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评价历史人物论文2000字(曹操)

发布时间:2024-07-07 02:44:38

评价历史人物论文2000字(曹操)

曹操评价: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曹操有韬略、足智多谋,在战略、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曹操操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在战略方面,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3、曹操有过滥杀无辜人民的暴行,在个人品德作风上有些欠缺,不足为后世法,在为人方面还不够规格。

曹操这个人,是乱世的枭雄,差一点就可以成为明君了,只不过环境条件不够。他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在东汉那个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在北方,所以北方的GDP基本占据了全国的绝大部分。而汉末群雄纷争,分裂的很严重,你方唱罢我登场,相互杀的很凶,谁也不能征服谁,只有曹操能够脱颖而出,一步步巩固力量,这当然是乱世出来的枭雄了。

历史人物多了,你要哪位?

整个三国时代虽然没有顶天开挂那种人物,但整体水平还是极高的。曹老板作为魏国奠基人,能力、手腕、心计,气魄都毋庸置疑。可谓三国人物的代表及核心。很多三国迷崇拜刘备白手起家,当然少不了眼界、城府、实力和大气运。事实上曹操那个位置,能在早期群雄并起时获得优势,在一片混乱中脱颖而出,也绝对是领导能力和爆表的存在。从劣势到优势都是自己一点点争出来的。看人更是奇准无比。也会展现自己适度的宽容。

历史论文我眼中的曹操人物评价

《三国演义》一书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乱世纷争的年代,一群青年豪俊为了自己心中的抱负,自己心中的忠义而奋斗一生的故事,还向我们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许就是那些备受非议的人物,总会有那么几个人让我们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可是在我看来,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不提他本身的诗词歌赋的成就,看他促进民族大融合,取文姬归汗的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国时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较的。即使是把他打的一败涂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诸葛亮和有着顾曲周郎之称的小辈英豪周瑜又留下几部诗篇,著作?除此之外,曹操对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欢和宽容的。对关羽和赵云的喜爱,对杀死陈宫的不得已,对杀死沮授的痛心,无一不表现出曹操的爱才之心。反对曹操的人说他这一切都是惺惺作态。可是这样的惺惺作态,袁绍,张鲁,孙权等以及历史上的许多人都做不出来。刘备到是哭出来了,真假几分相信现在的人们都看出来了。

2-在汉末三国时期的众多人物中,曹操的形象的内涵是最复杂的,并已在引起后世争议。但无论怎样,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无疑是成功的一位。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曹操的远见卓识似乎与奸诈相矛盾,实际上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表现了曹操的性格特点,从而使这一形象血肉丰满。曹操的形象本身是恶劣社会文化环境的可悲产物。许劭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说已经指出了他两种不同人格发展的可能性,即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他不同的人格形象。曹操的性格显然是雄才大略与奸诈凶残两种对立人格的矛盾统一。他智高胆雄,远见卓识,集政治家与军事家的双重素质于一身。又善聚善用人才,自己也能出生人死。驰骋疆场,甚至不乏爱民的品质,多数的时候心胸宽大,危难关头不失幽默,很多方面是刘备、孙权所望尘莫及的。如果时逢开明制度.他的很多正面品质和出众才能也可以使他成为造福时世的英雄。但他生逢乱世,虽可有为.但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观念束缚了他,使他不敢公然废汉自立,不得不在“借”字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借天子以令诸侯.借诸侯以攻诸侯,借人头以定军心,借头发以申军令,借眼泪收买人才……,无处不用其借,“借”谋被用到了如此出神入化的地步。这真是封建专制集权政治造就的一大文化奇观。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主要是按照自己的政治、历史和道德标准,从安邦定国的历史需要出发,热情歌颂和肯定刘备高扬“仁义”的治国之道。愤怒贬斥和否定曹操“滥施暴虐”的治国之道。但是悲剧的历史现实,与作者向往的政治理想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高扬“仁义”的刘备集团失败了,“滥施暴政”的曹操集团胜利了。而对这样一个历史的大悲剧,作者思想上充满了渴望谋事在人但又感到成事在天的痛苦矛盾之中,他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只能抬出“命”和“天”来。发出天意不可挽回的沉重感叹。所以作为一部封建治道展示录的《三国演义》是用一种悲怆的笔调写成的。全书笼罩着一种悲壮的气氛,正是这种悲怆的笔调和悲壮的气氛,使这部艺术作品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他崛起于阡陌之中,从开始打平天下至三国分据其一,再到蜀、吴灭而曹魏独存,曹操留给了自己子孙一统天下的基础与人才,为以后曹魏统一天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可回避的曹操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是奸雄,但也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在动乱的年代里,曹操利用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为尽早结束国家的分裂局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无愧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称赞:“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

