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西历史文化比较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4-07-06 09:41:08

中西历史文化比较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产生背景: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国土被割让,巨额的经济赔款,国人与西方入侵者之间时常发生的冲突等等使得民族矛盾尖锐;在面临巨大的民族矛盾下,清政府却日益腐败昏庸,面临西方列强采取妥协策略,内部却官场腐败、执政昏庸,激起了巨大的民愤,此时的清王朝内外矛盾十分尖锐。面对西方在思想文化和军事、政治、经济两大方向的进攻,传统中国社会中最早做出反应的是知识分子。要对这种反应做出客观的评价,应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的评价是被动的评价,即面临西方强大的军事入侵和政治威胁而被迫面对早已传入中国、但为当初中国知识界和政界大多数人所不屑的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因而在1840年前后,中国知识界和政界的评价更多地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政治判断,而不是文化和思想上冷静地思考与鉴别(仍自诩为天朝上国)。在强大的“爱国”还是“卖国”的政治氛围中,这些最早做出反应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冷静、理性地分析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利弊短长,误以为中国的失败只是技术上的劣势,而不是封建专制制度对民主政治制度上的劣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洋务派为代表的封建官僚,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同时又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深感国家积危,心存救国之志,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和原则。换言之,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制度不在学习之列,而西方民主思想和政治制度变革之后所产生的技术优势却可以作为当时中国的学习内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就是当时提出的背景。 (或者背景也可以这样写,也可以作参考,看你的喜欢):中国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近代洋务派思想家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这一命题,他说:“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所谓旧学即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新学即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内容:19世纪70~80年代,早期改良派曾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到了19世纪末,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守旧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事物都采取仇视和排斥态度。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积极提倡西学,认为中国不但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更要效仿它们的议院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当时的情况正如张之洞所说:“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张之洞认为:顽固守旧者拒绝西方科学技术是不知“通”;维新派提倡改革封建专制制度,是不知“本”。但主要危险在后者,如不加以遏止,将是“邪说暴行横流天下”。因此他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严复针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出:体用是就一物而说的,“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但在中国历史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对于吸收西方新思想,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意义:主张这种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看不到西方技术、经济与军事优势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根源,死抱封建专制的传统体制,拒绝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切实际地以为只要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就可以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同西方列强对抗到底,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本无法挽救奄奄一息的封建专制。最终爆发了辛亥革命,就是对这一思想的否定。在这种思想下,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工厂,对于中国技术的进步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技术而来的就是新思想,西方科学民主思想随着这一思想而进一步被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吸纳,为中国的民主启蒙起着一定的作用。(这点你仅作参考吧,不过我个人觉得挺好的:这种思想和主张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无疑是爱国的,但从世界发展潮流来看则是落后、迂腐的,而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看,也很难说它是爱国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呵呵,不会也是论文吧?刚回答了一个类似的。西方仍旧朦胧月 东方恰似一点红可以从双方的经济发展,色彩文化入手。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2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结 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附:1、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国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公元前221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墓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行成。 而此时的西方各国(这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第二,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 1、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 2、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 而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 3、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 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例如欧洲“宗教改革”。 4、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对“爱”的诠释上,在中国文化里,对“爱”,强调的是“大爱”,是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们更加突出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因此,在西方文化里的“爱”主要是对自己,对家人或是某个个体的“小爱” 5、 文化差异根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 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谱度众生”、“因果循环 ”之类的思想。因此,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于是就有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 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因此,也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 其实,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因此,文化既然已经形成,就没有优劣之分。2、文化差异源于民族(或族群)性格西方人:1、普遍性格独立、外向、强悍、富于进取性。2、文化就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无论亲疏)都作为个人面对的、需要征服的对象。他们希望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喜欢,认为那是一种“征服”。3、突出个人、不那么重视利益友情、尊重真理而非权威等等表现,都是这种民族性造成的。东方人:1、性格依群、内向、温和、趋向平稳安定,2、文化就崇尚整体稳定,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组成的群体)都作为个人应该融入的对象,所谓“天人合一”。相对于让他人尊敬或喜欢,他们更关注是否被接受(包括表面的不管真心与否的“尊敬”),那是“融入”的体现。对权威“表示”尊敬,重视互相帮助的友谊(只在抒情时颂扬“君子之交淡如水”),易于服从集体或代表集体的集权等等,其深层的原因是都民族性。 3、中西文化差异  对于中西文化,在具体事例上,我们不免会发现许多差异之处,例如: 别人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谢; 做饭做事,西方人总是弄清几斤几两几时几刻,中国人多用少许、片刻之类的词; 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个人权益,不督促不强求; 烹饪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等菜肴的形式美感,西方人更多注重食物的营养; 中国人吃饭时围成一桌共同吃,西方人则将食物分成每人一份; 美术上,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神;等等。 中国人实践含蕴理性西方人理性指导实践。所谓理性,指人用正常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思考后做选择,可以说理性就是逻辑在具体事物上的应用。而逻辑的总结在于我们先验的思维能力和经验的总结。实践是广义的行为和做事。大致的,理性指导实践要求西方人凡事以事实为重,以逻辑为准则,以概念为单位,一个体为本;实践含蕴理性要求中国人凡事以和气为重,以实际具体情况为准,以感性认识为美。中国人有服从性,西方人重视自由平等等。    