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对汽车的认识论文2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2 14:23:24

对汽车的认识论文2000字怎么写

你老实点吧 你老师都看到了 哈哈~~!

同学,我告诉你啊,你从网上找的论文我要是看出来了算作弊啊!你还是自己写吧,最晚12月月底交,也就是周五我的课上之前交你还有这么长时间,怕什么,自己好好想想吧没事,只要按我的要求写都算过的,你是汽营班的同学吧?

汽车运动 汽车运动的起源:“赛车”一词来自法文(Grand Prix),意思是大奖赛。在国外,汽车比赛几乎与汽车具有同样长的历史。今天,各式各样的汽车比赛被统称为现代汽车运动,它是世界范围内一项影响较大的体育运动。多姿多彩的汽车运动使这一冷冰冰的钢铁机器充满了柔情蜜意,同时,汽车运动的激烈、惊险、浪漫、刺激,不仅仅使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之痴迷,而且还使世界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汽车运动是指汽车在封闭场地内、道路上或野外比赛速度、驾驶技术和性能的一种运动项目。19世纪80年代,欧洲大陆出现了最早的汽车。汽车运动也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兴起。从第一辆汽车被生产出来到第一次汽车比赛的举行只不过十年的时间。起初,汽车比赛的目的只是汽车生产厂家为了检查车辆的性能,宣传使用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汽车生产厂家积极资助,推销其产品。1894年,Le Petit 日报的Pierre Gifard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汽车比赛,线路由巴黎到鲁昂(Rouen),共80英里。这次比赛远不及今天大奖赛扣人心弦,引用当时的话说“without danger, easy to handle and cheap to run!”。 汽车运动的魅力:与通常的体育运动相比,汽车运动不仅是车手个人技艺、意志和胆量的竞争,而且是汽车设计、产品质量的角逐,这种独具特色的双重性运动,更能体现人类精英与高新科技最完美的结合,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有了具有高科技产品的汽车公司做后盾,有了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大企业集团的资助,再加之热心汽车运动的人们的积极参与,这就是汽车运动能够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汽车比赛不断推动着世界和各国汽车工业的技术革命,而汽车工业的日新月异的变革又推动了汽车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运动自始至终围绕交通车和专门特制赛车这两大类车种发展。有钱人驾着刚刚问世不久的汽车,炫耀他们的“绅士派头”已成为历史。如今汽车甲级赛(即F1)驾驶员,他们身穿类似潜水员潜水服的长袖防火服,头盔和宇航员戴的差不多。 现在的汽车赛已完全成为一种职业活动,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赛车场,那些五彩缤纷的赛车,随着一声令下,竟相出发,开足马力冲向前方。车手门你追我赶的争先表演,赛车如万马奔腾一泻千里而过的彩场面非常壮观,这对20~30万的现场观众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来说极丰富刺激。 汽车运动的魅力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改善汽车的性能; 是强化的道路实验;动态车展最佳广告;促进汽车大众化。 汽车赛是集人与车为一体的综合较量。与通常的体育运动相比,汽车运动不仅是车手个人技艺、意志和胆量的竞争,而且是汽车设计,产品质量的角逐。这种独具特色的双重性运动,更能体现人类精英与高新科技最完美的结合,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 作为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赛车不仅体现着技术革新的步伐,也体现出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它壮观而激烈,充满着冒险的情趣,因而激起越来越多人的狂热。每次大奖赛到来,总有成千上万的爱好者趋之若鹜。英国以每张1500美元的往返机票组织人们前往巴西观看汽车大赛;葡萄牙人和意大利人则成群结队地乘火车奔奥地利观看比赛。联邦德国、英国和南非,是甲级赛车的会聚之地,每次都有不下10万人前往观看。 汽车赛是车战?商战?金融战还是科技战?谁也无法说清。它那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总之,有了具有高科技产品的汽车公司做后盾,有了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的资助,再加上热心汽车运动的人们的积极参与,这就是汽车运动能够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理解和认识也在逐步加深,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汽车运动产业近年来开始在国内落地生根。“热衷于汽车运动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喜欢观看汽车赛事外,中国职业车手的队伍也在迅速壮大,他们已经开始出现在国际顶级汽车赛事中。”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有关人士表示,汽车运动已经成为一部分中国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看各类汽车赛事更是成了都市时尚人群的生活方式。 记者从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了解到,随着F1、GT这样的世界顶级汽车赛事相继落户中国,中国国内的各项汽车赛事近年来也风起云涌,诸如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全国卡丁车锦标赛等一系列赛车运动,已经在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的年度赛程上被排得满满当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8月23日国产汽车品牌吉利与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握手,成为亚洲吉利方程式国际公开赛的汽车赞助商,为大赛提供车辆赞助。目前,亚洲吉利方程式国际公开赛是国际汽联认可的国际方程式赛事,并成为中国最高级别的方程式赛事。 国际上的汽车赛事已经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商业价值链,其所带来的市场回报相当诱人。以F1为例,据历年来的保守统计,国际标准的F1赛车场每年仅车赛就可吸引数以万计的人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每场比赛现场观众可达到20万到30万人,而每张入场券的价格通常在100美元到2000美元间不等。其次,F1大赛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播,世界各大报刊都报道每场比赛赛况,其所吸引的观众和读者可高达60亿人次。F1历年经济数据表明,企业跻身赛车运动,利用赛事推广的市场回报率远高于其他的市场推广方式。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景气的提升,加之外来汽车文化的强力冲击,有报告预测,如果在我国大力发展汽车运动产业,由此会带动整个中国的汽车产业,并将最终为我国GDP增长做出重要贡献。汽车运动的直接效应体现在汽车销售、零配件销售、驾驶培训等领域,间接效应体现在因赛事而产生的媒体直播、旅游等,所涉及的行业不下数十个。 尽管国内的汽车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汽车运动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回报十分有限。原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主席石天曙认为,以目前国内注册的30家俱乐部,400多辆赛车,以及每年四站汽车拉力锦标赛、五站卡丁车赛的基础,还无法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实质意义。 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赛车运动的软肋所在:资金、技术、人才这三方面的缺一不可。 资金是关键既然赛车运动被称为“烧钱”运动,勿需质疑,资金成为赛车运动发展的最大瓶颈。无论是F1这样的国际赛事,还是AGF、CCC等亚洲赛事,是否有足够的赞助商和赞助金额是一支车队生存壮大,赛事顺利进行,推广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 技术是保障一个没有自身核心技术的车队或者厂商,是无法在赛车世界里觅得一席之地;同样,一个在汽车行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也是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赛车大国。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赛车运动较发达国家相比,一开始就多少有些“先天不足”,不具明显优势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赛车运动发展的最大障碍,且这种软肋并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推广和商业运作来弥补。 人才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对于赛车运动而言,最为稀缺的是车手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获得国际汽联超级驾驶执照的人,全世界恐怕就只有10多人,且多数是来自欧美、日本等汽车运动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虽然中国的赛车运动还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软肋,但是06的AGF、CCC等赛事已经向全世界证明了国人在赛车运动方面无可限量的潜力,正是这些潜力将使得中国赛车运动“钱途”光明,最终会跻身于世界赛事之列。

