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0:53:39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

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依托地方普通高校招收和选拔培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国防生毕业后,必须到部队工作。在他们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要经过一年多的岗前任职培训,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国防生毕业后先到部队报到,随即到训练基地或教导大队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集中训练,这一阶段,主要是入伍教育;集训结束后,再进入相应的军队院校进行一学年的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到部队任职。本文结合我院国防生学员的培训及自身的实际,简要谈一谈国防生岗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国防生学员的基本状况 1思想状况。国防生毕业时,本科生一般都在22周岁,研究生年龄则更大,他们思想比较成熟,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较高,他们长时间在地方学校学习,受日益普及发展的大众传媒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都已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对他们进入部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影响。他们从崇尚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校园到纪律严明、严整统一的部队,反差很大,另外,部队的的现实与他们之前的想象也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很大,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人感到迷茫消沉,甚至有人以分配的工作单位在偏远地区、条件艰苦、单位不理想为由,违约退出部队。 2军事体能素质的状况。军人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意味着时刻准备着流血和牺牲,对身体有较高的要求。国防生在地方高校学习期间,尽管各个学校开设了体育课,或给国防生另设了军事体育课,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平时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都是以文化课程学习为主,尤其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繁重的课业学习上,因此,他们的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普遍的提高,这给他们训练带来不少的麻烦,甚至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身体素质是军事素质的基础,身体素质不高,军事素质也不一定强,这是影响军事素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地方高校,利用早操、课余时间进行了军事基础的训练以及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部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但由于训练体制不够完善及训练时间不系统等原因,大多数国防生的军事素质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3文化知识状况。进入院校培训时,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由于国防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所学的专业也不尽相同,而他们进入部队以后有些人要从事相同的专业方向,例如来我院培训的国防生学员,分别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等与空军签约的高校,他们所学的专业有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机械类、航空航天类等专业,而他们到部队后的岗位又是机务工作的不同专业方向,并且各个部队的飞机类型也不尽相同,这给他们岗前任职教育的专业培训带来不方便,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岗前任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思考与对策 根据国防生的基本状况,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加强各方面的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国防生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入伍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主要在训练基地或教导大队进行。一要坚持开展光荣传统教育,发挥现代传媒资源的作用,通过授课和看录相,形象直观地帮助国防生了解军队的历史和地位作用,了解我军的光荣传统,加强对部队的热爱,增强作为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要增加对国防知识的学习,帮助广大国防生增强国防意识,增强学好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同时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坚定他们献身国防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注意挖掘国防生队伍中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带动和激励国防生学习成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院校培训阶段,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使国防生牢固树立献身国防的思想,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敢于为真理而斗争,具备爱国、爱军,时刻牢记军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思想品质。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军事素质。在训练基地或教导大队训练时,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工作是加强国防生的军事体能训练,以提高军事素质。但由于国防生的基础不一样,并且是刚从地方高校毕业,若一下子给他们施加过大的训练强度,一是他们吃不消,二则还影响他们的思想状况,因此,在这一阶段,对于他们的军事训练,强度要适当,只是为他们进入军事院校培训打基础,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渡性的训练,有人形象地称为“预训”。在院校训练阶段,军事体能训练是一个重点,一般都安排有强化训练,但各个院校组织训练的方式没有统一,内容也不一样,各自为政,有的学校以义务兵的训练方式对国防生进行体能锻炼,有的学校训练长跑,还有的学校以组织野营拉练来增加国防生的体能。尽管从体能考核达标结果来看,这些方法都能短时间内明显增强他们的体能,但未形成完善的训练体系,不能科学地增加训练效果,不能有效增加学员训练体能的自觉性。在体能训练的同时,院校都进行了军事基础的训练,也都得一定的成效。各个院校应针对国防生的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体能训练体系,并结合军事训练体系,使国防生学员体能增加的同时,还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军人良好的气质和作风,初步掌握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熟悉军事领导科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指挥能力,具备军人应有的军事素质和身体素质。 