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艺术的论文3000字内容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12 09:44:51

关于艺术的论文3000字内容高中

书法作为中华名族的传统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极其构成运动为形式,来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通过书法课程的学习,我对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历代的名家、代表作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于书法的欣赏,我有了更深的体会。下面我将对书法的发展历程及规律、如何欣赏书法以及学习书法的体会作进一步的论述。 一、 书法的发展历程及规律 中国书法艺术肇始于汉字产生阶段,中华名族是最早使用线条表达文字意思的名族,文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而不是图画。 对于书法的发展,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商代大批甲骨文与金文出土,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建立,在这五百年里,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文化最大的一个时期,相继出现了大篆、小篆、摹印、隶书等丰富的文字形式,商周至秦汉,书法完成了从汉字的产生与发展、书体的演变以及书法风格的变异。随之书法的繁荣是从东汉开始的,在这期间,纸的发明、佛教的传入等特殊现象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到汉末魏晋是书法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三国时楷书出现,代表性的书家有钟繇,为楷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知名书家如林、群星璀璨的空前盛景,王氏家族、谢氏家族等的出现,使书法艺术的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尚“韵”书风形成,而且书家们在行书、草书的书写方面也达到了变幻无穷的境界,同时,王羲之的诞生使得书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审美观点由古拙转变为妍美。到了隋代,楷书风行,留下了大量的造像记、墓志和塔铭,随之而来的唐代,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代表性的书家有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其中颜真卿的楷书是以前年来影响华人大众生活最广大普遍的视觉艺术,颜体传达了大气、宽阔、厚重与包容的风格。接着是“宋四家”的出现,使书法成熟。后来的元、明、清时代,书法风格基本有了一定的趋向,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对于近现代的书法,具有代表性的书家有吴昌硕、林散之、高二适等人,以篆书、行书和草书为主。 二、 书法欣赏的内容与方法 书法欣赏的内容与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感知。即通过反复观察,透过作品形式,感受、领会作品的形象、气韵、风格、情趣等。 这一点我们基本都能做到。 第二、描述。即概括、归纳作品的艺术特征、艺术手法 、精神内涵及自己的感受等。 第三、解释。申明所以然,即说明、论证自己的所见所感。实即逐一分析作品在艺术特征、艺术手法、精神内涵等方面的成因。 第四、评价。 即审美判断,古人谓之“批评”。主要是针对作品的艺术价值、重要影响、历史意义、艺术上的得失、给人的启示等,予以评述,其中包括对已有批评的批评。我认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只有懂得如何评价一份作品,才能取其长处,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能力。 一般的直观性欣赏,大多止于第一步,因此专门的欣赏,一般含感知、描述、解释、评价四项完整的内容,需要调动书法创作、书法史论等多方面的综合修养,这四项内容相互渗透、彼此包涵,而不是各自独立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书法学习中应该尽量学会用这种方式来欣赏书法,进一步认识到书法作品之美。 三、书法学习的心得 学习书法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这一学 期的书法学习,我对书法及书法欣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所以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这种论文最好还是自己写下,需要什么材料可以网上搜索

可以去汉斯的官网上下载吧~他们有(设计)这本oa期刊

艺术鉴赏论文以论文中心为基础,展开论述,主要阐明它的艺术价值重要性

关于艺术的论文3000字内容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尽管如此,历史上的许多学者还是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对学习艺术和进行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虽然这些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必然涉及到人类艺术的方方面面,但其中关于美术起源问题的论述通常都是这些学说的重要方面以下我们就来简要介绍、评析一下历史上几种主要的关于人类艺术(美术)起源的学说  1、模仿说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艺术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今天,用模仿说作为艺术起源的动力的美学家已经不多了,因为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的但模仿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由于什么原因创作和制作了原始艺术,这些原始艺术本身(如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轮廓)却无疑是由模仿得来的,也就是说,模仿即使不成为动因,也至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正因为史前造型艺术都基于模仿的手段,我们才能认识到这些形象所模仿的原型是什么动物我们从今天所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其它方法,如表现和象征的方法也都是从模仿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2、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游戏说还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它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斯宾塞和席勒一样,也认为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却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练习,因而它具有生物学意义,有益于个体和整个民族的生存  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表现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在这种学说看来,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如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样,作者所体验到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活动  如果说人类的科学主要是与理性、认知相联系的话,人类的艺术就更多地是和感性、情感等联系在一起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但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语言、情感都能表达情感,而且艺术也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  4、 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涉猎的成功还有些动物身上画有或刻有被长矛或棍棒刺中和打击过的痕迹,按照巫术说的观点,这是因为原始部落有一种交感巫术的存在,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物都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象施加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事物施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涉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原始东西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 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5、劳动说  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就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 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艺术鉴赏论文以论文中心为基础,展开论述,主要阐明它的艺术价值重要性

鉴赏之类的 最后找本参考书 那种论文 不需要特别专业和强力的论证找一本鉴赏之类的参考书 看看里面的鉴赏语句和作者的独特见解很容易做前提是如果你只想弄到学分

只要关于美术鉴赏的就行,不要网上太常见的,能自己写了或者修改过的就最好了,谢谢!!

