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1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7 18:02:42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1000字怎么写

第一步:调查、收集资料调查方法有:线上问卷调查。制定问卷,通过社交软件等群发,获取调查结果。最好是发布在已毕业学生群体中。线下问卷调查。制定问卷,线下散发然后收集问卷。这一种方式比较难实施。直接访谈。找到一定的样本对象,然后逐一访谈(线下、线上均可,线上效率更高)。这一种方式同样需要事先制定好问题。优点是可以直接感受到调查对象的就业状态等。第二步:陈述调查结果、资料在陈述中介绍调查方法,表明资料来源(来源要可靠),然后充分展示出来,不要带主观色彩。采用数据形式如图表表达会更形象直观,例如:就业率;就业薪资平均、最高、最低值;进入专业行业工作率;实习时长;实习通过率;转正后薪资平均、最高、最低值;入职企业性质分布等。第三步:分析现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回答问题如反映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启示等,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一定要很高深,以个人实力为准,可以借助资料工具等。以上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可能有欠缺的地方,仅供参照学习。

一个大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3、高校扩招,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6、教育机制的弊端,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

这篇文章应该可以~~(*^_^*) 出处 _html结合社会所需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技能及素质所做的调研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9%。而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 种种数据表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在不断攀升。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的夹缝中,各高校如何利用自己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全面适应社会所需、企业所求;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天赋才干及专业知识,培养自己成为新型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以实现其自身价值;企业如何依据其实际发展要求及需求评定其人力资源配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与社会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相生相克的,针对企业文化的实际需求,当代高校学生以怎样的意识形态、素质及技能提升自己影响力,争创个人品牌效应也成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我们做此“社会所需和当代大学生所乏的技能及素质”调研就是基于学校、社会、企业的共通性,通过调查研究努力寻求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新起点,以缓解严峻就业形式所带来的困扰,把学生从思想的泥沼中解放出来。 一、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56%和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 1、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谈起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4方面的素质: 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当今人才观的一个重点。所谓人才,首要的应该是一个品质高尚的、和谐的和趋于人格完善的人,是一个和社会融洽相处并且受社会欢迎的有道德的人。而在一个人身上确立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加强思想素质建设,首先要建立辨识思维。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其次,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作用是越来越大,但它们不能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金钱在经济领域里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市场条件下的进步,它比情说了算,比权力说了算要进步。但是,金钱一越出经济轨道,介入社会其它领域,就会产生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因此不能把它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要正确对待金钱。我们必须以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他的价值,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要求。 2良好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我们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必备本领。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竞争的加剧,而竞争时代的要求就是谁都必须凭真才实学取胜。业务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精辟的专业造诣;(2)不断进行专业研究、专业应用、专业开拓的兴趣和能力;(3)管理能力。例如效率观念,同一个工程,它消耗的精神、时间、财力最小的当然是最好的。一个工程它有一个规划、组织、环境、人员、机制、时间、效率等一系列指标。因此,专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4)融合能力。当今时代的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来自学科专业的融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融合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创造能力。(5)敬业精神。贝弗基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总结道:“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的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高度。”必须充分意识到基础的重要性,特别要在“牢固”和“扎实”上下功夫,切忌搞花架子。 3较高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通常又被称作人的文化素养,是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文化可以给我们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记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人文中有些很精彩的东西,能直接给我们启迪。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养较高的人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大家在一起却很和谐;小人没有自己的个性,但在一起却不能和谐。这话多深刻,对我们待人、处理人际关系很有启发。而以往教育的明显缺陷是人文教育薄弱,从而出现人的知识结构以至人格不和谐、不完善现象。二十世纪的人才必须懂得交流,而且还要善于沟通,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把一待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 4良好的心理素质 企业用人历来重视心理素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有意识的艰苦磨练教育、承受挫折教育、适应环境教育、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育等心理素质的强化教育,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非常脆弱,远不适应竞争的环境,这就给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增强心理素质的艰巨任务。 当代的大学生面临挑战多多,要想成功的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一定要有这些基本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挑战。 2、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1、对社会认识能力 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是由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学生总体上缺乏社会锻炼而造成的。 2、对自身认识能力 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错误判断(通常是高估)。 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用辨证的方法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必要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尤其是成功必备的为人处世准则,才能在做事中正确思考、正确决断,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守信用,行事专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由此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他的人生成败,也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做人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才能感天动地,化作精神,永世长存。另一方面,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将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目标,同时又对做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有成并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养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3、学校学生怎样利用自身优势为自己打开就业渠道 “面对就业机会,你不去,自有人去!”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每个人必须做好应对就业的各种准备,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 1塑造自我 1、巩固自己的知识、技能层面 从2007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呈现以下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其他的省会城市较为青睐,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 较少,无法满足该地区对人力的需求,区域性人力资源供给矛盾显著。 2、转变观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认识也日趋理性。但大多毕业生期望值都非常的高,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国企、外企、私营企业,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还在“过独木桥”,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企业对大学生现在户籍、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等非专业要求的偏见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然而大学生对企业的规模、地区、性质的选择上是还有不少的偏见。 3、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现在的大学生或许专业技能操作与专业理论知识不错,但个人修养不见得有多少人会注重。 4、注意积累工作经验 对于一个大学生说,在校学的都是以理论为主,操作大多只是一种形式,一次实训下来,能够有一半人的懂得、清楚、明白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了。