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  中国从有了自己的汽车到今天,打着“自主”名号的汽车制造厂遍地开花,貌似各个都忙碌却幸福着不亦乐乎~。但是,想过另一个不那么务实的问题的国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什么时候也造得出来自己的汽车文化呀?”  关于这个问题,关于整个汽车领域的问题,说得上话的本就不多,现有的言论多是一些“老总的话”。他们的确很热心地推广着中国汽车文化的一点点微步前进,说得也极正确,但是无奈总显得声音太小……  世界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当着很多中外记者的面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汽车设计缺少中国元素。”一语既出,摄人心魄。  尽管大部分人都认同乔老的评价,但至今没有原创性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出现(尽管有长安长江鲟、龙腾等概念车面世,但笔者认为仅仅是命名体现中国元素罢了)。本文试图从设计思路和设计元素两方面寻求如何设计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  “什么才是中国元素?”  这是个很难一句话能说清的问题。在张艺谋的创作中,京剧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飞檐翘壁就是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比如建筑风格元素,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服饰风格元素,丝绸面料、唐装、旗袍、中山装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自然风格元素,长江、黄河、黄山、珠穆朗玛峰等;动物风格元素,熊猫、白鳍豚等;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观音、如来佛、龙、麒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不仅如上所述,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和一分为三的儒家思想、讲究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地方,当然也属于中国元素范畴。  当前中国现状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差异大、平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石油资源较贫乏等,包括我们的民族特性是亚洲人种,勤奋、聪明、个人奋斗、爱随大流、讲排场、注重家庭等其实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从以上基本元素中剔除任何文化对汽车都要求的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等共通的性能价格要求外,在诉求上中庸和谐,大气周到应该是设计目标。  下面是关于在汽车设计中,对我们的设计具体能做些什么的一点设想。  首先从颜色说起。  每一个民族在心理上对颜色的感觉有显著的不同。人民对于莫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自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因此,颜色也具备符号性,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载体(历史、传说、物件)。  有没有中国独有的中国色呢?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很多外国人认为大红大绿等就是中国色。其实大红大绿只能算中国的民间色,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故宫和中国寺院的人都能发现真正的中国色。中国有自己的三原色,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蓝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红是珊瑚红,绿是绿松石的绿,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色是国画颜料的根本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最喜爱的是宝石蓝,但中国人是青金石蓝,所以中国所有寺庙里菩萨和如来头顶色是青金石蓝,无比庄重;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蓝宝石的蓝。  王大珩等在《中国颜色体系研究》中早就明确指出:对中国颜色体系色空间的明度、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应进行中国人眼的心理物理验证实验,提出基础色度分级。  因此,研究和开发中国颜色漆料,不论在车身喷涂,还是在内饰上应用,都会传达中国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受中国人民欢迎。  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线条。  综观中国立体造型史,从夏商周以前红山文化中的古陶器制作用线条和图案,到夏商周的青铜器,再到汉代的漆器,乃至汉后历朝历代的瓷器等,始终有一些传承的造型元素。中国自古以来的造型设计,都从古陶造型、青铜器造型和漆器造型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汽车造型也应从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精华元素——线条。  一根线条在达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因此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以后或接受过文艺复兴思想的西方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是基于几何学和数学。而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感受。所以这也是中国线条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  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表达出中国线条的宽度,厚度乃至速度和力量,是设计富含中国元素汽车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深入寻找中国线条,从中国绘画中,传统生活用品、工艺品设计中,乃至建筑设计等所有造型设计中汲取养分。  以上说的都是一些侃侃而谈的美好设想,然而国内当下的汽车消费文化现状,却丝毫让我高兴不起来啊。  第一我想谈谈“长”的问题。似乎有种说法,不管是欧洲美国日本多牛的车,到了中国就得入乡随俗。“长”则活,反之则难以生存。  大车身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则成为自身地位的一种象征和暗示。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源自民族性格的审美和消费取向正是东西方不同民族性格所导致。这也正是国人偏爱加长版的原因所在。帕萨特B55加长77mm,奔驰加长了430mm,成为S350L,宝马加长了140mm,成为BMW5Li,此外,雷克萨斯推出了加长版LS460L,凯迪拉克也推出加长版SLS等等。这些加长车,几乎都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宝马方面甚至声称,加长宝马不在国外卖,只对中国市场销售。  “长”和“大”到底好不好呢?难道我们只能听市场说了算,听群众说了算?  我们知道的只有,加长加宽后的车身固然可以使车的看起来大气,阔气,豪气,但是如此大幅的加长车身必然是汽车的操控性,特别是转弯是的灵敏度大大下降,如此的特殊“癖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的安全性大受质疑。所以,连自身的生死都可以因为肤浅的喜好而置之度外的国人,我实在看不出高明之处。如果让他们领导自己的汽车文化,是不是等于放任呢?我认为稍有责任心的汽车人们,都应该尽心为中国的汽车消费导向做一些思考,发表一些声响!  第二,排量。这又是一个让人说不开的话题,不是吗?  德国人鲁兹。罗森在中国工作刚刚满一年,他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新车型和高档汽车是如此地热衷,中国的车市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国际新车型的秀场,而即使在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也时常会出现高档的SUV或跑车。  国内的汽车工业开始大步挺进开始,随着车市出现的爆发性增长,新车型的推出也随之开始步入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新车型中,大排量的汽车比例不断上升。在2000年以前,我国车型中,排量在4升以下的车型约占33%。在2000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25%。2001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3%,大排量车型却占到当年新车型的50%。到了2003年大排量车型更是爆发上市,共有10款0升及以上的车型上市。这一年,小排量新车型约占当年全部新车型的5%,0升以上的新车型占全年新车型的5%。  到了2004年,中国引进轿车的排量越来越大,如别克荣御排量6升,国产奔驰E280排量0升,天籁排量5升,奥迪A8排量2升……在2004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0以上的占72%,而2005年,更多排量高于0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  排量的增大得让人触目惊心了。不难看出,中国的消费者对车本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如果说80后的人的生活态度是“我喜欢,我就喜欢!”那么,为什么作为很看不惯这种浮躁也好,不可理喻也罢的那些年轻人的思想的,在买车大军中顶大梁的老一辈人们。我想问你们,为什么你们也显得意气用事了呢?  大型车是美国人的最爱  由于美国地广人稀,道路交通非常发达,所以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美国是真正的汽车社会。  美国不仅是全球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也同样是在用汽车体形最大的国家。大体积、大排气量是美国汽车的标志。在各种车型中,SUV和皮卡是美国人的最爱。据统计,2004年全美售出的越野车超过300万辆,与1990年的100万辆相比增加了两倍。根据预测,到2005年,越野车在美国汽车的销售中将占到四成。而皮卡的销售更是经久不衰,由于需要经常拖曳房车或游艇等大型物体,美式皮卡在设计上采用大排量发动机(大多安装5至6升的增压柴油发动机)。为了满足野外休闲的较高要求,许多车采用的是四轮驱动。  国情才是决定因素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史密斯博士在南京表示,中国不能克隆美国的汽车消费文化。他指出,目前在全世界每天生产的8200万桶石油中,美国每天就要消费掉2040万桶,而这些石油资源75%消费在交通工具上;但美国人仍然越来越多地使用耗油量大的运动型多用汽车。他认为,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文化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并同样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中国要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下去,必将会造成能源、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  但中国车市的事实却表明,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正在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对于汽车消费的认识。虽然现在汽车开始从奢侈品向正常品或必备品过渡,但爱面子和大即是好的传统观念依然对购车者有着很大的影响。  虽然从本质上说,小汽车的拥有是一种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应受到限制,但事实上,汽车的运行会带来污染增加,使道路变得拥挤、降低其他运载工具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等,从而使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

对汽车的认识论文2000字

汽车运动 汽车运动的起源:“赛车”一词来自法文(Grand Prix),意思是大奖赛。在国外,汽车比赛几乎与汽车具有同样长的历史。今天,各式各样的汽车比赛被统称为现代汽车运动,它是世界范围内一项影响较大的体育运动。多姿多彩的汽车运动使这一冷冰冰的钢铁机器充满了柔情蜜意,同时,汽车运动的激烈、惊险、浪漫、刺激,不仅仅使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之痴迷,而且还使世界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汽车运动是指汽车在封闭场地内、道路上或野外比赛速度、驾驶技术和性能的一种运动项目。19世纪80年代,欧洲大陆出现了最早的汽车。汽车运动也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兴起。从第一辆汽车被生产出来到第一次汽车比赛的举行只不过十年的时间。起初,汽车比赛的目的只是汽车生产厂家为了检查车辆的性能,宣传使用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汽车生产厂家积极资助,推销其产品。1894年,Le Petit 日报的Pierre Gifard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汽车比赛,线路由巴黎到鲁昂(Rouen),共80英里。这次比赛远不及今天大奖赛扣人心弦,引用当时的话说“without danger, easy to handle and cheap to run!”。 汽车运动的魅力:与通常的体育运动相比,汽车运动不仅是车手个人技艺、意志和胆量的竞争,而且是汽车设计、产品质量的角逐,这种独具特色的双重性运动,更能体现人类精英与高新科技最完美的结合,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有了具有高科技产品的汽车公司做后盾,有了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大企业集团的资助,再加之热心汽车运动的人们的积极参与,这就是汽车运动能够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汽车比赛不断推动着世界和各国汽车工业的技术革命,而汽车工业的日新月异的变革又推动了汽车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运动自始至终围绕交通车和专门特制赛车这两大类车种发展。有钱人驾着刚刚问世不久的汽车,炫耀他们的“绅士派头”已成为历史。如今汽车甲级赛(即F1)驾驶员,他们身穿类似潜水员潜水服的长袖防火服,头盔和宇航员戴的差不多。 现在的汽车赛已完全成为一种职业活动,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赛车场,那些五彩缤纷的赛车,随着一声令下,竟相出发,开足马力冲向前方。车手门你追我赶的争先表演,赛车如万马奔腾一泻千里而过的彩场面非常壮观,这对20~30万的现场观众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来说极丰富刺激。 汽车运动的魅力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改善汽车的性能; 是强化的道路实验;动态车展最佳广告;促进汽车大众化。 汽车赛是集人与车为一体的综合较量。与通常的体育运动相比,汽车运动不仅是车手个人技艺、意志和胆量的竞争,而且是汽车设计,产品质量的角逐。这种独具特色的双重性运动,更能体现人类精英与高新科技最完美的结合,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 作为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赛车不仅体现着技术革新的步伐,也体现出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它壮观而激烈,充满着冒险的情趣,因而激起越来越多人的狂热。每次大奖赛到来,总有成千上万的爱好者趋之若鹜。英国以每张1500美元的往返机票组织人们前往巴西观看汽车大赛;葡萄牙人和意大利人则成群结队地乘火车奔奥地利观看比赛。联邦德国、英国和南非,是甲级赛车的会聚之地,每次都有不下10万人前往观看。 汽车赛是车战?商战?金融战还是科技战?谁也无法说清。它那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总之,有了具有高科技产品的汽车公司做后盾,有了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的资助,再加上热心汽车运动的人们的积极参与,这就是汽车运动能够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理解和认识也在逐步加深,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汽车运动产业近年来开始在国内落地生根。“热衷于汽车运动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喜欢观看汽车赛事外,中国职业车手的队伍也在迅速壮大,他们已经开始出现在国际顶级汽车赛事中。”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有关人士表示,汽车运动已经成为一部分中国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看各类汽车赛事更是成了都市时尚人群的生活方式。 记者从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了解到,随着F1、GT这样的世界顶级汽车赛事相继落户中国,中国国内的各项汽车赛事近年来也风起云涌,诸如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全国卡丁车锦标赛等一系列赛车运动,已经在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的年度赛程上被排得满满当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8月23日国产汽车品牌吉利与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握手,成为亚洲吉利方程式国际公开赛的汽车赞助商,为大赛提供车辆赞助。目前,亚洲吉利方程式国际公开赛是国际汽联认可的国际方程式赛事,并成为中国最高级别的方程式赛事。 国际上的汽车赛事已经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商业价值链,其所带来的市场回报相当诱人。以F1为例,据历年来的保守统计,国际标准的F1赛车场每年仅车赛就可吸引数以万计的人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每场比赛现场观众可达到20万到30万人,而每张入场券的价格通常在100美元到2000美元间不等。其次,F1大赛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播,世界各大报刊都报道每场比赛赛况,其所吸引的观众和读者可高达60亿人次。F1历年经济数据表明,企业跻身赛车运动,利用赛事推广的市场回报率远高于其他的市场推广方式。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景气的提升,加之外来汽车文化的强力冲击,有报告预测,如果在我国大力发展汽车运动产业,由此会带动整个中国的汽车产业,并将最终为我国GDP增长做出重要贡献。汽车运动的直接效应体现在汽车销售、零配件销售、驾驶培训等领域,间接效应体现在因赛事而产生的媒体直播、旅游等,所涉及的行业不下数十个。 尽管国内的汽车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汽车运动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回报十分有限。原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主席石天曙认为,以目前国内注册的30家俱乐部,400多辆赛车,以及每年四站汽车拉力锦标赛、五站卡丁车赛的基础,还无法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实质意义。 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赛车运动的软肋所在:资金、技术、人才这三方面的缺一不可。 资金是关键既然赛车运动被称为“烧钱”运动,勿需质疑,资金成为赛车运动发展的最大瓶颈。无论是F1这样的国际赛事,还是AGF、CCC等亚洲赛事,是否有足够的赞助商和赞助金额是一支车队生存壮大,赛事顺利进行,推广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 技术是保障一个没有自身核心技术的车队或者厂商,是无法在赛车世界里觅得一席之地;同样,一个在汽车行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也是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赛车大国。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赛车运动较发达国家相比,一开始就多少有些“先天不足”,不具明显优势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赛车运动发展的最大障碍,且这种软肋并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推广和商业运作来弥补。 人才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对于赛车运动而言,最为稀缺的是车手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获得国际汽联超级驾驶执照的人,全世界恐怕就只有10多人,且多数是来自欧美、日本等汽车运动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虽然中国的赛车运动还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软肋,但是06的AGF、CCC等赛事已经向全世界证明了国人在赛车运动方面无可限量的潜力,正是这些潜力将使得中国赛车运动“钱途”光明,最终会跻身于世界赛事之列。

