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论文关于古镇模板

发布时间:2024-06-29 14:26:29

论文关于古镇模板

摘要: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近年来,这些古镇纷纷走旅游开发的道路,较大的开发强度和不适宜的开发方式对古镇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其中一些古镇的亲身体验,对成都周边古镇旅游文化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古镇旅游;成都周边 1成都周边古镇旅游资源 成都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平原、丘陵等地貌层出不穷,气候温和;4000多年的历史,身为古蜀文化的中心;加上发达的商业,便利的区域交通,使成都的周边产生了一个个古村落聚落,演变成现在的古镇。现代人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总会不由自主的对祖先的生活模式充满着向往,因此古镇旅游在现在越来越流行,成都人及外地人对古镇的喜爱从古镇的开发力度上也可见一斑。 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媒体、网络、娱乐总有“成都最美的十大古镇”、“成都最好吃好玩的几大古镇”之说,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周边开发古镇有黄龙溪、怀远古镇、上里古镇、安仁古镇、元通古镇、悦来古镇、街子场、平乐古镇、西来古镇、洛带古镇、火井镇、白鹿古镇、唐场镇、泰安镇等十余个;未开发古镇更有罗泉古镇、柏合古镇等等。这些古镇物质遗存和精神内涵各有不同。 2代表古镇吸引力分析 自然景观通常,古镇的自然景观都由乡村田园景观、山水景观、古树木景观三种要素组成。乡村田园景观是古镇赖以生存的生态基质,也使构成古镇的视觉背景。而水景观则是一些古镇的核心区,如黄龙溪的同名水景;街子古镇的味江河水系,平乐古镇白沫江“一江分三水”的特色水景观,都以一条宽宽的水系作为重要景观,沿河流设置游憩滩涂,游船活动等。另外古镇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很多古榕树、古柏树,充满灵气让人惊叹。 人文遗产古镇人文遗产主要有街巷、古代建筑以及、民居建筑群等。古街一般呈鱼骨型的基本形态,一条主街两侧接着几条小街,传统民居沿着街道次第排列,尺度亲切,空间连续,偶尔出现的重要历史遗迹成为街道的核心节点。 文化古镇文化底蕴丰富,一般有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生活文化等,如位于龙泉驿的洛带古镇,就是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地,同时生活在此的'原住民也有着与都市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孕育了一种慢节奏、和谐闲适的生活文化。 3古镇旅游现状问题 原真性与原住民的问题 古镇原住民数量正在消减之中。在现代开发方式下,部分古街屋主将房屋店铺转让给外地人开店,收取租金以获得商业利益。更有许多年轻人搬出古镇,古镇居民结构老龄化越来越明显,随着留守居民年龄越来越大,而后代多在外定居,最终会导致原住民流失。现代旅游业喧闹的环境对部分原住民民的生活带来困扰。据调查,原住民生活质量并不是很高,也催生他们离开古镇的想法。原住民文化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他们的流走,古镇的文化内涵也将受到损害,古镇将会丧失生命力。 古镇开发方式的问题 现在成都周边古镇的开发主要都是以旅游为导向。通常将历史街区看作旅游资源,而把保护当作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然而从长远来看,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历史文化遗产的延续,就需要保护对象的原有价值,而不是满足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了使历史文化资源适应现代生活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下的可持续发展、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确定开发方式和开发强度,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指出的,历史街区要“保护”而不要“打造”。 缺乏特色的问题 成都周边古镇数目多,而地域特色的差别性不是很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古镇之间或互相模仿或模仿成功案例,殊不知模仿其形而不能获其神,模仿表象而丧失了内涵。不仅未能取得想要的效果,还是得在游乐项目、纪念品、文化内容各方面产生了雷同的现象。甚至有人表示,这些古镇上售卖的商品在成都火车北站的荷花池批发市场都能买到。古镇一日游也出现了上午逛街、下午喝茶、晚上放河灯的俗套旅游流程,这都是没有深刻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带来的弊病。 急功近利的问题 旅游开发的压力较大,导致很多古镇的保护功利性严重。政府看重短期成效,开发商谋取经济利益,原住民也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对建筑采取速成的维护办法,对环境采取快速的打造方式,对古镇保护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商业的入侵也改变了古镇的原汁原味,古镇的保护应该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地段进行。 盲目模仿的问题 在保护改造过程中,有的设计曲解了历史环境,不顾地域风格的运用建筑形式,形成一批“假古董”,这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是一种破坏,也使建设中的一种浪费。 非物质文化保护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现在的开发模式只重视古镇的物质依存,对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打造,而忽略了古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由于缺乏对非物质文化的完善的保护策略,如一些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没有人传承,最终丧失。 参考文献: [1]朱大刚,付业勤.成都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2]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EB/OL]. [3]白理刚.成都周边古镇特色及古镇开发中的问题初探,2007. 作者简介:周彦吕(1988-),女,浙江舟山人,四川大学本科生,城市规划专业。

龙潭山水人们都说:“龙潭沟风景美如画”。让我们漫步在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来观赏龙潭沟的美景。我玩赏过涓涓细流的白河,观赏过清澈见底的宝天曼,欣赏过水面如镜的丹江,却从未见过龙潭沟这样的水。龙潭沟的水真狂啊,在那陡峭的山壁上一泻千里,泉水击石,砰砰作响,急流入潭,哗哗若笑,它漫过小路,又流入另一条水路,向远方延伸;龙潭沟的水真清啊,犹如一块块明镜,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和小鱼。瞧,一块块带有花纹的鹅卵石静静地卧在溪底,一条条小鱼在溪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龙潭沟的水真白啊,仿佛是一片白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像是流动的水晶;龙潭沟的水真凉啊,仿佛那是一块块冰凌,它不但能洗掉游人一身的灰尘,也洗去了一身的疲惫。游人们用它来搓搓手、洗洗脸,顿时心旷神怡,凉爽了许多,于是精神百倍,再向高处奔去。我攀登过“绿色海洋”的独山,浏览过光秃秃馒头似的碴砑山,却没见过龙潭沟这样的山。龙潭沟的山真绿啊,满山的绿树,将座座山峦装扮成绿色的海洋,使人心旷神怡;龙潭沟的山真俏啊,青松作连衣,花草作头饰,鸟蝶作点缀,真是千姿百态,神气非凡;龙潭沟的山真多啊,山连山,山抱山,山靠山,真可谓千山万岭,峰峦叠嶂,怪石峥嵘,蔚为壮观,犹如山的海洋、山的世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鸟儿的即兴演奏,花儿的争奇斗艳,树儿的高大挺拔,组成了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龙潭山水甲南阳”。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关于古镇的研究论文

学术堂精心整理了二十个旅行管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德清县杨墩休闲农庄旅游者消费行为调查分析2.饭店自助餐厅营业状况及发展策略分析:以杭州友好饭店为例3.非物质遗产旅游商品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嘉兴粽子为例4.高端人群个性化服务研究--以黄龙饭店为例5.高星级酒店自助餐经营方式研究--以杭州友好饭店为例6.公共关系在现代饭店危机处理中的策略研究--以友好饭店为例7.关于古镇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塘栖古镇为例8.杭州海外海纳川酒店顾客满意度研究--以携程网顾客为例9.杭州凯悦酒店能源消耗现状的研究10.杭州经济型酒店经营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11.杭州友好饭店西湖旋转餐厅的经营分析12.黄龙饭店宾客关系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3.黄山景区安全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14.基于PDCA的杭州黄龙饭店前厅部问题处理15.基于SWOT分析的舟山海洋旅游发展策略研究16.将传统农场改造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的规划与设计17.经济型酒店营销策略研究:基于汉庭酒店的经验18.酒店宾客关系管理中的危机处理策略:以杭州黄龙饭店为例19.酒店从业学历与经验的博弈--开元名都酒店晋升途径调研20.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杭州黄龙饭店为例

