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外国教育史论文1500字苏格拉底

发布时间:2024-07-09 00:56:23

外国教育史论文1500字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扩展资料: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的地位,是西方 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苏格拉底也是一个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对当时许多哲学问题和教育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闪烁着哲学光芒的教育命题,这些命题对于当时和后来的教育发展都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要彻底了解西方教育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认识西方哲学与科学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就必须认真分析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通过这些命题,我们可以较清楚地了解西方教育发展的哲学轨迹与 科学轨迹。这些命题的内涵对现在来说,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美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一个概念。美德是什么?美德怎么得来?许多哲学家都有不同的回答, 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来源。苏格拉底对美德更是十分关注,在他的学生柏拉图的早期著作中处处都表达着苏格拉底对美德概念的看法。如《游叙弗伦篇》谈虔敬,《克力同篇》谈义务,《拉什斯篇》谈勇敢,《 李西斯篇》谈友谊,《美诺篇》谈美德等。在对美德的本质论述中,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 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对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论述,并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 识是美德的本质。他认为,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 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因此,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共性,是所有美德中 共有的东西,任何一种美德都不能离开知识而存在,故得出结论“美德即知识”。 从这一论断出发,苏格拉底对人的善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人的善恶不决定于人的本性,而决定于人的知 识,本性是人的需要,而需要的差异、方式会导致善恶的结果。他认为,人都有所追求,其所追求的都是自以为善的东西,而决没有人追求恶。因为善就是有益的、有福的,恶就是无益的、有祸的,天下没有人故意去追 求恶,而之所以产生恶,在于知识之不足。所以要使人为善,使人得到幸福,就必须使人有知识,人有了知识,才能有智慧,才能在追求中识别善恶。他说:“不论什么东西,如果有理性地学和做,就是有益的。如若没 有理性地学和做,它们就是有害的。”(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2页。)“一般说来,灵魂所企图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知识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如果在无知的 指导之下,则结局就相反。”(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2页。)因此,美德必须伴随着知识。 知识是什么?苏格拉底对智者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他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 尺度”。(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3页。)人之可贵在于人有理性、有智慧,可以思考,所以那些经过感性得来的经验或对事物个别的、特殊的认识不是完全的认识。苏 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所以从教育而言,知识就是哲学和道德哲学。哲学是对宇宙的理解,道德哲学是对人生的理解,人只有理解了宇宙和人生的知识,才能懂得为人和做人的道理 。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虽然现在看来,其知识的内涵是片面的、狭窄的,然而,这一命题的哲 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对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却有重要的启示。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以下两种关系进行认真思考:其一,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人的美德和人所具有的知识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否能成正比,人的 知识越多其美德就会越好,换句话说,在今天学历社会中,人的学历越高,其道德水平就越高;而没受过教育的人,或者说没有知识的人就没有美德,这些问题当然都不能肯定回答。但长期形成的错觉,有时却使我们不 能全面地、认真地处理好这种关系,以至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高分低德”、“高分无德”和“高德低分”的现象。其二,美德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传授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这已经形成共识。然而为什么在教 育实践中会出现有人受了很高的教育道德却败坏,而很少受过教育有的人却很有美德。所以说,美德与教育的关系不是简单地成正比,美德是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结果;教育是美德的来源,却不是唯一的来源。 苏格拉底所以主张“美德就是知识”,这和他的政治、哲学观有很大关系。在政治立场上,苏格拉底倾向 于奴隶主贵族统治,他认为治理国家只有极少数优秀人物才能胜任,而只有这些少数优秀人物才具有“思想力 ”,因而才能具有美德。他不相信大众的政治理解力和能力,认为大众缺乏理智,只能冲动和盲从。所以,在 社会动荡时期,只有少数奴隶主贵族才具有“思想力”才有知识。出于这种政治观点,苏格拉底在哲学思想上的名言就是“要认识你自己”,(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 1页。)他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无论谈话还是演讲都以此立论。在他看来,神创造了人,而人的灵魂是人的最高品质,灵魂指导着人的身体和行为,因此,一切美德都必须从此为基础和出发点。他说:“神在人的 身体中安排了能思考的灵魂,人有了灵魂就知道靠锻炼来获得力量,靠劳动来获得知识。”(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0页。)所以,所谓认识自己在他看来,就要是提高 自己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灵魂、有理性的人,人应该觉悟到人所具有的尊严,应该能够运用思考,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论,苏格拉底确定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 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美德的人。 由此看来,“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的主要哲学依据,他所提倡的通过认识自己 去获得知识,完善道德的教育模式,在今天素质教育中,对于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增加自我理性认识以及自我个性和人格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正是把美德看成是知识,以及知识是美德本质的思想成为西方教育 思想中人性自然→和谐发展→个性解放→人权天赋教育轨迹的理论源头之一。 美德既然是知识,那么美德和知识从哪里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美德不 是天生的,知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实现人的美德,必须使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而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离不开教育。这样,苏格拉底就把教育看成了美德的来源,从而也就突出了教育对于人发 展的重要性。但是,苏格拉底强调教育的重要,不是指社会、哲学家和教育者对大众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他认为哲学家和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臆造和传授知识真理,而应当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去接生新的思想 ,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自己内心的知识真理以达到认识自己实现美德的目的。因此,他在讲学和辩论时经常采用谈话、问答、讨论或提问等方式来揭露对方的矛盾、讽刺对方的错误,他并不直接告诉对方 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使对方不得不承认自己观点的错误,从而接受苏格拉底的观点。他的这种方法后来被人称为“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正是运用这种方法,苏格拉底在辩论中又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美德就 是知识”、“要认识你自己”和“美德从教育中来”的命题。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发现式教学法,也是西方教学思想中崇 尚辩论→鼓励创新→逻辑推理→科学论证的思想源头之一。他的“美德从教育中来”的认识,对于后世人们重视教育的作用,以及重视教育对于美德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个人而言其本 质是主体的一种教育实践,因此,需要我们的教育者要善于用“助产”的方法来引导教育者理解、接受社会主义的美德观。这样通过自身实践所形成的美德观,是真实的,可信的、持久的;否则,没有主体的积极实践,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许多道德没有经过认识的冲突、情感的体验、意志的磨炼以及行为的困感与矛盾,就很可能形成一些虚假“美德”和“双面人格”,在利益和冲突前面,道德就会成为某些人的装饰品,从而对社会和 他人带来危害。 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的教育命题,有其阶级的局限性,方法上有一些片面性,在哲学依据上有一 些主观色彩,但作为教育思想的起步时期无疑是后来西方哲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源头。也正是基于这些萌芽时期的认识,后来教育家们都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认识道德和知识,以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复 兴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倡导自然人性观、和谐发展观和个性解放的理论,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我们探讨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就是要使我们正确地认识教育思想中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科学地分析美德和 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使人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美德,使任何一种美德都具备科学知识的基础。

