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解放日报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

发布时间:2024-07-05 02:35:52

解放日报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

但在具体评价中却有一种意见,认为邓小平只是这场讨论的“支持者”。原因是引发这场讨论的,由《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公开发表的“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简称《实》文),是其他人倡议和组织撰写的,邓小平事先并不知道,当然也没有参与,而是在文章发表以后,特别是听到了文章引起不同意见、党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不满并加以谴责,才使他特别关注并阅读了文章,不久就在1978年6月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公开明确地支持《实》文的观点。 这种“支持者”的说法在社会上流传一段时间。光明日报社的一些同志发现以后,曾经在1999年光明日报五十年大庆时出版了一本《光明日报与真理标准讨论》专著,该书全文收录了从胡福明的第一篇来稿、胡福明和光明日报编辑的历次修改稿直到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同志的修改定稿的原文,还收录了光明日报编辑的回忆文章和对历次修改稿的说明。这本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于1999年6月出版,出版前的1999年4月1日曾送请国家新闻出版署转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读。以下是他们审读后的意见: 本书比较清楚、真实地介绍了真理标准讨论发动的经过及历史背景,为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较为详细和珍贵的历史资料。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均无问题,有出版价值。其中,尤其是第三部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写作和发表经过,讲得更为全面、准确、可信。 但书稿的几个部分在事实把握和叙述风格等方面还显得不够一致。主要是: 一、《走进新时代的序曲》,这部分对于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在真理标准讨论中的作用、这种作用对于光明日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讲得还可以再充分一些。对于《解放军报》发表的关于真理标准的文章也应有比较清楚的交待。建议在定稿时作适当补充。 二、第二部分,即“实文”的组稿、修改和发表,虽然事实介绍的比较清楚,作者的看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有些地方语言表述过于尖刻,……等等,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建议将这类语言删去。重要的是把事实讲清楚,而不必对其他说法作过多的批驳,读者自会作出判断。 三、书里引用了不少历史材料,但很多材料没有注明出处,为提高本书的资料和学术价值,最好能补充一些关键的注释。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中央党史研究室1999年4月 我们本来以为,为了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介绍事件真相、澄清不实传言而出版的《光明日报与真理标准讨论》一书,通过无可争议的原始资料,已经把《实》文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用不着再浪费笔墨。但以后的情况并非如此,这种不实传言仍在社会上流传,以致有关方面表示,光明日报的同志应该出来说话,否则以讹传讹,不实的野史就会变成了正史!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实》文的发表是邓小平关于要准确地、完整地运用毛泽东思想体系,反对两个“凡是”思想的启示下进行的,由此文引发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更是由邓小平发动、组织和领导的。 事实胜于雄辩,流言止于智者。 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出版界长期困惑的作者与编者的定位问题,剖析这个问题,对弄清楚什么是《著作权法》上的作者,什么是编辑,正确处理作者与编者的关系,也有重要意义。 (一) 胡耀邦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他在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解放老干部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胡耀邦亲自参与了《实》文的修改、发表,审定了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送去的《实》文清样,批准刊登,对推动《实》文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此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否定。但不能不说,《实》文并非如某些书刊所说是由他“亲自组织撰写”的。 不是事实的事怎么会形成一种到处流传的舆论呢?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实》文的源头在哪里?也即文章的作者究竟是谁?是北京的孙长江还是南京的胡福明? 孙长江当年是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参与编辑《理论动态》。胡耀邦那时曾担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胡耀邦对《理论动态》情有独钟,除了亲自审读《理论动态》上的文章外,也常常与刊物的编辑们讨论当前的思想理论问题,策划重大选题。如果说《实》文是由孙长江撰写的,由胡耀邦“亲自组织”甚至由他策划、倡议是非常有可能的。 胡福明当年是南京大学政治系一名普通教师。胡耀邦与他没有任何工作上的关系,也没听说他们相识。如果说《实》文是胡福明所撰写,由胡耀邦“亲自组织”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胡福明“撰写”一篇重要论文,则有悖于常情! (二) 解开作者之谜的关键在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同志的稿子(以下简称“中”稿),究竟是光明日报送去请他们修改的稿子(以下简称“光”稿)即胡福明投来的《实》文的第7、第8次改稿,还是如社会上流传的是他们自己撰写单独成篇的稿子,或者是由以他们写就的稿子为基础,吸收“光”稿的少许内容由孙长江“捏合”而成的稿子。 “中”稿除了开篇导言(第一段)以外,分成四个部分,连导言在内共有19个自然段。“光”稿除了导言(第一段)以外,也分成四个部分,连导言在内共分17段。 让我们逐段逐句进行对照。 首先,从《实》文的总体内容来看,“中”稿19个自然段,只有末一段是“光”稿中所没有的,其他18个自然段的内容,除了个别新引用的马克思主义导师的语录和极个别的几段话以外,都可以在“光”稿中找到。 其次,那个时候的学风、文风的特点是常常引用马克思主义导师的语录,以增加文章的权威性。“中”稿共引用了15条语录,除了2条是新增加以外,13条语录都是来自“光”稿。如果一篇论文,不仅内容的绝大部分均来自另一篇论文,而且连援引的语录绝大部分也一样,能认定这篇论文是独自成篇的吗?“中”稿作为论据,举了几个例子。自然科学史方面,举的是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证实的过程,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从假设到成为真理的经过;社会科学方面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提出到被确认为真理的历史等。但这些内容无一不是在“光”稿中被列举过,特别是占整个文章四分之一篇幅的文章第三部分,举的例子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修改个别论点和列宁对它的评价,“中”稿和“光”稿并无不同。大千世界,悠悠万物,一南一北素无往来的两名作者,分别构思和撰写自己独立成篇的文章,选取的事例居然也如此雷同,这能是巧合吗? 第三,再从文章的具体章节段落来看,第一段导言,“中”稿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光”稿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只是把“这个”改为“这是”,把“问题”挪了个地方。 “中”稿的第2段也是照抄,只是把“光”稿第2段中引用的一段毛主席语录摘取出来,移到“中”稿的第3段中,而这段语录就成为“中”稿新添加的。 像这样整段照抄照搬,或略加增删修改的,还有“中”稿中的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9段、第12段、第18段等。 有意思的是第13段,文字不长,照录如下:“毛主席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7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按“中”稿的说法,这一段是新加的。但仔细一对照,这段话前面两句耳熟能详的语录,原来出自“光”稿中的第6段,而后面的三句话,有两句出自“光”稿的第12段,“中”稿加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句,第13段也就变成新添加的了。 这里请细心的读者耐着性子阅读对照“中”稿的第14段和“光”稿的第13段,从中可以学到一些如何做好编辑工作的知识,区分什么是作者,什么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 以下两段文字依次是“中”稿和“光”稿: (“中”稿)马克思主义导师们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他们所共同创造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许多事例当中的一个生动的例子。1848年《宣言》发表后,在45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用实践来检验它。《宣言》的7篇序言,详细地记载了这个事实。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们又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新实践的不断检验,包括新的历史事实的发现,曾对《宣言》个别论点作了修改。例如,《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的《宣言》英文版上加了一条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1页)《宣言》发表以后人们对于社会的史前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摩尔根的调查研究证明:在阶级社会以前,有一个很长的无阶级社会;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非从来就有的。可见,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确切。恩格斯根据这种新实践得出的新结论,作了这个说明,修改了《宣言》的旧提法。《宣言》还有一个说法,谈到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推翻资产阶级。1872年,两位革命导师在他们共同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明确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随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个说明十分重视,他认为这是对《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的修改”。(《列宁选集》第3卷第208页)。 (“光”稿)马克思主义的导师提出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并自觉运用它检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以至修改个别结论。现在来看看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根据实践来检验《共产党宣言》的。1848年《宣言》发表后,他们在45年中一直根据实践来检验《宣言》,《宣言》的7篇序言正是生动的说明。