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海尔集团的管理模式论文结论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7 06:22:54

海尔集团的管理模式论文结论怎么写

优势:海尔公司自1984年成立以来,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10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产品已远销世界各地。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22年的创业之路,每一步,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受到了高度赞誉与评价。海尔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制订了不同的价格,通过制造差别化产品来满足差别消费人群,制订差别的价格歧视。从而使企业形象在提升,销售量在增长,市场份额在扩大。到目前为止海尔集团已在国内建立营销网点数万个,海外营销网点38000多个。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海尔集团经过19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有冰箱辐射到空调、洗衣机彩电热水器乃至手机的庞大家电产业群。这个产业链从青岛出发,一直延伸到个大洲的疆域,形成一条黄金产业带。规模促进上下游企业发展,产业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制造链湖动区域经济发展。技术优势: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创新优势: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发明专利819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还主持或参与了近百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3)管理优势: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4)企业文化优势: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员工素质的相对较高;多年规范化管理相当好的基础;真正把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难得有一名老总能够对信息化分析得如此透彻,阐述得头头是道;观念转变在前,流程再造在后,二者相辅相成,交互前行,从张瑞敏砸冰箱开始,首开海尔观念转变之先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才有现在的海尔等等。劣势:(1)产权不清晰与跨国公司相比,资金、技术、管理等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泛滥化的品牌延伸,缺乏时代感的品牌运作。未来接班人的困惑,内在的脆弱,海尔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匹配问题。作为中国企业的特殊性,自身的建设问题。核心技术的开发,人才的把握,自身的定位准确与否。(2)海尔在聘任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注重对技术和知识的考察,而忽略了对个人能力的考察。海尔员工是创新主体,还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实行“赛马不相马”的动态管理机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促进人才的发展环境,实现能者上,平庸者下。对于海尔员工来说,逐渐建立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意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在集团内部形成了人人争先,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氛围,推动了海尔的不断前进。但同时,它只注重了技术的培养,忽视了对员工能力的培养。 (3)在电脑方面,海尔略显力不从心,产品开发和技术的创新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海尔集团旗下包括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电脑、热水器、手机、家居集成等,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海尔冰箱和海尔洗衣机,曾呗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但在电脑方面,海尔集团却显示出其较为弱势的一面。(4)海尔的外部信息,尤其是与国内供应商、分销商的电子数据交换,一直处于两难境地,采购和分销成本的降低仍然难以彻底实现,它希望它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信息化水平都能够跟上它自己,但实际情况与预计却是大相径庭,没有人能跟得上海尔的步伐,海尔最终是孤掌难鸣。试问有哪些家能够真正与海尔实现网上订单?个别用户的点菜式订货究竟是不是新闻噱头?国情所限,方法必须变通,结果仍然是回到原来的电话、传真订货流程去,“信息化”徒劳无功。外部环境的不配套、不同步,是导致海尔外部信息化不成功的重要原因。(5)海尔虽然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企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但是在与世界级大企业交手时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国际竞争力依然不强 海尔的国际化到了一个关口,正遭受国外竞争对手的狙击。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海外并购来解决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的问题。而反过来,由于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问题没有解决,中国企业缺乏真正的竞争力,并因此在海外并购中陷于被动。机会:有13亿庞大的人口做后盾,在“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口号下,具有中国品牌优势的消费类概念的海尔近年来的走势特别牛,家电行业作为大宗消费品,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正在迎来消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即将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国家的支持,国际市场的开拓。中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威胁:目前,海尔仍然面临着很多威胁,伴随着家电企业的不断兴起,技术的不断完善,海尔必须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优势。此外还而应该向多产业方向发展,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面对海尔的信息化,国内同行们大约是一边看海尔外部信息化的热闹,一边加紧自身内部信息化的推进,这就是海尔所面临的威胁,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使海尔如芒刺在背,敢于吃螃蟹的也许是英雄,但不一定是成功者。海尔外部信息化的停滞不前,也给国内的信息化产业当头一棒;可以预见到,一旦外部信息化的时机成熟,从技术角度上讲,谁也不会比谁慢多少;倘若撇开这些年来的海尔品牌宣传效应不谈,海尔竞争对手们外部信息化的成长也只是旦夕之间。

海尔集团的管理模式论文结论

1、OEC管理模式海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创造了 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模式,即目标系统、日清系统和激励机制共同组成的管理模式,称之为海尔的管理模式。2、“市场链”负债机制从1999年开始,海尔又创新管理模式:实行“市场链”SST负债机制。3、80/20责任原则海尔集团灵活地将“马特莱法则”,又称 80:20法则运用于干部管理。即从管理学角度,把80:20作为确定比值,要侧重抓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项目,即20%,以带动 80%。扩展资料海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4月28日,它是在对原青岛电冰箱总厂改组的基础上,以定向募集资金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1993年10月12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并于11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简称:青岛海尔,股票代码为:600690。上市十多年来,公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海尔简介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尔集团

海尔的管理模式包括日清日高、6S管理、市场链管理等。目前海尔正在进行的是人单合一模式探索,人单合一目的是让员工和用户零距离,让每个员工都能通过并联模式直面用户和市场,最终实现用户和员工的共创共赢。为了实现人单合一的目标,海尔正在推行互联网转型,推进“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和“用户个性化”,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共创共赢平台,激发每个创客和小微的活力,满足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

优势:海尔公司自1984年成立以来,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10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产品已远销世界各地。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22年的创业之路,每一步,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受到了高度赞誉与评价。海尔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制订了不同的价格,通过制造差别化产品来满足差别消费人群,制订差别的价格歧视。从而使企业形象在提升,销售量在增长,市场份额在扩大。到目前为止海尔集团已在国内建立营销网点数万个,海外营销网点38000多个。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海尔集团经过19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有冰箱辐射到空调、洗衣机彩电热水器乃至手机的庞大家电产业群。这个产业链从青岛出发,一直延伸到个大洲的疆域,形成一条黄金产业带。规模促进上下游企业发展,产业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制造链湖动区域经济发展。技术优势: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创新优势: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发明专利819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还主持或参与了近百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3)管理优势: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4)企业文化优势: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员工素质的相对较高;多年规范化管理相当好的基础;真正把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难得有一名老总能够对信息化分析得如此透彻,阐述得头头是道;观念转变在前,流程再造在后,二者相辅相成,交互前行,从张瑞敏砸冰箱开始,首开海尔观念转变之先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才有现在的海尔等等。劣势:(1)产权不清晰与跨国公司相比,资金、技术、管理等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泛滥化的品牌延伸,缺乏时代感的品牌运作。未来接班人的困惑,内在的脆弱,海尔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匹配问题。作为中国企业的特殊性,自身的建设问题。核心技术的开发,人才的把握,自身的定位准确与否。(2)海尔在聘任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注重对技术和知识的考察,而忽略了对个人能力的考察。海尔员工是创新主体,还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实行“赛马不相马”的动态管理机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促进人才的发展环境,实现能者上,平庸者下。对于海尔员工来说,逐渐建立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意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在集团内部形成了人人争先,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氛围,推动了海尔的不断前进。但同时,它只注重了技术的培养,忽视了对员工能力的培养。 (3)在电脑方面,海尔略显力不从心,产品开发和技术的创新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海尔集团旗下包括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电脑、热水器、手机、家居集成等,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海尔冰箱和海尔洗衣机,曾呗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但在电脑方面,海尔集团却显示出其较为弱势的一面。(4)海尔的外部信息,尤其是与国内供应商、分销商的电子数据交换,一直处于两难境地,采购和分销成本的降低仍然难以彻底实现,它希望它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信息化水平都能够跟上它自己,但实际情况与预计却是大相径庭,没有人能跟得上海尔的步伐,海尔最终是孤掌难鸣。试问有哪些家能够真正与海尔实现网上订单?个别用户的点菜式订货究竟是不是新闻噱头?国情所限,方法必须变通,结果仍然是回到原来的电话、传真订货流程去,“信息化”徒劳无功。外部环境的不配套、不同步,是导致海尔外部信息化不成功的重要原因。(5)海尔虽然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企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但是在与世界级大企业交手时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国际竞争力依然不强 海尔的国际化到了一个关口,正遭受国外竞争对手的狙击。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海外并购来解决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的问题。而反过来,由于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问题没有解决,中国企业缺乏真正的竞争力,并因此在海外并购中陷于被动。机会:有13亿庞大的人口做后盾,在“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口号下,具有中国品牌优势的消费类概念的海尔近年来的走势特别牛,家电行业作为大宗消费品,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正在迎来消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即将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国家的支持,国际市场的开拓。中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威胁:目前,海尔仍然面临着很多威胁,伴随着家电企业的不断兴起,技术的不断完善,海尔必须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优势。此外还而应该向多产业方向发展,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面对海尔的信息化,国内同行们大约是一边看海尔外部信息化的热闹,一边加紧自身内部信息化的推进,这就是海尔所面临的威胁,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使海尔如芒刺在背,敢于吃螃蟹的也许是英雄,但不一定是成功者。海尔外部信息化的停滞不前,也给国内的信息化产业当头一棒;可以预见到,一旦外部信息化的时机成熟,从技术角度上讲,谁也不会比谁慢多少;倘若撇开这些年来的海尔品牌宣传效应不谈,海尔竞争对手们外部信息化的成长也只是旦夕之间。

