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传媒与教育评论文章题目大全及答案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07 07:02:03

传媒与教育评论文章题目大全及答案初中

写qq农场的影响,新一代农民工的情况,中国大学生多而技术工人缺乏等等

公租房如何让“夹心层”受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近日正式对外发布。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不同,“公租房”供给对象是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也即通常所说的“夹心层”。《指导意见》的出台不仅意味着住房保障范围的扩大,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该项措施能够尽快落实到位,将有效遏制商品房价格的再度上涨。 在国内房地产供给体系中,保障房和商品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问题——保障房仅针对低收入与最低收入群体,而商品房价格则远超普通公众的承受能力。大量的中等收入群体,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白领阶层,其住房需求难以获得有效的制度保障。而这部分社会群体因为面临结婚、落户,具有典型的房地产“刚性需求”,他们的市场行为决定着房价趋势的变化。 之前的房地产调控结果已经表明,如果针对“夹心层”的刚性需求缺乏政策支撑,任何已有的调控政策效果都可能丧失。因此,公租房的出现,并不仅是解决中等偏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举措,也事关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成败。换言之,如果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就意味着引起房价上涨的“导火索”被熄灭,房地产市场整体供需结构将趋于合理。如此,调控政策才能够获得更充分的发挥空间,长期以来的房价上涨惯性才能够被有效遏制。如果说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救济属性,那么公租房则更能体现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公共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 但必须指出的是,目前国内的公租房政策仍处于刚起步阶段,以当下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形势而言,相关政策推进应当遵循高效持续原则,才能够让公租房政策效果真正得到显现。事实上,国内公租房建设的最大问题在于供给规模严重不足。中国城市人口规模极为庞大,动辄百万计的城市人口使得公租房建设规划必须要有战略超前意识。与统计部门重点监测的国内70个大中城市相比,今年全国计划兴建的37万套公租房,平均到每座城市不过5000套左右,显然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夹心层”的住房需求。更何况,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的实际情况表明,地方政府的实际建设规模往往还要落后于规划数量。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即引入行政问责机制与市场化的规范运作。其一,必须要强化地方行政部门职责,一方面中央财政要扩大相关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另一方面对于地方行政部门拖延公租房建设的行为,须明确建立问责机制。其二,海外公共租赁房建设的经验表明,政府提供并不意味着政府建设,通过面向市场进行招标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效率,从而尽快解决供给规模不足的问题。未富先骄让人忧改革开放前,上海一名家庭主妇奉命在家接待来自北欧的代表团。听她介绍了当前的幸福生活后,一位团员问:“你家解放前的生活怎么样?”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解放前吗?还不是与你们现在过一样的日子。”代表团成员顿感莫名其妙,陪同的领导也十分尴尬。事后那位主妇解释说:“你们不是说他们是从资本主义国家来的吗?他们现在还没有解放,不是和我们解放前过一样的日子吗?” 改革开放后,大批国人走出国门,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这种夜郎自大式的笑话自然近乎绝迹了。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与各国媒体对中国人的赞扬相伴随,批评也并不鲜见,有些批评还出自对中国友好的人士。 批评之一,就是某些国人太骄——不仅骄于言行,还骄于心态。有些走出国门的国人,常常以强者、富者、施舍者自居,甚至由骄而横。从境外旅游回来的人常说,“外国人真小气,不如我们大方。”“这几年没见他们盖过新楼。”有些国人不注意入乡随俗,在公共场合说话嗓门大、中气足,花钱时大手大脚,还要露富炫耀,让人感到骄气逼人。 其实,这些人的骄气和当年那位主妇的自大一样,都是出于对世界实际状况的无知。我们以往的教育不够开放,过分强调中国的世界第一和领先地位,却不注意介绍世界各国的先进之处。媒体的报道也有片面性,有些内容虽然完全是事实,却不作必要的对比和分析。 例如,这些年经常报道中国哪些方面达到了世界第几,成为第几强国,却很少在同时提醒国人,我们的人均水平还很低。对科学技术、军事装备、生产能力等方面的报道,也缺乏全面的分析和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比较。 如果真以为中国样样很强大,即使表面能谦虚谨慎,内心的骄傲自得也是掩饰不住的。因此,难免未富而骄,看不到落后和差距,失去客观和清醒。 改变未富而骄的状况,关键在于进一步开放,让国人了解真实的世界,了解中国和自己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要多介绍外国的先进和长处,同时也不讳言中国还存在的落后和不足。对发达地区和富裕阶层,还要告诉他们落后地区和贫困阶层的实际状况,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国。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谦虚的基础,也是破除骄气的有效途径。 当然,有些人个人修养比较差,即使明明知道自己不强,也要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人哪个国家、任何时候都有,不足为奇,不至于影响中国的整体形象。教授,请看护好您的名字又一起论文“被署名”事件浮出水面:近日,本报披露湖南两名教授刊登在《经济评论》杂志上的一篇学术论文,涉嫌大篇幅抄袭一本著名的经济学教材。文章刊登后,主角之一的当事人辩称,自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署名”,甚至表示不排除是被人陷害。 从“被署名”到“被陷害”,在近年来曝光的学术腐败案件中,经常听到喊冤声,似乎他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论文“被署名”,导师究竟冤不冤? 从迄今披露的诸多“被署名”事件看,情况也许不只是“不知情”那么简单。对当前学术界风气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无论“被署名”者究竟对论文是否有贡献、有多少贡献,不少时候,学生写论文挂导师名,晚辈写论文挂前辈名,籍籍无名者写论文挂如雷贯耳者名,似乎已成为潜规则。 “被署名”的背后,有时候是学生小辈为了发表论文、顺利毕业,拉大旗作虎皮,打着“被署名”者的旗号提高发表成功率。有时候是“被署名”者为了出成果、完成工作量,默许和纵容共同署名。有时候则是心照不宣、追求“双赢”,在发表论文的指挥棒下,导师和学生成了利益共同体。 当“名”这个知识分子最爱惜的东西,成为替论文质量“背书”的符号,成为学术利益的敲门砖,当教授之名被署在那些他们自己也许都没有看过的论文上时,教授们也就坐上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出现“抄袭门”,成为迟早可能发生的事。 说得不客气点,对于那些认同潜规则的教授来说,让他们气愤的不是“被署名”,而是“被署名”的论文抄袭了他人,并且“翻了船”。对于这样的情况,他们承担连带责任,一点都不冤。 当事人所遭遇的情况,也许有所不同。也许真如他所说,是同行恶意冒用了他的名义。但是,真的就可以免责吗? 论文发表后,朱教授将署名的事情告诉了刘教授,“被署名”的情况,他是清楚的。更重要的是,2008年,已经有人向学校举报了论文抄袭,学校也为此进行了调查,认为举报内容基本属实。在这样的情势下,刘教授为什么还要“忍辱负重”,对此事不作公开的澄清呢?他对自己作为一个学术带头人的清誉,就这样毫不介意吗? 对违规者的宽容,就是对规则的破坏。珍惜自己的学术荣誉,就是对学术规范的坚守。在这方面,老一辈科学家作出了表率。钱学森坚决反对在别人的论文、成果上署名的做法。即使他亲自指点的论文,也坚决不署名,而是按照国际惯例,在论文的结语中提一句,以示尊重。这种“不沾一点污泥”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杜绝“被署名”的闹剧再次上演,应该对潜规则说“不”,对“被署名”零容忍。只有导师、教授、学术带头人们一丝不苟,以身作则,带头奉行学术道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才能逐步纠正乱署名的学术歪风。 尊敬的教授们,请看护好您的名字,守卫学术的诚实与尊严。警惕学术公信力“被下降” 终日埋首搜寻历史真相的考古学家,恐怕不曾料到,一项进行了多年的考古学术工作,竟会遭到如此多的质疑。 就河南安阳“曹操墓”引发的舆论热潮,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月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了曹操墓的考察过程,列举了许多证实曹操墓的证据,但表示曹操墓“目前还不能盖棺认定”。 按说,一项进行了几十年的考古研究,在众多证据的支撑下公布学术成果,似乎并无不妥。但它所遭受的普遍质疑,还是让人对学术公信力的下降心生感慨。 联系到此前一些学者在“华南虎事件”中令人失望的表现,一些学者论文抄袭造假的丑闻,人们对曹操墓出于惯性的质疑,也就不难理解了。 学术公信力下降,有学术的专业性被媒体和公众误读的情况,比如,一些媒体习惯于断章取义、进行娱乐化解读,一些公众对学术问题不够了解,发表“外行”见解;但更有学术自身丧失独立性、为权力诱惑、被利益收买的问题。 在新闻发布会上,考古所王巍所长说,考古有一句最重要的话,“让材料牵着鼻子走”。保持中立立场、捍卫科学精神,这正是学术的尊严和公信力所在。但在现实中,一些学者显然还被别的东西牵着走。 去年11月,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葛洪义就曾批评,“谁请专家,专家就替谁说话”。而当专家不是被“材料”而是被“利益”牵着走,成为财富的枪手、权力的马前卒时,不仅自身的尊严荡然无存,学术的公信力也失去了附着。 从这个角度,曹操墓所遭受的质疑,正表明人们对学术与权力合谋的某种警惕——考古成果先是由河南省文物局发布,而此前有关负责人“河南需要一座帝王墓”的言辞,更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当学术成果凭借行政权力“背书”时,其公信力难免有受损的危险。 在曹操墓的争论中,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方面,专家不断强调自身的“专业权威”:“提问前应该查一查相关资料再说”,“质疑也要拿出道理来”;另一方面,则是公众持续的“社会问责”。对学术公信力的拯救,正可以从这两个层面展开。 学者拥有“专业权威”,对那些先是抛弃学术尊严捞好处、后是拿着“学术独立”做辩解的行为,公众无法判断,但学术圈可以内部控制,进行专业自律和惩戒。在曹操墓争论中,许多考古界人士出来发表意见,体现的正是这种内部控制。 今天的学术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地涉及公众利益,正如经济学之于政府决策、环境学之于环境保护、生命科学之于人类伦理。因此,公众有权对学术研究进行“社会问责”,抵制那些“猛烈牺牲真理、绝对服从利害”的学术不端行为。这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言,公众对曹操墓的敏感和质疑说明,这不仅是考古界的事,更是大众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看好自己的“门”看新闻,时常遭遇各色各样的“门”。从“艳照门”到“虎照门”,从“三鹿门”到“紫砂门”,从“日记门”到“茶杯门”,无不引人热议,也带来思考。 所谓“门”,源自30多年前的水门事件,一般指带有爆炸性的事件及新闻,尤指上不了台面的丑闻。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各种“门”事件的纷纷扰扰,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是一面面触目惊心的现实之镜。 观“门”知荣辱。“门”事件的发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当事人缺乏荣辱、是非、美丑等观念。上海普陀区原区长蔡志强反思自身教训时说了四个“错把”,即:“错把公权当私权,错把利益关系当朋友关系,错把职务影响当人格魅力,错把潜规则当行为规范”。有了这种错误思想,荣辱界限便丧失殆尽,做起不法之事也就毫无顾忌了。 荣辱观是立身之本,没了这个根本,人生就会失衡,丑陋就会滋生,在“门”里关都关不住,迟早破“门”而出。只有明荣辱之分,才能立得正、站得直、行得端。 观“门”明尺度。适度的欲求是一个人奋进的动力,但变成贪欲就会使人铤而走险,走向堕落。比如想成名,通过艰苦奋斗功成名就,让人钦慕,但如果靠偷名、炒作、取巧等获取,便超过了“度”,迟早会身败名裂。各种“门”的发生,都与过度的色欲、名欲、利欲有关。“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则自焚”。行所当行,止所当止,行止有度,人生之门才能开合有度,进出安全。 观“门”懂敬畏。敬畏之心丧失,是一些人大胆妄为,造成“门”事件的重要原因。“三鹿门”中的一些人,不敬畏道德,利欲熏心,危害儿童;“茶杯门”中的乡长,不敬畏人民,宗旨丧失,发威虐民;“日记门”中的主人公,不敬畏事业,生活糜烂,贪污腐化……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事实上,人人头上都有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有敬畏之心,则此剑始终高悬;不敬畏,此剑终将落下,斩毁其身。 观“门”重修身。从各种“门”事件,可以看出一些人的修为之低下,也可以看出一些媒体职业道德之缺失。现代社会纷繁复杂,金钱、美色、权力、名利的诱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经受考验,站稳脚跟,离不开修身养性,需要严格自律。因此,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修身养性。修养提高了,兴趣高雅了,自律就能严格起来,各种诱惑就难以侵蚀。 从形形色色的“门”想到人生之“门”,顿觉意味深长。对建筑而言,门是防卫的屏障;对人生而言,“门”往往是修为深浅、境界高下的界线。如何高洁门风,严格门规,把好房门,守住心门,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请看好自己的“门”。