主写他聪明 不写他奸臣

曹操,字孟德,祖籍原姓夏侯氏,汉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年少从军,当上骁骑校尉。以单身刺杀董卓不遂献刀以保性命为出炉,召集群雄,立志消灭奸党,平定天下。破黄巾、擒吕布、除董卓、灭袁术、收袁绍、败刘表,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真不负大丈夫之志也。曹操用兵、用人皆高人一等,但也有失败的时候。曹操曾用心良苦收服神将关羽,但关羽忠肝义胆,一心只事刘备,终离曹操而去。后来赤壁大战,蒋干中计使曹操误杀水师,接着曹操又多次中了周瑜诡计,老黄盖更是暗箭难防,赤壁一战,曹操损兵折将八十三万,只有带着残兵败将像丧家犬一样逃回中原,路经华容道,再遇关羽,两位一代枭雄狭路相逢,曹操以往日情义打动了关羽而得保性命。回到中原后,曹操雄心壮志仍在,东山再起,得手下诸位谋士和虎将之助,终于剿灭乱党,平定了汉中地。虽然满朝百官支持曹操擅权夺皇位,但一直身为宰相,位极人臣的曹操却以挟天子令诸侯统治,不想背负谋权擅位之名,此时东吴孙权已不敢再与曹操抗衡,刘备也不成气候了,但正当曹操想灭刘备,踏平江南,生擒孙权之时,已是白发苍苍,真是岁月不留人,此时的曹操已经老了。但回想起他的一生,真像他在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所说的那几句话: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更值得他在唱短歌行之前所说的那句话: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而曹操的短歌行也从古至今成为许多甚有慷慨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甚至到事业家、商人的爱好。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前我已从《三国演义》里抄出曹操的几段故事,并把自己的一些看法说出来。现在转载一篇由泰国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陈博文先生写的文章。本来陈博文这个人我很讨厌他,但既然他评点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我也就不得不看了,看后觉得他写得马马虎虎还算可以了,就顺便转载过来让各位网友评价一下。不过他的《三国人物评点》中,虽然我没有完全看完,但几个主要人物我都有看过了,觉得还算可以了。 曹操 知人善用驾驽有方 雄才大略奸雄本色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展机谋,攻城掠地,互相并吞,然每次战争,其结果都是一兴一灭,很少有经过败战之後,尚能恢复重兴者。这其中仅有曹操,经过多次败绩,居然能振衰起靡,卷土重来,甚而创下辉煌胜利,奠定了鼎足三分局面。 曹操被世人目为奸雄,多少是受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描划所影响。