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现代生物学导论论文题目和生命相关知识

发布时间:2024-07-06 19:28:15

现代生物学导论论文题目和生命相关知识

男,1968年2月生于陕西宝鸡。无党派。博士(后)、校内聘教授教育背景9-6,在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现为生命科学院)学习,分获生物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动物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9-6,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现为生命科学院)学习,获生态学专业动物行为学方向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根田鼠社会行为策略及其适合度》,导师为中国著名生态学家、中科院院士孙儒泳教授。工作经历7-7,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完成《田鼠社会组织、亲属识别和社会行为》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8-7,在中国协和大学实验动物部(现为清华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工作,兼任《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和《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两刊编辑部的负责人。8-9,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博士后流动站及农业部设施农业生物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工作,完成《动物化学通讯、社会行为及动物福利》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并担任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工科本科生《现代生物学导论》的教学工作,主讲动物学部分,同时开设动物解剖及社会行为量化研究技术等实验课。期间,联合培养的博士毕业生1名,协助指导博士毕业生6名、硕士毕业生3名。2007年10月至今,在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物系工作,校内聘教授。为本科生开设有《动物生物学》、《普通生态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行为与化学通讯》、《生物专业英语》等课程。 基于化学通讯的动物社会行为,主要以田鼠和家鸡为研究对象;畜禽动物的行为量化技术和动物福利动物化学环境和动物食品安全学术观点 Research Summary 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生态系统定位站开放基金项目“根田鼠近交回避的亲属识别对策”(主持),经费3万元(5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田鼠近亲回避的亲属识别对策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批准号39870119) (第二主持),经费12万元(1 – 12)。11获准第三十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二等,经费1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根田鼠亲属识别与MHC基因型关系的研究”(批准号30100016)(主持),经费20万元(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亲属识别的根田鼠犁鼻器c-fos表达及信息素GC-MS分析和模糊聚类”(批准号30500073)(第二主持),经费27万元(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蛋鸡啄羽相残行为的研究:基于社会性气味识别的控制对策”(批准号30770289)(主持),经费8万元(1-12)。 1999至今,曾先后为《兽类学报》、《动物学报》、《动物学研究》、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SCI收录期刊)等刊物的审稿人。1999 - 2004,兼任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2003 - 2005,兼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学专业博士生副导师;2004至今,受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动物、畜牧兽医及水产学科的通讯评审专家;2006至今,兼任《动物学研究》编委;2009至今,兼任《动物学研究》学科副主编。 陈文波,李卫国,赵亚军 鱼类脂肪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 20⑷: 85-李英杰,侯广顺,孟金呈,赵亚军 浊点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痕量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⑵: 244-孙平,赵新全,赵亚军*,王德华 交叉抚育经历对根田鼠体重发育的影响 兽类学报,28⑴: 49-孙平,赵亚军,赵新全 雄性柴达木根田鼠断奶后对亲本尿气味的记忆 动物学杂志,43⑸: 45-赵芙蓉,赵亚军*,耿爱莲,施正香,李保明 笼底类型对肉仔鸡行为的影响及其与胸囊肿发生率关系 动物学研究,28⑵: 155-赵芙蓉,李保明,赵亚军,耿爱莲,施正香 笼养密度对肉仔鸡行为的影响及其与胸囊肿发生率的关系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2⑸: 61-孙平,于鸿浩,赵亚军*,赵新全 基于交叉抚育的雌性根田鼠对雄鼠尿气味的识别 兽类学报,27⑵: 158-孙平,于鸿浩,赵新全,徐楠,赵亚军* 雌性根田鼠对亲本尿气味的记忆时间 动物学研究,28⑵: 141-赵亚军 信息素通讯和啮齿动物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进展 见: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王德华主编),pp119-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赵芙蓉,李保明,施正香,耿爱莲 赵亚军 笼养肉仔鸡胸囊肿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家禽,28⒇: 57-60赵阳,赵亚军*,李保明,施正香 饲养密度和鸡笼局部遮光对肉种鸡产蛋期行为和福利的影响 动物学研究,27⑷: 433-赵亚军,赵阳,李保明,施正香 肉种产蛋鸡在遮光笼中亮区和暗区的啄羽行为格局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1⑵:13-孙平,赵亚军*,徐世晓,赵新全 不同社会等级雄性根田鼠自我识别能力的研究 兽类学报,26⑶:280-周道雷 赵亚军* 李保明 施正香 运输对断奶仔猪行为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动物学研究,27⑶: 261-孙平,赵亚军*,赵新全,李保明 雄性根田鼠的同胞竞争及其气味识别 动物学研究,26⑶230-孙平,赵亚军*,赵新全,徐世晓,李保明 基于交叉抚育的雄性根田鼠对异性同胞的气味识别 动物学研究,26⑸: 460-臧强,赵亚军*,李保明,施正香,韩晶 夏季舍饲散养环境下不同发育期小尾寒羊的行为差异 动物学研究,26⑶: 279-臧强,李保明 施正香,赵亚军,韩晶 规模化羊场羊舍夏季环境与小尾寒羊的行为观察 农业工程学报21⑼: 183-孙平,魏万红,赵亚军,徐世晓,赵同标,赵新全 局部环境增温对根田鼠冬季种群的影响 兽类学报,25⑶: 261-268

楼主说的专业大类和中类不是很清楚,但是生物工程专业是属于工程类学科,一般是在工学院下面,但是有的学校会划分在生命科学学院下面。国外的话要看具体的叫法,一般bioengineering的话是在工学院居多,农学院和文理学院比较少,像chemical bioengineering这种交叉的划分就更混乱一些。国外的bioengineering和biomedical engineering有很多做的东西是一样的。