西方和中国的原始社会是没什么差别的,人口很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资料公有制,以亲族关系为基础,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 但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被阶级社会所取代的时候,中西两方的社会就有不同了。阶级社会以奴隶制社会为主。世界各地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不尽相同。 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制,全部的国家权力在形式上属于世袭的君主。 西方的希腊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主要由奴隶主和自由民参加的“人民大会”选举和抽签产生公职人员。古罗马和斯巴达实行贵族制,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古罗马)和长老会议(斯巴达)掌握重要权力。抑或是其他的一些制度。对这种制度的不同作原因上的思考,我们显然看到了地理环境在其中的作用。  欧洲的古文明多处地中海沿岸,其特点是岛屿众多,充斥着海岸线,而各岛屿上的劳动产品容易有地域局限性,于是人们较喜欢于各个岛屿或半岛之间进行原始的经济贸易,地中海平静的水面恰有利于航海的进行。 然而又因为其岛屿半岛众多,各民族各部落占地一方,以水相隔,占岛为王,划清界限,因此不利于被某个民族统治侵占,所以各地进行的是平等的贸易交换。 贸易的平等依赖于人们地位的平等,人们思维观念的平等,为了维护这种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于是就产生了凌驾于个个部落和氏族的法的习惯之上的雅典普遍适用的民族法”(马恩选集)。于是这样的生存方式有利于实行民主制,即便没有实行民主制,民主的思想亦容易被接受。希腊城邦制度是欧洲历史的开源,也正是这种生存方式的代表和真实写照。进而,“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了一种把抽象的原则看得比感性的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西方哲学史 赵林 邓晓芒)。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了,地理环境影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影响思维习惯,当然了,思维习惯进而影响了文化。

太多了——例如从医入道,道一直用于人生,先做人后做事吗?再有就是艺术了出名的是因为危险太大,最终两种结果:要么臭名远扬,要么流传千古,但这都合医德无多大关系——因为一得救的是活人,也是一个整体,不是分解的零件,这里也有“预防为主的观点,现实想着的大多是如何治病,没有想的是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原因在哪啊?分析不清就急于乱求医:花冤枉钱”难安社会舆论,导致中医很难发展——还好有识之士坚持保下中医的跟,让它发展,就应该先从人心开始

中西历史文化比较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中西文化差别之浅见“文化”二字貌似通俗简单,但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大辞典中的一个释意为,“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化是个名词而其蕴含的内容却及其丰富,包括了人的思维,社会风俗,建筑,饮食等等。对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别,站在不同的角度,注重的方面肯定不同,观点也会各异。我虽然在国外生活多年,也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民族的好友,却也不敢说自己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别有十分准确的看法,不敢轻易批评西方文化是否丑陋,也不能妄自菲薄中国文化是否有许多糟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只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也在努力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交流,相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原来自己生存的小天地,有机会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在这里,不妨用我自己的小视角来和有兴趣的朋友们,讨论一下中西文化的各自优缺,无非是为了取长补短,希望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由于文化的含义广阔,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别。但总体来说,从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形象的差别,在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在性格上西方人比较随和随意,中国人则相对含蓄拘谨。文学艺术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同,中西文学艺术上各有所长。有一种说法,中国文学含蓄善于写实,外国善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还有一种说法,西方文学关注个体心灵的成长,而中国文学关注群体的。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在诗歌方面,中国的唐诗宋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韵律优美、对仗工整独具特色,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内敛的性格。另外,总体来说,中国诗词以舒情为主,西方则以叙事为主。 绘画方面,西方油画的特点是在着色上可以重复修改,色彩可以互相覆盖,因此,绘画时应用色彩的顺序比较随意;中国画的用色方式则不同,讲究由浅至深及预先留白,工笔严谨精致讲求技法细腻,泼墨写意则相对灵活大气。文 字 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据说也是起源于象形文字,26个字母最初起源于埃及象形文字,后由腓尼基人改进发明了腓尼基字母,希腊人对腓尼基字母加以改革后创造了希腊字母,古罗马人对希腊字母加以改革进而发明了拉丁字母,英文字母就属于拉丁字母。 在文字方面,英文的确有书写方便流畅的优点,相对而言中文要复杂深奥得多。在表达方面,有很多中文的含义是无法用英文表达的。当然同样,一些英文的幽默也很难用中文翻译,这大概就是因文化的差别是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习惯于使用象形文字,具有更强的记忆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 育 西方的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优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西方文化重分析及自主思维,东方文化重归纳与记忆。 在思考方面西方特点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比如一个问题会允许学生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而在管理方面,西方文化会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比如遵守交通规则,比如执行一项规章制度,只要有规矩制度可循,谁经办并不重要,一切例行公事,公事公办。 在管理方面中式思维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比如一项程序、规则法律,却往往加上当权者执行者的人情观念主观态度在内;而在思考方面,中方文化也会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比如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在基础智力方面,中国孩子常常远远超过西方人,但受到应试教育框框套套的束缚,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之后,发明创造能力反而没有得到长足的发挥,因而常常出现,在学校所学、所记、所考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并无用处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中国科学的相对落后,就是政治制度决定了的教育体系有关。餐饮文化 欧洲人认同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中式餐饮以多样化、讲究制作过程、方式而著称,西式餐饮则以简单方便为特点。 餐饮文化上体现出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排场与耗时,令西方人乍舌。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比如,随便说川菜、粤菜、东北菜都可以列上一系列的招牌饮食,如“全德居”、“桃园居”“一品轩”、“御膳坊”等等,烹饪方式煎、炒、膨、炸、熘、炖、蒸五花八门,讲究色香味具全。因此,中餐在世界上著名,没有一个老外不喜欢不迷恋的。而西餐,其实大同小异,做法简单,大多通过烘、烤制成,除了牛扒、羊扒就是汉堡包鱼片,虽然汉堡包被批评为非健康食品,但其实在国外仍然占相当比例,因之肉菜面包合三为一,实在方便易用,节省时间,但口感上是很多中国人无法习惯的,但在面子形式上的简洁其实也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西方餐饮中的分餐制也与中餐的合餐习惯大不相同。我个人认为分餐制更具重要的卫生意义。建筑文化 如果说建筑之父是技术,建筑之母是美学,则建筑的灵魂则是思想文化。 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有一条中轴线,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摆放。这里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体系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观念,有稳定、中庸、内敛、保守与和谐的内在特质。中国的权力政体思想可从宫室建筑搜寻出踪迹,中国的天人调谐思想、艺术审美情趣可从园林建筑中找出根据。 西方建筑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这与被儒教思想统一了两千多年的中国的建筑风格的一以贯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差别十分显著(因而都有特定名词为建筑命名),稍具常识之人即可一眼分辨出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递延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除非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给一座中国古代建筑正确地断代(抛开其它技术手段,仅从建筑风格上来说)。 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精神文化 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精神文化的丰富为世界公认。易经、诸子百家等等的博大精深,即使是对世界也有深远的影响。例如,西方科学家莱布尼茨,从易经的八卦推演中看出了二进制的端倪,启发他将二进制应用在电子计算机上,为今天的电脑科学、信息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方不少军事家都曾潜心钻研孙子兵法。 中国文化具有“儒、道、佛”三元合一的特征。