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

发布时间:2024-07-06 20:30:47

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

禁忌是原始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在生产、饮食、婚姻、妊娠和死亡等各个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禁忌任何人用脚跨过火塘,禁忌沷水在火塘里,忌用脚在外做活累了,不能进家门就抱婴儿。不准虐待歧视残疾人。妇女正在分娩时,忌讳生人进家门。禁食狗、猫、蛙肉,忌捕杀缓带鸟。忌用刀子砍门槛,忌男客登女榻。清早不能说梦见的事,傍晚不扫地。孕妇不得横跨马缰绳,孕妇面前忌谈兔、蛇。孕妇天黑后不出门,产前妇女不参加葬礼。正在酿酒时,来人不能提喝酒的话。忌伐水源或墓地上的树。果树第一年结的果要让老人吃。同一母系血统内的人不能结交阿夏(情侣)。小孩的头一件衣服须用老人的旧衣服改做。据文字记载,两千多年来,泸沽湖畔摩梭人以另外一种方式组织家庭。一家之长是女性,家庭的未来属于女孩。这个人、地、天系统都被女性特征所笼罩的独特环境里,没有父权主义和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背景,实行以“母系制家庭”为主,多种婚姻家庭并存的“阿夏(情侣)走婚”制,被称为“东方女儿国”。泸沽湖摩梭两性关系与社会模式,既不是女人统治男人,也不是男性屈从于女人,是“伙伴关系”取代“统治关系”,是国际女性人类学界所追寻和倡导的社会模式。无论平等、博爱,还是脱贫致富及环保意识的进程中,摩梭人走在当地各民族的前列。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模范社区评委会上,泸沽湖荣获“文明社区”的殊荣。这对于研究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婚姻与家庭的产生、发展与未来,重新审视人类一夫一妻制终结的结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和珍贵的资料,特别是对当今社会涌现的独身主义、单亲家庭的情感问题,亲属制度等人类两性关系与社会结构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摩梭文化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完整性地域范围文化,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见证,是泸沽湖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保护好摩梭文化,使其在时代演进中,放大自身优势,尤其显得重要。结合泸沽湖摩梭文化保护实际,具体可实施如下保护对策:1、加快教育传承与发展,夯实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生长土壤。在借鉴《社会》、《劳动》等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在不改变教学体制、不影响常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师生参与研究的主动性,有效地探索和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和实施的基本模式,让摩梭文化与启蒙教育互相渗透,使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变成下一代自觉行为,为摩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肥沃土壤。2、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控制摩梭女性的外流。在泸沽湖,摩梭女童教育一直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女生中途辍学外出打工,受教育程度低下的外出女性从事的基本上是简单劳动,经济收入又低,制约了个人的发展,也难以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另外,摩梭文化的标志是母系大家庭,其核心是摩梭女人,作为摩梭文化载体的摩梭女人的外流,将会给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冲击。因此,泸沽湖地区基础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切实解决女生升学难的问题上。同时,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应重视职业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可利用县职业中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为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设旅游管理、传统歌舞、民族工艺等培训,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各种项目,鼓励妇女学习新知识,主动参与社区管理,参与经济建设,不断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因为只有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改变摩梭大家庭的贫困状况,才能逐渐控制摩梭女性的外流。3、强化政府工作行为,建立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机制。当前在制定和实施好“先抢救、后保护”、“政府牵头、部门承办、群众参与”等措施的前提下,必须要加快建立“四个保护机制”:一要建立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法律法规手段,积极探索摩梭文化在现代环境下的传承办法与经验。二要建立规划管理机制。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各村组普查摩梭文化资源底蕴,建立摩梭文化信息库,实现摩梭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三要建立摩梭文化传承机制。利用民族节庆以及政府组织各类活动,如转山转海节等,加大摩梭文化宣传,全面提升摩梭文化品牌,巩固其在本民族群众中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保护和承续意识。4、制定和规范村规民约,保护母系大家庭和母系氏族婚姻制度。摩梭文化保护的重点是防止摩梭大家庭的分裂和夫妻结婚情况的出现。据泸沽湖镇博树村村主任介绍,以往泸沽湖景区的划船、骑马项目由村民集体进行,收入集体分配,但是划船、骑马的次数是按家庭轮流分配。十四五个人的大家庭一年分配到的划船、骑马的次数和四五人的小家庭分配到的次数一样多。因为这样的分配方式,个别家庭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分成了两个小家庭,同时为获得更多利益而分家的想法也在村民中蔓延。因此,可以通过村规民约对划船、骑马的分配方式进行改革:不再由家庭轮流划船、骑马,而以全村的总人口为统计口径,不分家庭,无论男女老幼,每几个人(比如5—6人)分为一组,一组一组地轮流安排划船、骑马,同时收入也分到全村每一个人的头上。如果利益在全村以最平均的方式进行分配,大家庭不觉得比小家庭吃亏,分家的思潮便会在全村暂时平息下来。

