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道德与文明的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好

发布时间:2024-07-07 08:12:40

道德与文明的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好

道德是由道与德两个并列的词组成。 道是道路、行径、方式。 德是行为的表现。 道与德组合到一起,意义上就发生了变化,就有了道德的新义。 道字变成动词。 德是由道决定的。有道产生的德,演化成了道德。 现在人们把道德的意思着重地表现在德字上。 意思就是,不论你以什么道,只要能产生好的德果,人们都是乐意的。 在学术方面,道就是道,德就是德,是不容混淆的。 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可以把道德做为一个德字的意思去应用。 在很多事情上,人们只究其结果不问过程。对方不论采取什么道,表现出来的德是直观的。 所以,大多情况下,道德就是德的意思。

论道德进步与和谐文化建设  关键词:精神文明; 道德进步; 和谐文化建设  一、 道德是文化的灵魂,在和谐文化建设中,道德建设必须先行  道德与文明、道德进步与和谐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人类的文化逻辑地包含着道德文化,道德是文化的灵魂,是文明与和谐的核心,人类的文明与和谐就体现在道德的进步中。作为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的主体,人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道德才是个人自我完善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观性的、内在的根本动因。 道德进步决定着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它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道德建设,没有全体社会成员认可的道德标准和原则,就不可能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精神支柱。而没有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无所谓和谐、无所谓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的,因而也是没有希望的。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必然要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建设和谐文化,发展和谐文化,就必须高度重视并经常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际上也就是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而也就是在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和谐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那么,从建设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理解道德进步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关系,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内环节”的深刻含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一是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思想道德建设。其中,思想道德建设是核心内容,它集中反映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而且,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科学文化等精神文明其他方面的建设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决定着教育科学文化的性质。只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其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而“四有”新人的培养必须依靠思想政治工作,依靠道德建设。  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建设,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加强道德建设有一系列的指示和论述。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基本经验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强调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从而把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中,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已经形成了一个既有理论指导又有丰富实践内容的科学体系。这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则进一步强调:“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些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概括,意义重大而深远。  今天,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是既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把道德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导工程和核心工程。  二、 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发展和谐文化,就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通过坚持不懈的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应该看到,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们的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例如,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对外开放,学到了国外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道德建设开辟了新的视野和领域;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国内也有了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不仅如此,二十多年来,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道德建设方面,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社会的思想道德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人们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和风险意识大大增强了,知识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不仅有非常有利的条件,而且适逢非常好的时机。但是,我们也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日益深入人心,而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比较起来则是很不够的。何况,在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了,相互交往范围扩大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日趋多样化。与之相应,道德规范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发展,不断地充实新内容,否则,在社会生活方面就会出现失范现象。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很多很多。

