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气象灾害论文题目大全及范围解析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3 09:45:11

气象灾害论文题目大全及范围解析高中

12防灾减灾专题教育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气象灾害论文题目大全及范围解析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二)台风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三)寒潮灾害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五、中国的生物灾害(一)农作物病虫害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二) 森林病虫害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3.主要害虫——松毛虫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 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1.蝗灾:(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2)主要种类及分布(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2.鼠害(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分布本区农业特点常见害鼠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久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褐家鼠、小家鼠等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小家鼠、黄鼠等(四)生物入侵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12防灾减灾专题教育

气象灾害论文题目大全及范围解析图

干旱、洪涝、台风、龙卷风、沙尘暴、寒潮和霜冻等都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气象条件的变化对人类生命、生产资料、生态环境等造成的危害。气象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致灾条件——气象条件的变化,二是受灾体的承受能力。当气象条件发生变化,且超过了受灾体的承受能力,则气象灾害发生。(一)干旱与洪涝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初,我国西南的云、贵、川发生大范围的、持续的秋旱、冬旱及春旱,6000余条大小河流干涸,绝大多数井、泉干涸,数千万人及牲畜饮用水短缺,著名的桂林漓江水量急剧减少,水流几近停滞。灾情百年一遇(图6-1)。图6-1 干涸的漓江2010年5~6月,我国南方地区持续强降雨,遭受洪涝灾害。5月13~14日广西北部地区出现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出现200mm以上特大暴雨(图6-2)。图6-2 漓江洪水暖湿空气比较弱,持续的高温少雨是本次干旱的直接原因。2010年5~6月我国南方冷暖气流多次交汇,形成了多次强降雨,是洪涝的直接原因。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是需要长期累积的,一个特定的干旱或者风暴不能绝对地归因于人类,但极端的气象灾害与人类活动不无关系。干旱分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两种。所谓大气干旱就是少雨、相对湿度很低,还常常伴随着高温和多风。最简单的干旱标准是降雨量的多少,一般降水量(年或季)小于或等于常年的80%为小旱;降水量小于或等于常年的40%为大旱。土壤干旱,一般根据土壤水分的作物参数确定土壤干旱的指标,如库立克提出,10天内20cm土层中的土壤水分为20mm时称为半干旱,10mm时称为干旱。也有用降水的标准差确定旱涝指标的,计算公式:地质与环境保护式中:I为旱涝指标;iX为某地某年降水总量; 为该地历年平均降水量;σ为年降水量的标准差。干旱判定:-12为大涝年。2010年5月23日2时10分,因连日降雨,引发江西省境内沪昆铁路余江至东乡间(K699+700m处)山体滑坡,掩埋线路,造成由上海南开往桂林的K859次旅客列车脱轨,71人受伤,19人遇难(图6-3)。图6-3 列车脱轨(二)台风2006年第四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7月14日中午在福建沿海登陆,引发南方洪灾。7月14~16日,湖南郴州地区暴雨(局部地区强度500年一遇)(图6-4,图6-5)。图6-4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引发郴州地区洪灾”图6-5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摧毁房屋”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风速达20~50m/s,大者可达110m/s。热带气旋按强度一般分为4级,热带低压(中心最大风速小于7级,最大风速1m/s);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速8~9级);强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速10~12级);台风(中心最大风速等于或大于12级,最大风速6m/s以上)。台风生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充足的水汽和海水温度超过26℃。台风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水汽凝结时放出的潜热。北半球的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而南半球则发生在1~3月。台风的破坏力极大,并且带来暴雨,使房屋倒塌,庄稼冲毁,林木发生风拔、风倒和风折等,尤其使航空、航海、交通运输受到极大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尤其是东海和南海沿岸地带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三)龙卷风龙卷是积雨云底部伸展出来的漏斗状的涡旋云柱,龙卷伸展到地面时引起强烈的旋风,称为龙卷风(图6-6)。龙卷有时悬挂在空中,有时延伸到地面。图6-6 龙卷风龙卷风的特点是持续时间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活动范围小(直径从几十米到几百米),中心气压极低(2~3kPa),风速大(100~200m/s),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能把人、畜、物卷入至空中带到他处。一般认为龙卷风的形成与积雨云中强烈升降的气流有关。从世界范围来看,龙卷风主要发生在中纬度(20°~50°)地区。美国是龙卷风出现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日本次之,我国主要出现在华南、华东一带。(四)沙尘暴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即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图6-7)。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如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形成沙尘暴的重要原因。图6-7 巨型沙尘暴沙尘暴发生在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时间为每年的4~5月。自然状态下,沙尘暴一般规模小。人们乱垦草地和超载放牧,使大片草地变为荒漠,加大了沙尘暴发生的频度和强度。沙尘暴的危害有:①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②大气污染、表土流失。沙尘暴大大增加了大气固态污染物的浓度,给起源地、周边地区以及下风向地区的大气环境、土壤、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长期的、潜在的危害。防治沙尘暴最主要的方法是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具体为植树种草,固结泥沙。据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市统计,多年植树种草,使沙尘暴从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66天减少到现在的每年5天。(五)寒潮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湖南南部郴州地区遭遇罕见的冰雪灾害。1月25日郴州境内输电塔倒塌,阻断京广铁路运输,揭开了特大冰雪灾害的序幕,此后,半个月时间里,灾情波及半个中国。至1月26日凌晨,京珠高速郴州段80多千米的路面被厚厚的冰雪所覆盖,8000多辆车辆被堵,数万名司乘人员被困。同时,因湘南电塔被毁坏,导致机车无法供电运行,京广线运输全面告急。