关于艺术的论文1000字内容高中

你妹、自己百度不会、我都自己百度交的

自己去看看汉斯的(设计)这本刊物

可以去汉斯的官网上下载吧~他们有(设计)这本oa期刊

艺术鉴赏论文以论文中心为基础,展开论述,主要阐明它的艺术价值重要性

关于艺术导论的论文3000字内容

大一下学期修了一门专业课《设计概论》,原本是一门讲大道理的课,但是遇到了一个阅历广、感慨多的康庚老师,这门课程就更加切实了。最后,结课,康老师布置了一个论文《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要求手写,既然老师把教条讲的这么贴实,那么我的文章也不能尽是套话空话了。在手写完这篇文章之后,觉得这不是一篇论文,更像是一个报告或是一个心得了。最后想在博客这片仅存的我发表自己一些感慨的净土将这个文章给留下来,仅作留存而已。 下面是论文原稿: 论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对于自幼学习美术的我来说,终日素描静物,头像、色彩写生,偶尔也有外出写生的经历,似乎每天都在与着艺术打着交道,但是对着但是的我来说,艺术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天天与之相伴,却也缺乏了解。 而对于“设计”来说,最早的认同性的接触在于美术高考前夕,究竟是选择朝纯艺专业方面发展,还是设计专业发展是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两条路,作为一个学习绘画已久但又年少无知的我来说,一直把幻想着把艺术当生命,先前一直觉得搞纯艺术的人才是那种离经叛道、个性十足艺术家,而设计似乎是旁门左道、半吊子水的一个技术活……最后却种种变故,走上了设计这条路。当然,最后也证明我当时的想法是多么天真,而此时我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却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此时我已经了解到艺术包括设计。艺术是个大范畴,设计算一个分支,再一个就是艺术是设计的基础。 进入大学之后,经过不断了解,学习了《艺术导论》和《设计概论》这两门课程,对于艺术和设计了解的不断加深,对于其中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 “艺术”《艺术导论第一页概念》………………而设计,……《设计概论设计概念》(概念解释予以省略)首先,我依旧保留着先前的观点 艺术包括设计,设计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的所包含的种类繁多有表情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等等,而设计艺术就属于其中一种,设计艺术原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是美术与科学技术、审美、造型、色彩、设计融合在一起的一门艺术,总之一个优秀的成功的设计就是艺术。再者,艺术是设计的基础、承载,设计与艺术息息相关。在涉及设计这个行业之前,我们总要经过大量的造型、色彩等的训练及学习,以提升审美,掌握美的规律。这也就是为何每个大学设计专业叫做“设计艺术专业”,而且设计艺术专业总要在设计教学之前及课中开设造型以及色彩的培训课业教学。而美院更是把设计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与纯艺术专业的学生一道编入基础学习部,扎扎实实的打好艺术基础。足以可见设计专业对于艺术这个基础的看重。但是近年来,针对于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艺术设计,设计人才需求大,设计市场也很广阔。社会上有一些的设计软件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在社会上招收一些毫无美术基础以的学生,进行短期的专业的软件及相关技能的培训然后从事设计工作,虽说软件技术很熟练,熟练掌握各种设计电脑软件及各种表面能力,但是审美不是短期的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的。所以我认为这些人只能被称作“设计从业者”,不足以称为“设计师”而其设计成果价值也及其低廉,只能以量来获得更多利益,嫣然成为了体力劳动者。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设计的进步,但是设计的进步靠这部分从业人员推动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从一个侧面也给予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也无疑添加了很多压力,若不努力加强自身专业基本功训练以及提升艺术素养、审美的话,将来步入社会,与先前的短期培训的设计者竞争,毫无优势可言。有的设艺专业同学进入大学就把先前学的纯艺的东西丢掉,或者是先前基础就没有打好,而一心去参加各种软件学校,学习各种技术,花四年时间学这些表面的东西,与先前培训3个月半年的设计从业人员在一起竞争,都是半斤八两,甚至还不如人。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是踏踏实实的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提升专业素质,思想指导行动,解决意识方面的问题,而一个对于艺术有较高感悟的,拥有扎实的造型和色彩功底在将来学习软件及手绘等技能也定然是事半功倍。而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先前短期培训的设计者其中追求高的在进入工作之后,也会主动研习纯艺方面的东西,更多的想在艺术之中获得灵感,为自己的设计作品增彩而这也从中可以看到。艺术作于设计的基础、承载,对于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最后,设计是艺术的表达、实践。设计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小到一枚纽扣的形状,大到整个城市的布局,设计艺术无处不在,设计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可以直接的将艺术带入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有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过于生活,而我觉得设计就是讲把艺术从高不可攀的庙堂上拉下来,融入人们的生活。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认为,而设计就是检验艺术的标准之一。 当然,以上观点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毕竟涉世未深,见识短浅,难免有所纰漏,但是,我着实看重艺术给予设计的不竭动力和强大支撑,重视艺术对于设计的作用!