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是要求其特殊、要求其独特。让读者一看,使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有一个好的标题。对于评论来说,更是这样。之所以有如此要求,是因为评论题目具有特殊的作用。有人说:“标题是评论的眼睛。”这是一种“文学语言”。那意思无非是说,眼睛是传神的,评论的标题应该把评论的精神表达出来;或者是说眼睛能够把人勾住,评论的题目应该一眼就能把读者吸引过来,使他非把文章读下去不可。如果是广播评论,要能吸引听众,使人非听下去不可。正如汤姆森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采的标题。” ①在当今,报刊、广播电视频道的数量相对于过去已翻了好几番了。而且报刊已进入厚报时代,甚至有的报纸一天就出百版;广播、电视大多数已是全天候播出,这一切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来临。加上社会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人们已无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它,可以说,就连看完报纸几个版面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新闻评论标题如何创新呢?这就涉及一个标题创新艺术的问题。 一、评论标题的生动性 一讲到生动,人们会立刻想到小说、散文、诗歌等,似乎与新闻评论无缘。其实生动和新闻评论早已是水乳交融,尤其在西方新闻评论作品中为一大特色。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起来,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农民怕政策变化而不敢下力长远致富,对当前农村的一大思想障碍的评论,标题可以想出很多。如《致富要有长远打算》、《兼顾当前和长远》、《当前和长远》、《农民致富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等等,这些标题都可以据以成篇,但未免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作者却干脆把群众的语言直接用作定题:《致富不能“鸡啄米”》,这样既直截了当,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语言来说又比较形象生动,使听众听了以后不易忘却。 同样的标题还有:《为分数“拧水分”好 》(《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0日)、《为健康“颁奖”》(载《人民日报》2004年8月5日第一版)、《当不上附马不能不取妻》(江苏如皋县人民广播站1986年7月15日播出)、《莫把“衙门”抬下乡》(湖南益阳县广播站1986年2月10日播出)等等 ,这些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醒目、形象,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魅力。 二、评论标题的幽默性 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才华的体现,它以特有的诙谐和意境,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老舍先生说:“幽默地去奇袭侧击,使人先笑几声,然而一琢磨脸就红起来,这要比正颜厉色地教训人效果好得多。” ②“讽刺家的心是冷的,而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在心态上没有讽刺家那么厉害”。③具有幽默效果的新闻评论标题,不仅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够激发读者对新闻评论内容的兴趣。要把评论写好,讲究语言文字的幽默性是高招之一,其中制作富有幽默性的标题,就会一下子抓住读者和听众。试举一例: 《人民日报》2004年4月210日“今日谈”的标题为《喜人的“不习惯”》。这篇评论据以“前两天在北京火车站乘火车,登车后总感觉什么地方和过去不同。原来是站台加高和车底持平,上车如履平地了。习惯了踩着梯子上下车,对这方便之举一时倒有些不自然。”作者抓住了事件的性质——可喜的,借用自己的感受——“不习惯”来概括这一使人上下车方便的变化。事情本身没有逻辑矛盾,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 ,逻辑矛盾就出来了,幽默感也出来了,于是人们才有读下去的欲望。如果标题为《可喜的变化》,这一标题是准确地反应了事情的原委,但太笼统,让人一看就是喜鹊评论,而这种性质的新闻在中国铺天盖地,根本没法吸引读者的眼球。 再如:《“猪八戒”不该成为荧屏“香饽饽”》(《经济参考报》2005年08月22日)、《这样的“抠门”值得称赞》(《人民日报》2005年08月10日 第一版)、《楼市:中央政府不是"千手观音"咋办》(《中国青年报》2005年07月07日)、《企业要有“野性”》(《文汇报》2005年08月19日)、《造林还是“造字”》(湖北十堰电视台2002年11月15日首播)、《乡镇企业不是属猪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12月14日播出)、《既要打锣,就不要怕响》(江苏省阜宁县广播站1983年6月25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诙谐有趣,它特有的幽默力量,比一本正经的说教有效的多。 那么,如何制作引人入胜的新闻评论幽默标题呢?首先要了解读者精神和物质上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发掘心理上的幽默敏感点,但最终还得利用一定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来激发读者对幽默敏感点产生共鸣。 三、评论标题的哲理性 哲是智慧,是人类科学思想的花朵。理就是道理,是符合科学规律的道理。哲理,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规律,或者说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简单地说,哲理就是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来阐明一个道理,不管这个道理深刻与否,都能让人们听得明明白白,能回味其中的含义。所以,哲理性并不是一味追求深奥或玄妙,而是激发人深深地思考,能回味无穷。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满着哲理,事例、故事、寓言、格言、警句等,都存在着哲理性,有时候话说得越浅显,道理可能越深刻;说得越简单,内涵可能越丰富,完全可以用它们来说明道理。2004年5月24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忠言何须逆耳》。这篇评论评述了领导者要注意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态度,教育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否定了“忠言”一定逆耳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指出非逆耳的忠言更易于人接受。这种评论标题,更富有哲理性,更给人深深的启迪。这篇评论如果标为《工作莫忽视方法》或者《工作方法要得当》,其吸引力和意味就淡多了。例如:《“爱富”不能“嫌贫”》(《人民日报》2005年09月05日 第十四版)、《夜景照明应量“能“而行》(载《人民日报》2005年7月11日第一版)、《理直也当气和》(载《人民日报》2004年5月24日第一版)、《质量就是生命》(载《人民日报》2003年5月16日第一版)、《小脚未必走路慢》(载《人民日报》1986年9月17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以哲理的高度和深度取题立意,就易使人省悟,令人折服。 四、评论标题的反思性 创新从来就是超越常识,超越常理。凡是常理都是相对的,相对常理的含义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就其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这种由此及彼的审视,用现行的话叫“反思”。这些年,反思式的评论往往见诸报刊和广播电视,其标题每每标新立异,引人注意。 按常理,“鸡” 小而不用“牛刀”杀之。不然,小事大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得不偿失。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杀鸡”亦可用“牛刀”。清华大学研制出一种“炸鸡锅”,能自动调温升压,在市场颇有销路。科研院所,智力密集,自然可称“牛刀”。用现成的“牛刀” 杀一杀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鸡”又何尝不可?这不但不会使“牛刀”贬值而只会增加效能。作者以此为题材加以评论,制题为《“杀鸡”亦可用“牛刀”》,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全新的理性的启迪。 比如:《“失声”与掌声 》(《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3日)、《莫让“捐款”成“扣款”》(《人民日报》2005年04月09日 第一版)、《“谢生宴”让人耳目一新》(《光明日报》2005年07月04日)等等。这些评论标题引发了读者深深的理性思考,使作者对问题有全新的认识。五、评论标题的抨击性。 我们的社会,正邪并存,善恶同在。祛邪扶正,揭恶扬善,是评论肩负的政治使命,在报刊广播言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切邪的恶的东西都是阴暗的反常的,抨击式评论的标题若直点其丑恶,便出奇制胜。 2003年1月20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不要提前过年》。过年,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时间又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们的意向改变,不是说你想把过年的时间改变就怎样改变。作为读者,你会立即被吸引看下去:“元旦过后是春节。中间的这一个月里,随着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浓,有的部门和单位工作松松垮垮,电话没人接,事情没人办。一些应该迅速办理的事情,被推到了节后,前来办事的人们只能望门兴叹,徒劳往返。”由此可以看出,标题《不要提前过年》的内涵很丰富,深刻揭示了各部门不正之风的严重性,对此抨击十分有力。 像《人情酒里少人情》(《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16日 第一版)、《请柬别成“催款单”》(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日第一版)、《“鲜奶倒进污水渠”,咋的了?》(《工人日报》2005年08月18日)、《莫让民工流汗又流泪》(《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3日 第四版)、《挥霍浪费也是犯罪》(载《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0日第一版)、《“及时雨”为何落不到地里》(福建蒲城县广播电台1987年6月19日播出)等等,都是新闻评论者运用抨击式的创新艺术,勇于抓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抨击歪风与谬误所结出的硕果。 六、评论标题的文采性 标题的文采,是新闻评论标题成功的秘诀之一。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修辞方法,都可运用于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 (1)活用动词。通过观察主语和宾语的特点,来选用生动、富于个性的动词。在现代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动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精心使用动词制作新闻评论标题的问题,便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新闻学者艾米利达斯说过:“不要醉心于那种华而不实、铺张描写,要挤掉水分,因为这些除了证明记者善于使用陈腐的语言和手法外,不会有任何效果。”这段话警戒我们,在新闻语言中要尽量少用形容词。对新闻语言的要求是这样,作为概括新闻主要事实和揭示新闻主题的新闻评论的标题更是如此。比如:2005年6月2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的题为《“考后消费热”该降温了》。又如《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一个动词“走”,让整个题目都活起来。 (2)借用古文、古诗词、成语、俗语、流行歌曲等。无论古今中外,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拿来,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四川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8月25日播出的评论题为《不要闲着“媳妇”抢“保姆”》(论点:不要忽视起用本单位的人才),作者采取隐喻的、疏导的方式,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谚语——不要闲着“媳妇”抢“保姆”这个题目,富有生活情趣,能够发人深思。 又如:《匹夫不可夺志 国难见气节》(《人民日报》2005年08月23日 第四版),其标题语出自“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④读后真正感到:“当人们逡巡于旧战场之时,追忆于尘封史实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其中所蕴含的“气节”二字。这种宝贵的精神发于胸臆,见于行动,是支撑前人浴血奋战的强大动力,也是激励我们实现振兴中华伟大理想的精神力量。” 再如:《新党登陆令人耳目一新》(《新华网》2005年07月06日)、《期待物权观念深入人心》(《法制日报》2005年07月20日),均用成语作题,显得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3)借用形象,化静为动。例如:1986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在《新语》专栏里,发表了一篇评论,题为《叹老鼠偷权》,很形象,特别用了一个“叹”字,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老鼠偷权”行为的不满,不落俗套,非常引人。 (4)巧用比喻、拟人。比喻、拟人是标题常用手法,但用多了就难以出新意,因此,应该经常换换脑子。例如:《“嫁“出去的“姑娘”也要管》(黑龙江省松花江人民广播电台1987年6月18日播出)。(5)用“数字”、“符号”说话。数字、符号可能带来“尽在不言中”的效果。例如:2005年07月04日《人民网》“人民时评”发表的题为《暂行条例45年不变说明了什么?》(论点:让这些不合时宜、落后于时代要求的“老皇历”限期退出历史舞台。)读了令人喟然长叹,顿生愤概。 七、评论标题的情感性 评论主要是以说理为主要手段,从思想、概念的角度阐明对事物、事件的看法。而说理一般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决定了新闻评论无不带有一定程度的概念性和抽象性,未免显得枯燥些。那这样很难抓住读者或听众,这就需要在情感上下功夫。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⑤新闻评论的说服工作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吸引住读者或听众。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必须跨越这一座桥,才能到达对方的心理堡垒,征服别人。这样既满足读者的“新闻欲”,又勾起读者的“欣赏欲”,给人以美感。 2004年05月28日(《人民网》“人民时评”发表的题为《为“保民用电”叫声好!》该标题一看上去,就给人一种亲切感。北京市政府提出工业用电为居民生活用电让路,便是对居民应享权利的实质性复归。我们一直所强调的政策的以人为本,在北京市的用电决策中,无疑得到了直接体现。 比如:《白了少年头,真悲切!》(《羊城晚报》2005年05月16日)、《五壮士兮,归来!》(《江南时报》 (2005年03月29日 第三版) )、《英雄精神怎样才能不被"删除"?》(《燕赵都市报》2005年03月26日)、《让孩子继续是孩子吧》(《中国青年报》2005年03月21日)、《设路牌心贴行人》(载《人民日报》2003年12月1日第一版)、《让“海上孤儿”回到母亲的怀抱——评解决台湾渔船被扣问题的途径》(福建人民广播电台1989年4月13日对台湾广播)等,都能使受众感到新闻评论有一股股温情的暖流。 八、评论标题的怪异性 新闻评论注重标题的怪异(可以吸引眼球),这样才可以抓住受众心理,吸引他们读下去,文章的好坏倒成了其次。 新闻评论标题若直指其怪,便出奇制胜。 2005年3月28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锄头柄与互联网》。怎么锄头柄与互联网还有联系,真是闻所未闻,怪事一桩。作为读者,有欲望仔细读下去:“前几日,回乡省亲。一踏进家门,就发现屋里摆放着一台崭新的电脑。二叔见我一脸惊讶,笑道:‘这玩艺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咱家今年的二亩花木苗子能卖好价钱,就是沾了互联网的光。’过去只知攥着锄头柄在地里刨的二叔,如今也成了网民,并且从中受益。”由此可以,看出锄头柄与互联网这个怪异的题全面反应了信息化催生了农业现代化。上述这篇评论如果标为《信息化催生了农业现代化》或者《农民也用上了电脑》的标题,其吸引力就淡多了。这两个标题,一是太平淡,不一定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二是太直白,读者一看标题,就知道这篇评论要论什么,根本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这类标题有:《给发霉的“行规”晒晒太阳》(《新华网》2005年09月02日)《警惕思想“亚健康”》(《光明日报》2005年08月22日)、《体彩捐赠慷谁之慨》(《中国青年报》2005年08月25日)、《贫困大学生亟需“精神扶贫”》(《南国早报》2005年06月14日)、《博士猪倌与大学生就业》(《人民日报》2005年05月24日 第十一版 )、《文人和小偷》(载《新民晚报》1990年7月5日)、《“泼泠水”也是一种服务》(宁夏人民广播电台1988年10月26日播出)、《“没啥”?“有啥”?》(载《人民日报》1993年5月5日第一版)等等。上述标题确实很怪异,给人看了,不但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全文,而且在读者的记忆中难以消失。