马桑溪古镇总建筑面积约19000平方米,为典型的长江上游码头山地街镇地貌。整个街区依江而上至成渝铁路,分为四级台阶,错落有致,收放自如,浑然天成,成为因水路而成的西南山地街巷的典型代表。在对古镇进行修复过程中,大渡口注重高度还原,与在古遗址上再造“新古镇”的模式截然不同,其古镇的李竹山民居、马桑溪供销合作社等历史景观原封不动地修整保留,维持了古镇山石竹桥、一草一木的原汁原味。大渡口区表示,建成后的马桑渡古镇将与磁器口古镇形成对应,成为重庆主城区重要的两个知名古镇。

文化再生产就是以文化为生产资料来生产文化,这已成为当今民间文化发展的常见方式。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文章将乾州古城置于旅游发展语境中,把握古城文化景观的空间布局特征,理解古城文化景观的内在历史底蕴及当代价值,并分析制约乾州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多种力量因素,把握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表征意义。

关键词 :乾州古城;再生产;文化旅游

一、文化资源的存在

乾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距今约有1752年历史。从古时的军事重地到商业发展的交通要塞,乾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它曾是南长城军事防御线上重要的指挥中心,清朝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的主战场,流传着1925年川军熊克武部队炸不开乾州石城的传奇故事;它曾开通司马、镇溪(峒河)、武溪(??溪或万溶江)三大水系,商旅直底洞庭与汉口,条条官道分别通往泸、凤、永馁、思南、印江、茶桐、秀山等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略的转移,修筑了湘川公路及乾州至所里(吉首)的公路支线,水陆并进,创造了乾州古城的辉煌。

乾州古城文化景观资源亦是丰富。从军事防御性建筑到祠堂会馆、楼阁古塔、古城巷道、河道码头及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群随处可见。古城内北城门、胡家塘古民居群、罗荣光故居、文庙、抗日文化纪念馆、杨岳斌故居、观音阁、节孝牌楼、万溶江画舫观光、三王阁风雨桥等,都极具民族特色。从建筑景观价值看,古城的选址、城防的设置、街道的规划布局,除了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外,更具有层次丰富的民间特色,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①。世代居住此地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古城光辉灿烂的文明史。阳戏、辰河高腔、傩戏、汉戏、苗剧是古城里的主要戏种。四月八、赛龙舟、六月六、玩龙灯、耍武术、赶秋对歌、游“春”会、赶庙会、跳鬼、巫术绝技、赶场等民俗节庆活动,充分体现了古城人民的古朴民风。

乾州古城自身的丰富文化资源,契合了湘西州对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开发。2009年2月,州委书记何泽中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一个龙头、一个集散中心、两条风景线、三个核心景点圈、实现六个增值”的“11236”旅游发展思路,为湘西旅游产业格局画好了蓝图②。其中“三大景点圈”之一就是乾州古城景点圈。因此,乾州古城的打造是必然的结果,开发乾州古城,成为实现湘西旅游战略格局中重要的一环。

二、文化景观的再现

古城镇的旅游发展是以文化资源为主导的,构成古镇旅游文化资源的要素,既有有形的实物,如:古街区、古民居、寺庙宗祠等能明确的被感知的东西;也有无形态的意境,如:古城镇的民风民情、古韵氛围等,可通过人们的体验所感知的东西。可以说,古城镇的打造即是对古城镇文化空间的一种再造。因此,不仅要在硬件即能明显感知的物质形态上下功夫,保持其全面而真实的风貌,更要在软件即通过体验才能感知的非物化形态上下功夫,注重文化氛围、场景的营造,让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都能很好的展现出来,体现古城镇旅游的特色。

(一)物质空间的再造――古镇古街重塑建

2005年,乾州古城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为乾州古城的保护和重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当时乾州古城破坏严重,核心景区面目全非。吉首市政府引进了大汉集团对古城主街区进行了恢复式开发建设。对古城北城门、文庙、胡家塘、三门开城楼、风雨桥、观音阁、贞节牌楼、田碑林坝和田碑林茶馆等标志性景点进行了修复,修整了杨岳斌、罗荣光、张一尊、翦伯赞等名人故居,清理了万溶江河道并建设了沿河游道。其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古城核心保护区域内的人民南路、迎宾路、建新路、乾正街、东门巷、观音阁街、万溶江等旅游主线展开。

从2005年至今,乾州古城内景点的修复已基本完成。对76栋有保护价值的典型古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完成了6个文保单位和22栋重点居民的修缮,完成21处单位房屋和420 栋民居的仿古改造,涉及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四层以上部分5000平方米。景点重点项目建设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乾州古城还规划了六大旅游主题浏览区:文庙文化展示区、胡家塘传统民居群、城隍庙民俗风情观光区、万溶江观光休闲区、解放路传统商业街、抗战标语展示区。这些“历史遗迹”是地方文化的代表,都借助于现代方法得以“复原”,并在复原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了相应的建设和改造。

(二)心理空间的再造――“湘西坊”创业园的创办

作为旅游景区外在形象、内在文化的综合反映,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好坏。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应立足当地,无论是工艺品还是土特产都应有明显的地方标志性,这样不仅能提高游客的购买兴致,还能起到宣传作用。

为做好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项目,以加快旅游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为目标,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劳动保障部门以湘西文化为主线和纽带,乾州古城为依托,大力建设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项目交流、产品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基地――“湘西坊”创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商品产业、民族经典文化产业、地方饮食产业和旅游休闲娱乐产业。2010年,湘西州政府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湘西坊”商标。同年2月5日,湘西坊名优特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乾州古城内正式开街,湘西坊淘宝旗舰店、百工坊、百味街、能工巧匠创业园等项目亦相继启动,“湘西坊”旅游商品品牌正式确立。

(三)意识空间的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进驻

从传统到现代,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和变迁的大环境下,乾州古城,这一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意识空间快速被现代生活方式肢解为碎片,但同时这些碎片又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地被再造。旅游开发让乾州古城整体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鲜明的村落建制。意识空间的再造主要是通过“旅游化生存③”实践而实现的。“旅游化生存”又可分为两种具体形态:生活化生存、舞台化生存。 生活化生存是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的特点,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使用、保护和传承融入到古城的日常生活中。2011年5月10日,湖南省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在吉首市乾州古城揭牌开园。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由非遗展示馆、百工坊、百味坊、百戏坊等组团构成,集研发、展演、销售、休闲为一体。再造的文化空间里,游客可以看到工艺大师现场织锦,绘制苗画,雕刻傩面具、砚台、菊花石、手工制作粘贴画等,可以亲身感受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亦使古老的民间手工重获新生。

