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推动铝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2:19:52

推动铝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

一.基本情况  平果县与南宁市隆安县、武鸣县、马山县、崇左市天等县、河池市巴马县和百色市田东县、德保县相邻,平果县与相邻的隆安县、武鸣县、马山县、田东县和德保县既通高速路又通二级路,平果县与河池巴马县已通二级路,高速公路已于2019年12月19日开工(平果至巴马高速过羌圩乡通往大化县,平果县与大化县将通高速公路)。县之间通二级路和高速路使交通更加便捷,给货物流通和人文交流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平果县与天等县高速路和二级路都不通,给双方的货物流通和人文交流带来了影响,每年天等县和平果县互通经商和务工人员达上万人次。现在平果县工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对民工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工业园区企业存在招工难问题。天等县有好多技术工从广东务工返回,天等县距离平果县较近,可以解决平果县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同时解决二级路沿线农产品的输出问题。  二.案由和可行性  该路的修建,对平果、天等两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建设、文化交流往来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经调研,2018年,进驻园区企业114家,总投资亿元。已投产企业63家,安排就业人员超过2万人。平果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7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 .4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19年平果县全面贯彻落实全区、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坚持固本培元强工业,发挥铝产业顶梁柱优势和作用,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和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加快“铝二次创业”步伐,推动铝产业转型升级、全链条拓展、集群式发展。重点推进华磊新材料40万吨铝水,加快建设百矿集团100万吨铝合金加工项目建设,推动广西百矿润泰铝业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高性能铝板带箔项目投产;但是部分企业还存在开工不足、发展不快的情况,除国内外的大环境因素外,用工难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平果县和天等县地理位置相邻,民俗文化相同,平果工业园区企业有许多来自天等县的务工人员,由于交通不便,务工人员不稳定。而便利的交通条件也是解决平果企业用工难的一个途径。天等至平果二级公路建成是天等县通向山外进行货物、商品交易的主要通道,也是天等通向南宁市场的最佳捷径,来往该公路的车辆除天等外,邻近的德保、靖西县以及云南省等地往南宁的车辆大部分也从此经过,车流量较大,建成后平均昼夜交通量达1715车次以上,受益人口达16万人。  三、工作建议  为了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当地经济,建议百色市人民政府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反映平果至天等二级路建设问题,要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安排相关部门实地勘测,修建一条平果县至天等县的二级公路,方便两地物资融通和人文交流,促进两地经济发展。