缤纷斑斓、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然而,艺术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不同时期的专家和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目前似乎谁也不能够明确地给予回答。撇去文献资料的繁冗,哲学观点的争辩不休。笔者仅以自己的浅薄之识谈一下对艺术的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情感表达。艺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艺术时刻点缀着我们的生活创造生活中的美,艺术拥有永恒的魅力。一、艺术让我们懂得去发现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你视而不见;蓬莱文章,古今佳作,你望而生厌;巍巍泰山,绵绵长城,你望而却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你嗤之以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为何你的眼中就没有美?那是因为你不懂得去欣赏。而如果你懂得什么是艺术,你就会发现原来身边的世界如此美丽。艺术给了我们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当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山有稳健之美,水有静柔之美,草有苍翠之美,花有香艳之美,海有辽阔之美,溪有清澈之美,天空有高远之美,自然有和谐之美。艺术我们美丽双眼的滋润液,带我们走进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让我们学会审美。审美并不一定要有《兰亭序》、《米洛的维纳斯》、《蒙娜•丽莎》和《田园交响曲》。 其实,每个人自己的大脑在那颗智慧果的营养中已经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力,它有足够的能力随时创造出比迄今为止所有的自然美景和艺术品更加扣人心弦的壮丽画卷(这并不为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千真万确的),从而随时使自己跨入无限辉煌的审美时空,随时使自己在瞬间获得永恒! 二、艺术让我们懂得去追求美一幅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因为笔意流畅,灵活多变,其中更赋予了王羲之对艺术执著不懈的追求。不论是科学界还是哲学界,总有一种力量在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去追求美的东西。马克思四十年如一日的终日苦读,源于他对哲学美不断追求。最终,他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与一体,完成了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命运交响曲》唱尽了贝多芬人生的悲怆和同命运作斗争的艰难与不屈;《蒙娜丽莎》更是达芬奇将内心永存的永恒的微笑尽画其中。张恨水一生勤于笔耕,30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世,真可谓著述丰厚,像他这样勤于创造的一生,不仅展露了他人生的智慧,也尽显了他对生命之美的不懈追求。生命之美更存在于不息的创造之中。有一首歌唱得好,“幸福在那里?朋友啊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其实,生命之美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当生命在不断的耕耘不断的创造时,才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升华自我,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美也就尽含其中。正因为蜜蜂从不间歇地辛勤采撷,所以蜜蜂不仅自己欣赏了百花争妍的大好自然,而且也成为了人们眼中勤劳使者的象征,当然,人们也就不惜用一切好词佳句来讴歌蜜蜂的生命之美;蚂蚁整天东奔西跑,忙忙碌碌,从不疲倦,只要它出了洞口,就会不苛求劳动的条件,从不休息,而愉快地劳作,因而,蚂蚁也就在忙碌中创造了生命之美。世间一切撼人心魄的美,均源于生命,而生命之美又源于灵动和不停息的创造,所以,只有一个懂得珍惜生命的人,才能真正创造生命的美,展现生命的美,享受生命的美!艺术,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能够遗传千古,什么够流芳百世。人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价值,在相对的存在中追求绝对的意义。对艺术的执著精神激励着人们惜时如金,不负年华,积极向上,建功立业。三、艺术让世界多姿多彩从古埃及大漠中的金字塔、罗马庞培城的斗兽场到中国的古长城,从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敞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到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无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而这些正是建筑艺术给我们带来的艺术盛宴。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同时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建筑艺术中蕴藏着时代的、民族的文化气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王羲之书法,颠狂醉态的张旭狂草,“颜精柳骨”……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音乐艺术给我们带来的魅力。电影艺术让我们享受视觉冲击的同时感受一下生活的多姿多彩;绘画艺术仅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搭配就能展现缤纷的世界,诗歌、散文则以静的字符展现跃动的世界。……世界因为艺术而多彩,艺术活动是在不完善的人世间建立审美幻象,使人类的生命更丰富和更健康。正因如此,艺术创造不是外在于生命的知识、不是工具性的技术能力,而是生命成长的学问,也就是古人所追求的“道”。艺术其实就是在未定性、无限性中对世界意义的不断开启。 所以,我们对艺术意义的探讨,无异于对心灵的意义的探讨实际上,也正是人类自己根本问题。艺术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去创造生活中的美,艺术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更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艺术、创造艺术,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艺术社会学是艺术学学科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分支学科。德国著名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格罗塞(Ems。 Grosse,1862一1927)早在一百多年前便在其艺术学名著《艺术的起源》(1894年)的第二章“艺术科学的方法”中精辟地指出:“艺术科学的间题就是描述并解释被包含在艺术这个概念中的许多现象,这个问题有个人的和社会的两种形式。”“艺术科学课题的第一个形式是心理学的,第二个形式却是社会学的。”(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二版,第7页、第10页)在这里,他对艺术学的社会学形式的研究即艺术社会学研究在艺术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的这一看法,至今仍不失为一种深刻的洞见。可以说,艺术社会学与艺术心理学一样,都是艺术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学科。艺术社会学也是一个具有相当长的学科历史的传统艺术学科。