1984年,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还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为了发展,这个小厂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线,随后,从这里又传出了震撼全国的“砸冰箱”事件,海尔坚持打造自己的品牌,使企业摆脱濒临倒闭的命运而起死回生。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接着海尔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并建起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海尔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尔集团已经成为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已经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2009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129所希望小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分析: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战略一词最初应用于军事领域,就是指作战的谋略。将军事上的战略思想运用于公司的经营管理之中,便产生了企业战略,所谓企业战略管理,就是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既定战略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谋划与活动。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企业战略使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并最终走向世界名牌的呢?我认为海尔成功的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海尔的名牌战略;二是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三是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一、 海尔的名牌战略品牌是企业产品市场形象的代表,产品形象靠品牌来树立,海尔的品牌战略是:坚持打自己的品牌——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口创汇。海尔品牌首先代表着海尔产品的高质量。从1984年到1991年,在这一阶段的7年时间里,海尔实施的是名牌战略,通过专心于冰箱一种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探所和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这一时期,海尔先后提出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用户永远是对的”、“先买信誉,后卖产品”、“无搬动服务”等理念,并在日常管理中坚持不懈地予以实施。这期间,中国的许多企业都是急功近利地扩大产量,1998年,万宝的产量达到100万台,而海尔的产量却只有10万台,不是海尔没有能力和条件扩大产量,而在于它看到了未来的市场趋势是抓质量。等到消费者开始挑剔产品质量的时候,海尔冰箱的高质量就凸显了出来,其他冰箱厂的产品出现了积压,海尔的产品却供不应求。海尔认为,企业只有拥有在世界上有知名度的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才能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海尔在产品出口时坚持打自己的品牌,而不仅仅以创汇为目的。二、海尔的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在两个或多个行业从事经营活动,以期达到战略目的的总体规划。多元化有以下几个有点,可以分散投资及就业风险;通过多元化经营可取得范围经济的效果;可实现交易内部化,从而减少交易成本。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创立了海尔的品牌形象之后,海尔已不满足于单一产品和小规模生产的局面,海尔知道:品牌加规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因此,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数字彩电为标准,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是,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员工,进而盘活企业的闲置资产,既保证了资产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张瑞敏还提出了新行业选择的两大原则:意识把自己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好、做强、在这个前提下再进入与这个行业相关的产品领域。先是发展与相关系数接近的产品,在发展与相关系数较远的产品,再发展与相关系数更远的产品,甚至进入一个新行业的前三名。就这样,海尔一步一步占领了家电市场。三、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更好的资源,获取更多的利润,突破国家的界限,向国外发展的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实现科技开发,原材料供应,生产过程,市场营销,信息传播,人力资源,组织形态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国际化的过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经济日益向国际化、区域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一个有着更为广阔意义的全球市场正在形成,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一点前所未有的态势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面临着“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局面。为了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为了振兴民族工业,海尔提出了创国际名牌的战略,并于1998年全面开始实施。海尔认为企业国际化的标致主要有三点:一是市场国际化——企业生产的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二是营销国际化——企业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来为企业的名牌产品服务;三是产品国际化——企业由于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品牌的产品。在世纪运作中,海尔坚实打海尔品牌出口,创造性地提出与应用了“先难后易”、“出口创牌而不单纯创汇”、“三个三分之一”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国际化经营的巨大进展。结论:海尔能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为国际化的大企业,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正确选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壮大,必须要做好自己的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的选择不仅要有恰当的方法,而且要全面的对影响战略的各种因素进行考虑,并从多种战略备选方案中挑选出最适合自己企业的战略类型,只有选择好正确的企业战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海尔集团的管理模式论文怎么写

