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1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4 08:17:50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1000字怎么写

上这个网址,取自己所需的。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142-148)[3](175-180)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著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著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著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76-77)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著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仅凭“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 水 于 人 》  每天打开电脑打开网页都有一种特别魔幻的感觉。你曾经在儿时疯狂设想过的种种不靠谱的想法,总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被人当成是救国救民的大事在一本正经地讨论。比如牟其中老师的理想是,在喜马拉雅山上炸个五十公里的口子,引进南太平洋的暖风,把青藏高原变成鱼米之乡。后来葛优把这个段子弄到《不见不散》里了。当时电影院里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真敢想啊。  又比如——把渤海之水引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上。这是一些专家最近刚刚开研讨会后给出的建议,还言之凿凿说6年内即可实现。恐怕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海水在沿海地区引发的土地盐碱化尚未解决,假如海水到了内地,盐碱化只有更严重。而且由于新疆特殊的地形地貌,即便增加地表径流,也未必能够增加蒸发量。  蒸发量大,不等于降雨量大。当年在新疆腹地的湖比如说罗布泊,1942年时尚有3000平方公里水面,1972年以后干涸。罗布泊的面积够大,但也没能影响新疆的降雨量。罗布泊干涸在于塔里木河的的流入量急剧变小。整个塔里木河,水库有130多座,抽水泵站有400多个。这才是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不是说没有地表径流,而是人为破坏了地表径流,导致水资源未被科学利用。新疆不是洪水多发区,建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电。现在水少了,又酝酿从东部调水,这种思维不是解决问题的思维。犯了一个错误,不从根子上找原因,而是要再犯一个错误去弥补前一个错误的窟窿,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  大家可以想想看,偌大的一个中国地图上,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就是两个大渠,从丹江口和扬州调水到北京。如果再加一条引渤入新工程,又是一条大渠,而且与我国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基本特征相矛盾。从运输条件上看,势必消耗大量电能。专家说的利用落差以海水发电基本不可行,如果他们愿意看看涡轮机的构造,肯定后悔自己说出这样的话。  再来说淡化的事情。虽然中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每天依然只能生产大约50万吨的海水,主要用于沿海的工业企业,总量约占世界的百分之一。这个数字比较少,是因为淡化海水的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并未形成。南水北调到京每吨水的成本已经10元左右,调来的淡水比本地地下水贵多了。北京前一阵子还在研究海水淡化入入京的问题,但淡化水比调水更贵,只好暂时搁置。新疆这个问题更复杂,调海水既有距离成本,又有淡化成本,只能是贵上加贵。  再者,渤海湾污染严重,是半封闭的海域,流动性很差,本来淡化成本就很高。世界上淡化水做得好的地方,基本都是在海水比较干净的地方淡化。如果把渤海海水调到新疆,淡化时产生的浓盐水,以新疆的排污净化体系而言,根本无法承受,成本又比上述分析更高。假如开放水价,那对用水居民和企业来说,算是个天文数字了。  专家们拍大腿拍脑袋的时候,心里基本上不算账,好多人都是张嘴就来,按照主办方规定的议题鼓掌通过,完全不考虑实际上的可行性。这种水平跟牟其中老师差别也就不大。什么给“长城贴瓷砖、给太平洋装栏杆、给赤道镶金边”的主意都能想出来。这种主意本来主要是去忽悠领导的,被媒体一报道,就变成忽悠人民了。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不要被这一小撮的专家忽悠了。

