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4-07-03 22:37:30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会越来越难 根据近期国务院发布的报表表明,仍有近27%的大学生处于求职状态,这就表明给大学生提供满意薪资的岗位远远赶不上大学生的增速。 这么多大学生为什么不就业呢?最近大学生不满加班拒绝快递公司的招聘,拒绝加入工厂,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去送外卖的这类消息不断被传出,这里也反应出一些问题,就是大学生对当前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满意,也能反应优质的岗位少,竞争压力大。是什么导致了这个情况呢? 1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由于前些年,大学高校不断的扩张,大学升学的门槛也响应的降低,大量的青少年成为了大学生,而由于门槛变低,大学生的质量也相对以前不是这么高。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身份和接受的教育,让他们不愿意去从事一些比较累,收益比较小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待业,未就业的情况。 2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行业都不能很好的就业,企业也处在求生的状态,很多互联网大厂都有裁员的消息,所以优质的岗位更是少,竞争更是大。不止大学生就业有压力,很多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员也存在压力,所以优质岗位的竞争不只是毕业生与毕业生的竞争。更要面对这些职场老手竞争。 那么当下大学生该怎么就业呢?由于疫情的反复,就业难的问题近期难以解决,大学生可以先从事一些比较好入职的工作,先做着,因为就业岗位会越来越紧张,等待市场变好再出来从事其他好的工作岗位,先稳住当下,再展望未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现如今,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的社会问题。而就业形势的严峻,意味着就业转型对于解决就业困难、劳动力过剩等一系列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中国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围绕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展开,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包括有:社会因素、高校因素和用人单位的因素。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 就业困难 原因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一)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不断增长当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与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毕业数量一直处于一个递增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的突出。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大特点就是:就业基数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的竞争大,大学生群体的几何式增长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失衡,更多的大学生无法走上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理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二)就业区域集中大学生就业区域结构分布不合理,就业区域的分布存在着一系列不平衡现象

现在大学生的数量要增加很多,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或者理想理想工作与现实工作之间的差别很大的问题。而且随着科技水平发展的提高,大学生的数量增多。但是企业招聘需求的水平也在增高会因为大学生数量增多,就会降低招聘的门槛大家都会提高门槛来说,这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之前国家还没有发展完全的时候,大部分大学生都会直接有毕业。分配工作的待遇,俞敏洪提到加发展初期的时候,大学生的数量很少,但是当时大学生质量很高。他们都保持着先进性,积极性随着国家发展水平的提高,正常情况下嵌入金我们大学生的数量应该是几十万,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大学生的数量是几千万正常增比数量的几百倍。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质量也在下降。      在就是大学生满大街都是,甚至研究生,博士生都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罕见,甚至现在有些博士生都很难合适的工作。现在有很多企业招聘,看的不仅仅是学历,甚至更重要的是你的能力问题。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想做什么,首先问五个问题:我要去哪里?我在哪里?我有什么?我的差距在哪里?我要怎么做?以上五个问题涵盖了目标、定位、条件、距离、计划等诸多方面,只要在以上几个关键点上加以细化和精心设计,把自身因素和社会条件做到最大程度的契合,对实施过程加以控制,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知晓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实际意义。做好职业定位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的统一,只有在了解自己和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给自己做准确定位。检视个人特质(一)欲望(desires))(做事的能力)在此人生阶段,你究竟要什么?(二)能力(ability)你擅长什么?(一般技术以及特别技术)(三)性格特质(气质、性质)(temperament)(气质、性质)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在何种情况下有最佳表现?(四)资产(assets)(有形与无形)你有什么比别人占优势的地方?每个人群都需要定位,其目的是保证自己持续地发展。但是各个群体定位的重点不同:定位重点在于澄清自己有什么。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过于看重自己的文凭,或者看重自己的成绩,有的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所以,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定位准确。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思路是,做你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找工作同做其它事情一样,也有方法和技巧。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做事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没有运用正确的方法和一定的技巧。所谓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⑴.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等。找工作之前,你必须先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一定得知道自己能做那方面的工作,不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找工作不能眼高手低,明明自己没有能力做的工作却偏要做,那结果一定是被拒之门外的。⑵.了解你所选择的职业和行业。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可以向亲朋好友中做过相关工作的人了解有关情况,也可以向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其他人请教,他们经验丰富,体会深刻,能给你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他们工作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对你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而他们的成功经验又是你可以借鉴的。⑶.自我推荐。在了解自己和工作的基础上,就开始求职了。求职就是寻找和得到工作的过程,通常包括获得用人的信息、争取面试、谈话、签约等环节。找工作就像推销商品一样,要让顾客买你的产品,你必须告诉对方,你的商品质量如何的高,价格怎样公道,才能吸引人们来买这种商品。同样,找工作时也要围绕着“我真正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而我提出的要求也是十分合理的”这样一个中心来展开。一定要学会推销自己,这样别人才会认可和录用你最后祝早日找到称心的工作开始美丽人生~~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现状