沛县位于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27万,是刘邦故里、煤电之都、肉鸭之乡、园林县城、文明城市,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以大汉之源著称四海。近年来,沛县紧紧围绕“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宏伟蓝图,坚定不移抓发展,抢抓机遇转方式,奋发有为调结构,竭尽全力惠民生,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着力推动民生持续改善、社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成功跨入全国百强 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4亿元,增长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45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增长。全面小康进程加快,江苏省定25项指标22项提前达标,其余3项指标达到序时进度,2011年可在苏北率先达小康。2010年首次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列第84位。今年1~6月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7元,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75元,增长。 二、特色产业崛起壮大,荣膺中国产业百强 坚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不动摇,特色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竞相发展。一是特色工业加快转型升级。铝加工、煤盐化工、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铝加工集聚总投资110亿元的项目13个,煤盐化工集聚总投资210亿元的项目19个,农产品加工集聚总投资63亿元的龙头企业85家,三大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5%以上。冶金铸造、纺织塑编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光伏光电等新兴产业快速起步。建成中国新型铝材产业基地、江苏唯一一家“省绿色食品产业园”。二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农业特色产业日益壮大,高效农业面积达到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9%;特色蔬菜面积突破1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6万亩;生态肉鸭年孵化、饲养、加工量均超过2亿羽,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形成了集规模养殖、精深加工、饲料禽药于一体、10万人从业的百亿元产业。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江苏省首家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被授予中国生态肉鸭之乡称号。三是特色文化旅游业快速突破。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开发工程,微山湖开发实现重大突破。投资15亿元的千岛湿地景区及旅游配套项目启动建设;投资25亿元的“中华汉城”及生态园项目与夏岩集团成功签约。微山湖千岛湿地景区被批准为江苏微山湖湖滨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四是特色园区快速提升。县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被评为中国十大诚信开发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 三、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建成国家园林县城 2010年,城镇化率达。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一是沛城龙头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坚持北连西扩东进,老城区改造面貌一新,功能日益完善;新城区建设快速突破,框架基本形成;开发区实现跨河发展,承载能力日益增强。五年累计投资358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458项,实施拆迁300余万平方米,开发住宅小区38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保障性住房12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66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二是小城镇城乡节点作用日益彰显。实施“421”工程,投资亿元实施重点工程150项,建设住宅186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口超2万的镇7个。组建城管执法、环卫保洁、绿化管养三支队伍,镇区管理向制度化、长效化转变。新农村建设亮点日益提升。按照“五化六通六有”标准,试点探索、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胡楼模式享誉全省及周边,草庙村由全省千弱村成为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三是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徐济高速沛县段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成通车,结束了沛县不通高速的历史,公路“四纵三横”、铁路“十字拓展”、水路提档升级的大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四、和谐社会建设卓有成效,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县城 五年累计投入60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160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张公兰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孙沛丽、刘庆超入选2010年度“中国好人榜”。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县城称号,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敬安敬老院被评为国家级模范敬老院;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成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平安、法治沛县建设开创新局面,夺取省双拥模范县“六连冠”,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特别是连续八年保持微山湖省际交界地区和谐稳定,实现了“百年恩怨化和谐、微山湖上静悄悄”,受到了中央和省、市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沛县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也是加快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沛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面小康徐州当先、综合实力苏北领先、文化旅游业江北创先、农业现代化江苏率先、基本竞争力全国争先“五先”奋斗目标。未来五年,沛县将锁定苏北领先、全国50强目标,牢牢把握推动转型发展、建设美好沛县主题,突出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两种变革,实施“三主攻一推动”转型战略,主攻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民生持续改善、社会持续进步,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岗位职业化,谋求经济、社会、生态、人文“四位一体”发展,坚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5A级风景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型社区建设先行区、幸福平安和谐区“五区”同建,加快建设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的新沛县,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1.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把规模化、产业化、园区化作为突破口,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农业由一产向“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发展,力争全省第一批、苏北第一家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是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发展,推动农业发展内涵转型。突出龙头带动,进一步发展壮大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产业。二是以园区化路径带动发展,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实施规模面积超十万亩、亩效益超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超千元“三个一”工程,优化“一区九园”现代农业布局,延伸肉鸭、果蔬、食品三大产业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努力实现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三是以科技化服务支撑发展,推动农业增长动力转型。坚持科技强农,完善上连市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下连基地、企业和农户的科技服务体系。坚持人才助农,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建设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坚持品牌兴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打造全国知名的食品安全和品牌农产品基地。四是以一体化统筹促进发展,推动农业服务方式转型。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支持财政、金融、民间资本等投资农业。完善多方共助机制,探索建立村企联建、机关园区结对机制,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大合力。 2.坚定不移突破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国家5A级风景区。突出人文生态建设,确立文化旅游业第三产业支柱地位,全面打响东进微山湖战役,加快建设国家5A级风景区和国家级湿地公园,力争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跃居江北前列,建设全国知名的滨湖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旅游业,构建与主导产业相配套、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与老百姓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体系。一是实施“一区两带”,做响文化旅游产业。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人文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沿大沙河观光农业带“一区两带”开发计划,构建以汉城、汉之源、大风歌广场、沛公园为轴的文化带,以千岛湿地、国际生态旅游城为轴的生态带,以鹿楼沙河果都园、安国汉韵风情园为轴的休闲带,努力实现文化休闲、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协调发展。二是突出“一区三园”,提升服务业集聚水平。大力实施“一区三园”集聚计划,加快建设沛城中心商务区,加快建设临区现代物流园,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园,加快建设临城科技创业园。突出龙头企业培育,加快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超100亿元、超50亿元、超20亿元服务业企业。三是培育新型业态,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加快发展金融业,构筑多层次、高效率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催生一批本土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培育发展各类商务服务业群体。加快提升中心城区商贸流通业档次,构建大中小结合、内外贸一体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提升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构筑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提升社区服务业发展水平。 3.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深入实施骨干企业倍增、支柱产业培育、特色园区成长、创新型经济突破“四大推进计划”,坚定不移壮大铝加工、煤盐化工、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长三角最大的铝加工产业集聚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煤盐化工产业集聚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一是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实施“5510”工程,重点培育产值超100亿元企业5个、超50亿元企业5个、超20亿元企业10个;加快推进“3个50%”转化,着力把铝加工、煤盐化工、农产品加工三个产业分别培育成500亿元产业;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把冶金铸造、纺织塑编、生态肉鸭三个产业分别培育成100亿元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把光伏光电、生物医药等产业分别培育成100亿元产业。二是切实加强产业载体建设,加快推动园区功能转型。倾力打造千亿级开发区、全省30强开发区,重点打造新型铝材、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三个特色园区,着力把开发区建成全县科技创新的先导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围绕优化“一区五园”布局,统筹考虑功能配套,拓展商务、公交等功能性项目,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园区集聚,实现服务环境与发展环境的融合,生活、工作与休闲的融合。三是着力驱动机制创新,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坚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生命线”地位不动摇,实行招商引资常态化、项目建设标准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政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机制。大力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大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努力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创新型骨干企业。 4.坚定不移推进城镇化,加快打造新型社区建设先行区。坚持园区化提升产业、社区化提升功能、职业化提升素质,突出城镇化与农村社区化“双轮”驱动,加快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有序推进“20万农民转市民”工程,打造新型社区建设先行区,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精心规划,高目标引领城乡建设。高标准编制城镇布局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着力形成科学合理、疏密有序的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布局。牢固树立规划的龙头地位,完善城乡规划网络体系,实现规划全覆盖。严格落实规划设计审批程序,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二是精密组织,高起点推进新型社区试点。完善“政府规划、群众自建、社会共助”工作机制,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功能配套相结合,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坚持以“三化三提升”为引领,深入推进“421”工程,确保中心镇创建继续走在全市前列。三是精品建设,高品位打造滨湖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坚定不移推进北连西扩东进,加快新城区建设,稳步改造老城区,加快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公路、铁路、港口、水利为重点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沿湖大道、环城路、入湖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四是精细管理,高标准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探索实行街长负责制,推进数字化城管,由“为城镇管人民”向“为人民管城镇”转变。加强城镇管理、绿化管养、卫生保洁“三支队伍”建设,实现城镇管理专业化、市场化。深入开展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广泛教育引导群众,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推动城镇繁荣有序发展。 5.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加快建设幸福平安和谐区。深入推进收入倍增、社会平安、保障提升三个计划,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一是拓宽五大渠道,促进增收富民。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快缩小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保证百姓生活改善不受物价上涨影响。以盘活村级“三资”实现“四化”管理为突破,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二是构建六大体系,强化服务保障。健全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药卫生、住房保障和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形成长效民生保障机制。三是推进六项行动,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扎实推进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人口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抓基础强基层、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和信息网络综合管理“六项行动”,加快完善诉求表达、矛盾排查和预警、矛盾调处、应急管理和社会公共安全“五项机制”,确保社会安定、和谐、有序。 (责任编辑:曹伟)这是网上的你修改修改成你自己的

求800字左右征文 以“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的宏伟蓝图为主题的作文!谢谢我知道最好的是“荨麻疹健桥网”希望您发财喽~!

铝是一种比较年轻的金属,其整个发展历史也不过200年,而有工业生产规模仅仅是20世纪初才开始的。但由于铝及其合金材料具有一系列优良特性,诸如密度小, 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弹性好、抗冲击性能良好、耐腐蚀、耐磨、高导电、高导热、易表面着色,良好的加工成形性以及高的回收再生性等,因此,在工程领域内,铝一直被认为是“机会金属”或“希望金属”,铝工业一直被认为是“朝阳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铝材已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包装容器、建筑装饰、航空航天、机械电器、电子通讯、石油化工、能源动力、文体卫生等行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与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基础材料。在国防军工现代化、交通工具轻量化和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支持产业之一。特别是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资源、能源、环保、安全等问题的严峻挑战,加速发展铝工业及铝合金材料加工技术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铝及铝材加工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注:这是在中国知网上找到的,希望能帮到你

研究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论文

区域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研——以长三角为例给你推荐一个网站都是2011原创作品51毕业设计网全套什么都有的百度下就知道了

浅析信息产业对济宁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浅析信息产业对济宁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济宁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对煤炭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偏重。经济新常态下,济宁将信息产业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先导性朝阳产业重点培育,信息化、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近五年,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全市经济总量实现翻番。

济宁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过去“一天三顿饭、顿顿靠煤炭”是其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对煤炭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偏重,面临着国内传统能源过剩矛盾不断加剧、环境约束加严、供给侧改革等多重压力。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压力不但没有让济宁经济遭遇“滑铁卢”,而是催发出探索转型道路的巨大发展动力。济宁把信息产业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先导性朝阳产业重点培育,力促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提升产业层次,旨在5年内打造千亿级信息产业基地,形成“硅谷”新高地。近五年,济宁市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经济总量实现翻番。

一、济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济宁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倍,位居山东省第4位,增速居山东省第1位;三大通信运营商共完成电信业务总量亿元,同比增长。济宁市作为“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近年荣获国家级创新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全光网城市、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基地等城市名片。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院士工作站41个,省级各类科研中心、实验室113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126个,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1个。

