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的高中地理

发布时间:2024-07-03 01:44:13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地理

目前,县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新时期有以下十大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县域经济的发展既不是以前的“统收统支”,也不是“诸侯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基于县域经济要素秉赋的特色经济。 第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十六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六中全会又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县域是农村的集中区域,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第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论断提出。工业的发展不再牺牲农业的积累为前提,中心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有了内生积累和外在推动。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不断加强。几年来中央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为县域经济增加了新的动力。以地域为对象的县域经济发展与以人为对象的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成为强县富民的重要内容。 第五,各地实践科学发展观。县是统筹发展的“主体”,也是“客体”,是主客体的统一。县域经济之所以被重视是由于县域经济的差异性。县域与中心城区相比较,是“弱势群体”,是统筹的客体;另一方面,县域内有城镇,有农村,有农业,有工业,还有第三产业,县是统筹的主体。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县的统筹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外界无法补足的经济基础。县是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基础性操作平台。 第六,经济国际化步伐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着眼国内,还要着眼国外,要有国际化视角。 第七,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新型工业化为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指导和约束。 第八,“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 第九,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制度性约束,比较突出的有“市管县”体制、户籍体制、金融体制等等。现在许多省份进行“强县扩权”、“财政上省直管县”等体制改革,虽然是在进行“边际调整”,但都是有益的探索。 第十,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多种多样,富于特色,这个特色与其地理区位、人文历史、资源秉赋相关联。县域经济发展还要处理好县域经济内、县域经济间、县域经济外的关系,和谐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又一主题。

以前写过类似的  可以从城镇化入手的  人文地理 区域规划 方面的  推荐一个思路给你吧  摘自新闻的  实现城镇化移民战略 确保移民安稳致富  娄底市娄星区水库移民开发管理局 颜周雄  (2010年5月19日)  娄底市娄星区黄泥塘街道办事处双园社区位于娄底中心城区西北部娄涟高等级公路旁,是2006年9月成立的新社区,土地总面积66平方公里,辖原双江乡清桥村移民计124户528人及潇湘职业学院、涟鑫佳苑房地产开发公司、钢城混凝土有限公司等5家民营企事业单位。该社区成立以来,在计划生育、招商引资、治安治理、环境卫生等方面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说起移民后的变化,二组居民贺文龙显得很激动:“过去住离城区最偏远的低矮潮湿的土砖房,出门要爬坡,喝的是山涧水,信息闭塞,现在社区环境干净整洁,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均安装到户,人们安居乐业,娄星区委、区政府为移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一、科学决策,选准移民脱贫路子  娄底市娄星区双江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兼顾防洪、旅游功能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库的修建,将淹没该区双江乡清桥、义坪、坪底三个村的部分土地和房屋,其中坪底村需征林地7亩,义坪村需征林地、旱土、水田5亩,清桥村需征土地842亩,移民124户528人,其中外迁安置113户494人,后靠安置11户34人。由于多种原因,1999年水库工程立项时就包括移民安置,水库移民安置工程经费需由地方政府自筹解决。  移民的困苦一直是区委、区政府的牵挂。为改变移民贫困落后面貌,让他们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2004年5月,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全区之力,实施城镇化战略,走集中安置为主移民的路子,在城郊原区园艺场的土地上集中安置双江乡清桥村移民,帮助移民在城镇安居乐业。  二、以人为本,做好移民搬迁安置  为认真做好移民向城镇适度转移这个任重道远的安置工程,区里成立了由区委、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任顾问,区长任组长,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或联系农业的领导任副组长,区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江水库移民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从区直各相关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移民安置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征地拆迁、群工、工程、后勤等部室,全面开展相关工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为第一阶段,主要是调查了解移民安置意愿,考察移民安置地点,讨论移民安置办法,摸清水库淹没实物指标,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支持;2004年6月至2005年7月为第二阶段,主要是依法解除区园艺场土地承包合同并改制,移民安置区规划报批和土地报批、征用,出台移民安置办法,水库淹没实物指标丈量和补偿协议签订;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为第三阶段,主要是移民安置工程施工,移民安置宅基地分配,移民搬迁到安置区临时定居和新建住房,移民安置工程验收、结算。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为第四阶段,主要是移民安置工程合同审计,工程竣工结算,财务审计,资料整理归档。  为争取市里的支持,区委、区政府多次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陪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到水库移民原居住地视察,了解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市委、市政府急工程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重大问题,分5年为水库移民安置工程筹措经费1400万元。区财政在财力十分微弱的情况下,打紧非生产性开支。每年投入200万元,确保水库移民安置工程顺利实施。  通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双江水库移民安置工程工作基本完成,工程总投资44万元,其中征地拆迁补偿76万元,工程建设21万元。移民在未搬迁前仅有陈旧的砖木结构房屋6平方米,而在安置区新建砖混结构楼房7平方米,是原来的46倍。每个移民在安置区还分得了3亩土地,该地适用于种植蔬菜,经济收入明显提高。  三、多措并举,确保移民安稳致富  移民安置后,如何使移民尽快适应当地生产生活,走上健康发展的致富之路,是各级政府思考的又一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处理化解相关遗留问题和矛盾,做大做强后扶产业。2006年经上级批准,以500多名双江水库移民为基础,成立双园社区。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了居民小组长和妇女专干,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区警务室,实行移民自治。几年来,居委会的同志积极主动,组长、妇女专干、党员充分发挥作用,解决了不少遗留问题。同时多方向上争取资金,惠及广大移民。2007年来,仅每年发放到户的后期扶持资金达31万元;每年发放低保资金达20万元;逢年过节和有人重病的时候,社区还给予及时的慰问关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3年来,区政府共投入60万元,居委会及居民自筹近10万元,完成了1700米长、6米宽的社区公路硬化,修建了近1000米的公路排水沟,社区绿化、活动场地也在抓紧建设。社区还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发展移民经济。先后引进3000万元的钢城混凝土有限公司和400万元的矿石加工厂,成立了运输队和装卸队,共安排20多名劳动力就业。如今,社区每年的劳务工资、土地租用等收入近60万元,居民也由外出打工转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980元一跃到了2009年的2800元,走上了稳定致富的发展道路。  还可以参考这个  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而城镇化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把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城镇化进程,是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发展路子  县域经济是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 和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尤其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县域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省的90%以上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撑力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粮、棉、油、肉禽、蛋、菜等主要农产品全部产于县域单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省工业的发展,也有效地满足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县域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县(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加快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经济支柱作用日益凸现,县域工业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在全省工业经济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县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占全省人口74%的乡村人口中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2%、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1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4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63%、25%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还远处在不饱和状态,如全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洗衣机69台,而农村只有89台;电冰箱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43台,农村仅78台;彩色电视机城镇拥有36台,农村拥有83台;照相机城镇拥有04架,农村拥有11架;摩托车城镇拥有85辆,农村拥有33辆全省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亿元,仅占全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多样性在县域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全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高  