《汽车品牌的认识》现在的社会里人人都有汽车,我现在的社会里人人都有汽车,我家也有一辆大汽车。可是,你知道未来的汽车什么样吗?让我来告诉你吧!“呼……”,到了。我代表21世纪的人民,坐时间穿梭机,穿过时光的隧道,来到了25世纪的未来社会进行考察,25世纪和21世纪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说别的,我们就说汽车吧。21世纪的汽车太老化,污染空气,并且容易发生车祸,还需要司机,又只能在陆地上行使,弊端很多。而25世纪的汽车呢?天上、地上、水中都能行动自如。它的燃料很奇怪,需要臭氧,二氧化碳,21世纪的车子排废气,这种车排新鲜空气。如果你想在一天内看遍世界,别以为没有机翼,就不能象飞机一样地飞行。其实车上有三个按钮,一个上天,一个在地,一个入海。上天时,按一下汽车上天的按钮,它的两侧就会“长”出一对机翼,不要以为没有推进器,汽车的“屁股”上不是有两个孔吗?上天时它会喷射出火,如同火箭的助推器哦!下海时,汽车的顶部会冒出来一个玻璃罩。水里的推进器可就和空中的推进器大不相同,汽车的“腹部”有一个吸水器,况且吸水器只吸收污水,吸收的污水经过滤排出就变为纯净水,吸水器在吸水和排水的同时,就会产生动力。考察完后,我又回到了21世纪。我相信: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在我们人类共同努力下,依靠我们的智慧,这种汽车一定会提前诞生的。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学习,努力钻研,就一定能生产出这样的汽车。家也有一辆大汽车。可是,你知道未来的汽车什么样吗?让我来告诉你吧!“呼……”,到了。我代表21世纪的人民,坐时间穿梭机,穿过时光的隧道,来到了25世纪的未来社会进行考察,25世纪和21世纪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说别的,我们就说汽车吧。21世纪的汽车太老化,污染空气,并且容易发生车祸,还需要司机,又只能在陆地上行使,弊端很多。而25世纪的汽车呢?天上、地上、水中都能行动自如。它的燃料很奇怪,需要臭氧,二氧化碳,21世纪的车子排废气,这种车排新鲜空气。如果你想在一天内看遍世界,别以为没有机翼,就不能象飞机一样地飞行。其实车上有三个按钮,一个上天,一个在地,一个入海。上天时,按一下汽车上天的按钮,它的两侧就会“长”出一对机翼,不要以为没有推进器,汽车的“屁股”上不是有两个孔吗?上天时它会喷射出火,如同火箭的助推器哦!下海时,汽车的顶部会冒出来一个玻璃罩。水里的推进器可就和空中的推进器大不相同,汽车的“腹部”有一个吸水器,况且吸水器只吸收污水,吸收的污水经过滤排出就变为纯净水,吸水器在吸水和排水的同时,就会产生动力。考察完后,我又回到了21世纪。我相信: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在我们人类共同努力下,依靠我们的智慧,这种汽车一定会提前诞生的。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学习,努力钻研,就一定能生产出这样的汽车。