其实如数东汉末年群雄中,曹操应列名首位,他不但具雄才大略,对时局世事,了如指掌,尤其驾驽属下,宽严有度,容人胸怀,有时竟难测高深,这是杰出领导人的特点,一般庸俗之辈是难望背项的。 《三国演义》第一次描述曹操的恶行,是在他行刺董卓不成出走时,途中杀害吕伯奢一家的惨事,虽然事出误会,然过後曹操并无表示悔意,甚而说出两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自私自利的极度表现,使人寒心,连愿弃官随他出奔的陈宫也弃他而去。罗贯中描述这段故事,十分细腻,於是曹操的奸雄衔头,也随之千古定案。 曹操逃返家乡後,开始策动反董战争,居然集得数千兵马,战将也有多人投效,於是发矫诏号召各镇诸侯,起兵共诛董卓,不旋踵竟有十七路兵马,应约而来。他自知人望不孚,恳请袁绍出任盟主,於是十八路兵马歃血为盟,共诛董卓。结果这番战争。各有胜负,然也迫使董卓焚弃洛阳,迁都长安。 操见董卓奔长安,请袁绍集众诸侯追杀,袁绍不应,众诸侯也互相观望,甚至有的已收兵回去。操愤怒甚,竟率旗下兵将数千人赶董卓去。董卓已布下罗网以防追兵,曹兵恰好坠下陷阱,这一役曹操大败亏输,自身中箭被捉,好得曹洪赶救得及,仅以身免,只得收拾残兵回归,董卓方面亦不敢追赶,向陕西而去。 曹操第二次战败,是在濮阳与吕布之战。陈宫献计使人诈降献城,操果中计,攻进濮阳城四门火起,左冲右突,不得其门而出,正在惶急中,吕布已在後追到,曹操伏於马背,吕布以戟敲其头盔问,曹操何在?他竟指著前面一黄马道,骑在马背就是曹操,吕布竟舍他追去,总算逃过一厄,但臂部须发已被火烧伤,好得夏候渊曹仁等赶到,救了一命。 曹操第三次是在淯水与张绣之战,张绣为张济之侄,济死,绣统领其军,当操领兵十五万攻宛城,绣谋士贾诩因操势大,劝绣降操,因此,曹操兵不血刃而占有宛城。 这次之败不是争城夺地,却是因一女子而弃甲曳兵。当曹操取得宛城,张绣归顺,在他实是清心快意,志得意满。那一晚酒酣饭饱之馀,他忽问左右:“这里的女人长得怎麼样?他的侄子曹安民闻弦歌而知雅意,对他叔父道:附近民居中,有一妇女,长相很美,据说是张济遗孀邹氏……话尚未完,曹操已嘱其带甲士前往取来。当他见到妇人竟惊为天人,邹氏也曲意承欢,两人真是如鱼得水,军营竟成安乐寓。於是他令勇将典韦守卫大营,禁止闲人进出,他和邹氏就在其中寻欢取乐,一连数天,竟忘记了回军许都。 且说张绣闻知其事,不由暴怒狂号:“老贼欺我太甚,我必报之……”谋士贾翔劝其忍耐,不要张扬,设奇计谋之。当夜曹操大营四处火起,典韦酒醉中惊醒,然铁戟被偷,只得勉力抵抗,操得以自後营逃出,然侄曹安民与长子曹昂,均在是役丧生,是一次严重的挫败。 曹操还有两次大败,一次是与马超渭水之战,弄得割须弃袍,十分狼狈。另一次是赤壁之战,八十三万大军,转瞬烟飞灰灭,是他一生最大的一次军事失利。(此两段另章叙述) 操虽经多次溃败,但似乎元气未伤,总能恢复再战。究其原因,应是每一战役,他常身先士卒,故深得部下敬服,部将甚少降於敌方,谋士献计,常获采用,上下一心一德有以致之。 前此在官渡与袁绍之战,他竟能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再经仓亭一役,袁绍澈底败亡,他夺得冀州,河北全境均为所有,於是也奠定天下三分局面。