3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是军校院校国防生教育的工作重点。国防生学员来自不同的学校、所学为不同的专业及以后从事的专业方向不同,给院校专业知识的培训带来一定的难度。专业知识的培训是为使他们适应岗位要求的任职教育,首先要在明确国防生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国防生学员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考虑学员在地方高校所学的专业基础上,按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培训专业,尽量设置专业范围较窄、知识能力结构单一、上手快、技术专深的专业口径,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再次在课程选择上,要以岗位关键任职能力所需的知识、经验为主要内容,按任职需求来选择和组合知识,注重课程的系统整合,强调课程的指向性、实用性、时效性,建立适应国防生学员特点和要求的课程体系。最后,要在保持课程体系相对稳定的基础下,选取贴近部队实际,贴近装备实际的教学内容,并不断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等前沿知识内容的及时填充,做到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滚动发展,随时都与部队实际紧密相连。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使国防生学员在院校专业知识的培训过程中,掌握任职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能满足岗位的需要,从而达到任职培训的目的。 这里有不少形式的论文范文,也有你要的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培养特点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一下吧,希望对你可以有所帮助。

到图书馆查阅,或者到数据库下

青少年国防教育状况与我国国防人力资源开发[内容提要] 广大青少年是未来国防人力资源的主力军,他们的国防观念如何,对于维护我国国防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对当前我国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青少年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存在模糊的认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长期和平环境使青少年的国防观念逐渐淡化,又有国防教育缺乏组织计划性,还有军人社会地位相对下降等。并依此提出如何在和平时期保持青少年的国防意识,改进我国国防教育,促进我国国防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性建议。[关键词] 青少年,国防教育,国防人力资源。为切实搞清我国国防教育情况,我们分别对北京、天津和江苏等省市的6所大学和7所中学的数百名大学生、“国防生”和高中生国防教育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研。通过这些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国防教育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是面临的问题确实也不少,有些还比较严重,如不及早研究和解决,将会对我国国防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是新时期我们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一、我国国防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调查情况看,当今的大学生、中学生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比较高认识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防教育的显著成绩。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教育的针对性还不够强,渠道还比较单一,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隐患。1.广大青少年虽然对于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又认为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似乎与己无关,或并不打算为之献身在对高中生、地方大学生和国防生的调查中,认为和平时期国防建设“非常重要”的分别达到77%、85%和87%,“比较重要”的分别达到18%、6%和12%,二者相加,这一比例均超过95%。但是,从其他有关项目的回答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虽然认为国防建设重要,但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特别是那些认为国防建设很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一些学生,也只是笼统说说,自己并没有准备要为国防建设做些什么,甚至表现为对国防建设的冷漠或抵制。比如中学生(主要是高二学生)在回答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是否愿意报考军队院校时,有43%的学生回答“肯定不填报”,有50%的学生回答“不确定”,只有7%的学生明确表示“肯定填报”;大学生在回答如果部队从大学生中征集新兵(战士)您的态度时,表示“肯定不报名”达37%,而表示“非常愿意”报名的只有13%,其余为“比较愿意”(28%)或“无所谓”(22%);在回答如果招收毕业大学生补充部队干部队伍时,有2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愿意”,只有17%表示“非常愿意”,其余的“比较愿意”(38%)或“无所谓”(18%)。此外,还有少数学生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存在模糊的认识,这些也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认为和平时期没有战事,国防建设不重要或不太重要;二是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认为加强国防建设必然影响经济建设中心地位。总之,这些情况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国防教育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2.广大青少年具备一定的国防知识,但非常笼统,国防教育缺乏组织计划性,主渠道作用发挥得不够我们在对高中生、地方大学生和国防生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虽有一定的国防知识,但非常含糊笼统。比如,对国防生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虽然报考了国防生,但是他们对国防建设和军队的情况并不了解,回答了解“很少”、“较少”和“一般”的高达77%;在对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回答你报考军校的动机时(指那些将来“肯定报考”军校的学生),竟有38%的同学回答“说不清”;而那些“肯定不报考军校”的学生中有46%的认为“军队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等等。这些情况说明,不管当今的青少年对于国防建设持何态度,都不是建立在可靠的国防知识基础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说明我们的教育很不深入,很不系统。这从关于“国防知识的来源”调查中也可得到证明。我们把国防知识的来源分为“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学校组织的军事教育课程”、“当地国防部门的宣传”和“其他途径”等4项。中学生、国防生和地方大学生回答来源于“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分别了占72%,72%和66%,而来源于学校教育、国防部门宣传等途径的比例明显偏低。