这样只有理论而缺乏了操作经验的学生,毕业了哪来的工作经验之谈,利用课余时间在外上班的同学,若以后毕业自己从事的就是自己所做的工作,那也是一件好事,但若不是,就只能是当课余赚钱了。经验充其量也就是去社会上适应过。 5、加强对工作适应能力 往往很多大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特别长,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其大多是由于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导致心理不平衡所引发的适应不良现象。 2建议 1、树立及时就业的观念,从硬、软件等各方面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学生对就业的准备工作十分不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过求职经历,只有33%的学生有过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大一部分学生仍然没有及时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组织的招聘,而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 2、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盲目追求经济条件 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国企”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同时,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引导作用。 而就在大学生都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跑时,他们又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对专业与职位是否对口不介意,这相对扩大了企业以及毕业生的选择范围。我们认为,只有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才能在求职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3、能力技术是条件,品德应该是基础 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学生一味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十分容易打击企业的积极性。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突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4、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能及时、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学校、毕业生、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3要求 站在企业的角度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七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1、首先要自信,要坚定自己一定能成功。要像斯托克代尔悖论所说那样,要具有这样的自信:用心学习、勤于思考,就能够做到:办法总比问题多。 2、其次要认同企业文化及理念。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你到了一个企业,如果你想在那里好好干,就要用这个理念和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是一个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很快适应和融入的基础。 3、在企业里找准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发展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要相互依存。要有这样一个思路,企业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我能做什么,我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我才能做出我应该做的和我能做的。要相信只要具有企业需要的东西,就会有你发光有你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作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持续发展,都已树立了以人为本,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同步发展。会想方设法去做到这一点。 4、对岗位的兴趣和对事业追求的内在动力。作为企业一般会根据你个人的专业或特长安排你的岗位,能否成功或很快地进入角色这就要看个人对岗位的兴趣,是作为一个饭碗还是作为事业(我想做一点事和我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了)是两种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动力。 5、要具有团队精神,要有有效沟通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较快进入角色 6、创新能力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创新能产生活力,善于思考,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 (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3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6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2.1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3.2.2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3.5.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1000字

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建议看看这个网站,可能对你有帮助

大家好!新学期已经开学了,对于我来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人生的又一次重大选择马上就要来临。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虽然已经明确了毕业后的具体去向,但正处在艰难的抉择之中,是继续求学?还是直接就业?!当选择的机会真正摆到我面前的时侯,却对抉择不知所措。无论是继续深造、自主创业还是求职就业,都是我人生即将掀开新的篇章!全球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阻碍与限制,到目前为止,经济形势未见明显回暖的迹象,就业形势尤为严峻,我们这局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对于我来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选择,常常会遇到许多举棋不定的事情,这个时候,的我虽然去找老师、父母或者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困惑,但是同学和我一样,老师也说叫我们自己抓住机会,出了校门到了,外面的大圈子,叫我在碰到不满意的事情时,更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要钻牛角尖,根据自己的学识、能力、兴趣尽可能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选择有利于生活、学习、磨练和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握住继续深造和求职择业的机会。我希望我的同学不妨利用即将到来的五一节这个机会,和爸爸、妈妈、亲朋好友敞开心扉,谈谈你的想法和打算,争取他们的理解和帮助,有时候,爸爸、妈妈的帮助是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大学四年级是我在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学年,希望我一如既往地完成好各项学业,不能有任何松懈!不管我是考研、还是求职参加工作,但不能忘记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事情就是以优异成绩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不要因为考研、找工作而耽误学习,甚至不能毕业,如果那我怎么面对自己的父母。同时,对自己个人的求职择业,要认真对待,能就业签约的要尽可能早日落实。我今后要毕业的时候如果考研那我就要认真做好考前的复习准备。希望我和大家都不要掉以轻心!如果考在海外大学或工作找在海外,我要学会尊重他人,礼貌、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正在找工作的我,在求职过程中,不要被一两次的拒绝吓倒。找到后要珍惜这次工作机会,遵守实习单位纪律,尊重实习单位同事,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争取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从而转成正式员工!这是我对即将到来的求职就业的想法与自己的建议!谢谢,大家。

或者为你解决一些论文难题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1000字内容

提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为此,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对于大学生自身、高校的建设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一个局部或者仅限于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2007年毕业生人数为495万,待业人数为144万;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待业人数为160万左右。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而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610万,加之历年累积,2009年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将会超过700万人。由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赋闲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积聚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大学生就业难,而且一年比一年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类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限等。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学生真的已经过剩了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仅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  不可否认,高校扩招与就业难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绝不能因此把高校扩招错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试想,如果今天毕业的大学生当年不去上大学,是不是就不存在就业的问题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校作为生产大学生的“工厂”,从根本上说,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就读,是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不是在制造就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5%左右。这些统计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社会发展的合理需要,并不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这样,在看似“过剩”的假象下,大学生为何就业难?社会和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牵涉到社会、高校和学生三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由于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我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步涌向实体经济,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困难,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不景气行业名单”、“中小企业倒闭潮”、“裁员企业名单”等问题相继出现在我们眼前。