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论文范文初中地理

发布时间:2024-07-05 18:19:25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论文范文初中地理

【摘 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教育,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完全可行。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以引起中学地理界同仁的重视。【关键词】防灾减灾;地理教育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4个部委共同参与的“中国减灾世纪行”,于2007年4月28-29日在北京举行了高规格的“首届全国校园减灾防灾高层论坛”。这次高层论坛高屋建瓴,意义深远,它为提高我国校园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和救灾工作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维护校园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许多切合实际的策略和方法。它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培养防灾抗灾素养的依据。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师生防灾减灾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抗灾素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本人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体会。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减灾是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一直非常关注学校安全。但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各类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6000名中小学死于安全事故,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一个40多人的班级消失!面对“防不胜防”的各类事故,如何建立成熟的防灾减灾体系和减灾应急预案机制,已成为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当务之急。在中小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有着诸多优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广泛性、前瞻性和媒介性。对中小学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不仅使他们学会了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而且,他们还可以用学到的防灾减灾知识去影响家庭及周围的人,发挥媒介宣传作用。切实加强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我们才能普遍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中学地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教育学生学会如何防灾、抗灾知识,从思想上向学生灌输防灾、减灾意识,从实践中向学生传输防灾减灾策略。使学生从观念和实践两方面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二、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内容1、教授灾害的基础知识,培养防灾减灾的科学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是一种自觉的科学的意识,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基础上的认知。中学地理教学正是传播减灾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防灾减灾教育素材,如什么是灾害?什么是减灾?灾害有哪些种类?各种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了解各种灾害的成因及科学的预防措施?等等。同时,要尽可能地多举实例,先用灾害造成的损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并由衷产生忧患意识。如在学习关于“地震”的相关知识时,举例2004年12月25日印度洋由于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造成海啸,吞噬了23万多人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让我们再次深刻地感受到灾害对人类的巨大威胁。使学生在震惊之余产生探究灾害的兴趣和动力。2、教授灾害发生的原理和机制,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了解预防和减少灾害发生的措施。例如水旱灾害的本质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配不均匀。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就有可能降低水旱灾害的发生。如水灾是大量的降水降到地面后排泄不畅造成的。如果我们一方面让地表水的排泄渠道保持畅通;另一方面修建足够的分布合理的蓄水工程,完全可以防止水灾的发生。在容易发生旱灾的地方如果有足够的蓄水工程在丰水期时,尽可能地蓄水或适当地建些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完全可以避免旱灾的发生的。又如我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在夏秋多雨季节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政府部门已经在全县进行勘探,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进行等级划分和布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并通过学生向家长和周围群众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在生活中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使他们在灾害发生之前能够自觉地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和财产转移,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灾害发生时所造成的损失。3、了解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任何灾害的发生都有其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而且灾害的发生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搞清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就可以对灾害进行前期预报和采取预防措施,如地震的发生,目前还不能做到准确预报,但我们可以千方百计地捕捉震前的特殊信息。微观地震前兆可从地震仪器中观测到。如:地应力测量;地形变测量;地磁测量;地电流测量;小震报大震。宏观地震前兆是人们根据以前地震的经验,强烈地震发生前,直接观察到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如:(1)动物异常。