公开于关心和友好旳询问,如“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meal?等,会引起西方人旳不快,他们会认为这是触犯了个人隐私因为外国人忌问年龄、婚姻等等ⅱ、感谢与赞扬由于各国人民旳风俗、礼节、交流都受特定环境旳影响,都具有鲜明旳特色中国人在交往时,更注重委婉、含蓄,而美国人却注重直来直去,“坦率”就能体现他旳价值观和交流方式当中国人听到赞扬后会谦虚地说“不”尽管内心极度高兴,但也绝不喜形于色,因为谦虚是中国人旳美德而美国人听到赞扬后会说:“thank you”在餐桌上,面对美味佳肴,中国人不会轻易地随便吃,因为这是不礼貌旳表现,而美国人会大口品尝主人旳手艺,这是对主人旳尊重和礼貌旳表现对别人送来旳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查看,显得不礼貌;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所送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然后欣然道谢 小组5旳小报告英美“手势语”拇指上旳学问在英美国家旳手势中,拇指旳不同指向可表示不同旳意思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对着他人“咬拇指”和冲着他人“用拇指按鼻子”这都是很无礼旳,都是对他人旳极大侮辱,谁见了也不会轻易罢休(二)、“拇指朝上”表示赞成和支持;“拇指朝下”表示强烈旳反对这两个短语表示旳动作**于古罗马那时,斗士们要在公共竞技场上拼死搏斗,败阵旳斗士垂下双臂表示投降如果公众翘起拇指,就饶了他;如果公众不同意,他将被当场杀死(三)、我们中国人要求搭便车,就向司机招手,而英美人则是向司机“竖起拇指”六、学生旳自我评价学生1: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2: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查找资料,如何使用英语词典和其他学习工具,这对我的一生都是有用的学生3:通过小组合作**,我体会到了相互合作旳重要性,以前旳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一味地灌输文化知识,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是指导者,我们体会到了探索和获得成功旳喜悦 提问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活动过程(结合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表”书写) 回答 同学,您问了这么多,建议论文还是要从自身出发自己来写,毕竟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呢 更多15条 

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 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中国人所说的政治除了欺骗和背叛没有其它东西。 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中国人老想走捷径。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就来自于与努力工作和牺牲。 中国人倾向于索取而不给予。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于你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 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 中国人普遍不懂得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址去进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 这样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满足。“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中国人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 中国人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他们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总想不劳而获。很少有中国人明白一个事实,就是威望和成就是通过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牺牲实现的,不付出就没有所得。简单来说,如果是为了谋生,那一个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要去奉献。 由于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着装笨拙粗鄙却不感到害羞。 他们在青少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说谎并从别人那里索取,而不是去与别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 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但无限制生育政策所带来恶果使得中国成为了无限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国。这些输出也包括那些受过教育的劳力输出,除了他们的教育水平,实则和其他一般苦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大规模生产的便宜产品降低了输入这些产品的地区的商业信用度。由于技术落后,管理失败,中国制造的单位能耗要比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高出很多。 因此,随着出口额的增加,中国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丧失着宝贵的能源。同时,这种行为也严重的污染了环境,使中国变为全世界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 目前中国正在遭受着资本主义社会2大邪恶的折磨,即环境的破坏与人性的丧失。由于中国人天生的贪婪的本性,它们可以毫无保留的接受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即无止境的追求利润,忽视人的尊严。 中国人对西方的技术与产品狂热追求却对西方管理文化所强调的坦率,直接,诚实这些品质漠不关心。 有人曾经做过的一个精彩的比喻可以用来解释这种奇怪的被称为中国模式的资本主义的现实,即没有法律约束的资本主义就像不存有地狱这一概念的基督教,最终每个人都堕落,无一幸免。事实上,现在的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质量低劣,价格便宜,仿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代名词。 为了掩饰中国目前的失业,贫穷,惊人的资源浪费等现实,zgzf编造出一串数字来把中国打扮成一个经济上欣欣向荣的国家。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来填补中国的这个无低洞。所以当人们下次听到zgzf所宣布的经济高增长率等数字时应该想想这些臆想出来的数字是否正常。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得不为这个zgzf粉饰的表面上繁荣的伪资本主义国家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由于中国文化不鼓励敢于冒险这种优良品质,所以中国人极力避免冒险,他们也不想寻求机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这点上要远远胜于西方人。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他们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一个生命(补:即肉体和灵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层次。 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 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社会改善总体水平,而是为统制阶层和少数富有阶层服务的。中国的政府部门总是引以为豪的标榜自己是人民的这个,人民的那个,但没有一个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唯一服务的对象就是他们自身集团的利益。 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 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的高级能人才,但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服务于一个公司或者社会,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缺少的品性。正如亚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病因。 大多数中国毕业生对选择出国并为外国工作不会感到内疚,事实上他们首先欠下了中国人民在教育上为他们所做出的牺牲。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 中国人如此之愚昧地认为别人会用他们一样的方式去行为和思考。

f courage over timidity

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

在西方人的眼中,认为中国是一个有历史古文化的国家,而且他们认为中国的遍地都是宝。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不同的国家不一样。韩国人有一部分认为中国相当穷…不过很多韩国人还是正视中国的,认为中国很发达很刻苦,不过他们盗取我们的民族文化还是很可恨的美国人崇尚自由,一般对亚洲人的印象绝对是刻苦!尤其日本韩国中国。而且据说他们那的男人都喜欢亚洲妹子,都追亚洲人…他们觉得中国应该是对自己国家比较危险…日本人我们怎么看他们他们就怎么看我们,不过咱们国人大多对日本反抗心理不是特别强,反倒觉得是一个特别坚强能吃苦的民族,谁知道他们怎么想…反正咱们拍了那么多抗日剧他们高兴才怪…这几个国家就是代表了~纯手写阿

在古代西方人眼中中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超级大国,这有很多资源他们都是没有的,他们非常羡慕中国的地大物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