二、信息产业促经济转型进程及典型案例

(一)招大引强,力推信息产业大项目落地

为加快“两化”融合,促进传统工业升级,惠普、甲骨文等的成功引进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IT企业井喷集群式到济宁的落户发展,以中科智造、软通动力、上海钢联、大唐高鸿为代表的一批IT企业成功落户济宁,英特尔、德国萨普、国内的阿里巴巴、神州数码、华为等IT行业巨头正在意向洽谈。令人期待的惠普国际软件人才产业基地、“中科智造”产业园、中兴通讯智慧城市、大唐电信科技大厦、软通动力产业生态圈等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文思海辉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综合服务基地、甲骨文OAEC人才实训及产业基地已建成运营。目前,总投资561亿元的58个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已落地,总投资321亿元的46个项目有望落地,大项目对信息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

(二)产业集聚,传统企业迎来转型良机

随着济宁信息产业的集聚放大效应,传统制造产业开始逐步享用信息化的饕餮盛宴,加速转型升级步伐。落户济宁的IT企业中,不少企业软件业务已拓展应用至本土传统工业企业,惠普公司与兖矿集团、山推机械、如意纺织等8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创建了辰欣药业研发平台、省煤炭交易中心电子交易平台、大气监测治理平台等“两化融合”方案,免费对济宁市100余家工矿企业开展了应用软件测试。IT企业的先进的软件技术和成功案例,给传统企业带来信息化改造的转型契机。

(三)两化深度融合,传统企业享用信息化“红利”

总部在济宁的山东如意集团是中国纺织业巨头,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原料调配、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量计量、统计报表是一项繁缛的工程,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近几年在纺织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如意集团的逆势而上,很大程度取决于该企业高度前瞻的引进了“经纬E系统,进入了“信息化”、“大数据”快车道。这套智能化系统涉及监控纺机设备整体生产运行、员工调度、班组产量检测等方面,全方位涵盖车间人员、设备、环境、原料、订单、质量、排产等各工序各单元,将各个环节的信息孤岛环环连接,实现信息共享,节省了人力财力,实现了自动化、高效率的车间生产管理新模式。另外一个成功案例是山推工程机械公司,该公司生产的推土机产品,每台车的一个部分就有上千个零部件。以前工人全凭经验去甄别挑选,不仅生产效率不高,也时有差错出现。企业引进甲骨文系统后,每一道工序对应一个小盒子,工人只需按照标准操作,即可正确无误完成本道工序。一样的生产线,一样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引进信息化系统后,生产效率提升一倍。

三、对济宁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议

紧抓全球信息产业发展良机,以惠普、甲骨文、中兴通讯等信息产业大项目招引落地为契机,加大辐射带动力度,依托项目平台带来的人才、品牌、技术集聚效应,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层次融合,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应用、北斗、云计算、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完善产业发展的相关软硬件环境,形成以信息化牵动经济转型,以信息消费带动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良性机制。

