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美国国家战略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2024-07-05 09:19:37

美国国家战略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论文摘要

从二战结束起,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首要地位已经50多年了,在这50多年里,美国通过与苏联的冷战,最后终于成为唯一的世界超级大国。我们发现,现在的美国,与纳粹德国和日本皇国的梦想惊人的相似。换句话说,纳粹德国和日本皇国没有做到的事,现在的美国用另外的方法,已经完成了。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终于完成了其帝国体系。   在此说明的是,本文提到的帝国主义并不同于马克思所归纳的由资本主义发展来的一种历史阶段的指称,而是指一种建立以强大帝国为目标的国家战略,因其与传统的帝国主义有所区别,故称之为新帝国主义。            一、美国的国家战略   美国是如何实现这个帝国体系的呢?是因为上帝宠爱美国人吗?绝对不是。我们认为,今天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占据的有利的地理位置;二是美国有力的国家战略。   第一,美国是否存在一个国家战略?   由于美国的民主政体,一般人都会质疑,一个首脑层经常发生变动,经常是更换一新的政府,能否产生并执行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国家战略?   我们认为,美国长期的国家战略是存在的,首先,这个国家战略的产生,并不出于美国当政者,而应该归功于美国的智库。可以说,正是他们,生产出了美国的国家战略。也正是由于是他们生产出美国战略,所以美国的国家战略才能不断的修正,使其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同时又保持相对稳定。其次,美国政府的流动性,使得美国国家战略的产生者,能够进入美国政府,从而为美国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与日本的大东亚梦想不同,美国少有成系统的总体战略。而是由这些战略研究机构的各种战略方案所形成的政策组合在一起,才组成了美国的国家战略。也正是美国国家战略的模糊性,对美国的国家战略进行研究,及时识别美国的国家战略才更具必要性与重要性。   经过对美国几十年来的政策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还是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战略。   第二,美国国家战略如何产生?   美国国家战略的生产者主要是美国的智库,这里面主要是各种战略研究机构。但是,由于需要提出的是,美国战略研究机构所生产出来的国家方略,并不是唯一的,统一的国家总体战略。相对而言,只能是国家各个方面的具体战略运用。如果拿国家战略与战争战略相比较,则可以把这些策略看作是战役层次上的策略,而且,这些策略是多样化的,其中充满了争吵,有成功的战略,也有不成功的战略。同样,美国政府采用的这些策略,也有成功与不成功之分。其成功的策略比如美国战后的欧洲复兴计划,不成功的策略则有在亚洲的几次局部战争。   美国智库生产出来各种策略以后,并不是直接形成美国的政策。在美国政府经过比较后,会采纳其中的一些国家策略。之后,再经过消化,从而成为美国政府的政策。这些政策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的美国的国家战略。   第三,美国的国家战略是什么?   那么,美国的战略究竟是什么呢?他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呢?我们本文的目的也就是对此进行一定的探讨。我们认为,美国的战略就是要实现一个帝国(美国)和属国(其他国家)的全球体系,只不过美国人不称自己为帝国,而是称之为“世界领导者”。一般人可能不会认同这个说法,因为,当今的美国与历史上通过领土扩张来实现的传统帝国主义还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最大的地方就是美国一直在鼓吹自由和民主,而不称自己为帝国。另外,从美国国内实现的民主来看,美国和斯巴达帝国有点相近。   为了将美国的国家战略与传统的帝国主义相区分,我们将其归纳为新帝国主义。            二、新帝国主义    美国在追求新帝国主义的几十年内,一步一步的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强国。从而基本上实现了新帝国主义。