这样的论文,应该要自己写吧~~多看下(地理科学研究)等等这样的资料,多总结思考,毕竟论文这事儿只有自己写才比较好~~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1000字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142-148)[3](175-180)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著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著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著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76-77)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著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仅凭“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 水 于 人 》  每天打开电脑打开网页都有一种特别魔幻的感觉。你曾经在儿时疯狂设想过的种种不靠谱的想法,总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被人当成是救国救民的大事在一本正经地讨论。比如牟其中老师的理想是,在喜马拉雅山上炸个五十公里的口子,引进南太平洋的暖风,把青藏高原变成鱼米之乡。后来葛优把这个段子弄到《不见不散》里了。当时电影院里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真敢想啊。  又比如——把渤海之水引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上。这是一些专家最近刚刚开研讨会后给出的建议,还言之凿凿说6年内即可实现。恐怕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海水在沿海地区引发的土地盐碱化尚未解决,假如海水到了内地,盐碱化只有更严重。而且由于新疆特殊的地形地貌,即便增加地表径流,也未必能够增加蒸发量。  蒸发量大,不等于降雨量大。当年在新疆腹地的湖比如说罗布泊,1942年时尚有3000平方公里水面,1972年以后干涸。罗布泊的面积够大,但也没能影响新疆的降雨量。罗布泊干涸在于塔里木河的的流入量急剧变小。整个塔里木河,水库有130多座,抽水泵站有400多个。这才是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不是说没有地表径流,而是人为破坏了地表径流,导致水资源未被科学利用。新疆不是洪水多发区,建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电。现在水少了,又酝酿从东部调水,这种思维不是解决问题的思维。犯了一个错误,不从根子上找原因,而是要再犯一个错误去弥补前一个错误的窟窿,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  大家可以想想看,偌大的一个中国地图上,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就是两个大渠,从丹江口和扬州调水到北京。如果再加一条引渤入新工程,又是一条大渠,而且与我国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基本特征相矛盾。从运输条件上看,势必消耗大量电能。专家说的利用落差以海水发电基本不可行,如果他们愿意看看涡轮机的构造,肯定后悔自己说出这样的话。  再来说淡化的事情。虽然中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每天依然只能生产大约50万吨的海水,主要用于沿海的工业企业,总量约占世界的百分之一。这个数字比较少,是因为淡化海水的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并未形成。南水北调到京每吨水的成本已经10元左右,调来的淡水比本地地下水贵多了。北京前一阵子还在研究海水淡化入入京的问题,但淡化水比调水更贵,只好暂时搁置。新疆这个问题更复杂,调海水既有距离成本,又有淡化成本,只能是贵上加贵。  再者,渤海湾污染严重,是半封闭的海域,流动性很差,本来淡化成本就很高。世界上淡化水做得好的地方,基本都是在海水比较干净的地方淡化。如果把渤海海水调到新疆,淡化时产生的浓盐水,以新疆的排污净化体系而言,根本无法承受,成本又比上述分析更高。假如开放水价,那对用水居民和企业来说,算是个天文数字了。  专家们拍大腿拍脑袋的时候,心里基本上不算账,好多人都是张嘴就来,按照主办方规定的议题鼓掌通过,完全不考虑实际上的可行性。这种水平跟牟其中老师差别也就不大。什么给“长城贴瓷砖、给太平洋装栏杆、给赤道镶金边”的主意都能想出来。这种主意本来主要是去忽悠领导的,被媒体一报道,就变成忽悠人民了。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不要被这一小撮的专家忽悠了。

那你自己可以先在网上找那个相关的参考论文范文 啊~这个网上应该有很多,你去看下(地理科学研究)吧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1000字开头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142-148)[3](175-180)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著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著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著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76-77)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著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仅凭“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上这个网址,取自己所需的。

