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新时期提高会计工作质量论文相关文献

发布时间:2024-08-07 22:43:25

新时期提高会计工作质量论文相关文献

盲目了,不知如何来入手,那就我来

但是由于我国会计人员来源的复杂性,加上我国的会计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所以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现代化会计人才缺乏,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的要求很不相适应。因此,在大力发展会计学历教育的同时,应组织好大规模的会计在职教育,并不断改进培训渠道、组织形式、教材体系,提高培训工作的适应性和超前性。同时,改革和完善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会计人才选拔、评价机制,以激励会计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业务,提高专业素养。那么,会计人员又该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又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专业学习求“深”,打牢业务基础我是今年四月份刚刚加入财务系统的新人,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甚至是陌生的,我也曾恐慌过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尽快的适应工作,俗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首先,向书本学习,找到财会人员应该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例如会计基础、会计程序、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等,学深学透这些基础的专业知识。其次,向实践学习,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及时找出不足,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总结经验。再次,向他人学习,多向领导和同事请教,虚心接受别人的【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随着我国加入WTO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了一定影响,我国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新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队伍必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会计人员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企业生存空间的扩大。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深化企业财务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意义重大。【关键词】专业学习; 业务技能; 实践运用; 职业操守实情况看,一些单位账务不清,账目混乱,在这种状况下可想而知会计工作会发挥什么作用了。(二)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会计基础工作以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做为保障。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往往首先从会计基础工作的薄弱环节开始。他常常会消弱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内部财务收支处于失控的状态,给违法违纪行为创造可乘之机。(三)是会计监督方面的需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原始凭证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需要会计基础工作要真实、客观、准确、及时的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容。(四)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会计负责人对会计基础工作建立科学的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建立合理的内部牵制制度。特别是在原始记录管理制度上要周全和严密。(五)是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会计工作通过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为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对其提供保证。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基础工作没有做好将造成财产不实,家底不清,数据不准,信息无用等诸多情况,这不仅给单位内部管理带来消极影响,也容易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国家造成宏观经济决策的失误;加剧社会经济持续的混乱。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所以要想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是领导重视。领导重视是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最好支持。因为从领导做起,会计人员才能以更严厉的制度来取得真实、完整、无误的原始凭证,并真实的记录账簿、规范地填制报表。从源头上控制,可为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障。其次,应配备高素质的会计工作人员。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不一样,它有其特殊性,它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很高。所谓高素质,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相应的会计专业知识,熟悉单位的经营业务,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一个会计人员,仅有会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中给领导尽出歪主意,使领导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者滋长单位的“歪风邪气”;或者帮助企业偷逃税款等。再次,要有严格的会计管理制度。按照会计基础规范的要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的划分是比较细的,分工也是较为明确的。如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总体,而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人、财、物、产、供、销都是会计凭证的产生环节,每个环节如何控制,岗位之间如何牵制,是我们订立会计管理制度的起点,要从源头上控制好,从而为会计基础工作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综上所述,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经营决策服务,有利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便于与国际会计接轨,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好地吸引外资投资等等。所以我们各位会计业的盟友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会计工作水平和素质,努力从小事抓起,为我国的会计工作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 号)[S] [2]陈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务操作问题解答[M]中国经济出版社, [3]马绍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时间探讨[J]河北煤炭,2004(4) 胜利石油管理局孤岛采油厂垦利管理区 张静 !!!!!!!!!!!!!!!!!!!!!!!!!!!!!!!!!!!!!!!!!!!! 胜利油田专栏 126 FRIENDS O ACCOUNT NG 意见。