中国房价政策的现状从自然灾害看环境变化真实的中国足球

传媒与教育评论文章题目大全及答案高中

写qq农场的影响,新一代农民工的情况,中国大学生多而技术工人缺乏等等

教育学的学科思考— — 从西方教育学科研究的历史演变探讨教育学学科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出现的初始阶段就存在了。但是,教育作为一种认识或社会问题而被人们探讨,有意识地研究,则要迟得多。因此,可以说,作为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教育宴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抽象。教育学科首先在西方形成,其历史过程可分为三大时期:一、前学科时期从研究结果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角度看,可把古希腊哲人对教育的有关探讨作为前学科时期的起点,把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诞生作为终点,时间跨度约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l6世纪末共20∞ 多年。这段时期又可分为“古希腊”和“中世纪”两大阶段。1.教育存在的台理性— — 研究对象与中心课题。从古希腊哲人遗留下来的有关文献看,首先进入他们思考领域的教育问题,并不是诸如“教育是什么 这样与认识事物性质密切相关的问题.而是社会为什/厶要办教育,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怎么办(包括结构、内容与方法)等直接面对教育实践的原则性问题。有关“教育必要性”,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教育的功利或实用价值的回答;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与共同利益有关的非功利性价值的回答�6�8 �6�8 这些古希腊哲人对教育必要性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对教育价值和目的的探讨。它指向的是教育对人类、社会、个人的意义问题。它与哲人对自然的探讨有巨大差异。过去忽视了这一差异,但它却是“教育 这一人为事物特性充分、顽强而突出的表现。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教育括动的,所以研究教育,必然首先研究和论证自己需要的台理性。而后把教育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来设计 (从目的到内容、方法)。人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意识、价值判断的不同与变化,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问题上来,教育这一研究对象性质上的非自然性,教育研究与自然研究在问题域上存在区别。2,两种研究传统的发端— — 研究方法。古希腊哲人由哲学观直接导出教育价值观与目的观,成为他们主要的认识方法,是这时期教育研究方法整体上的一大特征。哲学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双重作用,既是教育观形成的哲学理论前提,也是认识教育现象的理性工具,这两者的台一使教育观与哲学观直接对应,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说,古希腊时期哲人关于教育问题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他们的哲学观在教育这一具体领域中的运用和体现。这一最初形成的研究方式,哲学与教育观的密切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保持下来,成为教育研究中第一个最古老的传统。另外,以古罗马著名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为代表的另一种传统,即以如何培养雄辩家为核心问题的有关教育的系统探讨,他采用的立足于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面对现实的思辩与依赖直觉的判断及以服务于教育实践为目标的研究方法,成为古代又一种研究传统.对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对象的教育研究产生持久的影响。犹如第一种传统在方法上有赣于哲学,并未形成特殊一样,第二种传统在方法上也未超出经验反思的范围,未形成教育研究的特殊,只是反思的内容是教育经验,在方法上更注意对与对象相关事物系统、全面的关注.因而显得缜密而有条理。3.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形成— — 研究结果。古希腊的教育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结果的存在形式看,都还未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只是以一些观点、见解的方式存在,很难说是系统的理论,更未形成学科。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对教育的探讨不重要,古希腊时期教育研究的结果形成了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构成。有关教育的问题,古希腊哲人的基本回答可概述如下:(1)人与社会是否需要教育? — — 从社会功利及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来论述其必要性。(2)人是否有接受教育的可能? 提出了教育中身与心、感性与理性、智与德等一系列范畴的肯定回答。(3)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原因是什幺?— — 遗传、习惯与教育。(4)教育对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 规范与塑造作用。(5)人什么时期接受教育最重要和有效?— — 儿童时期。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教育探究的初始期对人类教育认识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贡献,不在于得出的结论.而在于形成的基本问题域。4.中世纪的变化与意义。从中世纪一些教育文献中可看到,循着演绎的路线探讨教育问题时,神学家们不再以哲学.而是以神学为起点,论证过程中主要引用圣经中的话作为理论依据.或者以上帝的名义来证明结论的正确。哲学服从神学、理性服从信仰,这样一个中世纪神学家推崇的最高原则,也体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中,神学统治是中世纪学术僵死、倒遇、贫乏的重要原因。它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演绎过程中大前提的决定性意义。神学至上的教育观区分了信仰与真理、道德与知识两对范畴,就此而言.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因为至着与至真尽管相关,但并不等同,区分有助于对它差异和各自特性的研究。与此相关的是,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家关注内心体验、反省、感悟等一系列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领域的变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为范例解剖人性.描写人皈依上帝所走过的长长的心路。中世纪的教育研究并非一片空白,也不都是倒退。当时已有人开始注意和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井把此作为研究、确定教育行为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线与哲学思辩路线的有意识区分,对信仰与知识的区分,都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认识条件.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都来形成一种普遍的研究因素和传统。因此,前学科时期教育研究的主要形态还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奠定的。中世纪孕育着新时期的曙光,它是从古希腊原始哲学的辉煌通向近代科学诞生的桥梁

