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论文选题依据是啥

发布时间:2024-07-06 17:24:40

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论文选题依据是啥

毕业论文的课题来源有三:一、来源于资料的阅读;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可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二、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会遇见感兴趣的问题,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三、源于对别人研究的质疑

选题原则:1、问题导向原则。从事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形式来展现的,在从事学术研究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科学问题、工作问题、方法问题等需要解决,一篇学术论文能够解决其中的一个小问题即可。在确定学术论文的题目的时候,就要坚持问题导向,这篇论文要解决一个在学术研究中遇到的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一定要做到在下笔之前心中有数,否则,写出来的论文如果自己都不清楚写了些什么东西,审稿专家看了后更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2、科学性原则。论文是学术论文,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学位论文,不是领导的讲话稿,不是随笔,一定要让人看到题目就能感受到其学术价值含量。3、精准性原则。学术论文的题名要精准地将解决的问题、方法体现出来,不能太宽泛、太笼统。宽泛、笼统的题目只能说是研究领域或者研究方向,不能作为学术论文的题目,学术论文的题名要聚焦到问题的本质和核心,聚焦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4、适合性原则。这里讲的适合性,主要是从论文选题涉及到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要适合作者自己。好的题目很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出来的。你所选择的学术论文题目必须要与你的学科、专业相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必须是你自己能够驾驭的、熟练掌握的才行。论文题目与自己的知识积累、智力储备和研究经验积累不匹配的话,“一切皆是浮云”。选题方法:1、浏览捕捉法。通过对占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论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全面阅读研究,主要的、次要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的都应了解,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观点决定取舍,而应冷静地、客观地对所有资料作认真的分析思考,从内容丰富的资料中吸取营养,反复思考琢磨之后,就会有所发现,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自己的论题。2、追溯验证法。这种方法要求同学们先有一个初步的想法或思路,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同学们应该先有自己的主观论点,即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初步确定准选题范围,然后通过阅读别人的成果验证自己的初步想法或思路是否对别人成果的简单重复。是否对别人的观点有补充作用;如果自己的初步想法或思路虽然别人还没有谈到,暂时还没有成果出版,但自己尚缺乏足够的理由来加以论证,那就应该中止,再作重新构思。要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抓住不放,深入研究。在阅读文献资料或调查研究中,有时会突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尽管这种想法很简单、很朦胧,也未成型,但对这种“灵光一现”的思想千万不可轻易放弃,要反复阅读、论证。3、小题大做法。著名学者胡适主张从小题目做起,他说:“题目越小越好,在小题大做上可以得到训练。千万不可作大题目。”研究生的学术论文选题有大小、广狭之分,大的题目可以大到需要众多研究生通力合作方可完成,小的题目可以小到只研究具体的工作问题,甚至小到一个指标的确定、变量的赋权等。只要研究深入,能提出新见解、采用新方法、提出新思路,小题目也可能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小题目反而能写出有价值的大文章,大题目倒难以驾驭,容易写得肤浅,没有价值。4、知识迁移法。通过多年的学习积累,我们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理论知识一般已经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但有时候本学科研究领域、研究方向成熟的理论、方法可能一时不能有效解决新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借鉴相近学科、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一种有效的迁移。我们经常鼓励同学们跨学科阅读文献,就在于为同学们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将相近学科、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来感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从而形成一些新的观点,迁移得当往往会激发同学们思维的创造力和开拓性。5、旧瓶装新酒法。学术论文的创新一般体现在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和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三个方面,旧瓶装新酒法就是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旧瓶指的是相对陈旧的选题,即针对同一选题已经有许多文章了,新酒指的是相对较新的观点、理论或者作者通过调研原始采集的数据和案例。扩展资料:论文是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面临的一大作业,论文的基础就是选题。要能够正确而恰当地选题,首先要明确选题的原则,明确了选题原则,就能比较容易地选定一个既有一定学术价值,又符合自己志趣,适合个人研究能力,因而较有成功把握的题目。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十分广泛,各个学科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为实践服务,所以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的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首先,我们要注意本课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论文的实用价值就是指我们所选的题目应该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这种问题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人民生活的重点和热点,是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的问题。第二,要注意主体的理论价值。上面说道我们要注意课题的实用价值,但是就不等于是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不是提倡必须要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一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形式和内容与总结调查报告有着本质的区别。

