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人物画论文3000字怎么写才好看

发布时间:2024-07-11 17:40:00

中国人物画论文3000字怎么写才好看

推荐 你看 陈传席的 【画坛点将录】 有他评论的各个大家和大师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多少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一样,可能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写实的,对,更多。中国画是写意的,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是写的意象,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中国画不光要画得好,光是技术好不行,你还得有文化。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是。所以在中国从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运动的画面感,这就是中国人天然地有电影的思维、运动的视觉形象,所以中国画里散点透视。你一看它是运动着的,看着山水是活的。 中国画意象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同一,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眼到心到、意到,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观情志外象化,客观之象情趣化,可谓物我交融,天人合一。当然,中国画也要面对客观物象,但这些物象经与审美主体交融后,也就蜕变成一种精神状态的物化方式,绝不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度量标准。对于自然物象,它不是不知,而是不必去知,更无意刻意去知,于是,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而善散点构成;不讲三度空间,而求二度变化;不讲块面刻画,而取轮廓勾勒;不讲物理重心,而重主观感受。它挣脱物理形象而获得提炼,变成一种具有主观意象的精神轨迹,发挥着远远超出客体形体本身的精神效应。中国画的意象特性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它的艺术追求也是另辟蹊径,既表现客观,还强调主观。作画时,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笔简而意工,象约而境奇,不仅求之于象内、境内,更着眼于象外、境外。中国画重神轻形、重意轻象,要求神形兼备、意广象圆、情景交融。追求笔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意无边。总之,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画意象特性的丰富内涵。多少千年来,中国画瑰丽多彩、绵延相继,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今天,也仍显夺目光彩,这是与中国画意象特性的审美观分不开的。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办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表现X光、红外光谱、光速、激光照明效果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内容和画派,意在进一步从画面上体现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二是抽象派。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办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多少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随着夸张变形的创作办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有些人甚至干脆丢掉画笔搞起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某些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前卫,实际是远离现实,逆反一切传统文化、道德观念,越来越趋向病态的自我表现,给正常的艺术发展造成重大干扰和破坏,也肯定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无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绘画展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同把人带向一片宽阔的用鲜花与绿色织绣出来的原野。在一幅幅画中,各色线条像天籁的旋律,像隐身人的乐舞,更像无形春风,将生命的色彩翻飞,使之高蹈清扬,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在绘画的创造上,中国传统一向推崇的是那些不以绘画为专门职业,但擅于绘画的文化人,被称为文人画家的画家,第一应该是一个在文化上有修养的人,同时又具有绘画技能,所以,绘画艺术的最高价值正是隐藏在艺术家无功利的动机之中。绘画本来就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于是,便产生了一种被中国先哲概括为“天人合一”的绘画——纯粹的绘画。一个人开始动笔作画总有某种原因,对周围的事物表明态度、状物或者抒情,在特定的空间里写出自己目光之所见,在画面上留下物象的身影,甚至也可能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摹仿,在笔墨的挥洒和折转间,反照和叠变着通向人生的玄思,通向自然万物的情怀。状态出神、联想自由,入神处都在意识的边缘进行,线与面的旋律动向不易料测,时有惊喜的跳跃,皆合心律,最终获得如有神助,不期而遇的回响,成为一个个色彩篇章生命的凝定,冲击着每一位欣赏者的心灵。 中国画往往只是寥寥数笔,但是从这幅画面上你能读到的东西,那可是太多了。所以就像刚才于教授说的,在中国绘画当中,我们指的是真正的中国绘画,有中国文化神韵的中国绘画,你真的能读出所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精要。