下面我们对新帝国主义进行分析。   第一,新帝国主义的目标。   从战后几十年来至冷战后十余年美国的国家政策来看,美国新帝国主义的目标,经我们归纳为:在冷战时期的目标是打击和遏制与其实力相当的国家(苏联)以将其搞垮,使自己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强国,形成对别国的绝对优势,从而夺取世界的领导者地位,拥有对国际社会资源的更多控制权。而在其基本上达到其国家目标以后(冷战后),其战略目标则改为压制和打击可能对其地位构成挑战的新兴力量(美国称其为潜在对手),从而维持其已经实现的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和对国际社会资源的控制。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争夺对国际社会更多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的控制权。这里,国际社会的资源包括各种能源,各种特权等等。   第二,实现新帝国主义的手段。   美国建立和维持新帝国主义的手段,与传统帝国主义有较大的区别。   首先,经济手段是实现其战略的首选手段。由于在二战中,美国通过军售获取了世界上大部分的黄金,再通过其在几十年内的发展,使其在经济上成为世界第一,其经济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再加上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经济联系的密切,从而使美国利用其经济实力控制别国成为现实。也因为如此,经济手段成为美国最常用的打击对手和维护其地位的手段。   美国经常采用的经济手段有两种,一种是经济渗透,一种是经济封锁。通过对这些掠夺性和破坏性经济手段的运用,美国成功的将各国的财富与资源控制在手中,从而维持了美国的繁荣的强大。换句话说,美国的帝国繁荣,实际是建立在他国(包括其盟国)的利益牺牲之上。换言之。其他国家为美国帝国的建立,出了一把力。   其次,冷战是打击其主要对手的主要手段。二战后,美国创造性的制造并运用了冷战,使其得以击败对手苏联。对冷战,大家研究得比较多,我们不再多述。但是,我们要指出的是,与其说冷战是一个特定时期,不如说冷战其实是美国二战以来最成功的战略,也是美国能够成为新帝国主义的最主要的手段。由于冷战在对付苏联这一对手时的成功运用,不排除美国将在其认为必要的时候再次使用该手段。   美国对冷战的运用,先是对其对手进行妖魔化,渲染对手对国际“公认规则”与国际安全秩序的威胁,使其对手在道义上失去帮助。再拉动盟国一道对其对手进行遏制和所谓的和平演变,最后将对手拖进军备竞赛,使对手耗尽国力而失去与之抗衡的实力。   再次,军事手段仍是打击对手的重要选择和终极选择。和传统帝国主义不同的是,美国的新帝国主义并不把军事手段作为其首选手段。但是,美国并没有放弃用军事手段来维护其帝国地位。这并不是美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而是对美国而言,即使美国已经控制了国际社会上的大多数资源,面对众多的潜在对手,其资源仍是有限的。但是,战后至今,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上动用军队最频繁,与他国发生冲突最多的国家。尤其是在冷战后的十余年内,在其成功的压制住伊拉克以后,美国再度成功的打击了南斯拉夫。两次成功的运用军事手段将刺激美国政府和其战略家们对其军事力量的信赖。因此,在其利益和地位受到挑战时,我们不能轻易地排除其动用军事手段的可能。   和传统帝国主义不同的另外一点是,由于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现代军事正在或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对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军事打击,并不以占领其领土为目的,其目的是削弱对其利益形成现实和潜在威胁的可能对手的综合实力。   最后,联盟是扩张的重要手段。和传统帝国主义还有不同的是,美国帝国的建立,并没有使其领土的版图发生变化。美国帝国建立的过程中,其不断扩张的是其势力范围,即受其影响或控制的地区。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所依赖的手段是联盟。   通过与加拿大和拉美国家间的协定,美国周边成为了美国的后院。早在美国还在与欧洲列强争夺世界的时候,美国就声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现在,美国已经实现了这个声明。通过《大西洋公约》,美国的影响扩张到欧洲,并且仍在扩张,锋芒直指俄罗斯。