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数学家的论文500字高中作文标题

发布时间:2024-07-12 04:43:12

关于数学家的论文500字高中作文标题

回答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着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或者:数学家高斯 有人说高斯是绝顶聪明的天才,高斯却说:“我的知识和成功,全是靠勤奋学习取得的。我小时候很喜欢数学,甚至在学会说话之前,就学会计数了!有一天,高斯的父亲正在结算几个工人的工资,算了半天,累得满头是汗。“唉,终于算出来了!”父亲站起身子伸了伸懒腰说。“爸爸,您算得不对!”站在一边的小高斯低声地说,“总数应该是……”“你怎么知道的”父亲不以为然地问了一句。“我是心里算出来的呀!”高斯天真地说,“不信您再算一遍。”父亲又仔细核算了一遍,发现果真算错了,而儿子说的总数是对的。他又惊又喜,兴奋地说:“聪明的孩子,过几天爸爸就送你上学。”高斯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教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孩子读书,真是大材小用。 而他又有些偏见:认为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用不着太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给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很不高兴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阴沉的脸色,心里畏惧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处罚学生了。“你们今天算一道题,从1加2加3一直到100,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饭。老师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后,就一言不发地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于是,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儿涨红了,有些孩子的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于是,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儿涨红了,有些孩子的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就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小孩子们不可能这么快就算出答案了。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到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就是5050,这个8岁的小孩子怎么这样快就算出了得数呢 ”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十分羞愧,他开始认识到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并且轻视穷人家的孩子是不对的。从此,老师改变了对农村学生的看法,他尤其喜欢高斯,经常买一些新书送给高斯读。在老师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下,高斯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终身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开心] 更多7条 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 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国内的孩子理想都很大 国外的孩子理想都很小 将来等我们长大了为了这样那样的生活 连自己的理想的安放之地都没有 而外国的孩子却

关于数学家的论文500字高中生作文

筹算女杰王贞仪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数学会女前辈高扬芝 高扬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第一位数学女博士徐瑞云 徐瑞云,1915年6月15日生于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务本女中读书。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读中学时对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当时,浙大数学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钱宝琮、陈建功和苏步青。此外,还有几位讲师、助教。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步青担任。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很少,前一届两个班学生共五人,她这届也不过十几人。 当时苏步青才30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苏步青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想不到助教竟能讲得这么好。”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的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1936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浙大数学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岁的徐瑞云与28岁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结伉俪。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留学德国的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卡拉凯屋独利接受,由他担任她的数学博士指导老师。当时有不少学生想请他作导师,他都没有同意。而徐瑞云这位东方女士因学习勤奋,数学功底扎实,成了卡拉凯屋独利的关门弟子。徐瑞云主要研究三角级数论。这门学科起源于物理学的热传导问题的傅里叶分析的主要部分,是当时国际上研究的热门之一,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分析、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废寝忘食,广撷博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1940年底,徐瑞云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1941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即离德回国,于1941年4月回到母校,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培养人才的讲台。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的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的科研形式,徐瑞云也参与其间。1944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她这时教的学生曹锡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1946年,31岁的徐瑞云提升为正教授。 1952年,徐瑞云调入浙江师院,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从此全身投入了艰苦的创建数学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领导下,没有几年功夫,数学系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约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们系也成为全国同行的楷模,进入全国同行前列。徐瑞云在建设数学系的同时,没有忘记科学研究。她翻译了苏联那汤松的名著《实变函数论》。译本于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位女数学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于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一个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画家。她从小耳濡目染,聪明好学,画感、乐感很强,祖父和父亲特别喜欢她。读小学和中学时,她不偏科,文理兼优,这些对她后来从事数学事业帮助很大。 胡和生虽然爱好广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为一位画家,而是考上大学继续深造。