冰雪灾害还造成大量的树木、竹林折断,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图6-8,图6-9)。图6-8 2008年湖南冰冻灾害这次郴州的冰灾直接原因,是西伯利亚的寒冷空气与东南太平洋的强冷湿气流相遇,双方势利相当,在郴州地区上空相持导致。寒潮是盘踞在高纬度地区上空的冷空气突然离开源地大规模南下造成。冷空气经过的地区可以出现大风、降温和霜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我国根据国防建设、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规定寒潮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48h内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达到4℃或以下,并且陆地上有3个大区伴有5~7级大风,海上有3个海区伴有6~8级大风。图6-9 2008年湖南冰冻灾害,植被损坏严重(六)霜冻霜冻是指在植物生长的季节里,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降低,引起植物遭受冻害或者死亡的现象。霜冻通常发生在0℃或0℃以下。每年秋季发生的第一次霜冻称初霜冻,它影响农作物的抽穗、扬花和成熟;春季发生的最后一次霜冻称终霜冻,其危害主要影响春播、出苗和越冬作物的返青。

地理专题训练四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石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素有“经济血液”“经济命脉”之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进口不断增加,2000年我国进口石油7 000万吨,预计2010年进口将达到14 500万吨。据此完成1—3题。我国从科威特进口的石油,用油轮运往广西北海市的线路是A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琼州海峡B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北部湾C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D巴拿马运河→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南海针对我国石油进口日益增多的现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势在必行。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应建在A西北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C青藏地区 D内蒙古自治区除建立石油储备外,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石油形势,我们还应①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②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水平③进一步提高节能意识,努力抓好节能工作④加大能源的调配力度,改变能源生产消费不均的格局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能源消费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下图反映了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据此完成4—6题。 人类利用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比重超过生物能源大约是在A20世纪5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 C18世纪7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1970年,能源的消费构成是A木柴0% 煤炭18% 石油42% 天然气30% 其他10%B木柴15% 煤炭45% 石油20% 天然气20% 其他90%C木柴90% 煤炭15% 石油70% 天然气92% 其他8%D木柴20% 煤炭0% 石油80% 天然气92% 其他20%输往湖北武汉等地的天然气来源于A新疆 B重庆 C四川 D陕西据新华网综合消息,中哈输油管线(中国新疆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阿塔苏输油管线)于2004年9月28日开始铺设,管线全长1 000公里。据此回答7—10题。中哈输油管线铺设过程中,沿线需要注意的主要生态问题是A水土流失 B土壤次生盐碱化C土地荒漠化 D气候变暖哈萨克斯坦石油最丰富的地区在A里海沿岸 B巴尔喀什湖附近C额尔齐斯河沿岸 D北部丘陵中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下列措施中,从“开源”方面能有效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是①在海外大力投资石油的开发和经营②加速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③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④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目前,我国进口的石油基本上来自中东。为了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从位置方面考虑,除中东外较为理想的进口石油的地区是①加勒比海地区②北非③东南亚④中亚⑤俄罗斯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德黑兰(东三区)时间2003年12月26日4时30分,伊朗东南部发生里氏3级强烈地震,造成4万余人伤亡,一座2 500年的古城变为废墟。据此回答11—14题。此次伊朗东南部地震的震级为A小于3级 B大于3级 C等于3级 D不能确定此次地震造成的严重灾情与下列因素不相关的是A距离震中远近 B长期中东战争C地面建筑抗震性 D震源深浅度在此前几天,美国西部洛杉矶与旧金山之间也发生了5级强烈地震,仅3人死亡,造成这次伊朗地震人员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是①伊朗地震强度大②伊朗地震发生在夜晚③伊朗房屋抗震性差④伊朗地震预报不准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纵观2003年,阿尔及利亚,伊朗,中国新疆、云南、台湾,日本,美国,印尼,菲律宾均发生过6级以上强烈地震,这些地震发生的共同特点是A发生在夜晚 B发生在高原上C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D发生在海陆边缘处“避免环境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回答15—17题。我国城市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ACO2、Cl2、N2、酸雨 BSO2、NO2、CO2、烟尘CNH3、CO2、NO、雾 DHCl、SO2、N2、粉尘城市中光化学烟雾易发生的时间一般在A早晨前后 B夜间 C中午前后 D傍晚前后智利南部某城市在2000年10月10日至15日拉响二级警报,告诫人们中午尽量不要到户外活动。这是因为A南极臭氧洞短期扩大到了智利南部B中午太阳辐射强烈C中午可能发生地震D近期可能有热带风暴袭击下表反映的是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情况。据表完成18—20题。年份 1800 1900 1985煤(吨) 4 2 75铁矿石(吨) 2 8 19世纪初,钢铁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布局靠近A原料地 B燃料地 C销售市场 D交通枢纽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钢铁企业考虑经济效益,在布局上选择图中最适宜的地方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钢铁企业需要考虑环境效益,结合下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适宜在伯明翰 B②适宜在塔兰托C③适宜在上海 D④适宜在加尔各答下图是某地海岸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21—23题。 图示岛屿所在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 C北冰洋 D印度洋图示地区盛行风向是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合建立渔港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读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据此回答24—28题。 