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校级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校级: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现代电子音乐中心、音乐治疗中心、嗓音研究中心 1987年至2012年,学院共取得科研成果奖8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61项。2013年,学院有国家级项目立项4项。 2013年国家级项目立项一览表 序号 项目批准号 负责人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课题经费(万) 1 12FYS008 王新华 16、17世家西方音乐音高组织体系之演变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5 2 12QKA100 温永红 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 40 3 13FYS006 项筱刚 李凌音乐评论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8 4 13AD003 王次炤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30 中央音乐学院2011-2011年科研成果(论文)一览表 作者名称成果形式出版日期出版/发行单位杨民康德昂族情歌“阿坡翁”当代发展变异状况的考察与研究论文40575《民族艺术研究》李昕Some questions on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Qiuci” music论文2011-1-22Indiranagar Sangeetha Sabha(Regd Trust)India李昕My Understanding of African Pianism论文2011-12-8MRI Press,USA李昕A Brief review Of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Jazz –styled music in Shanghai论文2011-12-1MRI Press, USA杨民康云南布朗族风俗歌[索]的变异过程及其异文化解读论文2011-1-15《中国音乐学》吕钰秀移动的脚步移动的岁月―马兰农耕歌谣风论文2011-1-15台东杵音文化艺术团杨民康论音乐民族志书写的范式、结构及教学应用论文2011-1-8《音乐艺术》宋瑾后现代主义“小型叙事”与音乐人类学的田野作业论文2011-1-8《音乐艺术》娜木拉如何改进握弓姿势论文2011-1-5《小演奏家》宋学军短暂而辉煌的一部团史——记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论文2010-12-30《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李昕African Music Study in China论文2010-12-15Composition in Africa and the Diaspora, Volume 2肖学俊《对“汗都春”现象的文化解释》论文2011-5-15《音乐研究》宋瑾后现代思想与音乐人类学论文2011-5-15《音乐与表演》娜木拉掌握大提琴把位的规律论文2011-5-13《小演奏家》陈荃有《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系列活动述评论文2011-4-1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和云峰《关于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的若干思考(2)——从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四份教学计划看其教学模式与理念的更新》论文2011-3-25《中国音乐》袁静芳南北曲在明代佛教音乐中的传承与发展——兼析明钦定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论文2011-3-15《2010年两岸戏曲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曾永义主编王次炤《音乐与文学》论文2011-3-13《人民政协报》娜木拉如何掌握正确的握弓方法论文2011-3-3小演奏家李晓冬《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西方音乐进程》论文2011-3-1《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何宽钊浪漫主义的文化-美学阐释论文2011-3-1《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胡银岳《二战后日本现代音乐发展研究》论文2011-3-1上海音乐学院杨民康少数民族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我所知道的田联韬老师论文2011-2-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刘悦《论李斯特清唱剧创作中的人文主义宗教思想内涵》论文2011-2-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宋瑾新历史主义音乐美学思想论文2011-2-15《交响》姚恒璐《我们这个时代的作曲家》论文2011-2-15《福建艺术》娜木拉如何做到与合作者默契配合论文2011-2-15小演奏家王次炤发人深省 以史为鉴——为《毛宇宽音乐文集》作序论文2011-2-12《人民音乐》王华对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和实物管理存在问题的探讨论文2011-2-8《中国经贸》宋瑾斯蒂芬·戴维斯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2011-7-15《中国音乐学》杨民康德宏傣族佛教寺院的信众吟诵艺术及其文化变迁论文2011-7-1《民族艺术》杨民康论原生态民歌舞台展演的意义和作用——兼谈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几种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论文2011-7-1《音乐探索》肖学俊《汗都春平调音乐的传入及发展——锡伯族“汗都春”的历史与现状系列论文之二》论文2011-6-20《新疆艺术学院学报》田联韬藏文化圈边缘区跨界民族音乐研究论文2011-6-12《人民音乐》娜木拉关于拇指在按弦技巧中的重要性论文2011-6-7小演奏家杨民康论原生态民歌舞台展演的意义和作用论文2011-6-5《广播歌选》陈荃有中国音乐期刊:脚下的路该要如何走?论文2011-6-1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于润洋《乐之道——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论文2011-6-1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宋瑾斯克鲁顿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2011-5-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张乐心关于中国贝多芬接受历史的几个问题论文2011-5-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沈凡秀德理格奏鸣曲曲演奏CD2011-9-25北京东方影音公司娜木拉晨兴音乐桥论文2011-9-22《小演奏家》杨民康跨界族群与跨界音乐文化——中国语境下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意义和范畴论文2011-9-15《音乐研究》宋瑾感性学:去蔽与返魅论文2011-9-15《天籁》赵寒阳二胡学习中的几点经验论文2011-9-12《人民音乐》和云峰《再论“原生态”音乐》论文2011-9-1《音乐探索》盛原巴赫音乐与中国文化在澳门交汇论文2011-9-1澳门利马窦学社贾国平现代音乐在中国论文2011-9-1《人民日报》肖学俊《“汗都春”与锡伯族的多重文化认同》论文2011-8-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袁静芳历史古老的北京智化寺音乐论文2011-8-15《东洋音乐研究》宋瑾言说音乐的三种术语及隐喻论文2011-8-15《交响》李淑琴中西音乐深度融合下的传奇歌剧——写在歌剧《白蛇传》荣获普利策奖之时论文2011-8-12《人民音乐》何宽钊歌剧“白蛇传”的美学思考论文2011-8-1《人民音乐》杨民康清代北京藏传佛教的道歌演唱与艺僧制度——兼论三世章嘉活佛对传承传播蒙藏佛教乐舞的贡献论文2011-7-25《黄钟》钱茸地域性声乐品种音乐分析新议论文2011-7-15《中国音乐学》杨民康论佛教丛林制度与佛教音乐风格区的相互关系论文2011-7-15《艺术百家》叶小钢《林泉——叶小纲音乐典藏》CD2011-7-15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刘悦《李斯特清唱剧创作的历史贡献》论文2011-7-15《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和云峰《知其难为而为之——关于当代“跨国族群”音乐文化研究难点透析》论文2011-11-15《音乐研究》李萌古筝盛世华章名家协奏曲音乐会《八面风》DVD2011-11-15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付涛涛融会贯通 独树一帜--杨儒怀教授对曲式与作品分析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论文2011-11-12《人民音乐》褚历《十番锣鼓的数列结构》论文2011-11-1《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于润洋《谈谈音乐学视域下的和声对位教学问题》论文2011-11-1《人民音乐》于润洋《席曼诺夫斯基的艺术人生》论文2011-11-1《艺术评论》周耀群《2009年西方音乐史研究综述》(中国音乐年鉴条目)论文2011-11-1文化艺术出版社曹晓青中国手风琴新作品专辑CD2011-11-1中国唱片总公司戴嘉枋论“文革”后期对传统音乐的秘密“抢救”论文2011-10-25《黄钟》李起敏罗贯中的理想国探求-走出国家政权更迭的轮回论文2011-10-22《东平湖》杨民康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的新变异论文2011-10-15《世界宗教文化》周海宏感性的智慧与内心的真情——借为秦文琛作品评论集作序而作的自我表白论文2011-10-12《人民音乐》何宽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声及德彪西印象主义和声的哲学-美学阐释论文2011-10-1《音乐研究》李起敏借得铁干银钩笔来传雪域春消息论文2011-10-1台湾《美丽宝岛》月刊社潘澜略论席曼诺夫斯基晚期创作中的民族性论文2011-10-1《艺术评论》和云峰《辛勤耕耘一甲子 桃李芬芳忆往昔——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调查、研究、教学60年》论文2011-12-25《中国音乐》和云峰《藏传佛教及其音乐在摩梭人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2011-9-25《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和云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及案例分析课的设置理念与若干思考》论文2011-9-25《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杨民康从聂耳日记看其音乐创作的乡土因缘和传统回归论文2011-9-25《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李萌古筝《盛世华章》--《铜鼓舞》CD2011-12-15天天艺术出版夏苒记第四届中国ConTempo&瑞士Cultruescapes新室内乐作曲比赛暨Contempo Primo现代室内乐团培训计划论文2011-12-15《2010中国新音乐年鉴》 馆藏资源截至2011年8月19日,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面积4780平方米,馆藏图书乐谱、音像资料、音乐期刊等各种载体形态的资料逾47万件(册),包括古琴、琵琶文字谱、寺庙音乐工尺谱、传统民族乐器演奏谱等珍贵资料,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外国作品。另外还有不同语种的专业理论及工具书万余册,音乐期刊1万余册,音像资料万余件,是中国最大的专业音乐图书馆。同时,数字图书馆还拥有《馆藏音乐书籍全文库》、《馆藏音乐乐谱全文库》、《音乐核心期刊全文库》、《馆藏音像资料点播库》等数据库。电子资源覆盖书籍、乐谱、期刊、音视频,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专业音乐电子资源库。图书馆还收藏有中国现代作曲家的资料及手稿,以及许多珍贵的文字和音响资料。1997年,该馆加入了国际音乐图书馆协会(IAML),成为国内的第一个会员馆。 学术期刊学术性季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是全国艺术类中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唯一拥有教育部名栏的期刊,2010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摩梭文化的毕业论文