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  中国从有了自己的汽车到今天,打着“自主”名号的汽车制造厂遍地开花,貌似各个都忙碌却幸福着不亦乐乎~。但是,想过另一个不那么务实的问题的国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什么时候也造得出来自己的汽车文化呀?”  关于这个问题,关于整个汽车领域的问题,说得上话的本就不多,现有的言论多是一些“老总的话”。他们的确很热心地推广着中国汽车文化的一点点微步前进,说得也极正确,但是无奈总显得声音太小……  世界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当着很多中外记者的面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汽车设计缺少中国元素。”一语既出,摄人心魄。  尽管大部分人都认同乔老的评价,但至今没有原创性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出现(尽管有长安长江鲟、龙腾等概念车面世,但笔者认为仅仅是命名体现中国元素罢了)。本文试图从设计思路和设计元素两方面寻求如何设计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  “什么才是中国元素?”  这是个很难一句话能说清的问题。在张艺谋的创作中,京剧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飞檐翘壁就是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比如建筑风格元素,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服饰风格元素,丝绸面料、唐装、旗袍、中山装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自然风格元素,长江、黄河、黄山、珠穆朗玛峰等;动物风格元素,熊猫、白鳍豚等;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观音、如来佛、龙、麒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不仅如上所述,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和一分为三的儒家思想、讲究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地方,当然也属于中国元素范畴。  当前中国现状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差异大、平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石油资源较贫乏等,包括我们的民族特性是亚洲人种,勤奋、聪明、个人奋斗、爱随大流、讲排场、注重家庭等其实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从以上基本元素中剔除任何文化对汽车都要求的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等共通的性能价格要求外,在诉求上中庸和谐,大气周到应该是设计目标。  下面是关于在汽车设计中,对我们的设计具体能做些什么的一点设想。  首先从颜色说起。  每一个民族在心理上对颜色的感觉有显著的不同。人民对于莫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自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因此,颜色也具备符号性,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载体(历史、传说、物件)。  有没有中国独有的中国色呢?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很多外国人认为大红大绿等就是中国色。其实大红大绿只能算中国的民间色,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故宫和中国寺院的人都能发现真正的中国色。中国有自己的三原色,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蓝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红是珊瑚红,绿是绿松石的绿,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色是国画颜料的根本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最喜爱的是宝石蓝,但中国人是青金石蓝,所以中国所有寺庙里菩萨和如来头顶色是青金石蓝,无比庄重;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蓝宝石的蓝。  王大珩等在《中国颜色体系研究》中早就明确指出:对中国颜色体系色空间的明度、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应进行中国人眼的心理物理验证实验,提出基础色度分级。  因此,研究和开发中国颜色漆料,不论在车身喷涂,还是在内饰上应用,都会传达中国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受中国人民欢迎。  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线条。  综观中国立体造型史,从夏商周以前红山文化中的古陶器制作用线条和图案,到夏商周的青铜器,再到汉代的漆器,乃至汉后历朝历代的瓷器等,始终有一些传承的造型元素。中国自古以来的造型设计,都从古陶造型、青铜器造型和漆器造型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汽车造型也应从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精华元素——线条。  一根线条在达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因此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以后或接受过文艺复兴思想的西方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是基于几何学和数学。而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感受。所以这也是中国线条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  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表达出中国线条的宽度,厚度乃至速度和力量,是设计富含中国元素汽车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深入寻找中国线条,从中国绘画中,传统生活用品、工艺品设计中,乃至建筑设计等所有造型设计中汲取养分。  以上说的都是一些侃侃而谈的美好设想,然而国内当下的汽车消费文化现状,却丝毫让我高兴不起来啊。  第一我想谈谈“长”的问题。似乎有种说法,不管是欧洲美国日本多牛的车,到了中国就得入乡随俗。“长”则活,反之则难以生存。  大车身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则成为自身地位的一种象征和暗示。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源自民族性格的审美和消费取向正是东西方不同民族性格所导致。这也正是国人偏爱加长版的原因所在。帕萨特B55加长77mm,奔驰加长了430mm,成为S350L,宝马加长了140mm,成为BMW5Li,此外,雷克萨斯推出了加长版LS460L,凯迪拉克也推出加长版SLS等等。这些加长车,几乎都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宝马方面甚至声称,加长宝马不在国外卖,只对中国市场销售。  “长”和“大”到底好不好呢?难道我们只能听市场说了算,听群众说了算?  我们知道的只有,加长加宽后的车身固然可以使车的看起来大气,阔气,豪气,但是如此大幅的加长车身必然是汽车的操控性,特别是转弯是的灵敏度大大下降,如此的特殊“癖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的安全性大受质疑。所以,连自身的生死都可以因为肤浅的喜好而置之度外的国人,我实在看不出高明之处。如果让他们领导自己的汽车文化,是不是等于放任呢?我认为稍有责任心的汽车人们,都应该尽心为中国的汽车消费导向做一些思考,发表一些声响!  第二,排量。这又是一个让人说不开的话题,不是吗?  德国人鲁兹。罗森在中国工作刚刚满一年,他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新车型和高档汽车是如此地热衷,中国的车市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国际新车型的秀场,而即使在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也时常会出现高档的SUV或跑车。  国内的汽车工业开始大步挺进开始,随着车市出现的爆发性增长,新车型的推出也随之开始步入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新车型中,大排量的汽车比例不断上升。在2000年以前,我国车型中,排量在4升以下的车型约占33%。在2000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25%。2001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3%,大排量车型却占到当年新车型的50%。到了2003年大排量车型更是爆发上市,共有10款0升及以上的车型上市。这一年,小排量新车型约占当年全部新车型的5%,0升以上的新车型占全年新车型的5%。  到了2004年,中国引进轿车的排量越来越大,如别克荣御排量6升,国产奔驰E280排量0升,天籁排量5升,奥迪A8排量2升……在2004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0以上的占72%,而2005年,更多排量高于0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  排量的增大得让人触目惊心了。不难看出,中国的消费者对车本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如果说80后的人的生活态度是“我喜欢,我就喜欢!”那么,为什么作为很看不惯这种浮躁也好,不可理喻也罢的那些年轻人的思想的,在买车大军中顶大梁的老一辈人们。我想问你们,为什么你们也显得意气用事了呢?  大型车是美国人的最爱  由于美国地广人稀,道路交通非常发达,所以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美国是真正的汽车社会。  美国不仅是全球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也同样是在用汽车体形最大的国家。大体积、大排气量是美国汽车的标志。在各种车型中,SUV和皮卡是美国人的最爱。据统计,2004年全美售出的越野车超过300万辆,与1990年的100万辆相比增加了两倍。根据预测,到2005年,越野车在美国汽车的销售中将占到四成。而皮卡的销售更是经久不衰,由于需要经常拖曳房车或游艇等大型物体,美式皮卡在设计上采用大排量发动机(大多安装5至6升的增压柴油发动机)。为了满足野外休闲的较高要求,许多车采用的是四轮驱动。  国情才是决定因素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史密斯博士在南京表示,中国不能克隆美国的汽车消费文化。他指出,目前在全世界每天生产的8200万桶石油中,美国每天就要消费掉2040万桶,而这些石油资源75%消费在交通工具上;但美国人仍然越来越多地使用耗油量大的运动型多用汽车。他认为,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文化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并同样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中国要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下去,必将会造成能源、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  但中国车市的事实却表明,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正在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对于汽车消费的认识。虽然现在汽车开始从奢侈品向正常品或必备品过渡,但爱面子和大即是好的传统观念依然对购车者有着很大的影响。  虽然从本质上说,小汽车的拥有是一种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应受到限制,但事实上,汽车的运行会带来污染增加,使道路变得拥挤、降低其他运载工具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等,从而使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

经济与生活的发展进步使汽车成为高效率高质量的必需品,如何选择其实核心还是在于自己,是爱面子还是内敛型注重汽车内在性能,还是纯粹代步即可。当然也要看看卡里余额,开自己的车,爱自己的车让别人吃葡萄去吧。生活中打肿脸充胖子要派头的固然是有,但其实真正很多都是为了事业着想,纯粹要派头的还是少数。比如:相同等级的身份去供应商那里订货,开捷达的绝对没有开路虎获得的欠款支持多,一台高级汽车去应酬接待客户,绝对对于成事效率有或大或小的帮助。改装行业的兴起其实就是充分的说明了很多车主对汽车的性能在不断追求。其实现在汽车产业已经透明很多,半桶水的消费者每个人朋友圈子里都有,也都能说出个3来,如何选择一款汽车其实也简单很多,首先看自己的预算,汽车款式是国人非常注重的一点,很多明确了性能和安全性要求的决定,最后都是因为款式的原因,临时改了主意,自然不容忽略。剩下就是注重安全还是性能还是经济,那么你要买的车基本上就已经很明确是哪个牌子的哪个型号了。至于所谈到的经济低碳,骑马在ZG肯定是不现实,自行车也只能作为一种健身娱乐,现实的就是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车是必需品,对于低碳环保只是尽量减少吧,从自己做起。