如所周知,格罗塞以运用人种学(即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原始民族的艺术、追索艺术的起源而声名远播。而格罗塞自己是把他的人种学的艺术研究当作艺术学的社会形式的研究即艺术社会学研究范围之内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走向。需要指出的是,在格罗塞讲出前述那番话的时候,艺术社会学研究便已不再是问世不久的新兴学科了。据格罗塞对这门学科1的学术史的回顾,这门学科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初的度波:“艺术科学的社会形式的课题,已经被提出并研究了很久了。第一个拿艺术来当作社会现象研究的人是度波长老(A仙eDI」加S)。对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中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艺术才能这个问题,他在1719年写的‘诗和绘画的批评的考察’中,已经开始研究。”(见前著第10页)这位被《艺术的起源》一书的译者译为“度波长老”的人,是一位法国的天主教神甫,今天一般译作杜博或杜博斯(1670一 1742),是法国十八世纪初对艺术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艺术批评家和历史学家。在度波之后,对于艺术社会学研究贡献甚大的学者,格罗塞主要举出了三位: 一位是赫德(Herder,现在一般译为赫尔德,1744- 1803,德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著作中,充满了国性和气候对于诗歌影响很深的一般思想。”(见前著第10页)一位是泰纳(Taine,1828一893):他在其代表作《英国文学史》(1863年)和《艺术哲学》(1882 年)中阐明了影响艺术的种族、气候、时代三要素的 “环境说”。另一位是居友(Guyau,法国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诗人,1854一1888):“艺术是社会有机体的机能之一;而社会有机体又是对于艺术的维系和发展都极关重要的—这种思想,充满着居友的心眼,是她用着非常流利的口才发表出来的。”(见前著第14页) 她的艺术社会学代表作是《从社会学见地论艺术》 (1590年)。从格罗塞发表《艺术的起源》到现在,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艺术社会学这门学科在这一百多年里,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此,本书有概要的描述)。即使只从艺术社会学的观念以及艺术社会学这门学科被引进到中国的情况来看,也已经有了一个世纪左右的历史。梁启超发表于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便是讨论小说这一在他看来乃是“文学之最上乘”的艺术形式与社会政治(群治)特别是他所倡导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一定的文学社会学的观念。我们知道,“社会学”这一学科名称在最初引人我国时,曾被译为“群学”。鲁迅在写于1907的《摩罗诗力说》这篇著名论文(发表于 1908年)中则批评了某些“据群学见地以观诗者”关于“诗与道德合”的学说。这既是对传统之无邪说、诗 “持人性情”说的批判,也是对西方某些以道德律(规范)文学的社会学文学观的批判。这表明,在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文学社会学、艺术社会学的某些观念,已经被介绍到我国,并已引起人们对它的不同理解和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4 一17一不同的取舍态度。得到复苏。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1981年发表于《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学》第三期的《美学的对象与范围》一文中,认为美学科被全面引进中国艺术理论界。泰纳、居友、格罗塞等的范围包括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大人关于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和著作均被介绍和翻译过部分。就是说,艺术社会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艺术论被引进中国并在这片大分。它本身则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三个地生根、开花、结出果实以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社会方面。此后,在美学的框架中进行艺术社会学或日“文学观点及成果也纷纷被翻译介绍过来,产生了深远的艺社会学”的研究与建构,取得了一批值得重视的成影响。鲁迅便带头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和卢果,包括一些影响较大的系统的研究专著。但这也同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冯雪峰译了普列汉诺夫时提出了一个艺术社会学的学科一地位和学科关系(既的《艺术与社会生活》和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有纵向的蕴含关系,也有横向的科际关系)的问题:从的基础》,等等,将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方面的经典属于美学的审美的社会学研究,为什么不是与“审美性的著作介绍给中国。但是,我们在翻译介绍马克思心理学”相对应的“审美社会学”或美学的社会学研究主义艺术社会学成果的同时,也对一些庸俗化、简单而是“艺术社会学”?如果作为美学的一个部分的艺术机械地阐释艺术与社会经济、阶级斗争之间的线性因社会学包括了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那么,它果关系的庸俗社会学的东西缺乏辨析能力,而给予了的范围就把艺术学的所有研究领域全都囊括进去盲目的推崇和信从。比如,苏联艺术学家弗里契的《艺了。那么,在艺术的社会学研究之外,还存在着对于艺术社会学》一书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庸俗社会学色术的其他研究方法和其他分支学科如艺术心理学、艺彩的艺术社会学著作,但在我国解放前,竟有至少五术病理学、艺术生理学、艺术文化学等等吗?在当时的种中文译本即苏汉、陈雪帆(望道)、胡秋原、刘呐鸥、探讨中,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艺术社会学不应隶属于美天行等五人的译本流行于世。而且,弗里契还与普列学的范围,而应作为社会学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来汉诺夫一起,被一些人视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正建构。应该说,艺术社会学完全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统”、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的权威而给予了不适当人手,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进行探讨可是,艺的赞扬和评价。而弗里契的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术社会学恐怕并不能完全归入社会学的范围。它还应的错误(实际上,在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中已经具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科定位有一些简单化、机械式地阐释艺术与社会生产和阶级在刚刚过去不久的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斗争之间的因果联系的错误因子,弗里契、彼列威尔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生J”一件重要的事情。