加快泸沽湖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对策摩梭文化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完整性地域范围文化,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见证,是泸沽湖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保护好摩梭文化,使其在时代演进中,放大自身优势,尤其显得重要。结合泸沽湖摩梭文化保护实际,具体可实施如下保护对策:1、加快教育传承与发展,夯实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生长土壤。在借鉴《社会》、《劳动》等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在不改变教学体制、不影响常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师生参与研究的主动性,有效地探索和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和实施的基本模式,让摩梭文化与启蒙教育互相渗透,使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变成下一代自觉行为,为摩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肥沃土壤。2、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控制摩梭女性的外流。在泸沽湖,摩梭女童教育一直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女生中途辍学外出打工,受教育程度低下的外出女性从事的基本上是简单劳动,经济收入又低,制约了个人的发展,也难以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另外,摩梭文化的标志是母系大家庭,其核心是摩梭女人,作为摩梭文化载体的摩梭女人的外流,将会给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冲击。因此,泸沽湖地区基础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切实解决女生升学难的问题上。同时,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应重视职业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可利用县职业中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为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设旅游管理、传统歌舞、民族工艺等培训,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各种项目,鼓励妇女学习新知识,主动参与社区管理,参与经济建设,不断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因为只有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改变摩梭大家庭的贫困状况,才能逐渐控制摩梭女性的外流。3、强化政府工作行为,建立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机制。当前在制定和实施好“先抢救、后保护”、“政府牵头、部门承办、群众参与”等措施的前提下,必须要加快建立“四个保护机制”:一要建立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法律法规手段,积极探索摩梭文化在现代环境下的传承办法与经验。二要建立规划管理机制。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各村组普查摩梭文化资源底蕴,建立摩梭文化信息库,实现摩梭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三要建立摩梭文化传承机制。利用民族节庆以及政府组织各类活动,如转山转海节等,加大摩梭文化宣传,全面提升摩梭文化品牌,巩固其在本民族群众中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保护和承续意识。4、制定和规范村规民约,保护母系大家庭和母系氏族婚姻制度。摩梭文化保护的重点是防止摩梭大家庭的分裂和夫妻结婚情况的出现。据泸沽湖镇博树村村主任介绍,以往泸沽湖景区的划船、骑马项目由村民集体进行,收入集体分配,但是划船、骑马的次数是按家庭轮流分配。十四五个人的大家庭一年分配到的划船、骑马的次数和四五人的小家庭分配到的次数一样多。因为这样的分配方式,个别家庭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分成了两个小家庭,同时为获得更多利益而分家的想法也在村民中蔓延。因此,可以通过村规民约对划船、骑马的分配方式进行改革:不再由家庭轮流划船、骑马,而以全村的总人口为统计口径,不分家庭,无论男女老幼,每几个人(比如5—6人)分为一组,一组一组地轮流安排划船、骑马,同时收入也分到全村每一个人的头上。如果利益在全村以最平均的方式进行分配,大家庭不觉得比小家庭吃亏,分家的思潮便会在全村暂时平息下来。

Dear, I have no interests in it...

1991年,格则·次苏尔车成为洛水自然村的村长。当时,村里已经有一些人家自由组合来经营渡船和篝火晚会,竞争拉客,严重影响了村里人的关系和村庄的形象。“我认为最好还是共同富裕,否则一部分人富了,要睡不着觉了!”次苏尔车要求由77户人家编成两组轮值,集体经营渡船、骑马和篝火晚会,平均分配收益。1995年,洛水村的人均收入就达到2000元,成为丽江市十大富裕村;而在1991年前,人均收入只有一二百元。并且,果然如次苏尔车所预计的,共同富裕起来的洛水村很少发生恶性治安事件。次苏尔车颇为得意:“以色列的客人来访问,说这个模式比他们以色列的公社还好!”汝亨·龙布还记得,1999年第一个黄金周时的泸沽湖:旅游局的车上挂着“黄金周值班”的横幅,把泸沽湖边找不到住处的游客一拨一拨地安顿到村民家里,在火塘边打地铺。那一年,洛水村每家都能分到8万元。从此之后,洛水村进入第二代客房——标准间的投资,进入一个资本密集的发展阶段。如今几乎每家都有家庭旅馆,贷着银行十几万到上百万的款,汝亨家“找的七八百万通通投到房子上了。”房子大了,洛水村人家的院子,不免让那些抱着观看“原始状态”而来的游客失望——虽然仍然是传统的摩梭木楞房,有着结构严谨的祖母屋和数十年的老果树,洛水人家里都有了城里人的现代化装备。如今这个在1949年前少有人识汉字的村落,在发展旅游之后,500多人中已经出了四五十个大学生。旅游发展给格则·多吉带来更大天地中的朋友——他为人类学者做翻译和向导,还教了一位美国博士3年摩梭语,他拥有了洛水村最大的一间书房,坐落在他按摩梭传统建起的一间接待背包客的院落中。