时评就是针对时下新闻发表看法,属于评论性文章,即时事评论。它往往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上至国家大事,小到凡人琐事, 有感而发,作出深刻评论。它可以是对先进的新生事物赞颂、褒扬;也可以是对落后丑恶现象批评、鞭挞;还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发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道理。此类文评的对象是事实,所以叙是基础,议是叙的目的,是主。 时评是论说文,但它在对事件作出理性判断和分析时并不排斥情感的作用,即要亦理亦情。作文示例:1、最近,人教社出版的中学教材决定减少鲁迅作品,引来非议。中学教材里鲁迅作品是否保留,保留多少,历来有不同的意见,各有理由,相持不下。对此,你有什么意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短评。2、北大教授季羡林以98岁高龄辞世,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纷纷悼念这位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大学者;各种媒体也大量报道。就一个学者而言,这样的规格和影响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痛失一位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学者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短评。 3、2009年9月9日,恰逢“三九合一”,“天长地久”的幸福寓意让很多青年男女选择在这个良辰吉日喜结良缘,登记结婚,讨一个好兆头,希望能为婚姻生活开个好头。中国人这种讨个好兆头的心理比较普遍,如手机号、车牌号等喜欢选“8”字,楼层、房号忌用“4”字;婚礼、葬礼,搬家、建房,都要选个好日子;生活中也有不少禁忌。针对诸如此类的文化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时评的基本特征:1、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2、在写法上,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3、在命题上,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4、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模式:(一)引用材料(选准切入点,简明扼要,1自然段,约100字)(二)分析材料(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要清晰,2-3自然段,约400字)(三)联系实际说道理(搜集典型论据,适当发挥,约200字)(四)结论(约100字)“时评”也属于议论文,那么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就和一般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它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引)【略】2、对报道内容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渡。(点)【略】3、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议)【详】4、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联)【详】5、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结)【详】即:引——点——议——联——结时评写作四要求: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搜集典型有力的论据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议论不一。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例文】学会包容与体谅因为一辆BB车,司机与女乘客“对峙”数小时;因为一辆BB车,警察两度出警;因为一辆BB车,数十乘客被迫转车。这也许只是大千社会中的一件小事,但却充满讽刺,令人唏嘘。(引用材料)这件事本来不难解决,只要司机肯体谅一下那位年轻的母亲,让她把BB车停在车内一角,只要车上的哪位乘客能体谅一下司机的顾虑,把位子让给那位要抱婴儿的母亲,帮她折叠一下那BB车。但是在那天的车厢里,就是没有这种忍让,这种体谅,所以可笑可悲的一幕就此发生。(针对材料具体分析,点出论点)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与人相处,与人打交道,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免不了会与别人发生磨擦,发生争执,但是如果大家都能体谅一下他人的难处,多为他人着想,也许,这社会中的许多干戈就能化为玉帛,也许和谐社会就不在离我们那么遥远。(过渡到生活实际)但是,在这个唯自己利益至上,在这个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的社会中,有多少人可以先放下自己的利益去体谅他人,又有谁,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忍让别人?城管为了严格执法,强行扣留小贩的货物,小贩为了与城管对抗,不惜把货物摔烂,不惜以死相挟;房地产商为了尽快收地,野蛮拆掉居民民房;住户为了争取更多的补偿,甘愿死守阵地,做“钉子户”;农户为了摆脱薰天的臭气,不惜火烧邻居的猪棚,学生为了一时之愤,用笔刺伤同学,邻居间为了越墙的树恶言相向……我们都忘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了吗?我们都忘了“以和为贵”的意义了吗?(联系生活现象反面论证)但我们必定还记得蔺相如谅解廉颇对自己的不满,对对方处处迁就,最后他以国事为重,忍让同僚的品质使廉颇羞悔自疚,负荆请罪,我们必定还记得一位学者在建屋子的时候叮嘱家人为邻居留下几米小巷,结果邻居也为他们留下小巷子的故事。这其实就是我们大家想要的结局,少一些争吵,多一点忍让,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和谐。这个结局,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联系生活现象正面论证)放下自己烦躁,功利、自私的心吧,多去体谅一下他人,多为旁人着想,也许人家也在体谅着你的难处,也在包容着你的错误。用包容的心,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用体谅去化解每一场干戈。(总结、点题、扣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出结构模式。2008年12月,天地壹号公司正式与35名研究生签订工作协议。大学生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当保姆究竟是浪费人才还是转变择业观念的体现?对此,各方众说纷纭。有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卖猪肉合情但不合理。金融海啸的恶劣形势下出现这种情形情有可原。但如果都去从事这些与专业不相干的简单劳动,却是“不合理”的。资料显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每年花在大学生身上的钱大约3~5万元人民币,每个家庭所花费的更多。如果只能去卖猪肉,那么投入的教育资源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但不少签约研究生表示,“无论是什么行业,都必需从基层做起。”而且,在结束3天的卖肉实习后他们表示:“卖猪肉其实很有技术含量,猪肉的切割就可以影响20%的利润。”针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事实上我年轻时什么都做过,砌过墙,做过下水工。”他还一再强调,能够充分发挥一个人长处的职业就是好的职业,只有转变择业观念才会化解困境。概述材料中心事件:引:思考挖掘 找准切入点1、关注时事主体2、抓住事件本身的焦点(与自己价值观、人生观有冲突或相一致,与社会文化传统、文明礼仪有冲突或相一致,与传统的道德底线有冲突或相一致等等 。)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挖掘材料内容,明确立意角度 :①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思维。要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积累经验,锻炼自己。“劳动不分贵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学生毕业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作为自己的职业,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②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只有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这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和人民税收,增加了普通民众的经济负担,也是对学生时间、精力的巨大浪费。如果所有毕业生都去卖猪肉,如果所有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都要从事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那我们的高等教育难道不是失败的吗?高等教育亟需改革。从对(赞成)、错(反对)的角度立意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出结构模式。家住长沙的韩女士在化疗后被医生建议服用一种癌症辅助治疗药芦笋片。这种芦笋片在湘雅二医院开价213元。韩女士经打听发现,其实这种芦笋片每瓶只需30元。医院药品采购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院所有药品价格,均经过湖南省物价部门的审批,且按规定招标采购。记者查询了湖南省2010年度集中采购药品投标报价指导价格,发现芦笋片的指导价是136元。湘雅二医院实际上的加价率达56%,远超国家规定的15%。记者从医药公司获取的销售清单显示,芦笋片从医药公司卖到医院,价钱从三四十元涨到了136元。而芦笋片入库价格仅需5元。也就是说,医院售价是批发价的7倍,是出厂价的14倍。立意训练:链接材料:1、央视《新闻调查》: 哈尔滨市离休教师 翁文辉 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因为化疗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被送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 住院67天,花费近140万元,平均每天 近21000元。 更让人惊奇的是,医药单上居然有患者 严重敏感的药物,而在患者去世后的两天,医院竟然还陆续开出了两张化验单。2、台湾医院误将艾滋感染者器官移植给五名病人 。立意方向1、恪守医德、天职2、监管漏洞、为己牟利3、 垄断物价,见利忘义4、道德缺失5、百姓生命 百姓权利6、社会秩序 信任缺失7、法律缺失阅读材料,进行横向思考,发表见解。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小悦悦事件余波未平,又一还有几天才满3岁“悦悦”在增城新塘牛仔城附近自家档口门前被车撞倒, 被压在轮下,头部变形。 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身亡。所谓横向的思考,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另一种相关的现象,这种思考方式能使人视野更为宽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由此及彼,这样会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立意自然深刻。1、南京市一名75岁的老汉 ,一头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爬不起来,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听了这话,众乘客才上前救他。2、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交站台等 车。人来人往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彭宇赶忙去扶她了, 另一男子 也主动过来扶 。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 一起将她送到医院。”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彭宇是“肇事者”,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3、天津市车主许云鹤因搀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被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判赔108606元。法院的判决理由之一,是“车主许云鹤发现王老太时只有4、5米,在此短距离内作为行人的王老太突然发现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其倒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 许云鹤搀扶老人赔偿10万成第二个彭宇。 不少网友直呼这是翻版的“彭宇案”。 材料链接:5、2011年 7月12日23时许,宁夏 连锁超市两名女员工下夜班回家,途经 裕民东街时遇两劫匪抢包。90后小伙儿李潇、纳正东刚巧路过,见状奋力追赶上抢包劫匪,两人被刺十多刀后仍坚持追赶,最终在出租车司机的协助下,警察迅速赶到将歹徒制服。二人随后被紧急送医院,目前尚在昏迷中,生命迹象暂时平稳。4、2009年10月24日,为了抢救两名落水的少年,长江大学十多名大学生手拉手结成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男孩获救,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训练题目】用横向和纵向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一、一说ABC,儿子就大哭大闹。家住渝北区新南路龙湖花园的王超,最近为这事儿伤透脑筋。他不知道,是该继续逼着娃儿学英语,还是该放弃?昨日,他把5岁的儿子送到位于龙湖花园的培正逗点早教中心,希望专业人士能给一些“灵丹妙药”,让孩子开口说ABC。“英语好重要哟。”说起逼迫儿子王思洋学英语,王超显得很激动。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他想把儿子送出国读高中,英语就成了重要的一环。王超的好友周祥记得,从小王的妻子怀孕起,小两口就买来《疯狂英语》等各类碟子,天天放起听搞胎教。在11月9号儿子5岁生日那天,王超买来英语教材,正式开始手把手教孩子学英语。怎料,第一天学英语,儿子拿起字母表,到处乱扔,随便怎样教,就是不肯开口说。“还专门制定了计划表。”王超的妻子李程说,每天早上七点教英语字母,下午五点半,教写英语单词。可是,娃娃一点也不感冒,随便自己怎么教,孩子嘴里只嚷着要吃饭。下午写单词,娃儿只是在纸上乱涂乱画。所谓纵向分析,是由某种现象生发开去,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剖析,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1、联系社会类似的“英语热”、“钢琴班”、“奥数班”等儿童超前教育、早慧教育、特色教育的社会现象,提出评论的问题:我们的孩子该学点什么?我们的超前教育应该教些什么?2、分析问题: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品德与学识的关系、小时的习惯养成对人生成长的影响等,要举例论证。3、针对问题提出我们看法:成才先成人由横向思考引出:这种教育方法的危害( a、孩子失去了应有的欢乐童年;b、强迫会让小孩产生厌恶,久而久之,不仅仅是对英语,对学习,甚至对父母所要求做到的一切;c、强迫会让小孩产生依赖,失去自立; d、这种片面教育会影响孩子的知识结构和对世界的认知;e、甚至会扭曲孩子的人格。)解决问题的方法(a、教育要循序渐进、因时施教;b、儿童学习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c、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d、儿童学习要寓教于乐[游戏、故事、卡通、影视等 ;e、英语学习要结合孩子的日常生活和行为等。)由纵向思考引出:例:值得思考的是,大学生卖猪肉实属正当职业,何以遭致诟病。中国的孩子从小被教育“劳动最光荣”,但在实际中却被教育“劳动也有三六九等”,这不是对教育的莫大讽刺吗?更何况人的一生不会只从事一种职业,朱元璋还是出身于乞丐呢!富兰克林从12岁起 在印刷所里当学徒,从事印刷工作很长时间。也许这正是他能成为大家的基础吧。因此,大学生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①形象收尾(比喻、意蕴句、排比段等)。②情感收尾(感叹句、祈使句、展望)。二、5月7日晚上8点多,20岁的胡斌和另两人分驾三辆高级跑车,从东而西沿文二西路一路疾速行驶。车辆行至紫桂花园和德嘉公寓两个小区门之间的斑马线时,撞上正通过斑马线横穿马路的25岁浙江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工程师谭卓。谭卓的身体被车头撞上后,先是在空中翻转,在撞到挡风玻璃后再度飞了出去。“有两层楼那么高,至少20多米远”。根据当事人胡某及相关证人陈述,案发时肇事车辆速度为70公里/小时左右。70码车速能否将人撞飞5米高20米远?“70码”随后成了最热的网络新名词。网友们还在互动百科上创造了一个新物种——“欺实马” “70码的车速怎么能导致飞高5米飞远20米?”由于警方的调查结果与众多现场目击者的描述相差甚远,浙大学生和杭州市民立即表达了极大不满。针对杭州警方的网络恶搞随后展开。“70码”随后成了最热的网络新名词。网友们还在互动百科上创造了一个新物种——欺实马”,以此讽喻交警在通报会上的表现。时事材料分析: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最新力作,电影《2012 :世界末日》横空出世。 长期以来,人类掠夺性地攫取资源,导致地球内部能量平衡系统崩溃,伴随着火山爆发,将导致地震、海啸,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人类将遭遇灭顶之灾。各国政府秘密制造方舟,希望能躲过这一浩劫。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人类表现各异。勇敢者主动承担重任,自私者无所遁形。杰克逊带领自己的家人,驾驶一架临时租来的飞机,冲出被死亡阴霾瞬间笼罩的城市上空。为寻找查理所说的方舟,千千万万个生灵通过各种方法来到方舟制造基地,方舟有限的容纳数量引发前所未有的恐慌。最终,人们因互爱和对生命的尊重而得以生存。材料链接:思路 一: 以“责任”为话题地球即将毁灭,地球人将遭受灭顶之灾,是谁造成这一恶果?面对灾难,人们将采取何种态度?是以拯救人类苦难为己任,还是逃之夭夭,为顾一己之私利?是君子风范,把妇女婴儿生命放在第一位,还是只图个人生存。灾难,是考验人品质的试金石,人们啊,不管什么时候,不能忘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应尽的义务。思路二:以“品质”为话题灾难,激扬人性的光辉;灾难。彰显人类的风采。胸怀博大者,忧天下之所忧,急天下之所急,将拯救同胞的苦难作为责任,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卑劣低贱者,耍弄伎俩,以害人为快,残忍地置他人与死地,机关算尽太聪明,却害了卿卿性命,到头来只能把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冰心高杰者,面对死亡,从容镇定,蹈死而不顾,奉献无私之爱;私欲膨胀者,苦心钻营,为保一己之私利,挖空心思,不择手段,成为财富的奴隶。思路三:以“呵护自然”为话题地球灭亡,人类具有深重的罪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正是人类自己,破坏性的攫取资源,肆意毁坏自然,豪无顾忌地把科学作为掠夺的手段,结果就是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二氧化碳增多,也因此给人类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然而,现实中没有诺亚方舟,解决人类灾难的不二人选只能是人类自己,呵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路四:以“多难兴邦”为话题世纪末日兴许只是惊世之言,然而,惊心动魄的灾难场景,直令人铭刻于心。影片中地球人的行为印证了这一哲理:灾难面前,不能一味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而应空前团结,化悲痛为力量,坚强守望家园,用拼搏点亮生命的光辉。事实是:苦难是孕育智慧的摇篮,可磨练人的意志,可净化人的灵魂,可更新我们生活的世界,多难,亦可振兴我们的邦国!思路五:以“忧患”为话题古语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我们人类无法徜徉于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梭罗心中的瓦尔登湖畔,执迷不悟,终将自食地球灾难的恶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见微知著、洞察未来,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地球才会生生不息,真正成为一艘“诺亚方舟”。思路六:以“爱”为话题爱是地球毁灭时人们的相互尊重和对生的退让,由此,我们不难想到:爱是向对方奉献;爱,可构建和谐社会;爱,是生死存亡的考验。作为每一个普通公民,也应“从我做起。“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灾情如火,在灾情的“烤问”下,作为每一个被纳税人供养的人民公仆,应多多忧民之忧、解民之虑。思路七:以“发展”为话题克服顾此失彼,重视均衡发展 地方追求GDP增长而毁林建设,种植单一经济类树 种 ,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水土保固功能降低,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反思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再执迷于高碳经济、GDP数字,要综合考量环境承载能力,转向低碳经济模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走科学循环发展的道路。高考作文,有其不容动摇的社会属性:无论命题怎样改变,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社会、民生乃至青年成长的深刻关注。做了书虫,受其牵绊,作文是做不好的。考生要真正懂得,用心、用思想去面对乃至评判现时色彩斑斓、内容驳杂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人和事,最起码,要让自己具有社会的责任意识、历史的人文精神和人生的悲悯情怀,而这,有时甚至比语言本身更重要。写作训练:近年来,一些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排队加塞、乱刻乱画、衣冠不整”等这些随处可见的现象,被海外一些媒体归纳为中国游客的“通病”。有的境外旅行社和宾馆甚至因此拒绝接待中国旅游团队。这实在是令人难堪的现象。为此,中央文明委日前发出通知,部署在全国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这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有效途径,也是维护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同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文明可贵,不文明可鄙”、“文明走遍天下,不文明寸步难行”的共识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的习惯,形成文明的社会大环境,孕育出“文明光荣,不文明可耻”的氛围。要求:请根据材料提炼观点,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所写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义范围。