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130年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这个结论仍然是正确的。同时,他们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并且修改了个别观点。这里举一个修改《宣言》的例子。《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的《宣言》英文版上加了一条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1页)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状态,全部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完全没有人知道;后来,陆续发现土地公有制的世界各地原始社会的基础。特别是摩尔根在夏威夷岛土著居民中调查研究了几十年,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揭示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从而证明:在阶级社会以前,有一个很长的无阶级社会;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非从来就有的。可见,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确切,因此,恩格斯作了修改。此外,《宣言》还有一个重要修改。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在《宣言》中说,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推翻资产阶级。在1848年2月革命和巴黎公社的实践基础上,马克思得出新结论说: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指出:这是一个“重要的修改”(《列宁选集》第3卷第208页) 两相对照,“中”稿只是从语法修辞方面比“光”稿精炼,实质内容上并无区别。 (三) 对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在参与修改《实》文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做出的重要贡献,光明日报同志在所编辑出版的《光明日报与真理标准讨论》一书中已作了高度评价,认为“保持了基本观点,质量上有了提高”,具体包括:对原稿作了不少删削;加了毛主席修改个别提法的例子,使文章论据增加了份量;加了小标题,使主题更加鲜明,最后一段写得更加有力;加强了针对性等。 但不能据此推断出“中”稿就是一部独立的作品。 与“光”稿对照,首先,“中”稿的主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更,依然是论证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确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其次,基本观点、主要论据也没有变化。“中”稿和“光”稿都是四个部分,只不过“光”稿标以(一)、(二)、(三)、(四),而“中”稿使之具体化:“检验真理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实践标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需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中”稿和“光”稿所引的经典著作的语录和所援引的实际例子基本相同,论据也基本一样。 解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之谜(下) 第三,任何有影响的论文,都应当有体现其个性和特色的核心内容。“光”稿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两点,一是反对两个凡是,一是强调唯一标准。“中”稿在这两个方面均没有突破。 (四) 《实》文在组稿、修改、发表过程中,作者、编者(光明日报)和参与修改者(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三方的定位也是很清楚的。光明日报作为新闻出版单位,与胡福明从一开始就是编者与作者的关系,光明日报向胡福明约稿,胡应约投来了《实》文;光明日报选中了《实》文,并提出修改要求,胡进行了修改,光明日报也作了修改,最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光明日报与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及孙长江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一家新闻出版单位与“特约编辑”的关系,即光明日报总编辑听说孙长江也在构思同一主题的文章,决定把孙请来参加修改胡福明来稿的讨论会。光明日报后来把“光”稿送去,也明白告诉是请他们帮助修改。这一点,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心里完全明白,所以在《理论动态》正式刊出《实》文时,经过他们的再三斟酌,仍在文章后面专门注明“《光明日报》社供稿,本刊作了些修改”。 如此在1978年5月明白无误的事情,后来怎么又模糊起来,到了20多年以后的今天,甚至变为《实》文是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自己写的,而且成了“胡耀邦亲自组织撰写”的呢?光明日报1984年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由于它与《实》文有关,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 1984年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也是1949年6月16日创刊的光明日报建社35周年。1982年年底组建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定举办一次1979—1983年度优秀理论文章评奖活动,纪念国庆、社庆,扩大报社影响。在评奖过程中,光明日报有关部门的一位负责同志发现评选出来的年度优秀理论文章,反映不了报社的理论成就。能够代表成就的是《实》文,而它又不属评奖范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决定设立只有一个名额的“特别奖”,奖给《实》文及其作者,奖金为1000元。本来这奖金是只奖给胡福明的,后来考虑到《实》文经过了多次修改,光明日报的同志修改过,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也修改过。光明日报的编辑,修改作者文章属于本职工作,无须嘉奖,而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纯为尽义务,应酌情奖励,给多了不适合,太少了又拿不出手,就从给作者的奖金中分出300元,作为修改文章的“劳务费”。从光明日报的同志来说,纯属一番好意。可能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对此另有看法,他们拒收这笔“劳务费”。授奖单位颁发奖金,接受单位拒收,虽然有些反常,但总的来说也还可以理解。 但是让人不可理解的是,这件纯属业务活动的寻常事,后来却被炒作得沸沸扬扬,有的同志一方面说“这是公然篡改历史和严重的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又说,这是一个“大人物”导演的,旨在“抹杀中央党校特别是胡耀邦在真理标准讨论中的重要作用。”致使光明日报社蒙受了一次不白之冤。 (五) 为了把作者的谜团进一步解开,有必要从《著作权法》的角度,正确认识作品、作者和编辑的定性、定位,正确处理作者与编者(编辑)的关系。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者是直接创作作品的人。创作作品是指作者将自己的创作构思,运用自己的技巧、方法,借助于一定的符号形式写出表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个性、特色的作品。 编辑则指编辑作品的人。所谓“编”,在古代指用以穿联竹简的皮鞭或绳子,今指编织、编列;“辑”古指协调驾车的众马,今指连缀、搜集。把“编”和“辑”联结一起,编辑即指搜集材料并将之连缀汇集,加以鉴别、选择、分类、整理、加工和校勘的过程。 弄清了作品、作者和编辑的概念,联系到《实》文发表的实际,我们认为:《实》文是一部文字作品,有它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独立主题,即论证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主题贯穿全文始终。尽管实践与理论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并不是新的课题,但这一命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提出,却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部作品,光有主题是不够的,还要有围绕主题展开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观点和论据、论证)。在《实》文中,不论胡福明的初稿和历次改稿(三个部分),还是光明日报的两次改稿(四个部分),其基本内容均是:(一)阐明任何理论,区别是真理还是谬论,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实践来检验的;(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三)马克思主义导师们如何坚持实践标准,修改自己著作中的个别观点,批判“两个凡是”;(四)揭批林彪、“四人帮”是如何反对实践标准,歪曲毛泽东思想,提出要肃清其流毒和影响。 作为一部作品,除了主题、基本内容以外,还应有属于它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的地方。在《实》文中,除了它特有的论据以外,主要是两处:一是通过理论论证和马克思主义导师修正自己个别论点的实例,强调实践标准的正确性、重要性,反对“两个凡是”。二是强调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没有第二个标准。在这一点上,“中”稿比之“光”稿没有什么新的东西。 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同志的修改说到底就是一名编辑所应该做的,不能因为对原作进行了修改,编辑就可以自封为作者。如果这样,编辑工作就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作者的合法权益就不能得到保护。 有的同志可能会问,如果小修小改,当然编辑不能成为作者,但如果改动得多、大,是否就可以成为作者呢?也不能,除非主题、基本内容、核心问题、文字风格都改得面目全非。 从《实》文修改过程来看,光明日报同志的修改并不小,包括标题突出“唯一”、框架由三部分改为四部分,修改后篇幅增加了1/3;突出了邓小平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的观点,批判了“两个凡是”;文章结尾部分提出“科学无禁区。凡是有‘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指出现在仍有“禁区”,有待于我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把它冲破,等等。如果按照“中”稿对待“光”稿的同一标准,“光”稿应该认定为一篇全新的文章,光明日报的同志也就应该从编辑变成了作者。但光明日报的同志从来就没有想过把《实》文当成自己的作品,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因此就变为作者。他们认为这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也有悖于新闻出版职业道德,违背《著作权法》的立法精神。 列宁说得好:“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面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列宁选集》第31卷第85页)在《实》文问题上,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作为参与修改者,是有重要贡献的,但如果再向前迈一小步,把自己当作文章的作者,“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如果把这个问题硬扯到中央党校甚至胡耀邦那里去,可能就要犯更大的错误。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这篇文章在广大干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