历史小论文两百字曹操人物特点评价

一、猜忌。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二、奸诈。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先说曹操的奸诈。 三、温情。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 四、狠毒。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 五、宽容。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 六、报复心强。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 七、性格矛盾,海纳百川。

在历史上,曹操被称为“奸雄”,这么说来,奸诈是曹操的第一性格特征。但是,曹操也是“雄”,是人中豪杰。这么来评价曹操,表现出中国古代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看到他的双重性。一、 曹操生性多疑、狠毒残忍曹操是一个天分极高、权谋极高的人,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冲动,所以造就了他生性多疑、狠毒残忍的性格。曹操生性多疑这一性格特征,在忌杀杨修这一事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曹操重视有才华的人,但是忌才。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后来杨修辅助曹植对抗曹丕,令曹操心生猜忌。曹操信奉的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准则,所以杨修不得不死。二、 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怎样使用人才对战争来说非常重要,得天下的战略就是使用人才的战略。三国中曹操是会用人才的典范。曹操实在是爱才,因此,唯才是举、知人善任也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征。以关羽为例。曹操对关羽算是找个有加,他知道关羽走了之后势必成为心腹大患,所以对关羽十分礼让。这也体现了曹操用才得雄才大略。三、曹操敢作敢为、胆识过人都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的英雄本色表现在他的智慧与勇武上,表现在他敢作敢为、胆识过人这一性格特征上。四、曹操的温情与宽容大凡做过大事业的人物,都很难再回到平民之中。就像曹操这样一个奸雄,被人们标榜为高高在上的人,他纵横捭阖、笑看风云,他傲慢、残忍,但是,他也有温情与宽容的一面。曹操的丁夫人,把曹操前妻之子曹昂视若己出。因为曹昂战死沙场,丁夫人因愤恨埋怨回了娘家。曹操去接丁夫人,百般哄劝甚至向丁夫人耍小孩子脾气,但最终还是无功而返。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日里统领千军万马的曹操,也有笨拙可爱的一面。五、超人的领袖才能,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的第一回: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这里许邵概括了曹操这个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曹操的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了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力度。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推举义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曹操是一个具有旺盛企图心及使命感的领袖人物,想使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现状,重新恢复安定秩序,解决百姓切身痛。六、任人为贤,知人善认,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才能是大于德的。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去截取《三国演义》中的章节来说明问题,而是看曹操所颁布的用人政策,他的政策能最大的程度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曹操最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三道求贤令。拓展资料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1、特点  ①猜忌。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②奸诈。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先说曹操的奸诈。 ③温情。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 ④狠毒。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 ⑤宽容。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 ⑥报复心强。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 ⑦性格矛盾,海纳百川。  2、人物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3、个人成就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历史人物论文2000字诸葛亮与曹操

论诸葛亮的谋略与影响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丞相死后谥号忠武侯。他自比管仲、乐毅满腹经纶学贯古今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尽其极。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是人民心中忠臣的榜样智慧的化身。 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与管仲、萧何差不多。然军事才能不足。 叹曰诸葛亮一儒生父母双亡投亲靠友最后失去了生活依靠无奈隐居隆中以耕种维持生计。然时来运转卧龙先生从一耕地农夫凭三寸不烂之舌翻云覆雨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位极人臣名垂青史。真可谓时势造英雄令后世之人仰慕不已。  一、 政治谋略 一、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 1、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荆州之地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有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文人刘表、庞德公、黄承彦、马良等清流名士诸葛亮在这里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他读书这就是为日后博取功名积淀巨大的资本所谓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三顾茅庐”内藏玄机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以说人尽皆知早已传为佳话成为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在《三国志》里记载是“凡三往乃见。”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便写得活灵活现其故事情节广为流传叹为观止。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这个故事里有几个疑问一是诸葛亮时时关心天下大事刘、关、张在新野他应该是知道的平时他又比做管仲、乐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业眼前大好时机他为什么不去投靠呢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刘备亲自来到自己家中早就应该在他意料之中为何不在家等候让玄德公如此来回奔波。三是就算诸葛亮故意而为难道就不怕错失良机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吗 其实这里只有一种解释最让人明白诸葛亮是一个假隐士他无意于一般的功名意在出将入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裂土封侯。而要成就此事他便依样画葫芦学了一个人-----姜子牙想当年姜太公渭水河边钓鱼“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钓河中鱼只钓王与侯。”最终如愿以偿钓得周文王辅佐姬发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诸葛亮可是得了真传。 二、新官上任三把火 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第二次火烧新野第三次火烧赤壁。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这里的“三把火”是比喻讲开头前三件事多像烧起火来那么壮观布引人注目轰轰烈烈且有声有色方能声名远播官运亨通。 三、审时度势、相时而动 1、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逐鹿中原。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 但作为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很难组成真正的联合政治集团当曹操大军压境之时孙刘联军紧紧抱成团一举歼灭曹操八十万精兵。当敌军退去孙刘两家为争夺荆州而闹得不可开交又加之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命丧黄泉刘备为报杀二弟之仇不听劝阻劳师远征先是张飞身首异处后是陆逊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以至惨败魂飞白帝城。孙刘联合的政治几乎破灭。但这不能怪诸葛亮反而说明他的政治远见和正确策略。 2、取西川建基业 取西川是诸葛亮的重要一步棋西川自古易守难攻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西汉高祖刘邦就是以西川为根本夺得天下的。虽此时刘备拥有荆州,然荆州之地四面受敌又被赤壁一战弄的残破不堪北临曹操东接孙权西连西川。取西川是当时唯一的出路是上上之策。 然而失荆州之后刘备也没按诸葛的计策实施在损失了大量兵力之后再托付给诸葛为时晚矣但取西川这个理论是没有错的。 四、勤政廉政 百事楷模 **************