抗战胜利以后,胡和生考进大学数学系,1950年毕业,又报考了浙江大学著名数学家、中国微分几何创始人苏步青教授的硕士研究生。1952年院系调整,苏教授与她转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复旦是以苏步青为首的我国微分几何学派的策源地,人才济济,加之老一辈数学家的鼓励指导,同行的互勉竞争,托着这颗新星冉冉升起。 胡和生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在微分几何领域里取得了系统、深入、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例如,对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的特征问题,她发展和改进了法国微分几何大师嘉当等人的工作。19 60-1965年,她研究有关齐次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的问题,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决了六十年前意大利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她把这个结果,整理在与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齐性空间微分几何》一书中,受到同行称赞。她早期在我国最高学术刊物之一《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共轭的仿射联络的扩充》(1953年)、《论射影平坦空间的一个特征》(1958年)、《关于黎曼空间的运动群与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论文。至今,她发表了七十多篇(部)论文、论著。她在射影微分几何、黎曼空间完全运动群、规范场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树,成为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和知名度的女数学家。她的一些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写的专著《孤立子理论与应用》,发展了“孤立子理论与几何理论”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与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4年起担任《数学学报》副主编,并担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89年被聘为我国数学界的“陈省身数学奖”的评委;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至今选出来的数学家院士,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华裔算杰张圣蓉 张圣蓉1948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随父母到台湾居住。她从小聪慧,喜爱读书,对数学情有独钟。张圣蓉中学毕业后考入著名的台湾大学数学系,1970年获学士学位。她不满足于此,又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函数”是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一位著名数学家说过“函数概念是近现代数学思想之花”。它的产生、发展实质上反映了近现代数学迅速发展的历程,同时也与函数论、解析数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张圣蓉选择了现代数学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函数论”作为攻读对象。她的导师是一位著名的函数论世界大师,她要同函数论专家一道去摘取函数论皇冠上的明珠。 1974年,张圣蓉获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从此在美国从事函数论的研究工作。她对函数论中复平面上的解析函数、多复变函数以及有界函数的解析函数的逼近等高深领域都有涉猎,1976年,28岁的张圣蓉通过对道格拉斯函数的研究撰写了世人没有发现的这类函数特征的论文,这为第二年著名数学家马歇尔解决著名的道格拉斯猜测铺平了道路。张圣蓉一鸣惊人,1977年又撰写出另一篇令函数论专家惊叹的论文,证明了马歇尔攻克道格拉斯猜测中的一个未发现的难题。在清一色的男数学家主导的函数论领域,她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毕达哥拉斯传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他认为每一个都该懂些几何。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勤勉的穷人,他想教他学习几何,因此对此人建议:如果这人能学懂一个定理,那么他就给他一块钱币。这个人看在钱份上就和他学几何了,可是过了一个时期,这学生对几何却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反而要求毕达哥拉斯教快一些,并且建议:如果老师多教一个定理,他就给一个钱币。不需要多少时间,毕达哥拉斯把他以前给那学生的钱全部收回了。扩展资料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1”是数的第一原则,万物之母,也是智慧;“2”是对立和否定的原则,是意见;“3”是万物的形体和形式;“4”是正义,是宇宙创造者的象征“5”是奇数和偶数,雄性与雌性和结合,也是婚姻;“6”是神的生命,是灵魂;“7”是机会;“8”是和谐,也是爱情和友谊;“9”是理性和强大;“10”包容了一切数目,是完满和美好。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a:b=:a)。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由太阳、月亮、星辰的轨道和地球的距离之比,分别等于三种协和的音程,即八度音、五度音、四度音。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从数量上看,夏天是热占优势,冬天是冷占优势,春天是干占优势,秋天是湿占优势,最美好的季节则是冷、热、干、湿等元素在数量上和谐的均衡分布。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学的角度,即数量上的矛盾关系列举出有限与无限、一与多、奇数与偶数、正方与长方、善与恶、明与暗、直与曲、左与右、阳与阴、动与静等十对对立的范畴,其中有限与无限、一与多的对立是最基本的对立,并称世界上一切事物均还原为这十对对立。

高斯的祖父是农民,父亲除了从事园艺的工作外,也当过各色  各样的杂工,如护堤员、建筑工等等。父亲由于贫穷,本身没有受  过什么教育。  母亲在三十四岁时才结婚,三十五岁生下了高斯。她是一名石  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他手巧心灵是当地出名的织绸能  手,高斯的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有机会就教育他,把他所  知道的一些知识传授给他。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  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在晚年喜欢对自己的小孙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说  他在还不会讲话的时候,就已经学会计算了。  他还不到三岁的时候,有一天他观看父亲在计算受他管辖的工  人们的周薪。父亲在喃喃的计数,最后长叹的一声表示总算把钱算  出来。  父亲念出钱数,准备写下时,身边传来微小的声音:「爸爸!  算错了,钱应该是这样。」  父亲惊异地再算一次,果然小高斯讲的数是正确的,奇特的地  方是没有人教过高斯怎么样计算,而小高斯平日靠观察,在大人不  知不觉时,他自己学会了计算。  另外一个著名的故事亦可以说明高斯很小时就有很快的计算能  力。当他还在小学读书时,有一天,算术老师要求全班同学算出以  下的算式:  1 + 2 + 3 + 4 + + 98 + 99 + 100 = ?  在老师把问题讲完不久,高斯就在他的小石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答  案5050,而其它孩子算到头昏脑胀,还是算不出来。最后只有高斯  的答案是正确无误。  原来 1 +100= 101  2 + 99 = 101  3 + 98 = 101        50 + 51 = 101  前后两项两两相加,就成了50对和都是 101的配对了  即 101 × 50 = 5050。  按:今用公式  表示 1 + 2 + + n  高斯的家里很穷,在冬天晚上吃完饭后,父亲就要高斯上  床睡觉,这样可以节省燃料和灯油。高斯很喜欢读书,他往往  带了一捆芜菁上他的顶楼去,他把芜菁当中挖空,塞进用粗棉  卷成的灯芯,用一些油脂当烛油,于是就在这发出微弱光亮的  灯下,专心地看书。等到疲劳和寒冷压倒他时,他才钻进被窝  睡觉。  高斯的算术老师本来是对学生态度不好,他常认为自己在  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现在发现了「神童」,他是很高兴  。但是很快他就感到惭愧,觉得自己懂的数学不多,不能对高  斯有什么帮助。  他去城里自掏腰包买了一本数学书送给高斯,高斯很高兴  和比他大差不多十岁的老师的助手一起学习这本书。