对很多人来说,大学专业但凡挂上“工程”二字,瞬间会给人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比如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对于不了解它们的同学而言,会觉得这是研究一切生物基因,造福全人类的伟大学科!然而,生物学专业具体学什么?就业情况如何?报考需要注意什么?可能大多数同学都不太清楚。因而,今天我们就来对比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给2020高考生们一些志愿填报建议。生物工程VS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类和生物医学工程类都是属于工科31个学科门类中的专业大类,生物工程类下有3个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类下有4个专业。工学生物工程类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合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临床工程技术、康复工程虽然两者的名字非常接近,但区别很大。生物医学工程,是用工程的手段解决和医学有关的问题,其重点在于工程二字,高校课程设置主要偏重于电气电子,生物方面只了解一些。生物工程,则是以生物学(特别是其中的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专业介绍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在保健品、制药等领域从事生产、产品技术研究开发、质量检测和企业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大到基因、细胞、遗传,小到日常生活中的酿酒、食品、制药都有生物工程的“身影”。开设课程: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生物设备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工厂工艺设计、材料科学基础、生物材料学等。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宜于医药、食品、环保、商检等部门中生物产品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及产品性能检测分析等工作及教学部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本科生直接从事科研方面工作的可能性不大,部分毕业生转向其它行业,部分毕业生从事相关专业的下游技术工作。毕业直接在医药,食品等方向就业,工作内容一般较单调的技术工作,且需要进一步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院校推荐:生物工程专业会开设大量的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动手能力还需要有耐心和细致的观察能力,课程中会涉及大量的化学知识,所以学习生物工程的学生最好对化学有一定的兴趣。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约300所,比较好的院校有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属于电子、医学、计算机交叉专业,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它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设课程:生物医学工程、现代生物学导论、生理学、定量生理学、生物学专题、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磁测量、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人体运动信息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电子学、医用电子仪器、医学仪器设计、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模式识别等。生物医学工程主要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医学中的有关问题,涉及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医学成像和图像处理方法等,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其他的学校的不了解,给你个清华本科的吧:(一)数学系数学系本科培养方案,在注重打好基础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其中数学类课程分为三个层次。 必修课包括数学分析、代数与数论、几何与拓扑三方面共七门课程,修课的时间上有一定灵活性。 数学基础课包括13 门课程,涉及数学各个分支,其中的"近代数学专题"课,实际包括20个左右的专题,介绍近代数学各分支的概貌并提 供与教授近距离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启发学生兴趣并帮助确定以后的学习方向。学生选择13门课程中的七门可达到要 求。数学专业课分为6个系列:分析系列,代数系列,几何系列,随机数学系列,科学计算与运筹系列,信息与计算机 系列,共近四十门课程,学生可根据专业方向选择其中10-12门课程即可达到要求。数学科学系设有专门的资料室和计 算机实验室。资料室订有世界上主要数学期刊二百余种及国内数学期刊八十余种,计算机实验室拥有较先进的16节点 服务器集群和近百台高配置的计算机供本系学生使用。来源:(二)理学院数理大类培养方案一、数理大类培养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数理基础厚、专业面向宽、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决定借鉴基础科学班的成功经-验,从2005年开始将数理基础科学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到理学院数学科学系和物理系全部以及信息学院一部分,建设跨院系的数理大类平台,实行按照数理基础科学专业统一招生,前两年学生在理学院共同学习基础课程、强化数理基础和科学素养教育,二年级末学生根据“规模控制,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专业方向。数理大类平台课及数理类各系所属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是本科学生培养工作的宏观指南。培养方案规定了数理类各系本科生“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必修课程、培养环节和最低必修学分要求,根据“数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培养”的目标,强调加强数理大类基础、扩展专业面和尊重学生志向的专业教育流动通道。因此,该培养方案也是数理大类本科生在校学习、毕业资格、学位资格认定的主要依据。指导性教学计划是按学期建议的课程学习计划,用于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进度。数理类本科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体系包括:人文社科基础课程(35学分)和理科基础平台课占最低学分要求的55%—60%,主修专业主干课群(各约40学分)占最低学分要求的30%—35%,任选课约占最低学分要求的10%,暑期实践(15学分)和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二、培养模式与目标 为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良好理科素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并为与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密切相关的其他应用学科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良好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统一按照数理基础科学专业招生。前两年主要依托理学院加强数理基础培养,强调打好数学和物理学基础,培养学生既具有数学的高度抽象思维能力,又具有现代物理学的理论素养和实验技能。二年级末分流专业方向包括:基科(数学)、基科(物理)、基科(应用),以及信息学院的部分相关专业等。 三、数理大类平台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35学分(1) 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学分(秋)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学分(春)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学分(秋) 1061021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学分(春)(2) 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个学分; 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个学分; 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3) 外语课 4学分 大学英语教学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入学后建议选修并通过4-6学分的英语课程后再报名参加《清华大学英语水平I》的考试。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水平I考试。学生可选修外语系开设的不同层次的外语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学生手册》(2006)。(4) 文化素质课 13学分 本科培养方案设置文化素质课程八个课组: 历史与文化 语言与文学 哲学与人生 科技与社会 当代中国与世界 艺术教育 法学、经济与管理 科学与技术。 要求在以上八个课组中选修若干门课程,修满13学分,其中必须包含2门文化素质核心课程。 2.数理大类平台课程基本框架 理科平台课程分为数学、物理学、基础科学和信息科学类,它体现了数理大类各专业方向比较共性的基础要求。(1) 基本课程 40学分数学课程 5门, 21学分 30420095 高等微积分(1) 5学分(秋) 30420394 高等微积分(2) 4学分(春) 30420224 高等微积分(3) 4学分(秋) 30420124 高等代数与几何(1) 4学分(秋) 30420134 高等代数与几何(2) 4学分(春) 物理学课程 5门, 16学分 10430754 普通物理(1) 4学分(秋) 10430764 普通物理(2) 4学分(春) 10430774 普通物理(3) 4学分(秋) 10430632 基础物理实验(1) 2学分(春) 10430642 基础物理实验(2) 2学分(秋)信息科学 1门, 3学分 30240233 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 20220233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3学分 20740073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2) 限选课程 (建议学生尽可能在前2年完成这部分要求)数学课程: 20430145 复变函数和数理方程 5学分物理学课程: 10430824 基础物理实验(3) 4学分(秋) 20430154 量子力学(1) 4学分 20430103 分析力学 3学分信息类课程: 30240233 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 20740073 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化学生物课程: 20450044 普通生物学 4学分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学分 10450021 现代生物学导论实验 1学分 00440012 化学与社会 2学分 10440012 大学化学B 2学分 10440111 大学化学实验B 1学分 10440144 化学原理 4学分来源:-php(三)物理系物理学专业、数理基础科学(物理方向)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学实验能力的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物理人才。本科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强调给学生一个宽广厚实的物理基础。毕业后,其中一部分将继续在物理领域深造,另一部分将以其宽厚的物理基础和良好的理科素养为优势,转向其它领域学习和工作。 二、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三、基本学分要求 毕业总学分不少于170学分,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35学分,研究训练和其他实践环节不少于20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四、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 1.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35学分(1) 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学分(秋)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学分(春)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学分(秋) 1061021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学分(春)(2) 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个学分; 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3) 外语 4学分 大学英语教学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入学后建议选修并通过4-6学分的英语课程后再报名参加《清华大学英语水平I》的考试。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水平I考试。学生可选修外语系开设的不同层次的外语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学生手册》(2006)。(4) 文化素质课 13学分 本科培养方案设置文化素质课程八个课组: 历史与文化 语言与文学 哲学与人生 科技与社会 当代中国与世界 艺术教育 法学、经济与管理 科学与技术。 要求在以上八个课组中选修若干门课程,修满13学分,其中必须包含2门文化素质核心课程。课程详见每学期选课手册。 2.基础类课程 必修45学分(1) 数学基础课程 4门必修 ≥ 17学分 ) 30420095 高等微积分(1) 5学分(平台课) 30420394 高等微积分(2) 4学分(平台课) 30420224 高等微积分(3)* 4学分(平台课) 30420124 高等代数与几何(1) 4学分(平台课) 30420134 高等代数与几何(2) 4学分(平台课) 注:高等微积分(3)对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同学可作为选修。(2) 物理学基础课程 6门必修,20学分 10430754 普通物理(1) 4学分(平台课) 10430764 普通物理(2) 4学分(平台课) 10430774 普通物理(3) 4学分(平台课) 10430632 基础物理实验(1) 2学分(平台课) 10430642 基础物理实验(2) 2学分(平台课) 10430824 基础物理实验(3) 4学分(3) 化学、生物学基础课 ≥3学分 10450034 普通生物学 4学分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学分 10450021 现代生物学导论实验 1学分 30450104 生物物理学 4学分 00440012 化学与社会 2学分 10440012 大学化学B 2学分 10440111 大学化学实验B 1学分 10440144 化学原理 4学分建议:理论和实验配套地选择,例如,“大学化学B”与“大学化学实验B”一起选 说明:不局限于上述所列课程。允许选择其他化学类和生物类课程(4) 技术类基础课 ≥5学分 20220395 电工与电子技术 5学分(必修) 30240233 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 20220233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3学分 20740042 计算机文化基础 2学分 20740073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说明:不局限于所列的后4门课,允许选择其他计算机和电子类课程 3.专业基础课程 33 学分(1) 数学、物理理论课 7门必修,27学分 20430145 复变函数和数理方程 5学分(平台课) 20430103 分析力学 3学分(平台课) 20430154 量子力学(1) 4学分(平台课) 20430204 统计力学(1) 4学分 20430054 电动力学 4学分 40430354 固体物理(1) 4学分 20430193 量子力学(2) 3学分注:“微分方程(1)+复分析”为一组,该课组与“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为二选一(2) 物理实验课 (任选2组作为必修,6学分) 10430713 近代物理实验A组 3学分 10430723 近代物理实验B组 3学分 10430733 近代物理实验C组 3学分 10430743 近代物理实验D组 3学分说明:2组实验分布在不同学期,即一学期完成一组。 4.专业限选课程 ≥10学分 20430183 统计力学(2) 3学分 30430014 计算物理 4学分 30430094 广义相对论 4学分 40430364 量子力学前沿专题 4学分 专业物理实验 3学分(必选)说明:物理学专业要求至少选修三门课。物理方向要求至少选修两门课,另从“专业任选课程”中选修一门实验课。专业物理实验对这两个方向都为必修。 5.专业任选课程 ≥6 学分 30430102 量子力学专题研究 2学分 40430291 物理学前沿讲座 1学分 00430032 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方法 2学分 40430064 声学 4学分 40430071 声学实验 1学分 40430034 激光与近代光学 4学分 40430114 光子学的物理基础 4学分 40430104 近代光学实验 40430053 原子分子物理 3学分 40430024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 4学分 40430084 亚原子物理实验方法 4学分 40430094 核物理实验 4学分 40430124 固体物理(2) 4学分 40430134 固体物理研究方法与实验 4学分 40430013 天体物理 3学分 40430143 电子技术提高 3学分 普通天文学 天文观测 宇宙学 3学分 生物物理 3学分说明:① 本科生可以选修物理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见物理系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替代相应的专业课程(需得到教学负责人的认定),但本科毕业和研究生毕业只计一次学分。② 偏物理方向的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志趣,在Seminar导师的指导下,从上述专业任选课程和数学系的有关专业课程中选择,为进一步深造打好数理基础。③ 偏应用物理方向的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志趣,在Seminar导师的指导下,从上述专业任选课程和其他院系(主要是信息学院、材料系、生物系等)的有关专业课程中选择,掌握相关的应用技能。④ 若所选课程不在上述范围,需得事先得到系教学负责人的认定。 6.任选课程 ≥6 学分可选理学院、工科各系及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 7.科研实践训练类课程 ≥6学分 40430303 专题研究课(1) 3学分 40430313 专题研究课(2) 3学分 40430323 专题研究课(3) 3学分建议:除有特殊原因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在第8学期前选至少两门专题研究课(即Seminar)。对没有修专题研究课的学生,可以用其他科研实践类课程(如SRT)替代,或者选修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需事先得到教学负责人的认定!) 8.夏季学期实践环节 ≥14学分(1) 实践课 11学分 10640852 大一外语强化训练 2学分 12090043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学分 21510082 金工实习C(集中) 2学分 22650022 电子工艺实习(集中) 2学分 00740192 VC++语言程序设计与训练 2学分(2) 科学研究训练≥3学分 40430333 交叉学科前沿专题 3学分 40430185 实验室建设与专题研究 5学分说明:在第3个夏季学期之前,已修过专题研究课或SRT的学生选“交叉学科前沿专题”;没有进行过实质性科研训练(即没选过专题研究课或SRT)的学生选“实验室建设与专题研究”。 9.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 40430260 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来源:-php(四)物理系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应用方向)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培基础学科和对数学物理基础要求较高的其他学科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和良好素养的新型人才。通过强化数学和物理的教学,其本科生应掌握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物理实验技能。同时安排一定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国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以及人文科学精神的熏陶。从三年级开始,通过科研实践训练,向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学科(如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等)分流发展,学生根据本人的志趣与能力,选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三、基本学分要求毕业总学分要求不少于170学分,分布如下:(1)课程学习不少于132学分,包括: 14门数学、物理主干课,52学分。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35学分。 其他课程,不少于45学分。课程结构要求如下:4门荐选的数学、物理主干课,16学分(注:完成毕业所要求的14门数理主干课,并进一步完成荐选的数理主干课的学生,在免试推研时可被优先考虑。若4门荐选课没有修或没有修满,那么16学分或剩余学分纳入Seminar方向相关专业课程学分); 化生类基础课程,不少于3学分; 计算机电类基础课程,不少于6学分; Seminar导师要求选修的与Seminar方向相关的专业课程,16学分; 其他任选课程。(2)实践环节不少于23学分(3)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 四、课程结构及其学分分布 1.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35学分(1) 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学分(秋)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学分(春)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学分(秋) 1061021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学分(春) (2) 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个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3) 外语 4学分 大学英语教学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入学后建议选修并通过4-6学分的英语课程后再参加《清华大学英语水平I》的考试。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水平I考试。学生可选修外语系开设的不同层次的外语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学生手册》(2006)。(4) 文化素质课 13学分 本科培养方案设置文化素质课程八个课组: 历史与文化 语言与文学 哲学与人生 科技与社会 当代中国与世界 艺术教育 法学、经济与管理 科学与技术。 要求在以上八个课组中选修若干门课程,修满13学分,其中必须包含2门文化素质核心课程。课程详见每学期选课手册。 2.数理主干课 14门必修 ≥52学分(1) 数学课程(6门必修,≥学分) 30420095 高等微积分(1) 5学分 必修(平台课) 30420394 高等微积分(2) 4学分 必修(平台课) 30420124 高等代数与几何(1) 4学分 必修(平台课) 30420134 高等代数与几何(2) 4学分 必修(平台课) 40420583 概率论(1) 3学分 必修 20430145 复变函数和数理方程 * 5学分 30420083 复分析 * 3学分 30420023 微分方程(1) * 3学分 30420224 高等微积分(3)# 4学分 限选(平台课) 40420644 微分几何 # 4学分 限选 30420364 拓扑学 # 4学分 限选 40420054 数值分析 # 4学分 限选 (2) 物理课程(6门必修,≥20学分) 10430754 普通物理(1) 4学分 必修(平台课) 10430764 普通物理(2) 4学分 必修(平台课) 10430774 普通物理(3) 4学分 必修(平台课) 10430632 基础物理实验(1) 2学分 必修(平台课) 10430642 基础物理实验(2) 2学分 必修(平台课) 20430154 量子力学(1) 4学分 必修(平台课) 10430824 基础物理实验(3) # 4学分 限选(平台课) 20430103 分析力学 # 3学分 限选(平台课) 20430204 统计力学(1) # 4学分 限选 20430054 电动力学 * 4学分 限选【说明】① 对普通物理,选中、英文均可。② 微分方程(1)+ 复分析为一组,它与复变函数和数理方程为二选一。③ 数理主干课中带#的8门课程为限选课程,对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只须从中选2门作为必修,其他课程可作为任选;对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须从中选6门作为必修,其他课程可作为任选。④ 基础物理实验(3)对Seminar方向为非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为必选。⑤ 对Seminar方向为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建议选统计力学(1)。⑥ 若学科需要,微分几何和拓扑学可以用为数学系学生开设的泛函分析和测度论替代。⑦ 替代课基本原则:所选必修课程可以用高档次或同等档次的相近课程替代。具体的课程替代需事先得到系教学负责人的认定。 3.化生基础课 ≥3学分 (不局限于下面所列的具体课程) 10450034 普通生物学 4学分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学分 10450021 现代生物学导论实验 1学分 30450104 生物物理学 4学分 00440012 化学与社会 2学分 10440012 大学化学B 2学分 10440111 大学化学实验B 1学分 10440144 化学原理 4学分〖建议〗理论和实验配套地选择,例如,“大学化学B”与“大学化学实验B”一起选 4.计算机与电类基础课≥6学分(不局限于下面所列课程) 20740042 计算机文化基础 2学分 20740073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平台课) 20220233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3学分 20250093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3学分 20220395 电工与电子技术 5学分 20220053 电工技术 3学分 20220064 电子技术 4学分 5.专业课≥16学分(其中基础类课≥7学分) 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通过Seminar等方式引导学生向不同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分流,根据分流后的不同学科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相关专业的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如果所选的学科方向在以下所列中,基础类课程(即类似于普通物理和四大力学)必须从相应方向中的限选课程组中选择,且不少于7学分。如果所选Seminar不在所列方向中,相应的基础类课程的选择需得到系教学负责人的认定。(1)信息方向 基础类课程(2)经济管理方向 基础类课程(3)生物方向 基础类课程(4)材料方向 基础类课程 6.实践环节 9门必修 23学分 12090043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学分 10640852 大一外语强化训练 2学分 22650022 电子工艺实习 2学分 00740192 VC++语言程序设计与训练 2学分 30430132 研究性实验选题 2学分 40430303 专题研究课(1) 3学分 40430313 专题研究课(2) 3学分 40430323 专题研究课(3) 3学分 40430333 交叉学科前沿专题 3学分【说明】“研究性物理实验”允许用其他的学术实践活动替代,但需事先得到系教学负责人的认定。 7.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 40430260 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基科(应用)的学生一般到所选学科方向的各院系参加综合论文训练,训练时间一般为15周。 来源:-php