陈铭龙《探究大学生就业瓶颈及应对策略》郎咸平《中国为什么这么困难》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毫无疑问,这些事件不仅影响到总体就业状况,也必然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然而,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之相应的是各大高校的连年扩招,它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在持续攀升,成千上万的毕业大军不断涌向社会,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虽然国家和政府不断推出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和就业岗位,但面对不断增长的就业人群,那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依然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于是一大批毕业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长时间不能就业,一种“毕业既失业”的悲观情绪不断蔓延。据统计,一段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毕业生就业市场一、社会就业岗位与各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之间严重失衡。随着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就业首先摆在了他们面前,而社会有限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严重的供大于求成了他们难与就业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供大于求的就业趋势还在逐年继续扩大,就业市场规律是:前一界未就业的和本届将要就业的毕业生,还有其他种类的毕业生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这个就业群体的个体之间不断的进行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形成了众多毕业生难与就业的现状!大学生们在阅读公司招聘简历二、行业的两极分化导致人才过剩。社会由于行业不同,所呈现出的现象有热门与冷门之分,热门行业应聘者们驱之若鹰、极力追捧,以致竞争的结果是人才过剩;而冷门行业很大程度上无人问津,这样,整体就业行情便呈现出很多毕业生不能就业的局面。大学生质量问题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三、大学生由于学历因素导致心理预期薪水普遍与现实薪水之间差距过大,从而形成难以就业。刚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难免有一些自视优越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高学历,有知识,有能力,因此在应聘中往往把薪水看的高于现实水平,以至于多次应聘不中,导致短期难于就业!尤其名校毕业生这种状况更加严重。其实,大学生这一思想是要不得的,试想一想!你一个大学生虽然肚子里墨水多,但是能不能胜任公司工作还不一定呢,何况一个人在公司的薪酬趋势总是随着工龄的长短而变化的,工作时间越长,薪酬上升空间越大;工作能力越强,薪酬待遇就会越高!但是你一开始应聘就狮子大开口,难免吓倒公司!即便是这样,很多大学生宁愿无业,在薪酬待遇上也不松口。从而导致难就业。这些大学生普遍缺乏的是自己在一个行业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精神,他们不了解人才市场就业实情,而从自己心理出发,盲目提高薪酬待遇,其结果只能是应聘屡试不中,挫伤了就业的积极性。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不能期望太高,有些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受到激烈市场角逐的影响,大学生这一期望值过高的预期心理有所改观,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取得很好的工作岗位,想要平步青云,这是一种很不现实的态度。其实,找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必须客观地看待现实和自己的能力。农村大学毕业生求职现象四、招聘和应聘是一种双向选择,大学生在挑选心仪公司的同时,公司也在挑选心仪毕业生,两者并存,导致很多大学生难于就业。公司招聘和人才应聘是一种双向选择,即人才选择公司的同时,公司也有意识的考察人才,有时候人才觉得某个公司很适合自己的心愿,但是经过公司考察,人才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例子不在少数!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公司所要求的经历和经验而被淘汰的不计其数,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不少大学生不能就业的局面,因此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应聘中尤其要重视这一问题!专业不符导致大学生找工作难针对以上就业难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大学生毕业时就要从心里上把自己从学校学生转换成一个社会人。对于大多数的毕业生来说,大学生活虽然学习紧张,课业繁重,但是在宁静中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的学习氛围。经济一般都由父母承担,自己只要把专业学好就行了,但是毕业进入社会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为了就业有一碗饭吃,一切都得靠自己,社会如此之大,使他们置身其中,瞬间觉得孤单无助,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因此,及时把自己心目中的学生身份转换成社会身份是一种智者的选择。大学生抱着简历跑招聘会2,了解社会,更要了解自己,降低期望值,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大学生身份凌驾于社会现实之上。就业市场犹如战场,大学生活是培养能力,学习本领的场所,只有学好本领,才能在就业的战场上战胜对手,脱颖而出,因此专业能力强是就业的前提。另外还要学会分析社会就业市场,人才结构,热门与冷门行业的分布,公司招聘的流程及一些要求,掌握一些应聘技巧,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等等,都要了如指掌。另外,更重要的是如实的,恰如其分的了解自己,降低就业期望,尤其要客观合理的定位薪酬待遇问题。要懂得公司招聘和自己应聘是一种双向选择!而不是自己在纯粹选择公司!总之,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就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在洪流来临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时抓住时机。汹涌的应聘大军涌向就业市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对自己要充满自信。大多数大学生在第一次应聘中难免有一种优越自信的心理,但是由于竞争和优胜劣汰,一旦自己应聘落第,难免会产生挫折感,屡次应聘不中会打击自己的信心,这是很正常的,切不可因几次应聘失利就对就业市场心存畏惧;信心全无的心理阴影是要不得的。要懂得“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几次应聘失败就丧失斗志,那是懦夫的表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胸怀自信,找工作,应聘也一样,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自信的心,合适心仪的工作最终会向我们招手!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作者:蔡文强(徐州师范大学高教)最后更新:2010-6-13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我国经济也遭受其影响,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给09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引 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09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根本性转变;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预计完成500份问卷,回收了488份,其中合格482份,合格率为4%。样本中男、女分别占38%和62%。文科生123人,理科生183人,工科生116人,其他音、体、美学生60人。