拍掉了,我们的。黑地久天长伴你真好朋

中国人物画论文3000字怎么写才好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多少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一样,可能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写实的,对,更多。中国画是写意的,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是写的意象,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中国画不光要画得好,光是技术好不行,你还得有文化。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是。所以在中国从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运动的画面感,这就是中国人天然地有电影的思维、运动的视觉形象,所以中国画里散点透视。你一看它是运动着的,看着山水是活的。 中国画意象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同一,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眼到心到、意到,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观情志外象化,客观之象情趣化,可谓物我交融,天人合一。当然,中国画也要面对客观物象,但这些物象经与审美主体交融后,也就蜕变成一种精神状态的物化方式,绝不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度量标准。对于自然物象,它不是不知,而是不必去知,更无意刻意去知,于是,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而善散点构成;不讲三度空间,而求二度变化;不讲块面刻画,而取轮廓勾勒;不讲物理重心,而重主观感受。它挣脱物理形象而获得提炼,变成一种具有主观意象的精神轨迹,发挥着远远超出客体形体本身的精神效应。中国画的意象特性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它的艺术追求也是另辟蹊径,既表现客观,还强调主观。作画时,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笔简而意工,象约而境奇,不仅求之于象内、境内,更着眼于象外、境外。中国画重神轻形、重意轻象,要求神形兼备、意广象圆、情景交融。追求笔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意无边。总之,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画意象特性的丰富内涵。多少千年来,中国画瑰丽多彩、绵延相继,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今天,也仍显夺目光彩,这是与中国画意象特性的审美观分不开的。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办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表现X光、红外光谱、光速、激光照明效果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内容和画派,意在进一步从画面上体现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二是抽象派。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办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多少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随着夸张变形的创作办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有些人甚至干脆丢掉画笔搞起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某些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前卫,实际是远离现实,逆反一切传统文化、道德观念,越来越趋向病态的自我表现,给正常的艺术发展造成重大干扰和破坏,也肯定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无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绘画展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同把人带向一片宽阔的用鲜花与绿色织绣出来的原野。在一幅幅画中,各色线条像天籁的旋律,像隐身人的乐舞,更像无形春风,将生命的色彩翻飞,使之高蹈清扬,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在绘画的创造上,中国传统一向推崇的是那些不以绘画为专门职业,但擅于绘画的文化人,被称为文人画家的画家,第一应该是一个在文化上有修养的人,同时又具有绘画技能,所以,绘画艺术的最高价值正是隐藏在艺术家无功利的动机之中。绘画本来就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于是,便产生了一种被中国先哲概括为“天人合一”的绘画——纯粹的绘画。一个人开始动笔作画总有某种原因,对周围的事物表明态度、状物或者抒情,在特定的空间里写出自己目光之所见,在画面上留下物象的身影,甚至也可能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摹仿,在笔墨的挥洒和折转间,反照和叠变着通向人生的玄思,通向自然万物的情怀。状态出神、联想自由,入神处都在意识的边缘进行,线与面的旋律动向不易料测,时有惊喜的跳跃,皆合心律,最终获得如有神助,不期而遇的回响,成为一个个色彩篇章生命的凝定,冲击着每一位欣赏者的心灵。 中国画往往只是寥寥数笔,但是从这幅画面上你能读到的东西,那可是太多了。所以就像刚才于教授说的,在中国绘画当中,我们指的是真正的中国绘画,有中国文化神韵的中国绘画,你真的能读出所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精要。

你最好是自己去找,我也懒得从别处复制过来贪你这几分

是哪种风格的美术作品呢  应该分时代和国家吧?

中国绘画论文3000字怎么写才好看

标题:从《兰竹图》,看郑燮高超的绘画技艺  《兰竹图》是“扬州八怪”中的奇才郑燮所作。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一位有“三绝诗书画”之称的清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在绘画方面,郑燮擅长兰、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数量和艺术成就以兰竹为最高。他的兰竹画轴和杂品,存世较多,流传较广,自清代以来,成为人争之宝。  兰竹图,纸本卷轴,以半边幅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壁岩以皴染间施的笔法运筹,空白见平整,峰峻显倔巍,用笔用墨都恰到好处。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中迎风摇弋。虽然丛生于岩缝,但又不囿于岩壁;自有“竹劲兰芳性自然”,“飘飘远在碧云端”那种不为俗屈的活力。兰竹用焦墨挥毫,乱中求正,密中见疏,水墨斑斓,使其表现出欣欣向荣又独傲萧爽、清静秀逸的风格。画面提拔云:“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屡索予画,未有应之。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回检家中旧幅奉赠。竹无干,兰叶偏,石势仄。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做好幅赎过耳”。以兰竹的自然特性比拟人的秉性情操,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题跋以隶书和行书相参共用,飘然有致,不仅起到了补叙画意和弥合画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给人以精美的书法艺术享受。整幅画面,较好地表现了画家所作兰竹的纯美意趣,以及把握整体,挥洒成章的作风。郑燮作过盆兰篱竹,但他犹其嗜好描绘“乱如蓬”的山中野兰。据说,他为此 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来年发箭成长,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郑燮爱赏竹,在题《竹》一文中,他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均薄洁白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因为郑燮画竹是经过了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再倾注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借助于笔墨,挥洒于纸的“画中之竹。”所以,他的竹画自然就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有艺术魅力。郑燮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作兰竹,并不排斥传统技艺,相反,直接取法于石涛,并得益于徐渭、文与可等先辈的笔意。他认为,这种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有所取舍。  郑燮数十年所画题材并不多,以兰竹为主。由于,平时多试弄,勤观察,苦练习,神情专注,因而对兰竹的形态性质烂熟于心。做到了“如在笔底,如在目前”,随手画去,也能得其劲骨,自成局面,成就了相当的艺术功力。  郑燮四十九岁任山东范县知县,继调潍县,历时十二年,是一位做过小官的画家。秉正的品质,促使他鞭笞奸吏,勤政与民 。最终蒙受诬陷和打击,愤然辞官。据说在他回归故里那一天,百姓遮道挽留,情景十分动人。他自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一语中的,足见其艺术与情操的高尚