用人单位数、提供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数等都有明显下降,让近几年本就趋紧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据上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仅有12%的外企计划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且招聘人数有限。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无疑,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造成了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  3、高校扩招的影响。面对连续几年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对就业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为380万,4年内增加了265万。而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2009年该数字为610万,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浙江省来看,2009年有高校毕业生26万人,比上年增加77万人。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2008年则高达150万,新老毕业生叠加对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主观原因  1、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在这样一种追求完善与一步到位的就业理念驱使下,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延长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外包,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17个;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85个。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仅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实践表明,第三产业越发达,就业岗位就越多;反之,就业岗位就少,就没有发达的经济。我国的第三产业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此增加就业岗位,使就业人员的就业权得以平等实现,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与发展。2010年国内人才市场将进一步升温,我国目前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加大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拉动内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可以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  1、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社会在迅速地变化和发展,对专业人数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样高校应该时刻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就业者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2、强化就业指导,充实就业信息。高校应根据就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比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等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能一步到位,避免四处碰壁。  (三)密切高校与企业联系,减少中间环节,开发岗位资源,优化供求通道。高校要主动敞开校门,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人才关系。企事业则应积极与高校密切合作,开辟企业在高校中的生存发展空间,从产品设计规划到培养使用实现高校与企事业的紧密结合,强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四)学生既要理论水平高又要实践能力强。以上讨论了提升就业率的基本条件,实际上都是外因性基本条件。这些外因条件还等待和依靠内因条件才能起作用。这个内因条件就是学生自身。现在普通高校的学生学风问题不容忽视,不少学生畏难、浮躁、厌学、逃课、甚至贪图享受,其结果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不能达标。所以,一定要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克服一切困难,既要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又要参与实践,学以致用。  (五)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灵活就业的发展,需要择业人员的思路更加灵活,尤其是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要及时转变。灵活就业方式,既有利于企业优化人才结构、规避用人风险,也有利于择业人员积累实践经验、增加职业技能和知识才干,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与发展。同时,要完善灵活就业的配套措施,特别是要完善劳动就业的保障法律制度,加强就业指导,促进灵活就业发展,使灵活就业更加灵活,以此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权。在目前就业大学生中,多数人认为只有到机关或国有企业才算正式就业,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正规合同才属于真正就业,要求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岗位和一份固定的收入。大学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性质、薪酬、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的期望。在现实就业压力下,毕业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应当更加宽容,只要有就业岗位和劳动收入就可以选择就业。  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劳动就业,应结合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一是选择到基层去就业。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里的社区实现就业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里蕴藏着非常多的就业机会;二是选择到西部去就业。我国目前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到西部去就业,可以顺利实现就业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非公有制企业雇佣的应届大学生人数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实现就业会比较顺利;四是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达到实现就业的目标。创业既可以实现自己就业,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实现就业,我国对此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大学毕业生也要学会抓住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惠丽雅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师,  〔2〕王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J]北方经济,  〔3〕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J]社会纵横,  〔4〕胡桂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5〕刘艳华跨过“就业难”这道槛[J]中国大学生就业,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不觉得有多么严峻,只是好多工作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做而已。

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  新学年的开始,意味着新一届大四学生即将面临求职就业这一人生的重要转折。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是就业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一)把握就业行情  所谓“把握就业行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行情”,如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已不再包分配,大学生要进入人才市场“自由择业”,“自由择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自由择业”,不是想到哪里就去哪里的,而是在要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就业。国家对教育部所属院校、各部委所属院校、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果不了解这些政策,不把握这方面的“行情”,势必在就业中碰钉子。同时,各地方政府为吸引优秀人才和调控人才流向,对高层次的外地毕业生、下基层的当地毕业生都要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外地毕业生大多要有一些政策限制(如北京、深圳等地多年来不接收外地专科生),掌握这方面的行情,同学们在择业时可少走一些弯路。  二是社会需求的“行情”。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等有利因素。今年毕业生的需求形势明显好转。这对新一届毕业生来主无疑是大好消息。但需求行情的好转只是相对而言。从总体上来讲,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才需求增幅较大,而内地和边远地区依然变化不在,非国有企业人才需求增幅较大,而车有车企业人才需求增幅仍有限,涉及高科技产业的电子、通信、计算机、机械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而基础学科和专业面较窄的“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难;毕业研究生比较抢手,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而专科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同学们社会需求的“行情”,具体分析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是提得就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找准自己的位置  “双向选择”也好,“自主择业”也好,最后只能是“一个萝卜一下坑”,你只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单位。所以,在择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首先要从搜集需求信息入手,信息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信息越可靠、详实,越有利于你的取舍。其次,要善于筛选信息,筛选信息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着眼,从主观来讲,要考虑自身条件适合哪些单位;比如:你所在的学校允许在多大范围内择业?你所学的专业适合哪类工作?你在年级的综合排名怎样?你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你在就业竞争中实力(如专业成绩、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社会活动能力、工作经验、科研或创作成果等)如何?从客观来讲,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人才结构、需求情况,都是在筛选时慎重考虑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种种主客观因素。