这个小孩  和那个少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他们花许多时间讨论这里面的  东西。  高斯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 x + y )n的一般  情形,这里 n可以是正负整数或正负分数。当他还是一个小学生  时就对无穷的问题注意了。  有一天高斯在走回家时,一面走一面全神贯注地看书,不  知不觉走进了布伦斯维克 ( Braunschweig ) 宫的庭园,这时布伦  斯维克公爵夫人看到这个小孩那么喜欢读书,于是就和他交谈  ,她发现他完全明白所读的书的深奥内容。  公爵夫人回去报告给公爵知道,公爵也听说过在他所管辖  的领地有一个聪明小孩的故事,于是就派人把高斯叫去宫殿。  费迪南公爵 ( Duke Ferdinand ) 很喜欢这个害羞的孩子,也  赏识他的才能,于是决定给他经济援助,让他有机会受高深教  育,费迪南公爵对高斯的照顾是有利的,不然高斯的父亲是反  对孩子读太多书,他总认为工作赚钱比去做什么数学研究是更  有用些,那高斯又怎么会成材呢?  高斯的学校生涯  在费迪南公爵的善意帮助下,十五岁的高斯进入一间著名  的学院(程度相当于高中和大学之间)。在那里他学习了古代  和现代语言,同时也开始对高等数学作研究。  他专心阅读牛顿、欧拉、拉格朗日这些欧洲著名数学家的  作品。他对牛顿的工作特别钦佩,并很快地掌握了牛顿的微积  分理论。  1795年10月他离开家乡的学院到哥庭根 ( Gottingen )去念大  学。哥庭根大学在德国很有名,它的丰富数学藏书吸引了高斯  。许多外国学生也到那里学习语言、神学、法律或医学。这是  一个学术风气很浓厚的城市。  高斯这时候不知道要读什么系,语言系呢还是数学系?如  果以实用观点来看,学数学以后找生活是不大容易的。  可是在他十八岁的前夕,现在数学上的一个新发现使他决  定终生研究数学。这发现在数学史上是很重要的。  我们知道当 n ≥ 3 时,正 n 边形是指那些每一边都相等,  内角也一样的 n 边多边形。  希腊的数学家早知道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正三、  四、五、十五边形。但是在这之后的二千多年以来没有人知道  怎么用直尺和圆规构造正十一边、十三边、十四边、十七边多  边形。  还不到十八岁的高斯发现了:一个正 n 边形可以用直尺和  圆规画出当且仅当 n 是底下两种形式之一:  k= 0,1,2,   十七世纪时法国数学家费马 ( Fermat ) 以为公式  在 k = 0, 1, 2, 3, 给出素数。(事实上,目前只确定 F0,F1,F2,F4  是质数,F5不是)。  高斯用代数方法解决了二千多年来的几何难题,而且找到  正十七边形的直尺与圆规的作法。他是那么的兴奋,因此决定  一生研究数学。据说,他还表示希望死后在他的墓碑上能刻上  一个正十七边形,以纪念他少年时最重要的数学发现。  1799年高斯呈上他的博士论文,这论文证明了代数一个重  要的定理:任何一元代数方程都有根。这结果数学上称为”代  数基本定理”。  事实上在高斯之间有许多数学家认为已给出了这个结果的  证明,可是没有一个证是严密的,高斯是第一个数学家给出严  密无误的证明,高斯认为这个定理是很重要的,在他一生中给  了一共四个不同的证明。高斯没有钱印刷他的学位论文,还好  费迪南公爵给他钱印刷。  二十岁时高斯在他的日记上写,他有许多数学想法出现在  脑海中,由于时间不定,因此只能记录一小部份。幸亏他把研  究的成果写成一本叫<算学研究>,并且在二十四岁时出版,  这书是用拉丁文写,原来有八章,由于钱不够,只好印七章,  这书可以说是数论第一本有系统的著作,高斯第一次介绍”同  余”这个概念。  Top  巴比仑  灿烂的古巴比仑文化  发源于现在土耳其境内的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  河 (Euphrates) ,向东南方流入波斯湾。河流经过现在的叙利  亚和伊拉克。  现在我们生活的「星期制度」是源于古代巴比仑。巴比仑  人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七天组成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最后  一天减少工作,用来举行宗教礼拜,称为安息日-这就是我们  现在的礼拜日。  我们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有六十分,一分有六十  秒这种时间分法就是巴比仑人创立的。在数学上把圆分三百六  十度,一度有六十分这类六十进制制的角度衡量也是巴比仑人  的贡献。  古代巴比仑人的书写工具是很奇特的,他们利用到处可见  的粘泥,制成一块块长方薄饼,这就是他们的纸。然后用一端  磨尖的金属棒当笔写成了「楔形文字」 (cuneiform) ,形成泥  板书。  希腊的旅行家曾记载巴比仑人为农业的需要而兴建的运河  ,工程的宏大令人惊叹。而城市建筑的豪美,商业贸易的频繁  ,有许多人从事法律、宗教、科学、艺术、建筑、教育及机械  工程的研究,这是当时其它国家少有的。  可是巴比仑盛极一时,以后就衰亡了,许多城市埋葬在黄  土沙里,巴比仑成为传说神话般的国土,人们在地面上找不到  这国家的痕迹,曾是闻名各地的「空中花园」埋在几十米的黄  土下,上面只有野羊奔跑的荒原。  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法国和英国考古学家发掘了古城  及获得很多文物,世人才能重新目睹这个地面上失踪的古国,  了解其文化兴盛的情况。特别是英国人拉雅( Loyard)在尼尼  微(Nineveh)挖掘到皇家图书馆,两间房藏有二万六千多件泥  板书,包含历史、文学、外交、商业、科学、医药的记录。巴  比仑人知道五百种药,懂得医治像耳痛及眼炎,而生物学家记  载几百种植物的名字及其性质。化学家懂得一些矿物的性质,  除了药用外,而且还利用提炼金属,制陶器及制玻璃的水平很  高。  有这样高文化水平的民族,他们的数学也该是不错吧?这  里就谈谈他们这方面的贡献。  巴比仑人的记数法  巴比仑人用两种进位法:一种是十进制,另外一种是六十  进位。  十进制是我们现在普通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方法,打算盘的  「逢十进一」就是基于这种原理。  巴比仑人没有算盘,但他们发明了这样的「计算工具」协  助计算(图一)。在地上挖三个长条小槽,或者特制有三个小  糟的泥块,用一些金属小球代表数字。  比方说:巴比仑城南的农民交来了 429 袋的麦作为国王的  税金,而城东的农民交来了 253 袋的麦。因此国王的仓库增加  了 429 + 253 = 682 袋粮食。我们用笔算一下子就得到答案,可  是巴比仑人却是先在泥板上的小槽上分别放上:4 个, 2 个,  9 个的金属球,这代表了 429。然后在置放 4 个金属球的小槽  上添加 2 个小球,中间槽上添加 5 个小球,最后的小槽上添加  3 个小球。  现在最后一列的小槽上有 12 个小球,巴比仑人就取掉十  个,在中间那个槽里添上 1 个小球-这也就是「逢十进一」。  最后泥板上的数字 682 就是加的结果。这不是很好玩吗?  (图二)我们可以利用这方法以实物教儿童认识一些大数的加  法。  六十进制制目前是较少用到,除了在时间上我们说:一小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外,在其它场合我们都是用十进制制。  可是你知道吗?就是古代的巴比仑人定下一年有三百六十  五天, 十二个月,一个月有二十九天或三十天,每七天为一个  星期,一个圆有三百六十度,一小时有六十分,一分有六十秒  等等,我们现代还是继续采用。  考古学家在一块长三又八分之一吋,宽二吋,厚四分之三  吋的泥板书上发现了巴比仑人的记数法。  这泥板的中间从上到下有像(图四)的符号:读者可以看  出这是代表:1,2,3,4,5,6,7,8,9,10,11,12,13。  这泥板书受到盐和灰尘的侵蚀,但可以看到泥板书的右边  前五行是形如:  很明显的这应该代表 10,20,30,40,50。  可是接下来的却是这样的符号:  如果我们前面知道的符号是写成:  1 1,10 1,20 (缺三个) 2 2,10  这是什么意思呢?考古学家猜测那几个符号照上面10,20,30,  40,50的次序应该是代表60,70,80,(缺掉的90,100,110),120,130。  是否那个 1 的符号也可以代表 60 呢?如果是的话那么 1,10  就是代表 60 + 10 = 70。而 1,20 是代表 60 + 20 = 80。而那个  将代表 2 × 60 = 120了。很明显 2,10是代表 120 + 10 = 130。  这样的猜测是合理的,由于巴比仑人没有符号表示零,而  他们采用的是 60 进位制,因此同样一个符号 可以代表 1 或 60。  没有零符号在记数上是很容易产生误会,比方说: 可以  看成 1,20 = 1 × 60 + 20 = 80 或 1,0,20 = 1 × 602 + 0 × 60 + 20 = 3620。  到了两千年前巴比仑人才采用 表示零。  因此像 代表 2,3,0,41 即 2 × 603 + 3 × 602 + 41 = 442841  从此巴比仑人小于 60 的数字的记数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位值原理」。  巴比仑人怎样进行除法运算?  从一些泥板书里可以看出底下的对应。  2 30 16 3,45 45 1 ,20  3 20 18 3,20 48 1 ,15  4 15 20 3 50 1 ,12  5 12 24 2,30 54 1 , 6 ,40  6 10 25 2,24  8 7,30 27 2,13,20  9 6,40 30 2  10 6 32 1,52,30  12 5 36 1,40  15 4 40 1,30  如果你在现在的伊拉克的土地上发掘这样的泥板书,你能了解这是什么  意思吗?四十多年前考古学家发现这事实上就是巴比仑人的「倒数表」。我  现在把以上的表改写:  你可以看出这就是把整数 n 的倒数1/n用六十进的分数来表示。