《 水 于 人 》  每天打开电脑打开网页都有一种特别魔幻的感觉。你曾经在儿时疯狂设想过的种种不靠谱的想法,总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被人当成是救国救民的大事在一本正经地讨论。比如牟其中老师的理想是,在喜马拉雅山上炸个五十公里的口子,引进南太平洋的暖风,把青藏高原变成鱼米之乡。后来葛优把这个段子弄到《不见不散》里了。当时电影院里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真敢想啊。  又比如——把渤海之水引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上。这是一些专家最近刚刚开研讨会后给出的建议,还言之凿凿说6年内即可实现。恐怕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海水在沿海地区引发的土地盐碱化尚未解决,假如海水到了内地,盐碱化只有更严重。而且由于新疆特殊的地形地貌,即便增加地表径流,也未必能够增加蒸发量。  蒸发量大,不等于降雨量大。当年在新疆腹地的湖比如说罗布泊,1942年时尚有3000平方公里水面,1972年以后干涸。罗布泊的面积够大,但也没能影响新疆的降雨量。罗布泊干涸在于塔里木河的的流入量急剧变小。整个塔里木河,水库有130多座,抽水泵站有400多个。这才是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不是说没有地表径流,而是人为破坏了地表径流,导致水资源未被科学利用。新疆不是洪水多发区,建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电。现在水少了,又酝酿从东部调水,这种思维不是解决问题的思维。犯了一个错误,不从根子上找原因,而是要再犯一个错误去弥补前一个错误的窟窿,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  大家可以想想看,偌大的一个中国地图上,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就是两个大渠,从丹江口和扬州调水到北京。如果再加一条引渤入新工程,又是一条大渠,而且与我国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基本特征相矛盾。从运输条件上看,势必消耗大量电能。专家说的利用落差以海水发电基本不可行,如果他们愿意看看涡轮机的构造,肯定后悔自己说出这样的话。  再来说淡化的事情。虽然中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每天依然只能生产大约50万吨的海水,主要用于沿海的工业企业,总量约占世界的百分之一。这个数字比较少,是因为淡化海水的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并未形成。南水北调到京每吨水的成本已经10元左右,调来的淡水比本地地下水贵多了。北京前一阵子还在研究海水淡化入入京的问题,但淡化水比调水更贵,只好暂时搁置。新疆这个问题更复杂,调海水既有距离成本,又有淡化成本,只能是贵上加贵。  再者,渤海湾污染严重,是半封闭的海域,流动性很差,本来淡化成本就很高。世界上淡化水做得好的地方,基本都是在海水比较干净的地方淡化。如果把渤海海水调到新疆,淡化时产生的浓盐水,以新疆的排污净化体系而言,根本无法承受,成本又比上述分析更高。假如开放水价,那对用水居民和企业来说,算是个天文数字了。  专家们拍大腿拍脑袋的时候,心里基本上不算账,好多人都是张嘴就来,按照主办方规定的议题鼓掌通过,完全不考虑实际上的可行性。这种水平跟牟其中老师差别也就不大。什么给“长城贴瓷砖、给太平洋装栏杆、给赤道镶金边”的主意都能想出来。这种主意本来主要是去忽悠领导的,被媒体一报道,就变成忽悠人民了。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不要被这一小撮的专家忽悠了。

最快捷的办法不就是在网上找嘛~~看看(地理科学研究)~~当然,一定要记住,自己写~~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

在工业飞速发展,人们过分追求物欲享受的今天伴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开采利用,原来地球固有的风貌: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田野、葱郁的山峦、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明净的湖泊、湛蓝的海洋,在我们的视野中渐渐远行,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成山的垃圾、匮乏的资源、股股冲天的黑烟、灰蒙蒙的世界、不断退化的森林、草地和肮脏的水塘。 从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就应该更加的珍惜这些无价之宝, 节能减排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什么许多人去了欧洲都说它像天堂一般?为什么欧洲的生态环境那么好?因为欧洲的人重视生态环境呀!他们曾经也像我们一样,在发展速度飞快时,没注意节能减排,也吃过亏。正因为这样,他们吸取了教训,做什么事情都随时想到环保。我们也应该树立这样的环保意识,尽快形成一种好习惯。 学校的洗手间里,常常是水流得遍地是:同学们之间,常常为了争取谁的QQ号等级高而成天挂在线上;家里,本可以开一盏灯,却开得灯火辉煌。彻夜明亮的霓虹灯,直冒黑烟的烟囱,哗哗流水而无人管理的水龙头……想到这一切我不禁想起那句警世名言:如果我们不珍惜宝贵的水资源,那么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眼泪! 可人们却还不知道自己的过错。面对因过度开发和浪费能源而遭受严重污染的地球我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节省能源了!其实节能完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例如,离家较近的上班族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而不是开车;短途旅行选择火车而不搭乘飞机;在不需要继续充电时,随手从插座上拔掉充电器;如果一个小时之内不使用电脑,顺手关上主机和显示器;每天洗澡时用淋浴代替盆浴,每人全年可以减少约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节约能源,人人有责”。能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希望人们能节能减排,节约有限的能源,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节能减排 你我同行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地球。人类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创业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赖以生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人预言,人类最终是毁灭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中。“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现在不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 如今,许多人们不懂得如何珍惜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电,许多破坏臭氧层的物品也消耗飞速,排放的废气已经多得难以让人想象……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是谁?就是我们人类。 要做到节能减排,就要从小事做起,人人动起手来,创建美好的家园。我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的建议: 一、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夏季天气不算十分炎热时,最好用扇子或电风扇代替空调。使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 二、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三、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产生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 四、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 五、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 全球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节能减排,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的一个继续生存的未来。希望有帮助,祝好运。别忘了给分啊。