这反映了广大青少年国防知识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国家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军队的“活教材”作用有待加强;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不够明显;社会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此外,有些国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组织学生军训和参加军事夏令营活动,是进行国防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近年来,这些活动往往形式多于内容,而且很多军事夏令营出现“变味”,成了事实上的各种补习班。3.当代青年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坚强的意志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对于国防劳动的艰苦性谈虎色变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而我国青少年的这种精神环境动力在不断减弱,直接表现就是青少年从军的职业理想在不断走低。我们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有一项“您不报考军校的动机”是什么(指那些没有填写军校志愿的学生),回答“怕打仗”和“军校管得太严”的达42%;即使国防生,他们在回答毕业后到部队的意向时,希望到作战部队的也只有19%,其余都是“科研院所”(45%)、“机关”(22%)和“后勤部门”(11%)。在回答毕业后如果“退还学费,您可以重新选择非国防部门,你愿意吗?”国防生中有10%的人表示“非常愿意”,有35%的人表示“愿意,但要考虑经济条件”,两项合计达45%的人实际上对于选择国防生是不满意的。另据2001年7月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职业理想的选择上,只有2%左右的农村孩子和15%的城市孩子渴望长大后成为军人;与此同时,在青少年中文体明星的崇仰者却大幅上升。青少年心中好动尚武的天性被抑制,刚健勇武之气渐弱,斯文柔弱之气增加,90年代初作家大鹰曾写过报告文学《谁来保卫2000年的中国》,现在,我们愈加感到要培养明天的国防人才,锻造未来的威武之师和钢铁长城,强化青少年的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已是迫在眉睫。二、我国国防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我国国防教育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根据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长期和平环境使国民的国防观念逐渐淡化自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后,我国的周边环境趋于平静,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昔日“腹背受敌”的危境基本消除,在未来可预见的将来也似乎仍将有一个和平美好的前景。这种大好的局面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我们本该倍加珍惜。但是,值得高度警惕的是,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也使得一些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产生了种种松懈和麻痹思想,似乎天下太平了,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从上到下,越来越感觉到轻视国防、放松国防建设的情绪和现象。对此我们能从下列实例中得到证明。实例之一:一些人在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只看到国防建设的投入对经济建设造成的挤压作用,而没有看到国防安全对经济建设的保障作用,更没有看到国防科技、国防工业本身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催化剂和重要组成部分,一味要求国防部门要过“紧日子”、“要忍耐”。这种指导思想和宣传作用在国民尤其是青少年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实例之二: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人力资源建设,但是在政策导向上,实际上把参加国防劳动排在了最不重要的地位。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被强烈灌输的只有“考大学”、“挣大钱”,因此,在广大青少年的心目中全然没有为国防效力的任何概念,而国家的政策导向也首先是上大学和就业。(这一点在我们去一些大学和中学调研时遭到许多冷遇也能间接证明,有的学校一听是部队要搞调研很不情愿,什么“学习紧张”、“学生不关心”、“没有时间”之类搪塞或干脆拒绝。)因此,如今的青少年很少有人会想到保卫国家是自己的责任,只有那些高考落榜生、打工回乡者以及难以在社会上“混下去”的人才会考虑选择军营。实例之三:很长一段时间里,部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军事训练和国防建设上,热衷于创收、经商、办企业。不管引起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它给国人传递的信号是国防建设的任务不是那么紧迫了,老百姓的国防观念自然不会强起来。2.军人社会地位下降,职业荣誉感降低职业荣誉感是激发劳动者积极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我军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国防劳动者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荣誉感。然而,近些年来,国家发展了,但军队的社会地位却降低了。比如,我们对于中学生、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认为军人社会地位不高。高中生、大学生和国防生中分别有54%、66%和65%的人认为军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或“一般”;认为很高的只有16%、5%和8%据有关部门199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关注的35个热点话题,国防状况名列第23位。另据1998年9-10月对北京、上海、重庆等27个城市进行的当代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表明,在青年中最愿从事军人职业者仅占8%,比最愿从事私营或个体劳动者职业的仅高出2个百分点,比最愿从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的低3个百分点。这进一步验证了由于军人地位的下降,已影响到军人的职业荣誉感,并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国防教育的开展。3.军人自身形象受损,对国防教育形成一些负面影响一是社会不良风气广泛渗入军营,影响很坏。我军素有军纪严明、作风正派、风格高尚的优良传统,这也是我军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法宝。我军独立的管理体制使其相对超然于世俗之外,保持了良好的形象。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和风气开始侵入军营,不正之风、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乃至违法乱纪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一些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问题上风气越来越差,有些还比较严重,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负面影响。二是管理理念滞后,许多方法不适合时代的要求。建军以来,我军积累了许多非常成功的管理经验。但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独生子女一代逐步进入军营,我们面临的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队在管理方面也必须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然而,实事求是讲,我军目前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许多方面是滞后的,是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的。