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了。他的出身不算显赫,袁绍先生是“四世三公”之后,官高权重。董卓虽一介武夫,但也能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控制住大局,一跃成为相国。而曹操呢。虽然小有家资和政治优势,但是陈留起兵的时候,兵不过三千,将不过曹仁和夏侯兄弟,最后却能成为当时中国势力最强的集团,并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为中国北方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一点我们应该肯定。 和很多割据一样,曹操也是打着镇压黄巾起义的旗号出道的。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在各个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作为剥削阶级的典型代表人物,曹操也有着十分突出的恶德劣行。 首先,他攻打徐州的时候三度屠城。比如,初平四年,攻陶谦,徐州大屠城,“击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试问一下,这是曹操作为杰出政治家应该持有的行为吗。至少在下对他的行径十分寒心和遗憾。 他的杰出政治家应该打上疑问。 第二,刘知几在《史通•探赜篇》里说曹操:“贼杀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祸千王莽。”那时的曹操对社稷的贡献确实颇大,但这种行为是臣子能做的吗?历史已经有了明确答案,曹操肯定不是一个贤相。第三,曹操杀吕伯奢。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说的是曹操落难借宿老友吕伯奢的家,老友盛情款待,并吩咐其家人为曹操杀鸡接风。不料,曹操却疑心老友要杀他,半夜慌忙离去,途中正遇打酒归来的老友,曹操见事不妙,在极度紧张和惶恐中杀害了这样一位无辜的好人。杀人之后,曹操不但不反省,居然狂妄的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就是说,我可以辜负天下的所有人,而天下的所有人是万万不能辜负我的。如此极端利己主义的信条,我们不仅应该否定,还应该严厉批评。 第四,曹操杀功臣“二荀令”等。荀彧荀攸是汉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汉朝不二的功臣和忠臣,当然也是曹操的心腹。赤壁战后,曹操加紧了扩充自己的实力,自私的权欲使得他的野心急剧膨胀,先后进位魏公,魏王,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朝廷。二荀也看出了这一点,极力劝阻,不料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难以控制自己的私欲,先后杀害了二荀。接下来,我再来谈谈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情况。众所周之,曹操逝世的时候,天下势力仅存孙权和刘备而已。他的一生打过的漂亮战役确实不少,比如奠定北方统治权的官渡大战,再如灭袁术,杀吕布等等。不过我想告诉诸位,我们不应该以结果来定位某些问题。因为,最大的成功永远无法代替走过的经历,就像白天的喧闹永远无法代替黑夜的寂静一样。 所以,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过程。举一个例子。曹操第一次打张绣,张绣没做任何抵抗便决定投降。欣喜异常的曹操到了张绣的中军大帐,不巧,军务繁忙的他看上了张绣的婶婶,诸位可以想想,张绣的婶婶该多大年纪了,但这个时候正当盛年的曹操居然看上了这位大龄女性,在玩耍一番后,还企图和该女子发生性关系,这种举动让张绣十分震怒,可降不可蒙羞,于是他决定就地举事。曹操毫无准备,损失了名将典韦和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之后终于保了一条命。这是一位著名的高级将官该做的事情吗。 再谈一个例子。曹操起兵陈留的时候,连合诸侯讨伐董卓,后卓为孙坚所败,弃洛阳而走,但曹操贪功心切,轻师冒进,在汴水为荣所大败,若无曹洪相救,早死于万箭之下。我们可以看看,曹操既贪功冒进,又轻易放弃洛阳,这无疑是兵家大忌。所以,在下并不认为曹操是杰出军事家。 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李希凡同志说得好:“要使普通人民永远记住曹操的那一些有益于历史发展的时间短暂的政治经济措施,而又必须抹掉他在兼并群雄的战争中所遗留下来的‘残戮’、‘屠城’的血迹,是不可能的。”最近社会大谈为曹操翻案。在下认为,没有必要为他翻案,只需要为其正名,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曹操即可。三国志上说曹操是超世之杰,我理解的超世之杰并不仅仅是才华和能力优于其他人,更应该是优秀、杰出,有才俊的人。曹操以上的几点和不符合优秀、杰出这个特点。优秀杰出的人能做这些事吗,而且还做的不少。