1 沈家本之法律与道德治国作用评析 赵玉环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2 试论哈特法律与道德划界限度的思想 吴真文 道德与文明 2009/043 法理学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的界定 黄云翔 才智 2009/244 道德性:法律与道德的契合 彭君 河北法学 2009/095 试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以合道德不合法问题为主要分析对象 田晓玮 法制与社会 2009/206 再论法律与道德之统一 金丽娜 法制与社会 2009/197 形式独立与价值认同:法律与道德两种规范 张智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78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赵金磊 法制与社会 2009/179 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及其解决 董志中 法制与社会 2009/1810 “治”与“化”——法律与道德发生作用方式的探讨 杨龙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0711 有我无我之际:漫说法律与道德的语境差别 苏亦工 北方法学 2009/0312 浅论和谐社会中法律与道德的结合 李远红 法制与社会 2009/1413 法律与道德:一个多维度的解析 赖亮洲 法制与社会 2009/1514 在知识系统与行动系统之间——哈贝马斯对法律与道德的分析 郭婕 道德与文明 2009/0315 浅论法律与道德在教学实践中的整合 戴建春 学理论 2009/0416 对一种功能主义进路的思考——评《法律与道德关系——法理学与伦理学》 唐萌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17 见死不救的入罪之辩——再读法律与道德的定位 刘树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09/0218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朱鹏程 成才之路 2008/2919 浅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边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220 论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具体应用 马明茹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06资料来源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7-15 09:15:00 ] 作者:未知 编辑:studa090629 -人的平等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正确地揭示了平等的内涵,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间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 一、平等观的嬗变 平等是一个古老的观念。正如马克思所说摘要:“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注摘要:中共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2页)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主之间有某些共同点,因此,他们之间可以要求平等,而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在多数地方是无共同点的,因此,两者之间自然就无平等可言。通常情况下,奴隶主之间的平等可视为正常,而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平等就显得荒唐了。在封建社会,“等级”、“门第”森严,不同的阶级、阶层有着各自的平等,而跨阶级、阶层的平等被视为“无序”、“犯上”。在这种原始观念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的“平等观”实际上是抛开“人”的平等权利,单从部分人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去找寻其共同点,因此可视为“相对平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产品交换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规模贸易,商品所有者要求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平等权利,资本家要求雇佣自主,工人则要求人身自由。随着资本主义的确立,这种人的平等为人权新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这种要求就自然地获得了普遍的认可,自由和平等也就自然地公布为人权。 马克思主义者从政治、经济以及人权等角度对平等作出如下解释摘要:“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注摘要:中共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3页) 虽然资本主义的平等观比古老的观念大大进了一步,可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始终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里,必然存在无产阶级的不平等,资产阶级要求消灭封建的阶级特权,而无产阶级则以消灭阶级做为自己的要求,认为平等不应是一种表面的东西,它应该成为实际的、有内容的东西。对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摘要:“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注摘要:中共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6页) 马克思的这些精辟论断把平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在这里,已不再是某一阶级、某一阶层、某一集团的“人”,而是“一切人”,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非凡是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这些平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道德的建构 1、道德对人的影响 道德是人们的精神需求之一。这种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和社会的价值、意义的熟悉和把握而产生的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心理倾向,它能引导人体的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摘要: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非凡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称。(注摘要:中共江苏省教育工作委员会编《思想道德修养》,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4页。)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人自己的行为体现着某些社会关系、社会意义,道德是个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能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个人而言,道德对个体发展极为有利,它能促使人们身心平衡,使主体自我完善。人的社会化就是促成个人同社会的统一,这个过程,也就是个人对社会道德调控的认同,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要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离开道德是无从谈起的。现代道德是人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基本权利而实现的,它是个人主体对特定价值的一种自主要求。因此,平等既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道德建设的基础。 2、道德内容的调配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尤以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影响甚大,此外,还有传统舆论、传统习惯,诸如摘要:“节俭”、“勤劳”、“良心”、“孝”等,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可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历史也有诸多弊端,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愚忠”、“愚孝”让人愚从,“一切人”的平等观念在古老的中国被视为“叛逆”,使得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人权意识长期以来遭受压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平等意识增强,懂得了人的尊严,非凡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愈来愈多的中国年轻人正冲击着旧的等级森严的传统观念,努力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中国现代社会的价值正趋向多元化,全社会重视“德、才、能”的多种价值。尽管如此,“德”在人们心中的价值标准仍占很重要的位置。 3、道德的时代内涵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从国情出发,依据国民精神生活的实际需要、民族特有的风格和性格,既要承接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又要适应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事业的发展,把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推广开来,使之变为人们的道德品质,因此,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变革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新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摘要: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一个人只有自觉、自愿,才能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要做到自觉、自愿,必须保证自身的平等权利,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又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同时又反对置他人利益于不顾或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小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应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主体意识、平等观念和民主思想,大力提倡关心人、保护人、尊重人,建立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这样才有利于调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人本身的价值,维护人格尊严、民主权利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平等观和道德建设 加强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为基础,注重“一切人”的平等观念。