比如,信息时代是开放和交往的时代,而我们仍然对于所谓“封闭式管理”乐此不疲;我们的官兵所受的教育越来越多,他们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普遍具有很强的维权意识,但是,我们的管理仍然以“严格”、“过硬”为由,随意侵害他们的权益,有的甚至仍然流行体罚、打骂等粗暴的管理方法,等等。这说明,“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远未树立起来。三、探索和平时期青少年国防教育的新路子,不断提高我国国防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一位瑞士外交家曾有句名言:“瑞士公民迈出右脚的时候,是一个公民,迈出左脚的时候,就是一个战士。如果要问我们为什么一百多年来没有打过仗,其主要原因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相对的和平,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越是处在和平时期,越要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但是,如何在相对和平时期保持全民的国防意识,提高我国国防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对我们来说确实是新的课题,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政府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国防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这不仅因为政府负有确保国防安全的最高责任,而且因为政府掌握着各种行政资源、舆论阵地和教育主渠道,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指导性。正如国外一位军事理论家指出的:“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那么它为建设军队而采取的一切最好的措施也都将是徒劳的。”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挥政府在国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并不断完善教育功能,强调国防教育是“政府的首要职责”、是“社会的第一勤务”。我国已近30年没有任何战事,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处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全民的国防意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各部门要强化国防教育是政府“首要职责”的理念,把国防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政府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并建立政府部门国防教育的奖惩机制。其次,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切实保障国防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位。再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积极探索国防部门与新闻媒体、各类学校、驻地部队、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大宣传力度,扩展宣传范围,增强宣传的效果。2.聚焦国防教育重点,提高青少年国防意识青少年是潜在的国防人力资源,青少年的尚武精神和献身国防的意识强弱,直接决定着国防人力资源的供给和补充。加强青少年的国防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概括起来无非是“集中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两种情况。所谓集中式教育,就是通过集中的军事训练、创办少年军校、举办军事夏令营等形式开展的教育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能强化青少年的国防意识,而且能为国防部门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如美国现有男女童子军分别达400多万和近300万,全国有3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2年制或4年制的陆军预备役军官训练团课程,有600多所大学设立空军预备役训练团,海军在60多所大学也开设了预备役训练团(李保忠著:《中外军事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12页)。俄罗斯“红星报”也透露,目前俄国防系统共有16所正规少年军校。这些少年军校以及童子军在国内的频频报道和活动,对培养青少年以及全民国防意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也有类似的教育活动,但是,实事表明,效果并不明显,说明我们需要改革教育方法,加大教育力度。所谓渗透式教育,就是把国防教育渗透到广大青少年的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渗透到学生的教材、校园、课堂和娱乐活动的各个方面。学生的课文应有国防教育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教室布置应体现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还可确定特殊国防教育活动日等。如,法国规定,每年的4月8日,17岁以下年龄的男女青年都要到设在全国各地的2200个国家军事中心报到,参加与武装部队举办的全民教育日活动,并规定只有获得军事中心颁发的证书之后才能参加高中毕业考试。这些教育活动形式灵活,潜移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对于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国防观念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切实提高教育效果和其他各项工作一样,国防教育也要不断创新,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创新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几十年来,我国的国防教育所以取得较好成绩,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够充分运用图书、电影、广播、电视等各种新兴媒体,喜闻乐见,寓教于乐。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传统的方法已显得十分不够了。比如,过去看电影是人们最重要的娱乐形式,然而如今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从来不进电影院;过去广播是最主要的新闻媒体,如今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连电视都不多看了。相反,网络却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最大媒体,据报道,我国的网民已超过了1亿,而且大多是青少年,对他们来说,网络已经代替了以往所有的媒体,他们在网上聊天、看新闻、打游戏、找资料、看录像等。因此,要真正提高新时期国防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抓住了青少年也就抓住了未来。比如,可以组织力量开发具有很强娱乐性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尚武精神的游戏软件;可以制作网络版的国防教育影片、录像;可以把国防教育的各种资料、图像、信息建立成为查询简便、共享程度高的数据库,把国防教育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学习、娱乐紧密联系起来。如何实现国防教育的信息网络化,是新时期国防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国防教育部门面临的最新最重要的课题。4.改善军人自身形象,提高现身说法的力度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国防意识,不仅取决于理论上的宣传教育,而且取决于军人自身的形象,取决于军人的社会地位。