两个人差不多,都独揽大权,不拿皇帝当回事,皇帝只是个傀儡而已。

这些孩子真是搞笑,一点分都没有谁会帮你写那么长的文字

从历史评价曹操的论文

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_百度文库

对曹操,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崇拜。如果说到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英雄,我想曹操肯定是可以名列前茅的。数千年以来,崇拜曹操的人不计其数,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鲁迅那句话,“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三国》当中,曹操被作为一个奸雄的典型来对待了,这是不公平的。这一点也有原因。一般而言,中国历史上都城设在北方的朝代,就会以直接继承曹魏的西晋司马炎的晋朝为正统。而定都在南方的,就会以刘备的蜀国为正统。明朝定都南京,罗贯中于是就取了刘备做正统。另外封建王朝一直认为不是同姓人篡位的就是乱臣贼子,曹丕废汉称魏,所以曹操也就背了另外一个骂名。在《三国》开篇没多久,作者就用一个名叫许韶的人物来评价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也就是说,作者尽管对他抱有偏见,却还在对他的能力予以认同。治世,顾名思义,就是太平盛世,就是说,曹操这样的人,不论是清平盛世还是混混乱世,他都能在历史上有难以抹杀的一席之地。这说明了什么?首先曹操是有能力的,就是反对他的人在这一点也不得不承认。其次,他对待社会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寻求的是入世,而不是遁世。这点诸葛亮就比他不得。诸葛出生到了乱世,试想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又何以能想象他在太平盛世有些什么作为呢?我想,能力与态度,决定这个人注定要成为一个英雄了。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小时侯“性聪敏,多机变”,喜欢打猎,终日游荡无度。有一次他的叔叔为此责怪他,他于是就装作劳累过度中了风,此后他的叔叔就不再勉强他努力了。曹操起家是靠举孝廉,后来就镇压黄巾起义,逐步靠近了封建统治集团的核心。当时东汉王朝已经走到了末途,外戚宦官专_政,军阀四处割据,战祸频仍,民不聊生。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来了自己的势力。同时军阀势力的此消彼长也造成了小军阀的衰落和大军阀的合并。曹操在混乱中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渐渐剪除了这些势力,他最可称道的一个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据《三国》记载,当时曹操人困马乏,已经很难支撑了。他的对手是拥有四世三公身份的河北大族出身的袁绍,无论从哪方面说,他都不占优势。可是有一个很偶然的因素帮了他。那时侯袁绍手下的一个谋士许攸因不满袁绍的刚愎自用投奔了他。据载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粮草,曹操说“一年”,许攸说怕未必,曹操又说“六月”,许攸说人言曹孟德奸雄,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曹操于是附在许攸耳朵上,说粮只三月耳。许攸于是拂袖而去,道:“粮已尽矣”,终于道出了曹操的窘迫状况。这个故事反映了曹操的性格,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才能。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谋求进一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曹操并未统一中国而结束战乱的局面,可是他对统一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相反,诸葛亮在此就有点阻碍历史发展的嫌疑了,尽管诸葛半人半仙的智慧令很多人欣羡不已。 评价曹操,除了政治军事才能,还不能忽视他的文学造诣。曹操与他的两个儿子曹植曹丕在历史上并称“三曹”,他们在文学中已经有了生命意识,对后人的文风影响很大。在三曹当中,曹操无疑是最有地位的,他的两个儿子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与其父的雄才大略相距甚远。从来源上看,曹操的诗歌主要吸收了古代乐府诗的精华,而他另外创造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文风。他的诗歌流传的并不多,可是影响很大。《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等至今看来仍然不失为诗歌中的极品。“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反映了他的豪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反映了他的志向,“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则反映了他对民众的同情。就是在清代,一些文人还每每还一边朗诵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敲打桌子泪流满面,可见他对人们心灵的震撼程度。