事实上,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政治、经济、科学和法律等方面,无不渗透平等观。 1、政治方面 无论什么样的社会,道德和政治难分难解,政治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人民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在政治生活中要求全体中国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享有管理监督国家事务的权利。从管理者角度看,在实际运行中,权利的行使主体为少数人,在具体行使党和人民赋予他的权利时,某些道德水准不高的管理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名义上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实际上是人民的“老爷”,是特权人阶层。一些人在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支配下,运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有些人因此走向腐败,走向犯罪。据中纪委2000年1月公布的资料看,1999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已查结案件13041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132447人,在受处分的人员中,县处级干部4092人,地厅级干部327人,省(部)级干部17人。(注摘要:郑群《试论权力行使主体的道德取向和完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0年第9期,第47页。)干部腐败现象日益突出,其原因和腐败者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差有关,也和当前制度不力、缺少有效的监督有关。权力的过份集中,导致权力主体为所欲为。假如他们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地位,真正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人和工作,平等地参和和竞争,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时刻“慎独”,加之健全严密的监督管理机制,可使权力行使主体大大改变自身的形象。 从被管理者角度看,广大人民群众应运用自身的政治权利,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去参和政治,以真正主人翁的姿态去管理、监督国家事务,非凡是对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有害的事,要勇于揭发、勇于监督、勇于抗争,要抛开几千年以来烙在中国人身上的奴性,追求人的自由和平等,并以此促进道德意识的转化、道德情感的升华,使自身成为一个健全向上、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经济方面 经济是道德的基础,经济环境是道德建设的条件,道德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实际贡献和个人利益直接挂勾,奖优罚劣,多劳多得,优胜劣汰,因此,人们劳动纪律观念大大强化,职业责任感增强,“老实劳动、合理经营、公平交易”越来越被视为美德。“有德则有财”说的是道德能给人们带来益处,违反道德的行为,或早或晚都会使事业受阻。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一切向钱看”,这些人“钱”字当头,坑蒙拐骗,因此,社会需要呼唤“老实守信、彼此平等、信守承诺”的道德品质。从长远来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中国特色的道德,尽管在社会主义初级出现了一些不道德的现象,随着经济大国的确立,越来越多的人会有“人无诚不立、业无义不兴、国无信不守”的道德意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身也寓含着平等观念的道德内容。 从市场主体来看,在经济合同中或是市场背后的“契约”里,以至经济活动的供求关系中,买卖关系、竞争关系都要求人们要有一个平等的大前提,要求老实、守信。市场经济实为利益驱动型和竞争型的经济,主体决策、经营、管理等甚为重要,方向、方法正确就可以获利,反之就会亏损,这就要求经营者要有敬业、勤奋、节约等好的道德品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立观念、责任观念、效益观念更要强化,这样才能适应变化莫测的经济环境。 从商品交换来看,“自由、公正”的原则贯穿始终。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平等地面对一切人,人和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在商品交换中得以修正,商品交换者权利平等。在市场经济中,以“等价交换”原则为价值尺度,参和市场活动,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人的独立、自由、平等和对物的依靠性,共同溶和市场体制之中。 3、科技方面 科技和道德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日渐克服自身在自然界而前的惧怕和不安,并运用科技对人类心灵产生功能,获得“自由、平等”。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使得人类的社会生活便捷、舒适,形成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既可造福于人,又可赐难于人,是害是利,其关键在于具体运用或探究科技活动的当事者。道德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科技在探究和运用时必须有严格的机制,必须受道德的约束。 首先,从科技探究方面来看,科学是人们熟悉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活动。其使命是熟悉事物的本质和法律,其本身并不包含道德价值,但是,由于科学活动是在人类中进行的,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如此说来,科学及其活动本身也就成了人类道德评价的对象。这就决定了科技成员对其行为要承担越来越多的道德责任,要坚持“客观公正、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在任何强大势力面前都要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不因诱惑而出售良心。所谓良心,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科技工作者要把握自己的探究活动,确保其探究成果要造福于世,至少不至于危害人类。 其次,从科技运用方面来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技术直接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这就使得科学技术具有“善”的意义,科技不仅给人类带来福利科技的重大突破和进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会产生一些新的道德观念,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道德新问题。在现代社会里,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之间互动,使得功利的因素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压力。在其背景下,竞争意识越发浓烈,而公平的竞争,合法、合理、无公害的运用,全球意识、公众意识、平等意识已成为运用科技成果的共识。 4、法律方面 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密切相关,道德建设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法制建设是道德建设的体现和保障。道德实际上就是善和恶、美和丑、正义和邪恶、光荣和耻辱、老实和虚伪等观念和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两者关系紧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功能,相辅相成。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贯穿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精神渗透在法律规范中,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律除了具有强制功能外,它还有指导、教育、评价以及猜测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主义法律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平等贯穿其立法、执法、守法的各个环节。 首先,从立法方面来看,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显示了平等的相关因素,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从国体上确定了阶级性质和人民的地位。 其次,从执法方面来看,司法机关在实施法律过程中,依据“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实是、有错必纠和国家赔偿”等原则,要求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既让人们看到了法律的严厉性,又让人们看到了法律的公正无私和适应于“一切人”的“平等”。 第三,从守法方面来看,“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并依据其不同的调整范围对主体作了具体的规定,如民法中规定“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老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婚姻家庭法中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基本原则;刑法中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等原则,其间无不渗透平等的思想,闪烁着公正的光线。 当前,只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在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强化平等意识,才能让中国的“一切”公民真正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才会日趋完满。

