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环境科学概论论文有关土壤的问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7-06 12:44:00

环境科学概论论文有关土壤的问题及答案

土壤生态作用:1)作为地球上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的物质基础;2)土壤是生态系统中水、气、物质、能量交换的关键环节,是土壤圈是地球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物质能力交换的重要界面;3)土壤是一个“水库”、“种子库”、“微生物库”。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类污染、激素类污染、复合污染等,土壤污染造成土壤物理化学结构改变,生产力下降,有毒有害的物质通过污染土壤进入到植物系统,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其它生物和人体,造成人体危害和生态系统健康下降。

环境科学为跨学科领域专业,既包含像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学,地理,资源技术和工程等的物理科学,也含有像资源管理和保护,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政治和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包含了影响人类和其他有机体的周边环境的学科。自然与人类资源是相互依赖的,其中一方所作出的任何动作,正确或错误,都会对另外一方产生影响。此学科年代较短,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成为正式学科。1962年,Rachael Carson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态学著作《寂静的春天》出版,使环境类主题成为热点,就像1969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巴巴拉海滩的井喷溢油事故,以及同年发生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凯霍加河着火事件,都使公众对环境运动的关心度上升,从而开创了环境研究这一新学科领域。环境科学直到1960年和1970年间,才广泛地活跃于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原因有:需要一组强大的多样性学问的团队来分析复杂的环境问题。建立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需要精确的环境研究草案。民众通过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逐渐认识到,大家需要一个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环境科学的定义: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的科学。在宏观上,环境科学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力图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的规律;在微观上,要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蓄积的过程以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质。环境科学要探索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演化规律;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及区域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学科构成编辑大气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大气层,尤其是它和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大气科学包含了对气象学,温室气体现象,空气污染物的大气扩散模式,与噪音污染有关的传声现象,甚至是光污染的研究。以全球变暖现象为例,物理学家建立了大气环流和红外无线传输的计算机模型,化学家对大气中的化学物质及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了研究,生物学家分析了动植物对二氧化碳变化的积极作用,一些如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的专家则加深对大气动力学的理解。生态学,是指运用相关领域的环境科学知识对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而生态系统被不只一个应激源影响。举例来说,备受推崇的工业发展引起的水和空气污染会影响入海口的某些物种,而生态学可以用来检测这些变化。据此研究,生物学家将能够详细描述动植物群,化学家研究如何使含有污染物的水源流经沼泽,物理学家可以预测大气放射污染,而地理学家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沼泽土壤和海湾的泥浆。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化学研究分支学科,其理论研究领域包括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分析主题包括土壤中化学物质的降解,在不同阶段的迁移,举例来说,含有溶剂的湖泊蒸发了后,溶剂散发在空气中,就会成为空气污染物。除此以外,化学物质还会影响生物群。例如一个泄漏的化学溶剂罐掉入某类濒临灭绝的两栖动物栖息的土壤里,如果要获得此处土壤的污染程度以及该溶剂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可采用电脑模型法。之后化学家可以根据测定的土壤类型描述该化学溶剂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家可以研究该化学溶剂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土壤节肢动物、植物以及作为此类濒危两栖动物食物的池塘居生物。地球科学包括环境地质学,土壤环境科学,火山现象与地壳进化。在一些分类系统中环境科学还包括水文学(含海洋学)。仔细分析地表径流的成因被土壤科学家作为土壤侵蚀的一个研究实例,河流生物学家协助研究大陆水系沉淀物流失。物理学家之后分析随着水越来越浑浊对水生植物和动物的影响。