这就是泽夫等庸俗社会学的代表者则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这在艺术研究领域重新提出了确立“艺术学”的学科地一方面的错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分析与批评。可以位的问题。艺术研究界广泛开展J’对于艺术学的学科说,如何准确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社会学思建设和学科反思。十多年来,在艺术学方面,出版了- 想,真正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和艺术理论基大批艺术学研究专著,如《元艺术学》、《现代艺术学导础之上建构艺术社会学的科学体系,仍是一个需要做论》、《艺术学概论》、《艺术学》、《中国艺术学》、《艺术文出艰苦探索的学术课题。化学》、《艺术掌握论》、《艺术类型学》、《艺术心理学新解放后,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论》、《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等等;一些高校在艺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一定时代成立了艺术学系和艺术学研究所,没立艺术学博士点,的阶级斗争之间简单地勾划线性的因果联系的庸俗招收艺术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今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社会学观点盛行一时,而真正作为一门科学的艺术社作为全国艺术科学最高科研机构,在原来已有的美术会学却被与社会学一起作为“资产阶级的科学”而放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舞蹋学五_个艺术学二逐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西方,艺术社会学、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卜,申报我国!月前唯一的一个艺文学社会学研究却成为一门显学,出现一了许多重要的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得通过,梦干开始招收作为一几级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这方而做学科的艺术学(一般艺术学)的博卜研究生以_l几事实出的很有价值的学术探索。表明,经过艺术科学界的共同努力,艺术学作为现代人在我国,艺术社会学研究再一次进人一个新的繁文社会利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学科,}」前已大体确立荣时期,是在历史进入“新时期”之后。当时,随着“美了自己在今日我国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学热”的升退,蒸杰社会学所产也在美学的大框架内(下转23率)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4 一18一限宽广的研究界面和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接受和阐释的理论框架的介人,使得比较文学在文本研究的开放性方面找到了一个魅力无穷的弹性空间。现代阐释学认为,文本的审美结构蕴藏着一个多元的 “意义整体”,它不可能在第一次阅读时向读者全部开放;文本意义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无限趋向未来的过程,对文本阐释的再阐释,是进人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的理性行为,而并非学术上的随意选择。七5)尽管比较文学学科的兼容性招致传统学者的颇多微词,认为它没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但我却坚执它是一门生机活泼的学科的观点;仅是阐释学就为它的生力提供了多元空间。而当我读过《金枝》及其相关文献之后,更为高兴地看到了人文社会学利一内部方法的融会贯通之处。当然,阐释学的最初文本仍然是作品文本,而不是原始森林深处的那一节“金枝”,不是田野中沐风餐露的自然物本身,但是后人对它们的研究原理和文化史形成的过程却颇多关合与相通之处。或者说,人类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援用于文学研究中,会获得更为广阔的学术前景。雷纳·韦勒克说过:“文学的人类学批评是当今文学批评中最富生命力的一翼。”吃“1文学和人类学当然是两个分别独立的学科,各自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范畴和方法,但是重要的在于,我们是否从学科的对接中找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视野和方法?是否有勇气折取和是否折取了那一节金光闪烁的金枝?是否有能力品赏那金叶的璀璨和华美?也许这是《金枝》一书给我的最大帮助和启示。《金枝》叙述语言生动通俗,趣味性强,轻松引导读者跟随作者想象思维的利剑,穿梭于远古时代的巫术文化空间。它随手拈来的大量实例,极易引动读者的文化联想,虽然处于异地异时异族文化的大背景,却能激发读者对东西方文化的类似事件的比较研究。本文是我的一些感受,略作说解,不辞浅陋,就教于方家在艺术学确立自己学科地位的今天,对于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地位进行重新定位,对它的学科关系进行真正合乎各门科一学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重新界定,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已经成为可能。宋建林的这本艺术社会学新著所完成的一项重要学术使命,便是对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关系进行认真的梳理,对艺术社会学这门学利一进行科学的定位,使艺术社会学成为与艺术心理学、艺术类型学、艺术文化学等艺术学分支学科一相并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学分支学科。我认为,这样的定位,使艺术社会学回归到它本来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关系之中,同格罗寨在一百多年前对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学利关系的界说是一脉相通的。这样的定位,有利于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完整,也有利于艺术社会学作为艺术学体系中的一门常规性的学科得到经常性的关注与不断的探讨,从而结束它在其他各种学科一之间徘徊流浪、尤家可归的局而。宋建林的这本专著不仅解决一 r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的问题,而且对这门学科一进行了相当系统、富有新意的探讨。在他的著作中,广泛吸收了新时期以来艺术社会学、文学社会学研究方面的有益成果,特别是在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艺术的社会生产、艺术的社会传播、艺术的社会消费等几个关键章节里,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研究,使有关问题的思考、探索比以往更加深人,更加辩证。这样的探讨将有助于推进艺术社会学这门学科向前发展。宋建林同志长期以来在艺术学与美学领域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完成专著《明代建筑雕塑史》、《清代建筑雕塑史》,出版合著著作《艺术类型学》、《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春润文心》、《文坛名家》等,主编《世界名家名作传世精品丛书》(共八卷),作为第一副主编参与文艺理论中型工具书《文艺源流辞典》及《资治通鉴故事全编》(共四卷)等图书的编撰,等等、最近几年,他全力投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课题“艺术社会学”的研究,终于在最近完成了这部凝聚着他多年心血的有份量的学术专著。我对他的这一艺术学研究成果的问世表示由衷的祝贺。