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佛家主张“出世”,彼此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 儒家主要的贡献是那种“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的精神以及“敬鬼神而远之”的“科学”精神。但它的“尊卑等级”的观念,以及为了维护整个封建社会统一、稳定的“伦理纲常”等思想,则是应该屏除的。“中庸”(不偏不倚)思想即不利于现代社会的竞争,也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所以也应该取其利避其害。 道家与佛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出世”,那种“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以一种超现实的眼光来看世界的,不局限于人世间的“衣食住行”,追求的是一种超级精神境界(当时的自然环境允许他在其中“逍遥”思索)。这种精神体现在艺术上,即所谓的“意境” 的阐发在艺术史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极深远的意义。 佛家(指的是中国化的禅宗)讲究“轮回”,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认为人间处处有佛,只要心中有佛,则可以成佛而不必隐居修行。这种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心理的塑造,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在民间表现的尤为突出。在知识分子当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西方由于受到希伯莱文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历史发展中,宗教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中古阶段,还一度对整个西方起到垄断作用,教会的势力之强已达到主宰国家运行的地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在文艺复兴以后,它们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对近现当代的西方的发展可以说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其中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就是它们的瑰宝。使得自然科、社会科学研究得到的蓬勃的发展,国家的法制意识、人权意识得到深入的贯彻。 任何国家任何一个以善与义为前提的宗教信仰都应获得尊重。科学发展 中国的其他发明如火药、指南针、地动仪、造纸、印刷术、磁极原理、地震仪、活字印刷的排版、印刷方法等,其中部分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也已经向世界展示了。 如果说中国文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向内探求的生命活力,那么,西方则表现为一种向外扩张的生命张力。如果说中国文化精神的倾注的对象更多的“人”的话,那么,西方更多的关注“物”,也正是因为关注物,并且把人和物进行分离,“物”是“人”要研究的对象,而不像中国“人”与“物”是统一的,讲究“天人合一”。 由于西方“人”与“物”的对立,所以,人要想方法认识客观事物,正是基于这种精神,才逐步诞生了科学精神。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好亲兄弟一般,当然就不会用心去加以研究对待了,从而也就没有科学精神的诞生,早期中国的科学发明,只是基于实用的目的,并没有把所发现的东西,提炼成知识,做系统的研究。这也就造成了中国本有的发明成了别人利用后发展的工具。 西方文化要征服自然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已经认识到还需要保护自然做为人类生存的环境,基于找寻客观自然规律的初衷,才有了一切以科学来衡量和归纳的方式。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不平等的政治制度和君臣关系就会导致疑问和被推翻。于是,人的自我意识加强了,相应的社会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和建立。 相比之下,中式文化的中庸、调和与随遇而安的特质,容易形成“退而求其次”或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中国人的这种态度固然有其生活的哲理性一面,但不去质问人世的不公,不去坚持理论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社会问题的积累。民主法治 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强调个人权利与平等,即承认旁人、人与人平等、讲理、取决多数、尊重个人基本权利自由。 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民主,例如,孟子就提出了“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等。 中国由于在“伦理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对法治的探索似乎不够,过于在人事、人情关系上下功夫。从这个角度讲,当权者就是一家之主,只不过这家的范围比较大罢了。如果要通过伦理的名分思想让家和国都得以有秩序的存在,依靠崇尚温情脉脉的道德秩序来保证公平的社会秩序,难免会产生诸多弊端。现今社会的发展,在达不到人人按需取酬的境界时,还是需要合理的完善的法律架构监督机制,来约束那些单纯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法行为,才能保护民众个体的基本利益,否则,三鹿事件难保不会重演。集体与个体 中国文化是以集体为重,西方文化是以个体的基本生命权利自由为重。因此,在中国出现一个强力人物,比如秦始皇、朱元璋,这样的强力独裁者都能完全改变中国面貌。 虽然我们也提倡求同存异,但根本上还是多数人习惯于消灭异类,这也是为什么一旦有一二个不和谐的声音就会遭到群起而攻之的原故。中国人强调个体应该服从集体,应该把自己融入集体当中,不要张扬自己,要处处体现集体的意志和作风。以大局为重,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甚至是个体的尊严。 因为强烈的群体意识,在中国“世人的眼光”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影响力。有人形容,老外是更注重自己在做什么,而中国总在关注别人在做什么。 西方人因为注重自我,主张保持各自的生活方式。家庭观念 西方人对婚姻与配偶的关系最为重视,超过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中国则注意家庭概念,尤其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对盖茨退休的报道就体现中西方的差异,欧美媒体关注的是盖茨离任后微软的未来,对盖茨的捐款往往一笔带过。而中文舆论,侧重于惊叹盖茨的募捐数额、没有给子女留下财产,并强调,盖茨行为凸显企业家道德高度,个别媒体还不忘调侃一下中国富人相比之下的“吝啬”。 在西方人眼里自己放在首位,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与父母平等,同样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因此父母子女之间也很礼貌,“请”“谢谢”是每次要说的,成年后各有独立生活空间; 在中国人眼里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全部与寄托,潜意识里当成父母的一部分产业,家庭关系虽然比西方亲近,但矛盾也相应变得复杂。贫富关系 经济学中有一种阐述:个人或企业追求财富是对社会的贡献(当然,这里指的是通过市场合法获取的财富)。亚当·斯密说,人们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便是道德的建立过程。事实如此,人类告别丛林社会发展到福利社会以及将慈善事业视为义不容辞,与道德的驱使不无关系。在市场环境中,人们追求财富,也逐渐提升了道德水平。 因此在西方社会,有这样一个概念:个人或企业创造财富,才是社会的主要保障。所以,不奇怪西方媒体仅用一句话来报导盖茨全捐财富回馈社会。它们更关注微软未来的前景,因为只要类似微软这样的企业赚钱,社会才能处于保障和进步的良性循环。在媒体眼里,盖茨的捐赠,不过是良性循环体制的锦上添花。 在中国,由于社会福利建设尚未成形,加上民间慈善受到很多限制,人们因此并不在乎企业或富人赚了多少钱,而更愿意看到实在的东西,所以人们是以个人的眼光惊呼盖茨的捐款数额。 同时,由于税务财政支出透明度不够,使得穷人并不关心富人纳税的用处,也就谈不上对的确对社会有贡献的富人的尊重,甚至会因为社会嫌贫爱富过于谄媚于财富,造成更严重的等级不公,从而产生仇富情节。这样,也不利于让富人更积极地将财富回馈社会,成为恶性循环。生命观念 在战争中,西方人始终把珍重生命看在第一位,不作无意义的抵抗和牺牲,而中国呢,如果投降,逃跑那就是不能容忍的。中西医学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种不可比的、互补的医学体系,各自有各自存在的物质基础,认识论前提,两者间没有没有优劣之别,只有适应症上的不同而已。西医注重治标,以迅速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有炎消炎,有烧退烧;中医注重治本,讲求调理自身,但外症缓解速度慢,也容易因效果慢而对身体器官产生损耗。所以,目前已经广为接受中西结合治疗方法,这就是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进步意义。切实证明中西文化并非不可调合非此即彼的矛盾。人文性格 中式性格相对来说略为拘谨,而西方人相对较为随和。因为西方以个体为重,人与人之间比较随和,比如互称名字,而淡化身份地位年龄。中国人讲求一个集体的环境,在称谓上就比西方多一些规则。 中国人讲究含蓄(不张扬)、圆通,这种特点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审美和文化心理。例如,在审美上,女性行为上讲究“笑不露齿”的含蓄美,文学艺术上,讲究含蓄美,重表现而不重再现。 相对而言,西方强调个性要张扬,要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包括身体的魅力(如希腊神话中所展现的人体美以及后来发展的雕塑艺术)。 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近代、现代在文学艺术、影视媒体、经济发展、哲学史观等方面比西方落后了,但这是政治原因。根源应该从社会制度,政治方略去找——是部分当权者由自身的人格操守人、精神境界、文化水平,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感有没有达到令人敬仰的高度;统治阶层对现代化国家的认识群体素质是否够好,封闭保守、胸怀的狭隘决定的在政治上进行诸多限制、压制、禁锢都会影响现代文化的发展。 讨论中西文化差异,并非狭隘地计较高低。世界不同民族,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都是在相互吸取,在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西方文化吸取了许多东方文化的精髓,同样的东方文化吸收了许多西方文化的精华,并各自延伸。他们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有贡献,他们各有不同的特色,不应随意武断地批判任何一方。 未来的世界,很难再分清楚什么是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其实早已相互融入,很难划一条分界线。就象中国人吃着汉堡包玩着互联网,西方人在宣扬雷锋精神吃着中餐用着筷子。 我们应该认清各自的文化优势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也不是妄自尊大。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竞争、合作的世界,既然我们认同“以人为本”,只要是对民众有益的、对社会有益的、对国家有益的,良好的管理经验和科技文化发展,都值得学习与借鉴。 也许我们现在的发展和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那并不代表着我们的文化基础人文基础不足。我们需要理性的新思维克制那些既得利益者对社会的损害,这种损害正如网上有文指出,说准确点是相当一批领导层把个人利益、面子看得高于国家、民族利益,思想觉悟跟不上人类现代化文明进程,不具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拒绝接受进步理念的结果。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更好的管理与发展,并不是一部分人富裕了就达到目的,其实更需要理性的精英阶层的人生价值观通过自身的修炼得到提升,跳出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站在更高的层面,自觉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网上已经可以看到无数人正在积极探索、默默耕耘、百折不挠地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其实与自身切实相关的社会焦点,那么,不完善的一面,终会有一天被改变的。