比方说 27  对应 2,13,20意思就是:  你会注意到以上的表缺少了:7,11,13,14,17,19,21,23,26,28,31,33,34,35等等,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是这样:巴比仑人只列下以六十进制制的分数表示式是有限长的那些整  数,而这些整数只能是 2a3b5c(这里a,b,c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的样子。  对于 7 来说,它的倒数如果是以六十进制数表示将得到循环分数,即 8,34,17,  8,34,17,直到无穷。对于 11 也是如此,我们得到 5,27,16,21,49 然后重复以上的样  式以至无穷。  为什么要构造这样的「倒数表」呢?  我们在小学学计算:先学加,然后学减。先学乘,然后学除。如果现在要算  a ÷ b ,我们可以把这问题转化成为 a × ( ),这样只要知道 b 的倒数,我们就「  化除为乘」,计算有时是会快捷一些。  古代的巴比仑人也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在实际生活上,如在灌溉、计算工资  、利息、税项、天文等问题上遇到除的问题,就尽可能将它转变为乘的问题来解  决,这时候「倒数表」就很有用了。  Top  祖冲之  法国巴黎的「发现宫」科学博物馆中友祖冲之的大名与他所发现  的圆周率值并列。他曾经算出月球绕地球一周为时21223日,与现代  公认的21222日,在那个时代能有那么伟大的成就,实在让人佩服,  难怪西方科学家把月球上许多「火山口」中的一个命名为「祖冲之」。  而即使在社会主义共产国家「老大哥」苏俄,在莫斯科国立大学礼堂  廊壁上,用彩色大理石镶嵌的世界各国著名的科学家肖像中,也有中国  的祖冲之和李时珍,祖氏有那么杰出的表现,我们不能不对他稍有认识。  Top  阿基米得  阿基米得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  移动地球。」他一生专心研究科学上的体积和浮力问题,有一个有  趣的故事,就是当时候国王叫金匠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因为  怀疑金匠加了杂物,就请阿基米得鉴定,阿基米得一直在想鉴定的  方法,就在他走进浴缸里洗澡的时候,看见满出去的水时,悟出体  积的原理,他高兴的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时忘了自  己是光着身体呢!另外,阿基米得还有几何方面的数学成就哩!  阿基米得是第一位讲科学的工程师,在他的研究中,使用欧几  理得的方法,先假设,再以严谨的逻辑推论得到结果,他不断地寻  求一般性的原则而用于特殊的工程上。他的作品始终融合数学和物  理,因此阿基米得成为物理学之父。  他应用杠杆原理于战争,保卫西拉斯鸠的事迹是家喻户晓的。  而他也以同一原理导出部分球体的体积、回转体的体积(椭球、回  转抛物面、回转双曲面),此外,他也讨论阿基米得螺线(例如:  苍蝇由等速旋转的唱盘中心向外走去所留下的轨迹),圆,球体、  圆柱的相关原理,其成就,在古时无人能望其项背。  阿基米得将欧几理得提出的趋近观念作了有效的运用,他提出  圆内接多边形和相似圆外切多边形,当边数足够大时,两多边形的  周长便一个由上,一个由下的趋近于圆周长。他先用六边形,以后  逐次加倍边数,到了九十六边形,求π的估计值介于14163和14286  之间。另外他算出球的表面积是其内接最大圆面积的四倍。而他最得  意的杰作是导出圆柱内切球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倍。这定  理就刻在他的墓碑上,也成为他名垂千古的一大注记。  Top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是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出生在希腊  撒摩亚(Samoa)地方的贵族家庭,年青时曾到过埃及和巴比仑那里学  习数学,游历了当时世界上二个文化水准极高的文明古国。毕达哥  拉斯后来就到意大利的南部传授数学及宣传他的哲学思想,后来和  他的信徒们组成了一个所谓「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政治和宗教团体。  毕达哥拉斯是比同时代中一些开坛授课的学者进步一点;因为  他容许妇女(当然是贵放妇女而不是奴隶女婢)来听课。他认为妇  女也是和男人一样在求知的权利上平等,因此他的学派中就有十多  名女学者。这是其它学派所无的现象。  传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他认为每一个都该懂些几何。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勤勉的穷人,他想教他学习几何,因此对此人  建议:如果这人能学懂一个定理,那么他就给他一块钱币。这个人  看在钱份上就和他学几何了,可是过了一个时期,这学生对几何却  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反而要求毕达哥拉斯教快一些,并且建议:  如果老师多教一个定理,他就给一个钱币。不需要多少时间,毕达  哥拉斯把他以前给那学生的钱全部收回了。  毕达哥拉斯是死在意大利科多拿城里,在一场城市暴动中,  他被人暗杀掉。他的坟墓现仍在意大利的这个古山城中,这坟墓就  像中国的馒头式坟。二千多年过去了,这坟还保留下来,可见人们  对这学者的重视。  毕氏建立毕达歌拉斯兄弟会,崇拜整数、分数为偶像,他们认  为透过对数的了解,可以揭示宇宙神秘,使他们更接近神,事实是  一个宗教性社团组织。入会时需宣誓不得将数学发现公诸于世,甚  至在毕氏死后,有成员因公开正12面体可由12个正五边形构成的发  现而被迫浸水致死。他们集中注意于研究自然数和有理数,特别是  完美数,它是本身正因子(除了本身之外)之和,例如:6=1+2+3、  28=1+2+4+7+14。他们认为上帝因为6是完美的,因此选择以6天创造  万物,且月亮绕行地球一周约28天。  毕氏建立毕达歌拉斯兄弟会后不久,撰造了「哲学家(philosopher)」  一词,在一次出席奥林匹亚竞赛时,弗利尤司的里昂王子问他会如何  描述自己,他回道:「我是一位哲学家。」他解释说:「有些人因  爱好财富而被左右,令一些人因热中于权力和支配而盲从,但是最  优秀的人则献身于发现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目的。他设法揭示自然的  奥秘,热爱知识,这种人就是哲学家。」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是两股平方和。」这个定理  中国人(周朝的商高)和巴比伦人早在毕氏提出前一千年就在使用,  但一般人仍将定理归属于毕达歌拉斯,是因为他证明了定理的普遍性。  毕氏认为寻找证明就是寻找认识,而这种认识比任何训练所累积的经  验都不容置疑,数学逻辑是真理的仲裁者。  毕氏很少公开露面,他虽然向学生教授数学和哲学,但绝不允  许学生将之是外传,也因为兄弟会隐瞒数学发现,渐渐引起居民的  畏惧、妄想和猜忌。后来因学派介入了政治事件,与学校所在地科落顿  行政当局发生冲突,终于诱使居民毁了这学派,80岁时毕氏在一次夜  间骚乱中被杀,而避居国外的信徒,继续传播他们的数学真理。  对毕达歌拉斯而言,数学之美在于有理数能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这种起指导作用的哲学观使毕氏对无理数的存在视而不见,甚至  导致他一个学生被处死。这位学生名叫希帕索斯,出于无聊,他  试图找出根号2的等价分数,最终他认识到根本不存在这个分数,  也就是说根号2是无理数,希帕索斯对这发现,喜出望外,但是  他的老师毕氏却不悦。因为毕氏已经用有理数解释了天地万物,  无理数的存在会引起对他信念的怀疑。希帕索斯经洞察力获致的  成果一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讨论和深思熟虑,毕氏本应接受这新  数源。然而,毕氏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却又无法经由逻辑  推理推翻希帕索斯的论证。使他终身蒙羞的是,他竟然判决将  希帕索斯淹死。这是希腊数学的最大悲剧,只有在他死后无理数  才得以安全的被讨论着。后来,欧几里德以反证法证明根号2是  无理数。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当一名数学家,为人类的生活增加光彩,为数学史添上新的一笔。数学家就是以数学研究为职业, 在数学领域做出一定贡献,并且其研究成果能得到同行普遍认可的一类群体。我之所以想要当一名数学家,是因为我对数学有极大的兴趣。我崇拜像华罗庚一样伟大的数学家,我也希望自己成为对别人有贡献的人。华罗庚是世界著名数学家,他把《统筹方法平话》和《优选法平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方法使容易明白、掌握应用。他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如果我真的能够当上一名数学家,我要像华罗庚一样在数学上做出成绩。我要研究出不同的数学方法,能为祖国甚至全世界创造辉煌的成果,在历史上留下我的名字。有了梦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它会催促我前进,也许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中,我会遇到无数的挫折,但没关系,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为自己的梦想而前进,毕竟前途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以后,我会把当数学家作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数学知识。平时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像华罗庚一样成为一名数学家。虽然我的梦想很大,但我相信自己会不断加油,实现我的梦想,拥有光明的未来!

