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钢琴论文3000字范文怎么写好一些

发布时间:2024-07-04 04:55:47

钢琴论文3000字范文怎么写好一些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当然这也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只能在和声变换的地方更换踏板,如吴祖强的《水草舞》的引子部分8个小节,但只换了1次和声,如果只换一次踏板的话,就会声音获得过多的泛音而变得浑浊,这是极其错误的。 2.节奏的需要 节奏影响着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而为传递乐曲的情绪所服务的踏板在使用时必须基于节奏的需要来考虑。往往是为加强节奏的效果而使用节奏性的直踏板法。 3.作品风格 作品的风格可以说最应当要注意的一点,在你选择踏板的使用的时候如果你不考虑作品的风格那将是致命的错误。因为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均有其特定的风格,而同时期的作品也有其叫明显的共性风格特征。 在演奏巴赫的作品的时候对于巴赫的音乐作品,许多演奏家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巴赫的那些作品诞生的年代还没有右踏板的出现。在演奏中如果使用踏板,将影响作品的原始风貌。但不知是否有人考虑过在巴赫创作这些乐曲的年代同样没有现代钢琴的出现,那些作品是为羽管键琴和古钢琴所创作的。可见,我们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赫的作品就已经破坏了巴赫作品的原始风貌。 在巴赫作品中如何使用踏板的问题上菲鲁奇奥·布索尼的这段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踏板在巴赫的钢琴作品中是需要的,在钢琴作品中使用踏板而有听不出来,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有关这一点,我们指的是用踏板来连接两个依次进行的单音或和弦,为强调一个悬留音,为延续一个单声部,等等;一种处理方式其中并不显出具体的踏板效果……在任何地方只要可能,尽量用手而不是用踏板来延续一些音。”由于巴洛克时期和19世纪的声音概念不同,19世纪喜欢主要为密集的洪亮度、音型的融合和延续长的低音持续音而使用踏板,但巴洛克时期是具有对位的声部清晰,并且每个声部有对比性奏法的观念的时期,因此在弹巴赫的作品时不能将作品的踏板处理为19世纪时期的那种方式,应当要: (1)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深,以免产生太强的泛音; (2)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长,根据线条而不是根据和声使用踏板,多换踏板,保持声部清晰 如在下面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降b小调前奏曲》的这段乐曲中就是用右踏板帮助在重复音中做到连音连接。 巴赫的作品在结尾处的尾奏部分往往使用的是一种完满终止,即K →Ⅳ→Ⅴ →Ⅰ这种极具有宗教色彩的结尾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宏伟的“全奏的风琴”效果,如果不踩踏板就无法在现代钢琴上表现出这种效果。如下例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升C大调赋格》的结尾部分。 在演奏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的作品的时候,由于在他们的音乐中,织体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决不能搞得含糊不清。如同在钢琴上弹奏巴赫一样,在莫扎特或海顿中使用踏板必须觉察不出来。在使用时要注意 (1)在设计踏板使用时,应该首先不用踏板学习音乐,所有的奏法单独用手指完成,以后可以为了音色而少量的增加一些踏板,或为使一个难于应付的连奏变得更为容易而短时间的使用; (2)在快板乐章中,尤其在快速音群时,不使用延音踏板,而使用颤音踏板; (3)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为增加共鸣,加强乐曲的连贯与和声的丰满可使用延音踏板。 由于贝多芬是要求踏板的使用达到可以感觉的程度的第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有贝多芬亲自标明使用踏板的地方,必须要按照标记去做。在下面一些地方可以使用踏板: (1) 为保持逐渐的均匀的渐强和渐弱,可以使用踏板; (2) 为有助于演奏legato,增强乐句的连贯,可以使用踏板; (3) 为使音响更丰富饱满; (4) 为获得色彩性效果; (5) 为加强力度对比; (6) 为连接个乐章而使用踏板。 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虽然贝多芬的作品中大量的出现了使用踏板的标记,但是他所做的标记是为他所知道的钢琴写作,而不是为了今天的乐器,特别是更少的传送力量,以及音域之间更大的区别的问题,会不时的影响踏板的使用,这时对贝多芬的踏板使用方法做适当的修改以适应现代乐器,但要注意的是有关气氛朦胧的原来概念应该保持下来。`另外一方面有迹象表明贝多芬使用踏板比他所标记的要多,但这不应作为可以毫无选择的使用踏板,或不去了解贝多芬最希望踏板为他的音乐做些什么的一种许可。 4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到了浪漫派的肖邦,舒曼,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踏板的运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极大的发掘了钢琴音色变化的可能性。作为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踏板的使用也更复杂更精细。尤其是李斯特,在他的许多钢琴作品中见到的暗指的踏板效果以及明确的踏板标记,这表明他具备了一种远远走在他时代前面的对踏板用法的理解。至少在他的晚年,他用了切分或连音踏板,一种当时认为先进的技术,在现今已被普遍使用和讲授。 李斯特的写作一般要求踏板的丰满、充足的使用,特别当需要它作为长持续音的一个支持时。在他为声乐和其他乐器的作品的钢琴改编曲中,踏板被大量的或几乎经常的使用。在所有长的旋律音上使用踏板,特别是那些在高音区的,即使它们没有被下面的和声材料所支持。 李斯特和贝多芬以及舒曼这样的作曲家一样,在踏板标记上经常指示一个特殊效果,而不是普通任凭演奏者自行处理可以做到的一个习惯用法。任何数目的这种特殊效果都可以被找到,它们有许多反应了明确的诗意的、形象化或甚至哲学的思想。 在印象主义的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中,虽然在他们作品的乐谱中几乎完全没有踏板指示,所存在的为数极少的几个也往往是粗略和模糊的,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不能想象倘若不使用踏板,印象主义的神奇和美丽将如何去表现。印象主义音乐的流畅、充满水分,润泽的声音,以及连贯的、斑斓的、变化的色彩只有在准确的使用踏板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需要我们谨慎而敏感的使用踏板。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知道,对于踏板使用的说明,一千句话都比不上一次演奏。踏板是任何钢琴演奏中极具个性的部分,没有两个演奏者会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使用踏板,而同一个演奏家也不会在每次演奏中用同样的踏板法,然而每人在演奏当时都能同样具有说服力。这种灵活性可由多种因素来解释。诸如速度、力度、声音、奏法、声部的平衡、作品的风格和时代、音乐厅、乐器等这样一些多种多样的可变因素,甚至还有演奏者当时的情绪,也时常会影响踏板使用方法的选择。写下来的踏板使用方法指示,不管它们是如何仔细地被标记的,甚至是作曲家提供的,也往往需要演奏者的修改。因此“只有耳朵本身,才永远是艺术性演奏的最终指导,而不是一套印出来的指示。”    每个曲子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必须学会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因为由于踏板是一种性质的技巧,想完全学到运用的每一个细节,和老师们用得一样,是不可能的,唯一永远的老师只能是自己的耳朵,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训练,要使自己的耳朵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踩在踏板上的脚或大或小的动作所引起的声音的任何反应。想象出将要弹奏的音响效果,并指示脚的动作,以实现希望的音响。