摘要:企中国入世以后,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国内市场遭遇抢滩,“走出去”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际定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制订新的国际战略,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关键词:中国企业 国际战略  引言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理应在经济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全球经济的脉搏。入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希望,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入世几年来,中国的经济的确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也要看到中国企业从规模、技术到营销、人力资源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都不占绝对优势。国内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国际跨国公司积极抢滩,部分行业已成为外国品牌的天下;而以为“走出去”就风光无限的中国企业,在对跨国营销还十分陌生的情况下,又不得不面对诸如“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等种种难题。“走出去”的道路漫长而曲折,现在正是中国企业重新审视国际定位,调整国际战略的时候。  但是对中国企业来说为什么要实施全面国际化呢?因为原来中国企业的发展比较快,机遇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的对手都变成了国际化的公司,但所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企业并不一定是为了要与你决战而来的,它是看着中国市场来的。所以如果过去说与狼共舞,现在应该改一句话:与狼共生共赢!  正文  一、国际化的海尔  (一)多元化向国际化转移  1998年海尔从多元化开始向国际化转移,这个转移要经过以下几步:首先是加快出口,通过加快出口促进本土化设厂,通过本土化设厂来创造本土化名牌,通过创造本土化名牌来获得更多的用户资源,然后整合更多的资源,增强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首先要加快出口。加快出口的速度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创汇额,而是怎么样能够保证在当地的份额。比方说在美国设立一个工厂,盈亏平衡点是20万台,海尔在美国就是出口超过这个数后才建厂的。很多在国外设厂的出现了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还没有市场就去设厂。  1998年以来,海尔出口创汇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反映在当地的市场销量上,所以海尔选择在当地本土化设厂,几年下来海尔在海外设立了13个工厂。设立这些工厂目的不是当地产、当地销,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能够成为当地的名牌。也可以通过设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比方说美国设厂,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和美国市场联网,包括信息化、物流……一下子把海尔在国内的物流推进起来,使海尔马上和国际接轨。  通过本土化的名牌运作获得了更多的用户资源,订单增加了很多,这时候不一定再继续去设厂,原来13个工厂都是海尔投资或合资的,而现在有了订单,可以找很多工厂来代理,海尔付给一定的加工费。所以今年以来海尔没有自己投资或合资来建工厂,而在全球的制造基地却增加了9个,这9个制造基地叫做国际合作工厂,只是拿来订单生产或承包一两条生产线,这就是海尔在全球结成的一个整体的生产运作经营的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比如现在的反倾销风险,乃至更麻烦的技术壁垒。  (二)拥有全球用户资源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名牌  海尔所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创出世界名牌。因为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对世界名牌的要求就是你在这个行业里必须拥有全球的用户资源,一个区域名牌还不算世界名牌。因为现在世界上每一个行业都有几个领导者,瓜分了这个行业的全球市场,才是真正的世界名牌。比如说饮料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差不多瓜分了全球市场,胶卷、汽车行业、流通行业更是如此,家电行业也是如此。甚至即使做 O EM,小打小闹也不行,台湾的电脑没有自己的品牌,绝大多数是给 I BM、惠普等作定牌,但是数量占了全世界笔记本电脑总量的65%,没有人可以与之抗衡。一个专门给耐克做定牌的企业,这个厂做到了全世界第一,一年做1亿双,赚3亿美金。但一个小鞋厂就不可能赚到钱。而这个厂为什么能赚到钱?因为它从研发开始一直到加工全部都有,甚至可以根据市场调研设计出多种新产品供耐克选择,所以这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 O EM,而是ODM,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核心竞争力。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世界级品牌,还有很多路要走,但不管路有多远,也不管路有多难,海尔会努力去做,一直到取得最后的成果  (三)海尔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  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名牌。如果按照一个行业是由几个大的品牌来瓜分的话,海尔还有一段非常远的距离。所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从外部来讲就是成为世界名牌,从内部来讲支持成为世界名牌的就是市场链的流程再造。并且海尔的世界名牌与其他行业的世界名牌还不太一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每一个地方成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因为白色家电的特点是每个区域的需求都不一样。  全球化的采购、全球化的制造、全球化的设计、全球化的销售都是海尔一直在做的,但是加入 W TO以后,对于海尔来讲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很大的不同是全球化的流通,这个过去海尔不太熟悉。要做到全球化的流通,首先要获得大的订单,这必须要放眼全球市场,找全球的大客户,再去满足这个大客户的需求。所以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要按照大客户的需求来改变。  二、如何打造国际化海尔呢?我们从三方面研究:  (一)管理的国际化:创造员工忠诚度  管理的国际化不是管理模式的国际化,而是人的国际化。把人变成企业有价值的资产,使人能够成为创新的资源。员工的创新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管理的本质不在于控制员工的行为,而在于给员工提供创新的空间。所以企业每一个人应该在开放的系统中创新,这与不同历史阶段的国际化管理是有区别的。海尔今天的管理国际化应该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使每个人有一个创新的空间,换句话说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SBU(策略事业单位,即自主创新的主体),成为老板,每个人都对着市场,每个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上,这就是管理的国际化。海尔的第一个SBU(负责集团钢板采购)已经盈利了。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三点:第一点,角色的转变。原来叫采购员,现在叫采购经理。原来只是一个执行钢板计划的工作人员,现在是一个创造市场资源的经营者;第二点,部门之间关系的转变。原来部门之间的关系是职能关系,现在把部门关系变成市场关系;第三点,他有一张经营成果兑现表。  除企业里每个人要成为SBU外,作为企业自身也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即一个开放的系统。主要对着三个方面:第一对着企业的上游,就是企业的分供方。海尔把和上游的关系改变了,变为过去我来买你的部件,现在我来买你的设计;第二对着企业的下游,也就是海尔的客户,海尔就是他的分供方。比如,沃尔玛以及很多的大连锁都是海尔的客户,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卖给你产品,而是卖给你一个解决方案;第三就是对着海尔的竞争对手。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打败它所有的竞争对手,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因此,对抗不如对话,竞争不如竞合。  所以,要做到管理的国际化,最大的问题是不可能按照国际化大公司的路亦步亦趋,必须通过创新走一条更快的道路,但是这个创业对海尔自身来讲就非常困难。  每个员工都成为SBU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提法,人作为首要因素被考虑也是对的,但如果强调每一个人都是最重要的,则永远做不好团队的事情。从战略本身来说,战略经营单位是指利用最核心资源组成的,能够影响、带动其他单位的单位。如果把每一个个体都变成一个战略经营单位,会有怎样的结果,这是很难想象的。所谓创新应该是在常人理性框架范围之内的,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另类,另类是边缘化的东西,很难达到动员他人的目的。  (二)服务的国际化:创造用户忠诚度  服务的国际化其实到最后只有一条,就是要得到用户资源、用户的忠诚度。海尔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海尔不断地在帮助海尔的用户成功,在用户成功的过程当中自身也获得了成功。出了问题的服务不叫服务,叫补偿。真正满意的服务是帮用户解决潜在的问题。互联网时代,企业仓库是错误的设置。客户不等于用户。中国企业如果仅仅从怎么压缩库存、怎么加快应收出发,什么用处都没有,惟一的办法就是从根本上给用户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再来快速生产满足用户需求,就可以真正地实现与用户的零距离。同时,也真正实现企业本身的成长,这是服务的国际化。  (三)品牌的国际化:创造国际竞争力  品牌的国际化不是你的商标有多么响,品牌的国际化应是在世界各地有国际竞争力本土化的品牌的总和。前几年海尔曾提出一个原则叫“国门之内无名牌”也是这个道理。到现在为止,只听到过海尔到美国设厂有风险,从来没听说过有人提出不到美国设厂风险是不是更大。海尔到美国设厂的风险是创世界名牌过程当中的风险,而不到美国设厂的风险是必死无疑的风险。  管理的国际化、服务的国际化和品牌的国际化中,前两项是为最后一项服务的。品牌国际化的基因就应该是员工的创新力,也就是管理国际化给品牌国际化培育了不断发展的基因,服务的国际化应该是品牌国际化拓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源泉。如果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反过来又会给管理的国际化也就是说员工的创新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海尔现在的目标就是从白电五强向白电顶峰冲击,海尔的路还很远。  三、从海尔的成功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对于企业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国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人感到有些茫然。我们根据中国企业的整体现状,总结出四条规律,可以称之为必经之路:第一,加强产品优势,提高抗冲击能力;第二,改变观念,实施现代化管理;第三,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改进产品;第四,增强企业信誉,塑造品牌形象。我们可以从国内走国际化道路,在最成功的海尔集团身上进行验证。  (一)强产品优势,提高抗冲击能力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刚起步时,海尔只有一个产品,而且品质不佳,无人知晓,海尔集团通过不懈地对新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控制,现在已经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产品虽多质量却毫不含糊,在市场上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国内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有稳定的过硬质量作为基础,才有资格和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打出品牌形象,不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根本就没有发言权,企业的跨国化生产营销也无从谈起。海尔先后获得德国TV、VDE认证;加拿大CSA安全、节能认证,美国UL安全、质量认证(并且是中国首家以生产企事业自己的名称列入美国UL名录的企业);海尔电冰箱产品在德国电冰箱产品抽查检验中获“++”第一名;1998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1992年,海尔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海尔产品出口世界各地甚至在高科技产业发达的欧美地区设厂经销所依靠的王牌也正是其过硬的产品质量。  (二)改变观念,实施现代化管理  美国《财富》杂志每年都要评选出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历年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有一整套健全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而且这套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历经修订和考验逐步形成的,可以说,是这些企业集团管理的精华凝聚,有相当强的活力和效率。  在这方面,海尔集团不但吸收了很多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而且把他们升华修订,创造了独特的“OEC”管理法、“PDCA”管理法等一整套的独有的管理方式,并且卓有成效,为海尔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改进产品  海尔集团的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历来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与荷兰飞利浦公司、美国C-MOLD公司、美国NETSCREEN等15个研究机构成立技术联盟,整合了国外科技资源,提高了产品竞争力。而且建立了国际一流的海尔中央研究院,联合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8家具备一流技术水平的公司、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合作建成了综合性科研基地。在变频空调方面,海尔就由于技术领先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年“五一”期间,海尔“金超人”空调市场火爆,只因这种具备48种独特送风方式的全直流变频空调,可随时调节吹出的风量,解决了现有空调器出风方向固定不变、冷热不均、舒适性差的最大缺点,达到了“人在中间坐,风从周围绕”的舒适效果。目前,该技术已在海尔最近上市的其他空调中采用。据中国家电协会统计,2000年,海尔生产的变频空调总量位居同业第一,其中40%以上都是最新的直流产品。  (四)增强企业信誉,塑造品牌形象  国内的大企业相对于当今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来说,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进入500强的这些跨国公司,很多是“百年企业”,这些企业在其长时间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良好信誉,成了这些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平台。这样,做久促进了做大和做强,而做强、做大又反过来使企业做得更久,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无形资产变得越来越关键与重要的现在和将来,做久将会越来越成为这一良性循环的主导环节,因为做久是无形资产积累的必要途径之一。要真正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企业就必须从主导环节入手,扎扎实实地抓好做强、做大这两个基础环节。  海尔在面对市场方面确定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卖信誉,其次卖产品。”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从90年代开始,海尔总裁张瑞敏制定了海尔创世界名牌的战略,并在这一战略思想下,确定了“先难后易”的出口原则,目前海尔已在海外有62家经销商3万多个营销网点。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海尔提出了“本土化战略”。从1996年开始,海尔已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建立海外生产厂。1999年4月,海尔在美国南卡州生产制造基地的奠基,标志着海尔在海外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诞生,即设计中心 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海尔的“本土化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当地融智与融资,发展成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  如今海尔的世界名牌战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海尔·中国造”已堂而皇之地遍及全球市场,使其生产经营和销售服务彻底实现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  1997年,美国《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超过GE、西门子等世界名牌,名列榜首。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亚太地区声誉最佳的公司评比中,海尔位居第七,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企业。从海尔集团正确实施国际化战略,在短短的17年内从一个亏损小厂转变为大型跨国公司的脚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走向国家化的艰辛和努力,也表明,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结语  十六大已经确定了“走出去”战略。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力开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加快与国际市场融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利用外资21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大国。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趋势。如何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同时,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加大,外资大规模流入,而对外投资相对较少,使得我国的国际收支很不平衡,外汇储备达到了近2万亿美元,贸易摩擦亦不断加剧,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多方面措施,逐步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保持国民经济水平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情况,国家提出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速对外直接投资,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逐步实现国际化经营,成为有实力的跨国企业。  企业“走出去”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缓解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所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有利于减少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因此,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意义重大,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的战略举措。  以上仅供参考!