现代生物学导论论文题目和生命相关

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已经不再满足于停留在易解问题的领地,这其中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复杂性研究又受到了许多跨学科学者的关注。笔者综述了复杂性的概念、生命科学中的复杂性极其复杂性研究。 关键词 生命科学;复杂性科学;生物复杂性 复杂性科学的概念诞生至今已经20多年,这期间有大批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入手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人们希望更全面深入地从客观世界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以及层次关联在时空演化的全程描述角度来研究支配客观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建立起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这其中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复杂性研究又受到了许多跨学科学者的关注,也有人将其称之为生物复杂性(biocomplexicity)研究,生物复杂性科学主要探索在一些传统学科间交叉的问题。准确地说,是寻求以定量和整合的途径来深入了解各种生命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既包括生物的、行为的、化学的和物理的相互作用,也包括生态的、环境的和社会的综合作用等[1]。 1 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概念和范畴 复杂性的定义是相对于简单性而言的,简单性一向是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一条指导原则。许多科学家相信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是简单的。还原论的基本思想也就是找出复杂现象或事物背后的简单机制。事实上一些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其背后确实存在简单的规律或过程。 关于复杂性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是根据研究的对象有不同提法,比如,从熵的角度:复杂性等于热力学测定的一个系熵和无序;信息的角度:复杂性等于一个系统使一个观测者“惊奇的能力”;分形尺寸:一个系统的“模糊状况”,即在越来越小的尺寸上显示的详细程度;有效的复杂性:一个系统显示“规律性”而不是随机性的程度;体系复杂性:由一个体系结构系统的不同层次所显示的多样性;语法的复杂性:描述一个系统所需要的语言的普遍性程度;热力学深度:将一个系统从头组织在一起所要的热力学资源的数量;时间计算上的复杂性:一部计算机描述一个系统或解决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空间计算上的复杂性:一部计算机描述一个系统或解决一个问题所需要的存储量[2];等等。 从20世纪30年代系统科学开始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系统大于其组成部分之和,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系统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系统经常与其环境(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也可以稳定(自组织),确定性的系统有其内在的随机性(混沌),而随机性的系统却又有其内在的确定性(突现)。 复杂性科学往往研究的是复杂性系统,复杂系统主要有以下表现:(1)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广泛而紧密,构成一个网络。因此每一单元的变化都会受到其他单元变化的影响,并会引起其他单元的变化。(2)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每一层次均成为构筑其上一层次的单元,同时也有助于系统的某一功能的实现。(3)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及完善。(4)系统是开放的,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不断向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5)系统是动态的,它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而且系统本多对未来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一般来说,复杂性研究的基本方法是:(1)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2)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3)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4)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 复杂科学研究中所用的理论工具:(1)非线性科学——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稳定性和分叉理论、混沌、孤子)和统计力学(分形、标度),及非平衡系统中的复杂和随机现象的研究;(2)计算机模拟——它是十分重要的手段,目前已广泛用于复杂科学的研究中;(3)计算智能;(4)数理逻辑;(5)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技术;(6)综合集成技术;(7)整体优化技术等。 2 生命科学与复杂性研究 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复杂系统,(具有关联性、多样性、自学习、自组织、开放、动态的特点),生命科学研究的系统正因为其复杂性,对其构成的原因和演化的历程,此前均缺乏了解,也因此吸引了复杂性科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近几十年来,对生物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关联性、网络层次性、统计涨落性、内在和外在的随机性、模糊性、开放性和历史性等这一类复杂系统的典型特征进行了探讨。生物体本身的特点以及生物的进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单纯的物理学简单系统的研究转变为对生物学的复杂系统的研究[3]。 基因是生命遗传的基本密码,生物体的复杂结构和功能不仅仅是由基因决定的,也是由基因组中大量的非编码信息和非编码基因决定的。因此生物体的复杂结构和功能不仅仅是由基因决定的,也不仅仅是由基因组中大量的非编码信息决定的,而是由这些元素在生物体各个层次上复杂、动态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作为生命系统的指挥和协调中心—神经系统,其中枢功能结构为大脑,近十年来脑功能的科学研究是复杂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大脑有复杂的结构,它的组织层次按空间尺度有:分子、膜、突触、神经元、核团、回路、网络、层、投射、系统。大脑表现出的某些高级功能是不能在较低的层次上观察到的,其中有些是由各个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涌现出的集体行为。人们的思维规律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最低层次的规律是不变的。脑功能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各神经子系统自身的高度非线性、不稳定性和适应性;其次体现在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的非均匀性及大规模并行等特点。不仅如此,即使在非常简单的神经系统中也存在着令人惊异的复杂性,这反映在它们的功能、演化历史、结构和编码方式。比如,单个神经元放电的时间序列包含复杂多样的时间模式,反映了神经细胞内的复杂的动力学过程[4]。脑电信号是中枢神经系统自发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神经系统状态和变化的信息,因而在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人们对EEG建立动力学模型,并研究其中的混沌现象,显示动力学模型方法对于研究大脑正常生理和病理状态具有的意义[5]。 近年来控制领域实现和发展了脑控系统,即基于脑电信号的人机融合控制系统,直接以脑电信号为基础,通过脑机接口来实现控制。“脑控”研究涉及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相关研究已经开发出了利用大脑的思维、通过电子接口来控制各种设施的运动状态,并取得预期效果的“脑控技术”,这项技术在医疗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方向,是以进化为主要特征的复杂性研究。人工生命致力于研究生命形式(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载体)的普遍特征。地球上的生命被看成是一种具有特定载体—蛋白质—的特定生命形式,地球上的生命进化也仅仅代表一种特定的进化途径,因此可以用别的物质来构造另类载体的生命形式,赋予它们生命的特征,使其具有进化、遗传、变异等等生命现象,得到生命的普遍行为[2]。 其他如心血管系统中的心率变异性和管腔应变问题;动态病(以异常时间组织结构为特征的疾病,如周期性发热、周期性关节肿胀等)的预防、治疗和数学建模问题;生态系统的种群繁殖问题;流行病中的疾病传染规律;生化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免疫系统中信号产生、传递和转导的动力学过程等都体现了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属于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范畴。 因为生命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临床医学本身的复杂性;疾病是复杂的,不仅生命体本身病理过程复杂,而且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病理过程;许多复杂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等皆是生命体多层次、多层面因素作用的结果。现代医学是在还原论指导下对生命和疾病局部的、分离的认识,仍停留在分析和描述的水平上;所以需要借助复杂性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和观念上有所突破。 祖国传统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对复杂系统整体状态的把握与复杂性研究有类似的思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众多的命题,为现代医学研究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对中医的理论体系的认识还必须运用物理学、生物学、数学、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的最新知识。 复杂性科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研究方法上既有还原论,也有综合论和系统论,这两种思想正在经历碰撞并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但是在研究对象上,它研究的问题并不是刚刚出现,而是因为人们认识的深度和它本身的难度,使这一类问题被搁置了起来。目前,对复杂性的研究已经分别在一些学科取得了初步的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和自身认识的深化,生命科学中的复杂性问题必然会被逐步地认识和解决。