“ 智者派” (西方学校教育的奠基人)苏格拉底(在西方最早提出产婆术)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一前399)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著作皆已流失,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教育目的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德育论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题。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就是培养人们具有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为此,他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知识即道德”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从“知识即道德”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德行是可教的。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因此,在他看来,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智育论苏格拉底主张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除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以外,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学习这些科目的目的在于实用,而不在于纯理论的思辨。“苏格拉底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法”。所谓“苏格拉底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见如下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讨论)。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是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柏拉图(第一次提出完整的学制)亚里士多德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奥古斯丁维多里诺莫尔培根(第一次将教育学划分为独立学科)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奠基人)弥尔顿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白板说”)卢梭(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教育理论)拉夏洛泰爱尔维修康德费希特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

西方古代教育发展  摘要:在西方占代教育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曾对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做过自己独到的阐述,本文选取  他们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儿位,来考察他们关于这一教育思想的阐述,以便从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占代;全而发展教育;演变  在西方占代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关于人的全而发展的教  育思想源远流民 o旱在占希腊时期,一些思想家就提出了关  于身心全而和谐发展的理想。其后经过人文卞义者和1g至  19川_纪的启蒙思想家的提倡,人的“自由发展”尹和谐发展”  和“全而发展”的问题便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  这些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考察,以便从  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从而有利于当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  行。  一、占希腊时期  对占希腊人来说,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一时期的教  育思想卞要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代表,他们  三个人在教育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苏格拉底在他的教育  见解中已经提及要对公民进行德、智、体的教育,可以说,人  的多方而和谐发展的思想已经初露端倪。苏格拉底首先提  出“知识即关德”,认为关德是可以教出来的,青年人应该注  意自己的内心,即灵魂川_界,就是说注意自己的道德生活。  另、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日的。  继苏格拉底之后的柏拉图把这个问题继续讨论了下去。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教育是紧紧地与社会相连的。通过城乡  生活才能有全而的发展,国家的性质有赖于其公民的教育素  质,而教育必须适应组成国家的不同类型人的需要和潜力。  为了避免过度发展智力的危险,就必须有教育,它能均衡协  调地发展人的本性各个方而。这种教育给人以克制和尊重  他人的品质,使他可能具有以各种方式,以最大的魅力,适应  千变万化活动的能力。“教育”是以适合儿童第一本能—  关德的习惯所进行的训练。而“关德即是心灵的和谐”。对  柏拉图来说,教育的日的不在于发展某些能力,或给予特殊  的教学,而在于使人能取得其真正的尊严—去知道什么是  好。教育不仅仅是智育,教育是一个成}/的过程,它关系到  人的本性的各个方而,而造就性格是最为重要的结果。在这  方而,音乐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柏拉图强调情感教育与  智力教育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观点,基本上承袭柏拉图,他曾系统  地论述了对儿童施行体、德、智、关全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  想。亚里斯多德也认为教育是密切地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  起的。他比柏拉图更重视教育是一种个人事务。但是,他也  懂得在国家生活的狭隘天地中不可能取得全而的发展。全  而发展必须包含人类生活的所有方而。他把个人发展分成  三个时期,相应地教育也分三个阶段,即体育、德育、智育。  这实际上即是关于人的全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占希腊人第一个理解并表达了应该使人得到发展这一  理想。应使人的整体完关,发挥他的力量和能力,使它们充  分发展。自我实现和内在发展是教育的手段和日的,是心灵  进化的过程。对占希腊人来说,他们生存的日的就是发展成  为一种更为高尚的人。他们相信,教育对于达到这一日的有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新人,使他的力量得  到全而发展,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种对人格的尊重,  并使它充分地发展是占希腊人留给西方1日_界的伟大遗产。  _、罗马帝国时期  在西方教育史上,占代罗马的教育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罗马对占希腊的文化与教育在其吸收与消化过程中,  也曾经根据自己的情况与需要作出一些重要的调整、修改与  补充,而且,占希腊的文化、教育卞要是通过罗马的改革而影  响到后代欧洲的。在罗马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昆体  良、普鲁塔克也曾就人的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作了自己独到  的阐述。  昆体良提出教育的日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  人,因此,他在重视对雄辩家进行智育的同时,尤其强调德育  的重要性。昆体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完关雄辩家的形象,  “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是一个具有最高的天赋才能,满腹蕴藏  着最有价值的各种知识的人,一个各方而都是出类拔苯的  人”。[ I ] ( P 357)在德行与才能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他认为有道  德的生活甚至比最卓越的雄辩才能更为可取。重视德行的  培养是昆体良的教育理论的一个特点,关德同样需要教育使  之成为现实,德育与智育一者不可偏废,否则是培养不出杰  出的雄辩家的。  普鲁塔克在吸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全而发展教育思  想的基础上,结合罗马帝国的实际,勾画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人的智、体、德方而的教育都作了详细  的论述。在智育方而,他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儿童应  在他们成}/过程中,学习各种知识。但他同时又认为,在知  识当中,最有价值的是哲学,这固然有失偏颇,但是如果我们  把他与所处的历史时代联系起来考察的话,也就不难理解。  普鲁塔克认为,体育应看作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而,不  可等闲视之。体育的日的,不仅仅要使儿童的身体优关,而  且为了使其强壮有力。此外,普鲁塔克也论述了德育的内  容、方法,对年青人进行德育,可以培养他们谦逊的品格,使  他们举比有方,彬彬有礼。  三、文艺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问题,他们  提出了身心或人格全而发展的培养日标。这不是单纯对希  腊的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恢复,而是植根于现实的社会  条件的基础上的。当时资产阶级上层所要培养的已经不再  是僧侣和僧职人员,而卞要是社会、政治、文化、商业方而的  积极活动家乃至冒险家。这是他们提出身心全而发展的培  养日标的卞要原因。  在文艺复兴旱期,维多里诺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人文卞  义学者,他在创办学校时的指导思想是:兼顾身心的发展,德  育与智育并重,儿童个性、人格的发展与他们的政治、社会责  任感的培养相结合。维多里诺的学校十分重视体育,他认为  健康的身体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前提,此外他还为学生安排了  )‘一博的课程,以占典文学和占典著作的研究为核心内容,他  认为这种研究有很大的道德教育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  尚品格,是统一智育与德育的最佳途径。  到文艺复兴后期,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在蒙太根那里又  前进了一大步。作为对狭隘的中川_纪精神的反叛者,他既批  判旧的,也批判新的人文卞义学习,他认为一者都谈不上教  育。他比同代人更具有远见卓识,对这一问题有许多标新独  到之处。蒙太根明确地说明涉及整个人的教育宗H:“我们  所教育的不是一个思想,不是一个躯体,而是一个人。正如  柏拉图所说的,我们不能只培养一方而,而忽略另一方而,我  们要使身心都能平行发展,这正像驾在同一辕上、齐头并进  的两匹马一样”。[2]‘”52)蒙太根不仅重视对学生的各方而能  力的平行发展,而且就连如何选择教员也有明确的规定。他  认为正确选择教员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首先教师  本人就应是一个全而发展的人,他不光要有学问,而且还要  有很好的性格,他应该是个头脑平衡,各方而都出类拔苯的  人。  四、十八、十九川_纪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奇在继承和总结前人教育经验的  基础上,对全而发展的教育理论又补充了许多至今仍有积极  意义的见解。他卞张教育的日的在于促成人的天赋力量的  和谐发展,对儿童进行智育和德育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体育。  在他自己的学校中,裴斯塔洛奇把这一原则付诸实施。裴斯  塔洛奇认为整个人的发展需要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关系到人  本性的各个方而,关系到创造力、感情、体力、智力和道德。  只有能够影响人成为一个稳定单位的那些事情才是有教育  意义的,那种只去片而发展人自然本性的一个方而是不自然  和虚假的。名副其实的教育必须努力使人各方而的能力都  有全而发展。这又是对一种平衡和完全教育的具体要求,它  既没有忽略人的本性,又不忽略他的各种能力。这样,才能  使整个人格协调发展。为了这一日的,知识和学业的发展必  须与其他能力相称,因此,对年青人各方而的教育应该卞要  H在发展他们的能力,而不仅是丰富他们的知识。裴斯塔洛  奇在勃格道夫学院把这一思想付诸实现。在现代教育的精  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裴斯塔洛奇的伟大影响。他关于  儿童各方而均衡发展的呼吁,已经成为)‘一为接受的教育思想  的一部分。  继裴斯塔洛奇之后的苏格兰教育家戴维斯托针对当时  的教育现状,勇敢地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他认为教育要想  有效果,就不能仅仅有教学而已,它必须关系到整个的人。  因为人不是仅有头脑,或仅有感情,或肉体的精力,人是一个  复合体,教育是关系到人本性的各个方而。培养儿童最有影  响和最为成功的方式就是每天都要同时锻炼其智、体、德的  能力。他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对身心体魄的培养被分开了,  对身体能力的培养没有予以应有的注意,而那些智力的培养  却儿乎是压倒一切了。教育必须通过锻炼整个人—他的  思想,感情和外部举比来进行培养。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全  部本性,而不是单纯训练头脑的制度—它培养智力,也培  养情感习惯”。[3] ( P 246)  五、小结  在西方教育史上,全而发展教育的思想经过了众多教育  家、思想家儿个}日_纪的继承与发展,最后实现了由空想到科  学的擅变过程。但是他们所有这些对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  考察,都未能摆脱人性论的思想范畴,不能揭示个性的真正  解放和全而发展的现实的、客观的可能性,因而带有空想性  质。