对此次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一、就业形势分析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76%认为信息量少;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30%认为能力不足;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都会有些自卑心理,那么当大家同台竞技争夺工作岗位时又会如何?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压力,占2%。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在被调查者周围毕业的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上,47%认为就业率在50%以下;9%认为就业率在50%-70%;22%认为就业率在70%-90%。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70%以下,而事实上据调查来看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68%,与去年同比基本持平。对于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月薪,43%选择800-1500元;03%选择1501-2000元;选择2000元以上的占13%。对求职薪酬(试用期后的工资)主要集中在1001-2500之间,39%认为求职薪酬在1001-1500之间;65%认为在1501-2000之间;90%认为在2001-2500之间;42%认为在2501-4000之间;认为求在4001以上的,占64%。二、就业倾向分析1.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国企及政府部门,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总体趋向稳定大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占74%,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占39%、35%;96%的会自主创业。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仍然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占30%;03%选择中部大中城市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大学生选择上述地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该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或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占64%;62%选择该地区是因为生活条件好;而因看中创业环境的有29%;回报家乡有87%;因为家人安排或其他原因分别占30%、27%。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7%、17%。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考村官对于是否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6%的被调查者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在对于村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报名村官考试;57%有意向朝村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4.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关于择业观调查数据显示,25%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一步到位,有稳定的收入;83%希望先就业后择业;67%不打算直接就业而是继续深造;25%打算自主创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应该是呈阶梯型的,根据自身发展的水平,抓住各种各样的机遇,通过一个又一个岗位不断成长。所以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可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经济收入因素,达55%;考虑自身兴趣和工作环境的分别占35%、32%;43%考虑对事业发展是否有利。13%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75%认为很重要。在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上,认为所学专业前景较有前途的占大多数,比例为15%;68%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有前途。三、就业工作指导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87%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选择基础理论、毕业设计的分别占54%、43%,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在选择哪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这个问题上,选择社会交际能力的占52%,其次是心理素质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占16%、75%,也有38%认为组织管理能力很重要,47%选择创新能力。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3%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4%最需要的是就业信息的获取;7%最需要的是推荐就业岗位;7%最需要的是国家就业政策;9%最需要的是关于创业教育方面;2%需要的是就业派遣的程序;还有17%最需要的是就业指导材料的制作。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3%、1%;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6.大学生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62%的大学生希望其报告主要讲述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9%希望是关于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22%认为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因素”。四、对策与建议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本就不大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调查资料显示:182人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占样本量的76%,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第四,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可以指定出台一些帮扶政策。一是待业求职登记制度。准许待业毕业生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失业人员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二是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户籍迁入地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三是优先安排就业制度。对城镇特困职工家庭、低保家庭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采取政府安排岗位等多种方式实行保底就业。四是免费服务制度。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免费培训、免费推荐、免收服务费用。五是就业见习制度。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免费提供3至6个月的见习培训,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为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其与传统公共必修课等置于同地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2003年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善于成为伯乐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总 结本次调查仅局限于徐州地区的高校,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部体现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中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现在大学生的数量要增加很多,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或者理想理想工作与现实工作之间的差别很大的问题。