关于艺术的论文3000字内容怎样写

《试论艺术的真实性》  艺术真实指的是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所显示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性。作为艺术,真实是基础、是生命。离开了“真实”,就失去了读者,也就失去了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艺术真实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他的真实必须来自实际生活。因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也是艺术真实的唯一源泉。反过来,实际生活又是检验艺术真实的唯一尺度。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还要用实际生活来检验。只有作品既真实地再现了实际生活的基本面貌和本质的某些方面、作家的主观感情色彩和评价,又同生活的客观实际相一致或大体一致,才算具有艺术真实。  (一)  艺术的真实来自生活的真实。实际生活的人和事,主要是指实际上已经存在和发生的人和事。作家创造艺术真实时要用形象思维,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因而艺术真实所再现的人和事,可以是实际生活已经存在和发生的,也可以是目前还未存在和发生的,但却是可能或必然存在和发生的,甚至在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中还可以表现实际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人和事。如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中孙武空有七十二种变法,但变去变来离不开生活。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写了鬼、写了神,但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写鬼写妖,他也没有离开生活,他只不过是受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束缚。他所写的那些作品,虽说在某些方面似乎有些离奇,但都是源于生活,都是以生活为基础。所以他们的作品久传不衰、千古绝唱、流芳百世。作为一个作品,应该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即使是虚构,也得要有生活基础,使人心服,使人相信。虚构的情节也应当是出自于情理之中的事。像希腊神话和传说,英国笛福所著的《鲁滨逊飘流记》,法国司汤达所写的《红与黑》,德国海涅所写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都是当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典型人物,都有深厚的生活基础。  为什么提倡作家要深入生活呢?俗话说,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这里面就谈到了直接和间接的问题,作家不深入生活,坐在家里是写不出什么东西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他如果不生活在那个环境,他可能写不出《红楼梦》来。姚雪垠写《李自成》虽说他本人未参加过明末农民起义,但他是收集了大量有关资料,从一九五六年就着手准备,从而间接的获得他所需要的资料。所以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真实来自生活。  (二)  艺术真实是经过作家提炼、加工,比实际生活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更能够显示社会生活的内涵。社会生活图景展示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然而我们并不是把所有的图景场面都如实地记录下来。一切文字作品都是现实管理科学在作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因此,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已不是自然形态的社会生活,而是经过作家提炼、加工过的社会管理科学。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经过作家的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塑造成艺术的形象,往往具有更鲜明、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这就是艺术的真实与实际现实生活的差别所在。  在实际生活里,每时每记得都在产生着数不清的事件,呈现出纷纭复杂、变幻多端的现象。作家没有可能、也不需要把所有的生活现象都描绘出来。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件发生过的事情都具有同等的社会意义;也不是每一件发生过的事情都具有激动人心、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一个进步作家要正确地反映社会管理科学,揭示生活的真理就必须善于从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根据特定的人物性格和立题思想的要求,选取那些最富有个性特征和最有典型意义的真实的事件,经过集中,概括和提炼,然后才能创作出具有高度真实性的文学作品来。因此,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真实,虽然来源于实际生活,但它都不等于实际生活中的事实。鲁迅曾说过,“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作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前其事也。”作家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凭主观臆想去创造艺术真实;同时,也不能自然主义地照抄生活,考察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性,不能以是否酷肖生活原貌为准则,不能要求作品中的一人一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草一木都符合生活事实。正如鲁迅在论连环画时所说的,艺术上的真,“倘必如实物之真,则人物只有二三寸,就不真了,而没有和地球一样大小的纸张,地球便无法绘画”。这就可以说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事实的科学概括。如果作家创造的文学形象,既有鲜明的独创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了历史发展的某些必然规律,足以帮助读者了解现在、推断将来,起举一反三和起超前作用,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人有其武艺,人有其遭遇,都赋有其典型,这完全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真实的概括。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他的美学名著《诗学》里,实际上就对文学的真实性作过相当深入的探讨:“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当然,亚里斯多德还不可能对“可然律或必然律”的社会历史内涵作出科学的说明,但他的这些见解确实接触到了艺术真实性的核心。