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的论文怎么写啊

发布时间:2024-07-07 04:37:13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的论文怎么写啊

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儿?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与整体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现状 成因 人才缺口 解决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的扩招,2003年, 毛入学率达到17%,2004 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400万人, 在2003年382万人的基础上又增加20万人,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 我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 精英” 阶段进入到“ 大众化” 阶段后,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显著增加, 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2003年高校首批扩招后212万大学生已走向社会,2004年又有280万大学毕业生完成学业走出校园,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1%;2005年达到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9倍。[1] 同时再加上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将异常严峻。 据教育的统计,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6月初次就业率7%,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就业率上升到了80%。2003年的毕业生为212万人,经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多方协调,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的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55%。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40%。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院校为61%。[2] 2005年,教育部,希望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尽管如此,但有关专家还是认为上述数据有“水份”。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式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从而使大学生“ 就业难” 问题日益凸显, 成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现在社会上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很多职业岗位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当然,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的现实社会需求结构有一定的畸形性, “各领风骚数几月”的各种“热”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和同样的一些复杂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与那些萎缩淘汰的旧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传统专业并没有及时得到缩减,甚至也在借扩招之机而大量扩张,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从而导致结构性待业。二、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生产第一线。由于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64-html其余部分

形势与政策作业:  【摘要】:近几年,中西部应届毕业生洪流,正在以越来越庞大的规模涌向北京和东南沿海大城市。这一涌流与大学扩招直接相关。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630万应届生创新高,而去年大学生就业率8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压力与机遇;对策思考  【正文】:  如果说以前我们对就业情况只有一点模糊的概念,那么,听了讲座后我们应该意识到如今想要找到一个好工作是多么困难了。回到寝室后浏览下网页,发现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1、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今年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2、就业的供求不平衡。虽然2010届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不如2009届大学生那么严峻,但是他们的境况也不好过。虽然招聘大学生的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多,质量也提高了,但是他们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尽管毕业在即,仍有不少企业要求通过面试的学生先实习后签约,而且实习的人数远比最终签约的名额多。  3、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过于集中。调查数据显示,有9%的被调查者就业意愿集中到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其中把外企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8%,把政府机关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1%;以下依次是合资企业2%,国企5%,科研机构8%,自主创业0%,学校和军队各为3%,而民营企业为零。就业意愿集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高校毕业生择业意愿集中在北京市,毕业后愿意到外地工作的比例较低。调查中发现,无论其生源地是哪里,高校毕业生都不愿离开北京就业,如前所述,甚至有高达62.2%的被调查对象即便在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2)对职业发展前景和薪水的注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当前北京市提供就业岗位的主体——中小企业,尽管人才缺口比较大,但大学生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会将其作为就业对象。  4、政府引导学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分流城市就业。尽管中央于2005年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引导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但总体来说政府引导众多大学生到最需要人才的基层、西部偏远地区就业的效果并不理想。据有关部门反映,从2004年以来,尽管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学生逐年增加,但总体来说,其所占比例依然偏低。200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仅有3%的人员到西部地区就业,有8%的人员到基层就业,2005年分别为1%和7%,2006年分别为1%和0%。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  1、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会导致对就业的有力拉动。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约为7.5%,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将来自政府主导性支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9%。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80万个就业岗位,换言之,至2010年可以新增加700—800万个就业岗位。就是说,尽管面临种种不利因素,但如果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就会为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比较而言,高学历求职者的就业形势将会更为有利一些。  2、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渐显现出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而国外的资本、技术的介入无疑将会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结果将会是有利于吸纳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就业。  3、政府和全社会正在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落实和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等。  三、促进并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1、加大力度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目前基层和偏远地区经济落后,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匮乏,亟需吸纳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工作的政策力度,扩大大学生输送人数,从而既支援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发展,又减轻北京就业压力。基层或偏远地区也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颁布一些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本地支援经济建设。  2、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服务业是吸引专业人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渠道。“十五”期间,服务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应该合理升级服务业结构,快速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扩大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丰富和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使各城市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偏高,就业意愿过于集中,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就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心态没有调整好的主观原因。  【参考文献】:  ①袁贵仁:《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河南日报农村版,2009年12月7日。  ②北京市统计局网站:《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工作圆满结束》,首都之窗网,2006年12月21日。③《82:7录取·8招提高成功率下》,世纪考试网。  ④《南方周末》,新浪新闻网,2006年。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 (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3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6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2.1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3.2.2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3.5.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这篇文章应该可以~~(*^_^*) 出处 _html结合社会所需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技能及素质所做的调研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9%。而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 种种数据表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在不断攀升。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的夹缝中,各高校如何利用自己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全面适应社会所需、企业所求;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天赋才干及专业知识,培养自己成为新型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以实现其自身价值;企业如何依据其实际发展要求及需求评定其人力资源配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与社会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相生相克的,针对企业文化的实际需求,当代高校学生以怎样的意识形态、素质及技能提升自己影响力,争创个人品牌效应也成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我们做此“社会所需和当代大学生所乏的技能及素质”调研就是基于学校、社会、企业的共通性,通过调查研究努力寻求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新起点,以缓解严峻就业形式所带来的困扰,把学生从思想的泥沼中解放出来。 