最后,向自己学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从错误中学习,争取少犯错,犯过的错争取不再犯,话虽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有句话说的好“认真做对,用心才能做好”只有真学、真懂、真的下功夫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诚然会计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的根本,但会计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也给会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胜利油田分公司财务资产管理工作要点中特别强调要加强新所得税政策应用、新增值税转型、内部控制制度、27 号准则等方面的学习。因此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及时掌握新的会计制度及相关知识,才能对企业的会计事项做出真实正确的反映。否则,将直接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对在岗的会计人员不断进行再教育培训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必然需求。要保证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不但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还要积极参加会计继续教育的学习。二、业务技能求“精”,练就过硬本领 ERP 系统的上线运行,使业务流、物流、资金流高度集成到子系统信息流中,对规范核算方法、加强成本精细化管理、控制库存调配等方面发生了本质变化,极大地提升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作为一名有限公司会计人员,充分的感受到了 ERP 系统的运行带来的时效性、集成性和远见性。长期以来财务的作业方式,主要体现在事后收集和反映会计数据上,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功能相对较弱,不论是时效性,还是针对性上,都难以展现它的作用。当企业发生危机时,它又总是首先反映在财务危机上,不是缺少资金,就是缺乏持续经营所需的资本。在引入 ERP 以前,随着电脑的普及,会计系统的信息处理一般都是应用电脑作业,或是引入其它硬件来提高其自动化水平,这对满足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来说已是一大进步。但在业务流程的临近和与其它系统的集成上,则受到技术与功能不足的限制。因此,ERP 在会计与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不仅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上述缺陷,而且依托这一平台,可以进行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和代理网络、各地制造工厂等的各种经营资源、各种信息的集成,从而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实施ERP 系统管理,对会计人员角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当企业导入ERP 系统,许多资料直接由资料产生处的人员来键入,会计信息会在交易完成后自动入账,同时进入相关分类账,并自动产出报表,且许多资料直接从系统中即时存取。这样,既减少了人为判断造成的差错,又提高了核算准确率。从表面上看,ERP 的导入对会计人员来说,确实是一大冲击,或者说是一种“会计人员无事可做”的危机。但从深层次看,ERP 的导入,本质上是会计工作内涵的新发展,是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即从以往对数字的计量与记录,转向对信息的加工、再加工、深加工。从对信息的加工层面讲,由于导入 ERP,不仅是一个硬软件的引进与安装的问题,关键是实施ERP 系统所取得的效益。而这效益的取得及其增值,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层次性,所以“再加工—— —深加工”是会计新模式的基本特点。以前,管理人员需要从财务报表中获取信息来做经营及绩效上的管理,如今的信息科技已转为可随时提供管理人员有用的信息,如此的转变强调了管理会计的贡献及重要角色。总之,学好用好 ERP 等新的管理手段,用现代化的管理技能提高自己是非常必要的。三、实践运用求“融”,切实发挥作用当然只是一味的学习还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我们三级财务为例,在“降本增效、精细化管理”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融入生产一线,掌握管理区的基本生产情况,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同实际工作相结合,根据采油厂下达的考核目标任务,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借鉴相关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综合考虑各基层站实际情况进行资源配置,建立相应的四级核算成本体系把成本核算细化到四级,细化到每一个班组、每一个职工,从每一个可以降本增效的点入手、从细节入手、抓大不放小,有效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成本控制细化到四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在基层队工作了8 年时间,从事过集输工、经管员、材料员的工作,充分感受到能否调动职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职工监督作用,对“降本增效”取得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诚然我们可以通过事前的成本预测控制、中途的成本计划控制和事后的实际发生成本核算与目标成本比较分析控制的办法,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消耗控制在事先预算的成本指标之内,但是对于人为这种不可控的因素应将“降本增效”融入企业文化思想行动中,把“成本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潜移默化之下,使“降本增效”理念深入人心,使职工从思想上意识到其主人翁的作用,发动职工群众都来做企业管理者,共同参与企业管理。对在核算考核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通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奖惩制度体系,搞好与个人绩效挂钩,并根据情况如实通过区务公开平台,定期公布考核执行情况,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有效促进管理区长效管理目标的落实。因此,会计人员应该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岗位,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常识,加强与其他内部控制人员对成本控制工作之间的交流,及时把握成本信息,为企业准确核算成本、加强成本管理、降本增效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料。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详细、有效的会计信息。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单位的成本,单靠“纸上谈兵”是搞不好财务工作的。四、职业操守求“诚”,树立良好形象单靠提高业务素质还是不够的。职业道德问题是另外一个基本问题,遵守职业道德非常重要,这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会计法》的制定和出台,对于规范会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了重大作用。企业的诚信原则,首先要求会计人员做到诚实可信,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但是部分单位会计人员对《会计法》的学习力度不够,在许多方面做的不到位,一些关于内部控制约束机制没有起到作用,这也影响我们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就要求我们把职业道德提高到一个突出的地位上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依法办事,不做假账,从我做起,真正树立会计人员在公众中应有的良好形象。对于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我们要遵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不断加强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针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培训。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德才兼备。结束语做为新时期的会计人员我们应看到如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有了能力我们才能抓住机遇,有了能力我们才能迎接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更好的完成各项任务,我们应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终身学习、戒骄戒躁、与时俱进,积极开拓进取。●胜利油田专栏 127