泸沽湖的摩梭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旅行的意义,在于撇开熟悉的繁杂热闹,世俗的羁绊,看陌生的生活方式,多样的人生,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各不相同,用心聆听另一种声音,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来一场精神的涤荡。态度、信仰,人生,也许,不能理解,但是,尊重是最好的交往。 摩梭,仅有语言无文字,人口仅五万,无法以民族定义,中国唯一一个母系族群,有言,女人的世界,男人的世界,东方女儿国。 以泸沽湖为心,重重山脉相围,千年的民族与世隔绝,神秘的风俗民情,种种传言蒙上莫测的面纱,让人惊叹,让人猜想,让人神往。 银便宜,银容易失色,银容易发黑。 金银珠宝,唯有少数民族衷爱银器。 泸沽湖的银,是熟银,名雪花银。每次念及,总会想起风马牛不相及的诗:三年清官府,十万雪花银。 银器,在摩梭人的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摩梭的女子,皆会佩戴一条银腰带。贴在肌肤之上,藏在衣摆之下。腰带宽三指,刚好尾骨宽度,三指之下,正面,是阿妹的子宫,背面,是阿哥的腰肾,日日夜夜的佩戴,稳正腰骨的同时,保护着繁衍后代最重要的角落。 腰扣之处,会紧紧贴合孕妇妈妈肚脐六个月,顺着脐带,一点点吸附婴孩周围的毒素,让它还没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感受到阿爸阿妈的保护与爱。 取三个熟鸡蛋白,和着银器,用布包裹,顺着婴儿的肌肤,从头到脚,丝毫不落,揉搓几遍。若是鸡蛋银器变黑,再取三个蛋白,依次重复,连试三次。 婴儿体内带毒,易成黄疸。但摩梭的婴儿,在新生之时,祖母便用这个法子,剔除了潜伏黄疸的毒。 此时刚生产完虚弱的阿姐,会被阿妈扶回房,阿妈会把家里银粉收集,混在热水里,给阿姐擦洗身子,只有这样,伤口才能最快愈合,也不易感染。生产完的阿姐体内还残留着乌血,不利于恢复,阿妈会用银腰带,束紧阿姐的子宫上下,排乌血的同时,用银饰吸附多于的毒素。 一般而言,女人生完孩子,至少坐上一个月的月子,不能吹风、不能劳累,而摩梭的女人,五天后,便能下地干活,活蹦乱跳。 摩梭男不娶,女不嫁,可依旧崇浪漫。摩梭男女皆有定情信物,一把齿梳,所谓白首不相离。阿姐说,只有走婚的夜晚才属于彼此,只静静的梳发便是一件极为浪漫的事,安安静静,就像一辈子,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举案齐眉,对镜贴花黄,都带着一种唯美的心动。 阿哥精通手工艺,从走婚那一天开始,阿姐全身上下的服饰,都是阿哥手心的温度。衣服、耳链、手镯、腰带,全是阿哥一点一点做给阿姐,这个男人,知道阿姐的肩宽,腰围,指长,将爱意和思念,透过冰冷的材料,雕刻成工艺,化作一件一件,独一无二的珍宝,让它们代替他,长久陪伴阿姐。 摩梭人不过生辰,不记死时,一生唯有个最传统的节日--成丁礼。 成丁,词条解释男子成年,摩梭一族,一直保持这个古老而传统的仪式,隆重而珍贵。十三岁之后,女孩会跟着阿妈、姨妈学习务农劳作,男孩会随着舅舅学习打猎、制造、手工的技能。等几年,男孩女孩长大,各怀本事,在某个田间巷头,彼此中意,便可以走婚了。 摩梭从最开始的游牧民族,到最终泸沽湖定居与世隔绝,甚至到现在,一直都很贫穷,大多的时候,吃食都是土豆和玉米,大米和猪膘肉很少能在饭桌上看见。 可是在成丁礼这天,再贫穷的家族里,祖母都会起个大早,从门槛处,铺上一路的米粒和猪膘肉到下香火处。短暂的一条路,却和古时十里红妆的婚嫁迎娶是同样的情深意重,不求大富大贵,唯念少年,吃饱穿暖,平安喜乐。 摩梭祖先,曾游牧到藏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过着奴隶的生活,但也融入了些许藏族的血脉,后因血统不纯,被赶走,摩梭祖先最终来到了泸沽湖,开始定居成聚。组建了马队外出采购生活必需品,结果又被高山上的苗族所捕获,最终的现在,摩梭阿姐的服饰,上衣,有着藏族文化,下身的百褶裙,亦有苗族特色。 成丁礼,阿姐会收到最重要的两个人的礼物。 一个是阿妈,十月怀胎,含辛茹苦。阿妈送阿姐一条百褶裙,亲手缝制,三百六十五褶,褶褶皆是爱和期盼,三百六十五天,圆圆满满,平平安安。而一身的裙装,铭记着祖先的迁徙之路,纪念着族群的文化和历史。 一个是舅舅,娘亲舅大,阿姐从小便是舅舅养大的。舅舅会送阿姐人生第一条腰带,丝丝银扣,皆是保护。若是阿哥,舅舅会给他腰刀和匕首,从此以后,学会独撑一面。 摩梭看中大地女神,唯有同样孕育生命的女性,才配在大地之母上播种耕耘。因此,摩梭形成了独特的母系社会,女为尊,务农劳作,掌管家族。摩梭绝不分家,在所有长者中推选一个祖母,掌管家族的钱财,大小事务。 祖母屋内的床铺高而窄。高有米左右,其下是柜门,里面装满家族的金银财宝,全部家产。窄约一人平躺,摩梭的走婚是一辈子,可当祖母从花房搬进祖母屋后,便只能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家族,别无其他。 掌管一家生计的祖母,可能年龄已大,可儿孙子女,用这么一种权利,告诉老人,您亦然是家庭的中心,儿孙挣钱,自然该您享福。 阿姐说,每天清晨,所有人出门之前,都要到祖母屋,跟祖母问安,简单交代行程。每天夜晚,吃了晚饭,所有人都会围在祖母榻下,聊聊天,说说话,直到祖母倦乏了再各自散去。 在摩梭的文化中,亲情最为重要,之所以男不娶女不嫁,也是为了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在家族里面,陪伴在最亲的人的身边,用一生的时间来证明,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摩梭人信藏传佛教,不纪念死者,信因果轮回。最重要的是生者,生前,所有能做的、能给的,子女都已做到。尊老爱幼,摩梭家族里,孩子,是用来放养的,老人,是拿来呵护的,好吃的、好用的、好玩的,最先给的都是老人。 在生前,老人已经享受了所有该享受的,精神、物质、天伦之乐,都已得到,所以,当有某天离开时,无牵无挂。对于活着的人,亦无所遗憾无所后悔。 母屋内,有间小屋,约十几平大小,沿墙根有一排土坑,门常年紧闭,门前有道黑布悬挂遮掩,摩梭名曰,生死门。 出生入死,皆入此门。 生。 摩梭妇女临产时,便会进到生死门内。孕妇会以一个马步的姿态蹲着,阿妈从后抱着她的腰,祖母在前抬着她的双臂,三个人,用这种最古朴的 方式,建造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而这种姿态,对于孕妇,最省力,没有多的浪费,所有的气力一下子凝聚在子宫之上,生产,自然顺利。 生,不是如此的简单。 摩梭人用生死门会实行优生劣汰。 婴儿呱呱落地,祖母用剪子剪断与母亲相连的脐带,然后仔细检查其身上是否乌青、浮肿,用他们的经验以及口语相传的法子,判断小孩是否患有先天性的疾病,如果有,一旁的土坑便是他们的归处。而这,只是第一步的筛选。 祖母检查合格,身体健康的婴儿,将进行第二道筛选。 他们将独自呆在生死门内一天一夜,无吃无喝。 刚生下来的婴儿无比脆弱,却要经历如此孤独、绝望的一天一夜,没有拥抱,没有安抚,没有奶水,在懵懂无知之中,独自跨过生命里最大的第二个坎。 第一个,是顺利的被生下来,那时,他与母亲是一体的。 第二个,是生死门内的一天一夜,此时,脆弱而顽强。 第二天,祖母会进入生死门,抱出成功存活的婴儿,只有当他被怀抱着,走出生死门,被阳光照耀,才真正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份子,成为了摩梭人。 看起来,很残酷的样子。 但这是摩梭人顺延千年的风俗。泸沽湖与世隔绝,每一个摩梭家族都很穷,甚至潦倒。