才能使你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择业方向,进而通过“双向选择”落实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学会“包装”自己  大学生进入市场“推销自己”仅靠学校的牌子和自身的实力是不够的,必须学会先“包装”自己,包装不是伪装。在撰写自荐材料时弄虚作假,无中生有,不是党员写成党员,英语只通过四级,谎称通过六级考试,甚至伪造各种证书等等。这种欺世盗名的行为在往届毕业生中时有发生,一旦败露将遭到可悲的下场,同学们应引以为戒。包装也不是不分对象、不会场合的“实话实说”,你可能具备多方面优势但用人单位的性质和用人标准不同,对你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要讲究策略,根据对方的“胃口”进行包装。不少同学印制自荐材料时往往用一套同一格式的内容的复印件四处散发,这种求职很难收到理想效果。  (四)掌握应聘的技巧  应聘是一门艺术,这一点已被求职者广泛人认同。诸如应聘时如何包装,怎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样与对方交谈等等,其中都有很多技巧。如果你忽略了这方面的训练,你就会吃亏。这方面你不妨找些书籍来看,也可以咨询。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都缺乏信心最好不要去应聘。良好的心态来自应聘的经验,初次应聘难免紧张,几场下来就会应付自如了,所以,模拟训练对于调整心态十分有益。  (五)抓住择业的良机  大学生就业有很强的时效性,把握时机对择业的成功很重要。早做准备很重要,但不宜太急,一般来说,元旦前后至春节前后是大学生求职的最佳季节。这段时间,就业信息越多,招聘活动多,抓住这一时机落实工作单位是最明智的选择。错过这一良机,一方面好单位被人占去,选择余地小,另一方面就业进入后期阶段,在招聘单位看来你是被挑剩的,择业成功率会降低。抓住择业良机贵在当机立断,以往的一些毕业生择业的失利,往往是在该断决的时候犹豫不决导致与成功失之交臂。在择业中每个人不可能找到一分十全十美的工作。只要在几个主要方面能比较满意就应不失时机,拍板敲定。择业受挫后不可灰心丧气,最重要的是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择业的路刚刚开始,愿同学们未雨绸缪,早做筹划,祝同学们早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在网上创业 是现在电子商务发达的产物 大家都可以考虑考虑至于怎么做,本人建议从虚拟开始入手 因为方便,简单 我这里有视频教程 可以供大家参考的而且也有些许经验,可以给大家提提建议可以看我的soso问问名字。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6000字怎么写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社会的宝贵人才资源,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落实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合理配置、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才资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伟大事业提供人才保证,就需要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这对学生、社会、高校以及企事业用人单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简述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现有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四个方面着重提出了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举措和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供求;构建1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目前,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1就业市场供求失衡根据表1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井喷态势,2001年为114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10年631万人,2015年毕业生就已达到749万人,再加上往年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庞大的毕业生数量导致了就业市场供应远大于需求,就业机会按照GDP增长率测算也无法比肩毕业生数量的涨幅在当前和未来几年内,就业机会没有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大量毕业生待业将会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和重要的社会难题2就业观念多元发展伴随时代的变迁,大学生就业从过去的以等待分配为主的单一观念,发展到今天主动选择为主的多元化观念当今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意识,其就业观念多元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就业类型上,大学生择业范围增加从过去稳定无风险的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发展到现在中小型企业、外企、私企、甚至参军入伍等第二,在地理位置上,大学生从过去的趋向于选择家乡或大城市,发展到现在的大城市、沿海城市、山区城镇以及西部边远地区等第三,在就业方式上,大学生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唯岗位就业方式,开辟了诸如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三扶一支、出国深造等多样化的新型就业方式3就业不公现象严重社会大力提倡公平正义,但在大学生就业领域,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充斥着人情招聘、忽视能力、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不公现象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让学生们变得愤世嫉俗,从而形成错误的就业价值观念,对人才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2现有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并轨制的实施、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招、教育机构的改革进展缓慢、国企改制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国家随之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但该体系起步较晚,运行缓慢,体系结构相对不完善,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过努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教育经费中用于帮助大学生就业比例仍然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严格来说属于公共服务体系范畴,经费投入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因此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财政投入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国家近几年所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的规定,其绝大多数仍停留在胡锦涛主席相关指示精神在现有实际政策和法律法规中,仍然缺乏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的基本法规,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在“就业服务和管理”一章中还没有就有关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的行为规范设置必要的法律条款同时,在就业政策上,片面追求就业率的达标,缺乏以人为本、更加细化的就业政策扶持2高校教学改革滞后,就业服务水平不高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将课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层次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1]目前,高校高等教学改革滞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忽视社会需求、专业设置不合理、忽视职业教育等严重问题,阻碍了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培养,加重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双重浪费兼之国内各高校的就业服务方式过于单一,就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较低,水平较差,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缺乏人性关怀和理性支持3用人单位要求荷刻,人才观念不够长远当前,许多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的长远观念,目光短浅,偏好招来就用的招聘模式不但不愿为新员工做职业培训,还对大学生提出了众多过分苛刻的要求,比如以貌取人、要求工作经验、歧视女性、盲目追求高学历等这不仅造成了人才浪费,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加强就业政策扶持力度4%的GDP教育经费投入,看似天文数字,但中国太大,对于中国的教育现状来说还很不够,更不用说大学生就业服务经费的投入了同就业问题一样,教育领域还存在着其他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大就业服务财政投入,不是底线,更非上限;不是终点,而是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的新起点在就业政策扶持方面,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采取诸如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职业介绍及培训补贴、鼓励基层就业、破除行业地域壁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鼓励孵化器项目发展等利好政策来提升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质量2加快高校职业教育改革进程、提高就业指导水平1强化素质教育,增强就业实践高校教育改革应抛弃过去的侧重学术研究和理论知识的单一学术导向教育模式,通过增加侧重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等多种就业导向的教育模式来强化和拓展大学生的就业兴趣和爱好,使有志于继续深造和擅长实践的学生们都能实现良好的个人生涯发展,最大限度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2强化多方协作,提高就业指导水平高校应与企业加强协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灵活机动的办法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高校要主动向企业敞开大门,通过联合成立就业数据库、举办产学研探讨会、加强就业指导人员与企业人员沟通交流、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观念、联合开设企业实践课程等方式来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3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完备的企业见习制度1建立完善的企业就业见习制度目前,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建立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文件,规定了见习期限、工龄计算以及毕业生所享受的保险和生活补助标准企业应在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就业权益的前提下,认真进行见习人员工作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将人才招聘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挖掘人才和储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人力资源长期化和持续化,保证自身经济效益2规范就业市场,促进就业公平用人单位应强化责任意识,在招聘工作中做到公平正义、合理规划,摒弃性别歧视、人情招聘、学历歧视等不公现象,并科学地分析岗位职责、工作环境等因素,从而客观地对任职者的能力、素质、性格以及其他方面提出正确的合理的要求同时,用人单位需要规范自己的招聘行为,遵守市场经济的诚信原则,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及时、全面、客观的招聘信息,特别是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方面,要杜绝夸大其辞、空头承诺的招聘行为4加强社会职业就业中介组织监管1优化中介组织队伍建设目前,大部分社会就业中介组织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方面表现较为劣势因此,优化社会就业中介组织的人员队伍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规范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资质的同时,提高队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加强培训管理,鼓励从业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做到持证上岗,切实提高和充实职业就业中介组织的队伍建设2加强对职业中介组织监管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针相关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明确各类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程序、收费标准,并对服务水平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的提出要求通过对非法就业中介活动制定处罚办法,规范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积极创造中介服务有法可依的法律环境另外,要对乱收费、无证经营、虚假招聘、无诚信服务的非法中介组织进行坚决取缔、严厉惩处,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确保中介行业的健康发展,树立中介行业良好的服务形象