对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认识论文

朋友……你好,,成滴

必须把握的几个环节(一)完善和落实联社财务岗位责任制。根据业务的需要,合理设置财务岗位,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财务人员。各岗位之间要明确工作范围和操作权限。要制定出具体的岗位操作规范流程。岗位设置要做到出纳、记账和复核分设。已采用计算机系统记账的财务部门,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必须认真落实好授权、密码的管理制度,联社财务出纳员不得参与现金和银行存款账务的记账。(二)严格财务收支的审查。一是要审查财务收支的范围是否符合有关财务制度。二是要审查审批程序是否履行,审批的手续是否齐全、完备。三是要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四是严格对财务开支执行效果的审查,根据签定的合同,财务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对财务开支事项的真实性进行核查。(三)加强对机关财务的检查。一是各级会计主管要落实财务检查制度的要求,检查岗位责任制度落实情况,各项业务的处理情况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保证机关财务收支存在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核算上是否账账、账款、账实、账据、账表、内外账务全部符合制度的要求。二是要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对联社财务进行审计监督,促进联社财务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四)建立联社财务收支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向理事会报告财务收支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便于加强联社财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五)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抓好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要建立定期学习制度,提高财务人员对新形势下财务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财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针对制度和业务的不断创新,财务人员要及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做好工作的几点建议一是制定统一的机关财务业务操作细则。目前农村信用社系统没有统一的机关财务业务操作规程,各地的农村信用社财务岗位的设置还没有规范的依据可循,各地做法不一,不利于规范管理。建议以省级联社为单位,制定统一的县级联社财务操作规程。二是加强财务管理,开源节流出效益。加强管理,切实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管理,严肃财务纪律,坚决杜绝,严肃查处会计“三乱”行为。继续实行主管会计委派制,对各社的主管会计进行强制休假,对主管会计的任命、工作职责,考核等工作进一步明确。同时强化考核,合理分解指标。推动绩效挂钩,按岗位设置绩效工资系数,掌握好效益的平衡点,确保每一项业务都能在科学规范、安全谨慎的原则下操作。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操作程序。加强对内部审计项目计划、审查、调查、成本控制和现场审计质量的管理与监控。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定期对资金分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内审评价和检查监督,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合法合规,杜绝隐患,防范风险。四是加强联社财务主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对联社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相关的财经法规知识培训,加强对财务主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财务会计人员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管理水平,有效化解财务风险。