张瑞敏说 海尔是海

优势:海尔公司自1984年成立以来,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10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产品已远销世界各地。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22年的创业之路,每一步,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受到了高度赞誉与评价。海尔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制订了不同的价格,通过制造差别化产品来满足差别消费人群,制订差别的价格歧视。从而使企业形象在提升,销售量在增长,市场份额在扩大。到目前为止海尔集团已在国内建立营销网点数万个,海外营销网点38000多个。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海尔集团经过19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有冰箱辐射到空调、洗衣机彩电热水器乃至手机的庞大家电产业群。这个产业链从青岛出发,一直延伸到个大洲的疆域,形成一条黄金产业带。规模促进上下游企业发展,产业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制造链湖动区域经济发展。技术优势: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创新优势: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发明专利819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还主持或参与了近百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3)管理优势: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4)企业文化优势: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员工素质的相对较高;多年规范化管理相当好的基础;真正把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难得有一名老总能够对信息化分析得如此透彻,阐述得头头是道;观念转变在前,流程再造在后,二者相辅相成,交互前行,从张瑞敏砸冰箱开始,首开海尔观念转变之先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才有现在的海尔等等。劣势:(1)产权不清晰与跨国公司相比,资金、技术、管理等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泛滥化的品牌延伸,缺乏时代感的品牌运作。未来接班人的困惑,内在的脆弱,海尔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匹配问题。作为中国企业的特殊性,自身的建设问题。核心技术的开发,人才的把握,自身的定位准确与否。(2)海尔在聘任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注重对技术和知识的考察,而忽略了对个人能力的考察。海尔员工是创新主体,还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实行“赛马不相马”的动态管理机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促进人才的发展环境,实现能者上,平庸者下。对于海尔员工来说,逐渐建立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意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在集团内部形成了人人争先,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氛围,推动了海尔的不断前进。但同时,它只注重了技术的培养,忽视了对员工能力的培养。 (3)在电脑方面,海尔略显力不从心,产品开发和技术的创新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海尔集团旗下包括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电脑、热水器、手机、家居集成等,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海尔冰箱和海尔洗衣机,曾呗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但在电脑方面,海尔集团却显示出其较为弱势的一面。(4)海尔的外部信息,尤其是与国内供应商、分销商的电子数据交换,一直处于两难境地,采购和分销成本的降低仍然难以彻底实现,它希望它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信息化水平都能够跟上它自己,但实际情况与预计却是大相径庭,没有人能跟得上海尔的步伐,海尔最终是孤掌难鸣。试问有哪些家能够真正与海尔实现网上订单?个别用户的点菜式订货究竟是不是新闻噱头?国情所限,方法必须变通,结果仍然是回到原来的电话、传真订货流程去,“信息化”徒劳无功。外部环境的不配套、不同步,是导致海尔外部信息化不成功的重要原因。(5)海尔虽然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企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但是在与世界级大企业交手时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国际竞争力依然不强 海尔的国际化到了一个关口,正遭受国外竞争对手的狙击。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海外并购来解决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的问题。而反过来,由于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问题没有解决,中国企业缺乏真正的竞争力,并因此在海外并购中陷于被动。机会:有13亿庞大的人口做后盾,在“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口号下,具有中国品牌优势的消费类概念的海尔近年来的走势特别牛,家电行业作为大宗消费品,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正在迎来消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即将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国家的支持,国际市场的开拓。中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威胁:目前,海尔仍然面临着很多威胁,伴随着家电企业的不断兴起,技术的不断完善,海尔必须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优势。此外还而应该向多产业方向发展,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面对海尔的信息化,国内同行们大约是一边看海尔外部信息化的热闹,一边加紧自身内部信息化的推进,这就是海尔所面临的威胁,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使海尔如芒刺在背,敢于吃螃蟹的也许是英雄,但不一定是成功者。海尔外部信息化的停滞不前,也给国内的信息化产业当头一棒;可以预见到,一旦外部信息化的时机成熟,从技术角度上讲,谁也不会比谁慢多少;倘若撇开这些年来的海尔品牌宣传效应不谈,海尔竞争对手们外部信息化的成长也只是旦夕之间。

家里有一台海尔空调不制冷,开始申请维修,修好再坏再修再坏至今。作为同样在企业工作的管理人员,发现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暴露出海尔的管理中问题。1、产品质量问题。在市场上,海尔已经不再是质量优先的产品,而是低价走量的定位,南方的口碑已被格力、三菱甚至二线本地品牌奥克斯、志高所超过。即:高端用户不再将海尔作为首选,这将引导中低端用户的选择。2、分支机构的管控。海尔客服多次安排当地维修部门上门维修,当地维修机构却没有执行,甚至连沟通电话也没有,这说明了什么?执行能力。即总部与分支的沟通不再顺畅,分支机构选择性执行的权限过大,绩效考核中对客户满意度的关注和分值不够,估计是学习“阿米巴经营”中的成本管理造成,只注重本部门成本利益所致,再加上管控脱节。3、人员素质不合格。首次发现空调不制冷时,维修师傅说是安装不到位造成的,这说明安装师傅技术不达标;短短几天后再次不制冷,说明上一个维修师傅没有发现仍有潜在的问题,维修师傅技术不达标;质保期内质量问题本来就给客户造成了损失,顾客却被再次索取100元作业费(投诉后由当地日日顺返还),客服人员称这项费用由顾客和安装人员协商,海尔的质保收费标准能随随便便由个人协商吗?这说明管理人员对品牌保护、标准作业流程忽视,管理能力待考评。

海尔集团的管理模式论文怎么写的

张瑞敏说 海尔是海

海尔的管理模式包括日清日高、6S管理、市场链管理等。目前海尔正在进行的是人单合一模式探索,人单合一目的是让员工和用户零距离,让每个员工都能通过并联模式直面用户和市场,最终实现用户和员工的共创共赢。为了实现人单合一的目标,海尔正在推行互联网转型,推进“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和“用户个性化”,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共创共赢平台,激发每个创客和小微的活力,满足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