我没有农学概论的,不过自己总结过作物栽培的,希望可以帮到你,大体差不多。土壤学的我没有保存,可以再帮你找找看看课件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2、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条件:要达到一定规模、从外地引入、当地没有、引种的作物要完成其生活史)3、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4、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5、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种子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15、感温性:指一些作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化为生殖生长的特性。积温:某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期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积之和。活动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有效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之和。16、感光性:不同作物品种的花器分化和形成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17、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指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18、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19、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指作物必须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成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20、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21、经济产量:指对人类最有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的重量,即人类栽培作物的主要利用部分的重量。22、经济系数(收获指数):指经济产量占其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23、作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24、叶面积密度:冠层内叶的垂直分布密度。相对生长率RGR:指单位时间、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的速率。 绝对增长率AGR:指单位时间内的绝对增长量。 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与该面积上生长的总叶面积的大小之比。25、净同化率NAR: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反映光合效率高低)26、叶面积比率LAR:指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27、叶干重比LWR:指叶的干重与植株干重之比。 比叶面积SLA:指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反映叶片厚度) 作物生长率(群体生长率)CGR: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28、源:指向其他的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库: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 流: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29、人工环境:广义是指所有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创造的环境,而人为的环境污染,干扰和破坏植物资源的现象,是人工环境的负面表现。狭义指在人工控制下的作物环境。30、光周期反应:制作物受日照长短所控制的现象。短日照作物:凡是缩短日照能提早开花的作物。31、酸雨:指pH小于6的大气酸性化学组分通过降水的气象过程进入到陆地、水体的现象。32、种植制度(作物栽培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33、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或农户)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地点配置。34、复种:指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35、复种指数:指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36、套作(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清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7、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用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 38、连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39、土壤肥力(地力):指土壤、水、肥、气、热四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40、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减少土壤耕作的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41、免耕(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在播后和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2、作物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这一时期就叫做作物营养临界期。 43、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吸收速度和绝对数量上需要养分最大,且此时施肥的作用最明显,增产效率最高的时期。 44、水分临界期: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温度临界期:对外界温度最敏感的时期。 45、灌溉:补充作物生长期间利用天然降水不足部分的需水量。 灌溉定额:指单位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灌溉水量。 46、节水灌溉制度: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优化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作物最需要的时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产量和产值。 47、开花:是指花朵张开,已成熟的雄蕊和雌蕊暴露出来的现象。授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助外力的作用从雄蕊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受精:作物授粉后,雌雄性细胞即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融合的过程。 48、临界暗期:是在昼夜周期中短日照作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照作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 49、同伸关系,同伸器官: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这些同时生长的器官就是同伸器官。 50、作物的生命周期:作物从种子发芽、营养器官的形成生长、花芽分化生长、开花受精,直至种子成熟为止。 51、土壤耕作:是利用农用机具切割破碎土壤并直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的农作技术。 52、肥料需要总量=(当季作物总吸收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中该养分的含量*肥料利用率) 53、地膜覆盖栽培:采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农作物地面的保护地栽培。露地育苗:在自然温度满足作物幼苗生长条件下不加覆盖材料采用的育苗方式。 54、寒害:零度以上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冻害:零度以下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55、春化作用:经过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56、生理需水:作物体内保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生态需水:维持作物生长发育良好的环境条件所需要的水。蒸腾系数:作物制造一克干物质所需要的水分量。 57、生态适应性:作物生存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实际生态环境的吻合程度。分蘖力:作物产生分蘖的特性和能力。分蘖期:全田有百分之五十植株出现第一分蘖的时间。有效分蘖:早期发生的低位。顶端优势:作物顶芽生长抑制侧芽发育或生长的现象。叶龄指数:作物某一时期已抽出叶数占总的叶数的百分数。 二、简答题1、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①作物高产生育规律与机理研究;②作物生育各期综合诊断内容、方法及原理研究;③关于栽培措施调控原理和合理应用的研究。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主要区别。①栽培作物的各器官,尤以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②栽培作物产品有用成分改进;③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④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野生植物不一致;⑤栽培作物种子休眠减弱或缩短,野生植物休眠期长;⑥栽培作物防护机理减退,而野生植物机械保护组织发达。3、引种驯化的原则与方法。(1)原则:适地适树,改树适地,改地适树(很困难)。(2)方法:A、引种目标及其可行性分析。B、引种材料的搜集与检疫。C、引种试验、驯化与选择。D、引种材料的评价与应用。4、生长和发育的关系。(1)作物的生长是量的增加,而发育是质的变化。(2)发育是生长的前提,生长又是分化、发育的基础。(3)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因此,生长和发育是交替进行的。(4)二者存在矛盾:①若养分过多,作物生长过旺,枝叶繁茂,致使花芽分化缓慢,花芽数量少,严重时花器官也可转为营养器官,不利作物的发育。②若养分过少,作物生长不良,受到明显抑制,作物花器或果实数量和质量都会降低,也会抑制作物的发育。5、“S”形生长过程及其应用。(1)“S”形生长曲线可细分为4个时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缓慢下降期。(2)应用:①S形曲线可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都正常的依据之一;②决定调控时间,控制株高和稻粒的生长;③作为调节各器官平衡生长的参照。6、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区别。(1)生育期:①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②采用育苗栽培的作物,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③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同,这主要是作物的遗传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2)生育时期:指在作物一生中,某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其变化而划分的时期。可以指作物全田出现显著形态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起始时期,一般始期以10%为标准。也表示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一般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始期始期天数计。(3)物候期: 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过程。7、种子的类型有哪些?①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种子:如豆类、麻类、棉花、油菜、烟草等作物的种子;②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如稻、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的颖果,荞麦和向日葵的瘦果,甜菜的聚合果等;③进行无性繁殖用的根、茎等营养器官:如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甘蔗的茎节等;④人工种子:包括体胚、人工胚乳、人工种皮,在本质上属无性繁殖。