我军在近一个世纪的战斗历程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勇往直前,战无不胜,涌现出了无数英雄模范,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光辉形象,成为无数有志青年投身国防事业的强大动力。和平建设时期,没有烽火硝烟,也没有像董存瑞炸碉堡式的英雄人物,相反,面对迅速的改革开放大潮,军队的作用似乎“下降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倾向也出现在军营,军人在老百姓中的高大形象受到了损害。如何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始终保持军人的良好形象,始终成为广大青少年最向往的职业,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必须认真对待和探讨的问题。对此,美军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在侵越战争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军的形象很坏,军人荣誉很低,以致成为“最不受欢迎的职业”,多数美国青年不愿报名入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美国政府和军方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方面,关心军队,大幅度提高军人的生活待遇,并利用各种机会,宣扬军队的“功绩”,宣传著名将领和战斗“英雄”的事迹,表彰“优秀”官兵;另一方面教育军队自爱自强,注重改善自身形象和军民关系,并把它“像完成战斗任务一样”去完成,鼓励官兵走出营房,参加“助民”活动。1986年底进行的几次民意测验表明,美军已成为“美国最可信任的群体”。1989年6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导报》也载文指出:“尊重军队又重新成为风尚,军服又成为荣誉的标志而不是失败的象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我军目前面临的形象问题,必须狠下决心,在大幅提高军人待遇的同时,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坚决遏制各种腐败现象,对严重影响军队形象的各种不文明之举进行坚决纠正,真正树立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同时,注意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视人民为父母,切实改变军人形象。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论文研究

高校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其他教育方式和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前,随着国防现代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离不开国防教育。一方面,国防教育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有组织的在公民中进行灌输国防知识、培养国防观念的活动。我国国防建设的现代化、国家的安危和发展等都离不开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提高。因而,一个国家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必须重视高校国防教育和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另一方面,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品质,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开展国防教育是培养军事高科技人才的需要  当代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军事高技术逐渐应用于现代战争中,谁掌握了军事高科技,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一个国家要想独立自主生存和健康发展,就必须培养一批适合现代战争的高科技人才,就必须大力开展国防教育,让大学生学习现代军事理论知识,学习研究军事高科技和高尖端武器装备,了解世界发达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提高自身国防意识,只有自己在军事上强大了,别人才不敢欺负你,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操的需要  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国防意识教育的精髓是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大学生从军事学习中感受到军人的优良作风和品质,磨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意志,对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树立为国防建设奉献生命的信念和决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的、多元的。  大学生在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的同时,也需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军事理论、军事知识、军事技术,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军事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增强体质,磨练意志,铸就铁的纪律。军事思想和理论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国防教育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也传授了一些军事技能,培养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依托地方普通高校招收和选拔培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国防生毕业后,必须到部队工作。在他们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要经过一年多的岗前任职培训,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国防生毕业后先到部队报到,随即到训练基地或教导大队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集中训练,这一阶段,主要是入伍教育;集训结束后,再进入相应的军队院校进行一学年的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到部队任职。本文结合我院国防生学员的培训及自身的实际,简要谈一谈国防生岗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国防生学员的基本状况 1思想状况。国防生毕业时,本科生一般都在22周岁,研究生年龄则更大,他们思想比较成熟,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较高,他们长时间在地方学校学习,受日益普及发展的大众传媒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都已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对他们进入部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影响。他们从崇尚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校园到纪律严明、严整统一的部队,反差很大,另外,部队的的现实与他们之前的想象也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很大,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人感到迷茫消沉,甚至有人以分配的工作单位在偏远地区、条件艰苦、单位不理想为由,违约退出部队。 2军事体能素质的状况。军人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意味着时刻准备着流血和牺牲,对身体有较高的要求。