加快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步伐,对工程机械、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逐行业研究制定技术装备升级计划和信息化提升计划,以信息产业为媒介引起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深刻变革。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相互融合,激发企业技术创新革命;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深度融合,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促使信息化成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沛县位于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27万,是刘邦故里、煤电之都、肉鸭之乡、园林县城、文明城市,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以大汉之源著称四海。近年来,沛县紧紧围绕“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宏伟蓝图,坚定不移抓发展,抢抓机遇转方式,奋发有为调结构,竭尽全力惠民生,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着力推动民生持续改善、社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成功跨入全国百强 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4亿元,增长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45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增长。全面小康进程加快,江苏省定25项指标22项提前达标,其余3项指标达到序时进度,2011年可在苏北率先达小康。2010年首次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列第84位。今年1~6月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7元,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75元,增长。 二、特色产业崛起壮大,荣膺中国产业百强 坚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不动摇,特色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竞相发展。一是特色工业加快转型升级。铝加工、煤盐化工、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铝加工集聚总投资110亿元的项目13个,煤盐化工集聚总投资210亿元的项目19个,农产品加工集聚总投资63亿元的龙头企业85家,三大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5%以上。冶金铸造、纺织塑编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光伏光电等新兴产业快速起步。建成中国新型铝材产业基地、江苏唯一一家“省绿色食品产业园”。二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农业特色产业日益壮大,高效农业面积达到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9%;特色蔬菜面积突破1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6万亩;生态肉鸭年孵化、饲养、加工量均超过2亿羽,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形成了集规模养殖、精深加工、饲料禽药于一体、10万人从业的百亿元产业。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江苏省首家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被授予中国生态肉鸭之乡称号。三是特色文化旅游业快速突破。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开发工程,微山湖开发实现重大突破。投资15亿元的千岛湿地景区及旅游配套项目启动建设;投资25亿元的“中华汉城”及生态园项目与夏岩集团成功签约。微山湖千岛湿地景区被批准为江苏微山湖湖滨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四是特色园区快速提升。县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被评为中国十大诚信开发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 三、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建成国家园林县城 2010年,城镇化率达。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一是沛城龙头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坚持北连西扩东进,老城区改造面貌一新,功能日益完善;新城区建设快速突破,框架基本形成;开发区实现跨河发展,承载能力日益增强。五年累计投资358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458项,实施拆迁300余万平方米,开发住宅小区38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保障性住房12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66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二是小城镇城乡节点作用日益彰显。实施“421”工程,投资亿元实施重点工程150项,建设住宅186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口超2万的镇7个。组建城管执法、环卫保洁、绿化管养三支队伍,镇区管理向制度化、长效化转变。新农村建设亮点日益提升。按照“五化六通六有”标准,试点探索、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胡楼模式享誉全省及周边,草庙村由全省千弱村成为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三是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徐济高速沛县段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成通车,结束了沛县不通高速的历史,公路“四纵三横”、铁路“十字拓展”、水路提档升级的大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四、和谐社会建设卓有成效,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县城 五年累计投入60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160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张公兰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孙沛丽、刘庆超入选2010年度“中国好人榜”。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县城称号,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敬安敬老院被评为国家级模范敬老院;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成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平安、法治沛县建设开创新局面,夺取省双拥模范县“六连冠”,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特别是连续八年保持微山湖省际交界地区和谐稳定,实现了“百年恩怨化和谐、微山湖上静悄悄”,受到了中央和省、市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沛县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也是加快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沛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面小康徐州当先、综合实力苏北领先、文化旅游业江北创先、农业现代化江苏率先、基本竞争力全国争先“五先”奋斗目标。未来五年,沛县将锁定苏北领先、全国50强目标,牢牢把握推动转型发展、建设美好沛县主题,突出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两种变革,实施“三主攻一推动”转型战略,主攻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民生持续改善、社会持续进步,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岗位职业化,谋求经济、社会、生态、人文“四位一体”发展,坚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5A级风景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型社区建设先行区、幸福平安和谐区“五区”同建,加快建设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的新沛县,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1.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把规模化、产业化、园区化作为突破口,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农业由一产向“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发展,力争全省第一批、苏北第一家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是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发展,推动农业发展内涵转型。突出龙头带动,进一步发展壮大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产业。二是以园区化路径带动发展,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实施规模面积超十万亩、亩效益超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超千元“三个一”工程,优化“一区九园”现代农业布局,延伸肉鸭、果蔬、食品三大产业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努力实现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三是以科技化服务支撑发展,推动农业增长动力转型。坚持科技强农,完善上连市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下连基地、企业和农户的科技服务体系。坚持人才助农,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建设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坚持品牌兴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打造全国知名的食品安全和品牌农产品基地。四是以一体化统筹促进发展,推动农业服务方式转型。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支持财政、金融、民间资本等投资农业。完善多方共助机制,探索建立村企联建、机关园区结对机制,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大合力。 2.坚定不移突破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国家5A级风景区。突出人文生态建设,确立文化旅游业第三产业支柱地位,全面打响东进微山湖战役,加快建设国家5A级风景区和国家级湿地公园,力争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跃居江北前列,建设全国知名的滨湖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旅游业,构建与主导产业相配套、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与老百姓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体系。一是实施“一区两带”,做响文化旅游产业。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人文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沿大沙河观光农业带“一区两带”开发计划,构建以汉城、汉之源、大风歌广场、沛公园为轴的文化带,以千岛湿地、国际生态旅游城为轴的生态带,以鹿楼沙河果都园、安国汉韵风情园为轴的休闲带,努力实现文化休闲、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协调发展。二是突出“一区三园”,提升服务业集聚水平。大力实施“一区三园”集聚计划,加快建设沛城中心商务区,加快建设临区现代物流园,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园,加快建设临城科技创业园。突出龙头企业培育,加快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超100亿元、超50亿元、超20亿元服务业企业。三是培育新型业态,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加快发展金融业,构筑多层次、高效率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催生一批本土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培育发展各类商务服务业群体。加快提升中心城区商贸流通业档次,构建大中小结合、内外贸一体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提升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构筑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提升社区服务业发展水平。 3.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深入实施骨干企业倍增、支柱产业培育、特色园区成长、创新型经济突破“四大推进计划”,坚定不移壮大铝加工、煤盐化工、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长三角最大的铝加工产业集聚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煤盐化工产业集聚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一是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实施“5510”工程,重点培育产值超100亿元企业5个、超50亿元企业5个、超20亿元企业10个;加快推进“3个50%”转化,着力把铝加工、煤盐化工、农产品加工三个产业分别培育成500亿元产业;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把冶金铸造、纺织塑编、生态肉鸭三个产业分别培育成100亿元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把光伏光电、生物医药等产业分别培育成100亿元产业。二是切实加强产业载体建设,加快推动园区功能转型。倾力打造千亿级开发区、全省30强开发区,重点打造新型铝材、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三个特色园区,着力把开发区建成全县科技创新的先导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围绕优化“一区五园”布局,统筹考虑功能配套,拓展商务、公交等功能性项目,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园区集聚,实现服务环境与发展环境的融合,生活、工作与休闲的融合。三是着力驱动机制创新,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坚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生命线”地位不动摇,实行招商引资常态化、项目建设标准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政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机制。大力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大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努力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创新型骨干企业。 4.坚定不移推进城镇化,加快打造新型社区建设先行区。坚持园区化提升产业、社区化提升功能、职业化提升素质,突出城镇化与农村社区化“双轮”驱动,加快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有序推进“20万农民转市民”工程,打造新型社区建设先行区,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精心规划,高目标引领城乡建设。高标准编制城镇布局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着力形成科学合理、疏密有序的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布局。牢固树立规划的龙头地位,完善城乡规划网络体系,实现规划全覆盖。严格落实规划设计审批程序,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二是精密组织,高起点推进新型社区试点。完善“政府规划、群众自建、社会共助”工作机制,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功能配套相结合,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坚持以“三化三提升”为引领,深入推进“421”工程,确保中心镇创建继续走在全市前列。三是精品建设,高品位打造滨湖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坚定不移推进北连西扩东进,加快新城区建设,稳步改造老城区,加快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公路、铁路、港口、水利为重点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沿湖大道、环城路、入湖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四是精细管理,高标准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探索实行街长负责制,推进数字化城管,由“为城镇管人民”向“为人民管城镇”转变。加强城镇管理、绿化管养、卫生保洁“三支队伍”建设,实现城镇管理专业化、市场化。深入开展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广泛教育引导群众,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推动城镇繁荣有序发展。 5.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加快建设幸福平安和谐区。深入推进收入倍增、社会平安、保障提升三个计划,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一是拓宽五大渠道,促进增收富民。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快缩小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保证百姓生活改善不受物价上涨影响。以盘活村级“三资”实现“四化”管理为突破,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二是构建六大体系,强化服务保障。健全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药卫生、住房保障和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形成长效民生保障机制。三是推进六项行动,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扎实推进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人口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抓基础强基层、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和信息网络综合管理“六项行动”,加快完善诉求表达、矛盾排查和预警、矛盾调处、应急管理和社会公共安全“五项机制”,确保社会安定、和谐、有序。 (责任编辑:曹伟)这是网上的你修改修改成你自己的