论文化与科学的关系要论文化与科学的关系,必须要搞清楚何为文化、何为科学。首先,文化与科学都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词典解释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还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而外国学者(E·B·T·YLOR)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美国学者(A·KROEBER和 C·KLUCKHOHN)指出:“文化是借助符号获得有关交流的各种明确的和模糊行为的方式,它构成了人类群体的各项成果,包括物化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传统观……”文化还可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狭义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综上所述,虽然各家说法不同,但大同小异,观点基本是一致的。作为文化的特征,其意义是相通的,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和组织者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继承性,新文化总是在吸取利用旧文化成果而逐渐形成和成熟着。文化还有着它自己的构成要素,它的形态类别分为两类:第一类文化的范畴为:① 智能文化,包含科学、科学、技术、知识等;② 物质文化,包含房屋、器皿、工具等。第二类文化的范畴为:① 规范文化,包含社会组织制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教育、仪式等。② 精神文化,包含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那么,何为科学呢?词典解释说,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称之为科学。我们中国具有悠久的科学历史和灿烂的古文明,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都远比外国早得多,我国的古代科学文明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文化与科学的关系观点一经提出,自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反响。但是,无论如何争论,文化与科学他们就好比光与电,犹如一对孪生子,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下面举例加以说明:在19世纪初期,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文化中,科学必须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数学的模式,而数学则成为对文化系统起主导作用的理想解释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着重社会伦理学的学习而轻视自然科学,极少会出现数学化的理性规范模式。中国旧式书院主要讲授人文知识和伦理知识,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官吏或是学者,主要拥有人文知识、《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吟诗作画,缺乏科学修养、轻视技术实践。譬如:古代中国的建筑业由于缺乏几何、力学和微积分作为科学基础,只能靠工匠们的实际经验,虽然能造出美丽的楼厦庙宇,但能工巧匠的只具备建筑技巧、技术、造出的产品仍免不了千篇一律之嫌。而在西方文化中,西方大学则比较多地讲授数学、天文学及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重视逻辑推理和科学思维训练,所以能够建造出像罗马圣彼德教堂、伦敦圣保罗教堂、科隆大教堂,那样依靠建筑科学理论造出的气势宏伟的建筑杰作。这就好比盖楼是一种文化,而盖好楼则需要有一张精密的图纸,这张图纸就是科学,由此可见文化理性对科学的影响之大!一百年前,在中国的黄海水域,清政府投资近400万两白银苦心营造的中国海军——北洋水师,被日本倭寇全军覆没,究其原因也不外乎是腐败的文化所造成……当时就硬件装备方面来讲,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日本政府1868—1894年用了26年时间才投资260万两白银给海军,仅占清政府投资海军的60%多一点,但却战胜了清政府引以为自豪的——在当时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的庞大的北洋舰队。尤其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舰铁甲舰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清政府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毅然对日宣战。因此,从武器装备、经费投入等方面来看,日本联合舰队要战胜中国北洋舰队是困难的,但结果却是,庞大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艘未沉。这一切都为什么?是当时的科技不先进吗?不是,当时中国清政府从英国等资本主义经济科技都高度发达的国家购买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舰上的装备也是一流的。但巨额军饷堆砌起来的一流海军却不经一战就全军覆没了,原因何在呢?就是先进的科技并不能左右腐败的文化,也就是说,科学必须要按照理性文化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有学者说,我北洋海军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首先从自身内部开始。首先,慈禧太后这个封建昏君挪用了大量海军军费开资去造船舫,修颐和园,以供她吃喝玩乐、荒淫无度,而海军却无钱买炮弹,致使邓世昌的炮弹打不响。而且由于她信神信鬼自作聪明;这还不由让我们想起,当时中国的铁路工程师为了国家利益修好了一段铁路引进了机车,只等“老佛爷”过目审批后即可大规模兴建我国自己的铁路,可当慈禧看到偌大的机车开动时的壮阔却吓得差点昏死过去,大呼“快杀黑狗以血喷之……”中国的铁路就这样被扼杀在这个头脑中封建腐败文化气味十足的老妖婆之手。北洋水师又何尝不如此呢。由于慈禧的昏庸,一味追求长命百岁,容颜不老,治国无方,刁蛮专制,自以为是,这一切必然带来政治和经济的腐败,从身居要位的历届海军大臣,到北洋舰队的普通一员,大家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是个人的利益,再强大的部队,也难以抵御这种腐败的侵蚀。随着满族中央政权的衰弱,汉族官僚李鸿章等人纷纷崛起,他们办洋务、兴局厂、练新军,轰轰烈烈。在相当一部分满清权贵们看来,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个人的资本。因此,朝臣们为了削弱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舰队,限制北洋海军就要限制李鸿章,打击北洋海军就是打击李鸿章。户部尚书翁同和以太后修圆明园为借口连续两年停止发放海军装备购置费,以限制李鸿章,后来恭亲王失势,李鸿章失去台柱,更加势单力薄,他不得不与醇亲王以及各位满族朝臣和好,满足醇亲王挪用海军经费的要求(实际上削弱海军实力),李鸿章则凭借海军重新获得一片政治庇荫,就是这样一批人掌握着北洋海军的命运。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以后,军费投资就越来越少,而慈禧则明知其危险后果,可却还在为自己修圆明园和追求寻欢作乐寻求长生不死而为所欲为……就是这样一个昏庸群体,即使海军的科技再发达又能如何呢,这不就是先进的科技没能够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吗?可见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社会伦理学,轻自然科学的现象,所以有些甚至是大学者也很难有作为,更何况像慈禧这样的白痴呢?所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推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先进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观点看:它突出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先进文化对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强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自然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我们大家都知道,生产力就是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贡献。因此说;先进文化与先进科学固然是一对孪生子,必然要相依相存、相辅相成。在今后整个历史进程中他们将永远共存下去。