国防生在地方高校学习期间,尽管各个学校开设了体育课,或给国防生另设了军事体育课,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平时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都是以文化课程学习为主,尤其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繁重的课业学习上,因此,他们的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普遍的提高,这给他们训练带来不少的麻烦,甚至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身体素质是军事素质的基础,身体素质不高,军事素质也不一定强,这是影响军事素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地方高校,利用早操、课余时间进行了军事基础的训练以及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部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但由于训练体制不够完善及训练时间不系统等原因,大多数国防生的军事素质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3文化知识状况。进入院校培训时,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由于国防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所学的专业也不尽相同,而他们进入部队以后有些人要从事相同的专业方向,例如来我院培训的国防生学员,分别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等与空军签约的高校,他们所学的专业有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机械类、航空航天类等专业,而他们到部队后的岗位又是机务工作的不同专业方向,并且各个部队的飞机类型也不尽相同,这给他们岗前任职教育的专业培训带来不方便,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岗前任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思考与对策 根据国防生的基本状况,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加强各方面的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国防生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入伍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主要在训练基地或教导大队进行。一要坚持开展光荣传统教育,发挥现代传媒资源的作用,通过授课和看录相,形象直观地帮助国防生了解军队的历史和地位作用,了解我军的光荣传统,加强对部队的热爱,增强作为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要增加对国防知识的学习,帮助广大国防生增强国防意识,增强学好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同时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坚定他们献身国防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注意挖掘国防生队伍中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带动和激励国防生学习成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院校培训阶段,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使国防生牢固树立献身国防的思想,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敢于为真理而斗争,具备爱国、爱军,时刻牢记军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思想品质。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军事素质。在训练基地或教导大队训练时,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工作是加强国防生的军事体能训练,以提高军事素质。但由于国防生的基础不一样,并且是刚从地方高校毕业,若一下子给他们施加过大的训练强度,一是他们吃不消,二则还影响他们的思想状况,因此,在这一阶段,对于他们的军事训练,强度要适当,只是为他们进入军事院校培训打基础,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渡性的训练,有人形象地称为“预训”。在院校训练阶段,军事体能训练是一个重点,一般都安排有强化训练,但各个院校组织训练的方式没有统一,内容也不一样,各自为政,有的学校以义务兵的训练方式对国防生进行体能锻炼,有的学校训练长跑,还有的学校以组织野营拉练来增加国防生的体能。尽管从体能考核达标结果来看,这些方法都能短时间内明显增强他们的体能,但未形成完善的训练体系,不能科学地增加训练效果,不能有效增加学员训练体能的自觉性。在体能训练的同时,院校都进行了军事基础的训练,也都得一定的成效。各个院校应针对国防生的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体能训练体系,并结合军事训练体系,使国防生学员体能增加的同时,还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军人良好的气质和作风,初步掌握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熟悉军事领导科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指挥能力,具备军人应有的军事素质和身体素质。 3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是军校院校国防生教育的工作重点。国防生学员来自不同的学校、所学为不同的专业及以后从事的专业方向不同,给院校专业知识的培训带来一定的难度。专业知识的培训是为使他们适应岗位要求的任职教育,首先要在明确国防生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国防生学员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考虑学员在地方高校所学的专业基础上,按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培训专业,尽量设置专业范围较窄、知识能力结构单一、上手快、技术专深的专业口径,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再次在课程选择上,要以岗位关键任职能力所需的知识、经验为主要内容,按任职需求来选择和组合知识,注重课程的系统整合,强调课程的指向性、实用性、时效性,建立适应国防生学员特点和要求的课程体系。最后,要在保持课程体系相对稳定的基础下,选取贴近部队实际,贴近装备实际的教学内容,并不断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等前沿知识内容的及时填充,做到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滚动发展,随时都与部队实际紧密相连。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使国防生学员在院校专业知识的培训过程中,掌握任职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能满足岗位的需要,从而达到任职培训的目的。 这里有不少形式的论文范文,也有你要的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培养特点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一下吧,希望对你可以有所帮助。

高校国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到图书馆查阅,或者到数据库下

分析文章结构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一、辨明文体,选准角度。二、浏览首句,略知梗概。三、筛选信息,圈点勾画。四、概括文段,把握整体。

是鲁东的吧?没事!下载点,自己写就行姐就这样