8、种子休眠的类型、原因及打破的措施。(1)原始休眠: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二次休眠:由于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而引起自我调节的休眠状态。(2)原因:①胚的后熟:包括生理后熟和形态后熟。打破措施有层积法、变温处理、激素处理。-②硬实引起的休眠:种皮不透水、不透气和机械约束作用。打破措施有机械磨伤种皮或者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物质处理。③发芽的抑制性物质存在引起的休眠:如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打破措施有利用植物激素进行种子处理和清水冲洗。9、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1)关系:①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②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前提。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③营养生长不良,抑制生殖生长。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要掌握得当。(2)调控:营养生长过旺。修剪、环剥、肥水控制、保花保果。生殖生长过旺。疏花疏果、加强肥力、化学药剂。10、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1)作物的地上部分包括茎、叶、花、果实、种子,地下部分主要是指根,也包括块茎、鳞茎等。作物的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有密切的关系。根系如果生长不好,则地上部的生长会受到很大影响;相反,地上部的生长对根系的生长也有重要作用。(2)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进行相互交换。一方面地下部与地上部依赖大量物质的相互交换,另一方面,跟与地上部分还进行着微量活性物质的交换。(3)地上不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4)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不一致。11、影响经济系数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的高低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关。一般说来,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经济系数比收获子实的作物要高;同为收获子实的作物,产品从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比含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的作物要高。植株偏高或过矮,经济系数不高,产量也相应降低,前者生物产量高,后者生物产量低。虽然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但可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可以使经济系数达到高值范围,在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基础上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12、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限制因子和调节措施。(1)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产量随产量构成因系数值的增大而增加。但一般产量构成因素很难同步增长,往往彼此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特别是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株数(密度)与单株产品器官数量间的负相关关系较明显。②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存在着实现高产的最佳组合,说明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时产量可以提高。③产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节主要反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上,不同作物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同。(2)限制因子:作物品种的遗传因素、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管理措施。(3)调节措施:①选育优质高产的品种;②推广反季节栽培;③合理安排种植密度;④进行合理施肥、灌溉,保证水肥供应充足,防治病虫害;⑤增大作物光合面积,增长光合时间,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干物质的积累。13、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1)源是指向其他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在作物中主要指绿色叶片。库是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一般都是指最终的收获器官或组织。流是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它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2)三者关系:源是库的有机养料供应者,是产量形成和充实的重要物质基础。库对源的大小,尤其是源的光合活性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流是库与源的纽带,是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3)协调方法及理论:①要争取单位面积上的群体有较大的库容量,就必须从强化源的供给能力入手。②适当增大库源比可提高源活性,促进干物质积累。③库对源的大小和活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④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⑤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起着“拉力”和“推力”作用。⑥同化物的运输是由各生长部位的相对库容量决定的。⑦在实际生产中,除非发生茎秆倒伏或遭受病虫害等特殊情况,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⑧培育健壮的茎秆,使输导组织发达,可促进库的形成。(4)应用:①对源强库弱品种作物,应多施P、K肥,增加开花数量,修建株型等达到减源增库的目的。②对源弱库强品种作物,应增施有机肥,增强叶片光合能力,进行疏花疏果。③对源库适中作物,使流顺畅。14、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有哪些?(1)培育高光效的品种。(2)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延长叶面积持续时间,利用太阳辐射在冠层内的吸收、反射、透射、漏射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①合理的种植制度,套种、复种、间种;②合理密植;③培育优良植株;④改善水肥条件;⑤使用作物生长调节剂;⑥增加田间CO2浓度。15、温度三基点的特征?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的三基点。在最适点温度范围内,作物生长发育得最好,当温度处于最低点或达到最高点时作物尚能忍受,但生命力降低。如果温度在最低点一下或最高点以上,则作物开始受到伤害,甚至死亡。当供试品种、试验条件改变时,三基点的温度常有变化,并不是绝对的。低温的危害:1、作物对低温有逐渐适应能力2、不同作物低温能力不同,同一作物不同部位不同3、现实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低温是冬季低温,早霜和晚霜16、作物的间混套复种。(1)复种:指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指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作用:增加作物有效播种面积,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条件:热量、水分、肥力、劳畜力、机械化条件。技术:作物组合、品种搭配、育苗移栽、早发早熟。方式:二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2)套作(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清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技术要点:①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②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③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即使综合防治病虫。早熟早收。 17、作物的分类。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1)温度条件要求:喜温作物: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耐寒作物: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2)光周期反应:长日照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 (3)CO2同化途径:三碳作物: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四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甘蔗。景天酸作物:凤梨科、龙舌兰麻、菠萝麻、兰花、百合。 (4)播种期: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5)种植方式和田间管理方式:密植作物、中耕作物。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1)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种子纤维、韧皮纤维、叶纤维。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 (3)饲料和绿肥作物:苜蓿、紫云英、三叶草、黑麦草、水葫芦。三、繁殖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无性繁殖。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1、遗传因素 a常规育种b生物技术改良品质c品质优异的作物种质资源的理由2、环境因素a光照b温度c水分d大气污染e土壤 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选用优质品种2、改进栽培技术a合理轮作b合理密植c科学施肥d适时灌溉和排水e适时收获3、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 我国在作物栽培科学的理论方面有哪些独到的建树?1总结出了一套培育壮苗技术原理2总结出了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3提出了实现高产群体合理种植的理论4从高产田长相模式出发提出了模式化栽培理论 我国种植业区分?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1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好2东南部地区书季风影响强烈,西北部地区气候的大陆性极强,水条件差异很大3我国的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对土地利用和作物生产一般弊多利少。种植业区划的原则;1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2作物结构生产布局和种植制度等特点的相对一致性3商品性生产与专业生产的相对一致性4实现种植业生产现代化的方向措施步骤的相对一致性5保持各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喜氮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 喜磷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蚕豆、荞麦 喜钾作物:糖料作物、淀粉类作物 纤维类作物 我国的作物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1高产超高产事例年年有,但真正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步步实现而获得者为数较少2高产几率出世后,能在同一块地保持两到三年者几乎没有,且能总结出的高差经验移植到别的地块的地区成功率极低。