一大家子的劳作也拖不起一个病恹恹的身体,而一个无法强壮健康的身体,苦的不仅仅是家人,更是自己。这无法言说对错,只能说,摩梭人用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在事物不良的开端便杜绝了坏的结果,维持着家族的延续。换一种意义,甚至比达尔文还早的知晓了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现在放眼望去,摩梭人个个健康而且强壮。 摩梭人信佛,信因果轮回,没有摩梭人会去堕胎流产,每一个生命的降临都被给予了期待,不论因何而来,或是是否能承受,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来世上走上一遭。但睁开眼,瞧见世界第一眼那刻起,便需要承担起自己的命运,或生或死,独自在生死门内挣扎,所以,当长大成人,无论光耀鸿达,亦或平淡一生,皆是英雄,小小年纪,便与命运做了拼搏。  死。 人死如灯灭,因果需循环。 摩梭人死后,家人会为其褪去衣衫,挑去手脚筋,蜷缩成一团,一如母胎,婴儿般姿态,意味着,如何来,如何去,方成循环。 (此处应有一段尸体的处理,但着实不记得了。) 信藏传佛教的民族,相信天葬是最神圣的埋葬。但泸沽湖不算高原,没有秃鹫,金木水火土五行葬法,摩梭人从中选择了火葬。 所有离去的人,都会在生死门内放置七七四十九天,方火化。 寻一处土地,一把火烧了,骨灰也不捡,就让其随风飘散,落入泥土尘埃,直至消散,真正消失殆尽,在世界上再也寻不到踪迹。 死去的人,没有遗像,没有墓碑,没有祭奠,生前的所有享受都以实现,来世间走一遭的意义皆已完成。活着的人不会哭,因为不用哭,要做的,是珍惜对待好身旁尚存的人,便是最大的意义。 摩梭最为神秘引人神往的,当属走婚。 男不娶女不嫁,摩梭人一辈子不结婚。男女之爱,看对了眼,互扣三下手心,夜晚花房相会,一夜春宵,像极了一夜情,不婚娶,不负责。 与世之外,见惯灯红酒绿,繁杂喧闹的人们,听闻种种,皆是好奇羡慕,岂不是多妻多夫,不论男女,夜夜可换。 三人成虎,传闻多了,自然变了味,一传十,不过按照传述人的个性想法,暗自添油加醋,渲染了一番。 成丁礼后,男女各自学习技能,两三年后,便可以走婚了。某日田间巷头,或是夜间晚会歌舞,阿哥若是瞧见了心仪的阿妹,时机契合,便大着胆子上前,不用多言语,轻轻在其手心扣痒,一下、一下、一下,不多不少,刚好三下,然后静静等待。阿妹若是不喜欢,不会甩手走人,独留阿哥风中尴尬,只是会安静回首,亦不做动作,此时阿哥便懂了,也不做纠缠,转身离去便好。若是刚好,阿妹也中意阿哥,便会回扣三下,以明心意。 夜晚,待阿妹家人各自回房入睡,阿哥便身怀三物来到阿妹花房下,翻墙而上。 阿哥携带的三物,分别是一截猪膘肉、一把匕首、一个毡帽。 猪膘肉是关键。家族皆养狗,瞧见夜黑生人出没,必定狂吠,难免吵醒家里人,阿哥便拿截猪膘肉贿赂贿赂阿妹家的犬,莫要出生,扰了家人清梦,坏了主人好事。 匕首用来翻墙。是时候展现阿哥的身手了,攀岩花房,登上高楼,才能拥抱美事。阿姐说,花房有楼梯,但阿哥一定要翻墙,如果连个花房都爬不上,那怕是无为还能指望其他本事吗? 毡帽是明示。若是有人半夜再来,瞧见了花房窗外的毡帽,便知今夜主人名花有主,其中好事已有,便不会唐突上前打扰,省的各自尴尬,引得不快。 第二日清早,阿哥会赶在阿妹家人起床之前,早早离去,赶回自家。只要和阿妹情义在,若无大事,必定是夜夜前去,行走奔波在两家之间,走来,走去,由此得名,走婚。虽无名义,与实际夫妻无异。 若是某天,阿妹发现阿哥品行不佳亦或淡了情感,不愿再有往来,便会提前准备好一个鸡蛋,悄悄藏匿,待阿哥清早醒来,一脚穿鞋,发现鞋中安静躺着个鸡蛋,便会明白阿妹心意,灰溜溜离去,正所谓“滚蛋”。 走婚的阿哥阿妹白日里不会有多少往来,不会去到彼此家中,更不牵扯经济,阿哥身为舅舅,养自己家族的小孩,阿姐身为女性,承担自己家族的责任。 阿妹若是生下了孩子,自会带着孩子前去认亲,只为让阿哥知道自己有个孩子,让孩子知道爹是谁,阿哥不用承担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与负担,孩子,自由舅舅养大成人。      摩梭人的走婚,有着摩梭人的庄重,极多的人,走一个,遇见了对的人,便是一生。而走婚,对于摩梭这种从不分家的家族而言,更多的意义,是陪伴,将一生陪伴给亲人,用一生的陪伴来感谢母亲的十月怀胎,感谢亲人的养育成人。 汉族是要分家的,兄弟姊妹分开,老人各自抚养,甚至无人尽孝。古云有言,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而其实不论男女,结婚之后,都成了小家,重心、精力更多的都是放在在丈夫、妻子、孩子之间,而父母呢?只是分的了极少极少的关爱。多年的养育,只是为了将其送入另一个家庭,辛劳大半辈子的付出,来不及被回报,便以时日无多。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去工作除去应酬除去小家,还剩多少天,留给那含辛茹苦付出多年的父母呢?而,短短人生几十载,还剩多少天可以陪伴呢? 当你长大,独当一面,可有看见父母额头爬上的沧桑,可有瞧见黑丝隐藏的白发,可有感到脊背已弯、手脚已缓?可唏嘘之后,还是义无反顾越行越远,难以回头,却在某天,经历之后,才知树欲静而风不止,满是无奈,却无后悔可行。 摩梭人用走婚这一种方式,完美诠释了陪伴的深沉意义,而无论是银器,还是走婚,还是种种风俗文化,都是世代摩梭人智慧的结晶,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凡般种种,我们或许不能理解,一如他们也不能理解我们的生日、祭奠,但正因为不同,才造就了生命的精彩,不用去强行理解,只要时时尊重便好。 毕业旅行,一行四人纠结了许久,省的干脆利落,抱了四日游的团。凉山泸沽湖,不算近,却是所能去到最远的旅行。 从成都出发,整整坐了一天的车,才开到泸沽湖,期间翻越了座小高山,三千多的海拔,有些轻微的高原反应。一路上山路十八弯,不停地穿梭着弯道,穿越重重山障。 运气不太好,刚好被雨追上。导游说,带过泸沽湖许多团,唯有我们是走哪哪下雨,以往都是团队刚游玩下一个景点,雨才赶上上一个景点,两厢不误。 在走婚桥、泸沽湖边,我们都是被雨赶跑的,前一刻、下一刻都不下雨,唯有这一刻,雨滴说来便来。 导游告诫我们说,去走婚桥,千万不要走到了尽头,不论爱情还是友情还是亲情,都不要走到尽头,略留有余地,才是最好的状态。若是从头走完了走婚桥,不知道是不是就如笑话里说的,说好一起走情人桥的情人最终都分手了。 晚上参加了摩梭人的晚会。节目很少,但都是摩梭儿女用心编制,全力呈现给游客的。他们用舞蹈的方式,无言的讲述成丁礼、走婚的故事,虽然不太能懂,在半蒙半猜中,油然一股尊重与虔诚。晚会最后一个节目,是众人围着篝火群舞。在手舞足蹈之间,放下了拘谨,沉浸在狂欢的氛围,看着旁人的笑,洋溢的是更加自在的笑。 泸沽湖的第二天,有专门的阿姐带我们去她们家做客,去祖母屋给我们讲述她们的文化与习俗,这才有了这篇文字的素材。她们现在还属于合作社的模式,每家人做的是集体劳作,挣的是公分,而被选中当讲述摩梭文化的阿姐,这属于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耀。曾经的与世隔绝的族群,因旅游而被世人所知。她们传承千年的文化与外界浮躁的世界相冲击,我不知道,这对于她们来说,是好是坏。诚然,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但她们的走婚,她们的生死门,她们的风俗,会不会被潜移默化的改变。 当一个族群被封闭,也许是世外桃源,自由法章,但缺口的打开,涌入进的新鲜事物、各色思想,会不会如潘多拉盒一般,造成无法预估的后果。 不是我认为摩梭文化太脆弱,而是觉得社会太强大,太多的传统文化,在时间的磨轮的 推动下,碾碎的渣也不剩,不见踪迹,只能在残存的字里行间,隐约窥探昔日神采光芒,徒留唏嘘。