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于《光明日报》。

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此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展开,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对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入选教材

2019年8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有关工作情况。据介绍,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

据悉,反映党在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入选普通高中语文教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日报编辑

陆定一,江苏省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详见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建设和发展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作品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1989年至1992年,任上海《新闻报》记者、编辑;1992年至1997年,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总编室副主任;1997年至2003年,任《申江服务导报》副主编、主编;2003年至2008年,担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2008年7月任《文汇报》总编辑。 2013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上海市版权局局长。

[张春桥](1917—)山东巨野人。1931年至1934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1933年春参与发起成立华蒂社,成为国民党复兴社的外围组织。1935年5月到上海,从事文化写作。其间曾同国民党中统特务有过联系。1937年9月返回济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到达延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隐瞒个人加入反动组织的历史。此后从事革命的宣传文化工作。曾在晋察冀解放区先后担任《晋察冀日报》和《石门日报》主编。1949年随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中共上海市委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1958年发表《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宣传“左”倾思想。1965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宣传文化工作。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时起,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67年初伙同姚文元、王洪文制造上海“一月风暴”,在全国刮起夺权风。此后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等职。1975年1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被选为中共九、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他伙同江青等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疯狂地进行夺取党和国家领导权的活动,煽动打倒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挑动武斗,残酷迫害老干部,制造一系列冤假错案,是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1976年10月,被中共中央隔离审查。1977年7月经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被永远开除党籍,并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1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3年1月被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