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属于A种植园农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 D水稻种植业该类型农业主要分布在A黄河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 D太湖平原该类型农业的好处是A可以少占耕地 B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C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自给 D便于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该地农业属于A自给农业 B粗放农业 C商品农业 D技术密集型农业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A地形和土壤 B水源和土壤 C水源和气候 D地形和气候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我国山区自然资源的优势在于A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0% B降水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C可开垦的耕地资源丰富 D矿产、森林、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第Ⅱ卷(综合题共75分)二、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75分。(16分)读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表,回答下列问题。植被覆盖率(%) 径流减少率(%) 侵蚀减少率(%)20 15 55—30—2040 30 80—50—4060 60—50—30 95—80—7080 75—60—50 98—89—80>90 70 100—95—90(1)植被覆盖率和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之间的关系是 。(2)由图表可知,植被具有 、 的生态作用。植被的破坏易导致 。(3)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除植被覆盖率外,还有 、 、 、 等因素。(4)我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① ;② ;③ 。(13分)读我国能源区域分布和能源调运路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题中的B代表由B1、B2、B3三段工程组成的总工程。(1)图中A、B代表我国正在建设的两大能源工程,它们分别是 工程和 工程。(2)从开发新能源角度看,图中C区域可开发的优势能源是 。(3)图中B2调运的能源是 ,该能源在这一区域十分丰富的原因是:① ;② 。(4)我国政府实施A、B两大能源工程的重大意义有 。(18分)读世界部分著名钢铁厂(钢铁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世界钢铁工业按分布格局可分为A、B两大类型。根据图中信息,将图中①—⑧著名钢铁厂(钢铁工业中心)按分布格局分类填表。按分布格局分类 A B类型名称 钢铁厂(钢铁工业中心)(填图上数字代号) (2)分析A、B两种工业类型的布局特色:A ;B 。(3)图中我国著名钢铁厂(钢铁工业中心)中,其分布格局与③相同的是 (填图上数字代号),名称是 。其生产布局体现了近几十年来世界钢铁工业企业的联合化和 化,生产布局重心转向 区的特点。(16分)读我国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国务院曾下发通知,禁止在甲地挖发菜、甘草、黄麻草。国务院作出这一决策是为了 、 。(2)乙地区为低山丘陵,属多雨气候,加之人类 ,这一地区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3)丙地区为盆地,能源结构以 为主,这里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4)图中1—8各城市生活与生产面临的最大资源问题是 ;图中A—E各城市的环境污染以 最为严重。(12分)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第(1)、(2)小题的相应空格内。A洪水 B风暴潮 C干旱 D水土流失 E泥石流 F台风(1)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最广的是 、 。在图四中,地区Ⅰ与地区Ⅲ共同的自然灾害是 (多项选择);在地区Ⅱ内 、 灾害的分布最广;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 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2)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 ,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 ,发生在水圈中的是 。(多项选择)(3)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3例)。① 。② 。③ 。地理专题训练四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答案B科威特位于波斯湾西部,北海市位于北部湾畔。B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短缺、交通便利。C②不符合题意,故舍去含②的选项,C项正确。A直接读图得出结论。A同上题。B川气入汉,实际上是指重庆忠县的天然气输往武汉等地。C本题考查能源问题。中哈输油管线建设是近期的热点。建设输油管线要尽量避免土地荒漠化的扩大。A里海沿岸是中亚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B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不是从"开源"方面考虑。D从运输距离和运输安全角度考虑,我国进口石油除中东外应该从东南亚、中亚、俄罗斯进口较为理想。C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其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B地震主要是地球内力的释放形式,一般与外力作用无关。B主要是地震发生时间及当地房屋抗震性能太差。C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这些地震一般都发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B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而SO2排放量的90%来自煤的燃烧。C光化学烟雾的发生与太阳辐射量有关。A每年的9-11月是南极地区臭氧量的低值期,10月臭氧层空洞最大,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最多。B由表中1800年所对应的数据可推出答案。B乙地有丰富的铁矿,移煤就铁更经济。A①处主导风为西风。而②处为西风,③处为东南风或西北风,④处为西南风。B根据经纬度的范围,可知图示岛屿所在的大洋为大西洋。A该岛的纬度范围为58°-59°N,处在北半球的西风带的控制下,故该岛盛行风向为西南风。C丙地有能躲避风浪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合建立渔港。C这里是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属于混合农业。C这里地势低平,热量充足,可种植甘蔗,应是珠江三角洲地区。B甘蔗、桑蚕的废弃物喂鱼,塘泥可作基塘的肥料,形成良性循环。C这里的农产品蔗糖、蚕丝、鱼、鸭均是面向市场的,属于商品农业。D当地河网密布、地势低平、挖泥成塘、堆土为基,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热量资源和水资源。C四种森林都分布于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但是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人口密集,尤其是亚热带地区,天然林已经很少见,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境内的亚寒带地区,地广人稀,保存有面积辽阔的亚寒带针叶林带。D山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地势崎岖,土层较薄,不利于农耕。【试题答案】(1)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也在增加(若答出呈正相关亦可)(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水土流失(3)降水风地形土壤(4)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试题评析】本题从考查学生利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入手,考查学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我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原因的分析。