03黄昌勇链接: 提取码:6hx4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环境科学概论论文有关土壤的问题和答案

土壤对植物的作用:土壤为植物提供根系的生长环境,为其保温,保湿,同时能够辅助根部对植株的固定作用。  1、土壤是很好的“储藏室”,其中可以储存水分、空气、矿质元素,这些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植物直接从土壤中摄取。  2、土壤内含有大量其它生物,如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植物无法直接吸收有机物)使之变成植物能够直接利用的无机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能够通过其生理作用(运动等)达到翻土的目的,使土壤空隙加大,增大空气的含量,同时蚯蚓粪便能够为植物提供直接营养。

环境科学概论论文有关土壤的资料及答案

土壤圈 土壤圈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物质来源于这些圈层,以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着,固体部分包括有机物(来源于生物圈)和无机矿物(来源于岩石圈),液体部分即土壤溶液(水圈的组成部分),气体既包括大气中的气体,还包括土壤生物化学反应释放出的气体(最终进入大气圈)。同时,土壤携带了其形成时的环境信息。土壤是地壳表层长期演化形成的,是生命的温床,是复杂的生物物理化学体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刻离不开土壤这一宝贵资源,但是由于工业文明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保持土壤使之可持续地被人类所利用已是迫在眉睫的历史任务。 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生物物理化学关系 土壤危机 保持土壤 土壤环境信息