我对汽车的认识论文2000字怎么写

汽车只是代步工具,现时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没有必要追求过度的奢华。

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  中国从有了自己的汽车到今天,打着“自主”名号的汽车制造厂遍地开花,貌似各个都忙碌却幸福着不亦乐乎~。但是,想过另一个不那么务实的问题的国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什么时候也造得出来自己的汽车文化呀?”  关于这个问题,关于整个汽车领域的问题,说得上话的本就不多,现有的言论多是一些“老总的话”。他们的确很热心地推广着中国汽车文化的一点点微步前进,说得也极正确,但是无奈总显得声音太小……  世界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当着很多中外记者的面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汽车设计缺少中国元素。”一语既出,摄人心魄。  尽管大部分人都认同乔老的评价,但至今没有原创性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出现(尽管有长安长江鲟、龙腾等概念车面世,但笔者认为仅仅是命名体现中国元素罢了)。本文试图从设计思路和设计元素两方面寻求如何设计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  “什么才是中国元素?”  这是个很难一句话能说清的问题。在张艺谋的创作中,京剧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飞檐翘壁就是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比如建筑风格元素,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服饰风格元素,丝绸面料、唐装、旗袍、中山装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自然风格元素,长江、黄河、黄山、珠穆朗玛峰等;动物风格元素,熊猫、白鳍豚等;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观音、如来佛、龙、麒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不仅如上所述,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和一分为三的儒家思想、讲究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地方,当然也属于中国元素范畴。  当前中国现状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差异大、平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石油资源较贫乏等,包括我们的民族特性是亚洲人种,勤奋、聪明、个人奋斗、爱随大流、讲排场、注重家庭等其实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从以上基本元素中剔除任何文化对汽车都要求的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等共通的性能价格要求外,在诉求上中庸和谐,大气周到应该是设计目标。  下面是关于在汽车设计中,对我们的设计具体能做些什么的一点设想。  首先从颜色说起。  每一个民族在心理上对颜色的感觉有显著的不同。人民对于莫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自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因此,颜色也具备符号性,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载体(历史、传说、物件)。  有没有中国独有的中国色呢?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很多外国人认为大红大绿等就是中国色。其实大红大绿只能算中国的民间色,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故宫和中国寺院的人都能发现真正的中国色。中国有自己的三原色,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蓝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红是珊瑚红,绿是绿松石的绿,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色是国画颜料的根本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最喜爱的是宝石蓝,但中国人是青金石蓝,所以中国所有寺庙里菩萨和如来头顶色是青金石蓝,无比庄重;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蓝宝石的蓝。  王大珩等在《中国颜色体系研究》中早就明确指出:对中国颜色体系色空间的明度、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应进行中国人眼的心理物理验证实验,提出基础色度分级。  因此,研究和开发中国颜色漆料,不论在车身喷涂,还是在内饰上应用,都会传达中国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受中国人民欢迎。  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线条。  综观中国立体造型史,从夏商周以前红山文化中的古陶器制作用线条和图案,到夏商周的青铜器,再到汉代的漆器,乃至汉后历朝历代的瓷器等,始终有一些传承的造型元素。中国自古以来的造型设计,都从古陶造型、青铜器造型和漆器造型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汽车造型也应从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精华元素——线条。  一根线条在达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因此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以后或接受过文艺复兴思想的西方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是基于几何学和数学。而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感受。所以这也是中国线条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  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表达出中国线条的宽度,厚度乃至速度和力量,是设计富含中国元素汽车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深入寻找中国线条,从中国绘画中,传统生活用品、工艺品设计中,乃至建筑设计等所有造型设计中汲取养分。  以上说的都是一些侃侃而谈的美好设想,然而国内当下的汽车消费文化现状,却丝毫让我高兴不起来啊。  第一我想谈谈“长”的问题。似乎有种说法,不管是欧洲美国日本多牛的车,到了中国就得入乡随俗。“长”则活,反之则难以生存。  大车身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则成为自身地位的一种象征和暗示。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源自民族性格的审美和消费取向正是东西方不同民族性格所导致。这也正是国人偏爱加长版的原因所在。帕萨特B55加长77mm,奔驰加长了430mm,成为S350L,宝马加长了140mm,成为BMW5Li,此外,雷克萨斯推出了加长版LS460L,凯迪拉克也推出加长版SLS等等。这些加长车,几乎都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宝马方面甚至声称,加长宝马不在国外卖,只对中国市场销售。  “长”和“大”到底好不好呢?难道我们只能听市场说了算,听群众说了算?  我们知道的只有,加长加宽后的车身固然可以使车的看起来大气,阔气,豪气,但是如此大幅的加长车身必然是汽车的操控性,特别是转弯是的灵敏度大大下降,如此的特殊“癖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的安全性大受质疑。所以,连自身的生死都可以因为肤浅的喜好而置之度外的国人,我实在看不出高明之处。如果让他们领导自己的汽车文化,是不是等于放任呢?我认为稍有责任心的汽车人们,都应该尽心为中国的汽车消费导向做一些思考,发表一些声响!  第二,排量。这又是一个让人说不开的话题,不是吗?  德国人鲁兹。罗森在中国工作刚刚满一年,他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新车型和高档汽车是如此地热衷,中国的车市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国际新车型的秀场,而即使在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也时常会出现高档的SUV或跑车。  国内的汽车工业开始大步挺进开始,随着车市出现的爆发性增长,新车型的推出也随之开始步入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新车型中,大排量的汽车比例不断上升。在2000年以前,我国车型中,排量在4升以下的车型约占33%。在2000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25%。2001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3%,大排量车型却占到当年新车型的50%。到了2003年大排量车型更是爆发上市,共有10款0升及以上的车型上市。这一年,小排量新车型约占当年全部新车型的5%,0升以上的新车型占全年新车型的5%。  到了2004年,中国引进轿车的排量越来越大,如别克荣御排量6升,国产奔驰E280排量0升,天籁排量5升,奥迪A8排量2升……在2004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0以上的占72%,而2005年,更多排量高于0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  排量的增大得让人触目惊心了。不难看出,中国的消费者对车本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如果说80后的人的生活态度是“我喜欢,我就喜欢!”那么,为什么作为很看不惯这种浮躁也好,不可理喻也罢的那些年轻人的思想的,在买车大军中顶大梁的老一辈人们。我想问你们,为什么你们也显得意气用事了呢?  大型车是美国人的最爱  由于美国地广人稀,道路交通非常发达,所以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美国是真正的汽车社会。  美国不仅是全球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也同样是在用汽车体形最大的国家。大体积、大排气量是美国汽车的标志。在各种车型中,SUV和皮卡是美国人的最爱。据统计,2004年全美售出的越野车超过300万辆,与1990年的100万辆相比增加了两倍。根据预测,到2005年,越野车在美国汽车的销售中将占到四成。而皮卡的销售更是经久不衰,由于需要经常拖曳房车或游艇等大型物体,美式皮卡在设计上采用大排量发动机(大多安装5至6升的增压柴油发动机)。为了满足野外休闲的较高要求,许多车采用的是四轮驱动。  国情才是决定因素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史密斯博士在南京表示,中国不能克隆美国的汽车消费文化。他指出,目前在全世界每天生产的8200万桶石油中,美国每天就要消费掉2040万桶,而这些石油资源75%消费在交通工具上;但美国人仍然越来越多地使用耗油量大的运动型多用汽车。他认为,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文化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并同样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中国要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下去,必将会造成能源、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  但中国车市的事实却表明,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正在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对于汽车消费的认识。虽然现在汽车开始从奢侈品向正常品或必备品过渡,但爱面子和大即是好的传统观念依然对购车者有着很大的影响。  虽然从本质上说,小汽车的拥有是一种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应受到限制,但事实上,汽车的运行会带来污染增加,使道路变得拥挤、降低其他运载工具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等,从而使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

经济与生活的发展进步使汽车成为高效率高质量的必需品,如何选择其实核心还是在于自己,是爱面子还是内敛型注重汽车内在性能,还是纯粹代步即可。当然也要看看卡里余额,开自己的车,爱自己的车让别人吃葡萄去吧。生活中打肿脸充胖子要派头的固然是有,但其实真正很多都是为了事业着想,纯粹要派头的还是少数。比如:相同等级的身份去供应商那里订货,开捷达的绝对没有开路虎获得的欠款支持多,一台高级汽车去应酬接待客户,绝对对于成事效率有或大或小的帮助。改装行业的兴起其实就是充分的说明了很多车主对汽车的性能在不断追求。其实现在汽车产业已经透明很多,半桶水的消费者每个人朋友圈子里都有,也都能说出个3来,如何选择一款汽车其实也简单很多,首先看自己的预算,汽车款式是国人非常注重的一点,很多明确了性能和安全性要求的决定,最后都是因为款式的原因,临时改了主意,自然不容忽略。剩下就是注重安全还是性能还是经济,那么你要买的车基本上就已经很明确是哪个牌子的哪个型号了。至于所谈到的经济低碳,骑马在ZG肯定是不现实,自行车也只能作为一种健身娱乐,现实的就是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车是必需品,对于低碳环保只是尽量减少吧,从自己做起。