全而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于希腊的奴隶卞阶级,尤其是  亚里斯多德。他们认为:教育是“自由人”的特权,为了发展  自由人的高贵人性,它不是、也不应该是一种职业准备,教育  应使人“自由”,使人文雅,而职业生活是奴隶或普通劳动者  的事,是使人不自由、不文雅的。这种奴隶卞剥削阶级的教  育思想,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卞义教育家所全盘接受—  他们代表着一种新的剥削阶级利益。文艺复兴时代最旱的  意大利教育思想家佛奇鸟斯曾为全而发展教育下过这样的  定义:它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使受教者获致  德性与智慧的教育;是一种能唤起、训练与发展那些使人趋  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的才能的教育。维多里诺和其他人文  卞义者都接受这个贵族卞义十分明显的定义,并按照它的精  神安排教育上作。可以说,人文卞义教育的卞要特征就是这  利‘全而发展或自由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对后代的欧关  中学乃至大学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西方占代全  而发展教育思想的进步意义,我们应该给予历史卞义的肯  定。但应指出它的历史与阶级局限性,划清和谐发展和马克  思卞义经典作家所倡导的全而发展的界限。只有在马克思  卞义产生以后,才彻底完成了对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科学考  察,从而奠定了全而发展教育的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fll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f2l【英】伊丽莎自·劳伦斯著,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语A学院出版社,1992  f=}]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f41曹孚,腾大春,吴式颖,姜文阂外国占代教育史[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外国教育史论文3000字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扩展资料: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的地位,是西方 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苏格拉底也是一个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对当时许多哲学问题和教育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闪烁着哲学光芒的教育命题,这些命题对于当时和后来的教育发展都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要彻底了解西方教育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认识西方哲学与科学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就必须认真分析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通过这些命题,我们可以较清楚地了解西方教育发展的哲学轨迹与 科学轨迹。这些命题的内涵对现在来说,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美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一个概念。美德是什么?美德怎么得来?许多哲学家都有不同的回答, 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来源。苏格拉底对美德更是十分关注,在他的学生柏拉图的早期著作中处处都表达着苏格拉底对美德概念的看法。如《游叙弗伦篇》谈虔敬,《克力同篇》谈义务,《拉什斯篇》谈勇敢,《 李西斯篇》谈友谊,《美诺篇》谈美德等。在对美德的本质论述中,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 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对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论述,并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 识是美德的本质。他认为,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 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因此,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共性,是所有美德中 共有的东西,任何一种美德都不能离开知识而存在,故得出结论“美德即知识”。 从这一论断出发,苏格拉底对人的善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人的善恶不决定于人的本性,而决定于人的知 识,本性是人的需要,而需要的差异、方式会导致善恶的结果。他认为,人都有所追求,其所追求的都是自以为善的东西,而决没有人追求恶。因为善就是有益的、有福的,恶就是无益的、有祸的,天下没有人故意去追 求恶,而之所以产生恶,在于知识之不足。所以要使人为善,使人得到幸福,就必须使人有知识,人有了知识,才能有智慧,才能在追求中识别善恶。他说:“不论什么东西,如果有理性地学和做,就是有益的。如若没 有理性地学和做,它们就是有害的。”(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2页。)“一般说来,灵魂所企图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知识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如果在无知的 指导之下,则结局就相反。”(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2页。)因此,美德必须伴随着知识。 知识是什么?苏格拉底对智者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他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 尺度”。(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3页。)人之可贵在于人有理性、有智慧,可以思考,所以那些经过感性得来的经验或对事物个别的、特殊的认识不是完全的认识。苏 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所以从教育而言,知识就是哲学和道德哲学。哲学是对宇宙的理解,道德哲学是对人生的理解,人只有理解了宇宙和人生的知识,才能懂得为人和做人的道理 。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虽然现在看来,其知识的内涵是片面的、狭窄的,然而,这一命题的哲 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对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却有重要的启示。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以下两种关系进行认真思考:其一,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人的美德和人所具有的知识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否能成正比,人的 知识越多其美德就会越好,换句话说,在今天学历社会中,人的学历越高,其道德水平就越高;而没受过教育的人,或者说没有知识的人就没有美德,这些问题当然都不能肯定回答。但长期形成的错觉,有时却使我们不 能全面地、认真地处理好这种关系,以至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高分低德”、“高分无德”和“高德低分”的现象。其二,美德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传授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这已经形成共识。然而为什么在教 育实践中会出现有人受了很高的教育道德却败坏,而很少受过教育有的人却很有美德。所以说,美德与教育的关系不是简单地成正比,美德是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结果;教育是美德的来源,却不是唯一的来源。 苏格拉底所以主张“美德就是知识”,这和他的政治、哲学观有很大关系。在政治立场上,苏格拉底倾向 于奴隶主贵族统治,他认为治理国家只有极少数优秀人物才能胜任,而只有这些少数优秀人物才具有“思想力 ”,因而才能具有美德。他不相信大众的政治理解力和能力,认为大众缺乏理智,只能冲动和盲从。所以,在 社会动荡时期,只有少数奴隶主贵族才具有“思想力”才有知识。出于这种政治观点,苏格拉底在哲学思想上的名言就是“要认识你自己”,(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 1页。)他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无论谈话还是演讲都以此立论。在他看来,神创造了人,而人的灵魂是人的最高品质,灵魂指导着人的身体和行为,因此,一切美德都必须从此为基础和出发点。他说:“神在人的 身体中安排了能思考的灵魂,人有了灵魂就知道靠锻炼来获得力量,靠劳动来获得知识。”(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0页。)所以,所谓认识自己在他看来,就要是提高 自己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灵魂、有理性的人,人应该觉悟到人所具有的尊严,应该能够运用思考,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论,苏格拉底确定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 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美德的人。 由此看来,“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的主要哲学依据,他所提倡的通过认识自己 去获得知识,完善道德的教育模式,在今天素质教育中,对于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增加自我理性认识以及自我个性和人格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正是把美德看成是知识,以及知识是美德本质的思想成为西方教育 思想中人性自然→和谐发展→个性解放→人权天赋教育轨迹的理论源头之一。 美德既然是知识,那么美德和知识从哪里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美德不 是天生的,知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实现人的美德,必须使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而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离不开教育。这样,苏格拉底就把教育看成了美德的来源,从而也就突出了教育对于人发 展的重要性。但是,苏格拉底强调教育的重要,不是指社会、哲学家和教育者对大众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他认为哲学家和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臆造和传授知识真理,而应当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去接生新的思想 ,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自己内心的知识真理以达到认识自己实现美德的目的。因此,他在讲学和辩论时经常采用谈话、问答、讨论或提问等方式来揭露对方的矛盾、讽刺对方的错误,他并不直接告诉对方 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使对方不得不承认自己观点的错误,从而接受苏格拉底的观点。他的这种方法后来被人称为“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正是运用这种方法,苏格拉底在辩论中又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美德就 是知识”、“要认识你自己”和“美德从教育中来”的命题。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发现式教学法,也是西方教学思想中崇 尚辩论→鼓励创新→逻辑推理→科学论证的思想源头之一。他的“美德从教育中来”的认识,对于后世人们重视教育的作用,以及重视教育对于美德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个人而言其本 质是主体的一种教育实践,因此,需要我们的教育者要善于用“助产”的方法来引导教育者理解、接受社会主义的美德观。这样通过自身实践所形成的美德观,是真实的,可信的、持久的;否则,没有主体的积极实践,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许多道德没有经过认识的冲突、情感的体验、意志的磨炼以及行为的困感与矛盾,就很可能形成一些虚假“美德”和“双面人格”,在利益和冲突前面,道德就会成为某些人的装饰品,从而对社会和 他人带来危害。 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的教育命题,有其阶级的局限性,方法上有一些片面性,在哲学依据上有一 些主观色彩,但作为教育思想的起步时期无疑是后来西方哲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源头。也正是基于这些萌芽时期的认识,后来教育家们都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认识道德和知识,以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复 兴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倡导自然人性观、和谐发展观和个性解放的理论,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我们探讨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就是要使我们正确地认识教育思想中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科学地分析美德和 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使人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美德,使任何一种美德都具备科学知识的基础。