舞台化生存指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将传统文化搬上“舞台”,使其转化为舞台表演艺术向游客展示,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表演业。2011年5月,以“格朗渡”为名,在湘西吉首市乾城巫傩堂内,由湘西州格朗渡艺术团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演出正式开演,演出通过湘西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把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渊源集中呈现在舞台上。目前该节目已经成为让游人了解湘西的一个主打节目。

三、多方力量的共同发声

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一文中表示,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形成不是一种力量的塑造,而是各种不同力量最终“妥协、交易而形成的”。乾州古城一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正是不同力量作用的结果。

(一)政府主导

文化资本的不断再生产过程,政府的力量不可忽视。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经营权出让模式: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从旅游开发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是公共旅游资源的最大整合和调配者,是行业运行和发展的“游戏规则制定者”。一方面,政府为了使民族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必须使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另一方面,为了打造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品牌,增强旅游文化的可视性,就必须在民族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注意力。从乾州古城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看,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地位,其主要活动是由政府牵头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修复,同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和规定来规范乾州古城以及乾州旅游方面的管理。

(二)市场推动

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引起文化资源重构与民间文化重组的重要因素。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文化被重构,很多如民族风情园等充满民族特色的景区都是为了旅游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在以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中,基本都有民族歌舞表演,这些表演者大都是旅游公司聘请的,他们对原有文化进行了选择性的传承。乾州古城的被挖掘开发过程亦是迎合了市场经济的需求。2004年,作为吉首市人民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湘西州五十年州庆重点工程“锦绣乾城”项目正式进入规划阶段。由政府牵头引进的大汉集团在此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看好的亦是在文化遗产旅游新兴下,乾州古城的潜力。旅游公司的招商为古城旅游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锦绣乾成的打造,一方面对原有的乾州古城进行了多方位的复原,另一方面又使得乾州古城的发展区别于历史的轨迹,成为了一个集特色土产购物、民俗表演、品牌餐饮、旅游休闲、商务会所、宾馆住宿为一体的4A级仿古旅游商业风情小镇。市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传统民族文化被重新挖掘开发出来,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专家学者发掘

文化学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脑④。民族地区的人民在学者们的帮助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传说,通过文物和历史遗址来确定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并由此重新构建新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描绘或是说虚拟了一个新的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⑤。湘西州文化学者为乾州古城开发做了大量的考证,从其历史人物、文化民俗、建筑风格等等各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对乾州古城的开发方向做了一个历史文化的再构建。杨良华《乾州风韵》、盛天宁《清代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研究》等著作,便是以乾州为蓝本而著。

另外,在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中,许多民族传统节庆里的禁忌与章法逐渐淡化消失,民族礼仪不再具有传统的祭祀性,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节庆不再是本民族的节日,而变成了游客与当地人的共庆。如乾州古城正月十五火烧龙仪式,本是靠天吃饭的土家族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意识,带有浓厚的稻作文化及神灵崇拜的烙印。由于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的需要,它成了一种带有娱乐性、观赏性的节目,烧龙的形式也在变迁的过程中更具戏剧化。

综上所述,乾州古城的打造,向我们展现了文化景观在旅游语境下的当代变迁过程。它并非是单纯的对历史景观的修复,而是各种力量因不同的利益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变迁具有再生产性。通过对古城再造模式的研究及动力机制的分析,对其他地区的古城镇旅游化打造具有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3JDY024)。

注释:

①张群.“凤凰古城的保护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②吴刚.乾州古城:吹响湘西旅游第三次创业的号角[EB/OL]. ,2011-12-29.

③旅游化生存:是指借助旅游之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开发成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购买的旅游产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发展的模式.

④赵德利.主导?主脑?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01).

古镇民宿论文创新点模板

久在城市的喧嚣尘埃里,让人觉得似乎是有些疲累。因此,便约上几个好友,打算去成都周边自驾游。一番商讨下来,最后决定去离成都较近的水磨古镇玩玩。周四下午三点半,我们一行四人从软件园直接出发前去水磨古镇。 水磨古镇离成都市区约80公里,几个人走了都汶高速,两小时左右就到了。大概是在城市里呆久了,一出城,见到城外的湖光山色,就让人无法自控地沉溺其中。对了,成都到水磨的过路费35左右。 路上还看到了滑雪场,滑雪对于常年生活在南方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其新鲜的体验,但是这次来滑雪场还在修建中,只能等下次修好了再来体验啦。 途经映秀地震纪念馆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都多了很多敬畏之心。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但512带来的伤痛真的是久久无法磨灭。 打算第二天再去古镇,因此周四下午我们就打算先在酒店里休息。来之前提前定好了酒店,是有汶川最美民宿之称的水磨庄园。刚到水磨庄园,我们就被山间的新鲜空气所吸引,感觉到自己全身的紧张和疲累都得到了纾解。本来打算去古镇上买点菜晚上做露营,但到的时候刚好是饭点,几个饥肠辘辘的人就达成一致——到水磨庄园的森林餐厅吃饭。 森林餐厅在民宿的最里面,要穿过一条长长的小道能到达。本来订的是大床房,结果走在路上却被这里的独栋木屋所吸引,我们便提出想要换成独栋。幸好是周内,还有空余的独栋房间,前台小姐姐便帮我们办理了换房。木屋仅从外观上看就让人十分的心动了。隐匿在山水之中,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哗哗的流水声从河里传来,走在精心装饰的小路上,感觉自己的心灵都得到了洗涤。 听说森林餐厅是今年新翻修的,比之前更加宽敞,能够接待大型的团队。这里的美食很地道,听厨师罗哥说,水磨庄园有独特工艺的原生态高山冷榨菜籽油,菜的味道也格外的鲜美。罗哥的手艺很好,一顿饭结束,四个人心满意足地往回走。 独栋木屋是三面落地窗,一眼望过去就可以将外面的景色一览无余。在夏日的夜里,在木屋里聚三两好友,听蝉鸣,赏繁星,聊人生,真实舒适又惬意。同时,窗帘的遮光度很好,晚上既不用担心私密度的问题,也不会受到外面的吵扰,拉上窗帘,是一个人的安静空间,拉开窗帘,是美丽壮阔的山水画卷。在这样的房间里,一夜好眠。如果要形容的话,水磨庄园不像一家民宿,反而像一个避世的自在之地,雨后的彩虹和夜晚的繁星,都是让人念念不忘的美景。 第二天约定好了前往古镇。水磨古镇是08年地震之后重建的,古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古镇,一部分是羌城。两个部分组合成了一整个水磨古镇。前一天到的时候很热,天气不算很好,但没想到第二天竟然是阴天,没有那么炎热。出门的时候,酒店的前台小姐姐还来提醒我们,说今天古镇上可能会热,让我们记得带遮阳伞。古镇的人不算多,很适合闲逛。错落有致的街道,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都显得绚丽多彩了起来。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回程的路上,我想到了陶渊明这句诗。我难得的觉得,这首诗像极了我当时的心情。将客房搬进山林里,欣赏许多城市里看不到的美景。在城市里相处得久了,这种难得的清爽与静谧,反而能够打动人心。

旅游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范例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旅游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殷杰,郑向敏.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安全评估与安全格局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4):60-65.

[2]范高智.基于Web技术的旅游智慧管理平台构建[J].现代电子技术,2018,(11):69-72.

[3]付景保,王子铭,乔冬梅,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以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生态经济,2017,33(3):137-141.

[4]刘华明,全红,刘诗涵,等.旅途无忧旅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33):89-91.