关于数学家的论文500字高中作文英语

IfiamaMathematicianAsaninterestedinmathstudents,Ithink,ifIbecomeamathematician,thenImustbeamathteacher,Butifmymathisverygood,soIwillgoasamathematicalscientist,Ihopethatthroughmyeffortstosolvesomeproblemsforpeople,makemathematicsmoremysteriousandfun!【亲亲翻译如下:作为一个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数学家。我认为,如果我成为一名数学家,那么我一定会当一名数学老师,把我的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但如果我的数学程度非常的棒,那么我会去当一名数学科学家,为我的兴趣和梦想去努力。我希望可以通过我的努力为人们解决一些问题,让数学更加的充满神秘与乐趣!】{弱弱说一句:楼楼求粉啊啊啊!!}

上了几年的学,从来没有对数学有过很好地认识。现如今,当我面对那么多的力学、物理、化学、结构等的题目时想到的无不是数学的神奇,它可以涉及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等,数学又是高等学校中经济类、理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数学不但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 ,还研究各种各样的抽象的“数”和“形”的模式结构。恩格斯说 :“要辨证而又唯物地了解自然,就必须掌握数学。”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数学,就难于创造出当代的科学成就。科学技术发展越快越高,对数学的需求就越多。如今,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各学科数学化的趋势、社会科学各部门定量化的要求,使许多学科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或先或后地经历了一场数学化的进程在基础科学和工程建设研究方面,在管理机能和军事指挥方面,在经济计划方面,甚至在人类思维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强大的数学化进程。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发展的历史,作为历史上的科学,既有其历史性又有其现实性。其现实性首先表现在科学概念与方法的延续性方面,今日的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上科学传统的深化与发展,或者是对历史上科学难题的解决,因此我们无法割裂科学现实与科学史之间的联系。数学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更是积累性科学,其概念和方法更具有延续性。美国数学史家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数学已经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因而数学史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的人类文化史,又是人类文明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历史学家通过数学这面镜子,了解古代其他主要文化的特征与价值取向。科学史是一门文理交叉学科,从今天的教育现状来看,文科与理科的鸿沟导致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渗透的现代化社会,正是由于科学史的学科交叉性才可显示其在沟通文理科方面的作用。通过数学史学习,可以使数学系的学生在接受数学专业训练的同时,获得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文科或其它专业的学生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了解数学概貌,获得数理方面的修养。而历史上数学家的业绩与品德也会在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了解近代数学发展现状,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数学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科学。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主要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总之,数学和数学史无论在其历史上还是在其现实意义中都有着其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和掌握。

关于数学家的论文500字高中作文怎么写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福建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在家排行老三。在学校里,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不是很好,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初中时,陈景润遇到了让他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沈元是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因战事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带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教授继续说:“二百多年来,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却无人能解” 。这时,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苦思冥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虽然在这堂课上,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孩子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经过10多年的推算,他在1965年5月,终于攻破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让全世界为之瞩目。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我心目中的小学数学课堂 课程改革,如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时常有孩子们自己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已。我觉得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 如:我在教学“找位置”时,我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老师在教室里的位置,自己家的门牌号是多少?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何去电影院中找座位,使学生学有所用,丰富和发展所学知识。在教学“比高矮”时,我开始便问学生:“谁想和老师比比高矮?”创设了一个老师与学生比比高矮的教学情景。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比高矮,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和同学是怎样比的?如果老师坐着,同学站着,你会又什么答案呢?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再让他们互相进行高矮比较,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问题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情境问题。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我们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时,课本出示三个小朋友在比谁的卡片多的情境,通过情境图观察,让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众多的问题中有好几个是我们以后几节课所要解决的。既然已经将问题抛出,那我就应势力导,问学生:“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几个?试一试。”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自主发挥。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反馈,引出这节课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难点,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便产生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这并没有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我们不应该从“满堂灌”这一极端走向“不敢讲”另一极端,要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情况出现时,教师要即时点拨,给他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在教学“认物体”一课时,我采用了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边玩边学,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在课前准备了许多盒子、积木玩具、游戏棋、圆柱形的筒子和乒乓球、皮球等,其实他们在搜集学具的过程中就对这些物体进行了感知,在课堂上,我先创设了认识新朋友的情境,出示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及平面图。让学生帮他们找家,并送他们回家,在帮他们找家的过程中学生就又进一步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然后让学生把手中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分别在白纸上沿四周画出一些图形来,画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画的图形和你手中拿的物体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①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②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时,可以了解到每组学生讨论的情况,然后让每组推派小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对为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多少有了一些认识和见解。