在地理《考试大纲》要求的十大能力之内,符合高考要求,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答案】(1)西气东输西电东送(2)太阳能、地热能(3)水电该区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地处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带上,河流落差大(4)解决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促进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城市的环境质量【试题评析】本题考查我国能源的跨区域调配知识。【试题答案】(1) 按分布格局分类 A B类型名称 煤铁复合型 临海型钢铁厂(钢铁工业中心)(填图上数字代号) ①④⑤⑥⑦ ②③⑧(3)上海宝山钢铁厂大型消费【试题评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钢铁工业的类型与布局的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重要的铁矿产区和钢铁工业的形成原因,答题过程中应注重分析各钢铁工业的布局类型,切忌搞错钢铁工业的布局特征。【试题答案】(1)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荒漠化和沙尘暴(2)不合理耕作和滥伐林木水土流失(3)煤炭酸雨(4)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试题评析】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试题答案】(1)ACABCFCDE(2)DECFAB(3)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防)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或疏通城市内排水通道)【试题评析】本题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防灾措施及其相关知识。

气象灾害论文题目大全及范围解析视频

【摘 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教育,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完全可行。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以引起中学地理界同仁的重视。【关键词】防灾减灾;地理教育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4个部委共同参与的“中国减灾世纪行”,于2007年4月28-29日在北京举行了高规格的“首届全国校园减灾防灾高层论坛”。这次高层论坛高屋建瓴,意义深远,它为提高我国校园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和救灾工作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维护校园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许多切合实际的策略和方法。它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培养防灾抗灾素养的依据。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师生防灾减灾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抗灾素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本人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体会。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减灾是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一直非常关注学校安全。但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各类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6000名中小学死于安全事故,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一个40多人的班级消失!面对“防不胜防”的各类事故,如何建立成熟的防灾减灾体系和减灾应急预案机制,已成为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当务之急。在中小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有着诸多优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广泛性、前瞻性和媒介性。对中小学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不仅使他们学会了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而且,他们还可以用学到的防灾减灾知识去影响家庭及周围的人,发挥媒介宣传作用。切实加强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我们才能普遍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中学地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教育学生学会如何防灾、抗灾知识,从思想上向学生灌输防灾、减灾意识,从实践中向学生传输防灾减灾策略。使学生从观念和实践两方面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二、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内容1、教授灾害的基础知识,培养防灾减灾的科学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是一种自觉的科学的意识,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基础上的认知。中学地理教学正是传播减灾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防灾减灾教育素材,如什么是灾害?什么是减灾?灾害有哪些种类?各种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了解各种灾害的成因及科学的预防措施?等等。同时,要尽可能地多举实例,先用灾害造成的损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并由衷产生忧患意识。如在学习关于“地震”的相关知识时,举例2004年12月25日印度洋由于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造成海啸,吞噬了23万多人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让我们再次深刻地感受到灾害对人类的巨大威胁。使学生在震惊之余产生探究灾害的兴趣和动力。2、教授灾害发生的原理和机制,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了解预防和减少灾害发生的措施。例如水旱灾害的本质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配不均匀。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就有可能降低水旱灾害的发生。如水灾是大量的降水降到地面后排泄不畅造成的。如果我们一方面让地表水的排泄渠道保持畅通;另一方面修建足够的分布合理的蓄水工程,完全可以防止水灾的发生。在容易发生旱灾的地方如果有足够的蓄水工程在丰水期时,尽可能地蓄水或适当地建些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完全可以避免旱灾的发生的。又如我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在夏秋多雨季节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政府部门已经在全县进行勘探,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进行等级划分和布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并通过学生向家长和周围群众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在生活中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使他们在灾害发生之前能够自觉地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和财产转移,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灾害发生时所造成的损失。