本文试图从会计理论体系方面,首先明确“真实的会计信息”与“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内涵,然后研究基于我国实际国情的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与客观原因,并提出根治问题的措施。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性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已经给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计理论问题(会计学界对应的理论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研究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连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本质特点都不知道,仅仅凭自己主观上的认识和对一些实际现象的理解就来探讨怎样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是轻率的和不负责任的。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与会计规则及其制定权的合约安排密切联系的。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合约安排(contractual ar-rangement of rights of determining accounting rules)是指关于会计规则由谁来制定,由谁来监督其执行的制度安排。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方式一般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会计规则的制定权(right of determininggeneralaccounting rules),企业经营者享有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rightofdeterminingresidua1 accountingrules),由独立、客观、公正的会计专家(即注册会计师或特许会计师)来监督企业经营者对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遵循和对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的适当行使(谢德仁,1997)。 会计大师西蒙(Simon)在1997年就提出了“人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 rationality)”的思想,更关键的是他区别出了指导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程序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和“结果理性(rationality of outcome product)”的重要理念,这就为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了源于会计理论体系自身的“标准”。所谓“程序理性”是指行为是适当考虑的结果,该行为就是程序理性的,因此,行为的程序理性取决于它的产生过程。所谓“结果理性”是指在有既定的条件和限制所规定的范围内,当行为适合于达成既定目标时,它就是结果理性的。 这样,根据西蒙的程序理性观,会计强调的应当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行为程序的理性,所以,会汁信息的真实性并不体现在会计信息本身是多么真实,而在于它是否依照该国公认的会计规则及其合约制度安排权进行加工处理,如果是,那会计信息就是真实性的;如果不是,那会计信息就是非真实性的,就是所谓的“会计信息的失真”。这是从会计理论体系给“真实性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失真”下的定义。 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考虑,真实性的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营活动所包含的内容。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营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谭劲松,2000)黄世忠(1999)给会计信息失真所下的定义最直截了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真实地反映虚假的经营业务”。 在会计实践中,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有许多类别,我们从失真产生的方式对其加以归类:(1)从失真产生的过程,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导致的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导致的失真。前者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假账真算”;后者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营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这两种情况也有可能同时存在,即“假账假算”。(2)从失真是否由主观所导致,可分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意造假和无意失实。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3)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失真。前者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得到改善。后者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其原因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本文重点在其它文章没有涉及的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是从经济学和会计制度两个角度来研究。 (一)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 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的行为。产权安排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 目前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ar。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就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可变因素很多,企业内外部各项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能有效实施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经营者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造假者得好处,不造假者反而吃亏,这在无形中“鼓励”了经营者的违规行为。 (三)企业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有四个更低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四)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内容存在缺陷 会计准则应有长远的适用性,不能经常进行修订,因此会计准则中的定义应力求准确,会计准则的内容规定应力求操作性强而且严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在这些方面还有差距,如会计准则中的重要性原则和重要事项的规定,没有从质和量的方面对重要性进行说明;对应收帐款只规定可以计提坏帐准备,什么情况下应计提坏帐准备,但什么情况下可直接转销没有做出说明。另外,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的规定也有缺陷。当然,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总是存在的,如同一会计事项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存在着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对其揭示的要求也不一样,对其会计处理就不能提出唯一的要求,必须分别情况

会计信息质量相关论文

本文试图从会计理论体系方面,首先明确“真实的会计信息”与“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内涵,然后研究基于我国实际国情的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与客观原因,并提出根治问题的措施。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性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已经给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计理论问题(会计学界对应的理论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研究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连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本质特点都不知道,仅仅凭自己主观上的认识和对一些实际现象的理解就来探讨怎样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是轻率的和不负责任的。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与会计规则及其制定权的合约安排密切联系的。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合约安排(contractual ar-rangement of rights of determining accounting rules)是指关于会计规则由谁来制定,由谁来监督其执行的制度安排。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方式一般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会计规则的制定权(right of determininggeneralaccounting rules),企业经营者享有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rightofdeterminingresidua1 accountingrules),由独立、客观、公正的会计专家(即注册会计师或特许会计师)来监督企业经营者对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遵循和对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的适当行使(谢德仁,1997)。 会计大师西蒙(Simon)在1997年就提出了“人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 rationality)”的思想,更关键的是他区别出了指导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程序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和“结果理性(rationality of outcome product)”的重要理念,这就为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了源于会计理论体系自身的“标准”。所谓“程序理性”是指行为是适当考虑的结果,该行为就是程序理性的,因此,行为的程序理性取决于它的产生过程。所谓“结果理性”是指在有既定的条件和限制所规定的范围内,当行为适合于达成既定目标时,它就是结果理性的。 这样,根据西蒙的程序理性观,会计强调的应当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行为程序的理性,所以,会汁信息的真实性并不体现在会计信息本身是多么真实,而在于它是否依照该国公认的会计规则及其合约制度安排权进行加工处理,如果是,那会计信息就是真实性的;如果不是,那会计信息就是非真实性的,就是所谓的“会计信息的失真”。这是从会计理论体系给“真实性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失真”下的定义。 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考虑,真实性的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营活动所包含的内容。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营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谭劲松,2000)黄世忠(1999)给会计信息失真所下的定义最直截了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真实地反映虚假的经营业务”。 在会计实践中,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有许多类别,我们从失真产生的方式对其加以归类:(1)从失真产生的过程,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导致的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导致的失真。前者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假账真算”;后者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营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这两种情况也有可能同时存在,即“假账假算”。(2)从失真是否由主观所导致,可分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意造假和无意失实。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3)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失真。前者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得到改善。后者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其原因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本文重点在其它文章没有涉及的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是从经济学和会计制度两个角度来研究。 (一)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 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的行为。产权安排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 目前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ar。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就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可变因素很多,企业内外部各项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能有效实施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经营者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造假者得好处,不造假者反而吃亏,这在无形中“鼓励”了经营者的违规行为。 (三)企业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有四个更低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四)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内容存在缺陷 会计准则应有长远的适用性,不能经常进行修订,因此会计准则中的定义应力求准确,会计准则的内容规定应力求操作性强而且严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在这些方面还有差距,如会计准则中的重要性原则和重要事项的规定,没有从质和量的方面对重要性进行说明;对应收帐款只规定可以计提坏帐准备,什么情况下应计提坏帐准备,但什么情况下可直接转销没有做出说明。另外,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的规定也有缺陷。当然,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总是存在的,如同一会计事项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存在着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对其揭示的要求也不一样,对其会计处理就不能提出唯一的要求,必须分别情况