随便一个教育网上都有很多比如阳光教育 可以去试试 高考题也有 有分给我吧

传媒与教育评论文章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冰樱蓝桃,您好!我找了一部分,希望对你有用:2007高考病句详解 1.(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以来,已经累计有超过100万人次参与了影片的观摩。 B.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D.今年的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拉闸限电现象会相应减少,但整体上看仍然偏紧。 【答案】D 【解析】尽管D项看上去在表述上似乎有些罗嗦,但比较起其他选项来说,没有原则性错误。A项在于“累计”和“超过”的矛盾,应该改成“已经累计100万人次”或者“已经超过100万人次”。B项的错误在于概念的并列不当,“生活用品”应该包括“床上用品”在内。C项的错误在于前后呼应不当。“能否”的两面表达与后面“具有重大意义”的不搭配。 2.(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语意不明确的一句是 A.隆重简短的欢送仪式之后,这架飞机开始了大陆民航56年来的首次台湾之旅。 B.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华夏旅行社设计并开通了20余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C.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D.在美国家庭中,汉语已成为继英语和西班牙语之后又一种得到广泛使用的语言。 【答案】C 【解析】C项中“批评的人”概念不明确,既可以指“文章所批评的人”,也可以指“批评他这篇文章的人”。 3.(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 B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C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D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 【答案】A 【解析】B项,“自己”是代指“我”还是“老师”,表意不明。C项,“很高兴”的主语不明,是“祁爱群”还是“援藏干部”?D项有两处表意不明,首先,83岁高龄是修饰“黄昆”还是修饰“黄昆和姚明”?其次,“患病住院”的人是“黄昆”还是“黄昆和姚明”? 4.(全国卷Ⅲ)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日前,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第二批通过规划审核的4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单。 B 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期间,多次被评为训练先进单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单位。 C 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福,很快乐。 D 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者宣泄自己的不满。 【答案】A 【解析】B项,“李明德同志被评为先进单位和模范单位”主宾搭配不当。C项,句式杂糅,或改为“当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会很幸福,很快乐。”,或去掉句中的“时”。D项,“羞辱不满”动宾搭配不当。可以在“羞辱”的后面加上“商家”之类的词语。 5.(北京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七彩瀑布群,位于香格里拉县尼汝村的一个群山深处,一条名为“尼汝河”的高原融雪河流和陡峭的山峰造就了这一旷世奇观。 B.该报指出,这次会晤的主要意义,在于善意姿态、长远战略和历史方向,多于具体互惠措施的落实。 C.经过不懈的努力,国家图书馆在搜集、加工、存储、提供古典文献方面,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藏用并重的格局。 D.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 【答案】C 【解析】A项修饰、限制不当。“群山”是个集合名词,用“一个”修饰不当。B项,原文说“这次会晤的主要意义”“多于”“措施的落实”,属于搭配不当。可把第一个分句改为“在于善意姿态的表达,长远战略和历史方向的把握”。D项属于逻辑混乱。应把两个分句的顺序调换一下,改为“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 6.(天津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成功者在设定想要达到的每一个目标时,总是要先找出设定这些目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C.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D.幸福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B 【解析】A项否定不当,应把“不足”和“不当”删去。C项有歧义,“晚上来的人”是指“夜晚来的人”还是“后登上山的人”?D项,前后呼应不当。幸福应该是“对人生意义的正面理解和积极评价”。 7.(山东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芬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 B.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C.实施名牌战略,精心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是加入WTO之后,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我国各大企业相继制定的发展策略。 D.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 ,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犯了搭配不当的语病。A项主谓搭配不当,“歌声”不能“焕发着泥土的芳香”。B项中受欢迎的不是“培养”而是“高校的学生”,应把原句中“学生”与“培养”对调位置。D项中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应在“后继有人”前面加上“是否(或能否)”。 8.(湖北卷)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 B.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 C.大李慌忙站起身说:“小米你千万别再‘李大爷李大爷’这么叫了,我听着不自在。哟,找你李大爷有什么事……嘿,你瞧,把我也绕进去了。” D.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答案】C 【解析】A项“此”指代不明,是指“雇主对她的歧视侮辱”,还是“她的要求”?B项成分短缺,应在“一腔热血”的后面加上“的人”。D项有两处错误,首先,第一个“她”指代不明,是指“三妹”还是“葛姐”?其次,“哭泣”“遭遇”动宾搭配不当。“哭泣”的后面不能接宾语,这里用“哭诉”更好。 9.(湖南卷)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动物不但具有独特的性格,而且性格相当复杂,它们性格的复杂性甚至能够与人类的相媲美。 B.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知识和人才方面。 C.电视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在印刷媒介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D.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答案】D 【解析】题目要求选出“有语病的一项”,相对难度较小。D项的错误比较明显,只要压缩句子主干就可以发现“生物入侵就是指……物种”,主宾不搭配,应把“生物入侵”改为“入侵生物”。 10.(江西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好多种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东西。 B.科学的发展逼得反科学的人不得不戴上伪科学的面具来反对科学。 C.只有弄清几十年来在前进道路上的是非得失,认识教育规律,我们才能改革教育,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D.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 【答案】C 【解析】A项是语序不当,应该修改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周恩来当年使用过的好多种东西”。可以凭语感辨析。B项是不合逻辑,或者说词语使用不当而将表达的意思搞反了,应该删除“伪”字。D项是搭配不当,压缩一下就是“乒乓球馆是团体”,应该将“团体”修改为“场所”之类。 11.(江苏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B.这次外出比赛,我—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C.“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满堂灌”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 D.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答案】A 【解析】B项有歧义。“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有两种理解,既可理解为“让老师和你一起去”,也可理解为“说服老师让他答应我和你一起去”。C项不合逻辑,“满堂灌”不是角色。D不合逻辑,去掉“不”,或把“避免”改为“使”) 12.(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哺乳期妇女如果仅仅依靠服用补品中的含碘量,就有可能缺碘,若不及时添加含碘食品,则有可能导致婴儿脑神经损伤或智力低下。 B.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C.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D.如何体会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认识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摆在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答案】D 【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应去掉“服用”,并把“含碘量”改为“碘”。B项缺少主语,应把“在这部作品中”改为“这部作品”。C项中两面对一面不搭配,应把“科学技术进步”后面的“与否”删去。 13.(广东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B.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 C.明朝嘉靖之后,世风日下,贪污被视为正常,清廉反被讥笑,因而,在官员离任时, 人们常以宦囊的重轻来评判他们能耐的大小。 D.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 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答案】C 【解析】A项有歧义,“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是这些单位一共180多家,还是各有180多家?B项成分残缺,“具有”的后面缺少宾语。D项动宾搭配不当,“宰杀、解剖”与后面的“肉”不搭配,应删去“的肉”两字。 以上解答共您参考,希望满意再见祝好!