我没有农学概论的,不过自己总结过作物栽培的,希望可以帮到你,大体差不多。土壤学的我没有保存,可以再帮你找找看看课件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2、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条件:要达到一定规模、从外地引入、当地没有、引种的作物要完成其生活史)3、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4、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5、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种子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15、感温性:指一些作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化为生殖生长的特性。积温:某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期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积之和。活动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有效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之和。16、感光性:不同作物品种的花器分化和形成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17、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指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18、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19、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指作物必须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成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20、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21、经济产量:指对人类最有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的重量,即人类栽培作物的主要利用部分的重量。22、经济系数(收获指数):指经济产量占其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23、作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24、叶面积密度:冠层内叶的垂直分布密度。相对生长率RGR:指单位时间、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的速率。 绝对增长率AGR:指单位时间内的绝对增长量。 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与该面积上生长的总叶面积的大小之比。25、净同化率NAR: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反映光合效率高低)26、叶面积比率LAR:指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27、叶干重比LWR:指叶的干重与植株干重之比。 比叶面积SLA:指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反映叶片厚度) 作物生长率(群体生长率)CGR: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28、源:指向其他的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库: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 流: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29、人工环境:广义是指所有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创造的环境,而人为的环境污染,干扰和破坏植物资源的现象,是人工环境的负面表现。狭义指在人工控制下的作物环境。30、光周期反应:制作物受日照长短所控制的现象。短日照作物:凡是缩短日照能提早开花的作物。31、酸雨:指pH小于6的大气酸性化学组分通过降水的气象过程进入到陆地、水体的现象。32、种植制度(作物栽培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33、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或农户)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地点配置。34、复种:指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35、复种指数:指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36、套作(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清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7、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用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 38、连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39、土壤肥力(地力):指土壤、水、肥、气、热四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40、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减少土壤耕作的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41、免耕(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在播后和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2、作物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这一时期就叫做作物营养临界期。 43、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吸收速度和绝对数量上需要养分最大,且此时施肥的作用最明显,增产效率最高的时期。 44、水分临界期: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温度临界期:对外界温度最敏感的时期。 45、灌溉:补充作物生长期间利用天然降水不足部分的需水量。 灌溉定额:指单位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灌溉水量。 46、节水灌溉制度: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优化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作物最需要的时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产量和产值。 47、开花:是指花朵张开,已成熟的雄蕊和雌蕊暴露出来的现象。授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助外力的作用从雄蕊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受精:作物授粉后,雌雄性细胞即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融合的过程。 48、临界暗期:是在昼夜周期中短日照作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照作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 49、同伸关系,同伸器官: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这些同时生长的器官就是同伸器官。 50、作物的生命周期:作物从种子发芽、营养器官的形成生长、花芽分化生长、开花受精,直至种子成熟为止。 51、土壤耕作:是利用农用机具切割破碎土壤并直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的农作技术。 52、肥料需要总量=(当季作物总吸收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中该养分的含量*肥料利用率) 53、地膜覆盖栽培:采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农作物地面的保护地栽培。露地育苗:在自然温度满足作物幼苗生长条件下不加覆盖材料采用的育苗方式。 54、寒害:零度以上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冻害:零度以下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55、春化作用:经过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56、生理需水:作物体内保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生态需水:维持作物生长发育良好的环境条件所需要的水。蒸腾系数:作物制造一克干物质所需要的水分量。 57、生态适应性:作物生存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实际生态环境的吻合程度。分蘖力:作物产生分蘖的特性和能力。分蘖期:全田有百分之五十植株出现第一分蘖的时间。有效分蘖:早期发生的低位。顶端优势:作物顶芽生长抑制侧芽发育或生长的现象。叶龄指数:作物某一时期已抽出叶数占总的叶数的百分数。 二、简答题1、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①作物高产生育规律与机理研究;②作物生育各期综合诊断内容、方法及原理研究;③关于栽培措施调控原理和合理应用的研究。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主要区别。①栽培作物的各器官,尤以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②栽培作物产品有用成分改进;③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④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野生植物不一致;⑤栽培作物种子休眠减弱或缩短,野生植物休眠期长;⑥栽培作物防护机理减退,而野生植物机械保护组织发达。3、引种驯化的原则与方法。(1)原则:适地适树,改树适地,改地适树(很困难)。(2)方法:A、引种目标及其可行性分析。B、引种材料的搜集与检疫。C、引种试验、驯化与选择。D、引种材料的评价与应用。4、生长和发育的关系。(1)作物的生长是量的增加,而发育是质的变化。(2)发育是生长的前提,生长又是分化、发育的基础。(3)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因此,生长和发育是交替进行的。(4)二者存在矛盾:①若养分过多,作物生长过旺,枝叶繁茂,致使花芽分化缓慢,花芽数量少,严重时花器官也可转为营养器官,不利作物的发育。②若养分过少,作物生长不良,受到明显抑制,作物花器或果实数量和质量都会降低,也会抑制作物的发育。5、“S”形生长过程及其应用。(1)“S”形生长曲线可细分为4个时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缓慢下降期。(2)应用:①S形曲线可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都正常的依据之一;②决定调控时间,控制株高和稻粒的生长;③作为调节各器官平衡生长的参照。6、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区别。(1)生育期:①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②采用育苗栽培的作物,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③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同,这主要是作物的遗传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2)生育时期:指在作物一生中,某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其变化而划分的时期。可以指作物全田出现显著形态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起始时期,一般始期以10%为标准。也表示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一般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始期始期天数计。(3)物候期: 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过程。7、种子的类型有哪些?①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种子:如豆类、麻类、棉花、油菜、烟草等作物的种子;②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如稻、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的颖果,荞麦和向日葵的瘦果,甜菜的聚合果等;③进行无性繁殖用的根、茎等营养器官:如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甘蔗的茎节等;④人工种子:包括体胚、人工胚乳、人工种皮,在本质上属无性繁殖。