呵呵,不会也是论文吧?刚回答了一个类似的。西方仍旧朦胧月 东方恰似一点红可以从双方的经济发展,色彩文化入手。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2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结 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附:1、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国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公元前221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墓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行成。 而此时的西方各国(这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第二,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 1、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 2、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 而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 3、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 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例如欧洲“宗教改革”。 4、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对“爱”的诠释上,在中国文化里,对“爱”,强调的是“大爱”,是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们更加突出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因此,在西方文化里的“爱”主要是对自己,对家人或是某个个体的“小爱” 5、 文化差异根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 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谱度众生”、“因果循环 ”之类的思想。因此,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于是就有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 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因此,也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 其实,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因此,文化既然已经形成,就没有优劣之分。2、文化差异源于民族(或族群)性格西方人:1、普遍性格独立、外向、强悍、富于进取性。2、文化就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无论亲疏)都作为个人面对的、需要征服的对象。他们希望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喜欢,认为那是一种“征服”。3、突出个人、不那么重视利益友情、尊重真理而非权威等等表现,都是这种民族性造成的。东方人:1、性格依群、内向、温和、趋向平稳安定,2、文化就崇尚整体稳定,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组成的群体)都作为个人应该融入的对象,所谓“天人合一”。相对于让他人尊敬或喜欢,他们更关注是否被接受(包括表面的不管真心与否的“尊敬”),那是“融入”的体现。对权威“表示”尊敬,重视互相帮助的友谊(只在抒情时颂扬“君子之交淡如水”),易于服从集体或代表集体的集权等等,其深层的原因是都民族性。 3、中西文化差异  对于中西文化,在具体事例上,我们不免会发现许多差异之处,例如: 别人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谢; 做饭做事,西方人总是弄清几斤几两几时几刻,中国人多用少许、片刻之类的词; 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个人权益,不督促不强求; 烹饪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等菜肴的形式美感,西方人更多注重食物的营养; 中国人吃饭时围成一桌共同吃,西方人则将食物分成每人一份; 美术上,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神;等等。 中国人实践含蕴理性西方人理性指导实践。所谓理性,指人用正常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思考后做选择,可以说理性就是逻辑在具体事物上的应用。而逻辑的总结在于我们先验的思维能力和经验的总结。实践是广义的行为和做事。大致的,理性指导实践要求西方人凡事以事实为重,以逻辑为准则,以概念为单位,一个体为本;实践含蕴理性要求中国人凡事以和气为重,以实际具体情况为准,以感性认识为美。中国人有服从性,西方人重视自由平等等。    西方和中国的原始社会是没什么差别的,人口很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资料公有制,以亲族关系为基础,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 但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被阶级社会所取代的时候,中西两方的社会就有不同了。阶级社会以奴隶制社会为主。世界各地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不尽相同。 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制,全部的国家权力在形式上属于世袭的君主。 西方的希腊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主要由奴隶主和自由民参加的“人民大会”选举和抽签产生公职人员。古罗马和斯巴达实行贵族制,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古罗马)和长老会议(斯巴达)掌握重要权力。抑或是其他的一些制度。对这种制度的不同作原因上的思考,我们显然看到了地理环境在其中的作用。  欧洲的古文明多处地中海沿岸,其特点是岛屿众多,充斥着海岸线,而各岛屿上的劳动产品容易有地域局限性,于是人们较喜欢于各个岛屿或半岛之间进行原始的经济贸易,地中海平静的水面恰有利于航海的进行。 然而又因为其岛屿半岛众多,各民族各部落占地一方,以水相隔,占岛为王,划清界限,因此不利于被某个民族统治侵占,所以各地进行的是平等的贸易交换。 贸易的平等依赖于人们地位的平等,人们思维观念的平等,为了维护这种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于是就产生了凌驾于个个部落和氏族的法的习惯之上的雅典普遍适用的民族法”(马恩选集)。于是这样的生存方式有利于实行民主制,即便没有实行民主制,民主的思想亦容易被接受。希腊城邦制度是欧洲历史的开源,也正是这种生存方式的代表和真实写照。进而,“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了一种把抽象的原则看得比感性的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西方哲学史 赵林 邓晓芒)。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了,地理环境影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影响思维习惯,当然了,思维习惯进而影响了文化。

中西历史文化比较论文选题背景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 一、中西方小说的发展史 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 中国的小说是到唐代才脱离历史记录而成为文学创作的。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开阔,这时传奇应运而生,李朝威的《柳毅传》、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造而成的。唐代小说多为虚构想象而讲求文采,不仅仅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小说也并没停止。传奇小说到宋代就逐渐衰落了,随之而兴起的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这类小说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再创作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有明显的说书人的语言风格。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不再加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开辟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后的《红楼梦》更是把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顶峰。“五四”以后,中国小说家开始借鉴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 西方小说,则是在“文艺复兴”后快速的发展、成熟起来的。中世纪的西方小说发展近乎停滞,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推翻了教会对文学的控制后,15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这类小说是为配合当时欧洲反封建而产生的,同时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说以记叙凡人凡事为主的基调。意大利 伽丘的《十日谈》,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随之出现是古典主义小说,其主张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去写作,这种小说在17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完备。代表作为注 高乃依的《熙德》,古典主义小说的的兴起使西方小说语言得到了一次大幅的提高。18世纪开始流行以宣传科学知识,启蒙大众意识为目的的启蒙主义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歌德的《浮士德》,英国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这类小说的出现是为了给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大造舆论。