3、了解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任何灾害的发生都有其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而且灾害的发生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搞清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就可以对灾害进行前期预报和采取预防措施,如地震的发生,目前还不能做到准确预报,但我们可以千方百计地捕捉震前的特殊信息。微观地震前兆可从地震仪器中观测到。如:地应力测量;地形变测量;地磁测量;地电流测量;小震报大震。宏观地震前兆是人们根据以前地震的经验,强烈地震发生前,直接观察到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如:(1)动物异常。群众以歌谣的形式总结如下: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蛇儿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家家户户细留心,分析识别防范好。(2)地下水的异常,群众总结如下: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水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建立观测网,异常快报告。除以上动物和地下水异常外,还有植物异常,如花草树木不合时令地开花结果等。(3)气象异常,如严寒酷暑,旱涝干旱;电磁异常,如日光灯自照,电磁器件畸形;地表形变异常,如地面产生鼓包、裂缝、塌陷等等,都可能与地震有关。(4)出现地声。地震发生时,常常有响声,这就是地声。有的如闷雷滚滚而过;有的象载重车辆急驶而过;有的似千军万马在地下奔腾;有的听起来象疾风怒吼,岩石破裂,铁器碰击。所以人们说:“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根据地声的特点,还能够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一般说,如果声调沉闷象闷雷,地震比较大;如果声调发尖,地震就比较小。声音长,在远方;声音短,离不远。”(5)出现地光。在临震前的时刻,天空往往有发光现象,称地光。地光有多种颜色,较多的象闪电那样的蓝白色,再就是红色、紫红色,还有白、橙、黄、绿等色。地光有时出现范围很广,笼罩着大地;有时象条带一样划过长空;有时象火炬自地升起;也有的由一连串红色火球组成;地光有时一闪而过;有时可以持续几十秒或更长时间。目前人类还没有搞清楚产生地光的原因。通常地光的出现预示着就要发生大地震。但地光要和闪电,夜晚灯光、流星等区别开来,以免引起误会。4、掌握防灾减灾的方法,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如:地震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对于地震的预报虽然还不能很准确,但我们如果能够提高防震减灾意识,重视防范地震和地震求生的一些相关常识的了解,就能够极大地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以下是地震专家提出的一些相关常识。(1)常备地震应急包。每个家庭可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家庭防震措施,平时准备地震应急包,并写上联系方式,以备地震时使用,包内物品应定期更换,还可放置一定数量的现金。(2)就近躲避伏地待定。因为大震前会出现短暂的、能预示地震即将来临的地声、地光和地颤等宏观现象,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情况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遵循就近躲避原则。避震时,可用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就近躲到床、桌下等“安全角”或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内,不要靠近窗户、玻璃及建筑外墙,待强震过后迅速有序撤离。(3)不要跳楼乘电梯求生。地震来临时,不要认为跳楼、乘电梯逃生比较快,这样对自身安全的危害更大,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因为一旦遇到停电,会被困在电梯里。地震来临时,在学校等人员集中的场所遇到地震时应就近躲避,如果盲目乱跑,非但不能逃生,还极易发生人员挤死挤伤。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该先用书包护住头部,地震过后在老师指挥下转移到室外。(4)尽快关闭电源燃气。在家中感到地震时,最好尽可能关闭电源、燃气,以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地震引起火灾时,要用湿布捂住口鼻,逆风匍匐逃离火场。在烟尘弥漫或遇到有毒气泄露时,要用湿布捂住口鼻,逆风逃离。要避开狭窄胡同、高压线、变电站、广告牌、街灯等危险物,躲开高大建筑,特别是有玻璃墙的建筑。(5)避离山坡海边不急回家。山区地震易引起塌方或滚石,因此,地震时应迅速离开陡峭山坡,以免受伤;在海洋或海岸附近发生地震常引起海啸,地震时应迅速离开海边。一次地震后往往有多次余震发生。余震也可能造成很大的伤害和损失。因此,震后不要急着回家,应尽快到应急避难场所。(6)保存体力伺机求救。若被埋压者周围有一定空隙,被埋压者应尽可能就地取材加强对周围的支撑,防止重物坠落和进一步坍塌,确保生存空间。被埋压时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尽量创造条件补充水和食物,设法延长生命。当感觉到外界救援自己时,应设法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可以用硬物不时敲打水管;暖气管等,以示求救并指示方位。实践证明,掌握一些防震减灾措施能够提高社会的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震灾损失,提高抗灾减灾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使学生掌握相关的防灾减灾方法,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专题训练四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石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素有“经济血液”“经济命脉”之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进口不断增加,2000年我国进口石油7 000万吨,预计2010年进口将达到14 500万吨。据此完成1—3题。我国从科威特进口的石油,用油轮运往广西北海市的线路是A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琼州海峡B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北部湾C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D巴拿马运河→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南海针对我国石油进口日益增多的现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势在必行。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应建在A西北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C青藏地区 D内蒙古自治区除建立石油储备外,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石油形势,我们还应①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②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水平③进一步提高节能意识,努力抓好节能工作④加大能源的调配力度,改变能源生产消费不均的格局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能源消费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下图反映了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据此完成4—6题。 人类利用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比重超过生物能源大约是在A20世纪5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 C18世纪7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1970年,能源的消费构成是A木柴0% 煤炭18% 石油42% 天然气30% 其他10%B木柴15% 煤炭45% 石油20% 天然气20% 其他90%C木柴90% 煤炭15% 石油70% 天然气92% 其他8%D木柴20% 煤炭0% 石油80% 天然气92% 其他20%输往湖北武汉等地的天然气来源于A新疆 B重庆 C四川 D陕西据新华网综合消息,中哈输油管线(中国新疆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阿塔苏输油管线)于2004年9月28日开始铺设,管线全长1 000公里。据此回答7—10题。