我可以帮你的,需要的话见信请留言

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是要求其特殊、要求其独特。让读者一看,使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有一个好的标题。对于评论来说,更是这样。之所以有如此要求,是因为评论题目具有特殊的作用。有人说:“标题是评论的眼睛。”这是一种“文学语言”。那意思无非是说,眼睛是传神的,评论的标题应该把评论的精神表达出来;或者是说眼睛能够把人勾住,评论的题目应该一眼就能把读者吸引过来,使他非把文章读下去不可。如果是广播评论,要能吸引听众,使人非听下去不可。正如汤姆森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采的标题。” ①在当今,报刊、广播电视频道的数量相对于过去已翻了好几番了。而且报刊已进入厚报时代,甚至有的报纸一天就出百版;广播、电视大多数已是全天候播出,这一切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来临。加上社会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人们已无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它,可以说,就连看完报纸几个版面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新闻评论标题如何创新呢?这就涉及一个标题创新艺术的问题。 一、评论标题的生动性 一讲到生动,人们会立刻想到小说、散文、诗歌等,似乎与新闻评论无缘。其实生动和新闻评论早已是水乳交融,尤其在西方新闻评论作品中为一大特色。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起来,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农民怕政策变化而不敢下力长远致富,对当前农村的一大思想障碍的评论,标题可以想出很多。如《致富要有长远打算》、《兼顾当前和长远》、《当前和长远》、《农民致富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等等,这些标题都可以据以成篇,但未免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作者却干脆把群众的语言直接用作定题:《致富不能“鸡啄米”》,这样既直截了当,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语言来说又比较形象生动,使听众听了以后不易忘却。 同样的标题还有:《为分数“拧水分”好 》(《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0日)、《为健康“颁奖”》(载《人民日报》2004年8月5日第一版)、《当不上附马不能不取妻》(江苏如皋县人民广播站1986年7月15日播出)、《莫把“衙门”抬下乡》(湖南益阳县广播站1986年2月10日播出)等等 ,这些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醒目、形象,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魅力。 二、评论标题的幽默性 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才华的体现,它以特有的诙谐和意境,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老舍先生说:“幽默地去奇袭侧击,使人先笑几声,然而一琢磨脸就红起来,这要比正颜厉色地教训人效果好得多。” ②“讽刺家的心是冷的,而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在心态上没有讽刺家那么厉害”。③具有幽默效果的新闻评论标题,不仅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够激发读者对新闻评论内容的兴趣。要把评论写好,讲究语言文字的幽默性是高招之一,其中制作富有幽默性的标题,就会一下子抓住读者和听众。试举一例: 《人民日报》2004年4月210日“今日谈”的标题为《喜人的“不习惯”》。这篇评论据以“前两天在北京火车站乘火车,登车后总感觉什么地方和过去不同。原来是站台加高和车底持平,上车如履平地了。习惯了踩着梯子上下车,对这方便之举一时倒有些不自然。”作者抓住了事件的性质——可喜的,借用自己的感受——“不习惯”来概括这一使人上下车方便的变化。事情本身没有逻辑矛盾,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 ,逻辑矛盾就出来了,幽默感也出来了,于是人们才有读下去的欲望。如果标题为《可喜的变化》,这一标题是准确地反应了事情的原委,但太笼统,让人一看就是喜鹊评论,而这种性质的新闻在中国铺天盖地,根本没法吸引读者的眼球。 再如:《“猪八戒”不该成为荧屏“香饽饽”》(《经济参考报》2005年08月22日)、《这样的“抠门”值得称赞》(《人民日报》2005年08月10日 第一版)、《楼市:中央政府不是"千手观音"咋办》(《中国青年报》2005年07月07日)、《企业要有“野性”》(《文汇报》2005年08月19日)、《造林还是“造字”》(湖北十堰电视台2002年11月15日首播)、《乡镇企业不是属猪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12月14日播出)、《既要打锣,就不要怕响》(江苏省阜宁县广播站1983年6月25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诙谐有趣,它特有的幽默力量,比一本正经的说教有效的多。 那么,如何制作引人入胜的新闻评论幽默标题呢?首先要了解读者精神和物质上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发掘心理上的幽默敏感点,但最终还得利用一定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来激发读者对幽默敏感点产生共鸣。 三、评论标题的哲理性 哲是智慧,是人类科学思想的花朵。理就是道理,是符合科学规律的道理。哲理,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规律,或者说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简单地说,哲理就是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来阐明一个道理,不管这个道理深刻与否,都能让人们听得明明白白,能回味其中的含义。所以,哲理性并不是一味追求深奥或玄妙,而是激发人深深地思考,能回味无穷。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满着哲理,事例、故事、寓言、格言、警句等,都存在着哲理性,有时候话说得越浅显,道理可能越深刻;说得越简单,内涵可能越丰富,完全可以用它们来说明道理。2004年5月24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忠言何须逆耳》。这篇评论评述了领导者要注意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态度,教育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否定了“忠言”一定逆耳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指出非逆耳的忠言更易于人接受。这种评论标题,更富有哲理性,更给人深深的启迪。这篇评论如果标为《工作莫忽视方法》或者《工作方法要得当》,其吸引力和意味就淡多了。例如:《“爱富”不能“嫌贫”》(《人民日报》2005年09月05日 第十四版)、《夜景照明应量“能“而行》(载《人民日报》2005年7月11日第一版)、《理直也当气和》(载《人民日报》2004年5月24日第一版)、《质量就是生命》(载《人民日报》2003年5月16日第一版)、《小脚未必走路慢》(载《人民日报》1986年9月17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以哲理的高度和深度取题立意,就易使人省悟,令人折服。 四、评论标题的反思性 创新从来就是超越常识,超越常理。凡是常理都是相对的,相对常理的含义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就其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这种由此及彼的审视,用现行的话叫“反思”。这些年,反思式的评论往往见诸报刊和广播电视,其标题每每标新立异,引人注意。 按常理,“鸡” 小而不用“牛刀”杀之。不然,小事大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得不偿失。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杀鸡”亦可用“牛刀”。清华大学研制出一种“炸鸡锅”,能自动调温升压,在市场颇有销路。科研院所,智力密集,自然可称“牛刀”。用现成的“牛刀” 杀一杀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鸡”又何尝不可?这不但不会使“牛刀”贬值而只会增加效能。作者以此为题材加以评论,制题为《“杀鸡”亦可用“牛刀”》,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全新的理性的启迪。 比如:《“失声”与掌声 》(《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3日)、《莫让“捐款”成“扣款”》(《人民日报》2005年04月09日 第一版)、《“谢生宴”让人耳目一新》(《光明日报》2005年07月04日)等等。这些评论标题引发了读者深深的理性思考,使作者对问题有全新的认识。五、评论标题的抨击性。 我们的社会,正邪并存,善恶同在。祛邪扶正,揭恶扬善,是评论肩负的政治使命,在报刊广播言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切邪的恶的东西都是阴暗的反常的,抨击式评论的标题若直点其丑恶,便出奇制胜。 2003年1月20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不要提前过年》。过年,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时间又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们的意向改变,不是说你想把过年的时间改变就怎样改变。作为读者,你会立即被吸引看下去:“元旦过后是春节。中间的这一个月里,随着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浓,有的部门和单位工作松松垮垮,电话没人接,事情没人办。一些应该迅速办理的事情,被推到了节后,前来办事的人们只能望门兴叹,徒劳往返。”由此可以看出,标题《不要提前过年》的内涵很丰富,深刻揭示了各部门不正之风的严重性,对此抨击十分有力。 像《人情酒里少人情》(《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16日 第一版)、《请柬别成“催款单”》(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日第一版)、《“鲜奶倒进污水渠”,咋的了?》(《工人日报》2005年08月18日)、《莫让民工流汗又流泪》(《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3日 第四版)、《挥霍浪费也是犯罪》(载《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0日第一版)、《“及时雨”为何落不到地里》(福建蒲城县广播电台1987年6月19日播出)等等,都是新闻评论者运用抨击式的创新艺术,勇于抓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抨击歪风与谬误所结出的硕果。 六、评论标题的文采性 标题的文采,是新闻评论标题成功的秘诀之一。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修辞方法,都可运用于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 (1)活用动词。通过观察主语和宾语的特点,来选用生动、富于个性的动词。在现代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动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精心使用动词制作新闻评论标题的问题,便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新闻学者艾米利达斯说过:“不要醉心于那种华而不实、铺张描写,要挤掉水分,因为这些除了证明记者善于使用陈腐的语言和手法外,不会有任何效果。”这段话警戒我们,在新闻语言中要尽量少用形容词。对新闻语言的要求是这样,作为概括新闻主要事实和揭示新闻主题的新闻评论的标题更是如此。比如:2005年6月2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的题为《“考后消费热”该降温了》。又如《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一个动词“走”,让整个题目都活起来。 (2)借用古文、古诗词、成语、俗语、流行歌曲等。无论古今中外,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拿来,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四川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8月25日播出的评论题为《不要闲着“媳妇”抢“保姆”》(论点:不要忽视起用本单位的人才),作者采取隐喻的、疏导的方式,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谚语——不要闲着“媳妇”抢“保姆”这个题目,富有生活情趣,能够发人深思。 又如:《匹夫不可夺志 国难见气节》(《人民日报》2005年08月23日 第四版),其标题语出自“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④读后真正感到:“当人们逡巡于旧战场之时,追忆于尘封史实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其中所蕴含的“气节”二字。这种宝贵的精神发于胸臆,见于行动,是支撑前人浴血奋战的强大动力,也是激励我们实现振兴中华伟大理想的精神力量。” 再如:《新党登陆令人耳目一新》(《新华网》2005年07月06日)、《期待物权观念深入人心》(《法制日报》2005年07月20日),均用成语作题,显得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3)借用形象,化静为动。例如:1986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在《新语》专栏里,发表了一篇评论,题为《叹老鼠偷权》,很形象,特别用了一个“叹”字,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老鼠偷权”行为的不满,不落俗套,非常引人。 (4)巧用比喻、拟人。比喻、拟人是标题常用手法,但用多了就难以出新意,因此,应该经常换换脑子。例如:《“嫁“出去的“姑娘”也要管》(黑龙江省松花江人民广播电台1987年6月18日播出)。(5)用“数字”、“符号”说话。数字、符号可能带来“尽在不言中”的效果。例如:2005年07月04日《人民网》“人民时评”发表的题为《暂行条例45年不变说明了什么?》(论点:让这些不合时宜、落后于时代要求的“老皇历”限期退出历史舞台。)读了令人喟然长叹,顿生愤概。 七、评论标题的情感性 评论主要是以说理为主要手段,从思想、概念的角度阐明对事物、事件的看法。而说理一般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决定了新闻评论无不带有一定程度的概念性和抽象性,未免显得枯燥些。那这样很难抓住读者或听众,这就需要在情感上下功夫。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⑤新闻评论的说服工作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吸引住读者或听众。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必须跨越这一座桥,才能到达对方的心理堡垒,征服别人。这样既满足读者的“新闻欲”,又勾起读者的“欣赏欲”,给人以美感。 2004年05月28日(《人民网》“人民时评”发表的题为《为“保民用电”叫声好!》该标题一看上去,就给人一种亲切感。北京市政府提出工业用电为居民生活用电让路,便是对居民应享权利的实质性复归。我们一直所强调的政策的以人为本,在北京市的用电决策中,无疑得到了直接体现。 比如:《白了少年头,真悲切!》(《羊城晚报》2005年05月16日)、《五壮士兮,归来!》(《江南时报》 (2005年03月29日 第三版) )、《英雄精神怎样才能不被"删除"?》(《燕赵都市报》2005年03月26日)、《让孩子继续是孩子吧》(《中国青年报》2005年03月21日)、《设路牌心贴行人》(载《人民日报》2003年12月1日第一版)、《让“海上孤儿”回到母亲的怀抱——评解决台湾渔船被扣问题的途径》(福建人民广播电台1989年4月13日对台湾广播)等,都能使受众感到新闻评论有一股股温情的暖流。 八、评论标题的怪异性 新闻评论注重标题的怪异(可以吸引眼球),这样才可以抓住受众心理,吸引他们读下去,文章的好坏倒成了其次。 新闻评论标题若直指其怪,便出奇制胜。 2005年3月28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锄头柄与互联网》。怎么锄头柄与互联网还有联系,真是闻所未闻,怪事一桩。作为读者,有欲望仔细读下去:“前几日,回乡省亲。一踏进家门,就发现屋里摆放着一台崭新的电脑。二叔见我一脸惊讶,笑道:‘这玩艺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咱家今年的二亩花木苗子能卖好价钱,就是沾了互联网的光。’过去只知攥着锄头柄在地里刨的二叔,如今也成了网民,并且从中受益。”由此可以,看出锄头柄与互联网这个怪异的题全面反应了信息化催生了农业现代化。上述这篇评论如果标为《信息化催生了农业现代化》或者《农民也用上了电脑》的标题,其吸引力就淡多了。这两个标题,一是太平淡,不一定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二是太直白,读者一看标题,就知道这篇评论要论什么,根本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这类标题有:《给发霉的“行规”晒晒太阳》(《新华网》2005年09月02日)《警惕思想“亚健康”》(《光明日报》2005年08月22日)、《体彩捐赠慷谁之慨》(《中国青年报》2005年08月25日)、《贫困大学生亟需“精神扶贫”》(《南国早报》2005年06月14日)、《博士猪倌与大学生就业》(《人民日报》2005年05月24日 第十一版 )、《文人和小偷》(载《新民晚报》1990年7月5日)、《“泼泠水”也是一种服务》(宁夏人民广播电台1988年10月26日播出)、《“没啥”?“有啥”?》(载《人民日报》1993年5月5日第一版)等等。上述标题确实很怪异,给人看了,不但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全文,而且在读者的记忆中难以消失。