一、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56%和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 1、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谈起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4方面的素质: 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当今人才观的一个重点。所谓人才,首要的应该是一个品质高尚的、和谐的和趋于人格完善的人,是一个和社会融洽相处并且受社会欢迎的有道德的人。而在一个人身上确立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加强思想素质建设,首先要建立辨识思维。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其次,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作用是越来越大,但它们不能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金钱在经济领域里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市场条件下的进步,它比情说了算,比权力说了算要进步。但是,金钱一越出经济轨道,介入社会其它领域,就会产生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因此不能把它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要正确对待金钱。我们必须以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他的价值,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要求。 2良好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我们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必备本领。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竞争的加剧,而竞争时代的要求就是谁都必须凭真才实学取胜。业务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精辟的专业造诣;(2)不断进行专业研究、专业应用、专业开拓的兴趣和能力;(3)管理能力。例如效率观念,同一个工程,它消耗的精神、时间、财力最小的当然是最好的。一个工程它有一个规划、组织、环境、人员、机制、时间、效率等一系列指标。因此,专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4)融合能力。当今时代的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来自学科专业的融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融合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创造能力。(5)敬业精神。贝弗基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总结道:“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的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高度。”必须充分意识到基础的重要性,特别要在“牢固”和“扎实”上下功夫,切忌搞花架子。 3较高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通常又被称作人的文化素养,是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文化可以给我们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记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人文中有些很精彩的东西,能直接给我们启迪。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养较高的人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大家在一起却很和谐;小人没有自己的个性,但在一起却不能和谐。这话多深刻,对我们待人、处理人际关系很有启发。而以往教育的明显缺陷是人文教育薄弱,从而出现人的知识结构以至人格不和谐、不完善现象。二十世纪的人才必须懂得交流,而且还要善于沟通,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把一待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 4良好的心理素质 企业用人历来重视心理素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有意识的艰苦磨练教育、承受挫折教育、适应环境教育、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育等心理素质的强化教育,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非常脆弱,远不适应竞争的环境,这就给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增强心理素质的艰巨任务。 当代的大学生面临挑战多多,要想成功的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一定要有这些基本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挑战。 2、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1、对社会认识能力 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是由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学生总体上缺乏社会锻炼而造成的。 2、对自身认识能力 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错误判断(通常是高估)。 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用辨证的方法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必要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尤其是成功必备的为人处世准则,才能在做事中正确思考、正确决断,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守信用,行事专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由此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他的人生成败,也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做人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才能感天动地,化作精神,永世长存。另一方面,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将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目标,同时又对做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有成并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养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3、学校学生怎样利用自身优势为自己打开就业渠道 “面对就业机会,你不去,自有人去!”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每个人必须做好应对就业的各种准备,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 1塑造自我 1、巩固自己的知识、技能层面 从2007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呈现以下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其他的省会城市较为青睐,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 较少,无法满足该地区对人力的需求,区域性人力资源供给矛盾显著。 2、转变观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认识也日趋理性。但大多毕业生期望值都非常的高,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国企、外企、私营企业,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还在“过独木桥”,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企业对大学生现在户籍、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等非专业要求的偏见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然而大学生对企业的规模、地区、性质的选择上是还有不少的偏见。 3、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现在的大学生或许专业技能操作与专业理论知识不错,但个人修养不见得有多少人会注重。 4、注意积累工作经验 对于一个大学生说,在校学的都是以理论为主,操作大多只是一种形式,一次实训下来,能够有一半人的懂得、清楚、明白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了。这样只有理论而缺乏了操作经验的学生,毕业了哪来的工作经验之谈,利用课余时间在外上班的同学,若以后毕业自己从事的就是自己所做的工作,那也是一件好事,但若不是,就只能是当课余赚钱了。经验充其量也就是去社会上适应过。 5、加强对工作适应能力 往往很多大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特别长,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其大多是由于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导致心理不平衡所引发的适应不良现象。 2建议 1、树立及时就业的观念,从硬、软件等各方面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学生对就业的准备工作十分不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过求职经历,只有33%的学生有过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大一部分学生仍然没有及时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组织的招聘,而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 2、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盲目追求经济条件 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国企”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同时,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引导作用。 而就在大学生都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跑时,他们又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对专业与职位是否对口不介意,这相对扩大了企业以及毕业生的选择范围。我们认为,只有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才能在求职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3、能力技术是条件,品德应该是基础 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学生一味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十分容易打击企业的积极性。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突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4、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能及时、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学校、毕业生、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3要求 站在企业的角度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七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1、首先要自信,要坚定自己一定能成功。要像斯托克代尔悖论所说那样,要具有这样的自信:用心学习、勤于思考,就能够做到:办法总比问题多。 2、其次要认同企业文化及理念。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你到了一个企业,如果你想在那里好好干,就要用这个理念和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是一个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很快适应和融入的基础。 3、在企业里找准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发展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要相互依存。要有这样一个思路,企业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我能做什么,我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我才能做出我应该做的和我能做的。要相信只要具有企业需要的东西,就会有你发光有你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作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持续发展,都已树立了以人为本,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同步发展。会想方设法去做到这一点。 4、对岗位的兴趣和对事业追求的内在动力。作为企业一般会根据你个人的专业或特长安排你的岗位,能否成功或很快地进入角色这就要看个人对岗位的兴趣,是作为一个饭碗还是作为事业(我想做一点事和我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了)是两种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动力。 5、要具有团队精神,要有有效沟通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较快进入角色 6、创新能力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创新能产生活力,善于思考,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的论文怎么写啊英语