道德与文明的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好呢

道德。我是中国人,我们要帮助自己的同胞们。

关于道德的论文,我认为,论青年的道德观。就可以。

我国转型期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景象及思考 【摘要】本文以转型期的体育领域伦理道德景象为研究对象,运用逻辑法,结合本人所见所闻,重新认知道德、社会伦理道德、我国转型期社会伦理道德景象、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我国转型期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景象及其成因,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体育;伦理;道德;转型期;中国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各种不和谐的现象充斥着我国的各个领域,这些“不和谐”有一部分涉及法律问题,我们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而更多的是一种伦理道德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伦理道德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认知,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有正确的态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对体育领域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需要始终保持一种敏感的嗅觉,这些体育领域的“不和谐”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 如何才能处理好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下将谈谈本文的愚见。 关于转型期、社会伦理道德的认知及其景象。 1 何谓转型期。 我国一直以来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的综合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各种伦理道德理论也随着开放的经济一同到来,并影响着我国的公众。如现代的公民伦理、普斯伦理近几年都有着一定的传播。 我国真正的转型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 我们转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政治文明水平、经济发展、文化的保护和发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出很多不和谐的景象,各个领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浮躁心态。 2 对道德的认知。 关于“道德”, 对“德”字的拆解———很多人在十字路口,眼睛斜过来,看见一样东西,拿不拿?问问心。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并非指的是一条具体的道路,而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由此可见,“道德”,就是类似于约定的秩序,引申为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世的规则。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既有自我的要求,又受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 3 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知。 伦理道德本身是一种习惯。伦理与道德在内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伦:次序之谓也,“伦理”似乎便是指长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国有“天地君亲师”的古训。伦理与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作用。“伦理”和“道德”常常同时出现,但却是两个不同的两个概念。伦理,从本质而言,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而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是双向的。道德范畴则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道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可以是单向的。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而伦理道德使人性的本质得到合理的引导。 4 转型期社会伦理道德景象。 我国选择了一条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我国又是一个受传统的儒家伦理几千年影响的国家,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的转型。“我们不能对我们生活的社会时代麻木不仁,我们必须要跟上社会的节奏。”有人说:“全亏了改革开放的与国际接轨,让我们迎来了普斯伦理”,改革开放确实让我们与世界零距离接触,让我们对普斯伦理、公民意识等各种伦理道德理论有了全新的认识。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度的加大,发展的加速,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也产生着微妙的变化,部分人产生了一种浮躁的心理,世界观、价值观也随之改变,太过注重经济效益,追求不切实际的社会认可,而忽略了个人真正的价值。 对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的认知及其转型期的景象。 1 对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的认知。 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就是在体育领域调节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关关系的规则,它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有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领队、出资方、盈利方、社会成员等多个构成部分,这些部分自身或者部分与部分之间产生的关系, 必须要有相关的伦理道德来引导和约束,这就是体育伦理道德。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商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经济领域的这一变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体育的产业化、职业化、功利化和商业化无疑在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方面作出了贡献,但它同时又“对弥足珍贵的体育精神具有巨大地消解作用,它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吞噬着体育的灵魂,使体育正一天天地逐渐沦为名利、功利、势力的奴隶! ” 2 转型期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景象。 北京2008 奥 运会,让世界再次承认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还远远不是一个体育强国。我国的竞技体育就存在太多的伦理道德问题。 1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是举国体制, 是一个金字塔形态。2008 年,北京奥运会前,就有众多体育专家、学者提出,2008 奥运会后,我国需要改变现今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呼吁取消举国体制,应该把体育工作的重心由竞技体育向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移动,但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反对的声音,认为不可以取消。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20 年呈下降趋势,现状不容乐观;同时许多疾病也呈现着年轻化的趋势,提高国民体质,已经是当务之急。本人认为体育工作的重心理应由竞技体育向社会体育、学校体育转移。当然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伦理道德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 竞技体育的人才选拔。我愿意相信绝大多数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是公正、公平的,但也必须承认,在部分运动项目的人才选拔中,并不仅仅看运动员的实力和未来可以挖掘的潜力,运动员的家庭背景也作为考察项目之一。近期网上公布的几段视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其中一名小男孩的日记还一度引发体育界的轰动,内容主要是教练明目张胆的索取烟酒、红包,若不按时送,就不给指导甚至不给练,更有甚者,对其队员会进行体罚。这时候,我们就要反思了,有的同志是打着“为国争光”的幌子,做着满足个人利益的事。 3 始终处在风口浪尖的中国职业足球。我国泱泱13 亿人的大国, 竟然选不出11 个能在世界足球中踢出一席之位的运动员, 有人说,这是我们的体质、体能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 日本、韩国同样是亚洲种,为何他们就可以呢? 由此想到,近来沸沸扬扬的足球运动员群殴、打裁判等等负面事件,足球运动员拿着高额的薪酬,有没有实现相应的价值? 有没有付出相应的努力? 前几天,本人在看体育新闻,看到了中国棒球队没有太多的经费,没有外教,甚至连本年度的比赛服、装备都是去年的旧服装、装备,但他们仍在坚持,仍然兢兢业业地训练,没有观众,仍认认真真地比赛。朝鲜国足,拿着12 元的月薪依然闯进了世界杯。群殴、假球、黑哨,试问中国职业足球到底怎么了! 3 转型期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景象的成因。 谈谈我国体育领域这些“不和谐”的成因是什么? 第一,无疑是体制问题,没有规范、可行的体制去规范,让体育领域各组成部分有一把自我约束的尺来衡量自己的道德行为。第二,缺乏相应的伦理道德教育。体育领域作为大众娱乐、观赏的项目有着一定风向标的作用,这就要求运动员等体育领域的组成部分接受较多的思想教育,包括爱国精神、民族主义、团结精神、拼搏精神等等。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更应该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形象。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中国男篮,他们常常会组织队员去军队、学校等接受思想教育,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所以在奥运会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团结和拼搏。第三,国家集团与集团、各集团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不和谐”很大程度上是每个人都想把利益最大化,这与现阶段转型期,社会的竞争及飞速发展不无关系。 结论。 本文对道德、社会伦理道德、我国转型期社会伦理道德景象、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我国转型期体育领域的伦理道德景象及其成因进行了讨论。可见,我国体育领域的某些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伦理道德,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家的体制问题,有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问题,当然也与我们公民的素质和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目标等有关。转型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转型期完成公民伦理道德的洗礼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万月红。21 世纪初我国体育道德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曾玲华。体育道德失范与人文奥运的冲突及其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作者姓名后缺少标点)〔3〕熊文,蔡端伟,李荣芝。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及其特殊形式———道德契约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 〔4〕蒋晓丽。体育伦理与体育道德的区别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贺亮峰。体育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与运动员目标定向关系研究综述[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3)。 〔6〕梁伟,梁柱平。体育道德与职业运动员职业道德关系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 〔7〕于磊。世界主要体育组织的道德规范条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论*文*网]