解放日报总编辑

1988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解放日报工交财贸部任记者、副主任。1997年8月至1998年1月,在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培训;1997年1月任申江服务导报筹建组负责人。1998年5月任申江服务导报首任主编。1999年1月任新闻报副总编辑。2000年1月任新闻报常务副总编辑,同年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新闻报总编辑。2003年11月,调任文汇报党委副书记、总编辑。2002年7月获复旦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2004年5月,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位。2004年12月任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副社长,文汇报党委副书记、总编辑。2005年8月,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2011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2011年9月,任上海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台长,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裁。2013年10月,任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陆定一 陆定一,江苏人,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中文名: 陆定一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96年5月9日 职业: 中宣部部长,文化部部长 毕业院校: 上海南洋大学 代表作品: 《金色的鱼钩》,《老山界》 目录人物简介人物生平社会评价作品介绍《两大主力军会合歌》《打骑兵歌》陆定一故居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社会评价 作品介绍 《两大主力军会合歌》 《打骑兵歌》陆定一故居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江苏省无锡人。青年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1925年在上海南洋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 陆定一读书时参加五卅运动。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陆定一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及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同年秋调团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1927年5月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他写的文章《金色的鱼钩》被选进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六单元“英雄”第二课。《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老山界》编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3课。《老山界》编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 在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即将叛变革命的危急关头,陆定一根据任弼时同志主持召开的团中央紧急会议精神,参与起草了团中央《致党中央政治意见书》,请求党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武装,开展对国民党右派的坚决斗争。随后,陆定一以共青团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这期间,他以犀利的文笔撰写了大量文章,鞭挞黑暗势力,鼓舞青年投身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他坚韧不拔 陆定一地进行斗争。1928年初,陆定一根据团中央的指示,到广东帮助广东团省委工作,协助组织了1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1928年秋,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陆定一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仍担任宣传部部长,主编《中国青年》。他撰写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批判各种错误思想,在理论和宣传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1928年底,根据党的决定,陆定一赴苏联莫斯科,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少共国际执委、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在 文革:批斗陆定一此期间,陆定一与瞿秋白、邓中夏等同志一起同王明等人的错误进行了斗争。1930年陆定一回国后,继续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1931年,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后,陆定一被错误地撤销了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1934年10月,陆定一随中央第二纵队干部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当年28岁,在北师大版3年级下册数学书有介绍。遵义会议后,他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编《红星》报。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参加了东征、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定一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副主任,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1940年底,陆定一奉命回延安。延安整风运动期间,1942年4月,他负责编辑《解放日报》的《学习》副刊,撰写了《从实际出发》等比较有影响的文章。同年8月,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他撰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强调新闻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提出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新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945年,陆定一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6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了陆定一的文章《报纸应革除专制主义者不许人民说话和造谣欺人民的歪风》。文章指出:"戈培尔的原则, 陆定一就是把所有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完全统制起来,一致造谣,使人民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全是法西斯的谣言,毫无例外。到了戈培尔手里,报纸发生了与其原意相反的变化,谣言代替了真实的消息,人民看了这种报纸,不但不会聪明起来,而且反会越来越糊涂。看德国,不是有成千成万人替希特勒去当炮灰么。"文章指出报纸有两种:"一种是人民大众的报纸,告诉人民以真实的消息,启发人民民主的思想,叫人民聪明起来。另一种是新专制主义者的报纸,告诉人民以谣言,闭塞人民的思想,使人民变得愚蠢。前者,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民族,是有好处的,没有它,所谓文明,是不能设想的。后者,则与此相反,它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对于国家民族,是一种毒药,是杀人不见血的钢刀。" 1947年1月,他发表了《对于战后国际形势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解释》一文,透彻地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当时世界政治中的主要矛盾、关于美国反苏战争口号的实际意义是侵略美苏之间的中间地带、关于世界规模的统一战线等战略思想,在全国和世界上引起广泛注意。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陕北时,陆定一兼任中央直属队政委,随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转战陕北,做出了出色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 陆定一故居候补委员。1957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毛泽东同志赴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958年倡导创办新中国第一所农村职业中学。1959年,陆定一任国务院副总理。1960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刘少奇、邓小平同志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1962年,他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65年,他兼任文化部部长。 陆定一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文化大革命”中,陆定一遭受林彪、“四人帮”的严重迫害,被关押近13年之久。 1979年6月,陆定一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被增选为副主席。同年9月,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80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1983年6月,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编辑本段社会评价 陆定一同志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和历史造诣较深,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丰富的知识。他的英文水平较高,青年时代翻译了不少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延安时期,曾参与毛泽东同志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翻译工作。他注重调查研究。1991年他85岁高龄时,还主持编辑了他从1926年到1990年的文稿,在亲自撰写的文集的自序中,以简练的文笔颂 陆定一与严慰冰扬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著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老山界》等等。 陆定一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具有高度的党性,顾全大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宣传思想和教育文化事业。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对知识分子热情关怀,对党外民主人士坦诚相待。他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他作为早期从事青年工作的老同志,始终十分关注共青团的工作,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无限期望。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他现在的《老山界》已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的第十九课。他的另一部作品《金色的鱼钩》被纳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编辑本段作品介绍 陆定一在中央苏区时任苏区共青团宣传部长,长征时任《红 陆定一书法星报》主编、总政宣传部部长、陕甘支队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对长征的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位出身于诗书世家的职业革命家文章写得很好,他还善于写诗。在长征途中,陆定一写了许多诗歌。在革命战争中,这些诗篇适应了斗争的需要,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但很可惜,这些不同寻常的作品除了少数几首外,大都没有保留下来。 1935年5月,中共中央在会理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北渡大渡河,同红四方面军会合。为此,红军必须经过大凉山,借道彝族(当时称为“ 夷”)聚居区。由于历史上反动政府长期歧视与压迫少数民族,致使彝民疑忌汉人,加上语言不通,更易造成误解。因此,通过彝族聚居区成为一个难题。中央决定:用政策的感召力建立友好关系,要求全军模范地执行纪律和党的民族政策,取得彝族人民的信任和同情。为此,部队上下开展了一场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对内,教育指战员了解和尊重彝民的民情风俗,严守纪律,做到秋毫无犯;对外,发布告,贴标语,向群众宣传,讲明共产党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解释红军的性质和任务。根据中央的精神,陆定一撰写了一份布告,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布告全文如下: “布告诗”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夷人贫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民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 陆定一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红军总司令朱德这张布告为“六言韵文”,或者称为“布告诗”,六字一句,一韵到底,通俗简明,朗朗上口,易记易传。布告深刻揭露了四川军阀的罪行,准确而扼要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宗旨、任务、政策、纪律,在当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宣传作用,许多彝族群众就是通过这个布告了解到世界上还有共产党和红军的。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在动员时,也特别强调要执行、宣传这个布告。他对部队宣布:“彝人会射箭打枪,疑忌汉人,和我们语言不通,但他们不是奉蒋介石的命令,他们和国民党军队不是一回事。我们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宣传朱总司令安定彝民的布告,争取和平通过彝民区。”由于正确地执行了民族政策,所以,红军一路上不仅没有和彝民发生冲突,反而吸收了不少彝族群众参加红军。还应当指出的是,这一“布告诗”是第一次使用“红军万里长征”这一具有光辉历史意义的特定用语的。也就是说,“万里长征”这个词,是陆定一的创造,并经过朱德总司令的首肯而传播开来的。《两大主力军会合歌》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翻过夹金山,同先期到达懋功地区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远道而来的战士噙着热泪,在雪山脚下翘首伫立、等候已久的兄弟互相拥抱,两军都沉醉在狂 陆定一欢的热潮里。慰问品源源不断地送到了红一方面军指战员手中,战士们高昂的歌声震撼山河。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师,是红军长征史上一件大事,它大大增强了红军的力量,使集结在这个地区的红军兵力达到十多万人,为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两军会合后的行动方向应当指向哪里?是就地发展,还是继续北上?这是关系到红军今后命运的头等重要的问题。中共中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将长征与抗日联系起来;而张国焘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在这种形势下,陆定一写下《两大主力军会合歌》,歌词如下: 两大主力军邛崃山脉胜利会合了,/欢迎四方面军百战百胜英雄弟兄。/团结我们工农武装不可摧毁的力量,唉!/团结我们工农武装不可摧毁的力量,/坚决赤化川陕甘。/万余里长征经历八省险阻与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来伟大的会合。/为了实现抗日救国解放民族的事业,唉!/为了实现抗日救国解放民族的事业,/高举红旗向前进。 这首《两大主力军会合歌》热情奔放、铿锵有力,不但讴歌了两大主力红军会师的伟大胜利,而且将中央的精神写进了歌词,通过传唱,使每个红军战士明了会师后的主要任务。这对于统一全军的思想无疑起了重大的作用。《打骑兵歌》 红军进入川西北后,经常遭到反动骑兵的袭扰,并屡屡受挫,这是 陆定一长征以来遇到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为此,中央军委于1935年8月6 日颁布了《关于对敌人骑兵作战的指示》,详细讲解了骑兵的基本特征及缺点,在各种情况下与骑兵作战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刘伯承、叶剑英等分别讲授打骑兵的基本知识;红军各部也掀起学习打骑兵战术的热潮。为了配合斗争的需要,陆定一与杨尚昆的妻子、红军中著名的歌唱家和戏剧教育家李伯钊合作写了一首《打骑兵歌》,将打骑兵的要点编成歌曲,在部队中传唱。 《打骑兵歌》的歌词如下:敌人的骑兵不需怕,/沉着勇敢来打它,/目标又大又好打,/排子枪齐放易射杀。/我们瞄准它!/我们打垮它!/我们消灭它!/无敌的红军是我们,/打垮了敌人百万兵。/努力再学打骑兵,/我们百战要百胜。歌词写成后,李伯钊配了曲,在《红星报》上发表,立即引起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兴趣,很快传遍了红一方面军的各 陆定一一家个连队。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也很喜欢这首歌,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刘瑞龙回忆道:“这首《打骑兵歌》,寓战术要领于歌曲,情趣盎然,朗朗上口,广大指战员都喜欢唱。”歌曲获得如此广泛的反响,更激发了李伯钊的创造热情,于是,她又编了《打骑兵舞》,红军政治部通知各宣传队派人到毛尔盖学跳这个舞。歌舞结合,欢快热烈,红军战士们学习的兴致更浓了。一首好的歌曲所起的效果是难以估价的,据红一军团宣传队干部回忆:“《打骑兵歌》及其舞蹈的推广普及,的确发挥了应有的效用,以后红军遇到骑兵,再也不感到惊慌失措了,一排子枪打过去,打得敌人人仰马翻。”编辑本段陆定一故居 陆定一故居陆定一故居,位于无锡市西河头28号,为清末民初建筑,房屋前后三陆定一故居进,有数十间房屋,第三进为转盘楼结构,带有后花园。 陆定一同志1906年6月9日出生在无锡西漳,在1925年“五卅运动”的波涛中,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后,他先后历任团中央、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八路军总政治部的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此宅原是美国钢铁大王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在1918年用建协和医院的陆定一故居剩余材料为其父母建造的一所住宅,直到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才离去。1946年1月,这里成为军调部国民党代表驻地,后为龙云家所有。新中国成立后,陆定一居住在此,去世后仍归龙家。 该宅院现存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坐北朝南。院西墙中南部辟一大门出入。门南侧有一座四角攒尖顶方亭子。院内房屋稀少,北部五级水泥台阶上为宅院的主体建筑,为一幢中西合璧式房屋,“工”字形平面,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一层,中式大屋顶,中间为庑殿顶,四角为四角攒尖顶,均为灰筒瓦屋面。南部中间有一露台。院中栽植海棠、苹果及槐树等花草果树。庭院中甬路呈S字形。院内散落有石狮、石观音等雕刻,西南处地面上有圆形龙纹石刻。 1984年1月10日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情况较好。