总体看,甘肃省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也可以说是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5元全省县域经济GDP超过5亿元的县有9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5%;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7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5元的县域25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29%甘肃省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基本上都是财政补贴县  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甘肃省山区县占到了全省县域单位的5%县域经济中,人均GDP最高的已达34344元,最低的仅1005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7305元,最低的县仅41元  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横向比,近年来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一直处在全国倒数第2、3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以上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城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  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落后表现在农业比重偏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增收难工业比重偏小,工业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生存发展难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产业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整体素质不强,发展壮大难2003年全省非公有制为38亿元,仅占全部经济总量的7%,与发达省份相比相差近30个百分点  多数县域财政十分薄弱,赤字严重甘肃省收支倒挂县域个数占全部县域个数的比例高达2%,财政赤字严重削弱了县域作为社会公共物品基本提供者的能力,许多县无力改善社会公共设施并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卫生等社会服务,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财政拮据,乡、村债务包袱沉重,促进经济发展难县级财政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支持经济建设乡镇和村级由于多年积累已是债台高筑财政杠杆作用难以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化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当前甘肃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和收入问题现阶段甘肃省城镇化的水平较低,提高甘肃城镇化水平是解决甘肃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看到,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二)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全省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三)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欠发达地区及其县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作为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在迅速壮大县域经济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超低的省份,其农民收入水平越低从城乡居民收入看,甘肃省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05元,城乡收入比为98:1,城乡差距颇大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农村人口、扩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的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67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其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有36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县有23个,分别占全省县域单位的9%、7%;县域经济中,人均GDP全国平均水平是6439元,甘肃省县域人均GDP为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甘肃省贫困地区的差距更大,离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还相差很远这就要求甘肃省县域经济必须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只有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如期实现小康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必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目标,应是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  从所有制角度看,多数县域经济是以非国有制经济、特别是个私经济为主体的因此,个私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个私经济一般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市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对政府没有依赖关系,而对活跃县域经济能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  从实践看,近年来个私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一般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而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企业不仅难以成为财源,反而成为县级财政的沉重包袱因此,对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县份而言,积极发展个私经济,无疑是一个选择  当然,这不是说县域经济发展可以忽略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还应加大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力度在充分搞活县属国有经济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城乡个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使县域经济能够形成更多的新的增长点  从管理角度看,县级政府的合理定位,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谓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对于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县域,难点在农村观念落后无疑是影响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须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入手

可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等等,比如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例,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对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正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的政策特点是以农补工,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沉淀在土地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必然性,但也导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二是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前。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强化,初步搭建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国家实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限制,推进城乡平等就业,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等。在充分肯定城乡关系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农村资源要素流失问题仍然突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本的趋利性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农村形成巨大资金缺口。土地征收征用对农民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农民工工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工资与实际劳动贡献错位的问题依然存在。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底子薄、投入欠账多,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财政支农力度与国家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相匹配。市管县体制从资源配置上强化了市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出现了地级市本级与县级争利、财富日益向市级集中、财政投放日趋集中在市本级的现象,带来县及县以下政府促进发展和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公共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加重了“城市偏斜”。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脱节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民工进城就业,不仅希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而且强烈渴望融入城镇。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他们仍被视为城镇的“过客”。城镇对农民工“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要务工不管安居”,农民工进城落户门槛高,不能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不能在城镇落户定居,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起不到稳定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又要允许农民继续享有对土地的权益,以此作为应对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的生存保障。