道德,不可缺少的人性

道德与文明的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好看

怎样写好演讲稿  一、了解对象,有的放矢 演讲稿是讲给人听的,因此,写演讲稿首先要了解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文 化程度、职业状况如何;了解他们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等。否则,不看 对象,演讲稿写得再花功夫,说得再天花乱坠,听众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无动于衷,也就达 不到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的目的。  二、观点鲜明,感情真挚 演讲稿观点鲜明,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 的透辟程度,能给人以可信性和可*感。演讲稿观点不鲜明,就缺乏说服力,就失去了演讲 的作用。 演讲稿还要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有鼓动性。因此,它要求在表达上注 意感情色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既有所怒,又有 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当然这种深厚动人的感情不应是“挤”出来的,而要发自肺腑, 就像泉水喷涌而出。  三、行文变化,富有波澜 构成演讲稿波澜的要素很多,有内容,有安排,也有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如果能掌握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恰当地选择材料,安排材料,也能使演讲在 听众心里激起波澜。换句话说,演讲稿要写得有波澜,主要不是*声调的高低,而是内容的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强调,有反复,有比较,有照应。  四、语言流畅,深刻风趣 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思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 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运用得好还是差,对写作演讲稿影响极大。要提高 演讲稿的质量,不能不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 写作演讲稿在语言运用上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一)要口语化。“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 要口语化。 演讲,说出来的是一连串声音,听众听到的也是一连串声音。听众能否听懂,要看演讲 者能否说得好,更要看演讲稿是否写得好。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 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完全听懂。如在一次公安部门的演讲会上,一个公安战士讲到他在 执行公务中被歹徒打瞎了一只眼睛,歹徒弹冠相庆说这下子他成了“独眼龙”,可是这位战 士伤愈之后又重返第一线工作了。讲到这里,他拍了一下讲台,大声说:“我‘独眼龙’又 回来了!”会场里的听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演讲稿的“口语”,不是日常的口头语言的复制,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言,要逻 辑严密,语句通顺。由于演讲稿的语言是作者写出来的,受书面语言的束缚较大,因此,就 要冲破这种束缚,使演讲稿的语言口语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 短句,把倒装句必成正装句,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 去。演讲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不那么“上口”、 “入耳”,就需要进一步修改。  (二)要通俗易懂。演讲要让听众听懂。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那么这篇 演讲稿就失去了听众,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意义和价值。为此,演讲稿的语言要力 求做到通俗易懂。列宁说过:“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弃 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抛弃记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的、还不熟悉的口 号、决定和结论”。  (三)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一定要生动。如果只是思想内容好,而语言干巴 巴,那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演讲稿。写好演讲稿,只有语言的明白、通俗还不够,还要力求语言生动感人。    (四)要准确朴素。准确,是指演讲稿使用的语言能够确切地表现讲述的对象——事物 和道理,揭示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作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表达的对象熟悉了 解,认识必须对头;其次,要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用词贴切,句子组织结构合理。朴 素,是指用普普通通的语言,明晰、通畅地表达演讲的思想内容,而不刻意在形式上追求词 藻的华丽。如果过分地追求文辞的华美,就会弄巧成拙,失去朴素美的感染力。  (五)要控制篇幅。演讲稿不宜过长,要适当控制时间。