“ 智者派” (西方学校教育的奠基人)苏格拉底(在西方最早提出产婆术)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一前399)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著作皆已流失,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教育目的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德育论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题。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就是培养人们具有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为此,他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知识即道德”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从“知识即道德”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德行是可教的。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因此,在他看来,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智育论苏格拉底主张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除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以外,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学习这些科目的目的在于实用,而不在于纯理论的思辨。“苏格拉底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法”。所谓“苏格拉底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见如下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讨论)。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是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柏拉图(第一次提出完整的学制)亚里士多德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奥古斯丁维多里诺莫尔培根(第一次将教育学划分为独立学科)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奠基人)弥尔顿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白板说”)卢梭(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教育理论)拉夏洛泰爱尔维修康德费希特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

西方古代教育发展  摘要:在西方占代教育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曾对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做过自己独到的阐述,本文选取  他们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儿位,来考察他们关于这一教育思想的阐述,以便从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占代;全而发展教育;演变  在西方占代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关于人的全而发展的教  育思想源远流民 o旱在占希腊时期,一些思想家就提出了关  于身心全而和谐发展的理想。其后经过人文卞义者和1g至  19川_纪的启蒙思想家的提倡,人的“自由发展”尹和谐发展”  和“全而发展”的问题便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  这些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考察,以便从  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从而有利于当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  行。  一、占希腊时期  对占希腊人来说,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一时期的教  育思想卞要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代表,他们  三个人在教育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苏格拉底在他的教育  见解中已经提及要对公民进行德、智、体的教育,可以说,人  的多方而和谐发展的思想已经初露端倪。苏格拉底首先提  出“知识即关德”,认为关德是可以教出来的,青年人应该注  意自己的内心,即灵魂川_界,就是说注意自己的道德生活。  另、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日的。  继苏格拉底之后的柏拉图把这个问题继续讨论了下去。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教育是紧紧地与社会相连的。通过城乡  生活才能有全而的发展,国家的性质有赖于其公民的教育素  质,而教育必须适应组成国家的不同类型人的需要和潜力。  为了避免过度发展智力的危险,就必须有教育,它能均衡协  调地发展人的本性各个方而。这种教育给人以克制和尊重  他人的品质,使他可能具有以各种方式,以最大的魅力,适应  千变万化活动的能力。“教育”是以适合儿童第一本能—  关德的习惯所进行的训练。而“关德即是心灵的和谐”。对  柏拉图来说,教育的日的不在于发展某些能力,或给予特殊  的教学,而在于使人能取得其真正的尊严—去知道什么是  好。教育不仅仅是智育,教育是一个成}/的过程,它关系到  人的本性的各个方而,而造就性格是最为重要的结果。在这  方而,音乐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柏拉图强调情感教育与  智力教育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观点,基本上承袭柏拉图,他曾系统  地论述了对儿童施行体、德、智、关全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  想。亚里斯多德也认为教育是密切地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  起的。他比柏拉图更重视教育是一种个人事务。但是,他也  懂得在国家生活的狭隘天地中不可能取得全而的发展。全  而发展必须包含人类生活的所有方而。他把个人发展分成  三个时期,相应地教育也分三个阶段,即体育、德育、智育。  这实际上即是关于人的全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占希腊人第一个理解并表达了应该使人得到发展这一  理想。应使人的整体完关,发挥他的力量和能力,使它们充  分发展。自我实现和内在发展是教育的手段和日的,是心灵  进化的过程。对占希腊人来说,他们生存的日的就是发展成  为一种更为高尚的人。他们相信,教育对于达到这一日的有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新人,使他的力量得  到全而发展,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种对人格的尊重,  并使它充分地发展是占希腊人留给西方1日_界的伟大遗产。  _、罗马帝国时期  在西方教育史上,占代罗马的教育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罗马对占希腊的文化与教育在其吸收与消化过程中,  也曾经根据自己的情况与需要作出一些重要的调整、修改与  补充,而且,占希腊的文化、教育卞要是通过罗马的改革而影  响到后代欧洲的。在罗马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昆体  良、普鲁塔克也曾就人的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作了自己独到  的阐述。  昆体良提出教育的日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  人,因此,他在重视对雄辩家进行智育的同时,尤其强调德育  的重要性。昆体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完关雄辩家的形象,  “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是一个具有最高的天赋才能,满腹蕴藏  着最有价值的各种知识的人,一个各方而都是出类拔苯的  人”。