[5]高璐.大数据在现代旅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112.

[6]郭士琪.基于神经网络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4):185-186.

[7]李杨,李海东,施卫省,等.基于神经网络的土壤重金属预测及生态风险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4):591-597.

[8]迟睿,苏翔,滕瑜.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科研绩效评价建模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1(4):525-530.

[9]陈鸿俊,杨海涛.RBF神经网络在高职院校教师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2):72-73.

[10]邵伯乐.基于禁忌算法和RBF神经网络的网络安全态势预测[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8,25(3):54-57.

[11]余东升,陆青,冷亚军,等.基于B/S模式的自助旅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19):61-62.

[12]张敏娜,刘新颜.基于旅游资源整合目标的现代旅游物流管理[J].物流技术,2014,(11):175-177.

[13]王磊,杨晓霞,向旭,等.乡村旅游开发风险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为例[J].生态经济,2019,35(4):140-145.

[14]罗景峰.乡村旅游客体安全风险评价及实证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7,34(3):96-103.

[15]罗景峰.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7,38(1):38-41.

[16]周俊延.浅谈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07):70-71.

[17]金龙.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2):330-331.

[18]黄利剑.基于双因素理论探讨乡村旅游管理措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06):34-36.

[19]吴晓,吕红波.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探究[J].中国商论,2019,(17):72-73.

[20]吴杰.论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中的政府行为与旅游管理体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

[21]符大鹏.关于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1):24.

[22]梁军利.浅谈现代旅游经济的研究和管理[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5-56.

[23]于宏.探析信息化建设下的现代旅游管理方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4):733-734.

[24]余小英,李文德,杨凌瀚,明杰.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徒步旅游管理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乡村科技,2019(17):56-57.

[25]张晶.酒店与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走向研究[J].度假旅游,2018(12):59-60.

[27]欧蕾.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旅游管理职能探究[J].当代旅游,2018.

[28]傅岩.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

[29]李泓颖.新媒体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03):16.

[30]席坤.在旅游管理中的新媒体应用研究[J].度假旅游,2019(01):123.

[31]赵艺霜.试论新媒体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度假旅游,2018(12):25.

[32]邓江晟,汤海磊.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演变与启示[J].经贸实践,2018(7):205.

[33]官长春.新时代县级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12(4):72-77.

[34]周蕊.现代旅游管理中新媒体的应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8(40):283+285.

[35]李养兵.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下旬),2018(11):63-64+66.

[36]黄细嘉,梅文斌,谢珈."元治理"视角下全域旅游治理体制的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9(5):67-73.

[37]姜文琼.知识经济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创新[J].丝路视野,2017,(6):34.

[38]侯志强,樊玲玲.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以福建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8(1):76-80.

[39]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老挝旅游[Z].万象:老挝国家出版社,2011.

[40]何继燕,赵红波,明珠.大数据时代下旅游管理平台的构建[J].信息记录材料,2018.

[41]杨帆,朱定秀,程晓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4(6):139-142.

[42]赵桂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就业岗位关系问题之探讨[J].中国市场,2014(24).

[43]李伯伟,赵本谦.浅谈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思路[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4,2(4):9-10.

[44]曹春丽.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45]秦永红.宗教文化与旅游经济[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3).

[46]李楠.散客旅游心理及管理营销初探[J].职大学报,2018(06):118-121.

[47]王晓巍.散客旅游心理及管理营销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4):68.

[48]易玉婷,唐欣然,刘桓妗.基于心理行为分析的散客旅游服务技巧[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1):50-51.

[49]时春霞.散客旅游心理和管理营销解析[J].职业,2016(28):78-79.

[50]冯大成.散客旅游者旅游动机及体验质量研究文献综述[J].商品与质量,2016(S7):48-49.

[1]孙小黎,王讯.中小企业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艺术[J].当代经济,2003,(7).

[2]陈文杰.危机的管理与规避[N].中国旅游报,2003,(5).

[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1.

[4]戴斌,杜江,郭鲁芳.旅行社管理[M].北京:教育论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纪俊超.试论旅行社的危机管理[J].旅游管理,2003,(4).

[6]黄非,胡亚萍,贺鹏.浅谈“危机管理”在旅游业中的运用[DB/OL].

[7]李团辉.我国旅行社实行垂直分工体系的障碍因素[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6,(4).

[8]王春雷.中小旅行社的'经营困境与创新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4,(5).

[9]黄吕波.关于旅行社低价格竞争之原因的综述[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6,17(8).

[10]甘露.刘海燕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6,(1).

[11]刘怡,李月.高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6,(2).

[1]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l):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1]魏心宇.浅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90):9-10.

[2]王青.信息技术在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考试周刊,2017,(91):143.

[3]谷静.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供给研究[J].林区教学,2017,(11):26-27.

[4]陈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J].考试周刊,2017,(A1):139-140.

[5]记者李丹特约记者刘进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实处打造精品项目阳光工程[N].中国石油报,2017-10-23(001).

[6]王铭俊彭艺.湖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7-10-20(007).

[7]特派记者况昌勋.为海南牢记使命呵护绿水青山点赞[N].海南日报,2017-10-20(A05).

[8]施华赟.精准“治未病”守土当如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0-20(003).

[9]本报记者苏玉君孙楠杨笑雯.大湖湾生态新区西北内陆的城镇化样本[N].中国气象报,2017-10-20(005).

[10]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万宏.兰州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推动文旅产业[N].兰州日报,2017-10-20(006).

[11]张海英.“故宫服务”可否在全国景区推广[N].中国商报,2017-10-20(P02).

[12].惠民工程助推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N].商洛日报,2017-10-20(007).

[13]记者郭猛王思达.“走遍秦皇岛”,用脚步丈量出了什么[N].河北日报,2017-10-23(009).

[14]平裕强.陵川交警大队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N].太行日报,2017-10-23(003).

[15]记者汪瑛.精准扶贫咱们一起奔小康[N].商洛日报,2017-10-20(006).

[16]杜珊记者强犟.奋力脱贫攻坚打造美丽西寺[N].西部法制报,2017-10-21(004).

[17]通讯员葛卉黄旭峰.农行广东分行农家乐贷农民创业好帮手[N].农村金融时报,2017-10-23(A05).

[18]窦群.践行“两山”理论推进国家公园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7-10-23(003).

[19]本报记者冯颖.景区创新升级筑牢石家庄旅游根基[N].中国旅游报,2017-10-23(A01).

[20]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乐天茵子.既有住宅安装电梯或将有章可循[N].合肥晚报,2017-10-24(A08).

[21]本报记者吕晶.精准招商助力追赶超越[N].榆林日报,2017-10-23(003).

[22]记者王艺.我市旅游行业智慧化管理再上新台阶[N].大连日报,2017-10-22(006).

[23]本报记者崔振海通讯员陈艳迪.让“天生丽质”变身“美丽经济”[N].山西经济日报,2017-10-26(007).

[24]本报记者杨淑珍通讯员孙海韬张大鹏.“这里的警察能力与颜值俱佳”[N].人民公安报,2017-10-30(006).

[25]本报记者梁文艳.马遥的“教学梦”做当代有为的青年教师[N].中国产经新闻,2017-10-26(003).

[26]特约记者谭玉玲.让大丹霞旅游发展充满“智慧”[N].韶关日报,2017-10-23(A07).