沛县位于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27万,是刘邦故里、煤电之都、肉鸭之乡、园林县城、文明城市,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以大汉之源著称四海。近年来,沛县紧紧围绕“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宏伟蓝图,坚定不移抓发展,抢抓机遇转方式,奋发有为调结构,竭尽全力惠民生,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着力推动民生持续改善、社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成功跨入全国百强 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4亿元,增长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45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增长。全面小康进程加快,江苏省定25项指标22项提前达标,其余3项指标达到序时进度,2011年可在苏北率先达小康。2010年首次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列第84位。今年1~6月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7元,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75元,增长。 二、特色产业崛起壮大,荣膺中国产业百强 坚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不动摇,特色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竞相发展。一是特色工业加快转型升级。铝加工、煤盐化工、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铝加工集聚总投资110亿元的项目13个,煤盐化工集聚总投资210亿元的项目19个,农产品加工集聚总投资63亿元的龙头企业85家,三大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5%以上。冶金铸造、纺织塑编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光伏光电等新兴产业快速起步。建成中国新型铝材产业基地、江苏唯一一家“省绿色食品产业园”。二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农业特色产业日益壮大,高效农业面积达到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9%;特色蔬菜面积突破1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6万亩;生态肉鸭年孵化、饲养、加工量均超过2亿羽,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形成了集规模养殖、精深加工、饲料禽药于一体、10万人从业的百亿元产业。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江苏省首家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被授予中国生态肉鸭之乡称号。三是特色文化旅游业快速突破。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开发工程,微山湖开发实现重大突破。投资15亿元的千岛湿地景区及旅游配套项目启动建设;投资25亿元的“中华汉城”及生态园项目与夏岩集团成功签约。微山湖千岛湿地景区被批准为江苏微山湖湖滨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四是特色园区快速提升。县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被评为中国十大诚信开发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 三、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建成国家园林县城 2010年,城镇化率达。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一是沛城龙头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坚持北连西扩东进,老城区改造面貌一新,功能日益完善;新城区建设快速突破,框架基本形成;开发区实现跨河发展,承载能力日益增强。五年累计投资358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458项,实施拆迁300余万平方米,开发住宅小区38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保障性住房12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66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二是小城镇城乡节点作用日益彰显。实施“421”工程,投资亿元实施重点工程150项,建设住宅186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口超2万的镇7个。组建城管执法、环卫保洁、绿化管养三支队伍,镇区管理向制度化、长效化转变。新农村建设亮点日益提升。按照“五化六通六有”标准,试点探索、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胡楼模式享誉全省及周边,草庙村由全省千弱村成为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三是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徐济高速沛县段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成通车,结束了沛县不通高速的历史,公路“四纵三横”、铁路“十字拓展”、水路提档升级的大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四、和谐社会建设卓有成效,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县城 五年累计投入60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160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张公兰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孙沛丽、刘庆超入选2010年度“中国好人榜”。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县城称号,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敬安敬老院被评为国家级模范敬老院;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成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平安、法治沛县建设开创新局面,夺取省双拥模范县“六连冠”,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特别是连续八年保持微山湖省际交界地区和谐稳定,实现了“百年恩怨化和谐、微山湖上静悄悄”,受到了中央和省、市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沛县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也是加快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沛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面小康徐州当先、综合实力苏北领先、文化旅游业江北创先、农业现代化江苏率先、基本竞争力全国争先“五先”奋斗目标。未来五年,沛县将锁定苏北领先、全国50强目标,牢牢把握推动转型发展、建设美好沛县主题,突出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两种变革,实施“三主攻一推动”转型战略,主攻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民生持续改善、社会持续进步,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岗位职业化,谋求经济、社会、生态、人文“四位一体”发展,坚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5A级风景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型社区建设先行区、幸福平安和谐区“五区”同建,加快建设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的新沛县,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论文

区域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研——以长三角为例给你推荐一个网站都是2011原创作品51毕业设计网全套什么都有的百度下就知道了

实施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论文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出口加工贸易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由于受到出口环境变化影响,再加上新兴产业的加速兴起、结构性矛盾突出、配套设施和能力弱、创新能力不高以及企业关联度低等问题的困扰,信息产业的发展收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在信息网络的领域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产业发展突破瓶颈的重要途径。

一、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广泛渗透性及倍增效应,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它就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信息高速化时代,各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高,逐渐位于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首。其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产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信息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甚至已经 超过了劳动要素。信息产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它的产值规模的扩大能够有效促进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进而促进国民经济份额的增加,促进经济的增长。在早期的数据统计中可知,200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为2980亿元,2006年增加值为11000亿元,年增长幅度高达,而同期,我国GDP增长幅度仅为10%左右[1]。除此之外,信息产业还能够改造传统产业,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其生命力,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产业对信息产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信息产业也促进了其他产业的扩张和发展。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知识的重要战略资源

信息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信息产业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将海量、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有用、有经济价值的信息。一方面通过机械化生产大队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人们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用任何方式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并对其进行利用、加工处理,从而充分发挥信息的使用价值,使信息成为现代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资源。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国民经济变得更加具有知识性。

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措施分析

创新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以期能够在新一轮的产业发展中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要对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其转型升级进行创新研究,加快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以“十二五”和“十三五”产业相关发展任务为指导,以“一个中心、三大抓手”为核心,对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以促进信息消费的增长,与此同时,还要充分激发和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使产业的发展更加稳定 [2]。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信息产业核心领域的薄弱和瓶颈环节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对其关键技术进行突破,并以自主技术为支撑,贯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等国家项目,发展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应用,通过这种方式来优化信息产业结构,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

促进信息消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信息消费是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点,要想实现信息消费的扩大,促进信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并为信息消费和信息安全提供保障,就必须要增强信息消费智能终端供给能力。具体实施例如,在智能电视,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标准协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突破智能电视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共赢发展,使其更好的满足消费群体多样化需求;在移动智能终端上的开发中,要以增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融合性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对关键器件、核心芯片还有配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核心技术掌控能力和配套能力,从而推动智能终端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以及各种智能应用的普及[3-4]。

举办电子信息博览会,为信息产业升级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通过电子信息博览会,一方面可以展示我国电子信息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博览会上课设立新产品发布中心和新技术发布中心来对新产品进行展示,从而有效增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国际其他国家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促进国际信息产业的共同发展[5]。

总结语

总的来说,信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产业,它的发展不仅与利润相关,同时也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在世界的地位有深刻的影响。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席卷而来,要求信息产业必须要进行转型升级,以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快速、健康、稳定的增长,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日本零售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

根据报告,“十三五”时期,我国零售业稳步增长,年均名义增速,2020年零售业增加值超4万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在44个行业中位列第八。2018年零售业吸纳全职就业6210万人,在国民经济44行业中是除了农业和批发业之外吸纳就业第三多的行业。零售业广泛吸纳社会就业的基础性作用显著,但整体能力有所下降且从业人员收入偏低。报告显示,2019年吸纳全职就业6150万人,较2018年下降60万人,约占全国总就业的 ,位列所有行业第三。2020年受疫情冲击,全行业吸纳全职就业下降至5761万人, 占全国就业的比重也下降至;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行业人均劳动者报酬由 2018 年35050元上升至2020年41972元,在44个行业中位居第39位。2019年我国主要行业就业规模对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根据报告测算,零售业发展受宏观环境及其他行业发展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高,行业自我拉动能力较弱。零售业对经济的完全拉动约为GDP的,零售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和就业的均由其他行业拉动得到。零售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以及房地产等服务业的拉动效应最强,受食品和烟草以及交通运输设备业的影响最大。与此同时,报告认为,我国零售业比重在持续下降,不利于消费驱动的供需循环畅通。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我国零售业占GDP的比重偏低。2020年我国零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较 2016 年下降个百分点,下降趋势显著,有可能会成为制约商品与服务消费循环的畅通的关键环节。2019年日本和美国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 和,分别高于中国和个百分点,2020 年美国零售业增加值占比上升至 ,高于中国 个百分点。零售业,尤其是实体零售业正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经营成本持续攀升。根据商务部重点流通企业调查数据显示,的企业表示经营成本偏高主要是来自于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和融资成本的挑战。一些零售企业基础配套及商业设施老化陈旧,客流采集、数据分析、营销引流等前沿技术更迭快速,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进行的硬件改造与技术应用带来新的成本上升。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零售业是国民经济正常循环的支撑要素,是与消费端紧密相连的经济业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报告认为,加快推动零售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多方施策共同促进:推动零售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加快零售业上下游全链条标准化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微利惠民的公益性超市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微实体零售店稳定物价和保障民生的基本作用;同时,加强零售业人才培养,完善从业人员保障体系等,全面提升零售从业人员技能素质及收入水平。

如何做起一家日式便利店?