第一步:调查、收集资料调查方法有:线上问卷调查。制定问卷,通过社交软件等群发,获取调查结果。最好是发布在已毕业学生群体中。线下问卷调查。制定问卷,线下散发然后收集问卷。这一种方式比较难实施。直接访谈。找到一定的样本对象,然后逐一访谈(线下、线上均可,线上效率更高)。这一种方式同样需要事先制定好问题。优点是可以直接感受到调查对象的就业状态等。第二步:陈述调查结果、资料在陈述中介绍调查方法,表明资料来源(来源要可靠),然后充分展示出来,不要带主观色彩。采用数据形式如图表表达会更形象直观,例如:就业率;就业薪资平均、最高、最低值;进入专业行业工作率;实习时长;实习通过率;转正后薪资平均、最高、最低值;入职企业性质分布等。第三步:分析现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回答问题如反映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启示等,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一定要很高深,以个人实力为准,可以借助资料工具等。以上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可能有欠缺的地方,仅供参照学习。

这篇文章应该可以~~(*^_^*) 出处 _html结合社会所需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技能及素质所做的调研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9%。而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 种种数据表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在不断攀升。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的夹缝中,各高校如何利用自己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全面适应社会所需、企业所求;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天赋才干及专业知识,培养自己成为新型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以实现其自身价值;企业如何依据其实际发展要求及需求评定其人力资源配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与社会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相生相克的,针对企业文化的实际需求,当代高校学生以怎样的意识形态、素质及技能提升自己影响力,争创个人品牌效应也成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我们做此“社会所需和当代大学生所乏的技能及素质”调研就是基于学校、社会、企业的共通性,通过调查研究努力寻求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新起点,以缓解严峻就业形式所带来的困扰,把学生从思想的泥沼中解放出来。 一、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56%和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 1、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谈起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4方面的素质: 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当今人才观的一个重点。所谓人才,首要的应该是一个品质高尚的、和谐的和趋于人格完善的人,是一个和社会融洽相处并且受社会欢迎的有道德的人。而在一个人身上确立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加强思想素质建设,首先要建立辨识思维。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其次,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作用是越来越大,但它们不能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金钱在经济领域里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市场条件下的进步,它比情说了算,比权力说了算要进步。但是,金钱一越出经济轨道,介入社会其它领域,就会产生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因此不能把它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要正确对待金钱。我们必须以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他的价值,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要求。 2良好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我们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必备本领。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竞争的加剧,而竞争时代的要求就是谁都必须凭真才实学取胜。业务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精辟的专业造诣;(2)不断进行专业研究、专业应用、专业开拓的兴趣和能力;(3)管理能力。例如效率观念,同一个工程,它消耗的精神、时间、财力最小的当然是最好的。一个工程它有一个规划、组织、环境、人员、机制、时间、效率等一系列指标。因此,专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4)融合能力。当今时代的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来自学科专业的融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融合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创造能力。(5)敬业精神。贝弗基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总结道:“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的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高度。”必须充分意识到基础的重要性,特别要在“牢固”和“扎实”上下功夫,切忌搞花架子。 3较高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通常又被称作人的文化素养,是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文化可以给我们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记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人文中有些很精彩的东西,能直接给我们启迪。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养较高的人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大家在一起却很和谐;小人没有自己的个性,但在一起却不能和谐。这话多深刻,对我们待人、处理人际关系很有启发。而以往教育的明显缺陷是人文教育薄弱,从而出现人的知识结构以至人格不和谐、不完善现象。二十世纪的人才必须懂得交流,而且还要善于沟通,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把一待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 4良好的心理素质 企业用人历来重视心理素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有意识的艰苦磨练教育、承受挫折教育、适应环境教育、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育等心理素质的强化教育,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非常脆弱,远不适应竞争的环境,这就给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增强心理素质的艰巨任务。 当代的大学生面临挑战多多,要想成功的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一定要有这些基本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挑战。 2、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1、对社会认识能力 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是由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学生总体上缺乏社会锻炼而造成的。 2、对自身认识能力 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错误判断(通常是高估)。 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用辨证的方法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必要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尤其是成功必备的为人处世准则,才能在做事中正确思考、正确决断,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守信用,行事专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由此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他的人生成败,也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做人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才能感天动地,化作精神,永世长存。另一方面,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将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目标,同时又对做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有成并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养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3、学校学生怎样利用自身优势为自己打开就业渠道 “面对就业机会,你不去,自有人去!”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每个人必须做好应对就业的各种准备,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 1塑造自我 1、巩固自己的知识、技能层面 从2007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呈现以下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其他的省会城市较为青睐,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 较少,无法满足该地区对人力的需求,区域性人力资源供给矛盾显著。 