1、选题应依志趣当着手写论文时,若是教授没有指定要写哪一类的题目,需要靠自己选择题目时,首先作者应考虑的问题,是必须对所选择的题目有其浓厚的兴趣,乐于作更深入的探讨。最简单的理由,是因为作者要花相当一段时间接触并研究这个问题,从看书、找资料,到分析撰写,如果没有兴趣,必定事倍功半。2、对所选题目应有相当准备作学术研究的人,对所选择的题目必须要了解适当的背景。在写论文之前,作者虽不一定需要对所选的题目完全内行,但必须有适当的准备。时要注意所选题目是否涉及外国语文,如果对所研究题目的外国语文没有相当基础,仅知道本国或地区的文字,以致材料不能蒐集齐全。则观点自然流于褊狭,研究时所遭遇的困难必然增多。此外,研究现代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都需要适当的研究工具,诸如统计方法等,如果从事这类统计调查资料的研究,没有适当的训练,必然是吃力而不讨好。3、题目宜切实,不宜空泛选择题目时切忌空泛而不切实。题目若太空泛,观念容易混淆,不容易得到明确的结论,也找不出重心所在,其结果必然言之无物,漫无目标,一无是处。这种论文不是现代科学中所说的论文,尽管说的如何天花乱坠,对于研究本身,却无多大价值。此外,有些题目往往不值得花时间去研究。我们常听说"小题大做",若干细枝末节的小题目,尤其是妇孺皆知之事,无须小题大做;但遇到要推翻一般妇孺皆知的公理时,不但需要小题大作,而且值得大做特做。论文选题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现实意义要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2、要注意选题理论价值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 用,而是要考虑有无普遍性的意义。3、难易适中,量力而行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成果的综合性考核,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经验相适应。考虑自己的知识积累,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考虑自己的资料来源,了解所选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难易适中,就要量力而行,题目大小要适度,一般来说是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千万别赶时髦,写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论文选题依据是啥

选题依据是档案文献编纂选题的基本条件。包括社会需求、编辑力量和材料基础三个方面的条件。社会需求是编纂题目的客观要素,关系到编纂题目价值的实现;编辑力量是编纂题目的主体要素,制约着题目完成的质量;材料基础是编纂题目的物质要素,为题目发挥价值的根本。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十分广泛,各个学科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为实践服务,所以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的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要注意本课题的使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论文的使用价值就是指所选的题目应该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这种问题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人民生活的重点和热点。要注意主体的理论价值,上要注意课题的使用价值,但是就不等于是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不是提倡必须要有直接的效益作用,论文的形式和内容与总结调查报告有着本质的区别。

毕业论文的课题来源有三:一、来源于资料的阅读;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可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二、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会遇见感兴趣的问题,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三、源于对别人研究的质疑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现代科学技术愈来愈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形成了社会的科学化局面社会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发挥其各项社会功能(详见第一章第二节),促进了生产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实现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式(参阅第五章川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和观念无不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参阅第六章)在这些方方面面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概括出科学社会化的主要特征,即社会行为理性化、社会管理信息化和社会发展生态化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本身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已经成为社会化的科学,成为社会和国家所太力发展的事业一般来说,科学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研究从较分散的个人活动转向社会化的集体活动,即大科学的兴起、科学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社会建制;二是科学技术研究条件社会化,即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