[ I ] ( P 357)在德行与才能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他认为有道  德的生活甚至比最卓越的雄辩才能更为可取。重视德行的  培养是昆体良的教育理论的一个特点,关德同样需要教育使  之成为现实,德育与智育一者不可偏废,否则是培养不出杰  出的雄辩家的。  普鲁塔克在吸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全而发展教育思  想的基础上,结合罗马帝国的实际,勾画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人的智、体、德方而的教育都作了详细  的论述。在智育方而,他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儿童应  在他们成}/过程中,学习各种知识。但他同时又认为,在知  识当中,最有价值的是哲学,这固然有失偏颇,但是如果我们  把他与所处的历史时代联系起来考察的话,也就不难理解。  普鲁塔克认为,体育应看作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而,不  可等闲视之。体育的日的,不仅仅要使儿童的身体优关,而  且为了使其强壮有力。此外,普鲁塔克也论述了德育的内  容、方法,对年青人进行德育,可以培养他们谦逊的品格,使  他们举比有方,彬彬有礼。  三、文艺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问题,他们  提出了身心或人格全而发展的培养日标。这不是单纯对希  腊的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恢复,而是植根于现实的社会  条件的基础上的。当时资产阶级上层所要培养的已经不再  是僧侣和僧职人员,而卞要是社会、政治、文化、商业方而的  积极活动家乃至冒险家。这是他们提出身心全而发展的培  养日标的卞要原因。  在文艺复兴旱期,维多里诺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人文卞  义学者,他在创办学校时的指导思想是:兼顾身心的发展,德  育与智育并重,儿童个性、人格的发展与他们的政治、社会责  任感的培养相结合。维多里诺的学校十分重视体育,他认为  健康的身体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前提,此外他还为学生安排了  )‘一博的课程,以占典文学和占典著作的研究为核心内容,他  认为这种研究有很大的道德教育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  尚品格,是统一智育与德育的最佳途径。  到文艺复兴后期,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在蒙太根那里又  前进了一大步。作为对狭隘的中川_纪精神的反叛者,他既批  判旧的,也批判新的人文卞义学习,他认为一者都谈不上教  育。他比同代人更具有远见卓识,对这一问题有许多标新独  到之处。蒙太根明确地说明涉及整个人的教育宗H:“我们  所教育的不是一个思想,不是一个躯体,而是一个人。正如  柏拉图所说的,我们不能只培养一方而,而忽略另一方而,我  们要使身心都能平行发展,这正像驾在同一辕上、齐头并进  的两匹马一样”。[2]‘”52)蒙太根不仅重视对学生的各方而能  力的平行发展,而且就连如何选择教员也有明确的规定。他  认为正确选择教员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首先教师  本人就应是一个全而发展的人,他不光要有学问,而且还要  有很好的性格,他应该是个头脑平衡,各方而都出类拔苯的  人。  四、十八、十九川_纪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奇在继承和总结前人教育经验的  基础上,对全而发展的教育理论又补充了许多至今仍有积极  意义的见解。他卞张教育的日的在于促成人的天赋力量的  和谐发展,对儿童进行智育和德育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体育。  在他自己的学校中,裴斯塔洛奇把这一原则付诸实施。裴斯  塔洛奇认为整个人的发展需要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关系到人  本性的各个方而,关系到创造力、感情、体力、智力和道德。  只有能够影响人成为一个稳定单位的那些事情才是有教育  意义的,那种只去片而发展人自然本性的一个方而是不自然  和虚假的。名副其实的教育必须努力使人各方而的能力都  有全而发展。这又是对一种平衡和完全教育的具体要求,它  既没有忽略人的本性,又不忽略他的各种能力。这样,才能  使整个人格协调发展。为了这一日的,知识和学业的发展必  须与其他能力相称,因此,对年青人各方而的教育应该卞要  H在发展他们的能力,而不仅是丰富他们的知识。裴斯塔洛  奇在勃格道夫学院把这一思想付诸实现。在现代教育的精  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裴斯塔洛奇的伟大影响。他关于  儿童各方而均衡发展的呼吁,已经成为)‘一为接受的教育思想  的一部分。  继裴斯塔洛奇之后的苏格兰教育家戴维斯托针对当时  的教育现状,勇敢地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他认为教育要想  有效果,就不能仅仅有教学而已,它必须关系到整个的人。  因为人不是仅有头脑,或仅有感情,或肉体的精力,人是一个  复合体,教育是关系到人本性的各个方而。培养儿童最有影  响和最为成功的方式就是每天都要同时锻炼其智、体、德的  能力。他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对身心体魄的培养被分开了,  对身体能力的培养没有予以应有的注意,而那些智力的培养  却儿乎是压倒一切了。教育必须通过锻炼整个人—他的  思想,感情和外部举比来进行培养。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全  部本性,而不是单纯训练头脑的制度—它培养智力,也培  养情感习惯”。[3] ( P 246)  五、小结  在西方教育史上,全而发展教育的思想经过了众多教育  家、思想家儿个}日_纪的继承与发展,最后实现了由空想到科  学的擅变过程。但是他们所有这些对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  考察,都未能摆脱人性论的思想范畴,不能揭示个性的真正  解放和全而发展的现实的、客观的可能性,因而带有空想性  质。全而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于希腊的奴隶卞阶级,尤其是  亚里斯多德。他们认为:教育是“自由人”的特权,为了发展  自由人的高贵人性,它不是、也不应该是一种职业准备,教育  应使人“自由”,使人文雅,而职业生活是奴隶或普通劳动者  的事,是使人不自由、不文雅的。这种奴隶卞剥削阶级的教  育思想,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卞义教育家所全盘接受—  他们代表着一种新的剥削阶级利益。文艺复兴时代最旱的  意大利教育思想家佛奇鸟斯曾为全而发展教育下过这样的  定义:它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使受教者获致  德性与智慧的教育;是一种能唤起、训练与发展那些使人趋  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的才能的教育。维多里诺和其他人文  卞义者都接受这个贵族卞义十分明显的定义,并按照它的精  神安排教育上作。可以说,人文卞义教育的卞要特征就是这  利‘全而发展或自由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对后代的欧关  中学乃至大学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西方占代全  而发展教育思想的进步意义,我们应该给予历史卞义的肯  定。但应指出它的历史与阶级局限性,划清和谐发展和马克  思卞义经典作家所倡导的全而发展的界限。只有在马克思  卞义产生以后,才彻底完成了对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科学考  察,从而奠定了全而发展教育的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fll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f2l【英】伊丽莎自·劳伦斯著,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语A学院出版社,1992  f=}]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f41曹孚,腾大春,吴式颖,姜文阂外国占代教育史[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论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论文