乱世之枭雄!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当世英雄、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说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说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我们国人所崇拜的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却并未明言。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从经济政治军事成就文学不能忽视及自身早年晚年经历角度评价 。 历史上的曹操是位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由于家庭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决定他成就了一番事业。 曹操的祖父曹腾汉桓帝时是位太监,官至“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其父嵩为腾养子,官至太尉。曹操自幼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必然会受到很好的教育,又加之“少机警,有权数(1)” ,虽任性放荡,不注意道德修养和学业,也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处事能力。因此,梁国人桥玄评价他时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曹操二十岁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县北部尉,升顿丘县令,被征入朝授职议郎。由此看来,曹操青少年时代是春风得意,直步青云的,从地方官很顺利地便进入了朝廷,使他有机遇能获取更大的国家权力。 曹操生逢乱世,又给他提供了创造一番事业的机会。首先是汉灵帝元和末年的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封建王朝的统治,本来己是危难之秋。黄巾起义的革命洪流更使得刘家王朝无法阻档。因此,只得调遣各地诸侯镇压农民运动,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讨伐颖川的农民起义军。后又升为济南相。从此,各路诸侯势力霸占一方,自立为王。董卓入京,废少帝,立汉献帝,京城洛阳大乱。曹操、袁绍联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虽被除掉,北方的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已形成具有一定势力并霸占一方的诸侯。曹操此间变卖家产,招摹义兵,逐渐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后又在围剿黄巾军的过程中得降兵三十余万,收编其精锐,号称“青州军”。加之其弟兄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忄享)等扶持;荀彧,程昱、贾诩等出谋划策,消灭了残余的黄巾军;打败了吕布、陶谦、张邈、张绣等割据势力,逐渐拥有了一支较强的武装力量,成为三国时期称霸于北方的重要政治集团,曹操在群雄割据的武装斗争中能取得胜利,是建立在开明的政治斗争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曹操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他认识到了封建皇帝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在荀彧、程昱的鼓动下,曹操派曹洪率军向西迎接献帝。曹操进驻洛阳后又亲自朝见献帝,被升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并录尚书事,总领朝政。曹操随之迁都许昌。自此他便有了发号施令的口实,在众诸侯中有了震慑威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在群雄割据中能占上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理解、关心(起码是想到了)人民的疾苦。连年的战乱,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百姓大俄,布粮食亦尽”,甚至供战争之需的军粮都无处筹集。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贷给农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客四分成,用私牛的对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之需,同时也使一些无牛和田地的农民生计得到解决。屯田的租税直接交官,也避免了地主的盘剥,军粮也不会都是农民负担。军队的粮食有了保证,不仅是有利于作战,也减少了军队随意掠夺百性,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百姓有益的。同时,曹操对黎民百姓的苦处还能予以照顾。打败袁绍后他曾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因战乱免去了百姓一年的租税,曹操还具体规定:“自项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无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3)”对于战争中的阵亡官兵家属没有基业无法生存的,官府供给他们粮食,长吏要经常去看望他们。而对待百姓,曹操也下令,“女的年七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年纪在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睛看不见,失去劳动力,又没有妻儿父兄和产业的,由国家供养他们终身。” “命令各郡县都要提倡和重视文献典籍的研究和学校建设。满五百户的县要设置学官,挑选本地优秀子弟给予教育。(4)”我们暂且不管当时的条件如何,施行得怎么样,曹操的这些关于发展生产,照顾人民生活疾苦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是十分开明和进步的,也肯定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欢迎的。 曹操还是位军事家,他很善于用兵。三国时期是个战乱的年代,几乎到处都有战争,天天都在打仗。许多诸侯都是在战争中使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曹操能在众多诸候中脱颖而出是与他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很善于指挥打仗。谋士郭嘉在分析“十胜之议”时评价他能“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像建安三年春三月征张绣。曹操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派兵救援,截断曹军后路。曹操想退兵,张绣军队追来,曹军很难前进,就摆开连营阵势逐渐推进,曹操在给荀彧的信中说:“敌军来追赶我,虽然我每天只行进数里,但我估计,走到安众县,必能打败张绣。”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的军队合在一处据守险要,曹军前后受敌。