尽管欧洲现在已经出现了与美国利益不相符合的声音,但在大西洋公约的约束下,欧洲要摆脱美国的影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亚洲,美国仍是通过与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等国的结盟,插手亚洲事务,并将矛头指向中国。   通过这些结盟,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已经编织了一个遍及全球的帝国体系。   第三,新帝国主义的危险性。    新帝国主义的危险在于,他奉行的是帝国战略,他具有扩张性,掠夺性和自私性。新帝国主义比传统帝国主义更危险的地方在于,新帝国主义具有十分的欺骗性。其欺骗性在于,他的扩张并不直接表现为领土扩张,而是表现在势力的扩张和国家主权的淡化。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对其领土内所有资源的控制权。美国企图淡化国家主权的潜在含义在于,美国是唯一的世界领导者,由于其国际优势地位,国家主权的淡化等于将更多的国家资源让给美国。   新帝国主义的另一个危险性在于,新帝国主义与传统意义的帝国主义存在着的转化的可能。一旦美国出现希特勒式的人物,在其统治之下,美国凭借其绝对优势,有可能在数十年之内,寻求构建传统意义帝国的可能,在这个时候,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不可避免的爆发,而由于现代军事的发展,人类将出现一个悲剧性的前途。            三、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帝国战略   第一,引进外资多元化,对美国资本加以一定控制。    经济手段是美国达成其战略的首选手段,因此,在引进美资的同时,应该有所警惕,确保中国的经济对美国的资本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事实上,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以来,许多经济学者已经发出此类的警告。为了避免被美国的资本渗透所控制,建议在引进外资时必须对其背景进行调查,同时要考虑到国家安全利益。可以在政策上做出调整,一步一步的对美国之外的外国资本放宽条件,而加紧对美国资本的限制。另外,即使在进入世贸体系以后,国内经济仍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受到美国资本的控制。   第二,加快解决台湾问题的步伐。    台湾问题不论是和平解决还是武力解决,都不能一拖再拖。台湾问题的解决是个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解决了台湾问题,有利于中国削弱美国在压制中国时的战略优势。而在解决台湾问题时,不必考虑太多的美国人的感受,但是一定要考虑到大多数的台湾下层百姓的感情,因为他们才是台湾的主体,台湾的真正涵义是台湾人民,而不是台湾的土地。   第三,找寻盟友,建立国际平衡体系。    世界是多元的,对美国的帝国战略有清醒认识并保持警惕的国家,与美国有利益冲突的国家还是很多。中国绝对不能凭一国之力来抗衡美国,中国没有这个实力。因此,中国应该重新审视不结盟政策,认真寻求盟友。当年不结盟政策的提出有其一定的背景,现在,有必要重新审定当前的国际形势,看是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政策是否还适合中国。无论是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好,为了全球的和平也好,中国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盟友。   第四,改善周边安全环境。    改善中国的周边安全,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是遏制美国势力在亚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信任加深以后,美国势力在亚太的扩张,将失去道义上的基础。而且,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中国将来在美国对中国进行压制和打击的时候,获得周边国家的一定支持。   第五,增加军事投入,加快军事发展。   不管怎么样,弱国无外交的教训是中国所必须牢记的。 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才是中国国家安全和抗衡帝国主义压制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国必须做好进行军事斗争的准备,考虑到军事力量的加强有个过程,中国应该提前加快国防建设的步伐,加大国防建设的力度。