中哈输油管线铺设过程中,沿线需要注意的主要生态问题是A水土流失 B土壤次生盐碱化C土地荒漠化 D气候变暖哈萨克斯坦石油最丰富的地区在A里海沿岸 B巴尔喀什湖附近C额尔齐斯河沿岸 D北部丘陵中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下列措施中,从“开源”方面能有效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是①在海外大力投资石油的开发和经营②加速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③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④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目前,我国进口的石油基本上来自中东。为了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从位置方面考虑,除中东外较为理想的进口石油的地区是①加勒比海地区②北非③东南亚④中亚⑤俄罗斯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德黑兰(东三区)时间2003年12月26日4时30分,伊朗东南部发生里氏3级强烈地震,造成4万余人伤亡,一座2 500年的古城变为废墟。据此回答11—14题。此次伊朗东南部地震的震级为A小于3级 B大于3级 C等于3级 D不能确定此次地震造成的严重灾情与下列因素不相关的是A距离震中远近 B长期中东战争C地面建筑抗震性 D震源深浅度在此前几天,美国西部洛杉矶与旧金山之间也发生了5级强烈地震,仅3人死亡,造成这次伊朗地震人员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是①伊朗地震强度大②伊朗地震发生在夜晚③伊朗房屋抗震性差④伊朗地震预报不准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纵观2003年,阿尔及利亚,伊朗,中国新疆、云南、台湾,日本,美国,印尼,菲律宾均发生过6级以上强烈地震,这些地震发生的共同特点是A发生在夜晚 B发生在高原上C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D发生在海陆边缘处“避免环境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回答15—17题。我国城市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ACO2、Cl2、N2、酸雨 BSO2、NO2、CO2、烟尘CNH3、CO2、NO、雾 DHCl、SO2、N2、粉尘城市中光化学烟雾易发生的时间一般在A早晨前后 B夜间 C中午前后 D傍晚前后智利南部某城市在2000年10月10日至15日拉响二级警报,告诫人们中午尽量不要到户外活动。这是因为A南极臭氧洞短期扩大到了智利南部B中午太阳辐射强烈C中午可能发生地震D近期可能有热带风暴袭击下表反映的是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情况。据表完成18—20题。年份 1800 1900 1985煤(吨) 4 2 75铁矿石(吨) 2 8 19世纪初,钢铁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布局靠近A原料地 B燃料地 C销售市场 D交通枢纽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钢铁企业考虑经济效益,在布局上选择图中最适宜的地方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钢铁企业需要考虑环境效益,结合下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适宜在伯明翰 B②适宜在塔兰托C③适宜在上海 D④适宜在加尔各答下图是某地海岸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21—23题。 图示岛屿所在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 C北冰洋 D印度洋图示地区盛行风向是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合建立渔港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读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据此回答24—28题。 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属于A种植园农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 D水稻种植业该类型农业主要分布在A黄河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 D太湖平原该类型农业的好处是A可以少占耕地 B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C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自给 D便于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该地农业属于A自给农业 B粗放农业 C商品农业 D技术密集型农业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A地形和土壤 B水源和土壤 C水源和气候 D地形和气候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我国山区自然资源的优势在于A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0% B降水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C可开垦的耕地资源丰富 D矿产、森林、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第Ⅱ卷(综合题共75分)二、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75分。(16分)读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表,回答下列问题。植被覆盖率(%) 径流减少率(%) 侵蚀减少率(%)20 15 55—30—2040 30 80—50—4060 60—50—30 95—80—7080 75—60—50 98—89—80>90 70 100—95—90(1)植被覆盖率和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之间的关系是 。(2)由图表可知,植被具有 、 的生态作用。植被的破坏易导致 。(3)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除植被覆盖率外,还有 、 、 、 等因素。(4)我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① ;② ;③ 。(13分)读我国能源区域分布和能源调运路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题中的B代表由B1、B2、B3三段工程组成的总工程。(1)图中A、B代表我国正在建设的两大能源工程,它们分别是 工程和 工程。(2)从开发新能源角度看,图中C区域可开发的优势能源是 。(3)图中B2调运的能源是 ,该能源在这一区域十分丰富的原因是:① ;② 。(4)我国政府实施A、B两大能源工程的重大意义有 。(18分)读世界部分著名钢铁厂(钢铁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世界钢铁工业按分布格局可分为A、B两大类型。根据图中信息,将图中①—⑧著名钢铁厂(钢铁工业中心)按分布格局分类填表。按分布格局分类 A B类型名称 钢铁厂(钢铁工业中心)(填图上数字代号) (2)分析A、B两种工业类型的布局特色:A ;B 。(3)图中我国著名钢铁厂(钢铁工业中心)中,其分布格局与③相同的是 (填图上数字代号),名称是 。其生产布局体现了近几十年来世界钢铁工业企业的联合化和 化,生产布局重心转向 区的特点。(16分)读我国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国务院曾下发通知,禁止在甲地挖发菜、甘草、黄麻草。国务院作出这一决策是为了 、 。(2)乙地区为低山丘陵,属多雨气候,加之人类 ,这一地区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3)丙地区为盆地,能源结构以 为主,这里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4)图中1—8各城市生活与生产面临的最大资源问题是 ;图中A—E各城市的环境污染以 最为严重。(12分)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第(1)、(2)小题的相应空格内。A洪水 B风暴潮 C干旱 D水土流失 E泥石流 F台风(1)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最广的是 、 。在图四中,地区Ⅰ与地区Ⅲ共同的自然灾害是 (多项选择);在地区Ⅱ内 、 灾害的分布最广;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 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2)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 ,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 ,发生在水圈中的是 。