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经济学家华生文章

发布时间:2024-07-06 05:04:03

经济学家华生文章

人的性格是分先天和后天的,先天在于自己,后天就是环境的影响了。。我想华生主要想表达的也应该是人定胜天的道理吧。。坏人不是天生就是坏人,伟人也不是天生就是伟人。。

“价格双轨制”的四个不同版本到底谁首先提出了“价格双轨制”?这是一个多解的问题,目前至少有四个版本在流行,中间涉及到一次学术会议、两份国家文件以及包括官员、学者、经济学家在内的多位当事人。版本之一:华生:“这是五人讨论的结果,我是其中的代表”。提到“价格双轨制”就不得不提到1984年9月的浙江莫干山第一次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会议分了8个组,讨论了不同的问题,尤以价格小组的讨论会广为人知,按照参会人员之一华生的说法,各个主要机关和中央领导的主要秘书都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打破了计划价格的坚冰,这是目前流传较为广泛的一个版本,华生说建议实行“价格双轨制”是他和罗小朋、何家成、张少杰、高粱在莫干山会议小组讨论时得出的结论。会议期间,他代表小组发言,并在与主张继续实行计划价格的“调”派和主张完全放开价格的“放”派争论时占据上风,得到与会的领导支持,派他去向当时的国务委员、中央物价小组组长张劲夫汇报,得到首肯,被中央领导批准与采纳,进而成为风行整个80年代的一项重要政策。为了印证这一观点,华生指出,发表在1985年4月的《中国青年》上的文章《到2000年我46岁》,是对此事件的真实回顾。《中国青年》杂志社是当时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樊平写道:“这次莫干山会上,他(指华生)和何加成、蒋跃、高粱、张少杰四位同学一起又讨论撰写了那篇有关价格改革的论文。”第一次价格双轨制的提出是在莫干山会议上五人讨论的结果,此为版本之一。版本之二:罗小朋:“历史的事实是,我首先提出了‘价格双轨制’。”而与华生同在一个讨论小组的成员罗小朋则有不同的看法,罗小朋认为,历史的事实是,“价格双轨制”的观点,并不是五人讨论的结果,而是他在会上第一个提出来的。此为版本之二。远在美国的罗小朋在电子邮件中说,莫干山会议的时候,华生和何加成在他主持的那个小组。“根据我的记忆,他们当时的论文,倾向于放开价格。他们的论据是,中国城市居民不同收入组的支出结构比例高度一致,因此,如果把工资指数化,放开物价就不会有什么风险。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幼稚的。我根据自己在河北进行价格放开试点的经验反驳他们的时候,指出计划价格和自由价格都是行不通的,只有搞双轨价格。我相信,他们是从此开始与当时研究生院的同学,包括高粱一起讨论双轨制,产生了支持双轨制的一系列论点,并由华生带头在自由辩论中战胜了田源代表的‘调派’,也就是计划价格派和张维迎代表的‘放派’,即自由价格派,双轨制因此成为莫干山会议的主流观点。”罗小朋还提到了另一位见证人,“多年前,我曾经与高粱有过一次对话,我曾经告诉过他,是我在小组会上首先提出‘双轨制’,我现在还记得高粱说:怪不得过去从来没有听见华生说起双轨制。”在罗小朋看来,华生对价格双轨制的贡献在于他的口才,“他把这个思路变成会议的主流思路,并且对于说服中央领导人起了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当时的青年一代中,他的功劳确实是最大的,他应该是‘双轨制’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版本之三:张维迎:“早在莫干山会议前我就写出了‘价格双轨制’文章,并由于这篇文章入选莫干山会议。”第三个版本涉及到的人物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现任院长张维迎,他也是莫干山会议的参会者之一,会议之后,他声名鹊起,崭露头角。和华生罗小朋认为的不同,张维迎认为他在莫干山会议之前就提出了“价格双轨制”。张维迎的秘书杜鹏为此提供了三份资料,其中一份是张维迎发表在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能源组内部资料《专家建议》中的《以价格体制的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文,这是张维迎“价格双轨制”提法的原始文件。文章完稿于1984年4月21日,发表在1984年6月,比莫干山会议早了3个月。张维迎是因为这篇文章入选莫干山会议的。记者看到,文章中的一段话是:“价格体制改革的具体办法,可以参照农副产品价格改革的办法,实行双轨制价格,旧价格用旧办法管理,新价格用新办法管理,最后建立全新的替代价格制度。与价格调整相比,价格体制的改革是一个连续的逼近过程。问题不在于第一步是否就完全合理,问题在于它是不是趋向于合理。”这份文稿被华生称为“孤本”,即只有张维迎有这份原件,“其他人都没有见过”。不过,经记者查阅,莫干山会议后《经济日报》于1984年9月29日选登了四篇会议论文,其中张维迎的《价格体制改革是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摘录自前述一文。张维迎还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写到:“尽管我本人在1984年4月就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双轨制的改革思路,但双轨制实际上是随着1980年代初经济结构调整、地方分权及乡镇企业的出现而自发产生的。我的贡献在两点:第一,明确把市场价格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第二,把自发产生的双轨制现象从理论上提升为自觉的价格改革道路。这类似大禹治水中把‘堵’转变为‘疏’的思路。”既然张维迎在莫干山会议前就提出了“价格双轨制”,那么为什么会议中却又摇身为“放”派,主张放开价格?张维迎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写到:“‘放’是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核心。”“不明白这一点,就说明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双轨制改革。”与张维迎交往较多的财经评论员岑科说,“放”是张维迎历来的主张,但这个目标很难一步到位,所以他才提出“价格双轨制”,作为改革的过渡方式。至于过渡期有多长,据岑科的观察和阅读,张维迎“没有明确提及”。而对于为何直到90年代时才提出自己曾写过这篇文章时,岑科表示,这是个“伪问题”,“当初谁也想不到会有后来的争议,当然不会刻意说自己的文章比别人的观点提得更早。只是有了争议,才有澄清的需要,才会去查证谁的文章比谁的观点提得更早。”但华生认为,张维迎发表在《专家建议》中的文章其实“和改革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并不能算数”。版本之四:成致平:“是吕东首先提出了‘价格双轨制’的概念。”从1982年到1990年,曾担任9年国家物价局局长的成致平肯定地说,首先明确提出价格双轨制概念并使之普及化的,是前国家经委主任吕东。他提出来的时候,是1984年,成致平此时担任国家物价局局长。至此,这成为本文的第四个版本。成致平说,价格双轨制首先是从石油行业开始的,当时,石油产量上不去,1981年,国家决定在石油行业实行包干,包干以内一个价,超出一个价,计划内100元/吨;超产的644元/吨,这种价格的差距就是“价格双轨制”。100元/吨是国内的收购价,644元/吨是国际的市场价。这也是为了防止石油外流,采取的出口转内销的办法。1984年开始在其他国民工业生产资料方面实行“价格双轨制”。成致平在《价格改革三十年》中提到,石油行业搞了几年以后,为了解决工业领域里的困难,国家经委决定在其他工业生产资料方面推广价格双轨制,让价格双轨制得以普及。他说,这里的“国家经济委员会”就是特指当时的国家经委主任吕东。