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历史时期。该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门直接关系人类自身、人类生活的新学科— — 生命科学开始发轫,到70年代已成为当代热门学科,使广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不密切关注、积极参与。生命科学的崛起,豫于生物科学的突飞猛进,然而又不局限于生物科学范围。例如,研究生命运动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揭开了生命的奥秘,特别是生物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成分研究的突破,首例无性繁殖“多利 克隆羊的试验成功,以及安乐死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争论,都和社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生命科学不仅是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大趋势,而且对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现有生存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把握这种规律,认识这种影响,又势必成为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的课题。生命哲学、生命伦理学、生命法学、生命美学等新学科,就是由生命的发展所拓展的当代社会科学新视野。一、生命哲学:对生命本身的哲理思考过去的哲学只关注人的社会或文化属性,而忽视人的自然生命属性,这就把人只看成是社会或文化的存在,投注意人因为有了自然生命存在而存在。生命科学启示我们,投有自然生命就投有一切,对人来说,第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自然生命,因此人应该认真思考,人怎样括着才符合生命的本性,才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生命科学又启示我们,人的自然生命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自然生命的能量即生命力存在,因此人活着如果符合生命的本性,就活得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所以人应该激发、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这种从生命科学引发而成的生命哲学,促使现代人辩证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历程,既克服消极的悲观主义,又消除盲目的乐观主义;既怀有积极人世的人文主义精神,又不乏顺其自然的自然主义态度;既洋溢对生命限度的超越性,又充满对生命价值的创造性。生命哲学之所以能够从生命科学获得启示,原因盖出于对现代人自然生命态度和质量的忧虑。人们看到现实社会中,固然有不少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甚至为他人生命的存在而奉献自己的生命,体现了最为辉煌的生命价值取向,但也有不少人为了满足声色犬马的生理刺激,追求灯红酒绿的官能满足,不 暗浪费生命,甚至为吸毒而摧残自己的生命,为贪财而毁灭他人的生命。人们还看到现代文明固然为现代人带来了福祉,但也带来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使不少人产生了一种源于自然生命深层的忧患意识。此外,过于理性的社会和富裕的物质生活,又使不少人缘于自然生命底蕴的欲望和血性之气消弭,失去了个性的鲜亮的原生色泽,递减了生命力的自然形态的强度。因此,出于对现代人自然生命的深切关怀,生命哲学也就以唤醒生命、指导生命、强化生命为己任。生命哲学在获得以上所述生命科学启示的同时,又把这种启示和与生态学相互联系的生态哲学结合起来,研究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生态智慧。哲学不仅是古希腊人所说的极具活力的“爱智慧”的学问,而且哲学关注的智慧本来就是人生命中的能力和对生命的态度。生态智慧发现,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人的生命和自然生命的相互作用;还认为人对自身生命的热爱和珍惜,首先要建立在热爱和珍惜自然生命的基础上。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大地伦理学的奠基人莱奥波尔德指出,人只是自然有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他生物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和自身的内在价值,因此人类除了满足生机的需要外,没有权力缩减生命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历史学家汤因比更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提出警告:“如果生物圈不再能够作为生命的栖身之地,人类就将遭到种属灭绝的命运,所有其他生命形式也将遭受这种命运。”⋯生态智慧或生态哲学,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决不是灰色的理论,而是人和自然亲和活动的产物。这在被人誉为世界哲学泰斗的挪威学者奥耐·聂斯的人生和学术经历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对聂斯来说,哲学不仅是一种爱智慧,而且是将智慧之爱付诸行动。他是一个著名的喜马拉雅山攀登者,长期生活在渡罗的海的一个小岛上,经常观察并惊叹海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生命的丰富性。他在一个小木屋里构建他的生态智慧理论,满怀热情地引导人们走出这个充满生态危机的时代。他的“太我实现”观点认为全体生命有着内在联系,人类真正的成熟的心理发展应该是和所有生命合作,和谐相处,在一个“太我”中实现所有生命最大的潜在的价值。可见,由于生态智慧或生态哲学的参与,使具有坚实的科学性的生命哲学,又平添无限生机和活力= 、生命佗理学:对生命控制的道德观念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社会模式不仅具有巨大的冲击力量,而且改变了传统社会价值观,提出了种种道德伦理理论,特别是使原有的生命道德问题空前复杂化尖锐化。为了研究与生命直接相关的包括医学中的伦理问题,探讨生命科学控制生命过程和生命质量的伦理原则,生命伦理学这一社会科学新学科应运而生。生命伦理学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1969年和1971年分别于纽约和华盛顿相继成立了生命伦理学研究机构,并分别出版《海斯区斯中心报告》和《医学与哲学杂志》,1978年肯尼迪研究所又编撰了《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从而把这一学科推向各地,形成世界规模。近年来,生命伦理学研究又出现了几个热点,如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科研小组。首例无性繁殖绵羊“多利 克隆成功,引起了世界性的激烈反响。因为人们看到此项技术有可能应用于人而产生克隆人,从而造成生育模式的改变,人伦关系的模糊、性别比例的失调、人类基因的损害。又如世界各地许多人赞成安乐死,也有许多人反对,赞成者认为安乐死可以使病人免受疾病长期折磨的痛苦,因而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反对者认为安乐死违反了生命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因而和传统道德规范冲突 由此又产生病人的安乐死自主决断是否应该成为实行主动安乐死道德上的充分理由的不同意见,因为这有可能出现医疗道德滑坡、护理质量降低情况,甚至使某些医护人员或病人家属的险恶用心得逞。再如,生命科学的基因诊断技术可以使得基因治疗成为可能,但也可能使人类丧失千万年来在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多样化的遗传特性,从而人类基因库就失去生态平衡。而且这一技术在治疗“致病基因”时,又存在对基因遗传病人是否尊重个人的自主权、平等权和隐私权等原则分歧,因而有可能导致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由于生命伦理学从人性出发,立足于人权,维护人的生命道德,因此它的研究是以人类生命权益为宗旨的。例如它为了提高人类生命质量,探讨自然、社会、环境和生命、生命权的关系;它还关怀人的生命结束时期,提出自然死、尊严死等伦理规范。为此,托马斯·比彻姆和詹姆斯·奇尔德雷斯在《生命伦理学原则》一书中,提出了自主、不伤害、行善、公正四条基本原则。对生命科学控制生命过程和生命质量的伦理研究是全球性的。在我国,也存在体外受精、试管婴儿、重组DNA、优生术、变性术、性别选择、器官移植、精神病遗传者的婚姻控制、精神病人的行为控制、残缺新生儿的地位和待遇、“植物人”护理,以及动物实验、植物保护、环境卫生等许多和伦理道德有关的问题。我国学者邱仁宗在1987年出版了《生命伦理学》专著,说明这一新学科在我国也引起了重视,但近十年来在新条件下的医护患关系、人体实验、康复医学等重大伦理问题在书中尚未涉及,又表明我国的生命伦理学研究还需要提高一个新的层次。 ·三、生命法学:对生命保护的法律意识“多利羊 克隆成功,成为全球热门话题,影响所及,法学界也闻风谋划因克隆而来的法律对策。其实,自生命科学诞生之时起,为生命立法的问题早就在有识之士的考虑中了。在20世纪7O年代,各国有关生命的立法,已至少涉及20多个方面,如精神卫生立法、生育和人123政策立法、医疗事故预防立法等等。现在,以基因工程、遗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主旋律,有人预言2l世纪是统一生物学世纪。将“生物一社会人”的生命科学研究,统一到科学规范和法律制度的轨道上,是生命法学的形成原因,也是生命科学对生命法学的巨大挑战。从DNA被发现到“人体阿波罗计划”,再到“多利羊”克隆成功,表明生命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快,但也会引起很多麻烦。例如,人类基因工程中的DNA重组研究或实验活动,如果缺乏严格法律规则约束.有可能因科研人员违规操作或其他各种原因导致对人类的毁灭;对人类个体基因的检测与公开,有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权;异常基因者的检测和公开,有可能受到社会各方面歧视;发现异常基因胎儿是否都要求孕妇中止妊娠;基因改变是否为新的民族主义创造技术条件;对基因疾病患者治疗是否有法律依据?又如,人体克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可能混乱人与其克隆体的伦理关系和法律关系;为了延长或拯救人的生命,截取克隆人部分器官,是否会触犯杀人罪、伤害罪等刑法罪名;为了优化生殖生育功能、改善人类生命质量,通过基因选择、基因识别筛选后复{6j健康、有特定基因的克隆人,有可能改变人类固有的遗传性状.从而打破人类自然进化的运动规律,导致后天免疫力功能性匮乏等致命缺陷的潜伏与发生;人体克隆等复制技术应否设定法律禁区和如何设定?再如,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防治遗传病的医用研究,有无设定法律限制;生产人体器官替代品或人体有用物质,是否进行安全性、科学性、可行性的测试与论证;研制在人体中植人的“生物芯片 以调节、改善人体生命活动机能.是否设定符合有关法规的风险防范机{6j和严格操作规程;电子生物工程技术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失控而给人类带来某种伤害和灾难?以上所述.表明“寻求一个满足人类自然生命体未来发展要求的,且为科技发展、社会伦理标准与法律规则共同认可的法律制衡机制,这将成为今后生命法学研究的攻坚课题”。令人欣喜的是,生命法学研究在我国已经登堂人室。1997年6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召开了上海市生命法学理论研讨会,会上宣布成立我国第一个“生命法学研究中心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门充满生命力的新学科,在我国必然更加发扬光大。四 生命美学:对生命状态的审美观照古今中外哲人智者对生命状态大都重视,黑格尔更认为“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但是,从美学角度对生命状态进行审视,并对生命美异乎寻常的关注,还是生命科学兴起之后的事。当代社会科技相当发达,物质文明程度很高,但生命状态不一定美轮美奂,甚至暴露出许多假恶丑的反审美倾向。自然界生物惨遭涂炭和锐减,已成不争之事实。但人们还是在杀戮野生动物,砍伐原始森林.以满足永无餍足的欲望。殊不知摧残自然界生物的生命.等于摧残人类自己的生命.人类已经无可奈何地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了。更严重的是现在人们生命力的弱化速度越来越快.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今非昔比,恐惧、焦灼等生命萎缩现象屡见不鲜.颓废、自虐等生命堕落现象触目惊心。近年来生命科学的欣欣向荣,使美学界人士深切感到社会生活中生命状态的反审美倾向再也不能任其泛滥了。他们发出重塑生命、还我生命的呼吁,渴求生命之树茁壮成长 生命之花灿烂开放、生命之火辉煌燃烧、生命之水欢畅流动。某些美学界精英人物还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我们的美学家在象牙之塔里陶醉于美学的空虚繁荣,没有对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人对生命的冷漠、欺骗和残暴所造成人生的不幸予以正视和关怀,于是美学成了一种于世无补的点缀。再有,我们的美学研究面虽然很广,但恰恰忽略了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没有对生命意识、生命体验、生命创造进行美学的阐释。于是,我们的美学体系和教材虽然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但难以在其中看到生命的绿色或剖伤,听到生命的呼喊或哭泣,嗅到生命的芬芳或霉味.魁摸到生命的欢跳或窒息。美学这种落后状况,比起生命科学的如火如荼,显得太不协调。于是-~-]以生命科学为参照系的生命美学悄然绽放,成为美学园地鲜艳夺目的奇葩。生命美学虽然和生命科学一样,关注人的生命现象,但是它不是像生命科学那样执着于生命的功利性和科学性,而是着眼于生命审美性和本体性。这也就是说,它对生命的审美现象和本质更感兴趣,在对形形色色生命状态的审美观照过程中,如我国学者所说的那样,。时肘顾念着人的现实历史境遇、顾念着人的生存意义、顾念着有限生命的超越,顾念着生命中无比神圣的东西 ,而且思索生命的终极追问、终极意义、终极价值,通过生命的存在实现生命的超越,因此,生命美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生存方式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以探索生命的存在与超越为旨归的美学”。Ⅱ顺便指出.美育作为一种运用美学原理进行审美活动的教育,也是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生命美育也是生命美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涉及生命的全过程,研究人类从受孕到死亡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方法,指导人们如何进入审美的人生境界,因而和终身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有助于人的审美素质的形成,审美素质能够把人生的外在目的转化为内心的生命体验,使个体生命环境充满诗意,在提高生命质量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因而又和素质教育有内在的联系。