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交替占据小说领域的主导地位。浪漫主义小说如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富于想象、构思奇特、语言奔放、感情炽烈。现实小说则着力反映生活的本质,描绘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现象,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都德为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着力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深刻批判现实的罪恶,法国巴尔扎克和莫泊桑,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俄国的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美国的马克·吐温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时值今日,这三类小说仍是西方文坛最主要的三类小说。 东西方小说发展史就大致如此。 二、中西方小说的特点 除了小说的基本特点外,中西方小说还具有如下各自的特点: 1、中国传统小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性格单一,少变化,缺乏主体感。西方小说则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强调挖掘人物内心的潜意识,善于写出丰满、变化、主体感强的人物性格。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只有通过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引出矛盾冲突,但安娜·卡列尼娜卧轨前的一系列矛盾却只用他的心理描写就能够表达清楚;林黛玉在吟诗作对中表现她的才气,而保尔用内心独白表明他的理想;张飞只具有忠勇这一性格特点,但简·爱的性格却是由勇敢、坚强、热情、善良等许多性格揉和而成的。总之,在人物描写方面中西方各有特色。 2、中国小说较之西方小说情节更加曲折,故事更为完整。情节曲折、故事完整是中国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就具有曲折生动的特点。唐传奇中许多名篇的布局,异常宏伟,严谨而巧妙,故事情节发展富于戏剧性。明清的长篇小说内容参差错落,波澜起伏,错落有致,结构缜密,浑然一体。如《红楼梦》,处处设伏,回回转折,写尽贾府故事。西方于情节方面出众的作品虽也不少,但终不能与中国小说相比较。 3、中国小说语言简练生动,西方小说内容丰富翔实。中国小说吸收了民间艺人语言,同时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常常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事件、人物。西方小说中包含着作者广博知识,涉及社会许多方面,因而内容丰富翔实,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领域的知识。恩格斯就曾说过他在巴尔扎克小说中获得有关的19世纪法国国内的状况比他从任何报告中获得的都多。中西方小说有这样不同的特点,也与中西方的美学观念不同有一定关系。 4、中西方小说都曾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封建文化使得中国小说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法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封建文化使得西方小说在几乎整个中世纪中发展极端缓慢,许多有才华文学家被迫为教会服务,写一些宗教性质的枯燥空洞的文章。 三、中西方小说未来的发展前景 清朝末年,中西方已开始系统的认识对方,中西方小说的优点也不断地被对方借鉴。当然,由于历史原因,中方借鉴的多一些。直到今天,中西方的小说家们仍不懈的努力研究者两方小说中的艺术魅力,虽然语言的不同对相互的艺术鉴赏有一定的影响,但美是相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西方小说艺术最终会取长补短,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到达新的艺术高峰

回答 1.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现实中,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对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正认识,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本文对中西方文化背暴及价值观差异表现作了如下概括:1行为模式差异众所周知,思维模式夫定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不同,行为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在中国,人们提倡“三思而后行”,做事谨小心,考虑问细心圃到,对人要以诚相待。而且,中国人将有野心视为一种不可取的行为。而与此不同,西方人将有野心视一种积极的行为模式。在西方,孩子从小就接受自信与自立教育,使人们养成了“进攻意识,这种意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果断、直接、有野心.2家庭观念差异在现实中,中西方的家庭观念差异很大。而且,这种差异表现地特别明显。在中国,人们特别重视亲情,自觉地道守三纲常。对待父母,人们要孝敬,尽量做到百依百顺; 提问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活动目的 回答 1、一般认为是以下四点:中国集体主义,西方个人主义中国文化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回避非常高,西方这方面敏感度低中国社会权利造成距离很大,西方较小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盛行的程度不同2,中国人阶级意识强,而西方种族意识强,但欧洲人的阶级意识似乎明显比美国人强,而澳大利亚这个名族更相近于美国(历史文化),虽然他们英语更相近于英国;3,,中西方家庭观念不一样,中国强调责任,西方强调感恩和追求个人幸福;4,西方人对不同观念容忍程度高,中国强调同一性;5,中国人形象思维好,理论思维差,西方人逻辑思维稍好些;6,西方(不止是西方)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虽然也在走向世俗化,中国大陆人分为两种---无神论者和迷信者,绝少有严肃的有神论者;7,由于源自美国的大众文化的影响,全世界‘现代文化’方面变得是越来越像的,比如全世界都拜金,利益至上;8,中国文化比较讲究实用性,对不能带来利益,好处的东西不感兴趣。 提问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实践活动方法 更多2条 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中西文化差别之浅见“文化”二字貌似通俗简单,但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大辞典中的一个释意为,“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化是个名词而其蕴含的内容却及其丰富,包括了人的思维,社会风俗,建筑,饮食等等。对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别,站在不同的角度,注重的方面肯定不同,观点也会各异。我虽然在国外生活多年,也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民族的好友,却也不敢说自己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别有十分准确的看法,不敢轻易批评西方文化是否丑陋,也不能妄自菲薄中国文化是否有许多糟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只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也在努力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交流,相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原来自己生存的小天地,有机会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在这里,不妨用我自己的小视角来和有兴趣的朋友们,讨论一下中西文化的各自优缺,无非是为了取长补短,希望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由于文化的含义广阔,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别。但总体来说,从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形象的差别,在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在性格上西方人比较随和随意,中国人则相对含蓄拘谨。文学艺术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同,中西文学艺术上各有所长。有一种说法,中国文学含蓄善于写实,外国善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还有一种说法,西方文学关注个体心灵的成长,而中国文学关注群体的。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在诗歌方面,中国的唐诗宋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韵律优美、对仗工整独具特色,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内敛的性格。另外,总体来说,中国诗词以舒情为主,西方则以叙事为主。 绘画方面,西方油画的特点是在着色上可以重复修改,色彩可以互相覆盖,因此,绘画时应用色彩的顺序比较随意;中国画的用色方式则不同,讲究由浅至深及预先留白,工笔严谨精致讲求技法细腻,泼墨写意则相对灵活大气。文 字 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据说也是起源于象形文字,26个字母最初起源于埃及象形文字,后由腓尼基人改进发明了腓尼基字母,希腊人对腓尼基字母加以改革后创造了希腊字母,古罗马人对希腊字母加以改革进而发明了拉丁字母,英文字母就属于拉丁字母。 在文字方面,英文的确有书写方便流畅的优点,相对而言中文要复杂深奥得多。在表达方面,有很多中文的含义是无法用英文表达的。当然同样,一些英文的幽默也很难用中文翻译,这大概就是因文化的差别是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习惯于使用象形文字,具有更强的记忆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 育 西方的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优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西方文化重分析及自主思维,东方文化重归纳与记忆。 在思考方面西方特点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比如一个问题会允许学生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而在管理方面,西方文化会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比如遵守交通规则,比如执行一项规章制度,只要有规矩制度可循,谁经办并不重要,一切例行公事,公事公办。 