群众以歌谣的形式总结如下: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蛇儿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家家户户细留心,分析识别防范好。(2)地下水的异常,群众总结如下: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水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建立观测网,异常快报告。除以上动物和地下水异常外,还有植物异常,如花草树木不合时令地开花结果等。(3)气象异常,如严寒酷暑,旱涝干旱;电磁异常,如日光灯自照,电磁器件畸形;地表形变异常,如地面产生鼓包、裂缝、塌陷等等,都可能与地震有关。(4)出现地声。地震发生时,常常有响声,这就是地声。有的如闷雷滚滚而过;有的象载重车辆急驶而过;有的似千军万马在地下奔腾;有的听起来象疾风怒吼,岩石破裂,铁器碰击。所以人们说:“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根据地声的特点,还能够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一般说,如果声调沉闷象闷雷,地震比较大;如果声调发尖,地震就比较小。声音长,在远方;声音短,离不远。”(5)出现地光。在临震前的时刻,天空往往有发光现象,称地光。地光有多种颜色,较多的象闪电那样的蓝白色,再就是红色、紫红色,还有白、橙、黄、绿等色。地光有时出现范围很广,笼罩着大地;有时象条带一样划过长空;有时象火炬自地升起;也有的由一连串红色火球组成;地光有时一闪而过;有时可以持续几十秒或更长时间。目前人类还没有搞清楚产生地光的原因。通常地光的出现预示着就要发生大地震。但地光要和闪电,夜晚灯光、流星等区别开来,以免引起误会。4、掌握防灾减灾的方法,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如:地震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对于地震的预报虽然还不能很准确,但我们如果能够提高防震减灾意识,重视防范地震和地震求生的一些相关常识的了解,就能够极大地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以下是地震专家提出的一些相关常识。(1)常备地震应急包。每个家庭可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家庭防震措施,平时准备地震应急包,并写上联系方式,以备地震时使用,包内物品应定期更换,还可放置一定数量的现金。(2)就近躲避伏地待定。因为大震前会出现短暂的、能预示地震即将来临的地声、地光和地颤等宏观现象,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情况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遵循就近躲避原则。避震时,可用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就近躲到床、桌下等“安全角”或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内,不要靠近窗户、玻璃及建筑外墙,待强震过后迅速有序撤离。(3)不要跳楼乘电梯求生。地震来临时,不要认为跳楼、乘电梯逃生比较快,这样对自身安全的危害更大,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因为一旦遇到停电,会被困在电梯里。地震来临时,在学校等人员集中的场所遇到地震时应就近躲避,如果盲目乱跑,非但不能逃生,还极易发生人员挤死挤伤。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该先用书包护住头部,地震过后在老师指挥下转移到室外。(4)尽快关闭电源燃气。在家中感到地震时,最好尽可能关闭电源、燃气,以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地震引起火灾时,要用湿布捂住口鼻,逆风匍匐逃离火场。在烟尘弥漫或遇到有毒气泄露时,要用湿布捂住口鼻,逆风逃离。要避开狭窄胡同、高压线、变电站、广告牌、街灯等危险物,躲开高大建筑,特别是有玻璃墙的建筑。(5)避离山坡海边不急回家。山区地震易引起塌方或滚石,因此,地震时应迅速离开陡峭山坡,以免受伤;在海洋或海岸附近发生地震常引起海啸,地震时应迅速离开海边。一次地震后往往有多次余震发生。余震也可能造成很大的伤害和损失。因此,震后不要急着回家,应尽快到应急避难场所。(6)保存体力伺机求救。若被埋压者周围有一定空隙,被埋压者应尽可能就地取材加强对周围的支撑,防止重物坠落和进一步坍塌,确保生存空间。被埋压时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尽量创造条件补充水和食物,设法延长生命。当感觉到外界救援自己时,应设法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可以用硬物不时敲打水管;暖气管等,以示求救并指示方位。实践证明,掌握一些防震减灾措施能够提高社会的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震灾损失,提高抗灾减灾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使学生掌握相关的防灾减灾方法,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就写这几年的灾害啊,原因,结果,防护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着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看见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不是吗?从2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这怎不叫人寒心呢? 至此,人类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举一个最近的例子: 我市的木兰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条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河流,处处可见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妇女,但是近年,由于溪上游的木兰糖厂等工厂不重视环保和对污水的正确处理,任意地排放废水废渣,致使木兰溪水质变坏,鱼虾绝迹。望着溪面上漂浮着黑色的泡沫和死鸡,死鸭,还有谁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饭呢?河两岸的农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庄稼,使庄稼减产……。农民曾多次要求县里主管部门解决污染问题,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拖了下来。 木兰溪中的泡沫及牲畜尸体,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吗?溪中绝迹的鱼虾何日再归来? 当然环境问题还不只这些,如世界八大公害,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等等无一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知而自掘坟墓。的确,环境问题无时不刻地困绕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一出出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呢?是人类。当灾难再度落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先污染,后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倡导同学们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建议叔叔阿姨们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为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论文范文初中