[27]记者杨艺华通讯员曲易伸张涛.全国统一版本离境退税系统海南上线[N].海南日报,2017-10-25(B02).

[28]本报记者刘斯会.凯撒旅游前三季净利增长超四成[N].证券日报,2017-10-30(C03).

[29]记者朱家芬.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楚雄日报(汉),2017-10-24(001).

[30]记者吕丽霞.商南落实责任规范程序加快提案办理[N].商洛日报,2017-10-27(003).

[31]记者董娟通讯员梁泽仁卢琳.省统计局经济形势调研和统计工作督查座谈会在朔召开[N].朔州日报,2017-10-24(001).

[32]肖相波.青岛:不断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2).

[3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旅游学院张青.通过收益管理提升民宿经营水平的要点[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3).

[34].以全球视角,创新实现餐旅行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7-10-31(A06).

[35]刘剑飞.故宫“全网售票”体现管理智慧[N].中国审计报,2017-10-23(007).

其中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一般格式如下:第一部分是立论依据;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开题报告一般都是有具体的格式的啊,包括研究的条件和实验条件和经费来源等,其中包括课题来源、参考资料第三部分是研究内容;最后一部分就是工作计划的安排了,其中包括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选题依据和理论的背景。论文模版一般就是摘要、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发展动态、目录;课题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所阅文献的的查阅范围及手段;论文的创新点第四部分是研究基础,最后写总结和心得体会、技术路线,然后是论文主要内容,按照格式发挥就差不多了

关于古镇文化的毕业论文

旅游管理是吧其实有很多好写又新颖的题目要不把以前写的给你参考一下吧

1. 浙江省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策略探讨 2. 浙江经济型酒店深化发展对策探讨 3. 章安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刍议 4. 杭州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工程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初探 5.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上海世博会即将迎来的挑战与机遇 6. 我国影视类主题公园的深度开发策略探讨 7. 我国饭店康乐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8. 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9. 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仓前掏羊锅为例 10. 杭州高星级饭店清洁保养的现状和对策的分析 11. “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以衢州柯城区黄土岭七里乡农家乐为.. 12. 我国导游薪酬制度改革策略探讨 13. 中国足浴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14. 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 15. 中国湿地保护区的设置及其旅游开发模式 16. 上海入境旅游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 17. 杭州入境旅游市场深化发展策略探讨 18. 浅析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19. 移民文化及其寻根旅游初探 20. 现代航空旅行安全事故分析 21. 民国时期杭州的旅游与休闲 22. 中国女性休闲旅游服务现状思考与对策 23. 论中国康乐业的法治化建设 24. 论民俗的旅游资源学价值及其产品开发策略 25. 杭城高端餐饮发展现状浅析 26. 杭州茶文化旅游深化开发问题探讨 27. 经济发达区城郊休闲度假村SWOT分析及其开发策略 28. 杭州城市生态旅游浅析 29. 杭州茶馆文化与城市休闲文化的初探 30. 关于如何提升我国旅游购物水平的探讨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的探析 32. 饭店农民工的管理与培训——以杭州高星级饭店为例 33. 对旅行社“十一”黄金周报刊旅游广告之调查和分析——以2008年杭州市都.. 34. 新媒体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以携程网为例 35. 借鉴日本茶道打造杭州梅家坞茶文化品牌 36. 关于“杭邦”酒吧发展的初探 37. 浅析影视旅游中以影视作品为媒介的旅游目的地营销 38. 浅析中国自助行现状与解决方案 39. 试论杭州星级酒店基层知识型员工管理 40.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调研 41. 饭店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和权利保护 42. 酒店员工满意度研究——以杭州地区为例 43. 趋优消费模式下高星级旅游饭店的联合营销

编者按: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走进河下古镇,古朴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伸手可及,可以说,河下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

这次到江苏省淮安市河下古镇,是冲着它的文化而来的。

我总认为,对于一个区域或一座城市来说,要在历史上产生一定影响或占有一定地位,有着诸多的要素。或许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古”为先;或许文化积淀深厚,以“文”见长;或许经济发达,为一个区域或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以“财”制胜;或许有伟人、名人涌现,产生名人效应,以“人”扬名……

河下也不例外。翻开河下的史册,无论从历史久远,还是经济鼎盛;无论从文化底蕴,还是名人效应等诸多方面讲,河下算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镇了。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在淮安城北与淮河相接处设镇,曾名末口、北辰镇,至今已有2500多年。当年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明清时期,河下是淮北盐集散地,淮北盐运分公司曾设于此,并有很多盐商在这里业盐。盐业兴盛时,居民专门从事搬运食盐。《山阳县志》记载了当时的情景:“食力之家不下数千户,东西相距二十里。”同时,由于清江督造船厂设于清江浦,河下还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河下成为重要的商埠。生意兴隆,商人日益增多,为联络乡谊,进行商业竞争,建立了很多会馆。商贸发达,文化昌盛,都为文化的积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可谓地灵人杰,仅明清两代就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状元1名、榜眼2名、探花1名,三鼎甲齐全,有“进士之乡”之美称。从任官职来讲,有的人任过翰林、侍郎、尚书、御膳房总管、光禄大夫,也有人做过皇帝的老师,其中有些是社会上很有影响的人。河下历代皆有名人涌现,如:秦汉时的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晚唐诗人赵嘏,宋代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抗倭状元沈坤,清代朴学大师阎若璩、温病学家吴鞠通、数学家骆腾凤、名翰林程晋芳、道光皇帝御先生官居礼部尚书、都御史汪廷珍等。当然,最著名的当所明代小说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走进河下古镇,古朴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伸手可及。恢宏气派的仿古牌坊式门楼,高高矗立在街口,横额上“千年古镇河下”六个大字熠熠生辉,迎送来自大江南北的游客。整个街区,犹如水墨丹青。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街巷,纵横交错。在狭窄的街巷里游走,如同走进遥远的历史隧道,脚下那一块块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油亮的石板,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街巷两旁,店铺、房舍林立,原汁原味的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以前的建筑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历史风貌。刻着各式木雕的大门两旁,张贴着鲜红的春联,还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不同书写字体,弥漫着传统文化气息。状元楼、魁星楼、吴承恩故居等名胜古迹,保存完好。可以说,河下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若把它们铺展开来,仿佛是一幅烟雨诗画,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

吴承恩与其故居,以及作品《西游记》,可以说是河下古镇文脉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瑰宝和亮点。来河下,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我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到此就是为“拜访”吴承恩这位文学大师,触摸和感受河下古镇的文化脉络,沾沾“文气”而已。想归想,能不能如愿以偿这是另一回事。能够身临其境,与吴承恩近距离“接触”,对他的精神、造诣有所了解,心灵有所感受,也算是一种收获,足矣!