摘要 世纪70年代诞生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和干细胞研究等现代生物技术, 使生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些以创造或改变生物类型及生物机能为目标的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之一。通过探寻生命本质及生长发育、疾病、衰老等奥秘, 揭示生命现象的内在规律。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食品化工、农业、环保以及能源、采矿等工业部门中的广泛应用, 它正在对人类经济及社会生活和社会进步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关键字:生命科学 生物技术 人类生活 影响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如进化的思想和生态学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农业生产力因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显著提高。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促进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如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人们的整体性思维;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将有助于改进人类的思维。 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冲击,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人基因的人工改造等,都会对人类社会现有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挑战。 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转基因生物的大量生产改造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可能会影响生物圈的稳定性。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生物与基因科技   生物与基因科技的进展,已促使生物医学的研究迈入后基因体医学时代,这些尖端医疗科技在提升人们健康福祉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群等各个层面前带来所未有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或许还是潜在的。 (1)基因改造作物(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 科学家以基因改造的方式改良农作物,以促进收成、防治病虫害、提高经济效益,希望可以解决人类粮食不足或营养问题,但是基因改造作物会不会创造出新的过敏原、对人体造成新的健康问题、引起昆虫的抗药性、制造所谓的基因污染?基因改造作物所带来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风险、安全性与效益如何评估?基因改造作物的专利权将如何规范?其巨大商业利益是否将加剧资本家对弱势族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控制或剥削?究竟,人与植物、自然生态的理想关系应该如何?(2)基因检测(Genetic testing): 基因检测有助于遗传疾病的诊断、预防及处置,执行的时机常见于婚前健康检查、胚胎植入前检测、产前检查、新生儿筛检、儿童及成人的遗传检验等,检测的性质又可分诊断检测、带原者检测、发病前检测、罹病倾向检测。由于遗传信息不仅关乎个人,同时也与家庭或家族其他成员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遗传信息的获得与告知时常带来特殊的医学伦理问题,包括:基因信息带来的心理负担及社会压力,基因诊断结果的告知对个人与家庭、家族的影响,个人隐私的保障与家庭成员利益产生冲突,基因检测引起的医疗资源分配、社会正义议题等。 (3)基因治疗(gene therapy): 科学家透过基因治疗希望能为人类目前各种主要的死亡原因、慢性疾病、遗传疾病的治疗带来曙光,一般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及生殖细胞基因治疗。体细胞基因治疗乃针对已发病或将发病患者的体细胞,在基因的层次作医疗介入,以病毒为载体、或使用物理方式将好的基因传送到欲治疗的体细胞或组织,以取代或修补有缺陷的基因,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体细胞基因治疗的相关伦理议题与一般新进医学科技、临床试验所必须考量的内涵大致相同。其中,应采取何种程序方能公平选出接受治疗的病患?应采用何种步骤以确保患者或其父母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则是对生殖细胞或胚胎进行基因调控,以期根绝病因、一劳永逸,然而对生殖细胞直接进行基因介入却可能改变新生儿的遗传组合、造成长远的医源性的伤害,同时可能引起设计家宝宝、基因超市、出卖基因以牟利、政变人种等发展的疑虑。这些问题正在或即将对人类的家庭、社会伦理观念与道德实践带来重大的冲击,理应纳入到生命伦理学的思考范围之内。

现代生物学导论论文题目和生命相关的内容

好好学 什么都能考

楼主说的专业大类和中类不是很清楚,但是生物工程专业是属于工程类学科,一般是在工学院下面,但是有的学校会划分在生命科学学院下面。国外的话要看具体的叫法,一般bioengineering的话是在工学院居多,农学院和文理学院比较少,像chemical bioengineering这种交叉的划分就更混乱一些。国外的bioengineering和biomedical engineering有很多做的东西是一样的。