这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县域经济和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应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快建立县乡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保障基层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法探索在行政上省直管县的体制。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投资和土地政策,加大国家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把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为生产要素集聚和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区域。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应从战略上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我国不能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待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再去推进农业现代化;也不能走一些发展中国家那种大量进城农民沦为城市贫民的发展道路,不能在城市周边形成大量贫民窟。必须立足国情,确保在农村不凋敝、农业不衰退、农民不破产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应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的高中地理

最好写你家乡当地的东西,一些资料可能比较好找。最好,写之前预先规划下,知道自己要找哪方面资料从哪儿找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有两千多个县(市),除一小部分人口居住在大中城市外,96%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内。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对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域经济可以较好地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发展县域经济要开拓新思路编辑本段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的视角来思考问题。首先必须建立一个产权明晰、权责统一、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产权与经济管理体系。在县域范围内,国有经济成分比重并不大,比较有利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县级所有的企业产权明晰及各种经济资源要素(资金、劳动、土地)自由流动不会遇到多少阻力,既得利益集团在县域的势力一般不强,这正有利于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与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两次飞跃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正是在县域内完成的。第二,发展县域经济要努力加强数目字管理(黄仁宇,1997),县域经济系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形态,运转较为灵活,历史包袱不重,但在数目字管理方面较为落后。要较快地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对县域内的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及现有社会资本存量等的数目和结构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对将来的经济发展做到心中有数。有了数目字管理,就可以与其他地区作横向比较,与自己作纵向比较,找出自己发展优势与不足,更好地设计未来的发展战略,以保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县域经济要把重心放在发展工业与第三产业上编辑本段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努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及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用产品制造业。努力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做文章,不要做那些假大空的事情。大力发展与本地居民相关的服务业。在农业与农村方面,努力改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发展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诸如技术推广、销售、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服务业。把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雅、具有活力的生活与生产之所,这是县域经济重要的一环。用县域工业与第三产业带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充分促进与发挥劳动、资金、自然资源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活力,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发展县域经济要特别注重人力资本的有效培育。重视义务教育,尤其要注重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这是县域人力资本的最基本的提升手段。同时,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素质良好的劳动力。加强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型。加强下岗职工的就业培训,促使其人力资本保值与增值。发展县域经济要以改革与制度创新为动力编辑本段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制度创新并加以巩固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现在最为关键的改革与制度创新是金融企业改革与县域金融体制创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私有合法财产的有效保护制度也应及时跟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开辟为中小企业及农户资金融通的畅通渠道。现有的金融体制很不利于中小企业与农户的资金融通,从而使他们的生产与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思维,没有健康、活跃思维的经济体系是不会长期有效运行的,更不会有多少活力。建立有效、适合中小企业与农户资本运营的金融体系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县域经济的改革与制度创新有着巨大的空间,只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如《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县域经济的改革与制度创新就会有正确的方向与良好的发展前途。我们只有充分把握中央精神与有关决定的实质,县域经济改革与制度创新才会跃上新的台阶,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不断改革与制度创新,县域经济才会充满活力,才会有长效发展的动力。发展县域经济要以特色经济为方向编辑本段我国大部分县域都有有自己特色的资源禀赋,这正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势。或以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生产加工为基础(如祁东的黄花生产与加工),或以一种或几种工业制成品(如娄底的小型机械制造业)生产为龙头,或以旅游业为龙头(如资兴)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这样既有了精品,又有了规模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以自己的资源禀赋作后盾,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各地经济发展结构趋同,形成毫无特色的经济模式。有特色的龙头产品或龙头企业不是一两年可以形成的,必须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因此应该充分研究自己的县情,找出有利于自己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认真研究自己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较长的经济发展计划并且连续执行。计划与发展战略不应因领导层的更迭而有大的变化,这一点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应该充分注意。展县域经济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编辑本段在我国县域大中型企业较少,国有经济成分一般不大,这正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天地。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平等、公平、稳定、有序的环境;同时也要大力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使之逐步形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持续发展的现代企业。要让民营经济有一个较长的发展预期。政府各部门应该多为民营经济服务,不要有任何门户之见。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力,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兴,则县域经济兴。县级政府部门是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服务与引导部门。县级政府首先是为县域内各经济主体的发展提供优质优价的公共服务,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等、有序竞争与合作的经济环境。只有政府部门的服务做好了,县域经济发展才会更加顺畅。政府部门应为各经济主体的发展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并约束其遵守,引导他们向现代企业发展。政府应当好裁判,而不是去做运动员。同时,政府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与规范也是相当重要的。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与财税体制编辑本段县域经济是我国的基础经济,但是县级政府承担着太多的事责,而行政权力有限,尤其是受到地市级政府的行政与财政约束。现有的财税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相当不利。县级政府可用财力相当有限,而所要作为的事项又多,财政负担重,这也是农业与农民经济负担重、农村经济乃至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县域表现更为明显。因此非常有必要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与财税分配体系,大力降低地市级的行政约束,较大程度地提高县级财税留成的比例。同时,加大中央政府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这对西部及中部落后县市更为必要,这样我国县域经济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总之,我国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整体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大有潜力,我们应该抓住现有的大好时机,使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个好多好多,随便为你提供一些吧:1《当前县域经济的空间特征分析——以某某县为例》2《县级城市布局的合理性分析——以某某县为例》3《XX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地理效应分析》4《xx地区社会空间的时空分布特征》等等。。。。。。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地理科学

根据实际和科学的论述写