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多少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一样,可能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写实的,对,更多。中国画是写意的,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是写的意象,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中国画不光要画得好,光是技术好不行,你还得有文化。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是。所以在中国从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运动的画面感,这就是中国人天然地有电影的思维、运动的视觉形象,所以中国画里散点透视。你一看它是运动着的,看着山水是活的。 中国画意象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同一,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眼到心到、意到,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观情志外象化,客观之象情趣化,可谓物我交融,天人合一。当然,中国画也要面对客观物象,但这些物象经与审美主体交融后,也就蜕变成一种精神状态的物化方式,绝不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度量标准。对于自然物象,它不是不知,而是不必去知,更无意刻意去知,于是,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而善散点构成;不讲三度空间,而求二度变化;不讲块面刻画,而取轮廓勾勒;不讲物理重心,而重主观感受。它挣脱物理形象而获得提炼,变成一种具有主观意象的精神轨迹,发挥着远远超出客体形体本身的精神效应。中国画的意象特性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它的艺术追求也是另辟蹊径,既表现客观,还强调主观。作画时,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笔简而意工,象约而境奇,不仅求之于象内、境内,更着眼于象外、境外。中国画重神轻形、重意轻象,要求神形兼备、意广象圆、情景交融。追求笔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意无边。总之,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画意象特性的丰富内涵。多少千年来,中国画瑰丽多彩、绵延相继,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今天,也仍显夺目光彩,这是与中国画意象特性的审美观分不开的。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办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表现X光、红外光谱、光速、激光照明效果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内容和画派,意在进一步从画面上体现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二是抽象派。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办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多少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随着夸张变形的创作办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有些人甚至干脆丢掉画笔搞起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某些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前卫,实际是远离现实,逆反一切传统文化、道德观念,越来越趋向病态的自我表现,给正常的艺术发展造成重大干扰和破坏,也肯定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无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绘画展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同把人带向一片宽阔的用鲜花与绿色织绣出来的原野。在一幅幅画中,各色线条像天籁的旋律,像隐身人的乐舞,更像无形春风,将生命的色彩翻飞,使之高蹈清扬,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在绘画的创造上,中国传统一向推崇的是那些不以绘画为专门职业,但擅于绘画的文化人,被称为文人画家的画家,第一应该是一个在文化上有修养的人,同时又具有绘画技能,所以,绘画艺术的最高价值正是隐藏在艺术家无功利的动机之中。绘画本来就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于是,便产生了一种被中国先哲概括为“天人合一”的绘画——纯粹的绘画。一个人开始动笔作画总有某种原因,对周围的事物表明态度、状物或者抒情,在特定的空间里写出自己目光之所见,在画面上留下物象的身影,甚至也可能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摹仿,在笔墨的挥洒和折转间,反照和叠变着通向人生的玄思,通向自然万物的情怀。状态出神、联想自由,入神处都在意识的边缘进行,线与面的旋律动向不易料测,时有惊喜的跳跃,皆合心律,最终获得如有神助,不期而遇的回响,成为一个个色彩篇章生命的凝定,冲击着每一位欣赏者的心灵。 中国画往往只是寥寥数笔,但是从这幅画面上你能读到的东西,那可是太多了。所以就像刚才于教授说的,在中国绘画当中,我们指的是真正的中国绘画,有中国文化神韵的中国绘画,你真的能读出所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精要。