美国国家战略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美国政治军事战略的发展肯定会抑制我国的一个军事发展的,然后他们会打压我国的一些政策。

《博弈圣经》中战略的解释是: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科学的文明实体。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科学的文明实体。战术是达成局部真理、文明的文化性质。战略的定义范式是检验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经济战略、企业战略的模块,这是领导人博弈对抗战胜对手的六法则,可以检验出战略策略的缺陷,也可以检验战略家的能力,罪犯创造的罪恶只包含在战术中。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战术的特征是创造实在的行为。摘自《博弈圣经》博弈文化盛宴

今天的美国的存在让所有的其他的国家知道自己只是一个三流角色。

美国国家战略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论文高中

美国政治军事战略的发展肯定会抑制我国的一个军事发展的,然后他们会打压我国的一些政策。

今天的美国的存在让所有的其他的国家知道自己只是一个三流角色。

一、美国的利益集团简述  利益集团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产物和权力结构的组成部分,是美国多元化社会的反映,是公民参政的一个渠道。它们无所不在,对美国现实政治和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都有重要影响。有人甚至说,对各种问题的决策是由政府、政党和利益集团共同做出的。美国著名学者戴维·杜鲁门给利益集团下了一个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定义:“利益集团是一个持有共同态度、向社会其他集团提出要求的集团。如果它通过和向政府的任何机构提出其要求,它就变成一个政治性利益集团。”①  早在二战期间,美国的利益集团曾对中美关系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二战结束后,在美利益集团的活动下,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打内战,为日后的中美关系埋下了阴影。冷战时期,美国国内支持行政当局推行更为现实主义的地缘政治政策,因为战略安全决定一切的外交政策容易占居主导地位,人权和贸易都可以附属于战略上的考虑。行政当局也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由,牢牢把握对外政策的主导权,对外决策相对集中在一个较小的圈子内。与此相适应,利益集团介入对外政策制订的机会就少,影响力也小。  这种局面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后冷战时期,美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更趋于灵活,不像过去那样被安全战略利益所左右。国会、利益集团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对行政当局的决策很少提出异议,而是各种利益群体都试图对美国对外政策施加影响,行政当局已经难以像过去那样主导对外政策,国会在对外决策方面日趋活跃。参众两院的权力架构非常分散,这就给利益集团施加影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就是近年来利益集团不断介入美国对华政策并且影响明显上升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美国对外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安全利益依旧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经济利益、民主和人权在美国对外政策的日程上被摆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经贸往来、环境保护问题在国家关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内一些人或集团的利益,由此使得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与安全问题相比,利益集团在这些问题上具有更大的发言权。  二、劳联—产联促使人民币升值案例分析  劳联—产联(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and 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简称AFL-CIO)是美国最大的劳工运动组织,在美国政治和外交中代表了劳工的利益。但在美对华政策方面,劳联—产联与人权组织、环保组织一样,一贯是反华的“急先锋”。自新政以来劳联—产联支持民权立法,有时也支持政治改革,例如劳联—产联支持由联邦政府提供联邦选举的竞选费。同时,劳联—产联一直是民主党的主要支持者。在对外政策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会的立场更加偏右。在冷战中,劳联—产联积极追随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在国际公会运动中反苏、反共,有“小国务院”之称。劳联—产联前主席乔治·米尼一贯敌视中国,曾参与“院外援华(台湾)”活动。  (一) 劳联—产联对人民币升值问题施加影响的过程  2002年以来,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之后的调整期,为衰退的阴影所笼罩,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美元从2002年起开始持续贬值,为的是能有助于美国制造商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减缓美国贸易逆差的增长。由于人民币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美元贬值的效果不明显,美国为此要求中国放弃固定汇率制,实现人民币自由浮动,这对人民币形成了升值压力。而中国从2000年以来已经连续7年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国,更是加剧了这种压力。劳联—产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缓解美中贸易逆差对美国国内制造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代表工人利益的劳联—产联不惜与他们的“死对头”——全国制造商协会合作,对美国国会和政府施加压力,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  2003年,在全国制造商协会和劳联—产联的宣传下,美国国内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争论不断升温,美国政府受到很大的压力。