就写这几年的灾害啊,原因,结果,防护

一、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信息、日常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地质灾害应急纳入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从乡镇国土所到县局的信息化管理网络。完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村级监测员、地灾威胁户的手机号纳入县局E信通平台,使险情发生时预警信息直接及时发送到受地质灾害区威胁群众的手机上,保障信息平台网络畅通,做到地质灾害险情预警全覆盖。 二、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针对即将汛期到来面临的防灾严峻形式,做好各个隐患点和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区域的监测和汛前隐患排查。对排查中发现的隐患及时消除治理,做到关口前移,发现在初始,消灭在萌芽。 三、强化地质灾害监测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群测群防要构建到位,使其成为防灾减灾的中坚力量,不能只是名单列在表上,制度挂在墙上,要充分调动监测人员积极性,勤观勤查,做到无死角,无漏洞。落实适当的监测补助,及时表彰有功人员,严格按照监测网络运行,依托信息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信息交换机制和共享机制,及时捕捉地质灾害的特征信息,做到突发灾害险情前置预警,防灾于未然,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和预警监测体系构建,做好群测群防体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衔接,解决“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格局,地质灾害防治是国土部门的主要职责,但水利、交通、住建、财政等相关部门也有相应职责,我们要根据职责分工,主动与各部门沟通联系,强化配合协作,督促落实各自职责,建立“信息共享、职责明确、协同一致、反应迅速”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同时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正确掌握监测、防治等一系列科学防灾手段。 五、把矿山地质灾害详查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深入矿山企业,做好督促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规定整改时限,跟踪督促整改。狠抓对矿山企业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日常监管,把此项工作作为我县地环整体工作突破口,抓出成绩,抓出亮点,从而改变地环管理弱势于全局地政、矿政管理的格局。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论文范文初中生

你这个问题提的太空泛了!无语

去无忧在线(wwwvooyoocom)就好了,那有很多

范文一:甘肃省城市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甘肃省境内泥石流、滑坡发育的基础主要是其特殊的自然条件。陡峭的地形、充足的松散土石和突发性水源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三大条件,另外地震作用也是造成滑坡的因素。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区,境内主要以黄土为主,而黄土由于结构疏松,孔隙大,渗透性强,具强压缩性和自重湿陷性,垂直节理发育,特别是极为发育的顺坡向卸荷节理,使边坡稳定性降低,易发生滑坡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滑坡、崩塌等重力堆积物受暴雨形成的坡面流及洪水的冲刷,源源不断地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 通过计算泥石流、滑坡作用强度和危险度,将城市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危险等级。经过对甘肃省灾害防治历史和治理现状的研究,提出存在问题,得到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发展趋势,强调防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根据对城市的分级,危险度高的Ⅰ级和Ⅱ级的城市应采取治理体系为主,预防体系和管理体系为辅的综合控制对策;危险度不高或较低的Ⅲ级和Ⅳ级的城市应采取预防体系与管理体系为主,治理体系为辅的控制对策;对于威胁城市安全的巨型滑坡和规模巨大的泥石流沟则采用躲避对策。 城市泥石流、滑坡防治规划的最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重点治理。对于不同类型的泥石流、滑坡建立不同的治理模范文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及其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进展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进展 目前,国内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探究国土和城市规划、地籍测量、农作物估产、森林动态监测、水土流失、地下水资源管理〔4〕和矿产资源勘查〔10〕、潜力评价及开发〔11〕等众多领域。GIS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摘要:(1) 地质灾难评价和管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建立地质灾难空间信息管理系统[12,13,14,管理地质灾难调查资料,显示并查询地质灾难的空间分布特征信息,评价地质灾难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难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难的办法,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难进行猜测〔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对香港地区的滑坡灾难进行历史滑坡编录,分析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和静态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滑坡灾难风险进行评价和危险区域划分〔17〕。(2) 地质灾难的危险度区划评价由于各种地质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地质因素之间相互功能的复杂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地质环境资料前提下,利用GIS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有效地处理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猜测指标〔18〕,运用恰当的数学分析模型〔19,20,21〕,对探究区进行地质灾难危险性等级的划分,从而为地质灾难的管理及防治和预警决策提供依据。(3) 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中,GIS所起的功能主要是管理时空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专家系统所起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专家知识和空间目标的事实推理判定灾难的危险度〔22〕。二者的结合将使专家经验得到推广,减少野外和室内手工作业工作量,使区域地质灾难的动态管理成为可能。4 结语(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多种学科领域,从比较简单的、单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并向多媒体GIS、智能化、三维、虚拟现实及网络方向发展,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将运用专家系统知识,进行分析、预告和辅助决策。(2)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从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其中组件式GIS在系统的无缝集成和灵活方面具有优势,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方向。(3)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尤其在地质灾难评价和管理、地质灾难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方面进展很快。以上希望对您有帮助!另外这有个地质灾害论文的网址,可参阅: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按灾种将易发级别相同的评价单元合并连片,并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对边界加以修正,即可圈定出地质灾害易发区。碎屑岩区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区划分出/html/Place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论文范文大全