在管理方面中式思维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比如一项程序、规则法律,却往往加上当权者执行者的人情观念主观态度在内;而在思考方面,中方文化也会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比如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在基础智力方面,中国孩子常常远远超过西方人,但受到应试教育框框套套的束缚,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之后,发明创造能力反而没有得到长足的发挥,因而常常出现,在学校所学、所记、所考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并无用处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中国科学的相对落后,就是政治制度决定了的教育体系有关。餐饮文化 欧洲人认同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中式餐饮以多样化、讲究制作过程、方式而著称,西式餐饮则以简单方便为特点。 餐饮文化上体现出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排场与耗时,令西方人乍舌。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比如,随便说川菜、粤菜、东北菜都可以列上一系列的招牌饮食,如“全德居”、“桃园居”“一品轩”、“御膳坊”等等,烹饪方式煎、炒、膨、炸、熘、炖、蒸五花八门,讲究色香味具全。因此,中餐在世界上著名,没有一个老外不喜欢不迷恋的。而西餐,其实大同小异,做法简单,大多通过烘、烤制成,除了牛扒、羊扒就是汉堡包鱼片,虽然汉堡包被批评为非健康食品,但其实在国外仍然占相当比例,因之肉菜面包合三为一,实在方便易用,节省时间,但口感上是很多中国人无法习惯的,但在面子形式上的简洁其实也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西方餐饮中的分餐制也与中餐的合餐习惯大不相同。我个人认为分餐制更具重要的卫生意义。建筑文化 如果说建筑之父是技术,建筑之母是美学,则建筑的灵魂则是思想文化。 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有一条中轴线,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摆放。这里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体系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观念,有稳定、中庸、内敛、保守与和谐的内在特质。中国的权力政体思想可从宫室建筑搜寻出踪迹,中国的天人调谐思想、艺术审美情趣可从园林建筑中找出根据。 西方建筑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这与被儒教思想统一了两千多年的中国的建筑风格的一以贯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差别十分显著(因而都有特定名词为建筑命名),稍具常识之人即可一眼分辨出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递延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除非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给一座中国古代建筑正确地断代(抛开其它技术手段,仅从建筑风格上来说)。 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精神文化 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精神文化的丰富为世界公认。易经、诸子百家等等的博大精深,即使是对世界也有深远的影响。例如,西方科学家莱布尼茨,从易经的八卦推演中看出了二进制的端倪,启发他将二进制应用在电子计算机上,为今天的电脑科学、信息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方不少军事家都曾潜心钻研孙子兵法。 中国文化具有“儒、道、佛”三元合一的特征。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佛家主张“出世”,彼此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 儒家主要的贡献是那种“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的精神以及“敬鬼神而远之”的“科学”精神。但它的“尊卑等级”的观念,以及为了维护整个封建社会统一、稳定的“伦理纲常”等思想,则是应该屏除的。“中庸”(不偏不倚)思想即不利于现代社会的竞争,也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所以也应该取其利避其害。 道家与佛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出世”,那种“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以一种超现实的眼光来看世界的,不局限于人世间的“衣食住行”,追求的是一种超级精神境界(当时的自然环境允许他在其中“逍遥”思索)。这种精神体现在艺术上,即所谓的“意境” 的阐发在艺术史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极深远的意义。 佛家(指的是中国化的禅宗)讲究“轮回”,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认为人间处处有佛,只要心中有佛,则可以成佛而不必隐居修行。这种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心理的塑造,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在民间表现的尤为突出。在知识分子当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西方由于受到希伯莱文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历史发展中,宗教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中古阶段,还一度对整个西方起到垄断作用,教会的势力之强已达到主宰国家运行的地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在文艺复兴以后,它们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对近现当代的西方的发展可以说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其中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就是它们的瑰宝。使得自然科、社会科学研究得到的蓬勃的发展,国家的法制意识、人权意识得到深入的贯彻。 任何国家任何一个以善与义为前提的宗教信仰都应获得尊重。科学发展 中国的其他发明如火药、指南针、地动仪、造纸、印刷术、磁极原理、地震仪、活字印刷的排版、印刷方法等,其中部分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也已经向世界展示了。 如果说中国文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向内探求的生命活力,那么,西方则表现为一种向外扩张的生命张力。如果说中国文化精神的倾注的对象更多的“人”的话,那么,西方更多的关注“物”,也正是因为关注物,并且把人和物进行分离,“物”是“人”要研究的对象,而不像中国“人”与“物”是统一的,讲究“天人合一”。 由于西方“人”与“物”的对立,所以,人要想方法认识客观事物,正是基于这种精神,才逐步诞生了科学精神。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好亲兄弟一般,当然就不会用心去加以研究对待了,从而也就没有科学精神的诞生,早期中国的科学发明,只是基于实用的目的,并没有把所发现的东西,提炼成知识,做系统的研究。这也就造成了中国本有的发明成了别人利用后发展的工具。 西方文化要征服自然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已经认识到还需要保护自然做为人类生存的环境,基于找寻客观自然规律的初衷,才有了一切以科学来衡量和归纳的方式。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不平等的政治制度和君臣关系就会导致疑问和被推翻。于是,人的自我意识加强了,相应的社会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和建立。 相比之下,中式文化的中庸、调和与随遇而安的特质,容易形成“退而求其次”或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中国人的这种态度固然有其生活的哲理性一面,但不去质问人世的不公,不去坚持理论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社会问题的积累。民主法治 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强调个人权利与平等,即承认旁人、人与人平等、讲理、取决多数、尊重个人基本权利自由。 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民主,例如,孟子就提出了“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等。 中国由于在“伦理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对法治的探索似乎不够,过于在人事、人情关系上下功夫。从这个角度讲,当权者就是一家之主,只不过这家的范围比较大罢了。如果要通过伦理的名分思想让家和国都得以有秩序的存在,依靠崇尚温情脉脉的道德秩序来保证公平的社会秩序,难免会产生诸多弊端。现今社会的发展,在达不到人人按需取酬的境界时,还是需要合理的完善的法律架构监督机制,来约束那些单纯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法行为,才能保护民众个体的基本利益,否则,三鹿事件难保不会重演。集体与个体 中国文化是以集体为重,西方文化是以个体的基本生命权利自由为重。因此,在中国出现一个强力人物,比如秦始皇、朱元璋,这样的强力独裁者都能完全改变中国面貌。 虽然我们也提倡求同存异,但根本上还是多数人习惯于消灭异类,这也是为什么一旦有一二个不和谐的声音就会遭到群起而攻之的原故。中国人强调个体应该服从集体,应该把自己融入集体当中,不要张扬自己,要处处体现集体的意志和作风。以大局为重,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甚至是个体的尊严。 因为强烈的群体意识,在中国“世人的眼光”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影响力。有人形容,老外是更注重自己在做什么,而中国总在关注别人在做什么。 西方人因为注重自我,主张保持各自的生活方式。家庭观念 西方人对婚姻与配偶的关系最为重视,超过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中国则注意家庭概念,尤其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对盖茨退休的报道就体现中西方的差异,欧美媒体关注的是盖茨离任后微软的未来,对盖茨的捐款往往一笔带过。而中文舆论,侧重于惊叹盖茨的募捐数额、没有给子女留下财产,并强调,盖茨行为凸显企业家道德高度,个别媒体还不忘调侃一下中国富人相比之下的“吝啬”。 在西方人眼里自己放在首位,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与父母平等,同样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因此父母子女之间也很礼貌,“请”“谢谢”是每次要说的,成年后各有独立生活空间; 在中国人眼里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全部与寄托,潜意识里当成父母的一部分产业,家庭关系虽然比西方亲近,但矛盾也相应变得复杂。贫富关系 经济学中有一种阐述:个人或企业追求财富是对社会的贡献(当然,这里指的是通过市场合法获取的财富)。亚当·斯密说,人们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便是道德的建立过程。