云南丽江摩梭人的“女儿国”这种文化现象折射出当地当地自然环境中以“摩梭人的母亲湖”为特征的母性社会风气。

摩梭人生活在云南省西北,四川、云南交界处风光秀丽的丽江市泸沽湖畔,人口约五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属纳西族一支。泸沽湖以其独特的摩梭风情和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

摩梭人信仰:

摩梭人的原始宗教称为“达巴教”,与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教有密切联系,不过达巴教的发展比东巴教缓慢,其形态亦比东巴教原始,基本上保持着原始部落宗教的特征。

达巴教因巫师达巴而得名,它没有系统的教义和经书,也无宗教组织和寺庙,只有几十部(回)口诵经,另有一种占卜经(俗称算日子书),是用32个不同形体的原始图画文字书写的。

摩梭文化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完整性地域范围文化,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见证,是泸沽湖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保护好摩梭文化,使其在时代演进中,放大自身优势,尤其显得重要。结合泸沽湖摩梭文化保护实际,具体可实施如下保护对策:1、加快教育传承与发展,夯实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生长土壤。在借鉴《社会》、《劳动》等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在不改变教学体制、不影响常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师生参与研究的主动性,有效地探索和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和实施的基本模式,让摩梭文化与启蒙教育互相渗透,使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变成下一代自觉行为,为摩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肥沃土壤。2、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控制摩梭女性的外流。在泸沽湖,摩梭女童教育一直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女生中途辍学外出打工,受教育程度低下的外出女性从事的基本上是简单劳动,经济收入又低,制约了个人的发展,也难以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另外,摩梭文化的标志是母系大家庭,其核心是摩梭女人,作为摩梭文化载体的摩梭女人的外流,将会给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冲击。因此,泸沽湖地区基础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切实解决女生升学难的问题上。同时,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应重视职业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可利用县职业中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为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设旅游管理、传统歌舞、民族工艺等培训,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各种项目,鼓励妇女学习新知识,主动参与社区管理,参与经济建设,不断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因为只有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改变摩梭大家庭的贫困状况,才能逐渐控制摩梭女性的外流。3、强化政府工作行为,建立摩梭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机制。当前在制定和实施好“先抢救、后保护”、“政府牵头、部门承办、群众参与”等措施的前提下,必须要加快建立“四个保护机制”:一要建立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法律法规手段,积极探索摩梭文化在现代环境下的传承办法与经验。二要建立规划管理机制。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各村组普查摩梭文化资源底蕴,建立摩梭文化信息库,实现摩梭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三要建立摩梭文化传承机制。利用民族节庆以及政府组织各类活动,如转山转海节等,加大摩梭文化宣传,全面提升摩梭文化品牌,巩固其在本民族群众中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保护和承续意识。4、制定和规范村规民约,保护母系大家庭和母系氏族婚姻制度。摩梭文化保护的重点是防止摩梭大家庭的分裂和夫妻结婚情况的出现。据泸沽湖镇博树村村主任介绍,以往泸沽湖景区的划船、骑马项目由村民集体进行,收入集体分配,但是划船、骑马的次数是按家庭轮流分配。十四五个人的大家庭一年分配到的划船、骑马的次数和四五人的小家庭分配到的次数一样多。因为这样的分配方式,个别家庭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分成了两个小家庭,同时为获得更多利益而分家的想法也在村民中蔓延。因此,可以通过村规民约对划船、骑马的分配方式进行改革:不再由家庭轮流划船、骑马,而以全村的总人口为统计口径,不分家庭,无论男女老幼,每几个人(比如5—6人)分为一组,一组一组地轮流安排划船、骑马,同时收入也分到全村每一个人的头上。如果利益在全村以最平均的方式进行分配,大家庭不觉得比小家庭吃亏,分家的思潮便会在全村暂时平息下来。

禁忌是原始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在生产、饮食、婚姻、妊娠和死亡等各个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禁忌任何人用脚跨过火塘,禁忌沷水在火塘里,忌用脚在外做活累了,不能进家门就抱婴儿。不准虐待歧视残疾人。妇女正在分娩时,忌讳生人进家门。禁食狗、猫、蛙肉,忌捕杀缓带鸟。忌用刀子砍门槛,忌男客登女榻。清早不能说梦见的事,傍晚不扫地。孕妇不得横跨马缰绳,孕妇面前忌谈兔、蛇。孕妇天黑后不出门,产前妇女不参加葬礼。正在酿酒时,来人不能提喝酒的话。忌伐水源或墓地上的树。果树第一年结的果要让老人吃。同一母系血统内的人不能结交阿夏(情侣)。小孩的头一件衣服须用老人的旧衣服改做。据文字记载,两千多年来,泸沽湖畔摩梭人以另外一种方式组织家庭。一家之长是女性,家庭的未来属于女孩。这个人、地、天系统都被女性特征所笼罩的独特环境里,没有父权主义和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背景,实行以“母系制家庭”为主,多种婚姻家庭并存的“阿夏(情侣)走婚”制,被称为“东方女儿国”。泸沽湖摩梭两性关系与社会模式,既不是女人统治男人,也不是男性屈从于女人,是“伙伴关系”取代“统治关系”,是国际女性人类学界所追寻和倡导的社会模式。无论平等、博爱,还是脱贫致富及环保意识的进程中,摩梭人走在当地各民族的前列。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模范社区评委会上,泸沽湖荣获“文明社区”的殊荣。这对于研究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婚姻与家庭的产生、发展与未来,重新审视人类一夫一妻制终结的结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和珍贵的资料,特别是对当今社会涌现的独身主义、单亲家庭的情感问题,亲属制度等人类两性关系与社会结构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社会学研究的论文集

社会学作为人文社科专业,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田野调查等领域,社会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成为深化社会学专业改革的必经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虐待老人问题的社会根源

“由于生理性衰老这一自然规律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和群体在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上的重新调整等原因”[1],老年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在物质资源占有和政治权利保障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这不仅限制了老年群体对于自身需求和愿望的满足,而且其利益诉求也容易受到忽视和侵害,甚至当利益受到侵害时,老年人往往出于畏惧、“家丑不可外扬”等心理,不能勇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文以中国现实社会情境为研究基点分析了社会转型期虐待老人问题的特质表现和治理困境,并且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反思,从“个体化”理论和风险社会视角深入挖掘这一问题的社会性根源,并以此为前提从减轻个体不安全感与促进社会整合角度规划治理路径,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帮助遭受虐待行为的老年群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失控:社会结构双重变迁下虐待老人问题的独特形态

发达国家虐待老人事件的产生是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作用下,由老年人数量激增所引致的一种必然现象。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除了人口结构老化这一普遍性原因外,该问题的“井喷”还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进程密切相关,这一点在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与改革开放前的欠发达的社会相比,在社会转型速度呈加速状态的现代社会中,中国虐待老人问题无论是“在发生机制和问题性质,还是在数量规模、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呈现出新特点”[2],致使该问题难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失控”已经成为其特殊标识。基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化”和“人口老龄化”两种同步性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笔者总结了我国虐待老人问题相比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独特形态。

(一)老年群体具有受虐待的高危性,呈现地域和城乡的“阶梯式”分布形态

由于生理机能下降、智力衰退以及在经济和照料服务上的较强依赖性等因素所造成的相对劣势,老年人在遭受虐待方面具有明显的普遍性。2010年,我国家庭内老年人虐待发生率为,呈现阶段性增长的趋势,远高于虐童、虐妻等的比率,已经演变为高危性的社会问题之一。而且,我国农村家庭内老年人遭受虐待的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农村:,城市:)。而且虐待发生率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升高而降低,西部地区为,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而京津沪地区最低,仅为。我国区域和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民文化素养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是虐待老人问题呈现“东少西多、乡增市减”分布格局的制度性成因。

(二)问题形成的根源难以确定,社会影响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开始凸显

在现代社会中,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劣势(体格缺陷或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家庭关系的紧张(代际冲突、子女拒绝承担赡养义务)等因素的复合和集中加剧了虐待老人行为的发生风险。在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传统风险要素可能会演化为新的风险或者相互交融,极大地增加了虐待行为发生的不确定性,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也面临更大挑战。而从问题的预防和控制角度来看,传统社会的法律和道德体系以“孝”为其精神内核,一旦违反孝道必然会受到古代法律的严厉制裁,从而有效预防和遏制该问题的产生和加剧。但随着传统社会控制手段在现代化进程的强烈冲击下迅速瓦解,加之家庭关系导致自我调节功能弱化,使得对于这类问题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大为减弱,其影响也扩散至家庭边界之外,成为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虐待老人问题的治理困境:心理冲突与保护机制失效的交织

一方面,受虐老人对施虐者存在复杂心理。多数虐待老人事件发生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基于“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受虐老人出于保护子女的情感,往往将之归于自己管教不严或教育不当,把责任归于自身。并且受“家丑不可外扬”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有些老人往往担心这类事件的传播会损害家庭的声誉,而不愿主动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此外,“养儿防老、老来从子”的依赖心理,也使不少老年人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严重依赖施虐者。很多老人依赖于子女的生活照料,一旦其子女受到法律制裁,他们将无法继续获得照料,因而在寻求帮助前会感到担忧,多数选择忍气吞声,接受被虐待的现实。

另一方面,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的社会控制措施相对缺乏。道德与法律作为规范人类行为和调节社会关系的两种手段,具备有效防止和遏制虐待老人的重大功能。但我国现有法律对有关虐待老人的规定,主要见于《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条文中,对虐待老人的概念阐释和类型界定十分模糊,导致难以在法律上对这类行为量刑定罪。一些司法部门对涉老案件也不够重视,执行乏力,未能使判决得到有效落实;有的基层干部常常将虐待老人行为看作是“家内事”而听之任之,责任意识严重缺乏。此外,在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价值体系和道德系统日渐式微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和完备之际,施虐者的行为缺乏心理约束,尊老敬老意识淡薄。而社会舆论作为重要的外在控制手段也难以对其施虐行为形成有效限制,致使无法从源头上遏制该问题的发生。