你要这个论文做什么,需要论文还是自己动手编写。

杨胜元(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贵阳,550000)摘要 本文分析研究了贵州省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的特点,总结了省内7个典型地质灾害的示范治理效果,针对当前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在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根据国土资源部与贵州省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方针与政策,探讨了在贵州省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对策意见。关键词 地质灾害 发育特点 防治对策 贵州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依存于地质环境,是人类最基本的栖息场所。“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呼唤。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问题。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贵州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门积极履行职责,选择几起典型的地质灾害进行示范治理,发挥了职能部门的重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但是由于贵州省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以及相对落后的经济现状,汛期强降雨和各种工程活动仍然是导致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因素,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防治的对策措施已成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者的重要课题。1 贵州地质灾害的特点1 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和人为活动,使地质灾害频发而灾种齐全贵州省位于国内外最大的西南连片岩溶石山地区的中心地带,多为峰丛河谷洼地,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由于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积已达25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雨量充沛、植被稀少、软硬相间的地层出露以及人多地少的省情,使得全省地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各类地质灾害频发,常见的6类地质灾害都有发现。仅据至2002年完成的27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结果,全省掌握了2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圈定重要隐患点4400多处,初步统计受威胁人数在38万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自1998年以来,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150余起(其中死亡1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重大级以上灾害14起),造成291人死亡,451人受伤,经济损失5亿元。2 河谷深切的斜坡地形,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由于境内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类型为主。通过对1993年以来发生的345处地质灾害的统计和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分别占70%、11%和10%。近几年来崩塌和泥石流发生比例还有上升趋势,通过对近5年来发生的140余处主要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滑坡仍然占主导地位,约60%,而崩塌占20%,泥石流占13%。此三种灾害往往相伴而生,使危害和影响范围加大,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如乌江上游的大方县城滑坡,中游地段的思南、沿河县城滑坡,石阡县城的滑坡泥石流,印江县城的岩口特大滑坡、杉树小学滑坡与县城二小滑坡,赤水市大同滑坡等等,灾情均十分严重,损失特别巨大。3 四季分明,雨量集中的气候特征,使得主汛期的强降雨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贵州省气候温和多雨,在雨季民间常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一般4~8月是雨季,但主汛期多在6~7月,此时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约占总数的70%,重大级、特大级地质灾害往往集中在这段时期。1999年6月27~30日,我省黔北、黔中和黔东普降暴雨,11个县市发生地质灾害22起;2000年6月6~8日黔北、黔南又普降暴雨,8个县市诱发地质灾害10起,连续两年近乎在同一时段发生的灾害占了当年总数的40%。2003年6月25日,黔北习水县连降暴雨4小时,致县城及24个乡镇成灾,诱发山洪泥石流,冲毁电厂、公路、大坝和民房,使5人死亡,20人失踪。4 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的省情,使愈演愈烈的工程活动逐渐成为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因贵州省城市化水平和农村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1亩,毁林开荒、采石、采砂、采煤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动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地质灾害频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各年间由于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占当年地质灾害总数的15%~35%,但这一比例还在逐年提高。2001年全省是个干旱年,全年仍然发生有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事件19起,死亡63人,其中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5起,死亡39人,占62%,而因自然因素导致的虽然有11起,但只死亡11人,仅占18%。可见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容忽视。我们注意到,现实中发生的很多地质灾害都或多或少的能见到人为活动的影子。1996年9月18日发生在印江县的岩口特大型滑坡就是常年采石形成高陡临空面而诱发的,由于地处印江河上游,倾刻间180万m3的岩土滑入印江河形成堰塞湖,淹没1镇4村1830户民居,3000亩农田,导致2人失踪,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若堰塞湖一旦溃决,将威胁县城和下游沿江4万民众的生命安全,估算可能达到的经济损失约24亿元。