事实如此,人类告别丛林社会发展到福利社会以及将慈善事业视为义不容辞,与道德的驱使不无关系。在市场环境中,人们追求财富,也逐渐提升了道德水平。 因此在西方社会,有这样一个概念:个人或企业创造财富,才是社会的主要保障。所以,不奇怪西方媒体仅用一句话来报导盖茨全捐财富回馈社会。它们更关注微软未来的前景,因为只要类似微软这样的企业赚钱,社会才能处于保障和进步的良性循环。在媒体眼里,盖茨的捐赠,不过是良性循环体制的锦上添花。 在中国,由于社会福利建设尚未成形,加上民间慈善受到很多限制,人们因此并不在乎企业或富人赚了多少钱,而更愿意看到实在的东西,所以人们是以个人的眼光惊呼盖茨的捐款数额。 同时,由于税务财政支出透明度不够,使得穷人并不关心富人纳税的用处,也就谈不上对的确对社会有贡献的富人的尊重,甚至会因为社会嫌贫爱富过于谄媚于财富,造成更严重的等级不公,从而产生仇富情节。这样,也不利于让富人更积极地将财富回馈社会,成为恶性循环。生命观念 在战争中,西方人始终把珍重生命看在第一位,不作无意义的抵抗和牺牲,而中国呢,如果投降,逃跑那就是不能容忍的。中西医学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种不可比的、互补的医学体系,各自有各自存在的物质基础,认识论前提,两者间没有没有优劣之别,只有适应症上的不同而已。西医注重治标,以迅速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有炎消炎,有烧退烧;中医注重治本,讲求调理自身,但外症缓解速度慢,也容易因效果慢而对身体器官产生损耗。所以,目前已经广为接受中西结合治疗方法,这就是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进步意义。切实证明中西文化并非不可调合非此即彼的矛盾。人文性格 中式性格相对来说略为拘谨,而西方人相对较为随和。因为西方以个体为重,人与人之间比较随和,比如互称名字,而淡化身份地位年龄。中国人讲求一个集体的环境,在称谓上就比西方多一些规则。 中国人讲究含蓄(不张扬)、圆通,这种特点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审美和文化心理。例如,在审美上,女性行为上讲究“笑不露齿”的含蓄美,文学艺术上,讲究含蓄美,重表现而不重再现。 相对而言,西方强调个性要张扬,要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包括身体的魅力(如希腊神话中所展现的人体美以及后来发展的雕塑艺术)。 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近代、现代在文学艺术、影视媒体、经济发展、哲学史观等方面比西方落后了,但这是政治原因。根源应该从社会制度,政治方略去找——是部分当权者由自身的人格操守人、精神境界、文化水平,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感有没有达到令人敬仰的高度;统治阶层对现代化国家的认识群体素质是否够好,封闭保守、胸怀的狭隘决定的在政治上进行诸多限制、压制、禁锢都会影响现代文化的发展。 讨论中西文化差异,并非狭隘地计较高低。世界不同民族,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都是在相互吸取,在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西方文化吸取了许多东方文化的精髓,同样的东方文化吸收了许多西方文化的精华,并各自延伸。他们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有贡献,他们各有不同的特色,不应随意武断地批判任何一方。 未来的世界,很难再分清楚什么是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其实早已相互融入,很难划一条分界线。就象中国人吃着汉堡包玩着互联网,西方人在宣扬雷锋精神吃着中餐用着筷子。 我们应该认清各自的文化优势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也不是妄自尊大。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竞争、合作的世界,既然我们认同“以人为本”,只要是对民众有益的、对社会有益的、对国家有益的,良好的管理经验和科技文化发展,都值得学习与借鉴。 也许我们现在的发展和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那并不代表着我们的文化基础人文基础不足。我们需要理性的新思维克制那些既得利益者对社会的损害,这种损害正如网上有文指出,说准确点是相当一批领导层把个人利益、面子看得高于国家、民族利益,思想觉悟跟不上人类现代化文明进程,不具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拒绝接受进步理念的结果。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更好的管理与发展,并不是一部分人富裕了就达到目的,其实更需要理性的精英阶层的人生价值观通过自身的修炼得到提升,跳出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站在更高的层面,自觉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网上已经可以看到无数人正在积极探索、默默耕耘、百折不挠地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其实与自身切实相关的社会焦点,那么,不完善的一面,终会有一天被改变的。

(一)主题的写法[2]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题目的写法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摘要的写法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四)引言的写法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五)结论的写法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呵呵,不会也是论文吧?刚回答了一个类似的。西方仍旧朦胧月 东方恰似一点红可以从双方的经济发展,色彩文化入手。

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龙和凤在中国,龙是图腾的形象,在图腾发展的进一步神圣化之后,形成了龙,凤等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性图腾形象,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神异的动物。因而,在我国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比喻豪杰志士。“龙”在成语中也被广泛的利用,如、“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等。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以“龙的子孙”自豪。我国的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与龙、龟、麒麟合称四灵。凤在中国还指优良女子,还有太平昌盛之意,旧时,凤也为圣德。"凤毛麟角"指珍贵而不可多得用来比喻有圣德的人。中华民族是一个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象龙、凤是一种福音。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长期受宗教的影响,我国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封建思想的统治。西方人信仰上帝,与上帝作对就是过错,就是罪恶;而我国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给我们带来好运,神把龙作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东西思维方式的冲突在欧洲工作生活了26年,现在是中国驻德国大使的卢秋田老师说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在临死以前,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又问德国人,你死前有什么愿望?他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作一次报告。这就是德国人,喜欢作报告。我想这也许就是思维的不同,这还只是在西方内部,要说到东西方的差异,我想就更大了对于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有四点:第一,思维的广泛性我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 一个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一看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开门见山,后面才讲些客套话。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 把美国人的来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问题,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他要说的问题,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写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第二,民族思维方式形成以后,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中国人原来最好的问候就是:“您吃了吗?”知道为什么吗?是因为咱们过去温饱没有解决。以后咱们再见面就说:“撑着了吗?打嗝了吗?”,我觉得咱中国人应该向英国人学学,英国人见面打招呼都是“Hello!”Hello完了之后就问天气怎么样?“你觉得今天天气怎么样?”“我觉得今天天气不错啊!这真是难得一个晴天。”2008年要开奥运会了,肯定很多外国人要来。来了之后咱得知道人家外国人是怎么想的,跟咱们是不是一样。你对他好,他不一定领情。比方说尊老爱幼,尊老,要按咱们来讲,你要看见马路上一个老奶奶,颤颤悠悠地拿八十多个包袱在那儿正过马路呢,你不过去帮帮忙的话,你还是人吗?所以你一定要过去帮忙,过去后说:“老大娘,您要过马路吗?来,把包给我,我替您扛过去。”给老大娘搀过去以后,老大娘一定非常高兴:“谢谢你小伙子,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不要问我的名字了,如果您想知道我的名字,我叫雷锋。”一般都这样。可要是外国人就不是这样了,你看到一个外国老太太过马路,你过去了说:“Hello,天气不错,我替你搬。”那不行,老太太一定不高兴,倒不是因为她担心你抢她东西,关键是她不服老,如果你这样做就等于说她给人感觉她是一个老人。我记得我在加拿大住的时候有一邻居91岁了,走路直晃悠。那天刮四级大风,他拿了两包,我心说我一定得帮帮忙去,咱也让加拿大人知道,除了白求恩红遍我们中国之外,我们雷锋也能红遍加拿大。我就去了,说:“Heloo”他说:“NO,不用帮,不用帮。”我说这老大爷怎么这样啊?不让帮忙。其实,他们外国人就是这个习惯。再如救死扶伤。如果我们看见有人掉到河里了,“噗通”一下,你得赶紧下去救人,可是在外国这样就不行。西方人就是这样,你甭救我,你千万别来救我,你救我还是给我添麻烦?你说这人怎么想的呀?他的思维是什么逻辑?他这种思维逻辑就是:你是想来救我,可你受过专业训练吗?你会游泳吗?你不会游泳你来救我,最后你也搭进去了赖谁呀?必须得要专业人士,你要想救我打110啊,打119啊。我这么一想,可能也对,过去我看有个报纸说,有个人根本不会游泳就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最后两个人同时牺牲了。其实这样也真是有点冤得慌,你倒是找个会游泳的下去啊。咱们中国人和西方人喝水也不一样 。我喝什么水呀?冰水,一饮而尽!可是以前咱们中国人对客人最热情的举动就是给滚烫的热水,过去斯诺到中国来采访,他在日记中说:当我踏上延安土地的时候,我才知道我们和东方人是多么的不同。为什么呀?他见着毛主席的时候,记录员说:“您喝口水吧”,他正想喝口水呢,结果给端上来一杯滚烫的热水。斯诺说,这水要在我们家能烫死一头猪啊。但是他还得捧着,就是喝不了啊,最后只好问有井水没有。咱们和西方人使用的生活工具也不一样。咱们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老外就觉得中国人奇怪,拿两根树枝就能吃饭了,而且是能切、能剁、能叉、能碾、能搅、什么都能做。