而且随着科技水平发展的提高,大学生的数量增多。但是企业招聘需求的水平也在增高会因为大学生数量增多,就会降低招聘的门槛大家都会提高门槛来说,这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之前国家还没有发展完全的时候,大部分大学生都会直接有毕业。分配工作的待遇,俞敏洪提到加发展初期的时候,大学生的数量很少,但是当时大学生质量很高。他们都保持着先进性,积极性随着国家发展水平的提高,正常情况下嵌入金我们大学生的数量应该是几十万,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大学生的数量是几千万正常增比数量的几百倍。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质量也在下降。      在就是大学生满大街都是,甚至研究生,博士生都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罕见,甚至现在有些博士生都很难合适的工作。现在有很多企业招聘,看的不仅仅是学历,甚至更重要的是你的能力问题。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三成未找到工作、五成缺社会经验、七成期望值过高 >> (转载《科技日报》)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2006年,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就业形势更显严峻。近日,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该报告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作了详实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此次问卷调查以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人员共向全国近百所高校大学本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回收率为88%%。该调查对44位服务于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以及具体部门的负责人所进行的访谈结果,与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缺乏社会经验制约就业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就业的主要因素。另有24.1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有19.8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而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的要求来看,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高达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与其他的就业群体相比,缺乏工作经验是其明显的劣势。   此外在接受访谈的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近三成单位有性别倾向  据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71%%,而女性毕业生该比例则为08%%。可见,求职者的性别对于求职成功与否还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且也有3%%用人单位也表示进行人员招聘时有性别倾向,有7%%的单位认为在招聘时没有性别倾向,但会考虑到工作性质、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除性别因素外,地区差异是影响就业水平的另一重要因素。数据显示,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3%,中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88%,西部地区高校这类学生比例为73%,东北地区比例为39%。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薪酬要求日趋理性  薪酬一直被比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而这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6成以上(1%%)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于1000—2000元之间。在大学生对收入要求日趋合理的同时,有58%%的大学生提出了“零工资”,这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景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报告中显示,有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托熟人”成求职主要途径   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整个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本次调查结果就显示,有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关系、托熟人是求职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比例更高达29%%。   对于此次调查,出席报告会的有关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民盟中央秘书长高拴平认为,该调查报告系统、深入、详实、可信,是他近几年看到的较好的一篇研究报告。    同时,他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政府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完善调控体系。另外,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网络和检测、预警系 统,制定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政策,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第二,大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第三,要面向市场,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主 管部门要加大和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进行高校学科建设及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高校应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转变办学理念的长期工作,树立新的质量观,以市 场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其特征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的本质是劳动和分工。人类为了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的需要,才产生了对于经济财富的需求;而为了实现这种需求,人们才把各种类型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使得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作为创造财富最为主动的生产要素,劳动在创造客观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生存的一种方式──就业。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一部分,关乎到千家万户(公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按照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发展历史,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有能力吸收比中国现在多得多的大学毕业生,中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市场需求是巨大的。综上所述,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受制于各种因素而尚未能够顺利转轨,出现了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时期不常见的高水平失业和就业不足并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然而,作为高学历拥有者的大学生,为何存在就业问题,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涉及的方面极其复杂,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研究。