无论学什么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学钢琴究竟需要什么方法呢?翻看一下钢琴教法的书籍,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甚至连手臂的X光照片都有,钢琴弹法的技术要求几乎上百条、上千条。可我们培养出几位优秀的钢琴家?反观十八世纪,那时,科学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但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钢琴大师,如果说他们是天才,那么,为什么那个时期出现的天才那么多?这就涉及教育方法的问题。实际上演奏钢琴有技术,也没有技术。这就看你以什么角度去看了。没技术,就是说没有针对手的技术。要说有技术,就是说只有针对人的技术。一个人弹琴技术的好坏,与乐谱没多大关系,与钢琴没多大关系,主要与弹琴的人有关系。因为弹琴需要的是手和手臂,所以现在的钢琴技术基本上就是训练手和手臂的技术。可是我们大家想一想,控制手和手臂的是什么?是人的大脑、思维、意识、神经、心理等等。如果我们只注意手和手臂的训练,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寻求更深的根源,什么东西可以影响思维、意识、心理呢?那就是人的性格、情绪和教育环境等因素。钢琴技术训练的根源是同人的性格、情绪和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学习钢琴的训练总体可以分为:肢体(动作、神经)控制、情绪(性格)控制和思维意识(注意力、心理)控制三个方面。  一、肢体控制 :弹奏的本身需要手指、手臂、身体等肢体进行一定的动作,弹奏动作的训练就是对这些肢体控制能力的训练。实际上弹琴所需要的动作,只要是正常人都可以不用经过训练就可以做到。连奏中的抬、落指的动作就像平时我们拿东西时张开手的动作,断奏的抬、落手动作就像平时我们懒懒的坐下时手的自然垂落,跳音的抬起动作就像是我们受惊吓急速抽回手的动作。唯一的差别是我们平时是无意之中做的,现在有意的做动作时会有一些不自然。在速度练习方面也是如此。我们在教学之中应该有明显的感受,学生越快练就越弹不快,反而由于快速的练习会使手变得很僵硬。即使速度能够快,大多也是连滚带爬、乱七八糟的。如果进行一定时间的慢速练习,反而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速度。其原因就是,在超过一定速度时,由于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会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心理紧张的原因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不够熟练造成的,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情绪和心理上的稳定性差造成的。这种紧张的情绪会造成肌肉的僵硬,使动作失去协调性。所以通过慢速练习可以使动作更协调,从而达到提高演奏速度的目的。(有关心理的问题,将在后面加以论述)我们要清楚的是,弹琴动作的训练,不是为了取得手指前所未有的动作幅度,也不是为了练习肌肉的收缩速度。肌肉的功能是具有动作的收缩能力,而收缩的速度取决于神经的反应速度,同肌肉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肢体的控制实际上就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应,来刺激肌肉进行运动。而反复练习的作用就是使肌肉具有动作的自然性、习惯性和记忆性,使你的肌肉能够完全真实地展现神经系统传递的信息。所以,肢体训练的基本原则就是:"有意的自然"。 关于弹琴的动作,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虽然乐谱上有各种各样的标记,但归纳起来就只有三类。一类是连奏,二类是断奏,三类是跳奏。连奏指音符之间有连线的弹奏方法。断奏指音符之间没有连线,也没有其他标记的弹奏方法。跳奏指音符之间没有连线,但有跳音、顿音标记的弹奏方法。乐谱上就只有这三种奏法。例如:倚音、波音等等的感情标记都可以归纳为连奏和断奏两种弹法,主要的分别就是音符之间的连线。相信只要认真分辨,很快就可以区分所有乐谱的弹法了。下面我在介绍几个弹琴动作的要求:  1. 手型:先把手自然下垂,然后小心的保持手下垂时的形状并抬起来放在琴键上,这就是弹琴要求的手型。也就是说弹琴的手型就是要把手处于最随便、最自然的状态。而这时的手型,也符合手心空的、手腕平的、手指能立住的手型要求,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五个手指分别放在五个琴键上。因为弹琴的状态就是保持自然的状态,在弹琴的过程中,无论多难的乐曲,多复杂的谱例、多大的跨度,都要看作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考验。演奏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持手的自然状态不变。如果学生的手比较大,放在琴键上自然就是五个琴键的位置,不用特别要求。如果学生的手比较小,而非要将手指分给五个琴键,就必然造成手的僵硬。结果是没开始弹琴手就已经先僵硬了,这等于是人为的给弹琴制造障碍。而且如果保持手的自然状态,就可以让手指随着重心的方向落键,就不存在重心移动的问题。实际上重心移动的本身就是要手找到最自然的状态  2. 断奏:在保持手腕、手型不变的状态下,将手从琴键上抬起,并匀速落下。断奏的弹奏要领关键是要保持手腕和手型的不变,尤其是手腕,要绝对保持稳定的状态。(动作中较易出现加速下落和落至琴键时突然减速的问题,这是由于心理紧张造成的。)  3. 连奏:在保持手腕、手型不变的状态下,只运动手掌关节,将手指抬起,并匀速落下。注意的是手指的关节是保持不动的。同时要格外之一手腕保持绝对稳定的状态。(连奏的落键也容易出现同断奏一样的问题)  4. 跳奏:要领与断奏相同,只是动作相反。在手腕保持绝对稳定的状态下,弹奏琴键,并快速抬起。  二、情绪控制: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所体现的就是无论是人类从事何种行为,都带有一定的情绪和情感色彩。情绪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肢体的行为方式,在情绪和情感具体表现上的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而这两种性格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格开朗大方,情感易于外露。在弹琴的表现上,动作偏大,容易用力。内向型性格的人,性格温和稳重,情感比较内敛。在弹琴的表现上,动作偏小,容易懒散。这仅仅是性格对弹琴的影响。同时影响弹琴的还有个人情绪的问题,人是生存在一个社会环境之中的,每个人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事情,有自己喜欢的,也有自己不喜欢的,于是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遇到喜欢的就高兴,遇到不喜欢的就沉闷,这些情绪也直接影响弹琴的效果。无论是感情还是情绪,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在影响弹琴,一是弹琴的动作,另一个是音乐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情绪和情感通过影响弹琴的动作变化,来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力。情绪的不稳定,会造成弹奏速度的不稳定和音量、音色的不平均,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对乐曲内容和风格的正确演绎。那么如果稳定了弹琴的动作就等于控制了情感和情绪对弹琴的影响。对于情感和情绪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整:  1. 通过对情绪和情感的调整达到使性格发生变化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无论怎样变化,无非就是急躁、兴奋、激动或是懒散、低沉、麻木。在学琴的初期,可以通过慢速练习和大声数拍子来达到调整的作用,慢速练习的目的就是要稳定情绪,而大声数拍子的目的就是要提起精神,使人的状态兴奋起来。大声数拍子的要求不是大声,而是用兴奋的情绪来数拍子,只是在大声数拍子时人容易兴奋。在最初练习时要通过不停的调整来达到稳定情绪的状态。情绪过于兴奋就通过慢速来稳定情绪,情绪过于低沉就通过大声来提精神,最终的状态就是平和、稳重、积极、注意力集中。而且弹奏的音色同人的平和心态有一定的关系,人越静,声音越深远,越纯净,人越温和,声音越有共鸣。如果学生每天坚持这样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后,不仅会稳定弹琴的状态,而且长期的练习还会对学生的性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2.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控制达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既然情绪和情感的变化直接影响弹琴动作变化,那么如果统一动作标准,无论何种情绪和情感,都是固定幅度的动作,不仅会统一演奏的声音,还会起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动作标准指的就是把连奏、断奏、跳奏的动作固定化,抬落的高度要固定,抬落的速度也要固定,这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比较艰苦的练习。  三、 思维意识控制: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意识来计划和实施的,高度集中的思维意识,可以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意志力,为其行为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而不集中的思维意识,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紧张情绪,会严重影响和削弱人的意志力。人不仅分为内向和外向的性格,还存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差别。而这两种人也是存在极大差别的。偏于理性的人,逻辑思维较强,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强,但感受能力较弱。偏于感性的人,情感较丰富,做事易情绪化,逻辑思维和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差。偏于理性的人由于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强,所以初学钢琴时认谱较快,动作也容易做标准,较容易入门,但学到一定时期涉及到音乐感受时就比较费力。而偏于感性的人由于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初学钢琴时认谱较慢,动作也极不容易做标准,学习的进度也比较慢。但学到一定时期涉及到音乐感受时就比较容易。思维意识的差别造成了人对感性和理性不同的偏向。而感性和理性对弹琴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动作时注意力的集中和弹奏的精气神上。思维意识的问题对弹琴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就会使弹奏出的声音失去靓丽的色彩下面就对注意力和精气神的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1.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训练达到使注意力集中的效果。实际上每个人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只是因为不太严重,没有形成严重的问题,使我们没有太关注。而事实上,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形成严重的病理状态,是造成许多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比如常见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多动症》等等,最初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比较差,在严重就是情绪控制能力差,长期的情绪控制能力差又会形成心理疾病,再严重就是失去注意力、情感、肢体的控制能力,形成较严重的精神病态。对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是弹琴中最重要的内容。如何进行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呢?人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主要会在其行为中体现出来,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司令官一样,对人体所有器官的命令和所有器官之间的联系都是由大脑来完成的。我们所说的注意力集中就是指大脑对所有器官具有控制和管理的能力,而如果大脑对所有器官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减弱就是我们所指的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眼睛看到一个东西,并希望手和鼻子去配合,就先把信息传给大脑,由大脑分配给相应的器官,这样由大脑控制的动作,不仅具有记忆能力,各器官的行为也是协调和同步的。如果大脑的控制能力减弱或者器官之间就没有经过大脑去协调动作,那么这个行为本身记忆效果就比较模糊,甚至是没有记忆。而且各器官的动作也不够协调,使不同步的在进行。在弹琴的动作中,需要参与的器官主要是手臂、眼睛、嘴(数拍子),如果这三个器官是同步的运动就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所以弹琴时要求,眼睛盯住手腕使其保持不动、嘴数拍子的同时手才能动。前面在谈到演奏动作时一再提到要保持手腕的稳定,手腕的稳定究竟有何作用呢?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注意力集中,要认真,要细心。可怎样才能认真和细心呢?实际上我们通过手腕稳定的训练,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手腕的稳定来杜绝弹琴中用力砸琴的问题,二是通过手腕的稳定来寻求注意力集中的情绪状态。实际上注意力集中、认真和细心都是一种情绪状态,概括地说就是即小心又兴奋的状态。如果能够在弹琴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腕的稳定,就必须极其小心的、甚至是提心吊胆的去控制手腕的稳定,这就达到了寻求注意力集中一点的目的。当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使这种状态稳定后,弹琴时就不必保持手腕的稳定,只要能找到小心的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就可以。  2. 通过对精气神的训练来减弱心理问题对弹琴的影响。人体的神经和肌肉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情绪的变化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力量的变化是通过肌肉系统来完成的。两个系统不仅是各自独立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的。肌肉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神经系统的兴奋,而肌肉的松弛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神经系统的放松。反过来,神经系统的兴奋也会造成肌肉一定程度的紧张,而神经系统的松懈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肌肉的放松。在弹琴时紧张的肌肉会使弹出的音色尖利刺耳,而松弛的肌肉会使弹出的音色柔和。就像是用硬物敲击和用软物敲击时声音的差别一样。而且肌肉的紧张会造成弹奏速度和灵活度的下降,所以我们强调肌肉放松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柔和、优美、灵活和快速的声音。如果弹琴不用力,仅仅是依*手臂的重量来取得的声音音量又会很小,至少失去了音乐的震撼力。从这个角度讲弹琴时必须恰到好处的去用力。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呢?既然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又相互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解决。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兴奋来造成对肌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兴奋也是弹琴所必需的。人越是注意力集中,就越能凝神贯注,精气神也就越强,神经系统也就越兴奋。而这时弹奏的力度就会随着神经系统的兴奋而逐渐加大,如果神经系统逐渐放松。弹奏的力度就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放松而逐渐减小。  四、总论: 以上是我对钢琴训练内容的基本分析,另外,我在前面曾经提到过感情标记演奏法和真实音乐情感表现的问题,比如说渐强吧,就是某种情绪逐渐激烈的表示记号,如果我们只是在手上增加力度,音量是加大了,但情绪的变化却没有,造成了没有情感的弹琴,然后又让学生费力的去找音乐感,先不说这样找有多难,就即使是找到了,音乐感和演奏之间也是脱节的。目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存在这个问题。许多出国参加比赛的学生,经常得到外国专家:"技术一流,情感不真实,缺少个性"的评论。 所有的感情记号,都表达了作曲家一定的情感内容,我们不能仅从演奏方法上来划分,要明确其情感内容,并让学生直接的去通过情绪的变化来产生演奏的效果。在没有明确情感之前,只是按照连、断、跳的动作进行简单的划分,而不用特意去划分手指跳音、手腕跳音和手臂跳音的区别,当动作熟练和稳定和稳定后,就直接让学生以情绪的角度、以声音的角度来演奏,只要能够表达正确的情感,弹出正确的声音,其演奏方法一定是对的。 关于手臂协调性的问题也是如此,如果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同乐曲是一致的,那么情感的变化自然就会带动演奏者作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并且和音乐的语气是相吻合的。