三、破解治理困境:原因分析视角和策略规划的重构与再造

对于现代虐待老人现象的形成原因,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理论分析。国外学者认为虐待老人与家庭暴力类似,强调施虐者和受虐者的个体因素。在美国学者对老年人受虐待的原因分析中,较为流行的解释有压力论、暴力循环论、个人行为论和老人无能论[3]。而国内一些学者则更关注个人在家庭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关系,其中“外在情景因素论”认为虐待老人是受虐者及施虐者外在社会环境和经济情况的反映,老年人对照顾者的过于依赖的关系及社会孤立都会导致老年虐待风险的产生[4]。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对虐老问题的原因阐释过程中,无论是主张受虐者或施虐者的主观因素,还是强调个体与个体、社会的互动关系状态,都反映出“单向化”的研究取向,即仅从“施虐者→受虐者”“受虐者→施虐者”“受虐者→社会”等思维路径探究问题。这种个体化思维和单向式视角很容易忽视对于在由施虐者和受虐者所构成的虐待事实中主客体互动关系的考察。而且,虐待事件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中出现了某种差异性分布,因此社会文化类型背景应作为分析该问题发生机制的一项关键因素。 这种由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原因阐释论在实践中导致的后果就是治理策略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偏差。例如,美国保障受虐待老人的合法权益主要是通过向其提供包括机构支持、社工服务在内的涉及广泛的专业领域和不同的社会资源的综合性社会支持来实现[3]。美国在解决公共性的社会问题上弱化了政府作为直接“干预者”的角色,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作用,依靠社会中介机制实现问题的自我解决。但是这种对策设计机制在我国缺乏社会资源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支持,“强国家―弱社会”的权力格局导致社会资源分配处于不均衡状态,长期“抑制了社会组织和自主性社区成长”[5],因而依靠社会服务来解决虐待老人问题很难取得理想效果。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可能导致“政府社区治理的行为失范严重,表现为越位、缺位和错位”[6]等现象,难以为受虐者提供全面、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司法保护,对于施虐者的法律惩处和道德塑造也常常难以落实,导致问题的进一步积聚和恶化。

因此,当前解决虐待老人问题治理困境的关键,在于拓展理论和经验研究的视野和深度,立足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变迁背景和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从制度层次和文化领域挖掘其社会性根源,从而在根本上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理策略和建议。

四、个体化与风险社会的共生互构:社会转型期虐待老人问题的历史变迁

(一)现代性的精神困境

西方社会学家鲍曼对“个体化社会”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关于“个体化”含义的理解上,他认为个体化社会的结构形态是“社会形塑了其成员的个体性,个体则在他们通过交往编织成的相互依存之网中,采取合理、可行的策略,用他们的生活行动造就了社会”[7]。并指出个体化“所承载的是个体的解放,即从归属于自己、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等的确定性中解放出来。这种变化被正确地看作现代的境况中最明显和最有潜在优势的特征”[8]。但同时也意味着个体与传统知识结构、固有信仰和社会规范“脱钩”,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的代价是安全感开始丧失。风险社会在社会转型期“碎片化”社会结构中其威胁也呈几何级增长,解放了的个体的御险能力也迅速降低,并且“社会变迁中集体规范的缺乏势必在价值观和心理层面影响到个体安全”[9],原本为个体在生活和心理上都甚为依赖的社会保障机制(如单位制)的瓦解使现代人的社会心理出现剧变,“心灵安全”的丧失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个体心智结构的突出问题。

(二)个体化社会的本土化表达:自我主义与制度变革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处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交织融合的时代特征,中国社会“个体化”的发育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种异变,在社会结构急剧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主要受到了“自我主义传统、转型期的制度环境”[10]等本土传统和现实状况的有力形塑。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的“个体”是在“差序格局”中的角色地位,这种以“己”为中心所构筑的关系网络是依据个体来确定生活边界并作为风险屏障,显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精神,并且与西方“团体格局”中具有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公民”概念形成鲜明反差。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前的“总体性社会”在剧烈的制度变革推动下将大量组织化的个体推向社会领域,被单位制和组织化生活所模塑的个体精神世界受到强烈冲击。不仅个体与社会联系纽带出现断裂,而且在既无传统儒家孝道伦理又无集体主义约束的情况下,衍生出大量“个人只强调自己的权利,无视对公众或他人的义务与责任”的“无公德个人”[11],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可见,中国个体化社会的到来在使个体充分解放的同时,道德性缺失也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不断膨胀的自我主义导致封闭稳定的家庭结构逐渐丧失向心力,加之外部控制机制的缺失,使家庭关系在持续紧张中激化出特殊矛盾。

五、社会转型期虐待老人问题的时代治理导向

消除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往往要通过在“自己的自我规范和社会责任中重新建立平衡”[12],进而建构起“本体性安全”,即“大多数人对其自我认同之连续性以及对他们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之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这是一种对人与物的可靠性感受。”[13]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培育公民“责任伦理”来加强社会团结,重构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消除个体化所带来的负向效应,最终塑造具有强烈公共道德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从而破解个体与家庭张力的时代难题。

(一)依靠制度建设完善老年群体的法律保障系统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对于现代国家提出了新的治理要求,以行政性管控为目标的政府在职能应用上应淡化行政色彩,推动“管理”向“治理”升级,强化在基层社会问题领域的服务性功能。具体而言,要以制度为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老年人权益保障》在禁止和预防各种形式的家庭老年人虐待方面的规定和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提供坚实可靠的法律保障。此外,严格执法是治理该问题的关键环节。政府应协同立法、司法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优化执法效率,提高执法水平,着眼于实际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提高控制手段的应用性和嵌入性,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努力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性社会组织建设

“社区”是搭建政府和家庭沟通渠道的桥梁,能够依靠其地缘性优势吸收政府的相关资源和控制手段“嵌入”家庭之中,并及时将问题反馈给上级部门,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和解决。社区在“社会治理”的政治语境中的协同治理的主体性地位必须得到法律形式的认定和自治权力的让与,政府与社区对于“权力蛋糕”应进行合理分配,对基层社会事务的处置权限也应进行制度化界定。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建设的自主性,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引导服务型社会组织深入到社区内部,例如在涉及虐待老人事件中,就可以在社区内部设置公益性或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和法律求助咨询中心,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处于弱势的老年群体搭建问题反映平台,及时、有效地介入到问题家庭的矛盾之中,减轻事件发现不及时或治理效果不理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反应效率和解决效果。

(三)推动具有中国意蕴的时代性家庭伦理的建构和发扬

我们必须着眼于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内核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精髓进行“流程再造”,重点挖掘和创造体现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的行为规范,提升家庭生活对于每一个原子化个体的吸附力,从而弥合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断裂”状态。通过对传统伦理的“扬弃”并与现代价值观念加以融合,对于中国“家文化”的复归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唤起公众对于老年群体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认同和尊重,从而为防止虐待老人行为的发生奠定心理基础,这也是治理虐待老人问题的根本之道。