怎么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选了教育学方面的论题,木多写一些和自己相关的。贴近的这样的题目好写。、

传媒与教育评论文章题目大全初中生

公租房如何让“夹心层”受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近日正式对外发布。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不同,“公租房”供给对象是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也即通常所说的“夹心层”。《指导意见》的出台不仅意味着住房保障范围的扩大,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该项措施能够尽快落实到位,将有效遏制商品房价格的再度上涨。 在国内房地产供给体系中,保障房和商品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问题——保障房仅针对低收入与最低收入群体,而商品房价格则远超普通公众的承受能力。大量的中等收入群体,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白领阶层,其住房需求难以获得有效的制度保障。而这部分社会群体因为面临结婚、落户,具有典型的房地产“刚性需求”,他们的市场行为决定着房价趋势的变化。 之前的房地产调控结果已经表明,如果针对“夹心层”的刚性需求缺乏政策支撑,任何已有的调控政策效果都可能丧失。因此,公租房的出现,并不仅是解决中等偏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举措,也事关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成败。换言之,如果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就意味着引起房价上涨的“导火索”被熄灭,房地产市场整体供需结构将趋于合理。如此,调控政策才能够获得更充分的发挥空间,长期以来的房价上涨惯性才能够被有效遏制。如果说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救济属性,那么公租房则更能体现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公共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 但必须指出的是,目前国内的公租房政策仍处于刚起步阶段,以当下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形势而言,相关政策推进应当遵循高效持续原则,才能够让公租房政策效果真正得到显现。事实上,国内公租房建设的最大问题在于供给规模严重不足。中国城市人口规模极为庞大,动辄百万计的城市人口使得公租房建设规划必须要有战略超前意识。与统计部门重点监测的国内70个大中城市相比,今年全国计划兴建的37万套公租房,平均到每座城市不过5000套左右,显然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夹心层”的住房需求。更何况,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的实际情况表明,地方政府的实际建设规模往往还要落后于规划数量。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即引入行政问责机制与市场化的规范运作。其一,必须要强化地方行政部门职责,一方面中央财政要扩大相关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另一方面对于地方行政部门拖延公租房建设的行为,须明确建立问责机制。其二,海外公共租赁房建设的经验表明,政府提供并不意味着政府建设,通过面向市场进行招标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效率,从而尽快解决供给规模不足的问题。未富先骄让人忧改革开放前,上海一名家庭主妇奉命在家接待来自北欧的代表团。听她介绍了当前的幸福生活后,一位团员问:“你家解放前的生活怎么样?”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解放前吗?还不是与你们现在过一样的日子。”代表团成员顿感莫名其妙,陪同的领导也十分尴尬。事后那位主妇解释说:“你们不是说他们是从资本主义国家来的吗?他们现在还没有解放,不是和我们解放前过一样的日子吗?” 改革开放后,大批国人走出国门,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这种夜郎自大式的笑话自然近乎绝迹了。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与各国媒体对中国人的赞扬相伴随,批评也并不鲜见,有些批评还出自对中国友好的人士。 批评之一,就是某些国人太骄——不仅骄于言行,还骄于心态。有些走出国门的国人,常常以强者、富者、施舍者自居,甚至由骄而横。从境外旅游回来的人常说,“外国人真小气,不如我们大方。”“这几年没见他们盖过新楼。”有些国人不注意入乡随俗,在公共场合说话嗓门大、中气足,花钱时大手大脚,还要露富炫耀,让人感到骄气逼人。 其实,这些人的骄气和当年那位主妇的自大一样,都是出于对世界实际状况的无知。我们以往的教育不够开放,过分强调中国的世界第一和领先地位,却不注意介绍世界各国的先进之处。媒体的报道也有片面性,有些内容虽然完全是事实,却不作必要的对比和分析。 例如,这些年经常报道中国哪些方面达到了世界第几,成为第几强国,却很少在同时提醒国人,我们的人均水平还很低。对科学技术、军事装备、生产能力等方面的报道,也缺乏全面的分析和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比较。 如果真以为中国样样很强大,即使表面能谦虚谨慎,内心的骄傲自得也是掩饰不住的。因此,难免未富而骄,看不到落后和差距,失去客观和清醒。 改变未富而骄的状况,关键在于进一步开放,让国人了解真实的世界,了解中国和自己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要多介绍外国的先进和长处,同时也不讳言中国还存在的落后和不足。对发达地区和富裕阶层,还要告诉他们落后地区和贫困阶层的实际状况,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国。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谦虚的基础,也是破除骄气的有效途径。 当然,有些人个人修养比较差,即使明明知道自己不强,也要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人哪个国家、任何时候都有,不足为奇,不至于影响中国的整体形象。教授,请看护好您的名字又一起论文“被署名”事件浮出水面:近日,本报披露湖南两名教授刊登在《经济评论》杂志上的一篇学术论文,涉嫌大篇幅抄袭一本著名的经济学教材。文章刊登后,主角之一的当事人辩称,自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署名”,甚至表示不排除是被人陷害。 从“被署名”到“被陷害”,在近年来曝光的学术腐败案件中,经常听到喊冤声,似乎他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论文“被署名”,导师究竟冤不冤? 从迄今披露的诸多“被署名”事件看,情况也许不只是“不知情”那么简单。对当前学术界风气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无论“被署名”者究竟对论文是否有贡献、有多少贡献,不少时候,学生写论文挂导师名,晚辈写论文挂前辈名,籍籍无名者写论文挂如雷贯耳者名,似乎已成为潜规则。 “被署名”的背后,有时候是学生小辈为了发表论文、顺利毕业,拉大旗作虎皮,打着“被署名”者的旗号提高发表成功率。有时候是“被署名”者为了出成果、完成工作量,默许和纵容共同署名。有时候则是心照不宣、追求“双赢”,在发表论文的指挥棒下,导师和学生成了利益共同体。 当“名”这个知识分子最爱惜的东西,成为替论文质量“背书”的符号,成为学术利益的敲门砖,当教授之名被署在那些他们自己也许都没有看过的论文上时,教授们也就坐上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出现“抄袭门”,成为迟早可能发生的事。 说得不客气点,对于那些认同潜规则的教授来说,让他们气愤的不是“被署名”,而是“被署名”的论文抄袭了他人,并且“翻了船”。对于这样的情况,他们承担连带责任,一点都不冤。 当事人所遭遇的情况,也许有所不同。也许真如他所说,是同行恶意冒用了他的名义。但是,真的就可以免责吗? 论文发表后,朱教授将署名的事情告诉了刘教授,“被署名”的情况,他是清楚的。更重要的是,2008年,已经有人向学校举报了论文抄袭,学校也为此进行了调查,认为举报内容基本属实。在这样的情势下,刘教授为什么还要“忍辱负重”,对此事不作公开的澄清呢?他对自己作为一个学术带头人的清誉,就这样毫不介意吗? 对违规者的宽容,就是对规则的破坏。珍惜自己的学术荣誉,就是对学术规范的坚守。在这方面,老一辈科学家作出了表率。钱学森坚决反对在别人的论文、成果上署名的做法。即使他亲自指点的论文,也坚决不署名,而是按照国际惯例,在论文的结语中提一句,以示尊重。这种“不沾一点污泥”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杜绝“被署名”的闹剧再次上演,应该对潜规则说“不”,对“被署名”零容忍。只有导师、教授、学术带头人们一丝不苟,以身作则,带头奉行学术道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才能逐步纠正乱署名的学术歪风。 尊敬的教授们,请看护好您的名字,守卫学术的诚实与尊严。警惕学术公信力“被下降” 终日埋首搜寻历史真相的考古学家,恐怕不曾料到,一项进行了多年的考古学术工作,竟会遭到如此多的质疑。 就河南安阳“曹操墓”引发的舆论热潮,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月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了曹操墓的考察过程,列举了许多证实曹操墓的证据,但表示曹操墓“目前还不能盖棺认定”。 按说,一项进行了几十年的考古研究,在众多证据的支撑下公布学术成果,似乎并无不妥。但它所遭受的普遍质疑,还是让人对学术公信力的下降心生感慨。 联系到此前一些学者在“华南虎事件”中令人失望的表现,一些学者论文抄袭造假的丑闻,人们对曹操墓出于惯性的质疑,也就不难理解了。 学术公信力下降,有学术的专业性被媒体和公众误读的情况,比如,一些媒体习惯于断章取义、进行娱乐化解读,一些公众对学术问题不够了解,发表“外行”见解;但更有学术自身丧失独立性、为权力诱惑、被利益收买的问题。 在新闻发布会上,考古所王巍所长说,考古有一句最重要的话,“让材料牵着鼻子走”。保持中立立场、捍卫科学精神,这正是学术的尊严和公信力所在。但在现实中,一些学者显然还被别的东西牵着走。 去年11月,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葛洪义就曾批评,“谁请专家,专家就替谁说话”。而当专家不是被“材料”而是被“利益”牵着走,成为财富的枪手、权力的马前卒时,不仅自身的尊严荡然无存,学术的公信力也失去了附着。 从这个角度,曹操墓所遭受的质疑,正表明人们对学术与权力合谋的某种警惕——考古成果先是由河南省文物局发布,而此前有关负责人“河南需要一座帝王墓”的言辞,更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当学术成果凭借行政权力“背书”时,其公信力难免有受损的危险。 在曹操墓的争论中,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方面,专家不断强调自身的“专业权威”:“提问前应该查一查相关资料再说”,“质疑也要拿出道理来”;另一方面,则是公众持续的“社会问责”。对学术公信力的拯救,正可以从这两个层面展开。 学者拥有“专业权威”,对那些先是抛弃学术尊严捞好处、后是拿着“学术独立”做辩解的行为,公众无法判断,但学术圈可以内部控制,进行专业自律和惩戒。在曹操墓争论中,许多考古界人士出来发表意见,体现的正是这种内部控制。 今天的学术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地涉及公众利益,正如经济学之于政府决策、环境学之于环境保护、生命科学之于人类伦理。因此,公众有权对学术研究进行“社会问责”,抵制那些“猛烈牺牲真理、绝对服从利害”的学术不端行为。这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言,公众对曹操墓的敏感和质疑说明,这不仅是考古界的事,更是大众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看好自己的“门”看新闻,时常遭遇各色各样的“门”。从“艳照门”到“虎照门”,从“三鹿门”到“紫砂门”,从“日记门”到“茶杯门”,无不引人热议,也带来思考。 所谓“门”,源自30多年前的水门事件,一般指带有爆炸性的事件及新闻,尤指上不了台面的丑闻。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各种“门”事件的纷纷扰扰,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是一面面触目惊心的现实之镜。 观“门”知荣辱。“门”事件的发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当事人缺乏荣辱、是非、美丑等观念。上海普陀区原区长蔡志强反思自身教训时说了四个“错把”,即:“错把公权当私权,错把利益关系当朋友关系,错把职务影响当人格魅力,错把潜规则当行为规范”。有了这种错误思想,荣辱界限便丧失殆尽,做起不法之事也就毫无顾忌了。 荣辱观是立身之本,没了这个根本,人生就会失衡,丑陋就会滋生,在“门”里关都关不住,迟早破“门”而出。只有明荣辱之分,才能立得正、站得直、行得端。 观“门”明尺度。适度的欲求是一个人奋进的动力,但变成贪欲就会使人铤而走险,走向堕落。比如想成名,通过艰苦奋斗功成名就,让人钦慕,但如果靠偷名、炒作、取巧等获取,便超过了“度”,迟早会身败名裂。各种“门”的发生,都与过度的色欲、名欲、利欲有关。“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则自焚”。行所当行,止所当止,行止有度,人生之门才能开合有度,进出安全。 观“门”懂敬畏。敬畏之心丧失,是一些人大胆妄为,造成“门”事件的重要原因。“三鹿门”中的一些人,不敬畏道德,利欲熏心,危害儿童;“茶杯门”中的乡长,不敬畏人民,宗旨丧失,发威虐民;“日记门”中的主人公,不敬畏事业,生活糜烂,贪污腐化……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事实上,人人头上都有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有敬畏之心,则此剑始终高悬;不敬畏,此剑终将落下,斩毁其身。 观“门”重修身。从各种“门”事件,可以看出一些人的修为之低下,也可以看出一些媒体职业道德之缺失。现代社会纷繁复杂,金钱、美色、权力、名利的诱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经受考验,站稳脚跟,离不开修身养性,需要严格自律。因此,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修身养性。修养提高了,兴趣高雅了,自律就能严格起来,各种诱惑就难以侵蚀。 从形形色色的“门”想到人生之“门”,顿觉意味深长。对建筑而言,门是防卫的屏障;对人生而言,“门”往往是修为深浅、境界高下的界线。如何高洁门风,严格门规,把好房门,守住心门,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请看好自己的“门”。