一、海尔管理模式:从OEC管理到市场链流程再造,到基於“人单合一”的T模式海尔集团2008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220亿元,已经从国内企业发展为跨国企业。海尔的成功与其独特的管理模式是密不可分的,从1990年初开始实施“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1998年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再到2005年底开始实施基於“人单合一”的T模式,海尔管理模式就在於管理的不断创新。1、OEC管理模式:日事日毕、日清日高OEC管理模式下,企业每天所有的事都有人管;所有的人均有管理和控制的内容,并依据工作标准,按预定的计划执行。每日对每个过程或每件事进行时时控制,把执行结果与计划指标对照、总结、纠偏,确保实现预定的目标。OEC管理模式由三个基本框架构成:目标系统、日清控制系统和有效激励机制,这三个体系恰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OEC管理模式的核心在於将对结果的管理转换为对瞬间状态的控制、对过程的管理,以达到精细化、零缺陷。2、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市场链主要是指将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在集团公司的调控下,把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成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把外部市场订单转变成一系列的内部市场订单,形成以“订单”为中心,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互相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是指把市场链和业务流程再造有机集成,以“订单”为凭据,重新整理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在OEC管理平台上形成每一个人(流程)都有自己的顾客,每一个人(流程)都与市场零距离,每一个人(流程)的收入都由“市场”来支付的管理运营模式。市场链的流程再造分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的以流程再造、机构重组、资源整合为主的市场链流程再造。1998年9月,海尔开始市场链流程再造。到2000年底,确立了市场链的工作流程,整合了全球供应链资源和用户资源,形成了以订单资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运行的市场链流程再造。第二阶段是以开展全员参与市场链并成为创新的“策略事业单元(SBU)”为主要内容的市场链流程再造。从2001年开始启动,以扁平化、网路化和即时化为原则,以物料耗用表为基础,以订单为中心,实施全员的市场链的工资,使每个员工成为市场链的一环,将订单的目标变成每个员工的预算目标,同时为每个员工提供创新的空间,使之成为不断创新的SBU。简言之,市场链流程再造是为了流程再造、机构重组和资源整合。3、基於人单合一的海尔T模式2005年12月26日,海尔正式启动了国际化品牌发展战略阶段。为创造全球化品牌,海尔推出了人单合一的T模式。所谓人单合一是指人要与市场合一,成为创造市场的SBU。其中“人”,就是“自主创新的SBU”,“单”,就是“有第一竞争力的市场目标”。人单合一是海尔在全球市场中取胜的竞争模式。人单合一模式包括“人单合一”、“直销直发”和“正现金流”。其中,人单合一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订单”(即市场目标),都要为它负责,而每一张订单也都有人负责;直销直发要求直接营销到位,直接发运到位;正现金流就是净现金流是正值的高增长。“人单合一”是全流程的模式,贯穿於企业经营的“创造订单”、“获取订单”和“执行订单”的全流程。海尔T模式是保证“人单合一”目标实现的管理方式。其中的T包含了四个含义为:Time,是时间要准时;Target,是目标,要有第一竞争力的目标;Today,是日清,即每天的工作要日清日毕;Team,是团队,市场目标是由SBU团队来完成。对於T模式的具体要求,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时间和目标,这是一种约束机制,即满足客户时间需求,同时满足产品的第一市场竞争力目标是每个流程、每个SBU的基本要求;第二个层面是实现第一个层面目标的实现手段,即上述所说的团队和日清,其中团队是以SBU为基本单位,而日清则主要通过OEC管理来实现。可见,T模式就是要在市场目标和时间的约束下,通过SBU、OEC等方法的集成实现整个运行流程的优化改进。二、联想管理模式:从联想的“房顶图”管理架构到管理三要素2004年12月,联想集团以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联想跃升为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其创始人柳传志认为,有效的管理是联想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证。联想少帅杨元庆认为,运作管理是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可见,联想的成功得益於对企业管理的准确理解和深刻诠释,其中最为经典的要数联想的管理架构及管理三要素。1、联想的管理架构:“房顶图”理论联想的管理架构主要是指联想的“房顶图”理论。“房顶图”理论是柳传志根据其对管理的独特见解提出的。“房顶图”主要涉及企业管理的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最上端的“房顶”,指的是运作层面的管理,包括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第二个是“围墙”,指的是流程层面的管理,比如物流、资金流、资讯流。第三个是“地基”,指的是企业运行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层面的管理,如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诚信形象的建立、内部激励机制等。在“房顶图”三个层面中,柳传志认为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地基”,如果没有了“地基”,那麽就不会有“房屋”,“围墙”和“房顶”就更不用提了。经营企业也是一样,企业的机制和理念就是“房屋”的“地基”,“地基”对企业来说起著决定生死的作用。可见,联想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在於联想管理的“地基”部分。联想能持续发展,靠的就是有一个坚实的“地基”,这也是联想管理模式中不是秘密的秘密。2、联想管理的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和带队伍除“房顶图”之外,联想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联想管理三要素。柳传志认为,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有一个非常好的管理基础。而这个管理基础就是联想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和“带队伍”。“建班子”是指联想要建立以总裁为首的战略管理核心、高层领导班子及各级领导班子。“建班子”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把手是有战斗力的班子的核心,第一把手应该具备什麽条件,应该如何进行自身修养?第一把手应该如何选择班子的其他成员,其他成员不合标准怎麽?班子的成员如何考核?”在管理三要素中,“建班子”排在首位。可见,有了一个意志统一、有战斗力的班子,才能谈“定战略”和“带队伍”。“定战略”是指公司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大局观念,要学会长远考虑,形成发展目标以後要学会分解成具体的战术步骤和实施策略,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根据具体实践,联想将定战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即第一步是确定公司的远景;第二步是确立公司中远期发展战略目标;第三步是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的总体路线;第四步是确定当年的战略目标(总部和各子公司的),并分解成具体战略步骤操作实施;第五步是检查调整,达到目标。简言之,“定战略”,就是依据实际情况,不仅要制定目标,还要研究如何实现目标。“带队伍”是指塑造联想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的凝聚力,形成爱岗敬业的氛围,培养领军人物,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对於“带队伍”,在联想主要包括:建立合适的组织架构、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令行禁止的规章制度;采用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力的激励方式;加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公司凝聚力;加强内部培训,培养骨干队伍和领军人物。简言之,“带队伍”,就是利用精神及物质激励带动员工,利用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有序地管理、选拔和培养人才。三、对企业的启示综合上述分析,一方面,海尔和联想不断学习和应用国外先进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使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海尔和联想通过多年探索和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好的管理经验和做法,并加以总结和提炼而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理论。这对於我国企业构建特色管理模式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第一,构建特色管理模式必须要有一套制度,即管理制度或管理标准体系。管理模式是从管理制度或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开始。管理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没有管理制度,企业管理便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管理创新之源在於管理制度建设。完美的管理制度是成功管理模式的重要保证。例如,联想管理创新也在於对管理制度的构建。第二,构建特色管理模式必须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个企业能否成功,能否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问题。坚持管理创新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例如,海尔的OEC管理和其後的人单合一,都强调管理要以人为中心,海尔不仅培养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且通过有效的激励使海尔人达到自主管理,其实这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在联想三要素中的“建班子”和“带队伍”,虽然指的是如何形成有战斗力的班子,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能力等,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联想独到的用人观,即对人才的重视。第三,构建特色管理模式必须要有一种思维,即管理创新。管理模式之所以成功不在於模式本身,而在於不断地管理创新。管理实践因企业不同及环境变化而千差万别,所以说某一企业的成功管理模式,对其他企业并不一定有效;即使同一企业本身,过去成功的管理模式现在使用也不一定有效。因此,任何一种成功的管理模式都只是适合某个时间、某个企业的特色管理模式,而对任何企业来说,更有借鉴意义的是管理模式创新。惟有创新,成功的管理模式才能持续下去。如海尔根据自己不同时期不同情况而设定的发展战略,先後推出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的业务流程再造、基於人单合一的T模式,正是这种管理上的不断创新造就了如今的海尔。联想的三要素也是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创新而推出的适合联想的管理模式。总之,企业构建特色管理模式,必须全面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补充:OEC管理,其中“O”代表Overall(全方位),“E”代表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每天),“C”代表Control(控制)、Clear(清理)。OEC管理法也可以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也就是说,当天的工作要当天完成,天天清理并且天天都有所提高。一、OEC管理模式的内容OEC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下面要做的三个表格中:1、日清栏日清栏由下面两部分组成:①在每个工作现场设立的大表,将其质量、设备、工艺、生产计划、物耗、劳动纪律和文明生产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每两小时由巡检人员填写登记一次。②职能人员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巡检时所做的记录及每天的日清栏考核评价意见,对每天日清栏的全部情况进行汇总及评价,以备存档查询。2、3E卡即“3E日清工作记录卡”,“3E”为“每人”、“每事”、“每天”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3E卡将每个人每天工作的七个要素量化,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清内容并填写记录和检查确认,月底由车间主任和职能管理员汇总兑现计件工资。3、管理员日清表管理员日清表由各级管理者在下班以后进行清理时填写,主要是对例行管理的受控情况进行清理及分析,及时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责任人,提出修整措施,不断提高受控率。二、OEC管理模式的具体形式1、管理工作总账即企业年度方针目标实施对策表,它由总经理签发执行,以工作的目标值、先进目标、现状和难点实施对策、完成期限、责任部门、工作标准、见证材料及审核法的统一格式,将全企业的产量、质量、经济效益、生产率管理、市场产品和发展作为工作重点进行详细分析、分解,按规定的标准与审核周期进行考核奖惩。2、管理工作分类账即分厂、各部门年度方针目标实施对策表,由分厂厂长或部门负责人签发执行,按工作分工和总账中所确定的主要责任进行分析和分解,对企业职能部门按其职能确定重点并分解到人。3、管理工作明细账即工作控制日清台账,其基本内容为项目、标准和指示价值比率、责任人、每天的完成情况,见证性材料、考核结果、实得总额及考核人。三、OEC管理模式的体系1、目标体系在目标制定出来之后,为确保其目标的执行与实施,需将全体成员认可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之后形成各级子目标;然后再将它们进行串接,形成一条完整、系统、有机、目标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目标锁链。这一目标锁链的运作有以下几个具体步骤:①目标的分解。②目标的执行与控制。通过几本账解决目标如何执行和控制这一问题,即从集团到个人的目标细化中,每一级目标都要有一本详尽的“账本”,即OEC台账。通过它将某一个目标执行的详细进度计划按时间先后顺序分解到每一月、每一周乃至每一天,即开成年度OEC台账、月度OEC台账和日清表。③目标的动态管理。④目标的协调一致。⑤目标效果的评价——闸口论。即当预定的目标到达期限时,要对目标实行的结果进行评价,“闸口论”就是指多个被称为“闸口”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对目标的效果来进行考核和确认。2、日清控制体系①“日事日毕”。即当天所发生的各类问题,当天弄清原因、分清责任,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避免问题堆积,确保目标及时得以实现。②“日清日高”。即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不断地改善和提高。3、有效激励体系①公开、公平、公正。每天通过3E卡公布每个员工的收入,不搞模糊工资,使员工在心理上感到相对公平。②要有合理的计算依据。

家里有一台海尔空调不制冷,开始申请维修,修好再坏再修再坏至今。作为同样在企业工作的管理人员,发现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暴露出海尔的管理中问题。1、产品质量问题。在市场上,海尔已经不再是质量优先的产品,而是低价走量的定位,南方的口碑已被格力、三菱甚至二线本地品牌奥克斯、志高所超过。即:高端用户不再将海尔作为首选,这将引导中低端用户的选择。2、分支机构的管控。海尔客服多次安排当地维修部门上门维修,当地维修机构却没有执行,甚至连沟通电话也没有,这说明了什么?执行能力。即总部与分支的沟通不再顺畅,分支机构选择性执行的权限过大,绩效考核中对客户满意度的关注和分值不够,估计是学习“阿米巴经营”中的成本管理造成,只注重本部门成本利益所致,再加上管控脱节。3、人员素质不合格。首次发现空调不制冷时,维修师傅说是安装不到位造成的,这说明安装师傅技术不达标;短短几天后再次不制冷,说明上一个维修师傅没有发现仍有潜在的问题,维修师傅技术不达标;质保期内质量问题本来就给客户造成了损失,顾客却被再次索取100元作业费(投诉后由当地日日顺返还),客服人员称这项费用由顾客和安装人员协商,海尔的质保收费标准能随随便便由个人协商吗?这说明管理人员对品牌保护、标准作业流程忽视,管理能力待考评。