这是某个学校要求的吗?还是国家要求的课程?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 35学分(1) 思想政治理论课 4门 14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学分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学分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学分 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学分(2) 体育 4学分(3) 外语 4学分(4) 文化素质课 13学分2.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35学分(1) 数学课 20学分 10420874 一元微积分 4学分 10420884 多元微积分 4学分 10420892 高等微积分B 2学分 10420684 几何与代数(1) 4学分 10420692 几何与代数(2) 2学分 30420095 高等微积分(1)* 5学分 30420105 高等微积分(2)* 5学分 30420124 高等代数与几何(1)* 4学分 30420134 高等代数与几何(2)* 4学分 10420262 数理方程引论 2学分 在下列课程中选修1门课程(或在导师指导下选修更专业的数学课程) 10420243 随机数学方法 3学分 104208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学分 10420252 复变函数引论 2学分 备注:*理科基础强化班课程,选修人数约20人。(2) 物理课 12学分 10430484 大学物理B(1) 4学分 10430344 大学物理B(1)(英)4学分a 10430494 大学物理B(2) 4学分 10430354 大学物理B(2)(英)4学分 10430782 物理实验A(1) 2学分 10430792 物理实验A(2) 2学分(3) 生物与化学课 3学分 10440103 大学化学A 3学分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学分 10450021 现代生物学导论实验 1学分3.信息类基础课程 10学分(1) 电工电子类课程 20220044 电工与电子技术 4学分(2) 信息技术 30310584 信号与系统 4学分(航天航空方向必修)(3) 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 20740042 计算机文化基础 2学分 20740073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 20220233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3学分 30310462 Fortran 语言程序设计 2学分(力学、热学方向)4.机械大类平台课 36学分(1) 设计与制造类课程 9学分 20130423 机械设计基础A(1) 3学分 20130463 机械设计基础A(2) 3学分 20130473 机械设计基础A(3) 3学分 30130043 制造工程基础 3学分(2) 力学与材料类课程 3门 11学分 20310394 材料力学 4学分 20310474 材料力学(英) 4学分 20310334 理论力学 4学分 20120103 工程材料 3学分(3) 热学与流体类课程 3门 11学分 30310484 工程热力学 4学分 30310493 传热学 3学分 20310274 流体力学 4学分 20310464 流体力学(英) 4学分(4) 测量检测与控制工程基础 2门 5学分 20310372 基础力学系列实验 2学分 30310603 力学实验技术 3学分 30310523 热物理量测技术 3学分 40310643 飞行器基础实验 3学分5.学院平台课 9学分 30310503 飞行器结构力学 3学分 30310553 推进原理与技术 3学分 30310613 推进原理与技术(英) 3学分 30310473 空气动力学 3学分 30310513 航天器动力学 3学分 6.专业方向课组 17学分(1) 专业课程 11 -12 学分 工程力学方向12学分 30310084 弹性力学 4学分 30310593 计算力学基础 3学分 30310572 振动理论基础 2学分 40310103 粘性流体力学 3学分 热能与动力工程方向 11学分 40310063 燃烧学 3学分 40310103 粘性流体力学 3学分 40310492 新概念热学 2学分 40310623 热物理数值计算 3学分 航天航空工程方向 11学分 40310533 航天器总体设计 3学分 40310543 航空器总体设计 3学分 30310454 弹性力学基础及有限元 4学分 40250074 自动控制理论(1) 4学分(2) 专业选修 5-6 学分 40310362 振动量测 2学分 30310233 计算流体力学 3学分 30310262 塑性力学 2学分 30310622 固体力学实验技术 2学分 40310632 先进实验流体力学测试技术及应用 2学分 40310252 传热设备与技术 2学分 40310082 燃烧技术 2学分 40310172 辐射换热 2学分 40310482 飞行器热控制与能源管理 2学分 40310502 火箭发动机 2学分 40310512 热物理测量实验 2学分 40310042 飞行器结构设计 3学分 40310422 飞行力学基础 2学分 40310403 飞行控制原理 3学分 40310552 可靠性工程 2学分 30310572 振动理论基础 2学分 40310482 飞行器热控制与能源管理 2学分 40310502 火箭发动机 2学分 40310602 航空发动机 2学分 40310592 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 2学分 航空器飞行控制系统 2学分 30310633 飞行动力学与飞行控制 3学分(3) 任选课程 30310282 复合材料力学 2学分 40310122 振动模态分析 2学分 30310192 统计物理基础 2学分 30310052 能源工程 2学分 40310162 燃烧污染与控制 2学分 00120102 航空航天材料及其应用基础 2学分 40310662 力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中的力学视野 2学分 40310581 新概念卫星设计(4)航院开设的院及全校任选课程 40310382 力学概论 2学分 00310072 航空概论 2学分 00310212 航天概论 2学分 40310522 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 2学分 30310543 有限元数值模拟与虚拟工程 3学分 00310142 生物世界中流体力学 2学分 00310042 非牛顿流体力学 2学分 00310032 自动化中的气动技术 2学分 00310172 "三航"通讯理论基础 2学分 00310053 能源结构技术经济分析 3学分 00310152 月球旅馆工程 2学分 40310441 燃烧过程的化学动力学分析 1学分 00310182 细胞与分子力学 2学分 00310192 流固耦合及其控制实验技术基础 2学分 80330491 新军事变革与国防科学技术发展 1学分(国防生、定向必修) 40310662 力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中的力学视野 2学分 00310222 趣味力学试验及制作 2学分 00310233 先进材料与力学行为试验与分析 3学分 00310243 无人机设计与实践 3学分7.实践环节 17学分 12090043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学分 21510123 金工实习B(集中) 3学分 10640852 大一外语强化训练 2学分 40310314 专题实验 4学分 40310305 生产实习 5学分8.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 40310320 综合论文训练其它的等其他人回答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论文题目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关键词规范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  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  论文正文  要点⑴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结论。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我没有参考书,只给你说下思路吧,具体的书上补充1,细胞融合+基因重组积极影响,物种遗传,拯救濒危物种消极,容易引入新的破坏生态链的物种,而且其克隆的稳定性,以及染色体末端端粒缩短等等2,有利,对基因的了解深入,疾病和医疗改善,可以用基因治疗一些现无法根治的疾病不利,双刃剑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对人本身进行基因改造等等3,会基因作物的稳定性是现在国际的热门题目,其在短时间的农作物的生长效果和经济效果很高,但是对生态不一定有利,举例说,抗虫害,会导致该虫类的更进一步变异,这个不说了哈,还有从生态角度说虫-植物当虫大量减少时,鸟类也会食少恶性循环,所以要有个平衡;另外根据转基因原理会对人也带来灾害,比如有的抗虫作物作用原理是分泌蛋白,可破坏虫内肠道,影响其吸收,但是对人类一般很难做出判断,因为有些是潜在的,或者说有无影响只可能是几年以后看出