曹操连夜在险要地方开凿地下通道,全部运走辎重,埋伏奇兵。天亮敌军以为曹兵己撤退,就全军追赶,曹军出动埋伏的步兵、骑兵,把张绣打得大败。可见曹操用兵如神的本事。 再有像有名的官渡之战,曹操是在处于劣势的形势下而取得胜利的。袁绍占据了北方的冀、并、青、幽四州,有军队几十万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向曹操发动了进攻。 曹操的力量远不如袁绍,仅占据大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不仅地盘狭小,而且多为破烂不堪的战场,生产没有恢复,物资供不应求。兵力仅万人,有的史书上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5)”。但曹操亲自率兵北上白马迎敌。他先进兵延津,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样子。吸引袁绍分兵向西,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当曹操率军突击到来,袁绍己措手不及,斩大将颜良,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当曹操挥师西撤,袁绍又引兵赶来,曹操见追兵渐近命令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上。衰军争抢辎重,阵势混乱,曹操率骑兵突然袭来,大败追兵,斩另一大将文丑。 曹操初战获胜,主动后撤,继续据守官渡。八月袁绍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操大肆进攻,曹军还击,两军相持不下,曹军供给困难。十月袁绍为大战从河北运来万余车粮草,派大将淳于琼带万余人护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十余里的乌巢。曹操得来投的谋士许攸消息,亲率精锐骑兵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鸟巢,四面放火,淳于琼据守。袁绍边派兵增援边去袭击曹营,结果曹营未破,乌巢袁军大败,袁绍只得逃回黄河以北,曹操大获全胜(6)。曹操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正确分析形势,听取谋士意见,并亲临前线指挥,赢得了最终胜利。官渡之战的胜利,决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势已是非曹操莫属。 曹操非凡的军事才能是有史可查的。他征徐州、征乌桓都取得了胜利。就是赤壁之战曹操虽以失败告终,但在战争的前一阶段,曹操的努力不仅是仍占上风,而且是锐不可挡的。曹操的最后失败,完全是应了“骄兵必败”之说、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刘表。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荆州之众投降。这时,官渡之后投奔刘表的刘备驻军于樊城。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曹操怕江陵落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军从襄阳疾驰二百里,在当阳长坂坡将刘备赶上,击败刘备,随后占领江陵。曹操南下的大军始终是节节胜利的。但由于小说、戏曲“尊刘贬曹”的正统现念的宣传,人们只知道长坂坡赵云的英勇顽强,当阳桥(小说中是长坂桥)张飞的英雄,曹操己成为英雄人物的陪衬。实际上,我们如果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曹操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他应该是我国历史上为教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军事家。 “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7)”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之局面;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8)”曹操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著名,内容多为描写亲身经历的战争生活。其中有不少感时之作,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类五言诗,其有“诗史”的性质。其著名诗篇有《短歌行》、《苦寒行》、《篙里行》、《观沦海》、《龟虽寿》等。像其中的《短歌行》,写出了作为建安时代的政治人物曹操的复杂心情和深沉感概。全诗笔调低迴沉郁,“体现了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色。同时,全诗声音铿锵,换韵自由,袭用《诗经》原句,不着痕迹(9)”、另一首《观沧海》,通过作者亲临东海观潮的感受,表现了其暮年的壮阔胸怀。词中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萧瑟秋风中呈现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连,波澜壮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伟大气势;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场面,真是壮观极了。日月星辰都在他的怀抱之中,如此恢宏、壮丽的意境实在是令人赞叹。《龟虽寿》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胸怀,节奏急促,顿挫分明。词中从正反两方面咏叹了自然界不可抗据的客观规律,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誓言。 曹操虽为封建政治集团的统治者,但他必竟亲历了时代的战乱,感受了征战之苦,目赌了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这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亦有反映,像《苦寒行》、《嵩里行》都描写了征战之苦。《嵩里行》中写道:“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甘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真实地反映了战乱所造成的苦难,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10)”。曹操的文章虽不及诗之名气大,但亦有华章。汉代散文多受辞赋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题材的文章也多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曹操的文章不落俗套,不受束搏,只重视表现自己的思想,语言简洁朴素,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像《让县自明本志令》、《祭故太尉桥玄文》等都是用简朴的文笔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无做作雕饰之辞,其有政治家的雄伟气势和斗争锋芒。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