陆定一,江苏人,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代表作品: 《金色的鱼钩》,《老山界》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及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同年秋调团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1927年5月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他写的文章《金色的鱼钩》被选进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六单元“英雄”第二课。《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老山界》编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3课。《老山界》编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 在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即将叛变革命的危急关头,陆定一根据任弼时同志主持召开的团中央紧急会议精神,参与起草了团中央《致党中央政治意见书》,请求党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武装,开展对国民党右派的坚决斗争。随后,陆定一以共青团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这期间,他以犀利的文笔撰写了大量文章,鞭挞黑暗势力,鼓舞青年投身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他坚韧不拔 陆定一地进行斗争。1928年初,陆定一根据团中央的指示,到广东帮助广东团省委工作,协助组织了1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1928年秋,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陆定一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仍担任宣传部部长,主编《中国青年》。他撰写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批判各种错误思想,在理论和宣传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1928年底,根据党的决定,陆定一赴苏联莫斯科,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少共国际执委、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在 文革:批斗陆定一此期间,陆定一与瞿秋白、邓中夏等同志一起同王明等人的错误进行了斗争。1930年陆定一回国后,继续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1931年,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后,陆定一被错误地撤销了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1934年10月,陆定一随中央第二纵队干部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当年28岁,在北师大版3年级下册数学书有介绍。遵义会议后,他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编《红星》报。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参加了东征、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定一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副主任,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1940年底,陆定一奉命回延安。延安整风运动期间,1942年4月,他负责编辑《解放日报》的《学习》副刊,撰写了《从实际出发》等比较有影响的文章。同年8月,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他撰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强调新闻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提出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新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945年,陆定一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6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了陆定一的文章《报纸应革除专制主义者不许人民说话和造谣欺人民的歪风》。文章指出:"戈培尔的原则, 陆定一就是把所有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完全统制起来,一致造谣,使人民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全是法西斯的谣言,毫无例外。到了戈培尔手里,报纸发生了与其原意相反的变化,谣言代替了真实的消息,人民看了这种报纸,不但不会聪明起来,而且反会越来越糊涂。看德国,不是有成千成万人替希特勒去当炮灰么。"文章指出报纸有两种:"一种是人民大众的报纸,告诉人民以真实的消息,启发人民民主的思想,叫人民聪明起来。另一种是新专制主义者的报纸,告诉人民以谣言,闭塞人民的思想,使人民变得愚蠢。前者,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民族,是有好处的,没有它,所谓文明,是不能设想的。后者,则与此相反,它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对于国家民族,是一种毒药,是杀人不见血的钢刀。" 1947年1月,他发表了《对于战后国际形势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解释》一文,透彻地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当时世界政治中的主要矛盾、关于美国反苏战争口号的实际意义是侵略美苏之间的中间地带、关于世界规模的统一战线等战略思想,在全国和世界上引起广泛注意。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陕北时,陆定一兼任中央直属队政委,随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转战陕北,做出了出色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 陆定一故居候补委员。1957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毛泽东同志赴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958年倡导创办新中国第一所农村职业中学。1959年,陆定一任国务院副总理。1960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刘少奇、邓小平同志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1962年,他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65年,他兼任文化部部长。 陆定一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文化大革命”中,陆定一遭受林彪、“四人帮”的严重迫害,被关押近13年之久。 1979年6月,陆定一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被增选为副主席。同年9月,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80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1983年6月,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陆定一同志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和历史造诣较深,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丰富的知识。他的英文水平较高,青年时代翻译了不少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延安时期,曾参与毛泽东同志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翻译工作。他注重调查研究。1991年他85岁高龄时,还主持编辑了他从1926年到1990年的文稿,在亲自撰写的文集的自序中,以简练的文笔颂 陆定一与严慰冰扬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著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老山界》等等。 陆定一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具有高度的党性,顾全大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宣传思想和教育文化事业。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对知识分子热情关怀,对党外民主人士坦诚相待。他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他作为早期从事青年工作的老同志,始终十分关注共青团的工作,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无限期望。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他现在的《老山界》已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的第十九课。他的另一部作品《金色的鱼钩》被纳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挺有影响力的一位前辈。希望这些会对你有用。