钢琴论文3000字范文怎么写好

无论学什么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学钢琴究竟需要什么方法呢?翻看一下钢琴教法的书籍,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甚至连手臂的X光照片都有,钢琴弹法的技术要求几乎上百条、上千条。可我们培养出几位优秀的钢琴家?反观十八世纪,那时,科学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但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钢琴大师,如果说他们是天才,那么,为什么那个时期出现的天才那么多?这就涉及教育方法的问题。实际上演奏钢琴有技术,也没有技术。这就看你以什么角度去看了。没技术,就是说没有针对手的技术。要说有技术,就是说只有针对人的技术。一个人弹琴技术的好坏,与乐谱没多大关系,与钢琴没多大关系,主要与弹琴的人有关系。因为弹琴需要的是手和手臂,所以现在的钢琴技术基本上就是训练手和手臂的技术。可是我们大家想一想,控制手和手臂的是什么?是人的大脑、思维、意识、神经、心理等等。如果我们只注意手和手臂的训练,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寻求更深的根源,什么东西可以影响思维、意识、心理呢?那就是人的性格、情绪和教育环境等因素。钢琴技术训练的根源是同人的性格、情绪和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学习钢琴的训练总体可以分为:肢体(动作、神经)控制、情绪(性格)控制和思维意识(注意力、心理)控制三个方面。  一、肢体控制 :弹奏的本身需要手指、手臂、身体等肢体进行一定的动作,弹奏动作的训练就是对这些肢体控制能力的训练。实际上弹琴所需要的动作,只要是正常人都可以不用经过训练就可以做到。连奏中的抬、落指的动作就像平时我们拿东西时张开手的动作,断奏的抬、落手动作就像平时我们懒懒的坐下时手的自然垂落,跳音的抬起动作就像是我们受惊吓急速抽回手的动作。唯一的差别是我们平时是无意之中做的,现在有意的做动作时会有一些不自然。在速度练习方面也是如此。我们在教学之中应该有明显的感受,学生越快练就越弹不快,反而由于快速的练习会使手变得很僵硬。即使速度能够快,大多也是连滚带爬、乱七八糟的。如果进行一定时间的慢速练习,反而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速度。其原因就是,在超过一定速度时,由于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会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心理紧张的原因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不够熟练造成的,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情绪和心理上的稳定性差造成的。这种紧张的情绪会造成肌肉的僵硬,使动作失去协调性。所以通过慢速练习可以使动作更协调,从而达到提高演奏速度的目的。(有关心理的问题,将在后面加以论述)我们要清楚的是,弹琴动作的训练,不是为了取得手指前所未有的动作幅度,也不是为了练习肌肉的收缩速度。肌肉的功能是具有动作的收缩能力,而收缩的速度取决于神经的反应速度,同肌肉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肢体的控制实际上就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应,来刺激肌肉进行运动。而反复练习的作用就是使肌肉具有动作的自然性、习惯性和记忆性,使你的肌肉能够完全真实地展现神经系统传递的信息。所以,肢体训练的基本原则就是:"有意的自然"。 关于弹琴的动作,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虽然乐谱上有各种各样的标记,但归纳起来就只有三类。一类是连奏,二类是断奏,三类是跳奏。连奏指音符之间有连线的弹奏方法。断奏指音符之间没有连线,也没有其他标记的弹奏方法。跳奏指音符之间没有连线,但有跳音、顿音标记的弹奏方法。乐谱上就只有这三种奏法。例如:倚音、波音等等的感情标记都可以归纳为连奏和断奏两种弹法,主要的分别就是音符之间的连线。相信只要认真分辨,很快就可以区分所有乐谱的弹法了。下面我在介绍几个弹琴动作的要求:  1. 手型:先把手自然下垂,然后小心的保持手下垂时的形状并抬起来放在琴键上,这就是弹琴要求的手型。也就是说弹琴的手型就是要把手处于最随便、最自然的状态。而这时的手型,也符合手心空的、手腕平的、手指能立住的手型要求,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五个手指分别放在五个琴键上。因为弹琴的状态就是保持自然的状态,在弹琴的过程中,无论多难的乐曲,多复杂的谱例、多大的跨度,都要看作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考验。演奏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持手的自然状态不变。如果学生的手比较大,放在琴键上自然就是五个琴键的位置,不用特别要求。如果学生的手比较小,而非要将手指分给五个琴键,就必然造成手的僵硬。结果是没开始弹琴手就已经先僵硬了,这等于是人为的给弹琴制造障碍。而且如果保持手的自然状态,就可以让手指随着重心的方向落键,就不存在重心移动的问题。实际上重心移动的本身就是要手找到最自然的状态  2. 断奏:在保持手腕、手型不变的状态下,将手从琴键上抬起,并匀速落下。断奏的弹奏要领关键是要保持手腕和手型的不变,尤其是手腕,要绝对保持稳定的状态。(动作中较易出现加速下落和落至琴键时突然减速的问题,这是由于心理紧张造成的。)  3. 连奏:在保持手腕、手型不变的状态下,只运动手掌关节,将手指抬起,并匀速落下。注意的是手指的关节是保持不动的。同时要格外之一手腕保持绝对稳定的状态。(连奏的落键也容易出现同断奏一样的问题)  4. 跳奏:要领与断奏相同,只是动作相反。在手腕保持绝对稳定的状态下,弹奏琴键,并快速抬起。  二、情绪控制: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所体现的就是无论是人类从事何种行为,都带有一定的情绪和情感色彩。情绪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肢体的行为方式,在情绪和情感具体表现上的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而这两种性格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格开朗大方,情感易于外露。在弹琴的表现上,动作偏大,容易用力。内向型性格的人,性格温和稳重,情感比较内敛。在弹琴的表现上,动作偏小,容易懒散。这仅仅是性格对弹琴的影响。同时影响弹琴的还有个人情绪的问题,人是生存在一个社会环境之中的,每个人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事情,有自己喜欢的,也有自己不喜欢的,于是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遇到喜欢的就高兴,遇到不喜欢的就沉闷,这些情绪也直接影响弹琴的效果。无论是感情还是情绪,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在影响弹琴,一是弹琴的动作,另一个是音乐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情绪和情感通过影响弹琴的动作变化,来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力。情绪的不稳定,会造成弹奏速度的不稳定和音量、音色的不平均,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对乐曲内容和风格的正确演绎。那么如果稳定了弹琴的动作就等于控制了情感和情绪对弹琴的影响。对于情感和情绪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整:  1. 通过对情绪和情感的调整达到使性格发生变化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无论怎样变化,无非就是急躁、兴奋、激动或是懒散、低沉、麻木。在学琴的初期,可以通过慢速练习和大声数拍子来达到调整的作用,慢速练习的目的就是要稳定情绪,而大声数拍子的目的就是要提起精神,使人的状态兴奋起来。大声数拍子的要求不是大声,而是用兴奋的情绪来数拍子,只是在大声数拍子时人容易兴奋。在最初练习时要通过不停的调整来达到稳定情绪的状态。情绪过于兴奋就通过慢速来稳定情绪,情绪过于低沉就通过大声来提精神,最终的状态就是平和、稳重、积极、注意力集中。而且弹奏的音色同人的平和心态有一定的关系,人越静,声音越深远,越纯净,人越温和,声音越有共鸣。如果学生每天坚持这样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后,不仅会稳定弹琴的状态,而且长期的练习还会对学生的性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2.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控制达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既然情绪和情感的变化直接影响弹琴动作变化,那么如果统一动作标准,无论何种情绪和情感,都是固定幅度的动作,不仅会统一演奏的声音,还会起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动作标准指的就是把连奏、断奏、跳奏的动作固定化,抬落的高度要固定,抬落的速度也要固定,这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比较艰苦的练习。  三、 思维意识控制: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意识来计划和实施的,高度集中的思维意识,可以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意志力,为其行为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而不集中的思维意识,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紧张情绪,会严重影响和削弱人的意志力。人不仅分为内向和外向的性格,还存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差别。而这两种人也是存在极大差别的。偏于理性的人,逻辑思维较强,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强,但感受能力较弱。偏于感性的人,情感较丰富,做事易情绪化,逻辑思维和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差。偏于理性的人由于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强,所以初学钢琴时认谱较快,动作也容易做标准,较容易入门,但学到一定时期涉及到音乐感受时就比较费力。而偏于感性的人由于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初学钢琴时认谱较慢,动作也极不容易做标准,学习的进度也比较慢。但学到一定时期涉及到音乐感受时就比较容易。思维意识的差别造成了人对感性和理性不同的偏向。而感性和理性对弹琴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动作时注意力的集中和弹奏的精气神上。思维意识的问题对弹琴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就会使弹奏出的声音失去靓丽的色彩下面就对注意力和精气神的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1.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训练达到使注意力集中的效果。实际上每个人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只是因为不太严重,没有形成严重的问题,使我们没有太关注。而事实上,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形成严重的病理状态,是造成许多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比如常见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多动症》等等,最初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比较差,在严重就是情绪控制能力差,长期的情绪控制能力差又会形成心理疾病,再严重就是失去注意力、情感、肢体的控制能力,形成较严重的精神病态。对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是弹琴中最重要的内容。如何进行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呢?人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主要会在其行为中体现出来,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司令官一样,对人体所有器官的命令和所有器官之间的联系都是由大脑来完成的。我们所说的注意力集中就是指大脑对所有器官具有控制和管理的能力,而如果大脑对所有器官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减弱就是我们所指的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眼睛看到一个东西,并希望手和鼻子去配合,就先把信息传给大脑,由大脑分配给相应的器官,这样由大脑控制的动作,不仅具有记忆能力,各器官的行为也是协调和同步的。如果大脑的控制能力减弱或者器官之间就没有经过大脑去协调动作,那么这个行为本身记忆效果就比较模糊,甚至是没有记忆。而且各器官的动作也不够协调,使不同步的在进行。在弹琴的动作中,需要参与的器官主要是手臂、眼睛、嘴(数拍子),如果这三个器官是同步的运动就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所以弹琴时要求,眼睛盯住手腕使其保持不动、嘴数拍子的同时手才能动。前面在谈到演奏动作时一再提到要保持手腕的稳定,手腕的稳定究竟有何作用呢?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注意力集中,要认真,要细心。可怎样才能认真和细心呢?实际上我们通过手腕稳定的训练,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手腕的稳定来杜绝弹琴中用力砸琴的问题,二是通过手腕的稳定来寻求注意力集中的情绪状态。实际上注意力集中、认真和细心都是一种情绪状态,概括地说就是即小心又兴奋的状态。如果能够在弹琴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腕的稳定,就必须极其小心的、甚至是提心吊胆的去控制手腕的稳定,这就达到了寻求注意力集中一点的目的。当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使这种状态稳定后,弹琴时就不必保持手腕的稳定,只要能找到小心的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就可以。  2. 通过对精气神的训练来减弱心理问题对弹琴的影响。人体的神经和肌肉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情绪的变化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力量的变化是通过肌肉系统来完成的。两个系统不仅是各自独立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的。肌肉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神经系统的兴奋,而肌肉的松弛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神经系统的放松。反过来,神经系统的兴奋也会造成肌肉一定程度的紧张,而神经系统的松懈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肌肉的放松。在弹琴时紧张的肌肉会使弹出的音色尖利刺耳,而松弛的肌肉会使弹出的音色柔和。就像是用硬物敲击和用软物敲击时声音的差别一样。而且肌肉的紧张会造成弹奏速度和灵活度的下降,所以我们强调肌肉放松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柔和、优美、灵活和快速的声音。如果弹琴不用力,仅仅是依*手臂的重量来取得的声音音量又会很小,至少失去了音乐的震撼力。从这个角度讲弹琴时必须恰到好处的去用力。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呢?既然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又相互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解决。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兴奋来造成对肌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兴奋也是弹琴所必需的。人越是注意力集中,就越能凝神贯注,精气神也就越强,神经系统也就越兴奋。而这时弹奏的力度就会随着神经系统的兴奋而逐渐加大,如果神经系统逐渐放松。弹奏的力度就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放松而逐渐减小。  四、总论: 以上是我对钢琴训练内容的基本分析,另外,我在前面曾经提到过感情标记演奏法和真实音乐情感表现的问题,比如说渐强吧,就是某种情绪逐渐激烈的表示记号,如果我们只是在手上增加力度,音量是加大了,但情绪的变化却没有,造成了没有情感的弹琴,然后又让学生费力的去找音乐感,先不说这样找有多难,就即使是找到了,音乐感和演奏之间也是脱节的。目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存在这个问题。许多出国参加比赛的学生,经常得到外国专家:"技术一流,情感不真实,缺少个性"的评论。 所有的感情记号,都表达了作曲家一定的情感内容,我们不能仅从演奏方法上来划分,要明确其情感内容,并让学生直接的去通过情绪的变化来产生演奏的效果。在没有明确情感之前,只是按照连、断、跳的动作进行简单的划分,而不用特意去划分手指跳音、手腕跳音和手臂跳音的区别,当动作熟练和稳定和稳定后,就直接让学生以情绪的角度、以声音的角度来演奏,只要能够表达正确的情感,弹出正确的声音,其演奏方法一定是对的。 关于手臂协调性的问题也是如此,如果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同乐曲是一致的,那么情感的变化自然就会带动演奏者作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并且和音乐的语气是相吻合的。