伴着绵绵春雨,走街串巷,来到河下镇打铜巷巷尾,有一处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大门上方,黑色的匾额上由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吴承恩故居”五个金字。哦,吴承恩故居到了。我心里顿时对这处院落产生一种神秘感,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整个故居布局分为四个院落,由门房、客房、轩厅、书斋等26间房屋和庭院组成,辅以回环曲幽的抱廊、假山、亭轩舫桥及竹木花卉,是一组体现明代风格的清雅秀丽、古色古香的园林式建筑群。走进大门,进入第一节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翠的竹林,绿叶婆娑,摇曳生姿,给人一种虚怀有节,幽雅恬淡之感。看起来,这竹子注定有着不寻常的寓意,渗透着浓郁的文化韵味。记得宋代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就是对竹子的高度评价与赞扬。竹,有着神姿仙态,潇洒自然,素雅宁静,四季常青之美;有着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品格,倍受人们喜爱和尊崇。宁肯不吃肉也要与竹子为伴,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的性格,表现出所信奉的雅致的气节和高贵的情操。古人有“君子比德于竹”之名言,这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相辅相成,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社会伦理范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也常用对竹子“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赞誉,来表达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情操。小院内这片翠竹,正是吴承恩一生屡遭困顿,但他超凡脱俗,不随波逐流,傲岸风骨的真实写照。

吴承恩生于斯,长于斯,创作于斯,那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就诞生在这里。吴承恩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而后败落为商人的家庭。他自幼聪慧,又好学习,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人称神童。他好奇闻,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爱听神魔故事,搜集唐僧取经的戏剧、评话等资料,受到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从中吸取营养,为以后他的《西游记》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吴承恩早年性敏聪颖,智力过人,写诗作文,一挥而就,其文才很早就受到官员、前辈、社会名流的认可。他精通儒家经典,能写出一手令人称羡的好文章。因而,对科举成名满怀信心。可是,他的满腹经纶、过人的才华,却饱受挫折和埋没。每次应试,都是兴致而去,总是榜上无名,扫兴而归。究其原因,是他的文风求真洒脱,不善八股文,导致其名落孙山,屡试不中。到了45岁,谋取功名的愿望与抱负还是没有实现。按当时朝廷有关规定成了一名岁贡生,到京城听候朝廷授职或者安排其它的出路。他在京等待了两个多月,结果使他大失所望,他没有得到任何官职,却被安排到南京国子监读书。一读就是十多年,到了60岁,才得到浙江长兴县丞(正八品)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副县长。因他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不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仅仅做了一年多的县丞,就得罪了上司,受诬入狱。事情澄清后,得以释放,又一度补为品级与县丞相近的闲职“荆府纪善”。时间不长,因年老多病,他辞职回家。自此放浪诗酒,卖文著书度日。潜心整理文稿和著述,终于写成了惊世骇俗的文学名著 《西游记》。

纵观吴承恩的一生,他是不幸的,但他又是万幸的。对于整个世界文坛来说,也是幸运的。吴承恩仕途不顺,没有做官,明朝政府只是少了一名官员。而就是这位报国无门、一生没有进入官场的人,却成了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文学大家。他的名字吴承恩和他的著作《西游记》,流传百世,享誉世界。话又说回来,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朝里朝外各级官员,多如牛毛,繁若星辰,而能让老百姓记住他的名字,且世代相传的能有几人?有时候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西游记》成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著作之一,又改编成影视剧,收视率之高,好评如潮,久看不厌,长盛不衰,是对吴承恩之作品《西游记》的肯定和赞誉,是对吴承恩这位文学巨匠的崇高景仰和深切怀念。

河下,这片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沃土,滋养了吴承恩,成就了吴承恩,使其闻名于世,光耀神州;河下也因吴承恩及《西游记》这张“名片”大大提高了知名度,来此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使河下人引以为豪。当今的河下,正感悟《敢问路在何方》的精神真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踏着新时代的铿锵步伐,迎着阳光雨露,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田启礼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创论文 需要 用户名联系酒店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以某酒店为例浅析酒店的绿色营销浅析导游解说艺术浅析散客旅游的心理及其营销策略浅析旅行社计调人员的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关于古镇文化的论文题目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题目1 浅析生态旅游中的导游服务2 浅谈我国的乡村旅游3 社会局势对旅游业的影响4 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探析5 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对策6 浅论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7 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研究8 试述对文化旅游的认识及其实现途径9 我国酒店业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10 浅论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11 古镇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12 我国旅游目的地网络信息化建设方略探悉13 我国饭店员工培训策略14 试论我国导游管理制度的革新对策15 试述导游风格的塑造及培养对策16 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问题的分析及对策17 酒店差异化营销研究18 试论导游回扣问题及其改革对策19 ****市乡村旅游发展分析20 风景区开发生态旅游的潜力及建议21 试论体育赛事旅游--以08年北京奥运旅游为例22 风景名胜区的休闲旅游功能研究23 关于我国会展旅游的初步探讨24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25 旅游景区淡季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26 我国饭店企业员工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27 西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28 分时度假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29 浅析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30 对我国导游薪酬体制创新的探讨31 关于我国热点景区门票价格的思考32 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类型及其管理对策33 试论品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34 新形势下提升国内酒店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35 饭店员工流动原因及对策分析36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37 论我国旅行社跨国经营的现状与基本战略选择38 浅论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39 浅论休闲旅游的发展40 试论旅行社服务质量管理改革对策41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42 试论酒店内部营销策略43 略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44 论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问题45 浅谈中国酒店网络系统建设46 论景区旅游氛围的营造和管理47 古镇古村落遗产旅游与新农村建设48 分时度假在中国的发展对策研究49 试述我国旅行社经营管理改革对策50 饭店大学生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研究51 塑造旅游社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52 基于价值观领导的酒店员工流失对策研究53 人本管理——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策略54 试析现行导游薪金制度弊端及其改革对策55 论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改进56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应对策略57 体验经济时代中国饭店业个性化服务策略探讨58 我国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及应对措施探析59 中小旅行社员工流失原因与管理对策研究60 略论都市旅游发展的模式与对策61 试论酒店服务营销62 我国会展旅游市场营销初探63 饭店员工激励研究64 浅析我国平民旅游及其营销策略65 饭店竞争优势的培育66 我国饭店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策略探析67 试论我国旅行社网络营销的发展对策68 论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的途径69 浅析我国家庭自助旅游70 酒店品牌经营71 恐怖活动给旅游业带来困扰72 旅行社员工的激励研究73 浅谈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74 中国酒店文化营销现状及对策研究75 员工对我国饭店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76 论酒店企业CIS形象塑造77 我国旅游执法的特征和发展对策78 对饭店员工流失的思考79 浅论影视旅游的开发80 我国酒店员工职业生涯规划81 旅行社奖励旅游产品的开发82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83 论古镇旅游商品的开发84 试述我国旅行社服务质量问题及其改善对策85 乡村旅游吸引物论略86 试论我国旅行社业集团化对策87 打造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策略探讨88 浅析旅游产品定价策略89 我国饭店管理中的人本策略90 我国饭店业中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91 酒店CRM应用研究楼主可以参考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化再生产就是以文化为生产资料来生产文化,这已成为当今民间文化发展的常见方式。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文章将乾州古城置于旅游发展语境中,把握古城文化景观的空间布局特征,理解古城文化景观的内在历史底蕴及当代价值,并分析制约乾州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多种力量因素,把握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表征意义。

关键词 :乾州古城;再生产;文化旅游

一、文化资源的存在

乾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距今约有1752年历史。从古时的军事重地到商业发展的交通要塞,乾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它曾是南长城军事防御线上重要的指挥中心,清朝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的主战场,流传着1925年川军熊克武部队炸不开乾州石城的传奇故事;它曾开通司马、镇溪(峒河)、武溪(??溪或万溶江)三大水系,商旅直底洞庭与汉口,条条官道分别通往泸、凤、永馁、思南、印江、茶桐、秀山等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略的转移,修筑了湘川公路及乾州至所里(吉首)的公路支线,水陆并进,创造了乾州古城的辉煌。