>>>下页带来更多的社会学论文范例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屈智芳.社会保障与女性职业发展[D].郑州大学2010 [2]朱力等着.社会学原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刘少杰主编.国外社会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美)戴维·迈尔斯()着,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刘杰,徐祥运编着.社会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李春凤.不同组织高学历女性职业生涯阻隔差异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7]程慧.我国女性职业结构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09 [8]耿飞.社交网络中趣缘群体互动模式转换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9]洪睿旋.微博环境下女性话语权的现阶段提升与再提升困局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10]张廷成.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中国退役运动员再社会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11]赵雯雯.选秀类电视节目作为新型向上流动途径的社会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 [12]冉娟.公共部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13](美)孙隆基着.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刘梦主编.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刘泉红,刘健.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9) [2]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11(08) [3]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 [4]李红艳.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J].数据.2011(08) [5]赵德余.广东积分落户管理政策的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科学发展.2013(08) [6]何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制度冲突与出路前瞻--基于江苏农民工市民化的经验[J].上海城市管理.2013(04) [7]李璐颖.城市化率50%的拐点迷局--典型国家快速城市化阶段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03) [8]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 [9]王文军.中国企业的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4 [10]肖红蓉.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武汉大学2010 [11]钟怀宇.城市化进程中非均衡性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 [12]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13]刘国新.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4]王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合理预测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15]叶玉瑶,张虹鸥,许学强,周春山.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J].地理研究.2011(12)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2010(04) [2]刘梦琴.广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南方农村.2010(06) [3]姜达洋.国外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05) [4]昝剑森,刘扬.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6) [5]晏月平,廖炼忠.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6]窦金波.以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 [7]邢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浅议[J].大众文艺.2009(24) [8]李爱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和完善--以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3) [9]周小刚,陈东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理论阐释与政策选择:农民工市民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10]周弘.国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面面观[J].求是.2009(22) [11]周小辉,屈胜喆,夏沁田.论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9(10) [12]鲁德银.土地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剖析[J].商业时代.2010(33) [13]鲁德银,王习春.试论中国特色城镇化新道路--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与城镇化政策[J].孝感学院学报.2009(05) [14]孟祥林.城镇化进程模式:从发达国家的实践论我国存在的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5]田永坡.德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趋势[J].行政管理改革.2010(04) 猜你喜欢: 1.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2.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3. 社会学论文参考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5. 关于社会学论文

社会化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人的社会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深化和发展,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进一步完善。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历史推进,它依赖更高的社会环境条件和个人主体条件。人的现代化源于人和社会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它具有更明显的能动性特征。“现代人”优于一般“社会人”,它能有效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人的社会化/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 【正文】 我国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既重视对人的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也很重视对人的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但是,对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的研究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其实,只有把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联结起来考察分析,揭示出它们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才能把握住它们的深刻内涵和实质,也才能有效指导人的社会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自觉实践活动。本文将较为全面地探索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诸方面的关系,并澄清一些片面性观点。 参考:

课堂体育社会化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通过对江西省5所高校各抽取学生166名,教师l6名进行问卷调查,对课堂体育的各因素对大学生个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课堂体育能使他们学会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从而使他们形成优秀的社会品行和良好的个性.

论文关键词: 课堂体育;社会化;大学生;个性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技能、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在高校人人不见得是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去接受教育的,但课堂体育却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它赋予了大学生成为社会成员的舞台.因为课堂体育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活提供他们共同需求的行为方式、规范,而且还可以使大学生学到其它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并适应社会。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研究目的出发,根据立意抽样的原则,在江西省5所高校各抽取学生166名,教师16名.

1.2研究方法

采用了文献法、专家调查法、问卷法和相关测量法.

2研究结果

课堂体育的各因素对大学生个性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选定大学生对个性的取向表现(yl—y4)作为学生个性层次的指标,探讨了课堂体育各因素(xl—x9)对个性层次的影响和关联.由通过调查问卷所作的相关图(图1)可知,)(5和这2个因素均为对y影响最大的因素.而x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

3 讨论与分析

3.1在课堂体育社会化中个性的概念

个性并不是社会环境的消极产物,而是人们在掌握社会经验和改造周围现实的活动中通过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内部世界体现出来的.这些内部世界系统使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去组织自己的行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映和改造,因此,个性也是人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动力系统,其实质是一种内驱力.

3.2个性和课堂体育社会化的关系

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热情、坚定、果断,有的人冷漠、动摇、懦弱,有的人固执、自信、骄傲,有的人优柔、谦和、自卑.这些个性的形成与课堂体育的`过程有着密切的关联,特别是能够发现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个性、能力与气质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课堂体育社会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由于参加课堂体育活动的自发性和反复进行的倾向比较强,所以给予个性的影响是很大的.调查结果表明:从小时候所获得的体育运动的经验,在成长以后能够促使其积极地参加课堂体育活动,而且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体力、技能、勇敢、果断、灵敏以及聪明、机智等品质,可以在同年龄群体中受到较高的评价.对于大学生来说,参加体育运动对促进个体地体力与技能的提高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此带来的成功、喜悦、满足、赞誉,肯定也是常见的,因此能促使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3.3课堂体育社会化中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3.3.1自我意识.课堂体育中的学习场面,涵括了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和行为,同时也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体力和技能来参与其间,有很多机会发现自己体力差、意志薄弱、心情矛盾等弱点,同时更有很多机会可以发现自己个性中出色的部分.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弥补自己不足,巩固提高自己长处,是运动场面赋予每个学习者的课题;而从深刻的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开始,向更高层次的自我提高前进,又正是课堂体育学习场面所具有的动能,促进自我意识形成的结果.

3.3.2群体约束.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提高的动力之一,是群体所具有的促进个性形成的一种重要功能.一般来说,个人的某种行为倾向,常常是在群体中被评价的,有时得到支持,有时则被否定.在体育学习群体中,良好的体力和技能、机智和勇敢等品质受到较高的评价和赞赏,受到激励,反之,则受到排斥或忽视.在大学生的各种需求中,对社会参加和社会承认的需求表现得特别强烈,因此,体育学习群体的成员,为了取得与自己相适应的地位和角色而不惜花费功夫,这是普通的常识.而在群体活动中,不遵守群体规范的行为,将受到比较严厉的制裁或惩戒,所以绝大多数成员都能遵守群体规范,与群体保持一致,接受来自群体的约束.这些约束迫使成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某些特性.

3.3.3主体的积极性.在体育活动中,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既要接受来自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可以进行自我意识的调整,以便更加积极、自觉地去参与,达到体质增强和技能提高的目标.由于反复持续的努力,人们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并自我克服、自我超越,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这就是主体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设定具体的目标,如跳过一定的高度、完成一定难度的动作、重复熟练的身体练习,再加上内容与方法的完善,坚持努力,效果会是显著的.这种效果不只是停留在体质与技能的水平上,由于不断地向各种困难作斗争,培养出了顽强、果敢、努力进取的精神,这对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建议

4.1在课堂体育社会化中设定阶段目标

课堂体育可以在总目标的前提下,设定若干中间层次的目标(子目标),每个中间层次的目标又可分为若干具体的阶段目标,使学习者能够循序渐进地去达到总目标.当达到一个子目标时,又有一个新的子目标摆在面前,从而唤起学习者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取的欲望.

4.2在课堂体育社会化中强调反复持续的努力

为了达到各个阶段目标的要求,强调反复持续的努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没有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无法期望达标的.

4.3在课堂体育社会化中采用练习、测验、比赛的循环方式

为了达到目标,有必要选择适当的伙伴或对手.采用从练习开始,经过模拟测验、练习比赛,最后正式测验和比赛比较理想的.每个阶段目标的实施都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构成循环.

4.4在课堂体育社会化中通过群体活动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课堂体育学习既是一种个人的全面的活动,也是一种群体的共同活动.就群体活动的意义而言,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可以体验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并通过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给个性施加影响.

4.5在课堂体育社会化中要尊重自主性与创造性也就是尊重个性

在教师的计划中要留有适当时间作为自由练习时间,当然,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们自己组织练习,这种场合下的课堂气氛是充满活力的,人际关系是协调的,群体的团结是有力的,像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