这么简单的事都不搞不定吗?教你个偷懒的好办法。1、先选定一个作曲家的作品,然后找找该作曲家的生平,可以从网上的论文里翻啊,会有很多字吧,然后再找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中心、曲式结构特点,又很多字了吧。2、选择两个钢琴家的版本,然后把两个钢琴家各自的生平弄出来,又很多字了吧。3、最后再谈两位钢琴家对作曲家以及该作品的看法和认识,同时对此两种版本进行评论,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要还凑不够1500字······我觉得不可能。说实话,1500的论文真的是太短了。祝LZ早日完成这篇文章。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钢琴论文3000字范文怎么写好看一点

这么简单的事都不搞不定吗?教你个偷懒的好办法。1、先选定一个作曲家的作品,然后找找该作曲家的生平,可以从网上的论文里翻啊,会有很多字吧,然后再找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中心、曲式结构特点,又很多字了吧。2、选择两个钢琴家的版本,然后把两个钢琴家各自的生平弄出来,又很多字了吧。3、最后再谈两位钢琴家对作曲家以及该作品的看法和认识,同时对此两种版本进行评论,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要还凑不够1500字······我觉得不可能。说实话,1500的论文真的是太短了。祝LZ早日完成这篇文章。

当然这也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只能在和声变换的地方更换踏板,如吴祖强的《水草舞》的引子部分8个小节,但只换了1次和声,如果只换一次踏板的话,就会声音获得过多的泛音而变得浑浊,这是极其错误的。 2.节奏的需要 节奏影响着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而为传递乐曲的情绪所服务的踏板在使用时必须基于节奏的需要来考虑。往往是为加强节奏的效果而使用节奏性的直踏板法。 3.作品风格 作品的风格可以说最应当要注意的一点,在你选择踏板的使用的时候如果你不考虑作品的风格那将是致命的错误。因为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均有其特定的风格,而同时期的作品也有其叫明显的共性风格特征。 在演奏巴赫的作品的时候对于巴赫的音乐作品,许多演奏家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巴赫的那些作品诞生的年代还没有右踏板的出现。在演奏中如果使用踏板,将影响作品的原始风貌。但不知是否有人考虑过在巴赫创作这些乐曲的年代同样没有现代钢琴的出现,那些作品是为羽管键琴和古钢琴所创作的。可见,我们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赫的作品就已经破坏了巴赫作品的原始风貌。 在巴赫作品中如何使用踏板的问题上菲鲁奇奥·布索尼的这段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踏板在巴赫的钢琴作品中是需要的,在钢琴作品中使用踏板而有听不出来,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有关这一点,我们指的是用踏板来连接两个依次进行的单音或和弦,为强调一个悬留音,为延续一个单声部,等等;一种处理方式其中并不显出具体的踏板效果……在任何地方只要可能,尽量用手而不是用踏板来延续一些音。”由于巴洛克时期和19世纪的声音概念不同,19世纪喜欢主要为密集的洪亮度、音型的融合和延续长的低音持续音而使用踏板,但巴洛克时期是具有对位的声部清晰,并且每个声部有对比性奏法的观念的时期,因此在弹巴赫的作品时不能将作品的踏板处理为19世纪时期的那种方式,应当要: (1)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深,以免产生太强的泛音; (2)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长,根据线条而不是根据和声使用踏板,多换踏板,保持声部清晰 如在下面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降b小调前奏曲》的这段乐曲中就是用右踏板帮助在重复音中做到连音连接。 巴赫的作品在结尾处的尾奏部分往往使用的是一种完满终止,即K →Ⅳ→Ⅴ →Ⅰ这种极具有宗教色彩的结尾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宏伟的“全奏的风琴”效果,如果不踩踏板就无法在现代钢琴上表现出这种效果。如下例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升C大调赋格》的结尾部分。 在演奏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的作品的时候,由于在他们的音乐中,织体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决不能搞得含糊不清。如同在钢琴上弹奏巴赫一样,在莫扎特或海顿中使用踏板必须觉察不出来。在使用时要注意 (1)在设计踏板使用时,应该首先不用踏板学习音乐,所有的奏法单独用手指完成,以后可以为了音色而少量的增加一些踏板,或为使一个难于应付的连奏变得更为容易而短时间的使用; (2)在快板乐章中,尤其在快速音群时,不使用延音踏板,而使用颤音踏板; (3)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为增加共鸣,加强乐曲的连贯与和声的丰满可使用延音踏板。 由于贝多芬是要求踏板的使用达到可以感觉的程度的第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有贝多芬亲自标明使用踏板的地方,必须要按照标记去做。在下面一些地方可以使用踏板: (1) 为保持逐渐的均匀的渐强和渐弱,可以使用踏板; (2) 为有助于演奏legato,增强乐句的连贯,可以使用踏板; (3) 为使音响更丰富饱满; (4) 为获得色彩性效果; (5) 为加强力度对比; (6) 为连接个乐章而使用踏板。 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虽然贝多芬的作品中大量的出现了使用踏板的标记,但是他所做的标记是为他所知道的钢琴写作,而不是为了今天的乐器,特别是更少的传送力量,以及音域之间更大的区别的问题,会不时的影响踏板的使用,这时对贝多芬的踏板使用方法做适当的修改以适应现代乐器,但要注意的是有关气氛朦胧的原来概念应该保持下来。`另外一方面有迹象表明贝多芬使用踏板比他所标记的要多,但这不应作为可以毫无选择的使用踏板,或不去了解贝多芬最希望踏板为他的音乐做些什么的一种许可。 4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到了浪漫派的肖邦,舒曼,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踏板的运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极大的发掘了钢琴音色变化的可能性。作为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踏板的使用也更复杂更精细。尤其是李斯特,在他的许多钢琴作品中见到的暗指的踏板效果以及明确的踏板标记,这表明他具备了一种远远走在他时代前面的对踏板用法的理解。至少在他的晚年,他用了切分或连音踏板,一种当时认为先进的技术,在现今已被普遍使用和讲授。 李斯特的写作一般要求踏板的丰满、充足的使用,特别当需要它作为长持续音的一个支持时。在他为声乐和其他乐器的作品的钢琴改编曲中,踏板被大量的或几乎经常的使用。在所有长的旋律音上使用踏板,特别是那些在高音区的,即使它们没有被下面的和声材料所支持。 李斯特和贝多芬以及舒曼这样的作曲家一样,在踏板标记上经常指示一个特殊效果,而不是普通任凭演奏者自行处理可以做到的一个习惯用法。任何数目的这种特殊效果都可以被找到,它们有许多反应了明确的诗意的、形象化或甚至哲学的思想。 在印象主义的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中,虽然在他们作品的乐谱中几乎完全没有踏板指示,所存在的为数极少的几个也往往是粗略和模糊的,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不能想象倘若不使用踏板,印象主义的神奇和美丽将如何去表现。印象主义音乐的流畅、充满水分,润泽的声音,以及连贯的、斑斓的、变化的色彩只有在准确的使用踏板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需要我们谨慎而敏感的使用踏板。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知道,对于踏板使用的说明,一千句话都比不上一次演奏。踏板是任何钢琴演奏中极具个性的部分,没有两个演奏者会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使用踏板,而同一个演奏家也不会在每次演奏中用同样的踏板法,然而每人在演奏当时都能同样具有说服力。这种灵活性可由多种因素来解释。诸如速度、力度、声音、奏法、声部的平衡、作品的风格和时代、音乐厅、乐器等这样一些多种多样的可变因素,甚至还有演奏者当时的情绪,也时常会影响踏板使用方法的选择。写下来的踏板使用方法指示,不管它们是如何仔细地被标记的,甚至是作曲家提供的,也往往需要演奏者的修改。因此“只有耳朵本身,才永远是艺术性演奏的最终指导,而不是一套印出来的指示。”    每个曲子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必须学会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因为由于踏板是一种性质的技巧,想完全学到运用的每一个细节,和老师们用得一样,是不可能的,唯一永远的老师只能是自己的耳朵,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训练,要使自己的耳朵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踩在踏板上的脚或大或小的动作所引起的声音的任何反应。想象出将要弹奏的音响效果,并指示脚的动作,以实现希望的音响。

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总是给我放一些古典钢琴音乐,还常常带我去听音乐会。我对那个演奏乐曲时必不可少的“大家伙”产生了兴趣,它就是乐器之王——钢琴。大班的时候,妈妈给我报了钢琴班。那时的我便幻想自己坐在大大的白色三角钢琴前,穿着华丽的礼服,在闪耀的灯光下,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上演奏。我把演奏钢琴想得是那么简单,那么优雅。第一节课,我猜测着老师会教给我些什么曲子,像我会唱的《春天在哪里》、《小燕子》或《踏雪寻梅》。可令我大失所望,没想到竟是一堂沉闷而无聊的钢琴课,一节课只教了我两个内容——手型和“哆”这个音。回到家,我坐在新钢琴前,开始练琴,便是练那天学的内容。“嘀嗒,嘀嗒……”时间慢慢流逝,我对这个“大家伙”仅在短短40分钟内便产生了厌恶感。由于失去了兴趣,我再也不认真练琴了。唉,“恶有恶报”,所以我平均每三天挨一次打。这使我更讨厌那“大家伙”了!就在我学琴厌恶到极点的时候,一首叫《玛丽有只小羔羊》的曲子又点燃了我的兴趣。这首曲子轻快活泼,我又沉浸在学琴的乐趣之中。可是接着又有了新状况,我的手型规范出现了问题。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纠正我的手型,每一次都重复着说了无数遍的要求:“手臂放松,但手型要保持,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到指尖。”这个要求说说简单,做到可真难啊!再加上我的手小,就更难了。我“被迫”反复练习《哈农》的内容,那一个个枯燥、乏味的音符简直令我“发疯”!好不容易改了手型,“错音浪潮”又向我袭来。一首曲子,十几个错音成了家常便饭。其实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错,自己弹的时候总感觉很好,有时还挺陶醉,可老师一听便叫“停”。一个个的问题接二连三地“轮番上阵”,什么缺少爆发力啦,没有感情啦,节奏不对啦……唉,真麻烦!人们都说苦尽甘来,虽然苦还没尽,但我已经尝到甜头了。有客人来我家,我经常被“邀请”为大家露一手,然后得到称赞。有时,自己听自己弹完一首曲子,也是一种享受。暑假时,我看见孙老师的儿子宽宽被妈妈督促着练琴。练的教材和我以前的一样,我心里有些同情小宽宽,同时也有一种成就感。现在,我觉得那些曲子是多么的简单。可这“简单”二字,是我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才得来的呀!