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 屠萍官,吴庆余 文献来自: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介绍了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简况以及在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做法 ,并提出了正在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1]周海梦兔肌肌酸激酶的分离纯化和部分性质的测定-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高 被引用次数: 1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李菡,杨国栋,冯炘 文献来自: 高等农业教育 2003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公选课正在各校相继开设,针对面向学生多、课程内容广、更新快、课时少且无实验课这样一个状况,如何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是保证此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本课程 进一步提高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李菡$山东农业大学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对《生命科学导论》的几点商议 辛颖 文献来自: 中学生物教学 2004年 第1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生命科学导论》P 14 :……生物特有的基础大分子 ,包括 4种核苷酸、2 0种氨基酸 ,以及糖类、脂肪等。这一叙述只计算了RNA或DNA的核苷酸 ,其实核苷酸的种类应该是 8种 ,包括 4种脱氧核苷酸和 4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 杨明经,郭德纨 文献来自: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1994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摘要本文从AI的发展历史阐述了AI与生命科学的联系、AI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和两者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关键词: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引言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发展至今近40年来,取得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从“生命科学导论”进入工科专业课程表谈起 张惟杰 文献来自: 中国大学教学 1999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生命科学导论”正在进入通常被认为与生物学毫无关系的工科专业的课程表。这种现象就像一滴水,折射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化。长期以来,在与生物有关的农、医、工科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必不可少地列入了一些生物类课程,如:微 从“生命科学导论”进入工科专业课程表谈起$上海交通大学@张惟杰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微全分析系统中的微分离学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林炳承 文献来自: 现代科学仪器 2001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十几年来毛细管电泳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已对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 。 96根阵列毛细管电泳的实用化大大加快了举世瞩目的人类基因组工程的进程 ,使之由原定的 2 0 0 5年提前到 2 0 0 0年基本完成。在今后一段时间 , 被引用次数: 1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为什么需要科学史——《简明科学技术史》导论 江晓原 文献来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的新阶段已经开始到来为什么需要科学史——《简明科学技术史》导论@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30科学史 被引用次数: 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1世纪生命科学展望 卢向阳 文献来自: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为生命科学刊物。在20世纪的前半叶,由于物理学和化学向生命科学领域的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使生命科学由器官、组织、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而20世纪后半叶,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又反过来为物理学、化学、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计算机科学的新领域——“软生命”技术导论 罗漫 文献来自: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它必将在计算机和生命科学领域甚至于在道德及法律上对传统 观念带来巨大冲击和深刻的影响 “软生命”技术研究的主要课题应该是: 2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浅谈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 任颖,王宏英 文献来自: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2005年年会文集 2005年 CAJ下载 所以中医药院校开设《生命科学导论》更有其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课程可作为中医药学的公共课,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研究方法及近半个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主要发展,以及其重要的学科分支和前沿知识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查生命科学 的定义 搜生命科学 的学术趋势 翻译 生命科学导论 搜索相关数字 养老金业务生命表男性寿命 珍生命工程面积 官兵生命代价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论文作业题目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作业汇编参考下面的地址,点左边的有很多论文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作业汇编 参考下面的地址,点左边的有很多论文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正在展现出未可限量的前景,将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将在农业、医药与健康、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我国提供了一次实现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们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支持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摘 要 题】生物科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日益广泛和深刻。伴随着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浪潮,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正在展现出未可限量的前景。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预见到,一个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即将来临,并将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指出,对于我国来说,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应当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一次实现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一、当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产业界,都基本认同这样一个重要判断:在新的世纪里,生命科学的新发现,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技术产业的新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进程。日益成熟的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以及正在加速发展的基因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等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生物技术产业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医疗卫生、农业、人口和食品状况。尽管世界各国对高科技领域范围的界定不完全相同,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医疗业、制药业、农业、环保业等行业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 作为“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进入新千年后,生物技术产业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成为当今高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2001年美国生物科技投资占到风险投资总额的11%,2002年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投入研究开发资金已高达157亿美元。日本政府2002年已明确提出生物技术立国战略,强调把“科研重点转向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并计划五年内将政府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预算增加一倍,达到8800亿日元,力争使日本生物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欧盟已成立生物技术委员会,继在第四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对生物技术研究大量投资后,又在第五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中专门制定了“生命科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在软件领域成就斐然的印度,早在1995就提出“人类基因组——印度起点”研究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发展生物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这些都表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把发展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选择。 目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仍然集中在基因组学、蛋白质学等领域。继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水稻、疟原虫、蚊子和老鼠的全部DNA序列测定也在2002年完成,这些研究成果都直接与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有关。老鼠和河豚鱼基因序列的测定,将可能为人类提供关于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线索。特别是科学家们已经把目光投入到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这两个极富挑战性的领域,这将带来更多与人类自身发展密切关联的重大研究成果。 生物技术方面的进展则更为迅速,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与发酵工程、组织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纳米生物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等,将大大加快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研制,以及推进对重大疾病新疗法的研究进程。总体来看,生物技术目前仍主要应用于医药和农业,但在食品、环保、化工、能源等行业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据统计,全球生物药品市场规模1997年为150亿美元,2000年为300亿美元,预计2003年将达到600亿美元。在转基因技术方面,尽管人们对基因改造生物的讨论和疑虑仍然存在,但200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仍然比上年增加了600万公顷,达5867万公顷。据有关资料分析,转基因食品市场的销售额2010年将达到250亿美元。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破译,将有力地促进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到2020年,利用生物技术研制的新药可能将达到3000种左右。这将对提高人类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水平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值得强调的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技术融合趋势。特别是生物技术与其他高技术的融合,形成了生物芯片、生物信息、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光电、生物传感器等高技术领域,产生了生物技术群。比如,生物芯片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将在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研究、疾病诊断、新药开发、食品、农业、环保等广泛领域中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改变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革新医学诊断和治疗。据Goldman Sachs最新技术报告显示,美国的IBM、Sun、康柏和摩托罗拉等公司都已与生物技术公司达成了广泛合作意向,内容涉及到DNA敏感基因芯片、通过计算机模拟药效等各种技术领域。据有关专家估计,到2010年全球仅生物芯片的市场就将达到600亿美元。科技发展的这一突出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深层次变革,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 当然,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目前在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和基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存在涉及生物安全、生态环境和对人类传统伦理、道理方面的争论,并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然而,各国在加强生物安全性研究和加快生物安全立法的同时,并没有停顿或放慢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步伐,而且在国家层面上,从争夺未来科技及产业制高点出发,都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了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力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新的生产力发展在社会思想和体制方面总是呼唤变革,寻求支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可以实现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曾经几次与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留下诸多遗憾和教训。今天,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作为新兴的尖端科技领域,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选择,这对我国来说更是十分难得的战略机遇。可以认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成为我国最有希望后来居上并实现跨越发展的高科技创新及产业领域。 实现上述的目标,我们已具备独特的优势和条件。首先,我国是一个生物资源大国,拥有全球10%的生物遗传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其中植物3万种、动物20万种、微生物3万种。我国还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有着其他国家少有的丰富的人类遗传资源。目前我国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料种类达30余万份,位居世界第一。所有这些资源都为我国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提供了丰富材料。相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来说,这种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具有独占性的。 其次,广阔的市场需求也为我国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农业领域,我国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农业大国和农产品需求大国,必须努力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必须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如杂交优势利用、转基因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技术,都将在我国未来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和显著的作用。在医药与健康领域,如何利用生物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国13亿人口的医疗与健康,始终都将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科技命题。目前,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发展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干细胞治疗、生物芯片等新兴诊断和治疗技术已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在能源领域,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包括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沼气技术、利用玉米等生产燃料酒精技术、利用废弃油转酯化生产生物柴油技术、生物制氢技术等,将为解决我国的后续能源,展现出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环保领域,生物技术将成为环境污染治理和修复最具潜力的手段。目前,利用微生物对城市垃圾和污水、海洋石油污染等有害物质进行降解日趋广泛,生物脱硫、生物漂白、农药残留的生物降解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富集和清除等技术也将为环境保护带来重大效益。此外,生物技术在轻工、化工业领域也都具有广泛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无论是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生物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都极具潜力和前景。 第三,中国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将对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产业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先秦诸子的天人同流、齐一之辨,到汉代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之说,再到宋明理学家的“万物一体”之论,强调整体、和谐、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过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也要做独创的努力,并且要用近代外国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整理中国的科学遗产,直到形成中国自己的学派。”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上,中国只有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自身的特色,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占领一席之地。 第四,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形成一支水平较高的研发队伍和相当的工作基础,创新和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70年代,我国首创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中国粮食需求做出了重大贡献;80年代,我国又在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及其酶学、生物膜和蛋白质立体结构研究的部分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又取得了一批令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在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方面,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高效、准确地完成了1%的测序工作。中国科学家还独立完成了杂交水稻父本9311(籼稻)的基因组序列草图;在国际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汗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已经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化,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已初具规模,人工血液代用品即将进入临床研究,体细胞克隆和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B型血友病等6个基因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疗效研究,肿瘤免疫治疗等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我国首创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推广到20多个国家,累计增产粮食3500多亿公斤;超级杂交稻研究又取得新的突破,每公顷产量突破2吨,率先实现了国际上提出的超级稻指标;转基因抗虫棉花种植面积已近70万公顷,占棉花种植面积的40%,五年来累计为农民增收50多亿元;植物组织培养和快繁脱毒技术、动物胚胎技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正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我国目前已经在国际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部分领域中占据了一定的有利位置,具备了冲击国际前沿,争夺“制高点”的基础和实力。 三、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对策思考 虽然我国在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整体创新能力、科技投入、人才队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 为此,我们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支持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首先,我们必须树立把握重大发展机遇的战略意识。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下,抓住机遇对于一个国家加快发展至关重要。积极推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决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份额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和国家根本利益,关系到我国能否拥有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其次,我们必须树立勇于争先的创新意识。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前沿领域,如果一味地步人后尘,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寻求新的突破和跨越,这是我们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追求所在。第三,我们必须形成协调一致、贯彻始终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扶持体系。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地方的宏大事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应当把这一领域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全社会相关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形成持续稳定的良好政策环境。 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三点基本方针:一是大力加强研究开发;二是积极推进产业化;三是高度重视并切实保障生物安全。今后5~10年,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将实现如下目标: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技术创新体系;造就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科学技术队伍;培育和扶持一批新兴产业,使生物技术产品的年销售额达到3000亿元以上;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研究和开发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若干重要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优先支持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学科及其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重点支持生长发育的基因调控,外源基因高效表达调控、定点整合技术,生物多样性,人类重大疾病和重要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2)大力发展关键技术和平台技术,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先支持优质、高产、抗逆动植物分子育种及关键技术,生物技术药物等重要生物制剂研制,干细胞及组织(器官)工程、生物芯片和生物信息、动植物生物反应器、高通量药物筛选、生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平台技术及关键技术,农业、环保等微生物制剂、生化工程及大规模发酵产物分离纯化等生产工艺及平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3)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开发重大生物技术产品,培育一批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必须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优先支持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具有我国优势和特色的技术成果转化,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产品及设备、装置的开发。 (4)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我国生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和健全国家生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服务体系。 具体行动措施包括:一是实施专利战略,在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通过国家重点科技计划的实施,努力产生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强化知识产权意识,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专利;遵循国际惯例和中国加入WTO后应承担的义务,尊重和保护国外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同时利用我国自身优势,通过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取得一批专利。二是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队伍。制定激励措施,加速国内人才队伍培养;进一步加大对海外优秀留学人员的吸引力度;扩大国际合作,引进海外智力资源。通过以上方式,凝聚一批生物技术的拔尖人才。运用国际通行的管理办法和机制,构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机构,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和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三是实施标准战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国际惯例的生物技术产业标准体系。针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以新兴产业和产品为重点,研究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与生产工艺规范。同时运用GLP、GCP和GMP等国际标准,对现有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体系进行更新改造,提高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实施竞争力战略,培育在未来生物技术前沿领域能够有所作为的龙头企业。发展生物产业,开拓新的产品和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国家发展生物技术的重要目的。通过机制创新,培育一批具有现代企业机制的,既有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和盈利能力,又有较强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五是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中国生物技术的国际合作渠道和国际发展空间。本着“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的原则,进一步拓宽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范围,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理论、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面向国际市场开发新产品,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兴生物技术产业。 在推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中,我们将把保障生物安全作为重要前提,切实引导和促进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 屠萍官,吴庆余 文献来自: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介绍了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简况以及在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做法 ,并提出了正在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1]周海梦兔肌肌酸激酶的分离纯化和部分性质的测定-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高 被引用次数: 1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李菡,杨国栋,冯炘 文献来自: 高等农业教育 2003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公选课正在各校相继开设,针对面向学生多、课程内容广、更新快、课时少且无实验课这样一个状况,如何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是保证此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本课程 进一步提高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李菡$山东农业大学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对《生命科学导论》的几点商议 辛颖 文献来自: 中学生物教学 2004年 第1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生命科学导论》P 14 :……生物特有的基础大分子 ,包括 4种核苷酸、2 0种氨基酸 ,以及糖类、脂肪等。这一叙述只计算了RNA或DNA的核苷酸 ,其实核苷酸的种类应该是 8种 ,包括 4种脱氧核苷酸和 4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 杨明经,郭德纨 文献来自: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1994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摘要本文从AI的发展历史阐述了AI与生命科学的联系、AI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和两者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关键词: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引言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发展至今近40年来,取得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从“生命科学导论”进入工科专业课程表谈起 张惟杰 文献来自: 中国大学教学 1999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生命科学导论”正在进入通常被认为与生物学毫无关系的工科专业的课程表。这种现象就像一滴水,折射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化。长期以来,在与生物有关的农、医、工科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必不可少地列入了一些生物类课程,如:微 从“生命科学导论”进入工科专业课程表谈起$上海交通大学@张惟杰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微全分析系统中的微分离学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林炳承 文献来自: 现代科学仪器 2001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十几年来毛细管电泳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已对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 。 96根阵列毛细管电泳的实用化大大加快了举世瞩目的人类基因组工程的进程 ,使之由原定的 2 0 0 5年提前到 2 0 0 0年基本完成。在今后一段时间 , 被引用次数: 1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为什么需要科学史——《简明科学技术史》导论 江晓原 文献来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的新阶段已经开始到来为什么需要科学史——《简明科学技术史》导论@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30科学史 被引用次数: 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1世纪生命科学展望 卢向阳 文献来自: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为生命科学刊物。在20世纪的前半叶,由于物理学和化学向生命科学领域的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使生命科学由器官、组织、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而20世纪后半叶,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又反过来为物理学、化学、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计算机科学的新领域——“软生命”技术导论 罗漫 文献来自: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它必将在计算机和生命科学领域甚至于在道德及法律上对传统 观念带来巨大冲击和深刻的影响 “软生命”技术研究的主要课题应该是: 2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浅谈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 任颖,王宏英 文献来自: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2005年年会文集 2005年 CAJ下载 所以中医药院校开设《生命科学导论》更有其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课程可作为中医药学的公共课,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研究方法及近半个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主要发展,以及其重要的学科分支和前沿知识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查生命科学 的定义 搜生命科学 的学术趋势 翻译 生命科学导论 搜索相关数字 养老金业务生命表男性寿命 珍生命工程面积 官兵生命代价