论文英文摘要?如果我没理解错误,是中文摘要的翻译吧?中文都没有,哪里来外文的。建议先中文,后用机器翻译后自己修改下。 另外,您可以使用硕博论文的资料,那里边摘要都翻译好的。资料也不错 请仔细看,老君论文,只要我回答了,就铁定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 网上随便搜的我就不给你了,你自己能找,我给的是文后参考文献。由于文献较多,我不可能全部上传给你,请选择自己需要的篇目,然后按照最后说明的地址免费求助文献全文。 : 序号 题名 作者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来源库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1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取向的相关性研究 王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6-30 硕士 0 265 2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 张淑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5-01 硕士 0 57 3 内蒙古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分析 张彦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04-01 硕士 0 21 4 建国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沿革与职业价值观的演变 于春娥 山东大学 2008-04-15 硕士 0 15 5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婧 扬州大学 2008-05-01 硕士 0 21 6 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研究 宋楚华 中南大学 2007-06-30 硕士 2 432 7 择业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胡桂英 湖南师范大学 2007-06-01 硕士 0 416 8 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焦萃峰 华南师范大学 2007-05-01 硕士 0 344 9 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张燕玲 河海大学 2007-06-01 硕士 0 536 10 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措施 胡长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01 硕士 0 350 11 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 苏敏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01 硕士 0 534 12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 王晓岩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01 硕士 1 576 13 普通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朱云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4-01 硕士 1 569 14 高校大学生就业推荐整合营销策略思考 王琦 江西师范大学 2007-04-01 硕士 1 278 15 大学生就业市场信号传递实验研究 盛玉林 江苏大学 2006-12-01 硕士 0 140 16 基于社区就业潜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徐瑛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01 硕士 0 125 17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刘宏妍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01 硕士 1 780 18 中国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 朴志红 东北财经大学 2006-12-01 硕士 0 242 19 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邵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5-01 硕士 0 315 20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分析 秦庆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6-01 硕士 0 373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下页 末页 共有记录5128条 以上是专业数据库(CNKI等)查到的部分文献,您可以去这里免费求助资料篇目的全文: 文献检索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一般的论文资料检索集合包括了期刊,书籍,会议,报纸,硕博论文等等。希望采纳