摘要:由于会计信息占了整个经济信息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因而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经济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质量,因此, 有必要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从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四个方面(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深入阐述了当前会计信息应有的质量特征。关键词:会计信息 质量特征 再思考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主要通过会计信息来反映。因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决策的语言,也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它构成了整个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社会经济的平稳有效运行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会计信息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依法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项迫切、繁重而又长期的任务。近几年来出现了很多财务欺诈案,如安然、世通等。这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以及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低劣而带来的潜在的巨大风险。下面从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四个方面,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再进一步充分认识当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对“可靠性”的再思考会计信息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性也是会计信息的一个主要质量特征。信息要有用必须具有可靠性。可靠性包括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完整性。如上面“表一”所示,在调查中表明,认为可靠性差的占了50%;在一项对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88%的被调查者认为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信息失真现象。既然信息都没有了可靠性,那么信息本身对决策也就没有了价值。因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上,人员把握的尺度不一样,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也可能对同一项交易事项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这种情况会导致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这是客观而不可避免的;会计人员的水平程度有差异,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理解程度不一样;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对会计处理原则规定的太死,这样就不可能注重信息处理的合理性。当然我们不排除许多公司管理当局为了特定的利益存心的扭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欺骗投资者,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中国现阶段,市场诚信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失去诚信不用付出巨大成本的情况下,人为主观的扭曲报表信息的现象是不可能消除的。  朱元午在《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兼论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中选择了一条折中的道路,得出结论:在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相关性,进而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它们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广大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拥有评判权利,他们的标准就是是否有用。在现阶段的中国,相关性和可靠性必须都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强。随着最近全球资本市场爆发的会计诚信危机,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透明度要求。会计信息透明度这一信息质量特征概念不仅涵盖了可靠性和相关性,还进一步要求公司披露更多的信息,以恰当的方式披露恰当的信息,可以说会计信息透明度是衡量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其中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的披露和监管等。  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能否实现以及这些特征的执行效果是否有效率,其实就是看它是否有用,有用的关键取决于信息使用者。这种关系将会计信息制造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用一根无形的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搏弈的整体。1、注释[1] 潘琰,辛清泉解读企业信息需求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5年1月2、主要参考文献:[1]葛家澎.会计信息-会计热点问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22~23;[2]吴联生.当代会计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148~150;[3]张丽红.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财会月刊,2006年第1期:9页;[4]崔晓钟.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比较研究.金融经济,2006年第2期:18页;[5]孙铁强.会计重要性原则的理论和实务探析.会计之友(下),2006年第1期:12页;[6] 孙永芹.关于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本文试图从会计理论体系方面,首先明确“真实的会计信息”与“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内涵,然后研究基于我国实际国情的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与客观原因,并提出根治问题的措施。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性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已经给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计理论问题(会计学界对应的理论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研究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连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本质特点都不知道,仅仅凭自己主观上的认识和对一些实际现象的理解就来探讨怎样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是轻率的和不负责任的。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与会计规则及其制定权的合约安排密切联系的。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合约安排(contractual ar-rangement of rights of determining accounting rules)是指关于会计规则由谁来制定,由谁来监督其执行的制度安排。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方式一般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会计规则的制定权(right of determininggeneralaccounting rules),企业经营者享有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rightofdeterminingresidua1 accountingrules),由独立、客观、公正的会计专家(即注册会计师或特许会计师)来监督企业经营者对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遵循和对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的适当行使(谢德仁,1997)。 会计大师西蒙(Simon)在1997年就提出了“人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 rationality)”的思想,更关键的是他区别出了指导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程序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和“结果理性(rationality of outcome product)”的重要理念,这就为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了源于会计理论体系自身的“标准”。所谓“程序理性”是指行为是适当考虑的结果,该行为就是程序理性的,因此,行为的程序理性取决于它的产生过程。所谓“结果理性”是指在有既定的条件和限制所规定的范围内,当行为适合于达成既定目标时,它就是结果理性的。 这样,根据西蒙的程序理性观,会计强调的应当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行为程序的理性,所以,会汁信息的真实性并不体现在会计信息本身是多么真实,而在于它是否依照该国公认的会计规则及其合约制度安排权进行加工处理,如果是,那会计信息就是真实性的;如果不是,那会计信息就是非真实性的,就是所谓的“会计信息的失真”。这是从会计理论体系给“真实性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失真”下的定义。 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考虑,真实性的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营活动所包含的内容。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营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谭劲松,2000)黄世忠(1999)给会计信息失真所下的定义最直截了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真实地反映虚假的经营业务”。 在会计实践中,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有许多类别,我们从失真产生的方式对其加以归类:(1)从失真产生的过程,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导致的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导致的失真。前者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假账真算”;后者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营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这两种情况也有可能同时存在,即“假账假算”。(2)从失真是否由主观所导致,可分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意造假和无意失实。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3)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失真。前者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得到改善。后者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其原因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本文重点在其它文章没有涉及的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是从经济学和会计制度两个角度来研究。 (一)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 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的行为。产权安排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 目前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ar。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就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可变因素很多,企业内外部各项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能有效实施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经营者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造假者得好处,不造假者反而吃亏,这在无形中“鼓励”了经营者的违规行为。 (三)企业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有四个更低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四)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内容存在缺陷 会计准则应有长远的适用性,不能经常进行修订,因此会计准则中的定义应力求准确,会计准则的内容规定应力求操作性强而且严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在这些方面还有差距,如会计准则中的重要性原则和重要事项的规定,没有从质和量的方面对重要性进行说明;对应收帐款只规定可以计提坏帐准备,什么情况下应计提坏帐准备,但什么情况下可直接转销没有做出说明。另外,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的规定也有缺陷。当然,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总是存在的,如同一会计事项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存在着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对其揭示的要求也不一样,对其会计处理就不能提出唯一的要求,必须分别情况