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是位于居民区附近的实体店或提供网上购物的虚拟店,指以经营即时性商品或服务为主,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的小型零售店或网上商店。

日本的便利店通过对每日的POS数据进行彻底的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进行订单量的预测并进行合理下单,积极引入畅销商品和新商品,滞销商品及时撤除,同时调整货架陈列和库存,从而提升销售额。

目前,在全国零售业整体增速放缓,租金,人工等各项成本持续上升的竞争环境下,大型零售企业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开始加速。仅2013年一年间,全国百货店的关店数量达到23家,外资系的大型综合超市,关店数量达到28家,中国的零售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其实,日本的零售业在20年前也经历了同样由于经济下滑带来的打击。1990年左右日本的经济随着人口增长的停滞陷入了持续低迷的时期,1990年至 2013年间,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速不到1%,期间多次出现负增长。日本零售业态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统计, 2001年-011年间百货店市场规模整体下降了,大型超市大幅度萎缩达到。

而在这十年当中有所发展的,首先是便利店,另外是药妆店和无店铺销售(包括通信销售和网络销售)。从各个业态的评效来看,便利店以140万日元/平米的数值高居各业态的榜首。2012年日本零售连锁企业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便利店企业占据5个席位,其中7-11名列榜首。

纵观日本小型业态的发展呈现的几个特点,反映了零售业态发展的趋势,也将给中国的零售业的转型带来一定的启示。

日本便利店业态发展的背景

日本的便利店经营模式于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入,80年代伴随着女性踏入社会的比例的上升,人们对于24小时便利的需求增强,便利店迅速扩张,在此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日本零售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90年代日本开始进入经济低迷的时期,各类大型商业业态发展受阻。而由于小型零售业态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小,各便利店企业加强了门店运营能力,扩大了商品品类与服务类型,使得便利店在9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2000年以后,日本政府放宽了对于便利店企业经销品类的限制,银行ATM等金融服务成为便利店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自有品牌的.开发、细分业态的诞生也在继续推进着日本便利店行业的发展。便利店行业反而在2000年之后呈现非常稳步的上升发展趋势。

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不断开发和完善新产品和服务

我们以7-11从商品到服务的转型为例来说明,最开始店铺只是个迷你的小型超市,之后发展成24小时经营的便利店,然后再提供品类丰富多样的快餐食品,同时不断扩充各项方便于消费者的服务内容。这些尝试的宗旨都是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生活便利性需求的变化。

在日本7-11,快餐和每日配送食品占到门店零售额的,店内的快餐食品,都采取自我开发的方针。总部的开发团队的员工人数将近150名,并组成了便当供应商、专家・料理专家成一体的团队协作体系。以快餐为主,不断的进行商品的更新,卖场让人耳目一新。店铺商品约2,800品种,其中每周推出的新商品数将近100种,每年更新商品数约70%。

目前,在日本的便利店不仅能解决一日三餐之外,诸如ATM取款、打印、缴费等各项服务都能在便利店实现。通过对众多来店顾客进入便利店的目的进行调查后发现,购买商品还是主要原因占89%,但同时还有其他目的(如厕、ATM取款、打印、缴费等)的也占80%,其中只是单纯为了购买商品进入便利店的比例只有 20%,可见便利店内服务项目对于顾客的吸引力是非常强的。服务功能的充实增加了顾客的到店频率,推动了商品销售额的增长。

近期的便利店,为了满足老龄顾客群的需求,推出了送货上门的业务。门店专设小型配送车,针对一些畅销常用的商品品种提供针对送货上门的服务,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龄顾客就是非常方便的举措。

有限的卖场空间内推陈出新,追求评效的最大化

日本的便利店平均单店面积在110平米左右,SKU数在2,500品类左右。平均客单价能达到46元,评效在9万元以上。店铺销售的死敌是顾客想要购买的商品缺货,卖不出去的商品却占据很大的货架面积。所以有必要通过对顾客需求的精准分析,增加畅销商品,加速新商品的导入,才能给顾客带来更满意的商品体验,从而提高来店频率,增加销售额。

同时,撤除滞销商品,可以帮助减少不良库存,从而减少降价商品的比例,品类的减少伴随着人工成本的降低,也有助于整体利润的提升。这需要过对每日的POS 数据进行彻底的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进行订单量的预测并进行合理下单,积极引入畅销商品和新商品,滞销商品及时撤除,同时调整货架陈列和库存,从而提升销售额。

根据商圈消费人群的特点有效的进行差别化

为了利于竞争,小型零售企业走向专业化。很多小零售商都采用专营店的方式,进行差别化、个性化的经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同样较好地生存了下来。

以大型购物中心为主业的零售巨头永旺自2005年开始发展与便利店同等规模的小型食品超市业态。该食品超市名为“My Basket”,已发展到有450个门店,并实现了单年度的盈利(截止2014年4月)。这是以人口的城市回归和老龄化为背景的新业态的尝试。虽然从外观来看类似便利店,但店里多以米,生鲜等食材为主。

顾客多以居住在附近的年长人群为主,价格也远远低于便利店。借助永旺集团整体的采购能力,可以通过“低成本”集聚小商圈的方式实现低价格,和便利店适当的实现差别化,而小商圈的便利性与社区体验这些非价格竞争优势是大店铺所难以提供的。

从全球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和英国特易购等零售企业巨头在本土都积极拓展卖场面积在1,000平米左右的小型超市业态。虽然小型业态在各国的定义有所区别,但顺应消费者需求变化,定位和经营模式适当差别化的企业必将在竞争中取胜。

从中国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零售企业尚未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店铺经营模式,无论发展哪种经营模式都需要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适当在同业内进行差别化,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业务开拓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空间。