2 典型地质灾害的示范治理效果1 思南县城白虎岩滑坡治理该滑坡位于乌江岸边斜坡地带,由于乌江水位频繁变动及强降雨影响,于1996年6月开始蠕动变形成灾,为中层堆积层滑坡。滑坡纵长104m,前缘宽172m,平均厚度10m,滑体约20万m3,滑床层位为志留系中下统秀山组泥岩。采用抗滑桩+护坡+截排水方案,由国家、地方共同投入资金417万元(含勘察15万元),于2000年、2002年分两期进行治理,使刚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的自来水厂、10余家企事业单位得以平安。第一期工程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优秀工程。2 印江县岩口滑坡残留体与危岩体治理该滑坡位于印江河上游1km,由于长年挖山采石及连降暴雨,形成2万m3的基岩切层滑坡。其中180万m3的岩土滑入河中形成高4m,纵长420m的堆石坝,回水10km,水深10m,堰塞水库库容达6250万m3。在纵长434m,高差155m的滑床上,堆积了2万m3的残留体;在滑床右侧壁陡崖上残留了41万m3危岩体,高于滑床80~140m。滑体由三叠系下统玉龙山组灰岩构成,滑床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灰岩,滑带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泥页岩,厚8~10m。由水利防汛部门采用坝体两侧打永久性导流隧洞泄水并加固坝体,国土资源部门采用危岩体爆破清除+残留体抗滑桩与截排水治理措施,两相配合,取得极其明显的效果。不仅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而且治理遗迹已成为印江人民的游览之地。斜坡上的危岩体爆破和残留体二级支挡与截排水工程共耗资340万元,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3 赤水市大同滑坡治理赤水市大同镇位于赤水河支流大同河岸边斜坡上,是贵州省有名的古镇之一。由于强降雨于1998年6月24日诱发滑坡,阻断赤水—四川叙永的省际公路,毁房62间,致21户484人无家可归,毁坏水厂、饮料厂各1座,破坏了水、电、通讯等生命线工程,直接经济损失400余万元。该滑坡分浅、中、深3层滑体,总方量138万m3,基底为侏罗系中下统砂岩。于1998年10~12月由地方自筹20万元对浅层滑坡实施了挡土墙治理工程,次年5月至1999年6月对中层滑坡实施了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生物治理工程,采用地方出资、国家补贴办法,投入资金374万元(含勘察40万元),已使浅、中层滑坡稳定。通过监测,深层滑坡也已处于相对稳定之中。该滑坡的治理,抑制了灾害的进一步扩展,使下游8km的赤水市区以及赤天化厂、华一造纸厂等国家大型企业免除了安全隐患,避免经济损失14亿元以上。4 石阡县城区滑坡治理由东门坡滑坡群和城南温泉滑坡两部分组成。东门坡正对城区,由5个滑体组成,宽540m,长250m,厚8~5m,总方量120万m3,滑床为志留系中统秀山组泥岩。城南温泉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在其上方出现宽280m,长170m,厚6~12m,规模32万m3的滑坡。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险情,毁坏县人民医院、县党校、烟厂、茶厂等建筑。1996年7月灾情进一步扩大,直接威胁县委、县政府及民族中学等61个企事业单位1161户5276人近6亿元财产的安全。由部投入70万元进行勘察,设计采用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方案分期进行综合治理,需投入资金997万元。于2000年4月—2001年6月由省、市、县政府投入134万元实施了第一期工程治理,有效抑制了县委后山滑坡的变形。5 盘县松河乡朝阳崩塌、地裂缝治理由于长年采煤,1995年在上覆地层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泥砂岩中开始出现山体开裂,2000年雨季地裂缝增多,2001年5月明显增大变宽,有三处出现较大规模的崩塌,残余的危岩体单体达7万~10万m3,使32户126人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并使大片土地荒芜。危岩体一旦下坠,可能形成滑坡,继而演变成泥石流,将威胁下游80户3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2002年由部投资30万元对危岩体进行了爆破清除。但要消除全部隐患尚需进行综合治理。6 印江县杉树小学滑坡治理2001年5月,由于降雨诱发,小学内出现两个相邻的滑坡,长42~50m,宽38~85m,厚23m,体积35万~1万m3,为浅层松散堆积层滑坡,地层为志留系中统秀山组泥岩。直接威胁学校和前缘居民699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经采用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治理措施,于2001年~2002年由部共投入60万元,使隐患得以根除。7 习水县隆兴镇交通村立坡滑坡群2号滑坡治理1999年7月,由于强降雨,交通村发生由4个单体滑坡组成的滑坡群,其中范围和危害最大的为2号滑坡,宽700m,纵长600m,体积约110万m3,为大型浅层松散层滑坡,滑床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砂岩、泥页岩。该滑坡直接威胁滑坡体上49户211人以及周围90户35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对赤水河航运将造成一定影响。2001年由部投入30万元进行勘察,2002年由省政府投入30万元对2号滑坡采取了地表截排水应急工程治理,初步遏制了滑坡的扩展。对以上7个项目实施勘察示范治理,共投入资金1475万元,其中部出资700万元,省内自筹745万元。3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如前所述,贵州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易发,危害性大,除采取必要的避让措施和监测预警预报外,很多应该治理的却无力投入治理。从贵州省对几起典型地质灾害治理的效果来看,其产生的示范带动效应是非常显著的,但一般都是国家和地方共同出资的结果。通过治理的实践,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地质环境状况掌握不够,地质灾害的底数摸得不准,难以预测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和何时容易发生。虽然进行过1∶50万环境地质调查,但比例尺显得太小。现在开展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件好事,但推进速度较慢。加之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地(市)级分站由于体制问题使职能难以到位,信息不能集中,综合分析研究不够,也是造成工作被动的重要原因。(2)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和防治原则宣传普及不够,基层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缺乏判断能力,防治分寸把握不准。无论是否为地质灾害,随意夸大、一味向上伸手的现象时有发生。(3)对地质灾害治理缺乏统一规划,且专业队伍和政府部门的结合不好,技术与经济脱节,既便做过规划,但没有得到上级政府的批准,使规划不能落实,难以实施。