道德,不可缺少的人性

道德是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有些人以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其实只要你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也很简单,道德就是诚实守信用,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道德就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帮助他渡过难关。道德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得。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公交汽车去姥姥家给姥姥过生日,我刚找到一个位子坐下来,就看见一个老奶奶颤颤巍巍地走上车来,这时车上已经没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一丝难色,我心里想:我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呢?如果让了,别人会不会说我出风头?不让座,万一老奶奶站不稳,摔着怎么办。我心理就像有一个小天使和小恶魔一样:小天使说:"快给老人让座吧,做一个孝敬老人的孩子。"小恶魔说:"别听她的,万一让了座,别人说你出风头怎么办?再说了,坐这儿多舒服呀。"小天使说:"快给老人让座吧,老师上课时不是经常说要尊敬长辈吗?""不让!""让!""不让!""让!"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在校园里拾到了一元钱,我便交给了老师,老师夸我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虽然只是一元钱,但是,它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记……想到这儿,我便鼓起勇气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这里吧。"老奶奶感激的对我说:"真是个好孩子。"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道德需要我们一同去遵守,一同去行动,如果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心灵,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多么美好呀! 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我们今天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做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 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要我们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会成为有道德的人。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我们党和政府对公民的道德建设十分重视。三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去年的今天,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作出决定,将每年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和政府为什么对我们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如此重视呢?因为我们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67亿,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成败兴衰。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接班人,就能够确保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就能够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勇气的,有时还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刚刚结束的第28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们不仅在金牌数上取得了突破,而且表现了道德风尚,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好评。给我印象很深的中国男子花剑团体的运动健儿们和俄罗斯体操运动员涅莫夫在运动场上所表现出来“一切服从裁判”的道德行为,告诉每了一位运动员和我们这样观众这样一个道理:只要表现出高尚的道德风尚,那么虽然可能会失去项目上的金牌,但一定会得到观众心中的金牌。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毅力的,道德高尚的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我觉得我们要想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除了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开展的“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手拉手”、“雏鹰行动”等有意义的活动外,还必须从小事做起。比如说,在家里我们给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和妈妈端上一杯热茶,在学校里我们帮助同学解决一道难题,在公交车上我们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个座,在上学路上我们扶正一颗被风吹歪了的小树,在广场上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屑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这些小事做起,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长此以往,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有道德的好少年。 亲爱的同学们,党和政府在关心着我们的成长,爸爸妈妈在期待着我们成才,我们在为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明白自己在道德建设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逐渐具备良好的公民道德,长大后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响当当的中国人!