一、最新地理论文选题参考1、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4、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5、能源地理学——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6、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7、地理学: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8、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 …9、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10、产业地理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11、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1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3、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14、集成GIS和细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地理时空过程模拟与预测的新方法15、地理和贸易16、绿洲地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17、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18、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19、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20、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二、地理论文题目大全1、GIS环境下面向地理特征的制图概括的理论和方法2、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3、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4、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5、华北植物区系地理6、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7、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8、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9、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10、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11、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12、新疆黄山东铜陵硫化物矿床Re—Os同位素测定及其地理动力学意义13、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14、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5、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6、中国青年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及地理分布17、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18、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制度选择19、金融地理学:国外地理学科研究新动向20、WebGIS中的地理关系数据库模型研究三、热门地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北京市地理编码数据库的研究2、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3、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4、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5、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6、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7、祁连山区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8、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9、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10、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试论地理学语言的演变11、我国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12、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3、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14、中国城市地理15、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16、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17、中国城市地理18、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19、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20、地理和贸易四、关于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2、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3、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4、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5、我国湿地研究进展——献给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6、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7、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8、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9、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0、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11、植物区系地理12、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13、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14、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15、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6、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7、植物区系地理18、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19、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五、比较好写的地理论文题目1、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兼论西方学者关于电信对地区影响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3、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4、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5、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在1991年4月6日中国地理学会6、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7、栓皮栎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8、经验地理解法官的思维和行为——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译后9、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10、西南区野生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与地理来源分析11、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12、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象的发展1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14、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15、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16、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17、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18、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形态性状参数及相关性分析19、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20、家蚕不同地理品种分子系统学研究

以前写过类似的  可以从城镇化入手的  人文地理 区域规划 方面的  推荐一个思路给你吧  摘自新闻的  实现城镇化移民战略 确保移民安稳致富  娄底市娄星区水库移民开发管理局 颜周雄  (2010年5月19日)  娄底市娄星区黄泥塘街道办事处双园社区位于娄底中心城区西北部娄涟高等级公路旁,是2006年9月成立的新社区,土地总面积66平方公里,辖原双江乡清桥村移民计124户528人及潇湘职业学院、涟鑫佳苑房地产开发公司、钢城混凝土有限公司等5家民营企事业单位。该社区成立以来,在计划生育、招商引资、治安治理、环境卫生等方面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说起移民后的变化,二组居民贺文龙显得很激动:“过去住离城区最偏远的低矮潮湿的土砖房,出门要爬坡,喝的是山涧水,信息闭塞,现在社区环境干净整洁,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均安装到户,人们安居乐业,娄星区委、区政府为移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一、科学决策,选准移民脱贫路子  娄底市娄星区双江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兼顾防洪、旅游功能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库的修建,将淹没该区双江乡清桥、义坪、坪底三个村的部分土地和房屋,其中坪底村需征林地7亩,义坪村需征林地、旱土、水田5亩,清桥村需征土地842亩,移民124户528人,其中外迁安置113户494人,后靠安置11户34人。由于多种原因,1999年水库工程立项时就包括移民安置,水库移民安置工程经费需由地方政府自筹解决。  移民的困苦一直是区委、区政府的牵挂。为改变移民贫困落后面貌,让他们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2004年5月,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全区之力,实施城镇化战略,走集中安置为主移民的路子,在城郊原区园艺场的土地上集中安置双江乡清桥村移民,帮助移民在城镇安居乐业。  二、以人为本,做好移民搬迁安置  为认真做好移民向城镇适度转移这个任重道远的安置工程,区里成立了由区委、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任顾问,区长任组长,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或联系农业的领导任副组长,区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江水库移民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从区直各相关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移民安置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征地拆迁、群工、工程、后勤等部室,全面开展相关工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为第一阶段,主要是调查了解移民安置意愿,考察移民安置地点,讨论移民安置办法,摸清水库淹没实物指标,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支持;2004年6月至2005年7月为第二阶段,主要是依法解除区园艺场土地承包合同并改制,移民安置区规划报批和土地报批、征用,出台移民安置办法,水库淹没实物指标丈量和补偿协议签订;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为第三阶段,主要是移民安置工程施工,移民安置宅基地分配,移民搬迁到安置区临时定居和新建住房,移民安置工程验收、结算。