对于苏格拉低来说,最高尚的教育就是美德,他认为 哲学家有义务将道德理智教给所有人,而这些教学不应该收费,(教人美德这件事儿应该是免费的)他说他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他什么都不知道!他也认为唯有知道什么是美德,一个人才会做到真正的美德。苏格拉底他也从来不会把知识记载到书上,因为他认为 记载知识会让我们忘记这些知识,不记载 我们却会时时刻刻记住,保持记忆力和头脑清醒。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代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其哲学和教育思想在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他那启发人思考的谈话方法,不仅影响了他的弟子,而且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和教育的历史。苏格拉底和我国古代的孔子在若干方向有惊人相似之处,因此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

外国教育史论文1500

在法国,整个教育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和大学教育。与其它国家相比,法国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启德教育法国顾问王姗姗老师介绍法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历经演变已成为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高等教育体制之一。法国高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教育方式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首先是教材不断翻新。任课老师将世界近期本专领域内取得的最新进展编入教材内。可以说,教材年年都不同。其次是课堂上由任课教授选择重点和难点讲解,而不一定涉及全部的内容,相当多的内容要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学习。第三是课堂上采取对话和讨论的方式教学。法国的高等教育分“宽进严出”和“严进严出”两种,前者指各类综合大学,特点是不收学费,面向大众,在综合大学学习的学生约占全国大学生的90%左右。后者是高等专业大学,是专门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这类院校入学门槛很高,学校的条件非常好,一些知名学校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政府和大型企业担任要职,这是普通大学根本无法相比的。为了方便外国留学生报考,许多学校都自愿结合,设立共同的招生联考机构,实行统一考试,各校录取。若学生选择到法国去学习,法国大学的课程基本是用法语来讲述的,另外有一些工程学院、艺术学院、高等商学院里面也有一些英语授课的课程。申请签证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简单的法语来表述自己的学习计划。留学法国第一年总费用不超过9万元人民币,第二年大概4--6万元人民币。与其它西方大国相比,法国的生活费用算是比较低的。并且保证金要求不高,只需5000欧元的存款证明。 由于法国公立大学免除学费的教育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国家,适合更多工薪阶层家庭学生实现自己的留学梦想。法国实行的是无差别、无歧视、一视同仁的留学生待遇。也就是说,外国学生在法国读大学和法国学生享受的是同样的待遇。法国的福利待遇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之一,学生在法国留学可以享受到大学生的住房补助,可以享受到学生的交通优惠票价,可以享受到非常优惠的社会保险。优势:免学费,教育质量高。法国是高福利国家,留学生均可申请到房租20%-40%的学生住房补贴,交通费和伙食费都可得到优惠。相关联接:到法国留学需要多少费用?学习费用,法国公立大学免学费,每年只收100至300欧元的注册费,折合人民币约一千至三千元。语言课程收费依课时数的多少而定。私立学校学费较贵,有的服装设计学校一年需6000欧元以上。   交通费,视住处远近而定,例如住巴黎市内或近郊,上课亦在巴黎,则每个月的月票钱即可涵盖所有的花费,但如住较远之郊外,则可能需要加倍。 外省交通费较巴黎而言比较便宜,26岁以下的学生可以买到学生月票18欧元,20岁以下则只需8欧元的月票。   伙食费,如果在大学注册而每日以学生优待价格在大学餐厅用餐,则每个月100--200欧元。自己做饭就可以节省更多的伙食费,从吃这方面巴黎比其它城市便宜一点。   住房费用,房租一个月约需150欧元至300欧元不等,如果上了大学可以申请大学生公寓那就只用付90多欧元。  巴黎住房基本是外省的两倍。   电话卡,目前在法国已普遍使用卡式的公用电话。电话卡可在各地的邮局及 tabac 买到。分五十次 (unit)及一百二十次两种。价钱分别为 5 欧元及15 欧元。巴黎有卖最好的打中国的电话卡,一般情况下一张中国卡12欧元可以打2000分钟到中国。   手机,法国现在有三大电信运营商,每家公司有给学生的优惠服务。一般签约一年的手机每月不会超过30欧元。  火车 法国铁路局的名称是 SNCF在26岁以下的青年可以买到青年卡,凭卡可以享受50%的票价。不同时段的票价也稍有不同,一般早上8点以前的要便宜,周五下午周六早上及周日晚上较贵,节假日也较贵。   打工收入,巴黎找到工作基本不难。一般打工,半工是300-500欧元/月,全工是550-1000欧元/月。如果充分利用暑假时间打工可以挣1000--2500欧元。   综上所述每人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总共为4000欧元到6000欧元折合人民币是四万到六万,这不失为工薪阶级留学的好选择。