2、转变观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认识也日趋理性。但大多毕业生期望值都非常的高,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国企、外企、私营企业,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还在“过独木桥”,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企业对大学生现在户籍、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等非专业要求的偏见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然而大学生对企业的规模、地区、性质的选择上是还有不少的偏见。 3、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现在的大学生或许专业技能操作与专业理论知识不错,但个人修养不见得有多少人会注重。 4、注意积累工作经验 对于一个大学生说,在校学的都是以理论为主,操作大多只是一种形式,一次实训下来,能够有一半人的懂得、清楚、明白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了。这样只有理论而缺乏了操作经验的学生,毕业了哪来的工作经验之谈,利用课余时间在外上班的同学,若以后毕业自己从事的就是自己所做的工作,那也是一件好事,但若不是,就只能是当课余赚钱了。经验充其量也就是去社会上适应过。 5、加强对工作适应能力 往往很多大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特别长,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其大多是由于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导致心理不平衡所引发的适应不良现象。 2建议 1、树立及时就业的观念,从硬、软件等各方面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学生对就业的准备工作十分不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过求职经历,只有33%的学生有过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大一部分学生仍然没有及时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组织的招聘,而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 2、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盲目追求经济条件 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国企”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同时,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引导作用。 而就在大学生都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跑时,他们又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对专业与职位是否对口不介意,这相对扩大了企业以及毕业生的选择范围。我们认为,只有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才能在求职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3、能力技术是条件,品德应该是基础 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学生一味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十分容易打击企业的积极性。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突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4、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能及时、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学校、毕业生、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3要求 站在企业的角度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七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1、首先要自信,要坚定自己一定能成功。要像斯托克代尔悖论所说那样,要具有这样的自信:用心学习、勤于思考,就能够做到:办法总比问题多。 2、其次要认同企业文化及理念。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你到了一个企业,如果你想在那里好好干,就要用这个理念和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是一个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很快适应和融入的基础。 3、在企业里找准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发展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要相互依存。要有这样一个思路,企业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我能做什么,我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我才能做出我应该做的和我能做的。要相信只要具有企业需要的东西,就会有你发光有你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作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持续发展,都已树立了以人为本,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同步发展。会想方设法去做到这一点。 4、对岗位的兴趣和对事业追求的内在动力。作为企业一般会根据你个人的专业或特长安排你的岗位,能否成功或很快地进入角色这就要看个人对岗位的兴趣,是作为一个饭碗还是作为事业(我想做一点事和我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了)是两种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动力。 5、要具有团队精神,要有有效沟通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较快进入角色 6、创新能力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创新能产生活力,善于思考,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 (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3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6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2.1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3.2.2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3.5.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2000字怎么写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确实是有技能有素质的精英人才,用一句说废了的话讲就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金子总会发财的。所以,还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当务之急,不是心里对未来就业的一片茫然,而是树立信心,务实当下,苦修内功,才能致使毕业不是失业之母,而是自己主宰的人生沙场,古时沙场名将岳飞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受用的。找好人生的站牌,才能搭乘理想的彼岸。第一路车:正视现状,着眼未来。我想,还是得八仙过海,自显神通。神通是怎么练就的呢?首先,正确关注当下经济形势,以及了解一定的国家政策,当然,不是一头扎进新闻堆里那种看法,而是关注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难所出台的一些改革措施,择其善者而从之,时常揣摩一下政府的关心和用意,或者与政治课老师多做交流,多求求经,问问道。当然,许多人要疑惑,没有在逆境中历练出一身果敢的精神和优秀的处事风格,光以理论做先驱,自己的发展必定是会跛足的。因此,学生会和许多社团活动的参与就是显得犹为重要。从我的观察来谈,愿意在各种活动中积极表现的同学是能够得到锻炼的,在相当多的活动中,我们自身的参与和与集体的融会,就是未来工作环境的小小模拟,大环境,小圈子,小圈子,大环境。就是这个道理吧!美好的未来是给现在是在困难中被包围的人的,我愿意相信,纵使应届毕业生多如过江之鲫,千军万马,正视现状,并把握了当下的人,只要今天你着眼了未来,明天未来必定会着眼于你的。第二路车;认识自己,扬长避短。而我们的孔圣人也叹道:“不畏不知人,畏不己知。”故了解自己,开发自己,营销自己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门永久的必修课。尤其在当下,大学生对自己的分析和认识的迫切性是以往任何时候和其他人都不能企及的,把自身的各项能力和素质中最突出的一面,镀上金镶玉,才是成为精英的金牌之道。诚然,面对大学生活,压力,焦虑,浮躁,无聊一直是我们清醒认识自己的天敌,就在这么忙碌或是放松休闲中,在我们的美好时光里,却是不能抽出时间,把认识自己进行到底。“逆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逆境中的生存之道持之以恒才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你必需抽出甚至挤出时间,去好好的探究一下,如何去认识自己这个问题,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性格不一可缺。大学毕业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焦虑心理情绪是在所难免的,若要顺利就业,你没得选择,重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以结合社会认识才能让你在就业中如虎天翼,扬长避短,再在面试和找工作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冷静选择,你就与优秀的岗位渐行渐近了。第三路车:苦练内功,外修气魄。或许你的大学功课学得很不错,能拿到不错的分数,偶尔也能与奖学金接近接近,再或许你的大学成绩一塌糊涂,毫无亮点。但基于这两种情况或是更多种情况,都是不能对你就业前景有所定论的。已经是领跑者的,无须骄傲,还在后面追赶或是在看风景者,你也不能放任自逐,如果尝过了自己种下的苦果,自怨自艾自缢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惟放宽心态,人生之路是一场盛大的马拉松比赛,赢在起点不如赢在终点。落后五十步勿笑百步者,对与所有的参赛者来说,对于每一个面临求职问题的学生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专业技能方面多下苦功,多学习课外知识,借鉴,融会贯通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和见识才能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更能够脱颖而出。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课程的时候切忌丢了旧的知识,比较可悲的状况是我们到了星期天就不知道还有星期一。广泛学习和阅读习惯也必是不可抛弃的。很欣赏我们学校图书馆的寄语,书籍-----当代的真正大学。从我涉猎的书籍中,我开始明白,身怀绝技的是大侠,胸怀世界的是大师,不用细数你我眼中曾看过的无数名人名言,记住连小学生都知道的毛主席的话:“天天学习,好好向上”就足矣! 补充: 第四路车:韬光养晦,适机而出纵观我国的古代历史,我们必须悲观的承认,历史是永远记载有过大动作的人的。当然,不是说不要妄想能名垂千古。不过,情同此理,要明白的是,我们在高唱:“我要飞的更高,飞的更高时。”不是因为我有多轻,而是我有多“重”,“重”从何来,渊博的知识才是我们羽翼上最强有力的肌肉。社会上这样形容应届毕业生的,一张白纸,说得再明白点,其实是说,我们的一纸文凭如一张白纸。师傅领出门,绘画在各人,要让我们白纸一样的人生变成一张壮丽的画卷,让他增殖,涨价,以至具有收藏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发挥你的最大水平作好画,这是一个必需持久沉淀与积累的过程。当然,毕业是我们对自己的最好经验和提升,要想社会给你提供有价值的机会,你就得证明你有能给这个机会增值的能力,慎重的评估一下自己,好好掂量一下自己,如果你还不够“重”,那么,美好的幻想是可以打住,以后再进行的,给自己找好一个位置,明确一个方向,久久的充一下电吧!第五路车:黄金心态,白金品质金融界的现在的最强音就是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这句话对大学生来说,我想是同样适用的,信心的品质是给我们的专业技能做保险的,信心是给我们的职业人生做推销的,我们知道,毛遂只是自荐却不自贱的,尽管我们仍如一张白纸,我们的某些重要素质还是一贫如洗的,但只要我们抓牢信心这块黄金,无论通货怎么膨胀,它是不会贬值的,再加之,我们拥有的和正在获得的各项能力素质,这些珍贵如白金的品质并定能和我们的黄金心态一定就能给我们打造一个金光闪闪的明天。