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为第四阶段,主要是移民安置工程合同审计,工程竣工结算,财务审计,资料整理归档。  为争取市里的支持,区委、区政府多次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陪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到水库移民原居住地视察,了解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市委、市政府急工程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重大问题,分5年为水库移民安置工程筹措经费1400万元。区财政在财力十分微弱的情况下,打紧非生产性开支。每年投入200万元,确保水库移民安置工程顺利实施。  通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双江水库移民安置工程工作基本完成,工程总投资44万元,其中征地拆迁补偿76万元,工程建设21万元。移民在未搬迁前仅有陈旧的砖木结构房屋6平方米,而在安置区新建砖混结构楼房7平方米,是原来的46倍。每个移民在安置区还分得了3亩土地,该地适用于种植蔬菜,经济收入明显提高。  三、多措并举,确保移民安稳致富  移民安置后,如何使移民尽快适应当地生产生活,走上健康发展的致富之路,是各级政府思考的又一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处理化解相关遗留问题和矛盾,做大做强后扶产业。2006年经上级批准,以500多名双江水库移民为基础,成立双园社区。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了居民小组长和妇女专干,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区警务室,实行移民自治。几年来,居委会的同志积极主动,组长、妇女专干、党员充分发挥作用,解决了不少遗留问题。同时多方向上争取资金,惠及广大移民。2007年来,仅每年发放到户的后期扶持资金达31万元;每年发放低保资金达20万元;逢年过节和有人重病的时候,社区还给予及时的慰问关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3年来,区政府共投入60万元,居委会及居民自筹近10万元,完成了1700米长、6米宽的社区公路硬化,修建了近1000米的公路排水沟,社区绿化、活动场地也在抓紧建设。社区还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发展移民经济。先后引进3000万元的钢城混凝土有限公司和400万元的矿石加工厂,成立了运输队和装卸队,共安排20多名劳动力就业。如今,社区每年的劳务工资、土地租用等收入近60万元,居民也由外出打工转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980元一跃到了2009年的2800元,走上了稳定致富的发展道路。  还可以参考这个  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而城镇化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把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城镇化进程,是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发展路子  县域经济是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 和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尤其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县域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省的90%以上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撑力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粮、棉、油、肉禽、蛋、菜等主要农产品全部产于县域单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省工业的发展,也有效地满足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县域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县(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加快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经济支柱作用日益凸现,县域工业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在全省工业经济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县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占全省人口74%的乡村人口中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2%、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1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4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63%、25%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还远处在不饱和状态,如全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洗衣机69台,而农村只有89台;电冰箱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43台,农村仅78台;彩色电视机城镇拥有36台,农村拥有83台;照相机城镇拥有04架,农村拥有11架;摩托车城镇拥有85辆,农村拥有33辆全省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亿元,仅占全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多样性在县域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全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高  总体看,甘肃省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也可以说是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5元全省县域经济GDP超过5亿元的县有9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5%;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7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5元的县域25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29%甘肃省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基本上都是财政补贴县  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甘肃省山区县占到了全省县域单位的5%县域经济中,人均GDP最高的已达34344元,最低的仅1005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7305元,最低的县仅41元  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横向比,近年来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一直处在全国倒数第2、3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以上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城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  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落后表现在农业比重偏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增收难工业比重偏小,工业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生存发展难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产业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整体素质不强,发展壮大难2003年全省非公有制为38亿元,仅占全部经济总量的7%,与发达省份相比相差近30个百分点  多数县域财政十分薄弱,赤字严重甘肃省收支倒挂县域个数占全部县域个数的比例高达2%,财政赤字严重削弱了县域作为社会公共物品基本提供者的能力,许多县无力改善社会公共设施并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卫生等社会服务,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财政拮据,乡、村债务包袱沉重,促进经济发展难县级财政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支持经济建设乡镇和村级由于多年积累已是债台高筑财政杠杆作用难以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化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当前甘肃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和收入问题现阶段甘肃省城镇化的水平较低,提高甘肃城镇化水平是解决甘肃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看到,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二)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全省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三)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欠发达地区及其县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作为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在迅速壮大县域经济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超低的省份,其农民收入水平越低从城乡居民收入看,甘肃省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05元,城乡收入比为98:1,城乡差距颇大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农村人口、扩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的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67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其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有36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县有23个,分别占全省县域单位的9%、7%;县域经济中,人均GDP全国平均水平是6439元,甘肃省县域人均GDP为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甘肃省贫困地区的差距更大,离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还相差很远这就要求甘肃省县域经济必须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只有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如期实现小康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必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目标,应是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  