如:印度的软件教育的可取之处

关于教育学独立的标志,学术界是有一定争论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结论不同,有人认为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有人认为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问世。如 正是由于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代表作《大教学论》的问世,才使教育学从以往的哲学、社会学等论述中分化出来称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夸美纽斯本人也被尊崇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外国教育史》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著,第141页。 王道俊、王汉澜 的《教育学》认为 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袁振国 的 《当代教育学》认为 夸美纽斯 1632 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在这个问题上,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角度来说,教育学学科独立的标志是 赫尔巴特 的 《普通教育学》的问世。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一、法国国家学位综合大学按照法国国民教育、研究与技术部的标准和规定的资格颁发国家文凭。所颁发的国家文凭需由国民教育部所署官员的签名。国家文凭上,应该有学院院长或大学校长和大学所在大区的教育部负责官员的签名,二者缺一不可。获取国家学位需要攻读学员有全日制留学经历(正常攻读学制的50%时间需是留学经历,且需要出证明)二、法国大学文凭(DU)法国的综合类(公立大学)本身就获得国家授权,可以用不同的名称-例如:“大学文凭(DU)”或“大学高等学业文凭(DESU)”等-颁发各种水平层次和学习年限不尽相同的校颁文凭,(但是文凭的颁发必须经过学校证书评估委员会严格的审定和批准,否则是无效文凭或项目);这类校颁文凭由各综合大学或为反映学校的特殊专业定向,或为满足某一地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特定需求而设立。尽管它们不属于国家统一文凭,但同样得到法国教育法相关条款的保护和认可,并不影响实际社会使用。校颁文凭上,应该有学院院长和大学校长签名三、法国综合大学的工程师文凭工程师文凭为国家统一文凭,它相当于新制硕士学位(Master)。文凭颁发需全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的监督检查,以保证这一文凭的质量。法国的工程师文凭课程原来通常是由高等专业工程师学院承担的。为了把这一高层次的职业化教学纳入综合大学,某些大学也设立了工程师培养课程。课程教学由大学所设的完全符合高等工程师专业学院资格标准的内部机构来承担。例如:巴黎十三大的大学工程师学院,颁发电讯、材料、软件工程和运用数学和科学计算这4个专业的工程师文凭。四、法国商学院文凭在法国,硕士学位不是什么学校都能颁发,只有公立大学才能颁发国家硕士学位,而另外的高等教育机构,如高等商学院和工程师都有自己的等效硕士的文凭,这类学位在社会范畴使用中因为商学院与所在国商会和工商局的紧密关系,反而更受用人企业的认可和欢迎,欧美教育体系的多样性使得国家学位与校颁学位的区别更多的只是体现在学员需求,就读方式及学习预算的差异上,而不是学位本身的优劣性。法国商学院如果要颁发有效力的学位证书,需要得到法国国家商业管理文凭认证委员会的评估(La Commission d’évaluation des formations et diplômes de gestion 缩写CEFDG),只有达到其审核标准的学校才有资格颁发此类文凭。因为进入CEFDG需要严格的选拔,所以CEFDG学位在法国的就业市场相对其他学位有更多的优势,但是如果CEFDG学位学生想继续攻读博士,那么他还是需要一个硕士的毕业证才行。同样的,获得CEFDG认证的商学院项目跟我国教育部涉外信息监管网认可的法国商学院信息基本是完全一致的,监管网还特意提到了有很多商学院私自开设BBA或DBA项目,这些一般都是绕开了CEFDG(也就是这学校本身就在CEFDG查不到),当然也得不到监管网名单的保护。注:大概只有220所工程师学院和40所法国最好的高商学院能够有资格颁发得到CEFDG认可的学位。

中国教育史论文1500字

现在的教育是悖逆天道、颠倒人伦,本末倒置、离经叛道、崇洋媚外、数典忘祖!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丢弃了。中国,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丢弃民族文化的国家。四大文明古国,如今只剩下中国了,可短短的几十年,这个文明古国也将消失,这个有著五千年古老文明的民族,也将消失!短短两百年历史的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教育,西方的价值观,核心就是唯我;宣扬竞争,刺激欲望,鼓励消费,在全世界氾滥成灾,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危险到极点!伍拾亿年的地球资源,就在人类贪婪掠夺下,短短的几百年就要消失殆尽!而我们是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哪!现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相信自己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却崇拜西方两百年的糟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传统思想和价值观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经典是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这些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依据,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屡遭灾难而不会解体的凝聚力。如果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灭,我们将是民族罪人、历史罪人……大家拿着线装书不认得,对不起我们中国的列祖列宗,对不起世界人民,对不起人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德要道。以人为本,首要的任务是把人教育好。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把人教育好了,一切皆好,社会和谐,百事如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我们的老祖宗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五千多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盛世,这些盛世的出现就是贯彻“教学为先”的结果。中国古圣先贤为什么如此重视人的德行教育呢?这是因为有没有德行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我们知道,人的需求有三个方面:第一,求食,以维持生命;第二,求偶,以延续生命;第三,求仁,以光大生命。求食、求偶,人与动物相同。求仁,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为人类所独有,动物是没有的。一个人如果迷恋于食色,不修持伦理道德,那就同动物一样了。人以德为本,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没有德行的人,虽然披着人皮,实际上不能算是人了。

儒家 教育现在给你们讲一讲“调心”。一个人要会调节心理。调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个开悟的人, 他要有一个清凉的心, 清凉是脑子很清 醒, 人很冷静, 清凉心就是说这个心永远是很安定的、很平稳的。调心的目的就是要修正我们身上的习性, 习惯性的东西, 因为习惯性的东西并不是件好事情。比如: 你已经生糖尿病了, 还是喜欢吃巧克力,吃甜品, 你们说这个习性好不好? 不好的习惯性的东西一定要改掉。调心就是把心调得平衡一点。修心也叫调心,即修心养性。儒家教育就是修心养性。告诉你们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能让你们修得更好, 就是共修, 人在一起的时候容易修, 容易进步, 与大家在一起修心念经, 才能让佛印心。什么叫佛印心? 就是与大家在一起修心念经, 大家都是佛, 大家身上都有好的气场, 大家在修心的时候会有一磁场和气场出来, 那时你与大家一起念经, 你会得到信心,得到能量, 会得到佛菩萨的佛心, 印在你的心里。如果一个人修心, 很难让佛在心中留住, 因为一个人修心时, 他的磁场, 佛性不够, 而且私心杂念一起佛菩萨就离开了,一个人修心之后, 不可能马上得到清净心和自在心。以为自己清净了、自在了。那是你自己认为的, 其实你不了解什么叫做业力。就是说你以为自己平静了、清净了、得到安静了, 以为自己修心已出成果了, 实际上你就不了解你身上的业力。因为身上有业力的人他的心不可能马上修得清净。比如: 你现在还欠很多钱, 而每天所赚来的钱, 实际上不是你的, 因为你欠人家的钱, 进来的钱就不是你的钱。业力是不可思议的, 不可思议的业力就是说这个业力会随着境界转, 就是心会随境界转, 心会随着业力转。比如: 今天业报到了, 你很恨这个人, 这时你心中就产生恨意, 产生恨之后, 身 体就会有变化, 饭吃不下, 觉睡不好,业力就开始变了, 你的脸也会随着业力变化, 变得越来越凶, 事业越来越有阻碍, 身 体越来越差, 这个业力就是你恨人家, 这都是业力转化的结果。修心之后不要去追求任何的感应, 你们今天跟随 师父修行, 不要去追求任何的感应。师父常常告诫你们修心念经不要去追求有什么感应, 要做到今世不造业, 累世的业也不要让他来。你们过去累世当中做的很多罪业, 随着你们再投胎受报, 有的也会没了。就像税 务 局的档 案一样,每五年就会自动注销。但是你们要记住, 你们在修行当中,因为你们是在正修, 佛菩萨会保佑你们, 你们头上有佛光,过去做的小业障真的能消掉,因此不要让累世的罪业再来侵入你的身 体, 师父现在让你们念《礼 佛大忏 悔文》就是忏悔你前世的罪业, 也只是前世而已。佛菩萨讲的三世因是前世, 今世, 来世, 能把这三世修好, 你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前世欠的债, 今世尽量不要让他发出来, 念《礼 佛大忏 悔文》之后把小的业障消掉了, 大的激活了, 然后念“小 房子”还 债。这就是阻止你累世的业力出现。