10分?? 出去找专业翻译要几百块的,,那么一大段话!还是就业论文!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solvement of job hunting among female college graduates in China Abstract: Many social factors influent the whole job hunting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including the additional enroll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economy environment of the job The female college graduates, the representors of the excellent women, are facing a grimer employment condition in China as a result of social and individual It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for society and economic In this assay, we analyse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condition and obstacles and provided the resolvement for the female college Key words: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 Chinese female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resolvement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的论文怎么写啊初中

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儿?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与整体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现状 成因 人才缺口 解决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的扩招,2003年, 毛入学率达到17%,2004 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400万人, 在2003年382万人的基础上又增加20万人,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 我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 精英” 阶段进入到“ 大众化” 阶段后,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显著增加, 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2003年高校首批扩招后212万大学生已走向社会,2004年又有280万大学毕业生完成学业走出校园,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1%;2005年达到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9倍。[1] 同时再加上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将异常严峻。 据教育的统计,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6月初次就业率7%,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就业率上升到了80%。2003年的毕业生为212万人,经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多方协调,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的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55%。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40%。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院校为61%。[2] 2005年,教育部,希望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尽管如此,但有关专家还是认为上述数据有“水份”。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式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从而使大学生“ 就业难” 问题日益凸显, 成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现在社会上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很多职业岗位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当然,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的现实社会需求结构有一定的畸形性, “各领风骚数几月”的各种“热”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和同样的一些复杂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与那些萎缩淘汰的旧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传统专业并没有及时得到缩减,甚至也在借扩招之机而大量扩张,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从而导致结构性待业。二、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生产第一线。由于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64-html其余部分

网上查询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如本校学生、名校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专业相关行业,具体职位和薪资待遇,待业毕业生人数等。计算从事各项的比例,如每年毕业生有多少从事相关行业,名校毕业生有多少从事相关行业,未能就业的人数比例等。最重要的是,将薪资水平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较,或是与大环境下的平均水平比较,得出收入水平是在平均分以上或是以下。总结各项计算结果,计算均值方差离散程度或是直方图折线图饼图表示,并得出最终结论。

当前大学生就业背景影响就业环境的因素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etc大学生就业建议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的论文题目怎么写啊

网上查询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如本校学生、名校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专业相关行业,具体职位和薪资待遇,待业毕业生人数等。计算从事各项的比例,如每年毕业生有多少从事相关行业,名校毕业生有多少从事相关行业,未能就业的人数比例等。最重要的是,将薪资水平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较,或是与大环境下的平均水平比较,得出收入水平是在平均分以上或是以下。总结各项计算结果,计算均值方差离散程度或是直方图折线图饼图表示,并得出最终结论。

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

就业啊,要看哪个专业的吖大致都是绪论正文:就业形势——就业难原因分析——解决对策总结

第一步:调查、收集资料调查方法有:线上问卷调查。制定问卷,通过社交软件等群发,获取调查结果。最好是发布在已毕业学生群体中。线下问卷调查。制定问卷,线下散发然后收集问卷。这一种方式比较难实施。直接访谈。找到一定的样本对象,然后逐一访谈(线下、线上均可,线上效率更高)。这一种方式同样需要事先制定好问题。优点是可以直接感受到调查对象的就业状态等。第二步:陈述调查结果、资料在陈述中介绍调查方法,表明资料来源(来源要可靠),然后充分展示出来,不要带主观色彩。采用数据形式如图表表达会更形象直观,例如:就业率;就业薪资平均、最高、最低值;进入专业行业工作率;实习时长;实习通过率;转正后薪资平均、最高、最低值;入职企业性质分布等。第三步:分析现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回答问题如反映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启示等,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一定要很高深,以个人实力为准,可以借助资料工具等。以上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可能有欠缺的地方,仅供参照学习。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人多工作少,就业难,就应该看重社会经验了

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 (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3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6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2.1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3.2.2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3.5.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背景影响就业环境的因素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etc大学生就业建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