从所有制角度看,多数县域经济是以非国有制经济、特别是个私经济为主体的因此,个私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个私经济一般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市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对政府没有依赖关系,而对活跃县域经济能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  从实践看,近年来个私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一般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而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企业不仅难以成为财源,反而成为县级财政的沉重包袱因此,对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县份而言,积极发展个私经济,无疑是一个选择  当然,这不是说县域经济发展可以忽略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还应加大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力度在充分搞活县属国有经济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城乡个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使县域经济能够形成更多的新的增长点  从管理角度看,县级政府的合理定位,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谓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对于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县域,难点在农村观念落后无疑是影响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须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入手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地理历史

一、最新地理论文选题参考1、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4、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5、能源地理学——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6、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7、地理学: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8、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 …9、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10、产业地理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11、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1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3、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14、集成GIS和细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地理时空过程模拟与预测的新方法15、地理和贸易16、绿洲地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17、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18、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19、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20、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二、地理论文题目大全1、GIS环境下面向地理特征的制图概括的理论和方法2、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3、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4、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5、华北植物区系地理6、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7、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8、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9、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10、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11、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12、新疆黄山东铜陵硫化物矿床Re—Os同位素测定及其地理动力学意义13、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14、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5、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6、中国青年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及地理分布17、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18、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制度选择19、金融地理学:国外地理学科研究新动向20、WebGIS中的地理关系数据库模型研究三、热门地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北京市地理编码数据库的研究2、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3、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4、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5、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6、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7、祁连山区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8、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9、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10、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试论地理学语言的演变11、我国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12、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3、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14、中国城市地理15、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16、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17、中国城市地理18、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19、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20、地理和贸易四、关于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2、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3、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4、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5、我国湿地研究进展——献给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6、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7、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8、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9、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0、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11、植物区系地理12、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13、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14、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15、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6、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7、植物区系地理18、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19、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五、比较好写的地理论文题目1、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兼论西方学者关于电信对地区影响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3、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4、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5、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在1991年4月6日中国地理学会6、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7、栓皮栎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8、经验地理解法官的思维和行为——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译后9、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10、西南区野生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与地理来源分析11、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12、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象的发展1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14、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15、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16、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17、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18、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形态性状参数及相关性分析19、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20、家蚕不同地理品种分子系统学研究