选题是论文写作过程的首要环节和核心要素之一,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着论文写作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论文写作的方法和途径。衡量一个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首先得看他能否选择有价值的课题。“题好文一半”,即选准、选好了研究课题,等于论文写作成功了一半。这是相当有见地的经验之谈。学术论文的选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研课题的选择。决定学术论文质量高低和价值大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选题的好坏无疑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选准了课题,随之而来的聚材、识材、具体观念的提炼、研究成果的书面化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反之,即使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到头来也是劳而无功,因为其无价值可言。一、研究课题的需要性需要,是科学研究的最根本、最内在也是最持久的推动力。需要性原则,也叫价值性原则。所谓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它是选题策划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我国知识分子著书立说自古就有“经世致用”的传统。《论语》中孔子就说过:“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今天的话来说,研究学术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当是有现实需要性的,这才是治学的根本目的。它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即一切科学研究都是为了提高科研的学术水平,也即为了提高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所谓价值,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与科学理论价值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现实生活中急待解决的课题。此类课题大多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社会需要,群众关心,研究目标明确。选准了这些课题,并且将问题加以解决了,就会带来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给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选题,特别是应用性、开发性研究,考虑经济效益尤为重要。这类课题,一定要投资少,见效快。如我国现代育种专家袁隆平把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实际,使水稻增产20%左右,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此外,在选题中要考虑到能科学、合理地支配自然资源,要合乎国情,做到节约原料和降低消耗,综合利用和不破坏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需要性原则既是一个学术准则,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学者、科研人员的学术良知。根据现实需要选题,并不意味着研究人员只能从事应用研究,撰写与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论文。强调社会需要和应用价值,不能做机械、狭隘的理解,只看眼前,急功近利。即有的研究项目,虽然一时还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实践,但对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对于解决理论上的疑难问题却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有着相当的理论价值。二、研究课题的学术性选择课题不仅要考虑社会需要,还要考虑课题本身的学术或理论价值。只有选择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题去进行研究,才可望写出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那么,究竟什么论题才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首先,该论题应该是在学科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为大家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作者在对专门性的知识进行积累并加以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的劳动结晶,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普遍意义。其次,该论题应该是最有可能或最有希望“创新”的问题。选题策划要有创见、有新意、有特色,要有一定的先进性。选题要防止与别人雷同,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和开创性。如果课题本身就比较陈旧或一般,那研究结果就极可能平淡无奇了。当然创新不是赶时髦和一味的标新立异,创新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应该是一致的,作者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与新材料,促进问题的正确解决。创新是学术之本,创新的核心在于突破。创新性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在理论研究中表现为新设想、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提出新问题;在应用开发研究中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解决新问题。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具体表现可列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探索前沿,填补空白。客观世界是多样化的,是无限复杂的,而且,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研究探索是永远不会完结的。探索科学前沿,探索别人未曾涉足或刚开始涉足的新研究领域,突破科学禁区,探求未来世界之谜,并创造出有重大学术价值或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崇高目标。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说论题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和理论的前沿,处于领先的位置,找到一些本来值得研究,但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也有一些是在过去没有必要研究而现在有了研究的需要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一些在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的发展中,不断产生出是新问题,需要予以科学的解答。论文是研究和探讨未知事物的表述,时代的未知领域和理论前沿总是有待于人们去认识新的东西。我们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如果“敢为天下先”,选择人们尚未研究过的问题,经过研究,获得新成果,填补了某学科领域的某项空白,那就具有开创性,就能把科学事业推向前进。

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论文选题依据是什么

选题依据=选题意义+选题背景。论文选题的依据通常情况是由以下几个因素确定:1、你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2、(您所熟知领域)当前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3、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已取得的成果;3、本领域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否存在其他领域先进的方法可引入等;4、请教身边的同学朋友。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就能掌握选题依据的内容:现状: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已有的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解决的、半解决的、未解决的);问题:你要为你所在领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方案:你所有的研究方向、思路,是找到了新方法,还是对旧的方法进行改进,又或者是从其他领域引入本领域未用过的方法,将有什么创新的地方;意义:写这个题目的意义(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你所要突破的难题,对本领域研究发现有什么积极作用?

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详细的你自己添加吧!~

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驳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直接驳和间接驳的差别①如果直接以论点出发,那就算是直接驳论②如果通过各种论据来反驳论点的算间接驳论③如果从始至终都通过论点论据来论证中心的,就是典型的驳论文,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就是典型的驳论文章。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并且还要强调出敌论的弊端。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可以引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例,和古典名句。更加强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③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