钢琴论文3000字范文怎么写好看

这么简单的事都不搞不定吗?教你个偷懒的好办法。1、先选定一个作曲家的作品,然后找找该作曲家的生平,可以从网上的论文里翻啊,会有很多字吧,然后再找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中心、曲式结构特点,又很多字了吧。2、选择两个钢琴家的版本,然后把两个钢琴家各自的生平弄出来,又很多字了吧。3、最后再谈两位钢琴家对作曲家以及该作品的看法和认识,同时对此两种版本进行评论,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要还凑不够1500字······我觉得不可能。说实话,1500的论文真的是太短了。祝LZ早日完成这篇文章。

无论学什么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学钢琴究竟需要什么方法呢?翻看一下钢琴教法的书籍,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甚至连手臂的X光照片都有,钢琴弹法的技术要求几乎上百条、上千条。可我们培养出几位优秀的钢琴家?反观十八世纪,那时,科学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但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钢琴大师,如果说他们是天才,那么,为什么那个时期出现的天才那么多?这就涉及教育方法的问题。实际上演奏钢琴有技术,也没有技术。这就看你以什么角度去看了。没技术,就是说没有针对手的技术。要说有技术,就是说只有针对人的技术。一个人弹琴技术的好坏,与乐谱没多大关系,与钢琴没多大关系,主要与弹琴的人有关系。因为弹琴需要的是手和手臂,所以现在的钢琴技术基本上就是训练手和手臂的技术。可是我们大家想一想,控制手和手臂的是什么?是人的大脑、思维、意识、神经、心理等等。如果我们只注意手和手臂的训练,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寻求更深的根源,什么东西可以影响思维、意识、心理呢?那就是人的性格、情绪和教育环境等因素。钢琴技术训练的根源是同人的性格、情绪和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学习钢琴的训练总体可以分为:肢体(动作、神经)控制、情绪(性格)控制和思维意识(注意力、心理)控制三个方面。  一、肢体控制 :弹奏的本身需要手指、手臂、身体等肢体进行一定的动作,弹奏动作的训练就是对这些肢体控制能力的训练。实际上弹琴所需要的动作,只要是正常人都可以不用经过训练就可以做到。连奏中的抬、落指的动作就像平时我们拿东西时张开手的动作,断奏的抬、落手动作就像平时我们懒懒的坐下时手的自然垂落,跳音的抬起动作就像是我们受惊吓急速抽回手的动作。唯一的差别是我们平时是无意之中做的,现在有意的做动作时会有一些不自然。在速度练习方面也是如此。我们在教学之中应该有明显的感受,学生越快练就越弹不快,反而由于快速的练习会使手变得很僵硬。即使速度能够快,大多也是连滚带爬、乱七八糟的。如果进行一定时间的慢速练习,反而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速度。其原因就是,在超过一定速度时,由于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会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心理紧张的原因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不够熟练造成的,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情绪和心理上的稳定性差造成的。这种紧张的情绪会造成肌肉的僵硬,使动作失去协调性。所以通过慢速练习可以使动作更协调,从而达到提高演奏速度的目的。(有关心理的问题,将在后面加以论述)我们要清楚的是,弹琴动作的训练,不是为了取得手指前所未有的动作幅度,也不是为了练习肌肉的收缩速度。肌肉的功能是具有动作的收缩能力,而收缩的速度取决于神经的反应速度,同肌肉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肢体的控制实际上就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应,来刺激肌肉进行运动。而反复练习的作用就是使肌肉具有动作的自然性、习惯性和记忆性,使你的肌肉能够完全真实地展现神经系统传递的信息。所以,肢体训练的基本原则就是:"有意的自然"。 关于弹琴的动作,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虽然乐谱上有各种各样的标记,但归纳起来就只有三类。一类是连奏,二类是断奏,三类是跳奏。连奏指音符之间有连线的弹奏方法。断奏指音符之间没有连线,也没有其他标记的弹奏方法。跳奏指音符之间没有连线,但有跳音、顿音标记的弹奏方法。乐谱上就只有这三种奏法。例如:倚音、波音等等的感情标记都可以归纳为连奏和断奏两种弹法,主要的分别就是音符之间的连线。相信只要认真分辨,很快就可以区分所有乐谱的弹法了。下面我在介绍几个弹琴动作的要求:  1. 手型:先把手自然下垂,然后小心的保持手下垂时的形状并抬起来放在琴键上,这就是弹琴要求的手型。也就是说弹琴的手型就是要把手处于最随便、最自然的状态。而这时的手型,也符合手心空的、手腕平的、手指能立住的手型要求,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五个手指分别放在五个琴键上。因为弹琴的状态就是保持自然的状态,在弹琴的过程中,无论多难的乐曲,多复杂的谱例、多大的跨度,都要看作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考验。演奏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持手的自然状态不变。如果学生的手比较大,放在琴键上自然就是五个琴键的位置,不用特别要求。如果学生的手比较小,而非要将手指分给五个琴键,就必然造成手的僵硬。结果是没开始弹琴手就已经先僵硬了,这等于是人为的给弹琴制造障碍。而且如果保持手的自然状态,就可以让手指随着重心的方向落键,就不存在重心移动的问题。实际上重心移动的本身就是要手找到最自然的状态  2. 断奏:在保持手腕、手型不变的状态下,将手从琴键上抬起,并匀速落下。断奏的弹奏要领关键是要保持手腕和手型的不变,尤其是手腕,要绝对保持稳定的状态。(动作中较易出现加速下落和落至琴键时突然减速的问题,这是由于心理紧张造成的。)  3. 连奏:在保持手腕、手型不变的状态下,只运动手掌关节,将手指抬起,并匀速落下。注意的是手指的关节是保持不动的。同时要格外之一手腕保持绝对稳定的状态。(连奏的落键也容易出现同断奏一样的问题)  4. 跳奏:要领与断奏相同,只是动作相反。在手腕保持绝对稳定的状态下,弹奏琴键,并快速抬起。  二、情绪控制: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所体现的就是无论是人类从事何种行为,都带有一定的情绪和情感色彩。情绪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肢体的行为方式,在情绪和情感具体表现上的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而这两种性格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格开朗大方,情感易于外露。在弹琴的表现上,动作偏大,容易用力。内向型性格的人,性格温和稳重,情感比较内敛。在弹琴的表现上,动作偏小,容易懒散。这仅仅是性格对弹琴的影响。同时影响弹琴的还有个人情绪的问题,人是生存在一个社会环境之中的,每个人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事情,有自己喜欢的,也有自己不喜欢的,于是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遇到喜欢的就高兴,遇到不喜欢的就沉闷,这些情绪也直接影响弹琴的效果。无论是感情还是情绪,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在影响弹琴,一是弹琴的动作,另一个是音乐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情绪和情感通过影响弹琴的动作变化,来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力。情绪的不稳定,会造成弹奏速度的不稳定和音量、音色的不平均,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对乐曲内容和风格的正确演绎。那么如果稳定了弹琴的动作就等于控制了情感和情绪对弹琴的影响。对于情感和情绪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整:  1. 通过对情绪和情感的调整达到使性格发生变化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无论怎样变化,无非就是急躁、兴奋、激动或是懒散、低沉、麻木。在学琴的初期,可以通过慢速练习和大声数拍子来达到调整的作用,慢速练习的目的就是要稳定情绪,而大声数拍子的目的就是要提起精神,使人的状态兴奋起来。大声数拍子的要求不是大声,而是用兴奋的情绪来数拍子,只是在大声数拍子时人容易兴奋。在最初练习时要通过不停的调整来达到稳定情绪的状态。情绪过于兴奋就通过慢速来稳定情绪,情绪过于低沉就通过大声来提精神,最终的状态就是平和、稳重、积极、注意力集中。而且弹奏的音色同人的平和心态有一定的关系,人越静,声音越深远,越纯净,人越温和,声音越有共鸣。如果学生每天坚持这样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后,不仅会稳定弹琴的状态,而且长期的练习还会对学生的性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2.