可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等等,比如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例,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对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正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的政策特点是以农补工,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沉淀在土地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必然性,但也导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二是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前。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强化,初步搭建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国家实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限制,推进城乡平等就业,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等。在充分肯定城乡关系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农村资源要素流失问题仍然突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本的趋利性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农村形成巨大资金缺口。土地征收征用对农民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农民工工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工资与实际劳动贡献错位的问题依然存在。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底子薄、投入欠账多,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财政支农力度与国家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相匹配。市管县体制从资源配置上强化了市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出现了地级市本级与县级争利、财富日益向市级集中、财政投放日趋集中在市本级的现象,带来县及县以下政府促进发展和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公共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加重了“城市偏斜”。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脱节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民工进城就业,不仅希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而且强烈渴望融入城镇。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他们仍被视为城镇的“过客”。城镇对农民工“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要务工不管安居”,农民工进城落户门槛高,不能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不能在城镇落户定居,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起不到稳定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又要允许农民继续享有对土地的权益,以此作为应对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的生存保障。这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县域经济和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应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快建立县乡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保障基层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法探索在行政上省直管县的体制。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投资和土地政策,加大国家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把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为生产要素集聚和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区域。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应从战略上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我国不能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待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再去推进农业现代化;也不能走一些发展中国家那种大量进城农民沦为城市贫民的发展道路,不能在城市周边形成大量贫民窟。必须立足国情,确保在农村不凋敝、农业不衰退、农民不破产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应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从格式来说,最常见的也就是三段论,这个是最容易的,也是最好拿分的。第一段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段进行论述,最后一段再次对观念总结强调。题目别忘记写了。在论述过程中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论述,(别是经济类的论文就只写经济方面,也要说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应,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又反作用与一定的政治经济。论述是结合自身观点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史实,增加说服力。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别跑题。跑题不要让阅卷一眼看出跑题就行。还有就是字体好看不好很重要,还有就是排版。阅卷时,一般不会看太长时间,印象分主要就是字体和排版。三段论排版是蛮不错。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生物地理

可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等等,比如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例,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对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正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的政策特点是以农补工,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沉淀在土地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必然性,但也导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二是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前。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强化,初步搭建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国家实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限制,推进城乡平等就业,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等。在充分肯定城乡关系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农村资源要素流失问题仍然突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本的趋利性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农村形成巨大资金缺口。土地征收征用对农民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农民工工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工资与实际劳动贡献错位的问题依然存在。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底子薄、投入欠账多,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财政支农力度与国家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相匹配。市管县体制从资源配置上强化了市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出现了地级市本级与县级争利、财富日益向市级集中、财政投放日趋集中在市本级的现象,带来县及县以下政府促进发展和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公共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加重了“城市偏斜”。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脱节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民工进城就业,不仅希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而且强烈渴望融入城镇。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他们仍被视为城镇的“过客”。城镇对农民工“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要务工不管安居”,农民工进城落户门槛高,不能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不能在城镇落户定居,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起不到稳定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又要允许农民继续享有对土地的权益,以此作为应对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的生存保障。这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县域经济和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应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快建立县乡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保障基层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法探索在行政上省直管县的体制。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投资和土地政策,加大国家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把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为生产要素集聚和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区域。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应从战略上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我国不能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待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再去推进农业现代化;也不能走一些发展中国家那种大量进城农民沦为城市贫民的发展道路,不能在城市周边形成大量贫民窟。必须立足国情,确保在农村不凋敝、农业不衰退、农民不破产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应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每个县都会有自己的特色,都可以用作题目,最好是自己熟悉的一些县市区,比如自己的家乡

最好写你家乡当地的东西,一些资料可能比较好找。最好,写之前预先规划下,知道自己要找哪方面资料从哪儿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