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证券市场正逐步发育成熟。证券市场作为资本再配置的场所,若想在有效配置经济资源,支持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推动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等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确保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证券市场有效性探讨的是资本市场在证券价格形成中是否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全部相关信息,它建立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业绩评价基础之上。有效市场追求的不是个别投资者福利的最大化,而是建立在社会资源最佳配置基础上的社会福利最大化。有效证券市场所要求的,是会计必须披露有用的、相关的、可靠的信息。 会计信息质量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影响会计的目标就是要提供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这表明,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实施后果。因此,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而为了确保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就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决策有用性特征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在明确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后,就应确保不同使用者获得其各自所需的信息。各种投资者只有通过对有用的会计信息的分析,才能依据当前证券市场的“风险一回报”偏好,权衡不同证券价格找到一种合理的证券投资组合;上市公司也只有向市场披露了真实有用的信息,才可能获得投资者的信任,筹集到必要的资本。可靠性特征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在证券市场中,与其说人们从事的是证券交易,不如说从事的是信息交换。如果有关证券的信息是可靠的,那么通过投资者作出的关于该种证券的购入、持有、转让等决策,就能把社会资金引向生产效率较高企业或行业,最终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可见,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的提高。相关性特征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影响。为了使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市场有用,有助于形成有效市场,其前提是这些信息必须能使投资者产生一个合理的期望值,从而对其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换言之,有效市场对决策无关的信息不感兴趣,它要求会计不断地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显然,相关性是会计信息必须具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质量特征。此外,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要面向证券市场所有的参与者,而不是仅仅面向某些个人或集团,也不能对不同的参与者在提供信息的量和质方面区别对待,否则,就等于支持利用内幕信息的非法交易,导致社会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由于会计信息主要是用来作为财富分配和投资决策的数量依据,要使同种属性的会计信息同时满足两种不同用途的信息质量要求,即传统财富分配所需要的可靠性和投资决策所需要的相关性,就必须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完全真实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而且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真实性的目的,真实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手段。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是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1 规范公司会计行为。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体制是建立在规范的公司会计行为基础之上的。倘若公司会计行为不规范,违规美化公司业绩,必然会影响到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而会影响依据这些信息选择投资方案的决策过程。由于会计是环境的产物,会计信息的内容、结构和口径是与特定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相适应的。并且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转制改造而成,受计划经济管理方式的习惯影响,它们对于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恰当地选择会计方法,合理地处理会计业务,可靠地提供会计信息,审慎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都没有作好应有的准备。如我国新的《会计法》规定,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须计提四项准备,并且各公司有权制定各自不同的计提标准,这虽然照顾了公司之间的差异,但也造成了一定的随意性。有些公司为了能把利润做高些,采用直接核销法,根本不计提任何准备金,事实上公司并不核销任何损失,虚增利润,增加了公司的投资风险;还有些公司拿计提四项准备作为调节利润的手段。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进而规范公司会计行为,从而使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更加可靠。2 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入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不能显著降低会计信息交换中的交易费用,且人为因素阻止了按市场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不能向投资者提供真正有用的信号。而且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不完善和低效率还表现为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明晰的产权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当会计主体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时,才会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从而向投资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3 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着多层次、复杂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因此理顺委托方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能得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别经济行为的后果到底是由于主体的选择还是由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委托方应当根据某些假设如:关于代理人偏好和冲击的分布函数等信息,根据经济行为的预期结果为代理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委托方应当使得在这个方案下,代理人将不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同时也最大化委托人的效用。这样,委托人和代理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使得利益关系清楚,减少利益冲突,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对经营者的基于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选择权等,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4 强化契约关系。合同关系的强化有利于降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提高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首先必须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其次应当订立关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应当允许存在一定的发展余地,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此时,违规行为变得没有必要,或者说违规行为的成本变得很高,合同当事人就不会故意地选择舞弊、欺诈等违背合同的行为,从而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采取措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从而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质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作用,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浅谈如何提高工程质量论文写作