乾州古城文化景观资源亦是丰富。从军事防御性建筑到祠堂会馆、楼阁古塔、古城巷道、河道码头及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群随处可见。古城内北城门、胡家塘古民居群、罗荣光故居、文庙、抗日文化纪念馆、杨岳斌故居、观音阁、节孝牌楼、万溶江画舫观光、三王阁风雨桥等,都极具民族特色。从建筑景观价值看,古城的选址、城防的设置、街道的规划布局,除了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外,更具有层次丰富的民间特色,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①。世代居住此地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古城光辉灿烂的文明史。阳戏、辰河高腔、傩戏、汉戏、苗剧是古城里的主要戏种。四月八、赛龙舟、六月六、玩龙灯、耍武术、赶秋对歌、游“春”会、赶庙会、跳鬼、巫术绝技、赶场等民俗节庆活动,充分体现了古城人民的古朴民风。

乾州古城自身的丰富文化资源,契合了湘西州对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开发。2009年2月,州委书记何泽中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一个龙头、一个集散中心、两条风景线、三个核心景点圈、实现六个增值”的“11236”旅游发展思路,为湘西旅游产业格局画好了蓝图②。其中“三大景点圈”之一就是乾州古城景点圈。因此,乾州古城的打造是必然的结果,开发乾州古城,成为实现湘西旅游战略格局中重要的一环。

二、文化景观的再现

古城镇的旅游发展是以文化资源为主导的,构成古镇旅游文化资源的要素,既有有形的实物,如:古街区、古民居、寺庙宗祠等能明确的被感知的东西;也有无形态的意境,如:古城镇的民风民情、古韵氛围等,可通过人们的体验所感知的东西。可以说,古城镇的打造即是对古城镇文化空间的一种再造。因此,不仅要在硬件即能明显感知的物质形态上下功夫,保持其全面而真实的风貌,更要在软件即通过体验才能感知的非物化形态上下功夫,注重文化氛围、场景的营造,让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都能很好的展现出来,体现古城镇旅游的特色。

(一)物质空间的再造――古镇古街重塑建

2005年,乾州古城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为乾州古城的保护和重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当时乾州古城破坏严重,核心景区面目全非。吉首市政府引进了大汉集团对古城主街区进行了恢复式开发建设。对古城北城门、文庙、胡家塘、三门开城楼、风雨桥、观音阁、贞节牌楼、田碑林坝和田碑林茶馆等标志性景点进行了修复,修整了杨岳斌、罗荣光、张一尊、翦伯赞等名人故居,清理了万溶江河道并建设了沿河游道。其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古城核心保护区域内的人民南路、迎宾路、建新路、乾正街、东门巷、观音阁街、万溶江等旅游主线展开。

从2005年至今,乾州古城内景点的修复已基本完成。对76栋有保护价值的典型古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完成了6个文保单位和22栋重点居民的修缮,完成21处单位房屋和420 栋民居的仿古改造,涉及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四层以上部分5000平方米。景点重点项目建设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乾州古城还规划了六大旅游主题浏览区:文庙文化展示区、胡家塘传统民居群、城隍庙民俗风情观光区、万溶江观光休闲区、解放路传统商业街、抗战标语展示区。这些“历史遗迹”是地方文化的代表,都借助于现代方法得以“复原”,并在复原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了相应的建设和改造。

(二)心理空间的再造――“湘西坊”创业园的创办

作为旅游景区外在形象、内在文化的综合反映,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好坏。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应立足当地,无论是工艺品还是土特产都应有明显的地方标志性,这样不仅能提高游客的购买兴致,还能起到宣传作用。

为做好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项目,以加快旅游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为目标,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劳动保障部门以湘西文化为主线和纽带,乾州古城为依托,大力建设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项目交流、产品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基地――“湘西坊”创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商品产业、民族经典文化产业、地方饮食产业和旅游休闲娱乐产业。2010年,湘西州政府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湘西坊”商标。同年2月5日,湘西坊名优特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乾州古城内正式开街,湘西坊淘宝旗舰店、百工坊、百味街、能工巧匠创业园等项目亦相继启动,“湘西坊”旅游商品品牌正式确立。

(三)意识空间的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进驻

从传统到现代,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和变迁的大环境下,乾州古城,这一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意识空间快速被现代生活方式肢解为碎片,但同时这些碎片又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地被再造。旅游开发让乾州古城整体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鲜明的村落建制。意识空间的再造主要是通过“旅游化生存③”实践而实现的。“旅游化生存”又可分为两种具体形态:生活化生存、舞台化生存。 生活化生存是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的特点,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使用、保护和传承融入到古城的日常生活中。2011年5月10日,湖南省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在吉首市乾州古城揭牌开园。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由非遗展示馆、百工坊、百味坊、百戏坊等组团构成,集研发、展演、销售、休闲为一体。再造的文化空间里,游客可以看到工艺大师现场织锦,绘制苗画,雕刻傩面具、砚台、菊花石、手工制作粘贴画等,可以亲身感受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亦使古老的民间手工重获新生。

舞台化生存指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将传统文化搬上“舞台”,使其转化为舞台表演艺术向游客展示,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表演业。2011年5月,以“格朗渡”为名,在湘西吉首市乾城巫傩堂内,由湘西州格朗渡艺术团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演出正式开演,演出通过湘西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把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渊源集中呈现在舞台上。目前该节目已经成为让游人了解湘西的一个主打节目。

三、多方力量的共同发声

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一文中表示,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形成不是一种力量的塑造,而是各种不同力量最终“妥协、交易而形成的”。乾州古城一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正是不同力量作用的结果。

(一)政府主导

文化资本的不断再生产过程,政府的力量不可忽视。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经营权出让模式: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从旅游开发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是公共旅游资源的最大整合和调配者,是行业运行和发展的“游戏规则制定者”。一方面,政府为了使民族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必须使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另一方面,为了打造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品牌,增强旅游文化的可视性,就必须在民族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注意力。从乾州古城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看,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地位,其主要活动是由政府牵头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修复,同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和规定来规范乾州古城以及乾州旅游方面的管理。

(二)市场推动

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引起文化资源重构与民间文化重组的重要因素。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文化被重构,很多如民族风情园等充满民族特色的景区都是为了旅游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在以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中,基本都有民族歌舞表演,这些表演者大都是旅游公司聘请的,他们对原有文化进行了选择性的传承。乾州古城的被挖掘开发过程亦是迎合了市场经济的需求。2004年,作为吉首市人民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湘西州五十年州庆重点工程“锦绣乾城”项目正式进入规划阶段。由政府牵头引进的大汉集团在此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看好的亦是在文化遗产旅游新兴下,乾州古城的潜力。旅游公司的招商为古城旅游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锦绣乾成的打造,一方面对原有的乾州古城进行了多方位的复原,另一方面又使得乾州古城的发展区别于历史的轨迹,成为了一个集特色土产购物、民俗表演、品牌餐饮、旅游休闲、商务会所、宾馆住宿为一体的4A级仿古旅游商业风情小镇。市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传统民族文化被重新挖掘开发出来,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专家学者发掘