只是代步工具而已 满足自己需求才是最好的汽车 短距离还是不开车的好

对汽车的认识论文2000字体

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  中国从有了自己的汽车到今天,打着“自主”名号的汽车制造厂遍地开花,貌似各个都忙碌却幸福着不亦乐乎~。但是,想过另一个不那么务实的问题的国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什么时候也造得出来自己的汽车文化呀?”  关于这个问题,关于整个汽车领域的问题,说得上话的本就不多,现有的言论多是一些“老总的话”。他们的确很热心地推广着中国汽车文化的一点点微步前进,说得也极正确,但是无奈总显得声音太小……  世界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当着很多中外记者的面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汽车设计缺少中国元素。”一语既出,摄人心魄。  尽管大部分人都认同乔老的评价,但至今没有原创性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出现(尽管有长安长江鲟、龙腾等概念车面世,但笔者认为仅仅是命名体现中国元素罢了)。本文试图从设计思路和设计元素两方面寻求如何设计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  “什么才是中国元素?”  这是个很难一句话能说清的问题。在张艺谋的创作中,京剧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飞檐翘壁就是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比如建筑风格元素,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服饰风格元素,丝绸面料、唐装、旗袍、中山装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自然风格元素,长江、黄河、黄山、珠穆朗玛峰等;动物风格元素,熊猫、白鳍豚等;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观音、如来佛、龙、麒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不仅如上所述,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和一分为三的儒家思想、讲究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地方,当然也属于中国元素范畴。  当前中国现状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差异大、平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石油资源较贫乏等,包括我们的民族特性是亚洲人种,勤奋、聪明、个人奋斗、爱随大流、讲排场、注重家庭等其实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从以上基本元素中剔除任何文化对汽车都要求的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等共通的性能价格要求外,在诉求上中庸和谐,大气周到应该是设计目标。  下面是关于在汽车设计中,对我们的设计具体能做些什么的一点设想。  首先从颜色说起。  每一个民族在心理上对颜色的感觉有显著的不同。人民对于莫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自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因此,颜色也具备符号性,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载体(历史、传说、物件)。  有没有中国独有的中国色呢?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很多外国人认为大红大绿等就是中国色。其实大红大绿只能算中国的民间色,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故宫和中国寺院的人都能发现真正的中国色。中国有自己的三原色,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蓝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红是珊瑚红,绿是绿松石的绿,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色是国画颜料的根本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最喜爱的是宝石蓝,但中国人是青金石蓝,所以中国所有寺庙里菩萨和如来头顶色是青金石蓝,无比庄重;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蓝宝石的蓝。  王大珩等在《中国颜色体系研究》中早就明确指出:对中国颜色体系色空间的明度、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应进行中国人眼的心理物理验证实验,提出基础色度分级。  因此,研究和开发中国颜色漆料,不论在车身喷涂,还是在内饰上应用,都会传达中国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受中国人民欢迎。  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线条。  综观中国立体造型史,从夏商周以前红山文化中的古陶器制作用线条和图案,到夏商周的青铜器,再到汉代的漆器,乃至汉后历朝历代的瓷器等,始终有一些传承的造型元素。中国自古以来的造型设计,都从古陶造型、青铜器造型和漆器造型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汽车造型也应从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精华元素——线条。  一根线条在达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因此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以后或接受过文艺复兴思想的西方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是基于几何学和数学。而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感受。所以这也是中国线条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  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表达出中国线条的宽度,厚度乃至速度和力量,是设计富含中国元素汽车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深入寻找中国线条,从中国绘画中,传统生活用品、工艺品设计中,乃至建筑设计等所有造型设计中汲取养分。  以上说的都是一些侃侃而谈的美好设想,然而国内当下的汽车消费文化现状,却丝毫让我高兴不起来啊。  第一我想谈谈“长”的问题。似乎有种说法,不管是欧洲美国日本多牛的车,到了中国就得入乡随俗。“长”则活,反之则难以生存。  大车身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则成为自身地位的一种象征和暗示。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源自民族性格的审美和消费取向正是东西方不同民族性格所导致。这也正是国人偏爱加长版的原因所在。帕萨特B55加长77mm,奔驰加长了430mm,成为S350L,宝马加长了140mm,成为BMW5Li,此外,雷克萨斯推出了加长版LS460L,凯迪拉克也推出加长版SLS等等。这些加长车,几乎都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宝马方面甚至声称,加长宝马不在国外卖,只对中国市场销售。  “长”和“大”到底好不好呢?难道我们只能听市场说了算,听群众说了算?  我们知道的只有,加长加宽后的车身固然可以使车的看起来大气,阔气,豪气,但是如此大幅的加长车身必然是汽车的操控性,特别是转弯是的灵敏度大大下降,如此的特殊“癖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的安全性大受质疑。所以,连自身的生死都可以因为肤浅的喜好而置之度外的国人,我实在看不出高明之处。如果让他们领导自己的汽车文化,是不是等于放任呢?我认为稍有责任心的汽车人们,都应该尽心为中国的汽车消费导向做一些思考,发表一些声响!  第二,排量。这又是一个让人说不开的话题,不是吗?  德国人鲁兹。罗森在中国工作刚刚满一年,他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新车型和高档汽车是如此地热衷,中国的车市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国际新车型的秀场,而即使在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也时常会出现高档的SUV或跑车。  国内的汽车工业开始大步挺进开始,随着车市出现的爆发性增长,新车型的推出也随之开始步入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新车型中,大排量的汽车比例不断上升。在2000年以前,我国车型中,排量在4升以下的车型约占33%。在2000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25%。2001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3%,大排量车型却占到当年新车型的50%。到了2003年大排量车型更是爆发上市,共有10款0升及以上的车型上市。这一年,小排量新车型约占当年全部新车型的5%,0升以上的新车型占全年新车型的5%。  到了2004年,中国引进轿车的排量越来越大,如别克荣御排量6升,国产奔驰E280排量0升,天籁排量5升,奥迪A8排量2升……在2004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0以上的占72%,而2005年,更多排量高于0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  排量的增大得让人触目惊心了。不难看出,中国的消费者对车本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如果说80后的人的生活态度是“我喜欢,我就喜欢!”那么,为什么作为很看不惯这种浮躁也好,不可理喻也罢的那些年轻人的思想的,在买车大军中顶大梁的老一辈人们。我想问你们,为什么你们也显得意气用事了呢?  大型车是美国人的最爱  由于美国地广人稀,道路交通非常发达,所以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美国是真正的汽车社会。  美国不仅是全球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也同样是在用汽车体形最大的国家。大体积、大排气量是美国汽车的标志。在各种车型中,SUV和皮卡是美国人的最爱。据统计,2004年全美售出的越野车超过300万辆,与1990年的100万辆相比增加了两倍。根据预测,到2005年,越野车在美国汽车的销售中将占到四成。而皮卡的销售更是经久不衰,由于需要经常拖曳房车或游艇等大型物体,美式皮卡在设计上采用大排量发动机(大多安装5至6升的增压柴油发动机)。为了满足野外休闲的较高要求,许多车采用的是四轮驱动。  国情才是决定因素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史密斯博士在南京表示,中国不能克隆美国的汽车消费文化。他指出,目前在全世界每天生产的8200万桶石油中,美国每天就要消费掉2040万桶,而这些石油资源75%消费在交通工具上;但美国人仍然越来越多地使用耗油量大的运动型多用汽车。他认为,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文化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并同样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中国要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下去,必将会造成能源、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  但中国车市的事实却表明,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正在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对于汽车消费的认识。虽然现在汽车开始从奢侈品向正常品或必备品过渡,但爱面子和大即是好的传统观念依然对购车者有着很大的影响。  虽然从本质上说,小汽车的拥有是一种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应受到限制,但事实上,汽车的运行会带来污染增加,使道路变得拥挤、降低其他运载工具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等,从而使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

汽车运动 汽车运动的起源:“赛车”一词来自法文(Grand Prix),意思是大奖赛。在国外,汽车比赛几乎与汽车具有同样长的历史。今天,各式各样的汽车比赛被统称为现代汽车运动,它是世界范围内一项影响较大的体育运动。多姿多彩的汽车运动使这一冷冰冰的钢铁机器充满了柔情蜜意,同时,汽车运动的激烈、惊险、浪漫、刺激,不仅仅使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之痴迷,而且还使世界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汽车运动是指汽车在封闭场地内、道路上或野外比赛速度、驾驶技术和性能的一种运动项目。19世纪80年代,欧洲大陆出现了最早的汽车。汽车运动也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兴起。从第一辆汽车被生产出来到第一次汽车比赛的举行只不过十年的时间。起初,汽车比赛的目的只是汽车生产厂家为了检查车辆的性能,宣传使用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汽车生产厂家积极资助,推销其产品。1894年,Le Petit 日报的Pierre Gifard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汽车比赛,线路由巴黎到鲁昂(Rouen),共80英里。这次比赛远不及今天大奖赛扣人心弦,引用当时的话说“without danger, easy to handle and cheap to run!”。 汽车运动的魅力:与通常的体育运动相比,汽车运动不仅是车手个人技艺、意志和胆量的竞争,而且是汽车设计、产品质量的角逐,这种独具特色的双重性运动,更能体现人类精英与高新科技最完美的结合,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有了具有高科技产品的汽车公司做后盾,有了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大企业集团的资助,再加之热心汽车运动的人们的积极参与,这就是汽车运动能够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汽车比赛不断推动着世界和各国汽车工业的技术革命,而汽车工业的日新月异的变革又推动了汽车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运动自始至终围绕交通车和专门特制赛车这两大类车种发展。有钱人驾着刚刚问世不久的汽车,炫耀他们的“绅士派头”已成为历史。如今汽车甲级赛(即F1)驾驶员,他们身穿类似潜水员潜水服的长袖防火服,头盔和宇航员戴的差不多。 现在的汽车赛已完全成为一种职业活动,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赛车场,那些五彩缤纷的赛车,随着一声令下,竟相出发,开足马力冲向前方。车手门你追我赶的争先表演,赛车如万马奔腾一泻千里而过的彩场面非常壮观,这对20~30万的现场观众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来说极丰富刺激。 汽车运动的魅力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改善汽车的性能; 是强化的道路实验;动态车展最佳广告;促进汽车大众化。 汽车赛是集人与车为一体的综合较量。与通常的体育运动相比,汽车运动不仅是车手个人技艺、意志和胆量的竞争,而且是汽车设计,产品质量的角逐。这种独具特色的双重性运动,更能体现人类精英与高新科技最完美的结合,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 作为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赛车不仅体现着技术革新的步伐,也体现出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它壮观而激烈,充满着冒险的情趣,因而激起越来越多人的狂热。每次大奖赛到来,总有成千上万的爱好者趋之若鹜。英国以每张1500美元的往返机票组织人们前往巴西观看汽车大赛;葡萄牙人和意大利人则成群结队地乘火车奔奥地利观看比赛。联邦德国、英国和南非,是甲级赛车的会聚之地,每次都有不下10万人前往观看。 汽车赛是车战?商战?金融战还是科技战?谁也无法说清。它那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总之,有了具有高科技产品的汽车公司做后盾,有了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的资助,再加上热心汽车运动的人们的积极参与,这就是汽车运动能够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理解和认识也在逐步加深,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汽车运动产业近年来开始在国内落地生根。“热衷于汽车运动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喜欢观看汽车赛事外,中国职业车手的队伍也在迅速壮大,他们已经开始出现在国际顶级汽车赛事中。”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有关人士表示,汽车运动已经成为一部分中国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看各类汽车赛事更是成了都市时尚人群的生活方式。 记者从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了解到,随着F1、GT这样的世界顶级汽车赛事相继落户中国,中国国内的各项汽车赛事近年来也风起云涌,诸如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全国卡丁车锦标赛等一系列赛车运动,已经在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的年度赛程上被排得满满当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8月23日国产汽车品牌吉利与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握手,成为亚洲吉利方程式国际公开赛的汽车赞助商,为大赛提供车辆赞助。目前,亚洲吉利方程式国际公开赛是国际汽联认可的国际方程式赛事,并成为中国最高级别的方程式赛事。 国际上的汽车赛事已经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商业价值链,其所带来的市场回报相当诱人。以F1为例,据历年来的保守统计,国际标准的F1赛车场每年仅车赛就可吸引数以万计的人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每场比赛现场观众可达到20万到30万人,而每张入场券的价格通常在100美元到2000美元间不等。其次,F1大赛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播,世界各大报刊都报道每场比赛赛况,其所吸引的观众和读者可高达60亿人次。F1历年经济数据表明,企业跻身赛车运动,利用赛事推广的市场回报率远高于其他的市场推广方式。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景气的提升,加之外来汽车文化的强力冲击,有报告预测,如果在我国大力发展汽车运动产业,由此会带动整个中国的汽车产业,并将最终为我国GDP增长做出重要贡献。汽车运动的直接效应体现在汽车销售、零配件销售、驾驶培训等领域,间接效应体现在因赛事而产生的媒体直播、旅游等,所涉及的行业不下数十个。 尽管国内的汽车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汽车运动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回报十分有限。原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主席石天曙认为,以目前国内注册的30家俱乐部,400多辆赛车,以及每年四站汽车拉力锦标赛、五站卡丁车赛的基础,还无法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实质意义。 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赛车运动的软肋所在:资金、技术、人才这三方面的缺一不可。 资金是关键既然赛车运动被称为“烧钱”运动,勿需质疑,资金成为赛车运动发展的最大瓶颈。无论是F1这样的国际赛事,还是AGF、CCC等亚洲赛事,是否有足够的赞助商和赞助金额是一支车队生存壮大,赛事顺利进行,推广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 技术是保障一个没有自身核心技术的车队或者厂商,是无法在赛车世界里觅得一席之地;同样,一个在汽车行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也是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赛车大国。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赛车运动较发达国家相比,一开始就多少有些“先天不足”,不具明显优势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赛车运动发展的最大障碍,且这种软肋并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推广和商业运作来弥补。 人才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对于赛车运动而言,最为稀缺的是车手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获得国际汽联超级驾驶执照的人,全世界恐怕就只有10多人,且多数是来自欧美、日本等汽车运动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虽然中国的赛车运动还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软肋,但是06的AGF、CCC等赛事已经向全世界证明了国人在赛车运动方面无可限量的潜力,正是这些潜力将使得中国赛车运动“钱途”光明,最终会跻身于世界赛事之列。