论文化与科学的关系要论文化与科学的关系,必须要搞清楚何为文化、何为科学。首先,文化与科学都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词典解释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还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而外国学者(E·B·T·YLOR)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美国学者(A·KROEBER和 C·KLUCKHOHN)指出:“文化是借助符号获得有关交流的各种明确的和模糊行为的方式,它构成了人类群体的各项成果,包括物化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传统观……”文化还可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狭义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综上所述,虽然各家说法不同,但大同小异,观点基本是一致的。作为文化的特征,其意义是相通的,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和组织者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继承性,新文化总是在吸取利用旧文化成果而逐渐形成和成熟着。文化还有着它自己的构成要素,它的形态类别分为两类:第一类文化的范畴为:① 智能文化,包含科学、科学、技术、知识等;② 物质文化,包含房屋、器皿、工具等。第二类文化的范畴为:① 规范文化,包含社会组织制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教育、仪式等。② 精神文化,包含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那么,何为科学呢?词典解释说,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称之为科学。我们中国具有悠久的科学历史和灿烂的古文明,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都远比外国早得多,我国的古代科学文明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文化与科学的关系观点一经提出,自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反响。但是,无论如何争论,文化与科学他们就好比光与电,犹如一对孪生子,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下面举例加以说明:在19世纪初期,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文化中,科学必须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数学的模式,而数学则成为对文化系统起主导作用的理想解释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着重社会伦理学的学习而轻视自然科学,极少会出现数学化的理性规范模式。中国旧式书院主要讲授人文知识和伦理知识,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官吏或是学者,主要拥有人文知识、《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吟诗作画,缺乏科学修养、轻视技术实践。譬如:古代中国的建筑业由于缺乏几何、力学和微积分作为科学基础,只能靠工匠们的实际经验,虽然能造出美丽的楼厦庙宇,但能工巧匠的只具备建筑技巧、技术、造出的产品仍免不了千篇一律之嫌。而在西方文化中,西方大学则比较多地讲授数学、天文学及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重视逻辑推理和科学思维训练,所以能够建造出像罗马圣彼德教堂、伦敦圣保罗教堂、科隆大教堂,那样依靠建筑科学理论造出的气势宏伟的建筑杰作。这就好比盖楼是一种文化,而盖好楼则需要有一张精密的图纸,这张图纸就是科学,由此可见文化理性对科学的影响之大!一百年前,在中国的黄海水域,清政府投资近400万两白银苦心营造的中国海军——北洋水师,被日本倭寇全军覆没,究其原因也不外乎是腐败的文化所造成……当时就硬件装备方面来讲,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日本政府1868—1894年用了26年时间才投资260万两白银给海军,仅占清政府投资海军的60%多一点,但却战胜了清政府引以为自豪的——在当时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的庞大的北洋舰队。尤其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舰铁甲舰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清政府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毅然对日宣战。因此,从武器装备、经费投入等方面来看,日本联合舰队要战胜中国北洋舰队是困难的,但结果却是,庞大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艘未沉。这一切都为什么?是当时的科技不先进吗?不是,当时中国清政府从英国等资本主义经济科技都高度发达的国家购买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舰上的装备也是一流的。但巨额军饷堆砌起来的一流海军却不经一战就全军覆没了,原因何在呢?就是先进的科技并不能左右腐败的文化,也就是说,科学必须要按照理性文化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有学者说,我北洋海军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首先从自身内部开始。首先,慈禧太后这个封建昏君挪用了大量海军军费开资去造船舫,修颐和园,以供她吃喝玩乐、荒淫无度,而海军却无钱买炮弹,致使邓世昌的炮弹打不响。而且由于她信神信鬼自作聪明;这还不由让我们想起,当时中国的铁路工程师为了国家利益修好了一段铁路引进了机车,只等“老佛爷”过目审批后即可大规模兴建我国自己的铁路,可当慈禧看到偌大的机车开动时的壮阔却吓得差点昏死过去,大呼“快杀黑狗以血喷之……”中国的铁路就这样被扼杀在这个头脑中封建腐败文化气味十足的老妖婆之手。北洋水师又何尝不如此呢。由于慈禧的昏庸,一味追求长命百岁,容颜不老,治国无方,刁蛮专制,自以为是,这一切必然带来政治和经济的腐败,从身居要位的历届海军大臣,到北洋舰队的普通一员,大家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是个人的利益,再强大的部队,也难以抵御这种腐败的侵蚀。随着满族中央政权的衰弱,汉族官僚李鸿章等人纷纷崛起,他们办洋务、兴局厂、练新军,轰轰烈烈。在相当一部分满清权贵们看来,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个人的资本。因此,朝臣们为了削弱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舰队,限制北洋海军就要限制李鸿章,打击北洋海军就是打击李鸿章。户部尚书翁同和以太后修圆明园为借口连续两年停止发放海军装备购置费,以限制李鸿章,后来恭亲王失势,李鸿章失去台柱,更加势单力薄,他不得不与醇亲王以及各位满族朝臣和好,满足醇亲王挪用海军经费的要求(实际上削弱海军实力),李鸿章则凭借海军重新获得一片政治庇荫,就是这样一批人掌握着北洋海军的命运。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以后,军费投资就越来越少,而慈禧则明知其危险后果,可却还在为自己修圆明园和追求寻欢作乐寻求长生不死而为所欲为……就是这样一个昏庸群体,即使海军的科技再发达又能如何呢,这不就是先进的科技没能够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吗?可见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社会伦理学,轻自然科学的现象,所以有些甚至是大学者也很难有作为,更何况像慈禧这样的白痴呢?所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推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先进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观点看:它突出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先进文化对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强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自然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我们大家都知道,生产力就是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贡献。因此说;先进文化与先进科学固然是一对孪生子,必然要相依相存、相辅相成。在今后整个历史进程中他们将永远共存下去。