文化学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脑④。民族地区的人民在学者们的帮助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传说,通过文物和历史遗址来确定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并由此重新构建新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描绘或是说虚拟了一个新的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⑤。湘西州文化学者为乾州古城开发做了大量的考证,从其历史人物、文化民俗、建筑风格等等各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对乾州古城的开发方向做了一个历史文化的再构建。杨良华《乾州风韵》、盛天宁《清代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研究》等著作,便是以乾州为蓝本而著。

另外,在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中,许多民族传统节庆里的禁忌与章法逐渐淡化消失,民族礼仪不再具有传统的祭祀性,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节庆不再是本民族的节日,而变成了游客与当地人的共庆。如乾州古城正月十五火烧龙仪式,本是靠天吃饭的土家族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意识,带有浓厚的稻作文化及神灵崇拜的烙印。由于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的需要,它成了一种带有娱乐性、观赏性的节目,烧龙的形式也在变迁的过程中更具戏剧化。

综上所述,乾州古城的打造,向我们展现了文化景观在旅游语境下的当代变迁过程。它并非是单纯的对历史景观的修复,而是各种力量因不同的利益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变迁具有再生产性。通过对古城再造模式的研究及动力机制的分析,对其他地区的古城镇旅游化打造具有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3JDY024)。

注释:

①张群.“凤凰古城的保护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②吴刚.乾州古城:吹响湘西旅游第三次创业的号角[EB/OL]. ,2011-12-29.

③旅游化生存:是指借助旅游之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开发成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购买的旅游产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发展的模式.

④赵德利.主导?主脑?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01).

1. 2019年***省入境旅游市场分析2. RFID系统在高档在酒店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优化研究研究--以杭州黄龙饭店为例3. 安吉新农村建设对农家乐旅游促进效应研究4. 导服人员在乡村旅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5. 德清“洋家乐”发展状况调查6. 德清县杨墩休闲农庄旅游者消费行为调查分析7. 饭店自助餐厅营业状况及发展策略分析:以杭州友好饭店为例8. 非物质遗产旅游商品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嘉兴粽子为例9. 高端人群个性化服务研究——以黄龙饭店为例10. 高星级酒店自助餐经营方式研究——以杭州友好饭店为例11. 公共关系在现代饭店危机处理中的策略研究——以友好饭店为例12. 关于古镇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塘栖古镇为例13. 杭州海外海纳川酒店顾客满意度研究——以携程网顾客为例14. 杭州凯悦酒店能源消耗现状的研究15. 杭州经济型酒店经营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旅游管理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摘要: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近年来,这些古镇纷纷走旅游开发的道路,较大的开发强度和不适宜的开发方式对古镇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其中一些古镇的亲身体验,对成都周边古镇旅游文化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古镇旅游;成都周边 1成都周边古镇旅游资源 成都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平原、丘陵等地貌层出不穷,气候温和;4000多年的历史,身为古蜀文化的中心;加上发达的商业,便利的区域交通,使成都的周边产生了一个个古村落聚落,演变成现在的古镇。现代人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总会不由自主的对祖先的生活模式充满着向往,因此古镇旅游在现在越来越流行,成都人及外地人对古镇的喜爱从古镇的开发力度上也可见一斑。 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媒体、网络、娱乐总有“成都最美的十大古镇”、“成都最好吃好玩的几大古镇”之说,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周边开发古镇有黄龙溪、怀远古镇、上里古镇、安仁古镇、元通古镇、悦来古镇、街子场、平乐古镇、西来古镇、洛带古镇、火井镇、白鹿古镇、唐场镇、泰安镇等十余个;未开发古镇更有罗泉古镇、柏合古镇等等。这些古镇物质遗存和精神内涵各有不同。 2代表古镇吸引力分析 自然景观通常,古镇的自然景观都由乡村田园景观、山水景观、古树木景观三种要素组成。乡村田园景观是古镇赖以生存的生态基质,也使构成古镇的视觉背景。而水景观则是一些古镇的核心区,如黄龙溪的同名水景;街子古镇的味江河水系,平乐古镇白沫江“一江分三水”的特色水景观,都以一条宽宽的水系作为重要景观,沿河流设置游憩滩涂,游船活动等。另外古镇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很多古榕树、古柏树,充满灵气让人惊叹。 人文遗产古镇人文遗产主要有街巷、古代建筑以及、民居建筑群等。古街一般呈鱼骨型的基本形态,一条主街两侧接着几条小街,传统民居沿着街道次第排列,尺度亲切,空间连续,偶尔出现的重要历史遗迹成为街道的核心节点。 文化古镇文化底蕴丰富,一般有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生活文化等,如位于龙泉驿的洛带古镇,就是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地,同时生活在此的'原住民也有着与都市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孕育了一种慢节奏、和谐闲适的生活文化。 3古镇旅游现状问题 原真性与原住民的问题 古镇原住民数量正在消减之中。在现代开发方式下,部分古街屋主将房屋店铺转让给外地人开店,收取租金以获得商业利益。更有许多年轻人搬出古镇,古镇居民结构老龄化越来越明显,随着留守居民年龄越来越大,而后代多在外定居,最终会导致原住民流失。现代旅游业喧闹的环境对部分原住民民的生活带来困扰。据调查,原住民生活质量并不是很高,也催生他们离开古镇的想法。原住民文化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他们的流走,古镇的文化内涵也将受到损害,古镇将会丧失生命力。 古镇开发方式的问题 现在成都周边古镇的开发主要都是以旅游为导向。通常将历史街区看作旅游资源,而把保护当作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然而从长远来看,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历史文化遗产的延续,就需要保护对象的原有价值,而不是满足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了使历史文化资源适应现代生活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下的可持续发展、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确定开发方式和开发强度,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指出的,历史街区要“保护”而不要“打造”。 缺乏特色的问题 成都周边古镇数目多,而地域特色的差别性不是很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古镇之间或互相模仿或模仿成功案例,殊不知模仿其形而不能获其神,模仿表象而丧失了内涵。不仅未能取得想要的效果,还是得在游乐项目、纪念品、文化内容各方面产生了雷同的现象。甚至有人表示,这些古镇上售卖的商品在成都火车北站的荷花池批发市场都能买到。古镇一日游也出现了上午逛街、下午喝茶、晚上放河灯的俗套旅游流程,这都是没有深刻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带来的弊病。 急功近利的问题 旅游开发的压力较大,导致很多古镇的保护功利性严重。政府看重短期成效,开发商谋取经济利益,原住民也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对建筑采取速成的维护办法,对环境采取快速的打造方式,对古镇保护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商业的入侵也改变了古镇的原汁原味,古镇的保护应该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地段进行。 盲目模仿的问题 在保护改造过程中,有的设计曲解了历史环境,不顾地域风格的运用建筑形式,形成一批“假古董”,这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是一种破坏,也使建设中的一种浪费。 非物质文化保护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现在的开发模式只重视古镇的物质依存,对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打造,而忽略了古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由于缺乏对非物质文化的完善的保护策略,如一些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没有人传承,最终丧失。 参考文献: [1]朱大刚,付业勤.成都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2]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EB/OL]. [3]白理刚.成都周边古镇特色及古镇开发中的问题初探,2007. 作者简介:周彦吕(1988-),女,浙江舟山人,四川大学本科生,城市规划专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