二、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制度症结分析现行的大学生就业制度由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就业管理体制、服务保障体制等内容组成,这对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由于缺乏配套的实施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大学生就业。1.就业的方针、政策我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始终是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育第一线的方针,在保证国家需要的前提下,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近几年,随着学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而社会需求较弱,加之相关体制等因素,出现了供需结构矛盾。为此政府曾多次下文强调,高校毕业生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这些对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和有效配置大学生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方向与现状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之相应的是各大高校的连年扩招,它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在持续攀升,成千上万的毕业大军不断涌向社会,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虽然国家和政府不断推出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和就业岗位,但面对不断增长的就业人群,那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依然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于是一大批毕业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长时间不能就业,一种“毕业既失业”的悲观情绪不断蔓延。据统计,一段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毕业生就业市场一、社会就业岗位与各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之间严重失衡。随着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就业首先摆在了他们面前,而社会有限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严重的供大于求成了他们难与就业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供大于求的就业趋势还在逐年继续扩大,就业市场规律是:前一界未就业的和本届将要就业的毕业生,还有其他种类的毕业生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这个就业群体的个体之间不断的进行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形成了众多毕业生难与就业的现状!大学生们在阅读公司招聘简历二、行业的两极分化导致人才过剩。社会由于行业不同,所呈现出的现象有热门与冷门之分,热门行业应聘者们驱之若鹰、极力追捧,以致竞争的结果是人才过剩;而冷门行业很大程度上无人问津,这样,整体就业行情便呈现出很多毕业生不能就业的局面。大学生质量问题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三、大学生由于学历因素导致心理预期薪水普遍与现实薪水之间差距过大,从而形成难以就业。刚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难免有一些自视优越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高学历,有知识,有能力,因此在应聘中往往把薪水看的高于现实水平,以至于多次应聘不中,导致短期难于就业!尤其名校毕业生这种状况更加严重。其实,大学生这一思想是要不得的,试想一想!你一个大学生虽然肚子里墨水多,但是能不能胜任公司工作还不一定呢,何况一个人在公司的薪酬趋势总是随着工龄的长短而变化的,工作时间越长,薪酬上升空间越大;工作能力越强,薪酬待遇就会越高!但是你一开始应聘就狮子大开口,难免吓倒公司!即便是这样,很多大学生宁愿无业,在薪酬待遇上也不松口。从而导致难就业。这些大学生普遍缺乏的是自己在一个行业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精神,他们不了解人才市场就业实情,而从自己心理出发,盲目提高薪酬待遇,其结果只能是应聘屡试不中,挫伤了就业的积极性。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不能期望太高,有些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受到激烈市场角逐的影响,大学生这一期望值过高的预期心理有所改观,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取得很好的工作岗位,想要平步青云,这是一种很不现实的态度。其实,找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必须客观地看待现实和自己的能力。农村大学毕业生求职现象四、招聘和应聘是一种双向选择,大学生在挑选心仪公司的同时,公司也在挑选心仪毕业生,两者并存,导致很多大学生难于就业。公司招聘和人才应聘是一种双向选择,即人才选择公司的同时,公司也有意识的考察人才,有时候人才觉得某个公司很适合自己的心愿,但是经过公司考察,人才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例子不在少数!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公司所要求的经历和经验而被淘汰的不计其数,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不少大学生不能就业的局面,因此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应聘中尤其要重视这一问题!专业不符导致大学生找工作难针对以上就业难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大学生毕业时就要从心里上把自己从学校学生转换成一个社会人。对于大多数的毕业生来说,大学生活虽然学习紧张,课业繁重,但是在宁静中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的学习氛围。经济一般都由父母承担,自己只要把专业学好就行了,但是毕业进入社会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为了就业有一碗饭吃,一切都得靠自己,社会如此之大,使他们置身其中,瞬间觉得孤单无助,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因此,及时把自己心目中的学生身份转换成社会身份是一种智者的选择。大学生抱着简历跑招聘会2,了解社会,更要了解自己,降低期望值,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大学生身份凌驾于社会现实之上。就业市场犹如战场,大学生活是培养能力,学习本领的场所,只有学好本领,才能在就业的战场上战胜对手,脱颖而出,因此专业能力强是就业的前提。另外还要学会分析社会就业市场,人才结构,热门与冷门行业的分布,公司招聘的流程及一些要求,掌握一些应聘技巧,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等等,都要了如指掌。另外,更重要的是如实的,恰如其分的了解自己,降低就业期望,尤其要客观合理的定位薪酬待遇问题。要懂得公司招聘和自己应聘是一种双向选择!而不是自己在纯粹选择公司!总之,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就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在洪流来临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时抓住时机。汹涌的应聘大军涌向就业市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对自己要充满自信。大多数大学生在第一次应聘中难免有一种优越自信的心理,但是由于竞争和优胜劣汰,一旦自己应聘落第,难免会产生挫折感,屡次应聘不中会打击自己的信心,这是很正常的,切不可因几次应聘失利就对就业市场心存畏惧;信心全无的心理阴影是要不得的。要懂得“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几次应聘失败就丧失斗志,那是懦夫的表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胸怀自信,找工作,应聘也一样,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自信的心,合适心仪的工作最终会向我们招手!