实际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动应急”状况。(4)对地质灾害治理没有规定稳定的资金渠道,治理经费难以落实。虽然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缺乏硬性规定,实际很难到位。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向上申请补助,实在万不得以时,挤出一点资金,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办法,地方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项目管理体制不顺,没有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由于现实工作中受权力因素的影响,以至项目下达后,搞“拉郎配”、重新进行项目二次分配等,使项目法人只能被动管理甚至无法管理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项目重新下达给谁、资金多少、进度如何、质量怎样?项目法人是很难知道的。由此带来的财务决算、资料汇总等系列问题也随之而生。这与现行的财政预算管理办法不相符合,也与项目法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不相匹配。(6)与地质灾害治理相关的规程、规范不配套,缺乏严格的技术、操作与经济依据。地质灾害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关系到国计民生,目前状况是与其地位极不相称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只能参照建筑、公路、铁路、水利等行业和部门的标准、定额执行,应该说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4 落实地质灾害治理的对策与措施2003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上明确指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努力实现从过去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向有组织、专门化、主动性的状况转变。我们要刻意解决好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地质环境的关系,深入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从机制、体制、法制上解决问题,用制度来规范治理工作。一方面,地质灾害从客观上讲有其不可避免性,但力图减少和竭力遏制是有可能性的;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的认识和研究,采取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防范治理措施,使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限度。针对贵州省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提出以下落实和加强地质灾害治理的对策措施,供参考。(1)强化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技术作用,深入开展全省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全省基础资料和信息,在加强“三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与气象部门联手,探索出一条适合省情的汛期气象预警新路子,真正使总站成为新时期覆盖全省、反应迅速的高科技、有权威性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中心。鉴于目前各省总站归属不一,体制及基础条件不一,开展工作的程度也不一样,建议部环境司、中国地调局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加强对总站的领导及工作部署,在调查研究取得一手资料后,对总站存在的问题做出进一步明确,不能因为队伍属地化就疏于管理,各行其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总站成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省内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业务技术支撑。(2)加强对地质灾害多发区民众和基层工作人员的知识普及与业务培训,让他们认识地质灾害,懂得地质灾害的一般防范措施、治理规则及程序。实践证明,宣传与培训与否,在灾情出现时显示出的处置能力大不一样。(3)把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规划抓好抓实,既要有专业队伍的主动参与,又要有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编制出切合本地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全面规划,经过专家论证和政府批准颁布实施。要根据国家制定的防治原则和上级编制的治理规划,在空间上、时段上、措施上以及管理做到重点突出,相互衔接,允许根据情况变化作出调整,但一定要任务明确,措施与责任清晰,便于操作和落实。(4)要疏通和建立稳定的地质灾害治理资金渠道并逐步使治理资金多元化,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组织治理,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一定数量的地质灾害防治基金或专项治理基金,以确保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治理和完成规划部署的治理任务。同时,按照“谁诱发、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强制性和鼓励性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获得更多资金。还要广开其他渠道,如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山环境恢复费、土地整理费中争取能够使用一些,包括社会赞助等,以利于多方面筹积资金。目前,在资金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应继续开展典型地质灾害的示范治理,发挥出国家与地方两方面积极性,对使用鼓励政策投资治理项目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成果和投资者,政府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表彰,使这一政策深入人心。(5)要坚决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有依法全权管理项目的权利,同时有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义务。原则上公益性工作应该委派给地方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力量不足的可以通过与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协作完成,政府部门对项目实施程序管理和成果的检查验收,从繁琐的项目管理中解放出来,履行其宏观调控与管理的职能。这样对全省地质灾害的归口管理,提供为编制本行业规程、规范的第一手资料,提高本部门地质灾害的研究水平和质量大有好处,政府管理与事业支撑也相得益彰。