2003年9月底,劳联—产联公共政策部助理主任李西娅(TheaM Lee)于9月25日及10月21日分别在国会“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及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作证,指责中国低估人民币达40%以促进出口的做法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要求中国政府停止同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并停止聚集美元外汇。②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陡然增加,布什政府特别是美国财政部以及贸易代表处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004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劳联—产联宣布支持正在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马萨诸塞州参议员克里,使布什的选票压力明显增加。2004年9月9日, 劳联—产联表示“受够了布什行政当局在人民币问题上的无所作为”,带领由23 家工业、农业公司和工会组成的“中国货币联盟”(China Currency Coalition,简称CCC),向美国政府提出一份长达200页的文件, 要求美国政府根据1974年美国国内贸易法条款对中国是否操控货币进行301调查,并实施制裁。③  2005年,CCC从二月开始了一系列的游说活动。在劳联—产联的压力和影响下,国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提案被接连提出来。参议院提出的《中国自由贸易法案》,众议院提出的《2005年中国货币法案》,参众两院提出的《停止海外补贴法案》都得到了CCC的支持。为了缓解美国国内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2005年7月21日,中国宣布人民币升值1%,实行一揽子货币为基础的“爬行盯住”浮动汇率制。  中美之间人民币汇率之争由于劳联—产联的介入而变得更加复杂化。劳联—产联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促使美国政府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向中国政府施压,一是为了保护制造业工人的工作,另一个也是为了在“夕阳工业”不断衰落的情况下,加强其政治影响力,为其自身的发展加铸筹码的需要。因此,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 劳联—产联以及其它相关利益集团会继续施压,国会议员也将继续以提案的形式保持对美国政府的压力。  (二) 劳联—产联在促使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的影响  第一,积极并有策略的行动。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劳联—产联组织联盟,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声明,到国会作证,与议员及政府官员会谈,活动非常积极。其中,联盟战略是90年代后美国利益集团游说方式中常用的有效手段,能增强利益集团游说力量,不同性质乃至对立的集团间的结盟更是如此。分别代表自由贸易以及保护主义立场的全国制造商协会与劳联—产联共同对人民币问题施加压力,更能获得广泛的支持。  第二,传递清晰的信息。这是游说成功的先决条件。游说人民币升值的各利益集团不断地在新闻发布会上,在报告中,在国会听证会上重复传递着几乎同样的信息:人民币被低估40%,这是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变相补贴,只有人民币大幅升值,才能减少美国对华贸易赤字,改善美国制造商同中国商品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境地,最终挽救美国制造业滑坡,减少工作流失。这样,国会、政府以及大众、媒体都能清楚了解他们的主张。  第三,向决策者提供雄辩的政策建议的同时,也要表明自己代表的是关键地区选民的观点和利益,忽视这样一个有影响的政治力量可能会让决策者处于不利境地。劳联—产联提出了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在WTO提起诉讼以及提起301申诉等不少政策建议,在每次国会作证时都强调自己所代表的公司以及工人的广泛性,并通过组建联盟动员更多的力量,向议员以及政府官员施加压力,使其重视自己代表的力量。  第四,时机的重要性劳联—产联选择在美国经济进入调整期,对华贸易赤字扩大,美国制造业衰退以及失业问题突出,美国官方提出希望人民币实行更具弹性的汇率制这样一种恰当的时候,就人民币汇率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很容易在大众中引起共鸣,吸引媒体的关注,进而对国会和政府形成压力。  三、几点思考  美国对华政策往往是代表不同利益的集团博弈的结果,利益集团力量对比的变化往往导致美国对华政策的波动和变化。不同利益集团的存在、竞争与力量消长和变化,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美国对华政策的左右摇摆。由于缺乏占绝对优势的利益集团和压倒性的利益目标,总统和国会在不同利益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就得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制约着美国对华政策的上限和下限,也证明了所谓“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坏也坏不到哪里”的说法。  劳联—产联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主要是受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所推动。劳联—产联的主力军是蓝领阶层,其规模伴随着“夕阳工业”的衰弱不断缩小,有组织的劳工比例在下降,其影响力在减弱,但劳联—产联仍是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是美国政治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为争取自己的利益常会与其他反华势力联合,形成强大的力量,对未来的中美关系仍将发挥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因此对劳联—产联的消极影响我们不能忽视。  2008年是美国大选年,共和党和民主党都面临选票压力,此时正是利益集团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作为劳联—产联一贯的支持对象,民主党候选人在人民币升值、美中贸易逆差等一系列问题上可能会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而共和党候选人为了争取选票,也将会在这些问题上考虑他们的意见,中美关系可能会受到影响。而按目前的形势来看,民主党当选的呼声很高,明年若由民主党人上台执政,劳联—产联以及其他一些反华利益集团将会在人权、贸易摩擦等问题上对国会和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中美关系的摩擦可能会加大。