或许,我所言及的几个方面还不够全面,我所追求的自我还不够完善,但我愿意学海泛舟,书山行路,人海里更要知足,也愿我的这五路车能搭载各位驰往梦想开始的地方,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要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相信政府相信我们的党,没有过不去的冬天,因为也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冬天有多寒冷,春天就有多温暖,梅花就有多么的幽香,愿所有与我一同向前跋涉的勇者们能及早的闻到花香。 祝你生活愉快!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 (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3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6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2.1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3.2.2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3.5.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形势与政策作业:  【摘要】:近几年,中西部应届毕业生洪流,正在以越来越庞大的规模涌向北京和东南沿海大城市。这一涌流与大学扩招直接相关。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630万应届生创新高,而去年大学生就业率8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压力与机遇;对策思考  【正文】:  如果说以前我们对就业情况只有一点模糊的概念,那么,听了讲座后我们应该意识到如今想要找到一个好工作是多么困难了。回到寝室后浏览下网页,发现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1、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今年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2、就业的供求不平衡。虽然2010届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不如2009届大学生那么严峻,但是他们的境况也不好过。虽然招聘大学生的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多,质量也提高了,但是他们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尽管毕业在即,仍有不少企业要求通过面试的学生先实习后签约,而且实习的人数远比最终签约的名额多。  3、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过于集中。调查数据显示,有9%的被调查者就业意愿集中到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其中把外企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8%,把政府机关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1%;以下依次是合资企业2%,国企5%,科研机构8%,自主创业0%,学校和军队各为3%,而民营企业为零。就业意愿集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高校毕业生择业意愿集中在北京市,毕业后愿意到外地工作的比例较低。调查中发现,无论其生源地是哪里,高校毕业生都不愿离开北京就业,如前所述,甚至有高达62.2%的被调查对象即便在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2)对职业发展前景和薪水的注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当前北京市提供就业岗位的主体——中小企业,尽管人才缺口比较大,但大学生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会将其作为就业对象。  4、政府引导学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分流城市就业。尽管中央于2005年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引导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但总体来说政府引导众多大学生到最需要人才的基层、西部偏远地区就业的效果并不理想。据有关部门反映,从2004年以来,尽管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学生逐年增加,但总体来说,其所占比例依然偏低。200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仅有3%的人员到西部地区就业,有8%的人员到基层就业,2005年分别为1%和7%,2006年分别为1%和0%。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  1、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会导致对就业的有力拉动。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约为7.5%,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将来自政府主导性支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9%。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80万个就业岗位,换言之,至2010年可以新增加700—800万个就业岗位。就是说,尽管面临种种不利因素,但如果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就会为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比较而言,高学历求职者的就业形势将会更为有利一些。  2、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渐显现出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而国外的资本、技术的介入无疑将会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结果将会是有利于吸纳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就业。  3、政府和全社会正在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落实和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等。  三、促进并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1、加大力度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目前基层和偏远地区经济落后,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匮乏,亟需吸纳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工作的政策力度,扩大大学生输送人数,从而既支援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发展,又减轻北京就业压力。基层或偏远地区也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颁布一些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本地支援经济建设。  2、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服务业是吸引专业人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渠道。“十五”期间,服务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应该合理升级服务业结构,快速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扩大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丰富和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使各城市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偏高,就业意愿过于集中,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就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心态没有调整好的主观原因。  【参考文献】:  ①袁贵仁:《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河南日报农村版,2009年12月7日。  ②北京市统计局网站:《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工作圆满结束》,首都之窗网,2006年12月21日。③《82:7录取·8招提高成功率下》,世纪考试网。  ④《南方周末》,新浪新闻网,2006年。

这篇文章应该可以~~(*^_^*) 出处 _html结合社会所需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技能及素质所做的调研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9%。而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 种种数据表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在不断攀升。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的夹缝中,各高校如何利用自己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全面适应社会所需、企业所求;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天赋才干及专业知识,培养自己成为新型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以实现其自身价值;企业如何依据其实际发展要求及需求评定其人力资源配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与社会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相生相克的,针对企业文化的实际需求,当代高校学生以怎样的意识形态、素质及技能提升自己影响力,争创个人品牌效应也成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我们做此“社会所需和当代大学生所乏的技能及素质”调研就是基于学校、社会、企业的共通性,通过调查研究努力寻求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新起点,以缓解严峻就业形式所带来的困扰,把学生从思想的泥沼中解放出来。 一、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56%和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 1、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谈起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4方面的素质: 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当今人才观的一个重点。所谓人才,首要的应该是一个品质高尚的、和谐的和趋于人格完善的人,是一个和社会融洽相处并且受社会欢迎的有道德的人。而在一个人身上确立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加强思想素质建设,首先要建立辨识思维。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其次,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作用是越来越大,但它们不能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金钱在经济领域里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市场条件下的进步,它比情说了算,比权力说了算要进步。但是,金钱一越出经济轨道,介入社会其它领域,就会产生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因此不能把它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要正确对待金钱。我们必须以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他的价值,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要求。 2良好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我们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必备本领。