可是,在后来封建神权统治下的中世纪,亚里斯多德的宝贵意见被扼杀了,直到文艺复兴开始,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才又重新举起亚里斯多德的旗帜,对文艺的真实性作进一步的研究。对艺术的真实性贡献最大的要算德国的黑格尔和德国的别林斯基。作为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大师,黑格尔不仅“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说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为研究艺术的典型性和真实性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探讨,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意见。例如,黑格尔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成功人物形象应该“每个人都是一个真实的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虚假的抽象品”。这一见解在理论上的价值至今也不能抹煞。  一部作品的优劣,这要取决于作者能否将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前些时我看了李存葆写《高山下的花环》的后记。《花环》的主题产生,是经过李存葆近七个多月的深入前线部队的生活收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加工而成的。在对越反击战刚开始时,他就背起被袍上前线同士兵们同吃同住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他了解到连里部分干部战士牺牲后留有欠账单;也有在战争的前夕,通过开后门把自己的子女调离作战部队的事;也有军师领导为堵后门而骂爹骂娘的事;也有平时牢骚满腹、战时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按李存葆的话说,可以同魏巍同志在朝鲜战场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感受一样,总觉得人民子第兵可亲、可爱、可敬。正因为这个强烈的感受打动着他的心灵,这些可亲、可爱、可敬的英雄形象时刻都在折磨着他的心灵,于是当战争结束后他又一次来到云南前线部队生活了四个月,然后把这些收集到的材料精心组织、提炼、加工,最后一气呵成。如果不是通过提炼、加工、概括,在作品中就不可能出现象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雷军长这些典型人物。当然这些典型形象并不完全等之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也就是说《花环》里所写的一些事情,不是也不可能是发生在同一阶段、同一连队的事,他是把前线部队的一些带个性特色的人或事集中到某一个连队或某个人身上。所以说他真实但并不完全逼真。而是通过提炼、加工、合乎人们思想感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趋势。  (三)  艺术真实是对实际生活的反映、是主客观的统一体。任何一部作品它不像实际生活那样只具有客观性,它必须凝聚着作家个人的主观感情和对生活的评价。谈到这个问题,有时必然要和倾向性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作家,首先是你反对什么,赞成什么,批评什么,都是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的,为写作而写作的人是没有的,就是写花鸟虫鱼,也是为了赞美自然。朱自清先生写的《白杨礼赞》、《荷塘月色》他绝不是为写白杨而写白杨,为写荷塘而写荷塘,这里面都带有作家的主观色彩。在那个时候白杨只不过象征着陕北的广大的不屈不挠的劳动人民,荷塘月色只不过是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红楼梦》从头到尾好像没带什么作者的主观色彩,但通过作品的细节描写,确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作者的主观色彩是通过《红楼梦》这一作品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当然有些写作高手,他们扩主观色彩一下子是难以看出的,但他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他所反映问题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客观实在。所以说艺术的真实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当然,作为艺术真实对作家主观性的要求,除了其对生活的评价要符合生活的本质规律以外,还要求作家抒发的情感是真实诚挚的,只有真情实感的表现,同对生活的真实而深刻的再现完善地结合在一起,才使作品具有艺术真实、获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的好文章、有的好电影,为什么能打动人们的心、赢得亿万读者、观众,有的还会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鸣而看后眼泪汪汪呢?这是因为作品的某些情节能和读者的思想感情相吻合,产生同感、产生共鸣。于是就动情。有同感的老年人听了《想起往日苦》歌曲会流泪,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听了《想起往日苦》不但不哭,反而会引起失声大笑。因为他没有吃过旧社会的苦,在思想感情上不能引起共鸣。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不愿回想过去的中国,因为他们看到过去的中国腐败和十年内乱的中国他们会大为不快,他们只愿看到世界的今天、中国的今天和明天。  “四人帮”横行时,有些作家由于受“左”的路线干扰,他们对生活的评价是不符合生活本质规律的,他们搞“假大空”。八个样板戏就有十几个寡妇和鳏夫。李玉和的母亲死了老爱人,李玉和死了少爱人,铁梅只有数不清的表叔而就没有恋人、江水英是寡妇、红嫂是寡妇、常宝是深山沟里的老姑娘,方海珍也是寡妇,唯独阿庆嫂有爱人,可是他到上海跑“单帮”去了。这能说对生活的评价符合生活本质规律吗?人毕竟有七情六欲富有感情的“高级动物”,革命者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他是生活在一定历史环境中的活生生的人,人道是如今是和尚下山闹革命,织女过河见情人。不是说越穷越寡就越革命,马克思和燕妮不也有段罗曼史吗?所以那些“假大空”的作品给予读者的是不真实感,甚至厌恶。《花环》里就写了战场上谈老婆的情节。这就给人以真实的感受。人在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在远离家乡,远离祖国的情况下,谁不思念祖国,谁不思念亲人呢?《花环》中写了靳开来这个牢骚满腹的炮排长,像这样带有个性的典型人物就得大写特写,万岁不离口不见得是好人,当然就是因他怪话多,没有什么豪情壮语,所以他一直提不上去,只能当个小小的排长,到最后给了他一个送死的副连长当。就是这些人,这些为国捐躯的脊梁,第一个扛炸药包去炸敌人雕堡。就是这些怪话连天战场上谈老婆的牢骚大王第一个去踏地雷。当然也是某些人人为的违背了管理科学本质的发展规律,使得靳开来牺牲后连个三等功都未评上,而连队里又违背了规定而自作主张地授于靳开来的爱人一等功臣的勋章。这样的描写是多么动人,多么深刻,多么有真实感,多么使人信服啊!真是出于意料之外,合呼情理之中。  ~~~~~~~~~~~~~~~~~~~~~~~~~~~~~~~~~~~~~~~~~~~~~~~~~~~~~~~~~~~~~~~~~~~  字数:4440字。如果多,酌情删减。