中国山水画论文3000字怎么写才好看

打破时空界限与抒胸怀创意境 古代山水画   论文关键词:山水画;山水诗;形式;本质   论文摘 要: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用文字描写和笔墨造型的方式抒情写意,打破时空界限,直指人的精神世界,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世界,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不朽的亮点。打破时空界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形式特征,而抒胸怀创意境则是其本质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诗画表面上表现的是自然山水,实际上表现的是“人”。它表现的是人的道德品性、精神气质和理想追求,是诗人画家内在心灵的自然化、物态化呈现。它借着诗歌的语言和造型的笔墨色彩,表达着丰富的人生况味与深邃的艺术意境,   中国人向来讲究“心斋”式的主观内省方法,直指人的精神世界,更讲究“天人合一”,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因而在表现客观物体时不太强调真实性与逼真感。中国传统赋诗绘画要求形神合一、形神兼备,更讲究以“神”取胜。中国人的思维具有感性色彩,如有人说:“对直觉所得的现象,不去作对象本身的研究,而是将事物纳入固定的理性框架之中,这种提升几乎与对象的质毫无关系”;“西哲说中国的思想方法是‘艺术’的,日人说中国乃‘文学的国度’。换言之,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非科学逻辑性质的,而‘文学’也者,是感性化的。基于数理而提升的逻辑,为先民所陌生。‘逻辑’令人不能‘迁想妙得’,由是,思想之‘自由’便不可得;‘天马行空’乃最理想的情状,而逻辑则是束缚人的羁绊”。这样的事实,造就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以宏大的气魄,加之以独有的语言和笔墨,艺术家们便能够突破和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局限,能够天马行空般地抒发情怀,创造出超妙的艺术境界。      一、打破时空界限: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形式特征      诗是时间艺术,体现时间上的流动感;画是空间艺术,体现空间上的直观感。但中国古代诗画艺术尤其是山水诗和山水画,有着“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的时空观,大大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把时间的顺序流逝与空间的立体观感紧密结合起来。超越时空,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一大特征。   《文心雕龙》讲到“神思”时,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来概括。思想意绪不仅能超越“现时”的狭小领域,上下无碍,古今无阻,可接通千年情思,此所谓“思接千载”;又能超越“现地”的有限视野,用心灵的眼遍观八方,遍赏四面,将所见与所想用诗笔画笔在一刻间、在一画上全部融会贯通地描绘下来,此所谓“视通万里”,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真实写照与理论提升,杜甫的“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也正与之一脉相承。   李白山水诗在超越时空方面尤为突出。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看到庐山的瀑布,并未如实详述瀑布多大、多高、多美,而是以心灵之眼站在缥缈虚远的地方远观此景,“看”出这仿佛就是香炉生出的袅袅紫烟,雾气缭绕,朦朦胧胧。这香炉,这紫烟,是何时何地之香炉紫烟呢7毋需多思,也毋需追究,因为这不知何时何地的物象景致,而又恰好是该时该地的景象物色。“飞流直下”有“三千尺”吗?“银河”究竟是什么样的,从“九天”之高垂落下来,又是何等的景象呢?没有“万里”之“乾坤眼”与“百年”之“时序心”,是不可能想象出来的。可以明显感觉出诗人“接于载”之“思”与“通万里”之“视”,深深地体悟到诗人的胸怀与情意。这就是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神妙意境,也正是中国古代山水诗歌艺术精髓之所在。   再来看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造型,大多不是自然的翻版。宗白华说:“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平常人站在平地上一个固定地点,仰首看天;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境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地照相。”中国古代山水画总是通过画家从观察、从直觉到联想、到想象而塑造意象,其中综合的成分很多,正如陆机《文赋》所说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宗白华认为,我们的空间感觉随着我们的时间感觉而节奏化了,他说:“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因素理意与构思中国画论中最早提到理意的,当推南朝宋的宗炳,他认为绘画是以“目所应接,心有体会”作为“理”的,也就是说绘画中的“理”,在于忠实地表现客观形象和主观感受。后人认为“理”在绘画中是头等重要的,绘画有了“理”才能尽妙,没有“理”必然失真。因此,“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早在唐代就被作为绘画的“操作规范”,胸有丘壑,“得意忘形”就是指理意与构思之间的关系。构思是作者运用主观情思,按照创作主题,根据反映在头脑里的现实生活,塑造艺术形象,酝酿结构、细节,设计表现手法等等的重要活动。构思中尽管会有“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打破时空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的神思灵感,但是,情理和物理必然先存于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同前)甚至达到“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才能使山水与我融为一体。山水的形与神形是具体的,付诸于视觉和触觉,如果没有神,只能是“貌合神离”,有神而后有生命。神是抽象的,能代表一定事物的本质,却不可能独立存在,“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汉代刘安说:“夫形者,神之舍也;气者神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淮南子•原道训),东晋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的杰出理论,把“以形写神”作为“形神兼备”的必由之路。