(多项选择)(3)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3例)。① 。② 。③ 。地理专题训练四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答案B科威特位于波斯湾西部,北海市位于北部湾畔。B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短缺、交通便利。C②不符合题意,故舍去含②的选项,C项正确。A直接读图得出结论。A同上题。B川气入汉,实际上是指重庆忠县的天然气输往武汉等地。C本题考查能源问题。中哈输油管线建设是近期的热点。建设输油管线要尽量避免土地荒漠化的扩大。A里海沿岸是中亚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B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不是从"开源"方面考虑。D从运输距离和运输安全角度考虑,我国进口石油除中东外应该从东南亚、中亚、俄罗斯进口较为理想。C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其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B地震主要是地球内力的释放形式,一般与外力作用无关。B主要是地震发生时间及当地房屋抗震性能太差。C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这些地震一般都发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B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而SO2排放量的90%来自煤的燃烧。C光化学烟雾的发生与太阳辐射量有关。A每年的9-11月是南极地区臭氧量的低值期,10月臭氧层空洞最大,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最多。B由表中1800年所对应的数据可推出答案。B乙地有丰富的铁矿,移煤就铁更经济。A①处主导风为西风。而②处为西风,③处为东南风或西北风,④处为西南风。B根据经纬度的范围,可知图示岛屿所在的大洋为大西洋。A该岛的纬度范围为58°-59°N,处在北半球的西风带的控制下,故该岛盛行风向为西南风。C丙地有能躲避风浪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合建立渔港。C这里是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属于混合农业。C这里地势低平,热量充足,可种植甘蔗,应是珠江三角洲地区。B甘蔗、桑蚕的废弃物喂鱼,塘泥可作基塘的肥料,形成良性循环。C这里的农产品蔗糖、蚕丝、鱼、鸭均是面向市场的,属于商品农业。D当地河网密布、地势低平、挖泥成塘、堆土为基,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热量资源和水资源。C四种森林都分布于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但是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人口密集,尤其是亚热带地区,天然林已经很少见,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境内的亚寒带地区,地广人稀,保存有面积辽阔的亚寒带针叶林带。D山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地势崎岖,土层较薄,不利于农耕。【试题答案】(1)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也在增加(若答出呈正相关亦可)(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水土流失(3)降水风地形土壤(4)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试题评析】本题从考查学生利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入手,考查学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我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原因的分析。在地理《考试大纲》要求的十大能力之内,符合高考要求,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答案】(1)西气东输西电东送(2)太阳能、地热能(3)水电该区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地处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带上,河流落差大(4)解决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促进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城市的环境质量【试题评析】本题考查我国能源的跨区域调配知识。【试题答案】(1) 按分布格局分类 A B类型名称 煤铁复合型 临海型钢铁厂(钢铁工业中心)(填图上数字代号) ①④⑤⑥⑦ ②③⑧(3)上海宝山钢铁厂大型消费【试题评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钢铁工业的类型与布局的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重要的铁矿产区和钢铁工业的形成原因,答题过程中应注重分析各钢铁工业的布局类型,切忌搞错钢铁工业的布局特征。【试题答案】(1)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荒漠化和沙尘暴(2)不合理耕作和滥伐林木水土流失(3)煤炭酸雨(4)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试题评析】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试题答案】(1)ACABCFCDE(2)DECFAB(3)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防)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或疏通城市内排水通道)【试题评析】本题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防灾措施及其相关知识。

气象灾害论文题目大全及范围解释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二)台风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三)寒潮灾害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五、中国的生物灾害(一)农作物病虫害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二) 森林病虫害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3.主要害虫——松毛虫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 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1.蝗灾:(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2)主要种类及分布(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2.鼠害(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分布本区农业特点常见害鼠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久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褐家鼠、小家鼠等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小家鼠、黄鼠等(四)生物入侵