道德与文明的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好一点

道德,心灵的一抹阳光

道德是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有些人以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其实只要你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也很简单,道德就是诚实守信用,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道德就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帮助他渡过难关。道德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得。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公交汽车去姥姥家给姥姥过生日,我刚找到一个位子坐下来,就看见一个老奶奶颤颤巍巍地走上车来,这时车上已经没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一丝难色,我心里想:我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呢?如果让了,别人会不会说我出风头?不让座,万一老奶奶站不稳,摔着怎么办。我心理就像有一个小天使和小恶魔一样:小天使说:"快给老人让座吧,做一个孝敬老人的孩子。"小恶魔说:"别听她的,万一让了座,别人说你出风头怎么办?再说了,坐这儿多舒服呀。"小天使说:"快给老人让座吧,老师上课时不是经常说要尊敬长辈吗?""不让!""让!""不让!""让!"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在校园里拾到了一元钱,我便交给了老师,老师夸我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虽然只是一元钱,但是,它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记……想到这儿,我便鼓起勇气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这里吧。"老奶奶感激的对我说:"真是个好孩子。"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道德需要我们一同去遵守,一同去行动,如果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心灵,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多么美好呀! 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我们今天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做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 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要我们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会成为有道德的人。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我们党和政府对公民的道德建设十分重视。三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去年的今天,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作出决定,将每年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和政府为什么对我们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如此重视呢?因为我们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67亿,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成败兴衰。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接班人,就能够确保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就能够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勇气的,有时还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刚刚结束的第28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们不仅在金牌数上取得了突破,而且表现了道德风尚,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好评。给我印象很深的中国男子花剑团体的运动健儿们和俄罗斯体操运动员涅莫夫在运动场上所表现出来“一切服从裁判”的道德行为,告诉每了一位运动员和我们这样观众这样一个道理:只要表现出高尚的道德风尚,那么虽然可能会失去项目上的金牌,但一定会得到观众心中的金牌。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毅力的,道德高尚的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我觉得我们要想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除了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开展的“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手拉手”、“雏鹰行动”等有意义的活动外,还必须从小事做起。比如说,在家里我们给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和妈妈端上一杯热茶,在学校里我们帮助同学解决一道难题,在公交车上我们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个座,在上学路上我们扶正一颗被风吹歪了的小树,在广场上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屑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这些小事做起,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长此以往,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有道德的好少年。 亲爱的同学们,党和政府在关心着我们的成长,爸爸妈妈在期待着我们成才,我们在为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明白自己在道德建设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逐渐具备良好的公民道德,长大后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响当当的中国人!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著称,它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国家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所以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这一良好的礼仪之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礼仪体现了什么?礼仪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和风貌。中国获得了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主办权,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示给世人呢?从城市“硬件”来说,十几年来大规模的市政建设使上海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这方面已不逊于许多国外大都市,但在城市“软件”方面,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我以前也不太懂得礼仪,乘电梯时总是随便站;坐公交车时旁边站着一位60多岁得老人也视而不见,虽然知道要让座,但是也不愿站起来;吃饭时总是急忙坐下;有时由于个人原因提早退场;还乱穿马路;不过父母也没有职责我的行为。这时的礼仪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汇。 后来我知道礼仪有许多种,有社交礼仪,家庭礼仪,就业礼仪等等。社交礼仪又分打手机的礼仪,电子信函礼仪,赴宴的礼仪。这时的我才知道礼仪是十分广泛的。从此以后,我时时刻刻的记住这些礼仪知识。有一次,舅舅请我们吃饭,我想这正是体现个人素质的好时机。我主动让外婆靠南坐,给外婆夹一些菜,我吃菜或喝饮料时,小口小口地吃,也不发出很大声响。突然舅舅提出向我们敬酒,轮到我时,我站起身拿起酒杯并面带微笑的对他说:“祝您财源广进,万事如意。”宴会结束后,大家都夸我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我心里喜滋滋的。 礼仪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礼仪能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要做文明的主人,与文明同在!  文明伴我成长,我与文明同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一个甜蜜的微笑,一种执著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融会成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拨动人心的音符。 我认为,谦让是最大的美德。有些人认为只是表面上谈谈“纸上谈兵”,实际也不用去做的,但他们错了,生活中你不一定就要做大事,而小事却置之不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你都能做,如上车先让老人先上,看见老人要让座……   谦让这个词语对人们即陌生又熟悉,早在很多年以前,我们的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学会谦让,随着时间的流失,在我们的记忆里谦让这个词已渐渐淡忘了……记得有一次,我站在104路车上,人很多,座位都做满了人。到了宛平南路这一站时,上来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还带着一位年幼的小孙子,居然没有人让座。那位老奶奶领着孙子从车门口一直走到车尾,可满车的人却毫不在乎,视若无睹。坐着的人心安理得,连正眼都不去瞧一下他们。没有几个人像我这样看着这一老一少。 每次到一个站点,都会播放“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您……”我想,这是在浪费电。我听了几百遍了,想必经常做车的人听了不止100遍,而今天,满座的人,面对他们却不加理睬。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哈尔滨市一家企业公开招聘人员,一位前来应聘的女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相当不错,就因为她多次主动给别人让座,被招聘单位说成是“缺乏竞争意识”而拒绝聘用。我认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让座只是我们应尽的一种义务。现在,人们都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谁也不愿意吃个亏——正如让座这个简单的动作。此刻的让座已成了那变质的面包,像个足球似的被人们踢来踢去。 我们大家在学校里也会有一些事发生。但同学与同学之间,也是应该要互相谦让的,我们要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人与人之间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前进的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下一步,就是要我们顽强的走下去,事在人为,我们首先就是要具备中学生的美德,具备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没有美德的人,不算高尚,别让陋习沾染如花的青春,更别让陋习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让我们的校园从此绽放美丽,让我们的社会迸发出文明的火花,让我们 抱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结伴同行!

道德与文明的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的

道德是由道与德两个并列的词组成。 道是道路、行径、方式。 德是行为的表现。 道与德组合到一起,意义上就发生了变化,就有了道德的新义。 道字变成动词。 德是由道决定的。有道产生的德,演化成了道德。 现在人们把道德的意思着重地表现在德字上。 意思就是,不论你以什么道,只要能产生好的德果,人们都是乐意的。 在学术方面,道就是道,德就是德,是不容混淆的。 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可以把道德做为一个德字的意思去应用。 在很多事情上,人们只究其结果不问过程。对方不论采取什么道,表现出来的德是直观的。 所以,大多情况下,道德就是德的意思。

论道德进步与和谐文化建设  关键词:精神文明; 道德进步; 和谐文化建设  一、 道德是文化的灵魂,在和谐文化建设中,道德建设必须先行  道德与文明、道德进步与和谐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人类的文化逻辑地包含着道德文化,道德是文化的灵魂,是文明与和谐的核心,人类的文明与和谐就体现在道德的进步中。作为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的主体,人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道德才是个人自我完善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观性的、内在的根本动因。 道德进步决定着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它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道德建设,没有全体社会成员认可的道德标准和原则,就不可能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精神支柱。而没有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无所谓和谐、无所谓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的,因而也是没有希望的。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必然要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建设和谐文化,发展和谐文化,就必须高度重视并经常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际上也就是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而也就是在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和谐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那么,从建设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理解道德进步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关系,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内环节”的深刻含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一是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思想道德建设。其中,思想道德建设是核心内容,它集中反映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而且,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科学文化等精神文明其他方面的建设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决定着教育科学文化的性质。只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其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而“四有”新人的培养必须依靠思想政治工作,依靠道德建设。  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建设,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加强道德建设有一系列的指示和论述。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基本经验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强调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从而把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中,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已经形成了一个既有理论指导又有丰富实践内容的科学体系。这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则进一步强调:“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些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概括,意义重大而深远。  今天,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是既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把道德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导工程和核心工程。  二、 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发展和谐文化,就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通过坚持不懈的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应该看到,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们的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例如,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对外开放,学到了国外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道德建设开辟了新的视野和领域;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国内也有了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不仅如此,二十多年来,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道德建设方面,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社会的思想道德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人们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和风险意识大大增强了,知识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不仅有非常有利的条件,而且适逢非常好的时机。但是,我们也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日益深入人心,而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比较起来则是很不够的。何况,在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了,相互交往范围扩大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日趋多样化。与之相应,道德规范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发展,不断地充实新内容,否则,在社会生活方面就会出现失范现象。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很多很多。