《中国股市《市场过热的信号》的经济学思考》《市场转折的信号》《漫漫熊市的信号》《迎接证券市场的新时代》

经济学家华生最新文章

经济学家华生四次婚姻两个孩子。

华生,男,1953年出生,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经济学家。198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校长。

现任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北京市侨联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兼任燕京华侨大学(又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南大学、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生是影响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三项重要制度变革(价格双轨制、资产经营责任制、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提出和推动者。

1984年在首届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会议上,他因与同伴提出放调结合的价格双轨制改革思路被国务院采纳成名。价格双轨制在1985年正式实行,到1992年,中国以放调结合的双轨制方式基本完成了向市场价格的过渡。

所获荣誉:

华生曾获孙冶方经济学奖,中央国家机关优秀论文一等奖,并著有由英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的英文专著和《中国股市的经济学思考》等书。

2011年,获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8年12月,受聘为东南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022年11月,华生捐赠总额位列《2022衡昌烧坊·胡润慈善榜》第37名。

华生著名经济学家在北京北四环边的一座大厦里。根据调查相关信息显示,华生,男,1953年出生,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经济学家,198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代表作《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

杂志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已被浏览2568次) 出版周期: 周刊 单价: ¥ 地区: 英国 主办单位: 编辑出版: 订阅选择 订期 市场价 订阅价 折扣 订购 全年订 ¥ ¥ 94折