他不理解,他觉得中国人真聪明,手特别灵活。所以老外到中国吃饭一般最怕的就是用筷子,每次吃完饭手都抽筋,因为手实在是太累了。不过咱们要吃日本饭就惨了,日本人吃饭得跪着,满桌饭菜多香啊,可是每次我都吃不饱。为什么?我得跪着吃,没吃两道菜呢,我觉得我下身已经麻木了,要再吃下去非死那儿不可。你有没有发现日本人的筷子头是尖的。知道为什么吗?这是日本武士发明的,过去吃饭的时候不能带武器,他们就把筷子给削尖了,然后在谈判时候用,先吃着谈,谈不投机了拿筷子扎你。这就是当初的武器!那么西方就更直接了,直接把刀叉带进餐厅了。先拿着,你别看正在那儿吃饭,不行的话直接就扔过去,拿刀“咔嚓”就砍了你。我们早已经把食物进化了,而西方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他们还在吃生肉,还在吃生菜。像咱们做的菜,比方说葱爆羊肉、糖拌西红柿、鱼香肉丝、素炒芥兰啊……多好吃 。可西方人不行,把菜也就洗吧洗吧,放一块儿,然后再搁点汁,告诉你这叫蔬菜沙拉。咱们主食是馒头,人家主食是土豆,西方人把土豆煮熟了之后剥了皮,蘸着盐,就算是大餐了。如果哪天我那威请您吃西餐大餐,主菜是土豆蘸咸盐,您一定把我骂死。咱们中国人就不是这样了,咱们把土豆改良了,比如说做个青椒土豆丝、酸辣土豆丝、土豆炖蘑菇、土豆炖牛肉……总之能够把一种食品的作法发挥到极致。为什么咱们和西方差距这么大?首先我们长的就不一样,我们是黄皮肤,他们是白皮肤,咱们眼睛是黑色的,他们是什么色都有——黑的、蓝的、白的、花的。我想这是最明显的一个区别,但是究其根本,我认为还是因为磁场造成的。据科学家研究,水池子蓄满水时把塞子拔掉,你就会发现水在我们这半球它是顺时针方向消失,要到了南半球它就逆时针方向消失。没发现吧?自己蓄一池子水试试吧!这方向就是磁场在起作用,同样也造成大脑磁场的不同,所以咱们看待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咱们做饭搁盐说搁盐少许,大家都知道搁多少,手大抓半斤,手小抓一两。老外就不懂,少许是多少?他得量,所以很多外国人的厨房,就是一个实验室,锅、碗、瓢、盆不是很多,各种天平、计量工具倒是一大堆,所以他们学理工科的人比较多一点。他们认为做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此到今天他们还在吃油炸食品,他们永远吃不到松鼠鱼。如果他们要做松鼠鱼的话,4天未必能做出来,他得且研究呢。其实这就是一种观念上的问题。再说约会。咱们中国人一般表示友谊、表示对你的尊重都要提前来,有的时候说:“我在这已经等了你3天了,我终于今天见到你了,哎哟等了我三天呐”。可是在国外都是这样,咱俩9点约会,往往那大钟刚敲到9点,老外噌就出来了:“Hello,我准时到了 。”一看表,一秒都不差。你要跟一个德国人约会,你说提前3天就到了,他一定觉得你神经病!再说咱们熟悉的喝酒 。比如说老外要喝酒,都是拿瓶XO给自己倒,然后祝你健康!祝你幸福!祝你怎么怎么样!然后自己把自己没一会儿就给撂到了,一般喝酒时老外都属于自虐,没事儿就把自己给办到地上去。中国人不是这样,他是为了办别人。每次喝酒都说:“来,再干一杯!”一下喝三杯,深水炸弹什么的,一般都是头三尾四,或者说这鱼头可冲着你呢,你得喝,不喝可不够哥们!至于合同这事儿咱们再单说,来干!咣咣咣咣!最后把这个人给办倒了,如果他自己也晕了,也是在办别人的过程当中不小心被另外一个人给办了。而老外一般很少有互相劝酒的,都是劝自己喝酒,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咱们再说这玩儿。你看一群老外抢一个球,那一定是欧洲人——踢足球。看俩人在那儿较劲,你一拳、我一拳一定要把对方给干到地下,那是美国人——拳击。两个人不吱声皱着眉头在那儿玩儿桥牌,动智商的,这个一般也不符合我们亚洲人的习惯。那我们喜欢玩儿什么呀?玩儿麻将啊!麻将才符合我们的精神,才符合我们的智慧。咱们玩儿麻将时一般都是这样,四个人在一起玩儿麻将,一般都是盯着上家、看着下家、防着对家,我胡不了,你们谁也甭想胡,我就是死活不点炮。所以这个就是玩儿的不同。有一个电影叫做《刮痧》看过吧?其实刮痧是我们中国非常好的一个治病的办法,刮刮皮肤,什么病都好了,只不过会在皮肤上留下一些斑斑点点的血印子。美国人就想不明白,觉得是虐待孩子,这看着让人生气。王姬演那个《北京人在纽约》看了吧?中草药,他老公愣说是树根子,喝着苦,废话!中药能不苦吗?良药苦口利于病!你UNDERSTAND吗?可是老外就是不明白呀,所以要取消你的抚养权,因为你给孩子喝巫术的东西。什么叫巫术?其实是对我们中医不了解。还有香水,咱们中国人也想掸香水,其实错了。千万别跟外国人学,因为外国人身上有严重的体臭,所以他必须掩饰体臭才掸香水。我们中国人起码是正常的,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掸香水,这点您一定要记住了。如果您要是看见两个俄罗斯人打架,多半是因为他们喝多了;如果你看见两个印度人打架,多半是因为他们姓氏不同;如果你看见两个以色列人打架,多半是因为他们政治信仰的不同;如果你看见两个东方人在打架,80%是争着结帐:今天的费用我来结帐,我看谁敢和我抢……。

中西方历史文化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产生背景: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国土被割让,巨额的经济赔款,国人与西方入侵者之间时常发生的冲突等等使得民族矛盾尖锐;在面临巨大的民族矛盾下,清政府却日益腐败昏庸,面临西方列强采取妥协策略,内部却官场腐败、执政昏庸,激起了巨大的民愤,此时的清王朝内外矛盾十分尖锐。面对西方在思想文化和军事、政治、经济两大方向的进攻,传统中国社会中最早做出反应的是知识分子。要对这种反应做出客观的评价,应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的评价是被动的评价,即面临西方强大的军事入侵和政治威胁而被迫面对早已传入中国、但为当初中国知识界和政界大多数人所不屑的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因而在1840年前后,中国知识界和政界的评价更多地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政治判断,而不是文化和思想上冷静地思考与鉴别(仍自诩为天朝上国)。在强大的“爱国”还是“卖国”的政治氛围中,这些最早做出反应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冷静、理性地分析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利弊短长,误以为中国的失败只是技术上的劣势,而不是封建专制制度对民主政治制度上的劣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洋务派为代表的封建官僚,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同时又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深感国家积危,心存救国之志,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和原则。换言之,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制度不在学习之列,而西方民主思想和政治制度变革之后所产生的技术优势却可以作为当时中国的学习内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就是当时提出的背景。 (或者背景也可以这样写,也可以作参考,看你的喜欢):中国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近代洋务派思想家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这一命题,他说:“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所谓旧学即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新学即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内容:19世纪70~80年代,早期改良派曾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到了19世纪末,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守旧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事物都采取仇视和排斥态度。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积极提倡西学,认为中国不但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更要效仿它们的议院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当时的情况正如张之洞所说:“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张之洞认为:顽固守旧者拒绝西方科学技术是不知“通”;维新派提倡改革封建专制制度,是不知“本”。但主要危险在后者,如不加以遏止,将是“邪说暴行横流天下”。因此他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严复针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出:体用是就一物而说的,“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但在中国历史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对于吸收西方新思想,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意义:主张这种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看不到西方技术、经济与军事优势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根源,死抱封建专制的传统体制,拒绝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切实际地以为只要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就可以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同西方列强对抗到底,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本无法挽救奄奄一息的封建专制。最终爆发了辛亥革命,就是对这一思想的否定。在这种思想下,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工厂,对于中国技术的进步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技术而来的就是新思想,西方科学民主思想随着这一思想而进一步被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吸纳,为中国的民主启蒙起着一定的作用。(这点你仅作参考吧,不过我个人觉得挺好的:这种思想和主张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无疑是爱国的,但从世界发展潮流来看则是落后、迂腐的,而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看,也很难说它是爱国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言以蔽之 宗教文化与伦理文化

太多了——例如从医入道,道一直用于人生,先做人后做事吗?再有就是艺术了出名的是因为危险太大,最终两种结果:要么臭名远扬,要么流传千古,但这都合医德无多大关系——因为一得救的是活人,也是一个整体,不是分解的零件,这里也有“预防为主的观点,现实想着的大多是如何治病,没有想的是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原因在哪啊?分析不清就急于乱求医:花冤枉钱”难安社会舆论,导致中医很难发展——还好有识之士坚持保下中医的跟,让它发展,就应该先从人心开始

背景和意义要看你自己的论文核心定位了,根据定位去挖掘和研究之前人们的研究结论和内容。不做这个工作怎么去把论文写好呢,我告诉你了,你写的也不一定对路,到时候导师还是会让你重写的。你看吧,如果需要我可以帮你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