《解放日报》总编辑

陆定一(1906~1996)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新中国的元勋之一,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和历史造诣较深,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丰富的知识。他的英文水平较高,青年时代翻译了不少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延安时期,曾参与毛泽东同志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翻译工作。 从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到1996年去逝,他曾经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也曾遭遇坎坷,受尽人间的屈辱。他的一生,是忠于革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一生,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生平: 1906年6月9日生于江苏无锡。 1925年在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读书时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 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及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同年秋调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 1927年4月下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5月在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在反革命政变面前,他坚持斗争,为革命力量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初,陆定一根据团中央的指示,到广东帮助广东团省委工作,协助组织了1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 1928年秋,陆定一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仍担任宣传部部长,主编《中国青年》。 1928年底,根据党的决定,陆定一赴苏联莫斯科,与瞿秋白、邓中夏等同志一起同王明等人的错误进行了斗争。 1930年陆定一回国后,继续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1931年,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后,陆定一被错误地撤销了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 1934年10月,陆定一随中央第二纵队干部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遵义会议后,他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编《红星》报。 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参加了东征、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定一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副主任,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 1940年底,陆定一奉命回延安。 1942年4月,他负责编辑《解放日报》的《学习》副刊,撰写了《从实际出发》等比较有影响的文章。 1942年8月,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他撰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在新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5年,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7年1月,他发表了《对于战后国际形势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解释》一文,在全国和世界上引起广泛注意。 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陕北时,陆定一兼任中央直属队政委,随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转战陕北,做出了出色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 1957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毛泽东同志赴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1959年,陆定一任国务院副总理。 1960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刘少奇、邓小平同志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 1962年,他任中央书记处书记。 1965年,他兼任文化部部长。 陆定一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陆定一遭受林彪、“四人帮”的严重迫害,被关押近13年之久。 1979年6月,陆定一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被增选为副主席。同年9月,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1980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 1983年6月,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1年他85岁高龄时,还主持编辑了他从1926年到1990年的文稿,在亲自撰写的文集的自序中,以简练的文笔颂扬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 1906年6月9日生于江苏无锡。青年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1925年在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读书时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及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同年秋调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1927年4月下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5月在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具有高度的党性,顾全大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宣传思想和教育文化事业。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对知识分子热情关怀,对党外民主人士坦诚相待。他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他作为早期从事青年工作的老同志,始终十分关注共青团的工作,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无限期望。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整。