你老实点吧 你老师都看到了 哈哈~~!

《汽车品牌的认识》现在的社会里人人都有汽车,我现在的社会里人人都有汽车,我家也有一辆大汽车。可是,你知道未来的汽车什么样吗?让我来告诉你吧!“呼……”,到了。我代表21世纪的人民,坐时间穿梭机,穿过时光的隧道,来到了25世纪的未来社会进行考察,25世纪和21世纪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说别的,我们就说汽车吧。21世纪的汽车太老化,污染空气,并且容易发生车祸,还需要司机,又只能在陆地上行使,弊端很多。而25世纪的汽车呢?天上、地上、水中都能行动自如。它的燃料很奇怪,需要臭氧,二氧化碳,21世纪的车子排废气,这种车排新鲜空气。如果你想在一天内看遍世界,别以为没有机翼,就不能象飞机一样地飞行。其实车上有三个按钮,一个上天,一个在地,一个入海。上天时,按一下汽车上天的按钮,它的两侧就会“长”出一对机翼,不要以为没有推进器,汽车的“屁股”上不是有两个孔吗?上天时它会喷射出火,如同火箭的助推器哦!下海时,汽车的顶部会冒出来一个玻璃罩。水里的推进器可就和空中的推进器大不相同,汽车的“腹部”有一个吸水器,况且吸水器只吸收污水,吸收的污水经过滤排出就变为纯净水,吸水器在吸水和排水的同时,就会产生动力。考察完后,我又回到了21世纪。我相信: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在我们人类共同努力下,依靠我们的智慧,这种汽车一定会提前诞生的。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学习,努力钻研,就一定能生产出这样的汽车。家也有一辆大汽车。可是,你知道未来的汽车什么样吗?让我来告诉你吧!“呼……”,到了。我代表21世纪的人民,坐时间穿梭机,穿过时光的隧道,来到了25世纪的未来社会进行考察,25世纪和21世纪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说别的,我们就说汽车吧。21世纪的汽车太老化,污染空气,并且容易发生车祸,还需要司机,又只能在陆地上行使,弊端很多。而25世纪的汽车呢?天上、地上、水中都能行动自如。它的燃料很奇怪,需要臭氧,二氧化碳,21世纪的车子排废气,这种车排新鲜空气。如果你想在一天内看遍世界,别以为没有机翼,就不能象飞机一样地飞行。其实车上有三个按钮,一个上天,一个在地,一个入海。上天时,按一下汽车上天的按钮,它的两侧就会“长”出一对机翼,不要以为没有推进器,汽车的“屁股”上不是有两个孔吗?上天时它会喷射出火,如同火箭的助推器哦!下海时,汽车的顶部会冒出来一个玻璃罩。水里的推进器可就和空中的推进器大不相同,汽车的“腹部”有一个吸水器,况且吸水器只吸收污水,吸收的污水经过滤排出就变为纯净水,吸水器在吸水和排水的同时,就会产生动力。考察完后,我又回到了21世纪。我相信: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在我们人类共同努力下,依靠我们的智慧,这种汽车一定会提前诞生的。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学习,努力钻研,就一定能生产出这样的汽车。

我对汽车的认识论文2000字体

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  中国从有了自己的汽车到今天,打着“自主”名号的汽车制造厂遍地开花,貌似各个都忙碌却幸福着不亦乐乎~。但是,想过另一个不那么务实的问题的国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什么时候也造得出来自己的汽车文化呀?”  关于这个问题,关于整个汽车领域的问题,说得上话的本就不多,现有的言论多是一些“老总的话”。他们的确很热心地推广着中国汽车文化的一点点微步前进,说得也极正确,但是无奈总显得声音太小……  世界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当着很多中外记者的面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汽车设计缺少中国元素。”一语既出,摄人心魄。  尽管大部分人都认同乔老的评价,但至今没有原创性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出现(尽管有长安长江鲟、龙腾等概念车面世,但笔者认为仅仅是命名体现中国元素罢了)。本文试图从设计思路和设计元素两方面寻求如何设计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  “什么才是中国元素?”  这是个很难一句话能说清的问题。在张艺谋的创作中,京剧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飞檐翘壁就是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比如建筑风格元素,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服饰风格元素,丝绸面料、唐装、旗袍、中山装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自然风格元素,长江、黄河、黄山、珠穆朗玛峰等;动物风格元素,熊猫、白鳍豚等;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观音、如来佛、龙、麒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不仅如上所述,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和一分为三的儒家思想、讲究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地方,当然也属于中国元素范畴。  当前中国现状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差异大、平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石油资源较贫乏等,包括我们的民族特性是亚洲人种,勤奋、聪明、个人奋斗、爱随大流、讲排场、注重家庭等其实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从以上基本元素中剔除任何文化对汽车都要求的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等共通的性能价格要求外,在诉求上中庸和谐,大气周到应该是设计目标。  下面是关于在汽车设计中,对我们的设计具体能做些什么的一点设想。  首先从颜色说起。  每一个民族在心理上对颜色的感觉有显著的不同。人民对于莫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自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因此,颜色也具备符号性,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载体(历史、传说、物件)。  有没有中国独有的中国色呢?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很多外国人认为大红大绿等就是中国色。其实大红大绿只能算中国的民间色,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故宫和中国寺院的人都能发现真正的中国色。中国有自己的三原色,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蓝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红是珊瑚红,绿是绿松石的绿,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色是国画颜料的根本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最喜爱的是宝石蓝,但中国人是青金石蓝,所以中国所有寺庙里菩萨和如来头顶色是青金石蓝,无比庄重;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蓝宝石的蓝。  王大珩等在《中国颜色体系研究》中早就明确指出:对中国颜色体系色空间的明度、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应进行中国人眼的心理物理验证实验,提出基础色度分级。  因此,研究和开发中国颜色漆料,不论在车身喷涂,还是在内饰上应用,都会传达中国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受中国人民欢迎。  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线条。  综观中国立体造型史,从夏商周以前红山文化中的古陶器制作用线条和图案,到夏商周的青铜器,再到汉代的漆器,乃至汉后历朝历代的瓷器等,始终有一些传承的造型元素。中国自古以来的造型设计,都从古陶造型、青铜器造型和漆器造型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汽车造型也应从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精华元素——线条。  一根线条在达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因此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以后或接受过文艺复兴思想的西方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是基于几何学和数学。而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感受。所以这也是中国线条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  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表达出中国线条的宽度,厚度乃至速度和力量,是设计富含中国元素汽车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深入寻找中国线条,从中国绘画中,传统生活用品、工艺品设计中,乃至建筑设计等所有造型设计中汲取养分。  以上说的都是一些侃侃而谈的美好设想,然而国内当下的汽车消费文化现状,却丝毫让我高兴不起来啊。  第一我想谈谈“长”的问题。似乎有种说法,不管是欧洲美国日本多牛的车,到了中国就得入乡随俗。“长”则活,反之则难以生存。  大车身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则成为自身地位的一种象征和暗示。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源自民族性格的审美和消费取向正是东西方不同民族性格所导致。这也正是国人偏爱加长版的原因所在。帕萨特B55加长77mm,奔驰加长了430mm,成为S350L,宝马加长了140mm,成为BMW5Li,此外,雷克萨斯推出了加长版LS460L,凯迪拉克也推出加长版SLS等等。这些加长车,几乎都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宝马方面甚至声称,加长宝马不在国外卖,只对中国市场销售。  “长”和“大”到底好不好呢?难道我们只能听市场说了算,听群众说了算?  我们知道的只有,加长加宽后的车身固然可以使车的看起来大气,阔气,豪气,但是如此大幅的加长车身必然是汽车的操控性,特别是转弯是的灵敏度大大下降,如此的特殊“癖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的安全性大受质疑。所以,连自身的生死都可以因为肤浅的喜好而置之度外的国人,我实在看不出高明之处。如果让他们领导自己的汽车文化,是不是等于放任呢?我认为稍有责任心的汽车人们,都应该尽心为中国的汽车消费导向做一些思考,发表一些声响!  第二,排量。这又是一个让人说不开的话题,不是吗?  德国人鲁兹。罗森在中国工作刚刚满一年,他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新车型和高档汽车是如此地热衷,中国的车市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国际新车型的秀场,而即使在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也时常会出现高档的SUV或跑车。  国内的汽车工业开始大步挺进开始,随着车市出现的爆发性增长,新车型的推出也随之开始步入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新车型中,大排量的汽车比例不断上升。在2000年以前,我国车型中,排量在4升以下的车型约占33%。在2000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25%。2001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3%,大排量车型却占到当年新车型的50%。到了2003年大排量车型更是爆发上市,共有10款0升及以上的车型上市。这一年,小排量新车型约占当年全部新车型的5%,0升以上的新车型占全年新车型的5%。  到了2004年,中国引进轿车的排量越来越大,如别克荣御排量6升,国产奔驰E280排量0升,天籁排量5升,奥迪A8排量2升……在2004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0以上的占72%,而2005年,更多排量高于0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  排量的增大得让人触目惊心了。不难看出,中国的消费者对车本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如果说80后的人的生活态度是“我喜欢,我就喜欢!”那么,为什么作为很看不惯这种浮躁也好,不可理喻也罢的那些年轻人的思想的,在买车大军中顶大梁的老一辈人们。我想问你们,为什么你们也显得意气用事了呢?  大型车是美国人的最爱  由于美国地广人稀,道路交通非常发达,所以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美国是真正的汽车社会。  美国不仅是全球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也同样是在用汽车体形最大的国家。大体积、大排气量是美国汽车的标志。在各种车型中,SUV和皮卡是美国人的最爱。据统计,2004年全美售出的越野车超过300万辆,与1990年的100万辆相比增加了两倍。根据预测,到2005年,越野车在美国汽车的销售中将占到四成。而皮卡的销售更是经久不衰,由于需要经常拖曳房车或游艇等大型物体,美式皮卡在设计上采用大排量发动机(大多安装5至6升的增压柴油发动机)。为了满足野外休闲的较高要求,许多车采用的是四轮驱动。  国情才是决定因素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史密斯博士在南京表示,中国不能克隆美国的汽车消费文化。他指出,目前在全世界每天生产的8200万桶石油中,美国每天就要消费掉2040万桶,而这些石油资源75%消费在交通工具上;但美国人仍然越来越多地使用耗油量大的运动型多用汽车。他认为,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文化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并同样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中国要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下去,必将会造成能源、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  但中国车市的事实却表明,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正在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对于汽车消费的认识。虽然现在汽车开始从奢侈品向正常品或必备品过渡,但爱面子和大即是好的传统观念依然对购车者有着很大的影响。  虽然从本质上说,小汽车的拥有是一种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应受到限制,但事实上,汽车的运行会带来污染增加,使道路变得拥挤、降低其他运载工具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等,从而使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