美国国家战略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论文题目

《博弈圣经》中战略的解释是: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科学的文明实体。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科学的文明实体。战术是达成局部真理、文明的文化性质。战略的定义范式是检验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经济战略、企业战略的模块,这是领导人博弈对抗战胜对手的六法则,可以检验出战略策略的缺陷,也可以检验战略家的能力,罪犯创造的罪恶只包含在战术中。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战术的特征是创造实在的行为。摘自《博弈圣经》博弈文化盛宴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集中体现在美国的全球称霸战略中。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对美国霸道、强权的揭露,还无法充分地说明在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浪潮中不少国家仍认可或追随美国霸权的原因。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两个阶段。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张。其中,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为转折点,前期的对外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扩张性,后期以势力收缩和对苏缓和为基调。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先后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共同的主旨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统而观之,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思想与决策不断进行着调整,但是在发展变化的同时,其内在连续性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谋求主导性优势的战略一以贯之。而且从冷战到冷战后,美国的霸权野心还不断膨胀,从遏止共产主义发展到在全球大力扩展民主与自由市场,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霸权战略并非美国所独有,但战后美国的霸权战略与历史上列强争夺或征服世界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国特色。一、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联盟既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力量支撑点,也是美国霸权覆盖的核心区域,同时美国维持联盟体系与在势力范围内施展霸权的方式别具特色,带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历史上的大国霸权往往直接采取武力征服领土、奴役人民、强占资源的形式,美国霸权则更多地采取“借力”的方式,通过各种军事集团、条约组织构建其联盟体系和势力范围,形成一个包围对手的网络。二、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为自己的霸权扩张披上道义合法的外衣是几乎所有霸权国家所通用的手法,而美国在这方面更胜一筹。维护所谓的自由和民主成为其动员国内社会力量支持政府对外政策的有效工具以及号令西方世界的大旗,而且凭借各项实力的巨大优势,以及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问题挫折的反衬之下,美国所极力推广的价值原则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并通过一系列国际机构与制度成为规范国际社会的原则框架。尤其在冷战结束以后,道义的旗号与标准从具有防范意味的反苏反共转变为更加自信、自傲和更具进攻性的在全世界推广所谓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为其所谓的价值标准开道。同时,美国霸权战略的道义目标与道学面具绝非不计工本,现实利益与实力的算计始终是美国霸权战略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把“促进民主”作为旗帜的同时,美国并不放弃现实主义外交,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时仍以国家的现实利益为主要出发点,并将“双重标准”作为调和道义目标与现实利益之间矛盾冲突的手段。在冷战期间,遏制苏联的霸权战略基本上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共同要求。冷战后,如何实现“促进民主”和守护现实国家利益的统一,再次引起美国国内的广泛争论。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自身实力消长,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 ③ 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里根主义”)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A第一任期间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B第二任期间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立超级大国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从以上各个时期的变化不难看出,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三、文化战略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经济、军事强势不仅将其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美国政府将对外文化宣传置于全球战略的高度,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项工作之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以及在朝野受到的重视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既是冷战中为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斗争服务的需要以及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出于美国人根深蒂固的美国优越论以及美国应该拯救世界的救世主义传统。1948年,美国国会专门通过“史密斯──蒙特法案”,强调通过新闻媒介加强对外宣传,并授权美国政府指导国际“情报、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的作为冷战纲领的著名的NSC68号文件把宣传工作与军事、经济、资源并列为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期间,美国历届政府都重视利用国际广播对社会主义国家展开心理战,强调美国需要一个“更响亮的声音”,但它“不能吵闹、刺耳”,必须“保持富有人情、手法灵巧”的特点。同时,美国各大基金会、各种民间学术机构和高等学府的对外交流活动一直是美国政府文化战略的得力助手。

第一阶段是冷战美苏对峙,美国主要采取防守反击,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为基地,以经济辅以军事恫吓拖垮苏联,而苏联的先军政策等于自杀,最后苏联解体也是经济发展乏力,社会矛盾突出导致的,其次才是美国的策反。值得强调的是美国的盟友都是有钱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苏联搞全球援助和低贷帮扶,最后把自己搞虚脱。二战后按协议曰本被美苏中欧分制,而美国通过各种手段把其他势力理论控制范围收归一体,并协助曰本统一和经济发展,建立自卫队等,为曰本日后成为其亚洲根基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苏联解体美国独霸。这个阶段美国仍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其支点,欧洲有传统兄弟英国,亚洲有扶植的曰本仆从,使其具有对全球重要地区的秩序干扰和控制能力。这个时期也就是90年代至今,美国主要采取合众连横、挑拨离间的方式,通过在每个地区树造所谓世界公敌,然后拉此地区盟友联合对抗,并设法通过宣传等手段使中立国家感受到美国亲手树造的“公敌”莫须有的威胁,软性的迫使这些中立国加入美国的阵营,这样做有2个好处:一是使美国在“外忧”的虚拟压力下达到一定程度的内部团结和奋进;二是制造美国之外全球地区间紧张甚至混乱,拖累其他地区经济和社会建设,无限延长美国政治军事经济绝对优势,并保证战火远离美国本土。这一切政策和方针都是国家利益至上和民族主义的产物。霸权主义是毛创造的说法,其定义是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这个定义对比来看非常符合美国现在的行为模式。任何国家实力发展到一定高度都会转为这种行为模式,这样可以达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仅此而已。其他国家目前口口声声反对霸权主义仅仅因为自己不是老大而已,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再说任何2个国家,相对实力强的一方必定会对相对弱的一方在某些方面使用所谓霸权主义的行为模式,任何2个国家!所以不要被政治家们玩弄的文字游戏蒙蔽了双眼。国家间的较量就是实力对比。