8、种子休眠的类型、原因及打破的措施。(1)原始休眠: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二次休眠:由于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而引起自我调节的休眠状态。(2)原因:①胚的后熟:包括生理后熟和形态后熟。打破措施有层积法、变温处理、激素处理。-②硬实引起的休眠:种皮不透水、不透气和机械约束作用。打破措施有机械磨伤种皮或者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物质处理。③发芽的抑制性物质存在引起的休眠:如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打破措施有利用植物激素进行种子处理和清水冲洗。9、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1)关系:①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②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前提。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③营养生长不良,抑制生殖生长。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要掌握得当。(2)调控:营养生长过旺。修剪、环剥、肥水控制、保花保果。生殖生长过旺。疏花疏果、加强肥力、化学药剂。10、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1)作物的地上部分包括茎、叶、花、果实、种子,地下部分主要是指根,也包括块茎、鳞茎等。作物的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有密切的关系。根系如果生长不好,则地上部的生长会受到很大影响;相反,地上部的生长对根系的生长也有重要作用。(2)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进行相互交换。一方面地下部与地上部依赖大量物质的相互交换,另一方面,跟与地上部分还进行着微量活性物质的交换。(3)地上不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4)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不一致。11、影响经济系数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的高低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关。一般说来,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经济系数比收获子实的作物要高;同为收获子实的作物,产品从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比含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的作物要高。植株偏高或过矮,经济系数不高,产量也相应降低,前者生物产量高,后者生物产量低。虽然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但可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可以使经济系数达到高值范围,在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基础上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12、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限制因子和调节措施。(1)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产量随产量构成因系数值的增大而增加。但一般产量构成因素很难同步增长,往往彼此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特别是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株数(密度)与单株产品器官数量间的负相关关系较明显。②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存在着实现高产的最佳组合,说明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时产量可以提高。③产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节主要反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上,不同作物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同。(2)限制因子:作物品种的遗传因素、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管理措施。(3)调节措施:①选育优质高产的品种;②推广反季节栽培;③合理安排种植密度;④进行合理施肥、灌溉,保证水肥供应充足,防治病虫害;⑤增大作物光合面积,增长光合时间,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干物质的积累。13、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1)源是指向其他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在作物中主要指绿色叶片。库是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一般都是指最终的收获器官或组织。流是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它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2)三者关系:源是库的有机养料供应者,是产量形成和充实的重要物质基础。库对源的大小,尤其是源的光合活性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流是库与源的纽带,是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3)协调方法及理论:①要争取单位面积上的群体有较大的库容量,就必须从强化源的供给能力入手。②适当增大库源比可提高源活性,促进干物质积累。③库对源的大小和活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④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⑤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起着“拉力”和“推力”作用。⑥同化物的运输是由各生长部位的相对库容量决定的。⑦在实际生产中,除非发生茎秆倒伏或遭受病虫害等特殊情况,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⑧培育健壮的茎秆,使输导组织发达,可促进库的形成。(4)应用:①对源强库弱品种作物,应多施P、K肥,增加开花数量,修建株型等达到减源增库的目的。②对源弱库强品种作物,应增施有机肥,增强叶片光合能力,进行疏花疏果。③对源库适中作物,使流顺畅。14、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有哪些?(1)培育高光效的品种。(2)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延长叶面积持续时间,利用太阳辐射在冠层内的吸收、反射、透射、漏射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①合理的种植制度,套种、复种、间种;②合理密植;③培育优良植株;④改善水肥条件;⑤使用作物生长调节剂;⑥增加田间CO2浓度。15、温度三基点的特征?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的三基点。在最适点温度范围内,作物生长发育得最好,当温度处于最低点或达到最高点时作物尚能忍受,但生命力降低。如果温度在最低点一下或最高点以上,则作物开始受到伤害,甚至死亡。当供试品种、试验条件改变时,三基点的温度常有变化,并不是绝对的。低温的危害:1、作物对低温有逐渐适应能力2、不同作物低温能力不同,同一作物不同部位不同3、现实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低温是冬季低温,早霜和晚霜16、作物的间混套复种。(1)复种:指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指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作用:增加作物有效播种面积,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条件:热量、水分、肥力、劳畜力、机械化条件。技术:作物组合、品种搭配、育苗移栽、早发早熟。方式:二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2)套作(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清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技术要点:①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②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③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即使综合防治病虫。早熟早收。 17、作物的分类。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1)温度条件要求:喜温作物: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耐寒作物: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2)光周期反应:长日照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 (3)CO2同化途径:三碳作物: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四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甘蔗。景天酸作物:凤梨科、龙舌兰麻、菠萝麻、兰花、百合。 (4)播种期: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5)种植方式和田间管理方式:密植作物、中耕作物。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1)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种子纤维、韧皮纤维、叶纤维。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 (3)饲料和绿肥作物:苜蓿、紫云英、三叶草、黑麦草、水葫芦。三、繁殖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无性繁殖。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1、遗传因素 a常规育种b生物技术改良品质c品质优异的作物种质资源的理由2、环境因素a光照b温度c水分d大气污染e土壤 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选用优质品种2、改进栽培技术a合理轮作b合理密植c科学施肥d适时灌溉和排水e适时收获3、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 我国在作物栽培科学的理论方面有哪些独到的建树?1总结出了一套培育壮苗技术原理2总结出了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3提出了实现高产群体合理种植的理论4从高产田长相模式出发提出了模式化栽培理论 我国种植业区分?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1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好2东南部地区书季风影响强烈,西北部地区气候的大陆性极强,水条件差异很大3我国的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对土地利用和作物生产一般弊多利少。种植业区划的原则;1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2作物结构生产布局和种植制度等特点的相对一致性3商品性生产与专业生产的相对一致性4实现种植业生产现代化的方向措施步骤的相对一致性5保持各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喜氮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 喜磷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蚕豆、荞麦 喜钾作物:糖料作物、淀粉类作物 纤维类作物 我国的作物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1高产超高产事例年年有,但真正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步步实现而获得者为数较少2高产几率出世后,能在同一块地保持两到三年者几乎没有,且能总结出的高差经验移植到别的地块的地区成功率极低。