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论文选题依据是哪些

选择有现实意义的题目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反对那种脱离现实,一味咬文嚼字、繁琐考证、追求时髦毫无意义的东西,选择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才能有的放矢,写出的论文才会有价值。1、选重点问题重点问题,指与国民计生有关的大问题。这类问题关系国家、人民、民族的前途命运,因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例如,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2、选择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指人民群众普遍关注或期待解决的非全局性问题。例如,医疗体制、房价调控、劳动就业、社会治安、工资待遇等等关系千家万户的问题。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可以作为论文选题的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空前的机遇,学生从研究现实问题入手,得出科工程参考的意见,对现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不要凑热闹,赶时髦。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客观条件等来选择热点题目。3、选难点问题难点问题,指有疑虑需要进行探讨和解答的问题。例如高校收费问题,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问题等等。大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不仅能使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而且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选焦点问题焦点问题,指群众议论纷纷,愤愤不平,需要正确引导的问题。例如,先富或后富,分配的公平与否的问题,两级分化问题等等。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问题能够表示某种趋势,或对现实有借鉴的作用,因而也就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类题目当然可以选择。写完论文 查重可以去早检测了解了解

《毕业论文的选题方法》 1、选题的大小一定要适中,难易要适度(选题的方法。注意两点:一是选题的大小一定要适中,难易要适度。我们从本科生写论文的实践上看,主要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一种是选题比较小。因为自己的资料积累的少,视野比较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概括还不够。所以选题呢,比较小。选题小就撑不开。有些学年论文一般3000字,这个训练习惯了,选题一选就选小了。你选题8000字到10000字的,大小要适中,另外难易要适度。就是说你不要选难度特别大的,你自己控制不住。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种情况是选题过大。选题过大的情况,一般是搜集的材料特别丰富,一下子就觉得什么也要说,就选了个大题目。当然有的同学并不知道什么样的题目叫大,什么样的题目叫小。脑子里有个题目就马上出来了。或者是他脑子里什么题目都没有就盲目的去搜集材料,这就更危险。 比如有个学生,他写的一个题目叫《WTO与保密工作》,这个题目太大,完全可以写出一个博士论文了。WTO是个大架势,保密工作没有时间限制,到底从哪里开始呢?如果是当代,那你就应该说当代保密工作或者说近几年的。所以我让他换题目。因为他是个自考学生,他的题目给我的时候就已经连论题、提纲和论文就都出来了。他们以为写了论文稿给老师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你们以后选了题目以后,一定要注意先跟老师沟通一下。老师对题目的大小、难易都把握好,通过以后,你们再去列提纲,再去写论文。