《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于1843年在伦敦建刊,以独立和全球化的视角着称。说它是杂志,其实它是以报纸的身份注册的。经济学家每周四晚上在世界六个地方同步印刷,每周六全球同步出版,4-5期/月,同时于当天晚些时候在网上更新最新一期的内容。经济学家是一本完全国际化期刊,其中80%的发行量来自英国之外。 自建刊以来,经济学家一直秉承其创建者James Wilson的办刊原则。在创刊计划书中James Wilson写到:“我们真诚的相信,自由贸易和自由交往在全世界传播文明和道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现有的媒介无法比拟的” 。但杂志的第三任主编Walter Bagehot(1861-77)才是使经济学家发扬光大的人。他使杂志的触角向政治问题延伸。现在,经济学家的文章不仅涉及时势,商业,金融和经济,还涉及到科学,技术和艺术。无论主题是什么,经济学家的独立,坦率,简练和尊重事实的品质任使其与众不同。 客观公正是经济学家杂志的的生命所在。公司的构成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获得杂志半数以上的持股权。该杂志所有的文章都不署名,皆由集体创作,就象它的主编们认为的那样:写出了什么东东,比出自谁的手笔更重要。 The Economist 字体鲜红的底色,秉承了刊物创始人James Wilson一贯倡导的朴实无华的作风,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始终恪守创始人James Wilson的办刊思想:“在文章中提出的任何争论和主张必须要经得起事实的考验”。《经济学家》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与此相适应,文章始终保持了一种独特的格调:不拘一格、叙述朴实、用词准确和忠于事实。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专家文章

·2008年长安讲坛·2007年长安讲坛·2006年长安讲坛·2005年长安讲坛·2004年长安讲坛·2003年长安讲坛·2002年长安讲坛·2001年长安讲坛“长安讲坛”,是中国经济50人论坛在北京长年开设的经济政策讲坛。从2001年4月第一期开讲以来,每两周举办一期,几乎所有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领域里有所建树的学者、专家都到该讲坛上发表过自己的研究成果。讲坛涉及范围广泛,讨论问题深入,听众可以即时提问与专家交流,直接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可以快捷地了解到这一方面问题以及目前研究的前沿状况;专家也可以从听众中直接听取批评、发现问题、得到反馈,及时改进自己的研究成果。“长安讲坛”坚持免费面向社会,保持纯学术性和公益性,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百余期,已经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政策讲坛。从2008年3月起,论坛与新浪网达成战略合作,“长安讲坛”以“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长安讲坛”的崭新面貌,成为新浪财经频道定期专栏节目,其覆盖面和影响力更加扩大。长安讲坛固定地址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并被列入该校的学分课。 ·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8年年会:“世界经济展望与中国面对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7年年会:“大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6年年会:“新阶段中国改革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挑战”·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5年年会:“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是论坛每年一届举行的重要会议,参加年会的除论坛全体成员外,政府高层部门、经济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和主流媒体也应邀出席年会。年会由论坛学术委员会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确定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发表专题演讲,并围绕主题展开自由讨论和交流。年会还对论坛年度工作进行总结,确定下一年度的工作内容。几年来,论坛历届年会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27次内部研讨会:中国股市和楼市问题及发展趋势·第26次内部研讨会:“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思路”中国经济50人论坛内部研讨会,是论坛本身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每年举办3—4次,会议主题由论坛学术委员会确定。论坛内部研讨会仅限论坛成员、论坛企业家理事会成员和特邀专家参加。通过经济学家对当前社会经济现象及规律分析,共同探讨和总结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内部研讨会的成果通过《中国经济50人论坛月报》(内部刊物)等方式向有关部门上报,专家们的政策建议及意见受到党和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论坛十周年研讨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论坛北京研讨会:“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房地产业健康稳定”·论坛唐山研讨会:“科学发展与新型工业化”·论坛北京研讨会:“综合经营二十年——中国银行业变革20年回顾”·第三届中国经济50人田横岛论坛 从全球通胀到美国金融危机——这一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发展逻辑及中国对策夏斌(2008-12-8)放宽准入以释放内需潜力刘世锦(2008-12-8)次债危机前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王建(2008-12-4)我看中国改革30年张维迎(2008-12-2)对十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思考吴晓灵(2008-11-14) 经济政策 体制改革 房地产 汽车金融政策 三农 就业 老工业基地西部开发 能源 企业发展 信息化 ·受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11月29日下午2时30分,中国经济50人论坛在北京金台饭店举行专题报告会,德国政府经济顾问彼得·德芬格教授就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未来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做了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新浪·长安讲坛总第145期12月28日上午9时30分开讲,主题:“政策保8解近忧”,主讲人:论坛特邀专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论坛和英国斯特恩研究小组举行专题研讨会英国外交大臣与专家学者会面·论坛成员与瑞典首相一行座谈·斯特恩研究小组与论坛企业家、中国新闻记者举行对话会·英国斯特恩研究小组一行将来京·论坛举行主题研讨会,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和论坛成立十周年,《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正式发行·论坛十周年研讨会暨《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首发式即将举行 ·夏斌:从全球通胀到美国金融危机——这一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发展逻辑及中国对策·刘世锦:放宽准入以释放内需潜力·王建:次债危机前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张维迎:我看中国改革30年·吴晓灵:对十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思考·吴晓灵:冷静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发展中国经济和金融业的信心 ·黄卫东:评曼昆经济学十大原则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宋鸣:企业拯救的意义和制度设计·李耘:从金融海啸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绝症与对策·论剑: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定制经济的崛起·党爱民:全球经济将因利润枯竭而陷入萧条·崔长林:已到了该给这场经济危机定性的时候——冀望于美国的金融救援都是徒劳的 ·胡鞍钢:中国改革三十年与未来发展·欧美对决国际金融新秩序·危机孕育机遇有能力才有机会·英经济学家称应发展低碳经济应对经济困境·中国如何保增长·金融风暴是中国经济百年难遇的机遇 ·论坛和新浪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论坛与《21世纪经济报道》签署合作协议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而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的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作文论述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给经济带来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MBA中心于2011年4月9日在教九502成功举行“全球化与国际商务”系列讲座第三讲,本期主题是中国外汇储备前景展望,嘉宾为国内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力平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曲如晓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讲座内容丰富,会场气氛热烈。