大学导师阅论文无数,想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受到导师的青睐可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有哪位同学的论文被导师专家称赞见解独到,内容新颖详实,那绝对是优秀论文了。想要写论文就离不开平时对知识的积累,还要通过论文查重检测。只有满腹经纶才能信手捏来,那么对于广大的毕业生,要如何突出自己论文的个性,赢得好评呢?今天就给大家总结几点方法:查重帮提供论文查重论文降重论文写作一站式服务!要了解论文的质量,就需要具备有关论文的理论知识。我们知道,学术论文是用来表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议论文体。论文与其他文体如记叙文、抒情文的区别在“论”,即论述、论证,以及论说。论文的种类,以其是否具有学术性为标准,可以分为: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非学术论文,指一般报刊杂志上的论文,例如:社论、评论、短论、时评、评论员文章等。学术论文,包括学术报刊上的学术论文、专题研究论文、学位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体。另外,衡量一篇毕业论文是否为合格并且优秀的标准有很多,但必须达到的一点要求就是:原创性。如果做不到最基本的这一点,就算你的文章遣词造句多老练,立意构思多深刻,逻辑论证多缜密,这些都不足以掩盖掉你抄袭的事实。盗用别人的学术成果,这是令人所不齿的。论文的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总结。不少同学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不进行第一手语言资料的搜集,而是搜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就是只借鉴前人的论文和著作。这样在论文检测的时候会出现大问题。写论文的时候没有进行语言资料的积累,只能拿别人的论文进行重新编辑,最后写成的论文就是东拼西抄,汇编而成的。对于写论文来说,其实是变相的剽窃和抄袭,这样的话后面论文提交的时候就过不了学校检测了,所以因此同学们不要等到毕业季来临才慌了手脚开始写作,而是要提前准备资料,确定主题思想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最后提醒毕业生们,在写完论文以后可以通过中国知网论文查重系统()提前检测重复率,然后针对重复地方修改,确保顺利过关。好多论文查重系统检测是不对外开放的,建议同学们可以去查重帮进行查重哦,准确率也是可以保证的。查重帮提供论文查重论文修改论文写作一站式服务!