我觉得主要还是要分析一下,里面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然后有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个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写一篇文章全是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观点,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是一篇综述,写的论文的话,应该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行。

中国戏曲的发展及现状论文研究

中国的戏剧,已有1500年历史。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戏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如今,戏剧已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不可缺得的艺术,她见证着中国文化的历史,预示着中国文明的先进程度和迈进!

历史起源折叠编辑本段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历史沿革折叠编辑本段(一)家庭剧的泛滥 折叠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而腐败,贫困而虚弱。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之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到1914年,按中国旧历为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其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后来的家庭戏,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纷纷登场。很快,观众厌弃了这种戏,自此走向一条自毁的末路。(二)幕表制的局限 折叠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贫乏,还有演出的粗疏。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表制的方式。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那全凭临场发挥了。显然,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无法保证艺术质量,甚至也无法保障戏剧情节的整一性。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面追求剧场效果。一位新剧的倡导者欧阳予倩,曾经回忆当时的演出情景:一次他扮演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花园里倾诉爱情,小姐由于婚姻无法自主而痛心低泣,此时两个扮演丑角的人,在场边肆意耍丑,闹得观众哄笑不止。小姐与先生的爱情戏没法演下去,弄得扮演先生的演员挥舞文明棍,把两个丑角追打到后台去。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戏剧文学的薄弱,文明戏的衰落同戏剧文学的未能确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后来的新剧,到1928年,经著名的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定名为“话剧”。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才有了一个大家认可的正式名称。古典戏曲基本形式折叠编辑本段宋元南戏 折叠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元代杂剧 折叠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明清传奇 折叠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清代地方戏 折叠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现代话剧折叠编辑本段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新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戏剧是描写人生的艺术,真实应是它的第一要素,人们常说,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在我看来,真是戏剧的基础,是生命;善是这个生命的意义、价值;美使得这个生命有持久的可以品味的艺术魅力。 何谓真实?它是有一些基本品质的。第一,它能使观众信以为真。观众明知戏是假的,舞台所演是个虚构的世界,看戏是娱乐,是一种精神游戏,为什么又很乐意在心理上接受戏剧的支配,做“介于信与不信之间的有意识的自欺”呢?原因就在舞台上表现的人生,能使观众产生可以出入于自身经历的种种联想,从而加深对人生的体悟。有了这种联想、体悟,就会获得虽假犹真的审美愉快。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说:“戏剧与任何艺术相比更要求中肯恰当。如果一出戏能令人相信‘事情正是这样的’,那么,即使它缺点很多,仍不失为好戏。”如果一出戏连可信这一关也过不去,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就难以进入审美状态,有时甚至感到智力受了伤害。这样的戏还谈什么真实呢?第二,戏剧的真实还必须是动人的,是情感化了的真实。在社会科学中,真实可以用理性来直接表达。但在戏剧中,理性隐藏在情感之中,是靠情感的真实来影响观众的。明代作家袁于令说得好:“剧场假而情真。”这个“情真”,先由艺术家体验到了,他先被自己的体验所激动,才有可能打动观众。而戏剧的情感,是感性状态的理性,总是包含着是非判断的。表现美好的情感或邪恶的情感,都是经过了艺术家理性之光的照耀,是审美化了的东西,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所以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会染上麦克白的野心、理查三世的残忍、奥赛罗的猜疑。戏剧中的真总是要通向善的。现代戏曲在对人性的描写上,会超脱于过去的价值判断,其表现方式也不一定黑白分明,有些作品还着力于表现“灰色地带”,仍然不会泯灭是非善恶,泯灭理性精神。那种不包含是非善恶的愉快,只是一般的消遣性娱乐,成不了高尚的娱乐,不是戏剧真正的审美愉快。因而第三,戏剧的真实,还应当是有力量、有力度的。这种力量,源于戏剧的真实、真情,不是细琐的、卑微的,而是表达了某种“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黑格尔语),或者如恩格斯说的“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我们不能要求许多作品都有思想力度、深度,但如果太缺少这类作品,现代戏曲就没有脊梁骨了。 真实不同于事实,重要的是心灵的贴近真实是一种感受,是来自客观又对于客观有认识意义的主观感受。真实不同于事实。历史学要靠事实,戏剧艺术要靠真实。戏剧所以要写“事实”(故事)只是为了让观众感受真实,并非为了“事实”本身;而这个“事实”一般也不必是现实中的事实(或称实事)来支持的。鲁迅论讽刺艺术时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艺术离不开虚构,允许幻想,甚至可以出神出鬼。写历史剧,在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之间,艺术家可以自由摆动。摆动的自由,服从于能表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内在的可能性”(莱辛语),并且,它是和艺术家的意图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达到情与理的相互渗透和自由转换。我们似乎有一种重事实、轻真实的倾向,如所谓重大题材,以为找到了它就可以获得巨大的真实了,客观效果常常并非如此,因为受实事的束缚较多,就难以在真实的开掘上获得充分自由。在过去传媒不发达的年代,写时事新闻的戏很有号召力,现在已经不是这种情况了。对于观众来说,戏中的“事实”在时间上离我们是近还是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贴近。心灵的贴近对艺术家和观众都很重要。而且还应看到,时间距离恰恰是创作上拥有较大自由度的有利条件,京剧《曹操与杨修》、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就是很好的例子。 真实靠正确的形式支撑黑格尔有句名言:“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艺术家要传递给观众的真实,或者说,能被观众感受的真实,都是经过形式中介的。艺术家是用形式同观众打交道的。所谓“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也可以叫做正确地进行形式化,进行形式创造。