2009-2012年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行业影响分析及发展策略咨询报告 --------------------------------------------------------------------------------中商情报网 核心提示:2009-2012年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行业影响分析及发展策略咨询报告,金融危机基本规律与研究,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政策影响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政策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对主要行业的影响分析,当前金融危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当前金融危机对汽车行业主要领域的影响,当前金融危机下对我国汽车行业运行情况分析及预测: 2009-2012年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行业影响分析及发展策略咨询报告: 中国 汽车行业 市场分析 策略咨询 市场调查 市场研究报告: 预售报告: EMAIL电子版或EMS特快专递: 页 : 个 : 纸介版:RMB 7500元 EMAIL电子版:RMB 7500元 两个版本:RMB 7800元:本报告将保持时实更新,为企业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提供最新资讯,使企业能及时把握局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应对策略。2009-2012年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行业影响分析及发展策略咨询报告下载doc描 述 进入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云再起,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旷日持久的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世纪性金融危机。由于这场金融危机仍处于持续发展中,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危机将走向何方并止于何处?巨大的不确定性笼罩全球。同样,这场危机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仍是未解之谜。 正是基于对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过渡的担忧,全球各国政府相继或联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支持,除直接对金融机构的接管以及通过货币政策大量注入流动性以外,还涉及一些制度调整方面的内容,将可能给全球未来的金融发展造成一些长远的影响。目前,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发达经济体经济2009年将下降3%,其中,美国经济将负增长7%,欧元区两个主要经济体德国和法国将分别负增长8%和 5%。 从宏观环境来看,目前正值中国汽车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局势下认识局势掌控方向,对汽车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态势予以翔实的剖析,无论是对于中国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对汽车行业在具体工作中的突破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那么,在当前金融危机爆发形势下,我国汽车行业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而我国汽车企业又该如何分析当前发展形势、制定应对策略呢?最重要的,又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呢? 本报告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中国海关、行业相关协会、国内外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汽车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查资料,立足于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整体发展局势,总结出金融危机的一般规律,进而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对全球及中国经济、政策、主要行业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并对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判,最后在前面大量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汽车行业今后的应对策略,为汽车企业在当前环境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行业环境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报告目录 略

《汽车品牌的认识》现在的社会里人人都有汽车,我现在的社会里人人都有汽车,我家也有一辆大汽车。可是,你知道未来的汽车什么样吗?让我来告诉你吧!“呼……”,到了。我代表21世纪的人民,坐时间穿梭机,穿过时光的隧道,来到了25世纪的未来社会进行考察,25世纪和21世纪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说别的,我们就说汽车吧。21世纪的汽车太老化,污染空气,并且容易发生车祸,还需要司机,又只能在陆地上行使,弊端很多。而25世纪的汽车呢?天上、地上、水中都能行动自如。它的燃料很奇怪,需要臭氧,二氧化碳,21世纪的车子排废气,这种车排新鲜空气。如果你想在一天内看遍世界,别以为没有机翼,就不能象飞机一样地飞行。其实车上有三个按钮,一个上天,一个在地,一个入海。上天时,按一下汽车上天的按钮,它的两侧就会“长”出一对机翼,不要以为没有推进器,汽车的“屁股”上不是有两个孔吗?上天时它会喷射出火,如同火箭的助推器哦!下海时,汽车的顶部会冒出来一个玻璃罩。水里的推进器可就和空中的推进器大不相同,汽车的“腹部”有一个吸水器,况且吸水器只吸收污水,吸收的污水经过滤排出就变为纯净水,吸水器在吸水和排水的同时,就会产生动力。考察完后,我又回到了21世纪。我相信: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在我们人类共同努力下,依靠我们的智慧,这种汽车一定会提前诞生的。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学习,努力钻研,就一定能生产出这样的汽车。家也有一辆大汽车。可是,你知道未来的汽车什么样吗?让我来告诉你吧!“呼……”,到了。我代表21世纪的人民,坐时间穿梭机,穿过时光的隧道,来到了25世纪的未来社会进行考察,25世纪和21世纪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说别的,我们就说汽车吧。21世纪的汽车太老化,污染空气,并且容易发生车祸,还需要司机,又只能在陆地上行使,弊端很多。而25世纪的汽车呢?天上、地上、水中都能行动自如。它的燃料很奇怪,需要臭氧,二氧化碳,21世纪的车子排废气,这种车排新鲜空气。如果你想在一天内看遍世界,别以为没有机翼,就不能象飞机一样地飞行。其实车上有三个按钮,一个上天,一个在地,一个入海。上天时,按一下汽车上天的按钮,它的两侧就会“长”出一对机翼,不要以为没有推进器,汽车的“屁股”上不是有两个孔吗?上天时它会喷射出火,如同火箭的助推器哦!下海时,汽车的顶部会冒出来一个玻璃罩。水里的推进器可就和空中的推进器大不相同,汽车的“腹部”有一个吸水器,况且吸水器只吸收污水,吸收的污水经过滤排出就变为纯净水,吸水器在吸水和排水的同时,就会产生动力。考察完后,我又回到了21世纪。我相信: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在我们人类共同努力下,依靠我们的智慧,这种汽车一定会提前诞生的。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学习,努力钻研,就一定能生产出这样的汽车。

同学,我告诉你啊,你从网上找的论文我要是看出来了算作弊啊!你还是自己写吧,最晚12月月底交,也就是周五我的课上之前交你还有这么长时间,怕什么,自己好好想想吧没事,只要按我的要求写都算过的,你是汽营班的同学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