战争初期 1938-1941 美国为反法西斯阵营提供武器装备,不列颠战役英国能支撑下去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美国的援助,苏德战争刚爆发时美国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对苏联帮助很大战争中期 1941-1943 美国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假如同盟国,向轴心国阵营宣战,这一期间41年和42年仅在北非地区发动反攻,其他地区都是一败千里,太平洋地区更是被打到了澳大利亚,这一阶段主要是美国工业能力逐渐进入战时状态,而在1943年则是转折点,美军取得了瓜岛,珊瑚海,和中途岛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美日实力对比,同期的西西里登陆也时意大利脱离轴心国阵营。战争后期 1944-1945 这一时期为美国战争机器彻底爆发时期,不仅在太平洋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攻,发动了多次海上航母决战,并实施蛙跳作战,分割包围日军在太平洋的各个岛屿。而且在欧洲战区开始连续对德国进行大规模的战略空袭,一次出动战略轰炸机数量高达数千架。1944年6月,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几个月后解放法国,比利时等低地国家。1944年后期,美军在莱特湾海战,马里亚纳海战中已经彻底消灭日本水面力量,并攻占塞班岛,开始对日本进行战略空袭。1945年,美军在欧洲战场上跨过莱茵河,意大利战场上解放北意大利,太平战场上发动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开始对日本本土发动攻势。1945年5月,苏军攻占柏林,德国投降,欧洲的战事结束。1945年8月,美军分别对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两枚原子弹,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二战以后,美国全面推进全球霸权,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全球战略内涵,试图霸权合法化,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还有文化三个方面,详解如下:  一、经济战略演变简介:  二战以来,美国外贸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由贸易阶段、调整阶段和多元化阶段。外贸政策的持续转变,实质上反映了美国经济实力与国家竞争力相对下降的客观事实。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要防止“被”全球化。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化解外贸纠纷。  二、政治战略演变过程详解:  从冷战到冷战后,美国的霸权野心还不断膨胀,从遏止共产主义发展到在全球大力扩展民主与自由市场,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  霸权战略并非美国所独有,但战后美国的霸权战略与历史上列强争夺或征服世界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国特色。  (一、)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联盟既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力量支撑点,也是美国霸权覆盖的核心区域,同时美国维持联盟体系与在势力范围内施展霸权的方式别具特色,带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历史上的大国霸权往往直接采取武力征服领土、奴役人民、强占资源的形式,美国霸权则更多地采取“借力”的方式,通过各种军事集团、条约组织构建其联盟体系和势力范围,形成一个包围对手的网络。  (二)、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为自己的霸权扩张披上道义合法的外衣是几乎所有霸权国家所通用的手法,而美国在这方面更胜一筹。维护所谓的自由和民主成为其动员国内社会力量支持政府对外政策的有效工具以及号令西方世界的大旗,而且凭借各项实力的巨大优势,以及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问题挫折的反衬之下,美国所极力推广的价值原则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并通过一系列国际机构与制度成为规范国际社会的原则框架。尤其在冷战结束以后,道义的旗号与标准从具有防范意味的反苏反共转变为更加自信、自傲和更具进攻性的在全世界推广所谓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为其所谓的价值标准开道。  同时,美国霸权战略的道义目标与道学面具绝非不计工本,现实利益与实力的算计始终是美国霸权战略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把“促进民主”作为旗帜的同时,美国并不放弃现实主义外交,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时仍以国家的现实利益为主要出发点,并将“双重标准”作为调和道义目标与现实利益之间矛盾冲突的手段。在冷战期间,遏制苏联的霸权战略基本上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共同要求。冷战后,如何实现“促进民主”和守护现实国家利益的统一,再次引起美国国内的广泛争论。 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自身实力消长,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 ③ 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里根主义”)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A第一任期间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B第二任期间 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立超级大国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 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从以上各个时期的变化不难看出,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  三、文化战略演变过程:  美国的经济、军事强势不仅将其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美国政府将对外文化宣传置于全球战略的高度,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项工作之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以及在朝野受到的重视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既是冷战中为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斗争服务的需要以及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出于美国人根深蒂固的美国优越论以及美国应该拯救世界的救世主义传统。1948年,美国国会专门通过“史密斯──蒙特法案”,强调通过新闻媒介加强对外宣传,并授权美国政府指导国际“情报、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的作为冷战纲领的著名的NSC68号文件把宣传工作与军事、经济、资源并列为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期间,美国历届政府都重视利用国际广播对社会主义国家展开心理战,强调美国需要一个“更响亮的声音”,但它“不能吵闹、刺耳”,必须“保持富有人情、手法灵巧”的特点。同时,美国各大基金会、各种民间学术机构和高等学府的对外交流活动一直是美国政府文化战略的得力助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