中国房价政策的现状从自然灾害看环境变化真实的中国足球

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⒉《——,我永远的天空》  ⒊《都是——惹的祸》  ⒋《笑傲——》  ⒌《生活需要——》  ⒍《何以解忧,惟有——》  ⒎《假如我是——》  ⒏《告诉你,我很——》  ⒐《我眼中的——》  ⒑《生活需要——》  ⒒《——在我的身边》  ⒓《——也是一种美》  ⒔《——是最美的行囊》  ⒕《与——同行》  ⒖《——伴我成长》  ⒗《——三步曲》  ⒘《——和我有个约会》  ⒙《我发现——》  ⒚《真想做个——》  ⒛《世上只有——》  21.《我——故我在》  22.《永远的——》  《——,我恨你》  《——,做我自己》  《——的风波》  《我和——的距离》  《——着并快乐着》  《给自己找个——》  《永远说——》  《那一次,我——》  《——不同情眼泪》  《带上——上路》  《我与——面对面》  《——是一盏明灯》  《那段——的日子》  《一个——的心灵独白》  《——,让我欢喜让我忧》  《爱上——》  《欣赏——》  《我眼里的——》  《那—那—那—》  《想起——》  《———的遐想》  《第一次——》  《给心情涂上——》  《人生路上——多》  《——,我的最爱》  《——的故事》  《——是一种养分》  《那年,我——》  《和——赛跑》  《我——,我——》  《有——才有远方》  《——在,梦就在》  《还有多少——可以重来》  《明天,我——》  《我的——我做主》  《——,是这样炼成的》  《不想——》  《将——进行到底》  《人生没有——》  《——是一瞬间的事》  《有一种——叫成功》  《——伴我少年行》  《带上——上路》  《——是一首歌》  《——是一种美丽的痛》  《——的回忆》  《有——陪伴的日子》  《——,没有什么不可以》  《与——一起走过》  《——,让我欢喜让我忧》  《拒绝——》  《让——为——着色》  《我——故我在》  《——,妙不可言》  《读懂——》  《我总是——》  《——一族的幸福生活》  《——拍卖会》  《——永不下岗》  《那次,我与——擦肩而过》  《——在我胸》  《——是一种牵挂》  《——带给我的快乐》  《——也是一种享受》  《——让我如此美丽》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最近比较——》  《将——进行到底》  《——,我的最爱》  《下辈子我做——》  《谁都可以——》  《——是金》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  《怎一个“—”字了得》  《——拍卖会》  《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  《敬畏——》  《——不需要理由》  我难忘的_____  假如我能_____  我想对_____说  我的梦想  生活需要_____  教养是一种____  生活教给你____  我劝_____  我家的喜事  _____就是这么简单  111、初中,一首难忘的歌  112、与你在一起  113、课间花絮  114、我的心事我知道  115、打开窗子好心情  116、“猪头”班标趣事  117、写给XX的信  118、期待秋天  119、故事发生在我们小组  120、我与伙伴  121、青春作伴好飞翔

南方抗洪、中国的世博会、房价的变化

传媒与教育评论文章题目大全初中数学

想想,初中都学了那些?我在上中学时都没写过论文,现在上初中都要写论文啦?真是悲剧呀!但初中的数学还是很简单的,写一篇论文,可以联系到自己已经上过的知识。下面给你一些建议: 可以写,对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转换为图形的交点问题。 还有,不知道三角函数有没有上,如果上了可以论证三角公式,比如说,(sinA)^2+(cosA)^2=1,(tanX)^2=(secX)^2-1

建议你用“论数学对称之美”为题目写一篇论文,举例可以用数字的对称性,图形的对称性等来写,完了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

如何学写数学小论文 “ 写什么?怎样写?”这是每个学写小论文的同学都会碰到的问题。一篇好论文的产生,对于它的作者来说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其创作的素材、水平,乃至创作的灵感……,绝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它们需要作者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去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思考。从我校征集的论文来看,作者中有的是在平时十分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拓展延伸,学习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是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收获与启发后,获得灵感、得以选题;……更有甚者是,有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注意观察、探究,并与自己的数学学习相联系,对观察、探究的结果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升华为理论,写出了令人叫绝的好论文。综观获奖论文的小作者们,他们大多是数学学习的有心人。好论文的作者不仅要有较好的数学感悟,还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综合素养。 (1) 写什么 写小论文的关键,首先就是选题,同学们都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受年龄、知识、生活阅历的局限,因此,大家的选题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想写的内容入手。 下面我结合我校同学部分获奖论文的选题,进行一点简单的选题分析。 论文按内容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种: ①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 如:探究大桥的热胀冷缩度 ②对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扰人心烦的小事,提出了巧妙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 如: 一台饮水机创造的意想不到的实惠 ③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如: 分式“家族”中的亲缘探究 如: 纸飞机里的数学 ④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某个章节、或某个内容的体会与反思 如: “没有条件”的推理 如: 小议“黄金分割” 如: 奇妙的正五角星 (2) 怎样写 ① 课题要小而集中,要有针对性; ② 见解要真实、独特,有感而发,富有新意; ③ 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四) 评价数学小论文的标准 什么样的数学小论文算是好的论文呢?标准很多,但我以为一篇好的数学小论文必须有以下三个特征——新、真、美。“新”,指的就是选题要有独特的视角,写的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东西、不是单纯地下载一段。文字,最好是自己原创的,至少要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观点,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指的就是内容要实在、言之有理,既不能空洞无味、也不能冗长拖沓,文章要紧扣主题,力求做到准确、精练,尽量地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美”,指的就是语言通顺、文笔流畅,文章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名称来看,既有实践又有创新的论文肯定更容易受到评委们的亲睐,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更加贴近生活、注意观察、去寻找、去发现,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把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作为对自己数学学习的一种评价、一种补充、一种提高,这样你学写小论文的目的就对了,你就会将数学小论文越写越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肯下大工夫、只要肯吃的起苦,不断地去思考、去揣摸,去学习,好的数学论文就一定会在你的手中诞生。总之,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对于我们每一位同学来说,始终是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极好的方式。我相信我校初一、初二的同学们一定会在老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积极参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活动与交流,并取得好成绩。祝愿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数学小论文,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愿有更多的同学从学写数学小论文开始起飞,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书写出更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初中数学论文一们: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在池塘里,在田野上,在天空中,到处都焕发着勃勃生机大自然的景色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晴天里,暖洋洋的阳光照在身上,软绵绵的春风拂在脸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