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控制达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既然情绪和情感的变化直接影响弹琴动作变化,那么如果统一动作标准,无论何种情绪和情感,都是固定幅度的动作,不仅会统一演奏的声音,还会起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动作标准指的就是把连奏、断奏、跳奏的动作固定化,抬落的高度要固定,抬落的速度也要固定,这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比较艰苦的练习。  三、 思维意识控制: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意识来计划和实施的,高度集中的思维意识,可以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意志力,为其行为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而不集中的思维意识,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紧张情绪,会严重影响和削弱人的意志力。人不仅分为内向和外向的性格,还存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差别。而这两种人也是存在极大差别的。偏于理性的人,逻辑思维较强,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强,但感受能力较弱。偏于感性的人,情感较丰富,做事易情绪化,逻辑思维和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差。偏于理性的人由于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强,所以初学钢琴时认谱较快,动作也容易做标准,较容易入门,但学到一定时期涉及到音乐感受时就比较费力。而偏于感性的人由于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初学钢琴时认谱较慢,动作也极不容易做标准,学习的进度也比较慢。但学到一定时期涉及到音乐感受时就比较容易。思维意识的差别造成了人对感性和理性不同的偏向。而感性和理性对弹琴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动作时注意力的集中和弹奏的精气神上。思维意识的问题对弹琴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就会使弹奏出的声音失去靓丽的色彩下面就对注意力和精气神的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1.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训练达到使注意力集中的效果。实际上每个人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只是因为不太严重,没有形成严重的问题,使我们没有太关注。而事实上,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形成严重的病理状态,是造成许多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比如常见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多动症》等等,最初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比较差,在严重就是情绪控制能力差,长期的情绪控制能力差又会形成心理疾病,再严重就是失去注意力、情感、肢体的控制能力,形成较严重的精神病态。对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是弹琴中最重要的内容。如何进行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呢?人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主要会在其行为中体现出来,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司令官一样,对人体所有器官的命令和所有器官之间的联系都是由大脑来完成的。我们所说的注意力集中就是指大脑对所有器官具有控制和管理的能力,而如果大脑对所有器官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减弱就是我们所指的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眼睛看到一个东西,并希望手和鼻子去配合,就先把信息传给大脑,由大脑分配给相应的器官,这样由大脑控制的动作,不仅具有记忆能力,各器官的行为也是协调和同步的。如果大脑的控制能力减弱或者器官之间就没有经过大脑去协调动作,那么这个行为本身记忆效果就比较模糊,甚至是没有记忆。而且各器官的动作也不够协调,使不同步的在进行。在弹琴的动作中,需要参与的器官主要是手臂、眼睛、嘴(数拍子),如果这三个器官是同步的运动就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所以弹琴时要求,眼睛盯住手腕使其保持不动、嘴数拍子的同时手才能动。前面在谈到演奏动作时一再提到要保持手腕的稳定,手腕的稳定究竟有何作用呢?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注意力集中,要认真,要细心。可怎样才能认真和细心呢?实际上我们通过手腕稳定的训练,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手腕的稳定来杜绝弹琴中用力砸琴的问题,二是通过手腕的稳定来寻求注意力集中的情绪状态。实际上注意力集中、认真和细心都是一种情绪状态,概括地说就是即小心又兴奋的状态。如果能够在弹琴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腕的稳定,就必须极其小心的、甚至是提心吊胆的去控制手腕的稳定,这就达到了寻求注意力集中一点的目的。当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使这种状态稳定后,弹琴时就不必保持手腕的稳定,只要能找到小心的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就可以。  2. 通过对精气神的训练来减弱心理问题对弹琴的影响。人体的神经和肌肉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情绪的变化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力量的变化是通过肌肉系统来完成的。两个系统不仅是各自独立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的。肌肉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神经系统的兴奋,而肌肉的松弛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神经系统的放松。反过来,神经系统的兴奋也会造成肌肉一定程度的紧张,而神经系统的松懈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肌肉的放松。在弹琴时紧张的肌肉会使弹出的音色尖利刺耳,而松弛的肌肉会使弹出的音色柔和。就像是用硬物敲击和用软物敲击时声音的差别一样。而且肌肉的紧张会造成弹奏速度和灵活度的下降,所以我们强调肌肉放松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柔和、优美、灵活和快速的声音。如果弹琴不用力,仅仅是依*手臂的重量来取得的声音音量又会很小,至少失去了音乐的震撼力。从这个角度讲弹琴时必须恰到好处的去用力。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呢?既然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又相互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解决。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兴奋来造成对肌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兴奋也是弹琴所必需的。人越是注意力集中,就越能凝神贯注,精气神也就越强,神经系统也就越兴奋。而这时弹奏的力度就会随着神经系统的兴奋而逐渐加大,如果神经系统逐渐放松。弹奏的力度就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放松而逐渐减小。  四、总论: 以上是我对钢琴训练内容的基本分析,另外,我在前面曾经提到过感情标记演奏法和真实音乐情感表现的问题,比如说渐强吧,就是某种情绪逐渐激烈的表示记号,如果我们只是在手上增加力度,音量是加大了,但情绪的变化却没有,造成了没有情感的弹琴,然后又让学生费力的去找音乐感,先不说这样找有多难,就即使是找到了,音乐感和演奏之间也是脱节的。目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存在这个问题。许多出国参加比赛的学生,经常得到外国专家:"技术一流,情感不真实,缺少个性"的评论。 所有的感情记号,都表达了作曲家一定的情感内容,我们不能仅从演奏方法上来划分,要明确其情感内容,并让学生直接的去通过情绪的变化来产生演奏的效果。在没有明确情感之前,只是按照连、断、跳的动作进行简单的划分,而不用特意去划分手指跳音、手腕跳音和手臂跳音的区别,当动作熟练和稳定和稳定后,就直接让学生以情绪的角度、以声音的角度来演奏,只要能够表达正确的情感,弹出正确的声音,其演奏方法一定是对的。 关于手臂协调性的问题也是如此,如果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同乐曲是一致的,那么情感的变化自然就会带动演奏者作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并且和音乐的语气是相吻合的。