就写这几年的灾害啊,原因,结果,防护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论文范文初中地理

部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为指导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经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历时一年的努力,已于近日完成。4月29日,这个规划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据统计,我国至1995年以来,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就造成10499人死亡、失踪和65356人受伤,造成财产经济损失达575亿元。到2003年,全国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万多个,重大隐患点2000多处,1150万人和2000亿元财产受到严重威胁,5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地质灾害的严重影响。 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求,针对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防治进展及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了2004~2020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提出了实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的内容和保障措施。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表明,2004年到2010年,在完成全国陆地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主要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经济区、主要城市、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并完成我国重要经济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在三峡库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建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在重点防治区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预报;建成国家、省(区、市)、市三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和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完成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危及城镇公共安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完成全国160万人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搬迁避让工程。到2010年,最终实现全国大部分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初步建成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2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20%的目标。 2011年到2020年,开展第三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完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全面掌握我国陆地和近海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危害程度;建立全国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完成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零散居民点的搬迁避让工程和乡镇以上城镇、居民集中点、铁路和重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程;建立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并使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得到根本控制。到2020年,最终实现全国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5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50%的目标。 为了实现2004~2020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还依据调查划分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规划了2004~2020年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防治等16项防灾减灾工程;提出了健全法规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地方防治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经费投入和加强宣传教育等保障措施。 专家们指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为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资源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

就写这几年的灾害啊,原因,结果,防护

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实现使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部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质环境资源,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年至2020年),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为期一年的努力,最近已完成。4月29日,该计划的土地由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据统计,我国自1995年以来,仅突然倒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10,499人死亡,失踪,65,356人受伤,造成经济损失达575亿美元的财产。 2003年发现了总数超过16万的重大隐患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比2000年,1150万和2000亿美元的财产受到严重威胁,50%以上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的土地面积。 ,以满足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防治的进展和对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的需求面临在全国范围内的情况,在中国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明确二〇〇四年至2020年的年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重点预防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内容和保障措施执行情况的总体目标。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从2004年到2010年,完成的700个县(市)地质灾害司和国家土地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主要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经济区,大城市,地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完成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区域灾害调查,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专业监测网络,实现有效的监测和预报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内置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和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完成了三个三峡水库区治理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及镇的公众安全治理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完成搬迁避让工程全国160万的人受到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2010年,并最终以达到最主要地质灾害防治区初步建立灾害预防和减灾系统,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20%,降低2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的目标。 2011年,以到2020年,开展了第三轮的国家地质危害调查,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有完整的控制我们的土地和海上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分布,建立全国的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分散的居民点的地质灾害威胁,避免工程和城镇居民集中点,铁路及主要交通要道以上的乡镇治理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完成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法律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和监督管理体系,基本控制和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到2020年,最终实现国家重点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防灾减灾系统,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了50%,和经济的比例减少50%的目标,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 为了实现2004年至2020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也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域,计划从2004年到地质灾害调查的调查的基础上2020年的评价,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预防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提出了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提高当地预防系统,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财政投入,加强宣传,教育和其他保障。 专家指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地质灾害防治和控制系统,构建一个全面的方式为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资源,以提供一个完整的和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