陆定一简介陆定一,江苏人,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基本信息栏中文名: 陆定一国籍: 中国出生地: 江苏无锡出生日期: 1906年逝世日期: 1996年5月9日职业: 中宣部部长,文化部部长毕业院校: 上海南洋大学代表作品: 《金色的鱼钩》,《老山界》陆定一(1906~1996)江苏省无锡人。青年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1925年在上海南洋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读书时参加五卅运动。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及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同年秋调团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1927年5月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他写的文章《金色的鱼钩》被选进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六单元“英雄”第二课。《老山界》编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3课。《老山界》编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在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即将叛变革命的危急关头,陆定一根据任弼时同志主持召开的团中央紧急会议精神,参与起草了团中央《致党中央政治意见书》,请求党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武装,开展对国民党右派的坚决斗争。随后,陆定一以共青团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这期间,他以犀利的文笔撰写了大量文章,鞭挞黑暗势力,鼓舞青年投身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他坚韧不拔地进行斗争。1928年初,陆定一根据团中央的指示,到广东帮助广东团省委工作,协助组织了1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1928年秋,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陆定一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仍担任宣传部部长,主编《中国青年》。他撰写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批判各种错误思想,在理论和宣传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1928年底,根据党的决定,陆定一赴苏联莫斯科,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少共国际执委、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在此期间,陆定一与瞿秋白、邓中夏等同志一起同王明等人的错误进行了斗争。1930年陆定一回国后,继续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1931年,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后,陆定一被错误地撤销了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1934年10月,陆定一随中央第二纵队干部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后,他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编《红星》报。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参加了东征、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定一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副主任,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1940年底,陆定一奉命回延安。延安整风运动期间,1942年4月,他负责编辑《解放日报》的《学习》副刊,撰写了《从实际出发》等比较有影响的文章。同年8月,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他撰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强调新闻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提出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新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945年,陆定一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1947年1月,他发表了《对于战后国际形势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解释》一文,透彻地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当时世界政治中的主要矛盾、关于美国反苏战争口号的实际意义是侵略美苏之间的中间地带、关于世界规模的统一战线等战略思想,在全国和世界上引起广泛注意。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陕北时,陆定一兼任中央直属队政委,随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转战陕北,做出了出色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1957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毛泽东同志赴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959年,陆定一任国务院副总理。1960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刘少奇、邓小平同志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1962年,他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65年,他兼任文化部部长。陆定一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陆定一遭受林彪、“四人帮”的严重迫害,被关押近13年之久。1979年6月,陆定一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被增选为副主席。同年9月,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80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1983年6月,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陆定一同志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和历史造诣较深,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丰富的知识。他的英文水平较高,青年时代翻译了不少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延安时期,曾参与毛泽东同志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翻译工作。他注重调查研究。1991年他85岁高龄时,还主持编辑了他从1926年到1990年的文稿,在亲自撰写的文集的自序中,以简练的文笔颂扬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著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老山界》等等。陆定一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具有高度的党性,顾全大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宣传思想和教育文化事业。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对知识分子热情关怀,对党外民主人士坦诚相待。他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他作为早期从事青年工作的老同志,始终十分关注共青团的工作,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无限期望。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他现在的《老山界》已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的第十九

陆定一(1906~1996)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新中国的元勋之一,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和历史造诣较深,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丰富的知识。他的英文水平较高,青年时代翻译了不少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延安时期,曾参与毛泽东同志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翻译工作1926年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及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同年秋调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1927年4月下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5月在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情报理论与实践什么时候发表