这种论文最好还是自己写下,需要什么材料可以网上搜索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尽管如此,历史上的许多学者还是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对学习艺术和进行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虽然这些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必然涉及到人类艺术的方方面面,但其中关于美术起源问题的论述通常都是这些学说的重要方面以下我们就来简要介绍、评析一下历史上几种主要的关于人类艺术(美术)起源的学说  1、模仿说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艺术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今天,用模仿说作为艺术起源的动力的美学家已经不多了,因为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的但模仿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由于什么原因创作和制作了原始艺术,这些原始艺术本身(如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轮廓)却无疑是由模仿得来的,也就是说,模仿即使不成为动因,也至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正因为史前造型艺术都基于模仿的手段,我们才能认识到这些形象所模仿的原型是什么动物我们从今天所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其它方法,如表现和象征的方法也都是从模仿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2、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游戏说还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它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斯宾塞和席勒一样,也认为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却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练习,因而它具有生物学意义,有益于个体和整个民族的生存  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表现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在这种学说看来,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如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样,作者所体验到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活动  如果说人类的科学主要是与理性、认知相联系的话,人类的艺术就更多地是和感性、情感等联系在一起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但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语言、情感都能表达情感,而且艺术也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  4、 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涉猎的成功还有些动物身上画有或刻有被长矛或棍棒刺中和打击过的痕迹,按照巫术说的观点,这是因为原始部落有一种交感巫术的存在,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物都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象施加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事物施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涉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原始东西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 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5、劳动说  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就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 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艺术鉴赏论文以论文中心为基础,展开论述,主要阐明它的艺术价值重要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