1 地图信息度量方法及其应用分析2 会讯3 GIS环境下中文命令的规则匹配与语义解析4 空时K-匿名数据的关联规则挖掘研究5 基于SIFT算法的图像匹配剔点方法研究6 基于MODIS的北京绿化隔离地区植被格局与趋势分析7 大范围3DCM场景实时并行绘制的任务划分及策略8 基于GIS和DEM的水系三维分形计盒维数的计算9 一种基于形状文法的建筑物三维建模新方法10 基于法线贴图的三维激光扫描数据模型重建11 SLEUTH模型的参数行为研究12 黄土地貌沟沿线研究综述13 基于多维数据模型的城市建设用地数据挖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14 区域土壤空间抽样方法研究15 基于3S技术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湿地分类及分布研究

联系自己学过的地理知识,把这些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选题

试论地理美 当我们徜佯在地理大观园的时候,无不为其美丽所折服! 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 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多样美 地理以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 冥冥之中刚柔相济。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震憾!“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灵性出万象,风骨自高洁”,穷极于山水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三、地理伦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和谐,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因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地理学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因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人类自身生存的智慧。学习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们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在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方面,呼吁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在人的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为特征的,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对立起来。地理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来研究”(J.O.M.克罗克《地理学的范畴》),主张给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关照。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地理能赋予我们更高的人文精神。在价值观方面地理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种族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在情感方面,通过地理国情教育能增强我们的国家意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利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去解释空间效应,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结构和特征,展现与之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此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时,帮助我们形成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地理能强化我们的全球意识,教会我们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本地区、本乡、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理解并增进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间的交往交流,用以培养和平共处并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文明为一体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点是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地理使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六、地理规律美 地理的规律可分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等。地理的规律美表现为秩序美、节奏美、数学美等。想象是分析,也是综合(波德莱尔:《想像力》)。分析和综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朱光潜:《美感与联想》)。地理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度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到地理的规律美。面对精美的地图,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同时,张开自由想像力的翅膀,与之展开极富情趣的对话。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于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音、轮廓、香气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跃于眼前。 在认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使人联想到一张巨大的光盘,它们同向、共面、近圆,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壮美的宇宙乐章。在认识非洲气候分布规律时,我们联想到了对称。在认识城市中心学说时,不禁使人联想到蜂房构造。在学习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环时,会使人想到水中的涟漪。在认识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时,使我们联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象,总是与热情同在。“一个冷淡、浅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坚强雄厚的想像力的”(郁达夫:《想象的功用》)。 学习地理需要热情,在热情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在不断地创造、联想、解释中,在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中,必将感受到地理规律美的无穷魅力。通过对地理规律美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从一个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都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在庭院经济的发展、小流域的治理、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地理在各种决策中会提供广泛的人文咨询、人文设计和人文论证。并用美的地理规律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七、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褚大健先生对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独具慧眼,发现了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的球状结构。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内,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与此相似,科学知识从内到外,由知识内核、知识幔层和知识外壳组成。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知识组成,重点说明“是什么”。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怎么样”,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为什么”。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探讨,我们会感到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地理的审美能赋予我们对地理更多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审美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并用地理美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1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的现状研究 2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的前景探究 3 学习主体性认识形成及发展的历史背景探究 4 中学地理教师地图素养现状研究 5 西方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 6 案例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7 中学教材开发现状调查研究 8 关于加强初中旅游地理教育的思考 9 浅析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的必要性 10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研究 12 城市与城市间投资环境比较研究 13 中国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14 某地投资环境评价研究 15 某地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16 旅游商业化对目的地的影响—以某某镇为例 17 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18 论旅游的经济影响 19 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20 论旅游的环境影响 21 某旅游地旅游资源的评价 22 论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旅游活动中的统一和矛盾 23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道路的思考 24 长江上游泥沙的来源及其对三峡库区的危害 25 长江三峡库区固体漂浮物的危害及治理 26 我国南方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分析 27 简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城镇化特征 28 试论小城镇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与问题 29 简论当今中国城市化战略与问题 30 试析中国三大地区城市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31 试析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关系 32 简论新时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防灾减灾,和谐发展 森林是我们的宝贵资源,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和防灾减灾有着密切联系。森林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比如说在专家们对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的部分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树木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由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滚石等的冲击力,大大减小了其对山下建筑物的破坏。同时,森林在预防泥石流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因为树木的根系可以加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从而防止和改善雨水冲刷造成的土质疏松,留下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隐患。 另外,栽种树木可以制止水土流失还可以防止土壤荒漠化,这就对防风固沙做出很大贡献,在新疆地区就是用栽种胡杨的方法固沙,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 保护森林,防灾减灾,和谐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