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CSSCI论文60余篇,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CSSCI引用100余篇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软课题2项、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项目1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合肥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12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6部,参与出版著作1部。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及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号:06CTQ009)被国家社科基金委评审为良好等次。且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六辑)收录。 储节旺,刘伟.国外移动知识管理典型项目与体系结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8)储节旺,郭春侠.图书情报专业创业教育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3)储节旺,郭春侠. EXCEL实现共词分析的方法——以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为例[J]. 情报杂志. 2011(3): 45-49.储节旺,郭春侠. 知识管理学科兴起的基础及文献计量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4): 15-20.储节旺,谈甄. 移动环境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6): 19-22.储节旺,郭春侠. 共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EXCEL实现[J]. 情报科学. 2011(6): 931-934.储节旺,邓方云. 欧洲知识管理会议及启示[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8): 114-119.储节旺,郭春侠. 组织内个人知识共享的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J]. 情报杂志. 2011(10): 118-122.储节旺,郭春侠,邓方云. 知识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11): 1-5.储节旺,郭春侠. 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运行系统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储节旺,郭春侠. 企业危机管理与知识管理关联性的实证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0,(2).储节旺,闫士涛. 安徽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调查研究[J]. 安徽科技,2010,(5).储节旺,朱永,闫士涛. 关于我国知识管理首个国家标准的几点思考[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8).储节旺,郭春侠. 知识创新的信息保障研究[J]. 情报杂志,2006,(1).储节旺. 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主要成就及未来趋势[J]. 情报资料工作,2006,(5).储节旺. 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流派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07,(4).储节旺,周绍森,王文革.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知识管理[J]. 广西金融研究,2007,(6).储节旺,郭春侠,朱永. 国内外知识管理教育发展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储节旺,郭春侠. 知识管理学科体系构建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6).储节旺. 公众科学素养的培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J]. 安徽科技,2008,(7).储节旺,郭春侠. 应急型科技创新联盟的组织与管理--基于非典联合科技攻关的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6).储节旺. 安徽崛起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储节旺,周绍森. 论高等学校的公共危机管理[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储节旺,周绍森. 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研究现状综析[J]. 江淮论坛,2005,(3).储节旺,周绍森. 商业银行的客户知识管理[J]. 农村金融研究,2005,(3).储节旺,谢阳群. 美国信息产业对新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7). 文献计量分析的知识管理学科范式研究(编号:10BTQ035)——国家社科基金.2010-2012。(主持)安徽省研究开发平台建设与管理体系研究(11020503028),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主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安徽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以合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例(编号:2009sk053),安徽教育厅,2009。(主持)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问题及主要措施研究——安徽省科技厅软课题(08030503023),2008。(主持)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06CTQ009,2006-2008。(主持)中部综合优势与安徽经济发展——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AHZSF03-04D01),2004-2005。(主持)主持的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项目《“十二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研究项目成果于2011年12月2日在省政府第88次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皖政办〔2011〕90号)发布。 专著:(1)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独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2)科技企业、科技平台与合肥科技型城市建设(第一作者)。安徽人民出版社,;(3)中部综合优势与安徽经济发展(第一作者),安徽人民出版社,。教材:(1)信息组织原理、方法与技术(教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2)网络营销案例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3)知识管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4)信息组织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5)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6)管理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题名: 论企业信息文化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3-03-25题名: 对推进中国统计信息化的五条建议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9-05-15题名: 企业科学经营决策的信息要求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4-12-18题名: 试论消费需求信息与企业经营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5-08-12题名: 小议信息推理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5-12-12题名: 论中国统计信息市场的建立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6-02-15题名: 中国信息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作者: 王保生,程刚发表时间: 1997-08-25题名: 中国信息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7-02-26题名: 中国软件市场发展透视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6-15题名: 推进信息扶贫致富工程进程的对策研究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3-25题名: 乡镇企业的信息需求及其实现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8-15题名: 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的难点及对策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7-15题名: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服务体系研究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8-01-30题名: 信息污染源样本数据采集方法研究作者: 夏日;程刚;发表时间: 2008-03-30题名: 逆向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研究作者: 员巧云;程刚;发表时间: 2008-04-18题名: 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市场环境的培育和完善作者: 魏瑞斌;程刚;发表时间: 2008-06-25题名: 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市场环境评价体系研究作者: 叶安宁;石秀和;程刚;发表时间: 2008-07-25题名: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透视及对策作者: 彭现美;程刚;发表时间: 2008-08-01题名: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服务研究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6-05-01题名: 中国信息污染研究状况分析作者: 夏日;程刚;发表时间: 2006-07-30题名: 现代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研究作者: 程刚;刘福成;发表时间: 2007-06-01题名: 关于构建现代知识型政府的思考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5-09-30题名: 信息污染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作者: 夏日,程刚发表时间: 2005-11-30题名: 近年来中国信息用户研究综述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5-11-30题名: 江苏社会科学生产力试析作者: 邹志仁,程刚发表时间: 2004-03-25题名: 面向企业实施ERP的管理咨询服务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2-09-30题名: 论中国企业的首席信息官制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2-04-30题名: 中国涉外信息咨询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作者: 程刚,韩秋善发表时间: 2000-06-25题名: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0-11-25题名: 影响科技查新质量的关键因素分析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0-11-15题名: 企业信息化——新世纪中国企业发展的唯一选择作者: 蒋录全,程刚,王志荣发表时间: 2000-12-15题名: 《大学图书馆学报》被引分析与研究作者: 程刚,邹志仁发表时间: 2001-03-30题名: 《情报理论与实践》载文被引情况的统计分析与评价作者: 程刚,邹志仁发表时间: 2001-01-30题名: 《情报学报》被引的定量分析作者: 程刚,邹志仁发表时间: 2001-10-24题名: 《情报资料工作》载文被引情况的定量分析作者: 程刚,邹志仁发表时间: 2001-01-25题名: 中国竞争情报研究进展透视作者: 程刚,陈安阳发表时间: 2001-04-15题名: 《图书情报工作》被引分析与研究作者: 程刚,邹志仁发表时间: 2001-04-18题名: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被引分析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1-01-25题名: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1-04-20题名: 江苏社会科学生产力试析作者: 邹志仁,程刚发表时间: 2004-03-25题名: 《管理世界》被引用的定量分析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1-02-15题名: 中国情报学期刊统计分析与评价作者: 程刚,邹志仁发表时间: 2001-06-24题名: 《改革》的统计分析与评价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1-06-30题名: 基于CSSCI对《心理科学》的定量分析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1-07-20题名: 基于CSSCI对《中国图书馆学报》的载文被引情况分析及专家评价作者: 邹志仁,程刚发表时间: 2001-09-15题名: 环境信息与企业经营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6-01-12题名: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3-05-15题名: 统计信息污染及其治理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5-10-10题名: 试论消费需求信息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6-10-15题名: 企业信息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6-09-10题名: 论统计信息商品的价格作者: 孙丽君,程刚发表时间: 1997-10-21题名: 广告信息污染及其治理作者: 程刚,刘玉侠发表时间: 1997-04-28题名: 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需求和障碍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7-05-23题名: 中国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和完善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7-06-23题名: 中国企业信息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7-04-15题名: 论广告信息传播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7-12-15题名: 企业MIS开发成败关键因素分析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7-03-10题名: 虚假广告的成因及对策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7-08-21题名: 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对策研究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4-20题名: 发达国家如何扶持信息咨询业发展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7-17题名: 发达国家扶持信息咨询业的政策及启示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7-30题名: 论企业集团信息系统的建设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7-25题名: 中国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对策研究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6-18题名: 发达国家政府扶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启示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8-21题名: 论企业集团信息系统的建设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10-15题名: 乡镇企业信息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8-15题名: 中国信息咨询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4-10题名: 发达国家政府扶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启示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12-15题名: 推进信息扶贫 促进经济发展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1-25题名: 企业集团信息系统的建设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7-25题名: 论中国电子信息市场的开拓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10-18题名: 中国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和完善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1998-05-15题名: 影响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分析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3-10-18题名: 推进中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对策研究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3-11-18题名: 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保障体系研究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3-10-25题名: 基于企业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变革研究作者: 程刚,陈传明发表时间: 2004-04-25题名: 企业组织结构的信息过程及适应性变革研究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4-08-30题名: 《七略》前一书目录之研究作者: 李敏,程刚发表时间: 2000-04-18题名: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研究作者: 程刚;发表时间: 2006-01-30题名: 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研究作者: 李敏,程刚发表时间: 2005-06-1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