03黄昌勇链接: 提取码:6hx4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环境科学概论论文有关土壤的问题

这个“土壤”的概念与一般的概念差别不大,只不过是从环境角度考虑而已。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型的学科,是从环境角度分析土壤的。

首先你得确定下你的论题吧,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来找灵感,可以看下(土壤科学)等等这样的资料参考吧

从环境土壤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土壤抽象的历史定位(历史自然体)、具体的物质描述(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层)以及代表性的功能表征(生产力、生命力、环境净化力),可将土壤作如下定义,即“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综合性的定义,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土壤的本质和特征。(参考文献:《环境土壤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

环境土壤学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

生态学这个我总觉得很广泛,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可以从环境着手,也可以从生态平衡等等着手,所以,你自己在网上找些参考的吧(世界生态学)可还行

环境生态学个人觉得就和环保是一类的吧,要是没错的话,你看看!环境保护前沿!,可以度娘出来

我没有农学概论的,不过自己总结过作物栽培的,希望可以帮到你,大体差不多。土壤学的我没有保存,可以再帮你找找看看课件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2、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条件:要达到一定规模、从外地引入、当地没有、引种的作物要完成其生活史)3、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4、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5、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种子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15、感温性:指一些作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化为生殖生长的特性。积温:某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期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积之和。活动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有效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之和。16、感光性:不同作物品种的花器分化和形成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17、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指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18、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19、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指作物必须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成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20、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21、经济产量:指对人类最有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的重量,即人类栽培作物的主要利用部分的重量。22、经济系数(收获指数):指经济产量占其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23、作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24、叶面积密度:冠层内叶的垂直分布密度。相对生长率RGR:指单位时间、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的速率。 绝对增长率AGR:指单位时间内的绝对增长量。 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与该面积上生长的总叶面积的大小之比。25、净同化率NAR: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反映光合效率高低)26、叶面积比率LAR:指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27、叶干重比LWR:指叶的干重与植株干重之比。 比叶面积SLA:指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反映叶片厚度) 作物生长率(群体生长率)CGR: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28、源:指向其他的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库: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 流: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29、人工环境:广义是指所有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创造的环境,而人为的环境污染,干扰和破坏植物资源的现象,是人工环境的负面表现。狭义指在人工控制下的作物环境。30、光周期反应:制作物受日照长短所控制的现象。短日照作物:凡是缩短日照能提早开花的作物。31、酸雨:指pH小于6的大气酸性化学组分通过降水的气象过程进入到陆地、水体的现象。32、种植制度(作物栽培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33、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或农户)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地点配置。34、复种:指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35、复种指数:指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36、套作(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清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7、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用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 38、连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39、土壤肥力(地力):指土壤、水、肥、气、热四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40、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减少土壤耕作的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41、免耕(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在播后和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2、作物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这一时期就叫做作物营养临界期。 43、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吸收速度和绝对数量上需要养分最大,且此时施肥的作用最明显,增产效率最高的时期。 44、水分临界期: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温度临界期:对外界温度最敏感的时期。 45、灌溉:补充作物生长期间利用天然降水不足部分的需水量。 灌溉定额:指单位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灌溉水量。 46、节水灌溉制度: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优化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作物最需要的时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产量和产值。 47、开花:是指花朵张开,已成熟的雄蕊和雌蕊暴露出来的现象。授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助外力的作用从雄蕊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受精:作物授粉后,雌雄性细胞即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融合的过程。 48、临界暗期:是在昼夜周期中短日照作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照作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 49、同伸关系,同伸器官: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这些同时生长的器官就是同伸器官。 50、作物的生命周期:作物从种子发芽、营养器官的形成生长、花芽分化生长、开花受精,直至种子成熟为止。 51、土壤耕作:是利用农用机具切割破碎土壤并直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的农作技术。 52、肥料需要总量=(当季作物总吸收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中该养分的含量*肥料利用率) 53、地膜覆盖栽培:采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农作物地面的保护地栽培。露地育苗:在自然温度满足作物幼苗生长条件下不加覆盖材料采用的育苗方式。 54、寒害:零度以上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冻害:零度以下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55、春化作用:经过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56、生理需水:作物体内保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生态需水:维持作物生长发育良好的环境条件所需要的水。蒸腾系数:作物制造一克干物质所需要的水分量。 57、生态适应性:作物生存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实际生态环境的吻合程度。分蘖力:作物产生分蘖的特性和能力。分蘖期:全田有百分之五十植株出现第一分蘖的时间。有效分蘖:早期发生的低位。顶端优势:作物顶芽生长抑制侧芽发育或生长的现象。叶龄指数:作物某一时期已抽出叶数占总的叶数的百分数。 二、简答题1、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①作物高产生育规律与机理研究;②作物生育各期综合诊断内容、方法及原理研究;③关于栽培措施调控原理和合理应用的研究。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主要区别。①栽培作物的各器官,尤以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②栽培作物产品有用成分改进;③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④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野生植物不一致;⑤栽培作物种子休眠减弱或缩短,野生植物休眠期长;⑥栽培作物防护机理减退,而野生植物机械保护组织发达。3、引种驯化的原则与方法。(1)原则:适地适树,改树适地,改地适树(很困难)。(2)方法:A、引种目标及其可行性分析。B、引种材料的搜集与检疫。C、引种试验、驯化与选择。D、引种材料的评价与应用。4、生长和发育的关系。(1)作物的生长是量的增加,而发育是质的变化。(2)发育是生长的前提,生长又是分化、发育的基础。(3)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因此,生长和发育是交替进行的。(4)二者存在矛盾:①若养分过多,作物生长过旺,枝叶繁茂,致使花芽分化缓慢,花芽数量少,严重时花器官也可转为营养器官,不利作物的发育。②若养分过少,作物生长不良,受到明显抑制,作物花器或果实数量和质量都会降低,也会抑制作物的发育。5、“S”形生长过程及其应用。(1)“S”形生长曲线可细分为4个时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缓慢下降期。(2)应用:①S形曲线可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都正常的依据之一;②决定调控时间,控制株高和稻粒的生长;③作为调节各器官平衡生长的参照。6、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区别。(1)生育期:①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②采用育苗栽培的作物,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③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同,这主要是作物的遗传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2)生育时期:指在作物一生中,某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其变化而划分的时期。可以指作物全田出现显著形态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起始时期,一般始期以10%为标准。也表示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一般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始期始期天数计。(3)物候期: 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过程。7、种子的类型有哪些?