陈铭龙《探究大学生就业瓶颈及应对策略》郎咸平《中国为什么这么困难》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1万人,增幅达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6,本科生约为1:3,专科(高职)生约为1: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也是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今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并有可能全年的GDP增长不超过10%,这必然会不利于就业需求的增长。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权益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并引发了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劳动事件。自2008年起,我国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劳动法律法规相继实施,为劳动就业权利保护提供了更好的法律环境。与此同时,作为劳动力市场管制措施的就业保护法规的集中出台,必然会导致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不管增加的是合法的管理成本,还是劳动法专家所说的“主要是违法成本”,其结果都会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由于我国的就业立法并没有雇员规模的限定,特别是中小企业与个体经济组织受到立法的影响最大,导致了国际通行的中小企业“管制豁免”优势的丧失,不利于创业激励。 国内重大自然与社会事件对就业的影响是喜忧参半。年初的雪灾与年中的地震在短期内对就业是不利的,但是国家与地方对灾后重建的投入必然会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与此相反,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开幕之前由于场馆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对就业实际上是利好的。奥运会之后,与奥运相关的领域就业自然会下降。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毫无疑问,这些事件不仅影响到总体就业状况,也必然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然而,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是国际惯例。美国的补偿措施就包括联邦政府贷款减免政策、各州贷款减免计划、军队贷款偿还计划(激励毕业生到军队服役)、美国护理教育贷款偿还计划(受益的护士在护士短缺地区合格的机构提供服务)等。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将会逐步改进大学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第一,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第二,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第三,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大学正在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 记得加分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方向和现状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1万人,增幅达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6,本科生约为1:3,专科(高职)生约为1: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有数据显示,近6成毕业生深感就业压力,有76%毕业生通过综合型招聘网站求职,视频面试普及率近半,2020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为5290元/月,工学专业就业收入更高,机械工程专业以6851元月薪位居榜首。

2010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目前最热的话题之一。很多以往十分热门的专业如计算机今年也成了老大难,那些中冷门专业招聘状况更可想而知。因此大学毕业生考碗的、读研的、筹备留学的。。。。。。纷纷想办法解决面临就业的问题,而大部分毕业生仍选择继续厮杀于无数招聘会里。到底中国的大学教育和就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下面我们将进行客观的探讨。 1、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也有专家认为,就业和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周期、经济形势波动有关系。从总体上讲,经济危机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弱。而假如不扩招,要么是高中生失业,要么是农民工失业,扩招只是改变了劳动力的结构,没有改变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不上大学的人还是要找工作,就业总数在增加,难度肯定也会相应加大。 2、“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人们对这两种观点各执一词,其实这主要取决于每个人的自身环境形势,或者说看你选择的是什么,两种观点并没有什么是一不二的! 3、大学生喜欢“孔雀东南飞”,独独钟情于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所谓“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地方一套房”,这种现象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导致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相对过剩;而广大中西部却人才缺乏。 4、大学生薪酬预期仍与企业有差距就业起点的平台最重要,就业起点的薪水不是最重要的! 5、大学生对国企、机关单位、外企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应届往届大学生都对这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大学生创业遭遇冷落,是极少数大学生选择。 6.毕业生和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中,对“品德素质”认知差异最大。“品德”被大学生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而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重视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深圳人才网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1、树立自信,保持冷静,不要被就业难吓倒,积极充电,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2、抛去自己身上天子骄子的光环,自己仅仅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前面是一条不平的工作之路,”学为了用”,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开始,学习无止境,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无数的知识,仅等着用就行,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变化,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要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3、重视品德素质,不要一天到晚想着耍小聪明,也许会给你带来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耍小聪明的才是真正的“愚人”!再说招聘方眼睛都很辣,你的小伎俩逃不过他们眼睛的! 4、多参与用人单位就业讲座或者其它就业讲座建立双方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被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一、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二、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政策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五、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措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