1 沈家本之法律与道德治国作用评析 赵玉环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2 试论哈特法律与道德划界限度的思想 吴真文 道德与文明 2009/043 法理学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的界定 黄云翔 才智 2009/244 道德性:法律与道德的契合 彭君 河北法学 2009/095 试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以合道德不合法问题为主要分析对象 田晓玮 法制与社会 2009/206 再论法律与道德之统一 金丽娜 法制与社会 2009/197 形式独立与价值认同:法律与道德两种规范 张智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78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赵金磊 法制与社会 2009/179 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及其解决 董志中 法制与社会 2009/1810 “治”与“化”——法律与道德发生作用方式的探讨 杨龙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0711 有我无我之际:漫说法律与道德的语境差别 苏亦工 北方法学 2009/0312 浅论和谐社会中法律与道德的结合 李远红 法制与社会 2009/1413 法律与道德:一个多维度的解析 赖亮洲 法制与社会 2009/1514 在知识系统与行动系统之间——哈贝马斯对法律与道德的分析 郭婕 道德与文明 2009/0315 浅论法律与道德在教学实践中的整合 戴建春 学理论 2009/0416 对一种功能主义进路的思考——评《法律与道德关系——法理学与伦理学》 唐萌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17 见死不救的入罪之辩——再读法律与道德的定位 刘树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09/0218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朱鹏程 成才之路 2008/2919 浅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边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220 论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具体应用 马明茹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06资料来源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7-15 09:15:00 ] 作者:未知 编辑:studa090629 -人的平等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正确地揭示了平等的内涵,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间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 一、平等观的嬗变 平等是一个古老的观念。正如马克思所说摘要:“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注摘要:中共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2页)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主之间有某些共同点,因此,他们之间可以要求平等,而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在多数地方是无共同点的,因此,两者之间自然就无平等可言。通常情况下,奴隶主之间的平等可视为正常,而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平等就显得荒唐了。在封建社会,“等级”、“门第”森严,不同的阶级、阶层有着各自的平等,而跨阶级、阶层的平等被视为“无序”、“犯上”。在这种原始观念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的“平等观”实际上是抛开“人”的平等权利,单从部分人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去找寻其共同点,因此可视为“相对平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产品交换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规模贸易,商品所有者要求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平等权利,资本家要求雇佣自主,工人则要求人身自由。随着资本主义的确立,这种人的平等为人权新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这种要求就自然地获得了普遍的认可,自由和平等也就自然地公布为人权。 马克思主义者从政治、经济以及人权等角度对平等作出如下解释摘要:“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注摘要:中共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3页) 虽然资本主义的平等观比古老的观念大大进了一步,可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始终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里,必然存在无产阶级的不平等,资产阶级要求消灭封建的阶级特权,而无产阶级则以消灭阶级做为自己的要求,认为平等不应是一种表面的东西,它应该成为实际的、有内容的东西。对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摘要:“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注摘要:中共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6页) 马克思的这些精辟论断把平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在这里,已不再是某一阶级、某一阶层、某一集团的“人”,而是“一切人”,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非凡是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这些平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道德的建构 1、道德对人的影响 道德是人们的精神需求之一。这种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和社会的价值、意义的熟悉和把握而产生的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心理倾向,它能引导人体的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摘要: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非凡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称。(注摘要:中共江苏省教育工作委员会编《思想道德修养》,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4页。)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人自己的行为体现着某些社会关系、社会意义,道德是个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能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个人而言,道德对个体发展极为有利,它能促使人们身心平衡,使主体自我完善。人的社会化就是促成个人同社会的统一,这个过程,也就是个人对社会道德调控的认同,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要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离开道德是无从谈起的。现代道德是人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基本权利而实现的,它是个人主体对特定价值的一种自主要求。因此,平等既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道德建设的基础。 2、道德内容的调配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尤以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影响甚大,此外,还有传统舆论、传统习惯,诸如摘要:“节俭”、“勤劳”、“良心”、“孝”等,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可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历史也有诸多弊端,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愚忠”、“愚孝”让人愚从,“一切人”的平等观念在古老的中国被视为“叛逆”,使得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人权意识长期以来遭受压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平等意识增强,懂得了人的尊严,非凡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愈来愈多的中国年轻人正冲击着旧的等级森严的传统观念,努力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中国现代社会的价值正趋向多元化,全社会重视“德、才、能”的多种价值。尽管如此,“德”在人们心中的价值标准仍占很重要的位置。 3、道德的时代内涵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从国情出发,依据国民精神生活的实际需要、民族特有的风格和性格,既要承接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又要适应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事业的发展,把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推广开来,使之变为人们的道德品质,因此,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变革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新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摘要: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一个人只有自觉、自愿,才能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要做到自觉、自愿,必须保证自身的平等权利,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又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同时又反对置他人利益于不顾或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小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应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主体意识、平等观念和民主思想,大力提倡关心人、保护人、尊重人,建立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这样才有利于调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人本身的价值,维护人格尊严、民主权利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平等观和道德建设 加强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为基础,注重“一切人”的平等观念。事实上,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政治、经济、科学和法律等方面,无不渗透平等观。 1、政治方面 无论什么样的社会,道德和政治难分难解,政治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人民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在政治生活中要求全体中国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享有管理监督国家事务的权利。从管理者角度看,在实际运行中,权利的行使主体为少数人,在具体行使党和人民赋予他的权利时,某些道德水准不高的管理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名义上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实际上是人民的“老爷”,是特权人阶层。一些人在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支配下,运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有些人因此走向腐败,走向犯罪。据中纪委2000年1月公布的资料看,1999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已查结案件13041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132447人,在受处分的人员中,县处级干部4092人,地厅级干部327人,省(部)级干部17人。(注摘要:郑群《试论权力行使主体的道德取向和完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0年第9期,第47页。)干部腐败现象日益突出,其原因和腐败者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差有关,也和当前制度不力、缺少有效的监督有关。权力的过份集中,导致权力主体为所欲为。假如他们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地位,真正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人和工作,平等地参和和竞争,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时刻“慎独”,加之健全严密的监督管理机制,可使权力行使主体大大改变自身的形象。 从被管理者角度看,广大人民群众应运用自身的政治权利,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去参和政治,以真正主人翁的姿态去管理、监督国家事务,非凡是对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有害的事,要勇于揭发、勇于监督、勇于抗争,要抛开几千年以来烙在中国人身上的奴性,追求人的自由和平等,并以此促进道德意识的转化、道德情感的升华,使自身成为一个健全向上、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经济方面 经济是道德的基础,经济环境是道德建设的条件,道德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实际贡献和个人利益直接挂勾,奖优罚劣,多劳多得,优胜劣汰,因此,人们劳动纪律观念大大强化,职业责任感增强,“老实劳动、合理经营、公平交易”越来越被视为美德。“有德则有财”说的是道德能给人们带来益处,违反道德的行为,或早或晚都会使事业受阻。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一切向钱看”,这些人“钱”字当头,坑蒙拐骗,因此,社会需要呼唤“老实守信、彼此平等、信守承诺”的道德品质。从长远来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中国特色的道德,尽管在社会主义初级出现了一些不道德的现象,随着经济大国的确立,越来越多的人会有“人无诚不立、业无义不兴、国无信不守”的道德意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身也寓含着平等观念的道德内容。 从市场主体来看,在经济合同中或是市场背后的“契约”里,以至经济活动的供求关系中,买卖关系、竞争关系都要求人们要有一个平等的大前提,要求老实、守信。市场经济实为利益驱动型和竞争型的经济,主体决策、经营、管理等甚为重要,方向、方法正确就可以获利,反之就会亏损,这就要求经营者要有敬业、勤奋、节约等好的道德品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立观念、责任观念、效益观念更要强化,这样才能适应变化莫测的经济环境。 从商品交换来看,“自由、公正”的原则贯穿始终。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平等地面对一切人,人和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在商品交换中得以修正,商品交换者权利平等。在市场经济中,以“等价交换”原则为价值尺度,参和市场活动,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人的独立、自由、平等和对物的依靠性,共同溶和市场体制之中。 3、科技方面 科技和道德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日渐克服自身在自然界而前的惧怕和不安,并运用科技对人类心灵产生功能,获得“自由、平等”。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使得人类的社会生活便捷、舒适,形成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既可造福于人,又可赐难于人,是害是利,其关键在于具体运用或探究科技活动的当事者。道德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科技在探究和运用时必须有严格的机制,必须受道德的约束。 首先,从科技探究方面来看,科学是人们熟悉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活动。其使命是熟悉事物的本质和法律,其本身并不包含道德价值,但是,由于科学活动是在人类中进行的,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如此说来,科学及其活动本身也就成了人类道德评价的对象。这就决定了科技成员对其行为要承担越来越多的道德责任,要坚持“客观公正、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在任何强大势力面前都要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不因诱惑而出售良心。所谓良心,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科技工作者要把握自己的探究活动,确保其探究成果要造福于世,至少不至于危害人类。 其次,从科技运用方面来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技术直接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这就使得科学技术具有“善”的意义,科技不仅给人类带来福利科技的重大突破和进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会产生一些新的道德观念,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道德新问题。在现代社会里,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之间互动,使得功利的因素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压力。在其背景下,竞争意识越发浓烈,而公平的竞争,合法、合理、无公害的运用,全球意识、公众意识、平等意识已成为运用科技成果的共识。 4、法律方面 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密切相关,道德建设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法制建设是道德建设的体现和保障。道德实际上就是善和恶、美和丑、正义和邪恶、光荣和耻辱、老实和虚伪等观念和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两者关系紧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功能,相辅相成。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贯穿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精神渗透在法律规范中,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律除了具有强制功能外,它还有指导、教育、评价以及猜测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主义法律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平等贯穿其立法、执法、守法的各个环节。 首先,从立法方面来看,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显示了平等的相关因素,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从国体上确定了阶级性质和人民的地位。 其次,从执法方面来看,司法机关在实施法律过程中,依据“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实是、有错必纠和国家赔偿”等原则,要求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既让人们看到了法律的严厉性,又让人们看到了法律的公正无私和适应于“一切人”的“平等”。 第三,从守法方面来看,“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并依据其不同的调整范围对主体作了具体的规定,如民法中规定“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老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婚姻家庭法中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基本原则;刑法中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等原则,其间无不渗透平等的思想,闪烁着公正的光线。 当前,只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在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强化平等意识,才能让中国的“一切”公民真正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才会日趋完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