怎么写好论文:选题不能太大太空、要选适中的能够容易驾驭,可以使文章立意站得住的;正文内容要严谨、有深意、能够经得起考究,结尾要简洁明了,恰如其分。

提高工程设计质量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努力:1、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重视客户的需求,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设计因素,使我们的设计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保存偶尔闪过的创意。设计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灵感的,当创意来临的时候,哪怕我们不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把这些灵感记录下来。3、借鉴优秀设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优秀的设计有它们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要善于总结这些特点。4、观察生活中的美妙。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妙,并把这些美好独特的元素融入自己的设计中。5、品牌意识。自己的设计到一定程度以后要有明显的个人特色,要把自己的设计作为品牌设计的目标去努力。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业内人士应该非常清楚,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专业、多工种、多种材料及多个领域,简言之,建筑产品是多种资源优化整合的结晶,因此要确保建筑产品的质量,它要求这支建设团队上至领导下到每一位员工,要始终围绕工程质量的既定目标,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好每一道关,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今天就如何确保工程质量把好现场管理关,谈一些肤浅的看法。所谓管理,管理就是要管、要理,我的理解:管就是监管、管教,理就是梳理、理论;作为现场管理者,首先是监管,既对每一个分部分项或专项施工,承包商应该先提供施工方案,报监理及业主审核,审核施工方案是否可靠、合理,监理是否审核同意,符合要求后检查是否向项目班子进行方案交底,针对这一点千万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必须要监督落实到位,方可展开工程施工;对于深基坑开挖方案、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必须召开专项方案论证会,根据论证会明确的要求,承包商方可进行工程施工。在工程现场检查过程中,作为工程主管,不但要能发现问题,更是要对出现的问题能教他们怎么去改,要教他们怎么去做,要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的施工方案的严格执行。 梳理就是针对现场工种之间、专业之间或总分包之间等出现的矛盾,或甲供材料供应出现问题等等,进行梳理协调,要根据项目的既定目标,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协调处理,决不能以牺牲质量或降低质量标准来求得各方的平衡;若专业之间、工种之间相互不配合、不协作造成质量缺陷,或影响工期,作为现场主管有责任及权利召集相关各方进行现场协调会,与相关各方理论理论,提出如何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及实施方案,对不服从并造成质量缺陷或影响工期者可采取严厉的处罚,即以工程合同为依据,提出索赔,并将索赔内容及数量报相关部门执行。作为现场管理,我们的管理者也要练好内功,这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算是练好内功,我认为首先是要熟读图纸,在进行工地检查之前,自身必须掌握设计的意图及要求,熟悉构造做法,明白设计选用的材料、规格等,学习并掌握要检查部位的验收依据及验收标准,在现场提出的意见、发出的口头指令都要有根有据,而且对发出的指令承包商无疑义的必须百折不扣的执行。其次的内功是体现在“跑”上,作为一个现场管理者,要勤于跑,即对关键部位,关键节点,要请自跑到现场检查,通过自己的亲眼目睹,确认是否符合设计、符合规范了,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只有这样,把握好了每个分部分项的质量,最终就控制了工程现场的质量。 第三点就是把好材料的源头关,进入工地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现场主管必须亲自核验抽查,确认是否符合采购合同要求,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退货,决不留任何情面,否则源头没把好,怎会有后面的好质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