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从感性上认识到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四、自主练习,科学应用 虽然新课程追求学生主动、愉快学习,但双基不能忽视,因此,在新知识结束后,为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巩固的效果,自主科学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练习可以消化理解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主练习是让学生有机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时侯可以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人民币、用尺度量物体的长度、高度和宽度等。所有的练习都要努力体现应用性和科学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策略,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 探索-掌握-创造”,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自主探索性地学”的基本理念。 ======================== 我心目中理想的数学课堂概括起来是“六点”。 一要“清” 知识清,方法清,思路清、环节清,渗透点清。总之是数学课应该是“清清楚楚一条线”,千万不能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这不是数学课堂应有的特点,数学课就应该有“数学味”。 二要“新” 内容新颖,方法创新,这样的数学课更能吸引人,也有更多探讨的价值。 三要“活” 也就是好的数学课应该是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 四要“实” 又活又实,活而不乱,该落实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落实。本人始终认为:如果一个数学老师你上的课能做到“又活又实”的话,那你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数学老师。 五要“奇” 就是数学课要尽可能做到“出奇不意、与众不同”。当然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再说也没有必要去片面地追求“与众不同”,但是作为研讨课、观摩课,大家总是希望能听到一些有新意、有思想的课。如果你上的课,你设计的一些环节,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人家也都是这么做,他可能会觉得你也没什么特别之处,跟大家也差不多。所以,本人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研讨课“不求完美,但求有探讨的价值”。本人也并不是非常喜欢一些四平八稳,而没有思想的课。 六要“大气” 首先体现在你的目标定位、教材处理都要大气,这就需要你对整个数学教材知识体系都了然于胸,能够居高临下的处理教材、组织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其次,你的教学设计环节不宜太多太细,而应该是板块式、移动式的整体思考,不是拘泥于一些细小的环节放不开来。最后,你的课堂调控能力也应该很强,无论学生怎么放,你都能够有办法、有能力做到收放自如。 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当中可能会有一些偏激与不足之处;再说,往往是说说容易做做难,自己离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差距还非常远,只是当作一个心中的目标来追求。不当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关于数学家的论文500字高中题目答案

高斯的祖父是农民,父亲除了从事园艺的工作外,也当过各色  各样的杂工,如护堤员、建筑工等等。父亲由于贫穷,本身没有受  过什么教育。  母亲在三十四岁时才结婚,三十五岁生下了高斯。她是一名石  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他手巧心灵是当地出名的织绸能  手,高斯的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有机会就教育他,把他所  知道的一些知识传授给他。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  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在晚年喜欢对自己的小孙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说  他在还不会讲话的时候,就已经学会计算了。  他还不到三岁的时候,有一天他观看父亲在计算受他管辖的工  人们的周薪。父亲在喃喃的计数,最后长叹的一声表示总算把钱算  出来。  父亲念出钱数,准备写下时,身边传来微小的声音:「爸爸!  算错了,钱应该是这样。」  父亲惊异地再算一次,果然小高斯讲的数是正确的,奇特的地  方是没有人教过高斯怎么样计算,而小高斯平日靠观察,在大人不  知不觉时,他自己学会了计算。  另外一个著名的故事亦可以说明高斯很小时就有很快的计算能  力。当他还在小学读书时,有一天,算术老师要求全班同学算出以  下的算式:  1 + 2 + 3 + 4 + + 98 + 99 + 100 = ?  在老师把问题讲完不久,高斯就在他的小石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答  案5050,而其它孩子算到头昏脑胀,还是算不出来。最后只有高斯  的答案是正确无误。  原来 1 +100= 101  2 + 99 = 101  3 + 98 = 101        50 + 51 = 101  前后两项两两相加,就成了50对和都是 101的配对了  即 101 × 50 = 5050。  按:今用公式  表示 1 + 2 + + n  高斯的家里很穷,在冬天晚上吃完饭后,父亲就要高斯上  床睡觉,这样可以节省燃料和灯油。高斯很喜欢读书,他往往  带了一捆芜菁上他的顶楼去,他把芜菁当中挖空,塞进用粗棉  卷成的灯芯,用一些油脂当烛油,于是就在这发出微弱光亮的  灯下,专心地看书。等到疲劳和寒冷压倒他时,他才钻进被窝  睡觉。  高斯的算术老师本来是对学生态度不好,他常认为自己在  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现在发现了「神童」,他是很高兴  。但是很快他就感到惭愧,觉得自己懂的数学不多,不能对高  斯有什么帮助。  他去城里自掏腰包买了一本数学书送给高斯,高斯很高兴  和比他大差不多十岁的老师的助手一起学习这本书。这个小孩  和那个少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他们花许多时间讨论这里面的  东西。  高斯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 x + y )n的一般  情形,这里 n可以是正负整数或正负分数。当他还是一个小学生  时就对无穷的问题注意了。  有一天高斯在走回家时,一面走一面全神贯注地看书,不  知不觉走进了布伦斯维克 ( Braunschweig ) 宫的庭园,这时布伦  斯维克公爵夫人看到这个小孩那么喜欢读书,于是就和他交谈  ,她发现他完全明白所读的书的深奥内容。  公爵夫人回去报告给公爵知道,公爵也听说过在他所管辖  的领地有一个聪明小孩的故事,于是就派人把高斯叫去宫殿。  费迪南公爵 ( Duke Ferdinand ) 很喜欢这个害羞的孩子,也  赏识他的才能,于是决定给他经济援助,让他有机会受高深教  育,费迪南公爵对高斯的照顾是有利的,不然高斯的父亲是反  对孩子读太多书,他总认为工作赚钱比去做什么数学研究是更  有用些,那高斯又怎么会成材呢?  高斯的学校生涯  在费迪南公爵的善意帮助下,十五岁的高斯进入一间著名  的学院(程度相当于高中和大学之间)。在那里他学习了古代  和现代语言,同时也开始对高等数学作研究。  他专心阅读牛顿、欧拉、拉格朗日这些欧洲著名数学家的  作品。他对牛顿的工作特别钦佩,并很快地掌握了牛顿的微积  分理论。  1795年10月他离开家乡的学院到哥庭根 ( Gottingen )去念大  学。哥庭根大学在德国很有名,它的丰富数学藏书吸引了高斯  。许多外国学生也到那里学习语言、神学、法律或医学。这是  一个学术风气很浓厚的城市。  高斯这时候不知道要读什么系,语言系呢还是数学系?如  果以实用观点来看,学数学以后找生活是不大容易的。  可是在他十八岁的前夕,现在数学上的一个新发现使他决  定终生研究数学。这发现在数学史上是很重要的。  我们知道当 n ≥ 3 时,正 n 边形是指那些每一边都相等,  内角也一样的 n 边多边形。  希腊的数学家早知道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正三、  四、五、十五边形。但是在这之后的二千多年以来没有人知道  怎么用直尺和圆规构造正十一边、十三边、十四边、十七边多  边形。  还不到十八岁的高斯发现了:一个正 n 边形可以用直尺和  圆规画出当且仅当 n 是底下两种形式之一:  k= 0,1,2,   十七世纪时法国数学家费马 ( Fermat ) 以为公式  在 k = 0, 1, 2, 3, 给出素数。(事实上,目前只确定 F0,F1,F2,F4  是质数,F5不是)。  高斯用代数方法解决了二千多年来的几何难题,而且找到  正十七边形的直尺与圆规的作法。他是那么的兴奋,因此决定  一生研究数学。据说,他还表示希望死后在他的墓碑上能刻上  一个正十七边形,以纪念他少年时最重要的数学发现。  1799年高斯呈上他的博士论文,这论文证明了代数一个重  要的定理:任何一元代数方程都有根。这结果数学上称为”代  数基本定理”。  事实上在高斯之间有许多数学家认为已给出了这个结果的  证明,可是没有一个证是严密的,高斯是第一个数学家给出严  密无误的证明,高斯认为这个定理是很重要的,在他一生中给  了一共四个不同的证明。高斯没有钱印刷他的学位论文,还好  费迪南公爵给他钱印刷。  二十岁时高斯在他的日记上写,他有许多数学想法出现在  脑海中,由于时间不定,因此只能记录一小部份。幸亏他把研  究的成果写成一本叫<算学研究>,并且在二十四岁时出版,  这书是用拉丁文写,原来有八章,由于钱不够,只好印七章,  这书可以说是数论第一本有系统的著作,高斯第一次介绍”同  余”这个概念。  Top  巴比仑  灿烂的古巴比仑文化  发源于现在土耳其境内的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  河 (Euphrates) ,向东南方流入波斯湾。河流经过现在的叙利  亚和伊拉克。  现在我们生活的「星期制度」是源于古代巴比仑。巴比仑  人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七天组成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最后  一天减少工作,用来举行宗教礼拜,称为安息日-这就是我们  现在的礼拜日。  我们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有六十分,一分有六十  秒这种时间分法就是巴比仑人创立的。在数学上把圆分三百六  十度,一度有六十分这类六十进制制的角度衡量也是巴比仑人  的贡献。  古代巴比仑人的书写工具是很奇特的,他们利用到处可见  的粘泥,制成一块块长方薄饼,这就是他们的纸。然后用一端  磨尖的金属棒当笔写成了「楔形文字」 (cuneiform) ,形成泥  板书。  