选题原则:1、问题导向原则。从事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形式来展现的,在从事学术研究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科学问题、工作问题、方法问题等需要解决,一篇学术论文能够解决其中的一个小问题即可。在确定学术论文的题目的时候,就要坚持问题导向,这篇论文要解决一个在学术研究中遇到的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一定要做到在下笔之前心中有数,否则,写出来的论文如果自己都不清楚写了些什么东西,审稿专家看了后更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2、科学性原则。论文是学术论文,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学位论文,不是领导的讲话稿,不是随笔,一定要让人看到题目就能感受到其学术价值含量。3、精准性原则。学术论文的题名要精准地将解决的问题、方法体现出来,不能太宽泛、太笼统。宽泛、笼统的题目只能说是研究领域或者研究方向,不能作为学术论文的题目,学术论文的题名要聚焦到问题的本质和核心,聚焦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4、适合性原则。这里讲的适合性,主要是从论文选题涉及到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要适合作者自己。好的题目很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出来的。你所选择的学术论文题目必须要与你的学科、专业相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必须是你自己能够驾驭的、熟练掌握的才行。论文题目与自己的知识积累、智力储备和研究经验积累不匹配的话,“一切皆是浮云”。选题方法:1、浏览捕捉法。通过对占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论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全面阅读研究,主要的、次要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的都应了解,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观点决定取舍,而应冷静地、客观地对所有资料作认真的分析思考,从内容丰富的资料中吸取营养,反复思考琢磨之后,就会有所发现,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自己的论题。2、追溯验证法。这种方法要求同学们先有一个初步的想法或思路,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同学们应该先有自己的主观论点,即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初步确定准选题范围,然后通过阅读别人的成果验证自己的初步想法或思路是否对别人成果的简单重复。是否对别人的观点有补充作用;如果自己的初步想法或思路虽然别人还没有谈到,暂时还没有成果出版,但自己尚缺乏足够的理由来加以论证,那就应该中止,再作重新构思。要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抓住不放,深入研究。在阅读文献资料或调查研究中,有时会突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尽管这种想法很简单、很朦胧,也未成型,但对这种“灵光一现”的思想千万不可轻易放弃,要反复阅读、论证。3、小题大做法。著名学者胡适主张从小题目做起,他说:“题目越小越好,在小题大做上可以得到训练。千万不可作大题目。”研究生的学术论文选题有大小、广狭之分,大的题目可以大到需要众多研究生通力合作方可完成,小的题目可以小到只研究具体的工作问题,甚至小到一个指标的确定、变量的赋权等。只要研究深入,能提出新见解、采用新方法、提出新思路,小题目也可能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小题目反而能写出有价值的大文章,大题目倒难以驾驭,容易写得肤浅,没有价值。4、知识迁移法。通过多年的学习积累,我们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理论知识一般已经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但有时候本学科研究领域、研究方向成熟的理论、方法可能一时不能有效解决新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借鉴相近学科、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一种有效的迁移。我们经常鼓励同学们跨学科阅读文献,就在于为同学们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将相近学科、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来感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从而形成一些新的观点,迁移得当往往会激发同学们思维的创造力和开拓性。5、旧瓶装新酒法。学术论文的创新一般体现在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和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三个方面,旧瓶装新酒法就是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旧瓶指的是相对陈旧的选题,即针对同一选题已经有许多文章了,新酒指的是相对较新的观点、理论或者作者通过调研原始采集的数据和案例。扩展资料:论文是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面临的一大作业,论文的基础就是选题。要能够正确而恰当地选题,首先要明确选题的原则,明确了选题原则,就能比较容易地选定一个既有一定学术价值,又符合自己志趣,适合个人研究能力,因而较有成功把握的题目。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十分广泛,各个学科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为实践服务,所以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的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首先,我们要注意本课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论文的实用价值就是指我们所选的题目应该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这种问题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人民生活的重点和热点,是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的问题。第二,要注意主体的理论价值。上面说道我们要注意课题的实用价值,但是就不等于是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不是提倡必须要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一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形式和内容与总结调查报告有着本质的区别。

选题是论文写作过程的首要环节和核心要素之一,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着论文写作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论文写作的方法和途径。衡量一个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首先得看他能否选择有价值的课题。“题好文一半”,即选准、选好了研究课题,等于论文写作成功了一半。这是相当有见地的经验之谈。学术论文的选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研课题的选择。决定学术论文质量高低和价值大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选题的好坏无疑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选准了课题,随之而来的聚材、识材、具体观念的提炼、研究成果的书面化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反之,即使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到头来也是劳而无功,因为其无价值可言。一、研究课题的需要性需要,是科学研究的最根本、最内在也是最持久的推动力。需要性原则,也叫价值性原则。所谓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它是选题策划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我国知识分子著书立说自古就有“经世致用”的传统。《论语》中孔子就说过:“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今天的话来说,研究学术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当是有现实需要性的,这才是治学的根本目的。它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即一切科学研究都是为了提高科研的学术水平,也即为了提高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所谓价值,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与科学理论价值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现实生活中急待解决的课题。此类课题大多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社会需要,群众关心,研究目标明确。选准了这些课题,并且将问题加以解决了,就会带来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给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选题,特别是应用性、开发性研究,考虑经济效益尤为重要。这类课题,一定要投资少,见效快。如我国现代育种专家袁隆平把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实际,使水稻增产20%左右,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此外,在选题中要考虑到能科学、合理地支配自然资源,要合乎国情,做到节约原料和降低消耗,综合利用和不破坏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需要性原则既是一个学术准则,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学者、科研人员的学术良知。根据现实需要选题,并不意味着研究人员只能从事应用研究,撰写与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论文。强调社会需要和应用价值,不能做机械、狭隘的理解,只看眼前,急功近利。即有的研究项目,虽然一时还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实践,但对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对于解决理论上的疑难问题却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有着相当的理论价值。二、研究课题的学术性选择课题不仅要考虑社会需要,还要考虑课题本身的学术或理论价值。只有选择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题去进行研究,才可望写出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那么,究竟什么论题才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首先,该论题应该是在学科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为大家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作者在对专门性的知识进行积累并加以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的劳动结晶,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普遍意义。其次,该论题应该是最有可能或最有希望“创新”的问题。选题策划要有创见、有新意、有特色,要有一定的先进性。选题要防止与别人雷同,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和开创性。如果课题本身就比较陈旧或一般,那研究结果就极可能平淡无奇了。当然创新不是赶时髦和一味的标新立异,创新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应该是一致的,作者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与新材料,促进问题的正确解决。创新是学术之本,创新的核心在于突破。创新性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在理论研究中表现为新设想、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提出新问题;在应用开发研究中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解决新问题。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具体表现可列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探索前沿,填补空白。客观世界是多样化的,是无限复杂的,而且,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研究探索是永远不会完结的。探索科学前沿,探索别人未曾涉足或刚开始涉足的新研究领域,突破科学禁区,探求未来世界之谜,并创造出有重大学术价值或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崇高目标。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说论题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和理论的前沿,处于领先的位置,找到一些本来值得研究,但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也有一些是在过去没有必要研究而现在有了研究的需要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一些在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的发展中,不断产生出是新问题,需要予以科学的解答。论文是研究和探讨未知事物的表述,时代的未知领域和理论前沿总是有待于人们去认识新的东西。我们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如果“敢为天下先”,选择人们尚未研究过的问题,经过研究,获得新成果,填补了某学科领域的某项空白,那就具有开创性,就能把科学事业推向前进。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论文选题依据是啥