国内会展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

2015年荣获2014年度浙江省十大优秀会展人物奖 荣获2014年度中国会展教育杰出人物奖荣获2014年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论文《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in China's Trade Fair Industry 》(黄彬撰)荣获第七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论文《Online Trade Fair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inancial Crisis》(黄彬撰)荣获第七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论文《义乌会展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黄彬)荣获第七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文《基于CDIO模式的会展教育研究》(黄彬撰)荣获第七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年荣获2013年度浙江省十大优秀会展教育人物奖荣获2013年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著作《展览策划与组织》荣获第六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三等奖著作《会展英语》(李世平、黄彬著)荣获第六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基于Web环境的中国贸易展览会访客数据管理》(黄彬、Daniel 撰)荣获第六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Utilization of Competitive In telligence in China’s Trade Fair Companies》(黄彬、沈明霞撰)荣获第六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Informatization of Visitor Management in Large-Scale Trade Fairs Based on E-Service》(黄彬、沈明霞撰)荣获第六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荣获2012年度浙江省十大优秀会展人物奖荣获2013年度中国会展教育杰出人物奖荣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第五届“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获2012-2013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先进工作者荣获2012-2013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践教学优秀指导教师荣获2012年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著作《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实践与探索》(张健康、黄彬著)荣获第五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中国会展教育十年》(黄彬、方玲玲著)荣获第五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Influence of the Yiwu Fair on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Travel and the Local Economy》(黄彬、Daniel 撰)荣获第五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CDIO教学法在展览策划课程中的应用》(黄彬、李世平撰)荣获第五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案例教学在会展项目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黄彬、李世平撰)荣获第五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年荣获2012年度中国十佳会展教育人物奖荣获2011年度浙江省十大优秀会展人物奖荣获2011-2012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科研先进工作者荣获2011-2012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践教学优秀指导教师荣获第二届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实践与探索》(张健康、黄彬、张梦新、赛来西·阿不都拉、郁全胜)荣获第二届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院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参赛促进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金月成、骆小欢、黄彬、傅乐群、苏歆海)论文《借鉴国内外经验缓解杭州交通拥堵的思考》荣获浙江省社科联第四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著作《会展实践与研究》荣获杭州市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文《论案例教学在会议策划教学中的应用》荣获第二届中国会议教育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以赛促教”的会展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黄彬、张梦新撰)荣获第四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会展实践与研究》荣获第四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年荣获2010-2011年度中国会展产业最佳理论人物荣获2010年度浙江省十大优秀会展人物奖荣获2010-2011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优秀班主任荣获2010-2011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就业先进个人荣获2010-2011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践教学优秀指导教师论文《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状况调查分析与展望》荣获杭州市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论文《“以赛促教”的会展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黄彬、张梦新撰)荣获首届中国会议教育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项目驱动,以赛促教”的理念与实践》荣获浙江省会展学会一等奖论文《基于网络技术的贸易展览观众管理策略》荣获浙江省会展学会二等奖论文《义博会推动商务旅游与当地经济的影响研究》荣获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荣获2009-2010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优秀班主任荣获2009-2010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就业先进个人荣获2009-2010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践教学优秀指导教师2009年荣获2009年度中国会展教育理论研究奖荣获2008-2009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优秀班主任荣获2008-2009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就业先进个人论文《厘清“广播视觉化”的相关概念》(张健康、黄彬撰)荣获浙江省传播学会一等奖论文《我国会展教育师资建设策略探讨》荣获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教育分会优秀奖2008年荣获2007-2008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先进工作者荣获2007-2008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就业先进个人论文《The Influence of the Yiwu Fair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Business Travel》荣获浙江省会展学会一等奖2007年论文《观众信息管理技术在大型展览中的应用》荣获浙江省会展学会二等奖论文《“网络展览”应对突发危机的再思考》荣获第一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优秀奖2006年论文《义博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与分析》荣获浙江省商务厅优秀成果三等奖

走出会展经济与管理是学科还是专业领域的争论,需要超越传统的学科评判标准和具体学科的立场,站在科学整体转型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会展学科的归属及其持续发展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会展经济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会展行业在中国的兴起是90年代以后的事,会展经济与管理在高校更是近几年才开设的新专业,关于会展人才培养的论述国内较少。本文主要从分析会展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入手,分析了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提出并论述了“三位一体”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会展经济;会展专业人才;会展策划

一、会展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我国会展经济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昆明等会展城市为中心,会展经济市场利润达到25%左右,远远高于制造工业,且以每年约20%的增长速度,前景十分诱人。

会展专业人才在广义上可分为核心人才、辅助人才、支持人才三类:其中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属于会展核心人才,核心人才在会展行业中属于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的;那些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人才属于会展业辅助性人才;而高级翻译、旅游接待等人才则属于会展支持型人才。一个会展成功举办的关键在于会展核心人才,相比之下,会展核心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少的,却也是目前最紧缺的。

会展核心人才的岗位大致有下面这些:

会展设计师: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从事会展、节事活动空间环境的展示设计、施的人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分析标书应招、分析展出资料、设计各类标准展位及特装展位、建立项目工作组、监督施工质量达标情况、实施展会过程监督、核算项目经费。

会展项目策划: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开发新的会展主题,打破现有展会的局限性,为展会注入新的活力。往往要求熟悉会展运作流程,有会展项目策划或者会展营销方面的 经验 ,有市场调研的经验,并且具备出色的表达能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会展销售:其职务是进行国内外各种展览业务的承揽工作。会展销售是会展业职位中必不可少的。一些外商投资的会展企业会细分会议销售和媒体销售等不同方向。

会展项目经理:行业内从业经验丰富的会展项目负责人,主要职责是承接会展项目和运作会展项目。要求熟悉会展业务,能够独立的承接会展项目,熟练运用英语,并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培养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会展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熟悉会展经济与管理岗位工作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适应地方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培养模式笔者归纳为“三位一体”,即以政府为主导,分别从会展企业角度、大学 教育 角度和社会培训角度三个方位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其中企业培养是核心,大学教育是基础,社会培训是辅助,这样三位一体,有机地结合。

(一)“一体”――以政府为主体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是以政府引导作为前提条件的,有了政府这个大背景,能够促进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协调与良性发展。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政府强化对社会上那些会展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与监督

随着社会上对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加剧,社会上相继涌出一些会展类的职业培训机构,但由于管理不善,也出现了一些以假乱真或名不副实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政府对这些培训机构进行资格审查,进而进行质量检查与监督,从而保证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维护受培训人员的权益。另外,政府还需要对这些职业培训机构的高低层次进行指导,使初、中、高级培训机构进行合理配置,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2.政府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方面仍需要投入和建设,比如高等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派人员到国外进行访问、学习和进修等,都需要政府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规范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

对会展业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是维护这些人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基本方式。笔者建议由政府和行业协会合作,二者联合制定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搭建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业准入门槛,以保证会展行业人才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4.加强国际协作

据统计,美国新、德国和新加坡等国都已经构建了完整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成立了一些著名国际展览机构,例如新加坡的国际展览局、美国的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德国的经济展览委员会等。笔者认为在为了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政府牵头,与这些机构合作,吸收学习其先进经验,委派人员去该国进修、学习,从而提高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形成符合国内实际需要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三位”解析

“三位”统指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1.企业培养

会展企业代表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方向,它一方面决定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注意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

第一,内部培养。会展行业人才流动性强,导致会展企业不愿意在培养人才方面投入很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通常采取“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 方法 ,这样导致人才培养周期长,效果差。事实上,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会展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的核心,他们决定着会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展企业应该把专业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首先打造和谐的企业氛围,通过内部熏陶和培养,形成和组建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队伍。