联系到戏剧,这个形式怎样才是“正确的”呢?有几个基本观点可说。 首先,在戏剧中,形式化就是动作化。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来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它有两个基本品质:(一)“动作就是实现了的意志”;(二)“动作在本质上须是引起冲突的”(黑格尔语)。戏剧动作不等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对于后者,必须经过选择、提炼,被赋予以上两个品质,才成为戏剧动作。而意志和冲突,产生于过去又直接指向未来,其当下的感性过程就是戏剧情节,就是性格的历史。因为动作是实现意志、引起冲突的,就会“导致动作和反动作”,就有了戏剧性。我们看戏,觉得“平”、“冷”,觉得“没戏”,多半是由于缺少真正具有戏剧意义的动作。没有动作化的真实,不是戏剧的真实。 其次,戏剧动作是有不同形式的。对于演员来说,动作不是单指形体动作(表情、姿态),而是语言、心理、形体的总和。其感性呈现就是角色形象。戏剧所以会有不同的样式,如话剧、歌剧、芭蕾舞剧、戏曲(要说“剧种”,这才是真正的剧种分类,我们戏曲中的所谓“剧种”,有许多是地方性因素,并不都具备样式类别的意义),归根到底,在于动作有不同的形式。话剧的动作是接近生活本来形态的,它的重点是语言,是口语化的台词。歌剧的重点是歌唱和音乐,舞剧的重点是舞蹈和音乐。歌剧不以舞作为动作形式,舞剧不以歌作为动作形式。而戏曲的动作是一种有歌有舞的综合形式,通常称之为唱念做打。不管是哪一种戏剧样式的动作,包括写实主义的话剧在内,都是“第二自然”,是人工的自然,都是经过了精心处理的艺术形式。所以,要“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时,有个先在的条件,只能“放在”特定戏剧样式的动作形式里,因而动作化时,有没有样式意识,是能否“正确”的一个重要关键。观众看有些戏曲常要批评它是“话剧加唱”,多半是在整体的形式化中缺乏样式意识。有明确的样式意识,是创作上的一种本体自觉。 其三,动作形式既有继承性也有变易性。以戏曲而言,无论唱念做打,都具有历史地积累下来的形式技巧,其规范化形态通常叫做程式。形式既然是艺术家和观众的特殊关系的体现,因而在形式化过程中,重视剧种的样式特征,充分运用固有的程式技巧,是同尊重观众的欣赏需要相一致的。然而这种继承性又是相对的,它会随时由于表现真实的需要,作出某种幅度的变易。所以形式化不可以简单地等同于程式化。形式化大于程式化,形式化中可以吸纳、融入非程式的因素。说得再大胆一点,在现代戏曲的创造中,形式化乃是程式化和反程式化的多样统一。现代戏曲的形式化,还包含一个新的任务:要实行形式上的更广泛的新的综合。有了这种更广泛的新综合,才能在同一种戏剧样式中,实现演出样式的多样化。演出样式的核心是演员的动作,是动作的样式特征,但光有这个核心还不够,还要有它的外延部分,包括听觉方面的音乐、音响和视觉方面的化装、服装、布景、灯光。另外,还可以在观演关系上作特殊的空间处理。有了这些因素的积极而又“正确”的介入,演出样式才能获得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而这方面的经验,戏曲自身较少,要靠借鉴外来经验,这是戏曲现代化中不能跳开的过程。引进外来经验,常常会产生不协调,吸纳容易消化难呀,却又不能因噎废食。艺术上的现代化,有创新和破坏的两面性,要尽量保护创新,减少破坏。这要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出一批艺术大家,才能逐渐减少混乱和痛苦。真实的形式化一旦获得整体性成功,会给观众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到了这儿,真又通向了美。观众看戏,既要由真带来感动,又要由善带来心灵的净化、升华,还要由美带来反复的品味,持久的陶醉。但满足于感动以至心灵的震撼,还不是戏剧审美经验的全部,能够达到朱光潜说的“内容沉没下去,形式浮现出来”(沉没不是消失,浮现出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这时候,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是把戏曲当艺术品来欣赏了,才能深入体会戏曲艺术的无穷

推荐《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学院院刊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论文研究的目的

一、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意义:1、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是世界各国为了加强经济建设,发展后备军力量的总趋势之一。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军队建设一定要服从国家整个建设的大局。他认为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但现代化有先有后,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军队建设才能搞上去。2、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是适应现代高科技战争。高技术战争需要高技术武器,而高技术武器更需要高素质的官兵。善军队官兵知识结构,加强部队训练,促进干部队伍的专业化、知识化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接受能力强,平时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战时就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从而保证战争的胜利,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保证。3、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是提高学校教学效果,整顿校园秩序,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的目的: 增强大学生乃至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对于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国防教育是以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树立爱国情感和强化国家安全意识为目的,是有组织、有计划、有规范内容和特定形式的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法》第2条规定:“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这些规定,可以把国防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过国防教育,提高公民的国防观念;第二,通过国防教育,使公民掌握必要的国防知识;第三,通过国防教育,增强国民保卫国防的责任;第四,通过国防教育,强化公民的国防安全意识。其中最主要的是增强公民国防观念。公民有了明确而强烈的国防观念,就能够把自己的切身利益与国家的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公民就会自觉地迸发出保卫国家的强烈意识。

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爱国精神。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涉及到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范围非常广泛。国防建设的整体性决定国防教育内容,现代国防不仅仅是指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以及战场和战略要地的建设,而且同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状况、民族心理、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重要地位)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社会工程。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的目的: (1)增强国防观念(2)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3)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4)发扬爱国主义精神(5)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