自己看有多少你能用的上的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正在展现出未可限量的前景,将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将在农业、医药与健康、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我国提供了一次实现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们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支持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摘 要 题】生物科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日益广泛和深刻。伴随着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浪潮,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正在展现出未可限量的前景。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预见到,一个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即将来临,并将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指出,对于我国来说,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应当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一次实现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一、当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产业界,都基本认同这样一个重要判断:在新的世纪里,生命科学的新发现,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技术产业的新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进程。日益成熟的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以及正在加速发展的基因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等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生物技术产业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医疗卫生、农业、人口和食品状况。尽管世界各国对高科技领域范围的界定不完全相同,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医疗业、制药业、农业、环保业等行业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 作为“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进入新千年后,生物技术产业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成为当今高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2001年美国生物科技投资占到风险投资总额的11%,2002年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投入研究开发资金已高达157亿美元。日本政府2002年已明确提出生物技术立国战略,强调把“科研重点转向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并计划五年内将政府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预算增加一倍,达到8800亿日元,力争使日本生物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欧盟已成立生物技术委员会,继在第四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对生物技术研究大量投资后,又在第五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中专门制定了“生命科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在软件领域成就斐然的印度,早在1995就提出“人类基因组——印度起点”研究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发展生物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这些都表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把发展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选择。 目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仍然集中在基因组学、蛋白质学等领域。继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水稻、疟原虫、蚊子和老鼠的全部DNA序列测定也在2002年完成,这些研究成果都直接与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有关。老鼠和河豚鱼基因序列的测定,将可能为人类提供关于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线索。特别是科学家们已经把目光投入到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这两个极富挑战性的领域,这将带来更多与人类自身发展密切关联的重大研究成果。 生物技术方面的进展则更为迅速,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与发酵工程、组织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纳米生物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等,将大大加快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研制,以及推进对重大疾病新疗法的研究进程。总体来看,生物技术目前仍主要应用于医药和农业,但在食品、环保、化工、能源等行业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据统计,全球生物药品市场规模1997年为150亿美元,2000年为300亿美元,预计2003年将达到600亿美元。在转基因技术方面,尽管人们对基因改造生物的讨论和疑虑仍然存在,但200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仍然比上年增加了600万公顷,达5867万公顷。据有关资料分析,转基因食品市场的销售额2010年将达到250亿美元。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破译,将有力地促进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到2020年,利用生物技术研制的新药可能将达到3000种左右。这将对提高人类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水平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值得强调的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技术融合趋势。特别是生物技术与其他高技术的融合,形成了生物芯片、生物信息、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光电、生物传感器等高技术领域,产生了生物技术群。比如,生物芯片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将在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研究、疾病诊断、新药开发、食品、农业、环保等广泛领域中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改变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革新医学诊断和治疗。据Goldman Sachs最新技术报告显示,美国的IBM、Sun、康柏和摩托罗拉等公司都已与生物技术公司达成了广泛合作意向,内容涉及到DNA敏感基因芯片、通过计算机模拟药效等各种技术领域。据有关专家估计,到2010年全球仅生物芯片的市场就将达到600亿美元。科技发展的这一突出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深层次变革,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 当然,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目前在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和基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存在涉及生物安全、生态环境和对人类传统伦理、道理方面的争论,并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然而,各国在加强生物安全性研究和加快生物安全立法的同时,并没有停顿或放慢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步伐,而且在国家层面上,从争夺未来科技及产业制高点出发,都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了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力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新的生产力发展在社会思想和体制方面总是呼唤变革,寻求支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可以实现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曾经几次与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留下诸多遗憾和教训。今天,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作为新兴的尖端科技领域,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选择,这对我国来说更是十分难得的战略机遇。可以认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成为我国最有希望后来居上并实现跨越发展的高科技创新及产业领域。实现上述的目标,我们已具备独特的优势和条件。首先,我国是一个生物资源大国,拥有全球10%的生物遗传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其中植物3万种、动物20万种、微生物3万种。我国还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有着其他国家少有的丰富的人类遗传资源。目前我国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料种类达30余万份,位居世界第一。所有这些资源都为我国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提供了丰富材料。相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来说,这种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具有独占性的。 其次,广阔的市场需求也为我国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农业领域,我国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农业大国和农产品需求大国,必须努力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必须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如杂交优势利用、转基因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技术,都将在我国未来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和显著的作用。在医药与健康领域,如何利用生物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国13亿人口的医疗与健康,始终都将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科技命题。目前,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发展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干细胞治疗、生物芯片等新兴诊断和治疗技术已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在能源领域,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包括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沼气技术、利用玉米等生产燃料酒精技术、利用废弃油转酯化生产生物柴油技术、生物制氢技术等,将为解决我国的后续能源,展现出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环保领域,生物技术将成为环境污染治理和修复最具潜力的手段。目前,利用微生物对城市垃圾和污水、海洋石油污染等有害物质进行降解日趋广泛,生物脱硫、生物漂白、农药残留的生物降解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富集和清除等技术也将为环境保护带来重大效益。此外,生物技术在轻工、化工业领域也都具有广泛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无论是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生物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都极具潜力和前景。 第三,中国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将对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产业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先秦诸子的天人同流、齐一之辨,到汉代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之说,再到宋明理学家的“万物一体”之论,强调整体、和谐、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过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也要做独创的努力,并且要用近代外国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整理中国的科学遗产,直到形成中国自己的学派。”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上,中国只有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自身的特色,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占领一席之地。 第四,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形成一支水平较高的研发队伍和相当的工作基础,创新和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70年代,我国首创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中国粮食需求做出了重大贡献;80年代,我国又在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及其酶学、生物膜和蛋白质立体结构研究的部分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又取得了一批令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在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方面,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高效、准确地完成了1%的测序工作。中国科学家还独立完成了杂交水稻父本9311(籼稻)的基因组序列草图;在国际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汗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已经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化,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已初具规模,人工血液代用品即将进入临床研究,体细胞克隆和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B型血友病等6个基因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疗效研究,肿瘤免疫治疗等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我国首创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推广到20多个国家,累计增产粮食3500多亿公斤;超级杂交稻研究又取得新的突破,每公顷产量突破2吨,率先实现了国际上提出的超级稻指标;转基因抗虫棉花种植面积已近70万公顷,占棉花种植面积的40%,五年来累计为农民增收50多亿元;植物组织培养和快繁脱毒技术、动物胚胎技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正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我国目前已经在国际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部分领域中占据了一定的有利位置,具备了冲击国际前沿,争夺“制高点”的基础和实力。 三、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对策思考 虽然我国在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整体创新能力、科技投入、人才队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 为此,我们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支持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首先,我们必须树立把握重大发展机遇的战略意识。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下,抓住机遇对于一个国家加快发展至关重要。积极推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决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份额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和国家根本利益,关系到我国能否拥有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其次,我们必须树立勇于争先的创新意识。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前沿领域,如果一味地步人后尘,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寻求新的突破和跨越,这是我们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追求所在。第三,我们必须形成协调一致、贯彻始终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扶持体系。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地方的宏大事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应当把这一领域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全社会相关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形成持续稳定的良好政策环境。 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三点基本方针:一是大力加强研究开发;二是积极推进产业化;三是高度重视并切实保障生物安全。今后5~10年,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将实现如下目标: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技术创新体系;造就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科学技术队伍;培育和扶持一批新兴产业,使生物技术产品的年销售额达到3000亿元以上;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研究和开发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若干重要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优先支持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学科及其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重点支持生长发育的基因调控,外源基因高效表达调控、定点整合技术,生物多样性,人类重大疾病和重要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2)大力发展关键技术和平台技术,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先支持优质、高产、抗逆动植物分子育种及关键技术,生物技术药物等重要生物制剂研制,干细胞及组织(器官)工程、生物芯片和生物信息、动植物生物反应器、高通量药物筛选、生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平台技术及关键技术,农业、环保等微生物制剂、生化工程及大规模发酵产物分离纯化等生产工艺及平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3)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开发重大生物技术产品,培育一批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必须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优先支持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具有我国优势和特色的技术成果转化,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产品及设备、装置的开发。 (4)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我国生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和健全国家生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服务体系。 具体行动措施包括:一是实施专利战略,在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通过国家重点科技计划的实施,努力产生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强化知识产权意识,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专利;遵循国际惯例和中国加入WTO后应承担的义务,尊重和保护国外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同时利用我国自身优势,通过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取得一批专利。二是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队伍。制定激励措施,加速国内人才队伍培养;进一步加大对海外优秀留学人员的吸引力度;扩大国际合作,引进海外智力资源。通过以上方式,凝聚一批生物技术的拔尖人才。运用国际通行的管理办法和机制,构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机构,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和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三是实施标准战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国际惯例的生物技术产业标准体系。针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以新兴产业和产品为重点,研究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与生产工艺规范。同时运用GLP、GCP和GMP等国际标准,对现有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体系进行更新改造,提高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实施竞争力战略,培育在未来生物技术前沿领域能够有所作为的龙头企业。发展生物产业,开拓新的产品和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国家发展生物技术的重要目的。通过机制创新,培育一批具有现代企业机制的,既有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和盈利能力,又有较强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五是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中国生物技术的国际合作渠道和国际发展空间。本着“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的原则,进一步拓宽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范围,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理论、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面向国际市场开发新产品,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兴生物技术产业。 在推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中,我们将把保障生物安全作为重要前提,切实引导和促进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