当然这也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只能在和声变换的地方更换踏板,如吴祖强的《水草舞》的引子部分8个小节,但只换了1次和声,如果只换一次踏板的话,就会声音获得过多的泛音而变得浑浊,这是极其错误的。 2.节奏的需要 节奏影响着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而为传递乐曲的情绪所服务的踏板在使用时必须基于节奏的需要来考虑。往往是为加强节奏的效果而使用节奏性的直踏板法。 3.作品风格 作品的风格可以说最应当要注意的一点,在你选择踏板的使用的时候如果你不考虑作品的风格那将是致命的错误。因为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均有其特定的风格,而同时期的作品也有其叫明显的共性风格特征。 在演奏巴赫的作品的时候对于巴赫的音乐作品,许多演奏家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巴赫的那些作品诞生的年代还没有右踏板的出现。在演奏中如果使用踏板,将影响作品的原始风貌。但不知是否有人考虑过在巴赫创作这些乐曲的年代同样没有现代钢琴的出现,那些作品是为羽管键琴和古钢琴所创作的。可见,我们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赫的作品就已经破坏了巴赫作品的原始风貌。 在巴赫作品中如何使用踏板的问题上菲鲁奇奥·布索尼的这段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踏板在巴赫的钢琴作品中是需要的,在钢琴作品中使用踏板而有听不出来,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有关这一点,我们指的是用踏板来连接两个依次进行的单音或和弦,为强调一个悬留音,为延续一个单声部,等等;一种处理方式其中并不显出具体的踏板效果……在任何地方只要可能,尽量用手而不是用踏板来延续一些音。”由于巴洛克时期和19世纪的声音概念不同,19世纪喜欢主要为密集的洪亮度、音型的融合和延续长的低音持续音而使用踏板,但巴洛克时期是具有对位的声部清晰,并且每个声部有对比性奏法的观念的时期,因此在弹巴赫的作品时不能将作品的踏板处理为19世纪时期的那种方式,应当要: (1)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深,以免产生太强的泛音; (2)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长,根据线条而不是根据和声使用踏板,多换踏板,保持声部清晰 如在下面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降b小调前奏曲》的这段乐曲中就是用右踏板帮助在重复音中做到连音连接。 巴赫的作品在结尾处的尾奏部分往往使用的是一种完满终止,即K →Ⅳ→Ⅴ →Ⅰ这种极具有宗教色彩的结尾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宏伟的“全奏的风琴”效果,如果不踩踏板就无法在现代钢琴上表现出这种效果。如下例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升C大调赋格》的结尾部分。 在演奏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的作品的时候,由于在他们的音乐中,织体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决不能搞得含糊不清。如同在钢琴上弹奏巴赫一样,在莫扎特或海顿中使用踏板必须觉察不出来。在使用时要注意 (1)在设计踏板使用时,应该首先不用踏板学习音乐,所有的奏法单独用手指完成,以后可以为了音色而少量的增加一些踏板,或为使一个难于应付的连奏变得更为容易而短时间的使用; (2)在快板乐章中,尤其在快速音群时,不使用延音踏板,而使用颤音踏板; (3)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为增加共鸣,加强乐曲的连贯与和声的丰满可使用延音踏板。 由于贝多芬是要求踏板的使用达到可以感觉的程度的第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有贝多芬亲自标明使用踏板的地方,必须要按照标记去做。在下面一些地方可以使用踏板: (1) 为保持逐渐的均匀的渐强和渐弱,可以使用踏板; (2) 为有助于演奏legato,增强乐句的连贯,可以使用踏板; (3) 为使音响更丰富饱满; (4) 为获得色彩性效果; (5) 为加强力度对比; (6) 为连接个乐章而使用踏板。 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虽然贝多芬的作品中大量的出现了使用踏板的标记,但是他所做的标记是为他所知道的钢琴写作,而不是为了今天的乐器,特别是更少的传送力量,以及音域之间更大的区别的问题,会不时的影响踏板的使用,这时对贝多芬的踏板使用方法做适当的修改以适应现代乐器,但要注意的是有关气氛朦胧的原来概念应该保持下来。`另外一方面有迹象表明贝多芬使用踏板比他所标记的要多,但这不应作为可以毫无选择的使用踏板,或不去了解贝多芬最希望踏板为他的音乐做些什么的一种许可。 4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到了浪漫派的肖邦,舒曼,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踏板的运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极大的发掘了钢琴音色变化的可能性。作为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踏板的使用也更复杂更精细。尤其是李斯特,在他的许多钢琴作品中见到的暗指的踏板效果以及明确的踏板标记,这表明他具备了一种远远走在他时代前面的对踏板用法的理解。至少在他的晚年,他用了切分或连音踏板,一种当时认为先进的技术,在现今已被普遍使用和讲授。 李斯特的写作一般要求踏板的丰满、充足的使用,特别当需要它作为长持续音的一个支持时。在他为声乐和其他乐器的作品的钢琴改编曲中,踏板被大量的或几乎经常的使用。在所有长的旋律音上使用踏板,特别是那些在高音区的,即使它们没有被下面的和声材料所支持。 李斯特和贝多芬以及舒曼这样的作曲家一样,在踏板标记上经常指示一个特殊效果,而不是普通任凭演奏者自行处理可以做到的一个习惯用法。任何数目的这种特殊效果都可以被找到,它们有许多反应了明确的诗意的、形象化或甚至哲学的思想。 在印象主义的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中,虽然在他们作品的乐谱中几乎完全没有踏板指示,所存在的为数极少的几个也往往是粗略和模糊的,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不能想象倘若不使用踏板,印象主义的神奇和美丽将如何去表现。印象主义音乐的流畅、充满水分,润泽的声音,以及连贯的、斑斓的、变化的色彩只有在准确的使用踏板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需要我们谨慎而敏感的使用踏板。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知道,对于踏板使用的说明,一千句话都比不上一次演奏。踏板是任何钢琴演奏中极具个性的部分,没有两个演奏者会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使用踏板,而同一个演奏家也不会在每次演奏中用同样的踏板法,然而每人在演奏当时都能同样具有说服力。这种灵活性可由多种因素来解释。诸如速度、力度、声音、奏法、声部的平衡、作品的风格和时代、音乐厅、乐器等这样一些多种多样的可变因素,甚至还有演奏者当时的情绪,也时常会影响踏板使用方法的选择。写下来的踏板使用方法指示,不管它们是如何仔细地被标记的,甚至是作曲家提供的,也往往需要演奏者的修改。因此“只有耳朵本身,才永远是艺术性演奏的最终指导,而不是一套印出来的指示。”    每个曲子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必须学会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因为由于踏板是一种性质的技巧,想完全学到运用的每一个细节,和老师们用得一样,是不可能的,唯一永远的老师只能是自己的耳朵,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训练,要使自己的耳朵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踩在踏板上的脚或大或小的动作所引起的声音的任何反应。想象出将要弹奏的音响效果,并指示脚的动作,以实现希望的音响。