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竞争的加剧,而竞争时代的要求就是谁都必须凭真才实学取胜。业务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精辟的专业造诣;(2)不断进行专业研究、专业应用、专业开拓的兴趣和能力;(3)管理能力。例如效率观念,同一个工程,它消耗的精神、时间、财力最小的当然是最好的。一个工程它有一个规划、组织、环境、人员、机制、时间、效率等一系列指标。因此,专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4)融合能力。当今时代的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来自学科专业的融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融合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创造能力。(5)敬业精神。贝弗基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总结道:“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的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高度。”必须充分意识到基础的重要性,特别要在“牢固”和“扎实”上下功夫,切忌搞花架子。 3较高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通常又被称作人的文化素养,是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文化可以给我们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记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人文中有些很精彩的东西,能直接给我们启迪。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养较高的人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大家在一起却很和谐;小人没有自己的个性,但在一起却不能和谐。这话多深刻,对我们待人、处理人际关系很有启发。而以往教育的明显缺陷是人文教育薄弱,从而出现人的知识结构以至人格不和谐、不完善现象。二十世纪的人才必须懂得交流,而且还要善于沟通,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把一待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 4良好的心理素质 企业用人历来重视心理素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有意识的艰苦磨练教育、承受挫折教育、适应环境教育、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育等心理素质的强化教育,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非常脆弱,远不适应竞争的环境,这就给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增强心理素质的艰巨任务。 当代的大学生面临挑战多多,要想成功的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一定要有这些基本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挑战。 2、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1、对社会认识能力 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是由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学生总体上缺乏社会锻炼而造成的。 2、对自身认识能力 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错误判断(通常是高估)。 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用辨证的方法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必要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尤其是成功必备的为人处世准则,才能在做事中正确思考、正确决断,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守信用,行事专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由此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他的人生成败,也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做人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才能感天动地,化作精神,永世长存。另一方面,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将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目标,同时又对做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有成并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养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3、学校学生怎样利用自身优势为自己打开就业渠道 “面对就业机会,你不去,自有人去!”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每个人必须做好应对就业的各种准备,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 1塑造自我 1、巩固自己的知识、技能层面 从2007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呈现以下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其他的省会城市较为青睐,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 较少,无法满足该地区对人力的需求,区域性人力资源供给矛盾显著。 2、转变观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认识也日趋理性。但大多毕业生期望值都非常的高,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国企、外企、私营企业,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还在“过独木桥”,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企业对大学生现在户籍、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等非专业要求的偏见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然而大学生对企业的规模、地区、性质的选择上是还有不少的偏见。 3、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现在的大学生或许专业技能操作与专业理论知识不错,但个人修养不见得有多少人会注重。 4、注意积累工作经验 对于一个大学生说,在校学的都是以理论为主,操作大多只是一种形式,一次实训下来,能够有一半人的懂得、清楚、明白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了。这样只有理论而缺乏了操作经验的学生,毕业了哪来的工作经验之谈,利用课余时间在外上班的同学,若以后毕业自己从事的就是自己所做的工作,那也是一件好事,但若不是,就只能是当课余赚钱了。经验充其量也就是去社会上适应过。 5、加强对工作适应能力 往往很多大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特别长,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其大多是由于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导致心理不平衡所引发的适应不良现象。 2建议 1、树立及时就业的观念,从硬、软件等各方面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学生对就业的准备工作十分不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过求职经历,只有33%的学生有过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大一部分学生仍然没有及时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组织的招聘,而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 2、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盲目追求经济条件 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国企”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同时,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引导作用。 而就在大学生都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跑时,他们又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对专业与职位是否对口不介意,这相对扩大了企业以及毕业生的选择范围。我们认为,只有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才能在求职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3、能力技术是条件,品德应该是基础 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学生一味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十分容易打击企业的积极性。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突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4、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能及时、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学校、毕业生、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3要求 站在企业的角度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七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1、首先要自信,要坚定自己一定能成功。要像斯托克代尔悖论所说那样,要具有这样的自信:用心学习、勤于思考,就能够做到:办法总比问题多。 2、其次要认同企业文化及理念。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你到了一个企业,如果你想在那里好好干,就要用这个理念和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是一个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很快适应和融入的基础。 3、在企业里找准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发展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要相互依存。要有这样一个思路,企业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我能做什么,我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我才能做出我应该做的和我能做的。要相信只要具有企业需要的东西,就会有你发光有你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作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持续发展,都已树立了以人为本,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同步发展。会想方设法去做到这一点。 4、对岗位的兴趣和对事业追求的内在动力。作为企业一般会根据你个人的专业或特长安排你的岗位,能否成功或很快地进入角色这就要看个人对岗位的兴趣,是作为一个饭碗还是作为事业(我想做一点事和我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了)是两种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动力。 5、要具有团队精神,要有有效沟通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较快进入角色 6、创新能力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创新能产生活力,善于思考,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