①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种子:如豆类、麻类、棉花、油菜、烟草等作物的种子;②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如稻、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的颖果,荞麦和向日葵的瘦果,甜菜的聚合果等;③进行无性繁殖用的根、茎等营养器官:如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甘蔗的茎节等;④人工种子:包括体胚、人工胚乳、人工种皮,在本质上属无性繁殖。8、种子休眠的类型、原因及打破的措施。(1)原始休眠: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二次休眠:由于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而引起自我调节的休眠状态。(2)原因:①胚的后熟:包括生理后熟和形态后熟。打破措施有层积法、变温处理、激素处理。-②硬实引起的休眠:种皮不透水、不透气和机械约束作用。打破措施有机械磨伤种皮或者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物质处理。③发芽的抑制性物质存在引起的休眠:如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打破措施有利用植物激素进行种子处理和清水冲洗。9、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1)关系:①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②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前提。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③营养生长不良,抑制生殖生长。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要掌握得当。(2)调控:营养生长过旺。修剪、环剥、肥水控制、保花保果。生殖生长过旺。疏花疏果、加强肥力、化学药剂。10、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1)作物的地上部分包括茎、叶、花、果实、种子,地下部分主要是指根,也包括块茎、鳞茎等。作物的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有密切的关系。根系如果生长不好,则地上部的生长会受到很大影响;相反,地上部的生长对根系的生长也有重要作用。(2)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进行相互交换。一方面地下部与地上部依赖大量物质的相互交换,另一方面,跟与地上部分还进行着微量活性物质的交换。(3)地上不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4)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不一致。11、影响经济系数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的高低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关。一般说来,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经济系数比收获子实的作物要高;同为收获子实的作物,产品从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比含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的作物要高。植株偏高或过矮,经济系数不高,产量也相应降低,前者生物产量高,后者生物产量低。虽然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但可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可以使经济系数达到高值范围,在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基础上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12、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限制因子和调节措施。(1)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产量随产量构成因系数值的增大而增加。但一般产量构成因素很难同步增长,往往彼此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特别是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株数(密度)与单株产品器官数量间的负相关关系较明显。②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存在着实现高产的最佳组合,说明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时产量可以提高。③产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节主要反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上,不同作物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同。(2)限制因子:作物品种的遗传因素、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管理措施。(3)调节措施:①选育优质高产的品种;②推广反季节栽培;③合理安排种植密度;④进行合理施肥、灌溉,保证水肥供应充足,防治病虫害;⑤增大作物光合面积,增长光合时间,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干物质的积累。13、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1)源是指向其他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在作物中主要指绿色叶片。库是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一般都是指最终的收获器官或组织。流是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它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2)三者关系:源是库的有机养料供应者,是产量形成和充实的重要物质基础。库对源的大小,尤其是源的光合活性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流是库与源的纽带,是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3)协调方法及理论:①要争取单位面积上的群体有较大的库容量,就必须从强化源的供给能力入手。②适当增大库源比可提高源活性,促进干物质积累。③库对源的大小和活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④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⑤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起着“拉力”和“推力”作用。⑥同化物的运输是由各生长部位的相对库容量决定的。⑦在实际生产中,除非发生茎秆倒伏或遭受病虫害等特殊情况,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⑧培育健壮的茎秆,使输导组织发达,可促进库的形成。(4)应用:①对源强库弱品种作物,应多施P、K肥,增加开花数量,修建株型等达到减源增库的目的。②对源弱库强品种作物,应增施有机肥,增强叶片光合能力,进行疏花疏果。③对源库适中作物,使流顺畅。14、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有哪些?(1)培育高光效的品种。(2)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延长叶面积持续时间,利用太阳辐射在冠层内的吸收、反射、透射、漏射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①合理的种植制度,套种、复种、间种;②合理密植;③培育优良植株;④改善水肥条件;⑤使用作物生长调节剂;⑥增加田间CO2浓度。15、温度三基点的特征?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的三基点。在最适点温度范围内,作物生长发育得最好,当温度处于最低点或达到最高点时作物尚能忍受,但生命力降低。如果温度在最低点一下或最高点以上,则作物开始受到伤害,甚至死亡。当供试品种、试验条件改变时,三基点的温度常有变化,并不是绝对的。低温的危害:1、作物对低温有逐渐适应能力2、不同作物低温能力不同,同一作物不同部位不同3、现实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低温是冬季低温,早霜和晚霜16、作物的间混套复种。(1)复种:指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指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作用:增加作物有效播种面积,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条件:热量、水分、肥力、劳畜力、机械化条件。技术:作物组合、品种搭配、育苗移栽、早发早熟。方式:二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2)套作(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清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技术要点:①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②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③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即使综合防治病虫。早熟早收。 17、作物的分类。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1)温度条件要求:喜温作物: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耐寒作物: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2)光周期反应:长日照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 (3)CO2同化途径:三碳作物: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四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甘蔗。景天酸作物:凤梨科、龙舌兰麻、菠萝麻、兰花、百合。 (4)播种期: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5)种植方式和田间管理方式:密植作物、中耕作物。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1)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种子纤维、韧皮纤维、叶纤维。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 (3)饲料和绿肥作物:苜蓿、紫云英、三叶草、黑麦草、水葫芦。三、繁殖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无性繁殖。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1、遗传因素 a常规育种b生物技术改良品质c品质优异的作物种质资源的理由2、环境因素a光照b温度c水分d大气污染e土壤 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选用优质品种2、改进栽培技术a合理轮作b合理密植c科学施肥d适时灌溉和排水e适时收获3、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 我国在作物栽培科学的理论方面有哪些独到的建树?1总结出了一套培育壮苗技术原理2总结出了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3提出了实现高产群体合理种植的理论4从高产田长相模式出发提出了模式化栽培理论 我国种植业区分?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1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好2东南部地区书季风影响强烈,西北部地区气候的大陆性极强,水条件差异很大3我国的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对土地利用和作物生产一般弊多利少。种植业区划的原则;1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2作物结构生产布局和种植制度等特点的相对一致性3商品性生产与专业生产的相对一致性4实现种植业生产现代化的方向措施步骤的相对一致性5保持各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喜氮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 喜磷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蚕豆、荞麦 喜钾作物:糖料作物、淀粉类作物 纤维类作物 我国的作物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1高产超高产事例年年有,但真正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步步实现而获得者为数较少2高产几率出世后,能在同一块地保持两到三年者几乎没有,且能总结出的高差经验移植到别的地块的地区成功率极低。

浙江大学农学概论 24讲视频教程p5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 -lZ7ij3O1MWw?pwd=mscm 提取码: mscm  《农学概论》是专门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非农学专业学生编写的一本有关农业的入门性教科书。《农学概论》共分为10章,在介绍农业的起源与发展阶段、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等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农学学科方面,诸如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栽培理论基础及栽培生产技术、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技术、种植制度、农田土壤管理、农田防护及作物生产现代化等相关基本理论和知识,旨在使学生对农学及农业生产技术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