贺教授先后受聘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专家、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员等,是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外国经济史分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中国外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际和国内科研或政策咨询课题,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中国经济核心类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0余篇。

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个人支票与信用》、《经济增长:席卷全球的20世纪进程》、《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对策》、《开放、竞争、增长: 发展的国际经济学》和《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程序》等。

关于如何看待全球化的英语作文

Nowadays we can enjoy the same films, fashions, brands, advertisements and TV channels. The evident difference beeen countries is disappearing. To what extent do you think the disadvantages overweight the advantages of this?Globalization creates conditions for wid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strengthen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beeen nations, expanding cultural,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cooperation beeen nations and countries, enjoying the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hich encourages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the enrichment of national , these conditions also create the possible danger of diminish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with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re123v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Through globalization and an open door policy, erroneous concepts and a lowering of ethical standards, a selfish and individualistic lifestyle and harmful cultural products can easily be imported into the country. At present,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in the main is controlled by US is hourly and intensively disseminating US ideology, way of life, culture and films across the world. Even US food is promoted so that some people consider globalization as global Americanization.

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论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国都应敞开大门,适应这一趋势,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其中机会,面对各种挑战,至于现在的影响是如果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 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

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不断下降。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

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应主动参与 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就是企业不只在本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消费全球化则指消费者不只在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买东西。

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贸易,也就必然有统一的全球规则,WTO是一种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是优于双边的,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解决反倾销和贸易纠纷。

人们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将给中国出口带来的利益,但中国的贸易得利还应反映在进口上,进口可以使消费者买到更多优质的东西,以更少的钱购买一些商品,消费者所得应是衡量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更重要的是,贸易和投资还带来许多外部效应,使中国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大大改善,这在经济学上叫做技术外溢,它不同于技术转让,是不用付费的所得。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须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必须开放市场。

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

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第四,必须发展资本市场。

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

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是实行对外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关系。

我们必须按国际上共同的规则来办事,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的保护措施上,尽早参与全球化贸易,就是要逼着我们的企业改革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竞争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

第三是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内市场很大,要将扩大内需作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外贸的重要性。

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应考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

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 *** 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资料://

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写一篇1000字论文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

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

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

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

难难的作文,区域化与全球化怎么写

首先,作为曾经也为作文头痛的笔者,也和大家一样,首先就是头疼题材。

写那种老题材吧?好像不新颖,写那种新颖的吧,貌似也没什么可写。

这里纠正大家一个观点,就是不写以前写过的题材。

关于题材,如果实在是想不到要写什么,你可以就写那几个老题材,例如,“送伞”,“考试失败,父母(同学)鼓励我”的题材。

虽然这些题材看起来很老,但如果你描写仔细,一样是篇佳作。

另外,就是大家可以写以前写过的题材,在拿到一个作文题时仔细想想,以前写过的XX事能不能用到这个作文里面,如果能用,接着想想,上次写的那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这次可以改正,接着就可以动笔写了!这也是在不知不觉得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你要知道,不管你把这个题材写了多少遍,但至少,在中考,高考里面,摆在阅卷老师面前的就是一篇新作文,一个从没读过的题材。

...