因此,山水画的山形水韵既是物理物性的外在表现,也是心理心性的内在生发。师法自然与气韵生动南齐谢赫提出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傅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六法”中的三和六说的就是“师法自然”的常用方法,也就是说画山水要合乎外物的自然(当然不排除内心的自然)。“气韵生动”一法自此被奉为圭臬,成为中国绘画艺术性的最高准则。形神兼备是气韵生动的条件,气韵生动则是形神兼备的效果,一幅画只有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界,才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充分给予观者以生气勃勃的感受。自然的山水与山水的自然国画中的山水,并不像西画风景那样写实,而是以山水的形式,表达作者的理意旨趣和性格情绪,所以说山水退隐到画意的背后,情感信息溢出画面,也成为审美对象。因此,山水因受情感的濡染和支配,只能是写意表达;而西画讲究科学,艺术可以说是依赖科技程度的产物、表现科学水平的载体,逼真的写实成为艺术的至高价值。 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请采纳,谢谢!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为第一大画科,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山水画产生时间较人物画晚,比花鸟画早,孕育萌芽于早期人物画的背景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画科,隋唐时期发展成熟,五代两宋时期达到艺术的高峰,元明清各代均有发展与建树,名家辈出,遂形成蔚为壮观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至今不衰。   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与生活阅历的集中体现。下面笔者从欣赏山水画的几个要点来分别阐述。      一、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哲学内涵)      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山水画的产生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万物”“能胜物而不伤”。道家思想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所以山水画多以水墨表现为主,以色为辅。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兴盛的时期,玄学的代表思想就是道家的思想,这一时期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许多文人名士为了躲避政治上的倾轧选择归隐,像陶渊明、嵇康、阮籍等,他们隐居山林,吟诗作赋,山水诗于是大盛,山水画也应运而生。这都与道家思想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密不可分。儒家思想对绘画的影响多体现在早期的人物画上,明劝戒,著沉浮,建立社会礼教,所以儒家思想是以入世为主的,而山水画多体现出世,禅宗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也比较深,但不如儒家、道家来得分明,影响更多的是后来的花鸟画。当然这样绝对的划分是不严谨的,没有这样的必然,只能说是大致如此。儒、道、释思想后来逐渐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山水画的发展也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但总的看来主要的还是道家思想。      二、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就是山水画所创造的境界,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意造境生,营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画创造的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山川的风光,更多的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山水画的境界给人的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不论是北宗山水还是南宗山水,所表现的意境与功能无不如此,或是仙境一般的缥缈神奇,或是悠闲农夫渔樵的隐居之所。文人山水画多表现的是逸居山林的情趣、素朴自然的水墨风光;宫廷画家的界画多表现楼宇宫殿是人间的繁华,也是超脱于人间的世外桃源。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灵居所。这也是画家与观者的心灵沟通。      三、山水画的章法      章法就是画面的布局,即构图法,顾恺之称作置陈布势,谢赫称作经营位置。中国画讲究立意定景,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并巧妙地运用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有着“细细看,面面观,看地透,窥其穿”的要求,即能从山前看到山后,从山下看到山上,从房内看到房外,这种要求是为了满足“饱览卧游”的需要,使咫尺千里的美景尽在眼前。山水画的构图法,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形成了“三远法”,即郭熙所谓的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而谓之,如郭熙的《窠石平远图轴》;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如荆浩的《匡庐图轴》;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如巨然的《万壑松风图轴》。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山水画的透视法也不同于西洋绘画的定点透视法,而是无焦点的无点透视,但山水画的视点推移的法则正好能满足中国人欣赏山水画的需求。

中国名画鉴赏论文3000字怎么写才好看

可以去汉斯的官网上下载吧~他们有(设计)这本oa期刊

推荐 你看 陈传席的 【画坛点将录】 有他评论的各个大家和大师

你妹、自己百度不会、我都自己百度交的

壬淘釜瑶悯肩茶/////////////////现在好像都在用这个,效果还不错,分享给大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