网上摘录的,供您参考~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例如,安徽省编写的初一《信息技术》第1节中要求学生输入的一段英文,取自初一英语课本第16单元第120课,第4节练习第4题使用了初一语文课本中的要求背诵的名篇《爱莲说》。 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导学者:(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3)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4)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5)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4.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的氛围,建立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既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师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另外一篇: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是不是在一节课里,你用了电脑,用了主题网站,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不然,那至多也只能算是进行了浅层次的整合。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较好的整合呢?我认为功夫在课后。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的实践跟大家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悟。首先是选好内容。并不是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都用信息技术。以数学为例,很多老师选题就不正确。他们选择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加大上课容量或是为了公开课,把数码投影仪当成一般投影仪来用。简单的认为课堂容量越大越好,讲得越多越好,而实际上课的效果确是事与愿违,课上学生回应寥寥,老师急得跳脚。正确的选题应当是我们如果不用信息技术来呈现就达不到我们的教学要求的,比如数学中的动态问题,立体几何,比较抽象的概念,真实环境下难以演示的实验等我们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因此,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而是课程有需要才用。第二是精心备好课,准备好脚本。确定内容后,我们就要备好课。备课不仅仅要备重点、难点,备学生,还要把知识呈现的方法、时间备进去(何时呈现,怎样呈现)。因此,不是整堂课都要用多媒体。例如数学中的探索性问题,往往可以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得到结论,这样更直观,便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三是选择恰当的媒体。不要盲目的追求好看,而要实用。目前很多老师都掌握了flash等较高级的软件的使用,但在制作是往往要化大量的时间。准备一节课往往要花一、两个礼拜的时间甚至更长。所以很多老师不愿意上多媒体课。其实,FrontPage,PowerPoint等软件的使用很简便,花的时间也很少。所以不要盲目跟风做复杂的课件。第四是要做好课件。好课件的标准是什么?要满足以下几点:1、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要便于学生理解老师授课意图;3、要有强大的交互性;4、要有拓展性。第五是素材、积件的积累。1、新课程提供了很多课件资源,我们老师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如教师用书后的光盘里,就有很多小课件。2、网络上有很多好的课件可以下载,加以修改后就可以为我所用。同时,网上不仅仅有课件,还有很多试题,只有平时多积累,用时才能游刃有余。所以老师们要在平时多积累。最后,要加强学习,不但要向老教师学习经验,还要学技术。多看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提高我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我们的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才能在三尺讲台上干出成绩。

你多找点关于你这个题目的材料,到时候挑一个写的比较少的方向,你真的要从听说读写中挑出一方面,我也是英语专业的,我写完论文了。现在论文要求不能太泛太空太大,你从这四方面挑一个肯定有的说,是写5000字吗?肯定能写够,记住千万多找材料,不然凭自己想是不行的!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可以称作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  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  信息技术指“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人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  信息技术是研究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