海尔集团的管理模式论文结论如何写

优势:海尔公司自1984年成立以来,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10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产品已远销世界各地。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22年的创业之路,每一步,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受到了高度赞誉与评价。海尔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制订了不同的价格,通过制造差别化产品来满足差别消费人群,制订差别的价格歧视。从而使企业形象在提升,销售量在增长,市场份额在扩大。到目前为止海尔集团已在国内建立营销网点数万个,海外营销网点38000多个。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海尔集团经过19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有冰箱辐射到空调、洗衣机彩电热水器乃至手机的庞大家电产业群。这个产业链从青岛出发,一直延伸到个大洲的疆域,形成一条黄金产业带。规模促进上下游企业发展,产业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制造链湖动区域经济发展。技术优势: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创新优势: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发明专利819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还主持或参与了近百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3)管理优势: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4)企业文化优势: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员工素质的相对较高;多年规范化管理相当好的基础;真正把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难得有一名老总能够对信息化分析得如此透彻,阐述得头头是道;观念转变在前,流程再造在后,二者相辅相成,交互前行,从张瑞敏砸冰箱开始,首开海尔观念转变之先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才有现在的海尔等等。劣势:(1)产权不清晰与跨国公司相比,资金、技术、管理等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泛滥化的品牌延伸,缺乏时代感的品牌运作。未来接班人的困惑,内在的脆弱,海尔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匹配问题。作为中国企业的特殊性,自身的建设问题。核心技术的开发,人才的把握,自身的定位准确与否。(2)海尔在聘任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注重对技术和知识的考察,而忽略了对个人能力的考察。海尔员工是创新主体,还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实行“赛马不相马”的动态管理机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促进人才的发展环境,实现能者上,平庸者下。对于海尔员工来说,逐渐建立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意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在集团内部形成了人人争先,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氛围,推动了海尔的不断前进。但同时,它只注重了技术的培养,忽视了对员工能力的培养。 (3)在电脑方面,海尔略显力不从心,产品开发和技术的创新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海尔集团旗下包括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电脑、热水器、手机、家居集成等,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海尔冰箱和海尔洗衣机,曾呗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但在电脑方面,海尔集团却显示出其较为弱势的一面。(4)海尔的外部信息,尤其是与国内供应商、分销商的电子数据交换,一直处于两难境地,采购和分销成本的降低仍然难以彻底实现,它希望它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信息化水平都能够跟上它自己,但实际情况与预计却是大相径庭,没有人能跟得上海尔的步伐,海尔最终是孤掌难鸣。试问有哪些家能够真正与海尔实现网上订单?个别用户的点菜式订货究竟是不是新闻噱头?国情所限,方法必须变通,结果仍然是回到原来的电话、传真订货流程去,“信息化”徒劳无功。外部环境的不配套、不同步,是导致海尔外部信息化不成功的重要原因。(5)海尔虽然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企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但是在与世界级大企业交手时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国际竞争力依然不强 海尔的国际化到了一个关口,正遭受国外竞争对手的狙击。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海外并购来解决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的问题。而反过来,由于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问题没有解决,中国企业缺乏真正的竞争力,并因此在海外并购中陷于被动。机会:有13亿庞大的人口做后盾,在“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口号下,具有中国品牌优势的消费类概念的海尔近年来的走势特别牛,家电行业作为大宗消费品,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正在迎来消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即将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国家的支持,国际市场的开拓。中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威胁:目前,海尔仍然面临着很多威胁,伴随着家电企业的不断兴起,技术的不断完善,海尔必须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优势。此外还而应该向多产业方向发展,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面对海尔的信息化,国内同行们大约是一边看海尔外部信息化的热闹,一边加紧自身内部信息化的推进,这就是海尔所面临的威胁,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使海尔如芒刺在背,敢于吃螃蟹的也许是英雄,但不一定是成功者。海尔外部信息化的停滞不前,也给国内的信息化产业当头一棒;可以预见到,一旦外部信息化的时机成熟,从技术角度上讲,谁也不会比谁慢多少;倘若撇开这些年来的海尔品牌宣传效应不谈,海尔竞争对手们外部信息化的成长也只是旦夕之间。

一、海尔管理模式:从OEC管理到市场链流程再造,到基於“人单合一”的T模式海尔集团2008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220亿元,已经从国内企业发展为跨国企业。海尔的成功与其独特的管理模式是密不可分的,从1990年初开始实施“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1998年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再到2005年底开始实施基於“人单合一”的T模式,海尔管理模式就在於管理的不断创新。1、OEC管理模式:日事日毕、日清日高OEC管理模式下,企业每天所有的事都有人管;所有的人均有管理和控制的内容,并依据工作标准,按预定的计划执行。每日对每个过程或每件事进行时时控制,把执行结果与计划指标对照、总结、纠偏,确保实现预定的目标。OEC管理模式由三个基本框架构成:目标系统、日清控制系统和有效激励机制,这三个体系恰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OEC管理模式的核心在於将对结果的管理转换为对瞬间状态的控制、对过程的管理,以达到精细化、零缺陷。2、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市场链主要是指将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在集团公司的调控下,把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成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把外部市场订单转变成一系列的内部市场订单,形成以“订单”为中心,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互相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是指把市场链和业务流程再造有机集成,以“订单”为凭据,重新整理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在OEC管理平台上形成每一个人(流程)都有自己的顾客,每一个人(流程)都与市场零距离,每一个人(流程)的收入都由“市场”来支付的管理运营模式。市场链的流程再造分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的以流程再造、机构重组、资源整合为主的市场链流程再造。1998年9月,海尔开始市场链流程再造。到2000年底,确立了市场链的工作流程,整合了全球供应链资源和用户资源,形成了以订单资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运行的市场链流程再造。第二阶段是以开展全员参与市场链并成为创新的“策略事业单元(SBU)”为主要内容的市场链流程再造。从2001年开始启动,以扁平化、网路化和即时化为原则,以物料耗用表为基础,以订单为中心,实施全员的市场链的工资,使每个员工成为市场链的一环,将订单的目标变成每个员工的预算目标,同时为每个员工提供创新的空间,使之成为不断创新的SBU。简言之,市场链流程再造是为了流程再造、机构重组和资源整合。3、基於人单合一的海尔T模式2005年12月26日,海尔正式启动了国际化品牌发展战略阶段。为创造全球化品牌,海尔推出了人单合一的T模式。所谓人单合一是指人要与市场合一,成为创造市场的SBU。其中“人”,就是“自主创新的SBU”,“单”,就是“有第一竞争力的市场目标”。人单合一是海尔在全球市场中取胜的竞争模式。人单合一模式包括“人单合一”、“直销直发”和“正现金流”。其中,人单合一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订单”(即市场目标),都要为它负责,而每一张订单也都有人负责;直销直发要求直接营销到位,直接发运到位;正现金流就是净现金流是正值的高增长。“人单合一”是全流程的模式,贯穿於企业经营的“创造订单”、“获取订单”和“执行订单”的全流程。海尔T模式是保证“人单合一”目标实现的管理方式。其中的T包含了四个含义为:Time,是时间要准时;Target,是目标,要有第一竞争力的目标;Today,是日清,即每天的工作要日清日毕;Team,是团队,市场目标是由SBU团队来完成。对於T模式的具体要求,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时间和目标,这是一种约束机制,即满足客户时间需求,同时满足产品的第一市场竞争力目标是每个流程、每个SBU的基本要求;第二个层面是实现第一个层面目标的实现手段,即上述所说的团队和日清,其中团队是以SBU为基本单位,而日清则主要通过OEC管理来实现。可见,T模式就是要在市场目标和时间的约束下,通过SBU、OEC等方法的集成实现整个运行流程的优化改进。