有关文化传承的作文

【让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悠久绵长的历史长河淘洗了不尽的文化遗产.北京的长城故宫,西安的秦陵兵马俑,江浙的同里,乌镇自不必说,即便是开埠百年的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城隍老街的弄堂石路,哪一样不是上海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足迹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继承中国的文化,保护身边的文化遗迹,记得央视的《实话实说》曾就一棵千年古榕该不该砍作过讨论,人们都从实用主义出发认为不能,惟独梁从诫先生说了一句:想一想吧,它出生于李白,杜甫的年代啊.这句惟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待千年古榕的话不禁令人深思.冯骥才先生近日也说,没有心思写小说,当里弄,胡同被"罗马花园""澳洲别墅"吞没时,他竟投身城市文物拯救,还使天津的枯衣街得以保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文化复兴便在这点滴之间。

同时,我们的眼光也要放远,西方文明同样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我们也应传承.歌剧与京剧,卢浮宫与颐和园等等,它们的地位是一样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必然向多元化发展,在承认不同时,更需强调一个"和"字,一个现代人要了解各地文化,进而尊重他人的文化,使筷子的与握刀叉的互相尊重欣赏,才是全人类的幸福。

当然,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离不开人们的慎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中国封建传统中的三纲五常,忠君思想,西方的唯心,君国,霸权作为人类文化思想遗产的一方面是要不得的.时代在发展,一味抱着文化遗产终无所成,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不生育不流产而等待一个英伟的"宁馨儿"终是不可得的.对待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仍需要创新,事实上文化传承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我们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时,必然受西方新思想的影响,新的文化便在我们手中诞生,历史是发展的,终有一天我们创造的也会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要让后人看到不断丰富的文化,我们不创新,更待何人。

我们必须明确今天我们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是以现实与未来为目的的,过分脱离时代的文化终会被淘汰,满口"之乎者也",不知网络,纳米,蓝牙的老先生只能生活在回忆中。

全世界的人们,请携起手来,将散落身边的珍珠串成最富魅力的项链,连接深邃的历史与无尽的未来,让我们努力吧---以全人类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名义.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经济学家杂志学英文

Economist 经济学家;经济师;经济学人

相关短语:

The Economist 经济学人;经济学家;经济学人杂志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经济学人智库;经济学人信息社;经济学人资讯社

同根词:

通讯社透社 Reurters 英国国家通讯社 报纸《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 《每日邮报》----Daily Mail 《每日镜报》----Daily Mirror 《每日星报》----Daily Star 《太阳报》----SUN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每日电讯报》--- Daily Telegraph 《卫报》--- Guardian 《独立报》---Independent 《泰晤士报》-----TIMES 《世界新闻》--- News of the World 《星期日快报》----Sunday Express 《星期日镜报》-----Sunday Mirror 《星期日邮报》----Sunday Mail 人民报》--- People 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 观察家报》---Observer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杂志《经济学家》--- TheEconomist<<自然>> --- nature 《马克西姆》--- Maxim 《男人帮》--- FHM《面孔》--- TheFace《i-D》《墙纸》--- Wallpaper《暂停》--- TimeOut《OK!》《东西》--- Stuff刚才那个错了不好意思 看下面这个 AFX新闻有限公司--- AFX NEWS Ltd对缩写不很清楚 刚瞎猜一个 感觉。。。还是不要误导MM了

一般都是从你比较感兴趣的文章 + 宏观的经济类文章开始上面的表达方式非常本土化,有些引用什么的也需要了解下背景知识,从宏观的开始比较方便你的理解。我的建议是不要全本都死命看,买上一本,挑出几篇文章做精读,查生词,看句法,了解意思,之后再快速朗读,确保理解文章中的用词和想要表达的意思。慢慢就可以适应了。这个杂志总的来说很不错。

路透社(REUTERS) 泰晤士报(The Times) 自然(Nature) 《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 《每日邮报》----Daily Mail 《每日镜报》----Daily Mirror 《每日星报》----Daily Star 《太阳报》----SUN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每日电讯报》--- Daily Telegraph 《卫报》--- Guardian 《独立报》---Independent 《泰晤士报》-----TIMES 《世界新闻》--- News of the World 《星期日快报》----Sunday Express 《星期日镜报》-----Sunday Mirror 《星期日邮报》----Sunday Mail 人民报》--- People 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 观察家报》---Observer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经济学家》--- TheEconomist <<自然>> --- nature 《马克西姆》--- Maxim 《男人帮》--- FHM 《面孔》--- TheFace 《i-D》 《墙纸》--- Wallpaper 《暂停》--- TimeOut 《OK!》 《东西》--- Stuff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