钢琴论文3000字范文怎么写的好看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当然这也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只能在和声变换的地方更换踏板,如吴祖强的《水草舞》的引子部分8个小节,但只换了1次和声,如果只换一次踏板的话,就会声音获得过多的泛音而变得浑浊,这是极其错误的。 2.节奏的需要 节奏影响着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而为传递乐曲的情绪所服务的踏板在使用时必须基于节奏的需要来考虑。往往是为加强节奏的效果而使用节奏性的直踏板法。 3.作品风格 作品的风格可以说最应当要注意的一点,在你选择踏板的使用的时候如果你不考虑作品的风格那将是致命的错误。因为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均有其特定的风格,而同时期的作品也有其叫明显的共性风格特征。 在演奏巴赫的作品的时候对于巴赫的音乐作品,许多演奏家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巴赫的那些作品诞生的年代还没有右踏板的出现。在演奏中如果使用踏板,将影响作品的原始风貌。但不知是否有人考虑过在巴赫创作这些乐曲的年代同样没有现代钢琴的出现,那些作品是为羽管键琴和古钢琴所创作的。可见,我们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赫的作品就已经破坏了巴赫作品的原始风貌。 在巴赫作品中如何使用踏板的问题上菲鲁奇奥·布索尼的这段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踏板在巴赫的钢琴作品中是需要的,在钢琴作品中使用踏板而有听不出来,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有关这一点,我们指的是用踏板来连接两个依次进行的单音或和弦,为强调一个悬留音,为延续一个单声部,等等;一种处理方式其中并不显出具体的踏板效果……在任何地方只要可能,尽量用手而不是用踏板来延续一些音。”由于巴洛克时期和19世纪的声音概念不同,19世纪喜欢主要为密集的洪亮度、音型的融合和延续长的低音持续音而使用踏板,但巴洛克时期是具有对位的声部清晰,并且每个声部有对比性奏法的观念的时期,因此在弹巴赫的作品时不能将作品的踏板处理为19世纪时期的那种方式,应当要: (1)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深,以免产生太强的泛音; (2)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长,根据线条而不是根据和声使用踏板,多换踏板,保持声部清晰 如在下面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降b小调前奏曲》的这段乐曲中就是用右踏板帮助在重复音中做到连音连接。 巴赫的作品在结尾处的尾奏部分往往使用的是一种完满终止,即K →Ⅳ→Ⅴ →Ⅰ这种极具有宗教色彩的结尾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宏伟的“全奏的风琴”效果,如果不踩踏板就无法在现代钢琴上表现出这种效果。如下例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升C大调赋格》的结尾部分。 在演奏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的作品的时候,由于在他们的音乐中,织体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决不能搞得含糊不清。如同在钢琴上弹奏巴赫一样,在莫扎特或海顿中使用踏板必须觉察不出来。在使用时要注意 (1)在设计踏板使用时,应该首先不用踏板学习音乐,所有的奏法单独用手指完成,以后可以为了音色而少量的增加一些踏板,或为使一个难于应付的连奏变得更为容易而短时间的使用; (2)在快板乐章中,尤其在快速音群时,不使用延音踏板,而使用颤音踏板; (3)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为增加共鸣,加强乐曲的连贯与和声的丰满可使用延音踏板。 由于贝多芬是要求踏板的使用达到可以感觉的程度的第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有贝多芬亲自标明使用踏板的地方,必须要按照标记去做。在下面一些地方可以使用踏板: (1) 为保持逐渐的均匀的渐强和渐弱,可以使用踏板; (2) 为有助于演奏legato,增强乐句的连贯,可以使用踏板; (3) 为使音响更丰富饱满; (4) 为获得色彩性效果; (5) 为加强力度对比; (6) 为连接个乐章而使用踏板。 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虽然贝多芬的作品中大量的出现了使用踏板的标记,但是他所做的标记是为他所知道的钢琴写作,而不是为了今天的乐器,特别是更少的传送力量,以及音域之间更大的区别的问题,会不时的影响踏板的使用,这时对贝多芬的踏板使用方法做适当的修改以适应现代乐器,但要注意的是有关气氛朦胧的原来概念应该保持下来。`另外一方面有迹象表明贝多芬使用踏板比他所标记的要多,但这不应作为可以毫无选择的使用踏板,或不去了解贝多芬最希望踏板为他的音乐做些什么的一种许可。 4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到了浪漫派的肖邦,舒曼,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踏板的运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极大的发掘了钢琴音色变化的可能性。作为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踏板的使用也更复杂更精细。尤其是李斯特,在他的许多钢琴作品中见到的暗指的踏板效果以及明确的踏板标记,这表明他具备了一种远远走在他时代前面的对踏板用法的理解。至少在他的晚年,他用了切分或连音踏板,一种当时认为先进的技术,在现今已被普遍使用和讲授。 李斯特的写作一般要求踏板的丰满、充足的使用,特别当需要它作为长持续音的一个支持时。在他为声乐和其他乐器的作品的钢琴改编曲中,踏板被大量的或几乎经常的使用。在所有长的旋律音上使用踏板,特别是那些在高音区的,即使它们没有被下面的和声材料所支持。 李斯特和贝多芬以及舒曼这样的作曲家一样,在踏板标记上经常指示一个特殊效果,而不是普通任凭演奏者自行处理可以做到的一个习惯用法。任何数目的这种特殊效果都可以被找到,它们有许多反应了明确的诗意的、形象化或甚至哲学的思想。 在印象主义的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中,虽然在他们作品的乐谱中几乎完全没有踏板指示,所存在的为数极少的几个也往往是粗略和模糊的,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不能想象倘若不使用踏板,印象主义的神奇和美丽将如何去表现。印象主义音乐的流畅、充满水分,润泽的声音,以及连贯的、斑斓的、变化的色彩只有在准确的使用踏板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需要我们谨慎而敏感的使用踏板。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知道,对于踏板使用的说明,一千句话都比不上一次演奏。踏板是任何钢琴演奏中极具个性的部分,没有两个演奏者会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使用踏板,而同一个演奏家也不会在每次演奏中用同样的踏板法,然而每人在演奏当时都能同样具有说服力。这种灵活性可由多种因素来解释。诸如速度、力度、声音、奏法、声部的平衡、作品的风格和时代、音乐厅、乐器等这样一些多种多样的可变因素,甚至还有演奏者当时的情绪,也时常会影响踏板使用方法的选择。写下来的踏板使用方法指示,不管它们是如何仔细地被标记的,甚至是作曲家提供的,也往往需要演奏者的修改。因此“只有耳朵本身,才永远是艺术性演奏的最终指导,而不是一套印出来的指示。”    每个曲子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必须学会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因为由于踏板是一种性质的技巧,想完全学到运用的每一个细节,和老师们用得一样,是不可能的,唯一永远的老师只能是自己的耳朵,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训练,要使自己的耳朵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踩在踏板上的脚或大或小的动作所引起的声音的任何反应。想象出将要弹奏的音响效果,并指示脚的动作,以实现希望的音响。

这么简单的事都不搞不定吗?教你个偷懒的好办法。1、先选定一个作曲家的作品,然后找找该作曲家的生平,可以从网上的论文里翻啊,会有很多字吧,然后再找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中心、曲式结构特点,又很多字了吧。2、选择两个钢琴家的版本,然后把两个钢琴家各自的生平弄出来,又很多字了吧。3、最后再谈两位钢琴家对作曲家以及该作品的看法和认识,同时对此两种版本进行评论,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要还凑不够1500字······我觉得不可能。说实话,1500的论文真的是太短了。祝LZ早日完成这篇文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