摘要 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往里跳。人们明明知道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业。然而在残酷的“唯学历论”面前,人们又不得不涌向大学,被那一纸文凭绑架着匍匐前进。中国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考试问题上如此清醒而无奈地纠结着,毫无反抗地行走于生活的悖论中。关键词高考、大学、教育、反思正文 二十一世纪悄然翻开行的篇章,中国将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党高瞻远瞩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早在1977年9月,邓小平刚刚复出就深谋远虑地把教育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国全党人民面前,语重心长地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 到1985年5月,又提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2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政治,明天的经济。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然而今天的中国,高考已经俨然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仪式,每年的高考新闻总是饶有趣味地制造着新的舆论场。家长孔庙烧香祈求孩子高分,高三女生喊楼“邀睡”减压,衡水二中“高考誓师大会”激情上演,为让迟到女儿进场考试母亲甘愿下跪……在现实环境下,这些新闻迫使人们去反思些什么,但似乎又有其合理的一部分,因为高考为大,一切逻辑为高考让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3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4 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依然是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必经之路。高考创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特殊情景,因为那里安放着难以抹去的故事和细节,而且浓缩了“中国式奋斗”的全部精髓和灵魂。  十年磨一剑,只为在这个六月“一考定乾坤”。在由“竞争”二字所诠释的逻辑体系中,高考是举起生命重托的最佳路径,“黑色六月”成为一种恒定而牢固的社会现象。竞争,不单单是高三学生的血酬定律,更是被早早地推向了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由高考卷起的这场竞争注定是深远的,是彻底的,是社会性的。它悄无声息地接管了应试教育的全部逻辑,所有关于素质教育的美丽愿景被狠狠地打入冷宫,动弹不得。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文化那里,从科举开始,读书更像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政治安排,而考试是一个人改变命运必须经历的一种仪式性的“程序”。“官本位”、“知识贵族”、“学而优则仕”隐隐地揭示了知识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文化心理一直延续至今,高考被有意无意地赋予了类似的社会功能。从1999年开始,扩招政策圆了更多学生的大学梦,然而在教育振兴、拉动内需、维护稳定、阶层流动等话语编织的复杂逻辑中,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击溃了人们对高考的美丽想象,以致无法接受“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这样的事实,知识与命运被迫脱离了对方的解释逻辑。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以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5曾经饱含希望的汗水,偏偏埋葬了世人的期许和信心。如果说“高考之门”还相对公平的话,“社会阶层世袭制”、“寒门难出贵子”、“父辈就业时代”等现象则剑指“工作之门”的是是非非。  高考,这个曾经承载着教育良心的选拔方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极为纠结的符号表象,最终失去了它原本强大的象征交换功能。在为人诟病的“工作之门”面前,扩招某种程度上给了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工作机会。他们轻松地越过高考,而后凭借发达的人脉关系挤占了原本属于优秀孩子的工作岗位。“高考之门”这道关卡在托起“中国式奋斗”的集体期许下步履蹒跚。在极具幻灭感的“工作之门”面前,“高考之门”并没有被历史性地架空,这条路上依旧“人满为患”。这不能不提到我们时代普遍浮躁的“唯学历论”用人机制。如今,保姆、服务员等工作几乎清一色地转向大学生学历。当“人才贬值”成为事实,学历将能力逼向了死角,这进一步激活了大学文凭的“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有些民办大学、独立院校堂而皇之地兜售文凭,艺术类招生更是遍地开花,艺术热仅仅因为艺术专业“好考”。诸如此类的“泡沫教育”已经泛滥成灾,间接地稀释了大学文凭的“含金量”。 “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或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6 我现在就在大学中学习,说实话,当我亲身经历了大学之后,这与我心目中的那座圣洁的象牙塔真的相差很远。我仅仅是一个学生我没有资格对中国的大学教育数三道四。在这里我就引用耶鲁大学前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的几句话来谈谈中国的大学教育吧: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他们计划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这位校长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评论还有很多。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人的观点,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为什么中国可以在那些国际奥数等比赛中获得一次次金牌,而十几亿的中国人却很少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学术上的最高荣誉呢?难道这就是中国教育? 另外中国的教育现状不仅仅存在这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是很值得人们去反思的。英语强制化的学习,小学时期创造思维的扼杀等。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学着所谓国际化的语言,却被韩国申请了中国的文化遗产,这也就是所谓的崇洋媚外吧。当然,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止这些,但以我的水平只能想到这些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高考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否则为何国家还要持续三十多年实行高考制度呢?我想高考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首先,方便统一实施考试,招生,录取。管理教育的人省事,学校省事,大学也省事。至少大学不用费尽心思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选拔学生,全国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不管跟国外比怎么样,在国内大家都是一样的。 另外,高考还有一个优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可以说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几乎时间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不公平。而高考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不管那些作弊和暗箱操作,至少大家的起点一样,时间一样,机会平等。我想这一点也是高考能够实行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高考纵然有许多弊端,但在新的选拔制度出现之前,它恐怕还会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存在很长的时间。因为就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它真的比其他的制度要合适。

可以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人手,我可以给你提供一点资料,但论文需要你自己写。政治方面: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周恩来在会上阐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和我们的五项原则;1971年重返联合国标志着新中国被广泛承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思想和政治路线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重要贡献;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创建了一种新的国体制度。经济方面:1953年的一汽和大庆油田的诞生不仅为我国的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我国产生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3年的三峡工程和08奥运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05年国家宣布免征农业税则标志着我国已完成了向现代化工业国的转型。科技方面:1948年的中科院成立是”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的一项重大事件“(《人民日报》当时的评论),1965年的牛胰岛素合成是新中国第一个被世界承认的重大科技成果,如果不是文革的干扰很可能成为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得项。1964年的原子弹爆炸和1970年的东方红卫星为中国取得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基础,二王的五笔字型和激光照排为中国文化和信息传播带来了历史性的革命,03年的载人航天器升空标志着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了全世界的先进水平。文化方面:1956年的简化字推广基本实现了全民扫盲,1977年恢复高考,1983年出现了第一届春晚,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了奥运会,1990中国第一次在北京举办了亚运会,1995年中国互联网开始起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