二、联想管理模式:从联想的“房顶图”管理架构到管理三要素2004年12月,联想集团以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联想跃升为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其创始人柳传志认为,有效的管理是联想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证。联想少帅杨元庆认为,运作管理是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可见,联想的成功得益於对企业管理的准确理解和深刻诠释,其中最为经典的要数联想的管理架构及管理三要素。1、联想的管理架构:“房顶图”理论联想的管理架构主要是指联想的“房顶图”理论。“房顶图”理论是柳传志根据其对管理的独特见解提出的。“房顶图”主要涉及企业管理的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最上端的“房顶”,指的是运作层面的管理,包括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第二个是“围墙”,指的是流程层面的管理,比如物流、资金流、资讯流。第三个是“地基”,指的是企业运行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层面的管理,如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诚信形象的建立、内部激励机制等。在“房顶图”三个层面中,柳传志认为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地基”,如果没有了“地基”,那麽就不会有“房屋”,“围墙”和“房顶”就更不用提了。经营企业也是一样,企业的机制和理念就是“房屋”的“地基”,“地基”对企业来说起著决定生死的作用。可见,联想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在於联想管理的“地基”部分。联想能持续发展,靠的就是有一个坚实的“地基”,这也是联想管理模式中不是秘密的秘密。2、联想管理的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和带队伍除“房顶图”之外,联想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联想管理三要素。柳传志认为,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有一个非常好的管理基础。而这个管理基础就是联想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和“带队伍”。“建班子”是指联想要建立以总裁为首的战略管理核心、高层领导班子及各级领导班子。“建班子”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把手是有战斗力的班子的核心,第一把手应该具备什麽条件,应该如何进行自身修养?第一把手应该如何选择班子的其他成员,其他成员不合标准怎麽?班子的成员如何考核?”在管理三要素中,“建班子”排在首位。可见,有了一个意志统一、有战斗力的班子,才能谈“定战略”和“带队伍”。“定战略”是指公司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大局观念,要学会长远考虑,形成发展目标以後要学会分解成具体的战术步骤和实施策略,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根据具体实践,联想将定战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即第一步是确定公司的远景;第二步是确立公司中远期发展战略目标;第三步是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的总体路线;第四步是确定当年的战略目标(总部和各子公司的),并分解成具体战略步骤操作实施;第五步是检查调整,达到目标。简言之,“定战略”,就是依据实际情况,不仅要制定目标,还要研究如何实现目标。“带队伍”是指塑造联想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的凝聚力,形成爱岗敬业的氛围,培养领军人物,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对於“带队伍”,在联想主要包括:建立合适的组织架构、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令行禁止的规章制度;采用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力的激励方式;加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公司凝聚力;加强内部培训,培养骨干队伍和领军人物。简言之,“带队伍”,就是利用精神及物质激励带动员工,利用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有序地管理、选拔和培养人才。三、对企业的启示综合上述分析,一方面,海尔和联想不断学习和应用国外先进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使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海尔和联想通过多年探索和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好的管理经验和做法,并加以总结和提炼而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理论。这对於我国企业构建特色管理模式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第一,构建特色管理模式必须要有一套制度,即管理制度或管理标准体系。管理模式是从管理制度或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开始。管理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没有管理制度,企业管理便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管理创新之源在於管理制度建设。完美的管理制度是成功管理模式的重要保证。例如,联想管理创新也在於对管理制度的构建。第二,构建特色管理模式必须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个企业能否成功,能否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问题。坚持管理创新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例如,海尔的OEC管理和其後的人单合一,都强调管理要以人为中心,海尔不仅培养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且通过有效的激励使海尔人达到自主管理,其实这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在联想三要素中的“建班子”和“带队伍”,虽然指的是如何形成有战斗力的班子,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能力等,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联想独到的用人观,即对人才的重视。第三,构建特色管理模式必须要有一种思维,即管理创新。管理模式之所以成功不在於模式本身,而在於不断地管理创新。管理实践因企业不同及环境变化而千差万别,所以说某一企业的成功管理模式,对其他企业并不一定有效;即使同一企业本身,过去成功的管理模式现在使用也不一定有效。因此,任何一种成功的管理模式都只是适合某个时间、某个企业的特色管理模式,而对任何企业来说,更有借鉴意义的是管理模式创新。惟有创新,成功的管理模式才能持续下去。如海尔根据自己不同时期不同情况而设定的发展战略,先後推出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的业务流程再造、基於人单合一的T模式,正是这种管理上的不断创新造就了如今的海尔。联想的三要素也是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创新而推出的适合联想的管理模式。总之,企业构建特色管理模式,必须全面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补充:OEC管理,其中“O”代表Overall(全方位),“E”代表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每天),“C”代表Control(控制)、Clear(清理)。OEC管理法也可以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也就是说,当天的工作要当天完成,天天清理并且天天都有所提高。一、OEC管理模式的内容OEC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下面要做的三个表格中:1、日清栏日清栏由下面两部分组成:①在每个工作现场设立的大表,将其质量、设备、工艺、生产计划、物耗、劳动纪律和文明生产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每两小时由巡检人员填写登记一次。②职能人员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巡检时所做的记录及每天的日清栏考核评价意见,对每天日清栏的全部情况进行汇总及评价,以备存档查询。2、3E卡即“3E日清工作记录卡”,“3E”为“每人”、“每事”、“每天”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3E卡将每个人每天工作的七个要素量化,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清内容并填写记录和检查确认,月底由车间主任和职能管理员汇总兑现计件工资。3、管理员日清表管理员日清表由各级管理者在下班以后进行清理时填写,主要是对例行管理的受控情况进行清理及分析,及时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责任人,提出修整措施,不断提高受控率。二、OEC管理模式的具体形式1、管理工作总账即企业年度方针目标实施对策表,它由总经理签发执行,以工作的目标值、先进目标、现状和难点实施对策、完成期限、责任部门、工作标准、见证材料及审核法的统一格式,将全企业的产量、质量、经济效益、生产率管理、市场产品和发展作为工作重点进行详细分析、分解,按规定的标准与审核周期进行考核奖惩。2、管理工作分类账即分厂、各部门年度方针目标实施对策表,由分厂厂长或部门负责人签发执行,按工作分工和总账中所确定的主要责任进行分析和分解,对企业职能部门按其职能确定重点并分解到人。3、管理工作明细账即工作控制日清台账,其基本内容为项目、标准和指示价值比率、责任人、每天的完成情况,见证性材料、考核结果、实得总额及考核人。三、OEC管理模式的体系1、目标体系在目标制定出来之后,为确保其目标的执行与实施,需将全体成员认可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之后形成各级子目标;然后再将它们进行串接,形成一条完整、系统、有机、目标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目标锁链。这一目标锁链的运作有以下几个具体步骤:①目标的分解。②目标的执行与控制。通过几本账解决目标如何执行和控制这一问题,即从集团到个人的目标细化中,每一级目标都要有一本详尽的“账本”,即OEC台账。通过它将某一个目标执行的详细进度计划按时间先后顺序分解到每一月、每一周乃至每一天,即开成年度OEC台账、月度OEC台账和日清表。③目标的动态管理。④目标的协调一致。⑤目标效果的评价——闸口论。即当预定的目标到达期限时,要对目标实行的结果进行评价,“闸口论”就是指多个被称为“闸口”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对目标的效果来进行考核和确认。2、日清控制体系①“日事日毕”。即当天所发生的各类问题,当天弄清原因、分清责任,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避免问题堆积,确保目标及时得以实现。②“日清日高”。即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不断地改善和提高。3、有效激励体系①公开、公平、公正。每天通过3E卡公布每个员工的收入,不搞模糊工资,使员工在心理上感到相对公平。②要有合理的计算依据。