希腊的旅行家曾记载巴比仑人为农业的需要而兴建的运河  ,工程的宏大令人惊叹。而城市建筑的豪美,商业贸易的频繁  ,有许多人从事法律、宗教、科学、艺术、建筑、教育及机械  工程的研究,这是当时其它国家少有的。  可是巴比仑盛极一时,以后就衰亡了,许多城市埋葬在黄  土沙里,巴比仑成为传说神话般的国土,人们在地面上找不到  这国家的痕迹,曾是闻名各地的「空中花园」埋在几十米的黄  土下,上面只有野羊奔跑的荒原。  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法国和英国考古学家发掘了古城  及获得很多文物,世人才能重新目睹这个地面上失踪的古国,  了解其文化兴盛的情况。特别是英国人拉雅( Loyard)在尼尼  微(Nineveh)挖掘到皇家图书馆,两间房藏有二万六千多件泥  板书,包含历史、文学、外交、商业、科学、医药的记录。巴  比仑人知道五百种药,懂得医治像耳痛及眼炎,而生物学家记  载几百种植物的名字及其性质。化学家懂得一些矿物的性质,  除了药用外,而且还利用提炼金属,制陶器及制玻璃的水平很  高。  有这样高文化水平的民族,他们的数学也该是不错吧?这  里就谈谈他们这方面的贡献。  巴比仑人的记数法  巴比仑人用两种进位法:一种是十进制,另外一种是六十  进位。  十进制是我们现在普通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方法,打算盘的  「逢十进一」就是基于这种原理。  巴比仑人没有算盘,但他们发明了这样的「计算工具」协  助计算(图一)。在地上挖三个长条小槽,或者特制有三个小  糟的泥块,用一些金属小球代表数字。  比方说:巴比仑城南的农民交来了 429 袋的麦作为国王的  税金,而城东的农民交来了 253 袋的麦。因此国王的仓库增加  了 429 + 253 = 682 袋粮食。我们用笔算一下子就得到答案,可  是巴比仑人却是先在泥板上的小槽上分别放上:4 个, 2 个,  9 个的金属球,这代表了 429。然后在置放 4 个金属球的小槽  上添加 2 个小球,中间槽上添加 5 个小球,最后的小槽上添加  3 个小球。  现在最后一列的小槽上有 12 个小球,巴比仑人就取掉十  个,在中间那个槽里添上 1 个小球-这也就是「逢十进一」。  最后泥板上的数字 682 就是加的结果。这不是很好玩吗?  (图二)我们可以利用这方法以实物教儿童认识一些大数的加  法。  六十进制制目前是较少用到,除了在时间上我们说:一小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外,在其它场合我们都是用十进制制。  可是你知道吗?就是古代的巴比仑人定下一年有三百六十  五天, 十二个月,一个月有二十九天或三十天,每七天为一个  星期,一个圆有三百六十度,一小时有六十分,一分有六十秒  等等,我们现代还是继续采用。  考古学家在一块长三又八分之一吋,宽二吋,厚四分之三  吋的泥板书上发现了巴比仑人的记数法。  这泥板的中间从上到下有像(图四)的符号:读者可以看  出这是代表:1,2,3,4,5,6,7,8,9,10,11,12,13。  这泥板书受到盐和灰尘的侵蚀,但可以看到泥板书的右边  前五行是形如:  很明显的这应该代表 10,20,30,40,50。  可是接下来的却是这样的符号:  如果我们前面知道的符号是写成:  1 1,10 1,20 (缺三个) 2 2,10  这是什么意思呢?考古学家猜测那几个符号照上面10,20,30,  40,50的次序应该是代表60,70,80,(缺掉的90,100,110),120,130。  是否那个 1 的符号也可以代表 60 呢?如果是的话那么 1,10  就是代表 60 + 10 = 70。而 1,20 是代表 60 + 20 = 80。而那个  将代表 2 × 60 = 120了。很明显 2,10是代表 120 + 10 = 130。  这样的猜测是合理的,由于巴比仑人没有符号表示零,而  他们采用的是 60 进位制,因此同样一个符号 可以代表 1 或 60。  没有零符号在记数上是很容易产生误会,比方说: 可以  看成 1,20 = 1 × 60 + 20 = 80 或 1,0,20 = 1 × 602 + 0 × 60 + 20 = 3620。  到了两千年前巴比仑人才采用 表示零。  因此像 代表 2,3,0,41 即 2 × 603 + 3 × 602 + 41 = 442841  从此巴比仑人小于 60 的数字的记数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位值原理」。  巴比仑人怎样进行除法运算?  从一些泥板书里可以看出底下的对应。  2 30 16 3,45 45 1 ,20  3 20 18 3,20 48 1 ,15  4 15 20 3 50 1 ,12  5 12 24 2,30 54 1 , 6 ,40  6 10 25 2,24  8 7,30 27 2,13,20  9 6,40 30 2  10 6 32 1,52,30  12 5 36 1,40  15 4 40 1,30  如果你在现在的伊拉克的土地上发掘这样的泥板书,你能了解这是什么  意思吗?四十多年前考古学家发现这事实上就是巴比仑人的「倒数表」。我  现在把以上的表改写:  你可以看出这就是把整数 n 的倒数1/n用六十进的分数来表示。比方说 27  对应 2,13,20意思就是:  你会注意到以上的表缺少了:7,11,13,14,17,19,21,23,26,28,31,33,34,35等等,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是这样:巴比仑人只列下以六十进制制的分数表示式是有限长的那些整  数,而这些整数只能是 2a3b5c(这里a,b,c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的样子。  对于 7 来说,它的倒数如果是以六十进制数表示将得到循环分数,即 8,34,17,  8,34,17,直到无穷。对于 11 也是如此,我们得到 5,27,16,21,49 然后重复以上的样  式以至无穷。  为什么要构造这样的「倒数表」呢?  我们在小学学计算:先学加,然后学减。先学乘,然后学除。如果现在要算  a ÷ b ,我们可以把这问题转化成为 a × ( ),这样只要知道 b 的倒数,我们就「  化除为乘」,计算有时是会快捷一些。  古代的巴比仑人也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在实际生活上,如在灌溉、计算工资  、利息、税项、天文等问题上遇到除的问题,就尽可能将它转变为乘的问题来解  决,这时候「倒数表」就很有用了。  Top  祖冲之  法国巴黎的「发现宫」科学博物馆中友祖冲之的大名与他所发现  的圆周率值并列。他曾经算出月球绕地球一周为时21223日,与现代  公认的21222日,在那个时代能有那么伟大的成就,实在让人佩服,  难怪西方科学家把月球上许多「火山口」中的一个命名为「祖冲之」。  而即使在社会主义共产国家「老大哥」苏俄,在莫斯科国立大学礼堂  廊壁上,用彩色大理石镶嵌的世界各国著名的科学家肖像中,也有中国  的祖冲之和李时珍,祖氏有那么杰出的表现,我们不能不对他稍有认识。  Top  阿基米得  阿基米得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  移动地球。」他一生专心研究科学上的体积和浮力问题,有一个有  趣的故事,就是当时候国王叫金匠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因为  怀疑金匠加了杂物,就请阿基米得鉴定,阿基米得一直在想鉴定的  方法,就在他走进浴缸里洗澡的时候,看见满出去的水时,悟出体  积的原理,他高兴的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时忘了自  己是光着身体呢!另外,阿基米得还有几何方面的数学成就哩!  阿基米得是第一位讲科学的工程师,在他的研究中,使用欧几  理得的方法,先假设,再以严谨的逻辑推论得到结果,他不断地寻  求一般性的原则而用于特殊的工程上。他的作品始终融合数学和物  理,因此阿基米得成为物理学之父。  他应用杠杆原理于战争,保卫西拉斯鸠的事迹是家喻户晓的。  而他也以同一原理导出部分球体的体积、回转体的体积(椭球、回  转抛物面、回转双曲面),此外,他也讨论阿基米得螺线(例如:  苍蝇由等速旋转的唱盘中心向外走去所留下的轨迹),圆,球体、  圆柱的相关原理,其成就,在古时无人能望其项背。  阿基米得将欧几理得提出的趋近观念作了有效的运用,他提出  圆内接多边形和相似圆外切多边形,当边数足够大时,两多边形的  周长便一个由上,一个由下的趋近于圆周长。他先用六边形,以后  逐次加倍边数,到了九十六边形,求π的估计值介于14163和14286  之间。另外他算出球的表面积是其内接最大圆面积的四倍。而他最得  意的杰作是导出圆柱内切球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倍。这定  理就刻在他的墓碑上,也成为他名垂千古的一大注记。  Top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是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出生在希腊  撒摩亚(Samoa)地方的贵族家庭,年青时曾到过埃及和巴比仑那里学  习数学,游历了当时世界上二个文化水准极高的文明古国。毕达哥  拉斯后来就到意大利的南部传授数学及宣传他的哲学思想,后来和  他的信徒们组成了一个所谓「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政治和宗教团体。  毕达哥拉斯是比同时代中一些开坛授课的学者进步一点;因为  他容许妇女(当然是贵放妇女而不是奴隶女婢)来听课。他认为妇  女也是和男人一样在求知的权利上平等,因此他的学派中就有十多  名女学者。这是其它学派所无的现象。  传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他认为每一个都该懂些几何。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勤勉的穷人,他想教他学习几何,因此对此人  建议:如果这人能学懂一个定理,那么他就给他一块钱币。这个人  看在钱份上就和他学几何了,可是过了一个时期,这学生对几何却  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反而要求毕达哥拉斯教快一些,并且建议:  如果老师多教一个定理,他就给一个钱币。不需要多少时间,毕达  哥拉斯把他以前给那学生的钱全部收回了。  毕达哥拉斯是死在意大利科多拿城里,在一场城市暴动中,  他被人暗杀掉。他的坟墓现仍在意大利的这个古山城中,这坟墓就  像中国的馒头式坟。二千多年过去了,这坟还保留下来,可见人们  对这学者的重视。  毕氏建立毕达歌拉斯兄弟会,崇拜整数、分数为偶像,他们认  为透过对数的了解,可以揭示宇宙神秘,使他们更接近神,事实是  一个宗教性社团组织。入会时需宣誓不得将数学发现公诸于世,甚  至在毕氏死后,有成员因公开正12面体可由12个正五边形构成的发  现而被迫浸水致死。他们集中注意于研究自然数和有理数,特别是  完美数,它是本身正因子(除了本身之外)之和,例如:6=1+2+3、  28=1+2+4+7+14。他们认为上帝因为6是完美的,因此选择以6天创造  万物,且月亮绕行地球一周约28天。  毕氏建立毕达歌拉斯兄弟会后不久,撰造了「哲学家(philosopher)」  一词,在一次出席奥林匹亚竞赛时,弗利尤司的里昂王子问他会如何  描述自己,他回道:「我是一位哲学家。」他解释说:「有些人因  爱好财富而被左右,令一些人因热中于权力和支配而盲从,但是最  优秀的人则献身于发现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目的。他设法揭示自然的  奥秘,热爱知识,这种人就是哲学家。」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是两股平方和。」这个定理  中国人(周朝的商高)和巴比伦人早在毕氏提出前一千年就在使用,  但一般人仍将定理归属于毕达歌拉斯,是因为他证明了定理的普遍性。  毕氏认为寻找证明就是寻找认识,而这种认识比任何训练所累积的经  验都不容置疑,数学逻辑是真理的仲裁者。  毕氏很少公开露面,他虽然向学生教授数学和哲学,但绝不允  许学生将之是外传,也因为兄弟会隐瞒数学发现,渐渐引起居民的  畏惧、妄想和猜忌。后来因学派介入了政治事件,与学校所在地科落顿  行政当局发生冲突,终于诱使居民毁了这学派,80岁时毕氏在一次夜  间骚乱中被杀,而避居国外的信徒,继续传播他们的数学真理。  对毕达歌拉斯而言,数学之美在于有理数能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这种起指导作用的哲学观使毕氏对无理数的存在视而不见,甚至  导致他一个学生被处死。这位学生名叫希帕索斯,出于无聊,他  试图找出根号2的等价分数,最终他认识到根本不存在这个分数,  也就是说根号2是无理数,希帕索斯对这发现,喜出望外,但是  他的老师毕氏却不悦。因为毕氏已经用有理数解释了天地万物,  无理数的存在会引起对他信念的怀疑。希帕索斯经洞察力获致的  成果一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讨论和深思熟虑,毕氏本应接受这新  数源。然而,毕氏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却又无法经由逻辑  推理推翻希帕索斯的论证。使他终身蒙羞的是,他竟然判决将  希帕索斯淹死。这是希腊数学的最大悲剧,只有在他死后无理数  才得以安全的被讨论着。后来,欧几里德以反证法证明根号2是  无理数。