天气、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主要是气象灾害的影响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据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目前,全国420多个城市存在干旱缺水问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至3000亿元。  ——暴雨,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热带气旋(台风),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近年来,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风雹,风雹灾害是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我国风雹灾害发生的地域很广,据统计,农业因风雹受灾面积的重灾年达9900多万亩(1993年),轻灾年也有5600多万亩(1994年)。  ——低温冷冻,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冻害年如1968、1975、1982年因冻害死苗毁种面积达20%以上。1977年10月25~29日强寒潮使内蒙古、新疆积雪深5米,草场被掩埋,牲畜大量死亡。  ——雪灾,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危害有: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 2005年12月山东威海、烟台遭遇40年来最大暴风雪,此次暴风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7143亿元。  回顾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以及热带气旋导致的台风是我国最为常见、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灾害种类。在气象灾害中,干旱也是我国影响面最大、最为严重的灾害。旱灾的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影响远。因此,旱灾也是我国气象灾害中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类灾害。 在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是仅次于旱灾的气象灾害。此外,雷击、沙尘暴、霜冻、冰雹、雾灾等在我国也是经常发生的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  城市生活气象(要点)  v 城市生活气象关注气象条件对城市居民生活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v 生活气象指数预报是以气象要素未来的短期变化为主线,综合分析气象条件变化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做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且为群众乐于接受的生活环境气象预报。  v 以指数的形式进行发布预报,既能使老百姓理解,又做到了科学量化。  v 生活气象服务指数种类繁多,因气候、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季节的差异,各地发布的生活气象指数预报不尽相同。  v 常见的城市生活气象指数涉及居民生活、市政保障、医疗保健、环境污染、商业活动、旅游服务、公共安全等。  v 居民生活气象指数,有紫外线指数、花粉浓度、人体舒适度、体感温度、穿衣指数、晨练指数、热浪指数、风寒指数、寒冷指数、炎热指数、晾晒指数、霉变指数等。  v 城市生活保障方面,有供水指数、空调开机指数(供电)、供暖指数等。  v 医疗气象指数,有中暑指数、感冒指数、冻伤指数、呼吸道疾病气象指数、脑血管疾病发病趋势、消化道疾病气象指数等。  v 环境污染气象指数,有空气质量等级、空气污染指数、污染扩散指数、大气清洁度、负离子气象指数等。  v 商业气象指数,有商场客流气象指数、空调销售指数、啤酒气象指数、冷饮气象指数、洗车气象指数、  v 旅游气象指数,有景区客流指数、登山气象指数、滑雪气象指数、游泳气象指数预报、钓鱼气象指数等。  v 公共安全气象指数,有防火气象指数、火险等级、干燥指数、交通安全、行车安全指数、公路通行气象条件等。  v 众多气象服务指数中以紫外线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空气污染指数、呼吸道疾病指数等尤为重要。  v 紫外线辐射强度是指白天正午时间太阳光中的紫外辐射对人体的皮肤、眼睛等可能造成的损坏程度,过度的太阳照射可能损害皮肤和眼睛,严重可能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  v 既要注意适度照射阳光,又不宜过度;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30分钟;外出时要注意适当采取防晒措施。  v 人体舒适度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组合下人体的舒适感觉,一般认为以70%—80%的人感觉为判断标准。  v 天气气候的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系列反应,一是气象条件会诱发或者使病状恶化,再者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因特定的气候环境会使某种疾病多发,如伤寒、感冒、消化系统感染等。  v 气温在18度时,人脑思维最为敏捷;35度以上人脑会感到疲劳;温度低虽使人脑清醒,但用脑效率并不理想。  v 气压,气温,湿度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均不大的平稳气候有利于人的长寿。  v 在强冷空气影响前后,有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哮喘病、气管炎、溃疡病类风湿病、脑血管异常的患者病征都容易有异常变化。  v 气象过敏症是不同季节、不良气象要素对人体产生影响而发生的某种病症,这些气象因素还会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  v 当天气发生较剧烈变化时,冷暖干湿、风霜雨雪等气象因素产生刺激作用,当人体适应能力下降时,就会产生气象过敏症。  v 春季,气候变幻多端,今天风和日丽,明天阴雨连绵,常使人很难适应,容易出现春季气象过敏症。  v 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稀释、聚积、清除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在逆温层、大雾天气等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状况严重,应避免室外活动。  v 人们常认为早晨的空气最新鲜是一种误解,其实早晨、傍晚和晚上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在一天当中,中午下午空气较新鲜清洁;在一年中,夏秋季空气最新鲜,春冬的头一两个月空气污染最重。  v 晨练要注意“四大忌”:晨练并非越早越好,日出之后是晨练的好时机;不宜在马路边晨练;清晨树荫绿叶下空气质量差;雾天晨练有损无益。  v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居住的房屋,以“坐北朝南”为最佳选择。这样的房屋既可以适当利用冬夏的阳光,又可“巧妙”适应冬夏的“季风”。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P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 气候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  P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也包括负面效应。  P 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P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P 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P 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因此减少。  P 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之一。  P 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  P 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因此增加。  P 目前,对气候变暖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出现的变化了解甚少。  P 已有研究指出,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由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会加剧。  P 全球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是不利的。  P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  P 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P 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质资源之一。  P 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P 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传播范围可能增加,危害人类健康。  P 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