第二,外部培养。会展行业关联性强,它的发展受到经济、 文化 、 政策法规 的影响,会展企业应该密切注意当前形势的变动,对企业内部的人才结构进行适时调整。另外,会展企业可以与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一方面为从业人员提供实践机会,同时为企业直接吸收优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内部人员提供深造和学习的机会。

2.高等院校教育

高等院校教育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经过了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才能使这些会展人才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水平,预备一定的专业背景,这样的人才才能符合会展企业要求。在会展行业发达国家,75%以上的会展行业人员具有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23%具有大专学历,会展经理均为本科学历,他们普遍拥有10年左右工作经验。

高等院校教育具体的实施主要是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教育方面,高等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可借鉴国际会展教育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国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邀请外国会展专家学者讲学,聘请国内业界精英参与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方面,高等院校可通过与相关的会展企业签订协议,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和训练基地,使学生在真正企业挂职工作实践中了解会展行业的运作过程,培养锻炼学生党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积累行业实践经验。

3.社会职业培训

这里所说的社会职业培训方式,其实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辅助和拓展。通过社会上举办的职业培训,一来可以进一步提高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再者可以帮助那些有志于从事会展工作的其他专业人才仅仅通过短期高效的培训即可进入到会展行业当中,为会展行业提供多层次人才,缓解目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与供给短缺的矛盾。

此外,有两点建议给那些会展方面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希望他们在培训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培训层次的定位要准确。在培养要求和规定方面,不同层次的会展专业人才他们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身为会展培训机构,应该根据硬件实力和软件师资情况,对自身的培训层次进行准确定位,并提供配套的培训服务。

第二,力求与国际化、务必结合实践。通过与国际上那些著名会展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联系,可及时的了解当前国际上会展培训的总体状况,从而借鉴他们先进的培训经验,提升我们自身的培训水平,通过与企业建立联系,将企业的业务操作作为培训素材,提高学员与实际接轨的实操能力。

综上,在政府这一主体的指导之下,会展企业培养、高等院校教育和社会培训这“三位”间既联系紧密、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摘要:会展 经济 与管理专业本科 教育 在 中国 刚刚起步, 目前 该专业中还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教材缺乏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问题 ,因此,解决的 方法 是:应全力培养专业教师 出国 深造,并聘请行业专家辅助授课,各高校联合组织教师编写专业教材,在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合理构造教学 内容 和课程体系,最终完善该专业培养目标。

关键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一、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后 工业 化 社会 的来临,会展经济开始以独立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 影响 力的提升,为我国一些大城市提供了 发展 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由于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会展产业对经济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很多城市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产业的发展,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为会展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许多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纷纷兴建 现代 化的大型展馆,着力培育会展经济。

如今全国设有会展专业的高校已有20余所,在相关专业开设会展方向的有30余所,二者合计已有约60所高校踏入了会展学历教育的领地。但是以管理为主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与此同时会展经济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需求却又十分紧张。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本科教育,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与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这表明会展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然而为会展业服务的中国会展经济于管理教育专业却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中国会展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我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会展教育则是刚起步,尚未形成从 理论 到实践的完整系统。从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始招生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少数几家高等院校开办该专业,所以从师资队伍情况看,主要由相关专业教学岗位转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因此许多以经济学、管 理学 、营销学和 英语 等学科为专业的教师缺乏对会展专业的深入 研究 和透彻理解, 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而会展业又是一个实务性、操作性和服务性都很强的行业,因此对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教材及相关专业材料少,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

由于我国开办专业时间较短和会展理论研究的落后等原因,由我国教师专家编写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严重不足。而国外直接翻译引进的教材又存在着与我国实际情况不衔接的情况,因此许多高等院校中都存在着专业教材选择余地小甚至是没有教材可选、没有教材可用的局面。据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负责人介绍,面对会展领域的研究和著作出版工作处在一个“三无”状态,一无“我国自己的会展 科学 理论和会展管理学科体系”;二无“系统、全面的会展领域书籍出版规划”;三无“专业的会展图书筛选、引进、出版、消化吸收的专业机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材的缺乏,限制了该专业建设和发展。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不明确

介于以上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完善。有的高校会展管理专业甚至所有课程中竟然只有《会展学概论》一门课程为会展学学科专项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更是不明确,其余课程皆由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拼凑而成。有的课程开设学期先后顺序不合理,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全面,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试想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综合性的会展管理人才。

三、会展 经济 与 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全力培养专业教师出国深造,聘请行业专家辅助授课

目前 ,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中,会展业 发展 的时间长,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 教育 也较为成熟。因此,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到这样的国家培训 学习 ,获得先进的 理论 知识和 实践 经验,回国后再根据我国会展业的实际情况,投入到有 中国 特色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教学当中,势必会给我们带来较多的收益和效果。同时在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聘请行业内专家或资深从业人士授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补充。这些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座谈等形式把最新、最前沿的会展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有效补充学生这方面的空白。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会展行业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又能让会展行业的精英领导了解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科素质,为将来的学生就业和 企业 人才的选拔提供了空间和契机。

(二)各大高校联合 组织权威教师力量编写专业教材

会展就是整合资源,会展教育资源也需要整合。尤其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不是十分成熟的阶段,我们更应该在整合全国高校的优势资源为会展教育服务,所以有关部门或高校自身应该组织起来,联合编写出版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相关教材,尽快填补我国这方面专业课程教材不足的情况,让高校教育行业能够在教材水平上有整体的进步,这样也能使该专业在全国的教学水平上有整体的提高。

(三)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构造合理的教学 内容 和课程体系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建立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会展经济与 管理知识 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知识、素质、技能与 社会 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理论和 应用 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课程的设置要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突出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特点和 规律 ,各专业课程与相关课程有机配置,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会展经济与管理课程的构成大致分为基本理论和 政治 素质课群、外语及 计算 机能力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

(四)完善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

就目前会展业发展急需提高的诸多方面中,展览业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和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国会展业当前面临的重要 问题 。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学校培养是会展教育的基石。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于培养会展业的核心管理人才,通过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培养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展经济与管理的各项理论与知识、专业技能与 方法 、了解国际会展项目营运流程与管理方法、熟悉先进的会展管理软件、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及专业文档 写作能力、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及 现代 信息技术开展会展项目市场调研、策划、营销、运营及后期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知识型、应用型会展项目管理高技能人才。

学校要将优秀会展企业作为自己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样,会展企业也要将高校作为自己的“人才库”和重要的合作伙伴。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可按企业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在学校教育阶段,要提倡课堂教学与 实习实训相结合,建立起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完善的教育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培养中国会展业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 文献 :

[1]丁萍萍.我国会展教育现状评析[J].中国展览,2005,(2):48-52.

[2]郭肖华,余霖.关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厦门理 工学院学报,2007,(3).

有关会展经济与管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会展策划与管理论文

2. 有关会展服务管理论文

3. 有关会展风险管理论文

4. 会展政策与法规论文

5. 关于会展场馆管理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