他那太长了用我的吧数学家的故事——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1415926与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筹算女杰王贞仪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数学会女前辈高扬芝 高扬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第一位数学女博士徐瑞云 徐瑞云,1915年6月15日生于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务本女中读书。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读中学时对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当时,浙大数学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钱宝琮、陈建功和苏步青。此外,还有几位讲师、助教。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步青担任。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很少,前一届两个班学生共五人,她这届也不过十几人。 当时苏步青才30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苏步青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想不到助教竟能讲得这么好。”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的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1936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浙大数学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岁的徐瑞云与28岁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结伉俪。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留学德国的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卡拉凯屋独利接受,由他担任她的数学博士指导老师。当时有不少学生想请他作导师,他都没有同意。而徐瑞云这位东方女士因学习勤奋,数学功底扎实,成了卡拉凯屋独利的关门弟子。徐瑞云主要研究三角级数论。这门学科起源于物理学的热传导问题的傅里叶分析的主要部分,是当时国际上研究的热门之一,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分析、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废寝忘食,广撷博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1940年底,徐瑞云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1941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即离德回国,于1941年4月回到母校,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培养人才的讲台。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的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的科研形式,徐瑞云也参与其间。1944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她这时教的学生曹锡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1946年,31岁的徐瑞云提升为正教授。 1952年,徐瑞云调入浙江师院,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从此全身投入了艰苦的创建数学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领导下,没有几年功夫,数学系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约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们系也成为全国同行的楷模,进入全国同行前列。徐瑞云在建设数学系的同时,没有忘记科学研究。她翻译了苏联那汤松的名著《实变函数论》。译本于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位女数学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于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一个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画家。她从小耳濡目染,聪明好学,画感、乐感很强,祖父和父亲特别喜欢她。读小学和中学时,她不偏科,文理兼优,这些对她后来从事数学事业帮助很大。 胡和生虽然爱好广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为一位画家,而是考上大学继续深造。抗战胜利以后,胡和生考进大学数学系,1950年毕业,又报考了浙江大学著名数学家、中国微分几何创始人苏步青教授的硕士研究生。1952年院系调整,苏教授与她转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复旦是以苏步青为首的我国微分几何学派的策源地,人才济济,加之老一辈数学家的鼓励指导,同行的互勉竞争,托着这颗新星冉冉升起。 胡和生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在微分几何领域里取得了系统、深入、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例如,对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的特征问题,她发展和改进了法国微分几何大师嘉当等人的工作。19 60-1965年,她研究有关齐次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的问题,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决了六十年前意大利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她把这个结果,整理在与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齐性空间微分几何》一书中,受到同行称赞。她早期在我国最高学术刊物之一《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共轭的仿射联络的扩充》(1953年)、《论射影平坦空间的一个特征》(1958年)、《关于黎曼空间的运动群与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论文。至今,她发表了七十多篇(部)论文、论著。她在射影微分几何、黎曼空间完全运动群、规范场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树,成为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和知名度的女数学家。她的一些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写的专著《孤立子理论与应用》,发展了“孤立子理论与几何理论”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与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4年起担任《数学学报》副主编,并担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89年被聘为我国数学界的“陈省身数学奖”的评委;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至今选出来的数学家院士,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华裔算杰张圣蓉 张圣蓉1948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随父母到台湾居住。她从小聪慧,喜爱读书,对数学情有独钟。张圣蓉中学毕业后考入著名的台湾大学数学系,1970年获学士学位。她不满足于此,又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函数”是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一位著名数学家说过“函数概念是近现代数学思想之花”。它的产生、发展实质上反映了近现代数学迅速发展的历程,同时也与函数论、解析数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张圣蓉选择了现代数学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函数论”作为攻读对象。她的导师是一位著名的函数论世界大师,她要同函数论专家一道去摘取函数论皇冠上的明珠。 1974年,张圣蓉获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从此在美国从事函数论的研究工作。她对函数论中复平面上的解析函数、多复变函数以及有界函数的解析函数的逼近等高深领域都有涉猎,1976年,28岁的张圣蓉通过对道格拉斯函数的研究撰写了世人没有发现的这类函数特征的论文,这为第二年著名数学家马歇尔解决著名的道格拉斯猜测铺平了道路。张圣蓉一鸣惊人,1977年又撰写出另一篇令函数论专家惊叹的论文,证明了马歇尔攻克道格拉斯猜测中的一个未发现的难题。在清一色的男数学家主导的函数论领域,她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 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