摘要:企中国入世以后,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国内市场遭遇抢滩,“走出去”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际定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制订新的国际战略,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关键词:中国企业 国际战略  引言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理应在经济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全球经济的脉搏。入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希望,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入世几年来,中国的经济的确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也要看到中国企业从规模、技术到营销、人力资源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都不占绝对优势。国内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国际跨国公司积极抢滩,部分行业已成为外国品牌的天下;而以为“走出去”就风光无限的中国企业,在对跨国营销还十分陌生的情况下,又不得不面对诸如“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等种种难题。“走出去”的道路漫长而曲折,现在正是中国企业重新审视国际定位,调整国际战略的时候。  但是对中国企业来说为什么要实施全面国际化呢?因为原来中国企业的发展比较快,机遇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的对手都变成了国际化的公司,但所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企业并不一定是为了要与你决战而来的,它是看着中国市场来的。所以如果过去说与狼共舞,现在应该改一句话:与狼共生共赢!  正文  一、国际化的海尔  (一)多元化向国际化转移  1998年海尔从多元化开始向国际化转移,这个转移要经过以下几步:首先是加快出口,通过加快出口促进本土化设厂,通过本土化设厂来创造本土化名牌,通过创造本土化名牌来获得更多的用户资源,然后整合更多的资源,增强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首先要加快出口。加快出口的速度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创汇额,而是怎么样能够保证在当地的份额。比方说在美国设立一个工厂,盈亏平衡点是20万台,海尔在美国就是出口超过这个数后才建厂的。很多在国外设厂的出现了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还没有市场就去设厂。  1998年以来,海尔出口创汇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反映在当地的市场销量上,所以海尔选择在当地本土化设厂,几年下来海尔在海外设立了13个工厂。设立这些工厂目的不是当地产、当地销,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能够成为当地的名牌。也可以通过设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比方说美国设厂,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和美国市场联网,包括信息化、物流……一下子把海尔在国内的物流推进起来,使海尔马上和国际接轨。  通过本土化的名牌运作获得了更多的用户资源,订单增加了很多,这时候不一定再继续去设厂,原来13个工厂都是海尔投资或合资的,而现在有了订单,可以找很多工厂来代理,海尔付给一定的加工费。所以今年以来海尔没有自己投资或合资来建工厂,而在全球的制造基地却增加了9个,这9个制造基地叫做国际合作工厂,只是拿来订单生产或承包一两条生产线,这就是海尔在全球结成的一个整体的生产运作经营的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比如现在的反倾销风险,乃至更麻烦的技术壁垒。  (二)拥有全球用户资源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名牌  海尔所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创出世界名牌。因为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对世界名牌的要求就是你在这个行业里必须拥有全球的用户资源,一个区域名牌还不算世界名牌。因为现在世界上每一个行业都有几个领导者,瓜分了这个行业的全球市场,才是真正的世界名牌。比如说饮料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差不多瓜分了全球市场,胶卷、汽车行业、流通行业更是如此,家电行业也是如此。甚至即使做 O EM,小打小闹也不行,台湾的电脑没有自己的品牌,绝大多数是给 I BM、惠普等作定牌,但是数量占了全世界笔记本电脑总量的65%,没有人可以与之抗衡。一个专门给耐克做定牌的企业,这个厂做到了全世界第一,一年做1亿双,赚3亿美金。但一个小鞋厂就不可能赚到钱。而这个厂为什么能赚到钱?因为它从研发开始一直到加工全部都有,甚至可以根据市场调研设计出多种新产品供耐克选择,所以这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 O EM,而是ODM,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核心竞争力。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世界级品牌,还有很多路要走,但不管路有多远,也不管路有多难,海尔会努力去做,一直到取得最后的成果  (三)海尔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  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名牌。如果按照一个行业是由几个大的品牌来瓜分的话,海尔还有一段非常远的距离。所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从外部来讲就是成为世界名牌,从内部来讲支持成为世界名牌的就是市场链的流程再造。并且海尔的世界名牌与其他行业的世界名牌还不太一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每一个地方成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因为白色家电的特点是每个区域的需求都不一样。  全球化的采购、全球化的制造、全球化的设计、全球化的销售都是海尔一直在做的,但是加入 W TO以后,对于海尔来讲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很大的不同是全球化的流通,这个过去海尔不太熟悉。要做到全球化的流通,首先要获得大的订单,这必须要放眼全球市场,找全球的大客户,再去满足这个大客户的需求。所以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要按照大客户的需求来改变。  二、如何打造国际化海尔呢?我们从三方面研究:  (一)管理的国际化:创造员工忠诚度  管理的国际化不是管理模式的国际化,而是人的国际化。把人变成企业有价值的资产,使人能够成为创新的资源。员工的创新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管理的本质不在于控制员工的行为,而在于给员工提供创新的空间。所以企业每一个人应该在开放的系统中创新,这与不同历史阶段的国际化管理是有区别的。海尔今天的管理国际化应该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使每个人有一个创新的空间,换句话说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SBU(策略事业单位,即自主创新的主体),成为老板,每个人都对着市场,每个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上,这就是管理的国际化。海尔的第一个SBU(负责集团钢板采购)已经盈利了。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三点:第一点,角色的转变。原来叫采购员,现在叫采购经理。原来只是一个执行钢板计划的工作人员,现在是一个创造市场资源的经营者;第二点,部门之间关系的转变。原来部门之间的关系是职能关系,现在把部门关系变成市场关系;第三点,他有一张经营成果兑现表。  除企业里每个人要成为SBU外,作为企业自身也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即一个开放的系统。主要对着三个方面:第一对着企业的上游,就是企业的分供方。海尔把和上游的关系改变了,变为过去我来买你的部件,现在我来买你的设计;第二对着企业的下游,也就是海尔的客户,海尔就是他的分供方。比如,沃尔玛以及很多的大连锁都是海尔的客户,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卖给你产品,而是卖给你一个解决方案;第三就是对着海尔的竞争对手。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打败它所有的竞争对手,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因此,对抗不如对话,竞争不如竞合。  所以,要做到管理的国际化,最大的问题是不可能按照国际化大公司的路亦步亦趋,必须通过创新走一条更快的道路,但是这个创业对海尔自身来讲就非常困难。  每个员工都成为SBU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提法,人作为首要因素被考虑也是对的,但如果强调每一个人都是最重要的,则永远做不好团队的事情。从战略本身来说,战略经营单位是指利用最核心资源组成的,能够影响、带动其他单位的单位。如果把每一个个体都变成一个战略经营单位,会有怎样的结果,这是很难想象的。所谓创新应该是在常人理性框架范围之内的,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另类,另类是边缘化的东西,很难达到动员他人的目的。  (二)服务的国际化:创造用户忠诚度  服务的国际化其实到最后只有一条,就是要得到用户资源、用户的忠诚度。海尔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海尔不断地在帮助海尔的用户成功,在用户成功的过程当中自身也获得了成功。出了问题的服务不叫服务,叫补偿。真正满意的服务是帮用户解决潜在的问题。互联网时代,企业仓库是错误的设置。客户不等于用户。中国企业如果仅仅从怎么压缩库存、怎么加快应收出发,什么用处都没有,惟一的办法就是从根本上给用户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再来快速生产满足用户需求,就可以真正地实现与用户的零距离。同时,也真正实现企业本身的成长,这是服务的国际化。  (三)品牌的国际化:创造国际竞争力  品牌的国际化不是你的商标有多么响,品牌的国际化应是在世界各地有国际竞争力本土化的品牌的总和。前几年海尔曾提出一个原则叫“国门之内无名牌”也是这个道理。到现在为止,只听到过海尔到美国设厂有风险,从来没听说过有人提出不到美国设厂风险是不是更大。海尔到美国设厂的风险是创世界名牌过程当中的风险,而不到美国设厂的风险是必死无疑的风险。  管理的国际化、服务的国际化和品牌的国际化中,前两项是为最后一项服务的。品牌国际化的基因就应该是员工的创新力,也就是管理国际化给品牌国际化培育了不断发展的基因,服务的国际化应该是品牌国际化拓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源泉。如果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反过来又会给管理的国际化也就是说员工的创新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海尔现在的目标就是从白电五强向白电顶峰冲击,海尔的路还很远。  三、从海尔的成功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对于企业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国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人感到有些茫然。我们根据中国企业的整体现状,总结出四条规律,可以称之为必经之路:第一,加强产品优势,提高抗冲击能力;第二,改变观念,实施现代化管理;第三,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改进产品;第四,增强企业信誉,塑造品牌形象。我们可以从国内走国际化道路,在最成功的海尔集团身上进行验证。  (一)强产品优势,提高抗冲击能力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刚起步时,海尔只有一个产品,而且品质不佳,无人知晓,海尔集团通过不懈地对新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控制,现在已经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产品虽多质量却毫不含糊,在市场上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国内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有稳定的过硬质量作为基础,才有资格和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打出品牌形象,不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根本就没有发言权,企业的跨国化生产营销也无从谈起。海尔先后获得德国TV、VDE认证;加拿大CSA安全、节能认证,美国UL安全、质量认证(并且是中国首家以生产企事业自己的名称列入美国UL名录的企业);海尔电冰箱产品在德国电冰箱产品抽查检验中获“++”第一名;1998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1992年,海尔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海尔产品出口世界各地甚至在高科技产业发达的欧美地区设厂经销所依靠的王牌也正是其过硬的产品质量。  (二)改变观念,实施现代化管理  美国《财富》杂志每年都要评选出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历年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有一整套健全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而且这套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历经修订和考验逐步形成的,可以说,是这些企业集团管理的精华凝聚,有相当强的活力和效率。  在这方面,海尔集团不但吸收了很多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而且把他们升华修订,创造了独特的“OEC”管理法、“PDCA”管理法等一整套的独有的管理方式,并且卓有成效,为海尔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改进产品  海尔集团的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历来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与荷兰飞利浦公司、美国C-MOLD公司、美国NETSCREEN等15个研究机构成立技术联盟,整合了国外科技资源,提高了产品竞争力。而且建立了国际一流的海尔中央研究院,联合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8家具备一流技术水平的公司、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合作建成了综合性科研基地。在变频空调方面,海尔就由于技术领先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年“五一”期间,海尔“金超人”空调市场火爆,只因这种具备48种独特送风方式的全直流变频空调,可随时调节吹出的风量,解决了现有空调器出风方向固定不变、冷热不均、舒适性差的最大缺点,达到了“人在中间坐,风从周围绕”的舒适效果。目前,该技术已在海尔最近上市的其他空调中采用。据中国家电协会统计,2000年,海尔生产的变频空调总量位居同业第一,其中40%以上都是最新的直流产品。  (四)增强企业信誉,塑造品牌形象  国内的大企业相对于当今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来说,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进入500强的这些跨国公司,很多是“百年企业”,这些企业在其长时间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良好信誉,成了这些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平台。这样,做久促进了做大和做强,而做强、做大又反过来使企业做得更久,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无形资产变得越来越关键与重要的现在和将来,做久将会越来越成为这一良性循环的主导环节,因为做久是无形资产积累的必要途径之一。要真正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企业就必须从主导环节入手,扎扎实实地抓好做强、做大这两个基础环节。  海尔在面对市场方面确定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卖信誉,其次卖产品。”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从90年代开始,海尔总裁张瑞敏制定了海尔创世界名牌的战略,并在这一战略思想下,确定了“先难后易”的出口原则,目前海尔已在海外有62家经销商3万多个营销网点。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海尔提出了“本土化战略”。从1996年开始,海尔已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建立海外生产厂。1999年4月,海尔在美国南卡州生产制造基地的奠基,标志着海尔在海外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诞生,即设计中心 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海尔的“本土化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当地融智与融资,发展成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  如今海尔的世界名牌战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海尔·中国造”已堂而皇之地遍及全球市场,使其生产经营和销售服务彻底实现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  1997年,美国《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超过GE、西门子等世界名牌,名列榜首。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亚太地区声誉最佳的公司评比中,海尔位居第七,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企业。从海尔集团正确实施国际化战略,在短短的17年内从一个亏损小厂转变为大型跨国公司的脚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走向国家化的艰辛和努力,也表明,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结语  十六大已经确定了“走出去”战略。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力开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加快与国际市场融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利用外资21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大国。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趋势。如何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同时,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加大,外资大规模流入,而对外投资相对较少,使得我国的国际收支很不平衡,外汇储备达到了近2万亿美元,贸易摩擦亦不断加剧,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多方面措施,逐步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保持国民经济水平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情况,国家提出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速对外直接投资,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逐步实现国际化经营,成为有实力的跨国企业。  企业“走出去”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缓解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所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有利于减少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因此,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意义重大,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的战略举措。  以上仅供参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